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2024-10-25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共11篇)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篇1

投资控股公司 (以下简称“投资公司”) 是国资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指自身不直接从事实业经营, 而以投资控 (参) 股为主要手段, 以获取资本增值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单位。投资公司以其投资的灵活性, 在推进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 从以实业为主转向以投资、资本运营为主, 需要建立不同于实业经营的财务管控体系,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所称的财务控制, 是指投资方对拥有控股权的被投资企业实行的财务控制。

一、投资公司的特点

按改革目标, 投资公司将成为产权的经营主体, 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不直接管理企业, 而是通过股权运营与资本运作取得资本收益并影响社会资本投向。

与产业公司相比, 投资公司的投资领域不受行业、地域的限制, 遵循资本逐利的特性, 投向回报最大的领域, 以利于资本增值。

从时间上来看, 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可以是阶段持股, 甚至在投资之初就预设退出机制, 以实现资本回报和资金回收, 再进行下一轮投资, 提高资本周转率。与此前的直接管理企业为主的模式相比, 有利于突破一味追求做大规模、排斥股权多元化的体制惯性, 为发展混合所有制打下基础, 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新型财务管控体系的重点是处理好委托-代理关系

现代公司理论认为, 公司依据契约理论存在, 委托-代理关系是公司制的基本关系。由于投资项目宽泛、阶段持股及产业经营人才不足、不直接管理企业等原因, 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之间分离。这种分离使投资公司的资本收益计划必须借助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者来实现。虽然经营者一般由投资方聘任, 但其追求的目标并不与投资方完全一致, 表现在投资方追求长远的资本回报相比, 经营者可能更追求短期利益和更多的闲暇时间;经营者主导了被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 掌握更多的信息, 经营者利用与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 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行为选择, 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在信息不对称和权利不对等情况下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问题。一个好的治理结构能够在保证效率和公平基础上, 协调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 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出资者对经营者的监控有多种方法, 包括组织控制、财务控制、知识信息资源监控及物质资源监控等。其中, 财务控制是基于财务会计系统建立的通过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控来实现计划目标的管理活动, 而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对经营和业务信息的反馈系统, 财务控制依赖这种信息的全面性, 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 进而维护委托人的控制权, 解决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 因而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和核心部分。

三、新型财务管控体系的立足点

基于投资公司的整体发展要求, 财务管控体系的建立应基于战略控制、财务治理和价值实现三个立足点, 使被投资公司的发展符合公司初始投资方向, 以财务管控为核心将资本控制权落到实处, 确保投资价值的实现。

四、构建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

从机制上看, 财务控制是出资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对被控股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全面的管理, 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构成, 因而对被控股企业的财务控制是由董事会主导进行的, 其依据是出资者财务理论。

(一) 构建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

以伍中信为代表的财权配置论者认为, 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 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在强调以出资者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 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 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认为, 监事会享有财务监督权, 出资者、股东大会、董事会享有财务战略决策权, 总经理则享有财务经营权及董事会授权下的日常财务决策权。

(二) 以财务负责人委派制为核心, 做好财务人员管理

所谓财务负责人委派制是指被投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由投资方指派, 代表出资者参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负责人委派制是财务治理结构的具体落实, 目的是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向委托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有效实施财务负责人委派制, 包括合理安排委派人员的职务、协调好人事关系及利益问题。一般来说, 委派人员的身份是财务总监或财务董事, 在治理结构中处于董事会领导下而不归属被投资企业领导, 其人事关系、薪资待遇仍然在投资方, 且不与被投资企业的业绩挂钩, 以保持其工作的独立性。

(三) 实行预算管理

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可以帮助投资方掌握被投资方全面的财务信息, 但是若没有配套制度支持, 其监控权就没有依据, 成了浮水之萍。预算管理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支持, 使财务负责人的监控有理有据。一方面, 预算制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预算的达成是经营层与投资方 (管理层) 协商的结果;另一方面, 预算代表了投资者的期望, 预算的达成即意味着目标的实现。

(四) 统一大额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控制了资金就控制了企业的命脉, 具体可结合被投资企业的业务特点, 实行资金集中存放或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样既可以减少流动性风险, 也可以满足投资公司对资金高流动性的要求,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务负责人委派制、预算管理和资金的集中管理, 从人员、制度和资金方面构成完整的操作体系, 使对控股企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落到实处。

(五) 建立统一集中的会计信息系统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信息就是权利。我国会计学专家余绪缨、葛家澍指出, 会计是一个“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 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实质是经营和业务的反馈控制系统, 信息技术的出现增强了这一功能。

对于投资控股公司来说, 建立集中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好处。一是数据透明,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规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核算科目的统一编号, 便于公司进行横向、历史及与预算的对比分析。三是可藉此建立被控公司的业绩报告系统, 为绩效评价打下基础。四是提高管理效率, 节约管理成本。数据的集中存放便于总部直接实时查询, 避免被投资企业“过滤”。

“接触机密和重要信息方式的任何改变, 都会引起组织内权利关系的改变”。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会计信息发挥作用的基础, 当经营者与投资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大大降低时, 经营者逆向选择的可能性或程度亦将大大降低, 从而代理成本大大降低。

(六) 建立以资本收益为核心, 兼顾投资战略的业绩评价体系

投资公司以资本收益为核心, 但理想的收益应是在符合初始投资意图下取得。投资方出于资本增值的目的, 期望经营者努力工作, 以实现既定的投资战略意图。在采用各项控制措施确保经营者逆向选择的底线后, 还需要激励经营者朝向投资者期望的“正向目标”而努力。

业绩评价体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收益目标的达成;二是这一目标要沿着正确的战略方向。当前, 对公司和经营者的绩效考核有代表性的是以平衡计分卡和目标管理的综合应用为代表的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

平衡计分卡以战略为基础, 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四个重要方面进行审视, 为四个基本的问题提供答案, 使管理者能从四个重要方面来观察企业 (见图1) 。

一是顾客如何看我们? (顾客角度)

二是我们必须擅长什么? (内部角度)

三是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 (创新和学习角度)

四是我们怎样满足股东 (投资收益率如何) ? (财务角度)

在从四个不同角度向管理者提供信息的同时, 投资公司需要结合不同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特点, 抓住不同企业的关键价值增值环节和因素, 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标, 设定目标值, 以此建立起业绩评价的基础体系。

(七) 建立与业绩评价系统相适应奖惩体系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 处于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各不相同。由此, 公司需要结合业绩评价, 设置不同形式的奖励, 如物质奖励、职位的提升、办公环境的改善及学习机会等。

(八) 定期或不定期实施内部审计, 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

内部审计作为管理规则执行情况的反馈, 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子公司财务工作, 也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被切实执行, 以及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和效果, 从而提供组织活动的客观信息, 及时揭露风险, 改进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 1997 (05) .

[2]阎达五.论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 1999 (09) .

[3]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1.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理查德·L.莱特里夫, 温特·A.华里丝.内部审计原理和技术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篇2

【关键词】财务公司;省属企业

为进一步探究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更好的指导和推动省管企业做好产融结合,发挥金融平台作用支持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做强做优主业,笔者就某省省属国有企业财务公司运营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关建议。

一、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这是目前国家对于金融行业的定位。财务公司是最贴近企业集团的一类金融机构,是企业集团直接领导的子公司,既是企业集团的成员,又不同于其他成员,既是金融机构,但在接受银监会监督的同时,又接受企业集团的领导。因此财务公司既不能脱离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和发展战略,又要充分发挥服务集团成员单位的作用。2006年,中国银监会重新修改颁布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财务公司定位于“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一规定确定了财务公司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一是通过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良好配置,支持集团成员企业的发展,增强集团的金融运作能力和综合实力;二是以资金为纽带,服务为手段,将集团内企业进一步紧密地集合在一起,在增强集团凝聚力、向心力方面发挥作用,强化集团控制能力。

二、财务公司主要业务及存在问题

目前,该省省属企业共有7家财务公司,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为主要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了五项金融服务:一是作为企业集团唯一资金结算服务平台,财务公司为集团成员单位免费提供及时结算服务,协助集团公司加强了资金集中管理;二是通过有偿调剂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了财务公司资金储水池的作用,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低于银行基准贷款利率(下浮10%)的贷款;三是为企业集团上游供应商出具电票、提供票据贴现资金,为下游经销商及用户提供消费信贷及融资租赁资金,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金融服务和支持;四是利用财务公司的金融平台特性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支持企业集团发展所需资金;五是开展中间业务,为集团成员单位融资提供担保,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融通了集团资金,优化了资源配置。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定位不清晰

该省省属企业集团资金运作管理一般由集团财务部门与财务公司协同完成,但财务部门主要负责集团公司的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筹集及投资管理等,财务公司多是处于配合地位,需要按照集团财务部门资金计划使用指令,行使资金调拨及结算功能。企业集团往往忽视财务公司的金融机构特性,只是视同子公司进行管理,导致财务公司的业务发展较慢,没有发挥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在经营过程中,少数财务公司过度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成员单位的职能有所弱化;个别财务公司在集团压力等因素作用下,呈现出向集团“融资平台”方向发展的趋势,偏离了原本的功能定位。

(二)财务公司自身资金来源有限

财务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团内部,一是财务公司注册资本及资金积累,二是吸收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存款,没有吸收集团外单位存款及社会公众存款的职能。虽然财务公司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互相拆借资金,但按照监管规定拆入资金余额不得高于资本余额,所以拆入资金有限。同时,财务公司可以加入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参与同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但按照规定拆入资金期限不超过7天,无法参与生产经营,只能用于弥补财务公司头寸。

(三)公司法人治理有效性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个别公司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会的稳定性和严肃性不足,股东会决策相对不足。二是有的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公司的帮扶效应不足,投资者过于关注投资回报,对财务公司的发展形成牵制和拖累。三是个别公司高管的选配不够审慎,高管人员频繁变动,没有形成稳定的高管队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四是部分公司的监事会没有真正、切实、有效地履行职责,没有按照相关监管规定正常开展工作,有些财务公司甚至形同虚设,直接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四)监管部门规定,制约财务公司资金集中以及为成员单位提供贷款支持

目前,证券监管机构对财务公司与集团所属上市公司之间的存贷款等关联交易都采取限制措施,财务公司资金集中度增长后劲不足,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贷款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例如:一种情况是财务公司与上市公司同属集团母公司控股,财务公司集中上市公司资金受监管部门限制,而财务公司给上市公司提供贷款等服务,不受监管限制。另外一种情况是集团主要产业整体上市,上市公司控股财务公司,此种情况下集团非上市部分在财务公司存款及贷款均受到监管限制。

财务公司作为中国银监会监管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为成员单位提供贷款支持时,成员单位需符合监管部门对于贷款人的相关要求,如果成员单位财务状况不符合,财务公司无法为其提供贷款。同时,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信贷支持也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监控范围之内。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财务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上年度信贷发生额度,给财务公司核定信贷规模,财务公司信贷业务余额不能超过人民银行核定信贷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成员提供服务和支持。

三、财务公司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明确市场定位和功能配置

财务公司应以配合、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为宗旨,在降低集团资金成本和资金集中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成立财务共享中心,将集团和成员单位的财务会计职能全部纳入财务共享中心,财务部只保留成本管理职能。在这种组织架构中,集团财务部负责制定、颁布集团财务制度及政策等宏观管理工作;财务共享中心负责财务会计工作;财务公司则负责集团资金的运营工作。二是充分发挥财务公司融资中心和结算中心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良好配置,增强企业集团的金融运作能力和综合实力。财务公司要利用自身金融手段和金融服务优势,在做好传统中间业务和代理业务的同时,提供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努力探索保险代理、代理会计和代理应收款以及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等专项资金的委托管理等多项业务,加强对集团资金需求的支持。

(二)加快建立新的体制构建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问题是财务公司的立家之本、发展之基。财务公司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和《办法》的有利规定,适应世界范围内产融结合方式的新趋势,努力实现体制上的创新。财务公司可以更大限度地吸收集团外的股份,主动选择大型企业、其它财务公司、外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作为合作伙伴,以资本为纽带,变彼此竞争为相互合作,在增强集团经营优势的同时,获得其他金融机构对本集团发展的全面支持。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规模不同的财务公司应选择不同的方案,如大型财务公司应淡化“内部银行”模式,而以集团金融控股公司或产业银行为定位目标,小型财务公司则可以通过横向联合组成较大的行业性财务公司,符合国家有关条件的财务公司也要争取通过海内外上市方式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三)切实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是今后财务公司稳健发展的前提。一是要建立信贷审查委员会等决策机构,并建立有效的议事规则,确保业务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准确性,保证意见和建议的权威性。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授权制度,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和考核机制,健全相关档案资料,从制度上保证授权经营落到实处。三是切实发挥好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对公司的业务方针、主要业务和内部管理制度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四是要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要向董事会负责并保持相对独立性。对规模小、人员较少的财务公司,可以不设立专门的内审稽核部门,但集团的内部审计部门要负责对财务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

(四)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走高素质发展道路

财务公司必须着眼于企业集团长远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坚持培养与吸收并举的方针,造就一支结构合理、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的金融服务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二是要建立人才测评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三是要改革分配制度,条件成熟后,积极实施年薪和期权制等措施。四是要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加强高素质骨干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2006.

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控制方法 篇3

由于投资公司和所投项目企业有各自平等、独立的法人地位, 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并不具有天然的管理权限, 但对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又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利用股权地位和各种手段, 实现对所投项目企业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控制。这些管理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财务会计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分析各被投资公司的经营情况, 保证投资公司的利益, 投资公司应根据所投项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 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 直接参与甚至牵头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规范所投项目企业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 完善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的管理制度, 提高各被投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二、建立财务管理网

投资公司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 帮助所投项目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及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工作, 实现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系统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 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将所有被投资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 形成企业财务数据库, 可以随时调用、查询各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 随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投资公司建立企业财务数据库, 利用公司的企业财务数据库实现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的动态管理和动态监控。数据库设计的财务功能包括三级财务数据:一是基础财务数据, 这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判断的基础;二是在此之上, 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种比率分析数据, 通过对各种比率的分析了解, 可以掌握企业的动态财务状况及趋势;三是在一、二级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的预警系统, 如果发现企业的现金保有量不足3个月的消耗等情况, 系统会自动预警。通过财务数据库这种规范、标准的动态反映, 满足投资公司在管理方面的要求。

三、财务人员管理

与财务制度同等重要的是财务人员的管理, 毕竟财务制度最终主要是财务人员在执行。完善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 而它的执行与实施效果完全是依赖于人的素质与能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就无法满足公司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

1. 人员选聘

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保障投资公司利益的关键, 所以对财务人员要严格筛选。财务人员应当要求诚实、敬业、有责任心, 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有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通过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财务管理人员, 作为向被投资企业派出的财务经理的后备人选。

2. 定期述职制度。

投资公司的外派财务经理通常每天工作在被投资企业, 被派出的财务经理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 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 并由所在被投资企业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 作为工作考核依据。被派出的财务经理汇报的重要的财务信息应汇编成文件备案保存。

3. 财务培训制度。

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有较高的财务前瞻性和较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断发生变革。为尽快适应这种变化, 投资公司财务部门需要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 定期和不定期地培训财务经理, 使财务经理随时更新知识结构, 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以适应投资公司国际化的步伐。

四、财务管理手段

根据对各被投资企业的控股程度和各企业的实际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投资公司实行纵横交叉的网络式管理, 可以既保证对投资企业的动态全面了解, 又重点掌控一些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具体实践中, 分别采用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财务经理单任制、代理记账制等, 通过向被投资企业委派财务经理, 控制或掌握其财务活动, 从而更全面的掌握被投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杜绝会计作假行为, 为投资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保障, 便于投资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1. 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

对于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的公司, 采用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财务经理双任联签制是通过向所投项目企业直接委派财务经理来监督或掌握其财务活动。实际工作中投资公司根据投资协议的规定, 对被投资企业的各项资金运转由投资公司派驻的财务经理和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经理实行联签,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确保投资公司的经济利益。派出的财务经理纳入投资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编制, 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 并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罚。

派出财务经理对被投资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信息及其他情况享有知情权、检查权、建议权、报告权及评价权。一般不直接干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 派出财务经理的职责是产权代表在财务管理方面职责的体现, 其职责定位具体有三:一是监督;二是服务;三是沟通。作为投资公司的代表, 财务经理的主要作用是监督职能。通过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的监督,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促进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2. 财务经理单任制

对于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在其中占较大股份的大型投资企业, 或者对投资公司有较大影响的企业采用财务经理单任制。财务经理单任制即由投资公司派出惟一的财务经理, 负责管理投资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优点是控制比较严密, 管理风险小, 缺点是一个企业一个财务经理, 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根据投资协议, 投资公司向被投资企业派出财务经理, 全面负责被投资企业的财务事务, 直接进入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被派出的财务经理独立于被投资企业的机制之外, 属于投资公司的编制, 接受投资公司的管理和考核。被派出的财务经理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 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 并由所在公司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 作为考核依据。

3. 代理记账制

对比较小型的投资项目公司, 为了降低管理成本, 可作为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延伸, 采取代理记账的方式。

五、审计管理

审计管理也是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投资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委托会计事务所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经营情况进行专业审计。为了真实反映问题, 达到预期效果, 在审计之前应先召集中介机构审计人员逐一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分析, 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 然后再进行目的明确的审计, 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 防止走过场的例行审计。

审计结束后, 由投资公司根据需要, 组织必要的人力资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论进行适当的复核, 进而通过相应的委托条款, 从机制上督促会计师事务所认真履行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合理。通过审计事务所对被投资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有关的会计凭证、账簿及所有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 来掌握被投资公司报表的编织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有章可循、合理合法,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披露是否真实, 有无夸大业绩和资产, 隐瞒亏损和债务等情况, 以此了解投资公司的资产是否安全和完整。对于审计出的问题, 投资公司应及时督促被投资企业进行整改, 并把整改结果作为下一阶段投资的依据。

总之, 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环节较多, 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复杂, 再加上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这些都增加了投资公司进行科学有效财务管理的难度。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不断地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根据各被投资企业实际情况, 对上述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做适当的调整、侧重和选择, 使财务管理既比较全面、扎实, 又留有缓冲余地, 达到松紧有度的管理, 实现多方共赢。

摘要:投资公司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与控制始终是公司管理的难题之一, 再加上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这些都增加了投资公司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难度。投资公司管理和控制问题的核心是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 是对人的管理和对制度的设计。本文通过对国外成功投资公司的管理经验的分析和研究, 探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投资公司,管理制度,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R.N.Anthony&V.Govindarajan.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McCraw-Hill Companies, 1998

[2]唐俐: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选择[J].会计之友, 2005 (2) , p58~p59

[3]左庆乐: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控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7 (5) , p59~p61

[4]阎同柱李鹏詹正茂:全方位透视母子公司管理[J].企业管理, 2001 (9) , p5~p26

[5]肖积汪:浅谈风险、风险投资和财务管理[J].经济师, 2001 (5) , p24~p25

投资公司财务总监职责 篇4

2、负责建立梳理并规范化事业部对账、结算等相关财务管理流程,并实施优化;

3、推进业务线应收应付结算进程系统信息化;

4、建立、建全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

5、根据业务计划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监控预算完成进度,为业务合理规划提供支持和资金风险预警;

6、统筹下属公司及时准确完成财务核算和财务报表出具,编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优化财务信息化系统工作;

7、为业务及管理团队提供管理报表和出具深入分析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意见,避免财务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8、监督跟踪分析资金存量,结合资金预测,判断并协调业务发展与资金需求的匹配;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投资是指将资产投向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价值,同时存在巨大风险失败领域的一种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最早出现在1946年的美国,以半导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性创新后,个人电脑的广泛应用,风险投资机构从信息产业相关的行业上获得了巨额利润,风险投资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后,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目前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金融工业。

国内风险投资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1984年,原国家科委提出了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1985年9月,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成立。虽然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风险投资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发挥出其支持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应有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升级的贡献率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然而风险投资是以高盈利为目的的,如何选择风险投资退出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对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其退出时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行研究。

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的退出,就是将风险投资家在对企业价值评估后,将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资产变现,收回风险投资,以获得高额回报或者更多损失的过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风险投资顺利退出,才能收回原来的投资,并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开始新一轮的风险投资,从而开始新的循环。所以,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实现风险投资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

1.首次公开上市(IPO)

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方式,是指当风险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培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后。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在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将其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票出售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一种退出方式。

企业成功上市时,风险投资家一般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资本收益,因而有动力为企业提供最优的管理增值服务;首次公开发行也使外部投资者具有衡量风险投资公司业绩的标准,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声誉,风险投资公司必然会竭尽全力地扶持风险企业并使其成功地上市。

然而,通过二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退出风险资本并非完美无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次公开发行退出方式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上市费用较高、受外在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大、法律对风险资本退出规定了锁定条款要求在一定期限之后才能完全出售所持股份等。

2.股份回购(MBO)

股份回购是指风险企业收回风险投资家或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份。它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式,当投资不是很成功时采用这种方式。股份回购往往是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签订投资协议时所设定的一项重要条款,协议规定,当风险企业无法上市或无法转售给其他公司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家有权以确定的价格和支付方式要求企业回购风险资本家拥有的股份,或企业有权从风险资本家那里获得回购股份。

股份回购只涉及风险企业或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公司两方面的当事人,产权关系明晰,操作简便易行;股份回购几乎不受管制,风险资本可迅速退出,并取得合法可观的收益;股份回购对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特殊魅力,它可以将外部股权全部内部化,使风险企业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并拥有足够的资本进行保值增值,预留了巨大的升值想象空间。

3.企业并购(M&A)

兼并和收购是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投资的另一条主要渠道,当风险企业发展较为成熟,特别是预期投资收益现值超过企业市场价值时,风险企业常常与其他企业合并或被其他企业收购,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变成现金或具有更高流动性的证券,实现投资退出,获取风险收益。企业兼并和收购是风险企业无法获得IPO的情况下采用的主要退出途径。

企业并购往往得不到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欢迎,因为风险企业一旦被一家大公司收购后就不能保持其独立性,风险企业管理层将会受到影响。

4.清算退出

当风险投资公司意识到风险企业缺乏足够的成长性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回报,或者当风险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境出现债务危机时。为了避免各大风险,风险投资家采取清算的方式收回部分或全部风险投资的一种退出方式。

三、风险资本退出的财务风险

1.风险资本退出的财务风险

领先的技术和产品,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风险资金投入安排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起来。风险资本家需要从快速成长的企业获取高额收益。如果风险资本无法合理退出,导致资本沉淀、固化,无法循环使用,风险资本家后续经营无以为继。风险资本家为了实现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就必须分析风险资本退出时的财务风险,并加以控制。风险资本退出会在以下方面面临财务风险:

(1)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选择

风险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他们的投资回报要通过退出变现,因此选择一个理想的退出渠道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自它投入创新项目时起,也就努力为自己寻找一条便捷、安全,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退出渠道,而能否成功地退出也是风险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国内的不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的专业人士缺乏、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不高等原因都限制了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选择。

(2)风险资本退出估价方法

风险企业一般均拥有较高的风险,但如果获得成功后投资者又能获得极高的收益,因此在风险投资家眼中,风险企业是一项特殊的“金融资产”,需要对这类“金融资产”能带给投资者的收益进行度量。对于风险投资公司而言,买入的价格就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投入,持有年限就是风险资本从投入到退出在风险企业里的滞留时间,出售的价格其实就是风险投资企业股份比例和风险企业市值的乘积。然而,目前对风险企业如何定价却没有明确的方法,市场各方对风险企业的估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难于举出令人信服的观点与看法。目前。我国关于风险投资的讨论多限于定性化分析,缺少定量化研究,导致了估价决策问题上的主观性太强,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

2.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财务风险控制

在风险投资家将风险资本投入到风险企业时,风险投资家们就已经对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等做出了一个初步的规划。风险投资公司必须依据其在投资后的运营监控中所获取的风险企业成长信息,适时调整风险资本退出规划。因此,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等不是事先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的,必须依据投资后的风险企业成长状况适时地确定。

首先,风险中心要根据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行业动态和国家政策的变动,对初始设计的风险项目退出计划做出及时的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发现风险中心在计划投资风险企业之初,除了设计一条主要的退出方案外,还应该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风险分析,针对可能会发生的情景多安排几种备用方案,以便在原定主方案受阻后能够迅速调整。常用的退出方式有公开上市IPO、并购(M&A)、回购(MBO)、清算。

公开上市IPO、并购(M&A)、回购(MBO)、清算各有优缺点,而这些退出渠道当中公开上市退出风险中心不需要和风险企业确定退出价格外,其它几种方式都要风险中心对退出价格进行商定。

公司清算是指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需要终止,对其财产、债券、债务进行的清理与处分行为。用清算方式来实现退出无疑是痛苦的,确认风险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可能,不能给予预期的高回报,就要果断地清算实现资本退出,然后将保全下来的资本用于下一个投资循环。

其次就是退出时机的选择,从风险企业成长周期来看。风险企业处于成熟期将风险资本退出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一个实现IPO的最佳时期,也是风险中心所投项目能获得最大价值的最好时机。

在企业快速增长期,这时风险企业家面对企业良好的预期,希望由自己控制企业,而不是听命于风险中心,风险中心也可以见好就收。此时的企业高速发展,对任何投资者都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其退出的价格可能比成熟期还要高。因此风险中心可以选择风险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做交易对象,让他们以一个较高的价格将风险企业的股权回购回去。

而在企业的种子期,对于企业出现了技术失败、创业技术人员流失、风险企业资产转移等情况。风险中心都应该及时启动清算程序,降低财务损失。

在风险资本退出决策过程中,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就像一个三角形的各边一样相辅相成;只要确定了其中一个选择,另两个选择也就被隐含地确定了。比如,先确定了退出时机,退出渠道和定价也必然随之被确定了。因为在一个确定的时点上,风险资本必须以一个确定的价格从一种确定的渠道实施退出。可见,风险资本退出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选择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既然在风险资本退出过程中,各财务风险之间具有动态一致的特点,那么风险中心在实际运作中控制财务风险时,在遵循风险资本增值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风险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环境、市场的变化,综合地、灵活地实施财务风险控制。

首先,风险中心要关注业内动态,如果发现可能影响退出方案实施的某外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该及时地予以调整。因此,计划投资风险企业之初,除了设计一条主要的退出方案外,还应该多安排几种备用方案,以便在主方案受阻后能够迅速调整。虽然,在风险投资公司动态地调整各风险项目退出方案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也会据此做出调整,从而加剧了不确定性;但是,风险投资公司为了确保自身运营的稳定性,也不会过于频繁地改变各个方案,这就使得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在一段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各个风险项目的退出方案的相对稳定性,风险投资公司就可以对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选择做出预期,然后再综合各个财务风险因素,对不同风险项目的退出方案进行有机的组合,来降低风险资本退出时的总体风险。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退出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预防其退出时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行研究。可以为风险投资者做决策时提供参考,提高风险投资成功率,充分发挥其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和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伟,冯文伟.创业资本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海峰.风险投资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5

[3]王庆明.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金融经济,2006(2):37—41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篇6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的当下,新金融呈现出旺盛的创新动力和极强的发展活力,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壮大。在企业集团化、产融结合化、融资多元化等趋势不断推进下,信托、消费金融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当迅猛,其中财务公司融合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推动企业集团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国内集团财务公司起步较晚,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金融服务功能单一、外部资金来源有限、内部资金效率低下、整体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股息政策和外部融资约束等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度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公司管理层和控股股东能否有效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执法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但评价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差异能够让市场和政府明显的看到公司治理现状,也可以让投资者清楚了解到企业集团的资金运作效率,避免投资者陷入投资陷阱,使社会资本逐步流向高效率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与投资者保护研究现状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非金融机构,对于多个企业联合成集团公司其能够强化集团财务管理,提升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在资本运作上进行资金的统一协调,分析和把握投资机会,建立良好的融资关系。将企业集团架构与以及财务公司的关系用图表示为图1 所示。

当前针对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等方面。严李浩(2011)在集团财务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中指出,集团财务公司是产业和资本管理结合的产物,外部约束相对较弱是其重要特点,因此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廖家生(2011)在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中认为,集团企业以掌控多种复杂的资源为基础,与单一企业相比较,财务公司需要从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梳理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管理能力的相互依赖关系。资金集中后虽然对企业集团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化运作起到了助力作用,但在风险控制方面,廖家生认为财务公司掌控着企业集团的资金走向,在企业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整个企业总体的金融机构,资金集中到财务公司也意味着也聚集了更多风险,所以相应的需要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对资金的监管力度,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考虑到财务公司掌控资金具有集中性,所以企业集团公司需要开拓财务公司资金来源的平台,使之具有更畅通的流动性。在操作层面,国内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不断对业务进行梳理和发展创新,根据集团企业和分公司的种种需求来施行差异性地策略,进一步地完善监管制度。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从整体水平来看,发展规模及进程失衡;从投资来看,呈现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资金流动方面来看,主要为集团内部流入;从操作方面来看,财务公司的业务主要还停留在存贷和结算业务上。种种问题使得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普遍受到制约,因而引起更深层面的问题,如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政策制定上与监管政策没有衔接,集团公司资金受到政策影响因而发展遇到阻碍,资金来源受限引起的管理问题,业务单一、经营范围受限等。袁琳和张宏亮(2011)通过详细调查10 家集团公司结构式,分析了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问题,将风险控制与董事会治理关联考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和监管问题。由于董事会治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中的执行力问题,会使其承担的资金风险管理责任和功能弱化,所以结算中心对财务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相对于治理结构来说并不健全,但责任指向性和功能性更强。对比几种情况后,研究发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地优化,来尽可能地健全该机制,实现对风险控制的监管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同时避免由于结构较复杂而带来冗繁的流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完备的机构设置,增强整个管理流程的执行能力。尚不能将风险管理嵌入流程,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履职及效果情况堪忧,同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

针对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局限于伴随股权集中度、会计信息质量、资金持有等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的研究中,甚少有考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的相关探讨。以往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投资者保护程度同股权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但他们都无法避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而本文利用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控制权转移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克服了内生性问题,并对投资者保护程度与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检验。实证结果与LLSV(1998)截然相反。笔者认为,这一结果与之前理论并不矛盾,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和股权集中度也可能会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意味着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确保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整体上学术界普遍认为投资者保护制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集团的投资冲动、降低财务公司风险,但没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次研究以十家大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

三、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与投资者保护关系建模

(一)投资者保护变量

根据以往国内外与投资者保护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投资者保护亟需改善,而金融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地待完善,信息不对称、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等问题与投资者保护息息相关。考虑到上述问题,本次研究主要从信息披露质量、股权结构和市场化指数三个方面来研究投资者保护同企业集团管理方面的关联及其地区性差异。

信息披露质量(MQ)的水平高低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结果,作为信息的“提供者”,上市企业集团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短期内自身市场形象的好坏和企业信誉资本的长期积累,还会对投资者产生重大影响,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的连带效应、影响市场秩序。因为信息不对称极对投资者造成损失,所以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和临时公告等信息披露质量不但可以左右投资者的决策和收益,还能呈现投资者保护情况。

市场化指数(MI)也是体现投资者保护情况的主要参考内容,MI能够清晰地呈现投资者保护和市场化程度以及相应地区的规章制度间的关联程度。本文以樊纲、王小鲁编制的市场化指数反映当地的投资者保护情况。

股权结构(OS)通过也是展现投资者保护的重要信息。由于目前国内市场化处于完善阶段,OS能够体现企业股权的集中度和股权制衡程度。本文用OC来表示股权集中度,用OB来代表股权的制衡杜,来探讨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强弱程度与股权集中程度和股权制衡程度的关系。

(二)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内部平台提供资金管理,拓展财务管理而设立资金结算,投融资、投行咨询,投资理财为一体内部金融服务平台。财务公司能够把资源集中在一起,相应配置时间空间也更大,但风险也相应越大,风险主要有信息风险、融资风险、政策风险、过度投资风险、存款准备风险等几种。本次研究主要考察企业集团资金风险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因此选取融资风险、过度投资风险、存款准备风险等方面的指标作为研究指标,具体包括资产负债率(ALR)、库存现金率(TCR)、信贷额度变化率(CR)、投资率(IR)等作为研究指标。

(三)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建模

贝叶斯统计理论是由英国学者T.贝叶斯提出,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贝叶斯学派的重要分支。根据贝叶斯统计理论,关于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的任何统计推断过程,必然存在一个结果构成样本,当风险产生时必然会存在结果构成样本中的一个或多个。本次研究引入融资风险、过度投资风险、存款准备风险等建立结果构成样本。假设参数为判断变量,当企业集团风险失控时=1,当企业集团风险可控时=0。由此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FR的分布就取决于的大小,进而可以借助于FR的分布判断是否为0,即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是否可控。

假设p作为风险失控鄣=1 的先验概率,则p代表了风险问题的先验分布,且可解释为风险FR的发生概率。根据样本FR的分布和鄣,可以得到FR=fr的条件的鄣的条件分布 π(鄣|fr)。由p(鄣=1)和 π(鄣|fr)综合得到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发生概率。

对于投资者保护而言,建立使投资者保护程度最大的目标函数,具体如下:

即投资者保护应当是企业集团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指数应当最大化,而约束条件就应当是信息披露质量最优化、股权结构最优化和市场化程度最高。建立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变量的衡量模型后,就应当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公式如下:

通过以上模型,可以得到在一定时期内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变量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的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间的相互作用。

四、研究结论

本次研究以十家大型上市集团公司财务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来源,将根据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来得出风险概率,通过这十家大型上市公司的数据可先计算得到风险曲线,如图2 所示。

由图2 可以看出,参数的条件分布曲线和结构构成样本发生概率曲线之间村存在一个交点,即可以由的分布确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FR的分布,验证了本次研究估计集团财务公司风险发生概率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关系模型计算出的研究结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 的结果可以看出,α2和 α4回归结果在5%的置信区间内可信,并且回归系数相对较大,说明企业过度投资风险和资金链风险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最为明显。α3的回归结果虽然相对较小,但是负数结果表明融资风险会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企业集团应当从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视角处理投资冲动和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监管部门也应当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目前缺少财务公司的金融创新经验,不具有良好控制风险的能力,因此集团财务公司应当从以下方面改善风险管理:

第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企业集团公司与财务公司关系紧密,财务公司的流动性危机会波及整个企业集团的实体经济,流动性管理必须适度,过高的流动性会使财务公司因为持有太多的短期资产而丧失盈利机会,甚至出现亏损,过低的流动性则会使财务公司面临信用危机,甚至导致清算破产或被迫重组。

第二,财务公司应当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财务公司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多数空有制度保证,却无现实行为控制约束。监控风险监管指标,防范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使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作为日常监测重要手段,每月对资本充足性、流动性进行测算预警,对流动性比例实时测算。

第三,财务公司应提高投资者保护意识。财务公司是为了支持现代企业集团国际化、集约化、信息化战略发展而构建集聚资源,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风险管控风险管理平台,作为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财务公司所属集团大多主业比较集中,受行业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财务公司需要积极接受外部监管,避免出现利益输送管道,导致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出现。

第四,银监会金融监管以及企业集团管理层应当以出资人监管作为监管思路和政策导向。近年来陆续出台的风险管理多项规章,有助于监管,但目前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三至五年内多数财务公司所属集团经营业绩预计将出现下滑,可能导致存款减少同时贷款增加的情况,对于作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财务公司,必将形成巨大的流动性冲击。所以明确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刻不容缓。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篇7

一、跨国投资海外子公司财务风险特征与风险识别

企业集团跨国投资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集团在全球范围跨国经营时, 财务活动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预期收益遭受或有损失的可能性。跨国投资海外子公司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性, 本文基于“等级全息模型” (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 简称“HHM”, 进行风险识别的分析认为, 企业集团跨国境外投资, 主要面临外汇风险、税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等。

(一)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经济实体的债权债务在以外币计价时, 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价值变化而蒙受损失或丧失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一般由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企业集团众多海外子公司在全球不同国别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汇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其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一般将其面临的外汇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三类。

(二) 税务风险

基于各国税制结构、税收管辖权、税基范围、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及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法等的差别, 而导致税负不确定性的风险。

(三) 流动性风险

表现为海外子公司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存货风险、现金流动性风险等。

(四)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风险

海外子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传递延误、安全性受到威胁, 披露不规范等, 导致可靠性与相关性缺失等的风险。

二、跨国境外投资财务风险控制应对措施

企业集团首先要做好海外子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准备, 在加强自主研发、全球学习及国际化整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需明确跨国海外经营的战略定位, 做好充分的跨文化管理准备, 为有效规避风险, 减少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企业集团母公司应针对海外子公司不同的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 实施跨国境外投资架构税务筹划, 规避税务风险

中国企业集团母公司直接投资海外子公司, 则母公司从海外子公司取得的股息收入, 以及未来企业集团母公司退出其海外投资转让资本利得须缴纳中国25%较高的所得税, 是相对比较重的税务负担。企业集团母公司需要从中国税法、外国税法及国际税法的角度进行衡量, 就海外子公司的投资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际税务筹划, 避免投资海外子公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达到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税负、提升企业集团母公司海外投资回报的目的。

(1) 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间接投资架构设计。具体如下:

一是企业集团母公司投资海外子公司架构的设计, 需要从投资东道国、投资母国及第三国的税法规定、国际税收协定、经营运作与外汇等方面进行筹划。通过与最终投资国签订税收协定的某些低税率国家或地区的中间持股公司进行投资并参与运营, 从而降低企业集团海外的整体税负。中国香港、瑞士、卢森堡、爱尔兰、阿联酋、新加坡、毛里求斯等地是国际上跨国公司在国际税收筹划及跨国经营中经常使用的中间控股公司设立地。

二是要充分利用海外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集团海外投资架构设计的着眼点, 需要分析企业集团投资母国 (中国) 、投资东道国以及相关的第三国 (地区) 的税收协定规定, 比较直接投资与间接利用第三国或地区投资, 其税务上获得的“税收消费者剩余”, 确定企业集团整体税负最低的投资架构。以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为例:在直接投资架构下, 美国向中国企业母公司汇回股息, 根据中美税收协定需要预提10%的所得税。在间接投资架构下, 增设香港与卢森堡中间投资公司, 根据美国与卢森堡的税收协定, 美国公司向卢森堡公司汇回股息, 最低只需要缴纳5%的预提所得税。卢森堡对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股息收入不征收所得税, 根据卢森堡与香港的税收安排, 从卢森堡向香港汇回股息也不需要缴纳卢森堡的预提所得税。直接投资架构与间接投资架构的税负比较见图1所示。

在图1中, 香港地区只就来源于香港的收入征收利得税, 而不对股息收入征税, 也不对股息汇出征收预提税。尽管中国内地投资企业集团收到香港地区汇回的股息需要缴纳所得税, 但在境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可以获得一定抵免, 而且如果内地企业集团将利润保留在香港地区进行海外再投资, 还可以递延股息汇回的所得税税负。

当然, 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的“税收饶让”制度及国际税收协定对中间控股公司的“商业实质”提出的要求, 避免“纸上公司”无法享受相应的税收协定优惠税率。

(2) 中国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的风险规避。

一是规避中国“居民企业”的风险。根据中国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 从事海外投资的中国母公司属于中国“居民企业”需要就全球收入 (包括海外投资取得的股息和资本利得) 按2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在海外中间投资架构下, 企业集团母公司应证明, 其投资设立海外子公司的实际管理控制机构均在中国的境外, 从而减少海外投资中间公司构成“中国居民企业”的风险。

二是规避“一般反避税条款”的风险。根据中国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 海外投资架构的设计中如“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一般反避税若出现以下情况, 很可能成为一般反避税的调查对象。企业集团于海外设立中间控股的公司在行使投资控股的职能之外, 需要安排从事一些具有实际性的经营管理活动, 使中间控股公司具有实质的商业目的及性质。

三是规避“受控外国公司”的风险。根据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受控外国公司”的规定, 由中国居民企业单独控制的、或与中国居民共同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低于12.5%税率国家 (地区) 的企业, 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 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中国居民企业的部分, 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 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 基于海外间接投资建立地区财资中心, 规避外汇风险

企业集团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外汇风险等的规避, 应建立企业集团境外地区财资中心, 规避外汇风险, 实现资金管理与服务。与海外间接投资税收筹划中间投资公司的地区相结合, 选择中国境外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地区财资中心 (CRT Regional Treasury Center) , 降低外汇风险的同时, 为企业集团管理海外子公司提供全方位、全球化、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与增值服务。

(1) 多元筹资渠道和方式, 降低营业风险敞口。企业集团在国际金融中心, 与集团母公司联动, 选定企业集团协调全球的合作资金银行, 实现多种货币、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为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拓宽企业集团的筹资渠道, 降低营业风险敞口。

(2) 实现企业集团整体资金调剂功能, 降低企业集团整体融资成本。将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账户内结余资金进行全球汇划, 为短缺资金的成员子公司实施内部融资, 降低集团整体财务费用。在保证企业集团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 进行理财投资, 获取财务收益。同时, 降低财务手续费, 使融资成本最低化。

(3) 实现地区外汇现金池的资金集中及外汇风险控制功能。通过外币“现金池”资金的集中管理, 风险控制功能在于通过建立现金池, 调整货币组合来消除风险的负面影响, 以避免付出额外的对冲成本, 也可减少外汇风险资产或增加外汇风险负债, 使资产负债表的风险资产和风险负债相等, 如果各种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相等, 净换算敞口等于零。

(4) 延伸集团地区财资中心的风险顾问及信息服务功能。帮助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分析利率和汇率的趋势, 评估资产保值的策略, 为企业集团子公司和融资交易提供价格及市场信息, 企业集团内部可实施资金投向和套期保值交易。

(三)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应对

为加强对财务会计信息风险的控制, 企业集团母公司应制定海外子公司内部会计信息数据真实性、相关性、传递安全性, 海外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等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 实施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会计信息的管理和监督。

(四) 海外子公司流动性风险中应收账款控制应对

在提高子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前提下, 要规范海外子公司业务流程操作及实施培训制度, 提高海外子公司人员素质。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 实施国际结算风险控制, 同时, 投资销售信用等保险, 转嫁风险。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控制 篇8

一、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选择

金融控股集团在制定集团财务战略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对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控制,也就是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问题。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有效发挥积极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问题,从形式上看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而实质是如何处理金融控股集团与其所控股的子公司之间的法人关系与产权管理关系。因此,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从根本上讲,是财务管理决策权的配置问题,通常依决策权集中程度的不同而有三种选择:即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体现的是将子公司业务看成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大,所有战略决策与经营控制权都集中在母公司。这样有利于实现集团整体财富最大化与成本最低化目标,并强化集团总部的全盘调度力度。

实行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有以下优点:(1)降低融资成本。金融控股集团利用其财务优势和资信实力,可以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为子公司筹措资金,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外汇交易成本;(2)集中管理财务风险。虽然子公司喜欢更多的自主权,但在遇到财务风险时往往寻求母公司的帮助。因此,由母公司统一管理财务风险具有许多好处,如可以有效地利用多边冲销等技巧,以及风险管理创新工具降低集团整体财务风险;还可以从集团层面灵活调整控股集团整体的外币种类和结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和保值交易,提高抵御外汇风险的能力;(3)调剂资金余缺。集团可以在各子公司之间调剂资金余缺,降低整个集团的现金持有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资金闲置,优化资金配置保证资金供应,同时借以加强对子公司生产经营的控制;(4)优化税收管理。金融控股集团可以综合考虑各子公司所在地的税收环境,通过在“避税港”建立子公司,统一规划公司的税收政策等,使整个集团的税负降到最低。

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以下缺点:(1)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子公司经理的经营自主权,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2)当母公司从全球性经营出发,以实现控股集团整体财富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来进行集中财务决策时,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和直接利益就会放在次要位置,这容易损害控股集团外部主体的利益,招致他们的反对;(3)可能扭曲各子公司的经营实绩,给子公司经营绩效考核增加了难度。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决策权分散给子公司,母公司的作用限于组合分析各子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各子公司绩效考核建立在条件相似公司之间的比较上。除了新项目和融资决策之外,其他决策也分散化。

分权财务管理体制的优缺点与集权财务管理体制正好相反,子公司享有更大的财务决策权,利于充分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可能不利于实现金融控股集团整体财务效益。另外,放权政策还会妨碍金融控股集团有效地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等。

(三)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

为了采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点,同时避免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不足,一些金融控股集团采取部分集权、部分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即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对于事关集团发展大局的决策,如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批准子公司财务预算、确定子公司发展战略等,其权力集中在集团母公司;而子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权,如拟定各种具体的项目计划、控制现金流量、费用控制、分析落实财务预算等,则下放给子公司。

这种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有利于强化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保证集团的整体利益,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结合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处于成长阶段的金融控股集团来说,采取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有利的;对于一些国家级的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宜采取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

二、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控制

(一)金融控股集团的特殊财务风险

在金融控股集团中,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在各金融领域面临不同的风险,如商业银行业务风险、证券市场业务风险和保险市场业务风险等。但由于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管理层次较多,在各类金融业务的交叉运行中,又产生了由特殊的控股结构引起的特殊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高财务杠杆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经常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等举债方式筹集资金,向子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将造成整个集团财务杠杆率过高,如果集团内的银行机构也参与了上述资金融通运作,则风险因素将更为显著,可能影响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安全。

2. 资本杠杆比率过高风险

资本金重复计算导致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杠杆比率过高,影响集团公司财务安全。集团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之后,这样一笔资金在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金将被多次重复计算。集团内部股权投资频繁且股权结构复杂化,造成整个集团的资本杠杆比率过高,降低了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充足率,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安全。

3. 财务风险的传导与蔓延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风险传导可能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接触性风险传导。即因为集团成员企业财务相连、利益相关而确实产生的风险传导,例如集团内一家子公司出现了财务问题,丧失偿付能力或丧失流动性,其他的金融子公司由于利益攸关而被迫救助,这样就可能引发新的资金流动性困难,从而影响集团整体流动性;二是风险的非接触性传导。指的是由于社会公众对集团成员间相互往来或业务关联情形认知不清,误判集团乃一整体所导致的“信心”效应,例如金融控股集团体系内两家都冠有与集团公司相关名称的金融企业,一为上市银行,一为证券公司,相互间均为独立法人,证券公司因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社会公众可能并不对两家金融机构区别对待,而将证券公司的风险视同整个集团的风险。由此,债权人可能担心自己在银行的存款不能兑付,因而蜂拥挤兑,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可能分不清情况,盲目抛售该上市银行的股票,造成该银行股价下跌。

(二)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上述特殊的财务风险,建议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从以下几方面控制风险:

1. 从多方面降低金融控股集团的流动性风险

一是做好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负债管理,使资产负债的数额和期限尽可能匹配,降低二者的缺口;二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流动性风险;三是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由控股集团内某一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引发的系统风险。

2. 对金融控股集团及其分行业子公司实施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

从监管对象来看,不仅包括金融控股集团本身、被控股子公司或其他持股公司,而且包括金融控股集团整体。对于前两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可按照对单一机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待;对于第三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应在合并报表的基础上,运用适当方法剔除在整个集团层次上资本的重复计算和以债务投资的部分,准确计算出整个集团真实的自有资本金和对外负债,并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集团制定出相应的资本充足要求。

3. 在并表监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审慎性监管

例如金融控股集团发债融资必须具备较高的信用等级,同时设定发行债券的受偿顺序和最长期限等;要求金融控股集团定期披露子公司的重大经营状况变动等事项;要求控股母公司定期披露财务杠杆融资总额、占长期债务的比率等指标。

三、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监管控制

目前,我国是分业监管体制,在这种监管框架下,对金融控股集团该由谁、如何来行使财务监管职责,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监管框架如何构建的问题成为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一)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架构

现有的监管框架未能从整体上对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经营和风险程度进行总体的评估与监控,应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或类似法规,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使实践中已经出现的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名正言顺;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架构,防止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明确资本充足性要求,规范金融控股集团资本管理、内控制度、信息披露、财务监管等内容。

通常来说,外部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监管重点应集中在资本充足率、财务杠杆和关联交易等方面。首先,正确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是保护债权人免受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和偿付能力风险的缓冲器,同时也是盈利能力的象征,各国都将资本充足率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指标之一,资本充足率也是金融监管中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1年1月制订的《新资本充足率框架》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全面并表后的作为银行集团母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并说明通常并表的范围包括银行集团从事的所有银行业务和其它相关的金融业务。其中,拥有多数股权和具有控股地位的银行实体、证券实体和其它金融实体应包括在并表范围内。

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运用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还应注意,金融控股集团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建立在《巴塞尔协议》、《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等国际协议的基础上,保证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不受歧视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其次,识别财务杠杆效应。在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立法中,应明确对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杠杆的比率监管,从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层面看,有三种形式可能影响财务杠杆效应:一是母公司通过举债筹集资金,投资控股子公司;二是母公司以其资产向银行抵押套取资金,投资控股子公司;三是母公司为下属子公司作担保向银行套取资金,投资控股另一子公司。

最后,识别关联交易风险。金融控股集团最大的隐患在于因关联交易使不同金融业务引发的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传递,致使整个金融控股集团陷于危机。为此,在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交易的监管立法中,应明确规定金融监管机构可采取如下方法防范此类风险:一是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包括资本和偿付能力指标)提出要求,促使集团自觉关注内部交易。二是要求金融控股集团对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重大的内部交易进行披露,特别是披露那些将对集团财务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并监测这些内部交易的规模和水平。三是制定合并财务报告和纳税方面的规则,增强内部交易的透明度。

(二)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内部财务监管制度

尽管金融监管机构要求所有金融控股集团按照统一的财务监管指标进行管理,但对于各家金融控股集团具体如何执行监管机构的指令,还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与公司的表内、表外业务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和内在风险相适应。因此,监管机构也应当把评估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内容。

金融控股集团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共性,即产权明确、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子公司经营者有可能损害出资者即金融控股集团利益增加自身效用,这就要求金融控股集团了解自身的权利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和方法。金融控股集团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标,关心的是子公司经营者所确定的利润的真实性,子公司权益资本的保全程度,以及子公司的整体价值和长远利益。而子公司经营者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往往更关注公司内部分配和公司的眼前利益。要解决作为出资者的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与作为经营者的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财务控制制度。在金融控股集团规模扩大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财务控制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金融控股集团管理中的各财务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子公司的财务活动以实现金融控股集团的总体目标,防止资源浪费现象和败德行为的出现。

四、金融控股集团资本结构控制

金融控股集团考虑财务战略时,仅仅关注财务控制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财务控制与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的联系与融合,防止财务控制失效。因此资本结构优化对财务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从“整体组合持续规模财富最大化”的目的,来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结构。

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资本结构的确立要考虑子公司的资本结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代理成本,而通常金融控股集团的子公司资本结构大致有三种选择:一是与母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一致;二是与当地同类企业的资本结构保持一致;三是本着使金融控股集团资本最低化原则而灵活确定。母公司对下属各类子公司以及孙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是建立在资本体系界定的前提之上的,母子公司之间资本结构控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股权结构控制

所谓股权结构控制首先是指母公司对所有各类子公司投入股本比例的一个全盘考虑,其次是指母公司对各类子公司为(控股)发展孙公司而投资孙公司的资本额的控制。

一般来说,母公司可以根据各子公司生产产品的特点,经营领域的不同,以及对母公司或者对集团公司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对各子公司的股权掌握。显然,对那些与生产经营关联密切,对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考虑全资控制;而关联程度相对低一些的可考虑控股,控股程度可以掌握两种,一种是以50%以上的股权实施绝对控股,一种是以掌握众多股东中最大股份的方式实施相对控股。严格地说,对于母公司不控股,但具有一定股份的公司不能称为某母公司的参股子公司,而称为关联公司比较妥当。

此外,母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全盘决定投入下属公司的整个投资额以及投资的分散程度,虽然理论上并没有说,母公司只有将投资额集中于几个子公司实施控股效益才最佳,但如果过于分散,则由于是参股将丧失许多约束力,使集团公司资产一体化运营效果下降。

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发展各自子公司(即孙公司)的控制能力,首先取决于母公司本身对这些子公司是否控股,只有当母公司是这些子公司的控股公司时,母公司才有可能作为股权主体设定下属子公司对其他公司投资的资本额度限制。这种限制的出发点是控制子公司过分发展所属孙公司,以免失去有效控制。从理论上说,子公司对其下属公司或其他公司的投资不得超过子公司本身股本的50%。具体比例则由母公司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特点确定。

(二)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控制

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下达或由子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具体数值。

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从权益利润率的公式来看,权益利润率与资产利润率成正比,表现为不同的资产利润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组合。一般而论,金融控股集团都希望用尽量少的资本去支配更多的企业资产,但是,负债越大风险越大,因此,母公司就要对子公司的负债比例做出限定。如美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负债比率高低视各子公司生产经营特点而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一般控制在该子公司自有资本的50%~70%,有的甚至更低些。

(三)资本层次控制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篇9

对外投资是指国际投资, 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者产业资本, 通过跨国界的流动和营运, 以实现其资本的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一些企业对外投资对外发展, 促使我国经济增长,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方针, 着重为对外投资企业大开绿灯, 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我国企业的不断壮大, 海外投资队伍也不断壮大,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形成了跨越式发展, 很多企业因为初期投资得到回报, 从而再次进行投资, 从而使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投资领域的最重要的新兴力量, 也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极大的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小, 但增长速度快;投资行业的项目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 呈现投资多元化的现象。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发展方式对投资的需求量大, 基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 也是具有最大潜力发展的国家, 国际社会希望我国企业能够为世界的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 根据本国发展国情, 当今的社会发展规律来看,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我国政府继续出台政策, 支持企业大力“走出去”。就当前的国外环境来看, 我国经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对外贸易不断增加、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不断减小, 人民币不断升值, 促使我国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这都十分利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伴随着国外经济环境的不断转暖, 跨国直接投资逐年回升, 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期这就更加促使我国企业抓住机遇, 我国企业的对外交流投资不断创造新高。

2 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风险

2.1 企业本身对风险的评估不足

集团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企业公司事务比较繁忙, 总公司通常不参与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 没有对投资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一个细致的梳理和盘点, 造成集团企业对投资企业的风险评估不足, 导致当投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异常情况, 公司权益造成威胁时, 公司往往没有反应, 被企业的表面繁荣现象所迷惑, 对即将到的危机毫无应对措施。

2.2 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

集团公司对投资的风险评估不足、反应滞后, 必然会造成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足, 使企业遭受毁灭性的损失。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没有对投资企业进行细致的了解, 当公司出现异常情况时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没有明确的责任负责制度, 当事件或危机发生的时候, 往往责任主体不明确, 集团企业各个部门都选择回避而没有去挽救危情减少损失的部门, 唯恐责任由自身部门承担。由于公司没有预案没有风险防控制度, 造成风险发生后得不到控制, 难以系统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3 企业对外投资制度上的风险

我国的部分企业因为企业管理阶层对对外投资制度的不重视, 导致制度的不健全, 甚至在投资失败后都并没有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 从而进一步给其他对外投资管理层、员工造成“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给有些公司负责人在投资时更加随意性, 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财务风险。

2.4 企业对外投资对象选择的风险

有些企业在对外投资选择的时候, 因为尽快完成投资任务, 既没有实地考察, 又没有对投资地点的了解, 甚至对投资对象企业都不清楚的情况上就进行了盲目的投资, 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选择对外投资的企业的时候应对其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选择风险评估、对目标企业收购成本的方面进行了解。对目标企业收购失败的风险等进行考虑。也应对目标企业的管理能力、财政状况、经营能力、市场销售竞争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核算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的投资收益, 确定是否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及是否扩大投资力度。在我国的对外投资中实例中, 有些企业仅凭对方公司的一面之词, 没有脚踏实地的分析取证, 就确立了投资关系, 从而对公司造成巨额损失。

2.5 企业对外投资时机选择的风险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秩序中, 机遇无处不在, 同样危机也无处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应谨慎选择把握投资的时机, 不能随波逐流, 盲目跟风, 要把握机会, 但也不能畏首畏脚不敢投资。在企业选择投资造成错误后, 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影响企业的信誉, 并造成财务危机。把握一个恰当的时间有利于企业打响知名度, 迅速扎稳脚跟占领大量的市场, 进行产品大量的销售, 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利益。企业在兼并目标企业后, 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 实现财务的协同效应。

2.6 企业投资的政治风险

企业投资一定要注意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各种政治力量, 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营环境发生超常变化的力量, 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实施。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东道主国家政局的不稳定, 东道主国家政治能力的虚弱而导致政治体系或政府的不稳定, 从而造成的并购风险;另一方面是东道主国家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 借助自身的经济实力或者法律约束来限制正当的商业并购活动, 给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带来风险。

3 对外投资财务风险的控制

3.1 强化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评估

企业应提高对外投资的企业员工的风险能力以及风险意识, 让任何一面普通的员工都能了解到有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对外投资的任何一个工作失误, 就有可能对对外投资的不可挽回的财务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及时、有效、数量多、质量高的对外投资信息网络, 为风险决策风险防范实施条件, 从而为企业的投资保驾护航。

3.2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的监控及其变化情况的分析

为了提高对当前对外投资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时时关注投资企业的相关情况, 及其相关政策的变化情况, 及时调节应用的政策, 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提高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适应的能力。应完善财务管理环节, 不断建立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提高员工素质, 增强员工的素质教育。还要保障基础工作, 从而防范因对外投资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3 增强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企业应建立新时代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提高其运作生产过程中的科学化水平, 合理运作, 科学运作, 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科学的投资方案来对外投资。企业必须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上入手,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 建设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务审查部门从而达到降低对外投资风险的目的。

3.4 增强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

对于投资的目标公司, 集团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的集中控制, 财务的集中控制能更好的管理对外投资公司的财务行动, 能为高层面的发展战略控制和控制经营奠定结实的基础。

3.5 增强企业财务工作者的管理素质与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密切相关, 能极大的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为了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企业应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开展专题讲座, 通过财务管理实况, 结合实例的方式, 推广权威性的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应变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3.6 选择恰当的经营投资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或政府采取共同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 共享利益的投资进入方式更利于企业缓解民族主义所导致的对外国企业的敌视, 而且通过共同承担政治风险, 可以大大减少东道主国家刻意刁难政治干预的可能性。所以在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选择与当地的政府或者企业进行合资经营, 在投资融资过程中积极吸收东道主国家的银行、客户、供应商等加入股份, 从而降低有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例如企业在实施跨国投资对外投资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持有股份的第三国家公司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或者谋求当地合作伙伴、专业投资机构的协作加盟, 通过并购主体多元化来避免海外并购的行为被视作国家行为。应对东道主国家、民族敏感地带或敏感问题的时候, 应采取更能使东道主国家接受的投资方式, 灵活的投资方式能够最大可能性的消除东道主国家对外资的敌视。必要时寻求我国大使馆、我国外交机构、驻外代表等政府机构的帮助援助。

4 总结

文章首先明确了对外投资的定义, 然后分析了企业的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最后探索了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就当前来讲, 随着我国政策的扶持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完善, 企业应当适应潮流抓紧时机, 深入实际,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不断完善企业的对外政策, 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 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监督, 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风险预防制度, 从而降低对外投资风险, 行之有效的进行对外投资。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化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2, (20) .

[2]金雪花.论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职能与地位[J].知识经济, 2010, (19) .

[3]李颖, 李赓.论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 2012, (29) .

[4]那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投资控股公司财务控制 篇10

关键词:电力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完善财务风险

电力资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离不开电力能源的支持。而电力公司作为电力资源的经营企业,直接决定着能源的合理的运用。

1.电力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资金特别是现金作为流动性较强的一项资产,更应加强管理。虽然现在企业管理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银行也相应的推出了相应的虚拟账户,许多的交易都可以在网络银行上进行,更加的快捷,同时银行通过公司的网银账户可以监测公司的正常运营,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监管不到的地方。比如公司对于自身印鉴资料保管不利,造成资金的流失;内部人员自身的原因,不按照规章制度私自进行资金的流通;由于公司流程不完善,使得资金使用没有合理依据,造成资金的无故流失等,这些都是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公司是否能够正常的运营,资金的管理尤为重要,而且电力公司的现金业务较多,对于资金的管理也就更加重要。

1.2公司预算决算和成本的控制不够理想

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预算和决算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预算决算的进行,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各项成本费用的运用情况和收入支出的同期比率,直观的反映出公司在这一段时期的营运状况,便于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工作计划的调整。但是,现阶段的一些电力公司显然没有进行相应的预算决算分析,在账务处理中也没有对相应的费用进行预提和冲销,造成运营成本的加大,公司财务数据不能明晰的体现出真实的运营状况,同时对成本和费用不能进行监督和控制,滋长了有些人员通过这个漏洞谋取私利,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1.3公司财务相关数据不够详尽公开

随着财务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进,电力公司的财务处理方法在不断的升级,科学规范的会计科目的设立、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完整的财务报表体系的形成,使得电力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这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在对公司日常监督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财务信息更新的不及时,财务的一些相关的政策规定变更比较频繁,电力公司因为系统比较庞大,对于新政策的传输没有及时性,造成一些财务规章的更新有滞后性,对公司财务状况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其次,对于大部分的电力公司来说,内部稽核制度不够完善。作为正规的公司,要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对公司、分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漏洞,对于违反相关财务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但是电力公司显然对稽查重视程度不够。最后,相关财务流程没有实现分离,出现几个岗位或者流程都是一个人完成的情况,这样就加大了相应的财务风险,违背了财务的分权与制衡原则,极易出现相关部门不遵守财务规定,违反国家法律的现象,给公司及社会都带来不利影响。

2.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2.1严格控制资金,健全现有资金管理制度

对于电力公司的资金内部控制,要提高员工对于资金安全的意识,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资金管理内部体系,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对于资金的管理人员进行分权,尽量避免一人担任几人工作的情况出现,各人员之间进行监督,使权利得到一定的分散,强化内部控制。同时对资金进行不定期抽查,促使相关人员保持警惕,避免一些不该有的行为,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现代公司的管理越来越倾向于无纸化办公,资金的管理同样试用。电力公司可以开发一套自己的资金管理系统,对于资金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了解资金的动态,更好的掌控资金。

2.2及时编制公司预算决算,对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

公司的预算决算的编制,给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在账务处理中,根据上一会计期间的公司营运状况,制定公司下一会计期间的预算,给企业现阶段的经营提供了目标,避免了盲目经营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通过预算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定出企业的决算,能够及时反映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盈利和亏损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政策的调整,避免下一发展期间更大的失误。公司的成本费用由于本身比较杂乱,非常不易控制,通过公司的预算决算,可以对成本费用进行监控,发现问题重点筛查,不用再一项一项进行核对,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同时,提高了工作针对性。

2.3完善公司相关财务数据,使公司财务更加公开透明

电力公司由于体系较为庞大,业务较为复杂,给财务数据的搜集和筛选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使一些会计信息掌握不及时。因此,电力公司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控制,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传达,设置专业的部门,研究相关法律政策并制定适应于企业的规定,避免因为会计信息不及时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公司应该设立专门的审计稽查部门,对个财务各部门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并在年底进行全面的检查,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财务问题,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惩处,规范财务管理。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财务审批流程,对于财务报告的审批规范化正规化,责任分配到个人,防止出现工作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工作岗位的责任进行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进行制衡,不能出现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财务直接会牵扯到资金等重要的方面,如果权利过于集中极易出现问题,因而应加强这方面的控制,保证财务的内部控制有利实施,规避相应的风险。电力公司也应该积极公开公司的财务状况,让广大公民参与其中,对于不足及时改进,更加有益于公司自身发展。

结束语

加强电力公司财务的内部控制,可以反映出公司在正常运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的对公司方针策略进行调整,完善财务风险。所以,电力公司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要加大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投入力度,积极的配合财务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作者单位:禹州市电力工业公司)

参考文献:

[1] 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13,10(03):148-151.

[2] 张砚,杨雄胜.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2):133-136.

[3] 吴水彭.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3;4.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探讨 篇11

1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现状分析

1.1 大多数公司都开展了证券投资业务

从财务公司经营业务范围来看, 其基本业务主要是为集团成员企业存贷款结算等提供服务。而证券投资业务主要是作为财务公司现金管理的手段之一, 对不同时段闲置资金通过不同类投资产品的组合投资满足保值增值达到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率的目的。客观上财务公司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大量的自有资本金也需要通过证券投资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目前绝大多数的财务公司都成立了专职的部门如证券投资部以及固定收益部等, 配备了专职的人员, 为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服务。随着一些财务公司在风险相对收益较小的新股申购业务获得的较好收益的示范效应, 更多的财务公司介入了证券投资业务。在笔者所统计存续时间较长公开财务基本报表的71家的财务公司中,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的家数分别为:51家、60家和62家。除了少数外资财务公司未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以外, 大多数的国内财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证券投资业务。

资料来源:WIND金融终端。

1.2 投资收益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 我国证券市场近二十年来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投资回报, 也成为财务公司介入证券投资业务获取较好收益的重要原因。特别是2006、2007年的“大牛市”更是为财务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收益。在公开财务年报的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的财务公司中, 2007年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水平达到71.26%。少数财务公司更是充分地享受到了“牛市”的盛宴, 如上海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和上海电气集团财务公司分别获得投资收益12.86亿元和12.78亿元, 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110.20%和109.04%。2008年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一方面为数不少的财务公司收缩了证券投资业务规模, 另一方面少数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出现了亏损。尽管有部分财务公司在2008年兑现了2007年的新股“浮盈”, 但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水平大幅下降到44.52%。2009年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水平更是大幅下降到31.54%。

1.3 投资品种主要是风险较小的产品

由于财务公司自身的特点, 其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结算等基本业务, 其利润类似于银行存贷“利差”。由于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差, 一般财务公司对证券投资业务出现亏损的容忍度是极低的。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主要倾向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风险较小的业务或投资品种。目前财务公司主要侧重于以一级市场为主的新股申购业务, 购买货币基金、信用债、可转换债券、债券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等投资产品。而对二级市场的股票直接投资往往非常慎重, 极少数财务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试水”, 其规模也非常小。财务公司投资这些产品主要与这些产品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所决定的。

特别指出的是, 一级市场新股申购业务目前是财务公司开展的主要证券投资业务。2007年大多数财务公司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也主要是利用其资金优势依靠网下申购或网上申购在二级市场抛售而赚取价差而取得的。目前有40多家财务公司是中国证券业协会所公布的六类IPO询价的对象之一。另外在固定收益产品中进行重点投资配置, 成为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开展的证券投资业务。如上海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成立了固定收益总部, 配备了近10名专业人员, 运作资金规模上百亿元, 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2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面临的挑战

2.1 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为业务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相比国外,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时间较短, 投资者结构还不尽合理, 理性投资理念还在培育之中, 投机气氛相对浓厚, 造成了我国股市的大起大落。特别是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给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市场的大幅调整以及大量的新股跌破发行价导致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出现亏损引起了监管层和公司股东的高度关注。2006年9月12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6]234号) , 针对“截至2006年6月末, 全国财务公司短期证券投资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达4.43亿元, 共有14家财务公司总计24.08亿元的证券投资因部分证券机构出现风险形成不良。”的严峻情况, 指出“证券投资风险已成为全国各财务公司存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风险。”, 明确要求:“有效化解证券投资的存量风险”, 并提出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出现新风险的若干条措施。由此可见, 未来只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后, 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才能为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开展提供更有利条件。

2.2 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为证券投资业务带来了挑战

过去一、二级市场巨大的溢价为财务公司等专业打新机构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机会, 但由发行制度的弊端所带来的这种格局一直为市场所诟病。近几年来, 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证监会一直推进的方向。自2009年6月启动的新股改革再到2010年1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的第二阶段改革, 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股发行上市后溢价水平降低, 风险加大。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改革也对财务公司开展新股申购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第二阶段的改革对财务公司“打新”业务影响最大, 将网下申购由原来的配售向摇号转变 (中小板和创业板, 沪市暂未发生变化) 。从近期实施的情况来看, 在大大加大获配难度的同时, 也使风险收益的集中度更高。这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 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股申购业务, 已经成为财务公司关注的课题。

2.3 专业投资人才的缺乏

相比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其它专业证券机构, 财务公司在专业投资团队方面非常薄弱。大多数财务公司开展投资业务只有几名人员, 而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 常常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况。相比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庞大的素质较高的研究团队, 到上市公司的高频率的实地调研, 大量丰富的资讯信息资源, 细分的宏观研究、行业研究、上市公司研究、固定收益研究、市场策略研究层次等, 财务公司要在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中获取较好的投资机会显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较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格局。

3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的思路探讨

从实践来看,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对提高公司整体资产的运营效率, 提升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和经营能力, 培养专业金融人才队伍, 对财务公司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当前的环境下, 如何更为稳健地开展证券投资业务, 需要积极寻找适合财务公司特点的投资方式和产品。

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二是有价证券投资;三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投资业务。因此财务公司应在以上投资范围的限制下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 注重短中长期投资产品的配置。笔者根据目前开展证券业务的工作实践, 对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提出以下一些思路, 供同行参考。

3.1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一定要克服暴富的心理, 要了解证券市场上各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点, 要做好风险控制, 做好各种情况出现的应对预案, 要有进有退,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笔者建议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应树立以下的指导思想: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 坚持“稳健投资, 价值投资”理念, 把握市场低风险的投资机会, 为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 提高公司资金收益率做好服务。

3.2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要从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前后台分离、风险稽核等各方面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并严格执行。从一些出现较大亏损的财务公司来看, 主要是一些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缺失, 有的尽管有制度规程但在执行时流于形式。在2006年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之所以出现较大的亏损, 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公司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所引起的。

在制定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方面,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应建立健全相对集中、分级管理、权责统一的投资决策机制, 明确各级权责。重大投资决策时, 应引进专业的证券投资人员参与决策。

二是应做到前、中、后台应严格分开, 做到投资决策、交易执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相对独立, 相互制衡。

三是证券投资应按投资规模和财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设定风险限额, 按照风险限额选择投资类别和投资品种, 合理设定止损点, 并严格依照执行。

3.3 要坚持“稳健投资, 价值投资”理念, 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背景下, 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对获配股票的实地调研, 通过上市公司良好的基本面和可持续增长来对抗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 以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水平。

要通过投资产品的多元化, 对各类投资产品的合理配置, 获取较为稳健的收益水平。要拓宽投资思路, 在新股申购、证券投资基金、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可转债产品的一、二级市场产品、定向增发等各类产品的合理配置上把握机会。

目前少数财务公司加强了与基金公司的合作, 通过专户理财的方式利用基金公司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 弥补财务公司的人才队伍、研究咨询的弱势,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证监会放低专户理财门槛的情况下, 财务公司可借鉴专户理财方式作为开展证券投资投资业务的补充。

3.4 选择金融股权进行中长期的投资

财务公司作为一家金融机构, 要加强与其它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的合作, 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金融股权投资。对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就是财务公司用现金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并取得相应股权的一种中长期的战略性投资方式。当然如果着眼于较短期的以获取未来较大转让溢价的财务性投资也属于金融股权投资。

财务公司投资金融机构可参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等, 其中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对财务公司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大。财务公司投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可以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 分散经营风险, 实现优势互补, 对增强财务公司的竞争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通过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 将充分利用它们的研究咨询信息优势, 加强双方沟通交流, 培养人才队伍, 提高市场判断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对做好证券投资业务将有非常好的帮助。

目前有为数较多的财务公司对金融机构股权进行了投资, 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期货公司等。截止2009年底, 有30家财务公司持有上述各类金融机构股权总金额达到52.80亿元。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G].

上一篇:群团建设下一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