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体系如何重构

2024-10-03

房地产体系如何重构(精选8篇)

房地产体系如何重构 篇1

摘要: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关键,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是企业长期良性运行的有效保证。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加之对财务内控理论研究的缺乏, 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内控体系存在着严重问题, 因此, 建立健全资金的内控体系, 对于房地产行业深化改革、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和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责任更加重大, 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和遵循原则分析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最初简单表述为内部牵制, 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为实现有效的经营与组织活动, 防止错误以及非法业务发生所设计的业务流程。内控理论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 企业财务内控的概念逐步演变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企业财务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活动, 防止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 适应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所制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 并根据企业的现状、战略规划情况和不断变化的所处环境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内控制度的易于操作和切实可行性。

(三) 一贯性原则

指的是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 防止朝令夕改等不利于内控制度贯彻执行的现象的发生, 保证财务内控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 整体性原则

指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企业的现状, 又要保持发展的眼光, 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相适应, 并在贯彻秩序过程中做到与其他内控制度的协调, 保障企业内控制度的整体效果的发挥。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现状及分析

(一) 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 多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够全面, 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不完善之处。内控体系的不完整, 除了没有基于企业发展战略予以制定之外, 就是没有按照地产行业发展规律和管理要求, 系统地构建内控体系。使内控仅仅停留在分散的制度文字编写环节上, 没有行之有效的配套操作流程和实现工具, 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 房地产行业的内控环境有待优化。

内控缺乏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规范性文件, 要么根本没有, 要么就是制定的细则没有可操作性, 也没有一个制定具体规范的计划;内控行为主体素质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显著, 客观上增大了房地产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难度。

(三) 外部环境复杂。

房地产企业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内控的外部环境复杂, 开发投人大, 风险高, 控制的难度也极大;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殊性导致内控的复杂性, 在会计核算上不需要也不可能计算各步骤开发产品的成本。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问题仍然不可忽视。财务内控意识的淡漠、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内控制度的不规范、内控监督乏力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 造成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与发展中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一) 财务内控意识淡漠

由于房地产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加之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较薄弱, 使得企业的决策者忽视财务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管理过程中单纯把房产的开发与销售作为工作重点, 对财务内控不重视以及对财务内部控制片面理解的问题的存在, 企业管理者财务内控意识的淡漠, 造成财务内控体系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 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很多房地产公司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股权结构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企业高层管理者由于内部控制观念的淡薄, 对企业财务越权管理, 控制人集财务管理控制权、管理权、监督权于自己一身, 权力发挥的任意性, 导致房地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能力降低。

(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

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尚未建立或者制度不够健全、内部控制程序不合理、控制目标不够细化, 执行违规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作用的发挥。当前, 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房地产企业在面对我国变幻莫测的经济大环境时, 诸如政策性风险、投资风险、经营性风险、成本控制风险在不断提高。规范、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的缺乏, 是困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一大难题。

(四) 企业财务内控监督乏力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制定了财务内控制度, 且较为全面, 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执行不力现象。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内部控制专门机构, 这就使得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缺乏保障, 无法对财务管理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制约。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内控专门机构, 但赋予的职权十分有限, 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此外, 在企业财务外部监督方面, 由于企业信息的封闭性, 造成社会以及公众等外部监督主体难以实现对企业内控的有效监督。

(五)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的自身特点, 以及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使得先进合理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很难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机制之中。对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培养的忽视, 导致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内部控制观念滞后, 财务内控管理知识欠缺、内控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财务管理人员无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这对房地产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构建房地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分析

当前,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财务内控体系难以与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发展情况相适应, 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构建和完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增强企业财务内控意识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者, 尤其作为企业决策层的高层管理者应注重财务内控意识的提高, 注重财务内部控制监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工作观念, 摒弃落后的财务内控思想, 在注重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 注重吸收财务内控新的管理知识, 实现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降低房地产企业运行成本, 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 优化财务内控组织结构

为避免企业股权结构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的发生, 房地产企业应注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企业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 通过专门内部控制监督机构的设置, 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注重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构的授权, 保障财务内控执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充分发挥财务内控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三) 树立财务管理风险意识

房地产企业投资大、周期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要求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达到规避和消除各种财务风险影响的目的。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把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财务内控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财务内控预警系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保障企业财务风险预兆出现时, 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四) 强化财务内控有效性

规范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的有效性监督度, 通过企业财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使内部控制监督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经营业绩有效监督的实现意义重大, 在实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规范企业会计审计、核算的过程中, 要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权威性和的独立性, 使财务内部控制反馈的信息得到充分重视, 保障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五) 完善财务内控流程

科学有效的财务内控流程是充分发挥企业财务内控作用, 实现财务管理活动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通过财务内控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实现房地产企业业务的一体化。此外, 在执行过程中注重与企业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避免职能交叉与制度缺失等问题的出现, 使企业财务内控流程不断完善,

(六) 提高财务内控人员素质

注重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财务内控涉及内容广泛, 对企业财务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这就要求注重对财务内控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及业务指导, 通过对财务内控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为企业财务工作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同时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奖惩考核与激励制度, 切实推动财务管理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四、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构建, 与企业财务的管理活动进行的顺利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适应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经济社会环境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构建起一套合理有效的财务内控体系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兆金, 秦江萍, 冯纯纯.浅谈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应用.北方经济.2009 (02) .

[2].梅斐杰, 钱雅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和防范措施的探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 (03) .

[3].罗淞尹, 段柯伊.“贵”在制度, “赢”在执行——浅论国企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导报.2008 (32) .

如何重构宏观调控体系 篇2

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改革的关系,要“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就是要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来重构我们的宏观调控体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宏观调控讲的是政府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政府在一些领域是“越位”,在很多问题上又是“缺位”,如何改变“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市场能做的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构宏观调控体系。

房地产调控要体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以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去出现“十年九调,屡调屡涨”的怪圈。要打破这种“怪圈”必须有新的管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和分类调控机制。一是从针对一线城市病因形成的大一统调控“药方”转向对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差别调节。过去我们是按照大城市的房地产病因制定一个“大一统”的政策,然后去对全国进行“一刀切”的调控,这样一种指导方针是要改的。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到,住房保障机制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房地产的差别调节思路和户籍改革相类似。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因城而异、因人而异的分类调控,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但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在房地产市场方面,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进行分类调控。

二是从偏重行政调控转向综合市场调节,发挥市场在商品房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高端靠市场、中端靠调节、低端靠保障”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供给体系。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分别针对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夹心层”和高端房地产市场供给予以分类调控。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正在走向“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政府性债务风险必将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国际社会一些“唱衰中国”的论调又再次出现。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的相继爆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关注,一些外国机构和部分境外媒体也开始拿我国的政府性债务说事。

但我们要看到,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来分析,还是比较我国政府性债务与西方的政府债务的不同,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部署和规范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必将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提高防范债务风险的力度,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和各种隐性债务,我谈三点看法。

首先,我国政府性债务与西方的政府债务有几个不同之处。

一是我国政府性债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欧元区主权国家的债务主要是各国政府向其他国家金融机构借贷形成,而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向国内金融机构借款,出现银行业迅速收缩信贷形成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我国政府性债务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三项并不能简单加总,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后两类债务均应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还,正常情况下并不需要政府承担偿债责任。

二是债务资金用途不同。我国地方债用于交通运输、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土地收储能源建设约占总债务余额的65%,形成了大量可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为偿债提供了一定保障。这与许多西方国家通过举债维持公民高福利,形成养老金等消费型、福利性债务,陷入高福利陷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三是债务增加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资产,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和公共私营合作制(PPP)等形式將负债转化。

四是我国政府具有较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在出现局部风险时,可以通过资源调配缓解偿债压力。

五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国家财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利于提高偿债能力。

其次,局部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过快增长不容忽视。从现实发展情况来讲,当前我国的政府性债务确实存在增长过快、负担较重、结构失衡等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增长过快,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年均增长19.97%,其中县级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年均增速高达26.59%。

二是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较重,截至2012年年底,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

三是“借短投长”结构失衡,偿还期限较为集中,截至2013年6月底,超过六成的债务需要在2013年7月至2015年年底这两年半的时间内偿还,偿债压力较大。地方政府举债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和过度依赖土地偿债,加上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偿债能力有限,可以说地方政府“财根”、“地根”、“银根”紧密相连,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交织,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各种风险将交叉感染,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和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

再次,若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完全可有效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建议多措并举,将潜在的风险隐患和暴露出的问题逐步化解,避免走欧美等一些国家政府性债务失控最终爆发债务危机的老路。

一是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明确“谁负债,谁偿债”的偿债主体责任,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模式,避免地方政府性债务无序蔓延。

二是要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政府财力投入到公益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上。

三是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公私合作伙伴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一高一低一难”,“一高”即融资平台债务高;“一低”即公共供给的效率低;“一难”即民间资本进入难。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必须利用PPP模式,打开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融资的通道,提高公共供给的效率。

四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利用市政债券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资的经验,“开正门,堵后门”,有序推进地方市政债券的发行,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行为关进法律的笼子。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筹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有利于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代际公平。

五是要加快编报政府资产负债表,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增长、政府融资机制、债务偿还资金来源等通盘考虑,寻求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平衡点。通过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明确设计和执行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偿债率等指标;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债务之间的关联机制,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六是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让政府债务在阳光下运行,改变地方政府性债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责权不明的现状,避免地方隐性债务过度膨胀。

七是要制定一些高负债地区的应急预案,避免局部地区债务风险恶化为地方政府性债务危机,要在危机早期就介入化解,避免风险跨区域、跨领域蔓延。

房地产体系如何重构 篇3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面预算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的高度全球化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对资金的利用进行有效管控,以尽可能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以现金流预算为基础,以工程项目预算为核心,具有全过程性。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引导公司从粗放式管理转换为精细化管理。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面预算的构建

(一)全面预算编制

房地产全面预算编制可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 “分级编制”以零基预算为主的思路进行编制。房地产全面预算编制应遵循一定原则,包括:完整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是指对各项收支的编制进行编制管理,并按照严格审核程序来避免多余开支;真实性原则是指每一项收支指标都应进行认真测算,审核人员在进行测算时应凭借真实依据;可靠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编制预算时应将数据落实在具体事项上。相关人员在进行全面预算编制时,必须遵循以上原则,确保各项指标的真实性有迹可循。

(二)全面预算分解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控制程序,在对全面预算进行分解时应按照作业类型,为避免资源浪费,应对内部非增值作业进行调整,并按照最大效益原则实施,在经过组织再造及作业流程再造后,对保留下来的组织进行责任定位。调整后的预算目标应具有一定灵活性,提高预算应变能力。全面预算分解对于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有一定推动作用,是促进企业预算管理开展的重要环节。

(三)全面预算执行

要较好的将全面预算应用到房地产企业管理中,首先要编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并且该方案要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统计及确定,并依据财务形式有效的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项经营情况实行科学计划。同时,通过相关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定期对预算情况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将其作为企业经营计划期限之内的预算目标。此外,由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还涉及到施工、经营、专项以及财务等多项预算内容,且这些预算结果均和企业经营、经济利益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可以借助杜邦分析将来进行企业预算情况的展现。企业借助杜邦分析法通过上下结合、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在杜邦分析法中,能够通过多种分析图表进行企业经营情况的展示,其主要包括:当期、当期和计划期、当期和历史有效对比等几个模块构成。在当期和计划有效对比的杜邦分析相关模块中,要借助杜邦分析法将企业目标数据、计划数据详细的统计出来,并将其和企业当前实际数据实施对比,并在相关图表中详细列出,通过二者间的对比分析进行原因的查找,从而分析研究企业经营、 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当期和历史对比的杜邦分析相关模块,则是通过企业经营的历史和当期数据实行纵向对比,并进行企业实际发展轨迹、生产运营状况以及财务变化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借鉴以前的经营管理经验,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从而较好的达到企业的预期经营管理目标。对于当期的杜邦分析相关模块,主要是通过杜邦分析的图表进行企业当期会计报表的编制,以统计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各种预算数据资料。

(四)全面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是指由于预算前提发生重大转变,对原有预算指标进行的调整。为规范房地产企业预算调整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全面预算调整进行规范。为改善房地产企业预算编制与市场相脱节的局面,企业需积极探索和引进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预算编制方式,以灵活应对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对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存在的生产、销售等不同性质、不同周期的各种业务,企业务必采取分门别类的预算编制方案,确保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领导在对全面预算进行调整时,应编制一套系统、全面的的预算调整机制,以确保各项指标能充分发挥作用,并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来对预算指标进一步细化,确保责任到人,对现有的预算执行相关组织进行统一充实、整顿和责任编排,避免工作人员在业务性与管理性两大预算执行任务的权责划分上含糊不清。全面预算调整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企业领导不容忽视的。

三、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房地产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越来多的挑战,而企业想要更好的应对挑战,就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要加强内部管理就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实现其长远发展的目标。

摘要:房地产行业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从而推动着房产市场进一步发展。我国房产行业受到投资大、风险高以及周期长等因素影响,使我国房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都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沈建勇.浅议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3

[2]刘暾.如何构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J].中国外资,2012

房地产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分析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价值链,重构

近几年来,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 与此同时, 随着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 来自于宏观环境、消费者需求多变、全球化竞争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风险, 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使房地产企业顺应市场需求, 能在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房地产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链, 确定新的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培育相应的竞争能力, 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

本质上,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就是价值链的竞争, 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对自身价值链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 增值环节识别不清, 价值链较短且利用不充分, 利润的来源途径单一, 内部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价值链条运转不顺畅, 存在极大的经营风险等。随着房地产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尤其在土地金融方面较以往有了重大调整, 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价值量权重及价值链运行模式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 同时行业环境和价值链形态必然影响企业战略方向, 企业应该积极应对, 改变传统的企业竞争战略来适应新的价值链形态。

一、房地产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基本思路

由于传统的价值链分析存在许多缺陷, 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考虑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其分析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 价值链分析的思路应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 分析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为了获取什么利益, 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组织生产, 如何选择分销渠道, 并最终确定企业应配备的资产特征和核心专长。其分析思路与传统价值链的分析思路刚好相反。

(二) 价值链分析要有“动态”看问题的眼光。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创造价值的方式及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会发生变化的, 企业应有前瞻性战略眼光, 及早发现产业发展的趋势, 从而采取相应对策。

(三) 采用新的企业竞争战略逻辑, 重构企业价值曲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中,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应该缩减开支, 同时争取在一些关键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但是, 由于每个企业都在做同样的努力, 因此, 最终的结果是谁都很难有突出的表现。然而, 当考察一些真正成功的公司时, 我们发现他们往往很少关心追赶对手或击败对手, 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重构价值链, 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创造了新的价值曲线的战略逻辑, 往往可以赢得竞争优势。

二、房地产企业价值链重构方式

围绕房地产企业价值链新分类的价值链重构方式有两个:一是专业化延伸式, 将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关键核心环节“做足做大”。二是多元化拓展式, 将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向其他行业拓展, 形成多点产出、多点支撑的价值链条, 使目前单一竞争环节的成本得到补偿和降低。

专业化延伸式又有两种选择:“喷泉式”由内向外延伸和“漩涡式”由外向内聚集。“喷泉式”由内向外延伸是指借助核心资源优势、能力优势、独特运营模式优势打造房地产企业核心产品, 通过多种方式途径, 将核心优势在地域空间或业务范围上向外拓展, 培养高忠诚度的核心客户群体, 同时为房地产企业开辟新的收入渠道。“漩涡式”由外向内聚集是以核心房地产企业充任行业沟通平台, 打造核心战略联盟, 以此为基础吸引各种社会资本与资源主动汇集过来, 在资源的碰撞之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与商机, 产业链的构筑是以房地产业为依托呈相关多元化发展态势。

多元化拓展式, 即整个产业链由存在互补优势的房地产企业与非房地产企业以战略联盟形式构筑。借助于多年形成的企业品牌优势, 房地产企业可以在其他相关产业拓展, 以形成新的产业增值途径。

三、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意义

(一) 促进市场交易各方较为对等的信息交流

在信息社会, 信息的充分及时流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房地产交易市场各方的交易信息占有量是不同的, 因此容易出现信息欺骗和误解等不正常现象。为了形成一个稳定健康的市场交易秩序, 交易信息优势方, 尤其是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府有责任及时披露信息, 正确、充分地引导交易方向, 引导市场交易各方形成对交易后的结果有一个稳定认知。

(二) 形成市场主体的“多方”合作共生模式

转变交易各方纯粹竞争关系为既竞争又合作的多赢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企业要想更好地参与竞争, 必须转换战略视角, 采取共生策略, 将竞争演进为对称性互惠共赢的持续发展过程。同样道理, 作为参与市场竞争各利益相关体, 政府、开发商、承建商、中介机构、购房者, 必须以平等的合作者, 而不是竞争对手角度来参与交易, 实现各方互惠共赢的交易结果,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 完善社会中介组织和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规模庞大, 但分工并不细致, 专业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限制了房地产价值链的更快延伸。尤其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因为起点低, 专业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物业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数量还比较少。专业经验的不足和中介机构较少、独立性差, 影响西部房地产业的整体素质提升。同时, 西部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通过银行筹资, 筹资困难。在良好发展机遇面前, 却无法在产业价值上得到更快更大提升。因此, 对于西部城市而言, 应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中介机构, 增强行业操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同时大力拓宽筹资渠道,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促进房地产业价值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四) 通过价值链重构重获竞争能力, 保持和重建竞争优势

运用价值链理论, 对现有企业从战略-构-过程进行全方位思考, 明确定位, 理顺结构, 对企业核心业务强化管理, 对内部运营各环节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 找出并强化核心活动, 明晰并完善必要活动, 弱化并去除各类非必要活动, 集中力量, 优化配置, 提高效率,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外部供应链各环节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分析, 加强行业系统的业务流程协调, 实现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核心企业为龙头, 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 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边共赢为原则的运作模式。通过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与新技术的运用, 对整个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有效规划和控制, 从而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 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创建高效协同的行业价值链, 实现企业联盟成本领先、创新立异、目标集聚的竞争优势。

四、房地产企业价值链重构类型

房地产企业价值链重构, 是在房地产企业基本价值链的基础上, 通过延伸、拓展、虚拟、联合重构形成新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 新型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由延伸价值链、拓展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组成, 它代表未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 延伸价值链。

是房地产企业围绕主业的纵向一体化延伸, 是在基本价值链基础上的延伸, 是基本价值链各个战略环节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深化, 延伸价值链在于更广泛地延伸房地产开发商为核心的协作体系, 通过添加功能模块的方法, 逐步导入市场调研、全程策划等行业, 并细化出配套单元和景观设计等项目单元, 来完善价值链体系。这种单向的拉伸链条会提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素质要求, 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照顾的运营层面要素越来越多。

(二) 拓展价值链。

是基于新技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出现的新形势, 采取横向一体化拓展而形成的价值链, 是房地产企业基于动态环境的变化, 为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采取的战略。拓展价值链是在做大做强房地产企业的基础上, 以品牌运作为核心, 向多产业、多领域的扩张, 其作业流围绕品牌展开, 作业流上的各个业务环节都是基于房地产企业的品牌进行的。业务链由各业务单元纵向拓展构成, 价值流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形成。

(三) 虚拟价值链。

是房地产企业在基本价值链的基础之上, 利用信息技术和因特网, 重新组织与安排企业内部各价值活动, 以发掘企业竞争优势来源。虚拟价值链是对基本价值链在信息领域的新发展。它根源于基本价值链而又在理念上有所提高, 它把企业间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的利用转向了信息利用效率的提高, 它首次把信息从传统的企业增值活动中独立了出来, 使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一个新的来源。企业通过虚拟价值链对信息进行加工, 找到新的市场机会, 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

(四) 价值网络。

是指房地产企业为创造资源扩展和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资和联盟合作系统。房地产企业价值网络的管理则是房地产企业与合伙人或联盟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利用优势互补原则, 提高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管理模式。其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 以房地产企业为核心企业, 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 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 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 达到对整个价值网络体系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 从而将报业集团与顾客、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联盟伙伴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 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任宏, 李嘉荣.房地产业价值链问题及其剖解[J].改革, 2007 (4) :126-128.

[3]林忠礼.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报业集团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41-50.

[4]韩立红, 陈娜, 耿振韬.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价值链重构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贸, 2005 (1) :39-40.

房地产体系如何重构 篇5

关键词:外商投资,房地产,法律规制

随着我国对房地产行业的逐步放开, 特别是2002年取消了对外资的法律限制, 使得在房地产行业成为了外资融入的重要行业, 由于房地产行业是各国政府的敏感产业, 为了确保资金的不对外流失, 各个国家对外资都有严格的控制。近年来, 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 这成为了外资关注的对象, 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到了我国的房地产行业, 对此, 我国应该严格控制, 及时反思外资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及早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外商投资房地产行业法律规制现状

(一) 立法现状

为了引导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正确发展, 规范国内房地产市场对外资准入和管理, 我国自1996起, 颁布了一系列关系外资管理条理和文件。

1996年, 我国国务院首先颁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 并在1997月1月开始实施;在2006年颁布了汇发47号文件, 《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在同年颁布了建住房171号文件, 《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在2007年还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的商资函 (2007) 50号文件, 并在同年颁发了第一批通过商务部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项目名单的通知等。

(二) 法律规制对外资进行了限制

在2007年, 国务院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新目录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业进行了限制。例如, 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介或者经纪公司, 并且限制了外商在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方面的投资。

(三) 外商投资房地产的方式

1. 商业存在原则

新设立的商业存在原则规定, 如果外商在投资购买的是非自用地, 必须遵循商业存在原则, 首先应在中国申请并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并且须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登记后即可从事业务。

2. 项目公司原则

外商在中国从事的房地产经营活动, 必须申请建立房地产公司, 并且取得土地使用权等一些相关的证件, 方可从事业务。

二、对外商投资房地产行业法律规制的反思

外商投资我国房地产行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消极的。

(一) 积极的影响

1. 刺激了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力

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 为中国房地产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 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纷纷起来学习, 学习外商房地产企业的技术, 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并且在内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经营体制。进一步刺激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活力, 从而推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2. 缓解了国内房地产企业的金融压力

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大都是通过银行借贷的方式, 为企业注入资金, 近年来为了稳定房价过快上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 很多企业处于资金不足的状态。而外资企业的投入, 有效的缓解了国内房地产企业的金融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二) 消极作用

1. 增加了国内房间上涨, 出现了国内房地产泡沫化倾向

如果外资是通过非居民机构和个人在境内设立外资房地产中介机构或从境外直接汇款购房渠道融入到国内房地产的话, 那么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比例将不断增加, 这会在房地产市场上产生“标杆效应”, 很多境内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 纷纷跟风入市, 推动国内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而一旦境外购房者的预期发生变化, 比如将已购房产集中抛向市场, 必然会对房地产市场供求产生影响, 引起房价大落。另一方面, 境外机构的投资往往集中中高档的商业楼盘和住宅, 经济适用房比例较少, 进一步加剧了中低档住宅市场的供求失衡的状况。

2. 制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近年来, 随着房间的不断攀升, 使得各大银行推出了加息或者停房贷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收紧了对外的金融借贷, 使得我国很多普通阶级的人买不起住房, 结果制约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三、对外商投资房地产行业法律规制进行重构

由于外资多国内房地产的冲击, 扰乱了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外资对国内房地产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外商投资房地产行业法律规定进行重构, 形成有效的监督力。

(一) 修改涉及外资的法律法规

规范的市场发展, 离不开法律等相关规定的制约和导引, 我国目前颁发的有关外资的规定内容不够详细, 对此, 有关部门应予以重视, 尽快出台并落实详细的行之有效的规范外资的有关规定。

(二) 调整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房地产市场运用最具有效力的手段, 在调整税收政策时, 要充分利用税收经济手段调控国内房地产市场, 特别要加大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调节力度。如对于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购买者, 应取消其一切优惠政策, 以鼓励购房住房的真实性, 并且控制购买者进行炒房, 以免影响房价的上涨。同时, 各地要严格界定现行有关住房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 在认定购房适用政策时要严格把关, 并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加强相关税收的征管。

(三) 调整招商引资政策

各地政府为了提高房地产市场竞争力, 完成经济指标, 大力引进外资, 却对外资没有足够的规范, 导致了外资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因此, 政府应适当的引进外资, 要逐步引进境外的高科技技术, 提高我国的科技力量, 来为我国创造财富。

总之, 据经验看来, 外资的引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大量的外资涌入到中国房地产市场, 又将对国内的房地产形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素, 因此, 我们应在利用外资发展本国房地产时, 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创新, 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产业, 让外资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剂。

参考文献

[1]丁丹红.浅议中国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1 (02) .

[2]邱磊.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外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重构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篇6

一、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1. 按专业学科体系, 不能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德国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 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 由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而目前我国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传统专业学科体系, 课程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相脱离。

2. 偏重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枯燥

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培养为主的教育, 因此高职教材应以培养技能操作和技能应用为主, 随着企业的设备更新、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修订。但是, 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数控教材大多是由本科教材转变而来的“压缩饼干”, 理论知识偏重, 很少有来自企业的真实教学案例。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与企业用人要求脱节

现在许多高职学校的课程考核仍采用期末统一的理论考试, 由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职业技能, 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有些高职学生理论测试获得高分, 但他们操作技能却一般;而有些学生理论测试成绩一般, 但他们操作技能却非常好。而企业在招聘高职学生时, 更看中的是高职生的操作能力。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工作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强调了实用性, 突破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建立起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因此, 我院按以下步骤对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1. 数控专业岗位调研

在课程体系改革前, 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收集并分析各加工企业关于数控专业的职业岗位及技能要求。在广泛收集企业数控专业职业岗位信息后, 我们最后总结了数控专业的职业岗位:数控铣床编程与设备操作, 数控车床编程与设备操作, 数控铣 (加工中心) 自动编程, 特种数控设备操作, 数控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 逆向工程等。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服务于中山市的地方高职学院, 在结合中山市工业企业的特点对数控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后, 认定在企业中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和自动编程三个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数最多。因此, 我们确定这三个职业岗位技能为我院数控专业的核心技能, 其他职业岗位技能则作为学生的拓展技能。

2. 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依据数控专业职业技能岗位特点, 按照“突出核心技能岗位、兼顾一般技能岗位”的原则, 设计了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分为六个教学模块:基本素质能力模块、基本专业能力模块、典型职业岗位技能模块、职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兴趣拓展技能模块、岗前综合培训模块。 (见表1)

表1中, 典型职业岗位技能模块的课程对应培养学生三个典型职业岗位能力, 该模块的课程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其他一些非典型的职业岗位能力, 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方向, 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兴趣拓展技能模块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职业兴趣爱好而开设的一些其他相关课程, 该模块课程为选修课程;岗前综合培训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实用综合技能, 该模块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中、高级数控技工考证, 再结合专项训练、毕业综合制作、企业顶岗实习等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3. 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

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是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对应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充分体现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真实的工作情景。根据数控专业职业岗位特征, 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转化为典型的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每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学习情景, 每个学习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为多个工作任务, 以学生完成企业生产中的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和数控自动编程等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 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让学生以实际工作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见表2)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业教学框架指南, 具体的课程实施需要由各职业学校独立承担, 课改前使用的教材、普通教案和课件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情景设计中, 我们积极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教材中的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真实的产品和项目。经过教学实践探索, 还专门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套教学文件,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该套教学文件包括:学生学习手册、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指南、学生工作记录及考核表、项目指导PPT、项目参考资料等。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课程体系重构后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于企业, 如果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室———课桌———黑板”来进行, 前期改革都将流于形式, 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 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 从空间上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 整合教材内容,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 自编讲义或“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从内容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束缚, 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仪器, 积极探索采取演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从方法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5. 学生考核模式设计

数控专业取消了统一的期末考试, 每门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在新课程体系下, 每门课程由若干个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组成, 课程的考核针对课程中每个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对每个工作情景或工作任务我们都设计了三级考核模式: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学期末教师计算出每个学生课程内完成的所有工作情景或工作任务的平均分, 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过程考核”的模式不仅公正、客观地评价了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且也极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体系下, 我院数控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普通教育的学科体系, 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本位”的宗旨。

摘要: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目前高职教育的需求, 课程体系改革已逐步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重点。文章在分析目前高职学院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缺陷的基础上, 结合改革实践, 阐述了按行动导向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数控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天训, 刘正怀, 朱经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9, (12) .

[2]娄锐, 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 .

[3]汤巧英, 丁荣涛.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2009, (6) .

[4]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6) .

浅析社会诚信危机及其体系重构 篇7

关键词:社会诚信,危机,诚信体系,重构方法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在各个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成为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隐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由此可见,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于社会诚信建设问题目前已引起多学科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社会诚信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成绩显著。但从已有的文献资料看,对社会诚信建设的系统性研究还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应用价值。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对策,以期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社会诚信缺失现状及其危害

诚实守信,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社会的到来,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呈愈演愈烈之势,诚信的缺乏,不再是个别领域的问题,而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及社会公共生活中都产生了诚信危机。2011年2月间,《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京沪穗蓉杭等5座城市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作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的被访者评价“一般”,而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这一抽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目前诚信状况已降至警戒线。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缺失日益严重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说,诚信缺失容易引发公众心理焦虑,社会秩序失衡。诚信缺失导致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而时刻提防他人,因此缺乏安全感和团体感,久而久之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而且,当过度的自我防卫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整个社会会变得非常敏感脆弱,容易受一些偶发因素影响作出过激反应,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失衡,难以维持常态。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诚信缺失会增加交易成本,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相互之间的日常交往中,交易性交往占有很高的比重。只要是交易就会产生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诚信缺失相互欺诈导致交易方式倒退,交易成本上升,限制了交易空间的拓展,增加了交易成本。

二、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诚信缺失已成为一种社会性公害。对于如此广泛的社会失信行为,必须探究其深层原因。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真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诚信道德教育滞后和法律制度不完善。

(一)社会转型真空。

社会转型是导致诚信缺失的宏观环境。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正面临从传统的“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的“系统型信任”转变。[1]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构成的以人格自律为基础的信任结构正面临巨大冲击,其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在不断地减弱。与此同时,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省与他律、强制性约束与引导性约束有机结合的立信授信结构尚未形成。因此当前社会诚信建设正处于转型期的真空状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利益的追求来自人的需要,是人自身存在的最基本的要求。人类活动在最终意义上都可以归结为利益。利益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现阶段诚信危机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对利益的无限追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约束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部分人把追逐名利作为行动的唯一动机,不惜破坏社会诚信。[2]

(三)诚信道德建设滞后。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诚信观的历史惯性阻碍现代诚信理念的形成。传统诚信文化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诚信文化带有浓厚的人伦色彩,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自律性,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更多地强调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强调德性而忽视规则。而现代诚信理念则强调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基于文化发展的历史惯性,传统诚信理念仍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诚信观的形成。二是现代社会诚信道德教育滞后。一方面诚信道德建设内容滞后,与时代发展脱节,不能反映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诚信道德文化教育宣传简单化、理想化,导致信仰淡漠使人们缺失坚守诚信的内在动力。

(四)诚信制度法规不完善。

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说过: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3]从斯诺对制度内涵的界定就可以看出为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必须通过制度对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管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还不完善,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重塑社会诚信体系

诚信社会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时期社会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完善诚信建设内容是前提,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是基础,强化诚信建设组织领导是关键,规范诚信建设客体是最终目标。

(一)科学界定诚信建设内容。

现阶段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诚信并不是对传统诚信的简单复归,而要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首先,充分认识社会诚信的当代价值。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文化的到来,能否坚持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社会交往中是否诚信不仅关系到交易的成败,更影响到交易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诚信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源。其次,当代社会诚信建设应坚持德法并重。现代诚信观是自省与他律、强制性约束与引导性约束有机结合的立信授信结构。[4]一方面,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诚信法律制度建设。

(二)加强诚信文化教育,构筑社会诚信理念。

何谓“诚信”?“诚”指真实的内心态度和品质,指“内诚于心”,体现一种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体现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诚”更多地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更多地是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5]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规范。中国历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视诚信建设。孔子提出“信以成之,君子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时至今日,诚信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有必要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把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传统美德融入其中,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培育诚信理念,使诚信理念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闪出新的亮点。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诚信养成教育。诚信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要从基础抓起,把诚信道德规范纳入到不同层级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纳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加强诚信文化的社会宣传。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实施诚信道德宣传教育,创新诚信宣传形式。如加强和创新诚信主题实践活动、树诚信标杆、规范从业宣誓等,使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品质并转化为一种道德行为,形成全社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欺诈失信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加强诚信建设的组织领导。

诚信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民间、立法和执法等部门多头并举。首先,率先垂范,构筑诚信政府。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关键,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现阶段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建立健全对公权力的约束机制,形成权力有限化,监督公开化;三是加强政府公务人员诚信意识,发挥其引领和表率作用。其次,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保障和引导民间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为诚信建设助力。再次,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并规范社会诚信秩序。最后是构建多层联动的社会信用服务机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完备的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征信系统,有效解决现代社会各类人际交往大幅度增加所引致的信用信息供不应求和交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做法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建立起对公众开放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和信用信息数据库。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将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组织共享,形成多层联动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冯仕政, 全林远.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 道德建设第一要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4) .

[2]全林远, 赵周贤.论当代中国的诚信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1 (6) .

[3]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1991:3, 226.

[4]全林远, 赵周贤.论当代中国的诚信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1 (6) .

房地产体系如何重构 篇8

一、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课程的改革重教学方法轻教学内容

德育课程的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德育课程的改革仍停留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党的“十八大”以后,2014年教育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没有从教学内容及课程的架构上与行业、企业需求衔接,主要原因是教育部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限制了一部分教师的思维。

(二)德育教师普遍缺乏与企业对接理念和经验

中职教育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初衷就是要以立足在“从业”德育教育的基础上的,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内容必须纳入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规范。

中职学校很多德育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在企业工作和实践的经历,对企业的职业素养等要求并不是很清楚。德育课教学如何与行业、企业道德规范结合的理念在许多教师中尚未形成,当然就更没有经验了。

下面将结合学校示范校建设,谈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如何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重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教学内容也做到对应企业岗位需要,对应企业实际。

二、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德育课堂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为此,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在“就业”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不仅在技能上与岗位实际“零距离”对接,而且在行为规范上也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与行业、企业的道德规范要求相衔接,打破现有模式,重新构建与行业企业结合并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组织德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学校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调研的同时,也应派德育教师深入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德育教学的调研,调研的对象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调研的内容是企业的整体文化要求,员工的道德规范要求;一方面是岗位的负责人,调研的内容是岗位的技能要求,完成该技能员工需具备的素质;一方面是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含在企业实训、实习的学生),调研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及企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二)德育教师的企业实践

各中职校在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同时,也应派德育教师下企业并挂实职(最好是在人力资源部门)锻炼,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对员工道德素养的要求(注意收集企业的案例),以充实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收集到的企业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企业专家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分析

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或岗位的负责人来校进行专业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分析,在了解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了解完成该任务学生须具备的技能及职业道德素养,使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让学生不仅在技能上与未来的岗位对接,而且在思想意识上、行为规范上也与企业的岗位要求一致,在校便完成职业人的转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确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重新布局德育课程体系

在对企业进行充分的专业教学调研及企业专家进行岗位道德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期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传输。

(一)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是中职德育的第一堂课

学生刚刚由普教转为职教,职业教育的深层含义对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还不得而知,同时中考的失利,来自家庭、社会及自身的压力让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几乎丧失殆尽,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尊严是中职德育的第一堂课,所以各中职校应用一学期的时间来矫正学生的心理、调整学生的心态(可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同时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训练。在学期中可以讲座的方式请各专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教,让学生明白:“我读中职,我也可以成功”。在学期结束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份生涯规划报告,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二)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测试,确定第二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为了巩固第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在本学期初,应对所有的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未过关者再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团体转向了个体,由课堂内转向了课堂外。经过了一学期的训导,学生对其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如何在思想行为上胜任这一岗位呢?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应是这一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知恩、行礼、辨是非,引导学生在校做合格中职生、在社会做守法的公民,走上工作岗位后做称职的员工。

(三)结合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确定第三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进入这一学期的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完成了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但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有哪些,学生还不清楚,这时,学校的德育教学就应与企业岗位的道德规范接轨,重点进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清楚他将来从事的职业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法律规范、具备的职业心理及职业素质。但不可只进行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兼顾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迁移。

(四)结合学生就业及未来创业的需求,确定第四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现在许多中职校教学模式都是“2+1”,所以这一学期的学生即将完成在校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求职是他们离开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怎样书写求职简历、参加面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面试时的穿着与打扮如何才算得体、面试时应如何向企业推销、介绍自己等方面的知识都是这一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传授给学生一些技巧及方法,同时应组织学生反复进行求职模拟训练,直到每一位学生过关。

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教育,同时请已毕业的学哥、学姐回校报告,讲述初次上岗时应注意的事项,缓解学生就业前的压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礼貌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的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的辅导(团体、个体)、法律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辅导、创业辅导及毕业生的回校讲座,再附以校内外的德育实训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过渡,从技能上与行业、企业对接,从思想道德上胜任岗位需要。

综上所述,中职校德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德育课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学得有自信、让教师教得有尊严;一切以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一切以学生能胜任未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不仅仅推动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同时对我国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摘要:结合中职示范校建设及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要求,首先从组织德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德育教师的企业挂实职锻炼、企业岗位专家来校进行的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分析三个方面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确定中职校德育教学的内容。其次,通过对新生入学时的问卷分析、结合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及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确定上述内容在各学期的分配,构建符合中职实际的德育课堂教学体系。

关键词:企业需求,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阳华.论中高职衔接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0-102.

[2]周如俊.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9):69-74.

[3]汤晓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76-78.

[4]马亚萍.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与德育课教学改革[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2):23-24.

[5]郭华鸿.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4-17.

[6]周树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8):116-117.

[7]李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构与改革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4):139-140.

上一篇:方法与经验下一篇:电影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