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阳性对策

2024-05-11

假阳性对策(精选9篇)

假阳性对策 篇1

近年来, 我国梅毒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它可以侵犯皮肤、黏膜、心脏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 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其临床表现复杂, 容易漏诊和误诊。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较多, 早期使用的康、华氏反应已于1991年由卫生部颁文废止。梅毒螺旋体不能进行体外培养, 所以梅毒螺旋体检查兔感染试验 (RIT) 仍是最特异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该法能证实活的梅毒螺旋体存在, 是检测梅毒螺旋体常用的标准方法, 但灵敏度低, 不能作为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有梅毒血清学试验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 (USR) 试验等, 此为筛查试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如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FTA-ABS) 试验等, 为证实试验。我院于1997年将梅毒的血清学检查作为患者输血前的必检项目。由于梅毒血清反应存在假阳性 (包括技术性假阳性和生物学假阳性) , 此间, 我们也遇到了30余例假阳性。为此我们先后对多种实验方法进行了选择。目前使用的检测方法有RP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ELISA) 和TPPA。我们对这3种血清学试验做了比较试验,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4年1月至8月皮肤性病科患者及住院患者RPR检测阴性而ELISA检测阳性样本68例。其中男性53例, 女性15例, 年龄22~82岁。

1.2 试剂

上海科华RPR试剂盒、珠海丽珠ELISA试剂盒、日本富士株式会社TPPA试剂盒。

1.3 仪器

北京普朗DNM-9602酶标仪、北京天石ZMX988B全自动洗板机。

1.4 方法

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且在试剂盒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68例ELISA法阳性RPR法阴性标本中TPPA阳性62例 (91.2%) , 阴性6例 (8.8%) ,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梅毒的诊断, 除了临床表现外,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实验室的检查结果。

国家卫生部提出的《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对梅毒血清学检查方法及临床适应证作出了相应的要求。梅毒螺旋体检查是最特异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但因其灵敏度太低而未被临床所常用。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大约2周即可检测出特异性抗体[1]。RPR法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易受某些传染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易出现生物学假阳性[1]。同时由于此试验对一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治疗后梅毒检测的不同步性, 往往也可出现假阴性, 造成漏检。如患者感染不足2~3周, RPR试验可为阴性。梅毒治疗后的患者RPR也可为阴性反应, 故可以用于临床的疗效观察。ELISA法为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它采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包被微孔板, 用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梅毒抗体, 对各期梅毒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 尤其是早期梅毒的检出率较高。梅毒感染人体后, 其产生的抗体可以长期存在, 故ELISA阳性不能确定感染期, 也不能用于临床的疗效观察。由于ELISA实验影响因素较多, 所以本法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表1的数据表明约为8.8%,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4]。TPPA与TPHA均是梅毒特异性血清学实验, 敏感度为99%, 高于ELISA法。国外普遍用TPPA、TPHA做为筛查试剂, 在国内常被用作梅毒的确证试验。但与ELISA法一样, 同样也不能用于临床的疗效观察。

目前梅毒的发病有增加趋势, 梅毒检查日渐增多。由于梅毒血清反应本身存在假阳性, 而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 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我们先后遇有30余例梅毒检测假阳性样本 (经送外院、皮防所等单位检测证实为假阳性) 。其中1例是采用了美国进口的金标试纸条检测 (该试纸条在说明中指出与TPHA比较, 特异度100%, 敏感度99%以上) , 结果为阳性, 但其他的试验 (RPR、ELISA、TPPA) 结果都是阴性。患者由此就向我们提出了质询, 要求道歉与赔偿。我们将检测结果向国内总经销商反映, 他们一名质量主管来我院自己操作, 结果依然如此, 他们承认了该金标试纸条有假阳性[4,5]。通过这个事例, 我们吸取了教训, 对多种梅毒的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比较。目前我们的做法是:常规检测方法采用ELISA法, 对阳性的样本再作TPPA和RPR检测, 必须ELISA法阳性和TPPA法都阳性的结果我们才发阳性报告 (由于感染的病程不同, R P R法有可能阴性) 。

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对80例USR、TPPA阳性的样本用蛋白印迹 (WB) 法进行了检测。对于梅毒检测, WB实验的特异度为100%, 敏感度为93%。WB实验结果的判定标准:1个条带为可疑, 需结合结合临床分析;2个条带为阳性。结果在80例样本中有3例阴性, 13例可疑, 而这16例年龄在65~86岁。这项研究资料表明, TPPA对老年人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假阳性。我院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 也在临床择其手术的患者血清中发现了7例梅毒阳性。其中有5例都是年龄在68岁以上的患者, 由于WB成本过高, 而中国又无注册试剂盒, 我们尚不能开展WB的检测。但经过向临床咨询, 这5例未发现有梅毒的临床表现, 所以对老年人的阳性结果一定要结合临床慎重考虑。同时, 也希望国内有关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商能尽快研究生产出WB试剂盒, 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梅毒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怀竞, 邢文革.免疫学检验与临床疾病安全输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137-140.

[2]李基, 包军.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价值[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3, 16 (1) :49.

[3]李荣.不用方法检测梅毒结果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5) :312.

[4]秦雪梅.检测梅毒四种方法的比较[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6 (5) :49.

[5]谢作听, 李超, 王春香, 等.胶体金试纸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和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2, 12 (4) :53.

假阳性对策 篇2

(福建省永定县医院五官科福建永定364100)【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假阴性原因,使从事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掌握新生儿听力障碍患儿假阳性及假阴性出现的常见原因,从而在工作中尽量避免发生,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听了筛查的工作质量。方法:采用丹麦GN Otometrics公司生产的MADSEN型手持式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进行筛查,经过初筛、复筛,尽早发现有或疑似有听力障碍新生儿,以及及时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尽早转诊进一步检查,获得确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结果:对3656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阳性为182例,陽性率为5%左右,最后确诊阳性为5例,假阳性177例,假阴性3例。结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对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原因分析,提高了早期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工作质量。【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复筛;假阳性;假阴性;干预【中图分类号】R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15-01 新生儿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据国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1%—0.3%,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新生儿听力损失率为0.1%—0.2%[1]。通过听力筛查,尽早发现听力异常患儿,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是有效预防语言发育迟缓和因耳聋致哑的关键,同时通过对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原因分析,提高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工作质量。今对我院3656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五官科从2007年6月至2010年的6月的3年期间,利用TEOAE对产科住院期间出生的新生儿,均在取得家长知情同意书签字后进行测试,共3656例,其中男婴1895例,女婴1761例。1、2 方法:采用丹麦GN Otometrics公司生产的MADSEN型手持式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进行筛查,对出生24—72小时内新生儿进行初筛,筛查都在新生儿测听室进行,环境噪声控制在45—50dB以内,新生儿均在安静或睡眠状态,清洁婴儿双侧外耳道,左右耳随机开始,测试前均需校准仪器及探头,将仪器探头紧密塞于外耳道外1/3处,小孔正对鼓膜。若初筛未通过婴儿,则在出生后4—7天内复查,通过者为假阳性;仍未通过的,再次在出生后第42天复查,通过者为假阳性;再未通过者,则发转诊通知单,通知家长在出生3个月内到有听力损失诊断资质医院进行进一步听力学检查,并作出听力损失诊断,并嘱及时回访,以上均需进行登记,同时进行相关原因调查。2、结果2、1 共有3656例新生儿,24—72小时内通过3474例,通过率为95%;4—7天复查通过126例,通过率为70%;42天复查通过45例,通过率为80%;以上均未通过者,3个月内均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行听力学检查,最后5例确诊有听力损失,最后阳性率为0.14%,故假阳性177例;阴性患儿3年内随访,有3例后被证实有听力障碍,故假阴性3例。2、2假阳性患儿出现原因分析如下:(1)外耳道分泌物堵塞,外耳道经清理后复查为阴性,此原因为最常见,复查多在出生后42天。(2)中耳腔及外耳道有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残留,经吸收或清理后复查均为阴性,复查多在出生后42天。(3)测试探头放置不正确或检查前测试探头未进行校正,经调整探头位置及测试前对探头进行校正后复查均通过。(4)检查时,新生儿处于清醒及哭闹状态,也是造成假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进行听力筛查时为了使结果准确、快速,新生儿应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5)新生儿左右耳差异,由于新生儿一般喜欢偏左侧睡眠,致使左侧处耳道压扁,初筛查往往不容易通过,测试时牵拉左耳耳廓或隔天测试大多新生儿能够通过。据国内文献报道,右耳通过率明显高于左耳,左耳与右耳的通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胎儿长时间左前体位造成左侧外耳道胎性残积物有关,从而影响耳声发射的通过率[2]。2、3假阴性患儿出现原因分析如下(1)TEOAE检查阴性,只能说明耳蜗功能是正常的,不能排除0.3%的蜗后病变,42天复查时应加做AABR,以排除蜗后病变。此原因本院发现1例,患儿初筛时TEOAE检查通过,因其家族中有耳聋病人,建议出生后42天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后被证实为蜗后聋。(2)虽然出生时,TEOAE和AABR检查均阳性,但患儿可能出现进行性或迟发性耳聋,如病毒感染,听神经病和药物性耳聋等原因。本院发现1例听神经病患儿,出生时TEOAE检查阴性,有黄疸病史,一直持续2个月,初筛后一直未进行复查,2岁时患儿才会说“爸爸、妈妈”等简单词,家长反映患儿对声音反应较差,2岁6个月到上级医院检查,TEOAE和DPOAE均通过,AABR仅见Ⅴ波,确诊为听神经病。3、讨论根据TE0AE筛查结果,出生后3天内筛查通过率较低,存在假阳性可能性较大,7天内复查通过率提高,42天复查通过率进一步提高,故在初筛、复筛过程中,可能出现假阳性患儿,而在已经通过的患儿中,仍有少数听力损失患儿,即假阴性患儿。在出生后3天内,由于新生儿外耳道胎儿皮脂、羊水、胎粪等残留,而影响了测试结果,是造成假阳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新生儿听力筛查最佳时间为出生后的3—7天内,在出生后1个月,随着婴儿生长发育,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发育趋于完善,听力筛查通过率进一步提高,因此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不一定有听力损失。正常听力是语言发育正常的前提,正常婴儿4—9个月最迟11个月开始学习呀呀语,这也是语言发育的重要标志性阶段。严重听力障碍儿童,由于早期缺乏语言刺激,不能在1岁以前进入呀呀语学习期,而且在语言发育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2—3岁内,缺乏语言交流,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导致聋哑。资料显示:通过传统的高危家庭登记管理办法,能发现约50%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常规体检和父母识别,几乎不能在第一年内发现听力障碍患儿[3]。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确诊年龄提前,因而在语言发育关键年龄段,就能得到及时干预治疗,使患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影响。参考文献[1]张蘶 ,为什么要做新生儿听力筛查【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 22(5):292[2]元贝儿 黄丽辉 蔡振华等 TEOAE技术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2006.13(11):777.780

假阳性对策 篇3

1.1 药物的自身因素

(1) 药物生产的问题。虽然与过去相比, 现在制药企业科技先进, 但是由于制药企业良莠不齐、水平千差万别, 有些药物生产厂家制作工艺差, 对药物的生产把关不严, 导致药品所含杂质多, 皮试后易出现假阳性反应。 (2) 储存方面的问题。皮试液一般都要求现配现用, 对青霉素的要求更是如此。有的时候护士为了省却麻烦而把皮试液存放在常温下或冰箱内, 但如果存放时间过长或储存温度过低亦可导致皮试阳性率的增加。

1.2 操作者的因素

(1) 操作者的心理因素。由于一些护士对某些药物过敏反应的后果有着太过严重的认识, 所以有些护理人员在判断皮试结果时过于小心谨慎, 对皮试可疑阳性者不做对照试验或对皮试后出现的应激反应不进行综合分析而是简单地一概认定为阳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皮试阳性率的增加。有的时候由于护理人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心绪不宁、烦躁, 也会使其工作出现偏差。 (2) 操作者的手法因素。任何一项护理操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流程。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也是导致皮肤过敏试验出现假阳性的重要原因。由于护理工作者的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不同, 有时会出现一些诸如:皮试液浓度过高、皮内注射针尖过长、过粗、对剂量把握不准, 导致注入量过多、皮试前未把针梗内残留的空气排尽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皮试阳性。

1.3 受试者的因素

(1) 受试者的心理因素.有些患者心理过分紧张导致皮试后出现面色苍白、恶心、甚至发生晕倒等“晕针”现象。极易与过敏性休克相混淆。 (2) 受试者的自身问题。有些患者身体虚弱, 其它疾病还未痊愈或在饮酒之后做皮试都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有些病人则对乙醇消毒液过敏, 有的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在使用某些如阿托品、山莨菪碱、氢化可的松、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后, 全身或局部皮肤血管扩张、发红、皮温高, 也容易误判为皮试阳性。 (3) 受试者的外力因素。有些患者在皮试以后总觉着皮丘部位有异样的感觉, 因而时不时地去搔一下或挠一下, 或者有的时候袖口比较紧导致袖口在皮丘上摩擦引起皮丘变红或留下搔抓的痕迹而被判断为皮试阳性。

1.4 其他因素

夜间光线不足, 或是在冷光灯的照射下使皮肤变白, 则容易被判断为皮试阳性。

2 对策

(1) 保证药品质量。要求医院药剂科在进行药品采购时要选择那些产品信誉度高、质量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药品。要制定实施药品跟踪制度, 针对每一种药品的实际使用结果做好详细记录, 以便于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 还要严格规范药品贮藏制度。不同药品的贮藏时间、温度、感光度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一定要严格做好药品分类贮藏工作。

(2) 提高操作者的自身素质。 (1) 调整好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引导护士对待病人应有足够的耐心, 在皮试可疑阳性的情况下应用生理盐水重新做对照试验。要纠正她们那种“宁左勿右”的错误思想,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广大护理工作者位于医疗一线, 其护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 用心操作, 细心观察。对于注射针尖的长短、粗细以及进针的深浅、量的多少都必须严格掌握。对皮试后患者出现的全身反应要严格区分是过敏反应还是应激反应, 尽管两种反应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就皮试结果来说是不一样的。

(3) 降低受试者自身对皮试阳性率高的影响。 (1) 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提醒患者不可隐瞒, 要把已知的真实情况详细告知护士。在使用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之前, 一定要接受皮肤过敏试验并尽可能避免空腹。 (2) 受试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皮试结果, 更有助于身体健康。因此, 受试者要心情开朗、自信乐观, 避免紧张情绪。护士则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工作。 (3) 做好皮试宣教, 告知患者皮试注意事项, 避免搔抓摩擦等影响皮试结果的动作发生。

(4) 合理安排皮试时间。积极与医生交流沟通, 在非病情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夜间开皮试医嘱。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更细心、更专业, 药物敏感试验假阳性状况发生率一定会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汪复, 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林菊英.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5]夏翠华.青霉素过敏反应机理及过敏试验研究近况[J].中华护理杂志, 1994, 29 (11) :682~683.

假阳性对策 篇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66-01

[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产生假阳性原因进行分析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对近二年来本室ELISA检测18234例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假阳性结果,对产生假阳性结果的原因行归类。结果:18234例标本中阳性结果1710例,阳性率9.37%;假阳性结果75例,假阳性发生率0.4%;产生假阳性的原因:黄疸10例,占13.3%;脂血5例占6.6%;溶血6例占8%;污染3例占4%;洗板因素14例,占18.7%;离心不好29例,占38.7%;弱阳性结果误判6例,占8%其它2例占2.7%。结论: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产生易出现假阳性,离心不好及洗板不彻底是产生假阳性的主要原因。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从标本准备、检测及判断结果,每一环节均可能发生假阳性,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质量,可有效预防假阳性结果的发生。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ELISA;假阳性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ELISA法,但由于标本、检测过程、实验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出现少量假阳性结果。本文对近二年来18234例标本中75例假阳性结果(阳性结果910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出现假阳性原因及解决办法。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为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本院18234例门诊、住院病人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

1.2材料:所用试剂为上海荣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

1.3仪器:wellscanMK3酶标仪labsystemsDragon型洗板机。

1.4检测方法:检测标本均按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方法:用酶标仪进行判断,并结合肉眼观察。假阳性结果的确认依据: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结果进行分析,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用金标法或是同样的酶法复查,复查两次为阴性者确认为假阳性结果:一是与其它乙肝检测指标对比,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其它指标均为阴性者;二是同一批次检测中连续多份标本出现阳性者;三是临床病人信息反馈对阳性结果有争议者;四是肉眼判断为弱阳性结果者。

1.5统计学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x2检验和分析。

2结果

在18234例标本中,阳性结果1710例,阳性率9.37%;确认为假阳性结果者75例,发生率为0.4%。各种原因引起的假阳性结果,见表1。

3讨论

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的感染指标之一,为体检的必检项目,对乙肝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ELISA法由于灵敏、特异、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且无放射性污染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免疫技术。作为评价临床测定方法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特异性(specificityofdiagnosis)指标,是将实际无病者正确的地判断为阴性(真阴性)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TP/TN+FP,其中TN为真阴性;FP为假阳性。与此相对应的是阳性预测值,(postivepredictivevalueppv),是指实验方法测得的阳性结果在真阳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TP/TP+FP,测定方法中两个指标理想的值均应为100%[1]。要达到此标准,FP应当为0,即没有假阳性。各实验室为保证检测质量,采取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但在临床检测中,仍会出现假阳性结果。造成假阳性的原因很多,常见有标本因素如污染、溶血、脂血、黄疸;操作不当如离心、洗板不彻底等;结果判断误差等。本组中,血清分离及洗板不彻底是引起假阳性结果的主要因素,标本污染[2]溶血、脂血[3]、弱阳性结果误判等也是常见原因。

溶血标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大,对弱阳性结果影响更为明显[4],主要是因为血红素基团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以辣根過氧化物酶为标记酶的ELISA测定方法中,如血红蛋白浓度过高,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与加入的HRP底物反应而显色。离心不好引起假阳性结果的原因是[5]:(1)血清中的补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造成假阳性;(2)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酶结合物一起易粘附到ELISA检测板上不易洗掉,可造成假阳性;(3)血清中若有类风湿因子(RF),RF可与抗体结合,造成假阳性;(4)免疫球蛋白聚合物、免疫复合物易吸附于塑料表面,可造成非特异性吸附,导致假阳性。标本污染造成假阳性主要是因为细菌生长分泌的一些酶会对抗原抗体等蛋白产生分解作用,一些细菌的内源性酶会对固相酶作标记的测定方法产生非特异性干扰。不同工作人员对弱阳性结果的判断不同也是引起假阳性的因素,有文献报道ELISA法检测HBsAg的弱阳性结果中,真弱阳性占5.45%;前带现象占62.82%;假阳性占32.72%。[6]

假阳性对策 篇5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12月送检的100例泌尿患者晨尿标本, 其中男50例, 女50例, 4 h内检测完毕。

1.2 仪器与试剂

Multiscan-820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条, 严格按仪器要求进行操作。

1.3 检测方法

干化学试带法取被检晨尿标本10 ml于洁净试管中, 将试条充分浸入尿液中 (时间为1 s) , 取出于滤纸上拭去余液, 置尿分析仪上进行测定, 并打印结果。人工显微镜法将上述尿标本1500 r/min, 离心5 min, 手持离心管倾弃上清液, 用滤纸拭干管口, 留沉渣0.2 ml, 充分混匀, 用一次性滴管将尿沉渣滴于洁净载玻片上, 并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连续计10个高倍视野中的RBC和WBC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并分别记录结果。

1.4 结果判断

RBC≥3/HP为阳性, WBC≥5/HP为阳性。

2结果

两种方法对RBC和WBC检测符合率为92%和72%, 阴性符合率为53%和35%,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出现明显差异。

3讨论

目前, 尿液分析仪在测定尿液细胞的过程中, 容易受到食物、温度、酸碱度、药物、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干扰, 造成结果的假阳性、假阴性[1], 所以在尿液分析中, 对仪器测定的结果应进行尿沉渣显微镜镜检, 以减少误差及防止漏检。干化学试带法尿液分析仪测RBC原理是利用游离血红蛋白溶解RBC或肌红蛋白中血红素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 使色原氧化而显色, 其颜色深浅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当尿中存在类氧化酶物质, 其具有血红蛋白相同的氧化色原作用干扰试验, 造成假阳性。本文100例尿液标本, 阳性符合率有92%, 阴性符合率为53%, 分析不相符的原因:主要是RBC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因尿液渗透压、酸碱度的改变及放置时间长, 造成RBC膜破裂, RBC内容物血红蛋白散出, 细胞成碎片或成影细胞, 在普通高倍镜下难以发现;由于肾脏病变造成RBC破裂及芽孢的脱落或出现多个芽孢, 胞体变小, 折光性变弱, 误认为是真菌孢子[2];大多数革兰阴性细菌和一部分革兰阳性菌可能释放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 或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一些触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使尿液分析仪出现假阳性。念珠菌能产生一种过氧化物酶, 因此, 它可使干化学试带结果为阳性;蛋白尿、相对密度高的尿液及亚硝酸盐可导致假阳性结果;尿液中含有易热酶时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这样的标本需将尿液煮沸后进行检测;草酸钙结晶、非晶形结晶等析出也容易导致假阳性;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时, 可出现假阴性反应。干化学试带法检测WBC是基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酯酶活性能水解吲哚酚酯分解出吲哚和有机酶, 吲哚酚可进一步氧化成靛蓝的原理, 或吲哚酚和重氮盐反应生成重氮色素而显色, 颜色深浅与浓度含量有关。本文100例尿标本, 用两种方法检测的WBC符合率是72%, 阴性符合率为35%, 对于不相符的结果, 经查有以下原因:干化学法阴性而镜检阳性。在某些疾病, 尿中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因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不含酯酶, 会产生假阴性结果;有报道指出, 高糖与高蛋白可使WBC阳性率降低, 这是由于蛋白与模块结合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产生的过氧化氢抑制WBC浆内酯酶活性及葡萄糖影响氧化有关;尿中有大量先锋或庆大霉素药物使WBC结果偏低;尿中葡萄糖与尿糖试纸反应过程中产生过氧化氢抑制WBC浆内酯酶活性;有些WBC胞浆完整, 浆内含物难以释放, 不能与试剂反应, 造成假阴性。干化学试带法阳性而镜检阴性, 尿在膀胱内存储时间过长或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导致WBC破坏成碎片, 难以看到完整细胞;炎症反应造成脓细胞结构不清楚, 形态改变, 不宜辨认细胞;女性白带增多, 致假阳性;上皮细胞被误认为WBC, 盐类结晶、黏液丝也可造成假阳性;甲醛、呋喃等药物可致假阳性。综上所述, 尿液分析仪具有简单、快速、降低劳动力特点, 但其 (干化学试验法) 有一定局限性, 而手工镜检可以弥补仪器法的不足, 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应勤恳、细心、重视显微镜检查的必要性。建议各医院检验科对每例标本都应做显微镜镜检, 尽可能减少仪器误差, 把好质量关, 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可参考的实验数据。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镜和干化学试带法检测尿液红细胞 (RBC) 和白细胞 (WBC) 假阳性原因。方法 对我院100例泌尿患者晨尿标本按照仪器说明进行尿液分析仪检测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两法对尿RBC和WBC检出符合率为92%和72%, 阴性符合率为53%和35%,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出现差异。结论 临床工作中干化学法和显微镜法检测尿RBC和WBC应联合进行, 不能相互取代, 建议每例标本都要进行显微镜检查。

关键词:干化学试带法,红细胞,白细胞,假性

参考文献

[1]陶良萍, 陈玲.尿液干化学分析的问题探讨.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2) .88-89.

假阳性对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12月进行实验室检查的1500例受试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男794例、女706例,年龄6~76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禁食18 h,然后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通过常规离心处理之后进行实验室检验,统计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率,分析其构成。

2 结果

本组中1500份检验标本中,共出现28例错误结果,占1.87%。其中有13例假阳性结果、15例假阴性结果。导致检验出现假阳性的主要因素有:2例(15.38%)为试剂因素、4例(30.77%)为标准本因素、3例(23.08%)为病理因素、3例(23.08%)为实验室操作因素、1例(7.69%)为检验方法因素;导致检验结果呈现假阴性的原因有:3例(20.00%)为试剂因素、5例(33.33%)为标本因素、2例(13.33%)为病理因素、3例(20.00%)为实验室操作因素、1例(6.67%)为检验方法因素和1例(6.67%)其他因素。

3 讨论

梅毒血清学检查是当前临床中诊断和筛查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3],具体的检验方法有多种,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于梅毒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但是在实际实验室检验工作中,发现存在检验结果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现象。不仅对临床检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还会影响检验结果,激化医患关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发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对于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本组研究中28例检验结果呈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患者进行分析,认为造成高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试剂因素

试剂被污染或超出使用年限等是临床中造成检验结果差异的重要因素,检验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因此,在开展检验工作之前,实验室人员应当做好对试剂的检查工作,核对试剂的名称、类型、剂量、使用年限以及是否有质量合格检验证明等[4]。

3.2 标本因素

主要表现为血液标本不合格,离心工作不到位、标本出现溶血或被细菌污染。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之后,由于标本未达到完全凝集的状态即对其进行离心和分析,导致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没有彻底析出,形成的纤维蛋白膜或絮状物质会粘附在板孔中,在操作过程中造成针头堵塞,洗板过程中难以完全清洗,造成吸光度测定结果偏高,进而产生假阳性结果。同样的,标本发生溶血也会造成吸光度高呈现假阳性。标本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被细菌污染,出现内源性的过氧化物酶,对测定结果造成干扰,存放过久的标版检验结果同样不准确。

3.3 生理和病理因素

主要存在老年患者的检测结果中老年人有身体各项免疫机能下降,血清中出现白蛋白抗体以及其他异常的蛋白质,对监测结果造成较大的干扰,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几率较大。部分患者出现疾病感染,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机体与梅毒交叉抗体反应,出现假阳性的结果,麻风患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肝硬化的患者检验中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在临床中对于出现炎症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老年患者应该通过检测滴度诊断[5],减少误诊的发生。

3.4 检验方法因素

临床中不同的梅毒检测方式具有不同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其中常用的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通过检测梅毒螺旋体中的非特异性抗体能够得到结果,其操作便捷、成本低廉、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同时存在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则是通过基因工程进行检测的方法,同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因为操作便捷能够作为疾病的初筛方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最高,但是检测的成本同样高昂,在基层医院中的普及度不高。临床检验过程中应当根据综合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除上述原因之外,影响梅毒检测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因素还有抗生素的滥用、仪器设备的性能等。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标本采集、存储以及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梅毒血清学检验过程中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结果的原因。方法 选择进行实验室检查的1500例受试者作为观察对象,出现错误结果 28份,占1.87%,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出现该结果的原因。结果 分析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 ,28例错误结果中有13例假阳性、15例假阴性,总结临床资料发现试剂、标本、生理和病理、实验室操作以及检验方法是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主要原因。结论 梅毒检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结果呈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基于临床检验目的和需求,一定要加强对标准和过程的质量控制,掌握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综合防控,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率,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梅毒,实验室检验,假阳性,假阴性

参考文献

[1]谭旭明.梅毒检验的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原因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86-2387.

[2]韩宇,张艳萍,许秀梅,等.梅毒血清学检验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原因分析.中国农村卫生,2014(z1):43.

[3]顾伟鸣,杨阳,吴磊,等.梅毒血清学试剂性能评估方案的优化及应用.检验医学,2014,29(11):1169-1174.

[4]何丽华.梅毒检验假阴性与假阳性影响因素分析.医学信息,2014,28(20):508.

蔬菜中甲胺磷检测假阳性现象 篇7

1.容易出现假阳性蔬菜出现假阳性的蔬菜种类较多, 主要集中在叶菜类, 有甘蓝、大白菜、小白菜、韭菜、萝卜、豇豆、茄子、番茄等。

2.假阳性确证方法实际检测工作中发现, 利用速测卡法不变色的样品或采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测出抑制率大于50%的样品中, 经过仪器检测却不超标出现假阳性现象。为更准确测出样品中农药残留的种类和数值,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确认: (1) 利用气相色谱高效能、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仪器进行分析, 对样品进行初筛。初筛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很大。 (2) 改变色谱柱条件如改变气相色谱程序升温条件、更换不同极性的气相色谱柱或双柱确认对样品进行第一次确证, 第一次确证后仍存有一定的假阳性现象。 (3) 改变检测仪器或用质谱进行最终确证, 阳性比例占初筛阳性比例8.8%~41.2%。

改变检测仪器的原因是不同的检测器选择性不同, 不同的蔬菜干扰程度不同, 如黄瓜、甘蓝、油菜FPD干扰小于NPD;韭菜FPD干扰严重, NPD干扰小。具体情况见图谱:

根据以上方法对样品进行确证后的结果, 见下面统计表及柱状图:

假阳性对策 篇8

1 尿亚硝酸盐检查

(1) 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过高, 产生负干扰, 呈假阴性结果; (2) 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呈假阳性。本试验仅基于含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 因此, 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由于人体内硝酸盐的存在, 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的感染。

2 尿糖检查

(1) 酮体浓度高于8 mmol/L可使结果呈假阴性; (2) 大量服用维生素C后或室温过高均可影响结果, 出现假阳性[1]; (3) 尿中含有过氧化氢类物质, 酸使试纸带色源呈色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4) 当尿液比重升高时, 葡萄糖测试的反应性则降低; (5) 强氧化性的消毒剂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3 尿蛋白检查

(1) 尿蛋白干化学法只能测量白蛋白, 对球蛋白不敏感, 特别是对肾病患者,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需系统观察尿蛋白含量的病例, 最好使用加热醋酸法和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本法对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黏蛋白的测定也不灵敏, 因此, 阴性结果并不排除尿液中这些蛋白的存在。 (2) 大剂量的青霉素滴注患者, 尿干化学测定蛋白会产生假阴性的结果[2]。 (3) 尿液pH对蛋白测定有影响, 当pH<3, 可呈假阴性, 当pH>8, 可呈假阳性。 (4) 异常颜色的尿液如尿胆红素增高时, 对此法测定有影响, 可呈假阳性。 (5) 标本内含有其他分泌物 (如生殖系统) 或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时, 可引起假阳性[3]。 (6) 高比重尿、高缓冲尿、某些消毒剂或清洁剂的污染可致假阳性结果。

4 尿隐血检查

(1) 维生素C浓度过高会对尿液隐血产生负干扰, 导致假阴性结果; (2) 由于尿中出现的白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 内含过氧化物酶, 因此, 当尿液中含有中性粒细胞时, 隐血检测呈假阳性结果; (3) 强氧化剂可能造成假阳性, 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或菌尿可致假阳性; (4) 卡托普利和罗丁缓释片可降低测试灵敏度; (5) 月经期妇女尿液测试通常为阳性。

5 尿比重

尿比重试纸检测结果不受尿中非离子物质 (尿素、蛋白、葡萄糖) 的影响, 在pH值低的情况下, 测的结果偏高。

6 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

(1) 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时, 抑制偶氮反应使尿胆红素呈假阴性[3]; (2) 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 可呈假阴性[3]; (3) 尿液中一些内源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使尿胆原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3]; (4) pH值低时, 一些药物代谢物 (如吲哚硫酸) 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5) 某些药物 (如非那吡啶) 可在酸性递质中显红色而导致尿胆原弱阳性结果。

7 尿酮体检查

当尿中含有安替比林、酚类等药物时可呈假阳性[1]。假阳性还偶见于含大量左旋多巴代谢物的尿液。

8 尿白细胞检查

(1) 尿液中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 (呋喃坦啶) 时, 可产生假阳性[3]; (2) 高糖、高蛋白尿可降低干化学检查白细胞阳性程度, 甚至出现假阴性; (3) 尿中有大量先锋Ⅳ或庆大霉素等药物也可使白细胞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2]; (4) 由于尿液在膀胱内储存过长或标本放置时间延长, 导致白细胞破坏, 酯酶释放到尿液中, 造成干化学法阳性而镜检阴性的现象; (5) 女性患者白带增多, 冬季盐类结晶析出, 可造成假阳性; (6) 低比重尿、碱性尿白细胞容易溶解, 造成白细胞测定结果比镜检结果偏高; (7) 高比重尿、淋巴细胞尿及室温低于20℃, 可造成白细胞测定结果偏低或假阴性。

9 维生素C

注射或服用维生素C会使亚硝酸盐、胆红素、葡萄糖、隐血检验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应停用10 h后再进行测定。

综上所述, 尿液常规自动化分析的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临床医生必须结合患者的用药情况、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从而确保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军, 等.尿十联分析仪与手工检验结果的比较[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6, 11 (1) :10.

[2]李卫滨, 等.尿液自动分析仪检测假阴性问题的探讨[J].陕西医学检验, 1999, 14 (3) :53.

TAT皮试结果排除假阳性的探讨 篇9

关键词:TAT皮试,阳性,改良,判断

目前临床上用于防治破伤风一般使用TAT (破伤风抗毒素) 和TIG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两种药物[1]。TIG无需皮试, 但药费较昂贵, 临床上使用较少, 一般作为TAT强阳性患者注射备选剂。TAT注射剂药费相对较便宜, 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 应用TAT注射剂防治破伤风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 但注射前需做皮内过敏试验。经观察和收集大量病例, 发现临床上使用基础护理操作中的皮试结果判断方法, 阳性率比较高且需脱敏注射的患者占较高比例。临床观察中, 发现许多阳性结果的患者具有相同的皮内试验局部皮肤临床表现, 皮丘会较之前大且皮丘边界与皮肤不分明, 有散开趋势, 红晕明显扩大, 但无明显过敏样红疹, 少数患者可见酒精擦拭样红斑, 脱敏注射后均无不适或过敏反应。通过对照实验获得统计数据, 进行整理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1日至10月1日外伤后需预防性给予TAT注射的患者300例。急诊注射中心150名患者均是外伤引起致体表皮肤有开放性伤口, 经清创或缝合后需注射TAT预防破伤风感染, 其中男104例, 女37例, 儿童8例, 新生儿1例, 年龄2 d~67岁;创伤中心150例患者均是外伤致骨折需手术治疗或需手术修复皮肤的患者, 男124例, 女24例, 儿童2例, 年龄在7~71岁。可疑阳性35人, 阳性患者需脱敏注射总计26人, 遵医嘱TIG注射为20人, 观察TAT皮试局部皮肤反应和注射后过敏反应。

1.2 试验方法

分别在我院创伤中心和急诊注射中心放置同一批号为 (2011042-8) 的破伤风抗毒素各150支, 分别给300名患者前臂掌内侧作皮内注射TAT过敏试验, 创伤中心的150名患者使用对照A组皮试观察法判断结果;急诊注射中心150名患者使用改良B组皮试观察法判断结果, 要求各组操作护士均以下述方法在患者单侧手前臂掌内侧作一消毒范围为直径5 cm, 皮丘大小以进液0.1 ml为标准, 并将疑似阳性结果加以记录。

1.2.1 A组对照组方法

酒精消毒皮肤, 取TAT抗毒素1500单位0.1 ml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 ml, 取0.1 ml做皮试, 20 min后观察结果。对照组TAT皮试结果判断法:观察局部皮丘红肿, 硬结大于1.5 cm, 红晕超过4 cm, 出现伪足, 询问主诉是否有痒感, 全身过敏反应即为TAT皮试阳性。局部无红肿为阴性。皮试为阴性患者将剩余0.9 mlTAT原液作肌肉注射, 观察30 min注射后反应。

1.2.2 改良B组方法

使用生理盐水擦拭皮肤, 同A组方法配制TAT皮试液, 将配制好的皮试液0.9 ml推入原安瓿瓶备用, 取剩余皮试液0.1 ml做皮内过敏试验, 20 min观察结果。改良局部反应判断结果如下:皮丘增大1.5 cm, 局部皮丘与周围皮肤分界明显, 皮丘不易推动, 红晕面积大于5 cm且散在红点或有扩大趋势, 有伪足即为阳性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取消询问患者是否有痒感;如局部无红肿, 皮丘稍大但边缘分界不明显或是不成形的圆形皮丘, 有消散或接近皮肤趋势, 红晕无斑点样改变即为阴性。阴性结果患者将之前使用皮试液稀释过的TAT注射液1.8 ml作肌肉注射后, 观察注射后反应30 min。

2 结果

注:可疑阳性率A组为18%, B组为5%, χ2=11.68, χ2=11.68>3.84, P<0.05, 按α=0.05水准, 认为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A组可疑阳性率高于B组

3 讨论

3.1 研究对比中, 300名对象中阳性皮试结果的患者经TAT脱敏注射后或经TIG注射后均无出现与注射剂相关的过敏反应, 这可能与临床上对于TAT阳性患者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弱阳或假阳性患者大多采用脱敏注射或TIG注射, 大大降低了TAT过敏全身反应和休克反应的风险[2]。为使这种临床药物提高应用的安全性, 使得护理观察倒向性地出现阳性结果。

3.2 TAT皮试结果获得假阳性的干扰因素:1.皮试的消毒方法:酒精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有些较敏感的患者皮肤上还有明显的酒精擦拭过的红色圈形轨迹, 这样形成的红晕较大程度上比规定的4 cm要大, 扩大的红晕影响观察结果的准确性[3]。2.穿刺深度:如穿刺时没有掌握好深度, 使皮丘和红晕呈现不明显或不规则, 护士无法明确判别是否为阴性, 为保证患者安全, 主观上判别为阳性, 以致于患者需承受脱敏注射四次的痛苦或是TIG较昂贵的药费。3.护士的主观引导询问:在观察结果时一般会询问患者是否有痒感或其他不适, 引导患者错误感应和有意识的去应答, 使得皮试结果出现偏倚。在临床护理操作中, TAT皮试判断方法应该从多方面排除假阳性的机率, 获得更准确的操作标准, 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0.

[2]许颖, 张菊华.破伤风抗毒素皮内试验假阳性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5) :41.

上一篇: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下一篇: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