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路在何方(精选11篇)
农村教育路在何方 篇1
我国农村学校如何发展,农村教育该何去何从?2016年9月21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都观察和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合主办的“农村教育何处去”沙龙举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民间教育智库REAP负责人张林秀,原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美丽中国”教育总监康健,原山东潍坊教育局局长、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刘伟同众多关心、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群体展开交流,共同探究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本刊采撷其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农村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张林秀:根据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才有高中学历,这意味着什么?2013年,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非常大,贫困农村地区37%的人能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城里的基本上超过90%。我们做过8次大规模调查,跟踪了两万多个孩子,以初一年级100人为基准,初三年级时变为69人,高三年级时剩下37人。这虽不是人口普查数据,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城乡差距在学生上高中之前就已出现。而且,小学阶段,这些问题也已萌芽,农村孩子起步晚于城市孩子,特别是在营养健康水平方面。10多年间,我们在19个省做了有关打工子弟营养健康状况的样本调查,显示65%~70%的孩子存在公共卫生或营养健康问题,贫困率为27%,寄生虫感染率为33%,近视率为20%,而且很多孩子不知道视力矫正。
康健:真正公平的教育恨不得从娘胎就开始。现在,我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新农村美丽小学的校长,农村孩子虽然比较皮实,但太阳很烈时也会晕倒,主要是营养不良和有蛔虫,这种情况在农村很严重。而且,师资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学科结构不合理,留不住水平高的教师……
刘伟:我来自山东潍坊,农村教育说一千道一万是师资问题,按照国家规定,我们不是没有改进,而是始终跟不上国家要求。特别是2001年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以后,我们对教师和教育的要求有了很大调整,但教师很难跟上这一改革步伐,使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差距越来越大,教和学的方式出现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来推进和提升农村教育。
杨东平:现在,农村教育可以说是在复制城市的应试教育,采用同样的标准和规则,但农村教育在资源和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是难以和城市竞争的,我们将这种竞争称为龟兔赛跑。实际上,农村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初中阶段出现大规模辍学的情况,高中阶段升学比例降低,这是否仅仅是师资不足,还是说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和方向出现了问题?
如何看待农村教育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张林秀: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适应性一样,要让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竞争力,这涉及方式方法的问题。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何才能将课堂、课件做得更接近农村孩子,不降低教育水平。
康健: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校,绝不能走复制之路或采取跟随主义,说县城中学怎么教就怎么教,这并不公平。
杨东平:教师制度肯定是一个特定问题。现在的教育应该说还是升学教育,对少数升学学生有用,对大部分人的用处可能不大。大多数人上不了高等院校,许多农村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只有1/3左右,如果基础教育只服务于这二三十个人,这个方向是不是有问题?我们也曾做过一些探索,提出过三教统筹的概念,以期实现农、科、教三结合,改变单纯的升学教育。
张林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公共资源是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劳动力,为了转型服务。我认为,不见得所有人都要上大学,最起码的是要有足够的知识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改善了,他的学业表现也会变好的。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有道理的。
康健: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从上而下的。解决这个问题要长线解决,如果不从学生的健康生活着手,我们会看到许多小孩子注定上不了高中和大学。所以,要从健康、卫生、安全、运动等最基本的内容做起,做最好的自己,守住自己,降低体制的阻碍。
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张林秀:我们常说的输在起跑线上,那真正的起跑线在哪?婴幼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命的前1000天是孩子发育的最好时期,大脑发育最敏感,3岁之后,认知拓展呈递减趋势。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养育,刺激孩子的成长环境,提供充足的微量元素。我们有一个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由斯坦福大学、中科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发起,探索哪些方法能真正解决问题,以严格、简单的随机干预实验来看效果,提出营养改善计划,发现5个月后,孩子的血红蛋白水平提高了,贫血率降低了,学习水平也上去了。
康健:可以采取个别化、小组化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设施必须按照这种方式设计,用小桌子、小屏幕,方便孩子学习。还可以将电脑室改造成教师同步直播教室,让教师回归教室,把网络放到留守儿童家中,让他们跟父母对话、视频。
张林秀:充分利用电脑资源,开发电脑辅助学习软件,安排孩子每个学期上两个45分钟的课,让他们自己玩。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拿着课件上课,维持课堂秩序,帮扶后进生。
刘伟:参照美国教育署长博伊尔设计的基础学校,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将他的教育理念和工具设计与农村教育的现实对接,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真实情境、创新学习和概念驱动。在有30000多平方米、1000多名学生、80多位教师、班额不超过28人的学校里,我们在适应性设计的基础上在一年级做了一年实验,教学内容以孩子为中心,在学习和适应方法的过程中,让教师改变和提高,进行协同教学,充分发挥强大资源库的优势。我们发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改变以后,学生的学业能力会很快提高,学校也能实现和外面世界的对接。
康健:要想真正解决教师问题,一是要让教师落地扎根,培养适合农村生长的教师。二是进行针对性培养,让这些教师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当班主任,能教大学科,能带综合实践,能组织游学课程……
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的实证研究揭示,0~3岁儿童营养匮乏导致的智力和体力发育迟滞,是农村学生学业成绩落后的重要原因。“美丽小学”的设立,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小而优、小而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一个重要探索。农村教育,路在何方?这一任重而道远的探索,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深思、研究。
农村教育路在何方 篇2
潘德全
【摘 要】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农村众多语文老师日思夜想的问题。我曾在迷茫中思索,在思索寻“法”(教学方法),曾一度,沉迷于“法”而不能自拔,结果却收效甚微。后来,我在聆听了国内许多语文名师的“众家之言”后,仍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之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仍不尽人意。因此,对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不再迷醉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认为: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出路,“模式”与“教法”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所选择的“路”。在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思考后,我不禁扪心自问: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二、给语文课堂教学来段“截拳道”;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
关键词: 语文 有效教学 语文原生态 截拳道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众多工作在农村中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所深深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为此而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甚至是不辞长途的奔波,不顾旅途的劳顿,与全国著
名的语文教学名师“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这些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无不有一种“苏俄的‘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之叹。那些全国著名的语文“名师”,他们所探索出来的“宏论”,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财富。但是,它们大多诞生于“城市”这块沃土,他们所面对的学生与我们农村广大语文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有着天渊之别(指语文素养的层次差异)。城市或发达地区的经验、模式与我们广大农村中学的情状不适,它们救不了,也提高不了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相信,就是那些“语文名师”空降在我们这块土地,也会因水土不服而捉襟见肘(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甚至是夜郎自大,我们还得博采众家之长,还得借它山之玉)。于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就成了摆在我们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难题。
对此问题,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得出如下拙见,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我们知道,原生,意思就是来自系统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而“原生态”,简单的说就是“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同理,我们的“语文”,它的根系深远、博大。它的土壤是华夏五千年的泱泱文化,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语文”的“原生态”,它骨子里同样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有我们民族“语文”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根源习俗与生存状态,即“语文原生态”(用此词,我不是猎奇,怪论)。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我们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上一种没有被特殊雕琢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常态课。为此,我们应立足于中华民族“语文”的自身特性,结合我们所处的实际情况,到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去寻找良方(当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必不可少的)。孰不知,正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培养了如:“司马”、“李杜”、“唐宋八大家”、朱熹、曹雪芹、王国维等大家。这是我们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让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同时,我们也知道,我国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虽然我们的现在的“语文”,已分科独立出来,已无法 “复古”,也 “复不了古”,但它仍不失其“原生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探寻并回归“原生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力求做到将政、经、史、哲、伦理,以及自然科学等知
识的渗透进去。不置可否,这就同时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博览群书。
其次,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熟读精思”。它表现为“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讲解相互配合,在读书声中学生对作品渐趋熟悉,在讲解声中理解渐趋深刻、全面。一旦熟读成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熟读精思”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读”是越来越稀罕了。再说,我们应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学生只要篇篇熟读、读熟、精思,便可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美读吟诵”①这一观点的提出,就是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②,让语文课堂有一点“语文味儿”③,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原生态”。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如听如赏原生态之乐,如观如舞原生态之舞。那美,那效就显而易见了。
二、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近年来,网上学习,名师课堂,优质课、示范课等等,供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课堂教学资源可谓不少。然而,这些课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如下特点:演、饰、虚、华,甚至近乎完美无瑕而大雪无痕。简言之:方法太多、绝招太多、套路太多、流派太多。那似乎是高手,或天资聪颖者所能为之。可对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我们这些“出生草莽”的老师来说,却无多大收益。总之,无法学,学不来,用无效。
鉴于此,我联想到,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其思想能冲出众多技击流派的荫庇,而闪闪发光,其奥秘何在呢?它“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以最简单的方法,最高的效率击倒对手,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它“讲究没有形式,如此便可表现为一切形式。因为截拳道没有派别,所以可适应于任何派别。”④它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强调“无形之形、无式之式”。它无任何固定的技术坳作,更没有套路形式,有的只是实战中的“务实”。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妨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再说,“新课标”要求我们: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课堂上,“老师是合作者,参与交流,并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应呈现为自主、合作、交流”;“老师不对结果做出权威性的评价,而是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引入思维过程,而后对过程进行肯定”。换句话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要迷醉于教学方法、绝招、套路、流派,不要局限于方法、绝招、套路和流派,更不要受其所束缚。要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要“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少一些“演”、“饰”、“虚”、“华”(表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出现了“剑走偏锋”的现象,要么把语文
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历史地理知识课,生物知识课,综艺活动课,多媒体信息课„„要么上成了严重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海阔天空、空头讨论、辩论、乃至漫天拓展、缺少语言积累和语言品味的空洞语文课⑤),要多一些“真”、“朴”、“实”、“美”。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联系日常生活;讲究“文”与“道”。这些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岂可一概弃之而不用,视之而不屑?我们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语文教学中的许多观念都是代代相传,因袭而至今的。因此,我们不能狭隘的认为“新课改就是革命”,我们应当领悟到“课改是改革,不是革命”⑥。不管怎么“改”,也不能改掉语文的“原生态”,如果改掉了语文的“原生态”,就改掉了“语文课堂教学”赖以生存的根,而没有“根”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何“效”可言。
在此,我们虽谈的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把目光往“语文课堂”看,不能一味的把劲往“语文课堂”使。我们应当清楚的明白,“一位老师,一位真正的好的武术教练从来就不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这路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⑦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外之工不可少(也就是我所说的“工在课外”)。要上语文课堂“有效课”,不仅不能忽视课外,我们更应重视课外之“工”,以提高“课堂”之效。这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语
文老师来说,这一点对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大有助益的。另外,如: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求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⑧又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给她学生提出的“关于语文学习的十点建议”(即:第一、读经典。第二、读历史书籍、读人物传记。第三、背诵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第四、作摘抄。第五、写周记,自由表达,没有束缚。第六、读点哲学和美学书籍。第七、写读后感和评论、随笔。第八、读报、看新闻。第九、读自然、读鸟兽、读花木。第十、看经典影片、听名曲、赏名画)⑨就为我们“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的观点作出有力佐证。这同时也启示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课外之工”。这是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农村中学广大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大”到理念和方向,“小”到方法和技巧。然而,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方向不对“路”,过多的从方法和技巧上去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那无疑是缘木求鱼,舍本逐
末。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的希祈通过方法和技巧(在此,我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学方法”)的魔术般的变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很多时候是做无用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因此,我认为,我们农村中学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要博采众家之长,相信而不迷信,结合自身实际,走自己的“路”。同时,要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二、要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三、要修语文课外之“工”,以提课堂之“效”。
参考资料:
①《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韩军 著
②《高举着本色语文的大旗前行》 黄厚江 著 ③《程少堂讲语文》 程少堂 著
④《李小龙截拳道思想探秘》 胡红权 著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篇3
关键词: 中式教育 英式教育 教育理念 福利制度 竞争环境
1.引言
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纪录片中有“严苛死板”的中国教师与“捣蛋调皮”的英国学生,他们之间的“摩擦碰撞”,引发世界各国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异同的大讨论。中式教育素来以“勤学教育”闻名中外,而英式教育则以“欢乐教育”著称全球。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孰好孰坏的激烈争论历时已久,与其在发扬光大哪种教育的问题上争个“你死我活”,不如冷静下来,好好地做到脚踏实地,认真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便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和借鉴,不断融合中英教育优势,为中式教育的推广化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从而使得中式教育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也被称为“中国传统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从中国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它总是指一种旧的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是说不好。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本身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教育中存在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存在有不好的或者是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那就是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代流传下来,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式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分数。其实它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的,逐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纪录片中可以看出,中国课堂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而且有体育手工烹饪,引入中国式的教育,培养英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2英式教育
英式教育,也被称为“英国传统教育”。英国传统教育强调“绅士教育”。“绅士教育,一方面,使英国培养了大量社会精英,并在英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英国绅士教育成为英国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如今的英国强调绅士教育、欢乐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纪录片蕴含着此理念。
3.中英教育现状
3.1相同之处
在BBC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老师都很认真地教授学生知识点,也都认为学生能弄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制定大纲、编写教材、水平测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偏见还有待澄清。比如,周期长,效果差;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3.2不同之处
中式教育注重基础教育,英式教育强调创新教育。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普遍认为孩子在早期就应该认真学好基础知识,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只好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地死读书,读死书。不加思考,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背书,他们才能有机会考上重点小学、初高中及重点大学。而西方学校在教育上则主张采用“融合式”教育方法,教师从学生小时候就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把各科的基础知识简单死记硬背,牢记在心中,考完试便会忘光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英式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独创性。对他们来说,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3.2.1原因分析
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基础与创新各有千秋。导致二者之间在教育理念上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文化传统的差异。博厄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与其各自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即儒教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是道德和伦理。它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在学校里,要尊师重道,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强调对学校教育权威和老师的绝对服从。西方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人的发展。受此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咨询者或者顾问,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2)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学模式影响,所以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学校的自主权仍然有限。在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科技的追求十分重视,西方教育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发明。同时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限。
3.2.2求同存异
英式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而中国教育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格、严谨、勤学精神。所以,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中国的学生容易自我约束、迷信权威,以及因为害怕出错而会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点,重基础,同时要吸取英式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重创新。
4.纪录片《中式学校》中教育融合问题的提出
纪录片《中式学校》的热播给中国与英国教育方式的融合带来了新思考。中式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有教无类,其中,孔子被后世奉为圣人,其教学思想至今仍在广为流传。儒家教学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英式教育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演变与变革的过程中,这种演变与变革伴随着对中式教育文化的引进、学习和融合,这种融合一直到现在的现代社会中还在一直潜移默化地发生。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英国博航特中学大胆尝试引进了中式教育,这是中西方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引入中式教育后,英式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英国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英国学生在考试中更容易名列前茅、取得好成绩。这与传统西方教育中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初衷格格不入,纪录片中校长表现得很不满中国教师自顾自讲课的方法,学生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抵触和不理解的情绪。同时,毋庸置疑的是,中式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纪录片中,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的创造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他们觉得中国人喜欢死记硬背,太枯燥乏味了。所以从独立性与创造性方面,可以引发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优缺点及教育融合问题的探讨。
4.1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英式欢乐教育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欢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且在未来不断地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所以,BBC纪录片中的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总是笑意盈盈地在上课,很少见英国学生在课上是眉头紧锁、满脸严肃的,他们都是在享受上课的过程的。中国老师觉得他们是在嬉皮笑脸、嘻嘻哈哈的,一点儿也没有在认真上课,可是其实他们也是在专心学习,只是看起来似乎是不用心而已。但是,他们确实会容易在碰到不懂的知识点就直接放弃不听老师讲课,纪录片中有一位学生(卢卡)就很直白地说,他要是觉得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或者是遇到什么不会做的题目,就会分散注意力,然后就会分散别的同学的注意力,虽然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很不好,但是他好像控制不住。要想他们放弃学习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其中,有一位中国老师犀利地评论道,要是没有英国的福利制度,或许英国学生会比中国学生更“拼命”学习。在这部纪录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情景。首先,英国学生在听到体育课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的时候,倍感惊讶;其次,当他们听到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考试总成绩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已经是在迅速抓狂和崩溃中了,他们说,自己完全是无法想象中国的学生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而且无法相信这在中国是事实情况,并且早已是司空见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总成绩的,因此要测试学生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测试课上,一位小男孩(乔)因为跑步能力不行,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坐在操场上伤心地哭了。让中国老师惊讶的是,英国体育老师的鼓励方法与中式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她鼓励乔说,他应该为自己坚持跑完了全程而骄傲,记住自己并没有放弃就好了。如果在体育上不出色,你一定会在别的领域表现得很出彩。她认为,中式教育的体育与英式教育的体育的主要区别在于,英国体育课上是鼓励学生要战胜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在中国的体育课上,由于要达到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就会感受到压力,开始拿自己和他人比,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就会感到很伤心。中国老师则只会站在一旁,“冷漠地”拿着计时表,说两句象征性鼓励话语:“加油!你行的!”可是,有些同学就是天生的运动细胞不发达,即使是给他们加上“几千吨油”也照样跑不及格。中国的学生,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号啕大哭,会被视为是丢脸、软弱、没有能力的表现,会被同学瞧不起。然而在英国,情况有所不同,他的同学并没有看不起他。在纪录片中有个女孩“霸气地”说,就算是史蒂芬·霍金的体育能力也不行啊。这充分说明,英式教育认为,拥有才华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某人某方面不“牛”,就完全抹杀了某人的别的方面的天赋才能。刚谈到的那位跑步不及格的小男孩,乔就在接下来的纪录片中就表现得相当优异,比别的同学在“中国九连环”方面都学得快。他还很热心地教别的同学怎样学会它,片中体现英式欢乐教育。
4.2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中式勤学教育
中式教育,也可以说是“勤学教育”。中国式教育一向倡导学生勤奋学习,坚信“勤能补拙”。纪录片中的中国学生都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面前也是堆满了一叠厚厚的课本。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而且没有福利制度保障,就业形势严峻,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学生从小就非常清楚要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纪录片中,虽然最终考试结果证明是中国教师胜出。可是,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的胜利吗?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式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果不能,应该如何改进?从哪里突破?要心中牢记:千万不能盲目乐观。
5.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首先,完善培养体制。从单单重视基础教育向注重基础和创新转变。其次,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最后,要加大教育领域投入。
6.结语
中式教育也好,英式教育也罢,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教育理念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模式。“欢乐教育”与“勤学教育”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英式教育重视启蒙,发掘潜力,倡导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中式教育注重基础,埋头苦干,勤奋学习。但是可能会过于机械化,被西方讽刺为“工业化教育”。不过,凡事有利弊。中英教育理念还是存在调和的空间。二者各有所长,应该相互借鉴。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得教育改革最终以学生为本,在做中学。研究中西方教育差异,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劳伦斯.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7-52.
[2]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M].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2000.
[3]黄培昭.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J].基础教育论坛,2015(08).
[4]田铁杰,赵士谦.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大学理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5).
农村教育路在何方 篇4
一、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口都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其次则是小学文化程度占据多数。而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仅占非常小的比例,如表1所示。因此,我国当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还以初中和小学程度为主,其中的中西部地区情况尤其突出。[1]
从局部的数据来看,从对江苏北部某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2]该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容乐观,受教育水平同样也是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基本上和全国的情况相一致。
从全国以及个别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二、发展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据测算,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3]
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的调查也显示,广西省某中学按2003~2004年度初中在校生2067人计,‘普九’辍学率不能超过3%,即辍学学生最多不能超过62人。但是现在辍学了的学生有140人,辍学率已达6.67%。就全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阶段,农村地区还需要大力发展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农村地区应该选择发展中等教育,在发展中等教育的同时巩固初等教育,考虑到存在的地区差异,可适当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这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
三、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现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失学人口,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失学人口?现有的众多研究都表明,经济困难是导致农村孩子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也认同此观点。但他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5]比如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地区职业高中在校生数由67万人下降到5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一方面农村学生无学可上,另一方面学校招不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落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6]
如果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则他们所受的前期教育毫无用处,非但产生不出明显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成为“呆子”,在农业生产方面还不如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人。所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该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家庭副业生产技术以及小城镇私营企业等行业领域的需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成为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手。
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针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认为,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问题,要彻底解决“出口”问题,就要让受教育的农村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归宿”。[5]所谓“出口”和“归宿”,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吉林省九台市第八中学,初二学生李德勋因厌学而辍学最后又回校的原因是“学校办的农机维修班我感兴趣”。他所在的班就有5名学生是辍学后重返校园的。而在九台全市农村辍学后返校的目前已有203人。[7]
为什么吉林省九台市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如此之好?原因就在于其农村教育结合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农民的经济生产,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到招生计划、培养规格的制定,都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经济水平紧密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2004年九台市共有农村初中毕业生12388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有4400人,参加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有3931人,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转移就业;经过“绿证”教育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后回乡务农的学生有4057人;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初中毕业生通过三条途径得以合理安排。[7]
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主要在于中等教育发展,这是前文已经论述的。就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符合实际,也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农村学生的“出口”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由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应该着力解决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使教学内容、专业设置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求。
摘要: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发展改革,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战略问题,它事关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和全局。结合目前的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战略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发展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分析发现,考虑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农村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18.
②张玉林.通向城市的阶梯[J].南京大学学报,2004,(4)34~41.
③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J].中国改革,2004,(12) 22~24.
④李健.中央党校调查探寻农村教育困境与出路[N].中国青年报,2005~01~14.
⑤⑦张景勇.专家把脉农村学生辍学顽症:他们缘何离开校园?[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EDU-c/ 407335.htm.
⑥孙承斌,李薇薇等.农村教育三大症结: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EB/OL].http://www.china.org.on/chinese/ EDU-c/407349.htm.
山区中小学教育路在何方 篇5
[摘要]广东省教育创强全面推进,而山区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其特殊性陷入瓶颈。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规模、生源及素质教育难开展等方面入手分析广东山区教育存在问题,并对广东山区教育的发展给出了建议性的方向。
[关键词]山区教育;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教育
早在1994年,广东省就作出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各市区根据本地条件先后开始教育创强工作,河源市也于2009年提出全面创强的要求,并要求在今明两年内各县各乡镇全面通过验收工作。时至今日,河源市的教育创强已进入收尾阶段。那么,几年来教育创强大量资金的投入给山区教育带来了什么?
一、教育创强后的山区教育现状
笔者在2014年对河源市一些乡镇的中心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一些走访和调研,深深体会到教育创强给山区学校所带来的巨大改观——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师生宿舍及食堂也按照既定的要求满足配套,标准化的操场铺上塑胶跑道,逐渐齐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逐渐符合国家要求的校车配备,为山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让师生们耳目一新,精神为之振奋。但是,在激动兴奋之余,众多学校、众多老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这些新的、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该如何使用?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为了创强配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被锁了起来,教室里配备的电教化设备紧紧作为一个投影的工具,在改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教育创强后山区中小学教育如何发展?这是值得众人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山区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但是山区由于其偏远不便及分散性较大的特点,在教育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先天的困难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山区中小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由于条件和待遇问题,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留在山区,所以山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素质整体偏低
山区教学点的教师一般是年老的和代课的,大多数是拿起课本是老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甚至有些是因为师资紧缺,学校食堂人员或是教师家属被“抓壮丁”,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高职称、高学历及年轻教师都想方设法跑到镇上或是县城教书,呆在山里学校的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笔者走访过的几个乡镇的教学点,教师基本上都在45岁以上,真可谓是“爷爷奶奶教小孩”。
(3)专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调查数据及与教师的沟通结果,图音体教师在教学点基本上都处空白状态,甚至在完全小学中英语老师也是短缺的,只能由其他科目教师勉为其难来应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基础和综合素质低下。
(4)教师短缺、超编现象并存
教学点按照最远学生距离教学点不超过6公里的要求设置,但是由于山区居民居住分散,加之外出打工孩子被带到城里念书,大多教学点(设置学前班至二年级)的学生数量在30个左右,有的甚至只有3~5个学生,而且不是一个年级。这样配备教师至少两个,要负担2~3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显得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但是师生比却远远高于广东省规定的1:23。
2.办学规模小,经费短缺
由于山区教学条件和城里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将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加剧了山区教学点办学规模的萎缩。同时,为了集中资源,广东河源市山区三年级及以上学生集中在镇中心小学就读,教学点只开设学前班、一至二年级,每班人数多则二三十个,少则两三个,不少教学点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由于公用经费拨付是以学生人数为依据核算,所以很多教学点仅靠公用经费举步维艰,难以进行校园建设,甚至有些连校园硬化及维修门窗的资金都没有,更别提什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了。
3.留守儿童多,生源流失严重
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山区孩子留守儿童居多,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而老人文化水平低,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及学习力所不能及,也无暇顾及。家庭管教的缺失致使许多中小学生沉溺于网吧,经常逃学,甚至夜不归宿,长此以往,只好退学。
另外,由于近年来教育成本的快速攀升,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些人认为读完大学后还不如农民工挣得多,所以在部分学生家长身上,读书无用论开始回潮。也有一些家长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为了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花大价钱将孩子带进城里借读。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山区学校在校生人数大大减少。
4.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笔者走访的河源市和平县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取消升学率,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转变为及格率、低分率、平均分和优秀率,推行文化育人等,但是素质教育还需要良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支撑。虽然国家包括广东省已经强调多年,要严格按照新课标进行排课上课,在调查走访中也看到各教学点按照要求进行排课,但是在与学生及教师的沟通中发现,美、音、体基本上只是写在课程表上的课,实际中难以开设起来。这固然是因为学校硬件建设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素质偏低,很多课程只能是走走过场,就是应试课程也只注重应考内容,忽略非应试能力的培养:语文、外语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发挥语言交际功能;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这种教育显然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改善和提高广东省山区教育的对策建议
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广东省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在学校的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学校的硬件建设基本上达标。同时,为了保证规模小的学校的运行经费和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提出并实施了规模小的学校的经费补贴方案和边远山区教师补贴方案。但是,广东省想成为教育强省,山区学校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强,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山区中小学在教育创强中的发展和发展中及当下所面临的困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发展广东省山区教育。
1.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目前,广东省在奔向教育强省的路上前进,“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而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日益凸显,提高山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要打造一支数量满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必须从以下几点人手。
(1)严把教师入口,提高教师入职门槛
必须要从人口抓起,确保教师基本素质和后期的可塑性。为此,可制定优惠政策、对山区教师给予特殊照顾,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山区学校支教,吸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山区学校工作。
(2)配备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确保教师专业结构合理,确保学校能按新课标要求开设课程、上课,避免出现两张皮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配备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老中青结合,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帮助指导新教师,新教师在思想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影响老教师,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
重视山区教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更应逐时代要求,从网络资源获取。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牵头和中国电信有限公司签订了教育视频网协议,为广大教师接收外部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4)推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度
城乡教师交流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锻炼、交流、提高、发展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跨出校门找差距,新的环境求发展,正视现实求提高。面对教育对象、管理体制和条件的差异,对口交流活动使他们升华了教育理念,开阔了工作视野,活跃了教育思想,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与管理水平,共同锤炼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建设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技能扎实、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广东江门市蓬江区的城乡教师轮岗工作已于2014年9月份全面实施。
2.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简单来说可概括为三点,第一个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面向少数学生;第二个是要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智育;第三个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广东省教育厅对中小学素质教育一再强调,但是就如学生吐槽所言:“减负就和女生喊减肥差不多——不靠谱。”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追求高分率、升学率的目标,而把注意力转到全体学生上面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开朗的意志性格,转移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创造精神的培养上来。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生活日新月异,中小学生周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因为物质逐渐丰裕条件下的难以满足、隔代教育、家长过高的期望等而日益增长,从而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作为主体的学校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角度人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其次,课堂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与学生加强交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创造环境、多样教育,积极沟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等。
3.合并教学点,集中优势资源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提出了教学点合并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点合并,集中优势资源搞教育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优劣不等。优点是:能更好地利用教师资源,减轻对教育方面的开支,利于教师的配备,促进教育教学的竞争,使之具有规模性;撤并后学校便于管理,便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能更好地落实教师责任制,发挥教师更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便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点是:部分山村路途遥远,路上安全隐患较多,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
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必须严格履行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据对广东省河源市山区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还是有相当部分教学点分布在大路边,合并相近的教学点,相应配备校车及食堂实现早接晚送的模式不失为一条出路。
总之,山区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各地情况又有所不同,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要进行教育创强,需要解决的重点在山区教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舍改建、配置教学设备只是教育创强的基础条件,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创强的关键所在。
我县农村广电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篇6
2006年我县20个乡镇全面实现“县乡光纤联网”后, 农村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有了较大的发展, 截止2008年底, 全县光纤骨干线路长度达974km, 农村光缆通村359个, 通村率达到92.56%, 有线电视入户3.9万户, 但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却十分缓慢, 全县还有约3万余农户未入网, 入户率仅为55%。广播电视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朝阳产业面临的困惑
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网质量较差。我县农网兴建时, 因各级政府财力紧张和县乡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变动频繁等原因, 造成网络投资主体多元化, 经营主体多元化, 管理层次多元化。有的乡镇迫于资金压力采取了“公司+农户”、“职工联合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 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 都置行业技术要求不顾, 网络建设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器材进行质量鉴定, 没有严格按网络技术标准操作, 普遍存在网络质量较差的问题。
二是网络管理和经营混乱。我县农网兴建时, 部分乡镇网络由乡镇投资, 乡镇站经营管理;部分乡镇网络虽由乡镇投资但因农网投资大、见效慢或因管理不善出现亏损而由乡镇违规承包给个人管理;甚至有乡镇干脆完全由个人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乡镇和站连财务账都没有。村级分配网的情况也大体类似, 只不过有一些还得益于当时的村村通工程, 由国家补助了一些设备器材。这种状况造成了一些投资人或承包人错误地认为:是谁投资或经营的, 网络的产权就是谁的;这一片的网络的经营和管理由他说了算, 别的人和单位无权干涉。这种状况也造成了近年来我县农网经营混乱, 管理难以到位。
三是专业人才欠缺, 服务功能较低。目前, 乡镇广播电站熟悉广播电视安装、维护的技术人员, 有的因年龄偏大而提前退居“二线”, 有的是退伍军人安置到乡镇电视站工作, 他们的理论基础不扎实, 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 专业服务水平更低。这种状况造成农网的维护能力欠佳, 运行中故障率高。
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
1. 观念滞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
一是对广播电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当前, 我县正举全县之力,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 农民缺技术成了发展产业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 而广播电视信息涵量大, 群众收看的积极性较高, 因此广播电视将成为最有效的“科技推广平台”。但大部分乡镇对此认识不足, 科技推广仅局限搞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形式, 不仅成本高, 而且效果不明显。二是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 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 农村社会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 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党政喉舌、群众喉舌”的功能, 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中去, 将基层的社情民意反馈给党委, 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但大多数乡镇认为, 发展广播电视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对广播电视深远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够, 因而在发展上思考不够, 创新不够, 力度不够。
2. 驱动不力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机制问题
体制决定机制, “县乡共管, 以乡为主”最大的弊端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推进, 各乡镇网络技术标准、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隐患将成为改造升级的“瓶颈”, 到时又要来一次“大换血”, 群众将不堪重负。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作为新兴产业, 广播电视的发展同样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为何在发展上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为管理主体的乡镇, 不是以发展来抢占先机, 而是仅凭行政手段来促进发展, 主体没有积极性, 从业人员就更无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广播电视发展得好的乡镇, 富裕人员又较多, 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特别是有些乡镇借保稳定保运转无节制的向广电站拆借资金, 却很少投入, 一定程度削弱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 造成有的同志带着情绪工作, 安于现状, 不求发展。
加快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对策
1.加强县到乡村广播电视光缆网络的建设
把发展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壮大农村有线电视用户, 将会有着广阔的前景, 运作得当, 不仅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而且将成为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又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要加强县到乡村广电光缆网络建设, 尽快将乡村“小网络”、“小前端”连起来, 形成县乡村联网的大网络运行, 是壮大农网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这就需要解决大笔的资金投入问题, 靠财政投入办广播电视已成为历史。笔者可以宏观、乐观的分析, 光缆网络设计寿命20年, 如果实施乡镇大联网, 通过由县广电局对各乡村投入光缆, 乡村负责杆路、架设等费用, 用前10年的收视费还贷和开销, 还可赚10年的钱。二是从抓工程建设入手。现今由于乡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少、管理跟不上, 通过抓住县局拥有的技术资源优势向乡镇提供技术服务契机, 合作发展网络是一种积极而有益的体制改革探索, 在培育乡镇站的同时也为实施县乡村广播电视光缆大联网后保证了用户资源, 保证以网络为纽带联接县乡广电工作, 视网络为生命迅速形成和占领农村市场。
2.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要紧紧依靠乡镇党委、政府, 切实扩大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 提高有线电视收视费收缴比例, 提高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 要重视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全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全县农村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个别任务较重、施工难度较大, 资金需求较多的乡, 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加快进度, 确保按期完成任务。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从全县65%多的有线电视入户率看, 全县农村电视用户具有和大发展潜力, 各乡镇要进一步增加用户, 提高入户率。三是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要积极推进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技术, 提倡调频喇叭入村、入户, 提高广播喇叭入户率、通响率, 这是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一条途径。
3. 要做好网络管理服务工作, 保障网络优质安全运行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路在何方? 篇7
那么,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路在何方?笔者认为, 通过四个“保证”和四个“渗透”, 可让陷入困境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焕发出新的光彩。
环境的保证
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至关重要, 在开展课外阅读实践的指导中, 我们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为此, 首先是充分发挥图书室的功用, 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 鼓励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参加阅读活动。其二是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农村学生缺少课外书阅读,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学校要为每个班级订制图书柜。鼓励学生踊跃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捐献给图书角, 并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图书, 同学之间互相轮流阅读, 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其三是在学校创设读书廊, 让学生在休息、闲暇、娱乐的时间里随意读书, 感受读书的良好氛围。其四是争取家长的配合, 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在家里进行, 因此,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开展课外阅读前, 老师通过多种形式, 与家长协商, 让家长舍得花钱买书给孩子, 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亲子共读, 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参与课外阅读实践, 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指导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渗透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什么时候该默读?什么时候要精读?哪些文章可以略读?哪些文章需要诵读?略读可以粗知文章的内容, 快速捕捉信息, 这样的读书方法涉及内容很广, 可以提高学生的视野。精读可以更加深刻地品味词句, 反复咀嚼有价值的段落, 把握它的结构, 用词的严谨等。诵读就是熟读成诵, 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 最终烂熟于心。品位语言、重视积累、培养语感、体验感情, 可以通过诵读实现。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词歌赋, 名言佳句很需要这种读书方法。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课外阅读就像在海洋遨游, 在天空飞翔, 有广阔而灿烂的空间, 形式多样, 内容不同,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不光要多读书, 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博览群书并从中吸取精华。还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练,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把技能转化为实践。
时间的保证
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舍得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才会有阅读效果的保证。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读书上, 积淀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郁达夫年轻时每天在阅览室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 为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课程的安排中, 每周要安排一节学生在图书室阅读的课程, 还要安排学生的课外自由阅读时间, 放学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 让阅读时间得以保证,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内容的保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总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生正处在纯真的年代, 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 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要鼓励农村学生博览群书, 广泛阅读, 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段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 供学生阅读。可以介绍儿童书刊、推荐阅读篇目, 也可以介绍书籍的内容;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在内容的选择上, 也要注重拓宽课外读物的层面;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儿歌、童话故事、科普小品、散文、历史知识、名家名篇, 如浅显的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崛起》, 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 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让学生有书可读, 读有方向,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榜样的渗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个善于读书的老师, 一定能带出一群善于读书的孩子。所以教师要爱读书, 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 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 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 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美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的一个校长, 进行了一项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来到教室里, 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 她所在学校的学生都非常积极地跟随着她, 从图书馆中借出这些书, 劲头十足地开展阅读。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
教师的课外阅读示范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师教学空余, 我们也要多读书, 特别是读孩子们喜爱的书, 如《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绿山墙的安妮》, 这些适合孩子阅读的名篇, 很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 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与学生开展阅读讨论, 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
课堂的渗透
学习语文离不开课堂, 课堂阅读是基础, 课外阅读是扩展和延伸, 要由课内带动课外, 以课外丰富课内, 才能丰富阅读教学, 才能相得益彰,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 教了《少年闰土》, 就推荐鲁迅的《故乡》……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趣味性的故事书, 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和语言的妙趣横生。
从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巩固和补充, 加深认识和实践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 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 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效方法。
“得法于课堂, 受益于课外;立足于课堂, 发展于课外。”在教学中注重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去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活动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 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 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 因势利导, 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 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作为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 增长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促进智力发展, 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组织他们出墙报, 在黑板报上刊出“读书专栏”。还可以编辑读书专题的“手抄报”, 展示学生读书的心得体会, 读书的成果和乐趣。建立“课外阅读档案袋”, 积累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档案袋中可以保存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 读书体会、学生的手抄报……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 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先生说:“文章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而且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学科的渗透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离不开实践, 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 我们要善于把握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 做到学科间互相融合, 互相渗透, 让学生体会阅读实践的乐趣, 进一步培养阅读兴趣。比如《科学》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把自然科学读物、历史故事、爱国教育读物结合起来阅读, 能更加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时候, 可以配上古典音乐, 让悠扬动听的琴音与抑扬顿挫的韵文交织在一起, 让音乐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诵读经典, 阅读兴趣也一定会空前高涨。阅读是提高素质的桥梁, 所以, 阅读要和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绘画技法、音乐奥妙、自然常识、人文地理, 都要通过阅读书籍来了解、领悟和丰富……这样, 阅读便成为学生的需要, 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行为。
城市台教育频道路在何方 篇8
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成立,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后,教育电视事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现在,新疆、宁夏、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地,都建立了省级教育电视台;郑州、太原、昆明、武汉等地,有省会级教育电视台;加上宁波、苏州、无锡、大连等100多家地市台及1000余家县级教育电视台,我国教育电视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1]
“花无百日红。”进入2000年后,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电视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处于相对弱势的教育电视更是首当其冲。在电视台合并、频道专业化的浪潮中,除了极少数独立运作的教育电视台外,大部分都变成了省市台的教育(科教)频道。不少城市台借鉴央视、省台做法,将少儿、科技、卫生、体育等栏目,合并成大杂烩般的教育频道。“新闻+电视剧+电影+几个自办栏目+几档引进节目”,是多数教育频道采用的节目模式。[2]正如辽宁教育电视台李天伟在《教育电视频道专业化攻略》中指出的那样,除央视之外,频道定位模糊、频道意识淡漠,是绝大多数省市教育电视台(教育频道)的最大问题。
与国家、省级教育电视台相比,中山这样的城市台教育频道,经营理念与前两者有明显差异。第一,资讯类节目在竞争中不占优势。重要的教育新闻已经在主频道播出,教育频道做不到更细致的分析报道,“炒冷饭”肯定没有多少人关心。第二,像《百家讲坛》《东学西渐》《岭南大讲堂》等人文高品质节目,城市台没有人才优势,无法实现,更遑论模仿和超越。第三,《教育热点面对面》《12号会客室》等访谈类节目,理想观众是校园师生,但校园师生看电视的时间其实很少,想获得高收视就是自欺欺人。
教育频道不具备政府喉舌台(综合台)的功能,播出节目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收视率方面往往先天不足,但不能因此跟在综合台后面硬性模仿。教育频道应体现独特的频道风格和高雅品位,这一点恰好是教育频道正确定位后所能带来的。同时,必须考虑媒体处在大众化娱乐时代,在电视受众娱乐、求知、互动参与的需求大背景下,教育电视节目必须打破死板,积极创新,使受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3]
二、现状:定位摇摆
现代社会中,定位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电视节目定位是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锁定目标受众,为其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一般包括内容特色定位、形式风格定位、传播受众定位等。
在受众细分、新媒体冲击的时代,面临其他频道的竞争,城市台教育频道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定位模糊,总是处在摇摆之中。
(一)生存VS公益
在收视率和广告创收的双重压力下,教育频道面临“公益”还是“生存”的艰难选择。中山台、江门台教育频道的收入,主要来自医疗广告。2015年,由于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和重罚措施,医疗广告大幅度萎缩。而教育主管部门、公办学校能给予的财政支持非常有限,在目前形势下更是进一步萎缩。虽然民办学校、教育机构能提供资助,但这块烫手“山芋”会给媒体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冲击到频道的公信力。
这几年,中山台教育频道加大与当地科协的联系,承办了每年一度的“科普剧大赛”“科技发明巡展”等活动,节目内容得到开拓,也改变了教育资讯匮乏的窘境。科普剧、科技发明参与师生广,形式花样多,内容吸引人,大大增加了频道节目的可看性。
(二)节目VS活动
电视台以节目立身还是靠活动支撑,这个命题不同实力的媒体答案不同。中央台、省级台,靠的是品牌栏目,以栏目拉动收视率,进而稳住自己的受众群体;城市台教育频道办栏目,一是人手紧张,难出精品,二是资源有限,后劲不足,往往吃力不讨好。
我们有一个观点,在媒体竞争中,要关注频道的影响力。影响力的提升,可以靠品牌栏目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可以靠一年几次的大型活动,特别是教育频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普遍重视少儿才艺的培养,他们参与这类比赛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珠三角,打着少儿名目的“少儿春晚”“少儿好声音”“少儿舞蹈大赛”“少儿英语竞赛”等活动,足以吸引到海量的参与者。一个活动的参与者,背后有家庭、学校、老师甚至地方部门的支持,这是难以估算的收视群体。新媒体时代,大型活动是地方台教育频道提升影响力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快的“吸粉”途径。
(三)新媒体,朋友还是利剑
新媒体对电视的冲击,首先是把“观众”扩充为“受众”。通过多屏共享,电视传播有了新的平台和出口。然而,担心新媒体分流观众,担心新媒体分享广告,使部分电视人对新媒体敬而远之,视其为电视界的洪水猛兽。
三、发展:专业与创新
在珠三角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山台教育频道能排进前30名实属不易。经过近六年的辛勤耕耘,我们和中山市所有学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对电视受众的精确分析,让我们找准了市场定位;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更给频道开创了新的受众群体。虽然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但是频道的发展让我们信心满满。
(一)坚持公益,做“诗意”新闻
公益传播是教育频道不能推卸的责任,教育节目也必须提升品质,扩大影响。为此,频道联合中山各级校园电视台,开办了资讯栏目《教育视窗》,提出“做有诗意的新闻”。栏目强化艺术性,不再注重新闻条数,而是侧重新闻策划。先后推出了“名师名校长”“中山最美教师”“上学第一天”“新教师第一课”等主题新闻,展现教师风采,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示师生的美好心灵。这些教育新闻时效性不强,但可看性很强。记者通过现场音、同期声、场景再现等技巧,让观众看到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老师,摆脱了千人一面的刻板印象。
(二)适度娱乐,大众参与
电视采用声画合一的方式,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观赏性。电视所呈现的一切,都应具有娱乐性。电视娱乐化可以分为内容的娱乐化和形式的娱乐化。内容娱乐化,主要体现在节目的选题、故事化的表达;形式娱乐化,指运用视听元素丰富表达手段。
(三)细分市场,争夺受众
教育频道要生存,受众定位很关键。市场细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市场学家温得尔·斯密提出的,它是指根据购买者对产品或营销组合的不同需求,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的顾客群体。市场细分不是对产品分类,而是对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分类。我们确定了“大教育”的频道定位,并合理利用定位的延伸度,在抓住自己目标受众的同时,也让教育频道的“小众”不断扩大规模。
通过细分市场,除了以普通话为交流语言的40万校园师生群体,我们把近150万人口的外地普通话群体确定为收视“蓝海”。通过与长沙天择公司合作,我们引进国内一流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类电视节目。
(四)更新观念,合作多赢
电视专栏、系列报道,需要与学校的合作对接。不过与学校的合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收视有保障,赔本赚吆喝。鉴于学校的管理体系和日趋规范的市场监管,硬性广告投入已变得不太可能。我们借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引进社会企业参与节目。宣传中山职业教育的“360行”系列节目,在拍摄中引入企业家推介、现场招聘、企业文化宣讲等环节,调动了企业参加的兴趣,也使节目的互动性更强,观众爱看,学校喜欢,企业乐意。当然最重要的是落实了经费问题,不再“无米下锅”。
教育频道微信公众号从运营之日起,就明确是频道的宣传喇叭。借助“少儿春晚”“少儿好声音”“舞动全城”等大活动,微信粉丝从寥寥几百人迅速攀升到16万。现在微信号每天定时更新,推出精心包装的节目预告、热点话题。每天,我们选择新闻价值高的一条教育新闻在微信上发布,吸引受众关注电视媒体的进一步报道;对频道的重大活动,则在举办前、举行中、结束后不间断报道。目前教育频道的微信用户稳定在7万,已经有客户关注并有意投放广告。我们相信,新媒体将为教育频道拉回观众,提升收视率。
摘要:城市台教育频道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定位,即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和角色,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宣传机构,还是按电视传播规律,走频道专业化?其次,要摆正公益与逐利的矛盾。教育频道如何在赢得公信力、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又获得广告支持而不被受众诟病?第三,要协调好做节目和搞活动这对关系。新媒体时代,搞活动是教育频道提高人气和收视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教育频道,定位,公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饶刚.我国教育电视台发展模式之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2]文娟.形象化生存——BTV科教频道改版策略分析[J].电影评介,2010(11):65-66.
农村教育路在何方 篇9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实中总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言语———“我没有艺术细胞,没有那么高的艺术修养,欣赏不了高雅的艺术……”在很多人心中,都把艺术屹立于一个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海拔之上,因为艺术是属于那些有专业修养的艺术家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障碍,传统的艺术教育难辞其咎。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这是对艺术教育功能的勾勒。从中不难看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但现实中,我们的艺术教育又怎样呢?
身边学艺术的孩子忽然多了起来,各种艺术兴趣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映衬出这种“高热度的繁荣”。而滚滚的热潮中,却不时出现一两个令人心寒的冰点。报载:一个在强压下学钢琴的女孩,为逃避每天的“苦役”,为追求一生的解脱,竟忍痛自断手筋。另有一个同样服“苦役”的男童说:“我真希望我们家穷,穷得把钢琴卖掉”。
我们的艺术教育在“繁荣”的衬托下凸显的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在这样的怪圈中,艺术教育不可能真正繁荣起来。
一方面,艺术教育与儿童年龄成反比关系。在早期幼儿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艺术教育都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校和家长却逐渐将注意力转投在与升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上,艺术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副科,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校不开设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学科。另一方面,学习艺术的目的显示了过高的功利性而缺失审美体验。各种艺术类培训班都是以考级拿证书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这是他们取得广大生源的筹码,各种艺术考级和招生加分,形成了推动家长踊跃给孩子报名的助推器。艺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挂钩,这样的艺术教育与我们的初衷相差甚远,这样的学习,使得孩子不快乐,更不用说艺术修养的提高。
二、艺术教育,路在何方
儿童的艺术天分是天生的,儿童有艺术的潜能,但为什么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天分会逐渐萎缩?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众所周知,艺术是一本最佳的儿童启蒙书,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让艺术教育走出误区,回归原貌,真正发展起来呢?
首先应该对艺术教育进行再认识。艺术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审美情趣、观点、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整体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接受者。“艺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用声音、形体、色彩来表现他们的自我。艺术使多种感官和感觉更为活跃,它们不是形同虚设,而是持久的表达手段。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关心技能发展一样关心人的发展,艺术则允许每个学习者展示他的作为人的潜能。”
艺术教育是提升个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素质的培养、艺术能力的培养、完美人格的构建要靠听觉、视觉、形体与言语这四种器官的综合运用。艺术教育通过身心一体化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的体验,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表达,使学生情感丰富,心灵净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持性、自尊心、自我悦纳、自我表现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全方位参与的形式,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培养学生合作与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人化、文化、美化。艺术教育从审美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开发潜能;以律动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体能,进行气质熏陶,是人的人化、文化、美化的最佳形式。艺术是与心灵一体的,它借助于音符、文字、色彩、图案、形状,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体味生命过程的流动,体味生命本体的存在,从而把个性与情操、形和神、表和里合而为一,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美化,对人的本性的培养和提升。它与人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能愉悦身心、陶怡情操、涵养性情,最终使人的心灵崇高、情感纯洁、理想远大。能培养学生对待自己、对待艺术、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审美感受和理性的平衡,使自己的身心、自己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升华和提高人的美,创造人的美和美的人生。此外艺术教育还有道德教化、促进心理健康等功能。
其次,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再认识。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枢纽。早期教育不宜过早局限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种技能的训练中,而应练习一种共性素质。“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艺术教育包括了对色彩的感觉、对形体的感悟、对律动的捕捉,是最完善、最直接、最富有情感、最饶有趣味,也最能被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它能打通德、智、体、美、劳、心的关节,起到“1+1>2”的效果。
作为家长,不应在孩子早期就给孩子划定学习的范围,而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艺术教育,不应过分功利地追求各种考级证书和比赛,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发现艺术的美,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生活中鲜活的艺术,不要让“学琴”的乏味过早地使孩子产生对艺术的厌烦感。兴趣的培养要重于技能的获得,良好的动机是学习的加速器,儿童在艺术的学习中如果体验到了快乐,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将持续下去,这样的艺术教育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再次,艺术教育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通过艺术的语言,去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园地百花齐放,允许各种风格、流派的共存,允许不同看法、行动的存在,在音乐、舞蹈、绘画、写作等课程和活动中儿童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体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艺术教育可以全面开发人脑,点燃天才的大脑火把、激发无穷的潜能、照亮孩子成长的路,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澎湃的激情、强烈的好奇、全面的参与中快乐地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艺术活动是一种人文性、情感性的活动,是创作者体验的过程。理想的艺术教育应该一方面充分地保护儿童原有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诗性智慧,使他们不失去自身的完整统一性,从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诗性,创造出更美的意象世界。
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应该对艺术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精神。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向综合方向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向人的本性的回归。我国的艺术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混生、综合的,书画本是一体,诗词与音乐不分家,说唱、戏曲等都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人类感官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形成人的心理结构并促使人的本质发展,有利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艺术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着眼于人的本能和本质发展,避免各种感官的人为分裂,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三、结语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培养少数的艺术家,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其自身的平衡发展。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培养真正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摘要:艺术教育在今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是, 艺术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 本文将就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寻找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教育,误区,审美教育,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艾伯利斯, 霍弗, 克劳特曼著.刘沛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
[2]何奎莲.艺术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0) .
[3]张卫民, 肖玉.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途径探幽[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1) .
[4]李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7 (6) .
[5]赵世兰, 郭建民.“本能的缪斯”为“艺术热”带来的启迪与思考[J].艺术研究, 2007 (1) .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育路在何方 篇10
1教育观念滞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教师把教学单纯地作为一种工作,机械地备课、枯燥地讲课,完成教学任务就算达到目的了。学生自己没有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的机会。长此以往,由于受错误思潮——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美术课审美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出现了偏差,有意无意地把学校定位成学生单纯进行智育的场所,对陶冶、塑造、净化人们心灵的美育重视不够。
2课程内容的适应性较差
一是地区差异。我国东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又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经济建设有着天壤之别,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许多欠发达地区教育机构中的硬件设施建设。在新课改培训期间,深圳一中学美术老师提及“学校每年资金要投美术课这一块达一百多万,每年都还用不完”。而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各地的教育不可能通过同样手段进行学习效仿。
二是学校及硬件条件与开设学习模块必需的设备器材和场所之间的矛盾。一般学校受条件限制和高考的压力,对于模块的教学难以实施。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只有鉴赏课,不去动手操作,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大大降低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是家长不支持,学生态度冷淡。在中国传统教育发展中,美术一直作为副科或选修内容存在,许多家长认为只有学好数、理、化,其它学科被视为“不务正业”,这导致有些喜欢美术的学生都偷偷摸摸地学。课程的增加、升学的压力以及美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都影响学生对美术兴趣的提升。即使学生想学,家长、班主任也不予理解,更不用说支持,“高中美术”在课表上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品。
四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以及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钻研不够同样制约了高中美术教育前进的步伐。高中美术课程将鉴赏作为必修课,内容丰富,包含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音乐、戏曲、书法等学科的知识,更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育的应对对策
美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美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美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美术教育的人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美术教育随之取得了很大进步,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全面认识学校美术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正确规定高中美术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1转变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观念转变了,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教育部明确提出:应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而学校领导是最关键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必须跟上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式的步伐,应彻底革除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可根据师资情况,配备专业教室和材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不要让学生带着残缺的知识结构进入下阶段学习,甚至步入社会。
2把教材变活、学生搞活
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结构,尝试重新编排,不以年代、画种、古今中外等顺序,而以主题和比较编排内容,让学生与老师互相合作讨论,分析比较各种美术作品,从中获取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打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建立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视频、电影、拍卖会、演讲会、简单绘画比赛等。从而弥补一些课堂教学所不能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贯彻新课改的要求。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学校应根据实际,以校为本,加强校本培训,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建立教师奖惩制度,鼓励美术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确立终身学习目标,丰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高中美术教学、教研竞赛,开展美术课题研究和创新教学,参加各种层次的美术展览,建立促进美术教师成长评价体系,对教学行为进反思,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不断成才。
“微博”路在何方 篇11
何为“微博”,很多中国人似乎还在追问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为大家澄清这个概念。微博最原始的雏形是由Twitter(中文名:推特)这一词而来。早在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 o 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 (E v a n Williams) 创建的新兴公司推出了“大围脖”服务,最初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最终这一事物慢慢地演变成现在的“微博”。我国广大网络运营商也在借鉴这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成为第一个分羹之人,于2009年8月份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我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同时,新浪网站掌门人曹国伟先生也当之无愧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之后其他网络运营商也纷纷出资投入这场商战之中。
1 现状分析
1.1 中国互联网现状
2011年1月19日,C N N I 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了《第2 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了几个关键的数据,汇总如下:
1)我国网民数量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我国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继续扩大,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亿,年增长30%,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3%;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依然构成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但经历了2009年的爆炸式增长之后,用户手机网民增幅已趋缓”。
2)搜索引擎的使用规模第一,门户各有千秋
3)娱乐类和商务类板块差别拉大,上演“东家忧愁西家欢”
4)网络安全状况有所改善,病毒防御有新况
5)我国网速不容乐观
如果说网民最多是中国人的骄傲,那么,网速最慢或许应该是我们最大的“遗憾”了。一直以来,我们以互联网大国自居,这个大国,仅指网民数量。互联网大国背后,却是最慢的网速,这让网民未免有点失落。此次发布的互联网报告显示,全国平均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仅为100.9 KB/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 (230.4 KB/s) ,与韩国14.6Mbps的网速有巨大的差异。
6)微博客很“潮”、很给力
如果问当下最红火的互联网应用是什么,很多网民会异口同声地喊出微博二字。报告中也验证了这一事实。国内微博用户规模约6311万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15.5%。
总的来说,中国互联网的现状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网民最多,速度最慢!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互联网存在虚假繁荣的现象。对于网民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似乎是一个娱乐工具,红火的微博和视频不就是最好的证据吗?
1.2 微博的现状分析
在以上数据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时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全貌,其中微博的红火,与其低门槛、简洁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试想,一个只会发短信的网民都可以更新博客,而且微博对内容要求并不高,这注定微博必定会火爆。从2010年微博发展状况来看,在2011年,微博会更红火,微博用户数量还会再创新高。但是在红火之余我们又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各种信息的实效性、信息的安全性、如何防止被别人恶意骚扰和评论、大量垃圾信息的堆积和冗余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这里我又想起几个简单的关于微博问题,各位网民不妨自问自答一下,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你对微博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是随大流吗?
你平均每天会发几条微博信息?其中多少是自己原创的?
你平均每天会看几条微博?其中多少是对自己有用的?
你会随便跟一个普通人的微博吗?
下面我就本人对微博的看法提出几点意见:
首先,微博客不必每天发每天看。发多了就是垃圾,看多了全是废话。如果说微博客是个分享个人生活片段的东西,你要确定只给关注自己的朋友最有用的信息。无论是生活感悟,还是美食照片,或者是健康的自拍,对于关注你的人有用就OK了,其余的打住。不要为了微博而微博,闲言碎语手机狂拍只会浪费自己和朋友的时间。
其次,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很重要。微博客都是记录一句话,因此容易让人感觉很亲近,尤其是名人也加入进来,或者你自己都有了粉丝时。
第三,微博节制不是指言论管制。国内是有舆论控制的客观情况,但还没有到你微博忧国忧民几句话就进公安机关的程度吧?只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就可以了,毕竟我的国度还是言论自由的。
第四,微博,一定要以自言自语为主。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喜欢拿微博用来交流,那真是一个效率很低的东西:用一些符号乱答一气,别人看到都会头大,也不晓得人家什么时候在线、何时能回复,聊天断断续续头晕眼花这不是自虐吗。微博的定位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和分享,千万不要用反了。
第五,网络社交也要注意懂礼貌。可能有些人忽略这点了,但是你认真想下,一个人执着地follow你,你是不是也应该时常关注人家呢?人家接受你的分享,并且愿意长期坚持下去——这在现实中相当于一个陌生人常来坐下认真听你讲话,你会冷眼以对吗?至少我会起身微笑握手,表示同样愿意倾听对方一起交流,并且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辞。
2 微博未来的发展
近日,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又提出了下一步对微博发展的新思路,作为微博后起之秀的他表示,可以将微博与当今热门的电视婚恋栏目《非诚勿扰》相结合,推出“微诚勿扰”这一更新颖的事物,意在为年轻的单身青年提供一个更加强大的网络婚恋信息场所,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很难想象,张朝阳先生此番大胆的想法酝酿多久,更无法想象的是,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愿的那样,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吗?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在搜狐冥思之时,其他具代表性的网络运营商如:新浪、腾讯、百度等也在急于为如何分得更大的蛋糕而努力着,他们正在运作着更大的“圈地运动”。正如有关业内人士透露,“一场微博大战已经开打,预计每家公司都将拼尽自身资源投入竞争”。
前一段时间,本人曾和腾讯客服联系过有关微博开通和注销的问题。相关客服人员是这样答复我的:“现在的微博只可以开通,还不能注销,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开通了微博之后,如果不想要了,暂时是做不到的”。言外之意,不用也得用。所以我认为这应该就是一些网络大公司考虑欠妥之处,在开发某个项目和工程之前,不光要把入口修好,同样,出口的修建更加重要。
3 结语
微博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是基于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公共的、可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而出现的新事物,这点不可否认。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必将经历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必将饱受人间的种种非议,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所在。希望它一路上能够得到更多健康的扶持,走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 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无法回避的媒介和传播载体。同样, 一个网络新生事物的出现, 也具有它的必然性和肯定性。“微博”的诞生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在广大网民正在悉心玩味它、享受网络交流新途径、获取更多信息而深感幸福的时候, 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考虑要解决, 考虑今后我们该如何管理网络新的格局和秩序, 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新环境。
关键词:网络环境,微博,CNNIC,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
[2]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7
[3]许卓.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J].新闻前哨.201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