和谐农业(共7篇)
和谐农业 篇1
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南亚热带雨林气候的过渡地带,气温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全年可游天数在350天以上;全县空气含负离子4000~6000个/cm3,最高达12万个cm3,空气舒适度优良,很适合开展避暑旅游、康体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旅游人才包括旅游开发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信息产业人才、旅游建设人才、资源保护人才、以及导游、饭店业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涉及的领域包括政策法规、市场动态、旅游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语言学、县史民情、旅游文化、信息技术、旅游技能等多个综合性领域,必须注重旅游人才库的培育和发展。针对永春县旅游业所处的起步发展阶段,必须尽早实施“科教兴旅”战略,要依托永春师范和永春职专的院校师资力量,以适应县、市旅游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旅游培训机制和机构,形成规范化的培训管理、培训机构、培训教材,要采取引进人才、派出学习、加强培训等办法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有突出专长且知识全面、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梯队,以适应旅游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和谐农业 篇2
20xx 年以来,区检察院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检察工作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与多个涉农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围绕“三农”工作,构建以检察为主线的涉农案件查处体系,有力维护了我区农业农村的和谐稳定。
一、成立组织
区检察院成立涉农检察工作队,在各乡镇设立涉农检察工作点,在各行政村建立联络点,使涉农检察工作覆盖全区各乡村。检察干警每月深入到村镇,与乡、村领导班子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涉农检察工作措施,并运用系统预防、专项预防、重点预防、个案预防、预警预测等方式预防职务犯罪发生,确保涉农补贴和惠农资金落到实处。
二、发挥作用
区检察院以深入开展查办危害民生领域渎职侵权犯罪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涉农职务犯罪和重大责任事故等领域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认真做好涉农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结合检察机关开展的查办和预防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区检察院预防部门深入涉及土地深翻、农机汽车下乡补贴、城乡合作医疗等具有涉农惠民政策执行落实责任的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涉农惠民政策执行落实的工作程序、途径、方法、步骤、管理制度等,掌握执行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做到分析查找在执行落实涉农惠民政策中可能会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或意见,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机制
区检察院积极与农业、农机公司、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涉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及时介入涉农案件的预防调查,把握涉农犯罪原因和趋势,针对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明确提出检察意见与建议,帮助案发单位、有关主管部门在干部职工教育管理、制度查遗堵漏、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章立制,并督促建议落实。同时促进基层乡镇、村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建立健全防治腐败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发生。去年以来,区检察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非法集资、非法
和谐农业 篇3
1 走稻米产业之路,打造“桦川大米”品牌促发展
我县是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县份,且种植品种都是粳稻,在全省及至全国稻米市场上都占有重要位置。2012年我县水稻总产量达到65万t,商品率超过85%,2013年我县种植水稻8.4万hm2。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县绿色稻米已经形成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级梯次产品系列,稻米生产量和商品量位居三江平原东部县份领先地位,涌现出星火、付士等一批驰名和著名大米商标,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各地。
优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形成了桦川县稻米发展优势。要想做大做强“桦川大米”这个品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水稻规模经营。从转变土地经营方式入手,通过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形式,加速土地流转;引进非农资本及企业集团流转农民手中的土地,促进规模经营,使得我县稻米产业总面积发展到10万hm2,产量达到10亿kg,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县和水稻生产大县、加工大县、销售大县。二是组建稻米产业集团。从扶持壮大现有稻米加工企业入手,组装稻米产业集团式发展,逐步形成“大米、稻壳、米糠”三大支柱产业。用工业理念开发水稻深加工业,推进米糠食用油、稻壳发电、秸秆造纸、米糠粕提练卵磷脂、谷维素等产品,形成一个“吃干榨尽”良性循环经济圈。三是打造稻米系列品牌。以市场营销为手段,通过在全国媒体或重要节会上大打宣传牌,每年举办“桦川大米节”等方式,重点缔造桦川大米“金字”品牌,提升大米产品科技价值,形成规模打入国内市场,用质量、用信誉赢得市场。开展农超对接,让我们的“放心米”走进千家万户。组建黑龙江省东部最大的稻米集散中心,让品种最全、质量最好的桦川稻米系列品牌走向全国各地。
通过几年的努力,让桦川水稻走出一条由“原”变“精”的品牌之路,让桦川成为稻米生产的第一车间,同时也是稻米精深加工的第一车间。
2 走振兴白酒之路,打造“桦川白酒”品牌强财源
我县有发展白酒的悠久历史,桦川白酒曾经家喻户晓,曾经有过辉煌,仅桦川县傻子屯白酒厂曾经年纳税1000余万元,是我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发展白酒产业,打造“桦川白酒”品牌是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要想重振桦川白酒品牌,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企业。依托新引进的鹤兰春酒业、慧丰酒业、大地酒业,组建“桦川白酒”品牌,形成规模生产,到2020年我县酒业生产总量达到10万t,产值达到40亿元,酒类财政收入要达到8亿元。用一个大企业激活一个大产业,用一个大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二是建基地。以建设酒类生产原粮基地入手,建立以横头山镇、四马架乡、苏家店镇为重点的高粱种植、玉米种植基地,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技术跟踪的生产模式,以此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广宣传。挖掘桦川白酒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傻子白酒老工业文化,广泛宣传桦川白酒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用5年时间打造“桦川白酒”品牌,结束没有地方特色饮用白酒的历史。
3 走近郊农业之路,打造“桦川特色”品牌富百姓
和谐农业 篇4
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 但是农业发展却相对落后, 农户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 由于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的供产销存在生产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农业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供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 并以网络为媒介, 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 使农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迅捷、安全地得以实现, 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1]。因此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利于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指农村在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业, 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聚集的过程[2]。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将实现城乡一体化, 将城乡两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 不仅利于资源的统一管理, 还能够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分析农业价值创造过程, 及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指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方。
一、农业价值创造过程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每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产、供、销的过程中所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3]。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一个集生产、销售、发送等于一体的活动, 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 因此, 农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也形成了价值链 (如图1所示) :
其中,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生产、农产品运输、农产品销售及服务是价值创造的基本环节,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农业技术开发、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是必不可少的支持活动。只有当这些价值创造活动紧密结合, 相互协调时才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目前中国农民采取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是分散经营, 另一种是联合经营, 这两种生产方式的目标都是农户自身利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农民会考虑农产品的产量、价格和投入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生产的某种农产品过多, 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而生产的某种产品过少时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些都将影响到农业价值的创造。
二、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电子商务对农业价值创造的作用
在生产环节上,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对改变农业经营生产方式。农村城镇化将原来分散的村庄集中在一起, 部分农村劳动力将被吸引到乡镇企业, 农村土地从大量农户住宅用地中解放出来, 集中到少数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手里, 从而实现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管理, 进而在源头上提高农业价值。
农产品的运输是农业价值创造环节的关键, 许多农产品因交通问题生产了却无法运输到消费地, 造成农产品的严重浪费。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将使农村布局发生变化,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连接城镇的交通网, 从而改善农村交通状况, 便于农产品运输, 解决农产品的运输难的问题。
在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方面,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中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阻碍了农业价值创造, 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使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的影响, 增加农业从业人员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关联程度, 从而使农业从业人员有自主学习动力, 而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将更加容易。
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利于化解农产品交易风险。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 周期性等特点, 传统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产品的生产决策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 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风险, 降低了农业价值。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将农产品交易双方直接联系起来, 提供及时有效地信息,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提高农业价值。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连接起来, 协调农业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 为农业价值的提升提供保障, 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三、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
目前, 中国农村城镇化尚未完成, 而农业电子商务也在起步阶段, 如何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农业价值创造过程中, 人才是基础。虽然农产品的购买者涉及到各个层次, 各个行业的人, 但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基本上都是农民, 因此, 应加强对农民在信息技术方面技能的培养, 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 使农民能够自如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分析, 指导农业生产, 避免资源浪费。
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 积极促进农村网络信息建设, 搭建能够连接农产品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供应、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 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者、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供产销的信息及时在平台上更新, 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浪费。
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一把双刃剑, 对电子商务的合理利用必将为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好处。而目前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涌动的时间,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 抓住契机, 科学利用电子商务带动农业发展, 将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宫正.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策略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3.
[2]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和谐农业 篇5
一、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不和谐因素
农业作为特殊产业类型,目前我国农业多采取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产业化水平低,尤其是与市场对接比较困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
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业危险表现在农民种植和销售经济作物,而缺乏对其销售的预测能力,更是难以做到按需生产,这种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和谐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往往落入空话。2007年鲁西南地区的大蒜产业的“滑铁卢”,其主要原因是供求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失衡。另外,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农产品季节性和不易储存性的特点给商务运作带来很大的风险。尤其在产品保险、运输处理上凸显其困难,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过多,交易成本过高,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谐发展的“软肋”,阻碍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业和谐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提升农业的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减少生产销售风险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与潜力。
首先,可以部分解决“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使得农业生产安排以市场为导向,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及时沟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组织生产,以避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从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其次,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简化流通环节,提高农业效益。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拓展传统交易方式,根据市场供求信息适时调整原材料采购、生产与销售行为。支持多种业务模式如虚拟交易市场、农产品直销、招标等。提供交易撮合、库存发布和查询、数字签名、网上支付等,从而大大地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交易效率和质量。
最后,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交易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农产品虚拟市场可以实现网络营销、网上谈判和网上支付。进而保证了各地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透明化可提高产品和价格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了存在传统商务中的交易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性建议。
(1)创建适合农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我国农村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和流通市场,甚至国际农产品市场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大致有三种商务模式:一是信息联盟服务商模式,建立农业网站信息服务联盟,构建农业领域综合信息平台,联合各区域、各部门的涉农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利益均沾、共同盈利;二是农民信息商务模式,包括短信商务、农业经纪人商务、会员商务模式等;三是企业信息商务模式,在市场环境中,我国农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并且对有价值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2)政府主导扶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两大要素:其一是基础设施,其二是市场。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完善方面,政府无疑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着力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目前政府主导,多方推动,对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实施了重点扶持,为农村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2007年6月份启动的乡镇信息化普及“乡乡有网站”公益工程已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反响。
(3)培养新一代“网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村网吧建设、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涉农网站上宜多采用通俗易懂的信息,吸引更多农民“网农”突破电子商务网站客户资源的瓶颈。
(4)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对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提供数字化的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若干农产品物流中心,增加对农产品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5)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规范交易行为,增强契约意识。借助网络和其他电子化方式,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包括交易规范,交易流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对农民进行商务培训,普及对商务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律能力。
受益于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形势和政府对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扶持,农村互联网建设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3月28日,CNNIC发布的《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年增长率高达127.7%,远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更多的农民和农产品企业借助农业电子商务这一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网络化商务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易,从而克服了传统商务模式下给农业经济带来的不和谐问题,减轻目前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为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了农业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目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探讨,给出对策性建议,以期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业和谐的作用中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亚琴,郑文生.信息化下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政府作用[J].情报杂志,2007,(2):96-98.
和谐农业 篇6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 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 才能控制水流, 防止洪涝灾害, 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可细分为:防止洪水灾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涝、渍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 或称灌溉和排水工程;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水力发电工程;改善和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服务, 并处理和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保护和增进渔业生产的渔业水利工程;围海造田, 满足工农业生产或交通运输需要的海涂围垦工程等。一项水利工程同时为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种目标服务的, 称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然而, 无论是哪一种水利工程, 都与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完成‘发展水利服务“三农”’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从而达到“推动农业和谐发展”的目的呢?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作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对水利服务“三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笔者以暑期竹溪县水利服务“三农”调查为例, 和读者一起探讨水利服务“三农”的新方向。
一、竹溪县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水利工程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边陲, 全县版土面积3300平方公里, 辖15个乡镇, 305个村, 总人口3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35.268万亩, 其中水田84975亩, 旱地267705亩,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05万亩, 2012年全年农业总产值95254万元, 农业人均纯收入2438元,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建国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水利建设突飞猛进, 特别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小水电、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现有水库34座, 塘堰1019口, 蓄水池窖1012个, 泵站54处, 引水渠1130千米, 水利设施蓄引提水总能力达到0.74亿立方米。依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布局, 全县分为北部低山平坝区、中部二高山区和南部高山区三个水利分区。正是有了这些水利设施, 大大增强了竹溪县农业抗灾能力, 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调研中发现, 虽然竹溪县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从当前从竹溪县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看, 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水利建设的规模和投入减小, 资源利用率较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 过去主要由农民展开塘堰整修建设, 2007年减为过去的25%。灌溉渠系修整从2000年的166公里下降到2007年的43公里。工程维持过去的规模和投入。竹溪县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2.5亿m3, 截止目前, 全县蓄、提、引水能力为0.74亿m3, 仅为水资源总量的8.2%, 建成的水电装机容量仅占可开发量的8.5%。
2. 已建水利工程衰颓, 工程结构、布局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据县建设局局长柯昌国局长透露, 竹溪县总体水资源丰富, 但时空分布很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人口水田资源与水资源的背道相离。竹溪县现有库塘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当时的施工技术和装备限制, 所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隐患, 如全县现有渠道1130公里, 能基本通水的只有630公里, 占55.75%, 而且普遍漏水严重。目前防渗衬砌较好的渠道全县仅37公里, 占现有通水渠道的5.87%。更为严重的是现有水库的灌区普遍尚未完成配套, 灌溉面积都未达到设计要求。如现有中小型水库34座, 设计配套干渠56条229公里, 目前仅配套53条146公里, 占设计渠长的63.8%, 设计灌溉面积5.21万亩, 目前仅达2.95万亩, 只占56.2%。
3. 工程管理粗放, 设施管护水平低下, 重建轻管、前建后毁现象严重。
突出表现在责、权、利不明确, 理论上说水利工程是“人人有份”, 实际上“人人无责”, 形成了“三不管”局面。
二、水利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
根据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水利建设:
1、完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以国家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为基础, 强化实行以水养水的经营权改革制度, 吸收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农村供水市场, 实现自来水通联的目标, 让群众彻底告别“吃水难”、“水难吃”和“高氟水”。
2、加强县域防洪保安和民居环境的完善。开展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在现有的防汛指挥调试系统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使整体预防山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
3、积极组织坡耕地整治工程。针对水坪、县河两乡镇的陡坡地和地产洼田科学整治, 按照“水平线、绕山转、坡改缓、边成片、涝能排、旱能灌”的治理观念, 增加竹溪县的有效耕地面积。
4、以竹溪河流域为主线,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 优先完善竹溪河堤防工程、橡胶坝工程、水源点建设等建设内容, 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
5、增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实现水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以小水电代燃料项目, 通过新建生态型电站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实力。
针对竹溪县水利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 充分利用水利服务“三农”, 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今年中央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 省、市、县三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做到“取之于土、用之于土”。
(2) 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大幅度增加专项补助资金规模, 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3)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在统一规划基础上,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 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建设等防洪薄弱环节。
(5) 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6) 更新或维修老化的水利工程设备。
(7) 支持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整治、复垦, 加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重点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 促进粮食等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8) 培养水利方面的专业人才, 用专业的模式系统的管理水利工程。
2012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10年间,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挑战, 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对此, 部分“三农”专家表示, 党的十六大以来, 国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刚刚过去的2012年, 我国实现粮食产量11791亿斤, 连续九年增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九连增”表明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史性地站稳了1万亿斤大台阶。在国际社会普遍担忧新一轮粮食危机的情况下,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对13亿人口大国来说极为难得和重要。要想将这个状态保持下去甚至做到更好, 我们就必须做好水利事业, 只有做好以上八点, 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水利工程, 利用水利工程服务“三农”, 推动农业的和谐发展。
摘要:为什么要利用水利服务“三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社会各行业的迅猛发展, 国务院对“三农”政策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水利事业必然成为服务“三农”的一枝奇葩。水利事业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农”政策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有机结合体, 因此, 我们有责任在水利事业中勇挑重担, 辛勤奉献, 尽最大力量最大限度服务好“三农”。
关键词:三农,水利工程,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向阳, 柯辉.竹溪县新时期水利事业服务三农的调查思考[EB/OL]http://swj.zhuxi.gov.cn/E_ReadNews.asp?NewsID=1208, 2010-11-18.
[2]马宝成.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与未来[M].华夏出版社, 2009
和谐农业 篇7
200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目前,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农村土地的利用不够有效率,产生不了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构建和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是提高农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可选择途径之一。
1 产业价值链与规模经济
“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价值链是一个产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生产及销售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价值链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比较优势,实际上是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的价值活动[1]。价值的构成如下面的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可分为内部后勤、生产经营等五种基本类型。辅助活动主要是辅助完成基本活动,贯穿价值链基本活动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等价值活动。企业要发展或者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战略措施发展或者保持那些创造价值同时产生比较优势的战略环节。
价值链可以从一个企业经营扩大到产业发展应用中,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也如此。所以农业价值链可以这样定义:农业产业价值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最终目标进行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使其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增值,得到价值最大化的体现[2]。这样就能形成产业集群,减少产生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2 北京市昌平区南庄村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土地利用价值链的实证分析
2.1 南庄村村情与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南庄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南部,是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试点行政村。
该村环境优美,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地域。村域面积2 428亩,村庄占地260亩,农用地多集中在村庄北面。2007年,该村全年完成经济总收入1 60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5 797元,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如图2是南庄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2.2 南庄村发展绿色产业以及形成产业价值链雏形的分析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后,该村根据新时期、新郊区、新农村的发展形势和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价值链初见规模。现用波特的产业价值链,结合南庄村发展绿色产业的现状来进行分析。
首先,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方面,该村为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和采摘农业,决定充分利用村北600亩耕地,建设有机食品栽培温室大棚148栋,突出“一村一品”的特点,创建科技示范园,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专业化和科学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并带动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促进该村经济的多元化。
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与技术开发方面。该村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工程,针对该村发展绿色产业、栽培技术的需要,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实践的原则,量力而行,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和目标,这就直接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果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看,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价值链,最终目标是获得农产品的丰产和更好的营销,增加农产品的利润。
再次,在采购方面,由于紧靠北京城的地理优势,农产品原料、农资用品的采购十分便利。该村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所进行的材料和设备采购相对容易把握和操作,不出现需求和供给相脱节的情况。
以上这三个方面形成了“农业产业价值链”中的一环,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价值链的另一环,南庄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也初成雏形。比如产生经营和市场营销方面,它依托北京巨大的市场需求,产品销路良好。另外,该村采用一种“旅游消费”的模式推动产品销售。比如,“观光旅游果园”,让旅游者一边观光一边采摘购买水果,该村的“浩波渔村”酒店为顾客提供体现了一种“垂钓”的消费方式,这都体现“体验经济”的新经营出路。
综合上面分析,可看出该村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销——营”的模式,产业价值链初见雏形。总之,该产业链只是简单型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 结合南庄村实际,分析广大农村地区农地利用和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不利因素
尽管南庄村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基本合理,但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和当前土地对农民保障作用的相对增强,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已成为引发很多农村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纠纷乃至冲突的主要症结。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南庄村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这些也是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容易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如下:
(1)土地规划缺乏长远规划,农地布局混乱,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影响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发展。城市边缘区农地布局混乱首先表现为部分农地转为非农利用后打乱了原来的农地布局。从理论上讲,从城市核心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郊区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过渡,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道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构成的可达性模式的影响,形成城市边缘城市型与农村型土地交叉相错,农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这种不合理的布局,不仅破坏了边缘区土地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且也使得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3]。如北京市海淀区在2000~2005年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了3109%,共560 163万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减少627136万平方米,耕地面积减少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耕地的减少是不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这就影响农业产业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发展。
(2)农村农业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难以形成带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据农业部2008年数据,中国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全国现有龙头企业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近3万多个,但真正有实力、有牵动力的还不是很多。在规模上,以中小型为主,高大强企业严重不足。由于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带动力和辐射力就较弱。很多地区种养业的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得不到延伸和增值,始终难以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
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土地经济的角度看,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龙头”企业项目多是按行政地区建立的。征地建设较为普遍,在有限的市场需求情况下,“龙头”企业为抢占市场,纷纷运用价格等手段,高价收购或低价卖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与农户很难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
4 合理利用农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对策思考
农业,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土地,并且对这种稀缺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毫无疑问,合理利用好土地,是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做到:
(1)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城市边缘区土地的规划管理。加强我国边缘区农地的管理,首先要加强规划管理,在切实保护优质农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好边缘区的农业产业专用地。根据集约用地的需要,合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用地规模以及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防止城市盲目的粗放型扩张。其次,从总体利益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需求,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3]。从而实现边缘区用地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2)广开渠道,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构建和完善农业产业价值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营中心,担负着带动农户、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诸多职责。然而,它又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4]。
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要让龙头企业起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典型形态,公司或集团企业为龙头,围绕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现有机的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参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将以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农业产业价值链”[5]。设计如图3所示。
5 小结
在新时期建设和谐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头作用的产业价值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50-55。
[2]王续程:《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加快产业链向价值链的转化》[J];《甘肃农业》2008(4):100-102。
[3]刘平辉:《等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5-56
[4]李荷华:《企业战略联盟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1):99-102。
【和谐农业】推荐阅读:
和谐文化促和谐05-13
和谐之美,美在和谐作文08-16
实施和谐教育打造和谐班级11-27
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07-07
和谐思想你我携手 共建幸福和谐校园08-09
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0-06
用和谐语言营造的和谐氛围 ――电影《桃姐》经典台词10-06
社会和谐08-27
和谐企业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