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探讨(精选12篇)
实验教学探讨 篇1
中职学生在语言知识积累、理解水平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学生,如果仍照搬中学语文常规的教学方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耗时低效。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有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为了贯彻《大纲》所强调的“注意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中职语文应以专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专业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定位也要从岗位分析出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目标的确定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员语文能力水平的需求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满足实际生产岗位的层级、种类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听的能力训练,除了提高听问、听辩、听测能力外,我还补充了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的仔细聆听的技巧,听话的礼仪,接打电话的礼仪,结合到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安排模拟训练。只有把教学的课程贴近专业需求,符合专业学生需要,才能学以致用,达到以专业为本的目的。
2. 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
根据不同类别的专业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知识模块,或组合本专业的新的模块群,使语文课程更适应专业需要。建立语文教学核心模块,构建语文基本知识的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各专业必学的知识,通过对这一平台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语文知识核心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商贸物流专业为主的中专学校,我根据商贸物流类专业的需要设置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教学内容分三方面: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每块教学内容又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课程两类。
基础课程的内容衔接初中,对应《大纲》规定的能力标准,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职业课程的内容是就专业的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模块,教学时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弹性处理。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可以灵活拆卸组装每个模块,通过多重目标体系的设计,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语文教学在结构上采取开放式的模块组合,专业不同模块组合也不同,模块可以在课时上进行定量化,给予一定的“学分”相配合,保障模块有效运用,也有利于“学分制”教育的推行。
二、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 改革中职语文的考试方式。
中职语文考试不应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更不应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我们不能用分数来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中职语文考试要体现专业特点和灵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建立中职语文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富人性魅力;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具个性色彩;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力求让评价充满生活情趣。要贯彻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成长自我记录为主,实现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定评相结合。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促使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双向互动的评价。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制造条件。
2. 改革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考评。
教师教学考评标准应一改过去以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升学率来考评的模式。评价教学效果不应只是看学生的分,而是应侧重考评学生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中职语文的特殊性、差异性,决定了各专业考评的侧重点不同。试题分值有些不同,评价标准也有差异。如同样是书写题,财会专业的语文试卷设定分值可高一些,其他专业的试卷可设定低一些。财会、旅游专业的试卷上可在说明文上增加短文内容分值,文秘专业则可在记叙文上增加内容分值等。总之要尽量贴近他们的专业和职业实际,真正把中职语文的考与用密切联系起来。
实验教学探讨 篇2
一、做好演示教学,重视分组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开展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教师也是指导学生开展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实验演示。实验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简单的介绍开展实验要探究的目标、实验验证的方式,在实验中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等,这样能够保障学生们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不会出现因对实验本身性质认识不清楚而导致实验演示失败的状况。在学生们开始相关实验演示前,教师要针对相应的物理实验可能会出现问题环节进行详细的演示和解说,还要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看实验活动的关键环节和细节。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始“蒸发吸热”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在讲台的两侧各放置一铁架台,然后再各自固定好一支温度计,其中的一支温度计在下端包一酒精纱布,另外一支不包。然后再邀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每隔半分钟温度计显示出来的`温度,再请两名同学用扇子来扇温度计,同时也让他们观察酒精蒸发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情况,然后再记录下来。这样的实验演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认识,又能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利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二、将实验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物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些物理知识用一节课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为了解决这一教学矛盾,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将一些需要经过长时间探究才会有结果的实验可以适当的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例如,在探究“运动和力”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探究运动的快慢和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要掌握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将对本节知识的探究活动适当的延伸到课外。也可以从教室内走到操场上,从用一节课的时间紧巴的教完改为两节课时。由于学习时间充足了,学生们也会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更加牢固。再如,在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其中,本节知识需要学生探究的是浮力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结合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完成一些迷你小实验,比如用废牙膏皮制作小船、用废旧的饮料瓶制作潜水艇等。这些小实验既简单,又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能够学到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还能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在小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对一些物理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感悟,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一些新的问题被提出来等。适当地延伸到课外,利于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还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精神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实验;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尤为重要。同时,它还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生物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實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开展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调查校内的生物种类,并且可以把不认识的生物拍照课后查找。这样学生既了解了生物种类又熟悉了校园。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物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兴奋异常,东摸西看,且自觉性与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范的教育,在实验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降低。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初中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安静,以免干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必须报告实验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此外,在第一次做实验前,教师应编好实验小组。根据生情,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在实验进行中,教师巡堂时应适时表扬纪律良好、操作正确的实验组,唤起学生的遵守纪律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组员,对表现欠佳的组员进行提醒,通过集体的力量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规范的实验习惯,形成良好的实验作风。
三、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
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四、注重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渗透实验方法,教材中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欠缺科学性,有时不容易得到预期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前应反复实验,打磨每一个操作环节,优化实验方法,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例如,教材中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实验,实验方案上采用的对比实验的方法,将一条粗壮的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硬纸板这些接触面性质不同的物体表面上,实验预测应该是在硬纸板上运动的快,而笔者在实验室多次做实验后发现,蚯蚓多次是在玻璃表面上移动快,与预测的结果完全相反。是什么原因呢?实验后发现,有可能是硬纸板吸收了蚯蚓身上的黏液,导致了硬纸板与蚯蚓两者粘在了一起,导致蚯蚓移动变慢了。为了剔除这一影响因素,笔者对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长方形玻璃板,然后将一块表面打磨使其粗糙,一块保持原有的光滑,同时为了保证蚯蚓沿着直线运动,用两根玻璃棒放在玻璃表面上,制造出直线的轨道,让蚯蚓沿着轨道运动。多次实验后发现,效果比教材中的方法好。
五、教育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教学有其特殊性,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展以实验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动力,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之目的。
(2)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认识。例如,在教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谈各合作小组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操作以操作员动手为主,监督员监督操作员操作过程中是否正确,记录员要及时观察并记录各个试管的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对较简单的操作,如玻璃棒的使用等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而较难处理的部分,如唾液的收集,教师可以做一些示范,使学生产生顿悟。
(3)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如:钠与水的反应,由于反应物钠用量要少而且反应速度快,观察效果不是很好。采用投影方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非常清晰;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采用投影教学远比单纯讲授或学生看教材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深刻的多,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震撼。
六、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一点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子实验教学探讨 篇4
电子系列课程重视实践与应用, 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在课程体系中担负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2]。也是培养工程意识的基础。相应的实验教学直接关系着这一基础牢固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对人才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 对电子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此必须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包含了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于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操作技能的学习,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于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实验内容多且琐碎, 学生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而且还要学会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但真正预习的学生不多, 而且不同的专业基础也不一样, 同一个专业能力也不一样, 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要与理论教材知识点相结合, 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适当调整实验内容。每项实验除了必须做的内容外, 再增加选做内容, 使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 按照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组织教师编写与不同专业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3) 难易实验内容项目间隔安排, 从而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抓住电子技术的特色突出其应用性、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
(4) 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 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
2 改进实验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 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去操作, 这样虽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但往往忽略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 使得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减小。而且实验仪器操作也需要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熟悉[1]。即使实验做完数据都正确, 但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的理解。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反映电子实验学习难度大, 上实验前表现出不知所以, 因此, 需要对原有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改进。
(1) 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在短时间里难以透彻的理解, 因此大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表现出一定的的焦虑情绪, 所以需要实验教师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宽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 同时在授课中要给予学生向教师提出对知识点疑问的机会。
(2) 实验教师应把固定的实验灵活化, 传统的实验一般都是将实验中所给的一些数据固定化, 这样便于统一结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某些数据灵活化。例如通过由信号源电阻电容组成电路观察两个波形间的相位差这个实验, 可以把原先电阻固定参数设置成可调电阻,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来确定电阻的参数从而检验数据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互抄实验数据而且更感兴趣。
3 加强对实验的重视
在我国很多高校不仅学校对电子实验重视不够, 而且学生对电子实验的重视也不够,
比如五四青年节学生参加歌唱比赛, 时间和实验课时间冲突, 组织者和学生第一思维想到的是把实验课调走., 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就业实验岗, 学生出现实验课逃课现象。因此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
(1) 提高学校对实验教师的重视程度, 安排外出进修、培训等途径, 加强实验师资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学习、外出交流、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 转变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4]。
(2) 组织学生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教, 对实验教师形成一种监督。同时加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严禁出现缺课、迟到和早退现象。
(3) 对学生不参加实验学习, 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实验课占多少分值或不参加实验课理论课不给成绩等等措施, 并且严格执行。
4 实验教学方式的补充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 引起教学资源相对紧张, 而传统的注重于课间师生话动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方式, 已经逐渐暴露出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 在原有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补充势在必行。通过采用电子线路仿真实验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中, 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条件。
(1) 电子实验的计算机仿真。目前仿真软件在电子方面比较常用的软件有Electronics Workbench (EWB) 软件和Pspice软件。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是一个原理电路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 其仿真对象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等.。EWB的元器库不仅十分丰富, 而目还提供了各种元器件的理想值, 所以仿真的结果就是该电路的理论值。这对于仿真传统验证式实验极为方便, 是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仿真实验系统。Pspice软件于1985年由美国Microsirn公司开发, 由原理图编辑、电路仿真、激励编辑、元器件编辑、波形图等部分组成, 在计算机上可以进行电路仿真, 而且在同一个窗口内同时显示数字与模拟的仿真结果。也是目前各院校用得较多的仿真软件之一[2]。学生预习实验时, 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现象后再进行实际操作, 就会顺利很多, 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2) 作为实验课教师可以用Flash制作有关的课件, 供学生预习和复习使用。通过课件的交互学习, 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也应运而生, 从而满足一些爱好者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还应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位更加重要, 而上课时间很有限,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电子技术实验室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3]。
5 结语
总之, 通过学校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 加大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实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内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习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利用实验仿真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拓展教学空间等多种措施。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好的紧跟时代的步伐。一定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摘要:针对电子技术实验现状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合电子实验教学实践, 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虚拟仿真及建立开放性实验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为电子实验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电子实验,实验教学,实验仿真,开放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胡晓光, 肖瑾, 张玉铎, 王满稼.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 2OO7, (7) :191-193.
[2]雷敏, 张跃勤, 汤怀清.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 2005, (2) :78-80.
[3]秦春斌.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功能探讨[J].民营科技, 2009, (10) :92.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技巧 篇5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因此,在科学课中如何提高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形成,是值得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思维发展;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184-01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索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所以,科学实验非常重要。实验是让学生实地观察,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1.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的,勉为其难的去做事情的效果总是比不上兴趣盎然的去完成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我认为应该注重选材。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较强,遇到问题总要问过清楚明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也可以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甚至是替换,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并且要努力的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
2.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所要完成的每一个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得出某科学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在做每一个实验之前,首先就要让学生知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要证实的是某些事物或物体之间的某种联系。在每完成一步操作步骤,需要做到什么,做好什么。这是都需要学生在实验之前以及之中要做到的,要明确总体的目标,更要将这个总体目标具体的细化到每一步实验操作过程中去。
3.巧设实验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学《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有关系。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动手操作,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在教学中,一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二要拓展实验的空间,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自主进行动手实践,获取科学知识。
5.动脑思考,注意启发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应该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实验,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液体的热胀冷缩”、“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
6.应用多媒体,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科学课有许多的实验操作和一些装置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困难的,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先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执教《热传递》这一课时,本人先让学生看媒体演示,掌握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并通过特殊处理强调用外焰加热以及理由,然后进行实验,因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实验方法掌握比较到位,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学生掌握的情况是十分令人满意的。演示完毕,再让学生复述,要求正确回答出给水加热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酒精灯给装水的试管加热,并仔细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与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如果一直沿用这种方法,对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都给以强化,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注意事项,相信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都会有一个大踏步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原来形式较为单一的教学课堂因为融入图形、影像、动画等多媒体而图文并茂,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容量的信息流中。它启发学生不断用自已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与课堂知识进行对比、补充、内化,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1-02
一、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精选和确定合适的实验内容,并按照教学规律、知识层次科学的组织,是搞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应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创新的理念,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探,努力使体系和内容趋于完善和科学化。
1.加强专业的基础训练。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乃至信息变化的科学。生物专业的学生对相关的物质组成比较熟悉,但对代谢过程探究的一些基础方法比较陌生,因此,在设计实验与教学时,我们加强了代谢过程探究的基本方法的教学内容,使之占到整个内容的20%,为以后相关实验的操作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2.减少重复性实验,增加适应性实验。
目前,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课体系设置的问题,各实验课程的设置都比较独立,对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结合重视不够,造成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的实验课内容重复或相似。为此我们在选定实验内容时首先会了解学生所学的其它实验课程,对里面有重复或相似的地方进行修改或删除。
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我们除参考全国其他高校相同课程的设计外,同时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如: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等。
3.削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验证性实验,可使学生从实验现象、过程上深化对《生物化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实验教学手段。但是,验证性实验过多,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实验指导书或教材中对许多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实验过程、步骤、习题等写得很详尽,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往往忽视对实验现象、结果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将验证性实验数量控制在所开出实验的50%左右;同时,改进验证性实验,在其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增加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操作达到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完整化。如,增加菜花中核酸的分离和鉴定实验,使学生既学会了核酸的分离方法,又掌握了RNA、DNA的定性检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知识,依靠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实验全程操作的实验教学。实验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探索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营造了适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良好环境,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例如,在“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实验中,通过让同学们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分子分离的常规过程和常用方法;通过让各个组实施不同的操作方案,不仅能锻炼他们的科研技能,还可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不同实验方案的实施,使同学们认识到生化分离实验除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之外,还表现出灵活的艺术性,并随着被分离样品的不同而可以艺术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生化分离手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占所有实验学时的20%。
4.增设开放式实验。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通常包含三个部分:验证、综合、设计。结合当前实验室硬件条件及教学现状,我们提出了开设部分自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构想,并在部分教学班级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也相应地提高了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要求。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对生物化学部分实验项目进行了开放式实验的尝试,如选定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为开放性实验。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可分解为如下内容:一、不同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要求对五种以上水果进行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根据结果来评价水果的营养价值。材料来源:学生自己选定。二、同种水果不同生长时期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这个内容因涉及不同生长时期,所以材料由指导老师提供。三、不同产地同种水果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材料同样由指导老师提供。实践证明,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其它途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类实验约占开出实验的10%。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一切材料,讲清楚实验步骤,有时还做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报告也是一个模式,学生做完实验没有什么收获,教师也很难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整个实验课程体系效果非常重要。
1.实验教学过程的改革。
改变过去实验准备阶段由教师完成、学生进行课上操作的模式,由教师提供实验指导,药品、仪器的准备由学生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可以分组轮流准备实验所需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整地完成一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课堂中教师不讲述具体的实验过程,只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把时间留给学生。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深入到每一实验小组去观察、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操作方法、规范程度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基本功达标。
2.实验考核指标的改革。
实验报告作为一种考核手段,其目的是检验一个学生实验完成过程与效果,检验实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以往存在完全依赖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问题,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我们将每个学生的平时实验操作计入成绩,占到40%,实验报告和笔试各占30%,这样更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
三、结束语
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对课程体系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指标进行了探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其自主创新性能力,训练了他们的科研意识,拓宽了思路,实现了我校的培养目标,使他们能真正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讨 篇7
一、从生物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
生命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 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意义的课题为主线, 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 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生物学发展史上, 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地把科学家们独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 有效启迪学生领会科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实验课堂启迪智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 受到课时、课堂容纳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 能够真正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内容就极其有限了, 但实验课却能充分体现探究式教学理念。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 并且探究性实验也相应增加。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已设计好的方案或者教材实例进行参考模仿。
三、自己动手, 自制教具, 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现在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 很多图例模具缺乏, 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 而自制教具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 利用身边材料, 建构物理模型,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有关生物概念和结构。因此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引导学生构建模型, 自制教具。
总之,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除了教师要深挖教材, 还要经常性地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 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新课标下的生物学更应重视实验的教学。从生物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实验课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 自制教具,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讨 篇8
一、明确实验目的, 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中学生好奇、好动, 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 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 学习目的不明确, 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 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 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 除看、问、查以外, 还要通过化验, 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 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树立科学态度, 提高学习兴趣, 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 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 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 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 (目镜) 物 (物镜) 通光 (通光孔、光源) 一直线, 光强用平面镜, 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 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 微调粗旋镜升降, 细旋校象清晰, 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 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 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 教师巡视, 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 如用左眼观察时, 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 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会很快对好光, 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应擦干净外表, 转动转换器, 把物镜偏两旁, 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 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 圈上关键的词语, 教师再讲每一步的要领及注意的问题, 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 太多易外溢, 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 展平防重叠, 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 气泡圆边厚黑, 中间亮白, 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步骤、要领,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中的细胞, 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在光镜下看不见) , 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 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 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 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认为解剖完了, 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 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 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 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 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 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 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 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检查评分。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 培养了认真的科学态度, 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四、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 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 不限制学生思维, 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新的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实验, 使我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我具体的做法是, 在学习新知识前, 先围绕新知识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去讨论, 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 自己去设计实验, 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 对于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实验方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绝大多数实验只能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做, 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通过逻辑思维、分析、研究, 最终真正找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 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告诉学生:“光合作用对我们人类, 对于自然界都是极其重要的, 光合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食品, 以及许许多多的物质原料, 如果我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就可以改变许多产品的生产方法, 比如用工厂化的方法生产粮食。但遗憾的是,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光合作用仍不是很清楚。如果现在把这个课题交给你, 你将从什么方面入手, 怎样研究光合作用呢?”学生在这种引导下, 思维非常活跃, 提出应该从光合作用的时间、场所、条件、过程、原料、产物、速度……多方面来进行研究, 远远超出了书中所叙述的内容。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实验来研究这诸多方面呢?绝大多数学生都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了自己的实验, 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四、五种实验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多数实验还只能按书上的安排去做, 但经过这一系列思考讨论后, 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加深了,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准确和深刻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教学实践证明, 生物实验教学是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和探索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摘要: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篇9
一、让学生常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定期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是物理实验的基础内容, 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 写好预习报告, 了解实验目的, 理解实验原理。教师依据实验的难度进行详细的或者简单的讲解, 实验仪器的使用作为讲解的重要方面, 分组进行实验, 做好指导工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观察实验结果,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可以接触到物理实验仪器, 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时间充裕,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学校可开展兴趣小实验, 布置小实验课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验题目, 依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制作作品,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亲自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
二、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
首先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 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 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 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 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 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 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 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 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 又有利于缩短观察时间, 从而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磁场”这一节课时, 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般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 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 轻轻敲动玻璃板, 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 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 让一部分学生看看,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术, 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幕上, 使全班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场”的认识, 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三、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不明确, 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跃跃欲试, 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 还要通过制作教具、学具, 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 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 认真设计步骤, 详细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误差后, 要求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五、采用一套有效地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篇10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地位
随着初中课程负担的不断增加,老师和学生们的任务明显增大,学生们总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作业和安排的任务的目的,而机械的去应付老师。他们并不能认真思考所学的知识点来源于哪里,或者是不会想为什么存在这样一个定理,而只是单纯的去应用做题,也会出现题目稍微增加难度,学生们就不能做出结果。出现这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们并不能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实质,没有认真思考或者是换个思路去把物理定论和法则去证明和实验一下,看一下结论是否符合书中的定理,如果不符合的条件下, 应该找出失误点在哪里,是否偏离了实验和证明的轨道。没有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识的真实内涵,就不能随机应变物理千变万化的各种题目。但是老师如果采用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学习效果会大相径庭。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因为老师会亲自带领学生们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极地参与到讲解过程中,而且对物理结论的来源会掌握的一清二楚,对知识点的了解会非常到位。同时,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们对实验有不理解的问题,包括实验的方法、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实验用品的使用等各个方面,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也会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对于实验出现问题的地方,老师也会耐心加以指导。 通过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会比较多,学习的效果也会远远超出老师单纯讲课的方式。这足以说明,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的地位之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
物理学习的基础是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老师要明确自身的引导性和指导性地位,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实验教学的策略。
1. 分配小组合作实验。在现在的班级中,如果老师个人做实验,全班一起观看的方法,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的讲解过程中。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部分时,初中物理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动手,灵活动脑,找出摩擦力受影响的主要因素,开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只有学生个人亲自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对于实验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于物理实验连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不存在丝毫的求知欲, 那样的话学习不会有半点成效。例如,在学习《小孔成像》这部分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小孔成像产生的原因,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条件下,获得的学习效果才会倍加明显和有效。所以,初中物理老师应该分出一部分精力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只有学生个人热爱物理实验,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去。
3. 开展物理课外实验。在现实条件的允许下,保证学生自身的安全,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课外物理实验。如《声音的传播》《简单的机械和功》《物体的运动》这几部分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 这样的话,不但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热情,不断树立起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堂进行实验教学有很多的好处,老师要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想办法去采取措施,制定出符合实验要求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及其主动性,并加以指导和训练。只有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前提下,我们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才会更加有声有色,让更多的学生热爱物理这门学科,勇于创新和探索,开拓出物理世界的新天地。
摘要: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由于课程的设置,在初中学习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处于起始阶段,刚刚开始给学生们正式引入物理这一学科。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们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物理实验和理论学习的课堂中,才会使物理这门学科散发其魅力。主要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的关键性。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探讨;实务操作技能
G642;F239.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社会需要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务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高校承担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要责任。近年来,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培养体系并不完善。部分院校尚未开设审计学专业,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内审部门从事审计工作。本科院校的审计课程分为审计学基础理论和审计实务训练两部分。审计学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通常设置于第五或第六学期,审计实务训练通常以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形式设置于第七学期。
审计模拟实验作为对审计学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培养学生审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通常在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通过模拟真实的审计业务流程,让学生动手进行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审计差异汇总、出具审计报告、编制审计底稿等实务操作过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报表审计流程。然而很多院校的审计学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在模拟实验课上未能充分掌握相关实务操作技能。本文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教材匮乏,教学内容简单
审计模拟实验教材更新缓慢。一方面,很多教材沿用2006年的审计准则编制,未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财政部于2014年大规模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其他综合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关联交易抵消规则等多项准则作了重大修订。然而绝大部分审计模拟实验教材的解答仍是针对旧会计准则的会计业务进行查错纠错,教师在教学时需不断更正教材配套的答案,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出现错误。
大多数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更像是一本错账更正的习题集,学生对每个会计科目进行查错纠错。然而审计并非简单的更正错账,更多地涉及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内容,实训教材中无法呈现企业实体系统性内容的衔接,使得学生无法根据教材内容做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定合适的重要性水平、致使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存在问题。且多数教材各章节涉及的业务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教师亲自编写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又比较困难,不易获取企业真实的年度会计账簿资料,无法保证会计数据之间、财务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连续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审计岗位模糊
目前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把所有学生放到审计平台中,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使用电脑中安装的审计软件进行实训。然而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审计实务过程中涉及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审计助理等岗位,各岗位的基本职能和职责范围及涉及的审计工作并不相同。让所有学生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机械的审计流程操作,不益于学生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学生对审计岗位的概念非常模糊,工作内容也一知半解。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时较少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基本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很多学生学习完审计学基本理论仍然对审计涉及的内容和环节不了解。这就需要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中让学生接触企业账簿,对其会计业务活动进行审计,亲自动手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底稿,掌握审计的具体业务流程。许多高校审计学理论课程设置为64课时,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设置为16课时,审计模拟实验的课时略显不足。完整的审计流程涉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编制审计底稿等业务。在进行实质性程序时,有些科目的审计非常复杂,例如:存货的计价测试、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固定资产折旧的测算、税金的测算等,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完整的审计流程。
(四)教师实务经验不足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要求任课老师在具备专业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审计实务经验。然而许多高校的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接触过会计或审计的实际工作,无法深入、清晰地给学生讲授审计的具体业务流程。例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测算,模拟实验教材中将固定资产机械地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办公设备、交通设备四类,对每一类分别按使用年限进行折旧测算。然而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机器设备或办公设备的使用寿命均相同,也并非所有固定资产在被审计的当年能提足12个月的折旧。实务工作中需要把在被审计年份没有提足12个月折旧的固定资产单列进行折旧测算。对于使用寿命相同、残值率相同的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和交通设备可以合并测算累计折旧。所以实务工作中通常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残值率的不同进行分类做测算,而并非简单地依据固定资产类别划分。许多教师没有实务经验,按照审计模拟实验教材讲授这部分内容过于机械,不能灵活地给学生传授知识。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调研,开发审计模拟实验教材
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真实的业务环境,搜集企业的一手会计资料。同时,高校可为教师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的机会。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审计业务的操作流程,加强审计实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直观地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对风险评估、重要性水平制定的影响。通过企业调研和挂职锻炼,教师可与企业专家根据新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共同编写模拟实验教材,设计完整的符合真实企业情况和审计业务流程的教材,加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进行角色扮演,仿照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审计人员
角色扮演即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审计岗位进行衔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审计不同岗位涉及的工作。例如: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可设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主管、出纳、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审计助理等岗位,分别请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模拟库存现金盘点的真实情境,结合企业账簿资料,让学生编制库存现金盘点核对表,从盘点日倒推至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金额。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设置审计助理、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会计、出纳、被审计单位客户等岗位,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审计助理根据明细账填写应收账款询证函,请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在询证函上盖章,向被审计单位客户致电告知发函事宜,必要时采用跟函方式,同会计或出纳人员一起到被审计单位客户的公司发送询证函,期间仔细观察会计或出纳同被审计单位客户是否有串通舞弊嫌疑。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快速了解各账户审计的实质性程序,了解不同情境下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决定是否对审计风险进行重新评估。结合真实情境,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加感性认识,快速掌握审计知识和技能。
(三)适当增加课时,融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
如前文所述,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学时通常为16课时,对于复杂的审计流程而言,16学时略显不足。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计实操技能,培养学生审计的风险应对意识,如果课时不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学会了“抄答案”,明显与该课程的初衷背离。所以高校应适当增加审计模拟实验的课时,例如增加至24或32课时为宜。
对于课时不足的问题,高校可适当融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微课是以简短的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的教学活动。慕课即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国内外已建成众多慕课平台,例如:Coursera、Udacity、Edx、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世界著名大学上传优秀教学资源,供全世界的学习者观看和学习。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核心,学生在课堂外自定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内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对存货计价测试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可制作视频,根据成本计算单检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检查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存货收发情况进行计价测试,将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的会计凭证及账簿、审计涉及的计价测试表录入视屏中,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清晰地了解审计步骤,了解应核对的凭证及记录。学生也可在慕课平台上查找相关教学视频,与平台上的学习者进行交流,通过慕课学习,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审计流程。
(四)高校之间、校企之间进行广泛交流
对我国审计实验课程教师的学历及教学、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的审计实务能力略显不足。高校应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高校教师可积极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和学习,汲取优秀教师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经验,开展研讨及交流活动,促进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学习的机会,教师参与到真实的审计项目中,熟悉并掌握审计流程,这样才能将实务技能准确、清晰地教授给学生。除此之外,可邀请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或开展指导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书本上没有涉及的审计实务内容,提高学生对审计实际工作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杨慧媛.应用型本科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31-132.
[2] 张爱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經济,2014(1):114-115.
[3] 李卓.普通高校审计专业模拟实验课教学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207-208.
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1 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实验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实验教学模式呆板, 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 学生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
学生在相关知识课堂教学完成后, 学生先预习讲义, 指导教师在实验室讲解实验原理, 具体的操作步骤, 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以及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等, 然后学生按照讲义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生做实验的目的就是验证一些已知的实验方法。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去研究, 有了问题找老师, 仪器出了故障找老师。渐渐的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依赖心理, 积极性降低, 从而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效果差。而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 , 办事循规蹈矩, 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实验不独立设课, 而只是依附于理论教学, 作为理论验证的一种手段。
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时安排不足, 而有的课程没有实验条件照样安排实验。化学实验相对于其他生物类实验来说具有实验准备复杂, 实验过程复杂, 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因此, 所需的实验课时相对较多。但是现在的实验课时安排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实验教学时间安排随意。由于实验教学不受重视, 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论课程的进度随意调整实验教学的进度, 甚至将实验课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 学生的积极性降低。
(3) 考核方法不完善。
由于一般实验没有独立设课, 不计学分, 所以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较准确的量化考核。即便独立设课, 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 也是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由教师来评价,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准确, 有可能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考核不严, 有的实验课根本没有考核, 在试卷中少有考题与实验相关。实验报告抄袭严重, 指导教师对于这一现象多数置之不理。对于实验报告的批改也是千篇一律。
2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
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不仅仅是分析问题, 更主要的是要受到设计思想、设计技能、调试技能和实验研究技能的训练。实验教学的内容必须体现出重应用、重开发、重技能、重素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开发设计的能力, 必须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评估的影响, 实验教学经过进一步改革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2.1 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除了验证性的基础实验以外, 又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学生在做完一系列基础实验以后, 指导教师出几个相关题目, 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选择实验设备, 得到相应的结果。这类题目一般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潜能, 初步形成本专业就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通过这一层面的实验训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优化实验室软硬件设施
2006年我校购进了大量的仪器设备, 并引进了硕士生实验员。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现在每个实验室既有基础实验设施, 也有科研所用的先进设施, 确保了实验室有一套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于新引进的实验员, 要求硕士学历, 要求动手能力, 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实验员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2.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在保留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同时,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 对那些能促进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技能的实验不应该丢掉。另一方面, 由于学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对每一个实验都安排成开放型实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安排。
传统实验一般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 并和教材结合紧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 如果安排成开放性实验, 时间过于分散, 大大增加了实验员的工作量, 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做。开放性实验应着眼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这样的实验涉及多个知识点, 通过实验, 能够达到知识的综合应用。
2.4 重新认识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位置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心在于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内容, 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们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在学习过程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两者应该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并且, 实验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进一步深造也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5 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学校从上到下都对实验教学给与了高度重视, 当然对学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尤其是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以后, 学生的角色也有了转变。首先学生占主导地位, 但是实验面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 因此, 学生在查阅资料, 分析问题, 动手操作能力方面都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其次, 要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传统的实验较多的是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 学生多数照猫画虎, 而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往往束手无策, 无从下手。因此要求学生在实验时, 不要局限于课本的某一章节的内容, 要系统地解决问题。第三, 建立学生助教机制, 对于一些对实验有浓厚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让其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仪器维护和教学、科研工作。尤其是参加科研活动,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 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基地, 更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现代化实验室建设科学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建立一支实验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实验技术队伍,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要不断的借鉴其它专业改革的经验, 不断的推动实验教学向纵深方向改革发展, 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传统实验教学存在很多不足, 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指标、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使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秦至谦, 崔立军.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3, (4) :222-223.
[2]陈秀平, 胡小刚.我校实验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5 (3) :277-278.
[3]赵辉, 王洪君.实验教学环节的量化管理与目标考核[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2, 24 (3) :258-260.
[4]荣昶, 赵向阳.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1) :212-214.
【实验教学探讨】推荐阅读: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08-13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探讨10-09
高职院校药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讨10-22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07-08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讨论文09-28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12-09
网络环境下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09-26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探讨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