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字理

2024-08-17

低年级字理(精选12篇)

低年级字理 篇1

汉字在本质上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演变至今,每一个汉字都有特定的形体和含义。“字理”即汉字的构字理据,教学中我们对“字理”的分析,既可以从“形”的演变来推测“义”的延伸,又可以通过对“义”的探讨来解释“形”的建构。可以说,这种形义结合的识字教学法,是所有识字方法中,对汉字的文化和精神阐释得最为深刻的一种方法。因此,从当下着眼,字理识字法有利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字理识字的研究则有利于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研习和传承。

一、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的适用内容

小学低年级指小学的一、二年级,也称第一学段。201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本学段学生需要“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同时还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笔者将以上内容中适用于字理识字法的部分归类总结如下:

1.偏旁部首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形旁和声旁。部首是特殊的偏旁,它具有字形归类的功能。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偏旁部首的学习也是识字教学的重点之一。小学生识字初期,对偏旁部首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认字速度和猜字能力。偏旁部首通常都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有些依然保持着原来形态,一目了然,如“门”“日”“山”;有些却形态大异,但含义依旧未变,如“礻”“衤”“攵”。字理识字法的运用,可以展现出偏旁部首背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动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由来。

2.独体字

根据《简化汉字独体字表》的统计,独体字共有280个。笔者对不同版本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一学段中,学生们要学习的独体字有220个左右,近乎总量的80%。按照《六书》理论来解释,独体字包含象形字和指事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查而可见,‘上’‘下’是也。”无论象形字还是指事字,它们在造字之初都接近于图画,字形本身有很强的表意特征。字理识字法恰恰是通过对字形演变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们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与独体字的识字规律十分吻合,所以在独体字教学中运用字理识字法是值得推广的。

3.表意特征明显的合体字

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习的1 600个左右汉字中,除去220个左右的独体字,其余部分都是合体字。这些合体字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结构不太复杂,表意特征比较明显的汉字。本学段学生对图像记忆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文字记忆的效果。字理图生动、直观,学生们很感兴趣。在教学中适度加入字理识字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合体字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二、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的应用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字理识字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运用并不广泛。教师或碍于资料查找困难,或困于使用方法迷茫,或囿于知识水平有限,日常教学中往往不会选择这种看似费时费力的方法。然而事实证明,字理的恰当引入,往往能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攻克学习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例如,学习“至”字。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了“至”的字理图(,甲骨文),并这样描述“至,从最早的字形来看,它就像一支箭从天而降,落到(重音强调‘到’)地面上的样子,最下面的一横就代表地面。所以从字形上来看,这个字就代表着‘到,到了’。”

“至”平时我们经常会用到,比如至今、至此、至于。然而大多数人却并不了解这个字的含义,更不晓得它的由来,所以经常会跟它的同音字“致”混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至”字甲骨文字形的分析,让学生们明白了这个字最初的含义,避免日后误用。

2.提取部首,归类识字

部首由独体字演变而来,每个部首都代表着一定的含义。由同一部首构成的汉字往往都属同一类别。在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们养成按部首归类识字的思维习惯。这种分门别类、化零为整的思维习惯将大大减轻学生们的记忆负担,为日后的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礻”。“礻”由“示”字变化而来。最早的“示”字表示拜神祭天用的石桌(,甲骨文),后来嫌一条腿不稳当,又在桌子两边各加了一条桌腿(,大篆),从字形上看,就与现在的“示”字差不多了。由于“示”字所代表的石桌是拜神祭天用的,所以带有“礻”的字都与神灵、祈祷、祭祀有关。

了解了“礻”的含义后,在学到“礼、神、祝、福、祖、祥”等同一部首的生字时,学生们都能很容易地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了。

3.动作演示,多维体验

字理不仅可以通过图像来展示,有些字理用动作来演示会更加准确、直观、生动。

例如,学习“看”。教师做动作,学生猜字谜。教师将手举至眉梢,做眺望状。学生们高呼“看”!教师随即板书(,大篆),让学生们一起根据字形做动作。讲到这里已不需要解释,左上角的部件代表手,右下角的部件代表目,动作摆出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看”字。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课堂上,适当地加入一些活动环节,可以减缓他们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的运用原则

现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字理识字教学的优势,也愿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引入这种方法。但字理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运用,一定要遵循该学段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依据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来设定教学内容和难度。

1.引入字理要准确

字理识字不像拼拼音、数笔画、加一加等识字方法那样简单,可以拿来就用。它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文化,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切不可想当然地信口胡诌,一定要查找到翔实可靠的资料。教师更不能为了图生动、有趣,而自造理论。这样做表面看似乎很热闹,课堂上教师花样百出,学生们边玩边学,效率挺高。但这种不准确的信息一旦扎根在学生脑海中,就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造成误导。对字理的解释,不是能够自圆其说就好,引入课堂时一定要保证科学、准确。

2.讲解字理要适度

教师在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到讲解适度。有些字简明易懂,学生们早已熟识,这样的字就不必过多解释,仅出示一下字理图,划清汉字类别即可。例如,“山、水、田、土、木”等。有些字虽然常见,但字义并不为大家熟知,且常常被误写、误用。这样的字就要从字源上讲明讲透,并将其本义和引申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运用。例如,“司、矢、行、本、危”等。

讲解字理时,教师不要为了追求完整、透彻,而面面俱到,将一个字从古至今的每一次字理演变都呈现出来,只要选择其中最能清晰地表示其本义的字理图,解释清楚即可。但无论怎样取舍,都要本着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模式的原则,切不可为字理而字理。

摘要: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架构汉字音形义的桥梁。新课改以来,识字教学研究逐渐升温,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进行了梳理和探索。本文以字理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该项识字教学的适用内容、应用方法和运用原则进行了实践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适用内容,教学方法

低年级字理 篇2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字理教学是其为重要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老师从一年级开始渗透字理教学,给学生养成看到生就想到字理的思维,这样不仅传承了中国的汉字文化,更重要的是从汉字的美学到了文化知识。

关键词:字理教学,渗透,激发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稿提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字承载着中国的文化,传播着社会多方面的信息,得益于它形象而又寓于理性的建构体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字理教学,尤其对于低年级更为重要。

字理教学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理据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多少年来,对汉字的认识与研究是不合理的,人们或无意或有意地把汉字的定义限制在脱离了意义的一串声音或符号的范围内。一些教师只研究汉字的音和形,轻视或拒绝研究汉字的义,忽略了汉字音、形、义合一。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4月号发表文章《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认为:“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鲁迅更是提出了“汉字不改,中国必亡”。1951年,毛主席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拼音代替不了汉字”。大量的事实证明,拼音代替不了汉字,因为它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拼音只是三者之一。要使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就要把它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渗透字理。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字理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字理为本,挖掘汉字文化,激发识字兴趣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识字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识字的兴趣。很多低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对学生进行奖励,比如贴小红旗、分小苹果,不能否认这种间接动力在一定的阶段对

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作用,但绝不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因。

低年级老师要深知,汉字以象形会意为本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感知。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从对外部奖赏的追逐转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发现真理、探索规律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生字“育”时,我引入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首先,我给学生猜一猜,“育”的上半部分是什么字,不如我所料,学生大部分都猜成了“云”,我再给他们猜猜下半部分时,学生更是说成了“月”。当我跟他们说:“你们都猜错了”时,学生都用惊讶而又好奇的眼光看着我,都在问:“那是什么?”我才解开谜团:“育”的上半部分是表示倒的“子”,下半部分是肉月旁,是说孩子出生时是倒着头先出来的,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所以就有了“生育”的说法。学生听了恍然大悟,他们也感受到了中国的汉字竟然有这么有趣的文化内涵。“教学“育”字,让我感受到识字教学引入有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热爱祖国文化。

汉字中的象形字让古今中外的人感到神奇。我们在教学时很有必要让学生体会象形字的神奇,从而对汉字产生喜爱之情。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二课《口耳目》安排了象形字的教学。我就运用字理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汉字的演变规律。从形象逼真的图画到简洁而形似的古文字到端正而神似的楷书字,清楚鲜明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豁然开朗:噢,原来汉字是这么来的!孩子们发现了三者的相似之处,很快记住了这几个字。在孩子们的眼里,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

二、多元识字,渗透字理知识,培养识字能力。

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教学中我发现每次涉及到分析汉字字理时,学生总是表现出异样的热情。因此,有选择地抓住一些典型汉字渗透字理知识,是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1、解析字理知识,触类旁通。

形声字教学,要利用其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联系,理解字义。让学生对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有基本的了解,这样

便于见形(形旁)大致知其意义,以后凡看见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断其与什么有关。

如在教学“珍”一字时,我先让学生给这个字找找朋友,学生讲了许多,如“珍珠”、“珍贵、“奇珍异宝”、“珍藏”等等,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你们找的朋友都非常正确,这‘珍’字呀是形声字,右边表音,‘王’字表义,想想这里的‘王’字表示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字的本意与现在孩子们脑海中理解的都是“国王”或“王者”之类的意思,当他们的回答一一被否认后,求知兴趣空前高涨,不用老师说要认真听,他们的小耳朵都竖得直直的,当老师说这个“王”在古时候是表示“玉”,的意思时,他们都睁大了眼睛,一幅不可思义的样子,我再加以解释:我出示了“王”的象形字,然后跟学生说,它的甲骨文像一条绳子串了许多片玉,后来加了一点,这一点表示玉的光泽,玉做偏旁表示玉或与玉相关的事物。它常常省去一点,写作“王”,但不要与“国王”的“王”混淆哦。我又给学生说了一些与“王”字旁有关的字,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所以,古人造字可不是随心所欲的,只要你用心观察,多多去想,你会发现里边藏着许多学问呢!

在老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关注汉字的字理后,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经常会去尝试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汉字,如在学到“影”一字时,他们会说,因为日晒着物体,就会出现了影子,后面的“彡”就是表示影子。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运用字理比较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在教形声字“飘浮”的“飘”字时,我先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启发学生说出“漂”字,在水面上漂动的,学生也自然而然的知道“飘”是风中飘动的。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特点渗透字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加快识字步伐,领略到汉字内在的意蕴。

2、探究构字规律,归类识字。

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指出:“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

在字理识字教学中,抓住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学会一大串字如:在教学归类识字中的表示“页”字旁时,我先告诉学生,“页”的独体字,紧接着说“页”表示人头,凡是有“页”字旁的字都是头面的意思,如“领”、“颈”“颊“项”等汉字都和头有关系。让学生多举例,熟能生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一天天提高。

三、识用结合,拓宽识字渠道,提高识字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在教学“请、睛、情、晴”时,我在给学生熟悉声旁“青”的情况下,让他们观察这几个字和什么有关时,学生都会说:”请”和说话有关;“睛”和眼睛有关;“情”和心情有关;“晴”和太阳有关,然后我大胆地给学生自己编顺口溜来记住这几个字,如“今天天气晴,有个好心情,睁开大眼睛,户外真风清”

当然,字理内容有很多,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虽然我进入学习和教学阶段不算很久,但是我已经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不懈,把学到的知识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发现其中的乐趣,发现汉字的奇妙之处,变得爱学习,主动学习,增加学习兴趣。也让自己真正做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课堂上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9-130.

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研究 篇3

字理识字教学及其现状

对字理识字教学的理解关键在于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字理可拆分为“字”与“理”,字自指文字,理则指道理且道为理先,因此字理实指汉字的结构与演变规律;字理识字则是根据汉字的结构与演变规律去认识汉字;字理识字教学容易理解,但将其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特点结合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所在。

字理识字教学法本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由贾国均先生首创。今天字理识字教学专家黄亢美对识字教学的论断则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然而当下的识字教学挑战在于:一方面,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更多的指向对汉字本身的研究,而忽视了识字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构建心理;另一方面,现在小学生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另类”(如GG、MM、尼玛等)且又与识字心理相关的过程会影响学生对汉字的构建。其中,尤以后者的影响为甚,因为其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识字心理,会忽视生字学习的严肃性,会漠视生字本身的意义。而字理识字教学恰恰可以对此矫正。

基于学生的字理识字教学研究

如上所说,当下字理识字教学的挑战在于判断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认知特点,这是因为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能够准确地触摸小学低年级所要教的汉字的表意性,但已有成果又不足以面对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及其他研究者重点进行了这样的研究:其一,对小学低年级的生字进行研究,选择适合字理识字教学法的汉字;其二,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实施字理识字教学,并积累多个案例以寻找其中的规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构字心理的规律;其三,针对现在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寻找有效的字理识字教学的策略。现以一则教学案例来说明。

在最初施教时,笔者选择了“人”字作为字理教学的引子,这是因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学生原本是认识的,但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以让学生能够建立“字”与“理”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就应当首先选择学生熟悉的字进行字理联系的教学。教学时,首先用PPT投影一个站立的人的图形——图形的呈现,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最为感性的认识,这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然后呈现出古体人字:、,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其与刚才所呈现的人的图片有类似之处,但这个时候用来表示人的已经不是图片,而是一种符号了。由于图形与符号之间存在着形的相似,因此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两者的联系,当最后呈现“人”字时,学生便会感觉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类似的汉字很多,教师可以适当重复,关键在于建立字理之间的意义联系。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更为复杂的字理联系的教学,实际上研究也就进入了以字理联系实施生字教学的阶段。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中有“燕”字,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字,怎样让学生识得该字呢?笔者结合字理教学的思想,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几幅不同角度的燕子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较为完整地体现出燕子的外形呢?最终学生选择了从燕子的背部观察的视角,然后尝试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认识的燕子,学生画出了这样的形状:,这个外形与“燕”字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教师此时应借助于学生的思维,通过图与符号含义的逐步演变:淡化图示含义,强化符号含义。这个过程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只要学生是瞄准“燕”字就行。最后当教师呈现的符号时,学生的思维就活了起来,当他们对照“燕”字的写法时,头脑中便会多一分字形发展的过程,而不再是机械的笔划记忆。

字理识字教学的更高水平是,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字理之间的联系,譬如汉字的“汉”字,有了一定字理联系直觉的学生会意识到:左边的三点水就表示河流(汉水),“汉”本为“漢”,右本指粘土。水土滋养的就是华夏文化与文明的人种。有意思的是,当笔者将“漢”字写在黑板上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笔划太多啦!”当笔者让他们猜想时,他们却也能够想到水指河流,而右边的尽管不懂,却也猜出应当与人有关。这样的联想,可以证明字理教学的意义。

收获与反思

字理识字教学并非全是益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字理识字如同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一样,其表现出来的“耗时”等特征,决定了该识字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可以说字理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播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拥有一项识字的本领,可以在中高年级的生字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研究的一大收获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更多地喜欢从图形向符号过渡,这是符合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发展心理的研究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将少数汉字的繁体字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尽管这不在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之内,但考虑到中华文化在汉字中的血脉,考虑到近年来有识之士呼吁对繁体字的尊重,笔者以为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而事实也证明,只要迈过了笔划繁杂这道关,学生会对一些形义俱佳的汉字保持长久的兴趣。

低年级字理 篇4

实践证明, 巧妙运用字理的识字教学, 不但形象生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加深了感性认识, 培养了理性思维,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作法如下:

一在直观形象上明字理, 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图片、多媒体演示和体态模仿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 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 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将这种方法用在辨析易混字形的字理时, 优点显著,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汉字构形理据的理解, 牢记汉字的正确字形。

1. 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出:“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会意字、象形字的教学中, 可以先根据字义画出形象逼真的图画、符号, 再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画、符号来认识、理解生字。识字教学中的绘图法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引导、鼓励他们自己画出图画, 进而探索出符号, 再启发他们将识字与自己的画画结合起来, 把汉字画出来并加以说明。让学生在有趣的绘图活动中掌握识字方法, 让学生成为识字教学的“主人”。

2. 让识字教学演变成“小电影”

多媒体教学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汉字的形和义的关系显而易见, 一目了然。如教学象形字“日、月”, 可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弯如镰刀的月亮, 慢慢演变成象形字, 再逐渐变成简化字。如“鱼”的教学, 先用多媒体出示彩色鱼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注意了解鱼的形状, 再出示黑白色图片, 用粗线勾勒出鱼的外形, 然后出示鱼的象形字, 使学生了解到“鱼”是根据鱼的形状变来的, 最后出现对汉字“鱼”的分析 (鱼头、鱼身、鱼尾) , 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字形。又如教学“鸟”, 先出示一张头上有彩色翎毛的小鸟的投影片,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鸟的象形字, 使学生了解“鸟”字是根据鸟的形状演变而来的。最后出示楷体“鸟”字, 并对其进行分析 (翎毛、鸟头、眼睛、身子、尾巴、爪) , 在理解了字义的基础上强化字形。学完“鸟”字, 我把“鸟”的一点擦去, 问:“如果鸟没有了眼睛会怎样?”“什么也看不见。”“对, 眼前就会乌黑一片。‘鸟’字去掉点就是‘乌黑’的‘乌’字。”“乌鸦全身羽毛乌黑, 连眼睛也看不出来了, 所以‘乌鸦’的‘乌’字与‘乌黑’的‘乌’是同一个字。”这样既学习了“鸟”, 又认识了“乌”, 并形义结合的区分了“鸟”与“乌”这两个易混淆的形近字。利用多媒体教学, 按照图形——古体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 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演示给学生, 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抽象的汉字, 把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分解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

3. 一切尽在体态中

七、八岁的孩子好动、好玩、好模仿。

而汉字中有许多字贴近学生生活, 能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示, 如教学“捉”字时, 可先让学生表演怎样捉虫子, 通过表演明确“捉”实际上包含两个动作, 即手脚并用, 如此“捉”的理解记忆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在故事儿歌字谜中析字理, 优化识字效果

1. 寓字理识字于故事之中

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又喜欢听故事。实践证明, 讲故事是进行启蒙教育的好方法。教师可收集一些祖先造字的小故事, 让学生从中理解汉字的由来, 并掌握汉字的字形。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自由编故事。如教学“拔”字, 一个学生说:“‘拔’字指一个小朋友用手 (扌) 拔萝卜, 拔呀拔, 萝卜长得太嫩了, 结果拔得汁 (丶) 都滴出来了”。这样用简短的小故事, 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调动他们识字的兴趣。

2. 寓字理识字于儿歌、顺口溜中

儿歌浅显、易懂、活泼、好记, 深受低年级儿童的欢迎, 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学样式。顺口溜简单易记, 朗朗上口, 识字教学中适当打造儿歌、顺口溜, 可对学生识字、辨字、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编儿歌、顺口溜教学生识字,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编儿歌、顺口溜识记生字。如“天晴晴, 水清清, 请你来, 做事情。小朋友, 爱眼睛, 小蜻蜓, 夸你行!”再如学生自编儿歌:“上学去, 背书包;吃饱饭, 不要跑;洗衣服, 用水泡;过新年, 放鞭炮。”在儿歌中, 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利用顺口溜识记生字, 学生学得轻松, 记得容易, 且通过比较, 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3. 寓字理识字于谜语中

把字编成谜语猜一猜, 是学生喜爱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 可适当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某些生字, 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六”的谜面可记为“两只蚂蚁抬根棍, 一只蚂蚁棍上困。”“非”字可记为:一个猪槽两头通, 六头小猪两边排。“众”字可记为“一个人, 两个人, 一个在前两个跟, 团结起来力量大, 人多谁也不离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开展字谜比赛, 让学生自编字谜, 然后去猜别人的字谜, 评出编和猜的优胜者。如十月十日——朝, 又在村中——树, 一月长半斤——胖, 一刀将牛角分开——解……尽管学生的字谜很幼稚, 但他们对识字的热情却在活动中高涨起来。

通过巧用字理, 一个个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 而是一幅幅图画, 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化的内心视像, 中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

六年级字理教学说课稿 篇5

大家好!

曾听到很多老师都说,字理识字在低年级段比较容易实施,而相对于高年段来说则比较困难,怎样因材施教,让高年段的字理教学“活”起来呢,今天我就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生字“ 韧”的字理教学,说说我的一些做法。下面是我教学流程:

同学们请默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段中的“韧劲”是一个生词,你是怎样识记和理解“韧”字的?是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住它的字形,左边一个“韦”,右边一个“刃”。

可是同学们,你知道左边的“韦” 原来表示的是什么吗? “韦”原来意思是经过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韦作偏旁时可表示皮革。 这是金文的韦字后来演变成小篆,为了书写美观方便,就简化成了今天的楷体书韦。

右边的“刃” 就是——刀刃,这是甲古文中的刃,它就像一把刀(课件刀)这上面就像刀柄,而这下面像刀背和刀锋,后来演变成了小篆,这是今天的楷体书。

而刃表声兼表意,跟“韦”合起来,表示皮革坚固,用刀刃都难以割断,所以“韧”,它是会意兼形声字。韧有柔软坚固的意思。同学们,你还认识跟“韧”字形相近的其他字吗?(有草字头的纫,有心字底的忍还有单人旁的仞,车字旁的……)

同学们,韧它有柔软坚固之意,让你想到了跟韧有关的哪些词呢?(柔韧、韧性、坚韧等)

如果单单从字面上理解,课文中的“韧劲”是什么意思?(是一股用锋利的刀刃都难以割断的劲!这是一股柔韧坚固的狠劲!)

那这股韧劲是如何的难以割断?请同学们联系上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股经历过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的的劲;这是一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的劲;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地起死回生的难以割断的韧劲!)

这股韧劲又是如何的柔韧坚固?请大家再联系本段说一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柔韧坚固的劲;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的狠劲。)

同学们,古今中外,像具有这样用刀刃都难以割断的,柔韧坚固的狠劲,现实中这样的人有谁?(司马迁他发愤写《史记》,谈迁他厄运打不垮,还有海伦凯勒,张海迪等等)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公正,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面对命运,我们每个人都要有那股用锋利的刀刃也难以割断的韧劲!

以上就是我对“韧劲”一词的教学设计,我分三步走,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加深对词语的.感悟和认识,最后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运用。生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会体现它们的含义,只有放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不孤立开来,不为单纯的字理而字理,不为单纯的识字而识字,这些词的意义学生才能真正的去领悟、理解和运用。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 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因材施教,让高年段的字理教学活起来。

浅谈小学中低年级的字理识字教学 篇6

一、字理有助于辨析形近字和纠正错别字

现代汉字中形近字多,形近字给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段的小学生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错误长纠长在,因为机械对比形近字,学生不明了形近字之间何以会有这些差异,结果自然记得少忘得多。借用汉字构形的理据来区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学生的印象肯定很深,读错用错的机会就可能大大减少。如“即”与“既”,学生左边相同,读音相似,所以常常混淆弄错。但究其字源,二个都是会形字,“即”字甲骨文作象一个人面向食器即将进食,所以有靠近(若即若离)、即将、立即等义;“既”甲骨文象一个人吃完饭扭头向后准备离开食器之状,所以有完成(既成事实)、既已、既往等义。“既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认可,当用“既”;“即使”是假设的事实前提,客观上尚未发生,应当当用“即”。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别了。上述各字经过样一番讲解之后,学生认错写错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了。

二、字理有助于系统掌握汉字

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如让中低年段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识字便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莫”字,让学生理解“莫”原意是指日落于草莽之中,以“莫”为声符,产生了上声下形的一系列形形声字“幕”、“墓”、“慕”、“暮”,如此推广开去,先识字成为后识字的基础,字与字之间互为背景,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样从字理出发按构形规律成系统的教学汉字讲一个字可以联系一串字、一批字,效果显而易见。

三、字理有助于掌握词义系统

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语词的某一个意义有联系,这样一个意义我们通常把它看作是字的本义。本义是其他意义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们掌握词的本义,其他的意义会与它发生联系,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比如说“题”,本义是头额,后“题”又有标识篇首的文字之义如“标题”;还有书写、署之义,如“题词”;我们在掌握字形的本义后,就能将一串引申意义联系起来,这比单个记忆掌握要牢固有效得多。

如何让字理识字改变目前识字教学中枯燥识记的现状,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帮助孩子记忆汉字的音形义,我在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上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以图示字法

以图示字是根据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来进行的,我们知道象形字是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图示法适用于对大多数象形字的教学。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可根据字的特点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这种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最是喜爱。如在教学“雷”字时,出示甲骨文“雷”——为田野上空出现一片云,一道闪电划过田野,再现了“雷电”的场景,让学生望字生景。又如教学“长”字,甲、金文均像一长头发的老者,出示此图,学生对于“长”既用作长发飘然的“长”,又用作高寿长者的“长”便不难理解。再如“册”、“典”字,前者在甲骨文中如苇编的竹简的样子,而“典”很像手捧“册”字的样子。由于图画不但形象、直观,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如此方便学生记忆,也使学生加深对汉字本义的理解。

2. 以演示字法

用动作演示来表示字的音形义的关系。如“罗”,其本义是网捕鸟,教学时演示撒网捕鸟的动作,这样学生很快便明白“网罗”“罗雀”的意思,又如“从”字,请两个人面向左面站立,一个跟随一个,学生从演示中便明了了“从”的字义。再如“睁”(目字旁)——张开两眼,“握”(提手旁)——五指收拢,“牧”——一只手拿小棍子赶牛……小小的一个动作演示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动作知晓字的原意及演变的过程,不仅达到识字明义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以述示字法

以述示字法就是用简练正确的语言去阐明汉字构形原理。这种方法多适合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教学。如教学“甘”字,教师讲述甲骨文的甘的外形是个“口”,当中的一横是指事符号,也就是指舌头所在,表示这里最知道甜。再如,与学生讲述“秋”,甲骨文呈现的是“火烧秋虫”古人有焚田的习俗,在秋末进行,“秋”表示五谷熟了,田野便以火焚虫,只要这样点拨讲述,学生不但收获了字,更收获了中国古代农作文化。

借助“字理”识字写字 篇7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课堂上给予生字词教学的时间并不多,需要精打细算,既不能像低年级那样从字音、字形、组词、字义一步一步地教,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学中有选择地抓关键字、难点字,抓学生容易混淆或者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借助字理识字教学法,不但轻松识字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升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一、字理,从品味汉字意蕴开始

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的规律。让学生发现并依据这种规律弄清汉字音、形、义的关系,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进行识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认识生字所蕴含的潜在意义、情感色彩,同时提升自主识字的能力。

1. 图文结合学习象形字

对于难以识记字形的象形字,采用欣赏图画的方式,展现形体演变过程,在图与文的巧妙联系中识字,充分发挥学生形象记忆的优势,让文字符号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寇”,形难记,义抽象,可出示“寇”金文。,宀,房屋;,元,人头;,支,持械攻击。造字本义:侵入民宅,袭击主人,武力劫掠。篆文。学生观赏后,对“寇”的字形与意思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理解“日寇”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日本人持械侵入我中华国土,武力掠夺。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深处涌起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 了解部件间的联系学习会意字

会意字非常有意思,几个部件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字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拆字的部件,发挥想象力,揣摩各部分的意思,再推测出整个字的意思,也能明白该字的形成过程。如教学《桥》一课“祭奠”一词。首先利用识字课件展示我们的祖先虔诚地用手把肉块等供品摆放在祭台上进行祭祀的情景。然后把古文字“”拆开由三部分组成:上边是左右结构。左边像“月”的字,实际上是“肉”字的变体。诸如“肚”“腹”“肠”“脸”等字中的貌似“月”的字,都是“肉”字的变体。凡是和鬼神有关的字往往从“示”如“神”“祈”“祷”“祭”“祀”等。这一礼仪要求祭祀者要在被祭祀者的祭台上摆放肉类以享逝者。“奠”的古文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装着酒的酒瓶子;下边“”是一个“大”字。意思并非表示要大个的酒瓶子。这里的大字,实际上是两只手的变形,在小篆中还能依稀看到两只手的形状。这种礼仪要求祭拜者要恭恭敬敬地双手拿酒祭洒灵前。学生惊奇地发现,延续几千年的祭祀情景竟然融入在这两个字的书写中,学生在感叹汉字中蕴含着无穷奥秘的同时,也很容易地记住了这两个字的音、形、义。

3. 举一反三学习形声字

形声字的基本构字规律是“偏旁表义,基本字表音”。而我们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很大。若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特点来理解和识记,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如教学“销”,首先出示“肖”字,让学生回顾它的读音,然后在“肖”字周围加上“钅、氵、宀、雨、刂”等不同偏旁,分别形成“销、消、宵、霄、削”等汉字,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字音与“肖”有关,字义分别与各自的偏旁有关,在充分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分别给这些形近字组词,就不会出现同音字乱代的现象。当然还应该有意识地交给学生一些偏旁表示的含义,学生了解后就能根据字形去理解字义。例如“忄”与人的心情有关,“扌”与人的动作有关,“月”与人体部位有关。这样的识字过程充满情趣,既有趣地识记其形又清楚地了解字义,学生往往学而不厌。

二、字理,在分析汉字中寻找规律

汉字经过长期演变,字形与字义之间原本密切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联系不再密切,有的失去了联系。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对每个汉字都进行字理分析,课堂时间不允许,也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字理识字时,要在分析汉字的字理中寻找规律,考虑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

1. 掌握重现率高的基本字

通过中、低年级的学习,大多数结构简单的字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如“隹”字像喙利翼长的鸟,其特点是飞动中猛禽的动态,所以有展翅的形态,隹以鹰的形象为代表(翅膀大、强而有力、有利爪,可以向下垂直俯冲)。其次还有雕。“隹”和“追”同音,可从侧面说明这种猛禽善于追捕其他的鸟和小型动物。猎鹰的功能之一也是由于其动作迅猛而准确可代替主人去追捕猎物。雁、隼、准、準、進、雕、舊、鷹都反映出隹的善动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汉字全都是基础字,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这些基本字后,就可以对高年级的许多汉字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2. 区别易混淆和写错的字

汉字中易混淆和易写错的字大都是字形相近,比如将“冶”写成“治”,“冷”写成“泠”。对“氵”旁,大家都知道是表示“水”义。但要分析“冫”的意思和作偏旁的作用,还是需要字理知识的。“冫”在甲骨文像水面结成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字的音、义都是“冰”,是“冰”的初文(即刚开始的写法)。以“冫”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寒冷、凝结等意思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凋、冬、寒”。“冶”字是用冰块的融化比喻金属的销熔,所以用“冫”旁;而“泠”指水的清凉而不是冰凉,所以是“氵”旁而不是“冫”旁。这样分析形近偏旁,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形、义,避免了混用,而且很好地掌握了“氵”和“冫”两个形近意符的知识。

三、字理,在书写汉字中提升

慎对字理之“理” 篇8

第一, 标新立异, 追求时髦。有的教师盲目追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交流媒介”“新的挑战”“新的课题”, 以为落实新课标, 就是要处处“求新”“求异”。于是很多教师开始把“字理”搬进课堂, 大搞字形分析, 以为这样很有文化, 很有亮点, 很有效果。

第二, 厚此薄彼, 偏执一端。有些汉字学专家过分宣扬自己的研究成果, 反复强调字理识字的价值与意义, 导致一些不明事理的教师错误地以为, 字理识字是最佳的识字方法, 其他识字方法已经过时。

第三, 认识浅薄, 滥贴标签。有的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 对字理识字的原理不甚了解, 想当然地生造字理, 乱编口诀, 误导学生。这种现象在一线教学中非常普遍。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性, 字理识字同样存在着局限性。把字理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一要适时适度, 二要深入浅出, 这样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面对字理教学中的“非理性”现象, 教师需要加强学习, 准确定位, 科学把握, 谨慎面对。

一、正确解读, 准确定位

理念决定行动, 思想产生出路。语文教学的很多问题, 归根结底是理念问题、认识问题。在字理识字盛行的今天, 谈论其是否必要必须回归到思想的源头———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为标准。如果达不成这样的基本认识, 大家的讨论就变成“鸡同鸭讲”, 并无多少意义。

众所周知, 新课标出现了很多高频词, 如“语言文字运用”“语文素养”“积累”等, 那么是否有“字理”的相关表述呢?通览全书, 难觅“字理”二字。为什么呢?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给出了答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这段表述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需要的是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并用, 而“字理识字”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种方法, 并非课课通用、字字适用;第二,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不能只讲方法不求方式, “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样重要, 因此选择“字理识字”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绝不仅仅是展示古文字。

字理识字虽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唯一的识字方式,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语言文字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与“字理识字”又有什么关系呢?汉字的特点很多, 应根据汉字科学的研究来确定。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因此“识字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实践证明, 字理识字在这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字理识字讲究汉字的构形理据, 即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教师将小学生容易理解的古文字形与现代汉字形体对比、联系, 就会使学生理解独体字楷书笔画构形的原理, 理解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偏旁组合构图的原理, 从而克服了教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生一笔一画地记的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标还附录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这些字构形简单, 重现率高, 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 也就是基本字多数能够充当义符和声符。这是由于汉字的理据性和构字的系统性决定的。因此, 充分应用字理, 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 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字理识字, 理应成为识字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辩证看待, 科学把握

现行各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 每篇课文有生字 (会认、会写) 10多个, 这么多生字哪些需要应用字理进行教学、怎样教学, 语文教材并未进行提示, 语文教学参考书也未作解释。那么一线教师又是怎样把握的呢?从笔者几次参与备课的经历来看, 教师们主要是选择书写难度比较大的生字来教学, 觉得这样的字笔画多, 易混淆, 需要通过字理进行区分。如一位教师教学《古诗两首》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课, 从生字表中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中选择了最难写的“处”字, 通过形象演示来进行教学:处, 会意字, 繁体为“處”, 上表声下表形, 表示脚依小桌而坐, 引申为所在、居址之义。

这样讲析, 显然超出一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 因为它涉及到的种种知识, 远离学生的语言经验、生活经验, 如此系统、完整的分析, 有悖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甚至会使学生陷入“不说还明白, 越说越糊涂”的境地。

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 “处”字是最难写的, “处”字的偏旁“夂”和“卜”, 学生都没有学过, 是完全陌生的。教学时只要与“外”进行比较, 问题就能迎难而解。现在教师通过追根溯源, 讲了一大堆道理, 最终将简化的“处”演变成繁体的“處”。道理似乎讲清楚了, 但学生的认识却更加模糊了。

可见, 哪些字适合应用字理进行教学、怎样教学, 应根据汉字本体构造、使用的规律和学习者接受汉字教育的心理认知规律来确定, 二者舍其一, 就无助于教学。如果不遵循甚至违背汉字本体的规律, 随意乱讲汉字, 必定会使学生走进识字的“死胡同”, 后患无穷。但是如果把汉字本体的规律简单地搬进课堂, 生硬地展示古文字的演变过程, 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规律, 势必使学生生厌, 实在无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汉字表意的特点、因义构形的构字规律, 使得我们的教学应该不仅仅立足于认得其形, 呼出其声, 更应该立足于汉字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 使学生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在汉字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感受汉字的意趣和厚重, 由此, 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汉字的喜爱和主动识字的愿望。

字理教学未能回归理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于汉字学知识、字理识字原理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由于大部分师范院校并未开设汉字学方面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也极少组织字理教学方面的培训, 从而导致字理识字所依托的汉字学,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基本是一个空白。因此,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到字理教学的重要性, 老老实实地补上汉字学这一课。笔者以为, “内外兼修”, 当是提升教师汉字学专业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是“内修”, 即以“阅读”为核心, 通过个人的专业学习,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汉字文化素养。目前, 已出版了一些专著, 如《字理教学手册》《汉字详解》《汉字形义详解》等。

二是“外修”, 即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搭台, 引领教师参与字理教学研究, 增强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字理教学须适时有度 篇9

一、字理教学应找准时机

俗话说 :“好钢用 在刀刃上。”运用字理知识进行教学也是如此。字理知识的运用应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 用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上, 用于学生学习有困惑的时候, 用于合适的教学环节, 这样更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字理, 在教学关键处提点。

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几个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重要词句, 这些词句如果在题目中, 就叫“题眼”;如果在文段中, 就是文章的“文眼”, 它们通常就是我们的教学关键点。教学时, 如果能紧扣题眼或文眼适当渗透汉字知识, 并辐射开去, 必将对学生理解、感悟全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 讲述的是生活贫困的渔夫夫妇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文中渔夫的话:“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关键词“熬”值得细究。可这样引导:“熬”字, 本义为“干煎”, 字从“灬” (“火”的变体) , 引申为比喻义“忍耐、坚持”。再引导学生想象在火上被慢慢煎熬的痛苦, 体会渔夫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助人的决心。接着用“挺”和“撑”两字与之比较, 使学生领悟到:“挺”“撑”与“熬”字义相近, 却不及“熬”字形象准确。“熬”字更能表现出渔夫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抓住“文眼”, 仔细推敲, 不仅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的内涵, 而且明白了掌握准确的字义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2.运用字理, 在学生困惑时解疑。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因字典、文中注释都只讲字义而不分析字的形、音、义关系, 学生查字典或读注释了解字义, 却多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教师要选择有效策略帮助学生, 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 深入了解字理, 这样常常能化难为易, 又能使学生觉得汉字生动有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是个难点。这是文言文句式, 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 容易根据生活常识, 把“家禽”理解为家里养的鸡鸭鹅等。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能借助“禽”的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那将会水到渠成:出示“禽”的金文, 告诉学生“禽”是个形声字, 上部是“今”字, 做声旁, 因此, “禽”的韵母是in音;下部是有柄的捕鸟网, “禽”的本义为“持网捕鸟”, 后来引申为“飞行的鸟类”。本文中的“家禽”是两个词, 指的是“家里养的鸟”, 应读成“夫子家/禽”。这样一来, 学生既理解了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 又解决了朗读的断句问题。

3.运用字理, 在恰当的环节点拨。

字理知识,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反复思量, 有机地在各个教学环节穿插运用字理教学, 使它充分发挥不同的作用, 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中的“隔”字, 笔者曾听过某位教师执教, 她先出示“隔”字, 告诉学生:“隔”字有一个左耳旁。这个左耳, 和耳朵没有关系, 表示高大的土山, 有阻隔作用。再出示“台湾岛, 隔海峡”及中国地图, 从而让学生明白海峡同样有阻隔作用, 并让学生组词理解。

课上到这儿, 我觉得这位教师对“隔”的形义教学是很成功的, 在识字环节采用这样的字理教学, 以“隔”的部首理解字义, 简洁明了。接着, 这位教师话锋一转, 引导学生掌握字形:

师:“隔”字写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 (出示“隔”的图解文样, 让生理解“隔”的右边为鼎状炊具, 上方表示蒸笼的好几个抽屉, 下方一横表示一口锅。强调不能写成两横。)

“隔”字学生确实容易写错, 这样的指导十分必要。可遗憾的是教师指导后却没有落实“写”, 这不但使讲“隔”的字理目的不明, 也使指导的作用大大减弱, 因为学生不写字实践, 对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的。如果在学生书写时讲这些字理, 字理的效果显然能发挥出明显的功效。

二、字理教学应把握尺度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灵活运用字理知识, 根据教学所需而定, 注意把握好字理知识运用的准确性、深与浅及选用的合理性, 有节度、有方法地传授字理知识, 使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1.仔细斟酌, 正确选用。

在教学中应用字理知识须准确。教师应严格按照字理知识分析汉字, 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解构汉字, 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不科学的解释。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还是存在随意解析汉字的问题。如有位教师是这样区别形近字“即”与“既”的:

师: (出示汉字“即”与“既”, 并在字上注音。) 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请读这两个字, 边读边思考它们的声调与字形的右部有什么联系。

(生说不出)

师:“即”的右部是两笔, 它的声调是———

生:第二声。

师:“既”的右部是四笔, 它的声调是———

生: (恍然大悟) 第四声。

这位教师的字理分析显然是极其可笑的。“即”与“既”可这样引导区分:“即”, 甲骨文为, 像一个人跪坐在盛有食物的器皿前面, 意思为入席就餐。而“既”, 甲骨文为, 字形像一个人张嘴转过头, 表示已经吃饱不再吃了, 本义是已经, 引申为完成、结束, 意思与“即”相反。我的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运用科学的字理, 才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汉字。

2.深入浅出, 形象易懂。

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 应该化难为易, 利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易错易混淆的字, 而不是故意为之, 使它成为课堂的一种负担。教师应该在自己理解汉字构字原理的基础上, 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 学生自然易于掌握, 兴趣盎然。

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时, 生动地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幅”与“副”, 让人印象深刻:

师:“幅”是个形声字。“畐”是声旁, 原写作, 是酒坛子的象形。“巾”是它的形旁, 表示布帛的宽度。“幅”可以当量词, 指有一定宽度、一定面积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一幅———

……

师:“幅”有个双胞胎兄弟, 就是“副”。“副”字从“刀”, 表示分开。原指把酒坛子分成两半。后来就引申为形容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它可以当量词, 表示一双。谁能说说 , 你见过一副———

生:一副筷子、一副手套。

生:一副眼镜、一副对联。

看, 这位教师把“幅”与“副”深奥的本义, 通过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传授,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个形近字的不同含义, 真可谓精妙, 有事半功倍之效。

3.因字而异, 找准角度。

对于一些学生难掌握、易混淆的生字, 或是有助于深入体会文意的字词, 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字义, 应视不同的汉字和不同的情况, 选择恰当的方法, 不然可能将简单的字义复杂化, 增添学生的负担。

如“看”字的教学, 可采用溯源分析的方法:“看”在篆文中写作, 也写作, 为举手遮光、远眺侦察之意。后者的指战旗, 表示将领远眺观察。选择后者分析, 有更多汉字文化, 语文味可能更浓, 但是, 这样的分析对于一年级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其实, 可以不用追溯古文字形, 直接从现代字形入手:“看”是个会意字, “目”上有一只“手”, 表示用手遮光眼睛看得清之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当即就能理解。

有趣的字理识字 篇10

通过对汉字渊源的追溯,我惊奇地发现汉字的一笔一画都代表着祖先造字的智慧。著名的语言文字学专家袁晓园说过:“世界唯有汉字有字理。”所谓字理,指汉字的造字构形理据。汉字的造字构形理据主要体现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以及转注和假借这“六书”造字法上。象形字源于绘画,见行知义;指事字源于记号和图画的有理结合,用指示性的符号特指事物的某一部分;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组合而成的,用于表示较为复杂的语义;形声字由表义和表音两部分组成,仍然以象形字、指事字为基础的表义符号是表音兼表义的文字。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特点,从汉字造字构形的原理上,对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识记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字理识字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一、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

汉字以偏旁部首为枢纽形成紧密的关联性,北京大学的李大遂教授根据汉字偏旁分类,绘制了《合体汉字生成示意图》,通过这张图,读者可以清晰看见汉字根据偏旁的编排形成了网。他认为:“汉字形、音、义系统是以偏旁为枢纽建立起来的,偏旁是汉字形音义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偏旁是汉字体系最重要的结构单位,偏旁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汉字体系最重要的结构关系。”无独有偶,现行字理识字中“以一字带一串”的做法不仅抓住了汉字80% 为形声字的特点,也基于汉字偏旁的链接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学中重视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把形与义科学联系,学生会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汉字的形体因义而建,汉字构建可以简单归纳为“因义赋形”。学生在众多生字中找到规律,就能够成批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案例分析(以“扌”为例):

人教版第二册的《识字二》会第一次学到带有“扌”的“扫”字。首先明确“扌”源于“手”的变化,当“手”做偏旁时写作“扌”,和手的动作有关。“扫”是一个会意字,通过引导学生做动作来体会“扫”的字义。在同一册中学到的“把、拉”二字,教师再次联系“扌”的意义,学生很快能体会到两个生字的字义了。在每次以“扌”为部首的生字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说出更多的汉字,并通过动作理解字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自然能见字形而理解字义了。如到第三册生字学到的“拥、抱、扬、打、指、接、拔、抬、折、抓、捉、拍、掉”学生能将字义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另外在小学生字中常见的、和手相关的部首,如“(爪)爫”是一手抓拿之行、“(攴)攵”是右手执棍敲打之形教给学生汉字常识,那么在接下来大量的生字学习中,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字义。

以偏旁部首为线索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生字库,也可用于区分容易混淆部首的生字学习中。如:“目”字和眼睛有关,所以“看、瞧”等字不能写成了“日”字旁。再如学生容易混淆的“礻”和“衤”也可解释前者是“示”字作偏旁的字形,表示祭祀;而后者是“衣”字作偏旁的字形,表示和衣物有关的事物。因此根据它们代表的意思来区分,教材上的“礼、祝”和“被、初、补”就不容易写错了。

二、遵循同源字中的音近义通规律

识字教学经过多年研究探讨,大部分教师意识到利用汉字规律来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正如本文教学策略中提到字理教学之偏旁分析一样。但是汉字中还有一些音近义通的同源字,如果仅仅从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分析理解,还不足以理解母体字代表的本源意思。而一组同源词中的源词与派生词之间在意义上具有内在的渊源流别关系,构成一组音义相关的词。这种现象分为“语言的类推性”“孳乳分形”和“音转分形”等三个方面。在小学低年级识字中,我们提到音近义通现象主要是孳乳分形。例如《说文》:“取,捕取也。”原始婚姻经历过掠夺阶段。因此“取”由“捕取”义引申为“娶妻”,但最初并没有为之另造新字。例如《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后来特为“娶妻”义另造了个“娶”字。这个“娶”字就是在旧词“取”的基础上孳乳而分化出新的字形,是孳乳字,其音义皆来源于源字“取”。

三、追源 - 对照的教学方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生字以象形字为主的独体字,编者在教材安排上也以图文结合为学生创造了直观生动的文字世界。如“日、月、目、耳”等就配上甲骨文或者图画来对比教学。这也启示教师和学生,追源 - 对照是我们探究汉字世界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追源就是从汉字的起源开始,简单阐述其变化过程,一般通过图形展示。而对照意味着楷体和实物或其他字体在比划或形状上的对比,利于学生理解汉字部件的意思,方便识记。如“鼠”的篆体字很清晰地展示出上面代表老鼠的头(三根胡须),下面代表了老鼠的脚和长尾巴。如“祝”的甲骨文左边为祖宗的灵牌,右边为一个人跪着,表示古代的礼节。再引导学生发现“礻”的字大多和祭拜祖或神灵宗有关:礼、祝、福。通过追源对比的字理分析,学生再不会把“礻”和“衤”混淆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生字都需要并适合字理识字,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把握一个度。在一些字理识字教学中,常常看到老师为了分析字理而字理,在讲述过程中分析字理时与课文使用的本义不同等情况。我国汉字历经多种字体演变,很多简化字很难和字源联系起来。字理识字教学对学生识字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利于理解字形

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以直观、形象为特点,擅长记忆直观、生动的材料,教师在讲解形象的字形时若能够联系代表的事物或展现甲骨文来进行简单的字理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人教版第三册《识字三》的“川”“州”,学生很难理解山川和州是什么。若能给出川的甲骨文并告诉学生,这代表着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而州的甲骨文是代表着河里的岛,居住的地方。通过简单的字理分析,学生对“州”“川”二字的字形了如指掌。

2. 利于理解字义

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多是靠联想提取的,就如上面的“州”“川”二字通过溯源就提取了字义。再如“染”是会意字,“氵”表示染色用的液体,“九”是个虚数,表示要染好颜色需要很多次反复进行,“木”字表示染色来源于植物,通过简单的结构分析,学生就不容易写错“染”字了。

3. 利于掌握汉字规律

正如上文所言,许多汉字以偏旁形成关联。在低年级生字教学中要把握好“第一次”,引导学生掌握识字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如人教版第二册《识字二》中的“扫”是第一个具有“扌”的生字,教师引导“扌”是由“手”变化而来,与手的动作有关。学生在后来学到的“拥、抱、扬、打、指、接、拔、抬、折、抓、捉、拍、掉”就能够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讲字理,讲一个带一批,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偏旁含义和独体字的含义之后,就能够自学很多生字了。再如品字形结构的字,我们在学习“森”字时理解三木“森”比两木“林”代表更多的树木,也让学生明白三个单体字重叠代表数量或程度加大,那么在学习“晶、品”等字时就容易理解了。

字理为本 促进阅读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93-01

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以字理为本是指将这些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的汉字构成规律作为识字的基本学理。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字理来分析和记忆汉字,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一、字理破题,带动阅读

题目能够凸显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这里所说的“字理破题”,是指抓住题目中的核心词语进行字理分析,点明题义,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欢庆》时是这样“破题”的:

师:“欢庆”的“庆”是“广”下面加个“大”,我们在学习偏旁部首时已经知道了“广”与房屋有关,与“大”字联系起来,可以怎样识记“庆”字呢?

生1:“广”表示房子,一间“大”房子建好后就要庆贺一番。

师:这位同学结合汉字的形和义进行记忆。还有其他的识记方法吗?

生2:“广”表示房子,房子就是家,“家”里有了“大”喜事就要庆祝。

师:这位同学联系生活,说得合情合理。

生3:“广”表示房子,房子就是家。我们的祖国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最大的喜事是国庆节,这一天,我们都在庆祝祖国的生日。

师:这位同学联系课文内容来识记“庆”字。那么,“庆”的繁体字是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繁体字“庆”的演变过程)“欢”字的“欠”部首表示什么?

生:人张口吹气。

师:人们高兴时又唱歌又跳舞。国庆节到了,全国人民是怎样欢庆的呢?赶快读读课文吧。

再如,教学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以抓住题眼“富饶”进行字理解析。做法是:首先出示拼音,学生边读拼音边展开联想,通过顺口溜“一口人种了许多田,盖起大房屋(宝盖头)真富有”说明“富”的字理。然后用换部件法识记“饶”字,利用义符分析“饶”的字义,同时用与“饶”字相似的字(如浇、晓、烧)进行识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房屋有田地就能丰衣足食,“富饶”是形容物产多、财物多。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明白题目的意思了。

二、字理析词,深化阅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表现主旨与核心内容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或尽表情达意之美,或现褒贬喜怒之情,或呈峰回路转之妙,或有点石成金之用。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鞋匠的儿子》时发现,“尴尬”一词在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议员们才会感到尴尬,才会有之后的羞辱,才会有林肯的精彩回答,我们才能领略林肯的风采。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好好地品味“尴尬”一词。笔者的做法是:上课伊始便直奔主题,提问学生:“当鞋匠的儿子当选为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时,议员们有什么反应?”学生读完课文后很快明白了议员们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而这就是文章的主线。抓住这条“主线”,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字理分析“尴尬”一词,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认清“尴尬”两个字的字形,找出它们的偏旁分别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尴尬”一词的本义,笔者运用肢体表演“大”字表示人,再把左脚往后弯曲,告诉学生这是“尢”,“尢”的竖弯钩表示被弯曲的一只脚,接着扮演跛脚的人走路,引导学生想象此时跛脚的我在正常人面前会感到难为情,神情变得不自然,这就是“尴尬”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说说“尴尬”一词在文中的作用。可以说,抓住“尴尬”一词进行字理解析,能够让整节课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三、字理析词,拓展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主要方法也应是语文实践。应用字理析词能够开启学生的语言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的教学进行说明。课文在描写青年人和老年人走搭石时是这样写的:假如有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时笔者抓住“伏”字,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民敬老的美好品质。“伏”是这一课的生字,笔者首先请学生认读“伏”字,接着提问学生:“‘伏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弯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出示“伏”的甲骨文,即左边一个人,右边一条犬,多媒体课件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变化过程。在深入理解生字的基础上,为了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家乡人民的什么品质?2.你想对文中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呢?通过运用字理析词,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

巧析字理,打造精彩识字课堂 篇12

一、巧析字理, 体验识字趣味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字理分析,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识字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从识字中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教学“天牛”这个词语的时候, 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 (出示天牛图、词) :这是谁?

生齐读:天牛

师:知道它为什么叫天牛吗?

(生自由想象说)

师:它的两只角就像牛角, 还会在天上飞, 所以人们叫他……天牛。看, 这就是古时候的人们写的牛, 他们照着牛头的样子画了一个牛, 慢慢的, 牛的两个角就演变为现在的撇和竖了! (电脑演示“牛”字的演变过程) 小朋友, 你们记住“牛”了吗?谁会写? (指名书写)

二、巧析字理, 学会自主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 通过教师巧析字理, 帮助学生总结识字规律, 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进而提高识字水平。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识字, 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式: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朋友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成员, 这个家族就叫做———昆虫!小朋友们, 请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名字,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名字中都有虫字旁

师: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虫字?

生:因为他们都是虫子。

师:再读读这些字的音, 看看它的形, 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字的左边表示的是字的意思, 右边表示的是字的读音。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字叫做“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 比如“江、湖、河、洋”等这几个字是什么字?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形声字。它们都是三点水旁, 跟水有关。

师:接下来,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你知道这几个字怎么读吗?

师 (课件出示“青”) :这是青草的青!你猜猜, 这些字怎么读?

(师继续出 示 :“请、清、情 、蜻、晴、睛”)

三、巧析字理, 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教学不仅可以使词语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也可以让学生依据字理提高识字效率, 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字理的特点, 为学生创设适合的运用情境, 以使学生在分析字理识字的过程中凸显出词语教学的丰富性, 真正体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从而使语文课堂显得更加精彩。在课堂教学中, 我为了让学生对“蜻蜓”一词加深了解和记忆,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蝴蝶还有很多朋友呢, 你能找到吗? (出示课文的插图) 你看到了谁?

生:蜻蜓。

师:仔细观察, 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像一架小飞机似的。

师:你说得可真形象啊!快看, 小蜻蜓飞来了! (出示蜻蜓图和词语) 谁能读准它的名字?

(生读)

师:仔细观察, 说说“蜻蜓”这个词语还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生:都有“虫”字旁, 而且去掉“虫”字旁还是这个读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准确,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会儿我们集体研究。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 蜻蜓不但是个飞行高手, 它还是捉害虫的能手呢!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4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 就连蜻蜓在水里的宝宝一年也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呢! (师边阐述边出示相关数据) 你想对蜻蜓说什么?

生:蜻蜓, 你可真厉害!蜻蜓, 你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蜻蜓, 我以后不再伤害你了!蜻蜓, 谢谢你帮我们消灭害虫!

师:是呀, 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让我们一起说:“蜻蜓, 你好!”

上一篇:草原英雄小姐妹下一篇:中职学校体育课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