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资源

2024-10-18

蚕业资源(通用7篇)

蚕业资源 篇1

宁南县是四川省产茧第一大县, “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连续13年荣获全省第一, 其中“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全县养蚕25.5万张, 产茧12000t, 蚕农售茧收入4.2亿元, 蚕业经济对推进农民致富,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柱作用, 是宁南县五大富民工程之首。但近年来随着三产业的扩大, 工业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白鹤滩电站的建设, 劳动力分流不断加速, 蚕桑生产经营户数逐年减少, 并对蚕业生产稳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今后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强培育养蚕大户, 发展养蚕家庭农场, 整合桑树资源, 以推进整个蚕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是宁南蚕业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一个趋势。

1 宁南蚕桑生产及养蚕劳动力变化

宁南县的蚕业生产自八十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县委、政府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重要项目, 提出对蚕桑生产要“重新认识、重新发动、重打基础”, 确定了宁南蚕业的战略地位, 掀起了蚕桑生产高潮,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蚕茧产量逐年增长, 养蚕主体结构明显变化,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养蚕户数逐步减少, 户均养蚕量不断增加 (见表1) 。

由表1可知, 2013年比1995年养蚕人口减少31800人, 减31.2%, 养蚕户数减少4320户, 减17.3%, 外出户增加5500户, 外出劳动力增加42000个;户均占有桑园面积逐年扩大, 2013年户均桑园面积0.53hm2, 比1995年增加了0.36hm2, 增长68%;人平产茧量比1995年增加了49.3kg, 增长70%, 售茧收入2013年比1995年增加37398.2万元, 增长88.7%。

2 蚕业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

2.1 桑树资源分散

宁南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东侧, 金沙江畔, 彝、汉为主的多民族杂居, 以山地为主, 少量平坝和河滩地, 桑树资源主要在海拔650~1700m之间, 桑树资源较为分散, 农户居住不集中, 桑叶运输道路基础条件较差。

2.2 养蚕劳动力日趋紧张

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近年剧增, 劳动力的流失严重制约了我县蚕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桑树抛荒, 出现有桑无人管, 有蚕无人喂的局面;二是留守劳动力对蚕业生产技术接受能力弱, 科学养蚕技术普及难度增加, 栽桑养蚕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下降;三是劳动力价格提高, 蚕茧生产成本上升。

2.3 养蚕基础设施相对不足

近年蔗退桑进后栽种的“6215”套作桑园进入丰产期, 农户养蚕饲养量不断增加, 对蚕房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而现有的农业生产用房建设政策根本无法满足当前蚕业生产发展速度的需要, 尤其是在河谷地区海拔900m以下的蚕业主产区, 因涉及白鹤滩电站修建, 库区内农户的搬迁已停批停建, 在现有蚕房接近饱和的前提下继续扩大饲养规模难度较大, 急需新建一批标准化简易养蚕大棚, 大力推广省力蚕台、蚕具、切桑机、省力枝剪、电动喷粉器等省力化养蚕设备, 缓解蚕房及设施压力。

2.4 桑园流转有待规范

部分外出务工、饲养水平低下、桑源闲置抛荒蚕农在桑园有偿流转中漫天要价, 影响大户组建家庭农场积极性;部分农户在互换互利解决桑园零碎化问题上认识不到位, 持权要胁, 提不合理要求, 桑园集中化推进程度不高, 不利于闲置桑园的整合。

3 整合蚕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3.1 政策支持鼓励闲置土地有序流转

政府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支持闲置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户对外出务工人员、劳动力短缺、蚕业生产水平低下蚕农的抛荒闲置桑园进行有偿流转, 盘活存量桑园量桑订种, 确保优质桑园利用最大化;鼓励农户采取互换互利方式解决桑园零碎化问题, 确保桑园集中化, 降低采运成本和养蚕成本。

3.2 培育养蚕大户, 创新流转方式和经营模式

通过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 积极培育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业合作社,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和经营模式, 组建现代蚕业家庭农场, 推进蚕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进程。鼓励和发展一批专业养蚕大户通过土地承包、定价收购等多种形势整合抛荒闲置桑园, 扩大养蚕规模, 走标准化栽桑、省力化饲养、工厂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现代蚕业家庭农场饲养模式, 多种形势整合蚕业资源。

3.3 加大对养蚕大户扶持力度

政府的重视力度对蚕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改善蚕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政府、企业通过反哺政策深入实施蚕业主产区水、电、路、房改造, 推进蚕区新村新居产业建设, 扎实推进蚕区硬化水渠、安全电网、柏油公路进村达户, 为蚕业集中化饲养、规范化管理提供强劲外力;二是加强省力化养蚕大棚建设。政府、龙头企业扶持“双管齐下”, 政策、资金扶持“两措并举”, 鼓励具备条件的养蚕大户继续扩大经营, 从资金、物资上支持大户建设养蚕大棚;三是加大对养蚕大户省力机具的补助力度, 如:机动喷雾器、补湿器、电动喷粉器、切桑机、长力臂桑枝剪等蚕业生产省力机具, 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 增加蚕农效益。

3.4 依靠科技, 提高规模化生产效益

对全县年售茧收入3万元以上, 户主年龄18~55岁的养蚕大户, 对其集中进行蚕业生产技术系统培训, 使其能熟练掌握现代蚕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一是“6215”间作桑园种植技术 (含桑树对芽嫁接技术、“663”养型技术) 。二是桑树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三是消毒防病技术。四是小蚕共育标准化饲养技术 (1日2回育) 。五是大蚕饲养省力化技术 (3、4龄蚕半防干少回育, 5龄蚕滚动饲养) 。六是蚕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七是规模化养蚕和雇用工的管理。力争在5年内全县培育5000户年售茧收入3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

3.5 积极探索“四季多批次”饲养模式

推行“一户一季多批次”的饲养模式, 可以合理分配劳动力, 解决蚕桑生产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 还能有效提高养蚕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缓解蚕房紧缺、劳力短缺问题。

3.6 进一步加强蚕业服务工作

在养蚕户数减少, 养蚕大户增加的情况下, 要加强蚕业生产中产、供、销的全程服务、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 确保养蚕户生产的安全、有序、高效进行。在蚕茧收购上茧价要稳定上升, 切实贯彻优质高价, 劣质低价的收购政策。龙头企业要根据蚕农户生产发展需要进行生产扶持, 尤其是要加大对养蚕大户的生产扶持力度, 提高养蚕大户的生产积极性, 促成大户主动承包整合蚕业资源的目的。

4 小结

养蚕大户一般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掌握了蚕业专业生产技术, 养蚕基础设施较好, 管理水平较高, 能较好地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培育养蚕大户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有利于科学种养, 提高蚕业生产效率;二是有利于实现实现专业化生产分工管理;三是有利于实现蚕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养蚕大户的收入增加又必然促使蚕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从而使桑树资源得到较好的整合利用, 并推动蚕业后端工业的发展, 最终实现产业长期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绍雄, 关于推进现代化家庭农场的探索及思考——宁南县现代蚕业发展实例。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家庭农场”建设相关要求。

蚕业资源 篇2

1 山西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1.1 茧、丝的开发利用

蚕丝是自然界中集轻、柔、细为一体的天然纤维,其主要成份为动物蛋白质,含人体必需的十八种氨基酸,有透风、除湿、安神、增加睡眠、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妙用[1],其滑爽、透气、轻柔、吸湿、防菌、抗静电之特点使之成为制作被服的上乘用料。近两来面对生丝价格的不断下滑,大量的原料茧充当了有市场需求的蚕丝绵被的原料。沁水县端氏茧丝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的“梅花牌”高品位蚕丝被,符合FZ/T43016-2003产品质量标准,自上市以来一直反响不错。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开发建成桑蚕丝丝绵、丝被加工厂,建场早,加工工艺精致,品质良好,所产丝绵、丝被于1998年申报国家商标局注册为“蟒河”牌系列商品,深受用户欢迎。另外山西省蚕研所也利用削口茧制成了各种规格的蚕丝被,阳城县还有几家民营企业利用双宫茧生产蚕丝被。

蚕丝服装的生产主要在沁水、阳城一带,运城也有少量生产。主要是夏季的单罗纹蚕丝衣服和冬季的保暖内衣之类,但生产的量都不是很大,以个体户和民营企业为主。而实际上这一类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很讲究衣服的质地,蚕丝作为纤维皇后,以其绿色、环保,透气、保暖的品质,能够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

1.2 桑叶茶的开发

桑叶营养丰富,含有人体需要的16种氨基酸、7种维生素,还含有锌、锰、钙、铁等营养元素,具有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已被国家卫生部正式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利用桑芽尖可以生产高档保健型绿茶,配以中药生产复方保健桑叶茶,把桑叶制成超微粉可作为新型食品添加剂。我省蚕农自古以来就有自制茶叶的习惯,山西省蚕研所研制的桑芽绿茶,受到高档客户群的赞扬,产品初试就供不应求。

1.3 桑椹饮料的开发利用

桑椹汁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与苹果汁相比,桑椹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维生素B1、B2、叶酸和烟酸含量均超过苹果汁,钾、铁、钙和磷含量也高于苹果汁,其中铁的含量是苹果汁的10多倍,钾的含量是苹果汁的1.4倍。桑椹汁中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包括人体所需的8种必须氨基酸和2种半必须氨基酸。如果每天饮用一定量的桑椹汁,可有效的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及氨基酸,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我省阳城县帅源饮品公司加工的帅源牌桑椹果汁销路很好。山西省蚕桑研究所2008年也启动了这一产品的开发。

1.4 桑枝的开发与利用

桑树的全身都是宝,除了桑叶和桑果外,每年的春、夏伐条都有很多的桑枝,桑条,这些桑树的副产物在以前一把火烧了,或附近的蚕农拿回家当作燃料,现在有木材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板材,还有一些生产食用菌类的个体户把桑条锯成碎屑作为菌类生产的营养原料,对于剩余的一些秋桑叶药材公司也大量收购用以制成各种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

1.5 蚕沙保健枕的开发利用

蚕沙性温、味甘辛,有燥湿祛风、健脑益智、安神降压、调理睡眠等功效。民间利用蚕沙作枕头有很长的历史,我省虽然没有正式的注册公司加工蚕沙保健枕,但民间自制的蚕沙枕很是流行。以前蚕农把每季的三四龄蚕沙收集起来等着人来收购,近一两年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的增加,小蚕沙收购还须提前定购。而在蚕沙枕的开发上,根据不同的保健作用,也加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如加入菊花、决明子等中药村,做成婴儿枕、学生枕和老年枕上市。市场上的精品蚕沙枕价位较高,我省民间生产的商品蚕沙枕价位一般。

1.6 蚕蛹食品的开发利用

蚕蛹是蚕业生产中的副产品,作为食品已有悠久的历史[2],我省闻喜食品厂加工的蚕蛹罐头,在各大酒店和商场送货销售很受欢迎。各蚕桑基地每当鲜蚕茧下来时,削茧取蛹,加以各种佐料炒熟,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很是流行。民间大多采用炒制食用,或泡酒治疗风湿病。蚕蛹在我省除了加工食品外,缫丝厂缫完丝后的蚕蛹主要加工成牲畜饲料。

1.7 蚕蛾及全蚕粉的开发

雄蚕蛾的开发历史已久,主要用为补肾壮阳药物和保健品的有效成分,近年来全蚕粉在开发治疗粮尿病方面初见端倪,山西省蚕蛾和全蚕粉的开发一般是由医药公司或民间的懂医的人员收购,配药治疗一些相关的疾病。

2 山西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有产品没规模,不上档次,品牌意识不强,各地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在山西生产蚕丝被的厂家也有七八个,但有注册商标及品牌的不过三四个。

2)广告意识不强。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现代媒介的参与。

3)重视商品的原材料质量与产品的绿色环保,忽视产品的商业价值。如产品质量好的“蟒河”牌、“梅花牌”、“云梦”牌蚕丝被,其包装和加工工艺和南方一些蚕丝被相差较大,可以说有商品没有精品,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

4)缺少相关行业协会管理,缺乏行业相关质量标准,抵御风险能力差。

3 山西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对策

蚕业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面很广,涉及的行业也很多,有化工的,有生物的,有食品加工行业的、有医药技术的等等,但山西的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应从做好、做精、做细、做深现有商品的开发和利用着手,逐步推进山西蚕业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1)解决好思想观念的问题,确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的思想。一直以来受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单一传统思想的影响,综合利用只是解决副产品,下脚料的增值问题,现在要确定蚕业综合利用与传统的养蚕缫丝同等重要的观念,甚至可以建立更大的产业,超过养蚕缫丝的效益。

2)重点企业转移方向时起点要高,在蚕丝被的生产工艺,产品包装、销售渠道等方面要全方位的进行策化,提高商品知名度,增加销售量,提升商品附加值。

3)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山西省蚕研所依其科研优势,加强与垣曲茧丝绸公司、以及省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合作,以科研优化产品,以产品带动企业,以企业促进产业,通过搞好蚕桑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山西的蚕桑基地。

蚕业资源 篇3

1 取得的成绩

1.1 得到国家主管部门重视, 设立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蚕桑项目、国家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目。

配合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蚕桑科研专项子专题“蚕桑循环经济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功能研究室”项目和“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 促进各有关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围绕蚕桑茧丝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 在广东、广西、江苏、重庆、四川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 吸引企业参与, 形成全国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促进蚕桑茧丝绸产业综合效益提高, 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利用状况调研。

由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一个新兴的非绢丝产业, 虽然多年的产业在开发, 但全国的产业技术状况未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 本学组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对全国综合利用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 分别对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辽宁、吉林、陕西、安徽、河南、广东等省进行了产业和科技调研, 在整理汇总调研材料, 并建立数据库, 编辑出版了《全国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报告》, 该书提出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 汇总了18个蚕桑省区的产业和技术状况及发展报告, 较全面了解全国大部分省区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为该学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材料。

1.3 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1) 2004年12月, 在广东中山市承办了由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办的“全国桑蚕茧丝资源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会议”, 到会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领导和有关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代表22人。会议主要交流和研讨桑蚕茧丝资源产品质量标准项目的实施经验和有关标准的起草修订, 计划2004年的具体实施任务。国家茧丝绸直协调办公室王北鹰副司长作了讲话, 阐述了实施本项目的意义和在蚕桑产业的作用、地位及深远影响, 并要求该项目的实施要高起点、高标准进行, 务必要高质量完成项目计划。

(2) 2005年11月, 在广州承办了“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有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全国十五个省的蚕业界100多位代表, 会议收到论文60篇并编印成论文集, 近20位代表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并与代表们, 交流了我国桑树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利用、桑树育种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新进展。

(3) 2007年3月, 在广州承办了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办的“全国桑柞茧丝综合利用研讨会”, 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全国从事茧丝绸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160多人。会上, 10多位专家作了学术专题报告, 代表们踊跃交流, 会上交流论文达50多篇。罗富和院长、王北鹰副司长、封槐松处长、刘晓捷副主任、郭锡杰常务副所长分别发表了讲话, 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在加强科技创新, 进一步挖掘桑柞茧丝的新用途, 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些成果将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中将茧丝绸业发扬光大、做大做强, 推动桑柞茧丝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王北鹰副司长还作了会议总结, 并提出了今后在桑柞茧丝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重点。

(4) 2009年7月, 在湖南长沙组织承办了由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办的“全国桑柞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研讨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中国蚕学会和19个省市的商务系统、经贸系统、农业系统的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等66个单位的150多名代表。会议全面展示了我国桑柞蚕茧丝综合利用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对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研发水平, 发展多元化蚕桑产业, 全面提高蚕业的综合效益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 承办了“2009年度鲜茧收购资格专家复审会议”、“利用家蚕基因组技术成果推动广东蚕丝产业发展座谈会”和“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推广及产学研对接日农产品加工专场活动暨第四届广东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讨会”等会议。多渠道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有效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对接, 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

(6) 2009年11月, 应印度西孟加拉邦中小企业与纺织部和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毛四维总领事的邀请, 组织科技人员到印度西孟加拉邦进行为期6 d的蚕业考察访问。西孟加拉邦是印度唯一能够生产家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和穆加丝4种绸的联邦, 每年能够生产1800 t生丝和590 t丝绸副产物, 大约占整个印度丝绸行业的10%, 在印度养蚕业、抽丝、织绸和贸易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气候与广东、广西等地相似, 技术较为落后,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西孟加拉邦政府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1.4 取得的成果了一批成果, 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2004年以来获得蚕桑资源科研成果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 发表论文100多篇, 出版专著2部。主要成果如下:

(1) 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200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 家蚕资源营养评价及高效利用, 200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 蚕桑资源营养功能评价及系列食品研发, 2008年获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4) 蚕桑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及产业化, 2008年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5) 桑椹原汁的保鲜方法, 2009年获广东省优秀专利奖。

(6) 2006年10月, 编写出版了《蚕桑资源创新利用》一书, 该书由廖森泰、肖更生主编, 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主要内容为我所近10年来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技术。

(7) 编写《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技术规程》, 普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为蚕农和相关企业提供规范的技术指导。

(8) 完成了《中国亚热带 (综合) 蚕丝学》第十五章“蚕、桑、丝的综合利用”的初稿。

2 主要存在问题

(1) 非蚕业界行业参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和产业发展比较少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在学科和产业发展方面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 除茧丝绸产业以外, 还涉及农业、生物、食品、医药、化工、造纸、家俱等多个行业, 但从调研的结果看, 非蚕业界的行业参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比较少。今后要注重引导更多的相关行业积极参与, 促进该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 产业规模仍不够大, 带动作用仍不够明显

虽然我们在试验示范点开展桑叶茶、桑果汁与生产技术应用, 但产业规模仍不够大, 对蚕桑产业的带动作用仍不够明显, 龙头企业参与不多。下一步要找准产业突破口, 依靠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带动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3 今后的工作设想及建议

(1) 继续配合农业部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蚕桑项目、国家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和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开展相关工作, 配合和促进技术培训及技术推广的工作深入进行。

(2) 继续深化对全国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产业的调研, 重点在华东地区、西南地区, 并整理调研材料, 发表调研报告, 为政府的决策, 我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3) 组织召开全国性综合利用研究与发展研讨会, 交流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动态和进展, 促进我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蚕业科技园推动乐至蚕业发展 篇4

乐至县生态蚕业科技园, 始建于2007年, 园区涉及童家镇五通村3、4、7、11四个社, 111户农户。园内桑园面积500亩, 常年养蚕户50户左右, 养蚕200张, 年平均单产37公斤, 产值约10万元。养蚕户户均养蚕4张, 户均茧款收入2000元。桑园综合产值3000元/亩以上。园内建培训中心及共育室一座, 占地300平方米, 年共育小蚕能力1200~1500张;桑树品比园一个, 有新桑品种16个;引进西南农业大学最新果叶兼用品种建果桑试验园一个, 约2亩;建开放式标准大蚕房35间。是资阳市唯一的蚕桑专业园区。

1 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科技园的指导思想

依托科研院所, 强力推进蚕桑科技“三大行动”;建设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产品、新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基地和蚕业科技转化平台, 推动乐至县蚕业科技发展。

1.2 科技园的建设目标

亩桑养蚕5张以上;年养蚕单产40公斤以上;蚕茧上车率92%以上;桑园综合产值5000元/亩以上。

2 科技园的主要技术特点

2.1 桑园建设, 快速高效

2.1.1 桑园宽、窄行带状栽植。

科技园桑园栽植规格是:宽行1.7米, 窄行0.8米, 栽双行, 株距0.5米, 亩栽桑1000~1100株。设计年亩桑养蚕5张。其特点:一是宽窄行栽植,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便于管理;二是合理密植, 形成规模, 利于发展。

2.1.2“肥团育苗、薄膜覆盖、一步成园”。

3月中、下旬, 采用肥团育苗技术培育小苗, 5月上旬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实行座水、座肥移栽成园。园内新植桑园, 当年嫁接率达90%以上, 次年投产率达80%以上。

2.2 养蚕设施, 标准适用

2.2.1 标准化的小蚕专用共育室。

园区内修建标准小蚕共育室6间, 年共育小蚕能力1200~1500张。共育室采用自动电热升温、补湿设备, 使用专用蚕盒饲养小蚕。

2.2.2 开放式的标准专用大蚕房。

开放式标准专用大蚕房的标准是:长8米、宽4.5米、檐高3米、蚕房两边为开放式矮墙, 墙高0.8~1.0米、房顶为人字形两分水 (机制瓦) 、檐宽0.8~1米、室内蚕台两套 (分两边靠墙) 同时配套消毒池。其特点是:一是蚕室通风条件好, 解决了川东丘陵地区高温多湿的特殊气候对养蚕的严重影响;二是蚕室宽敞透风, 为省力化养蚕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三是蚕室规范标准, 便于消毒和养蚕操作。

2.2.3 统一的省力化蚕台。

蚕台标准是:蚕台架, 高1.8米, 离地一层60厘米, 以上层高50厘米, 蚕台内空1.4米, 每付3个蚕架, 每间蚕房2付蚕架。蚕台的规范使用提高了养蚕效率, 增加了户营规模, 催生了新的养蚕大户。

2.3 技术措施, 规范创新

2.3.1 改进收蚁方法, 保全基本头数。

即在点青时, 按需要分区定卵量, 进行称卵装袋, 装袋后进行黑暗保种, 促使孵化整齐。收蚁时直接打开纸袋感光, 待完全孵化后, 消毒、给桑、整座、定座、饲养。该方法好处是:一减少蚁体损伤;二蚁蚕头数充足。根据调查, 平均张种蚁蚕头数比普通布引收蚁多10.6%。

2.3.2 引进使用蚕桑机具。

蚕房消毒引进了洗车用高压电动喷雾器;共育室引进小蚕专用切桑机;桑园管理引进了省蚕研所开发的伐条机;还引进了移动式桑枝粉碎机。有效的提高了蚕桑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3.3 规范常规养蚕技术。一是蚕前实施专业队统一

消毒, 并增加用药量确保消毒效果。二是全面组织小蚕共育, 提高小蚕饲育质量。三是强化蚕体、蚕座消毒, 除配套药品外, 张种用鲜石灰30公斤以上。四是贯彻以蚕座面积为核心的稀蚕勤喂, 鲜桑饱食技术。五是实施上蔟自动化和方格蔟化。通过规范常规技术, 科技园养蚕水平和养蚕单产迅速提高。

2.4 技术服务, 合作社运作

2.4.1 合作社的服务职能。

一是统一组织小蚕共育;二是统一组织蚕前消毒;三是统一组织蚕用石灰供应;四是统一解决闲置桑树资源有效合理流转;五是统一组织栽桑、桑园管理、嫁接等专业技术队伍;六是统一安排试验、示范和综合开发项目。

2.4.2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

充分利用合作社的组织优势, 围绕科技园主导产业, 积极开展蚕桑科技大培训、蚕桑配套技术大示范、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大推广。努力提高科技服务到位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土地生产效率。

2.5 蚕桑产业综合开发

2.5.1 探索桑园套种。

桑园套种以黄豆、秋洋芋或半夏为主, 套种指数100%。黄豆亩产平均100公斤, 产值约300元, 秋洋芋亩产平均1000公斤, 产值1500~1600元, 两项套种可亩增效益1800~1900元。2008年园区共套种黄豆、秋洋芋300余亩, 农民增收50多万元。2009年上年园区内又种植半夏30余亩, 下年将种植200亩以上。

2.5.2 开发“桑园鸡”养殖。

2009年, 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科技园开展了桑园养鸡试验。落实养鸡户6户, 桑园面积9亩, 投放鸡苗720只, 预计3个月左右出栏, 每只鸡纯利润可达20元左右。年养2~3批, 亩增收入3000元以上。

2.5.3 引进桑枝食用菌生产技术。

科技园与四川省蚕业研究所合作, 引进、开发桑枝食用菌—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该技术完全以桑枝 (桑木屑) 为培养料, 既可保护生态环境, 又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对于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延长产业链, 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生产操作简便, 亩产可达1750~2000公斤, 亩产值可达10000~12000元, 一亩食用菌可利用二亩桑园的桑枝。该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 2009年计划种植5~10亩。

2.5.4 蚕沙综合利用。

依托乐至县通世达生物有限公司, 开展蚕沙综合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 叶绿素市场价80~100万元/吨, 余料生产有机肥, 肥料市场价1700~2200元/吨。每吨蚕沙农民增收约1000元, 工业产值约3万多元。

2.6 试验示范, 储备科技

2.6.1 引进新桑品种。

科技园在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蚕业研究所、三台县、安岳县等地, 引进嘉陵20号、果叶兼用、川826、川852、川7431、川7637、14-1、48-3、台98-1、鄂桑2号、丰田2号、丰田5号、丰田14号、丰田16号、湘7920、农桑14、育7-11等新桑品种17个。建桑树新品种品比园一个, 果桑试验园一个。同时择优进行了中试, 为全县桑树品种换代做好准备。

2.6.2 试验新蚕品种。

科技园2008、2009年, 分别在西南农业大学、省蚕研所、三台县、引进了渝蚕1号、川蚕18号、新萤×玉泉等三个新蚕品种, 进行了小区和中试。新品种在产茧量、抗病力、抗逆性、上车茧、上车率、茧层率、解舒率、单丝长、解舒丝长等方面均与现行品种“8”字号接近或略优。以新萤×玉泉综合性状最好。

3 科技园对乐至蚕业的推动作用

3.1 提升了乐至蚕业的整体形象

3.1.1 主要领导关注科技园发展。

省政府副省长钟勉、省政协副主席、省农业厅厅长、资阳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市政协、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技监局、市工商局等领导先后二十多次到科技园检查、指导工作, 并对科技园工作予以充分肯定。科技园已成为乐至特色农业的典范, 形成了乐至蚕桑品牌。

3.1.2 科研院所, 专家、教授指导科技园发展。

科技园的建设得到西南农业大学、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研所、资阳市林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中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研所、资阳市林业局等科研院所和业务主管单位的领导、专家亲临科技园指导, 并对科技园建设予以高度评价。极大的提升乐至蚕业在业内的知名度。

3.2 提高了乐至蚕业的科技水平

2.2.1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园与中国蚕业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蚕业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园成为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和新技术转化平台。为乐至蚕业持续、健康发展, 储备了丰富的科技资源。

3.2.2 加速了蚕桑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园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是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产品、新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基地。同时配备了较强的科技工作人员, 能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应用。较好地引导全县蚕桑科技发展, 推动蚕业科技进步。

3.3 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北方蚕业》简介 篇5

《北方蚕业》以发展蚕业科技, 开展学术交流, 传播科技信息, 促进蚕桑 (柞) 生产, 立足北方, 面向全国, 突出北方蚕业特色, 学术与技术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 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 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 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 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 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 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 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读者对象为蚕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 行业管理者和基层蚕桑 (柞) 生产技术人员。

《北方蚕业》于1980年3月创刊, 原名《陕西蚕业》, 时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陕西省蚕学会、陕西省园艺蚕桑工作站联合主办, 省内内部发行;1993年1月登记刊号为CN 61-1255, 变更为国内公开发行, 主办单位为陕西省蚕桑研究所, 主管单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5年1月更名为《北方蚕业》, 登记国内统一刊号为CN 61-1297/S, 主管单位调整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1年1月主办单位变更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管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4月登记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922。2009年7月登记邮发代号为52-257。

《北方蚕业》1994年1月起设立编辑部, 和由联办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委会。2007年11月编辑部办公地址由过去的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驻地周至县南郊搬迁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杨凌。2008年3月, 《北方蚕业》编辑部编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技期刊杂志社。

《北方蚕业》已全文入选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I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ASPT)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等, 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上网期刊。

《北方蚕业》简介 篇6

《北方蚕业》以发展蚕业科技, 开展学术交流, 传播科技信息, 促进蚕桑 (柞) 生产, 立足北方, 面向全国, 突出北方蚕业特色, 学术与技术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 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 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 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 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 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 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 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读者对象为蚕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 行业管理者和基层蚕桑 (柞) 生产技术人员。

《北方蚕业》于1980年3月创刊, 原名《陕西蚕业》, 时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陕西省蚕学会、陕西省园艺蚕桑工作站联合主办, 省内内部发行;1993年1月登记刊号为CN 61-1255, 变更为国内公开发行, 主办单位为陕西省蚕桑研究所, 主管单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5年1月更名为《北方蚕业》, 登记国内统一刊号为CN 61-1297/S, 主管单位调整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1年1月主办单位变更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管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4月登记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922。2009年7月登记邮发代号为52-257。

《北方蚕业》已全文入选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I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ASPT)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等, 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上网期刊。

《广西蚕业》征稿 篇7

[办刊宗旨]本刊旨在为广西乃至全国蚕业的振兴和发展服务,传播蚕桑业最新的研究成果、科学技术、行业法规和政策等,促进行业内的生产经验和信息交流。

[主要栏目]主要有产业聚集、试验研究、专题与综述、蚕业信息等。

[读者对象]读者对象为国内外蚕业科研工作者、大中专院校师生及蚕业战线上的工作者。

[刊载内容]蚕桑、蚕丝产业最新的研究成果、科学技术、行业法规和政策等。

[征稿对象]各级从事蚕桑、蚕丝行业的管理者、研究者、科技人员、院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关心蚕桑、蚕丝行业的人士。

为了提升我刊的质量,丰富刊物的内容,全面助力广西蚕桑业的发展,欢迎各位蚕桑、蚕丝界的同行踊跃投稿。

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下均路10号

邮编:530007

广西蚕业编辑部

电话:0771-3278813

传真:0771-3246194

投稿网址:http://gccy.cbpt.chki.net.

投稿邮箱:gxcy3278813@163.com

上一篇:网络安全系统的保证下一篇:林业整地与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