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2024-06-11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通用12篇)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篇1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 传统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 很多教师已开始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下大火的财务与会计课程, 多元化教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财务与会计课程理论知识多, 涉及内容广泛, 实操性繁杂, 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势必会影响这门课程的发展, 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使用多元化教学为财务与会计课程增添趣味是很有必要的。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让学生系统了解财会知识

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关于经济学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的理论知识点较多且不容易理解,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采用背诵的方式教导学生学习, 但因为无法对课文理解通透, 有时候这种方式也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财务与会计这门课程时, 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会计课程内容中的原理和依据, 不能急于求成。让学生既明白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门课程, 又要明白为何采用这种方法。要防止一味地书面理解背诵而忽略其原理要义。

例如在学习《流动负债》这一课时, 教师既要让学生熟知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的含义, 又要让学生明白其核算问题。比如, 教师可以举例一个公司因财务问题向银行借款, 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公司是借的银行存款还是贷的短期借款, 并计算金额。通过问题的解决核算,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短期借款的含义, 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只是知道背诵而不知如何操作的话, 等同于没有学习一样, 书本的理论知识就是要运用于实践生活的。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实操性

当下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的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通过两者的结合, 打造不一样的会计课程。例如, 学习“会计报表”的内容时, 里面涉及很多的实践操作课程, 这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 通过一些财务操作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做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能让学生对建立单位账套、增加操作员、进行财务分工、输入基础信息、备份账套数据的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通过实践操作,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实感受会计工作要领, 将课堂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 既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知识点, 又让课堂不再那么枯燥,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化难为易, 让课堂更生动有趣

财务与会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学科, 它包含着多种知识点且理解起来较复杂, 这也让一部分学生对它望而生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轻松化教学方面着手, 打造一个愉快的课堂, 让学生轻松地接收、消化知识。例如, 在学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这一章节时, 教师便可以将这个课程问题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 会计中的六大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而会计科目则是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这五大科目, 通过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举例, 教师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知道会计要素与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让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实际,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更加通俗易懂,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而且让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有趣。

四、丰富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在会计课堂的学习中也是这样,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兴趣, 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财会知识涉及内容较多, 且操作起来较复杂, 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时, 会感觉比较抽象, 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银行等相关单位, 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 了解财务会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不仅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企业如何建账、凭证如何传递等, 为以后的职业道路打下了基础, 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财会专业知识的人才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会计课堂中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争取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总之, 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 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褚文香.中职学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3) .

[2]姜雪梅.关于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与考核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3) .

[3]陈向红.论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的思路[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篇2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学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成为可能。

关键字 多元化 美术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多元化的推进,要求在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多元化教学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的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将变“传授型”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变“单一式”教学为“综合性”学习方式,变“教师主导”为“交互式”学习方式,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作为网络衍生出来的信息技术,多元化正逐渐渗入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表现方式上、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课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整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丰富的视觉形象,促进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程内容很丰富,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若只通过挂图、书本和口头描述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来观察感受事物是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的,同时也很难真正发现事物的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等工具以它们独特的功能将丰富的感性材料整体而直观地展现出来,往往比原材料显得更鲜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利用已有的图表、照片、投影仪、电视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各种教学媒体,或直接使用、或经过一定的选择、开发和组合后加以使用,并在教学媒体中表述一定的思想和意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播,再加上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观察比较事物,使学生看得清晰,感知得更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接演示,突出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媒体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知识。例如:指导学生画《秋天的色彩》时,重点是学生对于秋天色彩的感受以及对秋天整体色彩的把握,而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网上找到秋天风景图片和学生画的秋天的绘画作品以及相结合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欣赏秋天的色彩风景和色块。信息技术能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组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千方百计使学生自学得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相互默契,积极配合,最佳结合,从而达到“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能促使教与学的共振,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最佳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组合的步骤分析,认识规律,并找出规律。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在网络平台上,建构美术教育网络课程

通过专门设计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学习者可以更轻松地获得大量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实施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并获得评价。由于专门设计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具有学习资源丰富、方便学习作品展示、提供师生交流平台、提供较完整的评价系统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记录等特点,因此运用专门网络学习的平台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并延续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网络信息和本校资源构建一个网上学习环境, 开发与制作美术教育学习网络课程。这样,既可以避免陷于就事论事和课本搬家的狭隘,又可以营造一种关系场,让学生在网络上和课程的框架关系中加强对中心问题的理解,力图做到时代感与适应性的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学校教学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形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崭新的观念,生动的形象,特殊的效果,给美术教学提供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深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改革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才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篇3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多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2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理论兼实践的考证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老师不由自主地沿用理论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采用讲授教学法,讲很多的理论知识,然后给学生讲一些案例,上机操作几下,就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结果是上课的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学生却倒下一大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会计电算化的考证通过率也低。怎样有效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这是我们会计电算化老师要探讨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兼实践的课程,但其实践性大大超过理论性,应定位为实践课程,因此该采用实践教学。

二、定好合理目标

中职学校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她们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理论的要求是合理够用,不需要太高深。如果一味的讲理论,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一旦令她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老师的努力就會变成无用功。因此,根据我们面对的学生要合理定位,为她们量身定制课程内容。

三、确定好教学顺序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顺序往往是先理论后实践,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先讲理论,学生觉得很抽象,不仅难理解更是难记忆,老师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收获甚微,达不到教学目的。我们常讲“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句话可以换一种表达“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这个顺序其实反映人脑接受知识的一个过程。如果能够遵循大脑学习知识的规律,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如。

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上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老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调动会计电算化课堂的关键手段。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也尝试过以下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讲授式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是老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学生传授知识,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大多数老师感到,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讲授法的不足之处是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者。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学生却倒下一大片,其实就是讲授法的局面。很显然,传统的讲授法并不适合作为实践教学的会计电算化课程。

2、单一的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巩固学生所学企业会计知识,发挥学生潜能与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不过,案例教学的缺点是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现行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中的案例都是一个案例贯穿整本教材,案例单调无味,每个学生都是同一个角色,容易产生错觉,教学效果不实际。

3、创新的生本教学法

生本教育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课前的学习准备--上课时的小组讨论--课后的追根究底。生本教育是能够让学生展现其生命潜能的教育,让学生能够自发的热爱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4、合作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抓住应用性的特点,强化实践环节,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法的特色是“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五、多元教学,让会计电算化课堂动起来

尝试了那么多的教学方法后,笔者发现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为老师,关键是会取长补短,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来进行上课。正所谓“学无定法,教无定法”,笔者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就融合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来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会计电算化的“日常账务处理”教学中,组织学生模拟中小型企业电算化账务操作,利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每个小组模拟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分配岗位和系统对应的角色,然后给出9个经济业务,各小组对号入座来领取项目任务。

以业务:2007年10月15日,把5000元现金存入银行和第一实践小组为例进行说明。实践步骤如图:

接着是学生成果展示及评价还有学生实训感悟:(1)、请做得好的小组总结分享经验;(2)、请没做好的小组找原因,总结经验;最后是老师小结和布置作业。

在这节课中,小组分工合作,做中学,学中做,就是项目教学的特点,课前了解各自岗位的权限分工,是前置作业的布置,每个小组以自己的小组名称成立一个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模拟有关经济业务的操作,是案例教学。通过这样的多元教学,不但生动地向学生传授了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确保学生项目中的角色和实际工作中的角色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能够胜任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岗位。笔者运用这样的多元教学,成功的在本校的市级课题《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途径》的结题汇报课和市级公开课上作了教学展示,获得有关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4]应连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2007-02-12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篇4

一、财务会计学教学现状

目前, 我国大学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以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以及其他行业会计为主要课程体系。从教材上看, 初级财务会计着重对会计循环、会计基本理论的讲解;中级财务会计通常是以会计要素的具体项目划分章节;高级财务会计则是以互相独立的会计特殊事项为体系, 各章节之间互相孤立, 会计原则与会计实务互相分离, 教材编写侧重规则条文和制度讲解。从教学观念上看, 普遍存在着“重规则轻原则, 重实务轻理论、重技能轻素质教育”的现象, 迫于各种考试和就业压力, 教师以教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和规则制度为己任, 学生则沿袭了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习惯, 被动接受,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从教学方式上看, 教学形式陈旧, 讲课依照是呆板的教学模式, 各类考试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在这种从教材到考试均侧重规则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知识和会计思想, 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很难适应会计日益发展的职业要求。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智力的认识不断深化。最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则从20世纪末开始引发了教育的大变革, 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20世纪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将智能定义为:在个人所属的文化和社会中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创造产品的能力, 并将智能归纳为九种。加德纳教授认为, 个体的智能状况是不同类别的智能因素组合的结果, 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为智能类别的组合差异和强势类别的表现差异, 因而单个个体往往能突出各异的一两种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别, 而一般在于其特长表现在不同方面, 因此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来评判个性化的智能状况。

适当教育方式的要义在于, 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 彰显强势智能, 提高弱势智能, 使被教育者的智能发挥至最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论蕴含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该理论的内涵充分吻合, 在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均衡提高的同时, 培养学生个体的强势智能类别, 使其在未来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然而, 在高校的财务会计教学方面, 我们却很少借鉴国外的经验。本文基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思想比较混乱的现状, 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理论基石来构建我国的高校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

三、普通高校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设想

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 财务会计学教学蕴含着多维的智能发展契机。财务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会计教学, 使学习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的同时培养其在专业学科领域中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多元化目标不但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 有利于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满足学习者的多维智能发展需求, 而且提升了弱项智能、强化了优势智能, 促进学习者智能的综合提高。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1) 教学工具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是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前提。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为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诱导其无意注意, 培养其有意注意, 而且往往意味着多渠道的信息源, 符合会计学科本身知识更新频率高、技术运用关联度广的特征, 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原始材料, 容易产生更为直接的正向学习迁移。

(2) 课堂教学的互动化。

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主观情感体验, 因此设置互动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在经过精心设置的教学环境中, 学习者不但可以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就感, 产生愉悦的学习经验, 而且根据Vroom的期望和价值理论, 可以在各种互动合作教学活动中, 明确并修正其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一教学氛围下, 更易于会计专业逻辑思维智能的综合提高。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教材选择的首要标准应满足学习者智能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生源各不相同, 智能层次和特点有较大的区别。对于起点较低的班级, 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难度较大的教材, 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 应紧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测试评估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测试主要以笔试为主, 有的辅以一定的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 主要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识记与解题能力, 存在智能评估范围狭窄的缺陷。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必然要体现在课程测试当中, 因此测试评估的多元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众多的财务会计学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缺陷或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课程测试中往往简单地以笔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但这种方式显然淡化了会计教学综合智能的培养特色, 忽视了对学习者综合智能发展状况的检测, 使多元化的智能发展取向简单化, 从而抑制了有着不同智能发展特点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部分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逐渐被“边缘化”, 严重损害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 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测试模式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 在财务会计教学的课程测试当中, 可以采用笔试与论文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测验互补、客观试题与主观命题并行的灵活多样的评估测试模式。对于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可集中以笔试的客观题测试为主要测试项目, 其他还可设计多种形式的项目则由学生进行选测, 做到客观、公平地对待各种具有不同智能发展特点的学生, 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摘要: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 着眼于智能融合开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课程测试评估三个方面, 在对我国目前会计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目前我国会计学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财务会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 魏庆安, 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周竹梅.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篇5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科目,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够实现,必须要促进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教学,从多个层面以及多个方向展开教学,保障语文教学的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和认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篇6

一、强化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古语说“欲速则不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即要办成一件事,不一定要立即着手,而是要做好充分准备,创造有利条件,这样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同样,要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多元解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其前提是学生喜欢阅读,若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不去读文本,那么,“多元解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是一句空话了。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工作者均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局面:台上的语文老师无论怎样鼓励学生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一再强调没有标准答案,可台下的学生就是不配合,回答的只是固定的那几位。出现这样的局面有诸多原因,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对文本内容不熟悉是其根源所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时,一定要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因为掌握了多元解读理论,就立刻进行多元解读。这“兴趣”就是“其器”,就是“粮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如限时阅读速度比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同形式的朗读等,强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强化教师个人阅读体验的意识

要让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教师首先要有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用自身个人阅读体验和思考,树立榜样,激励、鼓舞学生形成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因此,语文教师一是要加强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要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多思考感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虽然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阅读文章,要有自身独特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思考感悟,不要囿于教参和传统观点;同时在阅读各种资料时,要尽量占有相关材料,不能仅限于一家之言,多思考他人的观点、看法,在这基础上要么综合出各种观点以备上课时引导学生之用,要么提炼出自己全新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挥。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全面引导学生,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时不时地穿插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看法,大胆破格,只要不是太离谱、太肤浅,那么是对还是错已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学生面前起了表率的作用,教师的个人阅读体验和思考感染了学生,学生也就有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了。当我在分析于勒这一人物形象时,大胆提出:于勒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人,但却不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学生立即对文中人物形象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个人的阅读见解。

三、强化创设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意识

多元解读文本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感受的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必须创设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一是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尤其是心理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符合新时期教师所担当的角色,即“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问题。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学生反驳、更正、补充教师的观点和见解,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观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是死气沉沉,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是极其不利的。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和谐相处,不要相互讥笑、嘲讽,班级同学要集体形成一种意识“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权表述我个人的观点”。总之,只有创设了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方能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也许是对的,方能排解学生害怕发言的恐惧心理,从而解放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神采飞扬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强化学生思考、质疑的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的过程。在当前再次提出思考、质疑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大的方面说,随着图画时代的到来,轻阅读的盛行,学生深受影响,对阅读更多的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应有的思考;从小的方面说,如今各种教辅材料充斥书架,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对文本的某种解读,从而养成了依赖教辅不会思考的习惯。没有了思考,质疑便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做读书笔记等习惯,教授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强化学生思考、质疑的意识,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手上一定要拿着笔,一篇课文至少要勾画出五处,并提出两个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阅读的思考、质疑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有了思考、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多元解读文本也才有可行性。笔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对文章的主题分析主要是围绕菲利普夫妇展开。分析正浓,突然有学生站起来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于勒,所以文章的主题应围绕于勒来分析才是。面对这种出乎我意料的意见,我不是进行压制,也不是不理,而是适时引导全班同学展开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在这个案例中,毫无疑问,学生若没有质疑文章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多种主题的探讨。

五、强化与文本对话的意识

“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生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综合地包含在文本中,自然又会多层次、多侧面地折射出来。”因此文本存在着不确定性,但这不确定性决不是随意性和任意性,多元解读提倡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多元不等于无界,不等于是多元价值观,不是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不是无厘头的搞笑,不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恶搞。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任何读者读出来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李尔王”,也不能是“贾宝玉”。在读《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决不能读出“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嫌弃贫穷的亲戚是正常的,是无可厚非的”这样的价值观认识。因此,多元解读的立足点应是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文本的载体性,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实现心灵的沟通,审美的愉悦,情操的陶冶,思想的碰撞,人生的感悟。

具体地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明显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时缺乏形象性,无法将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情感与生活联系起来,无法唤醒自身已有的感知,这也就影响了阅读的质量。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将自身原有的知识积累、直接生活经验及情感融入语言文字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感知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对文本的解读。如某位教师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讲授到作者用字的传神时,举了“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中的“踱”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就是没有答到点子上。这时这位教师就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踱”这个字,立即就有学生答道:在公园散步的人。这位教师因势而问:那你们想想在公园散步的人大多是怎样一种状态?班级大多数学生脱口而出“悠闲”。接着这位教师又结合“穿长衫”的身份特点,让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用字的传神。在这个例子中,这位教师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已有的感知,从而达到了感受文章语言的目的。在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写出这件事或这句话”,“为什么要写这个细节”,“为什么人物会有这个表情”,“在生活中,我如果遇上这样的情景,我会怎样”等等,从而有意识地、刻意地对学生进行与文本对话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形成了与文本对话的习惯。

总之,多元阅读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学生主体的投入,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个性,在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多元解读是建立在各种基础之上的,只有打好了相应的基础,其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忽视了这一点,别的都只能是空谈,只能是作秀。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篇7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如今, 教学手段已从“粉笔+黑板”转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等模式;教学方法也从单一的讲述法增加了交互式、讨论式、案例法等;同时, 合作式、主体参与式、项目驱动式、CDIO等方法也被引入实践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看, 师生的角色并没有改变, 仍是教师侃侃而谈, 学生被动接受。能否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组织形式?能否改变学生考前突击、考完忘完, 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到的应试学习模式?能否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能否系统与融合性地改革教、学、考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 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

在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欧美各国都以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并将其纳入了国家课程标准中。其中以项目制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美国教育界已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而多元协同下的项目制教学模式是在教师间协同、师生协同、学生间协同、团队间协同、课内外协同、知识与能力协同等多元协同背景下, 以项目为单位,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真实问题出发, 通过团队合作及相关资源的利用, 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既让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 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查新能力及创新能力。

2. 社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力强, 会办事, 动作快, 效率高。特别是民营企业没有上岗培训时间, 讲究的是上岗就上手, 即招即用。而我们目前培养的是“背书型”的学生, 他们往往适应性差, 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因此, 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引进多元协同式的项目制教学的新模式, 以项目串起整个课程, 顺应当前社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3. 课程性质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财务分析课程大部分学校在第七学期开设, 此时学生面临各种升学与就业压力, 对最后几门课不再积极参与, 普遍抱有混完学分就毕业的想法。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是个难题。另外,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 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讲授和传输专业理论知识, 不在于背诵几个公式、会做几道题, 而应让分析过程贯穿课堂始终, 学生应是分析的主体。因此《财务分析》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对财务报表综合分析及判断, 透过报表发现企业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从《财务分析》教学实际看, 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我喂你吃”的教学方法, 一味地将书本现有的概念、方法介绍给学生, 而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往往考前临时背概念、背公式, 考完就忘完。而要达到《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三、多元协同项目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1. 强调多元协同。

课程全过程始终突出协同合作。课程由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 教师根据要求制定出相应的项目要求, 每个项目由两位指导教师参与并和学生共同完成。突出教师间协同、学生间协同、师生间协同、课内外协同、组内外协同等。

2. 创新思维方式, 激发创新力。

学生在做项目中探讨问题及开展合作, 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还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学生收集资料、知识查新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在做项目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创新过程。此外, 撰写分析报告将提升创新能力,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表现。在《财务分析》课程中, 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报表中的问题, 通过“透视”报表, 发现企业深层次的经营管理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财务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财务分析技能, 同时能够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激发创新力。

3. 加强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系列项目, 以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为教学目标。针对项目, 教师首先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 分析完成项目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然后引导学生边想边学边做, 把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完成项目的过程之中。具体而言, 将《财务分析》课程以项目设计为起点, 整个课程由四大报表分析、四大能力分析及一项综合分析共9个项目串联起来, 以项目驱动开展课程的教学, 学生在做项目中探讨问题及开展合作,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

4.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多元协同项目制教学模式下, 项目与团队挂钩, 团队一般4~6人一组, 学生通过项目开展研究, 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课下准备、查阅资料、项目分工及课堂讲解都由团队共同完成, 团队成员之间就分析内容需要互相交流学习。在课堂宣讲时, 团队成员间讲解内容必须连续, 讲解时间自由分配。项目完成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四、多元协同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 主要集中于两个研究角度, 一是协同教学, 二是项目制教学。如何把协同式教学与项目制教学结合起来,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财务分析》课堂上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创新的协同式与项目制二合一教学模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值得我们研究。多元协同项目制教学模式创新是以现有教学资源为基础, 在多元协同下, 以项目串联课程内容,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目的。这种模式下, 需要在教学流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方面都进行系统的改革。

1. 项目串联的教学流程创新。

教师首先以课程的起点依照教学内容分解项目与设计项目, 对《财务分析》课程而言, 我们以中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整个课程由4大报表分析、4大能力分析及1项综合分析9个项目串联起来, 以9个项目驱动开展课程教学。在项目驱动下学生在做项目中探讨问题及开展合作, 学生将财务分析方法应用于上市公司的分析实践, 促使其在提高分析能力的同时, 加深对中国国情、企业经营环境以及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程度。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

2. 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为主导开展全面训练。

多元协同项目制教学模式融合了协同式教学和项目制教学两种方式, 特别是项目制教学在理工科运用较多, 在商科运用较少。《财务分析》课程通过项目下的多元协同, 学生利用网络与所学的方法和程序分析研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训练了Word、Excel、PPT等软件的应用能力, 提升表达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与成就感。以财务分析课程而言, 就是跳出财务报表看企业, 既要立足于财务报表但又超越财务报表, 发挥财务报表的“透视功能”, 从而探究企业面临的财务问题及背后的经营问题。

3. 全过程与全方位的考核模式。

在多元协同项目制教学模式下, 考核不再是用一张试卷来衡量, 而是全过程、全方位的衡量。首先团队成员的互动情况及努力程度由各组长考核, 作为每个同学本课程的平时分, 占比为10%。整个团队的成绩由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分组成, 占课程总分比例分别为60%与30%。团队考核主要从财务分析报告和报告宣讲两部分评定成绩。

五、多元协同项目制教学模式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学生对“标准答案”的依赖。

学生在做项目时, 往往寻找标准答案。此时教师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只需对项目讨论并进行有效控制和正确引导, 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分析思路, 避免约束学生思想活力和效率。

2. 如何应对学生的敷衍。

做项目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在网上拷贝陈旧案例应付老师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要提前介入, 要求三组都做同一家公司, 并且要求学生在开学初就把目标企业上报, 这样教师就可对学生上报公司的情况先做分析, 以防止学生敷衍。

3. 如何评价教学双方的工作量及其教学效果。

项目制下教学主体双方的工作量均大量增加。因此, 需要采用目标管理考核法对《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管理方式与评价模式创新, 以此确保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实践的可持续性。

六、结论

多元协同下的项目制教学模式是我校近年开展的教学实践。在财务分析课程中我们在教学流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上都进行了系统改革, 在课程评价方面, 本校教学督导与学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与教学评分。经过近年的探索, 我们发现多元协同下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对学生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均有积极的意义, 符合现代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乔海曙, 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1) :21-22.

[2]余陈乙.项目制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5) .34-35.吴希艳.协同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2) .11-12.

[3]陈福松.案例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 (5) :44-45.

作文教学中的多元互动评语 篇8

一、教师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学生对写作文存在畏难情绪,每每遇到写作文,学生好像就成了一台死气沉沉、毫无动力的机器。因而,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就要给他们提供积极学习的动力。此外,学生所写的文章反映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在了解学生的想法之后,我经常会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将德育在无形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而给学生写评语,成了我实现这两点的有效抓手。

当然,要给学生带去动力,教师就要给出“正能量”的评价。学生畏难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在评语中将鼓励与指导相结合。教师如果能够肯定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用艺术性的话语给他们鼓励和信心,那么学生自然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例如,学生小许在《我战胜了恐惧》这篇习作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回忆起昨晚的经历,我反思了一下,独自睡觉并没有那么可怕,再说了,我又不可能一生一世都和爸爸妈妈睡在一起。我一定要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确实是孩子心中的真实想法,在习作中做到真情实感的流露非常值得肯定与鼓励。于是,我写下了如下评语:“你的内心感受很直白、质朴,确实流露出了你自己当时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老师为你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欣慰,因为老师看到了你在努力‘学会长大’。”

二、同伴评语,学会欣赏与互助

在我的班级中,学生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新授课上稍加点拨,便能很轻松地将一篇习作写好,且质量上佳;而能力差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却困难重重。有些学生甚至连语句的通顺、连贯表达都很难做到,更不要说让他们写出佳作来。

那么,为何不让这两类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习作呢?如此一来,在两者阅读彼此习作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便可以“小老师”的身份,去发现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以评语的形式给他们提修改建议,帮他们想想将作文写完整、写好的好方法;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则能够在阅读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的习作过程中,学习他们表达与描写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还能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和描写的技巧。于是,我将这一“资源”利用起来,发挥他们的作用与能量。我根据对班级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分析,分别挑选了5名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和5名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以结对的形式互相评价彼此的习作。

三、家长评语,亲子互动

许多为人父母者都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但在施行时却总是无法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嘘寒问暖、游玩嬉戏、谆谆教导之中,文字的传递也不逊色,可能更可以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良好的沟通应该是以上各种方式的综合灵活运用,习作评语可以说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载体。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 篇9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定义

初中语文精准化、科学化、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适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方法即利用多元化的思维指导, 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文章的篇章、段落优美, 结构严谨, 并且内容丰富, 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能力的提升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章、理解内容, 使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获得知识, 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多元化教学的研究和学习, 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来更好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实践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精髓在于实际的应用, 只有准确地将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的实践教学中, 才能发挥其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 情景式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采用按照课程大纲要求以书本篇章顺序的方式进行教学, 主要利用一至两节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讲述和教学, 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 但是对于学生综合分析文章、感悟文章的能力并没有提升。而情景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按篇教学的方式, 将一学期语文课程的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 构建一个或者多个情景主题, 深入地研究课本内容, 多角度地进行分析、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逐步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后,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个人对于文章或者知识点的分析能力, 对于日后自主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 分小组讨论,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 有一关键环节即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与语文学习较弱的学生进行搭配, 带动学习。同时学习采用合作学习、平等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提升小组成员讨论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 设定好讨论的主题和问题, 保证学生讨论学习的方向。讨论后要与学生充分交流, 带动各小组互相交流经验, 共同进步, 使所有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 多角度评价,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多角度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 总结和评价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巩固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学习讨论后对于学习过程中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问题结论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多给予鼓励, 激发学生对于事务的判断能力, 并多做指导, 让学生做出正确评价之余, 还能总结自己所学知识。教师评价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各个主题为各个学习小组进行简评,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程度、提出的论点进行评价, 不可千篇一律或者只看重考试成绩, 而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给予特别的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意义

(一)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多元化教学使学生成为主体, 而教师成为“引路人”, 这对处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转变以前的教学思维, 从一个传授者转变为指引者。并且, 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更需要提升,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中对于总体情况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掌握。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简单地以默写、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做细致的了解, 以多角度的视线、多元化的思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 发现其进步之处, 指正其不当行为, 从而达到教学的精细化。

(二)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 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我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但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并与同学进行知识分享和讨论。这一过程中,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基础知识, 同时促进了自己独立分析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讨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这对于其日后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 使学生和老师成为朋友

初中语文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观点的多元性, 采用多元化教学后, 学生可以充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与老师或同学一起讨论,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方法下, 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再是以前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而是一种亦师亦友的互动关系。学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 加强了师生关系, 教师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 发现学生更多的优点, 从而使师生关系逐步拉近, 成为朋友。

四、总结

多元教学中的财务会计 篇10

传统评价观蕴含这样一层含义, 即教学评价是用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的评价, 因而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 传统常模和标准参照测验可能掩盖学生学习和认知方式的独特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展开, 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高中通用技术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较少, 但它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在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因此, 如何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对当代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功能的、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1]的教育理念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评价体系, 已经非常迫切和必要了。

多元教学评价理论建立在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建构教学论认为, 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完成, 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的学习方式, 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建构论认为, 认知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 认知个体处在不断发展与改变的过程中 (Neimeyer, 1993) 。因此只用单一的、统一的、一次性的纸笔测量方式评价学生, 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而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 (1983)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也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 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学习, 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 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如果认为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记忆、表征和应用知识, 那么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 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价, 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衡量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 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 让学生发挥其所长。

2. 多元教学评价在通用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2.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内容更多的是关注“知识”, 其设计更多的是关注“给出知识”, 其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着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学内容也应该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教学设计由关注“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教学目标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课堂中引入多元教学评价理论, 注重将评价与教学相结合, 注重教学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注重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才能实现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2.2 实例。

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常见的课型主要有案例分析型课 (主要由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 , 技术试验型课 (主要由学生通用技术试验得出结论) , 操作型课 (模型制作, 工艺等) , 现就技术试验型课应用多元评价教学理论作简要阐述。

“结构与稳定性”是高中通用技术第二册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中的一节。这一节的重难点是通过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以及有什么样的关系。我在评价中力图体现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反映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个人反思达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我提出这节课主要来探究稳定性与结构的形状, 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及结构的重心高低度的关系后, 给学生材料进行研究。

教学片断:

师:请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 再根据你们的研究问题到“材料超市”里选择材料设计研究方案。

材料超市里有这样一些器材:人字形梯二个, 角度可调, 铁管二段, 细线若干, 钩码若干, 三夹板一块, 四个一模一样的矿泉水瓶, 两个在里面放了几张纸, 另两个在纸张上再放上两个铁块, 四个结构框架模型, 重锤四个。弹簧秤若干, 小木块若干, 长木片 (上有小孔, 可用元宝螺帽相互连接) 若干, 试验记录表, 试验报告纸若干。

(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将方案填在试验记录表中, 然后取材料进行研究。)

[点评:观察学生的设计方案, 学生基本上能够按照符合逻辑的方式设计试验, 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学生还是比较随意, 有的学生选来的材料没有用上, 有的最后又取材料。这反映了学生预想与实际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研究过程中, 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合理分工和积极参与。在小组中谁贡献最大、谁的思路最好通过小组内部评价进行。]

师:请大家停下来, 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在汇报前, 老师提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在别的同学汇报时, 认真倾听, 汇报完后, 我们要评出“倾听天使”小组和“最佳展示”小组, 最佳展示奖的要求是:汇报时声音洪亮, 试验设计科学, 操作规范;倾听天使小组要求是:能认真倾听同学汇报, 并能中肯评价。

结构稳定性与重心高低关系的小组汇报。

(一生上台汇报, 一生展示探究过程, 展示后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补充。)

生:我们组以人字梯为载体进行了试验。

(1) 如图1, 把人字梯张开角度α在平地上放好;

(2) 在图示AB位置处固定一铁棒并挂上重物G;

(3) 用测力计在如图所示位置拉人字梯直到侧翻, 记下此时读数为F1;

(4) 把人字梯张开角度到α1, α2, 重复步骤 (2) (3) , 记下F2, F3。

(5) 比较可得知重心位置的高低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学生补充)

生:因为他们在试验中改变重心的位置同时改变支撑面的大小, 将无法知道结构稳定性的变化是由重心高低变化引起的还是支撑面的大小变化引起的。

师:那你认为该如何改进?

生:我认为在重心高低变化的同时不应让支撑面发生变化。如可以让细线伸长或把铁管往下移动。

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 (90%的同学举起了手)

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 并且他说话声音洪亮, 条理清晰, 老师也投他一票 (师举起一只手) 。

(说明:其他小组方案的汇报和评价由于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汇报, 各个小组可以将研究方案再进一步完善和研究, 再进行试验。

(学生再做进一步的改进试验。)

[点评:在技术试验中应用控制变量法学生感到比较困难, 但这个学生的智慧弥补他们方案的不足, 对于这个学生的突出表现要给予额外表扬, 做到关注个性的差异。另外, 通过汇报交流中小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以进一步改善试验效果。]

最后交流得出的研究结论:结构的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越大稳定性越好, 结构的稳定性还与结构的形状有关, 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比较好。)

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想办法进行试验, 了解了结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你们能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生:能。 (充满信心)

师:好的, 老师请你们今天回去给你们家设计一个放全家福的相框, 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 然后请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对你的设计的满意程度和改进建议。另外我想特意设计一组挑战性测试, 考考大家。 (屏幕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和减小稳定性的方法, 让学生判断是否合理, 并说出理由。)

[点评:通过学生对于全家福相框的设计, 来考查他们对于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情况。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上来, 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测试题这个评价工具考查学生对今天学习到的知识的理解程度, 达到知识的巩固和系统化的效果。]

3. 多元教学评价在通用技术作业批改中的应用。

3.1 目前通用技术作业批改中的误区。

现在一个专职的通用技术教师往往带六个以上的班级, 如果布置一次作业或让学生做一张练习卷, 那么批改量是非常大的, 常常一位老师批改需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很多通用技术老师要么不布置作业, 要么就是把作业批改当成一种负担, 一种重复, 机械的劳动。而在批改主观题时有些老师还是用“√”或”×”说话。这忽视了对学生作业态度,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评价, 严重影响并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评估方案如果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性, 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2]。既然每个人个体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不同的学习方法, 那么其作业也就很有可能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从这个视角出发, 作业批改也不能“一刀切”。其他很多老师仍未能意识教学活动是双主体活动, 学生更是作业评价的主体。如果一味由教师评价就可能造成评价与学生的发展相对脱节。长期下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意识越来越淡化, 直接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3.2 拓展多样的评价方式。

3.2.1 符号性评价方式

“√”与“×”或半对半错的评价是通用技术教师经常运用的评价媒介, 相对而言就比较单调。尤其是批改通用技术主观题, 答案更多的是具有开放性, 不是“√”“×”或半对错就能很好地评价的。这时我们可以引入符号评价, 比如说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火星语, 不仅新鲜、富有时代气息, 而且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 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例如, 在答案旁边用“→_→”表示质疑 (质疑的眼神) , 用“b ( ̄▽ ̄) d”表示“太妙了” (竖起双手拇指说好) , 用“囧”表示“答案错误比较明显” (无可奈何的脸) 。

如2011学年高二通用技术上虞市春季调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题:如图2所示是一款多功能熨衣架, 它可折叠变形, 既能实现熨衣架功能, 又是一把坚固的梯子。现提供重物若干, 进行熨衣架的稳定性试验, 确定熨衣架不发生向左翻转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在答题卷给定的图上表示试验方法, 并用文字说明主要步骤)

给学生练习时对于文字说明发现有下面三种典型的说法。

学生1答:把重物放到熨衣架上。

学生2答: (1) 把熨衣架放在平整处; (2) 把重物放到熨衣架的左侧看他是否侧翻。

学生3答: (1) 把熨衣架放在平整处; (2) 把重物放到熨衣架的左侧并逐渐增加重物的数量看他是否侧翻, 记录侧翻时所放重物的总质量。

第一位学生我直接给了“囧”。借此说明:1.这位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 但学习习惯不好。2.技术试验中试验过程描述时要注意的地方已经反复强调多次, 该学生仍然没有掌握。事后证明, 这富有个性化的作业评价方式,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使这位同学印象很深刻, 因此在作业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二位学生主要是对于试验过程一般需记录他没有写还有试验步骤需要有一定的细节描述他没有写好, 其余部分均写得很好。因此, 在答案的错误之处打上一个“→_→”表示对上述答案的质疑。就是这一个质疑的眼神, 让学生感受老师并没有对他全盘否定, 使学生觉得只错“这一点”, 产生自己“还行”的感觉。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帮助树立学生自信心, 这也打破作业评价定势, 有利于调节学习氛围,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位学生的答题比较正确, 用“b ( ̄▽ ̄) d”来表达教师对他的赞美之意, 不仅幽默、亲近, 带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笑容, 而且给他一个学习的好心情, 激发其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3.2.2 延迟性评价方式

我认为在作业评价方面, 学生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 我们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再达到目标。如通用技术中草图的绘制, 要画出一个好的草图是不容易的。有的学生的作图习惯较差, 态度不够端正, 有的学生重视整体但忽视了细节, 而有的学生又过于突出某些细节而忽视了整体。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打个“×”显然不适合,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错误的一种麻木, 但马上打分也无助于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采用延迟评价, 先肯定学生画得好的地方, 如有创意等, 再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修改。这样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习与指导的互动关系,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2.3 间接性评价方式

间接性评价方式是指教师并不直接对学生的通用技术作业做评价, 而是借助于学生或学生群体的评价表达其评价。

三视图的教学是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学生在平时练习中错误也较多, 而且有些错误带有普遍性。如学生在对2009年9月浙江省通用技术高考第21题 (图3) 进行练习时主要有下面一些错误。

(1) 三视图绘制过程中, “通过45度辅助线来达到宽相等”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内容。典型错误码如图4。

(2) 部分学生对“与三个投影面都不平行的面”投影不够清楚。典型错误如图5。

我们可将这一小题出错的同学单独聚在一起, 不需要先告知这题的正确答案, 让他们自己相互讨论, 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 期间教师也可一同参与并稍加提醒, 通过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 使学生们对各自的答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纠正, 从而使学生对“如何作三视图”这个知识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虽然间接评价降低了教师评价的权威性、评断性, 但赋予了讨论性、研究性,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发生直接碰撞, 把教师的评价转化为一种探究式的讨论, 这不仅使一个或几个学生获益, 更使全班学生的学习得到长足的发展。

3.3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通用技术作业的评价活动, 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评价主体, 比如除了教师以外, 还可以有学生本人、同学, 甚至家长等。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家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这也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 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 在实施多元化作业评价中, 要注重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增强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如教师们常出现的问题学生作品交多了没有很多的时间进行评价, 打个成绩就算完事了。此时也可以多种评价同时进行。每一道作品都可以经过这样的程序。 (1) 学生自己在完成的作品中有一栏是自评。 (2) 教师在拿到作品后先打一个等级分, 后写出评价意见。特别是改进意见。好在哪, 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3) 把作品制成相片集, 专门利用一节课进行展示。 (4) 全体学生就所看到的作品和制作工艺等进行打分或发表评论和见解。这样既可以鼓励那些完成作品很好的学生, 又可以让不积极完成作品或未完成作品的学生受到积极的刺激, 使他们更积极地加入大家的设计行列。特别是对一些爱动手和爱思考的学生, 甚至会对他所感兴趣的作品直接进行方案改进和设计。

多元教学评价的实施是教学评价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有可能成为未来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本文就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应用多元教学评价理论作尝试, 而如何更完善, 更科学, 更具可行性, 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元智能理论  自信心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29-01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至少七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虽然每个人都至少具备八项智能,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则有所不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而其他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具独特性。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属我们传统上所认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但他们在其他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很可能相当出色。而这些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一直认为自己是最笨的,是一无是处的,受这种思想的制约,他们失去自信,破罐破摔,看不到自身的优点,更不知道自己可能在其他智能方面有惊人的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让他们惊喜的发现,并不是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他们照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多元智能理论点燃了这些学生破灭已久的希望,让他们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

1 比较发现阶段

比较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我先从学生的语言逻辑智能入手,按照学生学习水平的不等把他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以八项智能为基础设计8个不同的标准,每个标准的分值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发现6个小组的总分基本上是一样的。有的小组对课程的总结、对模式的辨别能力方面得分较高,有的小组对颜色的辨别搭配,形状式样的运用方面较为突出,而有的小组是因为其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而胜出的。可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学生智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而是充分尊重学生智能分布的特点和差异性。“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所有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这是多元智能理论赋予我们的最基本而最深刻的道理。我通过仔细的观察、反思、与学生及他们周围的人交谈,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然后按不同的智能强项,重新划分小组,定义为语言小组,数学逻辑小组,视觉空间小组,体育音乐小组,人际交往小组等。

2 个别发展到全面发展阶段

发现了学生的智能差异以后,我在一段时间里按每个小组的智能强项设计活动,找出适合每个小组智能结构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重新找回自信。在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1 利用肢体运动智能,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在小组的实验中,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案例是王洋的转变。王洋是我们班学习最差的一个,上课除了睡觉就是看小说,甚至连课本都不拿出来,调皮捣蛋,每门功课都不及格,任课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但通过观察了解,我发现他惟有对体育课情有独钟,且同学反映他短跑最棒。时逢学校选拔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元,利用这个机会,我及时找他谈话,鼓励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争取为学校赢得荣誉。看到他遥遥欲试的样子,我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说,“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严格的记律约束,你虽然在自身方面有特长,但在纪律上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参加全市运动会代表了我们学校全体学生的风貌,只有严格守纪,听从老师的安排,才能为学校争得荣誉,实现自身的价值。从现在起,你不仅要积极训练,还要在课堂上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只有平时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在赛场上你才能战胜自己,取得成功。”听了我的话,王洋频频点头。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他努力克制自己,并主动要求同学在他违纪时提醒他,此外,他更是积极参加训练,果然在运动会中取得佳绩。

王洋能在课堂上管住自己,不再捣乱,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是如何让他对学习感兴趣呢?我又找他谈话,帮他分析以后的出路,我说体育这么棒,为什么不把课程赶上去,将来考大学体育系。王洋对自己不抱希望,他说落下的太多。我说先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你以前知道自己是短跑冠军么。说起成绩,王洋有了信心,答应试试。于是在以后的上课中,我有意识的让他回答一些简单并估计他有把握的问题,让他做一些小事情,帮他创造成功的机会,慢慢地克服自卑,恢复自信。鼓励他战胜自己,克服以往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

任何成绩都能激起人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藏在小的成功之中,王洋开始充满自信的学习,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王洋变了,有一名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变成了一名勤学苦练的优秀学生,这一转变不仅影响到他在校的学习,更将影响到他今后的一生。这一转变得益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帮我找到了转变差生的方法,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学生的不正确看法,由厌恶到喜爱,由鄙视到鼓励,使学生找到了自信,更使自己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只要我们能从根本上理解学生,给学生以自信,相信任何一名学生都能象优等生一样,在生活的海洋里扬起不败的风帆。

2.2 正确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努力发现学生优点,帮学生找回自信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女孩叫吴莹,我第一次去上课她就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迟到了不喊报告,晃着肩,浓妆艳抹的脸不屑的掠过我,高跟鞋很有节奏的“的的”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坐下。当时的我真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灭灭她的娇气,可看到全班同学惴惴不安的眼神,想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八种智能,我忍住了,认真的上好了我的第一堂课。课间休息时,我装作不经意的走到她身旁,轻松地说:“你很漂亮,还挺会打扮,什么时候教我几招?”吴莹的敌意一下子就没有了。后来每次上课,她都提前来和我说上几句话。我则不失时机地劝她,说:“十六岁的花季,自然是最纯真的美,天生丽质的你退去浓妆,会显得青春亮丽。”几天后,我发现吴莹和其他同学一样穿上了运动服,把自认为很酷的头发也剪了。吴莹在与我的交流中该掉不少陋习,学习也逐步走向正规。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市场经济》知识竞赛中取得第一的好成绩。这不仅让全校师生对她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让她自己找回了曾一度失去的自信。从此以后,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而且还成功的组织了学校的各项知识竞赛。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所任教的班级不再有“差生”,不再有明显厌学的学生.通过帮学生找到适合其智能结构和特点的学习方法,让其智能强项带动其智能弱項,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让“差生”不言放弃,让整个班级形成团结.上进.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肖慧.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多媒体课堂中的运用[J].职业圈,2007(10).

外语教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 篇12

关键词: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整合

1 多元智能理论的结构与特征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教授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 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构成的: (1) 言语-语言智能 (Verbal-linguistc Intelligence) , 即创造性地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 (2) 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即使用数字和推理、抽象思维、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 即使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 既辨认节奏、音乐和旋律的能力。 (6) 人际交往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交往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7) 自知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了解自己、约束自己以及辨认自己与他人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能力。 (8) 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指一个人与大自然的亲和能力, 也包括辨认文化型产物的能力。同时, 作者也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有如下四个重要特性:

注重整体性。上述八种智能同等重要, 教育者应对这八种智能给予相同注意力。

强调差异性。尽管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 但由于不同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这种智能的差异性应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突出实践性。智能是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 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多元智能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英语课程中, 研制多元智能模式与教学计划, 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

2 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2.1 训练认知策略, 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效倾听, 在听的过程中判断内容、抓住中心主题, 在听后针对重点进行概括;训练学生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做笔记、记重点, 积极勾画心理图式;培养学生资源策略, 鼓励学生查询教材以外的资源 (如词典、英文报刊、图书馆资料、互联网信息等) , 使学生们在不同阶段运用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

2.2 指导阅读训练, 促进逻辑数理智能

外语属于文科, 似乎与逻辑数理没有关系。其实不然, 外语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 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 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外语习得。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阅读训练中, 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指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 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所读内容用文字按逻辑顺序表述主题。这些阅读练习具有挑战性, 能够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2.3 运用空间表征策略, 开发视觉-空间智能

利用真实空间、借助现实物理空间 (如教室或物体的位置) 进行直观教学 (如教at, in, on等方位介词) 是培养空间智能最直接的手段。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

2.4 营造音乐环境, 培养音乐智能

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开发个体各种智能和潜能。因此利用教材以外或课外的音乐资源, 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与教材同步的英文歌曲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抒情歌曲。研究表明, 英文歌曲既可以提高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 也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和句法, 增加词汇量, 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2.5 加强运动训练, 提高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指个体控制自身的肢体、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 在玩中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在玩中看、听、说、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演示类或戏剧游戏属于动觉游戏, 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和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

2.6 开展合作学习, 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在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所学语言, 使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使语言学习更具有交际意义, 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合作学习能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 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2.7 认识元认知要素, 开启自我认识智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元认知是智能的核心, 元认知意识能鼓励学生做出成功的选择, 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者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元认识水平的高低。

2.8 训练观察技能, 改善自然智能

培养自然智能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外语学科也不例外。教学中可利用环保与生态题材的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动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 并联系实际就某一话题展开调查或讨论。观察环境的能力是超学科的技能, 这种能力一旦形成, 就能更容易掌握课程形态、结构和关系, 揭示客观事物运行的规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的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的技能, 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2]也就是说, 语言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 也是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过程中, 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素材和更多样的活动方式。如, 在听力训练方面, 教师不应局限让学生听懂教材设计的听力练习, 而应该把范围扩大, 可以听英语故事、演讲、看动画片, 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 以及借助实物, 配以动作进行表情教学。由于多种智能手段的参与, 可以将对听力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吸引过来。另外, 还可以通过记日记, 写英语作文等各种形式, 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理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1776-1841) 曾主张:“教师在他教的一切课程中必须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当然是一个人人熟知的规则。不过;这一规则普遍地被解释和理解为一种观念, 即学习是目的, 而兴趣是目的的手段。我想把这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学习必须为培养兴趣这一目的服务。学习只是暂时的, 而兴趣是终身不渝的。”[3]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多元智能的发展是同步的, 他们的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际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获得了相应的提高。

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和框架, 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和补充。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 善于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了解新的教育动态。其次, 教师应具备全能意识与技能, 创设能鼓励各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则, 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 而教师个体能力毕竟有限, 这就要求不同或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 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 集思广益, 优势互补, 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养老保障制度完善下一篇:收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