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2024-09-17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精选12篇)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篇1

摘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效益和水平,必须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观念从科学管理转为信息资源管理;管理模式的体制、结构、服务内容、操作以及人员知识结构必须适当改变,以适应信息资源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管理模式

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给图书馆管理带来变革: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过度,服务手段由手工转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则给图书馆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现代高校图书馆将完成从有墙的、有具体物理地址的图书馆转为无墙的、虚拟的、数字化的图书馆和网上图书馆,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和作用,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益和水平,改善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笔者据此与其作些探讨。

1 管理观念

管理就是负责某项工作使其顺利进行而达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过程,遵照一定的规律,通过一系列功能活动去实现最佳目标。图书馆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的现政组织与指导,根据图书馆满足社会读者需求的目的,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行动,合理地分配与使用图书馆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完善图书馆的功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的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管理,范围更广、内涵更深。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管理形式由封闭转为开放,文献资源从以藏为主转为藏用结合,服务形式由无偿转为与有尝相结合,办馆方针由单独转为联网,服务手段从手工操作转为计算机操作,管理观念也从单纯的收藏和服务向市场、开放、竞争、效益、商品、协作等观念转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科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观念转变,是管理观念上的一次飞跃。

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吸收利用、生产、传输是人类个体最基本的管理活动,根据个体生存发展所遇到的为题或任务,为达到生存发展的一顶目标而对个体所需信息进行处理控制决策的活动过程。因此,目前所从事的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以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2 管理体制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模式由单级管理目标转变。传统的图书馆模式是“馆长部—主任—馆员”的金字塔型分层结构,以文献整序为中心,在业务流程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部门界线。这种单级管理易使图书馆管理顾此失彼,面多极多级体系既有总目标,也有许多支持目标。平面化中心辐凑式结构引入了协调思想和全馆一盘棋的认识,人员可以互动。因此,图书馆必须调整组织机构,将以文献整序为中心的业务转为以服务为本的分辐射模式。

其次,由于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庞大,部门职能重叠,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底下,同时图书馆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自主权,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传统管理体制因循守旧,安于“吃皇粮”和“等、靠、要”。因此,管理体制缺乏活力。鉴于此,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的宏观管理,不仅成立了全国各个系统的图书馆专门管理机构(高校图工委、中国图书馆学会等),而且制定了有关的条例和规定,逐步由人治过度到法治,管理的内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各高校图书馆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清除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的弊端,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考核考核成绩与利益分配紧密相连,彻底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3 馆藏结构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变革是根本性的,文献载体形式由印刷型转为以电子型为主。载体形式的变革促使图书馆的变革。首先,馆藏文献的结构要改变,在收集印刷型文献的同时收集其它载体的文献,逐步向电子出版物过度;其次是调整馆内结构,增设相应的机构,撤消或合并有关的机构。第三是馆舍布局要做相应调整或改变,要适应电子出版物及网上出版物的保管和使用。第四是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变。第五是服务对象由特定的读者群向无特定的读者群转变。图书馆服务面向全社会开放。第六是管理人员素质从低向高的转变。

4 服务内容模式

以往“重藏轻用“导致藏书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工作好坏的量化指标。管理过程中侧重文献的采购、阅览、流通,忽视开发、利用,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只有30%,大约70%的文献被闲置,造成资源的惊人浪费。同时,图书馆的一些规章制度也妨碍了读者利用馆藏资源,如对借书册次、借书期限、借书范围等的限制以及繁琐的手续。要改变此状况,一定要改善藏书结构,提高藏书质量。二要树立藏用兼顾的思想,立足于基础服务(参考咨询,情报检索,编辑翻译,调查研究等)。三要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化。快、精、准的信息服务,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量剧增,促使图书馆向信息服务方向加速转化。美国俄亥俄洲大学图书馆每年进书量5万余册,订刊1.1万种,每天读者流量4000人次,同时该馆通过网络和光盘检索为读者提供细小服务分别为1万人次和13万人次,可见细小服务已成为该校图书馆的主要内容。信息服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潮流。四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让文献发挥作用,不要动不动就罚款、停借,人为的制造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矛盾,要树立信息意识、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

5 管理操作模式

以往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进入图书馆以后自动化管理成为主流,图书馆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管理转化,采、分、编、典流、阅检正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使图书馆彻底摆脱手工操作带来的弊端,图书馆管理进入一种全新境界,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服务方式等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6 人员知识结构模式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将由单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向复合型转化,不仅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还要必备计算机、外语、文学、某一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现在还要具备网络知识,才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网上信息,进而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和科研服务。图书馆的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现代图书馆将突破现有模式,向现代化、网络化迈进。

参考文献

[1]陈洁微.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拓展[J].医学信息学,2009,(2).

[2]边梅.新形式下医院图书馆发展浅析[J].医学信息学,2009,(2).

[3]邱峰祥.图书馆应用网络技术的几点思考试[J].图书情报工作,2009,(1).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篇2

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新时期读者的新需求,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从分析当前图书馆管理现状入手,探讨了影响图书馆科学管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作 者:范梅兰 FAN Mei-lan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51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年,卷(期):39(4)分类号:G251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管理 管理创新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流动站;服务方式

当现代社会中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浸润到中国人日常生活,当“没时间”“工作忙”等成为借口,静下心来读书似乎变成了一个“奢侈”的习惯。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府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师生知识力量的源泉地,它如何发挥自身的图书资源优势,达到图书与读者无距离的接触,实现“书香满校园”境界,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服务,本人认为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新模式——图书流动站的管理模式,让图书“流动”起来,密切接触师生。

1 高校图书流动站的含义、特点及必要性

含义:图书流动站实际上是建立在图书馆开展大借阅或者是集体借阅的基础上成立的一个图书流动站的概念,他可以设置在校园中,可以是学生宿舍、二级院系的学习室(教师办公室)、数字实验室、体育馆,休闲活动室等,也可以设置在校园外的教师集中区内,它是专门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教学、生活休闲的场所,它作为知识文化的中转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校园师生的业余生活,使其文化活动更为多彩多姿。

特点:图书流通站的整体规模不需要太大,但其实用性能高、藏书种类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服务方式便捷而灵活,紧密结合校内师生的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休闲活动,让图书馆和师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更为直接、高效,切合师生的学习科研的实际文化生活,可谓是身边处处可见的“知识殿堂”。

必要性:有了图书馆流动站的存在,对于高校师生而言,能近距离展开阅读需要,尤其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带动他们,引导他们阅读图书,使其读书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图书流动站的建立更具有意义和其必要性了。有了图书流动站,爱读书的师生可以随时读到书、不懂的可以随时查找文献资料找到答案。另一方面,现代高校的图书馆覆盖了校園网络,图书流动站在构建时,必然提供了网络数字资源的服务,这样的话,在图书流动站中提供校园网址和数字资源阅读器的下载,让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虚拟环境下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职能,让高校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2 高校图书流动站建设、管理的一些建议

2.1 图书流通站选址的建议及图书采集的标准

流动图书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体规模不需要太大,但其实用性能高、藏书种类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服务方式便捷而灵活,可以最大限度地深入师生的教学、学习、生活中,所以建设图书流动站时,对其地址的选择和图书的采集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影响了校内建立图书流动站的意义。图书流动站的地址选得离图书馆稍微远点,就近方便读者的需求,主要针对那些去图书馆不方便的师生来建立的。还有图书流动站的图书采集要切合师生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流动站的初期目的。

选址可根据高校办学的需要,可在院校的宿舍、体育馆、活动休闲室、数字化网络中心、实用办公楼(教学的专业课室等)等。而图书流动站内的书籍投放必须要考虑师生群体和目标明确的选址实际需要,选取不同类型的书籍,如体育馆可采集体育类的图书及相关文献资料,数字化网络中心可在图书采集的基础上配备相应的随书光盘等音像资料。同时和学校的二级学院之间共建专业学习资料室,配备相应设备、采集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等。

2.2 图书流动站的管理及职员要求

图书流动站的管理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有效地管理可以使图书流动站的服务走向常规化。我们根据流通站建立的不同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日常运作方式 。校舍式图书流动站是不可能腾出很大的空间做“书库”,他们的阅读群体,一般是大学生和校内的教师,他们的图书选取则是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性教育类的书籍给他们阅读和学习课程需要的必备图书目录单子的图书即可,图书采集的数量可在图书馆开展大借阅和集体借阅的基础上定数量,他们的管理职员可以是图书馆的读者协会成员和优秀教师读者,他们是在图书馆的阅读需要比一般的读者都强之中更愿意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中的人员。目标明确的图书流通站譬如一个体育馆图书流动站面临的是体育馆内健身、活动的类别和容纳的人数来投入图书数量,可投入相关的体育书籍即可。他们的管理职员可是没有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馆中教师管理员可以指导学生实际的锻炼和对某项体育爱好的师生推荐相关的图书。图书流通站图书更新的规律期限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设置为1个月、2个月或者不定期等不同时间段。如校舍图书流通站可以短时间部分调换或者根据需要全部调换,体育馆的图书流通站可以不调换,可以时时更新尽可能的补充,流通站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促进图书的流通及利用。这样有针对性地投放书籍,能更好地提高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对于建立的图书流通站的职员要求比较严格、分工比较明确,不同的流通站岗位决定选择不同的职员,而其岗位的要求也不同。在图书流动站工作的员工,其的要求就是要有责任心、耐心、细心,流通站的人员应监管站内的工作,及时调研、总结师生读者的范围及阅读倾向,定期地清点站内图书,做好读者借还图书的记录及反馈信息的搜集工作。通过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图书流动站的工作更好地开展,制定相关章程、进一步完善流通站的工作,使图书流通站的建设更具有效用和意义。

2.3 图书流动站服务方式

各个图书流动站的管理主体是高校的图书馆,其服务模式可采取“定站式”、“目录式”、“自选式”和“配送式”四种服务模式,并根据图书馆的情况进行四式相结合方式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共用更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需求,提高馆藏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2.3.1 采用“定站式”服务方式

“定站式”服务主要针对的是目标明确的流动站如体育馆图书流动站,它需要图书馆在每更新一批新书中提供相关的新书的服务。新书不断的更新补充,新书的选取可由服务点派人选书,也可由该馆工作人员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配送。

2.3.2 采用“点单式”服务方式

“点单式”服务是针对教学办公点,根据教学科研的师生需求特点,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提供教学需要的图书录单子,图书馆可随时提供上门服务,其需求特点可以是 “你点单,我配送”灵活的服务方式。

2.3.3 采用“自选式”服务方式

“自选式”服务是在图书馆开展大借阅或者集体借阅形成的一种服务方式,它是让各个图书流动站的读者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到图书馆现场采集图书,可以是站点服务人员也可以是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2.3.4 采用“配送式”服务方式

“配送式”服务方式是借鉴现代物流服务模式——送货上门,是在前三式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的图书配送服务,按各个图书流动站的需要送书上门或更换图书,其服务方式具有安全性、便捷性的特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流动站建立和管理主要是由高校图书馆和各个需要站点来共同需要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校内图书流动站的建立,是提高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原则,组织文献资源,让图书具有“时效性”,同时各个图书流动站的存在更具有深远的价值——陶冶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操,增强精神文化层次,让高等学府成为一个学习的圣地。

参考文献:

[1]张爱红.刍议社区图书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J].才智,2014(6):315.

[2]姜淑华.流动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6):13-14,24.

[3]张常明.基层流动图书馆服务点建设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5):125-127,135.

[4]朱正红.流动图书馆管理与高职校企合作[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99-100,104

作者简介: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高校教育的步伐不断加快, 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学校的教育任务更加紧迫。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学生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用计算机技术取代手工操作, 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而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本文以高校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为切入点, 试图通过对当前国内图书馆创新管理模式的分析, 提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2 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当前, 我国不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都较为陈旧、保守。一是较为注重馆藏文献资源的多少、等待读者上门、被动服务。对如何提高管理服务效益、使丰富的馆藏得到广泛利用等重视不够, 即重藏轻用。二是管理模式跟不上网络信息时代的步伐。读者的信息需求量日益提高, 但管理还停留在陈旧、落后、保守的水平上。虽购置了现代化设备, 但现代化设备只用于一些浅层次的服务:如新书通报、新书介绍、剪报、复印文献资料、查找文献资料、提供二次文献等等。三是不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 缺乏个性服务和特色服务。馆员没有深入到学校各基层单位调查了解读者的文献需求, 致使订购的文献有一些是读者从不问津的, 而读者需求量大或是急需的文献又无从借阅。个别读者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图书馆不注重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进行特色服务。四是陈旧管理模式不利于馆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没有机制促进激励馆员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技术, 部分馆员认为图书馆管理无需新的知识和技术, 因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出现图书馆管理方式及设备数量不断更新变化, 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却跟不上新技术和服务手段的变化的局面。图书馆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不合理, 缺乏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搜索、信息分析、市场调研的素质, 从而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模式创新方向

笔者认为, 要改变“重藏轻用”等传统落后的思想和管理模式, 就要在高校图书馆应建立起“想读者所想, 急读者所需,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机制。

3.1 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大潮带来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图书馆设备更新换代, 现代化的管理方便而快捷。然而, 只有硬件设施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图书馆事业要发展, 更重要的是更新思想观念, 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式的办馆模式, 大力发展图书馆教育就要从起点上做起, 注重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以书为本, 图书馆的主体是“书”, 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围绕着书而开展, 整个工作重心在“藏”上, 而忽略了读者服务工作, 即使广为宣传“读者第一”, 实际上管理的出发点都是从管理者专业的角度去处理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先要改变思想观念, 从以书为本向以读者为本, 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变革。同时, 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要改变, 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和自己个人事业发展相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新的方式方法服务教学一线, 实行充分服务、优质服务。

3.2 创新图书馆的管理观念

创新图书馆的管理观念, 就是要去掉陈旧的管理观念, 用现代管理的新观念替代陈旧管理观念, 用新的管理思想武装管理人员的头脑。要实现这一转变, 必须树立以下观念:变更的观点、效益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和信息观念。创新又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 改革管理工作流程, 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 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 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断决策, 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图书馆观念反映特定的价值取向, 它对图书馆方方面面的工作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观念包括管理、服务宗旨、目标追求、策略方针和经营等内容。看起来这些内容很抽象, 实际上它决定了图书馆一切最本质的特征, 是图书馆生存的关键所在。为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应破除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陈旧观念:如文献重藏轻用、采购突出“大而全”、传统的手工作业和封闭的书刊借阅等;要树立起适应知识经济运作的新观念:如文献资源共享、各种文献全方位开放、一切工作以读者为中心、增强知识创新意识和观念等。只要图书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就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3.3 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图书馆创新服务是指在做好传统的文献阅览、流通、宣传、咨询等常规工作外, 还要想方设法在文献服务方面有所创新。如建立馆外图书流通点、开展文献专题跟踪服务、直接参与教育或科研部门的科研项目研究、定题编制有关信息材料、帮助部分单位和企业建设数据库等等。随着社会知识信息量的迅速增长, 图书馆还必须担负起“知识导航员”的重任, 要深入到读者知识创新的全过程中, 为其提供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运作机制,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积极与社会相沟通。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可通过举办世纪论坛讲座、学术报告、专题学术会议、信息发布会等形式, 向广大读者传播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必须加强图书宣传, 增强学生去图书馆的欲望, 图书宣传是图书外借、阅览工作的先导, 它有助于读者了解、利用图书, 提高馆藏利用率;采用多种形式, 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举办主题广泛的专题书展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书籍的感召, 从而增强去图书馆的欲望;开设新生入馆教育课, 组织学生到馆阅读或借阅, 这是促进学生与图书馆交流的有效途径, 对于常去图书馆的同学而言, 是为他们提供了更有利的享受图书馆的时空, 对于不常去图书馆的同学而言, 也是一种促进。我们还应做到密切注意各种信息的收集, 拓展信息知识的捕捉面, 丰富自身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 提高服务质量, 使图书馆实实在在地以丰富学生知识为重任。

3.4 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及方法

传统图书馆一直沿用的直线职能式管理模式:其以劳动分工、个人责任制及规范为基础, 借助于森严的等级与权利进行管理。传统图书馆馆员的智慧和独创性受到限制, 组织僵化、反应迟钝、创新阻力大, 这正是知识经济状态下限制图书馆发展的致命桎梏。现在图书馆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它能够释放被压制在传统等级制度下馆员的聪明才智和内在的潜能, 给予馆员表露内在渴望的机会, 消除阻碍馆员创新的组织限制。传统图书馆虽然也运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但就其本质而言, 还仅是放大了人的体能特征。传统图书馆管理以垂直的纵向层次的管理为主, 按职能划分为部门, 按职位分层, 以规则和制度为管理主体。这种僵硬的组织结构阻碍了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抑制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 全球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市场化的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应, 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以网络化管理为主, 各管理层的横向联系增加, 采取并行的方式, 更加强调协同。网络管理的普及将最终强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 使读者最终受益。另一个方面, 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柔性化, 工作时间、场所和计酬制度更加灵活。而图书馆考察管理人员的工作, 将不再仅仅把传统的考勤列入考察范围, 而以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产出品的质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建立科学的信息集成模式以及提高信息准确度和多种信息的反馈机制。较之传统单一的管理方法,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应具有决策信息化, 沟通网络的多元化等特征。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必须依据客观形势, 把握机遇, 从实际出发, 才能成功。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 不但要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了解图书馆学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间的知识体系, 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新内容新知识, 不断增强情报意识, 具有勇于改革、大胆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 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与时代同步, 与教育事业发展同步, 其管理模式的转变也是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以高校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为切入点, 试图通过对当前国内图书馆创新管理模式的分析, 提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曾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1) :73-75.

[2]杜瑞华.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 2007 (35) :483;410.

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创新论文 篇5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应当由原来的满足本校师生借阅所需向着为高校及社会大众提供服务进行转变,将从整个社会所获取到的信息资源汇报给社会群众。同时,也应当改变以往的单方面重视图书馆收藏的管理理念,而转变为在扩充图书馆馆藏的同时也增加文献资料的利用效率。另外,要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理念就必须要做到开放性,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开拓各种渠道,去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不应当继续沿用以往闭塞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是要为师生提供教学所需书籍材料,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将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丰富起来。

3.2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

高校图书馆的外部管理机制应当改变以往仅限于高校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而应当逐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以先进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增强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大众化服务中的影响力。还应当采取合理分工、分散管理的方式,明确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责任,处理好高校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各项事务,并不断地吸收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高效管理。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机制,则应当协调统一高校图书馆相关的各个部门,实现合作化管理,共同为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而努力。另外,也要建立切实可靠的服务范畴管理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3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在为高校师生及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为目的的前提下,制定更为详细、合理的服务管理制度。要明确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及其他服务部门各自的责任,使全体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人员激励制度,对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公平的考核,实施合理的奖惩办法。要明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具体服务内容相关制度,对提供哪些信息服务,如何做好服务工作等给出明确规定。要对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所拥有的权利及应当履行的义务制定相应的制度。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在于制定,更在于实施,将科学的管理制度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4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

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广范围内的读者提供服务,通过网络共享,高校图书馆内的数字化资料,可以被本校及其他地区的读者访问,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网络信息导航服务,使读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中,更为便捷、迅速地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创造读者的新型需求,将与图书馆相关的服务整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新型的服务。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除了书籍借阅之外,还需要提供文献检索、信息咨询、资料下载等多种服务。

3.5实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创新

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就业门槛,并提供更为丰厚的薪资待遇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并且对于就职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丰富管理经验。同时,运用公平的奖惩方式来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督促其做好本职工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3.6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创新

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9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追求知识创新对于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对于知识创新以及科技进步的作用,对图书馆的管理除了强化图书馆知识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和传播等基本功能外,更应该优化图书馆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和综合化的现代图书馆,以适应时代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推动我国科研教育更好的向前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和希望同在。在“合校”、“扩招”的改革大潮下,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各个高等院校在各方面建设都不容有失,在我国颁布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要求,作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是学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匹配。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进行变革创新,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二)图书馆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网络化的浪潮下,图书馆必须走出分散的文献体制模式,积极的向数字化和虚拟化转变,积极进行革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转变服务理念,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改革管理体制,促进图书馆服务功能多样化。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现代化设施

图书馆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要能满足现有以及未来发展的人员、场所和资源的需要。在引进图书等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进,提高馆藏资源的有效性。图书馆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施、资源。比如,采用电子化的借阅管理及信息查询系统等,以方便管理和查询。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对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要建立完备的资源管理制度,使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也规范和界定读者的行为,加强技术方面的管理。

(二)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努力实现馆藏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方面呈现出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新趋势。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高校要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馆藏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一方面,各高校需要完善图书馆之间的互借制度。在高校的图书馆之间建立一种互借制度,实质上就为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最大程度上实现馆藏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各高校应根据本院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由于不同的高校均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因此各高校在馆藏建设中,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使本校学科组成为系统的管理体系。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技术性、学术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目前,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一大批道德品质高、职业操守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网络技术丰富的专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只有具备德才兼备的良好索质,熟练掌握图书管理和网络信息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创新。

(四)更新管理理念,开展实时服务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树立新的理念:一是用管理创新促进服务创新的理念。管理是手段,通过整合、开发各方面的有效资源,运用有效的方法,实现服务的目的,为用户提供全面高效,个性多元的服务,让用户快速灵活地使用图书馆。二是尊重用户权利的理念。图书馆用户的权利包括文献信息的使用权,馆藏信息的知情权以及人格的受尊重权。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表现为自主阅读权、消费信息权、财产安全保障权、个人隐私权、接受服务权等。高校图书馆应尊重每一位用户的权利。三是全员参与创新的理念。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与图书馆日常开展的服务工作分不开,每位馆员对自身的工作岗位最熟悉和了解,也最容易发现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位馆员如果都树立创新意识和观念,通过探讨交流,经验总结,上下沟通,变“被动”为“主动”,得出新的措施和方案来推动图书馆管理创新。

(五)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活力不足,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关键原因是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是一套注重工作数量与质量考核相结合,能体现工作绩效水平差异、客观反映工作业绩,同时便于建立检查、考核的量化指标体系。这种激励机制能有效改变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真正做到薪酬与岗位职责挂钩,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进一步达到珍惜和尊重人的劳动成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成为主流,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用户心理反馈,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从而改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环境,体现高校图书馆在传承文化和创新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娟.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 青春岁月. 2015(07)

[2]杨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 科技风. 2015(06)

[3]李娟.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探讨[J]. 黑龙江史志. 2015(03)

[4]徐川淇.高校图书馆促进教学的功能:失调与优化[J]. 交通企业管理. 2016(08)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研究 篇7

众所周知, 新时代的企业, 要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依赖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与质量, 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出持续不变的竞争优势, 是当今企业竞争过程中值得推崇的方法。事实上, 知识管理的发展模式并不仅仅存在于各个企业之间, 在信息网络的推动下, 这种知识管理的模式也被引入到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之中。作为时代信息的重要集散地, 高校图书馆要利用知识管理的模式, 将所掌握到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以满足信息时代图书馆用户多变的信息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与内容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应用一些知识管理的理论以及具体的方法, 对图书馆内的各种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与使用, 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的需求, 最终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我们由此得知,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 它是由信息与包括人力、知识、物资等资源要素组成的;其次, 它的理论基础是知识管理理论;再次, 它的侧重点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 而它的最终管理目标则是要实现知识服务与知识的创新。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服务是以用户来作为最基本的中心来进行的, 它是一种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服务类型,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多以馆藏为中心来开展各种服务, 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服务模式。在网络信息时代, 用户的信息需求逐步地多样化和分散化, 图书馆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服务模式, 将用户需求和信息资源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织,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1. 机读信息服务

机读信息服务模式, 具体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 来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知识定位、获取和反馈系统。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内具体划分的专业类型, 通过对信息的有效收集, 来对其进行系统化与综合化的分析和对比, 使得原本的知识系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这个角度讲, 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丰富的馆藏文献变成机读化的信息, 满足了最为广泛化的需求, 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有效服务。

2. 用户自主服务

对于高校的知识用户来说, 使用图书馆的资源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自身教学科研与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但是这种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最终结果的有效性, 则完全取决于用户自身的经验与相关的专业知识。用户只有在对系统比较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之后, 非常明确地索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有效的信息, 从而实现自我的满足。从某种角度来讲, 用户的自我服务模式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智能服务系统和用户信息分析与搜索能力上的, 用户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有效地完成知识的积累与创新。

3. 以参考咨询为主的服务模式

参考咨询类的服务模式是每个图书馆所必备的、基础性的服务项目, 同样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重点所在。它的主要内容有:专业化的咨询团队、结构化的参考服务以及实时在线的服务。专业化的咨询团队模式是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一种具体的运营模式, 它是指按照专业领域来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并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的模式, 这很方便地为专业的团队以及个人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与知识服务。结构化的参考服务与传统的参考性服务有很大的区别, 告别了那种个性化与专业化不够高的服务类型, 开辟出了一种新型的参考服务类型, 它能满足不同的用户更加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解决了用户提问内容广泛、数量庞大而咨询人员却不足的现实性矛盾。实时在线的参考咨询服务是指专家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直接地面对用户, 即时地回答用户的各种各样的提问内容, 图书馆可以借助于聊天软件来实现这种交互式的咨询服务, 可以通过特定的管理模式将自己的咨询人员设置为专家或者聊天室的主持人, 供人提问, 完全可以将这种交互式提问软件置放于图书馆首页的位置上, 如果用户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可以直接点击进行提问。

四结束语

总之, 在信息时代,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而应该采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力争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以满足图书馆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 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穆颖丽.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及其实施策略[J].图书情报知识, 2009 (12)

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

1 研究指导思想

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得到了吉林省文化厅的首肯, 并于2008年12月给予立项。因此, 才有机会探讨、研究、实践。无论国企、私企, 还是事业单位, 都离不开管理, 谁管理的好, 谁的效益就高。何谓管理好, 当今时代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进行制度化、人性化及科学化管理, 这样才能管理到位, 达到预期目的。因此, 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就是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全球网络化的时代, 探讨出最适合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标准, 尽可能地挖掘高校图书馆的潜能,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乃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制度化, 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首当其冲。其次是人性化, 人是管理的主体, 也是被管理的个体,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 在和谐国家、和谐社会的现在, 人性化管理至关重要。第三是科学化, 谁尊重科学, 拥有并掌握科学, 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世上百业都离不开科学, 科学管理是任何成功缺一不可的重要条件。

2 研究指导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了六项措施, 在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了前五项, 最后一项有待于实施。

2.1 搜集整理法。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搜集, 从网络中搜集了全国几十所知名高校及吉林省各地方院校。比如搜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政法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第二阶段为参观法, 由于时间和经费所限, 本课题组成员分别走访了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 从这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经验。第三阶段为整理阶段, 将网络搜集资料与参观学习获取的成果, 分类整理, 为下一步研究、比较、选择奠定基础。

2.2 比较选择法。

在收集整理后, 首先进行了分类, 普通高校列为一类, 多校合并后的高校为一类, 全国知名高校为一类。通过仔细认真的分析, 找出了高校图书馆的共性和个性。此次研究的目的, 就是要取其共性, 发扬个性, 作为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的框架, 供各类图书馆参考。

2.3 修改法。

修改并不难, 难就难在如何修改, 改得有意义, 符合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因此, 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工作, 反复研究并请示我馆党政领导, 获得认可后, 又广泛征求同仁的意见, 最后才字斟句酌地落笔。

2.4 实践检验法。

将修改后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首先在我馆进行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理论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在指导实践中接受检验, 也在实践中得到完善。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反复中获得的。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内容首先是接受实践的检验, 当然, 这一次的检验, 一是时间短, 二是范围小, 所以希望许多高校图书馆来检验和完善我们所获得的结论, 从而验证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推广的可能。

2.5 完善法。

在研究的基础上, 经过实践的检验, 去伪存真, 也就是说, 经过实践的检验, 将不符合图书馆实际需要的规则去掉。将符合要求的标准保存下来, 将原先没有发现的内容补充上来, 就是完善法的规则。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就是根据这一规则对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

2.6 推广法。

人们对推广并不陌生, 科技成果或专利投入到社会, 接受社会检验, 直到社会默认的过程即为推广。推广过程可谓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此项研究因时间、经费的原因, 课题组成员很难一项项去实践操作, 只能靠同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交流, 来实现研究成果的推广。

3 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是该文的重点, 即此课题的核心。课题组本着简化、重点分明的原则, 对三个方面进行了商榷、研究,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 高校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应着眼于三大基本点, 即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3.1 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我们所搜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中,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制度A4纸合订本多达378页, 其中有许多见文件、附件、表格等, 可见范围之广、内容之详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堪称各高校图书馆的楷模。当然各高校图书馆不能照搬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制度, 而应从本馆实际出发, 吸取包括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精华, 发现本馆昔日的不足之处, 制定出符合本馆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管理制度, 在实践之中检验, 并得到更好的完善。比如,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制度中就有这么一条:每位馆员全年的总分为100分, 与相应的规章制度相对应, 违者逐项扣分, 年终总结排在倒数的几位, 如下一个年度仍在倒数系列中, 将从图书馆流出, 到校人事处报到。当我们问及个别馆员时, 他们以在图书馆工作为荣。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不难, 尤其现今图书馆, 绝大多数是本科生、硕士生, 甚至博士研究生, 素质之高, 制度之详容易做到, 关键是执行力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执行制度时应本着公平、公证、公开的原则, 而不是厚此薄彼, 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制度化, 进而达到制度化管理或管理制度化。

3.2 科学化管理。

科学的内涵与外延无法用短短的语言来描述, 但工作、生活中却无时不在, 今年的高考又结束了, 某某成为省高考状元, 记者采访的结束语都会加上一句:他们的学习方法很科学。某某制度令人心服口服, 同样说明制度制定得很科学。在图书馆的管理中, 同样离不开科学, 如今高校图书馆扩建、重建的许多, 必然涉及到搬迁的问题, 看似比较简单, 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如果不充分调研、仔细斟酌、周密布署, 往往会浪费人力、财力, 而且不能如期完成任务。而按科学化管理进行, 不但节约人力、财力, 还会节省时间, 提前完成规定目标。因此, 科学化管理不是空话, 要在图书馆系统中时时存在, 处处体现才行。确切地说, 科学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基础。

3.3 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 贯穿全过程的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潜在能量。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差距除了制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的差距外, 便是人性化管理的差距。为什么有的图书馆死气沉沉, 没有朝气, 即使遵守规章制度, 也都是出于无奈, 别提做规定之处的事了, 而有的图书馆却能朝气蓬勃, 馆员们不仅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而且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多做许多规定之外的、有利于图书馆形象和发展的事。其原因就在于图书馆的管理中是否以人为主线, 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图书馆的制度是死的, 在处理问题时, 应酌情解决, 体现人情味, 让犯了错的同志觉得没有被告大家抛弃, 原谅了自己的过去, 改过自新后, 仍是大家的一份子。这样犯了错的同志, 才有改过自新的动力。让做出贡献的同志得到应有的表彰, 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潜能, 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说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潜能所在。

总之, 图书馆量化管理模式不是一个数学公式, 或者物理学的一个定律, 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宗旨在于研究图书馆量化管理的依据, 那就是在图书馆量化管理中必须实行制度化管理+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图书馆量化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珍.图书馆服务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8 (4) :27-30.

[2]范翠玲.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初探[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1 (5) .

[3]孔繁盛.新建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 2005 (2) :94-96.

[4]潘一珍.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9 (3) :48-51.

[5]王玲.浅谈新时期图书馆管理科学化问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17-19.

高校图书馆变革期刊管理模式研究 篇9

一、期刊资源及其使用情况

1.图书馆近三年采购期刊资源情况。我馆2011年、2012年、2013年购买的纸本期刊种数分别为1298、1219、1142,每年购买数据库9种。纸本期刊购买种数以6%左右比例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随着全文期刊数据库以及其他电子资源的开发, 读者逐渐了解并熟练使用网络资源,纸本期刊利用率逐渐下降,加上期刊不断涨价而经费有限,纸本期刊种数呈下滑趋势。全文期刊数据库个数虽没有改变,但是根据师生推荐以及数据库使用分析,库的内容不断在改变和丰富。

2.近一年报刊阅览区读者喜爱阅读期刊情况。为了解读者利用纸本期刊情况,我馆从2013年4月开始,每月根据报刊阅览区读者阅读期刊情况,推出读者喜爱阅读的(阅读量大的)10种中文期刊, 截至到2014年3月,10期100种读者喜爱阅读中文期刊情况如下:社科类期刊比较受读者欢迎,占100种的67%,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和建筑科学等自科类期刊也较受读者青睐。相对于时事、科普、 文摘、体育类等刊物,学术类期刊阅读量较少,馆藏N类(自然科学总论)、O类(数理科学和化学)、Q类(生物科学)、S类(农业科学)等刊很少读者问津。令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一项现刊利用率调查分析显示,社会科学类B、C9、D、F、G8、H、J类的利用率最大,为80%以上;自然科学类中,除N49、TP、TS、TU类利用率较大外,其他刊物利用率很低,有的甚至年年处于休眠状态。一般说来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利用率只有30%-40%,外文期刊利用率更低为15%-20%。

3.近三年我校用户使用CNKI中国知网期刊资源情况。CNKI中国知网是我馆引进较早、为师生用户使用较好的一个数据库,本文以此库为例分析我馆数据库期刊资源使用情况。2011年我校用户使用CNKI期刊资源总次数为1165万,以后逐年大幅度上升,2012年、 2013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1.6%和136.3%。如果以4万左右师生计算,2013年平均每人使用CNKI期刊资源次数为900多次。

二、目前期刊管理模式分析

我馆外文期刊、数据库由文献资源建设部购买,中文期刊实行由文献阅览部采购、验收、上架、下架送装订一条龙管理。纸本期刊统一放在报刊阅览区,提供室内开放阅览,不外借。

1.购买期刊“藏”与“用”的矛盾。图书馆购买期刊的指导思想是以辅助教学科研为主,重点考虑学校办学特色、重点学科、所设专业、期刊长期保存等因素,但是,馆藏的有助教学和科研的期刊,却往往不是读者喜爱看的刊物,阅读量少,有些自然科类学术期刊上架后基本是原样下架,无人翻动。

2.来报刊区的读者大多是非研究型读者。在2013年4月报刊区读者随机调查中显示,到报刊区的读者70%以上是本科生,有25%是硕士以上研究生,这些读者很少看学术型刊物。特别是每年10月至寒假,到阅览区的读者大多都是准备过级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学生,学习型的读者对专业期刊不感兴趣,认为刊载的文章枯燥、难懂,阅览的期刊集中在非学术型的刊物上。

3.读者阅读习惯在改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各种电子终端的应用,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正悄然转变,读“库”的人渐多,读 “刊”的人渐少,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很少再翻动纸质刊物,科研人员更是依赖数据库电子资源,使用期刊不再限制于图书馆内,可以随时上网浏览和下载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资源广泛,省时、便捷、高效。

4.集中放在一个阅览区的期刊受众面小、利用率低。相对于图书馆4万多平米的面积,600平方米左右的报刊阅览区所接待的读者非常有限,而且读者可以自带学习用品进入阅览区,一个座位一人占用半天或一天,不利于读者流动,能够到报刊区阅览期刊的读者受限,而且期刊不外借,期刊受众面小。

5.期刊采购与图书采购分离,不利于资源科学配置。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图书、数据库采购分属不同部门,虽然在采购和使用管理上有沟通交流,但是在经费紧张、对资源配置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资源分散采购不利于图书馆整体文献资源配置和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图书馆变革期刊管理模式的思考

1.变革文献管理观念,重新确立“馆藏”概念。社会发展无极限, 社会文明成果经过长期的积累,任何图书馆都无法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承载海量的实体文献资源,传统的收藏于图书馆内的文献为馆藏的藏书观念已不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藏书”概念必须随社会发展而被重新界定。现代图书馆的藏书概念认为“:藏书不仅包括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还应包括一切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和现代信息技术从馆外获取的文献和信息。”高校图书馆人应重新确立馆藏概念“,馆藏”不仅限于实物,还有虚拟资源,实体文献不必与虚拟资源重复建设。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源,也有纸本与数字等多种载体形式,笔者认为,只要是通过图书馆的收集、采购、传递、共享而提供给读者的期刊资源,都应视为图书馆的馆藏,单个高校图书馆要尽量减少同种期刊以纸本、电子、数据库等多种载体形式重复订购,一定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也要尽量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而减少期刊资源的重复建设。

2.变革期刊采购模式,与图书、数据库等资源采购由“分”变“合”。期刊与图书是两种互补的资源,纸本时期期刊与图书曾不分伯仲,高校图书馆购置的期刊种类繁多,进而形成期刊“一条龙”的单管模式,与图书分散采购。随着期刊数字化的快速开发与利用,纸本期刊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期刊则由点缀发展上升占据主导地位,各大学图书馆都逐渐加大数据库购进力度,但是数据库的采购基本都是由期刊部之外的部门负责,期刊、数据库等资源的购置呈分散状态。目前,除学术期刊数据库,非学术期刊也开始研发数据库,已在一定范围内投入使用,随着期刊数据库的深入研发,纸本期刊的功能逐渐弱化,在文献购置经费一定的条件下,纸本期刊与数据库的购买需要调整比例、避免重复。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要提升,其资源配置比例需要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变革期刊采购模式,将所有类型文献信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采集、加工,进入书、刊、库等所有文献资源集成合并建设阶段。

3.变革期刊管理方法,以“藏”为主变为以“用”为主。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是满足用户需求,其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能够为用户所用,能够为用户价值的实现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图书馆的发展应从以文献为中心转为以服务为中心,衡量图书馆的“馆藏”是否有价值,要看它是否能为读者所用。具体到期刊资源上,高校图书馆购买期刊的准则应该是学校师生“需要”什么,而不再是图书馆应该“收藏”什么。数据库、电子刊、原文传递、资源共享、开放获取等方式能够满足科研和教学所需的条件下,图书馆应不再采购高价、低利用率的纸本学术型期刊,将有限的期刊经费用于购买读者推荐喜爱阅览的刊物,以帮助读者学习、放松、开阔视野和自我修养,也将图书馆从应该收藏的期刊购进后无人阅览的尴尬境遇中解放出来。同时, 为了扩大纸本期刊受众面、提高期刊利用率,期刊不能再局限于一个独立的阅览室展示,可以在图书馆多区摆放,非常受读者欢迎的期刊可以多订复本。当纸本期刊以非学术型为主时,收藏价值已降低,只有一些必须要长期保存的刊物可以合订成册收藏,其他的可以不再装订,每册期刊经系统验收后分配财产号,进行流通外借,让期刊 “动”起来,借阅册数和期限可以比图书少、短。图书馆接受的赠刊也可以分配财产号作为馆藏进行流通。图书馆定期做好期刊使用情况统计,跟踪期刊使用评价,分析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并进行合理调整。

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10

一、要建立以馆员为本的管理模式:

1. 相对来讲重视人力资本对于整个图书馆的管理来讲是很

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由于馆员是知识的载体、是信息仓库的建设和维护者、读者之间的桥梁, 因此,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管理者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要素。

2. 要重视对馆员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实行图书馆员轮岗制度

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集、分类、阅览咨询等项工作互相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 适当地实行轮岗制, 有利于馆员了解图书馆工作全貌, 树立全局意识。大学的图书馆流通部门的馆员每天通过在书库内的工作, 认真的了解读者的借阅需求, 统计各类图书的借阅量, 定期制作报表, 提供给采购等部门作为调整购书策略的依据。

二、建立创新的管理内容:

1. 服务方式的创新:

馆员与读者, 读者与读者之间互动交流服务方式的实现是服务方式创新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必须牢固树立用户第一的观念, 要建立图书馆用户信息管理系统, 使用用户参与式的服务管理模式;然后增加知识信息的品种和数量, 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突破传统的馆藏、文献的局限, 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基础定位在更广阔的信息网络空间;之后注重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和积累, 通过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作,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可供人们不断学习和共享的知识宝库以及知识创新的信息保障系统。

2架起与各院系联系的桥梁

也是图书馆服务方式创新的另一途径:

1) 、建立与对口院系的固定联系关系;2) 、了解图书馆馆藏 (印刷版及电子版) , 熟练掌握我馆信息资源及所购数据库的检索, 经常向院系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为他们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与培训;3) 、定期进行调查, 征求其对图书馆的需求意见与建设;4) 、负责试用、评价对口院系学科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 收集反馈意见, 为数据库引进和新书订购提供参考意见;5) 、编写院系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专题指南和最新电子资源的使用指南;6) 、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 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3建立开放式的图书馆:

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仍然还有样书库, 但是这些样本的书库是不对外开放的, 只针对内部使用, 久而久之这些样本书也就成为了死书, 另外呢, 多数的图书馆还相对应的制定了一些赔偿的相关制度, 对于一些损坏样书、污染等现象会以3倍或者是10倍的方式去赔偿, 虽然图书馆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经费, 将这些经费来丰富馆藏,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念的驱使下, 致使图书馆还是没有走出封闭的圈子, 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管理, 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的开放状态都是只针对本校的师生, 最终就导致大量的资源闲置和荒废了。

三、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 这也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从图书馆当前任务来看, 建立数字参考服务机制、对电子资源利用的评价、资源利用率分析、网络资源整合以及共享机制和规模服务效益等方面都是图书馆务必关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不是追求大而全、重复购置, 因为我们的投入本来就有限, 单打独斗以及乱撒芝麻肯定是落后的选择。我院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创建共建共享机制一直是我们共同考虑的问题, 也是我们必然的决择。数字资源整合与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已势在必行。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以共建共享为前提。今天的图书馆必然是共建共享的图书馆, 共建共享是强馆之路

四、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在随着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是高校的整个信息资源的基础, 就必须对馆员提出个性化服务的规定, 要不断地将图书馆的精神发扬光大, 最终使其事业充满激情、活力、希望, 能为高校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 另外还要对所有的专业的图书馆员不断地进行培训、使其真正的发挥自身的余热, 为以后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全能型的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海萍.“馆员——资源人”及其培养.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4) .

[2]、余胜.“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成效与发展思考.深图通讯, 2006 (4) .

[3]、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 (2006-2010) 五年规划.深图通讯, 2007 (1) .

[4]、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深图通讯, 2007 (1) .

[5]、陈丕庞, 方岩雄.高校多校区图书馆运作机制与办理模式的优化[J].图书馆学分析, 2006, (3) .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服务以人为本

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改变,一方面是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在硬件上为校园图书馆做好了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管理状态未能及时更新,与信息时代高速增长的资源不相配套,导致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上不去。高校建设图书馆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校内的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科研等服务,现在随着一些数据库的建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想社会扩展,总之,服务学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成为图书馆的根本作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建设的第一要以,因此,思考如何在信息时代小完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成为摆在高校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一、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现状

(一)资源丰富

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于储藏的书籍,大量的数字资源丰富了高效图书馆资源。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图书馆馆藏书籍,这是图书馆最基础的资源,也是图书馆特殊的“固定资产”,这部分书籍包括定期更新的书刊杂志以及不断引入的新书,也有一些图书馆珍藏的古籍等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引入,这部分资源主要是根据学校引入的数据库的数量与质量,属于现代图书馆的常规馆藏,是搞笑图书馆“隐形的财产”;最后,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引用,网络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在一些校园的图书馆也会直接设有计算机等设备以供学生查找,或者覆盖无线网络,共学生查找资料等,在信息时代,这也算是资源的一种。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信息时代的到来并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时代在图书馆留下的最显著地特征就是带来了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的转变。在这样的转变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也已逐渐改变传统的模式,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在纸质资源的管理上,在线查找、在线预订等功能都为师生提供了方便;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数据资源与手机app的互动,也让阅读变得更加简单。

(三)硬件与服务不搭配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与扩建,以及数据资源的迅速膨胀,高校也逐渐重视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馆纸质书籍馆藏,改善图书馆环境,增建图书馆等。这一系列措施都说明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在不断得到完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传统管理模式只能满足纸质书籍的管理,难以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导致图书馆管理与馆藏不配套;在借阅方面,图书馆数据库有时操作繁琐,并未取得学生的绝对信任。总之,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图书馆的硬件与管理服务并不搭配。

二、对于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思考

上文已述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现状,并最终揭露出图书馆管理与硬件设施并不能完全搭配的问题。针对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笔者根据资料的整理以及在图书馆的调查实践,做出如下思考,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转变办馆思路

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时要改变以往固步自封的状态,充分实现开放性。一方面是以开放的心态引入更多的资源,图书馆资源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数据资源如何引用,如何筛选,都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探究。另外,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不再局限于服务高校,同时也为社会服务,图书馆资源更多的是摆在公开的场所,供更多学者查找学习的,因此,开放的办馆思路是对图书馆发展起指导作用的。

(二)注重信息安全

信息化时代为高校带来的是大量的信息,也是技术上的转变。高校面对需要处理的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要面对处理技术的转变。因此,注重信息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引入的资源进行筛选,网络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但内容良莠不齐,稍有不慎,就会有所差错,高校图书资源又更多的面向科研,错误的数据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另一方面是对于图书馆管理后台的安全的保护,在信息时代,一切资源都被转化为数据,即使图书馆的纸质书籍,也可以转化为编号,在电脑中查找,数字图书馆的引入,图书馆与学生的互动,注册需要与学生的手机号、邮箱、学号等挂钩,这些内容一旦被非法窃取,将会为高校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信息管理安全的创新至关重要。

(三)完善借阅制度,加强馆际互动

无论如何变化,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高校师生的借阅,因此,完善借阅制度,往往是高校图书馆管理改革的第一步。在信息化时代,借阅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高校在纸质书籍的借阅方面已比较成熟,在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借阅方面仍需要改进。馆际互动是指各高校图书馆跨校园的一种互动。在信息化时代,想要获得更多资源,首先就要分享,高校间在分享的同时也能获得自身需要却没有的资源。其实,目前这种馆际互助已经在一些数据库中使用,如果高校能够主动迈出一步,对于专业知识平台的构建能起到重要突破。

(四)服务社会,面向市场

以往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的一部分,主要是面对高校师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了,高校图书馆要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就要先将自身的价值充分展示出去,然后再吸取别人拿来交换的资源或者换来足够购买所需资源的资金,相当于市场交换,因此,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将资源投入社会,让更多的人看到资源的优势,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资源的建设中,最大限度的为使用者谋福利。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必须打破传统,才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还要提醒,在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改革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不要忘记“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无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要以最大限度的为资源使用者提供方便,改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资源能够更好的被需要的人使用。

【参考文献】

[1]范翠玲.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有效措施[J].现代情报,2005(07):89—91.

[2]王石松.构建基于营销的图书管理模式的动因分析[J].科技咨询,2009(11):255.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之分级模式 篇12

关键词:危机管理,高校图书馆,危机预案

1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危机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森培尔对危机的定义是:“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管理就是对危机整个事态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甚至把危机变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图书馆危机,是指由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的某些非常规因素引发对图书馆的不利影响,并阻碍图书馆正常发挥服务功能的非常态状态。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是一种特定的危机管理,因其服务和用户的特殊性,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人群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用户群体相对固定,危机类型也相对固定;(2)高校图书馆人员密度大,而读者的自救能力较低,如发生流行性疾病等自然性危机事件,传播速度快,范围大;(3)高校图书馆用户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交流广泛,对非常规事物有着超常的热情,一旦图书馆发生危机事件,负面影响可能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迅速对外扩散,难以控制;(4)高校图书馆隶属于学校,危机的影响会波及到学校整体。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来源

高校图书馆的危机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来源于自然危害、社会环境、设备故障和管理漏洞四个方面:(1)自然危害导致的危机事件。主要包括水灾(海啸、洪水、暴雨等)、火灾(持续的高温干旱、雷击、受周边火灾牵连、战火等)、尘灾(强沙尘暴、严重工业污染等)、风灾(飓风、龙卷风、强台风等)、雷灾(严重雷击、避雷设施缺失或不合格)、地质灾(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虫鼠灾及疾病灾(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等)。(2)社会环境引发的危机事件。主要包括大规模学潮、暴力事件(由于信仰危机、心理危机、人生观受挫等问题引起的在图书馆公共场所自我伤害或相互施暴)、恐怖袭击(恐怖分子或犯罪分子对图书馆发动攻击,出现爆炸、劫持人质等紧急情况)、政治劫难(由于政治原因,出现大规模焚毁或销毁书籍、关闭馆舍等情况)等。(3)设施设备造成的危机事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危机(设备障碍、病毒感染、黑客入侵、数字文献长期保存问题、人员误操作等)和其他设备故障(馆舍、水、电、暖等设施因维修不当或长期没有维修发生事故等)。(4)管理疏忽引起的危机事件。主要包括图书馆制度不严密或执行不规范引发的危机(读者与馆员的冲突、用户偷窃或污损图书等)、工作人员问题(渎职失职、专业素质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等)、领导作风问题、资金短缺造成的文献和设施不足、管理不善引发的火灾、保安疏忽造成的歹徒入侵事件等等。

3 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分级模式及预案制定

高校图书馆的危机事件不仅对图书馆物质财产和人员造成损害,也对读者生理或心理上造成损害,进而造成对图书馆信誉和声誉上的危机,甚至损害学校的整体形象,可见图书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当前,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实践多为笼统的规章,危机发生时全体工作人员和读者无法迅速的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做出正确的避险措施。

为更好的进行图书馆危机管理,可以对图书馆危机进行分级管理,比如参照天气预警的方式来对危机进行分级预警。根据危机的强度和频度对危机进行划分。强度是指危机的损害强度,包括对图书馆人员、财产和声誉的损害。频度是指危机影响的持续时间或发生危机的次数。按照强度和频度把高校图书馆危机分为四个层次,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预警,根据事态的发展,预警升级或降级,颜色可能发生变化。危机发生时,图书馆迅速对危机可能产生的强度和频度作出判断,发出不同颜色的警报,各相关部门根据既定的图书馆危机管理预案,迅速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组织学生进行避险活动。

(1)强度小,频度低。这类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用蓝色警报进行预警,主要是相关部门及时控制事态。比如有读者在馆内大声喧哗,影响别的读者的正常使用。工作人员进行劝阻即可。(2)强度小,频度高。这类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大,但由于频度高。控制不力可能导致事态升级,这种情况用黄色警报进行预警。比如恶意损坏图书事件。(3)强度大,频度低。这类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但频度低,控制及时可以将损害降低,用橙色警报。比如“河南信阳师范图书馆卖座事件”。(4)强度大,频度高。这类危机的损害最大,并且频度高,很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用红色警报。比如“非典”时期的控制。

要想在危机发生时进行及时准确的警报,并采取正确相应对策,高校图书馆必须在危机发生前做好危机预案工作。只有预案考虑周全,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和相应对策做出详细的说明,在危机发生时才能做到依据行动,有条不紊,及时控制局面,最大程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图书馆危机预案主要可分为危机控制管理、风险评估、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反应与灾后恢复等六大部分。应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可分为危机指挥组、危机报告组、危机抢救组、危机恢复组、危机新闻组、持续服务组等,明确各组人员及职责,一旦危机发生,根据危机具体情况,各小组人员马上采取相应的行动。

同时,预案的制定还应注意相关与其他危机处理部门,比如公安、消防、卫生部门相互协调,以及取得学校和其他文献保障部门的互助合作。

参考文献

[1]刘兹恒,刘雅琼.国内外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

[2]郭太敏,范亚芳.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类型、特点及对策研究[J].新世界图书馆,2008,5.

[3]蒋彤.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参考咨询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8.

[4]潘梅,刘兹恒.图书馆安全危机的防范于处置[J].图书与情报,2007,2.

上一篇:音乐知识下一篇:现代主义艺术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