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

2024-12-10

研究目标(通用12篇)

研究目标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学生学习期望和导师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情况, 为提高研究生和导师目标契合度提出建议。方法 对研究生和导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访谈, 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研究生和导师在实行弹性学制、参与导师项目提升研究生自身能力、医院科室和导师要提供学生津贴这几个问题上期望是一致的。在攻读学位的时间、研究论文的选题、发表论文水平和论文研究的影响因素上,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期望还有需要磨合的地方。结论 促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统一导师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学习目标,培养目标,契合度

1 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 在医学领域, 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担任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历史重任[1]。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而学生自身和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无疑起着主导核心作用。目前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导师制, 其特点就是每一位研究生师从单独的一位导师, 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2]。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意愿和导师的基本情况来选择导师;导师通过面试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长, 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 使得师生双方的“满意度”最大。但是在报考招生阶段, 学生对导师的选择往往只能通过一些文字介绍来进行浅层次的了解, 考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时甚至不知道导师姓名, 只能通过研究方向来进行选择;而导师对学生的选择也仅仅通过一次面试。因此, 师生双方在入学培养前对彼此的性格、工作学习方式以及目标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随着医学研究生进入正式的培养阶段, 将要兼顾临床实践和科研两方面的工作, 使得学生疲于应付而降低了入学时的热情甚至是科研目标。另一方面, 全球化影响下学术界交流越来越频繁, 综合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3], 学生往往希望通过导师的密切指导得到更丰富的知识, 而导师则由于工作繁忙不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 甚至某些时候单个导师的知识面及思维方式不足以适应学科渗透的趋势。因此, 研究生的学习与导师的培养目标之间会因为双方的种种问题出现矛盾。而研究生自身的学习期望和导师培养计划的不一致会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效率以及导师科研进度和指导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学科发展与人才储备。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管理者, 了解研究生自身学习期望与导师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十分重要, 只有及时发现问题, 才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 高质量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

2 调查样本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两种问卷, 分别针对研究生和导师。各发放了35份调查问卷, 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研究生31份, 研究生导师31份。两种问卷分别从不同角度设置了16个问题, 以便对比分析。对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研究, 分析比较研究生学习期望与导师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

3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培养制度、导师、论文、生活补贴。本研究调查的研究生类别和导师资格类别数量相当, 学生 (90.2%) 和导师 (100%) 希望毕业后去医院工作。

3.1 研究生和导师对培养制度期望的比较

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是否达到期望目的、是否要实行弹性学制、攻读学位理想时间、影响培养的因素。问卷结果显示, 90.4%的学生和导师认为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符合或比较符合所期望的目的, 2/3的学生和导师认为应该实行弹性学制, 80.2%以上的学生和导师认为接受研究生培养对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攻读学位的理想时间上, 两者的期望有细微的差别, 2/3的研究生希望自己2-3年完成学位, 而87.6%的导师则认为学生应该花3-4年时间来获取学位。

3.2 对导师的指导评价比较

83.9%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其学习的指导比较有用或非常有用, 导师这一比例为100%。61%的学生认为导师优势在于其综合能力上, 其余的优势有启发引导、理论水平, 而83.9%的导师认为自己在综合能力上占有优势, 其次是在启发引导和创造能力上。

3.3 对论文要求期望比较

53.9%的研究生认为论文选题应由导师确定的, 需要导师推荐或协商选题的占32%, 而认为需个人选题仅为14.1%。83.9%的导师认为学生的论文应由导师推荐或协商, 只有12%的导师会给自己的学生定选题。95%的导师认为医学院的开题报告严格或比较严格, 而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67.1%。84%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对于授予学位发表论文的要求严格或比较严格, 而导师这一比例仅为2/3, 仍有1/3的导师认为一般或不太严格。全部的研究生认为获取学位所发表的论文水平应当与医学院的要求一致, 但是有一部分导师觉得这一标准应该适当提高。83.9%的导师认为影响学生论文研究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研究生却绝大多数将之归因于外在因素的影响, 比如经济压力、学校的设备环境以及导师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导师和研究生都认为参与导师研究项目是提升研究生自身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3.4 对研究生津贴期望比较

1/3的研究生认为现有的研究生津贴制度低于他们的预期, 58.4%的研究生认为目前津贴比较合适。83.9%的研究生认为除了医学院规定的津贴外, 医院和导师也应该给予额外的津贴。29%的导师认为现有的研究生津贴已经高出预期, 但是绝大部分导师也认为学生应该得到医院或导师额外的津贴。

4 结果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 研究生和导师在实行弹性学制、参与导师项目提升研究生自身能力、医院科室和导师要提供学生津贴这几个问题上期望是一致的。其他很多问题,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期望还有需要磨合的地方:在理想攻读学位的时间问题上, 医学院规定的是三年, 大多数学生希望2-3年时间完成, 然而导师从实际角度出发, 大多希望学生能适当延长一年时间, 这样能更好的完成研究工作, 带来更多研究成果;在研究论文的选题问题上, 导师更希望的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与导师协商确定选题, 而研究生却将选择权过多的交给导师;在对发表论文水平的要求上, 有相当一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应该高于医学院的论文要求, 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影响因素看法上, 研究生将主要影响因素归于外因, 而导师则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影响的关键。

5 建议

5.1 促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对于培养制度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期望, 但是两者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 期望差别较大。由于学校对于导师的管理制度还不成熟, 导师普遍认为学校的管理死板、要求高、任务重[4], 同时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完成学校的职称晋升、岗位考评, 导师自身压力大, 需要花大量精力写文章、拉项目, 导致在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 忽视了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指导。建议实行导师和研究生例会制度, 每周/月一次, 主要进行文献和工作汇报。研究生汇报国内外最新文献,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工作进展汇报时对研究生现阶段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导师提出指导性意见, 实行动态管理。

5.2 统一导师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管理部门应定期与研究生和导师交流, 强调学校的培养目标, 使研究生和导师都能全面了解培养目标, 同时了解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和研究生本人的学习情况。争取早发现问题早解决。要建立导师的定期考核制度, 考核导师的岗位责任心、行为规范、学术水平、授课水平、指导工作和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制定出符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导师指导行为规范, 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各个环节的任务及要求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考评方式也要多渠道化。对导师应实行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和研究生等多渠道而不仅仅是管理部门单一渠道的考评, 特别是要把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和指导质量作为导师考评的重要方面, 以督促导师切实做好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根据考评结果, 要对优秀导师实行奖励; 对达不到要求的应取消其导师资格。对研究生也要定期的进行考核, 了解其学习进展情况。研究生也应树立主动学习的精神, 有问题及时找导师和管理部门解决, 专业上的问题要多与导师沟通, 及时了解导师对自己研究能力的要求。

5.3 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从高校层面上来说, 以下一些配套措施的实行, 将有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促进导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招生上给导师更大的遴选自主权。有利于导师有针对性地对考生的科研潜质进行考核, 遴选出好苗子, 更好的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允许导师根据科研项目情况、指导能力自行确定招生数量;在培养工作中给导师更大的管理自主权[5]。允许导师设立适当的鼓励办法和监督方式, 使导师感受到权责利的一致, 更好的发挥导师作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给导师更大的自我保护权。保障导师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权利, 无论是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 还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做课题, 都应实事求是地解决好研究成果的署名问题;人事管理工作中给导师相应的激励和监督。对导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奖惩, 将导师的利益与研究生是否满意、科研能力是否进步挂钩。同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导师实行不同的考核方式, 辅以相适应的导师队伍培养机制, 提高导师的学科竞争力和科研水平, 为导师争取科研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军, 曾甫清.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 :23-24.

[2]陈罡, 柳亮.不同导师模式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对比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4) :718-720.

[3]鄢来均, 郭肖华.谈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主导核心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 12 (1) :113-116.

[4]崔艳.论导师管理制度与研究生培养目标之间的张力[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4 (2) :140-144.

[5]刘巧英, 郑镇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作用透析[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113.

研究目标 篇2

三、具体措施:

1、确定学困生名单,研究分析每一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为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的改进方案提供基础。

2、领导“结对子帮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得到家庭与社会的支持,特别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根据不同的学困生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思想交流,触动其内心世界,树立起成长进步的自信心;二是针对不同的产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特别是从细微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引导起,以求逐步改进;三是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由低到高渐进式监督完成。

4、强化每周的经常性反复工作,务必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每周两次的领导与学生对话活动;

(2)每周两次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学生的班级表现和学习情况,检查目标完成的情况,发现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

(3)每周与家长交流一次家校表现情况;

(4)每周向学生提供一篇正面教育的小故事文字材料,让其阅读;

(5)学生每周提交一篇思想汇报材料,长短不限,但一定要实际有效。

5、学生与老师和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并由学校领导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研究 篇3

[关键词] 美国 多元文化教育 课程目标

美国是传统的移民国家,经过几次巨大的移民浪潮的冲击,美国社会的人口构成更为繁杂,民族也愈具多样性。其中,“在教育领域多元文化产生的影响尤大”,[1]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和要求,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对于多元文化课程的编制、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角度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了阐释,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理解渐趋一致:多元文化教育应使所有学生,不论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的差别,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必须帮助学生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也要有助于学生发展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亚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2]

2. 多元文化教育争论的焦点

“同化主义者和多元主义者将注定在美国以一种复杂且紧张的平衡状态并存,”[3]并始终贯穿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同化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少数民族青年获得进入主流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而多元主义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提倡保持民族文化和民族独特性,少数民族的文化可以扩充其主流文化,反映民族群体文化历史和未来的课程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取得较高的成就。

“每一个文化群体都面临着同样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是要忠于他们的本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适应他们移民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文化。对于少数派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这两种选择都非常困难,因为这些文化群体的成员即使选择了融入多数派文化或者获取了当地文化的尊重,他们仍然面临着种族歧视。”[4]多元文化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公平和平等,也可以导致多民族国家和多文化社会的分裂。

3.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不同的表述,但较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的精辟分析。班克斯认为,民族多样性对社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多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风俗可以让各族人民不论在精神生活、社会习俗,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受益匪浅。如果只让学生接受一种文化的教育,将使他们无缘于人类经验中的许多精华,自然也就剥夺了他们选择文化的权力。

因此,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包括:第一,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第二,学习其他民族和群体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第三,为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机会;第四,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材料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写、计算、思维等技巧;第五,发展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5]

二、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

课程既是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其中课程目标又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简单推衍。[6]可见,对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而言,界定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目标至关重要。

1. 美国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需求

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和要求。多元文化主义呼吁教育平等、社会民主、文化多样,认为既然学校课程是政治统治的工具,要消除种族歧视及文化偏见,就必须转变学校知识,推行批判教育学并开设多元文化课程。随着民族意识的逐渐增强,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越来越多的少数族群开始对教育机构提出自己的要求:呼吁学校更多地传授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从教科书中清除种族歧视和偏见;开设正面反映少数民族语言遗产的语言课程。总的来说,上述教育要求可被归纳为以下几点:要求教科书全面完整,以使各族群儿童能从中了解本族群的情况;要求聘用更多的少数族群教师和行政人员;要求认可他们的语言,并在公立学校教授;要求他们的历史成为中小学校和大学课程的一部分;要求各学校容纳更多的少数族群学生。

2. 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历史演进

如前所述,美国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是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历史阶段。

(1)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一直奉行“主流文化中心主义”。此后,随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他们要求在自己的社区增设学校并成为学校的掌控者,在课程中反映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此影响下,其他少数族群也开始要求体现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一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讲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既通过教授少数族群学生一些知识、技能使他们能够自愿融入主流文化当中,又使他们具有保持自己民族文化活动的技能。

(2)20世纪70、80年代

随着移民的增加,美国的文化群体更显复杂,他们都要求进行课程分化,而美国的课程仍然主要体现主流文化而非少数民族文化。对此,美国有些课程专家提出要关注课程中的非主流文化。这时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转向多元种族教育,旨在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3)20世纪90年代

由于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多元文化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只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不能实现既有目标。对于非主流文化的群体来说,仅靠增加族群文化课程的内容,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此后,多元文化教育者提出要进行更广泛的教育改革,包括对整个学校及所在的社区环境进行整体改革等。为此,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扩展到对整个课程变革的关注,尤其是对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策略的关注。

(4)20世纪90年代至今

多元文化教育阶段是一个教育改革泛化的阶段,改革视点从低收入阶层与有色人种儿童扩展至妇女、残疾人、各种信仰团体、不同社会阶段以及各地域群体。[7]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的所有学生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态度。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强调反映多种文化群体的要求,强调课程的重新开发设计。

3. 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内容[8]

(1)发展多元的历史文化视角

一方面,多元文化教育抵制以白人为中心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互补性。美国传统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欧美文化的政治发展,很少有历史的记载。而美国其实是一个民族成分相当复杂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对美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一个公正、合理的学校课程应当承认美国所有文化群体的贡献,发展多元的历史文化视角。

(2)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者认为,“以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宗教、文化的族群,不仅对非主流文化群体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而且对主流文化群体的学生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种不恰当的优越感。这不仅会使他们对各民族群体的关系形成误解,还剥夺了他们学习、借鉴其他族群知识、观点的机会,不利于他们反省并发展自身的文化观念。

(3)减少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

近年来,尽管反种族主义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事实上,美国学校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普遍存在,教科书中常把有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问题剔除在外,对历史进行不真实的描述。对此,多元文化教育者期望来自不同民族、阶层、性别、宗教的学生,都能平等享有教育机会,从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以达成相互促进。

(4)培养社会行动能力

为达成上述目标,美国的多元文化课程规定,应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针对有争议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收集资料,明确对待这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及价值观,从而采取相应的积极行动以解决问题。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人口构成复杂,学生来源多元化,对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因学校课程中没有反映自己的文化,进而削弱学习动机。为此,权威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者提议,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学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们看作“有差异的,而不是有缺陷的”,其中课程应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9]

(6)关注全球多元文化

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这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角逐演变成国家之间的博弈,因而要想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使本国公民形成最大合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发展全球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世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三、结 语

美国是一个族群多样化的社会,素有“把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融为一体”之称,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对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统一体以及种族的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如此,对于美国社会是否正在向更明确的文化同化或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还无法确定。[10]按照当前的移民和出生率进行人口预测,美国的种族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的变化。2000年移民构成情况如下:美国土著人占1%,黑人占12.7%,亚洲裔美国人占3.8%,拉美裔美国人占13%,非拉美裔的白人占68.9%。到2050年,预测这一种族构成情况变为:美国土著人占1%,黑人占15%,亚洲裔美国人占9%,拉美裔美国人占24%,非拉美裔的白人占51%。[11]以上数据表明,未来几十年,美国的人口结构将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而且少数民族群体所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将继续增长,这种变化带来了社会的高度多元化,并将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我们对于美国未来的教育是向同化还是多元化方向发展无法做出明确判断,但由于各种文化的长期渗透与融合,美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各民族都能认同的文化,其中各少数民族又能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因此,美国多元文化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生既要认同美国社会的共同文化,又要传承与保持各自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10] [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M]. 祖力亚提·司马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61,366.

[2][3] 王鉴,万明钢. 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59,88.

[4] [美]乔尔·斯普林格.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 贾晨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5.

[5] 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96.

[6]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7] James A Bank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s,Curriculum,and Teaching(4th ed.)[M].Bostion:Allyn and Bacon,2001.

[8] Christine I.Bennett.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5th ed)[M].Allyn and Bacon,2003:307-407.

[9] Robert Fullinwid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smopolitan Citizen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1(35):331-343.

[11] [美]戴伊著. 理解公共政策[M]. 孙彩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运动目标跟踪研究 篇4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处理中,由于场景动态变化、光照的变化、目标遮挡、以及阴影的存在等,给运动目标的准确检测、稳定跟踪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对监控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带来极大的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论文深入研究了单摄像机内目标的跟踪方法,针对基于特征跟踪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稳定特征的提取做了大量实验,提出使用基于目标的UV色度直方图作为特征模板对目标进行关联匹配,既考虑了光照的变化,同时结合了目标的形状特征,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实验,论证了其匹配的准确度。同时,对于单摄像机内目标跟踪中存在的遮挡问题,提出使用基于卡尔曼运动估计与特征模板匹配联合的方法进行目标跟踪。无遮挡情况下,在预测块周围寻找特征模板匹配目标,提高了目标搜索的速率。遮挡情况下,使用只预测运动不匹配运动模板,同时修正运动估计与阈值更新特征模板的方法保持对目标的连续跟踪,并且用于实际场景的跟踪实验,取得了预期效果。

1 运动目标块特征提取

1.1 运动目标块UV色度直方图

在基于特征匹配的运动目标跟踪中,统计的颜色直方图特征受到广泛关注。因为颜色直方图特征相比于其他视觉特征如纹理、形状等而言,对目标的旋转、平移以及缩放等变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中,颜色可以分为亮度和色彩两部分,亮度对场景光照变化非常敏感,但色度信息由物体的物理属性决定,一般在光照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稳定,因此论文转化到YUV颜色空间提取目标块的色度信息UV作为目标跟踪匹配的模板属性,以减少光照变化的影响。视频图像一般是基于RGB颜色空间的彩色图像,提取运动目标的U、V色度信息直方图需要首先从RGB颜色空间转化到YUV颜色空间,计算过程如(1.1)式所示:

式(1.1)

定义式(1.2)为统计属性的直方图,其中n表示直方图的级数,x表示被统计属性量化的取值范围,H(xi)表示属于i级的属性在整个属性级数中出现的概率,即它是一个归一化的概率值。

式(1.2)

利用式(1.1)和(1.2)在视频图像中提取运动目标块blob(x,y,w,h)独立的U、V色度直方图,一般式(1.1)得到的U、V值在[0,255]之间,论文中把它量化到64级,即n=64,因此每一个目标块blob的色度特征都可以用(1.3)表示:

其中,运动目标块(blob)是在前景运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分割出的运动目标轮廓的最小外接矩形框,x、y是矩形框的质心点目标质心点在图像中的横、纵坐标,w、h分别表示运动目标最小外接矩形框的宽、高。

使用上述方法,对每个感兴趣的运动目标块建立如式(1.3)所示的基于统计的U、V色度直方图作为目标的特征模板。

1.2 运动目标块的特征模板匹配准则与更新方法

在统计学中,巴氏距离[7](Bhattacharyya distance,或Bhattacharyya coefficient)主要用来测量两个离散概率分布的形似性,其中两个离散概率分布P和Q如果有相同的定义域X,巴氏距离定义为:

用k表示视频帧数,直方图A、B分别表示跟踪块blobk-1与检测块blobk的特征模板时,用(1.4)式可以计算出A与B的匹配程度。当两个目标块blobk-1与blobk的特征模板匹配时,跟踪块blobk-1的特征直方图更新方法采用两者加权的方式,即目标的特征模板直方图A与B匹配,C作为A的匹配更新直方图时,直方图C的每一级累积更新为:

共m级更新为:

其中,blobk-1、blobk中的参数k、k-1表示视频序列的帧数。

当判断不存在与跟踪块blobk-1特征模板匹配的块时,blobk-1的特征模板直方图采用阈值更新再归一化的方法,A的更新直方图C的每一级更新为:

其中α、β分别为为定义的直方图更新的加权值和阈值,一般α∈[0,1],β∈[0,1]。

论文中,最后判定跟踪块blobk-1与检测块blobk的特征模板A与B是否匹配采用(1.9)式计算确定匹配度的大小。

其中,两个目标的特征模板匹配的判断依据为:Tmatch

1.3 目标块特征模板稳定性测试

目标块U、V色度直方图以及边缘梯度八方向直方图提取实验中,直方图的差异利用式(1.4)计算。从图1以及表1的巴氏距离计算中可以看出,目标的U、V色度直方图与RGB颜色直方图相比,受亮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目标的U、V色度直方图比较稳定的目标特征,可以作为目标跟踪的特征模板。

2 单摄像机内运动目标块跟踪

2.1 基于卡尔曼滤波[6]的目标块运动状态预测跟踪

目标运动过程中,相邻两帧视频序列间隔时间很短,可以假设目标为匀速运动,因此为每个目标块blob(x,y,w,h)建立基于位置、大小以及速度的运动状态参数模型。

首先,对卡尔曼滤波器的系统参数进行初始化,定义卡尔曼滤波器的系统状态xk为运动目标块blob的运动状态参数(x,y,w,h,dx,dy)T,一个6维向量,其中x,y,dx,dy分别表示目标块的质心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位置和速度,w,h为目标块最小外接矩形的宽和长。视频图像上只能观察到目标的位置和外接矩形的大小,所以观测向量定义为zk=(x,y,w,h)T。

由于假设目标在相邻帧间匀速运动,因此系统状态转移

卡尔曼滤波器目标块运动状态预测跟踪过程如下:

(1)提取目标块的运动参数blob(x,y,w,h),利用式(2.1)和(2.2)定义测变量值为运动目标块建立卡尔曼滤波器,同时用目标块的运动参数初始化卡尔曼滤波器的系统状态向量(dx=0,dy=0),其中,误差协方差矩阵Pk-1初始化为单位矩阵。

(2)第k帧图像中,针对目标块i,在目标块i预测位置周围搜索与其特征模板最匹配的块,如果找到,则用匹配块的运动参数修正卡尔曼滤波器的预测系统状态参数,其中特征模板匹配准则使用式(1.9)。

(3)对于每一个目标块用卡尔曼滤波器预测其在下一帧图像中的运动状态参数。

(4)第k+1帧中,重复(2)、(3),直到目标在图像序列中消失。

2.2 卡尔曼滤波运动预测与特征模板匹配相结合的运动目标跟踪

论文使用基于块特征模板匹配与卡尔曼滤波块运动状态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跟踪运动目标,整个跟踪流程如图2所示。

(1)系统建立3个块序列链表:检测块链表pDetectorList、跟踪链表pTrackerList、丢失块链表pDisList。检测块链表用来记录检测视频序列图像中出现的运动目标块,跟踪链表用来对已跟踪目标块的跟踪参数进行记录与更新,丢失链表主要对已在场景中消失的目标块进行跟踪参数的保存,对目标再次出现或新出现目标进行匹配识别。

(2)针对第k帧视频序列中,进行运动目标块检测与提取,添加blobk到pDetectorList中。如果pDetectorList不为空,判断pTrackerList是否为空。如果pTrackerList为空,pDetectorList中所有运动目标块作为新出现目标,为每一个目标块建立特征模板与卡尔曼滤波器,分配唯一的目标跟踪ID,用检测块的运动参数对的卡尔曼滤波器进行初始化。同时,添加每一个目标块到跟踪链表pTrackerList,置空pDetectorList。否则,转(3)。

(3)第k帧视频序列图像中,对pTrackerList中的每一个跟踪目标块blobk-1使用卡尔曼滤波预测目标当前运动状态,并且判断多个目标之间是否有遮挡发生,如果无遮挡发生转(4),否则转(5)。

(4)当预测目标块blobk-1无遮挡发生时,pDetectorList在中搜索与预测块位置最近的块blobk,并且匹配特征模板,减少目标搜索的范围,提高目标特征模板匹配的速度。如果找到转(6)。如果未找到最匹配目标,则可能目标发生异常运动,在整个k时刻的pDetectorList中寻找最匹配目标块blobk,如果找到转(9),否则判断目标已在场景中消失,添加丢失目标块到pDisList中。

(5)当预测目标块blobk-1有遮挡发生时,仅使用UV色度直方图特征两步匹配确定遮挡是否发生,第一步:使用标准U、V色度直方图匹配阈值在预测块周围搜索是否存在与目标最匹配的运动块blobk,如匹配无遮挡发生,转(6);否则,第二步:使用一个大于标准匹配阈值的值搜索预测块周围是否存在与目标UV直方图匹配的块blobk,如匹配确定遮挡发生,转(7)。

(6)用式(1.6)对跟踪目标块blobk-1的特征模板进行更新,同时使用目标块blobk参数对卡尔曼滤波器进行更新,在pDetectorList中删除blobk。

(7)用式(1.8)对跟踪目标块blobk-1的特征模板进行更新,同时使用blobk-1的预测运动参数对卡尔曼滤波器进行更新。

(8)在pDetectorList中删除blobk,同时使用(1.6)式对跟踪目标块blobk-1的特征模板进行更新,同时使用目标块blobk参数对卡尔曼滤波器进行初始化。

(9)循环(3)-(8),直至对pTrackerList中的每一个跟踪目标块blobk-1都完成处理。

(10)判断当前pDetectorList是否为空,如果不空,且pDisList也非空,检测目标块blobk与pDisList中消失块的特征模板匹配判断是否有同一目标块。如果有指定blobk与pDisList中目标块相同的目标ID,否则指定一个新的追踪块目标ID,建立blobk的跟踪块参数,添加到中pTrackerList。最后,对第k帧的pDetectorList置空。

(11)循环第(2),直至视频序列结束。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使用论文所述基于卡尔曼运动预测与特征模板匹配的跟踪方法,模拟实现了单摄像机内运动目标在正常以及遮挡情况下的稳定、准确跟踪。其中,单摄像机内目标特征模板匹配判定式(1.9)中Thre2=0.35。

从目标跟踪图3中可以看出,论文所提基于卡尔曼滤波运动预测与目标特征模板相结合的跟踪方法,即使在目标遮挡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对目标的稳定跟踪。

摘要:运动目标跟踪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处理技术,是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的关键。跟踪过程中由于光线、遮挡等问题的存在,对相邻的视频序列中同一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造成很大影响。主要对单摄像机内运动目标的稳定跟踪以及遮挡处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视频监控,目标跟踪,摄像机

参考文献

[1]E.Stringa,Regazzoni.Content-based retrieval and real-time detection from video sequences acquired by surveillance sys-tems.On Image Processing,Chicago,1998.

[2]Alper Yilmaz,Omar Javed,Mubarak Shah.Object Tracking:A Survey[J].CSUR,2006,38(4):1-45.

[3]I.Mikic,P.Cosman,G.Kogut.Moving shadow and object detec-tion in traffic scenes.In: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US,2000.

[4]侯志强,韩崇昭.视觉跟踪技术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6:603-617.

[5]Matsuyama T,Ukita N.Real-time multitarget tracking by a cooperative distributed vision 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2,90(7):1136-1150.

[6]http://www.cs.unc.edu/~welch.

目标研究与对策[最终版] 篇5

(一)经营指标:

搬捣量 吨,实现收入 万元,利润创收 万元,成本控制 万元。

保证措施:

1.层层分解。落实指标分解,做到每年一分解,半年一调整。根据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到车、到人,形成包保体系。每月搬捣 吨,保证每天出车 台,每车每天 吨。成本每月控制在 万元,列清单,其中水、电人工劳务、材料费用(重大材料费单列,如轮胎费用、燃油费用等)、维修费用、燃油费用分别 万元。

2.定车定员。选好车长,定车、定人、定指标、定考核。

3.测算定额。根据上一年度起运吨和燃油消耗数据,按车型、吨位分类,测算定额,做单车核算考核依据。

4.材料管控。加强过程管理,施行月度材料分析制度,从材料质量、司机使用入手,跟踪评价,选用优质材料,科学合理使用,从而管控材料。

5.数据采集录入。

每天做好生产作业量、燃油、材料、设备自修、委外维修“五个录入”。其中生产作业量和燃油录入由GPS系统直接导出,材料消耗录入由设备主管每天将单车材料消耗明细录入材料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维修情况录入由设备主管每天将单车故障维修情况录入《自修人工费统计表》,月底汇总录入单车核算系统。委外维修情况录入由设备主管按时将单车委外维修情况录入《维修费统计表》,月底汇总录入单车核算系统。

6.数据统计核算。每月完成单车核算、单车定额完成情况、节能减排、固定资产盘点等统计报表核算工作,其中主要数据统计核算步骤如下:

(1)单车核算数据采集

单车核算中,作业量和燃油数据从生产系统自动取数,耗材数据从材料物资系统自动取数,维修数据由人工统计导入。

(2)单车定额完成情况核算

节能员每月从单车核算和燃油计量系统导出相关数据,对应录入《单车定额完成情况表》,生成单车能耗节超情况。

(3)收支结余核算

节能员每月初根据主管部室下发的指标完成情况,将队月度指标完成数据、核算出累计完成情况及同期数据填写《收支结余核算台帐》和《补充台帐》。

(4)节能减排项目

节能员根据队节能减排计划和月度节能减排项目完成情况,录入《节能减排项目报表》,并完成《节能减排项目台帐》。

7.落实考核

工作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考核就没有压力,指标的完成就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此,我们着力在考得实、考得准、考得住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配件领用制度》、《管理人员工人先锋号劳动竞赛考核办法》和《单车核算考核规定》等考核制度。专门成立了材料库、润滑室,进一步完善了材料领用制度,大到配件领用,小到一个螺丝、一个垫片、半升油漆都有专人记录,月底汇总,落实到单人、单车。严厉的奖罚,动真格的,与工资直接挂钩,成本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根据队月度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对照《管理人员考核办法》,逐项落实责任人,进行考核。

对司机进行考核。根据单车起运吨、燃油和材料费完成情况,对照各车型定额,按照《单车核算管理办法》落实考核。

(二)落实“五个平安”指标

政治平安:杜绝政治事件、各类群体性事件和影响港口声誉事件的发生。

治安平安:杜绝各类刑事案件和在港货物失窃案件。信访平安:确保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100%,满意度95,无越级上访。大事不出队,小事不出班,和谐化解矛盾。

消防交通平安:杜绝火灾事故和恶性交通事故。生产平安:消灭工亡、重伤、重大机损、重大质量、重大火灾、重大交通责任事故。

保证措施:

一、以人强安提素质。人是平安的主体,落实“重点学”、两天脱产、“211”和“三新”人员培训,认真开展“三达标”活动;

二、科技强安作保障。实现本质安全,破解车队“五大难题”,推动信息化升级战尤其GPS实时监控系统管理,推动科技进步、工属具革新,落实平安设备管理;

三、管理强安控过程。落实平安管理责任、“五个平安”信息管理(列入211学习)、三大员“五管五同时”和隐患排查常态化(我队制定图文并茂的隐患排查危害辨识教学课件)。

(三)培训学习

继续抓实211学习、“ 五个平安”全员脱产培训、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培训、技术比武培训、金蓝领考试培训和“三新人员”培训。不断创新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引入电教模式,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如队长上大课课件、隐患排查常态化教学课件等),在迎接集团、公司检查时,确保不出纰漏。做到三个“百分百”两个“突出”,即人员培训率达到100%,考试通过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100%,突出重点,突出实效。

(四)科技创新

计划完成信息化成果 项,工属具革新 项,“五小”发明 项,提前筹划2012年3、6、9月份科技创新成果现场推进会。

措施:

1、高度重视。队成立创新领导小组,明确分工,施行半月例会制,队长带头抓,分管副队长靠上抓,骨干成员具体抓,包指标,定责任。

2、明确方向。确保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促进节能减排、缩短在港时间。

3、全员参与。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全员主动攻关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达到全员齐动手,创出成果就会多。要大力营造“人人动脑,班班研究”的局面,发动员工从生产实际和本职岗位入手,人人研究“五大难题”,将继续深入开展小建议、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革、小设计“五小”活动。发动职工,促使职工人人奉献“金点子”,定期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形成全员全部门全过程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节能减排

队制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起每名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把“增收增效、节能节支”的源动力,延伸到每个班组、每个车组,每个岗位,形成了长效机制。一是在操作节能上,发动员工人人在操作技能上有贡献,尤其是技术工人要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在自己的岗位上,研究先进的节能操作法,形成人人有品牌,岗岗有亮点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管理节能上,要加大维修班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维修人员主观能动性,能修则修,修旧利废,研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取代不合时宜浪费资源的生产部位、环节。下指标、定责任,细化攻关项目,以精细管理为目标,加大考核,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要细化考核到车组个人。

六、持续改进

1、指导科学使用生产机械。通过单车能耗和材耗分析,为现场科学合理配用机械提供参考依据。

2、指导维护提升车辆技术状况。通过经济实体分析,及时发现车辆存在的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从而提升车辆技术状况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3、指导培训提高司机操作水平。通过单人能耗分析,及时发现因操作技能方面的原因导.致能耗高的司机,对症下药、分类施教,进一步提高司机操作技能。

事业经费全程目标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事业经费 全程目标管理 效益目标

事业经费是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完成各项事务的物质基础,强化事业经费管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事业经费成为各部门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各级财务部门管理的难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经费的管理处在多重经济元素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无疑会给事业经费的管理带来冲击和影响。因此,更增加了对其管理的难度。要实现事业经费科学高效的管理,必须采取全程管理。而事业经费的全程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全程目标管理。

一、全程目标管理

在此引入系统控制论来阐述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的内涵。按系统论的观点,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的控制目标,即事业经费管理要达成的效果。对应于事业经费的管理就是要提高其使用效益,形成最优的保障效果,这是事业经费目标管理最终的目标。因此,所谓的事业经费全程目标管理,就是为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形成最优的保障效果,而在事业经费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活动。

但是达到这一最终目标,需要一些具体的目标来支持。合理就是在事业经费支出中,根据外部条件选择开支方式和内容以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合法就足使事业经费支出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各种标准制度等预先通过法定程序设置好的条文。一个高效的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系统应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要求。但是这两个要求并不经常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应以合法为标准,因为对控制系统而言,判断合法性比判断合理性容易得多,而判断合理性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信息,这里事业部门在经费开支中掌握的信息当然要比财务部门更多,这就形成了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因事业部门存在各自的利益,如果以合理性为主导标准,那就有可能发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毕竟公共部门有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倾向。对于这一点控制主体(后面要提到的财务部门)却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信息而出现控制上的漏洞。以合理性为主导的控制标准,尽管可能更能提高单项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但很多时候部门理性会导致整体上的非理性。

所以说一个高效的事业经费目标管理系统,其控制目标应该是合法、合理,可行的协调统一。具体说来,事业经费的目标管理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操作。

二、预算效益目标建立预算项目分析论证及评估系统

1、按照发展建设计划来确定任务的轻重缓急

发展建设计划为事业经费预算提供需求导向和目标依据,事业经费预算为实现发展建设计划提供财力保证,这就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上级单位在进行审批时,对项目及其优先级和资金投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单位发展需要。事业经费预算必须与发展建设计划相衔接,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换言之,事业经费预算的编制要充分体现“经费跟着任务走”的原则,做到计划中有任务安排,经费预算中就有专项经费保障。事业经费预算编制应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编制。“一上”,就是部门上报经费需求。各具体业务部门依据年度工作任务安排,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向本部领导申报年度经费需求,经领导审查汇总后向单位党委上报部门经费需求。“一下”,就是党委下达预算控制指标。单位党委在综合分析当年向上领导经费、自己组织的预算外经费、历年经费结余和库存物资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年度预算支出的“总盘子”。在预算支出的“总盘子”内,党委依据当年担负的任务、上报的开支项目和经费需求,确定预算控制指标。“二上”,就是部门上报分项预算方案。根据党委分配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按照预算排序原则和“零基预算”、“细化预算”的要求,对各具体业务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和经费需求重新进行审核汇总,确定并上报部门的分项预算方案。“二下”,就是党委下达预算指标。党委汇总部门上报的分项预算编制单位年度总预算,经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正式下达各部门,并严格按照预算项目和经费指标实施经费供应保障。

2、成立预算编制机构,专职负责预算编制工作

取消各业务部门原有的编制预算职能,将其全部调整到预算编制机构。人员构成可以从各个事业部门中临时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专职预算编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拟定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措施,以及编制年度预算的有关文件;拟定本级预算收支总盘子草案;根据预算审核服务机构提供的部门预算审核意见及年度发展计划和事业发展性专项资金预算建议,审查提出部门预算安排意见,按程序批准后,直接批复到部门;负责管理预算内外资金总指标,统一办理预算追加和资金调度等事宜。这样可以杜绝部门编制预算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投机性问题,同时节约了编制成本,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引导和监督。

3、建立专家系统,成立预算编制服务机构

专家系统主要用于分析任务的可行性和优先级,以及确定具体项目的投入资金及期限长短,对影响预算编制的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详细底数,及时提供有关情况,专家系统究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服务机构,并不是一个决策机构,它对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可行性的论证报告,并制定出几套供选择的方案,按照最优次优的顺序提供给决策者,同时对每一个项目都要有最低档、现行档、最高档三种规模不同的经费支出标准,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三、执行效益目标

事业经费预执行效益问题实际上就是事业经费支出的问题。在此再次运用系统控制论的观点。将事业经费预执行效益目标确定为高效的支出控制。目前事业经费支出的低效率主要表现为非事业支出过多,事业经费支出的决策质量较低和事业绩效水平不理想,其他的还有如预算赤字和出现的一些财经违法行为等等。这些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在目前的事业经费支出控制系统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这里的“有效”包含以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制度本身应该是针对目标的。一般认为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目前大部分的控制性制度安排都是针对投入的,同时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是:只要投入控制住了,产出自然也控制住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在产出形成过程,有些投入是很难控制得住,为此那种认为投入与产出一一对应在部分投入可控制的环境中失去了论点成立的基础。另外有些形成产出的要素与控制投入本身是矛盾的,比如说支出过程中的灵活性。许多针对投入的控制制度往往束缚了支出部门的手脚,降低了适应环境的灵敏度。目前许多低效率的现象特别是事业产出水平低下是一种缺乏产出约束的结果。而从本质上讲,提高事业产出水平才更接近控制的目标。其二,一种有效的制度一定是可行的制度。一种普遍的意见是事业经费支出效益主要是看事业部门的事实上的责任心。如何判断一个支出部门是否尽力了,即使可能由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带来的支出效益水平降低?判断的准确性依赖于信息。目前的控制制度是通过搜集事业部门的支出行为来判别,但是成本太高,也不可能全面。更主要的是,事业部门都声称在支出上已经尽职尽责,并可以做出一些表面文章,但是这些信息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证实的。信息问题是目前控制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实现事业经费支出控制的效益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扩大事业经费标准化供应范围

事业经费实行标准化供应,实践证明一是种行之有效的经费分配方法。为增加经费分配中的透明度,必须扩大事业经费标准化供应范围,凡是能制订供应标准的,都要实行标准化供应,从地方政府到各级机关都要实行按标准供应,尽量减少专项经费的分配员。尤其是要制订各级事业部门的办公业务费标准,从标准定额上限制机关部门的开支。专项事业建设经费,应采取基本建设费的办法管理,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单位,不搞中间再分配。

2、严格事业经费开支范围

根据目前事业经费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应重新制订事业经费开支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应加强约束力度,按经费使用性质从严界定经费开支范围,明确事业经费中间接开支的具体内容。对允许在事业经费中开支的间接费用,要纳入预算管理,采取年初次性按定比例捉取的办法,依据开支性质划拨到公务费有关科目核算,不能直接在事业经费中报销。各级事业部门必须加强对事业经费的管理,明晰经费管理责任,有计划也安排好事业经费支出,防止事业经费过多“沉淀”。事业经费分配下达,做到“一个盘子”安排、“一次性”分配、“一张表”下达。业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事业经费开支范围,严禁用事业经费办事业以外的事,严禁挤占别人的“口粮”。

3、完善跟踪问效机制

讲求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不能只看投入,不看产出,应努力实现经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致性。加强事业经费管理,应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效益上。提高事业经费使用效益,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落实制度规定,提高经费分配供应的科学性,提高预算计划的可行性。各级应建立完善经费效益管理机制,分清责任,落实到人。业务部门与事业部门应定期组织对事业经费综合使用效益的考评,对大项资金投入和大宗经费开支,要逐项及时进行跟踪检查问效。

4、加强实物资产计价核算上作,实现物资筹供有价运行

钱转化为物的过程中管理和钱变物后的管理,一直是财务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也是各级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此,在钱物转化环节上,必须实施集中监管,规范操作,实行全过程的价值管理。要进步完善这种物资管理办法,积极借鉴引入“政府采购”制度,对大宗物资实行公共采购政策,也就是对于属于保密范围,市场价格波动性大,采购数员较多,开支金额较大的物资实行集中筹措,由使用部门、财务、审计等有权部组成招投标小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三个以上符合竞标资格的供货单位进行公开招标,择优购置。同时对事业经费支出也必须采取招标的方式,实行定点保障、定点维修。对钱转化为物后,必须纳入年度预算和会计核算体系,努力实现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有机统。对事业部门的各类物资应纳入年度预算进行管理,引导资产的合理流动,保证资产的合理利用,防止积压浪费,做到经费物资管理并重,逐步实现物资筹供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工:公共支出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黄明:政府预算行为效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国财政学会:构建预算管理新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王雍君:中国公共支出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研究目标 篇7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东药学院2010级三个篮球选项班90名男大学生(每班3 0名)。

1.2 实验方法

1.2.1 被试和实验设计

实验共分三个组,随机抽取两个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剩下一个班为控制组。

(1)控制组:无目标组,采用常规教学;(2)群体(目标)组:所有被试设置一个梯级目标,采用群体目标设置教学;(3)个体(目标)组:每位被试都有个人梯级目标,采用个体目标设置教学。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

1.2.2 实验的活动任务

一分钟投篮(自投自抢):以篮圈中心在地面的投影点为中心,以4.225米为半径画一个圆弧,在此弧线与三分线外依次交替自投自抢,计一分钟投中得分。计分方法为投一个3分球得4分,投一个2分球得3分,碰篮圈得1分,未碰篮圈得0分,累计总得分,每位被试测一次。

1.2.3 目标的设置

以实验前测得的投篮成绩基础值为依据,为学生设置梯级目标。群体组以全组平均成绩为基础,由主试设置一个集体目标;针对个体组,主试告诉每一位被试自己的基础值,在主试的协助下,由被试本人确定自己的递级目标。

1.2.4 实验条件

本次实验采用双盲教学实验。除实验因素──教学方法不同外,其它如教材内容、场地器材等非实验因素,两组学生情况基本相同。

1.2.5 实验步骤、实验控制及教学安排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

1为控制组;2为群体目标组;3为个体目标组。

(1)实验前,测试三个组的投篮成绩,这些数据作为基础值;(2)教学实验,整个实验共进行8周,每周一次,一次实验课时间为45~50分钟,准备活动时间约15分钟,练习时间约15分钟,测试时间约为15~20分钟。在实验阶段,实验组被试在每次测试前,主试告诉他们上次测试的成绩以及这次测试的目标,并将测试成绩纪录下来,以便及时反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对三组投篮成绩的显著性检验

对三个组的投篮成绩基础值分别进行组间方差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前三组被试起点相同,符合本次教学实验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要求。

2.2 实验前后三组投篮成绩变化特点

对各组组内实验前后的投篮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2),检验结果显示,控制组与实验组最后一次实验课的投篮成绩与各自实验前的基础值相比,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2结果表明,在其它实验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控制组、群体组与个体组的投篮成绩均有明显提高。这说明,经过8次课的篮球投篮教学,采用常规教学和采用目标设置教学,对篮球投篮成绩的提高均有效。

2.3 最后一次实验课三组投篮成绩比较

对各组最后一次实验课的投篮成绩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三组的投篮成绩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为了解三个组两两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见表4),结果显示,个体组与控制组的投篮成绩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个体组与目标组投篮成绩之间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群体组与控制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统计表明,在其它实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个体目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投篮成绩方面较常规教学和群体目标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在实验任务中,学生的投篮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不需要同学们之间密切合作即可完成,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项目。由于群体组的目标是依据该组所有被试的平均水平而设置,目标水平只适合于部分投篮成绩接近平均水平的学生,对于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讲,这样的目标太容易完成,体验不到挑战性,无法激发动机;相反,对于那些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目标显得太难,可能产生挫折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动机水平降低,放弃努力。以上因素可能是造成群体组与控制组的投篮成绩无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认为,不考虑个体目标而只设置群体目标对投篮成绩的影响等同于不设置目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个体目标教学在提高学生投篮成绩方面较常规教学和群体目标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值得我们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加以采纳。

(2)不考虑个体目标,只设置群体目标对投篮成绩的影响等同于不设置目标。

3.2 建议

体育教师在目标设置教学中,要注意目标设置策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设置群体目标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人情况不同,设置个体目标,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尽量避免只设置群体目标,不设置个体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验和数理统计法研究考察了目标设置对大学生投篮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目标教学,在提高学生投篮成绩方面,较常规教学和群体目标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个体目标,群体目标,投篮成绩

参考文献

[1]Rob Kirkby,季浏.运动中目标设置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4.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姚家新.竞赛咨询与心理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星图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篇8

1 星图处理

1.1 图像去除噪声

如图1所示, 夜晚实际拍摄的星图主要由噪声、背景杂散光、恒星目标信号组成。由于该星图的背景灰度是不均匀的, 如果按照传统的处理算法先邻域均值滤波, 提高图像信噪比, 再采用高通滤波消除背景光[1]的做法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维纳滤波是数字图像处理中常见的滤波方法, 具有以噪声均方误差最小作为噪声的最优估计准则, 其具体原理推导可以参考文献[2,3]。从维纳滤波后的图像 (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 采用维纳滤波很好地去除了图像噪声。

1.2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小目标检测法

数学形态学是分析几何形状和结构的数学方法, 已逐渐成为分析图像几何特征的工具。腐蚀、膨胀、开运算、闭运算以及Top-Hat变换都属于数学形态范畴。基于Top-Hat变换的数学形态学滤波[3,4,5]是一种实用的自适应非线性预测技术。它利用集合函数的腐蚀和膨胀进行局部最大和最小运算, 以实现对图像的空间滤波。设灰度形态滤波的输入为f。f关于结构元素g的膨胀和腐蚀运算分别定义如下:

undefined

式中:fx, y表示图像f沿矢量 (x, y) 作空间平移。f关于结构元素的形态开运算定义为:

undefined

从消除比背景亮且尺寸比结构元素小的结构角度来看, 开运算有些像非线性低通滤波器。但是开运算与阻止各种高空间频率的频域低通滤波器不同, 当图像中的大小结构都有较高的空间频域时, 开运算只允许大结构通过, 而能除去小的结构。对一副图像进行开运算可以消除图中孤岛或者尖峰等过亮的点。从目标在图像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 灰值开运算十分适合于图像的背景估计和目标检测。当用目标图像作为模板结构对包含目标的图像进行灰值开运算时, 就可以得到一副去除了目标的背景图像。

Top-Hat变换算子定义为:

undefined

式中:g为结构元素;f·g为用结构元素对f进行灰度开运算, 其结果是估计出的背景。HAT (f) 总是非负的。对Top-Hat变换后的图像进行门限判决, 初步分离出候选点, 此时的图像为噪声图像。本文选用3×3的方形模板作为结构元素。图3是采用Top-Hat变换后的星图。

1.3 基于软阈值的小波星图去噪增强

从图3可以看出, 星图经过Top-Hat变换后, 图像亮度下降, 还有部分噪声没有去除, 如果采用直方图、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和反锐化掩模等常见图像增强方法, 它们在增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噪声的过增强。这些方法用于低信噪比时, 会严重影响视觉质量[2,3,6,7]。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小波的多尺度、空频域分析特性适合于增强处理。针对Top-Hat变换后星图需要进一步降噪和增强的目的, 选取软阈值小波去噪增强的方法[3,4,7]。

基于小波和非线性对比度增强的算法:

(1) 选择合理的分解层次对原始图像进行j层小波分解, 分别提取各子图像的小波系数。

(2) 对小波系数进行非线性阈值处理。为保持信号的整体形状不变, 保留所有的低频系数。取阈值undefined, 其中:σ是噪声信号的标准差;N是信号的长度。对每个小波系数采用软阈值的方法进行处理:

undefined

即, 将含噪信号的小波系数与所选的阈值λ进行比较, 大于阈值的点收缩为该点值与阈值的差值;小于阈值相反数的点收缩为该点值与阈值的和;幅值小于等于阈值的点变为零。实际应用中, 噪声的标准方差一般是未知的, 通常需要估计。由于噪声主要集中在最高分辨率J-1, 所以采用小波系数{wJ-1, k, k=1, 2, …, 2J-1}估计噪声标准差, 取undefined。小波去噪的结果如图4所示。

1.4 自适应迭代阈值分割

经过小波进一步去噪后图像的噪声大大减小, 再进行自适应迭代阈值分割算法把目标识别出来。自适应迭代阈值分割算法如下[3,4,7,9,10]:

(1) 求出图像中的最小和最大灰度值Z1和Zk, 令阈值初值T0= (Z1+Zk) /2。

(2) 根据阈值Tk将图像分割成目标和背景两部分, 求出两部分的平均灰度值Z0和ZB:

undefined

式中:Z (i, j) 是图像 (i, j) 点的灰度值;N (i, j) 是 (i, j) 点的权重系数, 一般N (i, j) =1.0。

(3) 求出新的阈值

undefined

(4) 如果Tk=T0, 则结束;否则K=K+1, 转步骤 (2) 。

图5为图像迭代最佳阈值分割后的图像。图5的结果显示, 最终图像基本上能把肉眼分辨出来的星识别出来, 说明处理图像的一系列算法效果良好。

2 结 语

针对实拍星图的特点, 首先采用维纳滤波去除图像噪声, 然后采用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小目标检测法实现背景与目标的初步分离, 再对形态学滤波后的图像进行自适应对比度增强方法, 最后采用最佳阈值分割实现目标的粗定位, 通过质心提取算法得到星体的亚像素坐标, 有效地把星点从实际的星图当中分离出来。星图处理的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谭伟民.星敏感器恒星检测若干问题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4, 2 (1) :8-10.

[2]张有为.维纳与卡尔曼滤波理论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Kenneth R Castleman.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4]陈虎, 周朝辉, 王守尊.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去噪方法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 2004 (4) :116-119.

[5]Maragos P.A Representation Theory for Morphological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J].IEEE Trans.on Pattern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89, 11 (6) :586-599.

[6]吴正国, 夏立, 尹为民.现代信号处理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7]秦前清, 杨宗凯.实用小波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8]Donobo D L.Denoising by Soft-thresholding[J].IEEETrans.on Inform.Theory, 1995 (41) :614-627.

[9]陈丽华, 李裕能.基于小波变换的自适应阈值消噪法[J].电力科学与工程, 2003 (3) :8-10.

[10]Chang S G, Bin Yu, Vetterl M.Adaptive Wavelet Thresholdingfor Image Denoising and Compression[J].IEEE Trans.on Im-age Processing, 2000:9 (9) :1 532-1 546.

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 篇9

1. 高职语文的发展历程

高职语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高涨和瓶颈阶段。清末时候的“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1980年, 天津职业大学创办, 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期间陆续高职学校的创办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充足的发展空间, 而语文作为其中的重要课程, 也随之经历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11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高职院校, 由此高职院校进入了发展的高涨时期。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也带动语文课程的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 虽然高职语文课程一直在进行改革,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由于受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四者之间忽略高职语文的存在与人文教育的作用, 导致语文课程处于无足轻重的尴尬处境, 语文课程也始终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语文的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

2. 高职语文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即目标是实用化, 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无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讲, 都是一门培养情操和素养的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 而语文是交际、交流的工具, 有其自身的思想和文化内容。语文可以同时兼顾品德修养和文化认识, 是一种人文教育。一方面, 高职语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和讲述人类丰富的文化, 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人文修养;同时使得学生在人文环境的熏陶下, 逐渐提高其审美趣味以及品德修养, 进而健全其人格和乐观的心态等。另一方面, 由于高职自身的独特性, 决定了其语文课程与职业有关联。语文作为基础学科, 它也是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重要支柱, 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学科。

3. 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

3.1 进行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原因

高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及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辅助教育, 它的重要性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让高职语文更好的发展, 使其目标真正体现在实际教学中, 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 高职语文的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 教师本身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过于呆板、缺乏人文教育与知识能力传授相结合等, 学生本身对高职语文不感兴趣, 课堂缺乏生气等原因最终导致学生既学不到知识, 也培养不了能力。因此进行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和改革迫在眉睫。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研究和改革应完全摆脱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式,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系统、优化,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职业生涯提供有利平台。

3.2 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

基本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看似简单, 想要很好地掌握和应用也十分不易。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职场生涯提供了有利的筹码。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提高课堂质量、增加应用文写作、提高演讲与口才课比重、开设精品课程等来加以培养。

3.3 辅助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培养职业能力是及其重要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环节当中, 除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以外, 还应该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除了在实践中磨练和提高之外,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受教育和培训。在教育教学的环节当中, 应该注重对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 学生通过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对以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

3.4 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

掌握了基本的语文能力之外, 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职场的更好发展和个人更大成就的取得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可贵了。而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需要在社会使命感、政治方向、思想品德, 现代化办公写作能力, 良好的演讲口才技能, 宽广的人文知识及素养, 基本的人文常识理论和技能以及人文学科应用能力, 预读能力、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

结语

高职院校全面的职业技能培养离不开语文课程的辅助。高职语文无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是职业能力的辅助提高, 都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针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现状由于多重原因, 在近些年来发展陷入了困境的情况, 进行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的研究非常重要。具体需要在培养基本语文能力、培养高层次语文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加以强化。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 还是老师、学生, 都应该在高职语文课程的研究、改革和学习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使高职语文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朱翠.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及教学改革策略[J].理论经纬, 2015.

研究目标 篇10

关键词:目标,目标教育,目标规划体系

伴随我国高校扩招的浪潮, 走进高校大门已不再像原来那样困难, 然而如何能让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 真正学有所获, 不荒废时光, 是现在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了解到, 没有目标, 不知如何制定目标是现在大学生迷茫, 不知所措甚至混日子的问题所在。开展目标教育在当今大学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提出了构建班级目标规划体系, 为目标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1 班级目标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班级制教学的前提下,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 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班级群体是学生素质发展及个性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群体既是教育对象, 又是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实施班级目标规划, 有利于把学生目标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有利于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围绕高校育人中心工作,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班级目标规划应体现规划的规范、科学、实效。本方案将对班级目标的基本内容、层次要求、考核办法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各班级 (团支部) 在此基础上, 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 制定更具体实施细则, 用于执行。

2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构成的主要内容

构建班级目标规划体系是开展目标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而班级目标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量表。本文在制定班级目标规划量表时, 按照我校目标教育总体要求, 将目标分解为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健康目标等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以此作为班级目标考核的一级指标, 再将这四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 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二级指标, 也就是具体的考核项目。班级目标规划体系量表制定之初, 为了能够保证量表的实用性, 先将量表初表下发到学生班级中去, 进行意见征集。再将整理出来的建议, 在学生工作小组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 根据建议对班级考核量表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终形成定稿。

因为不同的年级, 有着不同的要求, 所以考核的项目也有所不同, 为了能够将考核体系构建的够完整, 更全面, 本文制定了三套考核量表, 分别针对一年级, 二、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三套考核量表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二级指标也就是考核项目上。其中一年的量表中, 本文将价值目标在 (一级指标) 分解为递交入党申请书比率、入党积极分子比率、团日活动开展次数、组织公益事业活动的次数等几个考核项目 (二级指标) , 学业目标则分解为获奖学金比率、留降级率、帮扶计划、早晚自习出勤率、组织班级参加学术活动次数 (听报告、参与活动) 等考核项目。而健康目标本文则将其分解为心育员开展活动次数、早操出勤率、学院文体活动参与率、班级文体活动开展次数、集体活动病假比率、宿舍卫生评比、体测等考核项目。以此来构成我们制定的一年级班级目标规划体系量表;二、三年级班级量表的价值目标二级指标相比一年级量表增加了入党率, (积极分子) 党组织相关活动参与率来加强引导;学业目标的二级指标则通过减少上挂科率、四级累计通过率、科技竞赛活动参与比率等来约束;职业目标二级指标则通过增加了单位实习比率、参加社会实践比率、考取专业相关证书比率的二级评价指标来进行引导;健康目标二级指标则通过心育员开展活动次数、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率、降低安全事故比率等来引导。四年级班级目标的二级指标也主要是职业目标有较大变化, 具体体现在考取专业相关证书比率、就业率、学位获取率等方面进行约束。实施中要求各班级在学期初, 对于考核量表中的考核项目制定出目标值, 在学期末根据目标值完成情况, 对本学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3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实施和考核

3.1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实施

良好的实施过程, 是班级目标规划体系运用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本文提出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将最终形成的班级目标考核量表下发到班级, 要求各班召开目标规划主题班会对班级及个人目标进行讨论, 对量表中的考核项目给出目标值, 并要求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其次, 辅导员、班主任对各班的考核量表和班级计划进行审阅和批改, 提出合理建议, 再反馈到班级中去, 形成最终方案;最后, 各班以此作为目标, 开展本学期的工作和活动, 辅导员、班主任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

3.2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考核

为了保障班级目标规划体系实施的效果, 在此阶段深化学生对目标重要性的认识, 是目标教育的阶段性要求, 本文提出在每学期末对学生及各班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加大教育力度。考核步骤如下: (1) 成立以辅导员, 班主任、各班班长为成员的考核小组; (2) 每位学生及各班形成书面总结, 并进行汇报, 考核小组进行评分; (3) 每人及各班根据目标规划量表内容整理相应支撑材料, 考核小组成员进行审阅, 并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4) 对各班成绩进行汇总, 统计获奖率、不及格率、四、六级通过率, 并以此作为先进集体和个人评奖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提出和应用, 为目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在开展过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我们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此体系, 为大学生目标教育的更好开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艳荣.加强大学生目标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 2008.

[2]张静媛.目标教育工程: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措施[J].闽江学院学报, 2003.

[3]向华琼.实施目标教育的初步尝试[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5.

[4]严远东.大学生需要价值目标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新目标》学生评价的实证研究 篇11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一直实行“一纲一本”的国定课程教材政策,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统一编制政策才逐渐打破,开始实行国家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英语课程标准》自2001年9月1日起实施后,初中英语新教材呈现多元化,如何选择初中优秀教材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教材评估

教材评估有益于教师更深入地认识语言及语言教学的本质,加深对教材作用和要求的认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使用、改编、替换或补充教材中某些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习的发生与进步(张雪梅,2001)。“对照”一般从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成本等方面进行。以教学内容为例,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教学内容的评估应包括:(1)描述语言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所覆盖的语言点有哪些?(3)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比重是多少?是否有综合技能的训练?(4)需要培养的微技能有哪些?(5)课文的体裁包括哪些类型?等等。

三、研究设计

参照上述提到的评估细则并根据教材评价的基本原则,笔者设计了一份针对初中英语教材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以5级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形式设计,每个单项都有5个选项,分别为非常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它们的分值分别是5、4、3、2、1,学生从这5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他们对教材评价的选项。在分水镇中学随机抽样选取了117名初三学生,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

1.信度检验

信度(reliability)是衡量研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理论上,如果Alpha值大于0.6,则说明问卷的测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景云,2003)。本实验通过SPSS中Cronbaha Alpha可靠性检验程序分析整个问卷的信度,信度值a=0.879,表明实验的测量有较强的信度。

2.确定因子

第一,因子分析可行性。笔者用SPSS16.0对数据做了KMO统计量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每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高,因此所有变量都纳入统计范围内。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达到0.895,“KM值达到0.9以上为非常好,0.8-0.9为好,0.7-0.8为一般”(郭志刚,2001:93)。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X2=1330.856,p<0.000,说明拒绝球形假设成立,证明该数据适合于因子分析。

第二,确定因子的个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极大正交旋转后,结合方差贡献率和碎石坡图共得到4个因子。所有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这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可以达到59.775%。

第三,确定具有统计意义的观察变量。当要判断一个因子的意义时,需要查看哪些变量的荷载值达到了0.3或0.3以上。一般来说,荷载值为0.3或更大的被认为有统计意义(参见秦晓晴,2003:51)。结果显示,因子各变量的荷载值在0.44和0.78之间,大大高于可接受值0.30。

第四,因子的命名。根据上述因子确定过程,我们发现共有4个因子解释了学生对《新目标》满意度的评价。因子的命名结果如下:

因子1共有五个变量,分别是1、17、4、3、15,主要涉及的是《新目标》对英语学习的帮助,如在英语兴趣激发、今后英语学习等方面,因此因子1被命名为“教材的实用性”。因子2共有五个变量,分别是5、6、7、8、13,主要涉及的是教材课文内容等,因此被命名为“教材的有趣性”。因子3共有五个变量,分别是19、18、17、16、11,主要涉及的是教材版面设计、章节编排、插图等,因此被命名为“教材的设计”。因子4共有四个变量,分别是9、10、12、2,主要关于教材听力难度、课文长度等,因此被命名为“教材的难易度”。

五、分析与讨论

1.教材的实用性

量表是test-value为中间值3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各变量与中间值3有没有显著性差异。变量1、3、15都显著性大于3(p<0.000),变量4和17略小于中间值3(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学生对《新目标》的实用性是满意的,《新目标》对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很有帮助,教材练习能帮助他们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教学内容渗透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产生很好的作用(刘道义,2001)。

2.教材的有趣性

变量5、6、7、8、13的平均值都显著性大于3(p<0.000),这说明《新目标》能满足学生的学生兴趣。《新目标》的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教材在第一册就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电子邮件、鼠标等,还有很多不同国家的风光介绍并配有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材版面设计

变量16、11、18、19的平均值显著性大于3,变量17略小于中间值3(p>0.05),这说明学生对教材的版面设计和编排总体是满意的。《新目标》采用彩色印刷,每个单元都配有很多插图,既有卡通漫画,又有真实照片;既有实际学习生活场景,又有想象画面。五彩的画面、有序的排版、轻松幽默的插图,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4.教材的难易度

变量2和12的平均值显著性大于3(p<0.000),變量9略小于3(p>0.05),变量10显著性小于3(p<0.000),这说明学生对于教材的难易度不是很满意,特别是课文词汇量问题。在随后对任课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课文的生词量过大,给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很大负担,主要是因为《新目标》增加了很多新内容,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词汇量。社会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时代发展,让教材具有时代气息,增加新内容是必然的,但是一定要选择贴近生活的事物。

六、结语

通过对学生就《新目标》英语教材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表明学生对其使用的教材总体感到满意。学生对教材的实用性、有趣性和版面设计都感到满意,对教材的难易度基本满意。影响教材难易度的主要是生词量,一方面教材需要在词汇选择方面更注重贴近生活,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教学重点,不是教材出现的所有生词都需要熟练掌握,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词汇,对词汇进行区别处理。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UP,1987.

[2]Van Els,T.,et al.(eds).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M].London:Ed2 ward Arnold,1984.

[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于书林,黄建滨.国内初中英语教材研究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2).

[5]秦晓晴.外语教学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刘道义.与时俱进的初中英语教材——修订后的JEFC[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7]周慧红.《新目标》教材插图的应用与反思[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5).

[8]张雪梅.关于两个英语教材评估标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中学排球课程目标改革研究 篇12

运动参与目标中包括的两个方面, 既强调学生表现出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行为, 也强调学生在参与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和良好的教学情境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功, 两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同样中学排球课程中的第一目标——兴趣和爱好, 也跟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四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和体验乐趣、成功息息相关。只有在排球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功才能产生兴趣和爱好, 有了兴趣和爱好也就表现出积极地学习排球和平时在排球活动中得到锻炼。目前中学的目标是发展排球项目以及让排球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主要项目, 兴趣是参与的基础, 但仅有兴趣这个目标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排球项目的需要。学生要选择排球作为课外活动的项目, 那么他们首先得会打排球、会比赛。中学生在心理上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 比赛富有竞技的特性, 它是吸引中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重要因素。

2 运动技能目标

运动技能目标包括的三个方面涉及到理论知识、实践内容和安全方面。在改革前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较多, 学习的时间又有限, 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 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是做不到的, 也没有必要。因此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锻炼身体, 增进健康, 而不是单纯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现在学校在排球项目上作出了发展的计划, 那么学生学习排球动作技能时不仅需要他们以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目标, 还需要学生在排球运动技能水平上得到提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花更多时间来改进学生在动作技能上的细节。在访谈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将实践内容放在主要方面, 抽取适当时间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方面的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进行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另外, 大家考虑到学生中身体条件有差异, 对体育项目的感觉不同, 在设置运动技能目标时无需针对所有学生, 只需要部分学生能达到运动技能目标。

3 身体健康目标

现在国民体质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 国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些年里, 中小学生的体质处于下滑阶段, 而要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的质量将起到一定作用, 因此在体育课上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项目, 学生的体质提高应放在首要。然而每项运动都有各自的身体素质要求, 因此在各项运动教学中, 教师着重考虑到项目身体素质要求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锻炼, 对学生的体质提高程度将不同。在排球项目中, 它主要涉及到练习者的反应速度、上下肢力量、弹跳力等身体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这几项作为重点身体素质来对学生进行锻炼, 让学生从中来提高体质、增进健康。另外身体健康同样涉及到饮食, 教师在理论课或者平时实践课中可以穿插一些健康饮食方面的内容。

4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主要不是通过专门进行理论讲授来达成, 而应通过结合具体的体育活动形式, 在活动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来实现, 对学生的意识与行为进行改变, 因此要达到这方面的目标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实现, 而排球课程的教学时间短暂, 要完全达到这方面的目标基本是不可能, 只能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感受, 让他们在环境中慢慢地达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根据排球运动具有团队精神的特点, 学生在这方面能感受到更多, 因此在排球课程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应把团队方面的意识和行为作为重点, 在每个课时中设置一个团队下属方面的子目标。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 不喜欢跟别人进行团队合作, 尤其是初中生, 要慢慢改变他们的这种情况, 应在教学中设置更多的团队合作练习, 让他们体会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作用, 因此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设置为:体会团队合作, 感受集体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 他们的心理逐步成熟, 在这方面的表现较好, 能够很好地在生活中或学习中进行合作, 并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 因而他们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意志品质, 所以教师可以在设置练习形式时, 可以加大难度, 让学生突破他们的心理极限。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学校对排球项目的发展需要及课程的需求从四个学习领域设定不同程度的课程目标, 在运动参与中更加要求课余活动中排球活动的组织能力, 使得运动技能上的要求也提高, 让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 在身体健康方面更强调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

学校与区体育局合作组织不同年龄段的排球比赛, 或者体育组教师一起收集比赛视频, 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排球比赛, 让学生融入排球运动的氛围中得到更多欣赏比赛的机会, 从而提高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排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雪文.益阳市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兴趣现状调查和分析[J].现代教育, 2007 (3) :140-141.

[2]季萍, 陈丽.对我国中小学排球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山东:体育时空, 2012 (11) :20.

[3]姚晓春.浅谈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音美教学, 2009 (1) :201.

上一篇:高重频脉冲下一篇:BT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