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2024-06-11

民族学(共12篇)

民族学 篇1

0 引言

民族学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科,又称人类学,以文化为基点,将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人类学关于医学体系的分类中,西医一般是指科学的医学体系,而民族医药一般是指拟人论和自然论两大体系(1)。我国的民族医药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入手,以全新视野探讨民族学与民族医药的关系,与读者共勉。

1 思想上都注重整体观

整体观是民族学的基本学术立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1]”民族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民族学研究是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接触和文化交流、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而印证和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2]”。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医药体系,是一个民族跟疾病作斗争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活动、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生育观念等不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为,也必将影响其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学技术[3]。即民族医药与民族的其他部分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很难单纯地研究民族医药的某一部分并弄清楚。民族医药同样要求从整体观出发,对影响民族健康的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2 内容上都注重文化

民族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术同仁都把文化人类学的学派称为民族学派。中国的民族学界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4]。即文化具有相对的特性。文化相对论是民族学的基本立场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流派提出建立在对早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理论。早期的民族学研究,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认为西方民族高于那些落后的“野蛮”民族[5],民族学就是研究“野蛮”民族。19世纪晚期出现的传播学派,主张反对进化论学派,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一个地点一次产生,然后向其他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主要是从其他文化发明中心向外传播着的文化现象中“借用”来的[6]。20世纪初,“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才得到纠正。美国历史学派代表博厄斯主张民族平等,提出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不应该用自己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7]。

博厄斯的学生赫斯科维茨对此深化并加以系统化,创立了文化相对论学派,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等价物,不能用欧美的道德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尺度,人类学应该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8]”。

民族医药也强调对文化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民族医药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并积极主张推动民族医药“申遗”,认为“申遗”是保护民族医药的良好契机[9]。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藏医药等名列其中。这表明民族医药也是一种文化。我国的民族医药,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构成了我国民族医药的整体—中国民族医药体系。这个体系是“和而不同”的,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具有层层嵌套的分形自相似特征(2)。而我国“各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轨迹不同,和主体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深浅不同,加上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各民族医药文化的积淀和发展也是不平衡的[10],”必然形成风格炯异的医学文化和医疗知识体系,在生命观、疾病观、就医方式、医患关系等方面折射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因而在作出理解和解释时必然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11]。

20世纪50年代,在一项公众对健康项目反应的研究中,人类学家首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一词,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项目推行的促进健康的手段为什么不总是成功或不容易建立的问题,分析了项目失败背后的文化因素。得出:医学人类学以文化相对论为学术立场,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能以别的文化标准妄加评判某一种文化,应该以该文化主体的解释为准。

3 方法上都注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所谓田野调查方法,“就是民族学工作者亲自深入民族聚居地区居住体验,通过勘测、询问、交谈、直接观察等手段取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2]”。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对田野调查具有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摩尔根于1846年被塞纳卡部落氏族接纳为养子,他利用这一身份对易洛魁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结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于1851年发表了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易洛魁联盟》。到了20世纪初,当代民族学已经植根于田野调查之中。20世纪中叶,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民族学者的责任》中提出了“马凌诺斯基革命”,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调查工作的新局面[13]。其理论和实践对田野调查的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民族学田野调查在某些场合中被称为“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也是民族医药重要的工作方法。我国大量的民族医药都散落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要挖掘开发,必须开展田野调查。笔者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虽然该县目前已经在桐木镇建立了瑶医医院,在县城也设有瑶医门诊部,有的的乡镇还开有一些私人的瑶医诊所,但在这些医疗机构里从事瑶医药工作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该县瑶医总数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瑶医依然散落在广大乡村里。散落在民间的瑶医,大多具有一技之长,且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以下是笔者于2007年7月调查到的2个典型个案

个案1: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瑶医—蓝甲(化名)蓝甲,男,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人,农民,擅长各类疑难病痛的治疗,用药独特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等。同屯李某的奶奶身上长毛,身酸,不开胃,不能吃东西,吃了就吐,病情严重。蓝甲诊断后,采用瑶医针灸技术配以大瑶山采摘中药治疗,三天就把李某奶奶身上的毛给挑了出来并能吃饭,有精神。县某医院副院长的爱人每餐只能吃半碗饭,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治疗了很久都没有好转,便找到蓝甲。蓝甲起初不肯给她治疗。后经一周多接触和观察病人,蓝甲同意给病人治疗,仅用五天就医好病人。同村的李某,结婚三年还没有生育。曾到柳州某医院去检查,被诊断为不孕不育症。于是求助于蓝甲,蓝甲把脉诊断后给李某开了几副药吃,一个月后,李某就有了身孕。

个案2: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瑶医—黎甲(化名)黎甲,男,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人,农民,平时帮人杀猪营生,擅长解蛇毒与治疗烧伤。在解蛇毒方面,黎甲仅用一味药就能解大部分的蛇毒,解毒最快的仅用两个小时。黎甲强调绝对要防止蛇毒攻心,一旦被攻心就无药可救,且只在病人第一时间找他治疗时才会施药救人,找过其他医生看过不会再替该病人治疗,治疗独特。他替人治疗主要是助人为主,不为财,没有开诊所的打算,也不培训外人,曾拒绝广西壮族自治区某蛇毒中心的培训邀请。在烧伤方面,黎甲的技术也得到了众人的赞扬。大垌村委双合屯吴某于1996年在蒸酒的时候,整个脸头被酒锅里串起的蒸气烧伤,嘴开不了,眼睛睁开困难。家人为减轻他的痛苦,将他放到冷水里,导致发炎,随即采用在伤口面上放油葱等土方法,但不见效,便请黎甲治疗。黎甲看一眼伤口面,用一副土药敷上,吴某就不疼了。半个月后,吴某完全康复,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疤痕。要让像蓝甲、黎甲这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民医”下山进城造福人类[14],需要广大的民族医药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参与观察”,才能积极抢救与挖掘民族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4 目的上都注重应用

“回顾民族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学不仅是各民族实际生活状况的调查和文化理论的研究,它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5]”早期民族学的应用主要用于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殖民官员都要学习有关的民族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大量的殖民地走上独立自由之路,民族学在这方面的应用才逐渐消失。民族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果是令人瞩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民族学的应用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原因是“与国家的民族工作密切相关[16]”。20世纪50年代,广大民族学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反响很大。近几年来,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医药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应用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前,我国民族医药总体上还处于恢复振兴阶段,“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长期停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偏僻地区,受到当地的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未能为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应用。许多患者急需某种民族医药,却又苦于找不到购药的门径[17]。”要“让全国的基本医疗接受民族医药,让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接受民族医药,让全国人民接受民族医药,并促进民族医药堂堂皇皇地走向世界[18]。”仍需各方尤其是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努力。2007年10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民族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扶持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与使用、发挥民族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与作用、积极发挥民族医药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等。2010年3月11日,国家卫生部与广西签订《共建兴边固疆卫生惠民工程协议》,提出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有利于深化新医改工作,推动广西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民族学与民族医药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特点,两者是互通互补的的统一体。民族医药为民族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空间,有利于民族学者化知识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与进步,又为民族医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实现民族医药又好又快的发展。民族学与民族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衔接与契合,将会出现双赢的局面。

摘要:本文从思想、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入手,探讨民族学与民族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衔接与契合,以全新视野促进两者“双赢”。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医药,关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P29.

[2][12]周建新主编.民族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P3,P239.

[3][11]王志红、谢薇.民族医学的研究应该具有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年第5期,P100-101.

[4][6][7][8][13][15][16]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379、384,P121,P123-124,P133,P153,P488,P498.

[5]周大鸣.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版,P37-46.

[9]张艺等.“申遗”是保护民族医药的良好契机[N].中国中医药报.2007-9-6(第3版).

[10][14][17][18]诸国本.民族医药散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P4,P166,P167,P167.

民族学 篇2

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代表人物及著作:摩尔根(L.Morgen):《古代社会》——社会进化 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文化进化

斯宾塞(H.spencer):《社会学原理》;1852年就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早达尔文7年

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类》;文化、社会的时间序列;文化的纵向发展。

二、播化学派

产生时间: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

基本理论: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 “传播论”(diffusionism)——地理学家F.拉策尔“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创始人:R.F.格雷布纳 主要观点

文化圈学说: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德奥 泛埃及主义:史密斯(Smith.William);佩里

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尼罗河流域

代表人物及著作: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

(1905);

《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安克曼:《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施密特:《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民族学方法》(1937)。

三、美国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 产生背景:19世纪末,正值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博厄斯对两派学说均持批评态度,但其批评的重点是摩尔根和进化学派 创始人:博厄

斯(Boas,Franz,1858.7.9-1942.12.22)——反种族主义立场、并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曾为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和种族压迫进行了坚决斗争。主要观点及代表作:

主要观点:这一学派以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而坚决反对摩尔根所作的理论概括,认为他的理论体系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批评传播学派、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然而,他们同样把文比看作是超社会的,否认文化发展的普遍规津、所提出的概念“文化区”、“文化丛”与“文化圈”无实质区别

代表作:R.H.罗维所著《初民社会》(1920)——批判摩尔根代表作

四、法国社会学年刊派

起源:产生于19世纪末。1839年成立了第一个民族学学术组织——巴黎民族学会。创有《社会学年刊》。

这个学派重视实证主义哲学,用民族学资料研究社会问题。孔德(Auguste.Comate):《实证哲学教程》 杜尔干(Emile Durkheim):

主要观点:集体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

民族学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研究,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张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著作:《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莫斯(Marce Mauss):《赠予论》——制度的功能性,社会整体一致协调性

五、英国功能结构学派 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

功能学派较为重视现实,而不注重历时性研究——特点&缺点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民族志之父”

观点:他认为文化的功能是满足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或满足由文化衍生出来的包含着许多层次的制度需要。研究人类学的目的在于教会殖民当局和企业主如何更适当的对待殖民地民族、将直接统治转变转变为间接统治。

著作:《西太平洋航海者》

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原名Alfred Brown)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tionlism)观点:他不把文化视作可以直接考察的具体实体。他认为可考察的是实际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也就是“结构”。社会结构是个有机整体,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保持某个社会的结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集团成员个人的历史终结、并不中断仕会结构的连续性。著作:《安达曼岛人》

六、美国心理学派

产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 注重於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研究

被认为是“种族心理学派”——1952年﹐在纽约民族学家会议上受到亚欧多国批评。代表人物及著作: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1934);

《菊与剑》:把日本的国民性格描写成“精神失常的人”﹐断言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是由意识调节的。

“他们十分强调教师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动作,孩子则必须老老实实地模仿。两岁之前,父亲就让孩子盘腿端坐,两腿盘起来,脚背贴着地板。刚开始时孩子很难做到不仰面朝天。尤其是,端坐的要领之一是强调身子要稳定,不能乱动,不能改变姿势。”

米德:《三个原始社会的性生活和性情》(1935)、《男性和女性》(1949)卡迪涅尔与R.林顿合著:《社会的心理边境》(1945)。

心理学派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七、结构主义学派

形成背景:二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浪潮;与战前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美国历史学派和英国功能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社会的无意识结构 基本方法: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这种方法在亲属关系和神话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代表人物及著作:莱维-斯特劳斯:《亲属关系的初级结构》(1949)、《结构人类学》(第一卷1958、第二卷1973)、《神话集》(共四卷,1964、1966、1968、1971)

利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1970)。

八、新进化论学派 产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

观点:坚持进化论观点,但与19世纪有区别

斯图尔德把进化论称为“单线进化论”,把怀特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怀特:《文化的进化》 斯图尔德:《文化变迁论》

九、文化相对论学派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

观点: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

各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共同的﹐其价值是相同的﹐即它们都能起到对内团结本民族﹐对外表现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不加分析把所有文化都看作同等价值。

赫斯科维茨:《人和人的劳动》(1948)

十、新心理学派

产生:美国60年代以来掀起的小规模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的产物 主要观点: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认识人类学”。

该派思潮目前在美国有一定的势力,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代表人物:怀廷;柴尔德;许烺光

十一、社会生物学学派

主要观点:物种的遗传基因是动物和人的形态与性质的物质基础; 各种生物能否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受自然选择而继续存在下去,要看它能否及时和稳定地把进化中获得的有利于生存斗争的基因,最大限度地传给下一代,还认为人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遗传因子。

威尔逊(E.O.Wilson):《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1957)——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家

民族志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这种写作风格在形式上与历史上,均与旅行家书写与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某些学术传统,特别是建构论与相对论的理论典范,运用民族志研究做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的本质。

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做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记录资料,可区分为“巨观民族志”;研究复杂社会、多样社区、多样社会机构或含有多样生活型态“单一社区”;“微观民族志”,单单描绘某个异国小部落、中产阶级社区中一小群人的单一社会情境,或单一社会制度却含有多样社会情境者。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 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 如二十四史中的“蛮夷传” 2.专业民族志

民族志专著的写作方式,将自己的描述和分析规定在单一的社会和时空。它的优点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注意到文化元素所处的社会场合和时空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学者能采用被研究者的观念分析他们的文化。

3.经典民族志模式

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到的地方的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透过对部落社会的细部刻画,如经济交换关系,家族制度,宗教仪式过程,来说明社会整体和文化全貌。

马林诺夫斯基主张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容三大类的素材:

1、有关制度和风俗的整体概观;

2、对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

3、民族志的说明。

研究方法

观察与参与观察

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相处共话、访谈

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系谱法

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人类学家需要蒐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重要文化报道人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蒐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长期研究

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团队研究

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调查研究

重庆彭水道场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彭水道场;道场文化;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097-06

彭水地处渝东南,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地区。关于彭水地名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彭水县志》认为,彭是打鼓的声音,乌江水在峡谷里流,彭彭地响,所以叫彭水;第二,彭是古代的一个部族,参加过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清朝人张澍认为,彭就是“彭水夷”,因地得名;第三,有学者认为彭就是旁,旁排就是盾,那么彭人就是巴人后代的一支——板楯蛮了。① ①②③参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编:《彭水》,1984年,第74页,第40页。 彭水历史悠久,自汉初建制以来历经十余代王朝的更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期,彭水属巴国领地,位于巴黔中。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彭水属黔中郡。汉武帝初年设涪陵县,属巴郡,治所在彭水郁山镇。隋开皇13年(593年)设置彭水县,属黔安郡。明朝洪武年间(1371年)彭水改属重庆府[1]3。现在的彭水是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主体民族是苗族、土家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有少数民族25个,主要为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满族、仡佬族、回族、壮族、瑶族、布依族、维吾尔族、哈尼族等[2]。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各民族不断地迁徙、交流、互动、融合,使得民族文化不断发生接触、碰撞与变迁,铸就了一种多元形态的民间信仰文化。在此背景下,彭水道场这一独特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彭水各族群众富有特色的信仰文化形式。

一、彭水道场概述

彭水地处渝东南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毗邻2省9县,位于东经107度48分到108度45分之间,北纬28度57分到29度50分之间。全县东西宽约46公里,南北长77公里,全县面积3 874平方公里。②苗族和土家族是彭水的主要少数民族,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308%、95%。千百年来,由于苗族、土家族与汉族交错居住,自由迁徙,彼此通婚,互相渗透融合,文化在不断的变化着。但苗族、土家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也一直保持着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③

从文化圈的角度来讲,彭水地处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汇地带,深受两种文化模式的渗透与影响。巴蜀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崇巫好鬼”的习俗,彭水也深受浓厚的巫文化熏染。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彭水一带,《道藏》记载涪陵人范长生,有道术,为“天师道”的首领。而佛教传入涪陵的时间,可以推到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在今龚滩以南的酉阳万木乡,就建有永和寺[3]123-124。明清以来,彭水民间有人既奉道教,也奉佛教。岩东乡《陈氏族谱》载,陈姓中兼奉佛教道教的就有“陈际德,兴行佛教名令密,天师正教名法圆”“陈文美,兴行佛教名古泰,宣扬道教名清泰”“陈明善,兴行佛教名用灵,宣扬道教名一灵,老师正教名法灵”。还有陈明廉,不仅“兴行佛教名用明,宣扬道教名一明,遵奉老师正教名法明”,还“阐扬玄皇教名正明”,他不仅兼奉道教、佛教,连巫教也兼奉了[3]125。由此可见,彭水的宗教信仰呈现一种多元信仰形态并存的模式。彭水乡民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渗透、吸收佛教、道教的诸多元素复合而成,是一种佛、道、巫三教并存的信仰模式。

彭水苗族、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或长辈比较讲究,而对天亡或“凶死”(自杀、难产或凶器杀死)者则另当别论。对寿终正寝的老人,要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女可派其他晚辈)用桃树叶或菖蒲煮水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寿鞋用门板搭寿床放在堂屋。死者腰上要捆一支白线(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脸上盖草纸。棺木上山要选择吉日。在停棺期间,死者外嫁的女儿一回娘家,便要伏棺而哭,要哭的喊天呼地,如果没有人去劝慰,她就不能停止。灵柩上山,需找一个当地年纪最大的人,拿着火把在前面引路。并且抬丧不走弯路,须逢山翻山,遇水淌水。平常与死者有仇隙的人这时也愿意帮忙出力,以示宽容和谅解。安葬后,死者家属要连续几夜到新坟处鸣放鞭炮,送饭,以示在生者的哀思。① ①参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编:《彭水》,1984年,第79页。

彭水的苗族和土家族大多没有固定的人文宗教信仰,当地民间主要是崇拜祖先,迷信鬼神,有聚族祭祖坟的习俗。苗族还有“上野坟”的习惯,即春节、清明、月半带香烛上山,见坟就祭,缅怀祖先,兼祭野鬼。信奉多神,送瘟神设坛打醮,天旱向“龙王”求雨,有病请巫师扛神“传坛”,打猎敬草神,家家设“家神土地”,野外有“当方土地”,防牛痘敬“痘母娘娘”,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门上贴符驱邪。山王庙、三抚庙遍布全县,有遗址一百多处。还有“还山俗”,由土老师主执挂一老虎图像,摆上香案,摇铃唱歌,以杀死刨毛不开膛的猪匍匐于中堂板凳上作祭品。还有请七仙姑、扫把神,观花走阴等。男婚女嫁要择取吉日。一般来说,农村里的禁忌相对较多,如逢“戊”不动土,正月初一、初二,十四、十五不舂碓、不推磨。正月初一婦女不跨中堂大门槛,不走人户。年轻媳妇上火铺要得罪公婆,妇女不能将脚搁在火铺的三脚上,妇女产期不进堂屋,不坐大门槛,不下井担水,不串门,主人、客人都不吃产妇煮的饭菜,等等。父母死,孝子49天不能离家,要请土老师“开路”和“做道场”,以超度亡灵。解放后,经过30多年的无神论宣传,这些活动大为减少,但终因积习太深而未根除。

道场,佛教、道教通用名词。一般指修行、说法的住处,供佛之地亦可称为道场。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曾下诏,天下寺院改名为道场,因此寺院也经常称为道场[4]43。彭水的道场却是一种祈佛超度逝者亡灵升天,使其免受地狱折磨之苦的民俗祭奠礼仪。其宗源虽属汉地佛教,但由于后来发展过程中深度民俗化,与制度化宗教差异较大,进而转化为一种蜕变的宗教斋仪形态在民间流行开来。彭水民间流行的道场是一种祭奠科仪,是为逝去的亲人(特别是父母等长辈)举办,几乎是人所共为,分布极广,遍及城乡。主持道场的道师先生,大多不是宗教职业者,平时和普通人一样做农活、维持生计,只在丧事科仪中才以道师身份出现。道师学艺,一旦从师傅那里学成归来,即可成立自己的坛口。根据调查,现今县境内尚存不少坛口,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分布极为广泛,尤其是与邻县交界乡镇,如与酉阳、黔江相邻的梅子桠乡,与贵州接壤的黄家镇、大垭乡等则更为密集。县内道场坛口虽有“佛派”“道派”或“佛夹道”“道夹佛”的派系,但各派系坛口并不划域而立,常常是错杂间存。在有坛口操办道场缺人手时,各派还可相互支援。

长期以来,彭水县境内佛寺多僧人少。据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彭水“城乡各族群众皈依佛法者甚多”。1939年,全县有佛寺101座,僧尼仅70名[3]125。这与彭水及附近地区各族民众要操办丧事斋仪等需求极不适应,于是民间一批从事为死者举办报恩祭奠的人员相继出现,他们遵循佛教关于“超度”等信仰同时又不必出家。在这种情况下,传宗的宗教科仪在进入民间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迁:其宗教性越来越弱,实用性越来越强,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丧事祭奠礼仪,“道师”也就应运而生,“道场”随之出现。

彭水道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渐变过程。从彭水梅子乡“佛派道场”道师冯秀平(法名明通)所藏的《普济雷坛万法师尊传经》中记载的“祖师”谱系来看,该坛口从“清净道德智慧圆明真如信海吉照普通”的“清”字辈传到冯秀平的“明”字辈,共8代。据冯秀平介绍,不满40岁不能被“拨职”(即结业授徒)。因此,到“清”字辈大约就300年时间。初步推断,彭水道场极有可能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从其来源上来讲,彭水道场源于佛教祭祀礼仪,在演变过程中民俗性日益浓厚,却与佛教正统科仪渐行渐远,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功能来讲,道场仪式主要在于告慰亡灵和抚慰生者。道师于灵堂设坛祭祀,并在灵堂四周挂有神像,如佛祖、太上老君、孔子、十殿冥王等。仪式开始后,道师一边通过吹螺号、钹鼓锣等告知神灵,通过顶礼膜拜等动作向神灵表达虔诚与敬意,一边则通过吟唱曲调向天神、佛菩萨祈求庇佑亡灵,望加持其亡魂赴西方极乐世界,永不受苦。可见,作为一种带有佛道色彩的丧事礼仪,道场活动一方面在于告慰亡灵,让死者自在安然,另一方面在于告慰亡者亲属,让生者心灵有所寄托。

第二,从科仪来讲,道场仪式较为复杂。据《彭水县志》记载,道师办道场,早起晚散叫“开路”,办3天叫“冥王道场”,做地府十王斋。做5天以上叫“冥阳道场”,做报恩斋、(救母)做地藏斋,(救父)做金刚斋或圆通斋。可7天、9天、15天不等,日程取单不取双[5]。据说还可办49天的。道场的科仪,以“开路”为例,大致有“开方召请”“请水灌坛”“开坛”“敬灶”“关白”“启白”“读经”“圆满”“荐灵”“起丧发驾”“买山”“化灵”等。其中除“读经”一项外,全是又敲又唱又舞的仪式。至于3天5天7天等,则要分别提高所拜神的级别和扩大所请神的范围,于是科仪项目也就有所增加,如要“拜忏”“扬幡”“投地藏表”“投观音表”“请佛”“开方破狱”“接亡”“过桥”“迎赈济”“送圣回宫”和“书符镇宅”等。其中要向佛和菩萨分别投递“申”“疏”“牒”“表”等文书,向他们致敬并提出祈求,以达到“礼请诸佛临坛作证,超度亡人早升天界”的目的[5]。

第三,从道场与佛、道教法事科仪的区别来讲,彭水道师所办的道场与佛、道教所做法事科仪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差别,如在“解冤洗孽醮”仪式中,佛、道教做的法事科仪虽也有斋醮科仪,但主体却为诵经拜忏。彭水道场恰好相反,是一种集演唱、舞蹈和敲打为一体的民俗信仰形态,故当地民众又称“敲道场”。

第四,从道具来讲,彭水道场还使用一些独特的乐器、法器及道具。道师做道场以敲唱为主,器乐非常讲究,并按多种曲牌演奏,演出内容和音乐都较为丰富。所用乐器有鼓、马锣、大锣、大钹、包包锣、大铙钹、中铙钹、小铙钹、铰铰、铃、罄、木鱼等10多种[6]。

可见,彭水道场是一种集吹、拉、弹、唱于一体为超度亡灵而设坛祭奠的丧事民俗活动,主要在于践行孝慈,表达对逝者的孝道,同时又可抚慰亡者亲属,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

二、彭水道场的演变与传承特点

彭水道场流传地域较广,坛口众多,按照派系可划分为“佛派”“道派”“佛夹道派”“道夹佛派”和“儒派”等。传承方式也主要有“祖传”“师传”,“祖传”续转“师传”和“师传”续转“祖传”等几种。在调查期间,笔者发现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道师对三辈以上的传承谱系都难以说清。同时,各坛口的行辈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佛派中,“普济雷坛”的行辈是“清净道德智慧圆明真如信海吉照普通”等20字,而冯广开坛口行辈则另是“清净道德……常守泰清一统传”等40字,郁山镇姚远军“真静坛”坛口的行辈则又是由“清净道德……现清”等字组成。可见,上述坛口的行辈开头相同,都是以“清净道德”开始,而后续内容由于多种原因发生了变异,不尽相同。

笔者现将梅子乡冯秀平及汉葭镇李元科两坛口传承谱系列举如下:

1.彭水梅子桠乡两河村冯秀平佛派“普济雷坛”坛口,行辈“清净道德智慧圆明真如信海吉照普通”等20字。(该坛法名不用姓只書名。)见表1。

2.彭水汉葭镇白杨坝村李元科佛派“普济雷坛”坛口,行辈与冯秀平坛口同。

第一代师傅:法名清元,俗名侯净元,籍贯不详。

第二代师傅:法名净能,俗名梁慧能,籍贯不详。

第三代师傅:法名道元,俗名李元科(1924-),汉族,小学文化,汉葭镇白杨坝村3组人,农民,师承梁慧能。

第四代师傅:法名德全,俗名李永全(1963-),汉族,初中文化,汉葭镇白杨坝村3组人,农民,师承父亲李元科。

第四代师傅:法名德华,俗名周吉军(1970-),汉族,初中文化,汉葭镇白杨坝村3组人,农民,师承师傅李永全。

第四代师傅:法名德灵,俗名侯春乾(1972-),苗族,初中文化,汉葭镇白杨坝村3组人,农民,师承师傅李永全。

代表性传人:冯秀平(1950-),苗族,小学文化,梅子桠乡“普济雷坛”第八代传人,法名明通,梅子乡两河村人,农民,师承圆碧冯广全。

姚远均(1964-),苗族,小学文化,保家镇“真静坛”第八代传人,法名姚现清,保家镇龙河村五组人,农民,师承田景文。

曾现炳(1939-),苗族,小学文化,平安乡“普济雷坛”第八代传人,法名曾玄澄,平安乡人,农民,师承曾智慧。

李元科(1924-),汉族,小学文化,法名道元,汉葭镇“普济雷坛”第三代传人,汉葭镇白杨坝村3组人,农民,师承梁慧能。

冯广开(1938-),苗族,小学文化,梅子桠乡“道夹佛”派“普济雷坛”第八代传人,法名冯泰玄,农民,师承左兴考。

根据对上述数据材料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道师籍贯上来讲,大多为本地人。如梅子桠乡佛派“普济雷坛”坛口第六、七、八代师傅皆为梅子乡人;汉葭镇佛派“普济雷坛”坛口第三、四代师傅皆为汉葭镇人。彭水道场作为一种民俗信仰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信息,单从民族情感角度来讲,就使得道师继承人大多为本民族或本地域的人。

第二,从传承方式上来看,可分为师徒传承和父子传承两种类型。如梅子桠乡“普济雷坛”坛口第二至六代和第八代师傅都是师徒传承,第七代为父子传承;汉葭镇“普济雷坛”坛口第三代是师徒传承,第四代既有父子传承,也有师徒传承。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传承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对于没有子嗣的道师,可收徒传承。而在现代社会,这种传承形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变迁,如汉葭镇佛派“普济雷坛”坛口第四代师傅既有父子传承,也有师徒传承。

第三,从道师的文化程度来讲,有一定的文化,但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首先,道师要通文识字才看得经文、唱得曲牌;其次,若文化水平较高,意味着职业选择区间加大,转行的概率也更高。

第四,从道师的民族特征上来看,大多为少数民族,兼有汉族。彭水作为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以苗族、土家族居多,而从道场的仪式、经文、曲牌、摆设等方面来看,更符合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与信仰。

彭水道场是一种本土的、活生生的民俗事象,作为一种民俗丧事科仪,它实现了从神坛到民间的转向与跨越,实用性、功效性是它长期得以存在、发展的主要根基,深度民俗化是它的主要特点。与人为宗教相比,彭水道场既没有系统化的教义、教规、教职人员,也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宗教场所等,呈现出分散性、原始性、随意性等特征。这既是彭水道场的特点,也是它与佛教、道教等制度化宗教的区别所在。可以说,道场是彭水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

三、彭水道场的文化功能

彭水道场在历经时代变迁与传承后,逐步适应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起着承继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具体而言,其文化功能主要包括4个方面:

第一,心灵慰藉功能。道场作为一种丧事祭奠活动,其核心功能表现为超度亡者,抚慰亲属。每逢丧事,通常言语劝慰收效不大,而道场则不同,它通过一种生动、直观、神秘的仪式让亲属相信亡者只是去了更好的地方,活得更加安然、自在,从而使亲属真正能够安心、放心,客观上起到平静心灵、减轻悲恸的作用。

第二,历史功能。在道场仪式中,通过道师吟唱经文为亡魂开路,透露了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再现了历史上民族迁徙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彭水道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地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晶,也是彭水文化多樣性的体现。彭水道场这一民俗事象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代际传承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延续性、变迁性和完整性。

第三,民族教育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说,彭水道场通过它所营造出的特有文化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对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同时,对于忠孝、仁义、报恩等传统思想文化印象深刻、深受熏陶。通过道场这一特定媒介,人们更为具体、生动地感受过往历史,寻根问祖,进而激发与强化人们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民族教育的作用。因而,作为一种传播思想的文化媒介,彭水道场对于当地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第四,娱乐功能。彭水道场不仅是一种民俗祭奠礼仪,而且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娱乐活动在当地各民族群众中流传,具有较为浓厚的娱乐性质。彭水当地有“红白喜事”的说法。红喜事,自然是结婚,而对于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故去,称之为白喜事。“红白喜事”的观念表达了彭水地区各民族敬天乐死的豁达生死观与豪迈性格。既然是喜事,自然少不了锣鼓声声、唢呐嘀嗒与鞭炮阵阵,同时孝子要唱孝歌与花文。就道场而言,道师们祈神拜佛的礼请仪式,也是敲唱舞蹈,鼓乐悦耳,梵韵悠扬,恰似在用一场场艺术表演,在“娱神”中为亡者求神超度,以这种独特的礼仪,完成主人报恩祭奠的意图[6]。因此,可以说彭水道场体现了娱人与娱神的双重性特点。

总而言之,彭水道场对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及其民族心理、民情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价值与意义。而对道场这一特殊的民族文化类型,由于多种原因外界对此知之甚少。通过道场仪式所展现出的文化信息,提供了大量有关宗教、艺术、民俗、民族等多种资料,对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与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亨顺.彭水即将崛起的武陵山区经济高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1.

[2] 王希辉,安仕钧.重庆彭水耍锣鼓的特征及艺术价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4)

[3]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编纂委员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 萧振士.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5] 朱智炎.彭水道场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9).

[6] 梁 竹,郭 敏.概述土家族道场仪式音乐——以彭水县土家族道场与音乐的人类学调查为例[J].民族学刊,2010(2).

An Ethnological Study on Bodhimandas Culture

in Pengshui of Chongqing

HUANG Jun1,AN Shijun2

(1.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2.Chongqing Pengshui Ethnic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 Pengshui of Chongqi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s the Miao, Tujia and 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together in one area, which has formed a Bodhimandas culture belief with regional and ethnic features. Pengshui Bodhimandas shows the dispersion, the original and random nature, and has the spiritual comfor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four major functions,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由民族歌曲引发的民族学思考 篇4

民族音乐在文化中具有的巨大的共鸣性。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其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并反应该民族历史发展水平。”。而音乐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接触异族, 最先通过直观的了解它的是服饰、饮食、行为习惯等外在表象, 但真正对该民族文化, 甚至其民族个体内心进行更深层次的深描, 那么音乐是了解和发现的重要手段, 音乐所具有的强大听觉冲击力通过听觉感官走入内心, 使不同族际产生共鸣。

当我们听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时, 即使是听不懂的语言, 我们依旧会伴随音乐所引发的感情而激动。简单的以英国摇滚乐queen乐队的《we will rock you》为例, 其节奏的震撼以及嘶哑的声音, 让我们也感受到一种兴奋, 即使听不懂该音乐的歌词, 但是我们依然会被歌曲的意境所感染。还有当我们听到98年法国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时, 其歌词大家一定都熟知“Go, go, goal!! Ale, ale, ale”的片段, 不管是在世界杯的赛场, 还是在欧冠或是中超, 已经超越了国界、民族界限, 只要想起大家都会跟唱引起共鸣。在此过程中, 更加证明了进化论学派“心理一致学说”, 音乐的力量可以使不同的人寻找到共鸣, 即使语音不通, 但是其带动的意境依然会走人性最真的部分。因此音乐对于民族的了解以及

音乐在族际边界中具有的弱化性功能。首先我们先认同音乐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在民族文化中其实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民族性格的重要写照。蒙古族与哈萨克族在文化风俗上的相似性, 而民族差异是在族际间自然形成的, 但是民族是认为构建而成, 民族认同也是在族际间交往中形成的, 但是由民族歌曲引起的共鸣性, 从听觉感官的影响使族际间形成天然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以此为民族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也更加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在这个过程中, 对于民族个体“文化的后天性是后天学习所得, 并不是先天所具有的”, 美国人类学心理学派林顿认为“文化是物质现象范围以外的东西, 是社会成员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和分享的思想、一定条件的情感反应以及习惯的行为模式总和;文化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人格以及这些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在与其文化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并产生作用, 人格影响着文化, 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因此通过音乐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双方民族的沟通交流得到了强化和亲近, 音乐的穿透性也使族际边界弱化。

由以上想法, 我们可以了解, 民族音乐的共鸣性对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在民族边界与族际界限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由于心理上的一致性以及文化共鸣性, 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否可以通文化的手段来弱化民族边界, 摆脱民族偏见, 而音乐才仅仅是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 如果解决民族问题仅仅依靠武力威慑与政策强压, 那么带来的是该民族的叛逆, 而通过文化才是真正走心的部分, 因此当今学界提出了“文化戍边”的思想观点, 通过文化解决民族问题、边疆安全。

摘要:民族音乐在文化中具有的巨大的共鸣性。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其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并反应该民族历史发展水平。”。而音乐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歌曲,民族学,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民族》编辑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版, 第313页.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第393页.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篇5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

2.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1901年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和特殊规律。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方法、参与观察、比较法等。文化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功能学派。

3.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验科学,统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4.语言学: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学家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的。

5.体质人类学:亦称为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志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省志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

7、种族:种族,又称人种,是现代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他们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8、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其极端发展是种族灭绝。

9、种族灭绝:反动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

10、种族的分类:胡顿1946年提出系统分类法,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欧罗巴人种。

11、黄色人种:亦称蒙古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

12、白色人种:亦称欧罗巴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fu)外露,鼻高唇薄。

13、黑色人种:亦称赤道尼格罗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

14、劳动创造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包括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论点:(1)语言的历史和意识的历史同样长久,或者说语言与思维互动。(2)分节语的出现是,人类童年的主要成就。(3)语言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是直立行走和劳动。

15、劳动“推动力”说:劳动只是一种特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它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猿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16、.突变选择说:学术界另有学者认为,人类起源的决定因素是突变、选择和隔离。简称突变选择说。

17、.腊玛古猿:腊玛是古代印度史诗中的英雄,该学名在1934年确定。刘易斯(G·E·Lewis)认为,其犬齿

3与其他齿平列,无缝隙,齿弓与人一样呈抛物线型,脑量300㎝,体重10-15公斤,可能是向人的方向发展的人科早期代表。

18、直立人:直立人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以能人为代表的早期直立人,具有如下特征:⑴手足进一步分化,手已能制造工具,具有了人的性质。⑵脑部较发达,平均脑量637cm3,有的高达810cm3。⑶文化方面有砾石工具和粗制石斧,标志着真正的劳动的开端。晚期直立人只是同早期直立人相对而言,在距今150-20万年。

19、智人:智人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中、晚期,人类群体已从前氏族公社时期过渡到母系氏族的萌芽时期。智人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智人即过去所称古人和尼人;晚期智人——“智人的智人”即称新人。

20、语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套象征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21、民族:斯大林所讲民族所下的著名定义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质素曲稳定的共同体”。2005年,国务院对“民族”做出新解释:民族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2、语言谱系分类:把世界上被研究过的即做过历史比较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做出分类,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谱系分类。在这种谱系分类中,最高的谱系单位是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在来源上是相同的。语系之下的语言,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而分成若干语族一个语族中的语言又可运用同样的原则分出若干语支;每个语支下可能有一种或几种语言。确定语系、语族、语支的标准,就是运用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而证明语言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语言谱系分类是民族关系的主要标志。语言谱系分类中的缺陷不是历史比较法本身的缺陷,而是由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对欧洲以外的许多语言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定点跟踪调查法:

23、系统分类法:美国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胡顿1946年提出的系统分类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流行。他在充分考虑到大洋洲人种的地位之后,认为世界人类可以在第一个层次上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每个人人种下面包括几个分支,分支下面又包括几个地区性的人种类型。

24、音位记音法:这原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功,但因为民族学者的调查也要求首先记下语音材料,所以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的基础。准确地记录发音人的语音是用第一手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考据和论证的先决条件。当然,民族学并不一定要求调查者像语言学家那样全面地归纳和描写某种语言的整个音位系统,但它确实要求调查者对于所要论证的语言材料(特别是语词)做出准确的记录,而且这种记录必须用世界语言学界公认的国际音标进行。音位记音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且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把打开民族语言资料宝库的钥匙,为民族学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开辟一个新天地。因此,我们要求民族学工作者下苦功夫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的整个系统。

25、词义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词义特点的分析来认识其中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点,这一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历史语言学的先驱格里姆曾讲过两段足以振聋发脯的名言:一是“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二是“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词义分析法的主要对象包括:第一,词的多重涵义;第二,复合词的构造反其涵义,第三,亲属称谓的外延;第四,借词;第五,词汇系统构造中的涵义。

26、同源词比较法:如果某个词在不同语言或方言里是同源的,那就说明讲这些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曾共同使用过该词。事实上,这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确定语言谱系的重要依据。

27、词源考证法:在民族学研究中,我们有时要对某一种话言现象的来源问题进行考证,以弥补其他方面材料的不足。掌握这种方法有时能对民族学工作者论证民族史上的一些事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被民族学家考证的语言现象是地名和民族名称,其中地名尤为重要。

地名在词汇中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考证地名的来源能够帮助我们推测古代民族的分布、迁徙及历史上不同民族相互接触的情形。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将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应的种种经验即文化都凝聚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

28、.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29、游猎经济文化类型:以采集生活地理上的植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为、其生活地点常常游不定。是人类社会形成最早的经济文化类型。

30、游耕经济文化类型:俗称刀耕火种,是指在一片土地耕种一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方式。

31、实地调查法: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32、马凌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

33、家支制度:凉山彝族奴隶制度。家支,彝语称“楚西”或“楚加”,是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父系血缘集团。家支有自己固定的地域范围。黑彝家支,起着奴隶主阶级专政工具的作用。黑彝家支间彼此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每个家支对它的成员都有很强的约束力。

34、基诺族的长老制:它是基诺族的一种政治制度,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卓巴,次为卓生,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他们是村社中受尊敬的领导人,其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 解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起作重要作用。长老不脱离生产,没有薪俸报酬,具有公仆性质,但是在年节、婚丧平均分配食物时,可以多得到一部分。长老制体现出原始民主。

35、瑶老制:瑶老制是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瑶老是村寨的首领,由民主选择举或自然形成,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路,在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其主要职责是主持村寨生产活动,调解纠纷,掌管宗教祭祀等公共事务,组织村寨共同抵御外界侵扰等等。他们是社会的公仆,重大事务由全寨大会决定。

36、石牌制:是瑶族的一种具有原始民主残余性质的政治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这种组织是以一个或若干个村寨为单位,对于防盗贼、保护生产、婚姻聘礼、保护外来正当商人、处理纠纷等问题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这种规约称为“石牌律”,刻在石牌上。因此叫石牌制。

37、侗、苗、布依、水族的“款”:是湖南、贵州、广西一带侗、苗、布依、水族等村寨中具有农村公性质的社会组织。参加“款”的村寨,彼此之间有相互支援的义务和监督执行“款约”的权利。

38、合亩制: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地区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合亩”在黎语中意为“同祖人共耕主公田”,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合亩制具有原始公社共同体的性质,土地方共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仍占据主要地位。合亩又具有政治的职能。每个合亩有一个亩头,一般由父系长辈担任。亩头主持合亩的生产和分配,处理合亩内外的一切公共事务。

39、景颇族山官制:“山官”系当地汉族称呼,景颇语叫做“贡萨统”,又称“杜”、“杜瓦”。山官是从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来的世袭贵族,分为大、中、小三类,有自己的辖区,在辖区内行使独立权力。山官辖区的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严格,互不通婚。山官必须由出生于官种血统,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山官是辖区最高的政治首领,是习惯法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战时则是军事领袖。山官享有各种特权。山官下有寨头,由山官委派。山官之间也没有直接统属关系。

40、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都存在着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而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度最为典型。在西藏地方政权中,**喇叭是最高权力的化身,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集宗教、政治大权于一身。地方政府的官员分成僧官和俗官两个系统。俗官几乎全部出生于封建世俗贵族家庭,僧官绝大部分出生于贵族家庭。这种政教合一制度实质上封建贵族专制的政权组织。这一制度在1959年民主改革运动中被废除。

41、盟旗制度:盟旗制度是清朝政府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蒙古族原有的社会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旗有总管旗、札萨克旗和喇嘛旗之分,以札萨克旗为最。旗为军事行政合一组织。旗为盟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盟长不能直接干预各旗事务。盟、旗之上有清政府驻防将军事、都统、总管、大臣的管辖。盟旗制度是清政府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直到1945年才彻底废除。

42、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允许保留原有的统治方式。明、清两朝土司分文职和武职两个系统,在土司中,规格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宣慰使司。少数土司制度残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时才被废除。

43、婚姻:婚姻通常被用作一种表示社会制度的术语,即得到习俗或法律承认的一男或数男与一女或数女相结合的关系,并包括他们在婚配期间相互具有的以及他们对所生子女所具有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44、家庭:家庭是一种社会集团,有共同的住所、经济合作、以繁殖后代为特征。它包括了不同的性别成年人——其中至少有一对可以发生由社会承认的性关系及其由其生育或收继的儿女。

45、轮值家庭:

46、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也叫基础家庭或自然家庭。有婚姻关系、父母关系或养父母关系组成。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包括正式收养的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为当代社会中主要的家庭形式。它是形成其它类型家庭的核心。

47、夏威夷式:这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简单、使用称呼最少的称谓制。它以辈分和性别为称谓区分原则,如一个男子,己身对同辈同性人,包括同胞兄弟、堂兄弟和表兄弟都使用同一称呼,对同辈异性人包括同胞姐妹、堂姐妹和表姐妹使用另一种称呼,对己身长一辈子的所有男性使用一个称呼,对长一辈的所有女性使用另一种称呼。

48、爱斯基摩式:此式中的直系和旁系之间有明确界限,父亲有别于父之兄弟和母之兄弟,但父之兄弟与母之兄弟使用同一称呼;母亲有别于母之姐妹与父之姐妹,而母之姐妹与父之姐妹的称呼相同。或者说,姑舅兄弟姐妹与堂姨表兄弟姐妹同称,而与同胞兄弟姐妹异称。

49、易洛魁式:此类是父与父之兄弟同称,对母之兄弟使用别称,母与母之姐妹同称,对父之姐妹使用别称。这种直系、旁系混合的现象也反映在己身同辈的称谓里。50、奥马哈式:父之姐妹之女(姑表姐妹)及其女,与父之姐妹(姑)同称,其男性则与父之兄弟同称,而舅表兄弟姐妹和己之子女同称。

51、克罗式:母之兄弟之子(舅表兄弟)及其子,与母之兄弟(舅)同称,其女性则与母之姐妹同称,而姑表兄弟姐妹则与己之姐妹之子女同称。

52、苏丹式:此类对各种亲属关系的区分极为细致,如父母叔伯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堂姐妹父亲姐妹的女儿(姑表姐妹)、父亲姐妹的儿子(姑表兄弟)、母亲兄弟的儿子(舅表兄弟)、母亲兄弟的女儿(舅表姐妹)、母亲姐妹的儿子(姨表兄弟)、母亲姐妹的女儿(姨表姐妹)等,都有单独的称呼。

53、单系继嗣:指通过男方或女方单线来推算成员而建立继嗣群。单系继嗣有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两种。双系继嗣有两可继嗣和双边继嗣两种。

54、双系继嗣:双系继嗣可分为两可继嗣和双边继嗣。(1)两可继嗣:一指个人计算其世系或血缘既可以依据父系也可以依据母系。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可以选择他所愿意发生联系的继嗣群,在另一种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从父系继嗣群转移到母系继嗣群,也可以从母系继嗣群转移到父系继嗣群,只要他在同一时期中只与一个继嗣群发生联系。在第三种情况下一个人在尽某种义务时可以依父系,而尽某种义务时则又依母系。(2)双边继嗣:即一个人同时从父母双方追溯其祖源,而不问其性别。双边继嗣的亲属一般没有明确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其原因是同一个人往往分属不同的继嗣分类,社会地位或财产的继承,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往往可以因个人感情而定,而没有固定的继嗣规则。在平时的交往和合作中,排斥什么亲属,包含什么亲属,经常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过如果客观情况需要,双边继嗣的亲属也可以与单继嗣一样结合成稳定而有效的群体。

55、宗教:宗教属于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虚幻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系。

56、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

二、简答题:

1.民族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哪些标志?

①纷纷建立了专门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组织。如1839年法国的“巴黎民族学学会”,1842年美国的“美国民族学学会”,1843年英国的“民族学学会”,1869年德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原始社会协会”等 ②基本研究方法的产生。《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记录协会 ③理论学派的形成。古典进化论学派标志在理论上成熟 ④研究成果和队伍的呈现。

⑤在大学里面纷纷设民族学教授、讲师。2.简述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对象: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之,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祖国特别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服务。当然,民族学作为一门研究民族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不应限于国内,而应该扩展到国外,研究世界各民族。方法:主要是用田野调法。

3、简述中华民族学的特色和取得的主要成果。①人类学的西方话语支配性;②本土化情结;③历史的研究取向:a 中国史料世界最丰富 b 各民族历史悠久 c 研究人员的背景

主要成果:①为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贡献了力量;②大力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性质。

4、简述中华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华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学的中国启蒙、实践与学术转型。

1、人类学的中国启蒙: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末。

2、人类学的中国实践:20世纪30年代初一20世纪40年代末。

3、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转型:20世纪50年代。

(二)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知识的人类学的蛰伏和低度发展

(三)20世纪80年代初一21世纪初: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的重建与兴盛。存在的主要问题:

5、简述三大人种的定义(了解)

根据系统分类法,世界人种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

(1)蒙古人种,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2)赤道人种,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3)欧罗巴人种,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fu)外露,鼻高唇薄。

6、简述系统分类法。

美国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胡顿1946年提出的系统分类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流行。他在充分考虑到大洋洲人种的地位之后,认为世界人类可以在第一个层次上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每个人人种下面包括几个分支,分支下面又包括几个地区性的人种类型。

7、简述种族的成因。

种族特征即人类差异,种族特征完全是进化机制作用的结果。人类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随着人类分布范围的扩大,这种差异自然会表现为种群间的差异

8、简述种族和民族的关系。

(1)种族与民族的区别:种族作为一种生命科学现象,完全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约结果,其个本来包含也不应包含任何社会化意义。

(2)首先,严格地认为种族和民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在复杂的现实性界中,这两个概念的外廷还是有重合的时候,所以人们有时把种族和民族两个概念互换使用。其次,民族和种族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都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其中尤以民族为甚。

9、简述我国反对种族主义的行为。

我国作是一个政治统一和文化多元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基于相同的出发点,我们也坚决反对世界上存在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表现,支持一切反对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和争取种族与民族平等的斗争。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先后正式做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和《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行公约》等条约的决定。

10、请谈对种族主义的认识。

我国作为一个政治统一和文化多元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主张民族平等和团结,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基于相同的出发点,我们也坚决反对世界上存在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表现,支持一切反对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和争取种族与民族平等的斗争。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先后正式做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清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和《防止及惩治来绝种族罪行公约》等条约的决定。

11、为什么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同样存在着种族主义? 表现: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来绝。/ 始作俑者:戈比诺《试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

12、简述语言的定义及语言产生的条件。

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套象征符号系统。

语言的产生条件:语言的产生条件和前提是直立行走和劳动的论点。

13、请简述中国56个民族所属的五大语系。

⑴汉藏语系,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相中东南绝大部分地区,包括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 ⑵阿尔泰语系,分布在东北、西北两大地区

⑶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又称南岛语系),分布在台湾岛 ⑷印欧语系,分布在新疆西部边陲,包括俄罗斯、塔吉克 ⑸南亚语系,分布在云南边地,包括佤族、德昂、布朗 语系未定的有朝鲜语、京语和仡佬语

14、简述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语言和民族固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广义的文化这一宽阔的背景中,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①斯大林所讲民族所下的著名定义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 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质素曲稳定的共同体”。②语言之所以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还在于民族的其他特征,一般要通过语言才能得到体现。③在民族特征中,语言还是最稳定、变化最慢的一个。

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应该从两个角度去认识。第一,虽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这一语言并不一定为该民族所独有。第二,同一民族操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例子亦非罕见。如我国甘肃省的裕固族,总人口仅有1万余人,却分别使用三种语言,西部地区的人讲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地区的人讲恩格尔语,属蒙古语族;还有千余人讲汉语。

15、简述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我们要借助语言学知识来研究民族学,就必须解决好方法问题。有鉴于此,国内外学者早就开始注意总结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民族学的具体规律,注意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方兴未艾的语言民族学。从学科分类上讲,语言民族学不同于民族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属于语言学范畴,语言民族学在出发点和归宿上都与民族语言学不同。语言民族学属于民族学范畴。值得指出的是,语言民族学和语言学都是交叉学科。二者在研究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像学科分野所规定的那样界限分明。

16、语言民族学在我国的主要方法

(1)音位记音法。这原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功,但因为民族学者的调查也要求首先记下语音材料,所以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的基础。准确地记录发音人的语音是用第一手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考据和论证的先决条件。当然,民族学并不一定要求调查者像语言学家那样全面地归纳和描写某种语言的整个音位系统,但它确实要求调查者对于所要论证的语言材料(特别是语词)做出准确的记录,而且这种记录必须用世界语言学界公认的国际音标进行。音位记音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且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把打开民族语言资料宝库的钥匙,为民族学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开辟一个新天地。因此,我们要求民族学工作者下苦功夫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的整个系统。

(2)词义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词义特点的分析来认识其中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点,这一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历史语言学的先驱格里姆曾讲过两段足以振聋发聩的名言:一是“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二是“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词义分析法的主要对象包括:第一,词的多重涵义;第二,复合词的构造反其涵义,第三,亲属称谓的外延;第四,借词;第五,词汇系统构造中的涵义。(3)同源词比较法

如果某个词在不同语言或方言里是同源的,那就说明讲这些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曾共同使用过该词。事实上,这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确定语言谱系的重要依据。(4)词源考证法。

在民族学研究中,我们有时要对某一种语言现象的来源问题进行考证,以弥补其他方面材料的不足。掌握这种方法有时能对民族学工作者论证民族史上的一些事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被民族学家考证的语言现象是地名和民族名称,其中地名尤为重要。

17、简述研究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意义

(1)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地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持征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认识途径。(2)这一概念和理论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3)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能够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经济文化类型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5)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纲领性的作用。这一点对于中国的情况尤其切合。(6)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还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

18、简述中国化经济类型的定义。我国对于经济文化类型的定义为:经济文化类型是批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19、.简述我国划分的三大经济文化类型

根据上述的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方法,我国民族学工作者以解放初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状况为基础而整理出的千国经济文化类型框架大致如下:(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这一类型组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交汇处,其中包括了讲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诸语言的赫哲、鄂伦春及部分鄂温克族。(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这类型组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属于这个类型组的有蒙古、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和部分鄂温克和达斡尔族。(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这个类型组分布在从帕米尔高原东坡到台湾,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辽阔地域里。这一类型组中还划分出了六个经济文化类型,即山林刀耕火种型、山地耕牧型、山地耕猎型、丘陵稻作型、绿洲耕牧型、平原集约农耕型。

20、.简述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

21、西方民族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贡献、产生的时间、主要的主张、代表作

(一)进化论学派

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学流派。进化学派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的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代表作有《演进假说》、《进步之规律和原因》、《综合哲学》、《社会学原理》;泰勒,代表作有《人类早期史研究》、《原始文化》、《人类学》;摩尔根,代表作有《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进化论学派推动了人类学的产生,缺陷有:(1)只考虑了文化的影响;

(2)大多数人把欧洲文化当作是高阶段;

(3)把人类社会的一致性归为心理一致性的原因,忽视了生态环境、经济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二)美国历史学派

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的作理论概括,特别注重田野调查。他们宣称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

(2)决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历程;(3)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

缺点:理论研究不够,深度不够。

该派又被称为批评学派、历史特殊论和文化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

博厄斯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对爱斯基摩人、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等进行过长期和多次的实地调查。他坚决反对种族主义,主张民族平等。他在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等方面也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三)英国功能学派

英国功能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人类学学派。该派看重文化,对进化论学派、播化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人物是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作的贡献,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凌诺斯基和拉得克利夫-布朗。(1)马凌诺斯基

马凌诺斯基曾到特洛布里恩德群岛作过整整两年的实际调查工作。他的文化功能观主要是说,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体系;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促使新的文化手段的出现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马凌诺斯基还创造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2)拉得克利夫-布朗

在方法论上,拉得克利夫-布朗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即实验推理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学。

(四)美国心理学派

美国心理学派,又称为“文化决定派”、“心理人类学派”。20世纪30年代初,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关系研究。他们认为,文化是抽象的东西,而个人才是真 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这个民族的个人开始。主要代表人物有卡迪纳、林顿、本尼迪克特、米德等。(1)卡迪纳与林顿

他们俩合作的主要著作是《社会心理学新领域》。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的概念,基本人格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命运。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每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事情影响以后的人格; ②一个人在四、五岁以后人格基本形成;

③下一代的心理与上一代的心理在同一种条件下形成; ④不同民族有不同教育儿童的方式;

⑤如果要改变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则要改变该民族的基本人格。(2)本尼迪克特 她是博厄斯的弟子,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曾到印第安人和新几内亚、非洲等地的许多部落中进行实地调查。她的主要代表作有《文化模式》、《菊与剑》、《种族、科学和政治》。在《文化模式》一书中,她描述了三种文化模式,第一种是典型的日神型文化,即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第二种是酒神型文化,即美国西北海岸的夸库特尔人;第三种是妄想狂型文化。(3)米德

米德也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她以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德昌布利人三个相距不远而男、女人格却有明显差异的部落为例,说明人类的天性是十分柔顺的,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精确的并有差别的应答周围多变的文化环境刺激,故而,人格的差异取决于社会条件。

(五)新进化论学派

新进化论学派是美国在20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学派,他们提出了与19世纪进化论不同的学说,如文化学与能量进化、文化生态学与多线进化论等。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怀特和斯图尔德。(1)怀特

怀特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学与能量进化的学说。在衡量文化进化的尺度上,他认为,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是文化进化的根本原因。(2)斯图尔德

斯图尔德也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他提出了文化生态学和多线进化论的主张。

22、苏联民族学派的主要特征(贡献)

与西方民族学比较,苏维埃学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西方民族学家不承认原始社会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称之为“史前史”。(2)对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从30年代起,它几乎成了苏联民族学的中心课题。(3)人类学与民族学相结合。

(4)重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和著作,如由奥尔德罗格和波切兴主编的《非洲民族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美洲民族志》的主要执笔人克诺罗佐夫是最早破译玛雅文字的学者之一。(5)对西方民族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的需要。(6)重视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7)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8)对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

23、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它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1)社会性和多元性。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它关注的不是民族的某一局部,而是整体,即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2)文化性和生活性。民族学研究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是文化,文化主要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则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3)历史性和现实性。民族学的调查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性,同时还表现出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4)实践性和探索性。民族学的基本属性是实践,而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又是一个探索过程。(5)艰苦性和变化性。民族学实地调查对调查者来说是在陌生的、偏僻的、族际差异很大的地方进行,艰苦是不言自明的。民族学不是静态的学科,它在不断的变化。

24、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根据调查者的身份角度、视野的范围、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课题的内容以及组织的规模,民族学实地调查可1自观和他观 以粗略地划分出以上五种类型:○这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人类学领域中兴起的—种新的研究方法。

2宏观和微观 ○3社区和个案 ○4定性和定量 ○5专题和综合 ○

25、简述民族学有哪些实用的调查法(1)观察与参与观察 ;(2)个别访问 ;(3)调查会 ;(4)问卷法 ;

(5)谱系调查法民族学实地调查包含着两层含义,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方法论;从狭义上讲,它是一种具体的方法。

(6)自传调查法;

(7)定点跟踪调查法 ;(8)文物文献搜集。

26、简述民族学调查者应培养哪些素质。(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2)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式,建立新思想。(3)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4)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27、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前应作哪些准备。(1)课题选择:评选标准、举例说明。(2)文献准备。

(3)物质准备:地图、摄影设备、录音机、测量绘图工具、记录表格、证件、生少活用品、药品、礼品。(4)调查提纲:被调查者的生平,民族支系与种族成份,人口统计,群体关系,语言与文字。

28、简述盟旗制度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盟旗制度在当时的形式理,对蒙古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积极性表现在:第一,清政府鉴于明代蒙古各部封建领主之间长期战乱内讧的原因,消除了封建主们因争夺继承权和牧地而产生的混乱局面。第二,清政府以某些法律约束封建领主对牧民的经济剥削和人身侵犯,多少限制了封建领主瓷意妄为的程度。第三,清政府的盟旗制度大大削弱了封建领主的地位,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也更有利于蒙古社会的发展。消极性表现在;盟旗制度毕竟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蒙古农民的负担。

29、简述土司制度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积极性:土司制度开始实行时,适应了当地封建领主经济结构。

1它保护了原有的封闭与落后。2束缚了当地的土民和经济发展。3引起了各民族的矛盾,消极性:○○○使战争不断。

30、少数民族的二次革命即少数民族的发展必须注意哪些问题?(特色经济、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31、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

1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复杂,表现出极不平衡性。○2(1)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3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某一个民族自身社会发展也极不平衡。○(2)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缩影。中国少数民族中的落后社会形态一直残留至20世纪50年代初。

(3)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多、长、大、边、穷。

32、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

(1)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2)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缩影。中国少数民族中的落后社会形态一直残留至20世纪50年代初。(3)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多、长、大、边、穷。

33、请简述婚姻家庭发展的几个阶段(1)群婚

人类实行群婚的历史时期是相当漫长的,这包括前氏族公社时期和母系氏族公社的前期和中期。

人类先是实行集团内群婚,然后才是集团外群婚。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缘婚,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叫做血缘家庭;后者通常称之为氏族外群婚,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因摩尔根采用了夏威夷土著的“普那路亚”这一名称,所以称为普那路亚家庭。(2)氏族外婚

前氏族公社向母系氏族公社的转变,意味着集团内群婚向集团外婚即氏族外群婚的转变。

①自然选择原则。所谓自然选择原则的积极作用,是指没有血亲关系的群体成员之间的联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更强健的人种。自然选择原则发生作用,实质上就是客克服近亲婚配的弊害。②普那路亚群婚。③级别婚。

④环形婚,与交换婚类似。(3)对偶婚

34、怎样理解婚姻家庭的性质? 婚姻家庭固有自然属性。婚姻与家庭是以两性关系的结合和血缘关系为其自然条件的。若无视这种自然条件就等同于否定婚姻家庭的客观存在。我们 在正视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的同时,还要记住婚姻家庭中存在着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属性,35、简述家庭有哪些类型?并说明其特点。

学术界一般把家庭分为如下四种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多偶家庭或复婚家庭。

(一)核心家庭:

1、定义:核心家庭也叫基础家庭或自然家庭。有婚姻关系、父母关系或养父母关系组成。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包括正式收养的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为当代社会中主要的家庭形式。一般又成为基础家庭夫妇家庭、婚姻家庭。核心家庭的概念是由默多克提出的。

2、核心家庭的特点:(1)、家庭人际关系简单,能以最大程度摆脱家庭中的束缚。减少与亲属间可有可无的联系摆脱大家庭中处处实事都按大小分配、偏私和顺应他人的情绪为中心的束缚和压抑。(2)、核心家庭中由于成员较少,维持夫妻感情的实践和空间相对较弱。(3)、青年男女在核心家庭中有择偶的自由,结婚年龄由自己决定,婚姻不再事以他人的意见和利益为中心。(4)、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上是平等的。感情融洽的程度全靠两个人来共同协调。(5)、核心家庭有很大的流动性、独立性和隐私性。

3、核心家庭的功能

按默多克的观点来说,核心家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集团不能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默多克把这些作用归纳为:1.性;2.生育;3.教育;4.生活。

(1)核心家庭满足性需要,减少导致家庭破裂的性竞争。(2)核心家庭保证妇女在其怀孕和哺乳期间受到保护。

(3)核心家庭是濡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一起生活的成年的男子和女子才有足够的知识使男孩子和女孩子濡化。

(4)女子因其生育作用而具有某种行为特点,男女之间存在解剖学上的和生理上的差别,因此男女分工更有利于生活。

相对而言,核心家庭在异性性生活、生育、濡化和经济支持上起的有效作用超过其他任何制度。

(二)主干家庭:又叫直系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除了核心家庭的成员以外,还有其他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伯伯叔叔、姑姑姨姨等。主干家庭指父母与一对一婚子女(或者在加上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的扩大。直系家庭是指 父母和一对已婚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或者是鳏夫寡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三)联合家庭:

联合家庭又称扩大式家庭。指一个家庭中有三代或三代以上的人,父母与其子女中两对以上的夫妻甚至孙辈两对或两对以上组成的家庭。他们往往住在同一房舍中,作为联合家庭组成部分的那些核心家庭,一般是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纽带联结在一起,也有由同代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组成,即由两个以上已婚兄弟、他们的妻子和孩子组成。

在人类学者所研究的社会中,大部分社会的家庭生活是由比核心家庭或多偶家庭大的家族团体占主要位置。目前存在的大多数文化仍然是在某种扩大的家庭情况下进行其照例的家庭事务。

特点:(1)、联合家庭人口多的优势客观上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家中的人就可以从事不同地家务劳动。劳动力能够得到合理地利用。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奠定基本的物质基础。

(2)、可以防止土地和财产的分割。(3)、有利于大家庭的成员在经济、生活、生产上相互协作。(4)、有利于养老,老年人的权威受到家庭成员的尊敬,生活上得到后辈子女的赡养。(5)、夫妻间的感情受到压抑(6)、个人缺少隐私权(7)、容易造成家长独断专行的作风。

(四)多偶家庭或复婚家庭

指的是一个人有复数配偶者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婚的家庭。

多偶婚的一种形式称为一夫多妻,即一个丈夫同时娶几个妻子;另一种形式称为一妻多夫,即一个妻子同时有几个丈夫,这种形式不如前一种多见。

(五)缺陷家庭和直系家庭

缺陷家庭是指夫妻中缺一后,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36、简述婚姻有哪些类型?并说明其特点。

作为婚姻家庭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至少有4种标准:

1、根据发展阶段或历史演变来分类。可分为杂交婚(有争论)、群婚(群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人类实行集团内群婚,第二、集团外群婚。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缘婚,又叫班辈婚,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叫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婚(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叫做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姻(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叫做对偶婚家庭。)、一夫一妻制婚姻(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叫做一夫一妻制家庭。)。

2、根据民间实际存在的婚姻家庭为标准。

3、根据婚姻缔结的方式不同为标准。

4、按照结为夫妻关系的男女的数量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单偶婚和多偶婚,前者即为普遍的一夫一妻制,后者为一夫多妻制或者一妻多夫制。

37、请谈谈你对饮食文化的理解。

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丰富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民俗则是饮食文化和表现形式。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项民族的饮食习俗五花八门,各具特点。

38、请谈谈饮食的一般风俗习惯。

饮食风俗习惯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几个方面。

39、请谈谈服饰的文化内涵。

(1)服饰反映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生活方式。(2)服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服饰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4)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5)服饰是原始崇拜的载体。(6)从服饰可以看出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7)服饰是不同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8)服饰是进行身份辨别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进行社会地位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40、请谈谈服饰的分类。

服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主要有:

(1)按性质可划分为三种为型:一是固定在人身上的;二是悬挂或穿戴在人身体上的;三是损毁人体的局部或使人致残作为装饰。

(2)按地区的不同进行划分,以气候为主的自然条件作为标准。(3)以民族成份来划分。(4)以年龄和性别来划分。(5)按服饰的制作材料来划分。(6)按不同历史时期来划分。(7)按不同的社会职业划分。(8)按不同礼仪场合来划分。(9)按身体不同部位着装来划分。(10)按季节划分。

41、请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西方看到白色会联想到“纯洁”。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崇尚的颜色是红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与之相反,白色却是象征着悲恸、死亡,因此,白色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

在西方人的眼里,红色代表血,是暴力,象征危险。西方文化中的白色代表者是乳汁、百合花。它象征着纯净、圣洁。当中国人说生活兴旺“红红火火”时西方的意思意思是某人生命中的吉利日子。

对于颜色,除了受传统的象征意义所影响,很多时候还会是取决于个人偏爱。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人们的审美态度也不尽相同。

42、请举例说明交通礼仪和标志。

43、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及其与阶级社会教育的区别

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言传身教,一是按年龄大小进行教育。原始教育不同于阶级社会的教育:

第一,原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不具有阶级性。第二,原始教育还没有成为专门化部门。

第三,原始教育的形式是与原始公社制度相一致的。

44、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点:(1)都是社会规范。

(2)有相同的本质,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它们共同的使命都是为了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它们都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但是,它们又有重大的区别:

(1)法律和道德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2)道德规范调整关系的范围要比法律规范所要调整的范围广泛得多。

(3)法律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和人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而道德则主要依靠社会的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然形成的习惯势力。

45、谈谈为什么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首先,具有可能性:

(1)宗教必须服从经济基础,依赖并适应于一定的社会制度(2)党和国家创造的社会政策(3)政治基础

(4)新中国实践证明 其次,具有必要性:

(1)社会主义国家、宗教会长期存在(2)宗教是一种社会力量

(3)由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所决定(4)宗教具有多种功能

三、列举题

1、请列举中国56年民族所属的五大语系。

我国56个民族分属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

2、请列举民族研究中的4种语言学方法。

民族研究中的四种语言方法:音位记音法、词义分析法、同源词比较法、词源考证法。

3、列举婚姻的类型。(1)根据发展阶段(2)根据民间实际

(3)根据婚姻缔结方式:聘娶婚、交换婚、买卖婚、抢婚、私奔婚、收继婚、试验婚、服役婚。(4)根据结为夫妻的男女数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4、请列举家庭的类型

通常存在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单身家庭、轮值家庭、反哺家庭、联邦家庭。

5、请列举婚姻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功能:经济、生育、教育、性生活、抚养和赡养、娱乐 变迁(强化和弱化):

6、列举摩乐尔根对亲属制度的分类。

摩尔根的亲属制分为三类,即马来亚式、土兰尼亚式、雅利安式,而前面两种又叫类别式,后面一种叫说明式。

7、列举罗维的亲属分类制度。

四分法:行辈型、二分合并型、二分旁系型、直系型。

8、列默多克对亲属制的分类,并画图表示。

夏威夷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克罗式、奥马哈式、苏丹式。

9、列举风俗习惯的特点

风俗习惯作为不同地区的民族心理素质和价值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内涵和外延的双重社会特征。关于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和约束性几个方面。关于外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承继性和变异性两个方面。

10、风俗习惯的分类。

风俗习惯大体归纳为: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家庭习俗、人生习俗和岁时节令习俗五个方面。

11、列举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精神方面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其中包括解释功能、艺术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教育功能和宗教习俗功能。

民族学 篇6

【关键词】民族学生 文化自信 发展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笔者所在的学校包含多个民族的学生,除了汉族学生之外,还包括傣族、哈尼族等民族学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经济基础薄弱,教学资源较少,学生的学习水平表现参差不齐。对于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不足,对学习的兴趣不够等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笔者基于所在地区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民族自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提出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方式方法。

一、文化自信的定义与作用

(一)文化自信概念

文化自信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文化的信心,包括对文化的认同、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的认知。西南地区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性,西南地区的文化包括多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了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是在接触不同文化的时候,能够保持文化的自信,在不同的文化冲击中能够保持自我认同,排解学习压力。由于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集中的地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受到不同文化、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的撞击,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等存在压力,保持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使学生从容应对不同的文化冲击,提升学习中的文化适应性。

(二)文化自信的作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是学生的文化自觉,包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与其他文化的认知,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的吸取文化的营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的态度,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以下的作用:第一,文化自信能够使学生保持较好的自信心,在面对多种文化冲击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不同的文化,避免在文化冲击下出现迷失等情况;第二,文化自信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西南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较低,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考试紧张,学习积极性不高,挖掘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增进学习水平;第三,文化自信能够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多民族的融合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无论是在日常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面对不同文化的人群,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使学生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增进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

二、初中民族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主要以傣族和哈尼族为主,还包括汉族、景颇族等多民族的学生。这些学生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信息不灵便、社会关系较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社交能力不强,对于该地区的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自信明显不足。

(一)学习中缺乏文化自信,容易产生自卑感

本校有多民族的学生,因为受到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资源有限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以笔者带过班级的一个傣族女生为例,因为该女生所居住的地区相对偏远,社会交流不多,因此该女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足,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有限,上课不积极主动,而且下课后沉默寡言,难以与同学打成一片。该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个缩影,学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态度较为懒散,与其他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二)生活中文化自信不足,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受到民族传统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学生的学风与管理一直是笔者班级管理的难题之一。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课堂纪律的关注不足,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容易对课堂纪律、学校纪律造成消极影响。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其中初中学生抽烟、打架等行为对班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且一些学生故意捣乱,影响课堂秩序。因为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家庭离学校较远,客观环境上教师无法与学生的家长形成联动,导致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有限。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离开学校较早,一些学生认为初中教育完成后就应该进入社会,学生的自我管理不足,影响其学校行为。

(三)课堂学习文化自信不足,语文以及英语等科目学习有所欠缺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英语教学难度较大,由于受到学生本身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接受另外的语言难度较大。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性格活泼,感情真挚,但是语言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学生对象相应课堂内容差生疑惑,课堂投入不足,比如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散文中的语法习惯等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笔者往往需要反复教育,学生才能够理解内容的意义。语言等课程学生的学习难度大,长此以往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倦学。

三、影响民族学生文化自信因素分析

(一)社会历史根源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投入有限,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投入等均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比,而且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对于学生的教育支出远远不足,学生的学习用品、课外课本等数量不足,而且学生需要在农忙地区进行劳作,学生的学习时间有所不足,因此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积极性不足,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家庭视角

少数民族家庭的家长所受的正规教育有限,对于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差生影响。一些家庭保持着“知识无用”的观念,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关心,认为学生最终依然要进入社会,初中的知识学习对将来生活没有什么用处。除了家庭教育观念之外,西南地区家庭酗酒严重,严重影响学生的教育环境,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引导,一些学生在家庭影响下也开始喝酒,对学生的学习、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教育较少,有些直接动手体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积极性更差。

(三)学生视角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敏感、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且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弱,对于外部文化的接受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一些学生是在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认为文化自信就是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这种对文化自信的狭义理解,导致学生进入现代学校后带有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不愿意融入现代学校教育中,一些学生关闭自己的心灵,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参与家庭劳作,外出游玩的时间少,缺乏广阔的眼界;一些学生对于外界的认识偏差严重,而且学生长期接受放养的教育,导致学生自制力不足,影响文化自信的建立。

四、挖掘发展初中民族学生文化自信的措施

(一)将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挖掘民族自信

现有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只能够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强化班级管理,优化课程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对当前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体系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笔者充分认识到民族生的差异性,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基础习惯,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主动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奖励,公开鼓励学生的优点,理解学生的民族习惯与行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文化自信。

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的关键阶段,一些学生在该时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弱,文化自信不足等情况表现出来,学生很容易陷入迷失。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笔者采用“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式,在教授语言的基础上,对学生授综合知识。民族文化是一个宝库,笔者将民族歌舞、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将现代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使学生能够展现独特的优势。

(二)生活中关心,发展学生的民族自信

在课下,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民族生的差异性,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民族习惯,尊重相应的民族习惯,避免学生因为特异的民族习惯受到白眼或嘲笑。笔者在教学后开展课下活动,以集体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选择少数民族学生做班级干部,充分发挥学生行动力强的优点,使学生相互融合,减少民族学生的心理防线。通过课下开展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沟通交流、集体活动中敞开胸怀,接纳不同的文化,养成学生开放的眼光。比如笔者每两周召开读书会,使学生在读书会上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在读书会上讲述属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英雄人物、民俗习惯等等,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也能够使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理解,使学生在交流中发展文化自信。

(三)加强家庭联动,深化文化自信

家庭教育是初中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学生而言,家庭与学校是教育的两个引导者,缺一不可。在进行初中民族教学中,鼓励加长参与学习,培养家长与学生的共同点,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养成良好的互动学习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家长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者,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培养与学生互动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深化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以家庭为辅助,利用民族节会等方式加强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感情切入点,定期对家长开展热点培训,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文化自信中的应用。

五、结语

民族文化自信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中,需要将文化自信与课堂教育、课下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沛,魏晓波.藏族中学生个性、自我和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关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飞,杨玲.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5).

民族学 篇7

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创作, 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通过舞台表演、影像资料、电视播放、网络传播等传统表演途径与现代高科技方式进行保留和展示, 将原本自发的、娱己的、群众广泛参与的舞蹈形式, 变成审美的、娱人的、群众广泛欣赏的舞蹈形式。这不仅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也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保留。作为舞蹈编导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从民间取材, 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 以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一、民族学实地调查法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 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1换句话说, 想要弄清民族文学艺术, 必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民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中的一种, 必然与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意识形态有共性, 并相互作用。但是民俗, 乃是社会意识形态诸形态之一, 因之本身亦有其‘个性’, 它与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有所差别。”2同时, 各民族的文学艺术, 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因素, 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它们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它们也都可以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素材和表现内容。由此可见,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也在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之中。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 也必须以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据。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 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 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3民族民间舞的艺术创作, 同样需要到其原生的环境中, 对动作元素及舞蹈语汇进行实地取材, 获得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作为总编导, 创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在创作初期, “杨丽萍一头扎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山水村落, 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采风。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她走遍了整个云南和西藏、四川甘孜、凉山的大部分地区, 行程近20万公里, 一处一处地选景、一个一个地挑演员、一件一件地购置服装道具, 不断感受和收集民族歌舞, 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4经过了杨丽萍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云南映象》终于一炮打响, 不仅在全国舞蹈“荷花奖”大赛中囊括了五项大奖, 连续演出超过2000场, 而且在海外48个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巡演。一方面, 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播至全球, 让世界各个国家对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有所了解, 另一方面, 也使“原生态”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学者和民众眼中。尽管学术界对于“原生态”这个名词颇有争论, 但是《云南映象》确实将这种存在于民间原始状态下的民族民间歌舞“原生态”形式, 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扬。

《云南映象》的成功, 证明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想要得到受众群的广泛认可, 必须根植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环境。因为民族民间舞蹈同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国际标准舞等有所不同。它们或是经过现代舞蹈工作者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的提炼加工、或是在几个世纪的流变中产生了标准的范式、或是脱胎于传统古典舞蹈种类并与之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规范、或是重视竞技……民族民间舞蹈生产于民间、生存于民间, 因此, 其生命力也必须存活于民间。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特点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民族学的实地调查特点包含社会性和多元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艰苦性和变化性四个方面。5其中, 每个方面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阶段的艺术采风, 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更是如此, 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动作元素及舞蹈素材。

1. 社会性和多元性

舞蹈艺术重于抒情拙于叙事, 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以抒发情绪、娱人娱己为主要目的。但是其中也不乏表现性的舞蹈形式。如, 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中, 就有很多模仿老虎劳动、生产、生活时的仿生性动作——“老虎捉食”“老虎播种”“老虎交尾”等。

2. 历史性和现实性

“民族学的调查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性, 同时还表现出敏锐的时代感, 即现实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没有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昨日的现实, 是今日的历史, 今日的现实, 很快又会成为明日的历史。”6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同样如此, 一方面, 从历史性的角度出发, 对于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而言, 保护与传承, 是最为重要的课题, 如何将那些由老祖宗创造, 并依靠口传身教为方式, 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完整无损的保存下来, 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送其生命, 是我们急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 从现实性角度出发, 时代在变化,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都为传统文化的保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眼中成为了过时的、老掉牙的, 一些人不再认同传统文化, 一些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我们尽管鼓励后者, 但是这其中也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僵硬、死板的保护, 也许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在一个活态的环境中, 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 使之适应现代审美观念, 达到宣传效果, 也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条合适的道路。

源于西方的“芭蕾舞”“现代舞”和“现代芭蕾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芭蕾舞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经过漫长的演变, 在法国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标准范式, 由俄罗斯人推广至全世界, 成为流传至今的唯美艺术的代表。现代舞脱胎于芭蕾舞, 由于芭蕾舞的僵硬守旧、题材单一, 早期现代舞家, 为了摆脱因循守旧的枯燥艺术, 脱掉足尖鞋、白纱裙, 告别仙女、王子、公主般的表现内容, 赤足展现真实的自我。二者看上去互不兼容、甚至对立博弈, 但在近现代, 这对姐妹花竟然也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和补充, 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现代芭蕾”也广泛被世界各地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由此可见, 站在现实性角度而言, 完全推翻一种古老的规则, 创建一种全新的方法, 可以创造一种新鲜事物的产生;将两种看上去互不相容的规则, 混搭成为一体, 也可以使传统事物发挥新生光芒。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而言, 这也不失是一种方法。因此, 对待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我们应两手抓, 一手注重历史性, 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以文字记录、影像资料、口传身教等形式完好无缺的保存下来;一手抓现实性, 将其融入现代审美范式, 乃至加入全球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为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发展, 创造条件。

3.实践性和探索性

无论是民族学还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所谓“采风”“田野调查”“田野作业”, 都必须由人, 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了解。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很多舞蹈动作有着其独有的内在含义和表现情节。如彝族烟盒舞中的技巧性动作“蚂蚁走路”, 是由男女两个人共同搭配完成的。动作时, 男性四肢着地, 像动物爬行, 女性手脚同时倒挂在男性身上。两人头尾呈相反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具有生殖崇拜意味的舞蹈动作, 只有亲自感受、了解、体验了整个动作过程, 才能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如果没有这个实践的经历, 看这个动作也许只是觉得好玩、不知所云。

此外, 我国拥有的56个民族中, 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 很多少数民族舞蹈还没有完全的被人们了解, 因此, 需要我们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者去探索和挖掘。找到这些散落于民间的舞蹈形式, 将其进行整理、规范、创造、传授, 最终展现在舞台上, 为世人所欣赏和了解。

4. 艰苦性和变化性

对于民族学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采风”“田野调查”大多不在高楼林立、钢筋混泥土充斥着的发达城市, 很多地方交通还很不方便, 甚至没能通电。“田野工作是了解他人最极端的方法之一。它意味着数月或者数年彻底地参与或融入其他人的生活中。它包括寂寞、混乱和极度的不便。它是困惑与惊异相伴。它也许会危及生命。它可以是任何事, 浪漫除外。”7尽管这样艰难, 我们仍然不能停止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开拓和探究。“艺术科学的研究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中间去, 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 尤其应该加以注意。以艺术本身而论, 它们都有接受注意的同样的权利……如果我们有能获得文明民族的艺术的学科知识的一天, 那一定要在我们能明了野蛮民族的艺术的性质和情况之后……所以艺术科学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 乃是对于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的研究”8

结语

对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中必须经历的田野采风相对比, 笔者欣喜的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性。尽管他们的目的有所差距, 但是他们使用的方法和经历的过程, 是相同的。除了上述实地调查的特点之外, 实地调查的类型、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实地调查的记录和调查报告等方面内容, 也都是我们到民间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采风时所必须的。这些内容贯穿在实地采风的前期准备、实践阶段和后期整理资料的全部过程,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注释

11 .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45397.htm, 2012.5.

22 .梁钊韬著:《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4:320.

33 .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172.

44 .唐自然.从《云南映像》看我国文化产业生态环境[D].[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文学院, 2008.

55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178-181.

66 .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180.

77 .[美]詹姆斯·皮科克著, 汪丽华译.《人类学透视 (第2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6:82.

民族学 篇8

1. 积极融入汉语语境,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学生习惯民族语口语交流, 汉语语境较少, 加之受本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及语序的影响, 自然影响汉语听说能力的养成。如布依族发音无送气和不送气、平舌和翘舌音之分, z、s、zh、sh难分, 常因此闹出笑话, 如表达祈使句请对方看看的意思“你看看”说成“你干吗”;问“你早餐吃什么” , 答“吃包子”说成“吃包死”, 有的还听成“吃包屎”。因此我在教学中会这样做:①提倡生生、师生交往用汉语交流、多说普通话, 鼓励学生积极融入汉语语境中, 努力创造汉语交流情境。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与汉族学生交流, 发挥好汉族学生“语言大师”的作用, 及时纠正语言错误。③引导学生消除怕说错闹笑话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能认真倾听, 敢于表达, 虚心学习, 文明得体地交流。④运用好广播、电视等影音媒体资源, 把握好每一次语言学习的机会。总之让学生多听、敢说、多说、多练, 积极融入创设的汉语语境, 通过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 加强思想引导, 积极融入语文学习情境

山区学生多为留守儿童, 缺乏母爱和家的温情, 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习情绪不稳定, 存在普遍性, 解决思想困惑,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热情是教师不得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要善于留心学生的一举一动, 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刚接手初一年级语文时, 有一位学生上课老是提不起精神, 爱睡大觉, 一堂课多次提醒不见效, 不做练习, 不思考, 不说话, 不与同学交往, 老师问话也不理不睬。放学后, 我和她聊天, 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以及她对学习、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的诚心、耐心和鼓励终于赢得她对我的信任。她说:从小没了母亲, 只要看见年纪比较大一点的女的, 就想法回避, 父亲虽然关心她, 但还是想出门找些钱养活自己, 觉得在学校读书好像很浪费时间。我说你想找些钱养活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但毕竟你还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掌握知识是你的首要任务, 有知识才会顺利地赚到钱来养活自己及家人, 我还给她推荐一些励志的书籍, 并且陪她阅读, 给予她安慰和鼓励。做事要认真, 这是一种态度!慢慢的, 我发现她爱拿着一个本子涂涂写写, 于是就有意识地在她身边驻足, 鼓励她写, 两个月的时间过后, 一个活泼、爱写、好问的学生竟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3. 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用知识迁移、换词、续写等手法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如案例一:执教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 , 为了让学生进入状态, 我和学生一起读诗, 在读诗时 , 我不把诗句全部读完, 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一些句子里的词换一换, 续读以便增加印象, 丰富语言的积累。

例如: (师引读)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生填词)

——是山

——是房子

——是河

——是树林

……

(师续读) 于是, 怀着一种隐秘的向往……

(生接词)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住进了那栋房子

——渡过了那条河

——走进了那片树林

……

等学生读完自己续写的诗句, 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开始往下读, 才读出诗人的原话:在山的那边, 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一堂课下来, 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还拓展了思维, 丰富了想象, 也给学生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我想, 学生之所以那么热情, 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写出美丽的诗句来。

4. 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案例二: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者:林海音) , 在课堂上, 当讲到父亲对子女的严格管教和鼓励时, 我发现有学生在抹泪, 问起原因, 学生忍不住地说 , 我父亲常年在外, 几乎没有时间对我们表达内心的感受。还有学生说, 我也是一样, 我爸爸死了, 妈妈改嫁了, 我一个人感到很孤单, 我不想读书, 我没脸见同学。我告诉他们, 你们还有老师、同学。接着就有学生大声地说:我们是一家人!感到孤单的学生笑了, 在这样的时刻从孤独到欢笑, 让我感到欣慰。课后我开导他们, 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要学会坚强, 不必因家境而自卑、退却。

再如案例三:品味诗歌, 感悟生活。义教人教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③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④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些诗句值得让人深思, 现在有吃的、穿的、住的。即使我们有时会有一些小小的挫折, 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够认真, 是因为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爱走神、爱玩弄笔等。对待这些现象, 我课后耐心地开导:学习是要专心的, 你们已经长大了, 要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要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只要认真对待, 设法去做, 就会不断进步!后来, 学生许多不良的行为不见了。学生的转变使我深有感触:认真能成就你的人生。

5. 积极参与语境活动, 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课堂上可将课文改编, 让学生在形成的语言场景中讲述、复述、转述、问题讨论等锻炼语言表述能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语境实践活动,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比如演讲、朗诵等, 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 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让学生树立信心, 从而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语境实践活动, 感触深刻, 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 山区学生基础知识是薄弱的, 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述能力都明显滞后, 民族特点和社会家庭实际都直接影响民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结合民族特点和社会实际, 给学生创设不同的语文语境, 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感悟语文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 山区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明显提高。

摘要:山区学生基础知识是薄弱的, 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述能力都明显滞后, 民族特点和社会家庭实际都直接影响民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此, 笔者谈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山区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民族学生语文写作教学 篇9

1 降低要求, 分解示范——分解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民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前几年的教学中, 笔者总结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喜欢人”, 就是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学生,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对写作学习产生兴趣;二是“喜欢课”, 就是让学生喜欢上写作课, 这是学生对写作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刚接触写作时, 笔者以往总是苦口婆心地教他们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一遍又一遍地从作文的结构、语句的衔接、段落的过渡等方面进行讲解, 结果往往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惧怕心理, 适得其反。因此, 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最终发现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即分解法。该方法现已被笔者充分运用到了写作的教学中,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并使学生开始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具体做法是:比如, 在教学生怎样写计划时, 首先降低对民族学生写作的要求;然后把怎样写计划的方法分解示范, 并讲解, 如果民族学生还没听懂, 再让他们中汉语较好的学生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分别重复一遍,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听得很清楚, 并明白了写作的思路, 提高了对写作的热情, 淡化了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2 及时抓住写作时机, 自由表达感受———观察法

民族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1) 认识肤浅, 立意不深, 缺少时代气息。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能透过事物表面抓住本质;二是学生社会阅历不多, 且懒于思考。

(2) 素材贫乏, 选材陈旧。材料就好像是一篇文章的“血肉”, 好的文章就需要有好的主题和材料。目前, 学生依然在用以前很老套的素材, 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没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3) 语言苍白, 枯燥无味。教师在批阅作文的时候, 常感觉味同嚼蜡, 很少有非常优秀的作文。“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很多学生难以做到, 语句不通、语句混乱、词不达意的现象很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语言如此苍白乏味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阅读面过于狭窄, 词汇量缺乏, 写作过程中又不注意词语的推敲和语句的表达。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又专门增加了观察法指导学生写作, 笔者常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生活。刚开始只在校园活动, 后来在周六的早晨笔者带学生一起去著名的伊犁河看日出, 带他们周末去医院观察患者在打针时的表情等。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耐心地教学生学会用观察的方法, 抓住学习写作的机会, 尽情表达。比如在上《地球就诊记》这篇课文时, 笔者先讲解地球“生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污染, 地球不得不向人类发出了急切的“呼喊”, 然后拿出笔者结合课文内容, 事先精心画的一幅地球“生病”并向人类“呼喊”的表情画, 并请3位学生做出地球的表情让大家观察。还没等笔者描述完, 学生就纷纷举手表演, 边表演边自发地说出了生活中污染地球的不良习惯和做法, 笔者抓住时机问学生应该怎样去改变这一现象?他们回答不随手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在热烈的讨论后, 笔者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题目是“给地球的一封信”。还比如, 2012年的民族节日“肉孜节” (8月19日) 正值放假期间, 一开学笔者就按单元要求让学生用记叙文形式写有关节日期间的所见所闻, 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按照笔者教的方法写出了假期期间的美好回忆, 交作业时, 每位学生都很自信。笔者发现, 这些民族学生运用了笔者所教的写作方法后作文大有进步, 不仅能把事件写清楚, 而且文章结构完整, 叙述清晰, 个别汉语不太好的学生也能够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笔者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快乐和收获。

3 搭建心灵平台, 创造写作机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尤其是民族班的汉语写作教师,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做学生值得信赖的教师。遇到问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既做他们的朋友又做他们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只有师生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 才有可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才可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才会热爱汉语写作。

4 适时鼓励, 积极评价

小学民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热爱学生, 给予关怀, 使他们接受数学, 提高学习兴趣

民族学生因为生活习惯、语言能力等因素, 初进学校, 可能会出现卫生习惯差、不愿与人交流、解决同学之间的纠纷简单直接等问题, 班上的其他学生往往会排斥、孤立民族学生。这时, 老师一定要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 且要更多地关注民族学生, 首先引导班上的其他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接纳民族学生, 让民族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团结和友爱, 尽快融入集体氛围中;其次, 老师要从生活、学习、语言表达上指导帮助民族学生,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 帮助他们架起沟通桥梁, 使他们放下戒心和隔膜, 明白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 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再次, 老师要正视现状, 尊重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 接受民族学生学习的差异,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 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建立平等、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少数民族学生因其民族特性, 极为重视情感的认同, 一旦接纳, 就非常讲义气, 会想方设法地去做你交给他的事。针对其民族特性, 教师要放下“身段”, 从心底接纳、认同民族学生, 取得他们情感上对教师的认可。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民族习惯, 并去适应, 使他们感受到师生的平等。其次, 教师可利用作业批改拉近师生距离, 不管他们的作业情况如何, 一定要耐心认真地批改,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注。同时, 可以在民族学生的作业本上真诚地写上一些老师的希望, 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树立学习的信心。再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与民族学生多做交流, 了解他们的家庭、个性、喜好、愿望, 还可以用微笑、轻摸头部、轻拍肩膀等肢体动作,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情感;尽可能少一些“威严”, 多一些“亲切”, 融洽师生关系, 以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激发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 使他们喜欢数学, 提高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计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 正如同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 而创设情境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形成寻找问题答案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对语文来说,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基本上由数字和图形构成, 稍不注意, 课堂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的思维游也会游离在学习状态之外, 而民族学生因为起步晚、语言沟通理解存在困难, 更容易厌倦。因此, 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 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状态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

1.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无处不在。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 内容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 应在教学中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 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难理解, 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让学生分别用纸做成三角形、长方形、六边形、圆形在桌面上往前移动, 观察这些形状移动的速度, 紧接着提出问题:“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以这一问题切入教学, 学生一下子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课堂上。

2. 利用讲故事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 很容易融入故事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编一些小故事, 让民族学生选定角色, 根据故事情节演绎数学知识。如在教“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 我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 把教材中的主题图编成了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并让班上4个民族学生表演分桃:有一天, 小猴和他的好伙伴下山去玩, 走着走着, 他们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 急忙摘了一些, 兴冲冲地回家了。猴妈妈看到孩子们拿回来了这么多桃, 可高兴了, 说:今天, 妈妈给你们分桃吃。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同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3. 利用游戏,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 我们提倡数学生活化, 可以将数学知识融进游戏中, 让学生兴趣盎然又轻松地学习,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复习“序数及第几”时, 设计了排队游戏:将全班的民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 然后, 老师发号令让队列里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第几个同学出列, 这样反复练习, 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兴致勃勃。

4. 创设操作情境,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 保持新颖性,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愿学习,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尽量使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多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情境, 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 都有新鲜感。我校一位老师在上“图形的认识”时, 整节课让学生用纸剪不同的几何图形, 用泥做不同的立体几何图形, 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 就连平时学习提不起劲的三个民族学生都一直处在认真的学习状态中, 效果非常好。

四表扬与鼓励相结合, 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感到某些方面很吃力, 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甚至辍学, 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批评论事, 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以鼓励为主, 寻根问底, 找出病源, 对症下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民族学生有很多汉族学生不具备的优势, 如擅长歌舞、擅长运动等, 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 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 教师尤其应在思想上给予更多的鼓励。他们一有进步, 教师就应及时表扬, 赞许和表扬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辅导,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民族学 篇11

我所在学校,是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比较偏僻的农村中学,农村孩子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不重视汉语的学习,日常生活中又习惯使用维语,小学阶段虽学过汉语,但是汉语基础差,说话能力差,最常用的汉字都不会书写。这样,学生到初中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就非常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呢?

一、结合汉字的构造特点,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不同于其它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音、形、义、调的统一,汉字听、说、读、写的过程也就是对其音、形、义、调的认知过程。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引導学生从汉字性质和构造特点的角度进行识字,从而有效地建立汉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提高识字效率。

1、形声字识字法。

汉字绝大部分都是合体字,由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有些合体字的偏旁,一部分与字义发生联系,一部分与字音发生联系,这样的字就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是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利用形旁与声旁学习形声字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1)代表与水有关联的字:如河、清、湖、海等,(2)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猫、狗、狼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就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

2 归类识字

从汉字的构造来看,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即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例如:要认识的“钢、钉、钟、铃、铜”都是形声字,都带有“金”。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带有‘金’的字,都跟金属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字带有“金”,然后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

3 会意识字法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如 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 鸣,鸟儿开口就叫;孙,儿子的小孩就是“孙”。

二、识字方法要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识字效果。

1、图片识字法

在一些象形字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象形字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引导学生结合图画认识汉字,从而对识字产生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如,看“山的图片”识“山”字;看“田地的样子”识“田”字。

2、故事识字法

学生爱听故事,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有些汉字结合故事进行教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这个字是“闻”。。

3 谜语识字法

中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把生字编成谜语,可以帮助中学生在猜谜语中识字。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汉字,锻炼了思维,又理解了字义。如“比”字可编成字谜“兄弟两个在一起,一个弯来一个提。”字谜既体现了比较的意思,又提示了左右两部分的笔画不同。如“半个月”是“胖”字; 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教学“洋”字时学生编谜语:小羊在河边。听着小学生轻快的朗读,识字是多么轻松、有趣。这样的过程,调动了中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 顺口溜识字法,幽默风趣,易学易记,既能体现汉语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识字的效果。如:日月“明”,二月“朋”;马大“驮”,鱼羊“鲜”;女子“好”,女少“妙”。上下“卡”,八刀“分”。这句儿歌的朗诵,能让学生把句中出现的“明、朋、驮、鲜、好、妙”这几个生字轻松地记住。

5 连带识字法

连带识字法就是运用已认识的汉字去认识相近或相似的字。例如:通过“苗”字,可以连带认识“描、猫、瞄、锚”,方法是:描(有手把画描)、猫(有犬是家猫)、瞄(有眼把枪瞄)、锚(金属做铁锚)。可见,连带识字借助汉字中的声符,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能通过少量的字认识大量的字,提高了识字的速度。

三、拓宽渠道,识用结合,巩固识字效果。

把识字教学与初中学生生活相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习识字的兴趣,巩固所学的汉字。联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校园环境中巩固识字。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

2 家庭环境中巩固识字。

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比如让学生给给家中的物品写一个汉语标志牌,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结合起来;

3 在阅读书报中巩固识字

我在班上设立:“图书角”,收集一些故事书、报纸。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开展“我会读”的展示活动。这样既巩固了识字,又让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多识字,让识字与阅读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4 制作“精美卡片”,在动手操作中巩固识字

我让学生用硬纸片制作卡片,在卡片上写上相关内容,不会写的字请教他人。制作名片。在名片顶端上面写上姓名、学校、班级、性别、年龄,写上“我是属什么的”、“我的家庭情况”、“我喜欢什么活动”……。

制作贺卡。过节日或他人过生日时,在贺卡上面写上一两句祝福语。学生相互之间赠送名片、贺卡,既巩固了汉字,又结下了纯真的友谊。

民族学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民族学人才,教学制度改革

当前, 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制约, 民族学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 全国学术性的研究生非常少, 并且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弊端, 人才培养经常陷入了僵局, 与民族学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 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课堂上的理论课程过多, 忽视了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 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在社会上不能马上适应, 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为此, 本文以某大学为例, 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方式培养能够使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宽, 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一、应用型民族学人才缺乏的原因

通常来说, 在我国很多高校中, 少数民族史方向的人才培养过于学术性, 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过多, 缺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很多学生为此缺少实践能力, 只有少数院校培养民族史方向的研究生, 但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仍然偏向理论, 实践应用能力弱化[1]。这种现象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是由于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学术性研究上导致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只有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上转移才能使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 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或者是科研人员在研究所工作的非常少, 比例仅为8%, 而一些博士级别的教授从事科研教学的比重也只有20%, 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学术、轻应用。很多高校人才的培养重点都放在了学术性方面, 并且在培养的每一个阶段都秉承着这一原则。这种现象与科研评价存在密切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停留在学术论文的质量上与价值上, 对学习的过程缺少关注度[2]。 (二) 政府的导向作用缺失。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都不能对民族学的人才培养提高重视度, 为此, 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与其他科研内容相比, 国家对民族学人才培养在资金投入、政策帮扶上明显不足, 虽然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是依然存在偏重学术性培养的弊端。 (三) 学科设置上的制约。当前, 我国全国招收的民族学专业学生的比例非常小, 招生人数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鉴于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有限, 还有一些本科生选择马上就业, 这就使得应用型人才非常稀缺[3]。为此, 很多民族学研究生学校不能大范围的招收跨专业的学生。这是因为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存在诸多弊端, 学生在入学以后将全部时间用在熟悉学科上以及了解基础知识上,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能考虑到这些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该院校在2008年就开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 但是截止到2014年为止, 只招收了50名, 毕业生只有20人。鉴于该校没有相关的专业本科生, 为此, 招收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跨学科的, 相近学科的人数也非常有限, 只有10人左右, 占总人数的13.7%。为此, 不断培养跨学课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民族学人才培养的关键[4]。

二、提高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 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目的为高校、科研培养出学术性人才。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为此, 要想使人才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高校就要加快招生速度, 很多高校以及科研部门都将博士学位作为人才引进的衡量标准, 还有一些单位有高校门槛限制, 对研究生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为此面对上述问题, 高校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 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 (二) 培养方式要多元化, 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 学生要牢固掌握民族学的专业知识, 反复进行实践锻炼, 在实践中收获经验、收获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教师点评等方式, 对专业词汇进行解读, 使学生评价变得多样化、综合化。而对于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科, 可以采用“选题结构设计、选题结构调查问卷设计、信息后期数理分析”的方式开展教学[5]。与此同时, 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全方位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研究生必须要具备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忠诚、敬业、合作、宽容精神, 这就需要学生做全方位的努力。该校的民族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将协同合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 并在培养过程中结合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以及其他学科活动, 积极鼓励学生去申报和学习。在项目完成了申报以后, 导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具体操作,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项目内容, 并提交项目报告。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得到了培养, 还使就业面扩宽了。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人才的培养的建议。可见, 民族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族经济学》教学探讨——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为例[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8 (4) :19-20.

[2]黎树斌.创新型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大连民族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纪实[J].辽宁教育研究, 2012 (12) :84-86.

[3]林景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人才--贵州民族学院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和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112-114.

[4]杨圣敏, 贾仲益, 刘明新等.从实求知, 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民族学参与式研究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论述[A].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89-95.

上一篇:性能排队下一篇:白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