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套曲

2024-06-24

艺术套曲(共9篇)

艺术套曲 篇1

作为十九世纪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罗伯特·舒曼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 体现了他的非凡才能, 特别是, 他在钢琴创作过程中, 借鉴舒伯特声乐套曲的表现形式, 把原本相对独立的系列钢琴小品组合成钢琴套曲, 从而开启了钢琴曲中的独创性体裁。舒曼一生共创作了几十部的钢琴套曲, 《狂欢节》、《蝴蝶》、《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幻想曲集》、《少年曲集》和《森林情景》等一些曲目, 都颇具代表且为人熟知。

与此同时, 舒曼又是一位有着典型二重性格特征的艺术家。他臆想出了两位内心世界的代言人——弗洛列斯坦 (Flore-stan) 和埃塞比乌斯 (Eusebius) , 在他的钢琴套曲中始终伴随着这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艺术形象:弗洛列斯坦豪放、热情、勇敢, 俨然一位富于斗争精神的英雄;埃塞比乌斯娴静、内敛、优雅, 更像一位富有浪漫气质的诗人。正因为如此, 舒曼的钢琴套曲在具有新颖体裁的同时, 又有着独特的音乐张力和艺术魅力。

一、文学手法中承载了丰富感情

音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舒曼在音乐评论中认为“音乐是心灵的流露”, 在钢琴套曲创作中, 则是力求实践、体现这一观点。他通过模拟文学手法, 运用钢琴音响中丰富的复调、织体、华丽的音色效果和踏板的色彩等, 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刻画、鲜明的形象描绘和丰富的情感抒发, 真正做到了把思想感情有机融入钢琴套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使他的钢琴套曲显得思想深刻、内容生动、情节感人。舒曼本人自称他的作品是“情调之画”, 一点也不为过。后世的音乐评论家更是对他钢琴作品的这一特征给予了高度肯定, 如前苏联的瓦·科年 (B.KOHEH) 就说过, “舒曼的同时代人中没有一个能包罗如此多种多样的印象, 表达如此深刻充沛的感情。由激动而转为兴奋激昂、处于极端对立的奔放的热情和伤感的幻想、不可思议的神秘性、时而近乎怪诞的幽默、叙事诗的因素——这一切使得舒曼的钢琴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特征。”[1]这一评论无疑是对舒曼钢琴套曲中所具有的丰富感情的最好注脚。

二、极端对比中凸现了戏剧效果

舒曼在他的钢琴套曲里既描绘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叙述了变化无常的内心世界, 既展现了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象、又刻画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使得他的作品就象是一出出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戏剧。特别是, 舒曼在钢琴套曲中巧妙地描绘了弗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强烈反差的内心世界和明显冲突的情感表现, 从而使得他的钢琴套曲让人听后觉得时而热情时而冷静、时而激昂时而沉思, 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戏剧效果, 使钢琴套曲展现的戏剧场面更为逼真、戏剧效果更为明显。舒曼的钢琴套曲中, 有不少曲子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动的戏剧场面和强烈的戏剧效果, 如《幻想曲集》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 它的第一首是以压抑而细腻的音响写成的幻想“场面”《夜晚》, 接着是狂热而兴奋的《激情》, 之后是满怀柔情的《为什么》, 再后来又是用陡升突降的音调所表现了动荡不安心情的《奇想》。其中的分曲也是如此, 如在第一个三部曲式的结构里, 一开始表现的主要是“弗洛列斯坦”性质, 与中部“埃塞比乌斯”性质形成对比, 但是这个中部本身的结构也象是对比的三部曲式, 其中间部分紧张、冲动而激昂, 使得整个曲子的中央插部显得忧郁而神秘, 含有对比的、爆发性的因素。用来衬托这个插部的第一个‘弗洛列斯坦’主题, 和它形成最强烈的对比。[2]

三、诗意幻想中彰显了现实力量

舒曼有一句关于幻想的名言:“但愿在法则的链条上, 永远绕着幻想的银线”。[3]此外, 他也曾说过, 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或许, 舒曼由于家庭成员屡遭不测和个人感情生活的挫折, 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了失落和压抑, 加之受文学作品的影响, 便自然而然地沉醉于幻想世界, 藉以精神安慰和感情寄托。不过, 舒曼的幻想与当时德国浪漫主义者追溯往事、逃避现实的作风不同, 而是追求诗意的提升和前进的热情, 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心灵对话。在他的内心挣扎中, 较之于埃塞比乌斯的温情诗意, 弗洛列斯坦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总是占着上风。因此在他的作品中, 撩开幻想的面纱, 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情、触动心弦的音调、发自内心的呐喊、震撼人心的效果, 我们在感受由庸俗的社会、宫廷的约束、孤独的心灵所带给他的悲观失望和怀疑逃避的同时, 同样可以感受到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勇于抗争的精神, 而不仅仅是遁入幻想的诗意。因此, 他的钢琴套曲一方面具有梦幻诗意, 另一方面却又总是彰显着现实力量。也正因为如此, 喜爱舒曼音乐的人, 无论是演奏家, 还是欣赏者, 总能被他钢琴套曲中所蕴含的激情和力量所深深打动, 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总览舒曼钢琴套曲, 他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风格, 发展了威柏和舒伯特的进步浪漫主义传统, 在此基础上, 创新了钢琴曲的表现手法, 开拓了钢琴创作新的境界, 展现了音乐艺术的现实力量, 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文献

[1][苏联]瓦·科年.舒曼的音乐创作.音乐译文, 1960, 3.p60.

[2][苏联]瓦·科年.舒曼的音乐创作.音乐译文, 1960, 3.p62.

[3][德]古·扬森编, 陈登颐译.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 p142.

艺术套曲 篇2

日前,由江苏音像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大型声乐套曲《南京1937》(朱小松作词,熊初保作曲)CD面世,用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省音协副主席吴小平的话说“这是能载入江苏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

该作品歌词初稿完成于2000年2月,全国有四位作曲家谱完过全词,还有的作过单曲。由于经费等诸多原因,无缘出版和登台。直到去年6月江苏省作曲家熊初保决定为全词谱曲,词作家朱小松补写了反映南京保卫战的一首《在你即将陷落的夜晚》。江苏省音协副主席吴小平偶然听到其中的歌曲,深感震憾,于是大力舉荐,加上省音像出版社制作人陈小东的鼎力支持,《南京1937》终于得以面世。

整个作品具有全景性和纪实性, 许多感人段落依据真实故事、幸存者证言和参战者实录,共分12个部分。序:南京,我愿陪你一起哭/一、在你即将陷落的夜晚/二、鬼子来了/三、江边惊魂/四、人间活地狱/五、难民曲/六、约翰·拉贝/七、干妈的故事/八、幸存者的诉说/九、一个日本侵华老兵的忏悔/十、我的祖父、我的祖母/尾声:扬子江啊扬子江。全曲由两位青年作曲家潘磊、臧恒精心编配。

词曲作者抱着做一回难民和遇难同胞亲人的心态,来重温70年前南京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与悲痛,并以此作品告慰30万遇难同胞的在天之灵,祈求世界和平,愿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悲剧永不发生。

艺术套曲 篇3

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选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所作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创作于1840年,这一年正是舒曼与克拉拉结婚之年。结婚的喜悦为舒曼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灵感,仅在这一年他便创作了《桃金娘》、《诗人之恋》、《爱情青春诗歌》等多部声乐套曲,出版了多部艺术歌曲集,创作的艺术歌曲达百余首,堪称是舒曼创作生涯的辉煌之年。舒曼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著名诗人夏米索的长篇叙事诗《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时而活泼时而害羞时而悲伤的女主人公正是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的缩影,他决定采用其中的八首诗作进行创作描绘。该套曲讲述了一个少女从相识、恋爱、结婚、生子到亡夫的五个感情阶段。整套作品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人文情怀,简洁而优美的旋律完美地诠释了女性细腻的感情生活,是一部不朽的名作。《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该套曲中的第二首,曲风亲切、活泼,色彩明亮,表达了女主人公与爱人热恋时的喜悦和复杂的矛盾心情。

二、音乐特点分析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突出了乐曲的主题感。舒曼将该曲的调性设定为降E大调,使得音乐既明朗又不过于呆板,很适合于表现作品的主题;同时采用降E大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曲在曲风上活泼、亲切,采用4/4拍更凸显了女主人公纤细、温柔、可爱的特点。

(一)呈示部。本曲的第1-17小节是该曲的呈示部,主要是对主题的阐述。第1-9小节是第一乐段。舒曼为了表现少女激动、喜悦的心情,前奏只写了简短的一个小节,采用降E大调柱状主和旋来模仿女主人公兴奋、轻快的脚步声,表达了少女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好友她的爱人是多么美好。前奏之后紧接着就是该曲的中心思想:他,比任何人都高贵!为了与中心思想有所呼应,舒曼巧妙地采用降E大调的一级和二级和弦的分解和弦作为声乐旋律部分,音乐与歌词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从整个乐句的旋律线条来看,为了彰显女主人公激动的心情,舒曼采用了起伏比较大的旋律线条来表现。该乐句最低音从小字一组的E一直向上发展至小字二组的E最后回归至小字一组的F。这样大的抛物线型旋律线条非常清楚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诗人夏米索在主题出现之后都有一句描写女主人公赞美爱人的诗句以达到补充、解释主题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诠释,舒曼先后使用了一级、二级、五级以及七级和弦进行剧情的叙述。为了紧扣主题,舒曼在第一和第二乐段之间的衔接部分采用了主题旋律用来进行自然的过渡,这种紧扣主题的手法在该曲的后半部分也被频繁地运用。第10-16小节为第二乐段。虽然诗词并未重复出现中心诗句,但从诗词内容上看仍延续着主题思想。所以舒曼在这里仍采用与第一乐段主题相一致的旋律进行表达。

(二)展开部。本曲的第17-54小节是该曲的展开部,共由3乐段组成。舒曼采用了单三部的曲式结构以充分表达女主人公因为爱情而变得患得患失、焦躁不安的复杂心情。舒曼在展开部的伴奏部分仍延续了呈示部的柱状和弦结构,但此刻所表现的是主人公焦躁不安的心情,与呈示部的表现思想截然不同。第一乐段是17-28小节,其中17-20小节为间奏。从间奏部分可以看出舒曼有意识地将音乐的情绪收回,为下面女主公的徘徊不安作铺垫。第一乐段从调式色彩来看,舒曼采用了如增六度等的不和谐音程以及小调色彩的音程,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旋律线条来看,该段的旋律多以平缓的线条为主。舒曼在23-25小节分别使用了小字二组的E和F表现主人公对爱情坚定的信念。第二乐段是29-37小节,这里舒曼再次将旋律拉回到该曲的主题思想中,为了区分此刻女主人公的内心所以进行了一定的改编。第三乐段是38-54小节,这一段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自以为配不上爱人而产生的自卑和悲伤心情。这一乐段可以再细化分为两个小乐段,分别是38-46小节以及47-54小节。从节奏型和旋律线条上看这两个乐段存在着相互连接的关系:首先它们的曲式结构一致,都由3个乐句组成;其次节奏型相同;最后写作手法一样,两句都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关系而后在第三句使旋律线条向内收作为结束。这种句句相连、层层递进的关系很好地诠释了少女胡思乱想的急躁心情。

(三)再现部。第55-71小节是再现部。舒曼在这一部分从节奏、旋律都与呈示部相似,但主题部分的旋律进行了简单的移调变化。音域的降低预示着此部分的情感相较于呈示部要平静、低沉许多。全曲最终在钢琴零散的音乐声中结束。

摘要: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德国音乐家舒曼的作品,曲风亲切、活泼,色彩明亮,表达了女主人公与爱人热恋时的喜悦和复杂的矛盾心情。本文主要针对该曲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

艺术套曲 篇4

关键词:福列; 《一日诗》;风格

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情调加上优美婉转的歌曲,让歌曲的浪漫主义气息和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之美得以充分展现。福列对于钢琴的重视以及与葛拉莫根精美诗文的结合,给法国艺术歌曲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让这部作品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传世之作。

1 福列十分重视诗歌与音乐的完美配合

福列每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歌,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经过福列精挑细选的。艺术歌曲的歌词显现出诗歌的韵律,而艺术歌曲的旋律跳动着诗歌的脉搏。

《相遇》这首艺术歌曲的歌词表现出作者遇见了自己心仪的爱人,激动却又局促不安的心情,用含蓄、优美的诗歌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诗歌中运用了三处“是否”的疑问排比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诗人的那种诗情画意,那种见到自己心仪之人的兴奋与不知所措,排比句展现了作者面对爱情却又不敢相信的矛盾心理。之后的诗歌中“就像一条富有活力的纽带把你我连接起来”表现了作者经过矛盾的心理斗争,最终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诗歌最后“我的心灵因充满了爱情而颤抖,我的心依恋着你,虽然还不是很了解你,”表达了作者已深深地坠入爱河并由此而迸发出的伟大力量。这首艺术歌曲以浪漫、唯美、细腻的语言来诠释了作品的内容,让人品味起来就像陈年老酒,芳香四溢,体现了当时法国艺术的高贵与浪漫。

福列善于用富有色彩的音乐语言清晰地表达原来诗歌的绝妙意境,他总是能把本来意境很美好的诗歌更加完美地用音乐表现出来,总是那么的贴切,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富有诗意的美妙旋律。福列在创作时,有机地将诗歌与音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把诗歌想要营造的气氛刻画得栩栩如生,把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变化用流动着的音乐线条予以相称。

2 福列强调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

在福列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与声乐拥有恋人一般的关系,它们有时紧密相拥,有时相互陪伴。福列追求钢琴与声乐的重唱与对话,在他看来钢琴不仅仅是作为伴奏乐器,而是与声乐具有同样的重要地位。福利以娴熟和简洁的写作技巧赋予了钢琴伴奏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刻画出了与歌曲内容有关的人物心理和现实生活,含蓄而深远地表现出了歌曲的意境。

《一日诗》这部声乐套曲中的第二首艺术歌曲《永远》是这部声乐套曲中音乐情绪最为激情的一首歌曲,通过钢琴伴奏的烘托,歌曲激情四溢地表达了作者遇见心仪的爱人并决心义无反顾追求的执着精神。《永远》这首艺术歌曲选择了无旋律伴奏,用快速的三连音分解和弦贯穿全曲,烘托出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调。这首艺术歌曲的第24~27小节,在两小节的长音F处,用模仿的方法将前面两个小节声乐演唱部分的旋律在钢琴伴奏中模仿演奏,这种形式上的相互模仿造就了钢琴与声乐之间的一种良好互动,使钢琴和声乐在音乐上形成了无缝对接,让歌曲的主题深入人心。

3 福列注重钢琴在演奏时的细节处理

福列的音乐创作遵循了法国文学与法国音乐含蓄、典雅的艺术气质,体现着法国鲜明的民族性格。福列的艺术歌曲带有细腻、含蓄、委婉、优雅的特征,大部分是含蓄、典雅的抒情式风格。在演奏上,福列重视诗歌与音乐的默契配合,重视演奏时的抒情性以及连绵不断的音乐情绪,强调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除配合演唱外更需注重视演奏时的演奏处理。福列《一日诗》这部声乐套曲所包含的三首艺术歌曲风格各有千秋,因此对于钢琴伴奏的演奏处理也是有所差别,现以《永别》这首艺术歌曲为例,分析福列对于钢琴伴奏的处理。

福列声乐套曲《一日诗》中《永别》这首艺术歌曲,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对即将失去的爱情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这首艺术歌曲有一种如诗诉说的情感在歌曲里,随着歌曲情感的转化,音乐中流露出了一种伤感的情绪,使诗歌和音乐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对于《永别》这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十分尊重演唱者,并很好地起到了铺垫与互动的作用。以《永别》第7~9小节为例,钢琴伴奏的旋律声部一直在默默地附和着演唱者,而钢琴伴奏的其他声部却以四分音符的和弦式伴奏烘托着歌曲气氛。谱例中的连线可以清晰勾画出歌曲的语句,但需要在这些连线的部分注意一些细致的处理与演奏方法。在連线中的音符都加上了黑色圆点,这种形式叫做断音奏法,在演奏断音时,手臂要自然提起并略高于键盘,手指自然下垂,肩膀放松,大臂通畅,肘部自然运动带动小臂和手腕使手自然抬起,让手指处于积极主动弹奏的状态,从第一个音向下一个音运动时需要注意聆听音色,这首艺术歌曲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充满了失望和忧郁,所以要求触键时手指不要给予过多的外力,扎实饱满中带有柔和的触键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歌曲的风格。在演奏《永别》这首艺术歌曲时,还应注意对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处理,这首歌曲纵向采用柱式的和弦形式,横向却在伴随旋律声部的同时拥有各自的旋律走向,丰满了并不丰富的伴奏形式,由此可以看出福列在艺术歌曲中对于钢琴的精心设计与细心处理。在把握这首艺术歌曲的整体风格时,演奏上要保持语句流畅,绵绵不断的情绪时刻环绕歌曲,触键要轻而清晰,既要在弱奏时对触键高度精准,又要通过指尖中透露出一种含蓄、内敛的忧伤。(见谱例1)

谱例1《永别》第7 ~ 9小节:

《一日诗》中的三首艺术歌曲都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福列的创作才华,福列重视诗歌与音乐的完美配合,强调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注重钢琴在演奏时的细节处理。福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法国人特有的精致、细腻、潇洒、飘逸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法国传统的贵族气质,提高了法国艺术歌曲的艺术性,为法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邹琳.福列艺术歌曲的特点及其演唱风格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孙颖.福列早、中期艺术歌曲试析[J].音乐生活,2012.

艺术套曲 篇5

全套曲的20首歌曲中, 除第1首和最后1首外, 其他的都是磨工的自述, 整部套曲就像是一部第一人称的中篇抒情小说。套曲的音乐主要刻画了三个形象:1套曲中的主人公——-青年磨工, 他的音乐形象贯穿在每一首第一人称的歌曲中;2套曲的主要配角——小溪, 它被拟人化了, 作为时刻陪伴着青年磨工的亲密伙伴而出现。它的音乐形象主要是通过钢琴伴奏模仿时而轻柔、时而急促的流水声音来体现;3第三个人物是猎人——青年磨工的情敌。在套曲的音乐中, 主要用钢琴伴奏模仿猎人的号角声和马蹄声来表现这一人物。根据各首歌曲的情绪特点, 可以把套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的11首歌曲, 它们总的情绪是开朗活泼的, 充满了对幸福的幻想;第二部分是后面的9首歌曲, 它们表现了失恋的磨工那疑虑、嫉妒和悲伤的感情, 并逐渐地带上了悲剧色彩, 和前半部分形成鲜明对照。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旋律

舒伯特的歌曲旋律优美而简单, 淳朴而深情, 流畅自然, 绵延不绝, 多用小音程, 少有大跳音程,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 各种不同的情绪都在他的手中变成了相应的旋律而得到完善的表达。在写作风格上, 他的旋律有朴素的民歌风格, 如套曲中的第1首、2首、11首;有浪漫主义的甜美和忧郁风格, 如套曲中的第4首、9首、6首;有紧张的戏剧性风格, 如套曲中的第5首、18首;有温柔优美的风格, 如套曲中的第3首、13首, 等等。

第1首《流浪》, 有如全曲的开场白, 它是表现青年磨工开始踏上旅途时的心情, 这是一首单纯朴素的分节歌, 非常接近于民间曲调。歌曲首先采用向上跳跃的音调和活泼的节奏, 表现出磨工无忧无虑,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特别是每句结束时以及全曲结尾反复出现的“去流浪”三个字, 更给人一种幽默、风趣之感。这首歌曲采用了简单的对句结构, 旋律始终在主三和弦上跳动, 作者用生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充满朝气, 生机盎然的春景, 富有想象力。套曲的整个基调是明朗的, 旋律单纯, 调式采用大调, 调性变化不多, 所以伴奏和弦也就比较单纯, 有时仅仅是主和弦组和弦的变换。在《流浪》中, 除了第三句的伴奏, 左手有一个与旋律呈平行三度的下行级进外, 全曲一直是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 没有任何新的和弦因素出现。

第5首《憩息》中, 磨工爱上了美丽的磨坊姑娘, 他幻想自己长出了千万只手背, 把所有的磨轮都旋转起来, 好让姑娘把自己记在心上。歌曲的旋律富有内在激情。钢琴右手弹出快感的琶音, 左手配以八度跳进的固定音型, 模拟磨轮的飞转, 烘托出磨工内心的激动。作者在第一部分中运用了同名大小调的转换, 目的是为了增加曲调的激动、不安之感。在这首歌曲的中间部分, 当磨工回忆起每天黄昏工作完毕, 大家围坐在一起休息的情景时, 音乐中出现了磨坊主人和磨坊姑娘的形象, 在这里磨坊主人的音乐形象是平稳、持重的, 很合乎他的主人身份;而姑娘的音乐却非常柔和、温情, 歌曲通过寥寥几笔, 就鲜明地勾勒出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在演唱第1首、5首这种类型的歌曲时, 要特别注意对音量的控制, 通过气息的调节唱出中强的音量;音色应浑厚、柔和、共鸣要好, 特别要注意下巴与喉咙的放松。

在《美丽的磨坊姑娘》的创作中, 舒伯特常常采用德国民歌特有的旋律进行方式。一般来说, 德国民歌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和声总好象一声不响地、静悄悄地贯穿在旋律里面, 它的一串音符总是符合和声法则的。第3首《停步》中的歌声悠扬、抒情、旋律线起伏比较大, 但仍和《流浪》一样以主三和弦为骨干, 填充上其他的自然音, 各乐句在节奏上相同, 只是作了一些音高移位, 呈重复状态, 给人以停步之感。第9首《磨工的花》也是以主和弦为骨干的旋律, 但用了6|8拍, 使音乐更加活泼、热情, 表现了磨工从心底里献给磨坊姑娘一束爱情的花。在《美丽的磨坊姑娘》整个套曲中, 旋律的写作方式, 基本上都是这种单纯的自然音乐, 没有更多的变化音出现, 同时又采用对句结构和换尾不换头的民歌体, 反映了民谣那种简练、淳朴的风格。

二、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的造型性和拟声性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典型特征。在他的歌曲中, 我们听到了鸟鸣, 还有树枝的沙沙声, 车轮的飞转声, 猎人的号角声和马蹄声以及暴风骤雨……由于内容不同, 其伴奏造型形象也就不同, 在不同的歌曲中, 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在《美丽的磨坊姑娘》中, 钢琴伴奏的背景不断变化, 有时, 为了衬托出一个灿烂的春景, 也作为连贯套曲的一个重要线索, 钢琴伴奏常常以连贯的琶音、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模仿小溪潺潺地流水。第2首《向何方》中, 小溪的音乐是欢快、清澈地流淌着;第11首《我的》中, 小溪的音乐是非常活泼, 朝气蓬勃的, 衬托出主人公内心怀着爱情的喜悦。在第15首《嫉妒与矜持》中, 小溪的音乐激动不安起来, 充满了对主人公的担忧。而在最后两首歌曲《磨工与小溪》和《小溪的摇篮曲》中。小溪的音乐变得平静、缓慢、亲切、温柔了, 仿佛在安慰主人公。有时钢琴伴奏又变成了吹响的号角, 飞转的磨轮或塑造一个矫健英勇的猎人的形象等第。总之, 整个伴奏部分写得精致、细巧, 像一幅幅的音乐插图。集中体现作品的精神, 给演唱者以提示, 激发演唱者的演唱热情, 使歌唱自然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因此, 演唱者在歌唱中, 要注意与伴奏的协调, 寻找伴奏与演唱之间的内在默契。

三、结语

这部套曲反映出舒伯特在绝望、悲惨的环境中对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面对严酷的现实, 用这部套曲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愤, 唱出了自己对光明、对爱情的渴求, 诉说了命运的不平。通过这部套曲,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舒伯特所处社会的黑暗和当时知识份子的痛苦、矛盾, 这恰恰是这部套曲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以舒伯特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 对其中部分歌曲进行了艺术特色及演唱的分析, 力求能够提高我们对外国艺术歌曲的认知程度同时提高演唱水平。在套曲中, 作曲家从“我”的情感体验, “我”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感受, “我”个人的主观意识出发, 揭示了主人公“我”的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所谓声乐套曲, 又称为连篇歌曲集。在德语里, 这个词的本意是“歌曲的花环”, 形象地道出它的本质特征——由若干结构上各自独立, 情节上相互关联的歌曲所形成的一件完整的作品。①声乐套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题材之一, 舒伯特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刘蓉慧.《试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4.

[2]左开菊.《纺车旁的格蕾欣》和《魔王》中的抒情因素.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3]左开菊《美丽的磨房姑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

[4]孙艳辉《美丽的磨坊姑娘》.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6.

艺术套曲 篇6

1875年12月, 柴科夫斯基接到圣彼得堡一家叫做《小说家》的杂志社的约稿信, 要求在一年的时间里每月为杂志写一首钢琴小品, 内容表现当月气候特征和俄罗斯生活风俗, 每首乐曲配发一首俄罗斯诗人相应内容的小诗。杂志社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勾起柴科夫斯基的兴趣, 他欣然允诺, 并很快寄出第一首曲子《一月——炉边》。在1882年以《四季》的名称出版的钢琴曲集里面收录了这十二首钢琴小品, 在这些曲子中, 柴科夫斯基不但用音乐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每一季节的自然景色, 而且深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情感与日常生活。作品产生于19世纪这样一个俄罗斯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 毫无疑问, 这些作品是柴科夫斯基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进行创作的优秀范例。正如作曲家采用朴实的俄罗斯民间音乐语言的音调创作的《九月——行猎》, 虽然只是一部小品, 但作品的艺术风格却反映出当时艺术界的共同特征, 它与诗歌的紧密结合, 音乐描绘的艺术画面, 形成具有艺术通感的美学特质, 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气息;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真实地表现个人的亲身感受;[1]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心声。[2]

二、《九月——行猎》艺术特色分析

(一) 完美而严谨的曲式结构

优秀的艺术作品, 必然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 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3]作品为:Allegro non troppo (不很快) 。作品结构较为短小, 全曲仅有90小节。作曲家在创作该曲时采用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音乐作品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作品曲式结构完美而严谨, 分析图示如下:

(二) 音乐材料发展手法浅析

两小节以复附点八度平行的属持续音构成的引子之后是作品第一部分A (3—32小节) , 复乐段, 为由4+10+4+12规模的4个乐句构成。a乐句, 在主调G大调上展开。音乐主题在低音部以双音形式呈现;高音部分采用引子部分的发展方式, 在两小节的属持续之后转入主持续;最后以a乐句开放于D和弦结束。进入b乐句, 音乐主题转至高音部呈示, 仍然采用a乐句的发展手法, 但音乐通过一系列的分裂、模进、重复等发展手法进行了结构扩充, 最后一开放于D6和弦的方式进入a1乐句。a1乐句在重复时做了变化:首先是音乐主题变为在高音部分呈示;其次, 在双音主题基础上以八度形式进行了声部叠加;低音部的写法则是采用了b乐句低音部的写法。进入c乐句, 音乐主题再次出现, 在c乐句开始处的两小节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与a1乐句的平行, 随后即通过一系列的模进发展手法和和声上的补充终止将A乐段完满结束。

B乐段 (32—60小节) , 在主调G大调的关系小调e小调上展开。d乐句, 音乐主题变为单音旋律, 在高、中音部先后呈示;d1乐句为d乐句的平行;e乐句音乐主题转至在中、低音部先后呈示, 后乐节为前乐节的上行2度模进;f乐句则是采用e乐句的主体材料进行分裂模进发展;f1乐句则是在f乐句的基础上进行了9小节具有连接性的结构扩充, 将音乐推入A乐段再现。

A1乐段与A乐段几乎完全一致, 仅在全曲最后一小节作了和弦调整, 将A乐段结束小节第二拍高音部以三连音形式出现的分解和弦变为整和弦, 并增加一个自由延长的和弦从而圆满结束全曲。

(三) 线性和声特征

在西方音乐文化中, 和声是比其它音乐因素整理得比较彻底和系统化的因素。和声是贯穿整个音乐史, 始终被看作是研究形式的理论理论科目的唯一的音乐因素。[4]

作为俄罗斯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重要作曲家, 柴科夫斯基的钢琴音乐创作在和声发展手法的使用上既有忠实于古典主义严谨的一面, 又有颠覆传统较为自由的一面。分析探究柴科夫斯基独特的和声创作手法, 对全面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思想将有重要作用。就本曲而言, 作曲家严谨的一面主要体现在终止式的选择上。无论是在音乐的结构内部还是外部, 作曲家对终止式的使用都显得中规中矩。如乐曲第28—29小节处出现的经K46—DD7—D34—T和弦的终止式, 以及随后连续出现的D—T和弦的补充终止等, 都可以看做是柴科夫斯基在和声发展手法的使用上忠实于古典主义严谨的一面。

而颠覆传统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柴科夫斯基对线性和声的使用上。在本曲中作曲家使用最多的线性和声是自然音级进, 这种形态出现在乐曲的各个部分。如乐曲第6小节处低音部的五音列级进下行旋律线, 13小节处高音部的四音列级进下行旋律线, 31小节处高音部的四音列级进上行旋律线等。而在本曲的创作中, 由于作曲家大量使用了模进的发展手法, 所以, 这种自然音级进的旋律形态写法贯穿全曲始终, 再辅以偶尔出现的临时变音, 进一步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 让调性布局简单的乐曲, 却不时有了调性飘忽游移的感觉。

(四) 和弦外音

在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史上, 无论是古典主义作曲家还是浪漫主义作曲家, 为了丰富音乐的和声色彩, 增加旋律的华丽性和音乐的不稳定性, 在和弦外音的使用上都从不吝惜笔墨。就本曲而言, 常规的三种和弦外音:辅助音、经过音、延留音作曲家都有涉猎。这些和弦外音的大量使用, 能使简单的和声序列获得更充实的音响效果, 以推动和声向前发展。

本曲的和弦外音以经过音和辅助音的使用为主。与单音旋律中的经过音不同, 本曲的经过音多因声部的叠加和线性和声的使用, 形成了大量的经过式和弦及和音。如作品第24小节处高音部的经过式和弦。而关于本曲辅助音的使用我们可以在B乐段找到佐证, 无论是高音部还是低音部, 为了增加音乐情绪的紧张感, 在这里作曲家大量使用了三连音跳音, 将音乐逐渐推向了高潮。

(五) 持续音的使用

在音乐作品中, 持续音的使用常分为属持续和主持续。就本曲而言, 作曲家采用较多的是属持续。如作品开始处的引子部分和A乐段的前两小节, 高音部的属持续一开始就将音乐发展推向一种紧张情绪中。而随后在第5—6小节出现的主持续则稍微缓和了这种紧张情绪, 可是好景不长, 在第7小节, 再度出现的属持续又将音乐的矛盾激化。这些稳定与不稳定的结合在丰富和声色彩的同时, 也使音乐在矛盾统一中得到升华。

(六) 调性布局分析

本曲的调性布局简单, 以关系大小调为主, 如全曲一级曲式结构之间的G—e—G。但是, 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时显然不愿意这样呆板的继承古典主义的调性布局手法, 于是他在各乐段内部进行了新的探索。而他的这种探索是用一种很简单巧妙的方法实现的。在本曲的创作中, 柴科夫斯基大量采用模进手法, 将音乐不断转入新调, 非常自然和谐的将音乐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如在A乐段第10—15小节处, 我们可以看见从G—b—#c—#f—G的调性布局。尽管我们在分析时可以将这一部分特殊的调性布局形式划分为离调, 但无疑柴科夫斯基他的这种探索, 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调性布局思维, 为钢琴音乐的创作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四季》是柴科夫斯基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透过这部完美的将作曲技法、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的组合, 形成具有艺术通感的美学特质, 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气息的传世佳作, [5]我们不难看出, 1876年, 时年36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处于创作欲望和热情高涨的时期。尽管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 尽管自己的生活充满艰辛与不幸, 但在音乐创作中却时刻闪耀着追求光明理想的希望光芒。诚如这首他用热情、歌唱性的旋律谱写下这首鲜明反映出他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的《九月——行猎》。

参考文献

[1]蔡良玉, 梁茂春.世界艺术史音乐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3 (2) :222.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12) :429.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 :67.

[4] (美) 约翰·怀特著, 张洪模译.音乐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8) :96.

古筝套曲《长安八景》初探 篇7

第一部分雁塔晨钟

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自由、沉寂。音乐由远及近、由弱到强地描绘了清晨雁塔的美景和钟声。

从演奏技巧上看, 首先, 注意力度演奏的强弱。如乐曲一开始处的摇指, 要奏出一种沉寂、遥远的感觉, 音色不亮、力度不强。其次, 注意乐节与乐节、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最后, 注意“晨钟”主题的演奏。要表现一种历史感和沉稳感, 可依靠小臂和手腕的力量, 从上而下弹奏, 这样的触弦方式强调一种爆发力。

第二部分草堂烟雾

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古朴、典雅。描绘了烟雾缭绕下的草堂, 朦胧神秘的美感。

从演奏技巧上看, 首先, 从整体来说, 弹奏这部分时, 落指一定要沉稳、直接。尤其是按音滑奏时, 如1、2、4、5、6、8小节处的撮按音要很直接干脆的弹奏, 仿佛弹奏了一个音, 切忌粘连。其次, 从调式感上看, 9小节处的“4”音极具长安音调特色, 12小节开始是“2456”和弦的分解, 此处演奏时要与前后两句情绪上有一定对比, 可采用稍加速的方法处理。最后, 关于“晨钟”主题。延续了第一部分《雁塔晨钟》的钟声, 与之前不同之处在于, 20小节处开始的晨钟情绪较明亮, 弹奏时要干净、短促, 可稍靠近岳山处弹奏。

第三部分灞柳风雪

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轻盈、细密。与接下来的《曲江流饮》情绪类似。

从演奏技巧上看, 首先, 注意右手点奏的演奏。抹指小关节触弦时要干脆利落, 突出右手旋律音。其次, 注意左手下行琶音的演奏。左手在演奏下行琶音时要紧紧的持住琴弦, 但音色不要太亮, 便于突出右手旋律音。最后, 注意音乐情绪的变化和衔接。这一部分由相同的重复段组成, 在弹奏时一定要将其情绪区别开来, 可采用相同旋律不同速度的方式进行变化, 如第一遍弹奏时节奏可稍自由些, 第二遍弹奏时便可规整严谨些, 在结尾处建议做减慢处理, 以便与接下来的第四部分有明显的情绪比较。

第四部分曲江流饮

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激昂、流畅。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与前一部分《灞柳风雪》紧密相连。

从演奏技巧上看, 首先, A段音乐由规整的两个八小节乐段组成。后一乐段是对前一乐段在不同音区的相同演奏, 旋律音集中在左手声部, 故在弹奏时要将力度释放出来。其次, 注意音乐的情绪衔接。最后, 注意C段音乐情绪的连贯。这段音乐要突出左手, 主要靠左手来带动右手, 表现一种水奔流向前的意境。在本段末尾的相同旋律处, 要做减慢处理, 以便更自然地进入下一个部分。

第五部分咸阳古度

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逍遥、如歌。表达了怀古之情, 充满了山野民歌的风情。

从演奏技巧上看, 首先, 注意左右手情绪的配合。在这一段中, 双手都要有音乐情绪的起伏, 不能仅突出右手而忽视了左手。其次, 注意倚音的演奏。最后, 注意右手双摇的演奏。在演奏双摇时, 要突出大拇指音,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虎口的角度, 虎口圆滑些, 摇奏出来的音乐要扎实些, 反之亦然。

第六部分华岳仙掌

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宏伟、磅礴。赞扬了云雾飘渺的宏大的美景, 与第七部分情绪紧密相连。

从演奏技巧上看, 首先, 注意由慢渐快的力度上的变化。乐曲从一开始, 通过右手扫摇和左手下行刮奏, 弹奏出一种磅礴宏大的气势。其次, 注意由慢渐快的速度上的变化。最后, 注意旋律音的弹奏。如11小节开始处, 右手撮音的上方音与左手撮音的下方音要突出强调。

第七部分太白积雪

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辉煌、壮丽。此段可谓全曲的高潮段。

从演奏技巧上看, 首先, 注意摇指的演奏。全篇摇指居多, 我们都知道摇指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 在此也不例外。其次, 注意三连音的演奏。左手大量的三连音很具特色, 演奏时一定要把握好节奏, 并注意与右手摇指音的对位。最后, 特别注意音乐情绪的起伏。笔者认为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 一定要通过右手摇指和左手三连音演奏出一种深情和壮丽。

第八部分骊山晚照

此部分演奏技巧上没有难点, 而关键在于对音乐情绪的把握和控制上。从音乐情绪上看, 此部分音乐平和、稳定。借此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与第一部分《草堂烟雾》的主题相呼应。

参考文献

[1]张静嘉.古筝名曲《长安八景》试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04

浅谈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篇8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德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被后人称为诗人音乐家。”1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是其具有个性化的诗意表现的主要特色之一。他的音乐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以个性化的语言, 表达着作曲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亲身经历。《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 这并不是为儿童写的作品, 而是成人在回忆儿时的往事。“当时正是舒曼与克拉拉的热恋时期, 他回忆起童年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2作品充满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感觉与情绪, 直接唤醒着人们对儿时的心灵回忆, 并力图刻画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全曲由十三首组成, 每一首都有标题, 虽然这些标题据舒曼所言是作品完成以后添加上去的, 但“被舒曼看作是他所创作的标题钢琴组曲中最为紧凑的一部作品。”3作品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 有的是心理活动, 有的是游戏的场景, 有的是神态描写, 将一个充满了想象、憧憬和渴望的孩子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

二、《童年情景》的音乐语言与演奏特征

这首由十三个小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 第一类是描写儿童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

第一、二、四、五首乐曲属于这一类。第一首《异国和异国人民》这首优美的小曲作为整部套曲的第一首, 描写诗人开始讲述美好的童年时代, 怀着一种憧憬的心情回忆起遥远的童年时光。第二首《奇异的故事》, 天真的孩子们正在兴味盎然地聆听一个稀奇古怪的传说, 乐曲的表情显得夸张又活泼, 仿佛刻划了古怪离奇的故事, 让我们回忆起孩提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时光。第四首《孩子的请求》, 旋律亲切, 充满着孩童般的稚气, 像小孩依偎在母亲的怀中, 撒娇般地诉说自己的愿望。乐曲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就像孩子睁大着眼睛请求大人答应。第五首《无比的幸福》, 表达孩子的请求得到答应后无比得意和满足的幸福心理, 这首乐曲就是刻划这一种心灵感受的。

2. 第二类是描写成年人回忆起儿童时代的美好时光, 内心生出许多的感慨。

第七首、第八首、第十三首乐曲属于这一类。《梦幻曲》这首乐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 也是《童年情景》整部套曲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 乐曲婉转流连、细腻动人, 节奏缓慢平稳, 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回到儿时的梦境。旋律把一切景物包容在宁静的氛围里, 夏夜的微风, 月光, 房间的地板, 孩子和小动物们, 一切都充满着抒情和幻想的意境。《火炉旁》整个音乐展示出一幅淳朴、安详, 充满了和谐气氛的温馨画面, 窗外下着雪, 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壁炉旁, 孩子躺在母亲的怀中听着故事, 爸爸在看书, 爷爷叼着烟斗, 奶奶织着毛衣, 壁炉上的水开了, 小狗小猫活泼地跑来跑去互相嬉戏, 一切都是那么简洁、明亮、温暖, 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画面。《诗人的话》这是套曲的终曲, 舒曼在这首乐曲中用了缓慢的告别音调, 音乐是以成人的口吻写成的, 表现成年人的感情, 旋律悠缓, 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 一连串叹息的音调, 飘散着平静、深沉、无限的思念, 诗人感叹金色的童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对一幕幕童年回忆的情景无限留恋, 充满了伤感。

3. 第三类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场景。

第三首、第九首乐曲属于这一类。演奏的重点是要充分的表现出儿童游戏时热闹的场景。《捉迷藏》为了写出儿童互相追逐、嬉戏的玩耍情形, 全曲始终贯穿着十六分音符节奏, 乐曲中快速的顿音旋律和跳跃的伴奏音型, 把捉迷藏你躲我藏、互相追逐的游戏情形表现的活灵活现。《竹马游戏》每个孩子都骑过木马玩耍, 舒曼的这首小曲会使你重新回忆起这件快乐的往事, 乐曲描述小孩子无所顾忌骑着竹马玩耍时的高兴神态, 它的旋律简单, 节奏却很有特点, 始终保持着丰富的节奏层次, 模拟木马摇晃时的节奏, 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小骑士的形象, 再次显示了舒曼用节奏来刻画形象的才能。

4. 第四类是描写儿童一天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小事。

第六、十、十一、十二首乐曲属于这一类。《重要事件》中表达的是:有些事情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却是“重要事件”。描写了孩子在对待自己所认为的重要事件时, 极力模仿大人们严肃的表情, 乐曲夸张而单纯的和弦要用顿音来弹奏, 和声沉重, 使得孩子那种一本正经得令人发笑的严肃神态活现在我们面前。《过分认真》表达了家中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虽然找不到办法, 但是仍然认真地思考着, 这首曲子的复合节奏使大家在演奏时不得不特别地认真, 旋律声部通篇都是切分音构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旋律, 描绘出孩子努力思索却百思不得其解的过分认真的神情。《惊吓》中, 孩子正在听老人讲鬼故事, 平静的主题下伴随着紧张的半音经过和弦, 使音乐笼罩上了一层恐惧的气氛, 乐曲中间还时不时地出现快速的切分节奏音型, 使音乐产生了有趣的情景, 刻划了孩子听到鬼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入睡》, 这首曲子是一首摇篮曲, 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加上晃动的节奏, 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 就像是母亲嘴里轻轻哼唱着摇篮曲, 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入睡时迷人的情景。

三、结语

总之, 《童年情景》是一部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精彩之作, 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回顾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时代, 表现出作曲家隐密的内心感受:微微的欢乐、淡淡的忧伤, 各种各样的感情,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孩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舒曼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幻想, 每一小曲都可以让演奏者身临其境, 把自己带到主人公的角色中去, 作品以自由的想象为主题, 采用新的节奏和独特的标题语言, 以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展现出作品独特的魅力。许多评论家都把舒曼看作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诗人, 他也不断的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深刻地论证了其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和主张, 他的音乐思想对后来的德国已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都产生了重要及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晓光吴国蠢.钢琴艺术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2]郭志浩.一夜变成古典通.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3]韩晋.50部必知的音乐经典.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型交响套曲《长征》音乐会举办 篇9

本刊讯12日晚,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国家大剧院、四川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征》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进行全国首演。据悉,10月17日19时30分,四川爱乐乐团还将携该作品在成都娇子音乐厅进行成都首演。

大型交响套曲《长征》由四川爱乐乐团委约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担任作曲,参演团体包括四川爱乐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成都市青羊区琴台少儿合唱团。作品宏伟雄壮,演出阵势庞大,由104人的交响乐团、90人的合唱团、80人的童声合唱团、4位歌唱家组成。

该作品由《送亲人》《血战湘江》《山歌情》等9个乐章组成。作者把适合音乐表现的一些重要历史场景和情感氛围聚集起来,描绘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画卷,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下一篇:麻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