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提升(精选12篇)
培育和提升 篇1
营销能力是对营销效果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企业能力的总和, 对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多方面实力的综合反映。由此, 营销能力本身就代表着企业竞争力,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 企业应该注意到营销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提升过程必然折射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一、形成企业营销能力的基础条件
(一)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奠定营销物质基础
菲利普·科特勒说:“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市场营销高手也不可能把质量低劣的产品卖出去, 并能获得长期效益。”企业在意识到营销能力必须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 必须把产品质量提高作为营销能力提高的基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求企业不能仅仅考虑产品性能质量, 还应考虑适用性, 这是提升企业营销能力的核心工作, 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
(二) 建设学习型组织, 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
有学者指出:企业应该通过努力创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 企业的所有环节和部门须以实现企业总体市场营销目标为中心, 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而不是局部获利。学习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组织, 这样的组织抵御市场或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能力较强。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企业可以在不断地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中, 提炼新的经营理念。
(三) 强化营销文化建设, 奠定营销能力精神基础
优秀的营销文化是企业营销人员, 甚至是整个供应链、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精神的动力源泉, 它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及员工的营销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研究表明, 营销能力在营销文化和市场业绩的关系中, 起着中介作用。也就是说, 营销能力影响着市场绩效。营销文化是企业及其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的总称。培养员工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 并使之得到全体员工以及消费者的认同, 进而形成较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 构建营销信息管理体系, 奠定营销能力情报基础
市场营销信息的管理能力是保证营销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营销信息体系由4个子系统构成:
(1) 内部报告系统。主要提供有关原材料、生产、销售、存货、成本、现金流、应收账款、产品质量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
(2) 营销情报系统。主要任务是, 将环境最新发展的信息传递给管理人员。
(3) 营销调研系统。主要任务是收集、评估、传递决策所需的各种依据。
(4) 营销分析系统。其任务是从改善经营或取得最佳经营效益的目的出发, 通过分析各种模型和工具, 帮助营销管理者分析复杂的市场营销问题, 为营销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支持。
(五) 构建营销评价体系, 奠定营销能力目标管理基础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 要培育和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营销能力评价体系。从营销能力的形成因素来看, 可以从六方面指标对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进行评价:
1.产品研发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指标包括:研发团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对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数量、新产品数对企业总产品数的百分率、新产品销售额对公司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率、新产品年均投资收益率等。
2.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指标包括:产品合格率、产品优质率、TQM工具在生产管理中的使用率、新技术引进率、产品性价比满意率、消费者满意的功能项数对产品全部功能项数的百分率等。
3.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具体指标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名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每万元传播费用带来的销售增长率、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率等。
4.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指标包括:采购品优质率、准时供货率、各产品市场占有率、主力产品利润占总利润比率、销售回款率、销售利润率等。
5.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指标包括:服务营销培训时间、服务成本、服务增值占全部服务成本的比率、顾客回头率、顾客满意率、与顾客忠诚度相关的比率等。
6.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主要指标包括:专业策划人员数量、专职业务员数量、业务员占员工总数百分比、优秀业务员比率、业务员年均培训次数、业务员人均销量、业务员离职率、营销文化认可度等。
二、培育和提升企业营销能力的实质性工作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与策略
企业战略是建立在缜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 并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有效分析, 并进行恰当选择的结果。企业总体经营战略是营销战略等职能性战略的制定根据, 而营销战略则指导着营销策略的制定。
(1) 通过营销调研选择产品、市场和客户。要使营销有效, 企业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贸易情况、运输情况, 以及有关商品在相关市场上的生产、销售、价格等情况, 设计适当的营销调研方法, 以便正确制定相应价格和其他交易条件。
(2) 产品策略。产品策略应该考虑产品组合问题、新产品研发与推广问题, 并从整体产品观念的角度思考企业向市场提供涵盖何种形式和内容的产品才更具竞争力。
(3) 促销策略。在不同企业的营销中, 促销主要通过人员推销、公共关系、销售促进和广告几种方式进行。
(4) 价格策略。价格制定一方面应该考虑产品形式、差异、包装、竞争状况;另一方面更要考虑产品定位及价格的需求弹性, 既要防止一味追求高价策略, 也要防止廉价处理。
(5) 渠道策略。保证客户方便是企业建设营销渠道的指导思想。协调好渠道成员的关系, 做好渠道内整体及个体利益协调工作。
(二) 打造高效营销组织, 提升营销执行力
比尔·盖茨说:“没有执行力, 就没有竞争力。”营销执行力是营销战略与策略得以贯彻的根本动力。离开有效的执行, 再好的战略和策略都是纸上谈兵。提升营销执行力, 须处理好营销组织的建设、营销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执行、营销团队的素质与能力的关系。
(三) 科学合理的整合营销工具, 提高产品市场推广能力
促销是完成市场营销目标的重要工具, 主要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 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地整合过程,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组合方式, 将产品信息及产品传递给消费者。
(四) 通过优质服务, 创造客户价值, 提升品牌忠诚度
服务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企业中的任何部门和个人, 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部分, 自己的每一个生产行为都将关系到产品实现客户满意的程度。企业只有通过服务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 使客户获得较大满意,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益。
三、构建营销能力培育和提升模式
(一) 企业营销能力培育模式
从形成过程出发, 可以将营销能力培育及提升模式分析:营销能力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它是大量具体的实质性营销工作的结果, 而这些营销工作要取得实质性效果, 必须建立于坚实的基础条件 (硬件) 之上。
(二) 利用PDCA模式, 提升营销能力
企业营销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测 (CHECK) 、行动 (ACTION) 的过程, 通过对各相关因素不断地PDCA, 可以达到企业营销能力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三) 利用鱼刺图法和ABC管理法, 提升营销能力
利用鱼刺图法营销能力培育及提升模式图, 可以检测出导致企业当前营销能力不足的原因, 分析主次因素, 按照ABC管理法工作原理, 可以有序提升企业营销能力。
摘要:本文综合考虑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 总结营销能力的实质和对企业现实意义, 阐述了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理念, 进而设计了培育和提升营销能力工作模式, 并选择了可持续有效的培育和提升营销能力相关方法。
关键词:营销能力,培育,提升,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焦小波.营销能力理论研究动态[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04)
[2]张晓王, 永贵杨, 忠公司.创业精神、市场营销能力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 (04) :472-477.
[3]刘玉来.企业营销能力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05. (06) :76-78
[4]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5.10
[5]吴建安.市场营销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培育和提升 篇2
发布时间:2009-6-14信息来源:
摘要: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富成长性和贡献的部分,然而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核心竞争能力比较弱的问题,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在对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体。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截止2004年底,中国中小企业达360万家,个体经营户2351万家;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产值的74%、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8%和出口的68%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消除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承诺的逐步落实,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资料显示,68%的中小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中小企业在5-10 年内倒闭。虽然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保护措施,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我国中小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之为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企业独具的,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一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就会使企业形成长期优势,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核心竞争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关注。依据不同表现形式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有的,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反映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性特征;(2)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3)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4)整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等的有机组合,单独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专业化战略而建立,而且能通过向外辐射,延伸到其它经营领域。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社会贡献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方面也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通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主要具体表现为:
1.人力资源匮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得人才者得市场,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股份制、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存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管理多是家长式的,很多决策都由企业最高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机制,决策失误严重。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订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大多存在着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僵化,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具有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极度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力资源的总体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2.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关键。通过自主创新:第一,可以拥有行业技术使用的主动权,不会受制于人;第二,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寻找市场空白点,为自己做蛋糕,独自“享用”;第三,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但是,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大多数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少、技术引进速度慢、开发率低、技术人员匮乏等等,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根本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无法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自身的科研开发活动,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市场预、决策能力差,决策失误相对较多,缺乏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短期行为,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战略决策失误,一是企业没有战略作指导而盲目发展,盲目扩张,盲目选择产业方向;二是企业制定一些“纸上谈兵”的战略而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不到实现。造成这两种战略规划失误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战略眼光,企业行为短期化严重;(2)缺乏战略经营理念和明晰的产业定位;
(3)战略机会主义,投机心态严重;(4)战略规划脱离实际,达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5)企业战略措施落实不到位,战略计划执行力差。因此,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对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战略实施,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4.个性优势不明显,产品缺乏差异性。许多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调查研究,不考虑市场需求,草率决策、盲目投资,自认为抢占了商机、开发了新产品,具有了差异性,其结果不过是落个生产雷同产品的下场。也有很多中小企业只注重产品创新,却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创新后的产品偏离了目标消费群的需求,致使在实施差异化过程中陷入被动。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是跟风生产、一哄而上,或者闭门造车,抱着想当然、甚至是“赌一把”的态度去创新产品,结果弄巧成拙,新的产品并不受目标消费群的欢迎。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真正领会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最主要的。
三、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战略管理是前提。首先,企业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审视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对本企业已经拥有或将要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给予正确的定位;其次,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用战略的眼光准确预测其产业及技术演变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市场,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的、灵敏的反应,争取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第三,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来确立具体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目标以及获取方式;第四,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
2.拥有人才是保障。在企业生存和发展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与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人才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实现核心竟争力优势的保障。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使企业拥有一批具有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核心人才;另一方面,可通过不断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技术创新是关键。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一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者首先要提高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要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以及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自己的技术创新实力。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核心产品,不断占领和创新市场,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
4.品牌战略是依托。商品的品牌是一种标识,它代表了该商品和商品生产者的某种特性,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难被竞争对手了解和模仿。在所有竞争优势中,品牌优势最为持久、最有价值,它把产品、服务与顾客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在产品技术、质量差异性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品牌形象甚至主宰着市场的成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困难是非常大的。但是,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要讲质量、讲信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创建自己的品牌,充分依托品牌效应开拓市场,获得核心竞争力。
5.差异化竞争是抓手。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可以从产品设计、生产技术、产品性能、顾客服务、销售网、商品形象等多方面去实现,一个企业如能在上述的某几个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就可以形成比较理想的产品差异化策略效果。为了形成产品差异,企业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高质量原材料选用和争取顾
客支持等工作,或者寻找某些可以利用的差异点。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可在“小”字和“活”字上做文章。“小”,就是生产的商品本身体积小,价格不高,但专业化成高度,并能保持自身特色,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活”,就是企业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灵活多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转”,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抓住机会或躲避危险,永保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6.企业文化是灵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肯定是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无形资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企业风格、企业技能塑造核心竞争力。适宜的企业文化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是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 吴志红等.浅谈如何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5,2:90-91.[2] 吴爱民.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企业活力,2005,1:26-27.[3] 吴 葛等.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科技与管理,2005,4:95-97.■ 刘 刚
培育和提升 篇3
迈向制造强国,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要抓行业、抓企业、抓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中国制造2025》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实现这个目标,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主线,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互联网+制造业”是行动的路径,而实体经济是行动的主体。
我认为,“互联网+制造业”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去改造提升、优化制造业;另一个内容,是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去策划、设计我们未来的发展,行业和企业是“互联网+”的行动主体,实体经济企业不要等着人家来改造我们自己,而应该主动去拥抱互联网,增强内生动力,焕发内在活力,实现自我变革。当然,“互联网+”应该是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应该是互联网企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结合,《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十个重点行业,其中多数是战略经济产业、先进制造业,要加快制定每个行业的“2025专项计划”,其它的如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也亟待用先进技术来改造提升,这些行业与十个重点行业关系密切,它们形成了紧密的供应链或销售网。
具体说来,培育智能制造应该抓住几个关键点:一个是数字化研发设计,现在我们国家采用数字化工具的研发设计大概占52%,不多不少,一半多一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要提高至84%,要进入推动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清运算、大数据等信息工具来提升我们研发设计的效率和水准。
第二个关键点是把电子信息技术切入到产品里去,提高产品的质量、功能和附加值,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的质量和自给率,真正把代工组装变为自主制造,我们现在关键零部件与元器件,关键材料的自给率是多少呢?很遗憾,只有20%,到2025年我们要提高到70%。
第三个环节是制造设备的数控化,推广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3D打印、生产制造等,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目前只有27%,到2025年提高至64%。我们的制造业,本质安全、柔性制造,可以打幅度提高生产率。
第四个关键是制造业服务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社会化,运用工业互联网发展现代智能物流,境内外电子商务,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使我们的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可以进一步拉动消费,发展远程监控,在线维护,这样有助于长周期安全平稳地运行,制造业供应链和销售网的社会化、网络化,会适应生产模式的新变化,来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要同时发力,不可偏废。
当前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原因之一是我们处在“旧力渐弱、新力将生”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多长?我也说不准,但是“十三五”必须面对的问题。什么叫“旧力”呢?就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大家知道,多数产能过剩,在市场紧缩的情况下,效益下降,推动力日显不足,我们上半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发挥了74.1%,比去年同期下降两个百分点,还继续下降,工业企业的利润,1-5月份,-0.8%,说明“旧力”渐弱。什么是“新力”呢?就是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在加速发展,但总量占比还比较少,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比工业的增长始终快了5个百分点,发展比较快的,还在进一步加快,但它的总量并不大,在制造业中高科技产业大约只占不到12%,高技术产业增长很快,比如电动车,上半年产量增加两三倍,但充其量你的总量很少,全国一年的汽车产量2300万辆,电动车的产量,今年搞好了,顶多20万辆,1%,这个比例很小。所以可以说,“新力”增长的这一块不足以弥补“旧力”减弱的这一块,我们处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多长?肯定不是一年两年,现在全国工业资产90万亿,这是60多年辛勤积累起来的财富,当然,里面有该淘汰的,有该化解的,但它仍然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绿色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篇4
关键词:绿色饭店,核心竞争力,质量提升
对于现阶段酒店的发展现状而言, 饭店与饭店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加强。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及时顺应时代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绿色饭店发展理念的建立, 优化企业的发展模式,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企业的竞争需求。对于绿色饭店而言, 主要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循环性经营理念的建立, 提高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从而形成可持续化的饭店运营模式。通过这种形式的建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饭店企业的发展需求, 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一、绿色饭店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绿色饭店的建立过程中, 要想在根本意义上提高饭店企业的竞争力, 就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 建立健全的科学化评价系统, 从而为绿色饭店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 绿色饭店在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必要性的建立原则, 根据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内容特征进行具体性的活动模式的建立,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缩短与发达饭店之间的差异性, 而在指标的选择过程中, 要充分的考虑到绿色饭店建立的必要性,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突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其次, 建立科学化的系统操作模式, 绿色饭店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科学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从而保证绿色环境在建立过程中的操作简单。而在绿色饭店的建立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全局性以及代表性的制度发展模式, 通过明确化制度模式的建立可以科学的反应出绿色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在根本意义上满足绿色饭店发展的基本需求。最后, 实现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绿色饭店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价系统, 通过优化的制度评价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多元化评价系统, 优化制度的关联模式也使企业实现最终的发展目的。
二、绿色饭店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一) 通过绿色饭店开展进行技术创新
对于饭店企业而言, 在其经营及管理的过程中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量过大, 因此, 整个能源的保护也就成为整个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视的内容。对于绿色饭店而言, 在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优化的能源处理。所以, 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要提高绿色饭店的管理以及技术水平,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安全性、环保性的制度发展模式, 在整个过程中要优化技术与管理模式的融合;其次, 通过节能降耗项目资源的实施, 优化与顾客之间的问题平衡, 在整个绿色化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不能因为节约能源就降低服务的整体质量, 通过技术形式的创新优化基本的技术工作。
(二) 建立个性化的绿色服务品牌
绿色饭店在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在学习及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化的产品开发, 从而建立个性化的项目服务模式, 因此, 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注重绿色化的品牌服务模式, 优化产品的销售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改善酒店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质量, 也在整个过程中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在绿色酒店的建立过程中, 除了要降低产品的成本, 还应该通过绿色品牌的建立提高顾客对饭店的认知能力, 通过优质化的服务得到顾客的尊敬及信赖。与此同时, 绿色饭店的建立应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品牌, 将绿色化的经营理念充分的融入到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 通过绿色化经营理念的建立提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从而为企业营造更好的知名度。因此, 绿色饭店的建立应该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绿色化的产品设计理念, 建立可持续性的企业发展模式,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绿色化的发展需求。
三、绿色饭店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绿色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核心竞争力评价系统的建立, 可以在根本意义上解决绿色饭店的投资项目,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饭店在经营的过程中, 应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调节,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优化我国环境的优化, 促进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化发展。而且, 根据十八大报告中的相关内容的规定可以发现, 通过生态环境内容的优化, 可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其次, 要使绿色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就应该建立健全的绿色饭店的内容规划。在绿色饭店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所处的位置、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环境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运作资本, 在根本意义上减少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因此, 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发展理念, 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 从而实现绿色企业发展的最基本发展策略。与此同时, 在优化绿色酒店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工作模式, 以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为发展方向, 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化的服务。因此, 酒店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提高竞争力, 通过与生态环境内容的结合, 促进绿色酒店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 要实现绿色化的发展理念, 就应该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经营理念。但是在现阶段绿色酒店的建立过程中, 应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优化制度的管理模式, 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通过竞争力的培养, 提高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需求, 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晓梅.绿色饭店理论与相关设计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朴明子, 谢芳.饭店绿色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与提升路径探讨[J].环境工程, 2013. (26) :334—338.
[3]胡阿芹.我国绿色酒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商业, 2014 (27) .
[4]杨炎平.打造绿色饭店, 倡导科学经营——新锦江大洒店创建“绿色旅游饭店”之实践[J].上海企业, 2011 (4) .
培育和提升 篇5
摘要: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激励、有利于企业职工的协调与约束、有利于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培育企业核心文化对企业具有深远影响以及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企业应当依据国情,创建特色企业核心文化;创新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着眼全球,企业核心文化与国际接轨,塑造品牌形象。
关键词:企业核心文化、企业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塑造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受到了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在对企业新员工的教育中经常被用到。企业文化这一价值体系包括了企业共同意识、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职业道德等等。换一句话来说,企业文化也可以被称为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逐渐形成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随处都透露出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就相当于人的血液,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的精髓部分,同时它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是企业长期发展中文化建设的表现,它对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一个企业一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作用。企业文化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一直传下去,哪怕有一天企业不在了,企业文化也将融入曾经在这个企业工作的员工的血液中一直传承,无论员工走到哪里,企业文化当中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等等都将伴随左右。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髓所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难模仿性以及社会性。下面就企业文化的这几点特性进行具体说明。
一是独特性。在上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中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形成。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企业孕育不同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企业精神、文化氛围、以及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二是难模仿性。企业文化具有难模仿性。因为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为模仿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共同意识、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价值体系。三是社会性。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也就是社会性。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的同时又依附于社会文化而存在,当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价值理念背道而驰时,这一企业文化必然会遭受覆灭。
二、培育企业核心文化对企业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一)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对于企业与企业职工来说,企业文化更像是一根强有力的特殊纽带,将两者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体系紧紧的联系起来。在企业文化背景下,企业职工与企业有着明确的、相同的目的,保持着相同的步调。因为企业文化的存在,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产生了荣誉感与归属感,而这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处于危难之际的企业以及初创业的企业非常重要。优秀的企业领头羊应当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向心力,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企业上下层的沟通顺畅度,杜绝分心现象的发生。
(二)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对企业员工的激励
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在企业文化这一价值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强调对每一个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在企业核心文化背景下,企业职工与企业一条心,将企业文化作为共同价值观念,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以及积极性必将被最大限度的激发。
(三)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职工的协调与约束
1.协调作用
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职工协调。在企业文化这一共同价值观下,企业职工在看待问题上会无意识的趋同,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彼此之间的默契会很快培养出来。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各项活动能够被更好的协调完成,这这一过程中企业职工的成就感与认同感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将更加的和谐。
2.约束作用
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职工的约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企业文化对职工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在企业职工的日常工作当中,企业文化逐渐形成了群体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对职工形成了内部价值观与外部行为约束的统一。
(四)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
1.品牌价值的塑造
近年来,受到我国大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产品的同质化逼迫企业必须将从产品的价格战转变为产品品牌战。事实也证明,独特的品牌价值拥有得天独厚的市场竞争优势。品牌作为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显示出超强的竞争力。
企业品牌的背后是企业软性文化的支持。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核心,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有利于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对人心的凝聚、客户的吸引有着巨大的作用。
2.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有利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之间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扩大到了国际企业的范围。这种竞争以经转变为品牌价值之间的竞争。当今社会,谁的品牌最受大众认可,谁就会获得企业之间竞争的胜利。以洗护产品市场为例,海飞丝、潘婷等国际品牌以其优良的去屑、养发护发、滋润等功效以及强大的广告优势在洗护产品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品牌竞争力的体现。以宝洁公司为例,其核心文化是“消费者至上”,这种核心文化促使宝洁公司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细分市场,力求满足每一位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宝洁公司的这一核心企业文化在无形间大大提成了其品牌竞争力,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为宝洁公司带来了更多忠实的消费者。
三、培育企业核心文化,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培育企业核心文化对企业具有深远影响以及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人认为我国企业应当依据国情,创建特色企业核心文化;创新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着眼全球,企业核心文化与国际接轨,塑造品牌形象。
(一)依据国情,创建特色企业核心文化
我国企业应当依据当前我国国情,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企业核心文化。上文的介绍中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企业品牌价值塑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明。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企业国际化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富有特色的企业核心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纵观各国企业文化,无一不具有本国特色。这是由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深刻原因决定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依据我国的国情,创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
企业的发展创新不能只是技术、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它更要靠文化的创新。企业创新与文化建设必须同步发展。因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文化能营造积极、和谐、团结、拼搏的工作氛围,使创新工作得到不断激活和催化。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必将推进企业的不断创新。
(三)着眼全球,企业核心文化与国际接轨,塑造品牌形象
着眼全球,企业核心文化与国际接轨,塑造品牌形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市场、是效益、是生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搞好企业塑形工程途径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产品品牌树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好的品牌在国内代表的是本企业的形象,在国际上代表的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创造品牌,特别是创造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对我国的企业还是任重道远的。我们要把握好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机遇,将企业核心文化与国际接轨,分析市场上的潜在威胁,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有它的核心产品,有自己的品牌,有很好的产品覆盖率,这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障。但是,核心产品不一定是最终产品,有品牌的产品不一定就是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可以是中间品,也可以是零部件、原材料、配方等。我国企业要根据国情,着眼全球,抓住机遇,树立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
[2]娄彦红.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中国商贸.2010(20)
[3]王德胜,辛杰.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4]张林.浅论现代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创建途径与评价标准[J].制造业自动化.2009,31(8
[5]肖剑,吴瑞新,姚奕.企业品牌价值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6(17)
[6]焦颂.浅谈品牌价值[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8)
[7]朱瑞庭,许林峰,李节.品牌价值的理论、模型及其评估[J].商业时代.2003(13)
[8]牛毅君.探究提升品牌价值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9)
培育和提升 篇6
一、全面调查,遴选学员,做到“三个精准”
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基本情况,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一是培训对象统计精准。由县农广校牵头,统一布置、县乡村联动,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进村入户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调查统计。初步摸清全县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建立培育对象信息库,入库学员1万余名。二是培训需求了解精准。对培育对象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对培训意愿、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调查。把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和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农民纳入到培训中,提高了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三是培训人员分类精准。对培育对象,分类型、分层次、分产业进行精准培训。将经营规模较大、求知欲强的青年农民选送参加部级生产经营型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进行深造;将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型人员列入省级培训班,从素质、技术、技能、营销、管理等方面系统安排培训;对规模较小、以提供劳务技能为主的从业人员安排专业技能型及地方培训计划,侧重对实用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
二、统筹资源,合力推进,把握“三个关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农广校作为牵头部门,积极统筹其他资源,充分发挥其他部门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是利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涉农高校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农广校与相关院校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培训协议,组织学员到相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学校组织80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6名青年农场主分别到淮安生物工程学院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今年又选送69名种植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深造,同时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涟水县为学员授课。二是发挥相关部门组织资源优势。与县委组织部、农工办、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合作,分别开设以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主、农村妇女骨干、青年农民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专题培训班,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县农委的各业务站所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育方案,分产业开展分类培育。同时将本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技术骨干和农经管理部门的技术干部等纳入讲师团和指导服务团队。三是吸引社会资源力量广泛参与。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注重与农科教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培训设施条件较好、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按照“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标准和“有阵地、有规模、有设施、有科技、有制度、有教师、有牌子”的要求,在全县选择15家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能满足培训需求的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和龙头企业等建立实训课堂。实行挂牌及动态管理,每年审评一次,末位淘汰、滚动管理。
三、创新思维,提升水平,延伸“三项服务”
强化服务意识,创建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延伸拓展服务。一是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开展信息延伸服务。以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之家为宗旨,由农广校牵头成立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吸纳会员200余人。协会通过农产品产销会、对接农业项目权威发布等一系列活动,为会员提供最快捷、最前沿、最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对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做到实地指导有协议、有内容、有场景、有评价。二是创新“金融帮办”,做好资金延伸服务。培训班专门安排农村金融讲座,举办“金融帮办”活动,进行“银农对接”“银社对接”“银企对接”,解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仅邮储银行涟水支行近三年就对近500名学员发放贷款近5000万元。三是对接学历教育,做好学历延伸服务。对参加培训的大户学员,动员参加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以专项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创业教育为辅助,以后续培训和服务项目为补充,实现中职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有效衔接。几年来,共有1243名学员进入农广校涉农中专学习,占受训学员的10%。
四、规范管理,政策助推,形成“三个明确”
近年来,全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之一,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2015年以来共有87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明确认定标准。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规模、收入、学历等条件,按初、中、高分别制定认定标准。如稻麦等农作物按初、中、高面积分别为50亩、100亩、200亩,纯收入分别达到当地人均年纯收入的2、4、6倍,同时对带动农户发展、学历层次、品牌认证等提出相关要求。二是明确认定程序。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乡镇审核、县级认定、农委公示的程序开展认定,公示无异议后,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作为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有效凭证,同时,每年还要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复审一次。三是明确扶持政策。主要通过整合涉农项目优先支持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保险优惠等降低生产成本,项目资金扶持创业、结对帮扶指导提高等措施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扶持。
几年来,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培植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学员创办、领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占90%以上;土地流转规模总额40万亩,其中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占总额的25%。同时,也提升了农广校培育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民要培训、培训找农广”的良好格局。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水县分校
培育和提升 篇7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基本要素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借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最早见于C.K.普拉哈杰德和G.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企业竞争力”的论文中率先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们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 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 把自己的技术、设备、人才资源和市场等诸多因素整合起来形成的、每个企业独有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企业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或效仿的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讨论已普遍见于各个领域, 这个从企业管理理论中发展起来的概念已广泛的渗透和应用于教育组织和院校的研究。国内最早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武向荣[2]。他们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提升途径等, 从而掀起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热潮。一般认为,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 以其资源和能力为基础, 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等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所体现出来的特色、优势和能力, 是围绕着创造价值目标不断有意识地学习、超越和创新的结果。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助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 独特性。
它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是一种竞争对手在短期内无法超越、模仿的优势和能力。它是由远见卓识的独特的办学理念而形成的创新的办学模式, 显示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质, 是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磨炼, 建立和强化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的高校往往在科研能力、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培训能力等某些关键技能上具有显著优势。
2. 价值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其价值性特征也可理解为学生和所服务的社会的认可性, 体现在为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等服务, 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和兴趣爱好, 能够使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比其他高等学校更具有优势。
3. 动态性。
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3]。在一段时期内是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可能过了一定时间或阶段后就不能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也就不能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了。因此, 必须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 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 要高瞻远瞩, 洞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必须对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和培育、建设, 以维持或扩大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的领先距离, 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整合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人才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等资源为条件的, 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之间的关系, 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各种要素相互整合、协调、交融、互补才能形成整体竞争力。如果没有培养人才能力、学科建设能力、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力没有进行优化组合, 其优势都难以发挥, 更难以持续下去, 核心竞争力也没有真正的形成。
二、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由于重重原因, 使得其竞争力与发达地区大学相比显得不足, 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差距更大, 具体表现在:
1. 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定位不明确或者定位不合理, 削弱核心竞争力。
合理定位是地方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高校的发展定位, 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建设方略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些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在发展定位时, 高校在制定战略发展定位时, 往往更多注重的是未来的发展, 忽略原有的办学理念、对自身的条件估计不足, 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少理性分析和梳理, 没有做出科学的判断, 对自己所处区域的环境、社会需求没有进行调研, 从而未能找准切入点, 导致办学方向与目标偏离,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低, 很难体现社会价值, 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削弱。
2. 高水平学术人才紧缺, 影响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宝贵的资源, 没有一流的人才, 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开发、科研的进展与成果转化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对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较差, 办学条件、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等方面都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 阻碍了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造成高水平学术人才紧缺。另外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不太合理。高水平学术人才的缺乏、结构不合理, 已成为影响提高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 缺乏自身特色, 影响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将国内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效仿目标, 追求“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国际化”, 不注重打造自身特色, 造成千校一面。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特点、专业方向、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及服务面向等方面没有进行定位, 盲目创建一些不利于其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学科以及设置一些自身根本无法开展的专业, 与国家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的要求不一致, 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一致, 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还使核心竞争力无法提升, 使得原有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 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生存。
4. 缺乏创新的管理体制。
组织管理创新力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一种竞争潜力, 是提高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因素[4], 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能力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及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等能力的建设上。但面对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 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的管理体制还相对落后。存在某些明显的不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理念和体制, 低级管理体制与高水平要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科层管理痕迹明显。高校内部缺乏具有一定权力的决策者的现象, 使得高校内部管理比较混乱。这造成了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停滞不前这样一种局面, 从而影响了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 缺乏鲜明的提升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制度体系、行为方式和外在显示的精神风貌的总和[5]。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培育与构建制度文化、学术文化, 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力, 可以有效整合高校的人力资源, 充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体现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优秀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的“优势积累”而形成的。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 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文化底蕴积累得还不丰厚, 因而在建设中缺乏相应的形成校园文化的氛围, 族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很少, 这就造成了一些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不够鲜明, 文化融合很少, 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
三、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分析
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的途径一般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着力于培育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赢得稳定的生存空间。
1. 正确认识自己, 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指明方向。
民族地区高校要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应该抢抓历史机遇, 对自身的地理区位、师资、生源、经费、管理、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优势或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 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突出特色和重点, 在办学观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学科水平、课程体系、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形成持续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自身竞争优势, 提高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在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的基础上, 为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加强人才建设,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人才资源是推动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也是培育学校特性差异的核心价值、无形资产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因此, 首先要树立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识, 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防止关键人才的流失, 以免削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加大培养投入, 加强学历进修、强化非学历教育培训、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 提高层次, 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学科建设中起领军作用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最后要以加大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力度和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给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活力。
3. 加强学科建设, 形成特色和品牌。
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一般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 首先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重新架构课程设置结构,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量核心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其次要要把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学术团队的组建, 学科建设基础和其他条件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 努力形成民族地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瞄准社会发展需求, 充分分析学校条件、市场需求、政策因素、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结合本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着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 特色变为为优势, 从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4. 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 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贯穿并渗透于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大学的各个方面, 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基础和重要动力。因此明确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 发掘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 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学术报告、科普讲座、演讲比赛等课余文化活动, 创建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发挥校园文化的合力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文化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视点分析共同的社会文化问题, 打破狭义的民族观念, 学会接纳、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出可以跨国界, 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
5. 通过政府支持和对口支援等措施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情, 高等教育培养成本较其他地区偏高, 因此, 政府的资金投入对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学费、办学经费等优惠政策,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形成多元融资渠道, 改善公共财政严重不足的状况, 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力度。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 不断加深与支援高校之间的多层次的互访交流, 为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组织、制度保证。继续深化与对口支援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 设立实验班、特培班, 全方位培养拔尖人才,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6. 增强管理力, 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
现代组织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 更是制度的竞争[6]。要素要发挥作用及其作用的大小, 都取决于该组织的组织能力。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组织能力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 实现要素整合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 民族地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精神资等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综合利用, 提高其管理效益乃至办学能力。促进管理机制创新,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用开放的视野和发展的思维不断挖掘、培育、创新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 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层次, 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良性循环。
摘要:借鉴核心竞争力理论, 探讨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和培育的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应从合理定位, 文化融合、人力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和进行学科创新等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而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综合性高校,核心竞争力,民族地区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3) :79-91.
[2]赖德胜, 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 2002, (7) :42-46.
[3]徐敏, 李明.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5, (3) :37-39.
[4]谢克娜.关于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学院学报, 2010, (3) :109-11.
[5]潘晓凤.关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09, (11) :93-95.
培育和提升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就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 国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更为频繁深入, 外语成为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在国内外市场对外语类人才需求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 对其人才质量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 对于大多数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 仅仅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学习, 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对外语类人才需求趋势。当前, 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普遍增强, 加上扎实的本专业知识, 更有机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导致多数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需求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外语专业”, 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竞争力相对减弱。面对这样的现实挑战, 在大学教育阶段如何培育和提升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促进外语专业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已成为外语类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 也是当前社会、学校、学生, 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三年,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持续稳定, 就业质量提升较慢, 就业去向多以去企业从事外贸为主。以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例, 三年中英语毕业生在企业从事外贸工作人数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1.72%、83.21%、82.16%, 其中去珠三角企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73.95%、75.07%、77.36%。由此可见, 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职的比率逐年增加。几年前英语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通过直接面试进入中学、事业单位和国企就职, 但经过前几年高校的扩招后, 事业单位越来越少。目前我校外语专业本科生主要流向是到珠三角企业从事外贸工作或者到培训机构教书, 其中从事外贸工作的比重较高且较为稳定。这意味着近几年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为稳定。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越发重要, 综合能力强和兼修第二专业已成为大型企业录用英语类毕业生人才的硬标准。可见, 英语专业本科生面临着尽快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更为严峻。另外, 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呈现多元化态势, 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经贸、传媒、教育等领域就业。那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同时具备金融、法律、外贸、外交、新闻、中文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 契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深受社会欢迎, 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外语专业学生的劣势分析
(1) 知识文化结构相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专业似有而无”的困境。外语学习较为枯燥且机械重复。因此, 在求学阶段, 多数学生为了“学好”外语, 而忽略了其他知识的涉猎, 多数求学环境缺乏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 一旦进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就职, 就会略显劣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 市场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 外语类毕业生较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
(2) 市场人才需求定位失准。过去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量激增, 涉外的单位薪酬较高、工作环境较体面, 引发市场对外语人才认可和肯定达到空前高度, 外语学习热前所未有。但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 也给人才市场的需求带来强烈变革, 但多数外语毕业生和其家长对市场人才需求缺乏客观科学的认知和判断。因此, 当外语类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现实存在矛盾时, 就造成了就业迟缓或放弃专业、委屈就业, 甚至暂缓就业或考虑出国继续深造。
(3) 创新创业意识缺乏。求学时期的语言学习从单词到语法, 多数都是以死记硬背为主, 忽略了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僵化不变, 教师与时俱进意识缺乏, 导致对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不够深入, 实习实践仅停留在较浅层面上。这就导致外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与动力。
三、外语专业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
从学习和创业就业角度分析, 创业就业是基本目标, 是学生求学的基本原动力, 科学学习是创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 要破除传统认识, 教育教学目标要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匹配。
把紧紧围绕理论学习、适应实际创业就业需求作为基本切入点, 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 加强调研, 优化课程设置, 积极探索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普遍规律, 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自己的知识, 比如模拟面试, 模拟工作环境, 让同学们意识到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让同学们找出自己专业学习的不足, 找到学习中的侧重点, 从而引导同学加强专业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注重引导培养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是面临就业时一个人胜任本职工作最核心的优势, 即使在传统学习条件下, 其他同学学到的你也学到的以外的知识技能, 是其他人短时间学不到的东西。可通过设置第二专业等措施, 保证专业知识前提下, 能学精学透并熟练实践第二专业, 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以我院学生为例, 学英语的学生, 选择经济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 也是外资引进第一大省, 英语专业学习和经济类专业学习相得益彰, 在以后找工作必然会脱颖而出, 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例子。再比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考研, 考经济类的研究生, 也是学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再比如, 外语听说读写等四大技能, 比别人学得更深入一些, 更透彻一些, 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些途径。
第三, 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 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努力把创业就业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学教结合, 上下统一, 师生一致, 才能形成指导学习就业的强大合力, 才能更好地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打造一流创新创业就业师资队伍, 引导和创造条件鼓励参加学生创业就业大赛, 搭建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条件,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转化为实际项目。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使外语专业学生尽早体验职场、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同时, 也能认清就业形势, 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缺口和岗位要求, 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也可以根据现状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拓宽择业范围。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获得更好的个人事业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董婉, 于灵子.论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J].学科探索, 2014 (11) .
培育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品质 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如何才能顺利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明确的指示。 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最新的教育方针是,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 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 培育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 “核心素养体系” 这个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 “关键”因素。
因此,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培育核心素养, 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思想的具体化、 明确化与深化, 同时也吹响了整个课程、 教学和评价从 “学科本位” 到 “学生发展” 本位转型的号角。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 培育核心素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追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作为一门以育人为主旨的学科, 尤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初中生的三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整合, 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表现出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立场、 有理想的中国公民。 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国家在情感上和理智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及 “情为祖国动、 情随祖国动” 的自觉行为。 具体来说, 就是初中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 要热爱祖国, 忠于祖国, 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有中国立场、 中国情怀, 能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了解中国的国情, 理解和自觉拥护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拥护中国共产党及领导, 热爱社会主义, 能关注和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为中国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确立为中国的发展承担责任和做出贡献的志向,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增强民族自尊心、 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责任感。“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对于国家、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政治上的认同, 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 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 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 增强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培育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思想、 有理智的中国公民。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 信息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时刻处于一个多元文化、 多种思潮、 多种价值观的漩涡之中。 初中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 “理性精神” 的中国公民,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分清善恶、 是非、 美丑,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坚持原则, 坚守底线;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 看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要实事求是、 坚持真理,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 落后思想的侵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弘扬正能量。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国家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育 “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自尊、 守规则的中国公民。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 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中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 因此, 培育学生的 “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对初中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法治教育,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自觉树立法治观念, 强化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 积极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 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能够促进初中生依法自律, 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担当、 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如: 诚信友善, 自律自强, 言行一致, 孝亲敬长, 富有同情心, 对人对事负责等, 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群体、 个体与社会、 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 需要有家国情怀, 能心怀天下, 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人,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世界里, 我们时刻都在享受着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发展的成果, 关注着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发展的动态, 有着积极参与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建设的迫切心情。因此, 培育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 是促使初中生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
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这四个核心素养在内容上相互交融, 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有机整体, 对促进和推动学生发展发挥整体作用。 其中, “政治认同”是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是 “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的共同标识, 决定学生成长的方向。“理性精神” 是达成 “政治认同”、 形成 “法治意识”、实现 “公共参与” 的主观条件。“法治意识” 是 “公共参与” 的必要条件, “公共参与” 是 “法治意识” 的必然表现, 是 “政治认同” 和 “理性精神” 的必然结果。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导渠道, 对学生进行本学科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 和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 对于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健全人格修养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 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 也是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
三、 思品教师在培育核心素养中的应对与担当
思品教师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培育者的重要角色。 思品教师要积极应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在改革中勇立潮头、 有所担当, 在专业发展中需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做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做一辈子教师, 就要做一辈子学生。 教师职业注定要 “活到老, 学到老”。 思想品德教师应把终身的学习 “内化” 为自觉的行动, 在学习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增强教育的慧心。 教师应积极学习党中央文件和重大会议精神, 树立立德育人理念; 主动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细心观察学生学情,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做创新行动的学习者。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不付诸于实践, 势必出现教育教学中 “穿新鞋走老路”, 说一套、 做一套的 “两张皮” 现象。 唯有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变成实际的教学行为,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勇于尝试、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 才能在实践中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 提升自身的教学品味和教学品质, 炼就教育的智慧, 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此, 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 教法, 更要关注学情、 师情、 班情、 校情, 还要通过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课堂观察技能、 群体合作技能、 情感交流技能、 课堂纪律组织管理技能、 组织学生活动技能、跨学科互动素养、 媒介素养等等。
做反思研究的学习者。 俗话说,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新形势下, 思想品德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要走出原有的惯性和禁锢, 有所突破进, 推陈出新, 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 更应有永不停步的反思和持续研究探索。 学习 ———行动———研究, 再学习 ———再行动———再研究, 唯有这样, 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享受教育的快乐, 提升自身的教育境界和核心素养, 丰富教育的智慧。 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或教育教学细节的追问、 审视、 推敲、 质疑、 批判、 解剖, 对课堂问题的追根溯源、 剖析思考、 改进完善,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森林培育现状及提升路径 篇10
1.1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是指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 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 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的现状
2.1 森林培育总量不断减少
近期森林培育在不断下降, 森林总面积不增反而减少, 年增产量下降了近60%, 森林年公顷蓄积生产量大约在1m3以下。森林的培育单纯地满足经济需要, 加之森林培育技术匮乏, 需求大于生产, 导致森林总量不断减少。
2.2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创新不足
森林培育理论和实践脱钩, 应用于森林建设的理论少, 用于学术的多, 针对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方法效果不明显。同时, 森林培育分类不足, 不能分门类, 分层次地进行具体研究, 导致培育指导不足。森林技术标准有提升但不细致, 在育种、育苗技术上还必须提高,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森林的培育往往滞后, 或者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的技术。森林的数量与质量总体不断下降, 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3 森林培育氛围不浓厚
森林培育是长期系统化的工作, 必须有恰当的政策支持, 用政策引导, 才能为森林培育构建起良好的基础。目前的政策只限制了砍伐数量而对质量要求不高, 培育中也是注重数量, 对生态美化关注不足。社会培育森林的市场开发相对薄弱, 政府承担主要职责, 但是对森林培育的后续措施不到位。
2.4 经营理念固守陈旧
森林培育只是近期才有的科学理念, 原来的认识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不计后来的发展, 毕竟当时的社会生产需求少, 要求低, 层次单调, 但是现在社会发展迅速, 再坚持原有的观念, 导致了现在的生态恶化, 生态环境破坏。森林仅仅作为初级资源的供应地, 更多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3提升森林培育的路径
3.1 坚持科学的森林经营理论
森林质量不高, 调节生态的功能弱化, 需要采取措施加快培育森林, 其中就是创新出更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森林培育理论, 革新森林自然恢复理论, 摒弃那种不靠科学的培育, 也能发展的陈旧理念。不仅认识到只有森林培育, 才能获得丰富的木材资源, 更要认识到森林培育还涉及到生态、园林、技术等。
3.2 重视加快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要融入到工业发展中, 融入到生态建设中, 融入园林规划中, 把森林培育贯彻到科学发展中, 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主题。加快重视森林培育, 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的林业先进国家经验, 更是现在森林现状必须调整的目标。从已经落实森林培育的部分地区来看, 森林培育可以使林分的生产量提高了近3 倍, 甚至出现了6 倍的情况。
3.3 培育森林全面提升
注重森林培育的质量, 有效防止森林资源减少, 科学规划, 有效改善森林经营, 实现质量与数量的完美结合。开展集约经营工业原料林, 加快速生丰产林, 解决林产工业等产业原料, 繁荣林区经济。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变稀林为密林, 选择天然更新难度小、密度较低、幼树较少的林地进行人工更新, 同时抚育幼林, 逐步增加密度。严格保护好现有资源, 合理、科学地开发与利用;实施林业与绿化造林相结合, 绿化是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加快工矿区域, 公共场所, 街道的美化、绿化进程。
4结语
森林培育的现状尚不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加强森林培育路径的探索, 构建森林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模式, 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满足社会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摘要:森林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资源, 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森林培育, 探寻提升森林培育的路径非常重要, 因为, 它既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又能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 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社会。就目前而言, 森林培育有待提高, 需要对森林培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森林,培育,现状,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胡语婕, 韦小丽, 李建勇.不同水分管理对楸树苗木速生期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9 (4)
[2] 张立军, 张丽华, 韩慧茂.浅谈正确处理森林培育工作中的几个关系问题[J].内蒙古林业, 2007 (7)
高度重视品牌的培育与提升 篇11
品牌是核心竞争力
产品的质量很重要,但有很多企业也面临这样的困惑:在很多产品的质量已经没有区别、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我们还能干什么?十年前,当中国制造正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之时,我们已意识到中国制造是策略而非战略。那么,什么才是能为我们带来财富且需要重大投入的方面呢?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企业无外乎两种,一是拥有矿产,二是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如拥有品牌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由此笔者认为,强大的产业品牌集群是支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
品牌能够产生高额附加值,它是通过有形创造无形价值产生溢价,而赢取高额利润的。比如,恒源祥是中国的老字号,它生存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走了一条品牌之路。正是一个恒源祥品牌,培育出了长三角70多家资产上千万的民营企业,在全国扶植起2000多个百万富翁,使长三角约6万人有了工作岗位。
很多像牙膏和肥皂(宝洁)、巧克力(瑞士莲)等的日用消费品企业,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仍能稳坐领导地位数十年,其原因就是品牌的经营能力。事实上,是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的综合实力,都与品牌密不可分,品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子,也是国家财富的放大器。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于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中国仅有20%。虽然中国经济总量一直在不断高速增长,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品牌依然相当稀缺。在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寥寥无几。“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局面亟待改观。
面对欧美国家企业的品牌强势,没有国家品牌的支撑,企业品牌是无法做大的,因为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是各国家软实力的竞争。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国外品牌在广告中开始采用中国元素,可与此全然相反的是,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化的征程中,没有一家愿以中国面孔亮相世界,总是尽量模糊自己的身份。其原因,是当“Made in China”作为产品出产地名称时,某种程度它已成了国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当它给外国人的印象质量欠佳时,中国品牌在国际化征程中就会存在负面效应,这是中国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微妙而尴尬的处境。
反之,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衔接层,也是国家品牌建立的基础,没有强势的企业品牌作为支撑,国家品牌就无法获得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同。
品牌培育的几个阶段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品牌,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育和创新过程。根据西方经济学家马斯洛的研究,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客观上是存在层次的,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会随着社会环境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变化和升级。相应地,作为消费资料的品牌必须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创新,品牌的创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功能性品牌。功能性品牌是为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其品牌价值主要出现在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应时和具有唯一性的自主知识产权时。由于市场不存在竞争,经营者所做的只是尽可能把产量做大,把产品做好,把渠道做通,同时尽可能将产品的功能信息告知最多的人。对于部分新上市的产品而言,功能性品牌是一个必然的发育过程。
第二是规模性品牌。需求决定一切,在消费者的要求下,在同类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下,企业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时,物美价廉是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企业在品牌宣传时应重点突出企业的实力,产品的物美价廉,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性品牌。
第三是技术性品牌。这出现在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非常接近且难以突破,而此时,消费者因为需求的提升,将不仅满足于产品的物美价廉,更要求产品在基本功能上有所创新,因此功能创新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成了企业的制胜关键。因此,此阶段企业的品牌形象主要围绕在最尖端的科研技术,最新的生产设备,最前沿的技术创新以及最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上做文章。
第四是情感性或者说价值性品牌。它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为核心,更重视产品背后的文化因素,以附加于产品之外的情感价值做为品牌之间的区别。这种品牌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品牌的同质化,使品牌失去了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快感的消费诱因,因此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也会很快瓦解,所以,技术性品牌必须沿着消费者的需求往上发育到情感性品牌阶段。情感性品牌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基本的实物需求,还给消费者提供了实物价值之外的附加价值,甚至给消费者提供了品牌的社会归属感,满足了人类对爱、情义、归属感、尊重等情感的需求。这种品牌跳出了产品功能的束缚,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诉求,因此其带给消费者的消费快感也更加强烈,品牌内涵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宽阔。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层次并非如此分明,各种层次需求会同时存在,一个品牌可能会同时具有各个类型品牌的构成要素。因此在品牌的培育和创新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分析目标消费群的具体消费需求,根据其需求的多样性,作出最佳的品牌组合培育方案。
改善我国的品牌成长环境
品牌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谋求更多利益的能力,品牌战略实际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因此,国家要为品牌的发展建设良好的环境,这些环境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氛围。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曾自豪地对世界宣布: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资产,可口可乐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这不是一个神话。事实上,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争先恐后给该公司贷款的银行为数不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一些公司拥有强大的品牌资产,银行把贷款建立在其品牌资产价值基础上,而不是资本结构上。目前,中国的品牌很难凭借无形资产的魅力打动国内银行。这说明,我们品牌资产的间接融资功能尚未实现,现有金融体制的缺陷,加上中国品牌本身的不稳定性,还难以使银行对其建立足够的信心。
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有利我国的品牌建设。我们的法律法规应该是能够推动并支持企业发展资产的法律法规,应该建立有利于支持中国“无形资产,商标资产,品牌资产”发展的法律法规。
浅析企业领导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篇12
一、制定与公司战略相一致的领导力发展规划, 构建适合企业公司领导能力模式
构建适合公司自身的领导力开发模式, 是公司领导力培育的基础和关键。不同的公司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 由此决定了其不同的领导能力模式。如通用电气 (GE) 在整个公司推行“4E”领导能力模式, 即所有领导者都应该有充沛的个人精力 (Energy) 来迎接和应对变革, 有能力创造激励 (Energizes) 别人的环境, 有作出艰难决定的决断力和锋芒 (Edge) , 有不断执行 (Execute) 的能力。摩托罗拉也把这“4E”作为自己领导力模式的一部分, 加上了第五个“E”职业道德 (Ethical) 。
领导力开发模式应该把公司的愿景、倡导等与领导力开发计划有关的要素与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 把驱动公司业绩提升的要素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联系起来, 以此确定公司领导素质或领导特征, 作为领导人招聘、选拔、绩效评估和晋升的依据, 测评现有领导者, 从中发现差距和培养的机会, 并制定相应的领导力发展规划。
二、选择有效的领导力开发方式, 建立领导力发展培训教育系统
领导能力模式和领导发展规划的确定, 只是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要真正落实领导能力发展规划还必须有效的领导力开发, 通过企业自身的领导力发展的培训教育系统来实现和完成。企业公司领导力开发与领导力培训系统从以下方面入手:
实施领导力开发促进计划。企业公司应根据自己领导人才的稀缺状况有计划地制定领导力开发促进计划, 确定接受领导力培训的流程, 开发针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力培训的课程体系。
领导者兼任教师、行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辅导。领导者兼任领导力培训教师, 既能保证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始终参与领导力开发过程, 同时又有利于完善领导观念和磨练领导技能。
三、造就学习型领导团队, 培育高效领导团队决策力
领导者个体必须融于领导者团队中, 才能产生领导团队的合力, 进而形成高效的领导团队。公司高效领导团队具备以下特征:整体上价值导向一致, 注重领导团队整体创造力;领导团队成员能力互补, 注重领导团队的学习;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决策信息的透明度高;领导团队的高效决策机制, 良好的冲突解决机制;领导团队整体的反应速度快。
建立学习型领导团队是培育高效领导团队的重要途径。首先是领导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领导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有利于提高领导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整体领导技能。其次是领导者个体的终身学习。
因此, 高效的领导团队应该有其高效的决策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企业公司应该对不同的决策机制进行一个有序的分类, 以此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决策效率。必须指出, 在一个充满信任环境的领导团队中, 以信任为基础的冲突的解决除增加领导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外, 还有利于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 进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由个别领导引起的集体跳槽行为发生。
四、倡导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 实施全员领导力建设策略
领导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行为层次, 这是指领导者日常的行为举止, 对部属产生的影响。第二层次是管理层次, 随着组织的扩大, 中高层领导者难以用行为举止层次的领导力进行领导, 必须需要管理层次的方法来搭配。第三, 最高层次的领导力是战略层次。因此领导力的开发不仅涉及到组织的高层管理者, 而且是针对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全面领导力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全面领导力原则。全面领导力建设包括行为层次领导力、管理层次领导力与战略层次领导力的建设, 而就每一层的领导力建设而言, 还包括领导者的领导品质、领导风格、领导行为和领导技能等基本内容。
第二, 全员参与原则。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 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想象力, 以期全力以赴, 共同完成组织目标。
第三, 员工的自我领导原则。强调员工的自我开发与管理, 要让每个员工通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经验培养而获得领导能力, 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领导。对于员工的领导力培育来说, 主要是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与自我能力的开发, 使每个员工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动力, 以及对组织目标充满激情, 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工作, 不断地去实现与超越自我目标。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库泽斯:领导力[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
[2]戴维·多特利奇:应变领导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3]理查德·达夫特:领导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培育和提升】推荐阅读:
困境和培育09-04
选拔和培育机制05-23
培育和践行途径08-25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08-26
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方案07-30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08-11
谈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05-2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方案07-0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范文10-23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