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模式

2024-10-10

农业模式(共12篇)

农业模式 篇1

农业技术的传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只有完全的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因素的特点, 才能做出准确的应对策略。比如, 全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可以扩展技术的传播渠道;制定可以让农民普遍接受的农业技术, 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大政府方面的宣传力度, 可以更有保障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

1 农业技术传播的探究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农业技术的传播来说,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作为保障。通过制定并实行市场机制, 用这项机制去检验农业技术的成果是否具有可行性。更好的实现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机制, 让具有高成熟度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快的有效率的发展和传播。同时还应该设定评价制度, 将传播的效果与科研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 最后统一的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 减小农业技术在传播时候带来的风险。

2 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2.1 农业技术传播的意义

农业技术的传播具有直观的效应。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 其发展的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阶段。如果将农业中注入进现代的科技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方法发展农业, 就会将农业产量大幅增长, 增加农民的收入, 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发展, 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农业技术的传播理论

从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应该注重其对于世界农业技术方面的影响力。在不同的时期传播和交流农业技术, 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的意义, 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 政府无疑是这项工作的最大的推动者, 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影响力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够促使我国的政府提高了对农业知识理论的认识, 而且还能够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传播农业技术的体系, 加快了中国农业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 农业技术的传播措施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是, 用现代技术的发展水平改进农业技术, 以现有的物质条件对农业进行装备, 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 作为中国经济百强县的地区, 大丰市的农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程度, 对于大丰市的农业传播技术进行分析, 有利于我国农业技术推进新模式和进一步的预测。

3.1 大丰市的农业推广分析

现在我国农业的推广形式主要是政府直接领导的形式, 以国家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 下属各相关部门进行配合推广工作。在组织管理上面, 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到领导于同级的部门, 又受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 能够有效率的进行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现在以政府领导为主, 各大农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推广传播体系成为一种新的推广技术的方式和力量。例如, 大丰职教中心成立了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管理和推广的队伍, 以农林的实践基地为主, 教师作为辅助的力量, 构成了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多方位的农业技术的传播体系。学校还建立了农业推广顾问, 农业讲师以及推广副教授等职务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把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 且有质量的建设推广队伍。建立管理机构, 对科研成果、信息技术的培训和项目的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实施。并定期的进行技术培训工作, 加强人才的储备。

3.2 大丰市的农业传播技术的人员素质水平

大丰市的农业设施条件, 以及经济条件都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地位, 尤其是在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来看, 也是具有高素质、知识广阔的人员。对于传统的农业推广认为农业推广技术主要是农民的作用, 但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言, 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必须加入具有先进管理思想和经验的优秀人员, 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入农业推广的工作。大丰市能够与时俱进的发展农业技术, 并在国内能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 与农业技术推广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3 大丰市农业技术的传播模式

首先, 以原固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 在发展产业园和农业技术中心模式的先进性。获得农业技术的推广, 要由政府部门的参与工作。发展产业园和农业技术中心模式通常是有农村推广中心先申请技术项目, 然后再对农户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工作。建立起信息咨询站, 形成通畅的信息服务网络, 把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成果大规模的推广下去。在大丰市, 各乡镇都设有技术推广中心, 例如蔬菜水产推广站等, 可以进行优质的服务工作。对于这些推广站, 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广培植农作物技术, 防治病虫害技术, 对农田环境检测技术。在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的同时, 再实施具体的技术试验。

3.4 推广主体多元化

实施推广主体多元化, 组建非政府形式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下, 大丰市普遍的农业推广主体已由纯粹的政府机构迈向农业高校和企业, 以及涉及到的农户。其中, 成为被广泛运用的推广模式是农村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的模式。研究实践表明, 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能够对农业技术的科技创新水平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创新水平高, 能够带动科研成果的进步与提高。

4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的生产力的保障和前提。同时也是增加农户的收入, 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的要求。在这一进程中, 研究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是关键所在。通过大丰市的农业推广措施的实践分析, 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 并不断的总结出新的值得推广的农业技术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佳楠, 冯开文.明清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及其效果探析[J].安徽史学, 2013, (5) :16-22.

[2]谢文龙.上海郊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3, (6) :3-4.

[3]陈田贵.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多因素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4, (8) :225-226.

农业模式 篇2

(1)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农业模式 篇3

为解决南方水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湖北省峒山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化肥减施、绿色防控、稻虾共作、林下养禽等关键技术,配套生态沟渠、湿地等工程,构建了“源头消减+综合种养+生态拦减”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复合种养生态系统,实现水质改善、生态功能恢复和产品效益同步提高;“葡萄——草——鸡”立体种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少杂草96.8%;利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氮磷进行立体吸收和拦截作用。通过综合种养,化肥用量下降30%以上,农药用量下降70%以上。

针对西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化肥农药过量问题,重庆市二圣镇集体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集成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和生态涵养工程建设,构建了“生态田园+生态家园+生态涵养”的生态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从坡顶到坡腰依次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梨园、生态葡萄园及生态花园,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和缓冲塘,建立复合生态系统,采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灌溉定额90%、化肥用量50%以上。通过依托山形山势建设生物拦截及沟塘坝系统,实现农田生态涵养。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集中、镇中转、区处理”的链条式处理,生活污水厌氧发酵处理后进入小型人工湿地排放,人畜粪便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针对华北平原区化肥、农药投入强度高、种植单一化、地下水漏斗等突出问题,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了“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的集约化农区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推广了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模式,农田秸秆深松还田为主、部分秸秆机械打捆回收利用、养殖粪便和食用菌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作物间作、轮作,建设生态沟渠道路,种植水生植物和油葵、格桑花等各种蜜源植物以及速生杨,在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构建了生态林网体系,形成了基地沟渠路林相连的生态格局,成为了现代生态农业新景观。实践表明,基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灌溉用水及化肥、农药用量均减少了10%,秸秆综合利用率也达到了100%。

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白色污染”问题,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古城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农田综合节水+地膜综合利用+种植间作套作”的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综合应用膜下滴管、根区导灌等节水灌溉和垄膜沟灌、全膜沟播沟灌等节水栽培技术以及间作套作技术,发挥保墒、集雨、节水、增产等多重效用。应用地膜一膜多用覆盖技术,减少地膜使用和残留量。对回收地膜,采取高温溶解铸型,生产适宜城市供水、供暖等市政工程中使用的复合型井盖。该模式使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加厚地膜使用率达95%以上,产量平均增加6%左右。

针对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有机质缺乏现状,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东城乡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生态种植+生态节水+循环利用”的果园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大力发展果粮间作、林果业为主的特色种植。通过种植豆科作物固氮保墒,饲养经济价值高鹅种,养殖蚯蚓改良土壤、为鹅提供蛋白质饲料,鹅粪直接入地提供高氮有机肥的生态环种养技术;广泛应用沼液和木醋液半量替代农药,布设太阳能灯光诱虫和粘虫板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生物隔离带进行生物防治病虫害;运用坡改水平梯田技术,封坡育林育草,拦截和涵蓄坡面径流;有效提高了苹果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苹果产量提高10%以上。

农业模式 篇4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农业生产在我国占据的地位不容小觑, 从2004年开始,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此为起点, 政府逐渐意识到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截止2012年, 与过去十年相比, 近十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240.13亿元, 然而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仅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4.51%, 与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 这一占比还是很低的。

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究

(一) 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目前,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政府主导模式。

美国从1939年开始实施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 农作物保险制度经过了多次的改革, 形成了目前的政府主导、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加拿大于1959年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法》, 该法授以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共同支持办理农作物保险, 建立联邦和省二级政府组织的农作物保险机构。

2. 自助合作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是农业保险主要由各级相互保险公司或保险合作社经营,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法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通过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和担保、提供公共灾害援助金来补偿商业保险公司的损失。

(二) 对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试点的发展及进一步推广不无借鉴作用。

1.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 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 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2. 选择最佳经营模式。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把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 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组织。

三、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一) 中国农业保险主要经营模式

四、保险支持农业走出去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直在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支持农业“走出去”的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保险作为金融五大领域之一, 其对农业的发展作用也愈加重要。

(一) 保险支持农业“走出去”的可行性分析

1. 从政府角度看, 支持体系已具备。

在各国, 为了农户能支付得起高昂的农业保险费, 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政府通常会提供保费补贴政策。对于经营者, 政府同样会提供一定的业务管理费用补贴, 以降低经营者的经营压力, 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农户或者经营者, 其补贴的范畴包括:费率补贴, 经营者的管理费用补贴, 经济主体的经营亏损补贴等。

2.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 客观条件依然具备。

可观察到,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发展都是开始与其人均GDP达到1000多美元时, 而我国在2006年, 人均GDP就已经达到2042美元, 已经逐步实现了发展农业保险的先决条件, 到2014年人均GDP即将突破7000美元大关,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中国农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二) 保险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意义

农业属于基础性的产业, 而巨大灾害的频发又导致了农业存在脆弱性, 保险在农业方面的合理运用将极大有利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的农业保险覆盖率低, 成本大和风险高等弊端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没有将农业保险归于“三农”这个全局中, 没有寻求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发展农业保险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落到实处, 这样才能为中国的“三农”问题保驾护航。

摘要:农业保险, 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 意义重大。本文在研究农业保险发展的过程中的现状以及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并总结其对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 并结合启示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经营模式;在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角度入手, 研究我国保险支持农业“走出去”的可行性以及意义。

关键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农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庹国柱, 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 矛盾及出路[J].金融研究, 2003 (9) :88-98.

[2]陈运来.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模式变革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5:008.

[3]吕春生, 王道龙, 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2) :99-102.

[4]孙蓉, 朱梁.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财经科学, 2004, 5 (5) .

农业模式 篇5

———社会实践小分队赴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调研

农村发展新模式社会实践“个人调研报告”

班级:金融103班学号:1011320306姓名:潘珊珊

一、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出发点。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正日益严峻。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占用400万亩土地。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三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这依然掩盖不了传统农业的巨大的弊端:生产规模狭小,单个农户面对市场的风险能力低,农业产出很不稳定,效益也不稳定。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弊端日益突出,我国农业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根本原因在于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尚未改变,因此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区在农村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进展,我们作为农大学子有责任学习和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我们小队选择了位于中国中部的重庆市作为实践地点,调查了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的农村发展情况。

二、实践内容

2011年7月18日到7月22日,我们作为社会实践小分队在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进行了为期5天的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农村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向当地村民宣传食品安全和用电安全等小知识,调查当地对当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

石堰镇地处重庆市长寿区东北方向,近年来以结构

调整为主线,以片区集中、租赁承包、联户经营、专业

大户为重点,紧紧把握退耕还林,百万吨柑橘工程等机

遇,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镇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沿山、沿路、沿湖三沿经济带。坚持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打造重点,树立亮点,形成产业支持。

我们小分队分别走访了石坝村、麒麟村、兴庄村和高庙村四个在土地流转、土地复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四个村庄,了解了各个村庄的发展模式。

石坝村通过引进重庆一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3500头奶牛基地的项目,成功进行 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管理”的新型模式,延伸发展有机产品和标准化大棚蔬菜。配套工程有国家级示范项目——集中型沼气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工程,有效解决了奶牛场的牛粪尿污染问题和周边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石坝村目前拥有 221个标准化大棚蔬菜,131亩。种植作物有水果黄瓜、西红柿、圣女果、等。石坝村的蔬菜基地都是大棚种植,能够种植

节蔬菜,由公司 统一管理,由农户耕作;技术上,占地 豇豆 反季公司请有 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解决耕作上的难题。石坝村还有1000亩的养牛场 基地,养牛基地采用较为传统,却不失先进的养殖模式,既能保证奶牛的健康,又能保证产奶量。销售上与天友签订了双方合同,销售不成问题。奶牛场还配置有大型的沼气工程,保证了对环 境友好。

麒麟村以前一直是传统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单家独户经营方式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后来村中发展晚熟优质杂柑,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要,于是麒麟村5个村民组共508家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在资金共筹、财产共有、决策共定、风险共担、盈利共分、充分自愿的前提下组织股份制经济实体——重庆宗胜果品公司,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企业经营,保证农户通过股份分红和果园管理的工资酬劳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增加收益。

兴庄村以减少耕地占用为原则,将分散居住的的农户集中到三个居民点,对旧宅基地进行复耕,以节约土地,改变农民生活条件,便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其中“强农园”是居民点实施

区域的一部分,它的修建由5组36户村民集体召开户

主大会,村民自愿拿出土地,该组在外致富的村民高强

出资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无尝提供给农户居住。建设“强

农园”共节约土地24.26亩,达到了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耕地占用的目的。高庙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蔬菜是其拳头项目,村官跑销售是高庙村的一大亮点。村中的种

通过租赁承包其他农户的土地,建立夏橙示

和蔬菜基地,取得很好的收益。村中共栽种

橙、脐橙等果树2000余亩,果树地套种南瓜、红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村民采用生姜与植大户范基地杂柑、夏豫薯王花菜等蔬菜轮作的方式,由露天栽培到地膜覆盖再到大棚覆盖,收入稳定增加。

四个村庄均在从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模式向片区集中、联户经营等模式转变,种植作物也由水稻、玉米、小麦转换为柑橘、蔬菜等经济作物。但是各村都面临着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石坝村种植作物投资大、回报时间长、回报率低,导致农民劳动积极性降低。一牛公司从本地村民处租得土地,建立大棚后再以高价出租给本地或外地人经营管理,这就形成对农民剥削的另外一种方式。麒麟村劳动力主要来自本地年长村民,90%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劳动力不足。果树的培育周期比较长,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不能被充分激发。

兴庄村交通不便,资金不足,作物产量低,种植

分散不具备较大的规模;散户种菜,无市场竞争力;外出打工人员过多,村劳动力不足 高庙村劳动力不足、投入成本高、干旱缺水,养猪场规模较小,缺少水资源。

我们通过到各村实地调研,与村干部、农户交流,参观新农村建设成果,全面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并向村民宣传用电安全和食品安全小常识,了解当地村民对村官政策的看法和意见。

7月22日,我们把调研的结果向石堰

镇领导进行了回报,镇长唐志鹏、团委书

记等对我们的调查成果进行了点评,并提

出了一些建议。镇长唐志鹏提出了石堰镇

在基础设施和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

题,建议我们以如何保证农村从业人员收

入,扶持新型农民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三、收获与感想

现代农业向着“集约化、规模扩大化、农产品商品化”的方向发展。石堰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改革农业模式,探索出以“麒麟模式”和石坝村的“租地经营”两个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从经济模式上看,石坝村的“租地经营”模式能增加农民的资本,稳定农民的收入,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提升。但我们团队认为,这种模式租地期限不宜过长。另外,这是一种资本主导的模式,从长远来说,它对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反观“麒麟模式”,它不但能统一规划、布局,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而且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保持了农民的主体性,中国的农业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从生产模式上看,麒麟村是种植区和畜牧区并存,石坝村是畜牧业与种植业并行,“以养殖为基础,种植为辅” 种植业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动物产生的粪便经过沼气池的加工和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可以给种植业提供肥料的同时还可以给农户提供燃气和电力。另外,兴庄村的“强农园”以节约耕地为目的,集中建设居民住所,为发展种植业、水产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基础。

我们团队经过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模式上的比较,对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济模式借用麒麟村模式—公司入村,农民入股,公司提供

农民所缺少的设备,运输和销售渠道,而农民为公司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考虑到入股的风险,我们可以给农民提供另一种选择——租地经营,对于没有意愿入股的农民);生产模式借用石坝村模式—畜牧业与种植业并行发展,种植业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动物产生的粪便经过沼气池的加工和利用,可以给种植业提供肥料同时还可以给农户提供燃气和电力;房屋与土地政策借用兴庄村的模式—强农园,农民房屋集中建设,节约土地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服务。

为期5天的调研使我们对农村的发展模式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石堰镇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现有的成功经营模式,应该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

农业模式 篇6

关键词:物质循环;低碳农业;融资途径;投入要素;信托模式;土地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008-03

收稿日期:2014-05-23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3BJJ04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012-JD-017);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3A790480)。

作者简介:刘向华(1976—),男,河南焦作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E-mail:liuxianghua0391@126.com。

低碳理念目前已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低碳农业发展业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实现农业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这使其存在投资期限长、风险大的特征,从而使得低碳农业各类发展模式面临较大的资金投入压力,难以吸引传统资本的投入,所以现阶段创新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筹资模式、优化其要素投入结构、促进我国低碳农业良性循环成为必然选择。

1 低碳农业内涵及其影响要素

低碳农业本质上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相结合,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和碳平衡理论之上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农业发展的每个阶段确定所要遵守的碳约束水平,最终保障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就是开发新能源,高效利用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建立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所以,低碳农业的初级目标就是革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能耗,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最大化人类福利水平。因此,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就是进行能源开发和资源利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

低碳农业的现有发展模式包括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碳汇农业模式,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种养加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关联技术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园区模式等,各种模式的发展核心就是要实现各类投入要素的高效优化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根据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理论,农业生产的各类投入要素包括人、财、物等,即劳动力、技术、资金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但是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多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现阶段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应如何维持农业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其中因变量为农业产值,自变量包括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投资、劳动力投入、机械总动力等,具体内容见表1。

第一,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投入量对农业生产的增长具有很显著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1)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具备规模效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小农经营模式是无法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变革的,从而导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难以大幅提高。(2)中国农业生产仍然属于传统的劳动模式,土地劳动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完成质的转变。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大量的投入也无法改变粮食平均产量。(3)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尤其是小农模式的粮食产业在大市场环境下缺乏竞争力,获得的利润有限,根据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使得农业生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涉农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进一步恶化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效率。所以,低效率的劳动投入必然要求现阶段必须加大数量投入,才能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固定资产的影响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较小。原因在于:(1)对于资金投入来说,首先采用的是固定资本性质的资金投入,研究期限又过短,导致固定资产的长期效益难以显现。(2)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存在互相替代的关系,在当前技术模式和制度约束下,资本的边际成本较高,处于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的阶段,直接导致资金投入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无法较好地实现,所以固定资本投入农业产值的增长是有限的。(3)固定资本的投入引起的技术革新需要时间,而目前的研究难以完整体现固定资本的投入产生的技术变革,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固定资本投入难以引起农业生产大幅增长。

表1 中国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

年份 农业产值

(亿元) 耕地面积

(万hm2) 有效灌溉面积

(万hm2) 机械总动力

(万kW)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

(万人) 农村家庭农业生产性

固定资产(元/户)

2001 14 462.800 15 570.8 5 424.939 55 172.10 36 399 3 544.09

2002 14 931.539 15 463.6 5 435.480 57 929.85 36 640 3 741.01

2003 14 870.100 15 241.5 5 401.423 60 386.54 36 204 4 152.75

2004 18 138.355 15 355.3 5 447.842 64 027.91 34 830 4 457.13

2005 19 613.372 15 548.8 5 502.934 68 397.85 33 442 5 179.46

2006 21 522.276 15 214.9 5 575.000 72 522.10 31 941 5 452.21

2007 24 658.100 15 346.4 5 651.800 76 589.60 30 731 6 006.22

2008 28 044.152 15 626.6 5 847.200 82 190.40 29 923 6 537.78

2009 30 777.500 15 861.4 5 926.100 87 496.10 28 890 6 991.86

2010 3 6941.111 16 067.5 6 034.800 92 780.50 27 931 7 444.30

注:資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

第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探析。本模型假定上述投入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所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不同投入要素的贡献率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劳动力和资本的最优结合是以播种面积的规模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很多大型农机械都要求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农业规模经营。其次,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固定投入的增长和变化。

总之,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逐渐明显。虽然对于当前我国广大地区来说,由于农业发展较滞后,农业相关技术尤其是低碳农业技术的投入难以带来显著效果,导致劳动力和资本缺乏最优结合模式,大型农机和低碳农业技术运用效率较低,这就导致技术对我国当前农业的影响不够深入,并且由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和投入,所以进一步加大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劳动力和固定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方面发生变化并在影响中国劳动力结构以及固定资本投入结构的前提下,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金投入对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的贡献会比较小,由于固定资本的特性,在现阶段会导致固定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甚至为负。不过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难以进一步增长,在缺乏增长空间即稳定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金投入会增长粮食平均产量的贡献率。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技术作为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变量在未来中国农业生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技术革新又须要固定资本的投入增长,所以在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固定资本投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优化农业生产中的人、财、物等投入要素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相关技术进步,为我国农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实现质的变化奠定基础。

2 低碳农业的融资渠道现状分析

2.1 农业投融资比例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或低碳农业发展的融资模式主要具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和风险投资等。

2.1.1 银行贷款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低碳农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其中,2010年我国银行短期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只占14.75%,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10年我国银行短期贷款情况

类别 金额

(亿元)

工业贷款 38 769

商业贷款 19 483

建筑业贷款 3 647

农业贷款 21 623

乡镇企业贷款 9 029

三资企业贷款 2 180

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 7 117

其他短期贷款 44 763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

至于长期银行贷款基本来自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但是由于其职能定位不清晰、业务范围狭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农业发展银行进行的长期贷款质量不高,同时加上农业自身较低的利润率和长期回报特性,市场化筹资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的瓶颈。

2.1.2 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通过资本上市,进行直接融资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目前,我国共有51家农业上市公司,分布在农、林、牧、渔以及相关加工业等领域。但是与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相比,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不大,其市值维持在5亿~142亿元之间,其中约有40多家维持在20亿元左右,与其他行业相比融资力度不高。此外,农业上市公司“弃农”现象严重,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不利,农业为弱势产业,其获利能力较低,加上上述部分公司本身就目的不纯,只是以收购农业上市公司为跳板达到融资的目的。

2.1.3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属于功利性很强的资金投入,一般投资对象是具有潜在的巨大收益的高新技术企业。农业虽然也存在很多高新技术,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报期限,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风险投资较少。2010年,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总额达到2 406.6亿元,而农业为10.59亿元[2]。

2.2 融资渠道的比较选择

农业作为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近年,虽然我国通过机械化的化学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环保低碳农业就成为大势所趋。

积极促进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篇7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必须首先了解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实际上是集体生产模式。农村改革初期, 农业发展开始转为集体和农户双层生产经营模式。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农业发展逐渐由以生产为中心转为以经营为中心, 建立在农业土地集体所有、分户承包基础之上, 以多种经营横向规模扩张和龙头带动纵向链条延伸为发展方向的农工商、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特别是2003年以后, 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模式, 展示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发展前景。

实践告诉我们,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 都必须服从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要求。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可供参考:

产业化经营模式。所谓农业产业化, 是指农业发展由资源优势、产品优势, 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的过程, 是通过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贸工农科教服”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龙头企业、广大农户、乡村管理以及社会化服务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得到更多加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实惠。这种经营模式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又可以架起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 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抓农业不能再采取以前那种靠行政命令抓农业结构调整的做法, 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有效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合作化经营模式。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有利于密切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调动千家万户的生产积极性, 但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是存在小农户与大农业、小规模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小主体与大投入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农户合作经营的模式,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了也比合算的事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就是以原来的农村集体为依托, 用好农地“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政策, 改造成立规范的农业合作社, 实行真正的统分结合, 集体统一经营服务, 农户分别生产管理;另一种是, 脱离与原来农村集体的关系, 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 成立农民专业或综合性合作社, 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促进发展现代农业。

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 篇8

黄骅市常郭镇西排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 有种植食用菌、蔬菜的传统。过去, 菌菜种植以农户为主, 分散经营, 由于经常喷农药、施化肥, 产品品质不好, 市场价格不高, 销路也受到影响;购买食用菌肥料投入很大, 种植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 黄骅市农业局积极扶持该村以食用菌、蔬菜为基础, 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 探索发展“沼—菜—畜”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利用沼气生产的沼液、沼渣为食用菌、蔬菜提供肥料, 提升菌菜品质, 壮大当地蔬菜产业。

从2009年开始, 利用新能源沼气项目, 补助西排村进行大型沼气站建设。沼气站经过两期建设, 现在已有5个产气罐和1个储气罐, 满负荷运行每天能产沼气1 000m3, 全村260户村民都用上了沼气。这些大沼气罐, 一年要消耗秸秆1 500多t, 村民用秸秆换沼气, 每500g秸秆卖0.4元, 平均每天做饭只需0.9元, 村民卖两车秸秆就够一年的沼气费了, 如今昔日房前屋后的柴草跺不见了, 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 村容村貌大变样。更重要的是, 沼气站的建设不但让村民结束了用柴火做饭烟熏火燎的历史, 而且沼气站产气过程中产出的“废物”都是菌菜种植的“宝贝”。沼渣是上好的肥料, 沼液有很好的杀菌、抗病虫害的作用,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 又提高了蔬菜品质。以前是买牛粪掺玉米秸秆来发酵种蘑菇, 一个棚光买牛粪就要花去近千元, 现在利用沼渣当底肥, 而且用沼渣种蘑菇不用发酵, 出菇后用沼液作为叶面肥喷洒在蘑菇上, 节省了肥料, 提高了蘑菇的质量和产量, 用沼液、沼渣种出的蘑菇和蔬菜, 村民们形象地形容像吃了奶的“小牛犊”, 一个劲地长, 更重要的是, 真正实现了“无公害”。旺季时, 一个棚一天产出的蘑菇就能卖1 000多元。

为了更好地引导农户科学种植、促进菌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010年西排村成立了绿润种植专业合作社, 实行股份制, 全体村民每人都持有2 000元的股份, 并还可以投入1万~10万元, 成为大股东。合作社统一建设了200亩蔬菜大棚和5万m2食用菌大棚, 并注册了“福润发”品牌, 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 所种植的菌菜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这样一来, 在保证食用菌、蔬菜品质和产量的同时, 也使销售渠道更为畅通。

在扩大菌菜种植规模的同时, 黄骅市农业局积极帮助该村引进农业项目, 延长循环产业链:先后引进种植了双孢菇、白灵菇、金针菇、灰平菇等高效益的食用菌品种, 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2012年, 种植户张福堂试种了一棚白灵菇, 他算了一笔账:每个菌袋约含0.5kg干料, 出菇0.3~0.35kg, 按出菇时平均价24元/kg来算, 每个菌袋除去3.5元成本 (不除人工) , 可获纯利3.7元, 一个棚4万个菌袋, 就可获利10万多元, 效益非常可观。

2012年西排村投资100多万元, 建成了占地40多亩的食用菌果蔬批零市场, 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培训专业人员, 建起了食用菌果蔬检测站, 对生产出的食用菌果蔬进行检测, 确保产品绿色、无公害。同时, 为延长菌菜贮藏时间, 修建了保鲜库, 可以有效调节菌蔬生产的淡、旺季, 畅通销售渠道。

2013年西排村建成了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 种植高品质小米、红小豆和小实玉米, 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种植, 确保杂粮品质的绿色、环保和安全。投资60万元建设杂粮加工厂,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设计自己的品牌和包装, 走高端礼品路线, 开辟杂粮销售专柜和京津高端消费市场。目前, 1 000亩的杂粮基地即将迎来丰收。

冬枣林里放养“生态鸡”, 现有4 000多只散养土鸡, 产出的鸡蛋“论枚卖”, 每个2元, 供不应求。鱼塘和养猪场正在建设中, 并且修建了沼气罐, 猪的粪便可以“废物利用”, 建成后预计生猪存栏1 500头。

经过几年的努力, 西排村形成了生态养殖、高效种植、绿色产品生产三大产业, 形成“秸秆、粪便———沼气、沼渣、沼液———发电、燃料、菌菜、肥料———生态养殖”的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已使西排村摆脱了农业种植靠天吃饭的局面, 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必须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 科学使用农业生产资料, 形成上下游产品和废物再利用循环链, 既减少农业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 又能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增值、产业增效, 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农村经济。西排村充分利用沼气建设, 发展菌菜种植、林下无公害养殖、小杂粮种植, 形成了农业循环生态产业链, 正契合了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

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篇9

一、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分类

(一) 信息联盟服务商务模式。

农业信息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这样一个目前信息尚缺乏科学分类和标准的农业领域, 任何一个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都会感到束手无策。解决这样的问题, 只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 科学分类、制定标准, 建立农业网站信息服务联盟, 构建农业领域综合信息平台, 联合国内各区域、各部门的涉农网站,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利益均沾、共同盈利。

(二) 农民信息服务商务模式

1、短信商务模式 (如中移动农信通) 。

农业信息短信服务模式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 主客体包括信息内容提供商 (ICP) 、网络服务提供商 (ISP) 和手机客户 (即农民或广大涉农生产经营者) 。目前, 这种模式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运行, 如安徽农网和移动通信公司联合开展此项业务。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 可服务内容丰富, 直接面向农民, 减少了中间环节, 投入较小, 产出效益较大。

2、农村经纪人商务模式 (农村经纪人网) 。

我国农村经纪人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非常活跃, 在传播信息、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经纪人一般具有接受新事物快、交流广泛、熟悉市场、了解政策、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等特点, 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比普通农民要强烈、执着, 也有能力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支付一定的费用, 可以预计, 农村经纪人将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

3、会员商务模式。

主要是农业网站面向广大的农村市场, 建立网站会员制度吸引农村经济组织、经纪人和农民的积极参与。要创造机会, 让会员得到实惠。将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他们必然会积极主动和涉农相关部门合作, 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农业信息内容, 而且会验证这些信息的真伪性, 对客户负责。急需这些信息的客户们只需花很少的钱就能获得全部信息内容, 从而获利, 实现双赢。

(三) 综合服务商务模式。

前三种模式主要是提供服务, 不涉及物流。而综合服务模式是以信息流为先导, 结合物流的一种商务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信息流和物流相结合, 利用企业传统的物流系统, 加上农业网站先进的信息流系统, 组成商业联盟, 网站会员购买联盟企业的产品实行优惠加积分制, 每年根据积分多少, 给予会员一定的报酬。

二、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探讨农业电子商务模式, 还需要搞清楚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对象的性质。就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对象而言, 包括农民、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和贸易企业等。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或模式的研究要始终瞄准这些客户或对象。

(一) 直接销售模式, 这种模式是最严格意义的电子商务。

从上游批来货品 (或者自己制造) , 放在网站上面销售, 赚取差价。这是电子商务的最正统、最核心的模式, 也是其他所有模式的基本形式。

(二) 黄页模式, 这种模式把用户感兴趣的商家信息罗列, 供用户使用。

它的特点是信息可穷举、更新少。比方说, 在一个城市, 餐馆的数量是可以估计的, 并且按照点评类网站的估计, 餐饮业每年的更新比例为10%, 其他的行业会更低一些。这种模式的盈利主要以登录收费为主。

(三) 打折券模式。

这种模式和黄页模式非常类似, 但是打折券模式的信息是活的, 更新频繁;黄页模式是死的, 不可变。而且打折券模式的信息更加多样, 更加有时间性, 也就导致信息变得不可穷举。打折券模式并不一定会出现打折券, 比如新店开业、促销、新品等信息的发布, 给传统黄页模式注入新的元素。

(四) 佣金模式。

这种模式并不直接销售, 而是通过汇集用户, 向其他电子商务模式的网站提供订单的用户, 并且按照某种事先或者事后约定的规则, 获取佣金。

(五) 预定模式。

这种模式和佣金模式非常类似, 不同的是, 这种模式在佣金模式中的用户和商家之间, 硬生生地插入了一个服务层来。通过提供优秀的预订服务, 让用户先付钱到网站, 然后再分给下游。

(六) 市场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平台模式, 或者C2C模式。目前,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服务模式。这是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采取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具体表现在:通过手机短信、手持终端机、电话机附加信息传输功能、电视机加机顶盒等方式来实施信息服务功能。商务对象主要面向农民, 也有一部分兼顾涉农企业。

参考文献

[1]牟静.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5.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浅析 篇10

1生态农业经营形式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1.1.1山区生态农业模式山区海拔差异度较高且气候变化非常大,这样的地区被当地的居民称之为“立体气候”[2]。立体气候中的资源整合提炼之后,分为农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生产,结合山区地理气候的特殊性连接成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立体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业发展,可以保持山区水土,在整体上为山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做出了贡献。

1.1.2庭院农业经济模式庭院中的小面积土壤、阳台区域内小面积土壤以及房屋顶部的土壤。 在区域内经营种植业、农副产品业以及养殖业的综合产业链。

1.1.3北京留民营模式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留民营是著名的生态新村,其养殖业利用种植业中的秸秆和米糠等制成饲料进行养殖,产生的粪便与剩余秸秆会传送到沼气池,为沼气生产做基础。生产的沼气还可以为生活燃料提供基础保证,最终将沼气池中剩下的废渣倒入田地中。这种循环模式在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良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证田地农作物的质量,在整体系统循环中实现了区域种植、 整体管理以及生态生产这一良性循环。

1.1.4水田农业模式广西、浙江中南部地区水田农业模式比较典型,其主要包括水稻、萍以及鱼,能够在农业模式中共生,将水田分为垄上和垄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用于种水稻,下部分用来养萍和鱼,属于立体的生态结构,使农业与渔业共存在一个经济性生态系统中。

1.2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1.2.1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四位一体模式,此种生产经营模式中包含庭院经济和生态农业两个重要因素,基于经济学、生态学、工程学等角度而建立。四位一体的结构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动力生产,从而带动沼气的产量。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利用质能的转换在土壤上实现全封闭组合系统,其中包括沼气池、采光温室、牲畜舍以及厕所4个区域,因此称之为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2.2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猪-沼-果模式,主要以沼气为主,成为林业、果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链中的纽带,以此推动生态农业规模的发展。每户居民都具备沼气池、 养猪、种果树。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适合南方地区, 在江西赣南地区已经有大约25万户居民采用,且取得非常高的经济效益[3]。

1.2.3西北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西北生态农业经营采用五个配套模式,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是干旱缺水,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生态经营模式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五个配套经营模式正是为了能够延续这一地区农业持续性发展而构建的。这种模式需要每户配套果园、蓄水窖、暖圈、营房以及沼气池。经营模式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壤,之后是其生产的纽带———沼气,以构成农业推动牧业、牧业促成沼气、沼气助长果实、林牧相匹配的配套经营模式,并使之满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基本特征

从各地区间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可以看出,实践中的生态农业各具特色,但发展路线与规律却相同,都是围绕资源整合利用与生态系统循环,从而引导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建立在利用有效资源重组与生态环保的大方向上。

2.1综合性

纵观生态农业的整体系统可以看出,其具有组织与发展功能,能够将主要元素衔接起来促进下级生态农业的发展[4]。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性的整体功能是以农业为切入点,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整体、协作、循环以及再生的原则,对系统中主要元素进行次序规划并合理调节与优化生态农业系统结构,使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结构与农业阶梯产业合并在一起,进而促进整体性的综合发展,在综合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力。

2.2多样性

我国地域性差异非常明显,因各地气候差异, 要充分结合我国地域性特征,根据多样性的资源配置、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经济以及整体发展来制定形式多样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其与当地的农业有效结合[5]。在此基础上,填充现代科学技术以保证农业生产符合生态工程要求,保证生态农业能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后盾。各地区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应做到扬长避短,发掘地理以及环境优势,使生态农业的种类与各地区的实际农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进而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才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系统中包含多种科学技术用以增加农业经济价值,从而带动地域性市场经济发展,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守恒、多层综合利用、系统深加工等[6]。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应用在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中能够使资源与废弃物得到再利用,并且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来说更是有效的降低。另外,生态农业经营效益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并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在拓展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同时将纳入更多的劳动力,使农村有效劳动力得到内部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有效提升农民务农的积极性,达到了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高效性要求。

2.4持续性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使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传统的农业与农业经济一直是常规发展状态,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带来的是可持续性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使农业经济、环境建设、社会经济与整体发展联系到一起,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对农副产品日渐增多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循环,可持续发展性增强,这也是助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生态农业,其范畴较为广泛,包括自然、油价、生物生态以及持久农业等类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与环境、资源以及当地产业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从而在本质上提高生态农业生产力[7]。

3.1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生态要求的生产与经营要满足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这两个前提,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在农业模式中要推广使用太阳能动力以及生物转换效率,使各种资源潜在的能量与多样性特征被激发,从而构建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一方面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增长,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宏观背景,将市场发展导向作为核心目标,视经济效益为核心思想,展开农业资源的拓展与保护,使更多的资源被合理利用。根据每一块土壤的特征来规划使用力度,促成良性的生态农业发展系统,这将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与模式[8]。

3.2强化推广注重生态农业技术应用

就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经营状态来看,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技术系统,但是这个技术系统的内部结构只是传统技术的整合与再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套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用以稳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得以健康、 长久的运作需要依靠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所以要不断强化生态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力度,用以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因素和问题。应针对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量身规划与制定系统核心技术,满足我国当下国情需求,并以市场需求为核心。

3.3同步建设生态农业的标准与认证

我国生态食品的健康发展需要生态农业发展作后盾并给予一定的支撑,因此,在生态农业经营发展模式上,应该注重其技术标准的生产技术的建设,使生态农业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为生态农业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持[9]。在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中要体现出生态食品的认证与标准,以国际相关条例为基准,实现统一与同步,有效减少国际标准歧视下的技术壁垒现象以及贸易争端所造成的影响。

农业模式 篇11

【关键词】连城红心地瓜干;企业+基地+农户;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在这其中,农业产业化是海西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根据2010年7月的实地调查,总结出连城地瓜干产业的发展也应该走“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产业化道路。

一、模式的基本理论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型(农产联或农专协+农户)”、“现代农业开发区带动型(开发集团+农户)”。

其中,文中主要讨论的“企业+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模式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里为大家广泛认同的说法为:其一般被认为是最新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之一。它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与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农户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提供全过程服务,并保证优先收购, 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企业加工、销售成品。

这种模式在全国各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四川遂宁的高金食品公司、乐山市兰雁食品公司、绵阳市铁骑力士集团、陕西杨凌本香集团、新疆伊犁集团等(李桦、 郑少锋、王博文,2006年)。此模式相对传统农业和其他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采购合同,使农户的耕地简接成为企业自身的生产基地可以保证生产原料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稳定,大大减小了原料采购风险,同时避免了原料采购时与其他企业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实现了均衡生产、均衡销售缓解了分散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矛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发展。

(2)对于农户来说,签订合同意味着自家的收成可以以基本稳定的价格保证卖出,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降低了亏本卖出的风险。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和利润在分配增加收入;企业在基地农户生产过程中垫付的生产资金可以缓解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的困难。

(3)从整体产业发展角度,有利于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为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基础,有利于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现代化。

(4)在政府看来,这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税源并能够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减少本地青壮年劳动力流失。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作为一种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从理论上追本溯源,其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理在于它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和交换关系而使企业和农户合作双方获取并分享规模收益,使双方的利益均有所提高。事实上,对于参与者的利润激励空间正是农业产业化经济绩效的源泉所在,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在这其中,企业是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主要利润的创造者;农户是原料的供应者,处于产业链的初始端;基地则是联系二者的中介,通过基地协议的签署,企业和农户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政府和协会等模式外部组织则扮演催化剂和守夜人的角色,从各个方面保证和促进模式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这模式内外这四者是唇齿相依的,只有四者角色扮演好才能成功的应用此模式,顺利实现连城地瓜干产业化发展。

二、连城地瓜干产业经营模式现状

在龙岩市连城县,经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了连城的红心地瓜干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状况。

连城县位于福建西北部,由于其独特的土壤条件和历史原因,成为了著名的红心地瓜产地。全县总面积2596平方米,辖7镇10乡240个村(居),总人口33万。其中耕地面积25.4万亩,农业人口29.1万。

2009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达11万亩,加工地瓜干可达10万吨,产业产值5.5亿元。截止2010年4月份全县注册登记的地瓜干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41户,包括企业17户(公司11户、合伙企业1户、个人独资企业5户)、个体工商户24户。其中年产值300万元以下企业26家,年产值300~1000万元企业9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有经营货物进出口业务权的地瓜干企业2户。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连城县还有未登记在册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和个体户约200户左右。全县26万农民中有一半农民直接从事地瓜产业,全县农民直接从地瓜产业中得的纯收入1.65亿元,其中种植收入7500万元、加工收入5000万元、销售收入400万元,年人均收入 635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15%。

可以说,地瓜产业已经发展为连城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已形成“三万农户种地瓜,百家企业搞加工,五千农民跑销售,五亿产值富半县”的产业新格局。连城县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

通过调研了解到,连城县地瓜干产业由最初的主要由小规模、不规范的个体户小作坊加工的模式,到现在规模较大、标准化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当地地瓜收购和地瓜干加工中发挥主要作用,基本形成了“通过公司抓销售,加工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连城农业局,2010),即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以说连城地瓜干产业在产业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09年当地加工地瓜干的个体户小作坊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二(由初始的多于600户到现在约200户),为“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规范化铺平了道路。

三、连城地瓜干产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经营模式现状来讲,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连城地瓜干产业的“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是极其不完善的。笔者以下从“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中各方的角色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1.“基地”的角色存在明显的缺位。因此连城地瓜干产业的主要模式只是比较传统的“企业+农户”形式,即当地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和农户是基本完全独立的个体。在走访的连城7家地瓜干加工企业中,除超大和广大两家规模稍大的企业有部分原料地瓜是通过基地采收之外,其他企业的大部分原料皆为通过独立的采购商从农户中采购而得。而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未注册个体加工户的数据显示,在有外购原料需求的26家个体加工户中,18家(占70%)为自身到农户间采购,8家通过收购商采购,没有通过与农户签订采购合同而形成生产基地采购的加工户。同时,了解到通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来采购地瓜原料的两家企业的大体模式为企业在地瓜种植前与农户签订协议,规定农户种植的地瓜品种和数量,到收获时企业基本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基地生产的地瓜;必要时还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例如,超大公司与农户签订的红心地瓜保护价为0.2元/斤),除此之外,企业对于农户并没有明显的资金指导和技术支持。即在地瓜种植生长期间,企业不会为农户垫付资金,也不会参与农户的种植管理。由于缺乏“基地”这一纽带的联结,企业和农户根本利益不能统一,不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

2.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企业多数起点低、规模小,营销水平低,市场适应能力弱,资深效益不高,辐射作用不大,即使有少数稍具规模的企业,其加工仍然只是局限在闭门造车的状态,与其他企业和农户缺乏有机联系;连城县登记在册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只有41家,其中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多数(26家)企业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下。同时,连城未登记注册的个体加工户仍然大量存在。二是大量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差,发展后劲不足;笔者经过走访,机械化加工的地瓜干占了全县总量的60%以上。部分企业已经使用热风烘烤、真空低温油炸等高新技术加工机械对地瓜干进行标准化生产。但是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外,连城几乎全部个体加工户和部分小企业仍然在使用原始的铁锅,通过直接明火烘烤的生产方式进行地瓜干加工,生产设备极其简陋:在走访的连城四个自然乡36家个体加工户的数据显示,其加工设备价值最高为80000元,最低为1000元,平均仅为23728.57元。另外,大量存在的不规范的个体加工户不仅影响连城地瓜干的质量,而且与正规企业分割原料,使原本就供给不均衡的地瓜原料更加紧缺,限制了正规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企业带动作用的发挥。

3.农户生产的分散化、行为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阻碍模式的正常运营。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户生产极其分散:走访的77家农户每户地瓜种植面积仅为3.09亩,平均年产量15778.83斤。分散化生产的特点:一是生产方式水平低;二是人均产出低。这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土地上而且亩产量未必会高于基地生产(数据显示连城县农户种植品种为金山630和龙岩7-3品种的红心地瓜品均亩产为5110.4斤,低于超大公司生产基地的同品种红心地瓜亩产量6000斤)。由此造成地瓜生产成本偏高,同时分散买卖地瓜又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分散经营的风险抵御能力相对于有企业依托的基地生产也非常低下。以上因素造成分散化种植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农户普遍存在的观望心态、盲从心理以及依赖心理阻碍着产业化的发展。从与120家农户的访谈中感受到农户普遍新模式、新技术持观望甚至排斥态度,在临近农户种植某品种或从事某种活动利润较高时会盲目模仿跟从,同时由于对外界市场的缺乏了解,他们十分依赖政府为其引导,缺乏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变现状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很多企业也有相似的心理)。这些传统的小农心理无疑对于模式的推广是不利的。

4.政府、地瓜干协会等模式外部组织虽注重企业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农户的扶持。近年来连城政府通过以加工连城红心地瓜干为主的食品加工园区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1999年发起成立的地瓜干协会也已发展至32个团体(企业)会员和229名个人会员,有力的推动了连城地瓜干加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但是对于农户却先有相关扶持的政策,導致农户生产所获收益过于依赖自然条件,波动极大,农户生产积极性无法提高:经过走访调查,由于暴雨洪涝灾害连城县早地瓜亩产量平均减产三成左右,大量农户亏本种植;另外,也没有相关政策法规去保证基地协议合同的落实,使即使存在合作关系的企业和农户利益关系也过于松散;地瓜干协会的组织结构也非常松散,功能仅仅局限于规模化的企业之间,对于农户生产也没有相关的帮助。同时缺乏专门的农户组织,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确实的保障。

四、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政府和协会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才能顺利推动模式的实现和顺利运营,加快实现产业化进程。

(1)要加快和完善生产基地的建设

结合连城地瓜产业的实际情况,由于农户的独立生产观念根深蒂固、企业劳动力的限制、位处山区耕地布局零散等原因,生产基地的来源应该主要是由地瓜干加工企业与多家农户在地瓜种植时提前签订购销合同,使参与农户转变为企业的生产基地,由农户自身耕种,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来建设。期间要建设多种制度,包括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等。合同应规定农户向企业交售产品的数量、质量、规格、交货时间和地点,企业按合同规定收购农户的签约产品、应当提供的服务和应当支付的价格,还应规定履行约束和违约罚则。要确定的保护价格的基准是完全成本+ 平均利润(此标准应该按照企业和农户普遍认同的地瓜种植成本和利润数据),以保证抵偿生产者成本和最低盈利。如此使基地真正成为联系企业和农户的纽带,使其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

(2)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竞争力,强化带动作用

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进行地瓜干产品的科研创新,淘汰落后技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对地瓜进行深精加工,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规范企业用人、基地等企业制度,严格按照《连城红心地瓜干》福建省地方标准综合体(2001年)和《甘薯干》国家行业标准(2004年),进行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名誉;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连城红心地瓜干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基地农户的关系:企业要认识到自身利益与农户利益的一致性,也应该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在签订的基地合同中应包括在农户种植地瓜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产销信息支持。合同一经签订,应当严格履行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条件的规模企业(如超大和连城红心地瓜干集团公司等)可以设立风险基金,保障农户的利润,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3)作为农户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生产率并要严格遵守合同制度

地瓜种植户要积极学习地瓜种植的新技术,采用合适品种,主动获取产销信息,提高对外部市场的理解力;小规模、不规范的个体加工户要积极探索自身出路,不要因循守旧,将自身局限于落后生产方式加工地瓜干中;或积极融资,合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地瓜干的竞争力;或放弃落后生产方式,利于自身技术优势寻求企业内的技术工作;或专心从事地瓜种植。同时,农户也要认清自身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积极寻求基地生产合作,严格履行基地合同,不要因贪图眼前利益而随意违约。

(4)政府和地瓜干协会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

政府要正确定位其应有职能,强化政府协调作用。政府不要置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与民争利,而应摆正位置当好服务者,政府服务应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发布地瓜干市场信息;二是制订落实模式正常运营的相关政策;三是用法律、法规宏观指导与管理地瓜干产业化生产和管理; 四是组织技术培训、指导、示范及协调人才流动和提供优良品种;五是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而早已成立的红心地瓜干协会应该组织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在解决涉及多个企业的产业问题时积极发挥自身协调、沟通、服务和指导作用。而专门的为代表农户利益农户合作组织的成立也应该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诉,本文讨论了“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在连城地瓜干产业的发展和问题以及对策,解决了企业、基地、农户和政府以及产业协会应该发挥的作用的问题,但是由于资料所限的等客观原因以及从短期发展的视角,对于农户合作组织成立的实际可行性、对连城地瓜干产业化的意义等方面的问题未加以深入探讨,但这也是产业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理论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

[2]梁荣.农业产业化的顺应和推进[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

[3]张海燕.“龙头+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7(3)

[4]李汉才,门素梅.试论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的构建[J].农村经济.2009(9)

[5]方孟贤.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J].安徽农业.2001(4)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浅析 篇1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这已经是连续第10a聚焦于三农问题, 足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发展问题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农作物育种问题、自然灾害应对问题、生产组织模式问题等, 囊括了众多方面, 本文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 生产力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推进农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路径之一便是农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推广先进的、经济的、效益更好的农业技术可以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活力。但以往主要靠人传人的农技推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节奏, 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看都需要找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基于此,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从而提出优化策略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可参考的简单理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终提出优化的方案策略, 为构建更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提供建议。

2.2 研究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基本的分析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从而推动现今社会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革新, 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3 农技推广现有模式分析

3.1 现有主要推广模式分析

3.1.1 多媒体信息推广

即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报刊等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如CCTV7军事农业频道推出的《致富经》、《农广天地》、《每日农经》等节目, 会将优秀的农业技术教授给观众。

这种模式下的推广主体多样, 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趋势, 推广的农业技术较为丰富多样, 受众广泛, 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农业技术普及。

3.1.2 当地政府部门宣传推广

即依靠当地政府相关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此种模式下, 推广的主体主要为政府, 推广的农业技术比较统一具有针对性, 依靠政府信誉及担保可以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3.1.3 基层组织、企业推广

即村委会、居民自治委员会、农技推广企业等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

这种模式的主体以企业、集体组织为主,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的本质需求, 推广的技术较为统一, 受众集中, 技术创新性较高。

3.2 存在问题

3.2.1 媒体传播模式缺乏精准性, 接受程度较低

中国农村地区广大, 情况不尽相同, 依靠多媒体信息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难以顾及全面, 往往顾此失彼。如电视媒体所推广的农业技术大都比较泛化, 缺乏实用性和可视性, 难以契合部分地区的农业需求, 这样的农业技术必然得不到当地农民的认可[1]。其次, 以报刊为主的媒介所宣传的农业技术大多偏理论性, 缺乏可读性与可靠性, 农民对于这类技术往往是不会用、不敢用。此外, 短信、网络等多媒体信息可靠性较差, 农民对于这类媒体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如此一来, 即使多媒体覆盖的受众范围最为广泛也难以提高某种农业技术在农民中的认可度。

3.2.2 政府传播模式缺乏创新性, 体制弊端明显

政府农业相关部门主推的农业技术除少数具有纯公益性质外, 大都花费了一定的财力、物力, 在收效不明朗之前不会进行新技术的探索与推广, 导致了创新性的缺乏;部分地区政府农业部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主推的农业技术对当地农业的弊大于利, 导致了农民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此外, 农户对自身长期积累而得的经验保护心理强, 对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2]。因此政府推广模式也就难以见效。

3.2.3 企业及基层组织可靠性不足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部分企业在市场的驱动下为了经济利益, 会夸大甚至歪曲农业技术的实际效果, 导致部分甄别能力不强的农民上当受骗, 蒙受巨大损失。而部分基层组织由于地区限制队伍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缺乏市场应变能力, 往往不能推广适合的农业技术, 由此也会对农民造成伤害。以上2个方面都会使农民对这种模式采取消极态度, 久而久之此种模式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3.2.4 农民的经验主义强烈

中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浪潮已经很多年, 但是农村地区由于自身固有的特点, 才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试水。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不敏锐, 加上风险的考虑, 对相关部门组织推广的农业技术更是抱有怀疑态度, 往往比较信赖自身的经验以及人传人这种模式推广的农业技术。但是人传人模式更新速度慢、传播范围小, 收效甚微。

4 优化策略

4.1 改进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4.1.1 推动中央媒体素质化、地方媒体精准化宣传模式的转变

由于中央媒体具有全面覆盖性的特点, 因此可以以农业素质、农业科技应用案例等为重点进行宣传, 以此来改善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态度以及传统的经验主义。而地方媒体具有地方化的先天优势, 能够较好的掌握本地农业特点, 因此应该推动地方媒体加强开发专业、特色的农技推广节目。

4.1.2 建立信息认证标准制度

对于短信、网络等新型媒体传播推广渠道, 应该建立信息认证制度, 对于合格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进行数字技术认证, 根据数字认证可以在统一的信息认证平台进行确认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这类信息可以捆绑农业保险共同推出以此来打消农民的风险顾虑。

4.1.3 政府部门认真调研化解信任危机

对于由政府失误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进而使农民对当地政府产生信用危机的,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市场调研, 真正进到农户家中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4.1.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企业、组织进农村的市场监管对于企业、组织进农村与农民合作应该大力提倡, 与此同时应该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避免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失, 利用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还要加强监管部门对这一模式的监管力度。

4.2 构建新农技推广机制

4.2.1 农业科研机构下乡推广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了很多的科研投入, 但是这些科研投入往往只应用于实验田, 与实际的农民联系不紧密。据此, 可以构建农业科研机构下乡推广模式, 即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所等每年定期下乡进行最新又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3]。由于这类机构具有权威性, 可以消除农民的疑虑。

4.2.2 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园区

即在大城市郊区地带可以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园区[4]。由于大城市周边农业以果蔬农业为主, 市场效应强于大多数农村地区, 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 因此建立示范园区具有可行性。

4.2.3 建立农业技术员推广制度

由于大多数农民比较倾向于人传人模式, 因此政府可以培养一支农业技术员队伍, 由技术员下乡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检查, 定期汇报反映效果, 及时作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由于传统的人传人模式以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为主, 因此此种模式要求政府必须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硬技术的年轻化队伍, 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解决人传人模式的弊端。

4.2.4 其它问题

除以上优化策略外, 政府部门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一定比例提高待遇水平、改善办公环境以吸引高素质的大学生投入其中[4];加大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 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 扩大市场效益;与社会公益团体进行洽谈, 吸引公益性组织加入。

参考文献

[1]冉明仙, 邹密.从泛化到精准:突破农技传播困境的路径分析[J].现代传播, 2012, 06:149-150.

[2]黄丽丽, 郑义, 洪流浩, 刘燕娜.福建省基层政府农技推广模式的调查及其优化建议[J].台湾农业探索, 2012, 04:33-37.

[3]史占忠, 王晓明, 孙胜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途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08:68-70.

上一篇:音乐专业女大学生下一篇:打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