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探讨

2024-08-23

课堂教学探讨(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探讨 篇1

中职学生在语言知识积累、理解水平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学生,如果仍照搬中学语文常规的教学方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耗时低效。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有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为了贯彻《大纲》所强调的“注意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中职语文应以专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专业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定位也要从岗位分析出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目标的确定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员语文能力水平的需求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满足实际生产岗位的层级、种类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听的能力训练,除了提高听问、听辩、听测能力外,我还补充了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的仔细聆听的技巧,听话的礼仪,接打电话的礼仪,结合到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安排模拟训练。只有把教学的课程贴近专业需求,符合专业学生需要,才能学以致用,达到以专业为本的目的。

2. 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

根据不同类别的专业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知识模块,或组合本专业的新的模块群,使语文课程更适应专业需要。建立语文教学核心模块,构建语文基本知识的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各专业必学的知识,通过对这一平台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语文知识核心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商贸物流专业为主的中专学校,我根据商贸物流类专业的需要设置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教学内容分三方面: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每块教学内容又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课程两类。

基础课程的内容衔接初中,对应《大纲》规定的能力标准,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职业课程的内容是就专业的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模块,教学时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弹性处理。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可以灵活拆卸组装每个模块,通过多重目标体系的设计,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语文教学在结构上采取开放式的模块组合,专业不同模块组合也不同,模块可以在课时上进行定量化,给予一定的“学分”相配合,保障模块有效运用,也有利于“学分制”教育的推行。

二、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 改革中职语文的考试方式。

中职语文考试不应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更不应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我们不能用分数来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中职语文考试要体现专业特点和灵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建立中职语文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富人性魅力;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具个性色彩;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力求让评价充满生活情趣。要贯彻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成长自我记录为主,实现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定评相结合。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促使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双向互动的评价。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制造条件。

2. 改革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考评。

教师教学考评标准应一改过去以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升学率来考评的模式。评价教学效果不应只是看学生的分,而是应侧重考评学生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中职语文的特殊性、差异性,决定了各专业考评的侧重点不同。试题分值有些不同,评价标准也有差异。如同样是书写题,财会专业的语文试卷设定分值可高一些,其他专业的试卷可设定低一些。财会、旅游专业的试卷上可在说明文上增加短文内容分值,文秘专业则可在记叙文上增加内容分值等。总之要尽量贴近他们的专业和职业实际,真正把中职语文的考与用密切联系起来。

课堂教学探讨 篇2

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简单的原则。在课件设计中,必须以人文本,积极地从小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因为毕竟我们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必然会受到年龄的限制里。故而,在进行多媒体设计的时候,应该积极地考虑到这一因素。在课件上不要过于繁杂,过于抽象,要遵循直观简单之原则,让小学生一看就懂。只要能够充分地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到了运用多媒体的目的。

2、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兴趣的原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兴趣”。只有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促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在进行Family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大家庭的PPT课件,让小学生在情境里感受到家带给人的温暖。尽管课件设计的简单,但是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已经足够,而没有必要在这些课件里弄太多的声音、色彩,那样做反而弄巧成拙,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

3、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情景性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应用现代多媒体学习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对情境呈现中的强大优势。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呈现功能,多用情境来营造英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寻找到语感。

4、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属点都在于学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语感积极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于英语学习的一个极好的视频,但是这个视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他们在感情上也就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情感,甚至有时候还无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显然不利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像这种教学资源,就不要利用。故而,我们在引进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人为本进行教学设计。

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积极地渲染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英语学习的热情。由于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声频、视频以及动画的强大功能,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即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将课堂气氛搞活。比如在进行koala、giraffe、lion这些动物的学习时候,学生不是太熟悉。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动物的视频有选择性地截取,然后播放给小学生观看,让学生加深对动物里认识,进而让单词和形象的动物有机地关联在一起,促进记忆。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扩展文化背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也不例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各地域的文化进行有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三、结语

高效课堂教学探讨 篇3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把问题一个个抛给学生,引起学生思维的矛盾与斗争。学生不断思考、交流、讨论、论证,当思维打结了,教师就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才发挥了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表达体会和见解。当学生表述出正确的见解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问:“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从而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以便采取相应的启发措施,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当学生有创见时,要热情鼓励,当学生讲不出什么见解时,教师更要满怀信心地启发引导,尽量使学生谈出体会,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下面是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的一些探究及尝试。

一、构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大胆初步设计了行动方案:(1)先让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课堂课下都可以讨论。(2)教师课前先布置好下一节课要上的内容。针对下节课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看课本,查相关资料,想方设法将这几个问题弄懂。(3)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创设环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请小组代表给大家讲。这时,教师与学生换位,坐到学生的位置上,让学生上讲台去讲,只要学生将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下面的学生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向小组中的成员提问。最后教师再详细点评,补充。(4)课后作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清楚的内容、课堂的感受写到作业本上,然后再配一些相应的巩固题,一起上交,由教师仔细批改。第二节课一开始就针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讲解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二、实施

在此以“电磁感应现象”这节课为例进行说明。

学生先在各自组成的讨论小组中讨论第二天的实施方案。正式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我首先介绍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使他们了解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和思路,进行科学思想的教育。(法拉第坚信电与磁有密切的联系,把导线放在磁场当中想得到电流,试验失败了,这表明利用磁场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法拉第试验了10年才找到这个条件。)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下面讲的重点内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上来。接下来让学生讲如何理解磁通量以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一小组推举他们的组长王凯南同学上来讲。也许是第一次上讲台与大家进行交流,他显得非常紧张。他首先直接告诉大家磁通量的概念和公式,然后画图给大家进行解释。接下来他请同学来回答磁通量的单位。下面的学生也积极地配合他。可是当他写出1Wb=1T·m2=1V·s让大家进行推导时,学生则显得无从下手,这时他引领大家一起来推导:Φ=BS=■=■=■=Ut。讲完这之后,其他小组成员就对他讲的磁通量的概念提出了异议:Φ=BScosθ和Φ=BSsinθ,让他进行解释,这时王凯南就显得力不从心。其他的小组成员主动给予了回答,不管是Φ=BScosθ还是Φ=BSsinθ,两个公式的目的就是把B与S转化成垂直。(这时我感到非常高兴,说明已经有学生理解了磁通量的公式。)同时他还指出从磁感线的角度更容易理解磁通量。但是对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他直接让学生观察他怎样做实验,是否有感应电流的产生,但是并没有进行分析,然后直接得到课后的结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有感应电流的产生。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很牵强。我上台,该补充的补充,该指正的指正。但是,课堂时间不够用了。

当时我请了几位教师一起听课,课上完之后请他们提意见。他们普遍认为:(1)王凯南及讨论小组的学生不仅对磁通量概念的理解掌握得不太好,而且对如何产生感应电流的实质也没有发掘出来。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没有摆脱教师的束缚,学生思考的问题少,没有抓住课本的中心及问题的本质,只是流水一样将这堂内容完成。对此我在点评的同时,教给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的方法,如通过实验边演示边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实质是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在发生变化。(2)学生占用的时间过多,整体设计不够合理、紧凑。他们提议:每堂新课让学生只讲一个问题,让学生间相互讨论。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点评,又可以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

接下来,在上第二个班的课时,我只让学生上来讲如何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至于磁通量的概念由我先讲解,当讲到“感应电流是如何产生的”时,再请下面讨论小组的成员上来讲解。有位学生上来,边操作实验边引导同学观察、分析。他是以初中所学的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进行讲解的。他先引导大家找闭合回路,然后找有效面积,再分析该回路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找规律,最后再以其他的几个实验验证刚才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时,下面的学生又提出问题“如何能使磁通量发生变化”。这个小组的其他成员便纷纷进行解释。有的学生提出用磁通量的公式可以很好地理解Φ=BScosθ(θ为回路面积与B的夹角),只要回路面积S的大小以及磁场方向与面积的夹角θ三者之一有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磁通量的变化。最后我上讲台进行点评,总结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首先让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搞清楚要分析的是穿过哪个闭合电路所包围面积的磁通量,因为有的实验装置中不止包括一个闭合电路,然后再判断它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磁通量变化的原因。

通过几堂课的实践,我明显感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知识的衔接也紧凑了,条理也分明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三、反思

1.通过师生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参与、合作的学习策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进行指导。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小组的讨论中,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他人见解的判断和对自己见解的评价,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参与学习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2.教师要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与创造性。要尊重学生的尝试,即使学生的想法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给予理解和尊重。要改变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定位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追求教室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与量。

3.教师要创设好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实际出发,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可行性探究活动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既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又含有需要经过分析、探索、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出结论的未知成分。

4.实现积极评价,营造创新氛围。积极评价是创造性教学的有效手段。它要求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成果,要坚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尽量做到不批评、不指责。实践证明:实施积极评价要做到评价内容激励化、评价标准个别化。这样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能让学生明白“这样做是对的”,使学生的行为有明确的正面依据,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课堂教学探讨 篇4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而且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篇5

一、问题的引出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通俗地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往往被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联系教师和学生思想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门语言教授学科的英语课,它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最接近日常的交际环境,所以英语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提问,都应当成为双方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教学或不在意、或不在乎,甚至不懈之,从而大量采用“地毯式轰炸”、“全方位出击”“高密度教学”,这迫使学生接受大容量、高节奏、重负荷的课堂,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牺牲了学生的积极情感,破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目标过多过杂,教学重点无从把握,教学方法满堂输送的状态,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值得我们深思。

二、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如此。课堂“提问”教学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英语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教学偏差。

1、教师对“提问”教学的理念偏差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45分钟是教师发挥才能的舞台,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不能花在那些无谓的“提问”上,偏爱于“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主动“提问”,会扰乱课堂纪律,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教师认为,“提问”教学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还会影响教师的“学术”权威。如此等等的理念,使得现在的课堂教学还是被“不提问”“少提问”“师问生答”等陈旧教学方法所垄断,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这样长期以往,致使学生不积极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形成课堂气氛死板,学生上课不敢主动发言的格局。

2、教师对“提问”教学的内容偏差

目前的英语课堂“提问”内容,反映出诸如提问的实效过低、提问的难度过大、提问的作用过小的现象。“实效过低”特征表现为提问内容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密切,所提问题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与课文内容无实质联系,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难度过大”特征表现为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原因是教师以自己的角度凭空设想问题,它的评判使学生造成了认知的困难。“作用过小”特征表现为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学生的回答被限定在待定的范围内,往往只需在“Yes”,或“No”中选择。这些提问内容上的偏差,使得看似热闹的“提问”失去了原有的效果,丧失了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对“提问”教学的动机偏差

少数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把课堂提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一些难题来难倒学生,造成学生当众难堪,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但频繁使用这种方法,会大大削弱提问的原有功能,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怕被问到的心理。

4、教师对“提问”教学的行为偏差

一些教师喜欢采用“直接告诉式”教学法,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分析和解决。学生只是无奈被动的接受,这样容易产生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忘的后果,课堂的有效性随之下降。这与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三、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交流最主要的表现方法是“提问-回答”,其可分为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三种形式。不管哪种形式,根据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都必须在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评价反馈。为了切实提高“提问”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务必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问”的目标性,注重“提问”的艺术性,突出“提问”的主体性。

1、明确“提问”教学的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提问”教学的目标,我想主要是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发展。

一是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教师要善于提一些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课文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如在讲授《Go for it》九年级(上)Unit 3.section A 3a时,在课文学习之后,巧妙的通过二个开放式的提问:

1.What will you do if somebody doesn’t understand you?

2.You have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your problems.But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hy?

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其见,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二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如在讲到《Go for it 》九年级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导入第一课时,采用先让学生听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问:Do you like this piece of music? 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在很浓的学习兴趣中转入正题。

三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让“提问”时机适合,难度适中,内容适宜,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有所收获。如在教授《Go for it》九年级Unit 15 section B时,通过问“Can you tell me how we humans are harming the earth?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阐述现在环境受到了种种危害。再通过“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大家从小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2、注重“提问”教学的艺术性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项艺术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进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因此,教师提问时,要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

一是提问表述要清晰。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提问表述应该严密、详细和清楚, 为学生思考指出明确的焦点和方向, 避免模棱两可。清晰的提问会提高准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如《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导入时,如提问“What are the important inventions in china ?学生会感到茫然,因为中国的重要发明有很多,因此,可以把上述问题改为“What are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the ancient china?”,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就很明确,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二是提问机会要均等。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用多题联系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明显的帮助,当然,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难度增大,以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如在讲解《Go for it》九年级Unit 4 What would you do ?单元时,讨论What would you if you had a lot of money?,让学生按顺序回答,使每个学生都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问“Why?”.三是提问反馈要及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应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教师的想法及时反馈给学生,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特别是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怯心理比较重,压力很大,教师的一点点表扬,会象照亮他们前行的灯塔一样,给了他们目标、信心和动力。只有及时的肯定反馈,才能活跃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3、要突出“提问”教学的主体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学生回答,师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如教学《Go for it》九年级Unit 7.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 section A 第一课时,通过展示各地迷人的风光图片,创设去各地旅游的情景,直观地呈现新词,让事先预习好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在阐述自己的预测之前,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猜测,给他们真正的“说话权”和“提问权”。

二是竞争合作,让学生善问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学生的提问能帮助教师拓展教学的空间。如在教授《Go for it 》七年级(下)Unit 11 Section A 3b中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是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一组对话。在学习这段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简单地进行翻译、语言点的讲解,而是设计了一个四人小组的活动,让学生仔细阅读该段对话,与同伴讨论并归纳出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间对话时常用的句型。为了使学生的归纳更有层次性、更系统,我们呈现了3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如下:

⑴What can a host say when he begins his talk?

⑵If a host wants to know his guests’ opinions, what can he say?

⑶When the host finishes interviewing his guests, what must he say?

在讨论之后,请同学把讨论结果与大家共享。

三是模拟体验,让学生会问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模拟体验相关情境,进行动作表演或角色表演,在表演中展开问答式的对话,模拟实际,既拓宽了问题情景,又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的语言配上适合的表情和举止,使文章内容融入学生生活。如在学习《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3.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red? Section A 标题是本单元的重点,为了体验这一问答,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即一个学生充当电台记者,采访飞碟到达和起飞时,他们都在干什么。这种模拟体验,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让学生在此体验中大胆地发问。

四、结语

高校课堂教学途径探讨 篇6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设计;途径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偷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师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大学的课堂是许多人梦想的地方,大学的课堂教学也经常被人想象为在学术自由、思想解放的象牙塔里追求真理和科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甚至还很令人担忧,学生厌学的空气在很多高校里弥漫且难以遏制,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有些僵化保守、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肯定的。

一、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这长达十几年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的学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不愿动脑,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 不敢置疑, 不善表达的学习风气,解决问题、 判断问题的能力较差。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危害,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日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位于教师主导

在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以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等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教学中,斯金纳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学生按一定的步调一步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然而,现实课堂教学没有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 师生关系、 课堂组织与氛围、 教学评价与测量等诸多方面, 实际上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受教授的知识结构、 能力水平甚至个人好恶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承认与体现。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重视课堂教学艺术,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的权威思想, 视学生为朋友,追求课堂教学艺术, 以美学意识去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例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 标新立异,多提问题, 共同探讨。对学生萌发的创新意识, 哪怕是一点点的思想火花, 都要给予赏识与鼓励。只有在自由与舒展的前提下, 学生的思维才能越来越活跃, 创新的潜能才能得到积蓄与迸发。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角色,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与焦点, 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组织中着眼于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运用知识信息的兴趣与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过程或课堂讲课的过程,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使师生共同处于一个平台,有利于教学相长,相互提高。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有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具体为:(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弄清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的反应及时倾听学生意见或建议,以改进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情智发展。(2)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应珍视学生的学习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程教学中获益;而个别教学则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点拨和培养,使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开课之初,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用处;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应该及时总结每个章节所解决的具体问题。使学生能把握住该课的主要脉络和关键,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避免因盲目和茫然而丧失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即教师应具有对教学工作、 对学生、 对科学的热爱,并将这种情感融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体察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就会迸发出持久的学习兴趣, 形成高昂的学习情绪,锻炼出顽强的学习意志, 而所培养出的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汪立,黄蕾.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12).

[2]彭瑞东,杨彦从,杨从娟.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M].高教论坛,2007 (10):5.

[3]刘莉.导学教学方式的提倡和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75( 3) :22- 25.

[4]徐炳吉,刘翔.高校课堂教学艺术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M].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

[5]朱作仁,教育词典[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78:65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篇7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展,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 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一、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学习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正是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 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势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 “以学生为主 ”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

从认知心理学看, 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造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 设问题 ,引导学生多思 。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 ,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例如:解方程(1+x)<x+9中“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2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3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去的,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3.巧 编习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 (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 (题目的条件不充分 , 结论有多种性 ), 例如“比较大小 :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重组解答, 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 也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标准,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既然如此,怎样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努力。

一、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

1. 了解“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的观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的阐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既要比较详细,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新课标以行为目标来表述课程内容标准,教师制订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也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

2. 采用“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访谈、调查、集体备课、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性。但是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还是一种预设的目标。因此在课例研究中,教师主要是要研究教学目标的“三度”:适宜度、操作度、达成度。教学目标的适宜度是看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是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操作度主要是看新知目标的滚动是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一致。达成度主要是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效果、任务活动的完成效果及在活动中的进步与发展。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表提供的视角来观察衡量目标是否有效的三个维度。

二、有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

1. 不要用新的程序化取代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缺乏精神内涵、徒具形式的学习方式,不仅不自觉地违背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违背了小学基础教育的目标,而且可能引起新一轮的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落和教师对教学功力的漠视。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深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正确理解它的精神实质。小学语文课堂探究要立足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探究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学习的基础能力。

2. 要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由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积极的实践与深入研究更好地去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能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这两种学习方式,这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又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更是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需要。

3. 要正确处理好“教师讲”与“学生探究”的辩证关系。

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希望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更需要小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加以帮助,加以讲解,加以指导。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到开拓思维、方法点拨无不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学会学习,获得长足发展,为今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意识

1. 挖掘社会自然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成就动机。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随着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教师就可通过学生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促进学生形成成就动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不就是在家乡父老乡亲们欢庆传统节日时发生桥毁人亡的现实悲剧中产生出建筑高质量的桥梁的成就动机的吗?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搜集一定的资料,尤其是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通过一系列活动,不少学生都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动机,并表示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打好基础,力争将来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运用科学的方法,完美学生的成就动机。

儿童的成就动机受兴趣、爱好、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大部分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显得幼稚、荒唐甚至于不切实际,这就需要教师予以鼓励、保护甚至于适时的调节。

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其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呢?

1. 钻研文本。

新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要吃透文本,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否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教师首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放在第一位。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创设的情境来提问,这样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若善于利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具有开放理念。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监督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侃侃而谈,充当主角,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服务,力求让教师、教材、课堂教学都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重视家庭语文学习和课堂语文学习的联系,是教育改革最为现实的需要。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对学生语文学习构成影响,只有净化社会语言环境,吸收社会语言中精彩的内容充实语文课堂,抵制不规范的语言现象,才能协调一致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定期的师资培训是目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对在职教师要进行定期补差,对新教师则要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并在培训当中采用新型的培训模式,有助于全面、快速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海燕.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09.03.

[2]田树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初探.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02.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篇9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以提高大学的课堂教学水平。

( 1) 充分上好第一节课。第一次和大学生近距离接触, 的确是非常关键的。如何上好第一堂课, 对于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 特别要强调注重感情因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第一节课在讲解教学要求、授课形式、考核标准、课外阅读、联系方式、网络辅助教学、教学主要内容与计划安排、课程学习意义等外, 还可以把教师的一些情况给学生作以简单介绍, 比如教师的科研方向、兴趣爱好、生活感悟、经验分享等, 以照片、视频、讲故事等方式介绍给同学,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明确传递教师出与学生建立起近乎朋友之间的关系信息, 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尽量改变90后人际交往的欠缺。这样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再加上教师勤奋的付出, 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 2) 在课题教学中适时加入最新热点问题, 把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来引起学生共鸣, 把学生追求新鲜感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征充分发挥出来, 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知识的关注度, 来达到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比如在金融学或者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中, 通过目前热点理财方式余额宝展开讨论与探讨, 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理财理念, 另一方面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 3) 在课堂中适时加入学生讲授的环节, 来充分发挥他们独立性、有独特见解的特征。现在很多课程都加入了学生讨论讲解的环节, 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引导与控制, 效果并不好。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在教学内容不太复杂, 比较容易接受的内容部分, 交给部分有积极性学生来做十到二十分钟左右的课程讲授。学生讲授的部分内容要少, 时间要短, 不能整堂课都由学生来讲解, 效果并不好。学生讲解后教师要给予评价, 并告知这样的锻炼, 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表达能力, 思考的严密性, 组织能力等, 而这些能力是在毕业招聘, 工作中汇报工作或者作为一名领导者不可缺少的,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与意义, 学生才能认真对待, 而不是给了教学改革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只有有效果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同时让学生来充分感受教师工作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简单, 从而以后在课堂上能够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自觉学习能力。

( 4)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加强学生的过程学习。改变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差以及与教师沟通不畅的现象。目前各大学都有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手段, 如何有效率的利用, 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用效率。一是学生作业完成。所有作业都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与上交, 改变了学生过去交作业拖拖拉拉的现象, 一旦系统关闭, 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再上交作业。同时可以利用在线测试功能, 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段来完成作业, 这样效果会更好。主要是加强学习过程, 改变过去期末考试突击的想象。二是教师可以发布各项信息资料, 以供学生参考阅读, 这些内容可以是与专业有关, 可以与学生或者教师生活有关等内容, 可以把教师感兴趣以及专长与学生来分享,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有距离感。

( 5) 充分利用慕课, 来辅助课堂教学。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 教师都要坦然面对, 去学习, 去适应, 而不是去逃避。虽然慕课 ( MOOC) 的兴起, 使得国内高校感受到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冲击, 同时还有“明星教授”对普通教授的冲击。但是, 据调查, 不少卷入慕课的美国大学都发现, 无论是课程完成率还是考试通过率, 慕课的表现并不如预想的这么好。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在慕课的冲击下, 如何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 因为在教育中放在第一位的, 并非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慕课, 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确实值得思考。

( 6) 改革考核方式。通过多年教学实践, 发现要想加强学生的过程学习, 除了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最重要的是要与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去以期末成绩为主要分数的情况, 作者在多数课程中采取成绩五五开的方式, 在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已经是平时成绩占60% , 而期末只占到40% 。通过考核的指挥棒会引领学生加强课程学习环节。平时成绩要包括多个环节, 比如预习、出勤、学习态度、作业、实验、在线测试、期中考试、学生课程讲授、调查等多种多样形式, 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有教师用心来管理整个教学过程, 大多数同学都会在教师的引领下,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 教师是否有责任心来把自己总结与其他教师总结的方法, 来充分运用在大学课堂教学上, 是考核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也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

摘要: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教学实践, 提出在课题教学中引入新思想、新方式、新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水平,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篇10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政治课程。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与方法论。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在今后的学习中, 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果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习惯, 不仅不利于政治课的学习, 而且日后的纠正更是难上加难。

习惯是一点点培养成的, 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好的习惯是受用终身的。如何学好政治, 是一个新的概念。老师在向学生灌输新概念的时候, 要注意方式方法,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 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在长期的教学中, 老师难免出现程序化的重复, 而不追求创新改变, 变得墨守成规。

活到老, 学到老。作为老师, 更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因此, 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应当注意自身的积累与提高。因此, 老师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 自己也应注意提高, 在教学中, 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己认识不透的地方, 要虚心向其他人求教。由于学生思维活跃,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有时候,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和同学们多多探讨。这样老师不仅学到了新鲜的观点, 而且在不经意间, 了解了学生的关注方向, 也更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民主开放

在教学中, 应该注意情景的设置, 将学生调动起来。尊重学生的发言与参与, 特别是一些表现活跃的积极分子, 不能简单粗暴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上, 应该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师生的互动, 同学的参与, 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思维的火花只有经过碰撞, 才能绽放出更大的能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

相对于课本枯燥的例子, 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轰动事件,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可以引入正在发生的大事件。这样, 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还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和分析热点事件的能力。

在课堂上, 经过老师的引导, 让学生对于该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变得便于理解, 而且还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所以, 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使得原本死记硬背的知识, 得到融会贯通, 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

五、多媒体切忌喧宾夺主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但是由于多媒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候造成了课堂上热热闹闹, 但是学生并没有注意到真正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明确自身作为教学主体, 学生作为教学客体的理念。对于多媒体的利用要恰到好处, 而不是一味地盲目使用。在使用多媒体资料的时候, 教师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人的课件, 而不经过自己的认真学习与思考。如果这样, 则是浪费了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互动能力。在声、画、影的交错应用中, 应该寻找到良好的切合点。

此外,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政治教学, 不是一门应付考试的学科, 而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学科。政治老师要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从而达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摘要:政治课程理论性强, 大量知识需要记忆, 内容略显枯燥无味。而初中生思想活跃, 喜欢新奇。因此教学中, 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拉进师生距离, 促进课堂教学互动, 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课改背景下,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完成政治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责任。本文试就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方法, 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政治,教学,实践,情景

参考文献

[1]陈德才.《论情感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教学参考.2010.6.

[2]簟孥, 麓舅.《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3期.

探讨幼师物理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幼师 物理 教学

前言

幼师是指负责学龄前儿童这一特殊年龄段教育的老师,他们负责对幼儿进行启蒙性教育,传授一些迁移但是有益的知识给幼儿,促进其健康全面地成长。幼师既是幼儿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是幼儿成长与学习的合作者,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人才。幼儿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由于他们渴望了解世界,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他们的问题常常与物理相关,例如,早中晚的太阳为什么颜色不一样;雪为什么落到地上会变成水等等。对于幼儿的提问,幼师需要运用物理知识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这样才会保护幼儿的求知欲望。然而这要求幼师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并且能真正地消化这些知识,才能将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出来。对于幼儿的物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幼师只有学习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才能在未来承担起幼儿教育的重任。

一、幼师物理教学的现状

物理学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有十分紧密联系。同时,物理学是一门严谨定量的科学,具有独特而严密的逻辑体系,并且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研究方法。物理在教学的运用,对于保证幼师的素质,完成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然而在现实中,物理教学却是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大教学难题,幼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物理教学的质量和物理教学的发展。

二、幼师物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

1、幼师自身基础过于薄弱

幼师普遍对学习学科知识兴趣不高,纪律性不够。而且由于本身年龄不大,毕业之后就会立刻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正式成为一名教师。这突然之间“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使得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和承受。

2、课程安排不合理

幼师教学的重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因此各幼师专科院校在课程的编排上都会着力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这就造成了物理课程在总课程数中所占比例过小。一般幼师专科院校往往注重培养美术、琴法及舞蹈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类似于物理这样的学科就逐渐被边缘化。

学校安排的专业课程往往非常全面,幼师学生每个学期所修课程总数一般都在十门以上。这些课程设置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导致幼师学生出现厌学和畏学等情绪,学习成效难以得到保障。

3、教材以及教育方式没有与时俱进

长期以来,幼师所学的各科的教材及教参都相对较少,老版教材还有许多陈旧过时的内容,甚至存在一些很明显的错误,知识体系也不健全,与幼师教学的重任也严重不符。即使修订过后,新教材不但没有结合幼师职业的时代特色做出明显改进,反而增加不少技能理论内容,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修订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

三、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优化对策

1、因材施教与德育教育的双管齐下

幼师生学习风气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教学及教学管理密切相关,不少教师对学生散漫的学习态度不予理睬,既不加以正面引导,也不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甚至由于提高教学水平低下及管理不善,有的教师甚至放任学生,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和纪律一路滑坡并且厌学情况日益严重。所以教师也要提高自身责任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让人信服的文化学习赏罚制度。制度中要加宽“赏与表扬”的范畴,从而激发幼师生在文化学习上的竞争意识。学校也应鼓励及保护老师的敬业心和责任心,优化学生评教管理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加强师生交流,在通过交流了解幼师生学习状况后,给出相关建议,耐心予以指导,进一步进行分层教育。

2、实行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在其《新基础教育理论》一书中提出,生成性教学就是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产生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改教学方法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幼师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为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运用物理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幼师物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幕剧,而是一个开放的舞台。同时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结论不追求惟一且要求解题方法多样化。例如:试根据一名水滴的运动在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可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发表各自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范围的看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给出一些解决的方案,或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逐渐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开发校本实用教材

解决教材陈旧且修订不当的问题,要将原有教材进行整合,取精髓,并将新知识加入到教材当中。一方面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及使用率,另一方面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结语

由于本学科的独特性以及不甚理想的生源质量、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以及教材的落后,幼师教学教育活动中物理教学成了一大难题,导致近年来幼师物理教学的质量下降。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起来,合理安排课程、及时更新教材,提高幼师物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任秋英. 实施幼师物理创意教学的点滴思考[G]. 当代职业教育,2012

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探讨 篇12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效果,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就不会有严谨有序的教学过程,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适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考虑本课时应教给学生什么, 让学生学到什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 提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 一是要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二是要有较强的适用性, 要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三是要有较强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力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务实精神、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2 教学思路的设计

在开展课堂教学前要理清教学思路, 做好教学思路设计, 通俗地讲就是“备课”, 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明确内容主旨。也就是说, 要规划好在本学时打算讲解什么内容, 需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 问题解决后又如何应用等等。

找准教学方法。在教学思路设计中找准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对此, 作者以讲授医学机能实验学中的“蛙心灌流”实验内容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引导交叉式”教学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主动思维, 收到了较好效果。在“蛙心灌流”5个学时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操作和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和点评总结来完成。一是让学生掌握“蛙心灌流”的基本概念;二是让学生熟悉换能器的作用和使用规则;三是让学生掌握离体蛙心制备及灌流的实验方法;四是拓展学生思维。就是通过学生自己记录和观察, 让出一部分时间给他们讨论, 让学生自行分析出不同生理溶液以及不同的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分析几种液体因素对心脏的作用;五是参与学生分组交叉讨论并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点评总结。教师“举一”, 让学生自己“反三”,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把握内容难易度。教学设计的内容不但要涵盖教学计划的知识范畴, 而且还要有意识把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 由浅入深,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传教方式切合实际。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可利用的先进教学设备,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 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交叉使用, 比如通过多媒体教学, 课件演示、课堂讨论、有声语言、无声动作的交叉运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意识。

3 教学语言的表达

教学语言是教师引领学生探求知识的有声工具。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以声引人,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不能做到声情并茂, 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心不在焉、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的局面, 课堂气氛就难以活跃,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课堂语言能力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语言能力训练, 善于吸取和总结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勤于思考、交流和表达。

规范精炼。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表达要清晰, 内容要恰当, 要有条理, 避免内容空洞。在“蛙心灌流”实验教学讲授中, 主要是抓住问题的重点进行引导, 整个讲授过程清晰简炼, 大多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讨论。

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听讲, 积极思维,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重在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感受本专业课程的魅力。

以情感人。在课堂教学中, 语言表达要风趣, 富有弹性, 富有情感, 要以情感语言感化学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 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要忌讳一些生硬、尖锐、刻薄的语言, 要以理服人, 重在表扬和鼓励。有时可用关爱性语言, 以增进学生的亲切感。

大方得体。在课堂上, 教师的眼神、动作举止是语言表达的有力补充, 能收到语言表达难以收到的效果。此外, 教师的衣着打扮要整洁大方, 仪表端庄, 表情和蔼。

4 教学过程的控制

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是课堂讲授中的一门艺术, 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 教师要设法有效控制课堂的秩序, 保证课堂始终处于一个和谐有序的节奏之中。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字迹、动作举止、传导方式等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有时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交叉讨论等形式给课堂制造活跃的气氛, 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时采取恰到好处的停顿, 可给学生思考问题、回味知识的空间;有时附以瞬间的寂静, 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 稳定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遇到学生搞小动作或说悄悄话的行为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停顿, 以表警示, 让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教师, 跟上教学步伐。此时的停顿也许比停顿讲课去直接批评学生效果要好, 这样也不至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同时可减少因不良情绪对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5 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驾驭知识的能力、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这就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高校专业化的特殊性, 大多数教师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 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教学实践。因此, 教师在不断加强本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外, 还要不断钻研教学理论和方法, 创新教学思维, 改进教学方法, 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一是加强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利于从理论和方法上科学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二是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去其它高校或其它课堂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学, 交流课堂教学经验, 再结合本校学生和学科专业特点, 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三是加强教学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 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和行为的反复斟酌、诊断和自我监控, 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善于总结, 真正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 运用“引导交叉式”教学方法, 在目标设定、思路设计、语言表达、过程控制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加以改进, 可切实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有效促进实践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 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水平的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到, 运用“引导交叉式”教学方法, 在目标设定、思路设计、语言表达、过程控制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切实提高了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有效促进了实践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5 (8) :23-25, 43.

上一篇:老年保险市场分析下一篇:韩国游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