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优化

2024-07-10

思维优化(精选12篇)

思维优化 篇1

摘要:试图从研读素材、挖掘学生思维过程逻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建构;引导学生反思自问、注重思维过程的梳理等角度来研究探讨构建有思维含量的小学数学课堂, 展现数学味。

关键词:研读素材,主动探究,思维过程,思维建构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就如何构建有思维含量的小学数学课堂做一些探索。

一、研读素材, 把知识逻辑转化成学生的思维过程逻辑

教研读教材要求教师要把握对学习素材所隐含的思维内涵和学生思维过程的逻辑, 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明确教材目标; (2) 理顺思维过程; (3) 读懂思维起点。一方面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时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从形象的图形操作入手展示学生的原有认知。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建构

1.适当改变学习素材呈现方式, 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

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有思维含量的情景,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品质。

如, 《找规律》片段。

师:你知道什么是规律吗? (学生能感知但表达不清)

动手做:选一些图形摆放的有规律。 (△○□颜色不同)

展示学生操作结果, 引导说说自己摆的图案有什么规律?

生:1.□○△△□△○没有规律

2.△○△○△○……○□○□○□…… (有规律, 形状上 ……)

3.黄红、黄红、黄红…… (颜色上有规律……)

反思:教师设计动手操作的情景环节, 让学生动手摆、自己探究组成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说说想法, 展示思维过程, 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知识经验, 利用学生用不断生成的学习素材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生成和开放性。

2.数形结合, 突破思维的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在重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难点的突破以及内涵的感悟上会有所显示数形结合的方法能使学生抽象思维建立得到形象思维或生活经验的支撑,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如, 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

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列式子表示图中一共有几个圆圈吗?

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更加简便的式子来表示圆圈的个数, 你是怎么理解的?

板书:乘法算式写在加法算式的旁边, 便于对比。

生:1+1+1+1+1……+1=18 1×18=18……

生:3+3+3+3+3+3=18 3×6=18每排有3个, 一共有6排

生:6+6+6=18 6×3每行有6个, 一共有3行

生:2+2+2+2+2+2+2+2+2=18 2×9……

反思: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列出加法算式, 说思考过程, 再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并说说每个因数表示的含义以及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在图中的原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探究, 有助于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的转化和联系, 以及难点的理解和突破。

3.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感悟本质

注重学生有效的思维过程, 关注学生数学建模的过程, 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

如, 以《圆的认识》为例。

学生在了解了直径、半径、圆心后, 接下来让学生探索感悟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圆的内涵和圆的形成。

师:我们已经对半径、直径、圆心等有了充分的了解, 现在没有圆规, 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 行吗?

学生动手操作 (边做边思考)

学生展示:

师: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

第二次展示: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画了好多半径)

师:要想画得更好该怎没办呢?

学生展示交流。

师:在刚才画圆的过程中对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反思: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 逐步感受到了半径 (直径) 有无数条, 且都相等, 这些理解是在思维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到的, 同时也感悟到了圆是怎样来的。

4.有效提问, 提升思维

在学生展开思维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提问就能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 充分感悟知识的本质。

如, 以《找次品》为例。

教学过程:

一、学生先经历 3 个零件, 5 个零件实践操作过程, 初步感悟 找次品的原理。

二、深入探究找规律。解题多样性到最优, 进一步感悟平均分 成 3 份好在哪里?

1.创设情境:现有9个零件,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2.学生通过摆学具自主探究, ———同桌互相交流推理过程

3.交流反馈

生 1:9 (3、3、3) ———3 (1、1、1) 2 次

生2:9 (4、4、1) ———4 (2、2) ——— (1、1) 3 次

4.观察、推理

师:同学们, 观察一下,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生:发现平均分成3分的次数最少。……

师:平均分成3份好在哪里?

反思:学生在经历了3、5、9个零件三次探索过程后, 逐渐感悟到平均分成3份时找到次品称的次数最少, 但这样的思维是一种表面的思维过程, 要把思维过程从“是什么”引导到“为什么”的层面上来。“他把3个零件怎样分的?这样称巧妙在哪里?”“平均分成3份好在哪里?”这样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上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反思刚才的思维过程, 在反思、观察过程中感悟平均分成3份时称一次确定的次品所在范围数都一样, 而且最少, 是总数的1/3, 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思维提升。

三、引导学生反思自问, 梳理思维过程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反思、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 (1) 知识的学习经历了怎样思维、探索的过程? (2) 我知道了多少? (3) 还存在疑问。在课末这样的反思, 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让学生敢想, 更敢说。

总之, 基于对数学思维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树立“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而教”的观念。

参考文献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思维优化 篇2

【摘 要】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2016年江苏省高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暨优质课评比中的观摩体会,分析高邮中学董金标老师“A Father and A Son”阅读课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及学生的课堂反应,尝试阐释思维品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英语学科;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5-0014-03

【作者简介】1.陈秋实,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2.董金标,江苏省高邮中学(江苏扬州,225600)教师。

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就已探讨思维品质的问题。苏联心理学家们认为,思维服从于一般的规律,同时,不同人的思维特点又各不相同。[1]因此就必须把思维的个别品质区分出来,这些品质有: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等。在西方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分析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细致性和再定义能力。

如同其他学科一样,英语学科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和使命。我国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学生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2]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体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又可叫作思维的智力品质。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3]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就英语阅读而言,只有具备深刻、灵活、独创等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思维过程,做到阅读理解中的文本加工和解码,完成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设计的任务局限于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缺乏深层理解的训练。例如,提炼、概括、挖掘信息的任务偏少,发展思辨性、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讨论环节被一再省略。高中英语教学不应止步于表层信息处理,应该要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4]

在此笔者以2016年江苏省高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高邮中学董金标执教的阅读课“A Father and A Son”为例,谈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方式”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设问加引导,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5]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董老师在阅读课的设计中多处设问,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例如,在 “Skimming”环节,学生需要“Go 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work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n one sentence”。这个要求非常考验学生的概括能力,用一句话来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教师又给出了提示 “The main idea should contain 4 elements: when,where,who and what.”这一句引导不仅为学生概括全文铺设了台阶,也让他们认识到如何去概括类似的叙事故事。

又如,在 “Deep Reading” 过程中,董老师为让学生能够 “Read between lines”,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the father say ‘Hold on to me tight’?”这样一句不起眼的话很容易被学生忽略,由于教师的设问,学生开始思考,并得出了结论:话语背后是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此处,教师的设问本身就是一种引导,锻炼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提炼加变形,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强的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例如,原文中的父子对话是:

“I want to ride some more?”

“More?” the father said,mock-exasperated but clearly pleased.“You’re not tired?”

“This is fun!” his son said.“All right,” the father replied,and when a door opened we all got on.董老师设计的填空题“Every time the son asked,the father would answer,which indicated the father was a man.”是一条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在研究对话后,提炼出题干,并且将之变形为填空题。在此基础上,学生答出了patient,nice,reliable等答案。这道题与江苏高考题型中的任务型阅读类似,都是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进行变式,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又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设加发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S活动的创造性。它是在新异情况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教师自身首先需要具备创设情境的能力和发散的思维。针对文本,董老师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What would the observer probably do if he had a child of the boy’s age when he saw the train picked up speed and the father pointed something out and the boy laughed again?”教师打破文章原有的设定,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发挥想象,锻炼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再创造能力,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发现加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的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思维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品质。正是有了批判性,人类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

董老师在该阅读课中将“Critical thinking”列为一个单独的环节,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可见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讨论话题呈现如下:

What is the proper family care and education in your eyes? When you became a father or a mother,what would you do to give your child proper care and education? If your child failed to be the best and he/she was very upset,what would you do?

(Friendly tip: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answer questions one by one.)

问题旨在让学生阐释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在处理了整篇文章的信息后,许多学生会掉入一个思维“定势”,认为文中的父亲十分伟大,并且相当认同他的家庭教育方式。但在这种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中,仍然出现了能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学生。例如,课堂上,一位男同学表示他不认同文中黑人父亲淡化人种观念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应该让小小年纪的孩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黑人的处境。如果父亲不教给他这一点,以后社会也会教给他,而那时的他将更难以接受这个现实。话音刚落,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无论是课堂中的学生,还是观摩该课的教师,都被这个学生流利的英文和清晰的批判性思维震撼。

董老师的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机会,连同下方的“友情提示”都在时刻告诉学生,要勇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此细节也能看出本堂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激活加拓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做出结论。英语教学中的“Brainstorming”就是一个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手段。董老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类似活动――“Write down key words to describe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ents.”

思维的敏捷性品质与前四种思维品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像前面四种思维品质那样有一个思维过程,而“联系”则主要体现在它是以上述四种思维品质作为必要前提的,同时又是这些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没有思维高度发达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就不可能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6]

结语

董金标老师的阅读课中处处可见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用心,也为广大的英语教师如何在阅读课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思路。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品质是关键[7],在研究教材、深挖文本、抓住细节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出能发展思维品质的活动。

【参考文献】

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数学思维 篇3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教师也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钥匙。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的。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1.5、1.500……00(20个0)1.500……00(50个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

二、逐层提高,降低学习难度

“温故而知新”在课件设计上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图像演示和声音变化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6厘米和3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圆形新旧知识和解决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三、揭示规律,拓展思维深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按教材中的要求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再将圆柱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再将圆柱平均分成64等份切分后拼图。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再将切分前的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的长方体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再将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再让学生思考,在整个切拼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屏幕多次将圆柱体转变为长方体,越分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体。而实物教具的切分拼合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本来较难求的圆柱体积公式也非常明朗了,从而渗透了转化和极限等数学思想。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化静为动,不仅能使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明白地理解掌握知识,敢于摆脱课本束缚,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反馈及时,解决困惑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有利于解决难点问题。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动态课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到《角的认识》新课的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现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的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断。为了直观验证他们的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一个角,电脑演示它的两条边不断延长。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角两边的长短变化,同时思考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这种直观的演示反馈,为学生积极思考提供了素材,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解决困惑的目的。

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辅助学科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育方式发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信息技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训练思维优化学习 篇4

一.大脑是座富矿, 不能浅浅的挖几锹

人类的大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据说,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对于外在世界的研究要比对于自身的研究要深入得多, 而对于自身身体的研究要比对人精神和头脑的研究要广泛得多。可以说, 人类的大脑像是一块神秘而陌生的大陆, 还有很多奥秘需要解释, 而大脑的潜能还普遍是个盲区。

哲学家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虽然科技发展, 电脑可以取代很多人的事情, 但是, 不得不承认, 人脑的潜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如果能够深入挖掘, 能够极大地提升思维的质量和生命的力量。

对于大脑这座富矿, 我们要找到挖掘宝藏的方法。吴亚滨老师编译的图书《平行思维》、《六顶思考帽》、《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思考, 在太晚之前》, 我之前看到的《把右脑还给孩子》、《这才是思维》、《思考, 快与慢》、《思考的艺术》《思维与智慧》等书籍无疑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唯有了解大脑、训练思维、掌握思维方法, 才能够拓展思维、增强智慧, 同时享受到思维的乐趣。

二.语文也注重思维, 学习因方法而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过程和方法中提到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探究性学习。而有效教学模型显示, 动力、认知和知识会影响到学习的理想目标能否实现。例如语文论述题, 要求言之成理、全面, 可是不少学生不知道何为全面, 怎么做到全面。语文要求背诵诗文, 有学生因为缺少背诵的方法而效率低下。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非常有必要掌握认知规律、熟练认知工具, 并且训练提高学生的聚焦技能、信息收集技能、记忆技能、组织技能、分析技能、生成技能、整合技能、评价技能等等。运用认知工具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学生才有更加强劲的学习动力、更坚韧的意志力和更优质的认知力。

思维导图有明显的色彩丰富、清晰直观、强调关联、有助记忆的特点。比如指导学生写作作文《这句话很温暖》, 可以让学生试着绘画一张思维导图, 分析审题重点:“这”为单数, 只能是一句话而不应该是多句;“温暖”让人想到春末夏初, 想到“温馨”、“舒适”、“认同”、“亲近”等近义词, 想到一种汇聚心灵的力量;构思文章的时候, 要思考什么情况下、什么人、说了一句什么话, 为什么让你感动, 之后你的思想和行动有什么变化?这样一张思维导图, 有助于学生迅速打开思路, 抓住点题扣题重点, 确定写作内容, 写作也就成了一件“力所能及”、轻松快乐的事情。

还可以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复习课文, 或展现课文故事情节、或图解课文重点难点、或归纳文章主旨内涵, 清晰明了、灵活生动, 也必然妙趣横生、快乐高效

三.世界日新月异, 提升思考力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 社会瞬息万变, 信息更迭迅猛, 知识老化的速度和世界变化的速度一样越来越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就提出, 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 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互联网时代, 任何知识的价值都无法与自己的思考力相媲美!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主动应对挑战, 提升思考力, 至关重要。

思考失之毫厘, 行动谬以千里。因此, 拓展思维深度、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增强思维速度、改善思维方式和调整心态, 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非常重要, 更是人生的必修课。

美国教授鲁特·伯恩斯坦说, 伟大的思想家使用过观察、想象、抽象、模式认知、模式形成、类比、躯体思维、感情投入、层次思维、模型化、游戏中的创造力、转化、综合等13种“思维工具”, 使用这些工具可以使人成为天才。

教育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激发他们的活力, 使人聪慧、增值长才。让人们能够终身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篇5

【摘 要】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开展,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生刚刚接触到作文的写作,他们对于写作缺乏良好的写作思路,自身在写作方面也不具备良好的思路,很容易出现障碍和困难。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学生的写作过程得到优化,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本文就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导图;小学作文;运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思路

从写作思路的整理角度来说,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指引,让他们的写作过程得到有效的优化。思维导图更加关注对写作主题的研究和思考,学生本身的思考过程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现,并且得到自身写作思维方面的激发,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以往传统的作文写作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方法相对死板,不能很好地对于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良好的创造力,写作思路也不够科学和完整。思维导图通过对于学生写作的辅助,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减少了他们思维所受到的束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让自身的思维变得更加富有条理。例如,在写作一个主题为“月亮”的作文时,学生们一般都只能通过外形的描写来进行写作,之后就不具备一个良好的写作思路了,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入一些寓意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想一想月亮本身体现相思和很多寓意,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身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更多地思考和分析,整体文章也就会具备了更多的思路和看法。另外,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让学生写作的“门槛”得到降低,并且在此之上,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活跃地进行思考。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写作思路,学生本身才能更好地进行作文写作,才能自如地进行创作。

二、利用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思维导图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作文写作的实践,并且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融入更多的实际体验,这样也避免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思维导图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身的写作思路得到更好的拓展,避免了被单一的写作范围和写作空间的束缚,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在应用中,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并且这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形象化思维较强的特征。小学阶段,思维导图通过图形等不同的元素来呈现很多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整理和绘制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自身的思路进行拓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灵感。从写作布局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让学生的写作过程具备了更强的大局观,学生可以从整体层面上掌握如何进行学习。例如,在对《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进行写作教学时,如果学生不了解克隆技术,那么就难以下笔。这时候,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克隆技术,并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克隆技术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对于自己的一些写作元素和素材进行整理和组合,并且突破写作中的一些限制和问题,提升整体的写作效果。思路上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加从容地面对其他不同文体的作文写作,这对于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提升和日后作文写作的学习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写作兴趣,形成强大的驱动力,这样他们才能更加乐于参与到写作过程当中。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作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童年趣事》的写作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课上将自己童年发生的好玩的事儿讲出来,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童年大家都玩过的玩具或小时候的照片播放出来,让学生对童年有更深的回忆,对于童年那些玩伴、那些玩耍的情景更加怀念,从而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写出好作文。通过多媒体,由语文教师和小学生一起填充思维导图的框架,确定写作思路。在填充完善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写作意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对于自身所想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记录表达,并且通过语言组织来进行相应的修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进而从兴趣角度帮助学生对写作思路进行疏通。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在不断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悟,我们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进行表达,要敢于写,敢于说,这样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一定会“有话可说”。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为学生本身写作能力的成长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这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对思维导图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思维导图的特点,并结合作文写作的实际需求和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找准切入点,让思维导图本身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注重抽象概括 优化思维品质 篇6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上,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注意培养。

1.运用问题法,培养概括的逻辑性。

概念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顺序。给数学概念下定义,通常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一般是先找到它邻近的属,再找到其特有的种差。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出现若干个四边形让学生分类。当学生按照具有平行线的组数分为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等三类后,教师设计这样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这样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2)它们都是对边怎样的四边形?(3)有几组对边分别平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综合起来,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如下: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种差 + 属 = 被定义对象

教学中,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把四边形(属)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种差)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准确地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师的提问起到对概括逻辑思维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顺势连接种差和属,自然而然地下定义,概括出数学概念。

2.运用合并法,培养概括的层次性。

在小学数学中,常常有些概念、原理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因素概括而成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逐一叙述,次第揭示,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其统整、合并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概括、简洁表达的定义或法则结语。例如,教学“多位数笔算进位加法”时,结合加法竖式,先引导学生逐题渐次概括为: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百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让学生顺势类推,补说其后的进位情况,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生成体验,自发进行思维统整合并的层次提升——让学生自己用一句话概括为“(不管)哪一位上满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这样教学,教师明白地提出要求,引导学生适时地整合各个具体数位,合并一种表达、提升的概括层次。教师的引导要求既有利于学生“各个击破”,分解性地理解意义,又方便于学生的语言“总而统之”地实现总叙述。实质上,这样起到指引学生学会把握运用概括思维“由繁而简”“从多聚一”的定向,体验其中追求简约和有层次的合并,实现整合概括的思维追求,进而学会如何去实施概括,提升概括性程度。

3.运用反例法,培养概括的严密性。

许多数学概念和结语都是有条件限制的,离开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概念或定律、法则等结语就不成立。然而,小学生由于自我概括概念、法则、定律等结语时,往往匆匆地粗略涉及,忽略有关条件,说出诸如“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等错误判断。这既是不正确的,又是不奇怪的正常现象,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稚嫩性的综合表现。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反例,从而提醒学生在概括时加上必要的限制条件,比如交由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或全班的讨论评价中自行解决。“说说看,你同意他的这个说法吗”“有什么问题没有”或者“谁还有其他意见”等,教师类似的引导点拨,使学生求异、发散思维的火苗越燃越旺。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找出反例,对原结语加以否定,再补充相应的条件,最终概括出正确的结论。如教学“平行线”时,在有学生提出两条不相交的线就是平行线时,教师让表示怀疑的学生就近指着讲台上两条异面直线不相交、不平行的实例,说明“在同一平面内”的条件不可缺少。及时补充这个必要条件,能有效提高学生概括思维的严密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决地摒弃和杜绝“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坚持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采取问题法、合并法、反例法等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组织学生充分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类推、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概括化等数学思维活动,发展和培养他们概括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严密性等。当然,在方法和目标之间并非存在确定不变的一一对应关系,也不存在先后的次序,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往往是笼统、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这里只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对于概括思维等品质的培养有明确的意识追求。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思维素质 篇7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思维素质

中心论点:

学生知识的形成, 技能的掌握, 智能的发展, 都离不开思维过程,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论文提纲: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二、加强思维过程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素质。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思维素质

当前,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技术的挑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增加了, 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思维活动主要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主要的途径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始终被愉悦而特殊的氛围所淘冶、感染、激励, 由此产生兴趣, 是思维的闸门不自禁地打开, 在此基础上加强过程教学, 才会恰到好处。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呢?做法如下:

1. 创设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设计恰当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触及学生的思维情绪, 打开学生的思维领域, 例如:教学《麻雀》一课, 学生结合预习提示提出, 猎狗和小麻雀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老麻雀为什么从树上飞下来?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 感知课文, 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打开思维的闸门, 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答案, 从而激发力学生的思维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素质。

2. 创设迁移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在知识和技能的同化过程中发展的,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 为了实现同化过程, 常设置一些知识迁移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即在新旧知识联结点上开拓学生的思维, 由旧知到新知, 将新知转化为旧知,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创设直观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 由直观到抽象, 是感知和理知的辩证统一, 是有形和无形的相互作用, 是学生掌握知识激发思维的必要。“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学, 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 开启思维闸门, 深化思维过程, 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 情节相似, 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 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 (1) 抓关键问题解题; (2) 读议词句促理解; (3) 联系实际知理, 运用三步法, 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 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 揣摩词句, 适时反馈, 展示思维过程, 从而“求大同, 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 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 举一反三, 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 形成自学能力, 养成思考的习惯。, 通过直观教学, 使学生不仅建立了对语文知识的认知, 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 在课堂中创造思维情境, 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二、加强思维过程教学, 培养思维素质

在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 加强思维过程教学, 对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性质、掌握法则以及技能技巧的形成, 思维素质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几年来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思维过程教学的:

1.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任何思维, 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 都要从观察、操作、分析开始, 叶圣陶讲:“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其真。”语文教材是凭借, 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 激发思维波澜, 从课文延伸到作文,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学《乌塔》一课, 我以文为例, 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小女孩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突出人物朴实品质的写法, 写一位自己喜欢的人, 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美德, 先让学生观察, 再口述、评论, 从观察到表达, 触及思维, 从学写到会写。在学生动手操作中, 强化了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利用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 从而可以达到发展独立思维的能力, 所以说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 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把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通过语言表达给他人或大家, 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是大有益处的。教学实践表明, 要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必须在教学中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既重视智力因素, 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学生善思。学《瀑布》一文, 我领学生划停顿、找重音, 读出诗的韵律。通过配乐朗读, 想像画面, 以流水淙淙, 瀑鸣阵阵, 再现思维情境, 使学生陶然于美景之中, 如临其境。在这里, 想像是一种补充, 可以产生思维飞跃, 形成审美素质。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新的知识点, 抓住其本质特征, 展开讨论, 获取知识, 促进思维的发展。

3. 在分析、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比较是思维能力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能清楚地认识比较对象的本质特征, 还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更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加强学生的思维过程, 防止了知识的混淆和泛化, 提高了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

关注学生思维,优化教师话语 篇8

《朗文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辞典 》中阐述教师话语 (teacher talk)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语言, 英语教师话语 (English teacher talk) 就是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语言。 这种语言在学生的知识输入, 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 教师话语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笔者发现在英语课堂中, 部分教师话语因为在系统性、启发性及互动性方面的问题, 阻碍了师生间的思维互动,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 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话语单调沉闷, 缺乏启发性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 Whose gloves? (A)

T:Look at my new coat.

S1:It’s nice.

T:Yes or no?

Ss:Yes.

T:Now, look at my skirt. (一手指着自己的短裙)

S2:It’s nice.

T:My skirt is nice too, yes or no?

Ss:Yes.

T:Thank you .But I think it’s too short.

【案例评析 】 在此片段中,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衬衫和裙子, 让同学们对这些衣物进行评价, 不仅有与单个学生的问答还有与全体学生的对话, 后来在没有得到预设流程中:It’s too short.的回答之后, 教师自己说出了这句话。 乍看起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错, 但其实刚才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程序化, 对话仍停留在三年级的对话水平上, 一问一答仅仅流于形式, 达到的效果也就是复习学过的称赞用语, 对新内容没有任何启发性。 阻碍了学生主动积极求知的欲望和行为, 尤其是授课教师那句习惯性的yes or no, 无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真实的想法, 以至于学生有能力表达的short却得由老师自己说出来, 最后向学生灌输本节课的教育目标之一:It’s too short。

【解决策略 】丰富话语内容, 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力。

【案例 】 ( 上课伊始, 教师先和同学们听了一首关于大、小、长、短的英文歌曲, 为将要用到的长、短等单词铺垫)

T:Boys and girls, look, this is my new coat.

S1:It’s nice.

T:Oh, thank you.

S2:It’s smart.

T: Why? (听到老师问为何觉得时髦时学生面露难色, 不知该如何表达, 老师鼓励他勇敢些)

S: Cool.

T:Super!Would you like to try it on?

S:No.

T:Oh, don’t be shy.

S:It’s big.

S: Let me try. (班中一个调皮小男孩主动提出要试老师的衣服)

T: Brave boy.

Ss: Big /Too big/Funny. (学生在看了男孩试衣服的效果后, 很自然地说出了Too big)

【案例评析 】只有勤于思考, 才能善于思考。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充分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应该注意丰富课堂话语内容,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力。 这位教师在听到一名学生的评论后很开心地表示感谢, 但是这位教师并没有止于此, 而是继续追问为什么觉得时髦? 听到老师这样问, 学生面露难色, 表示不知该如何表达, 教师鼓励他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衣服为什么时髦, 学生的确还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来表达, 但是教师的一句why却让这名同学想到了cool。 老师鼓励刚才回答问题的女孩子试穿, 按常理四年级的小孩还是愿意的, 但是因为老师的衣服穿到她身上肯定会大, 女孩子爱美的心理, 不愿意, 激发她表达了“大”。 班上一个调皮小男孩主动提出要试老师的衣服, 男孩上来试衣服, 引起其他同学的强烈反应, 在看了男孩试衣服的效果后, 很自然地说出了“Too big”。 这位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细心引导, 适时反问, 不断开启新的话题,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话语随意杂乱, 缺乏系统性

【 案例 】 《 牛津小学英语 》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A)

T:Boys and girls, what day is it today?

S:It’s Monday.

T: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S:Seven.

T:Which day do you like best?

S:I like Sunday.

T:I see.Which teacher do you like best?

S:Miss Li.

T: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S:English.

T:I’m so happy to hear that. Now can you tell 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S:I often do homework, sometimes I watch TV.

T:Do you like watching TV?

S:Yes.

【案例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以上片段是到外校借班上课时笔者在导入部分和学生进行的对话, 显然这些对话随意、混乱, 降低了教学效率, 影响课堂质量。 教师和学生虽然进行了很多的英语交流, 但是这些对话内容间的跳跃性很强, 问题的内容没有很好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例如问学生今天星期几, 接着问一周有几天, 并且追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天, 对话至此, 似乎还是有逻辑可循的。 但是接下去的问题一下子又转变为学生喜欢哪一个老师, 喜欢哪一门科目。 在得知学生喜欢英语之后, 老师话锋一转问学生是怎样度过周末的, 学生不明白老师到底想要问什么, 抓不住对话要点, 以致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混乱,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解决策略】斟酌话语内容,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案例】

T:Boys and girls, what day is it today?

Ss:It’s Monday.

T: Do you like Monday?

S1: No. I need to do a lot of exercise.

T:You don’t like doing exercise.What do you like?

S1:I like playing.

T: So you like playing what?

S1:I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It’s very interesting.

T:Do you usually play table tennis at the weekends?

S1:Yes.I usually play table tennis at the weekends.

T:Hello, can you tell 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S2:I often do homework, sometimes I do housework. (学生在预习之后, 已经会用often来表达自己常常进行的周末活动了)

【案例评析 】 以上是在磨课之后, 笔者对导入环节所做的调整。 这些经过反复斟酌的话语唤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譬如在得知学生因为要做很多作业所以不喜欢周一之后, 问学生喜欢做什么, 顺势引出动词短语play table tennis并且用5B Unit 4中学过的内容Do you usually...? 和学生展开问答, 继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How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精心设计的语言, 话语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有了明显提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话语复杂冗长, 缺乏互动性

【案例 】6A Unit 7 At Christmas

(在热身阶段, 老师让同学们听了和圣诞节有关的三首歌曲, 同学们听得很开心也很投入, 接下去是导入部分的片段)

T:Do you know Christmas?

Ss:Yes.

T:OK.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Day.On Christmas Eve, Father Christmas rides in his flying sleigh lifted by reindeers from house to house to give presents to children.He comes into houses down the chimney at midnight and places presents for the children in stocking by their beds or in front of the family Christmas tree.On Christmas day, people usually eat Christmas Turkey.Now, I’m Father Christmas. (教师戴上圣诞帽, 扮圣诞老人, 给学生派送圣诞礼物并教授单词:a gift, a bell, a chocolate和a sweet)

【案例评析 】 按照可理解性原则, 教师话语要为学生所理解, 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因为不能为学生所理解的教师话语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反而可能变成学生语言学习的障碍。 这位教师介绍圣诞节常识是要给学生们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 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关于英语课程性质的描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但是或许考虑到上课时间问题, 在介绍这些背景时, 语速很快, 坐在下面的听课老师也听得很辛苦,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更听不懂了。 首先, 这位教师的话语太复杂, 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导致学生听不懂, 打击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阻碍了师生间应有的思维互动;其次, 老师的话语过多, 信息超载, 学生无法吸收。 所以在师生话语比例严重失调的这个导入部分, 老师辛苦卖力的介绍实际上在无形中将学生演变成了看客, 在思维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 课堂气氛沉闷。

【解决策略 】精简话语内容, 培养学生思维广度。

【案例 】 (课间老师播放圣诞节歌曲, 为上课将要进行的话题做铺垫)

T: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Christmas Day?

Ss:Yes.

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Day?

S:I can get many presents on Christmas Day.

S: I like Father Christmas.

S: I’d like to buy a small Christmas tree.

T:Good!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Christmas?

S:Great!

T: (教师播放圣诞视频, 并适时讲解) Now,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S: Sleigh.

S:Christmas Turkey.

S:...

T:And do you think Father Christmas is a good man?

S:He’s so busy on Christmas Eve.

S: He’s very good. We should help others, too.

T:Wonderful! That’s great! Now let’s look what’s Jim and his families doing?

【案例评析】以上片段中的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师生之间多了很多互动,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最重要的是教师简洁的话语适时地引出了与圣诞节相关的话题,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愿望。 互动过程中, 教师先问学生是否喜欢圣诞节, 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分享圣诞节的内容, 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待学生完全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后, 这位教师给学生看圣诞视频, 改变了我听老师介绍的学习方式,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多方位感受圣诞文化, 为接下去的交流做好铺垫。 在交流阶段这位教师还让学生引申到对圣诞老人的思考, 使其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 学生积极思考, 意识到圣诞老人的忙碌以及有爱心等,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都有了发展。

三、结束语

优化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篇9

一、开放教师的思想, 活化教师的思维

反思传统的教学, 就提问而言, 我们不难发现, 面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较为死板、乏味的.因此, 应对传统教学进行反思, 接受新的观念, 开放学生的思想, 活化学生的思维, 这是创设“活”问题的前提.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平台, 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教学中机械化的模式, 机械化的呆板的问题, 用教师自身的“自主探究、开放”来换取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数学.

二、有的放矢, 力求活化问题

新授课中切入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所以问题设计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例1甲、乙两人从A, B两地同时出发, 甲骑自行车, 乙骑摩托车, 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小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驶了90千米, 相遇后经1时乙到达A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本例是一个静态的数学问题, 会用方程的思想解答后, 教师宜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1) 求A, B两地的距离.

(2) 甲、乙两人出发1小时后, 他们相距有多少千米?3.5小时后又相距多少?

(3) 求经过几小时后, 两人相距30千米.

显然, 提出问题 (1) 是容易的, 却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对类似于问题 (2) 的提出, 是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发现问题的结果.如果感到学生的困难, 教师可画图 (如图1、图2) 做心理暗示,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有几个答案, 教师要把握分寸.问题 (3) 是动态思维的升华, 利于教师发现数学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借助图形帮助分析, 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寻找和发现问题, 巩固加深对范例的理解, 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达到懂一题会一片的思维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更多想象和设想的空间, 把学生的思维激活, 也就激活了课堂.在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大多是单向性的, 对轴对称性认识不深刻, 不知如何运用, 因此, 对于例题的详细分解就十分必要.

例2如图4, 在△ABC中, AB=AC, F, E分别是AB, AC上的点, 且AF=AE, 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F, E关于AP对称吗?F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如图3, AD是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 点E是腰AB上任意一点, 你能找出E关于AD的对称点吗?

问题2:如图2, EF与AB的位置关系?

问题3:如图3, E, G是腰AB上的点, 你能在AD上找到点P, 使PE+PG的值最小吗?

三、拓展延伸力求活化问题

数学课本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 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犹如一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 若处理不好, 则很容易成为制约学生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关卡,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抓住关联处设计好问题呢?

例3在河岸的同侧有两个村庄A和B, 现在想在河岸边上修建一个扬水站C, 问:扬水站C在什么位置, 才能使扬水站到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

如果教师再“开放”一些, 趁热打铁的话, 也许还能有更大的收获.

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 (3, 4) 和点B (2, -1) , 如何在y轴上取一点C, 使CA+CB最少?

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这些类型的相似性, 作出了相同的推理———即“类比”方法的自觉应用.

问题2:⊙O的半径是1, AB为⊙O的直径, 点C为半圆弧的三等分点, 点D为弧BC的中点, 请在半径OB上找一点P, 使PC+PD之和最小.

从已知对象的研究到包含已知对象的更大一类对象的研究———通常所谓的“举一反三”.

问题3:点P在∠AOB内部, 且∠AOB=45°, OP=2 cm, 在射线OA, OB上找点C, D, 使PC+PD+CD距离之和最小学生可以根据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把三边之和最短转化为两边之和最短.

问题4:要在一条河上修一座垂直于河岸的桥, 河岸两旁有A, B两村, 要使从A到B的距离最短, 桥应该修在哪个位置?

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篇10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 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用火柴棒搭串联的正方形: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 搭2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2) 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3) 搭10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4) 搭n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完成问题 (1) (2) (3) , 并总结归纳理解教科书上两种表达方式需[4+3 (x-1) ]或[x+x+ (x+1) ]根火柴棒.可再问学生是否有其他表达方式, 这一问激起学生的兴趣, 思维活跃起来, 大家热烈讨论, 积极动脑, 争相举手发言, 得出还可用 (1+3x) 或[4x- (x-1) ]根火柴棒.从而不仅解决了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提高.

因此,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 (1)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 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启发引导, 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 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 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值得说明的是,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实验表明, 思考时间若非常短, 学生来不及思考, 大多数学生人云亦云,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 学生回答问题就很简短, 养成思维不严密的坏习惯, 但若把时间延长一点, 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完整地回答问题, 思维的空间也大大展开, 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也会提高.当然, 思考的时间长短, 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关的.目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常提出问题后,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而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 或者另外提出一个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 往往使得“冷场”不冷, 更加激起学生的思维, 干扰了学生对主要问题的思路.

2. 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提出问题后, 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 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喧宾夺主.

例如:在上“剪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一课时, 课堂上, 我先带领学生按要求剪开正方体, 将展开图贴于黑板上, 再次明确剪的要求后, 让学生动手剪, 谁按要求剪好且方法不同谁自己上前贴.刚开始时, 学生没有这个互动的习惯, 不是很配合, 课堂上沉寂了一小会儿, 经过启发鼓励后还是没有学生上黑板贴, 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这时我面带微笑的下命令道:“给你最后机会, 我开始倒计时:5, 4…”终于有名学生忍不住递给我他剪的展开图, 而我没有接受, 而是鼓励他上黑板上自己贴上,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上去张贴了 (当有的同学贴上雷同的图形, 就有同学指出已有了)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忘却了自己的忧虑, 结果我发现那些往日不被教师和同学看好的学生倒是方法多样, 而那些往日被看好的好生却不知如何下剪.这对两种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 一方知道了自己能行, 另一方知道了自己并不是非常优秀, 那些往日被自己看不起的同学也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往日不被教师和同学看好的学生却发现自己也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这使双方都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很深刻的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接下来的学习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形时, 全班都能凝聚在一起, 认真看、认真说、认真练, 所以反馈情况较好, 同时也化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 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 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3) 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 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 问题并不在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是关键的问题, 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展现思维过程 优化解题教学 篇11

摘要: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如果单纯地就题论题,学生不只体会不到数学的魅力,而且会使学生因枯燥乏味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优化解题教学,让解题过程受得有滋有味,是落实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优化解题教学险境课前即席答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是内容问题,即确定那些对学生终身学习长远起作用的内容,还有课程结构的问题,不仅只学科学结论,而且学过程,在某些意义上讲,更重要的是关注和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大家都明白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如果单纯地就题论题,学生不只体会不到数学的魅力,而且会使学生因枯燥乏味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优化解题教学让解题过程变得有滋有味,是落实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优化解题教学呢? 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年轻时曾听过数学家富克斯的课,“富克斯的课确实与众不同,给人印象至深。课前,他不大做准备,因为他习惯于在课上把自己置于险境:对他要讲的内容,现想现推。学生们因此而得到了一个机会,瞧一瞧最高超的数学思维的实际过程。”这是最真实的也是学生学好数学最需要的。有些教师的备课太充分。讲课中没有“险境”,课上讲的问题都胸有成竹,给学生的是答案,不是思维的过程。为优化解题教学,几年来我一直推行“课前即席答题”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课前即席答题,就是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时。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教师即席答题。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要问的一个问题,上课时教师首先针对某一小组提出的问题在十分钟内给予分析和解答。如果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教师要给出题小组适当奖励。能够超过教师是学生的最大愿望,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由于他们手头的参考资料和辅导书五花八门,因而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也各种各样,教师不可能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只能面临“险境”。教师在读题、审题、分析的过程中把思维的全过程真实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当学.生与老师一起专注于解题的过程时,不仅与老师共同体验最初的解题设想是怎样走向山穷水尽的,更能感受到在山穷水尽后如何调整解题思路寻找到正确的豁然开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专心致志研究问题是什么感觉。使师生共同体验成功分享思考的快乐。 几年的尝试。学生由怕数学变得爱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在实践中自己也曾遭遇过一筹莫展的尴尬,这时学生总会给我善意的提示。“课前即席答题”,把自己置于险境,使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有了动力;课前即席答题,展现了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思考,为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

优化课堂结构 培养创新思维 篇12

一、转变观念, 更新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还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 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表现在:教师直接把方法、结论教给学生, 忽视学生感悟思维的过程, 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还有一些教师因赶进度而轻效果, 只片面追求教学任务.虽然在知识的量上完成了, 但没有意识到本质,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些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新课标下,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参与学生学习讨论, 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 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合作成功.教师要真诚的尊重每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建立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 真正构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抑制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对于学生能通过感悟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敢于放手, 留给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动手、发言、讨论和空间.这样, 学生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才有可能有所创新.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和亲身体验, 新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每一个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 学生表现出的“新”和“异”体现的正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教师要给予学生说“不”的勇气和机会.

二、优化课堂内容设计, 使之具有开放性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样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会达到完美的效果.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它注重应用的过程.离开生活, 离开应用, 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根据中考命题的改革, 要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及商品贸易、緑化、节水等问题.因此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中, 要结合课本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贴近生活、符合时代的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其学习兴趣, 激发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促进知识再创造, 激发灵感, 鼓励创新,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面, 多角度思考问题, 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有一块矩形花池, 里面要有不同颜色的花, 要设计成有若干个圆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图案, 并且使整体成轴对称图形, 请设计出方案.这个问题答案不唯一, 它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对于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 教师不要生硬地塞给学生, 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从问题需要中产生的.问题的存在是思维产生的起点和前提, 没有问题, 思维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巧设问题, 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主动验证, 并总结其规律.这种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会使学生学来的东西经久难忘.

如讲“边边定理”时, 教师问:“打靶时手臂托枪的姿势是三角形, 屋顶人字架设计是三角形, 这都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呢?”通过实例引入, 设置悬念,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战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着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好问、敢问, 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培养“一题多解”和“求异”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冒险, 敢于对“权威”定论产生怀疑, 敢于奇思妙想, 别出心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防止思维定势的影响.如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思维想象, 多角度探讨证明方法.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能力,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参与程度, 把他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维创造.

五、优化课堂作业设计, 减轻学生负担

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避免“题海战”, 做到精讲精练、提高效率.既要使学生能很好掌握所学知识, 又要减轻学生负担,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作业, 既要适量, 又要注重质量, 并且形式多样.这就避免了以笔答计算代替一切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 有时通过学生分组探讨问题, 可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有时通过观察、猜想、归纳可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有时通过动手操作, 可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后, 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并且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质量要求与控制下一篇: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