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共12篇)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1
音乐教育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推行多年并取得很大成就,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仍存在误区,加之高中生仍然肩负着较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成了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丰富音乐内容。
音乐主要通过听觉来传播,它的表现语言是静态的,要使它流动起来必须借助声像等媒体,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音乐内容。例如在湘版《音乐鉴赏》第五单位《音乐与影视》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片断,将音乐与画面同步,通过形象的、动态的音乐及节奏型变化等多角度向学生直接展示电影深刻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影片一开始,整段场景没有对话,只是音乐的转接,就把当时两种对立的情态(凶险的气氛和优雅的舞曲场面)表现出来,寓意十分明显。多媒体的运用,不但能让画面、音乐、知识点等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通过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音乐审美过程之中。
(二)学唱流行音乐,活跃课堂气氛。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喜爱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清新、旋律优美的作品,例如《北京欢迎你》、《隐形的翅膀》、《神话》、《菊花台》等。这些歌曲,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学唱流行歌曲,甚至用这些歌曲取代教材中某些比较陈旧,师生认为缺乏美感的歌曲,让其登堂入室成为某学段的必唱歌曲。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习过程中也就格外卖力,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
(三)带着问题听赏音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中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力、创造力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使课堂气氛更加浓烈、活跃,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黄河大合唱》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听《黄河船夫曲》的同时,带着“这首曲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等问题进行欣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激发对形象的情感体验,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意境,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学习兴趣也就愈加浓烈,学习效果也就愈好。
2. 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种手段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如在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一部作品不同段落中的不同情感,就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听、看、体验、表演等方式,感受歌剧六个选段的六种不同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的积极参与,学生会自主学习。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比较主动,对音乐元素的理解比较深刻。
(二)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模仿,也不是简单的接受。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容器,他们要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因而,他们在学习中会不断出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教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搜集课外音乐信息,自己做老师,与全班同学分享知识;有时还采用老师和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更富有亲切感。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阅历。
3. 拉近师生距离,通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学活力,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主动接近学生,和学生进行有机交流。如:课前十分钟播放一些最近流行的通俗音乐,增加与学生的相容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文艺骨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他们发动、带动其他同学,共同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做好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反馈工作,让学生对音乐课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虚心接受、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从而使音乐课更加轻松活跃。
4. 侧重赏识教育,在人文关怀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都要用语言、动作或者表情,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或是用掌声对其成绩予以肯定,或是送上一句名人名言,或是赠送一件小礼物,对学生适当地进行鼓励,同时在表扬时要指出努力的方向,以防止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在上课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一旦发现,哪怕是再小的成绩,也要及时予以肯定,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可以引导和激发的。一堂音乐课,教师如果能科学地、充分地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做到愉快教学、轻松学习,学生就一定能在广阔的音乐天空自由翱翔,我们的音乐课也一定会成为他们心驰神往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11.
[3]周弘.赏识你的孩子.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 1.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2
在中学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除进行唱歌教学和乐理、视唱、听音教学外,还必须使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获得有关音乐方面的一些常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更好地领会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意义
第一,欣赏音乐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不仅理解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而且还获得了有关表现内容的音乐手段的知识,并了解这些表现手段与作品的关系,从而受到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使思想受到教育。如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就会丰富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会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欣赏音乐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会学到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眼界,认识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知识范围,并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及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记忆力。此外通过音乐欣赏,还能使学生对历史、文学、戏剧、社会生活、各地人民的风俗等等有所了解。因为欣赏的作品必然会联系到这些方面。
第三,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帮助了他们更好地、更有表情地去演唱歌曲。学生在音乐课上所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了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欣赏的作品,所以,音乐欣赏和唱歌、乐理三方面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智慧。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措施
欣赏音乐大致要经过“知觉欣赏”(即感性的初听与初步认识)“情感欣赏”(体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及辨别作品的性质)“理性欣赏”(深刻感受,有条理地理解欣赏内容及其表现手段)的阶段。
第一,初步欣赏,使学生获得大致印象的阶段。欣赏前教师必须注意组织教学,使学生欣赏音乐时保持完全的肃静,这不只是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也是为了养成学生控制自己的能力。全神贯注地、寂静无声地听音乐,才能领会音乐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肃静地听音乐,也是尊重表演者,尊重作者,尊重其他同学的一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学生不安静,教师就不要进行欣赏教学,使他们知道在欣赏音乐的时间,破坏安静是完全不容许的。在听音乐时必须让学生运用想象力主动去感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对被欣赏的作品作简短的介绍,简要说明欣赏曲目的标题、作者姓名、主题内容,然后让学生完整倾听一遍,获得初步的印象。
第二,对欣赏的教材进行解说分析的阶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内容、情绪及性质,就要讲清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现的,并让学生弄明白乐曲的结构及其特点。这种分析应该是形象生动的,使学生能更自觉地、更清楚地感受音乐。学生理解了教师的分析,就能主动地注意观察乐曲中怎样运用表现手段的技能、乐曲的特点。这样就有助于;他们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师在分析乐曲时,不仅要把各种表现手段加以说明,更主要的是准确说明内容与表现内容的手段(感情内容、主题思想、音乐形象、表现因素)。学生欣赏音乐总希望从各种音乐中听到有趣的故事和具体情节的描写,这种心理要求是很自然的。但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听音乐没有听故事那样详细、具体。音乐不是重于情节的描写,而是重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虽然音乐也叙事、写景,但事和景也是为了引起情的深入,因事兴叹,触景生情。“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是情景。事物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欣赏音乐应注意这一特点。
第三,深入欣赏的阶段。在进行了复听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并补充讲解,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活跃。不仅要学生自始至终注意听音乐,而且要鼓励他们积极回答有关欣赏课上所感受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是否得到了收获。音乐欣赏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很广泛的,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安排。要和欣赏教材紧密联系,根据欣赏内容突出重点。在欣赏中教师还可以简单地叙述自己的感受,藉此来帮助学生,指导他们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在讲解和分析时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讲故事绝不可单调而枯燥,应该先用生动的、学生感到有趣的材料。
参考文献:
[1]官思渡著.有效教学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高瑞兰.更新理念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3]陈煜.从审美角度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1.
★ 简历几个基本要素
★ 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
★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 培养阅读能力的体会
★ 孩子的交往能力如何培养
★ 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 音乐教学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学科论文
★ 音乐教学论文: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感知音乐的不同方式与观念艺术论文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职业高中;音乐欣赏;情感培养
音乐欣赏教学是职业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对于提升学生“德”和“美”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职业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着不重视学生情感培养的问题,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职业高中音乐教师应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学科的交叉教学,同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对职高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一、音乐的情感性
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它是情感真实、自然流露。对于创作者和演唱者而言,音乐是他们内心深处复杂情感最好的宣泄渠道,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与创作者、演唱者内心的交流与共鸣,音乐来源于生活,欣赏者必定与创作者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当欣赏者的日常体验撞击到契合心灵的音乐时,欣赏者便与音乐所传达的内容同呼吸、共命运,思想和精神得到寄托和升华,实现自我教育和提升自身素质。目前,职业高中普遍存在着音乐教学的不重视,或者应付敷衍,虽然文化科基础差,但是不能忽视学生“德”和“美”的教育,而音乐欣赏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自我教育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情感培养在职业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一)情感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素养
职高学生要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樂教学就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保持正确的审美心理,充实完善审美体验,陶冶和升华审美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聆听到欣赏,从欣赏到理解,从理解到情感的升华,始终将激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作为目标,在每次的音乐欣赏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逐渐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音乐欣赏中逐渐丰富内心情感,审美能力逐渐提升,个人素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个人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音乐的内涵,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使音乐欣赏真正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职业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培养情感的途径
(一)多教学手段交叉培养学生情感
人类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心理反应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因此,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也必须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步步培养,首先用心聆听音乐,然后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创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最后形成关于音乐独到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将教学手段融合起来,让学生建立起浓厚的兴趣。首先,创新课程导入形式,例如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可以从他们专业特色和未来的职业导入,教师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予以专业和综合的评析。其次,巧妙利用PPT、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形成形象的感知,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2、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聆听是音乐鉴赏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才能真正的提高音乐鉴赏素质。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在长久的学习中慢慢的受到浸润、感染,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培养。在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过程中,采用PPT、投影、VCD等多媒体教学将音乐欣赏的听觉特性和视频观看的视觉特性相结合,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和音乐表现的思想内容,理解乐句结构,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聆听,然后对学生聆听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可以对课程进行如下的设计:第一,选择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有一个重点,引发学生的倾听兴趣。第二,让学生聆听熟悉乐曲的主旋律,使学生对乐曲的旋律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三,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段倾听,让学生对乐曲进行细致的感悟。最后,可以进行对比式倾听,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的感悟。如欣赏《红旗颂》这部作品时选用祖国在不同时期的图片做成PPT,用投影播放配合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同时把这部作品的引子、主题、颂歌主题再现进行对比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在革命红旗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开了巨人般的前进步伐,奔向共产主义明天的英雄气概。
3、将流行音乐和音乐欣赏相结合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流行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充满了青春活力,非常受职业高中学生的喜欢。很多职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禁止学生去学习和聆听流行音乐。但是流行音乐在现代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加入流行音乐欣赏的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提高情操的流行音乐,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汉君,《浅谈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时代文学,2011(1)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4
一、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 即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由于聚精会神地欣赏, 而对审美对象具有即刻的把握与领悟, 从而使人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审美直觉主要包括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和审美态度三个阶段, 以逐步推动审美主体由感官参与到思维、情感参与, 从而深化审美感受。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握学生从审美注意到审美态度形成的过程, 以初步形成学生对音乐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
1.审美注意:“叫醒”感官
当一个崭新的旋律或节奏出现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通过感官敏锐捕捉, 以推动审美直觉创造的第一步。为此, 教师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强化学生对音乐信号的捕捉, 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解读音乐信号的特征;二是加强学生的知觉参与, 鼓励学生在掌握音高、节奏以及音色的基础上, 树立音乐的整体意识, 即从乐曲的结构、旋律的走向, 分析音乐, 以增强审美感知。例如, 在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 当第一遍聆听结束后, 教师可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旋律的初步印象 (亲切、温柔, 渐入深情;激昂的旋律使学生感受到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当第二遍聆听结束后, 教师可鼓励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剖析 (如, 从乐曲的结构看, 这首歌的第一部分采用了复乐段的结构, 且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
2.审美期待:美的憧憬
审美期待, 即审美主体依照审美原则对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及产生效果的期待。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叫醒”了学生的感官, 并在审美直觉的作用下开始产生比较模糊且感性的印象时, 学生就会利用已有的素材和经验对此进行加工与整理, 这样, 既满足自身的审美心理, 又从中获得审美快感, 最终产生对美的憧憬。
审美期待是推动审美活动持续下去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因此, 教师必须利用学生因美而产生的兴奋, 以抓住他们稍纵即逝的、对美的需求和期待, 从而强化他们的审美驱动力, 进而激起审美热情。例如, 在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一句既掀起整首歌曲的高潮, 又激起学生澎湃的心情, 从而形成强烈的审美期待。
3.审美态度:深化感受
审美态度, 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当学生的心境、思绪完全融入到节奏和旋律之中时, 在审美期待的推动下, 学生的主观活动完全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 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欣赏中, 从而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纯艺术的审美态度。总之,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和非功利之心欣赏音乐。例如, 在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 教师应适当淡化它的政治性, 以突出歌曲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具体而言, 有两步:一是可通过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和景点图片让学生走进艺术, 二是在音乐欣赏中酝酿情绪和进入意境, 并在随琴演唱中使学生感受和释放炽热的爱国之情, 从而最大程度地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 即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呈现出的形象以及对审美主体性格和情趣的影响。相对于观察活动, 审美体验更具内省性和反思性, 即大脑对审美对象有取舍地反映, 从而形成审美主体自身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毕竟, 审美过程既离不开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 又离不开审美主体的自主性体验。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体验时间, 以延长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1.联想、想象
当音乐作品与审美主体的情感擦出火花时, 联想、想象就如同等待喷发的火山, 只待“情到深处”, 便涌出熊熊“火焰”。优美的旋律和灵动的节奏在通感的作用下, 往往能转化为生动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 从而产生客观世界中具体的形象和意境。这样, 学生在音乐的“催化”下, 便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
(1) 由作品内容联想作者意图
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含蓄、婉约的特点, 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是隐性的, 需要学生充分挖掘。因此, 教师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联想作者的意图, 以达到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例如, 歌曲《褐色的鹅》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在欣赏之前,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曲子的题目以及所给的插图等, 联想、猜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 由作品内容想象创作空白
音乐作品与我国的山水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往往带有留白的效果, 以为欣赏者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因此, 教师应抓住机会,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丰富作品内容的同时,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独特感受。例如, 歌曲《褐色的鹅》通过较多的拟声词 (如“啊、嗬、咿、耶”等) , 蕴含了无限的韵味, 即不仅表现了鹅自由飞翔、凌波戏水的快乐之情, 更抒发了哈萨克族人民歌唱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思想情感。据此, 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天鹅在歌唱时, 可能在互相交谈什么, 从而领悟歌曲的思想内涵。
(3) 由作品意境诱发自由想象
由于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具有抽象性, 所以需要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例如, 《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塔间奏曲》, 其旋律中带有冥想、憧憬的意境, 并通过过渡性节奏, 进入热烈、欢快的意境。因此,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不仅感受音乐意境的变化, 更以思维为画笔, 描摹出不同的画面。
2.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与音乐作品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促进他们想象力的生成, 又能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音乐产生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风格等, 还能根据音乐作品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加工, 以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例如, 在学习欣赏乐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时, 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然后, 以优美、高雅的旋律带领学生进入宫殿清幽的意境, 并感受其在落日余晖下昔日金碧辉煌、庄重肃穆的特点, 从而使学生进入“回忆者”的角色中。
三、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 即审美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 对审美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的精神活动, 旨在真正到达“物我两忘, 心神合一”的欣赏境界。相对审美直觉的被动状态, 审美升华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它不仅能挖掘作品的艺术内涵, 更能使审美主体的心灵得到升华。
1.理解、顿悟
音乐不仅是一门聆听的艺术, 更是一门理解和顿悟的艺术, 因此,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握作品的“弦外之音”, 即对具有多义性的音乐作品进行多样性的解读, 以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例如, 聆听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 (托尔斯泰在听完这首乐曲之后, 感慨:从这首乐曲里, 我已经能体会忍受苦难的人民的心境。同学们, 你们从这首乐曲里听到了什么) , 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群孤立无援的人;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人们在忍受苦难, 痛苦呻吟) 。
2.引发共鸣
当音乐营造的氛围与学生的情感、思维一致时, 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与作品的“共鸣点”, 也就是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作品, 并引导他们欣赏。例如,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歌颂青春的乐曲具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可借助《青春圆舞曲》的旋律阐述青春的含义。
培养兴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篇5
丰润区左家钨镇北夏庄中学何卫东
中小学音乐课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教师的主导是关键,首先应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特征、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恰当的安排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富于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中结合技能的训练,在技能的训练中结合知识的传授,并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解、训练,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我在十年的中小学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对一至九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趣,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优美整洁、音乐气愤浓郁的学习环境。其次,要用生动形象、精练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幻灯、录音、图片、卡片等直观教具结合范唱和弹奏展示歌曲旋律及表现内容,使学生随音乐及直观教具创设的情境去想象理解,在浓郁的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2、歌唱结合“律动”表演让学生展现音乐才能
唱歌结合“律动”表演,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分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如在教《洗手绢》这首歌时,教师可根据下列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边唱边动作:洗手绢前袖子的动作;表演洗手绢的动作;表演洗完后的喜悦心情的动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会争先恐后的想动作来表现,既学会了歌曲的演唱,也训练了节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3、编创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儿童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这是学生天生的好玩好动性格,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尽可能从学生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编创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如,让儿童扮成各类音符,一起做“小音符找主人”的游戏,在地上画五线谱或简谱,让他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跳着找位置,还可以进行读谱比赛、视唱接力赛等活动方式,使儿童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快的心情。
4、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学生听了势必会提不起兴趣,昏昏欲睡。相反,教师如果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学生会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思绪敏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那些富有幽默感,谈吐诙谐,风趣机智的老师,往往更善于缓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一些突发事件,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 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 方法途径
一、教师要善于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是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许多人在聆听音乐时,会感觉到它的奇妙无比,同时似乎又觉得难以捉摸,这就和音乐听觉能力高低有关。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就能在听觉中较为准确地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可见,要领会音乐作品的真谛,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二者都是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体现,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结果。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然而,一般声音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先天具备的,而后者则要經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可以将欣赏者迅速带入音乐意境之中,使欣赏者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欣赏音乐,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描写了诗人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期间,在船上听到一位沦落地方的长安乐伎演奏琵琶曲,联想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处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强烈的感情共鸣是其他在座人所不及的。白居易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的音乐家,现代就有人专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可见其对音乐理解之深刻。从《琵琶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换言之,所有这些体验、感慨无不建立在白居易对音乐的敏锐感觉上。如果白居易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对琵琶这一乐器的音色没有清晰的感觉,对音乐的节奏没有准确的判断,对演奏的轻重缓急没有敏锐的把握,即使“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考虑不同层面学生在音乐感受能力上的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因人而异
我们知道,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一般来讲,文化素质高低和音乐知识的多少与音乐欣赏的深浅度是成正比的。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他们都能很轻松地从音乐中探究出许多人生的哲理。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特别是对于文化素质、音乐基础较差的人,不仅要掌握欣赏音乐的手段、步骤、方法,还特别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对于这些人,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做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而对于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朦胧的作品,那就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必须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
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音乐欣赏上注重视听结合
要利用鲜艳色彩、生动图象,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lw.JuHeTang.com)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积极参与。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四、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借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歌颂了他们真挚纯洁的爱情。尤其是乐曲的展开部,描写“英台抗婚”和“楼台相会”的情景。铜管乐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阴森可怕的大锣和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封建礼教的摧残,一对青年男女无法摆脱即将降临的厄运,他们在楼台相会,互诉衷肠。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倾吐了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切肤之痛。缠绵悱恻的音乐使学生在深切同情梁祝的同时,也对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幸福和自由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和憎恨!通过讲解和欣赏,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欣赏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熏陶,美化了学生心灵,而且培养了他们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的美感能力。
五、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启迪创新精神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7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只要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兴趣,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关键,来进行教学。有兴趣地导入。在讲解休止符时,我不是采用以往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休止符……”;而是带有兴致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字的游戏”。在做完游戏后再开始讲解什么是休止符。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的导入、问题的提法等方面, 我都会花费些心思,精心设计,让学生有兴趣地接受知识,产生有意注意。
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性格特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准则来进行教学。
(1)用口诀。①顿音记号。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②反复记号。II: :II一扇大门两块板,两对门眼在里面, 音符跑到这里来,都得来回走两遍。③连线。⌒身子弯弯象小桥,有长有短有大小,上面不能车马过,只有歌声飞过桥。同等音高来过桥,歌声连续余音绕,不同音高来过桥,声音圆滑多美妙。④延音记号。乍看像眉毛,眼珠圆又亮,若是碰到它,歌声要延长。⑤自然音程的口诀。一四五八没大小,二三六七没有纯,纯五四和八一,增四减五莫忘记。
(2)用图示,列表。为了让学生感受音高,可以用画图像的方式,有变化的有高有低的波线代表高低不同的音符。新版教材中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图谱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感受节拍、节奏与句感。这样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3)用音乐游戏的方法辅助教学。①切水果的游戏,取出苹果(或者西瓜)模型,先看一个整体,平均切成二份,四份,八份,十六份。总结引出音符的类型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等。只要按要求切,得出:分几块,就为几分音符,一个整苹果为一个全音符。这种教法一目了然,还不易误导学生,便于学生掌握知识。②“猜谜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之一,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应变能力,更能加深学生的头脑中印象。如:a.德国伟大音乐家,九部交响传天下。虽然耳聋听不见,困难从未吓倒他。(打一音乐家)b.哥儿俩,一般大;浑身硬,性子嘎;不见面,不说话;一见面,就打架。(打一乐器)
除了这些方法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想出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只要肯动脑筋,此类游戏还可以搞得更活泼、生动、有趣。我认为它是一种集游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新的授课形式。
三、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唱歌谱
实践证明,多唱歌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歌唱,控制音高,把握节奏。对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有很大帮助。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必要的练习。这种训练同样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与小学生不同, 不能采用成人的、专业的那套方法。即使在进行了较好的唱名训练的班级,也还要进行“多唱唱名”的练习,因为每个教学班里学生个体有差异,即使已经掌握的也需要练习巩固。
四、适当的加入流行乐以辅助音乐教学
现在的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接触到音乐,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绝大多数都是流行歌曲,因此,对于喜欢追逐潮流的初中生来说,古典音乐太过深奥,不能理解音乐所表现的艺术美,而民族音乐相对于他们而言又不够时尚。流行乐既显得时尚,又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旋律易记,朗朗上口,深受这个年纪的学生的欢迎。因此,音乐老师应该将流行元素渗透到所教课程中,挑选一些优秀的流行乐,将其与所要传授的音乐知识相结合,既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又得到学生的好评,使学生兴趣盎然。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8
一、把握导入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音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 (如需要投入更多训练与实践等) , 更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想有效吸引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 则需注意教学导入, 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逐渐将学生引入音乐学习中。在现代社会下, 学生更注重个性张扬, 对美术、音乐等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 理论教学则具有一定的乏味性、枯燥性。所以, 不少学生尽管喜爱音乐, 却不愿上音乐课。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 以吸引与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合理导入则是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第一, 利用传统方式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成语典故或故事等来导入新课。一般而言, 故事具有曲折的情节, 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随着音乐故事情节的展开, 学生可融入故事中, 体会到人物心情, 逐渐对有关的音乐产生学习热情。而成语典故通常含有相关传说或故事等, 并蕴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有些成语故事是学生常听到的, 通过典故讲解与分析, 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例如:教学《丝路驼铃》时, 当学生欣赏完乐曲《玛依拉》后, 教师简介新疆乐器——冬不拉, 则可通过故事引入:关于冬不拉,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 一位勇敢、英俊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青年向美丽姑娘求婚时, 姑娘调皮地指着旁边一棵青松说道: “你若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 我就嫁给你。”到了约定的日期, 聪明的青年拿了一把以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 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 以动听婉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的真挚爱情, 最终打动了姑娘的心。此后, 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第二, 运用游戏、表演导入。
初中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加以利用与诱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如教师可通过适当的音乐游戏来培养同学们的乐感, 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基本训练时, 教师可让学生随着节奏做叉腰、踩脚、拍腿、拍手等游戏, 让学生通过动作、身体来体验与表现音乐;高音训练时, 可敲击玻璃、木质黑板等, 让学生分辨出其声音的高低不同。
例如:教学《花季如歌》一课时, 教师可播放歌曲《蓝天白云》, 让学生细细聆听并用语言描述歌曲中表达的情绪。然后学生哼唱歌曲, 熟悉歌曲旋律。接着以找一找、谈一谈、议一议的游戏活动, 分析歌曲特点, 注意歌曲反复记号与拍子, 体会歌曲速度、力度与情绪。而后将学生分为两组, 比一比哪组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情绪饱满、声音洪亮。此外, 还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 如领唱、齐唱、独唱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音乐, 培养音乐乐感。音乐教师也需跟上时代步伐, 将先进技术导入音乐教学中, 以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二、运用对比教学,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对比教学来引导学生辨析、思考、判断,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与鉴赏力。对比教学即按照一定标准, 对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这既可以是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对比, 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对比教学即通过不同手段引导学生由不同方面、各个因素来对比研究音乐。对于不同音乐, 由于音乐家创作或演奏方式的不同, 那么其表达效果则不尽相同。所以, 教师可通过运用对比教学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第一, 同一作品的对比。
对于同一音乐作品, 其演绎方式不同, 那么其效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经典作品往往被后人加以改编, 亦或通过不同乐器进行演绎。这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加以分析与判断, 如为何要如此改编, 原作品与改编后对比有何不同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歌曲《玛依拉》, 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 将其变为小合奏《玛依拉》, 并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
第二, 不同作品的对比。
音乐作品的主题不同, 那么在演奏时其要求也就不同。但是有些情感宣泄性与炫技性音乐作品, 尽管于表面看来差异性大, 而它们却有着相似的本质,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认真思考才可加以总结。如《春江花月夜》与《野蜂飞舞》, 它们虽然有着多方面的不同点, 如其主题、表达的情感、演绎形式等, 但从本质来看, 都表达出作者的内在情绪。所以, 其在情感抒发的作用上有着殊途同归之效。学生在深入思考后, 才可体会到这一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9
关键词:兴趣,激情,探究
中学音乐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体验创新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是新课改对音乐课程的基本要求。而音乐欣赏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中学音乐教师应根据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特点采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拓展新知。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 于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于创新中升华。我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实施探究式教学, 努力构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平台, 不断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而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 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而所谓心理自由则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可见, 安全和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和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及发现问题, 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不仅是音乐学习最好的老师, 而且也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 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 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例如在教唱《好日子》这首歌时, 我结合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对近年来家乡变化的认识与感受, 这一接近自己生活实际的问题自然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个个争先恐后地说个没完。接着提问在丰收的季节和幸福的日子里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在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说出许多种表现形式后, 教师可随即引导学生自由组合,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 比如舞蹈、演奏、朗诵、书法、绘画、小品等形式, 形象地表现出喜悦之情, 充分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通过音乐艺术实践, 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了音乐体验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音乐的目的, 效果自然很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探究激情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好途径, 尤其是设置问题情境, 它能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火花。在教学中, 我采取竞赛等多种方式,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学得更为积极主动。竞赛活动中, 我指定某组成员提出问题, 再由另外组的学生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时答方得分, 否则问方得分。欣赏《春节序曲》时, 为了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充分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内涵, 我组织学生动手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喜庆的农家小院, 使他们在剪彩条、写对联、扭秧歌、跳舞蹈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实践能力, 激发创作欲望和学习热情。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 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 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 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强大动力。
三、根据心理需求, 激励探究欲望
需要, 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 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 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 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因此, 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提出的目标和途径, 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动脑、动手、动口, 进行观察、思考、实验等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究新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启迪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我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词配乐等, 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 为此, 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 让学生自己尽情地去唱、去舞、去想象、去创造。这样, 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 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引发探究动机, 促使尝试创新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富有理想和追求, 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如此多层次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大胆尝试, 积极创新, 最终达到他们成才的目的。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10
一、在优化教学模式上着力,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修的一门学科, 高中音乐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 都应当积极为音乐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发挥作用。新课程改革为高中音乐教学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 教学投入的加大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普通的音乐教学课堂, 笔者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教学中推行了“局域网资料库教学法”, 将课堂开进多媒体教室, 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 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方式可供选择, 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种模式下, 音乐欣赏教学更是得到了扩展,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在培养欣赏能力上着力, 充分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在高中音乐教学工作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一点, 音乐是若干种基本手段进行综合作用的艺术, 旋律、节奏以及调式等方面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同时, 音乐也是有灵性的, 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作为高中音乐教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欣赏音乐, 感知音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三到”以领悟音乐的魅力:耳到、心到、情到。如在优美、委婉的《友谊地久天长》中, 可以在脑海里面回忆自己曾经亲密的朋友、儿时的伙伴, 感悟友谊、团结的人文精神。
三、在引导探究欲望上着力, 充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基础, 是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水平的内在动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好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探究欲望成为激发创新动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补充内容《少女的祈祷》欣赏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种期待的心境去感受这位年轻音乐家的内心独白, 在要求学生进行充分想象与联想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设计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 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激发学生更加专心地开展欣赏, 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在提高想象能力上着力, 充分提升学生创造水平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比知识更加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 但想象是无限的, 可以包罗万象, 是知识进化的不竭源泉。音乐是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手段创造的艺术, 在时间与空间以及表现形态等方面, 都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音乐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发挥想象的作用, 让学生的思维与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笔者在教学中, 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想象:想象一下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心境, 想象一下歌曲最佳的伴奏器乐是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改变歌词、曲调或者唱法,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想象之后再进行实践尝试, 以不同的乐器、节奏和音色来表演曲目, 不仅活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生动程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力。
五、在搭建有效平台上着力, 充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强化实践活动。许多高中教师的音乐教学, 过于注重讲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多, 自己动手较少,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作为音乐教师, 一定要注重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践, 如让学生使用乐器进行乐曲演奏, 给歌曲配乐和配节奏等, 在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 同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总之, 音乐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 引导学生在美的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充分体现音乐的德育功能、益智功能和健体功能,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在人类发展中,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高中音乐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当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的各种认知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并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11
一、启发教学,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主动地感受音乐,积极地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事实又表明,并不是每一个音乐作品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作为教师,就必须启发教育,可以讲些跟作品有关的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中的历史资料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例:欣赏作品《我的太阳》,我告诉他们《我的太阳》是首意大利那坡里风格的民歌,也是世界上男高音歌唱家最喜爱的歌曲之一。这时,教师可问你们有谁知道,这首歌曲为什么会如此流行?然后教师又说:在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一次奥运会上,各国都向大会递交了本国的国歌,只有意大利没有交,而意大利当时是墨索里尼政府,人们都痛恨它,因而也没有去向他们索取乐谱,当意人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指挥发现没有乐谱,急中生智,乐队奏起了《我的太阳》,场内一片寂静,随后掌声如雷,都站起来高唱《我的太阳》,会场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从此,这首曲子就流行开了。这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听得全神贯注,迫不及待地要求播放这首曲子了。
二、以诱达思,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想象指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欣赏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引子部分及结尾部分,都有长笛奏出一段美麗动人的旋律。有位同学站起来说:引子部分长笛演奏,就好象把我带入了春天的感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风过处,扬抑依依,大地一派生机,而结尾部分又好象是在另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里,两只蝴蝶翩翩起舞,但是,这部分的内容让我感觉到似乎用了一种手法“虚写”,给作品增添了一份色彩。
三、动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故它影响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诉之于人的听觉,是通过声音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影响。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就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人的直接影响力。当一个人在欣赏一段音乐的时候,除了拥有较好的音响效果外,还必须“静”。所以听音乐的过程相对来说是“静”的。但音乐欣赏的过程不是纯粹被动地听,还必须让欣赏者作出思考、反应,化被动为主动。教学论提出S-O-R法则,即刺激——个体因素——反应。其中个体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让他们更好地表现音乐,这就需要“动”。课堂教学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这是音乐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例如欣赏管弦乐曲《卡门序曲》,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欣赏完曲了后,可以让几位学生上讲台随音乐一起作现场指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融进音乐作品中。
四、听讲结合,缩短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事实证明:每个人由于性别、年龄、学历、知识面、兴趣爱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自所差别。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导演,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入一定的讲解,使作品离学生更贴近一些。例如,欣赏二胡与管弦乐队演奏的《江河水》,在欣赏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用缓慢、沉重的语调诉说这样一段故事:在旧社会,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被抓去服劳役,后死于异地,妻子闻讯,赶到送别丈夫的江边,面对滔滔江水,思绪万千,号啕痛哭。这无疑给学生正确、深刻理解这段作品的本质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 篇12
为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开设了大量的音乐欣赏课程,这也是目前我们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总是无法恰当地把握欣赏课程的实质,使得欣赏课程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把音乐欣赏课变成音乐理论课。要知道,音乐只有靠耳朵听才能够欣赏,而不是仅仅用一堆的理论知识来对各种音乐进行评价和鉴赏,并且这种枯燥的理论式欣赏课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一个极端就是单纯地听音乐来代替欣赏课程。虽然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形式,但是并不能仅仅用听音乐来代替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例如,很多教师一到欣赏课,就给学生准备大量的音乐素材,然后径自放给学生听,对于学生既没有指导又没有要求,使得整个音乐欣赏课程变成了音乐会。那么,对于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到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
虽然音乐鉴赏能力是在欣赏各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但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阅历知识作为基础,那么充其量只是在欣赏音乐的一些表面化的旋律,只是在“听热闹”,而无法体会其中的内涵。为此,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乐理知识。例如,在各种音乐作品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涵义,而这个涵义就相当于文章的主题思想,只有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从一定的理论层面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才能够切中音乐作品的要害,欣赏到它的美的精髓。
二、要多听各种类型的音乐
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听大量的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教师要认真给学生选取大量的音乐素材,让学生去听、去理解、去感受。当然,在选取音乐欣赏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音乐类型和风格的多样化,只有听过各种各样的音乐,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增强音乐的触感,从而更有利于鉴赏音乐作品。
三、把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音乐并不是只在音乐课堂上出现的,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无不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而正是在这个充满各种音符和旋律的世界,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努力,绝不仅仅在欣赏课上才能实现,只要留心,外面广阔的世界都是我们的音乐课堂。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不同的声音、图片、音乐资料等,然后把他们作为音乐欣赏课程的素材,而学生在收集这些素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且这种学习是脱离了被动,完全处于主动的学习,更容易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上不断涌现,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活化教学方法,音乐教师可以试着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声音、动画、图片等为一体的教学工具,一旦把多媒体工具引入到欣赏课上,就可以改变过去单一只靠耳朵来欣赏的局面,而是把一些音乐欣赏作品配上一些文字解说、图片、动画等资料,这样所表达的音乐涵义就会变得更加直观,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把音乐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
“艺术不分家”,作为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音乐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一般来说,舞蹈艺术都是需要音乐来伴奏才更能彰显舞蹈的魅力,又如在戏剧表演中,同样也离不开音乐的支撑,而反过来,其他艺术形式对于音乐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支撑。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努力把音乐形式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可以丰富音乐鉴赏的内容,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综合的艺术修养。
六、音乐欣赏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把音乐鉴赏活动称为三度创作。一度创作主要指的是音乐的制作过程,二度创作主要是指音乐的演唱者或演奏者对音乐进行的创作活动,而到了音乐欣赏的阶段就是对音乐作品的三度创作了。既然把音乐欣赏称之为创作活动,就包含了每个鉴赏者的个性在里面。因此,教师在学生对音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对于音乐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用一个所谓的统一的鉴赏标准来判断学生的鉴赏水平。也只有这样的鉴赏活动才更加符合音乐鉴赏活动的初衷,而这种鼓励个性的音乐鉴赏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这也可以为学生将来从事音乐作品创作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欣赏教学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论文08-31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07-25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10-01
音乐欣赏能力培养07-2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09-05
音乐欣赏论文12-19
音乐欣赏教学06-08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09-23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