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史高中历史

2024-10-01

乡土史高中历史(通用7篇)

乡土史高中历史 篇1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将乡土历史看作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教学中,教师应将乡土历史穿插在历史课本中讲授, 以教材为主, 乡土历史为辅。因为乡土历史是他们身边的历史,与他们的距离最 近 ,几乎触手 可及 ,能激起他 们的兴趣。乡土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此外, 乡土历史的讲授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有效途径。当然,乡土历史更是生动的直观教材,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历史知识,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

一、甘肃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目前, 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在初一年级就发放了《甘肃历史》的乡土教材,但因为在会考中没有过多的涉及,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此书并不重视。并且在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对于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关注,因此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

二、乡土历史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甘肃地处西北,位于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本文尝试 以甘肃地 区的历史 遗迹为例 ,对乡土历 史和历史 教材进行 结合 ,以求丰富素材,引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彩陶。甘肃是最早的彩陶发源地 ,被称之为“彩陶的 故乡”。在“ 破解彩陶 之谜”探究 课中 ,教师可以 马家窑彩 陶为例 ,结合甘肃 省博物馆展出的彩陶精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彩陶的制 作和先民 们对彩陶 的使用以 及彩陶纹饰对当时生活状况的反映。

2.秦的发源。秦始皇“ 祖籍”甘肃 , 在甘肃礼县大堡 子山发现 的古墓群 被专家一 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 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在讲授“ 秦帝国的兴亡”时,教师可以以礼县大堡子山的文物出土为新课导入, 引出秦的发源,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方陆路通道的 总称 ,分东、中、西 三段 ,其中东段 均经甘肃。在“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中,由于学生对“ 丝绸之路 ”比较熟悉 ,资料容易 收集 ,并且“大道 通西域”是 甘肃的地 理特点 ,所以这节课可以主要以学生讲解为主。

4.纸的出现。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由于放马滩纸的考古发掘,改写了以前教科书中的蔡伦发 明造纸术 的说法 , 将发明改 为了改进。学生无不唏嘘,加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5.隋炀帝与张掖。隋炀帝为了平定突厥 、吐谷浑,扩展疆域进行了西征西巡。为彰显大隋的强盛 和威仪 ,在张掖召 开了“万国 博览会”。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在“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这一课中 ,让学生能 够正确地 评价隋炀帝的功过是能力目标之一,对隋炀帝西巡张掖的史实讲述,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隋炀帝,客观地评价他的功与过。

三、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

1.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馆收藏的乡土历史方面的读物,对丰富学生的乡土历史知识 , 加深学生 对课程内 容的理解 有重要作用。

2.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 。各县市都有数量可 观的历史 遗址、博物 馆 ,这些都是 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历史遗迹,加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3.历史影像资料和网络。历史教育网站 、文献记录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这些都是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与教材有机融合。乡土历史应是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材料,不应加重学生的学 习负担 , 影响或打 乱正常的 教学内容。

其次,从目前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仍是进行乡土历史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乡土历史教学决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而应积极 创造条件 ,让学生更 多地参加 实践活动。

再次,要注意鉴别乡土历史资料的真伪。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应该加以分析和鉴别。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乡土历史资源,应用

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巧用 篇2

一、乡土史在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家乡是微型的祖国、祖国是巨大的家乡。而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乡土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乡土历史生动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意,为他们长大后的建设家乡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正因为爱国是从爱家乡开始的,乡土史教育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二、乡土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中国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教育,即可以丰富中国史的教学内容,又补充了乡土史知识。学生对发生在家乡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文物古迹,乡俗民风、山水草木都比较熟悉,甚至耳闻目睹,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很感兴趣。如讲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节时,可引用在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面对学生提问;谁知道莫高窟的藏经洞是何时、谁发现的?(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的)有哪些外国人到过敦煌掠夺过经书?(英国:斯坦英。法国:伯希和,日本大谷探险队。俄国:奥登堡).敦煌莫高窟经过几个朝代修建(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十二个朝代)等。通过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讲述精选的乡土史内容,抓住学生心灵的共鸣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乡土史教学无疑能促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乡土史教学能增加讲课的直观性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首先需要形成有关的历史人物,物品、物质环境以及历史时间、空间等的正确表象。最能正确反映现实形象的莫过于实物,所以实物乃是最好的直观教具。利用乡土史文物、史迹作为直观教具,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讲述直观性,形成正确而牢固的历史形象,由感性知识发展到理性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敦煌的白马塔和沙洲乐园的张芝、张仪潮的塑像等文物史迹作为直观教具来配合历史教学,做到中国史和乡土史融汇一体,使学生得到一种实在的知识。

四、乡土史能活跃历史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1、运用乡土史能带动校外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历史“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是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乡土教学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办地方史兴趣小组,用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乡土史知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学生收集乡土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沙洲乐园中历史人物的塑像,让学生收集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史迹是什么,等等。

2.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德育基地,举办乡土史讲座和重大乡土历史纪念活动的图片文字展览。如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

3、指导学生收集乡土资料、实地调查,写乡土史小论文和自编“知我敦煌、爱我敦煌”历史小报。学生对这些活动十分感兴趣,活跃了历史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丰富了历史知识。

乡土史高中历史 篇3

一、课题研究之效用

(一) 有利于知晓家乡演变, 升华爱国情感, 肩负时代使命。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出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即使没有被忽略, 也常有贴标签之嫌。笔者认为, 借助乡土历史资源可以改变现状。前苏联教育家加理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 爱国必先爱家, 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才能热爱她建设她, 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脉相连, 学生自然会把热爱家乡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情感。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 结合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世纪初-21世纪初) 》, 要求学生采取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这里多种途径包括图书资料、网络资料、民间采访等, 但笔者主要强调通过民间采访, 尤其是采访身边有阅历的长者完成资料搜集。笔者将学生分成服饰、饮食、住房、交通、通信、娱乐及习俗等几个小组, 要求他们分别搜集素材, 展开竞赛, 结果学生搜集了很多素材, 具体翔实, 令人惊叹。活动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选出优秀小组, 因为各小组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搜集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素材, 并且无私地提供给相关小组。本次活动成果令人喜悦, 办了一期黑板报、两份手抄报、四个PPT课件及若干个Word文档 (采访记录) 。通过展览, 学生对物质生活变迁有了全新认识, 似乎延展了自己的人生阅历。采访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身边, 自然而然由对家乡的了解变为热爱家乡, 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建设家乡富强祖国的时代使命。

(二)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鉴赏水平, 拓展学习空间。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使得它不能像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那样可以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 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变的, 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 尝试把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到历史教学中, 既能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 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 还能“活化”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求知欲望, 提高鉴赏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乃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阶段, 有些教学内容深奥晦涩, 如宋明理学。笔者在讲授时, 引用乡土历史资源, 泰州中学安定书院和胡瑗先生 (胡瑗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 开宋代理学先河, 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 , 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又如笔者在讲授“文人画”时, 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材, 通过郑板桥高风亮节的可贵品质及其书画墨兰、墨竹、怪石等题材, 让学生深刻领悟文人画的特点“讲究借物抒情, 追求神韵意趣”。同时通过鉴赏郑板桥先生的书画作品,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笔者还利用晚自习停电的间隙, 播放梅兰芳《贵妃醉酒》片断, 使学生对梅兰芳和京剧艺术有了一个立体的感观。

笔者作为历史教师, 主动与校长室、团委联络, 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习空间。参观泰州博物馆, 使学生感知泰州历史演变, 进而感知祖国及至人类社会历史变迁;利用五四青年节, 组织全体学生参观泰州烈士陵园, 感知祖国今天的和谐繁荣来之不易, 进而深刻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利用暑假组织团队活动, 参观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领悟到今天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崇高使命……这些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把历史、现实及自己的未来使命融为一体, 改变以往教师空洞乏味地说教、学生常常无动于衷的局面。

(三) 有利于形成民主氛围, 构建团体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让学生走出课堂, 参观、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让学生体验感悟, 悦纳乡土历史文化之精华, 增强保护乡土资源之意识, 成为研究学习实践操作的主体, 不仅能让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 还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队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制作PPT、编辑Word文档、制作黑板报及构建网络博客, 在班级、年级及至全校展示研究成果, 可让学生获得自豪感、成就感, 学会成果共享。学生亲近家乡、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 也为学生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各抒己见, 敢于与同学和老师争辩, 形成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辨性和独特性都得到提高。

(四) 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融洽师生关系,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利于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教师们逐步形成新的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放下师道尊严, 从课堂上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求教师之间协同作战, 共同开发研讨相关问题, 取长补短, 从而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 有利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围绕泰州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 相继撰写科研论文, 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泰州史话》。《泰州史话》分为五大专题:专题一:泰州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专题二:泰州的经济状况与乡土习俗;专题三:泰州史地文化与民间文化艺术;专题四:泰州的教育状况与古今名人风采;专题五:泰州的城市名片与课程有效资源链接。这五个专题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泰州进行了介绍。

二、课题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迄今为止, 课题组在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可喜业绩, 但同时给我们带来理性思考:总体说来, 课题组对课题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尚不够。一方面学校历史教师人数偏少, 教学负担偏重, 影响了对课题的精力投入。另一方面, 毋庸讳言, 与部分成员思想方面重视程度相关。这就导致对乡土资源的开发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尚不够, 对乡土历史资源价值的利用尚不够, 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优势互补认识和利用尚不够。如何对现有的校本课程进行优化组合, 使之更好地服务学科课程目标, 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理论层面上都有待深入研究。

三、课题研究前景之展望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 课题组要制定相关章程保证课题研究有序推进, 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科研成果, 进一步拓展乡土历史资源, 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 将乡土历史资源有机地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教师对乡土历史资源的研究要精深广博, 努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要严谨科学, 取舍适度, 与教学内容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在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信息反馈, 及时总结经验, 撰写反思心得。笔者认为, 要使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最大效用, 还要建立立体评价体系, 不仅要撰写科研论文、编辑精品教材, 还要将乡土历史资源的考查纳入升学考试范畴, 如泰州地区可以编辑《泰州简史》, 纳入泰州中考;江苏地区可以编辑《江苏地方史》, 纳入江苏历史高考。

乡土史高中历史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是相对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说法, 是指小范围地区的历史, 通常指家乡或是故乡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 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极其丰富。独具地方特色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的乡土历史是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利用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 历史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历史课长期处于“副科”地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关心的都是中考科目的成绩,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很难落实到农村初中教学上。历史课分值少, 而且是开卷考试, 自然很难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校不重视, 教师没信心, 学生没兴趣, 历史课被逐渐边缘化。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开放、创新和发展,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转变。在农村初中历史课中加入乡土历史的内容, 可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转变。另一方面, 乡土历史是一笔庞大的社会文化资源, 其丰富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乡土历史的作用

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进乡土历史,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带有“过去式”的色彩, 这一点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都不甚感兴趣。教师在授课中要多采用贴近当地历史、社会人文的教学资源, 给予学生贴近生活的信息刺激, 再以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原来离自己很近。

( 二)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少农村中学生性格孤僻、偏激, 情感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农村中学学校范围内的历史教学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乡土历史的多元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陶冶身心, 完善人格,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 三) 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 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乡土历史,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思考, 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正能量, 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获得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

目前,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引入的乡土历史内容只能依靠教师自己去查阅和搜集, 对乡土历史的讲授也多停留在文字资料上。学生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的支持、教育经费开支、生存环境封闭等诸多限制, 使得农村初中很难做到让学生亲临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去感受历史。而农村初中教师由于受到资料搜集手段、自身文化素养和各种因素的制约, 所搜集到的乡土历史资源也是有限的。为此, 下面罗列了一些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 希望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 一) 农村历史教师要克服困难, 转变观念

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 农村初中条件较差, 电视机、电脑、多媒体也比较少, 历史教师要注意克服困难, 转变历史课是“副科”的旧观念, 才尽其用, 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进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对于乡土历史事件, 教师在讲解时要更加详尽, 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丰满, 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 二) 围绕乡土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稿) 》明确提出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放大, 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来说,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 在课后开展“乡土历史调查”, 进行历史问题探究。例如, 在初二 ( 下) 的《三大改造》一课中, 可以开展一次探究“家乡农业合作化开展的情况”的活动, 并在班级或年级进行一次调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宽泛的探究活动空间,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三) 利用乡土历史进行专题讲座

乡土历史知识由于受着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 有些历史事件在讲授起来容易显得零散、不完整, 对于缺少机会直接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的农村初中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把乡土历史教学专题化。专题讲座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是本校的老师、从外校邀请的老师, 甚至是学生家长, 专题讲座的内容除了文字讲述以外, 还要尽可能地包括一些图片、视频和纪录片。专题讲座的开设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 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 四) 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不能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注意提高教学技能, 尤其是语言技能, 因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都要依靠教师利用教学语言来进行和完成, 所以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运用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 还要“备好学生”, 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成长经历、生理心理特征, 针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性, 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乡土历史小故事,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要把乡土历史知识带进初中历史课堂, 让历史贴近学生、教育学生, 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林.巢湖乡土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7) .

[2]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 2013, (08) .

[3]申蓉.试用乡土地情资源活跃历史课堂[J].黑龙江史志, 2013, (18) .

[4]唐永霞.乡土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高师学报, 2013, (03) .

乡土史高中历史 篇5

1 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习兴趣的“宝石”

乡土历史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长、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学生的社会知识许多都是来源于社会, 而他们从小生活的家乡就是社会知识的重要来源。由于学生没有切身感受, 缺乏亲身体验, 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时空上比较久远。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 对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到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 往往缺乏学习的热情, 且容易产生烦厌。在他们的眼中, 历史就是“故纸堆”。为改变这种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 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关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时, 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荣昌天主堂的图片, 图片一出来, 同学们都感到特别亲切。然后我让同学说教堂的历史, 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 只有几个同学知道是法国人修建的。至于法国传教士为什么要建天主堂, 谁给了他们修建的权利, 对荣昌地区有何影响, 同学们都不清楚。于是, 我向同学们出示天主堂资料:

重庆荣昌县天主教堂俗称荣昌天主堂, 位于重庆市荣昌县城西大街。该教堂于1915年由法国人设计并修建, 主体建筑为歌特式建筑, 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教堂。电影1942在此取景 (学生以此为傲, 却又将信将疑) 。我又进一步讲述了下面的史实:

鸦片战争后, 西方教会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 向中国派遣了为数众多的传教士。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传教士也开始深入到中国内陆地区。19世纪80年代首批传教士来到荣昌。外国传教士除极少数是真正传教外, 绝大多数是披着宗教的外衣, 干着各种侵略勾当及危害当地人民的坏事:他们或强迫百姓入教, 如不应允, 就勾结官府, 搞得百姓倾家荡产, 家破人亡;或侵占百姓土地, 掠夺百姓财产, 并霸占文庙、祠堂等公用设施;或占据要津, 四处活动, 搜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情报, 干着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外国传教士的所作所为, 引起了中国人民持续不断的驱杀教士教民、捣毁教堂的反洋教斗争。1890年 (清光绪十六年) , 在四川省大足县龙水镇, 教会与当地举办的迎神活动产生冲突, 以挑煤为业的余栋臣组织当地数百群众杀死教民12人, 打毁教民房屋二百多家, 并焚毁教堂。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余栋臣教案”。后来, 清政府诱捕了余栋臣, 并把他关在荣昌监狱, 在荣昌人民大力营救下, 余栋臣被释放出狱。荣昌人民还帮助义军在河包场郑家湾天主堂内逮捕了法国传教士华芳济, 震动了清朝统治者, 清政府为此赔付5万两白银给法国。法国天主教会决定, 用这笔钱在荣昌修建新教堂, 就是现在的荣昌天主堂。 (同学们震惊了, 对于义和团兴起背景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 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气氛热烈,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的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各环节中,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 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情感的“魔盒”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新课程理念的情感目标要使学生达到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荣昌地处渝西川东结合部,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 由于荣昌在整个重庆市的发展中相对滞后, 历史教材的编排局限,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缺乏了解和认识, 爱家乡就成了‘无水之源’。因此我在讲《辛亥革命》一课时, 引入了荣昌县荣隆场人张培爵, 在重庆首先起义, 光复重庆并担任蜀军政府都督, 荣昌人民奋起推翻了清朝的地方政权, 建立了荣昌军政府的史实。讲《抗日战争》胜利一课时, 我引入荣昌中学校友刘勇血染龙陵的英雄事迹。

刘勇, 1920年2月18日出生在荣昌城关, 十三岁小学毕业后考上荣昌中学, 在荣中27班读书。1942年, 刘勇调到驻云南的中国远征军, 任71军新编28师第83团第3营少校营长。1944年10月初, 打通滇缅公路的龙陵大会战开始, 刘勇奉命率领全营战士由保山向龙, 陵方向主攻。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 日军伤亡甚多。10月29日, 中国远征军在炮兵、空军协同配合下, 发起了第三次总攻。刘勇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不幸中弹, 子弹从他的肩窝射进, 直入胸膛, 顿时, 鲜血汩汩地冒了出来, 流了一地, 但他仍然大声疾呼:“大家快上, 冲呀!”因为喊话用力, 伤口的鲜血流的更凶了, 把战士们的衣服都染红了。几个战士抬着刘勇, 另外的战士火力掩护, 就这样一路走, 一路留洒下鲜血。等到战士们将刘勇抬到野战医院, 他的血几乎流干了, 牺牲时年仅24岁。学生被深深地感动和感染了, 我想他们从此以后会深爱自己的家乡, 以家乡为荣, 生动实现了历史情感教育的功能。学生在活动探索中了解家乡历史中优秀人物、先贤名人的格言、历史遗迹等乡土资源同时, 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历史知识, 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他们把这种感情同祖国联系起来,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效法先辈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 乡土历史资源---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课程资源为历史教学服务。乡土资源的利用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教师为了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教师不但要掌握全国通史的内容, 同时也要熟悉当地的乡土历史, 这促使历史教师要深入当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乡土资源的情况, 对搜集到的乡土史料进行分析筛选以致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在调查乡土资源的实践中也对所教学的本地区的民俗风情以及经济状况, 特别是当地的教育概况是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 这有利于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根据该地区的基本情况采取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 同时也是历史老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要多联系实际, 改变以往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的开放性、乡土性, 给学生创造情境, 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 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要恰当安排时间, 科学合理的运用乡土资源, 要科学地选择一些与课本知识联系比较密切的乡土资源中的重要内容, 融入到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当中, 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之余进行自主调查研究学习。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等多种方式将乡土资源融于中学历史教学中, 营造“寓教于乐”气氛, 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荣昌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乡土史高中历史 篇6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探索, 初步研究出乡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由于乡土历史资源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的到, 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 且乡土知识是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 但又不甚清楚, 因此他们有兴趣去了解。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 可成为激发和培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史与祖国历史血脉相连, 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进行南宫姓氏演变探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课型, 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增长见识, 培养学习兴趣。南宫这片神奇的土地, 天宝物华, 人杰地灵, 有很多值得学生去搜寻研究的知识。在初中第一学期历史课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为南宫姓氏由来及演变, 活动分三个板块。

1. 抄写《南宫县志》碑文, 了解南宫地名由来

在这个活动中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南宫县志碑抄写碑文, 自己借助工具书进行翻译, 捕捉信息, 比比哪个小组进展的速度快, 获取的有效资料多。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最后获悉, 南宫自汉置县一直沿用此名。春秋时期周朝时有个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的鲁国人, 曾寓居此地, 很有德望, 是当时名人, 称南宫子, 刘邦用此人姓氏做县名, 以示为“礼义之乡”, 这就是南宫县名的由来。

2. 参观文化广场, 了解南宫姓氏的演变

在上一环节结束后学生提出质疑, 这个说法有问题, 我们南宫根本就没有姓南宫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带领学生到文化广场参观, 看广场文化中关于南宫姓氏演变的记载:自春秋时期, 南宫姓氏在南宫生息繁衍, 在汉代达到繁荣, 在汉代末年南宫姓氏应政事变革, 后代为了避免迫害, 进行了分支, 一支改为姓南, 一支改为姓宫 (还有一支远赴韩国) , 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3. 借韩国南宫姓氏认族事件, 体现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

给学生讲韩国认的故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南宫市委市政府接到消息准备迎接韩国南宫姓氏认族团, 市委立刻成立研究南宫姓氏的起源小组, 专门请教了历史学专家, 翻阅南宫历史, 为接待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认族之后, 韩国表示了到故里投资的意向。

讲完故事后让学生讨论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 没有专人的研究, 此次接待事件就不会成功。

二、借力名胜古迹, 开展历史溯源

南宫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 在历史的变迁中也保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 当向学生介绍本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时, 学生会更加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到自豪。

1. 千年古刹, 激发民族自豪感

南宫普彤塔为中国佛教第一塔, 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 是第一批御准传法的高僧、汉传佛教开宗传代的始祖和尚摄摩腾、竺法兰到达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佛塔。塔高约28米, 共九级, 为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 塔身每级出檐, 檐下翘置斗拱。

组织学生参观前, 让学生到网上、书籍中、民间搜集材料, 在班内交流, 学生心中就会产生年代的概念, 知道了东汉是哪一年至哪一年, 朝代的前后顺序, 逐步地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 丹朱古墓, 培养历史溯源的兴趣

丹朱墓位于北胡办事处小关村西北。丹朱为尧之子, 死后葬于南宫。现墓高约12米, 墓区占地3000平方米, 封土完好。据《南宫县志》 (康熙版) 记载“侯冢在紫微山, 或日丹朱墓。”故老云:“古有隧道, 直抵冀州学南, 今洞口尚存”。学生都听过尧舜禹治水的故事, 当听说尧的儿子葬在南宫时, 不由地产生了亲近的感觉, 主动到网上搜集尧舜禹时代的历史记录, 并主动与同学交流信息。

三、拜访革命圣地, 激发爱国主义教育

南宫曾是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区党委、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抗日游击军区机关所在地, 是当时冀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小延安”之誉。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南宫人民为全国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南宫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还保留着原来风貌。

冀南烈士陵园座落在南宫旧城西南隅, 是河北省三大烈士陵园之一, 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始建于1946年3月。园区占地22.7万多平方米, 烈士纪念塔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毛泽东和邓小平题词。陵园内安葬着633名烈士遗体, 并展录着原冀南区44个县28000多位革命烈士的英名、遗物等, 198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这些都是很好的红色教育教材, 教师可带领学生拜访圣地, 了解伟人的成长历程, 理解中国解放事业的艰难历程。

议乡土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 由于受年龄、知识积累等方面的限制, 要掌握抽象的历史年代、历史概念以及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 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往往会出现学生皱眉头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现象。加上现在历史中考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 一些学生更是忽略历史课的学习, 久而久之, 学生就不会把历史知识的掌握放在眼里, 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 根据教科书内容, 适当地利用本乡、本土、本地发生的一些历史故事, 或者学生知道的乡土资料来帮助学生体会历史, 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弥补缺陷,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川教版的《九年义务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图文并茂, 很适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但是受课时和篇幅的限制, 有些典型史例, 往往点到即止。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补用乡土史料教材, 引用当地的一些历史事件,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并形成深刻印象。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各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艰苦奋斗的结果”这几句话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们奉节县没有遭日寇的直接侵略, 也没有和日寇面搏, 但是我们奉节人为抗日做出了贡献, 如刻写在夔门上的爱国将领冯玉祥题的“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就是有力的鉴证, 同学们就更好地理解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各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团结一致, 浴血奋战, 艰苦奋斗的结果”这句话, 明白了这个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且为自己家乡人能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当然, 由于三峡工程蓄水的原因, 这样的一些历史遗迹已经被湮没, 老师可以采用大屏幕展示题刻的照片等方法来展示题刻的内容。

三、运用乡土史料, 使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

长期以来, 我们为考试而教历史, 使历史远离生活, 也是学生对历史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当我们抛开历史考试, 将身边的乡土史料、历史素材引入课堂时, 我们将会真地发现, 其实历史离我们很近。运用乡土史料, 走近历史的方法很多。如收集图文资料;师生互动, 如前面提到的冯玉祥将军在夔门题刻的照片等;参观博物馆、名人纪念馆或故居。我们本地类似资源不是很多, 但还能抓住白帝城这一久负盛名的历史故址, 即能解决很多乡土史料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白帝城而衍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能亲临我们熟悉的白帝城, 去感受白帝城的历史氛围。考察托孤堂, 观星亭、武侯祠等更能增加对历史的印象、掌握历史知识。

四、在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内化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课标中规定:“逐渐了解中国的国情,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逐步树立对国家, 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情感, 它的培养需要从爱家乡开始, 而爱家乡以知家乡为基础。知家乡则是要多体验家乡的历史文化。

1. 名句佳作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美。

如在七年级 (下) 中关于《唐诗与宋词》的内容, 可以去阅读唐朝诗人李白在本县留下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八阵图》、刘禹锡的《竹枝词》和白居易的《夜上瞿塘》等千古名句, 结合千百年来至今我们仍有读诗、写诗赞美家乡的传统, 因此, 使我们奉节赢得“诗城”之美誉。使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历史遗存让学生领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面对古人留下的悬棺以及古栈道等, 真切地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到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真理。同样, 历史人物的事迹及精神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激励学生的成长, 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当然利用乡土史料, 深化教材, 拉近历史与自己家乡的距离, 并不局限仅使用本土的乡土史料, 临近县市的史料同样也会使学生感到亲近。如著名的巫山人遗址、云阳张飞庙、开国元帅刘伯承与奉节中学的故事, 离我们同样很近。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考察、体验乡土史料, 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新课标指引下达到学习历史的目标,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摘要:根据教学实践, 激发学生兴趣,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历史教学的要求, 在不断探索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今天, 灵活运用乡土资料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

关键词:乡土史料,历史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奉节县志.

[2].四川地方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历史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

[4].永远的三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人本位管理下一篇:案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