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翻译

2024-10-12

和谐翻译(共3篇)

和谐翻译 篇1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 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从古至今,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它几乎涵盖一切, 贯穿一切。关于和的经典论述有史伯的“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 孔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等 (冯全功, 2010:38) 。

可见, 和谐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同样存有和谐理念。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及美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美在于和谐, 且在于对立统一的和谐。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觉得宇宙本质的特征是和谐, 哲学就是对于事物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的思考。笛卡尔对于美学的认识则是美是恰如其分的协调与适中 (刘畅、黄成洲, 2010:89) 。

翻译作为对原文本的重构及再创造的新文本, 它连接着两种不同的语言, 更确切的说是连接着两种不同的文化, 对来自于不同世界的人之间交流肯定会存在一些障碍。而和谐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雷虹, 2011:1) 。因此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和谐理念对于翻译的和谐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在翻译领域有不少学者推崇和谐说, 提出了翻译的和谐说。

1 和谐翻译的简介

中国率先提出文学翻译的“和谐说”的是郑海凌先生。他认为和谐的审美效果是:译作“既要符合本国读者的欣赏习惯。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得到美的享受, 又要让读者看见原作的真面目, 认识原作中所表现的一切” (郑海凌, 2000:164) 。后来, 他作了进一步解释, 即文学翻译的审美标准是“和谐”。适中与得当应视为“和谐”的核心精神。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细节、局部及整体都要注意, 争取把握住分寸, 选择一种适中而协调的准则, 使得译文整体正确而协调地表达出原文的涵义与风格 (郑海凌, 2006:89) 。

2 和谐翻译的研究

和谐翻译最为关注的是自然流畅, 根据翻译理论, 译作读起来应该像是原作者用目标语来写的作品而非像翻译。然而, 和谐翻译的理论是尽量避免在意指上形成对等或是相似的极端化。和谐趋向于完美, 因为它想要满足翻译的所有需求 (雷虹, 2011:1) 。

郑海凌 (2005:32) 提到, 不论是外翻中还是中翻外, 任何译者都是遵循“适当”与“得当”这一准则行事的。翻译家在翻译中必然要进行选择。译者所选择的表达对原作来说可以是不忠实的, 但在译作的具体语境里必须是“适当”与“得当”的。和谐翻译意味着文学翻译应该与原作保持一种协调的状态。那就是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很好的享受译作。郑海凌 (2005:32-33) 的和谐翻译观点如下:

1) 翻译活动是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对抗、对话与融合。事物因存在差异并有机结合才产生“和谐”。而翻译中“和谐”标准的实现要靠译者巧妙的选择 (即再创造) 。译者在差异对立中把握分寸并作出适中与得当的选择, 最终达到“一种以协调、平衡为基础的大体上符合各方面要求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 译者的再创造要在原作艺术的基础上实现。另外, 译者应对自己的艺术特色的显露有所保留, 所谓过犹不及。其风格与原作者的风格在对立中求和谐, 生成一种新的风格。

3) 翻译作品的文本的生成, 实际上是译语的建构过程。译者须从局部及整体处处把握分寸, 以使得译文推陈出新并达到整体与局部间的和谐统一 (郑海凌, 2005:33) 。

除了郑海凌提出的传统翻译观念, 也有其他人研究和谐翻译。杨晓荣则提出了兼顾二元的“第三种状态”, 即一种以协调、平衡为基础的大体上符合各方要求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该种状态认为事物之间相关的关系是和谐的, 死译和胡译应被摒弃, 以追求一种和谐、得体、适度的理想境界。西方翻译家Donald Burdick也说:好的翻译既不太多也不太少。好的译文不是刻板地照译原文, 也不是太过自由的意译而不顾原文的风格及特色。最好的译作应是适度与适中, 不极端也不随意, 而是和谐统一, 达到一种易被读者接受的平衡状态。因此, 和谐翻译既讲究整体的协调也要照顾原文的风格, 即注意分寸, 还要关注受众的可接受度, 所以译者需综合考虑翻译中遇到的所有相关因素 (杨平, 2008:1) 。

3 和谐论的五特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的历史久远, 但广告翻译的历史却非常短暂。就英汉或汉英广告翻译而言, 前后加起来不过数十年历程。但其间在这一领域出产的翻译总量却十分庞大, 其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用也日渐重要 (李克兴, 2010:38) 。自新世纪以来, 翻译的“和谐说”逐渐引起大众的注意, 已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相关研究及解说, 如:张光明认为翻译研究应“和而不同”, 即在翻译过程中应取长补短, 可汲取别人的先进方法, 但也需挖掘自己的所长及特色之处;上晔则通过俄语影片的汉译对“和谐说”进行了相关讨论;杨平、赵李春、刘铭、马静等都觉得“和谐说”在日前相关翻译标准中较为科学, 并从文学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研究。蔡晓斌则从整体上探寻了作者、译者、读者如何在翻译实现和谐性过程中产生相关的心理活动 (张慧, 2009:122) 。广告翻译目前已成为翻译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译品的社会影响力匹敌于文学翻译作品。但却鲜有人涉及“和谐说”在广告翻译领域的应用。而且稍有研究广告的人士都知道, 大部分文字广告的内容不外乎四个方面:标题 (大标题、副标题) 、标语或口号、正文以及随文。其中又以广告标题为画龙点睛之笔, 是揭示、评价广告全部文案资讯的一段最简短也是最突出的文字。而广告标语则起着点示或总结的作用, 它可长可短, 但内容必须完整, 简明扼要, 好的广告标语能易读易记并能催动人心。另外广告正文部分文字较长, 一般易被受众忽略, 但由于它的空间大, 也是最有余力可以说服消费者的地方。但由于现代的广告费越来越昂贵, 故现代广告的正文都变得用词简洁明了, 句法独特 (李克兴2010:3-5) 。在这个广告泛滥的现代社会, 如何能够将一则短小精悍的广告译得较为和谐出色, 也已成为业内人士追求的方向。下文将试以郑海凌先生提出的“和谐说”的五个特性为指导, 以广告翻译的英译汉例子为对象, 探究“和谐说”在广告翻译领域的应用。

3.1 审美性

许多优秀的广告鲜明的特点是用词和谐凝练、内涵丰富、顺口易读。“和谐”作为翻译活动的审美追求和指导原则, 对广告翻译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译者应以“和谐”美作为标准, 尽可能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等的审美效果 (张慧, 2009:122) 。

例1原文:My goodness!My Guiness! (Guiness Beer)

译文1:此酒只应天上有!

译文2:我的上帝!我的Guiness酒!

我们看下广告原文, 最后两个单词的音律重叠押韵, 语言精炼和谐、顺口好听。对比两种译法,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第一种译法比第二种好得多。第二种译法过于平庸, 毫无美感。第一种译法很有意境, 虽没译出原文音律对仗之美, 却简短精悍, 让人朗朗上口。还很切合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禁会想起诗人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译者将中国的文化底蕴注入译文, 与中国文化和谐统一, 与原文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 极有美感, 达到了“和谐”的审美效果。

3.2 辩证性和创造性

上述提到“和谐说”的核心是“和而不同”。译者需肯定翻译过程中“异”的价值, 又要异中求同, 达到异与同的和谐统一。和谐的创造性因辩证性而生 (张慧, 2009:122) 。因此, 创造性与辩证性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广告翻译而言, 因为它属于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 主要目的是将广告译得传神, 令人过目不忘, 使人潜移默化, 最终成为有关广告宣传的产品或是服务的消费者。因此它的翻译原则应与其他文体的翻译原则有所不同 (李克兴, 2010:1) 。若是能使创造性原则与辩证性和谐搭配, 并使广告译文达到上述目的那就是译者所要追求的境界。当然也有不少译例富有辩证性与创造性的“和谐”特质。

例2原文:Good to the last drop!

译文1: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麦氏咖啡)

译文2:香浓的咖啡, 喝到最后一滴为止!

译文1显得较为传神, 若是不带任何创造性的翻译, 如译法2, 虽是可以接受的译文, 但既未能体现原文的精髓亦未有广告语催动人心的特质。译文1则不然, 该创造性译法深刻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咖啡已不只香到最后一滴, 而是“意犹未尽”, 在表达广告主题时已有一种力透纸背的功力 (李克兴2010:7) 。

3.3 整体性和普遍性

上文提到翻译和谐观既要强调整体又要注意局部的和谐。而广告一般短小精悍, 力求以优美新奇吸引受众, 看似没有纯文学的整体性及普遍性重要, 却是较难驾驭的一类翻译, 因此在翻译过程注意细节及整体相结合, 相得益彰才可译出协调统一的译文。

例3原文:Fresh up with Seven up.

译文:君饮七喜, 醒脑提神。

上文是七喜汽水的广告, 原文有两个对仗的“up”, 在英语原意中, “up”本身具有心情愉悦, 积极向上之意, 如“cheer up”。而译文不拘泥于形式译为两句句, 增补了主谓、词性也作了改变, 将“Seven up”译作“七喜”也符合中国人趋于吉祥和乐的心理特征。且“喜”与“神”首音相似, 刚好与原文音律一致对应。因此译文既注重细节, 也把握住了整体, 达到了整体上的“圆满调和”。

4 结束语

郑海凌先生认为“和谐”应以适中与得当为核心精神。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应谨慎处理好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译文、译作与原义、译作内部、译作与读者五个方面的关系, 处处把握细节和分寸, 选择一种最为协调的方式, 使得译文达到整体的和谐圆满。不仅文学翻译要以“和谐说”为标准, 广告翻译更是如此。对于广告翻译而言, 促销力、美感、创意和文化适宜性这四个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四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广告译作。一则广告, 没有非凡的创意、没有摄人心魄的美感, 就不能打动人心, 更不可能历久不衰、代代相传;而没有文化上的适宜性, 则无法在市场上迈出第一步 (李克兴, 2010:113) 。所以, 对广告翻译而言, 更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即是既要与原作的“灵魂”一致, 又要能推陈出新, 与译语文化相适宜, 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 求同存异, 就如和谐翻译的五种特性一样, 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 才能译出较好的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冯全功.试论和谐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17 (4) .

和谐翻译 篇2

论翻译教学中的和谐理念导入

在翻译教学中导入和谐理念,主要是将不同翻译学派语言观的合理内容和语言研究出发点视为互补的.关系,将翻译过程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认识形式,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其本质是对话性的.

作 者:孙志祥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07 “”(3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翻译教学   和谐理念   理性   语言观  

和谐翻译 篇3

要讨论文学翻译中的和谐之美, 首先须知悉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学以及什么是翻译美学。所谓的美, 根据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记述, “美, 甘也。从羊, 从大。”而美在哲学上则可定义为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 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 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现代哲学则将其解释为认识艺术, 科学, 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 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包括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学思想等) 。正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诉诸人的心灵, 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其才具有美的特点。将美学观点用于翻译研究之中, 与翻译相结合便又产生了翻译美学。通俗地讲, 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 来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即翻译的美学问题, 帮助译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提高语际转换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提到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就不得不说奚永吉的著作《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他认为文学翻译研究“必赖之于比较, 求之于美学”, 并指出“文学翻译美学和中西文化联系起来, 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深远的文化背景, 这样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 而且也改变了研究的思想机制, 从而也改变了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不难看出, 无论是译者还是翻译研究人员都不应忽视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考量, 这样才能丰富文学翻译的美感经验, 缩短原作者、译者乃至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在翻译美学的范畴中, 和谐之美是一个重要环节。和谐的基本含义即是谐调适中, 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 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到文学翻译研究领域, 则体现为译者与文本的沟通是否和谐, 翻译中不同要素是否有机相结合, 甚至也包括不同的翻译理论观点是否能兼容并包地和谐相处。蕴于文学翻译中的和谐之美是一个待挖掘的宝藏, 其精神财富不可估量。

2“和谐耦合”观点的建立和阐释

和谐之美是求同存异, 辩证统一的体现。在物理学上, 如果两个或多个系统彼此间有相互作用, 则称它们为耦合。而要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和谐之美, 同样会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那么不妨借用物理学中耦合的概念, 称之为“和谐耦合”。

“和谐耦合”在文学翻译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谐耦合”在翻译标准中的实际运用。自清末民初的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 不同人对翻译标准的探讨连绵不断、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信”为主, “达”其次, “雅”可有可无;有人认为有“信”足矣, “达”、“雅”实为冗余;还有人认为“雅”为最高境界, 为“雅”无视“信”、“达”亦无妨。但郑海凌在其著作《译理浅说》中指出, “作为一个翻译标准, ‘信达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翻译实践中, 不少译者误解它的精神实质, 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把‘信’绝对化, 认为译者只能拜倒在原文脚下, 亦步亦趋, 宁可‘死在句下’, 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把‘雅’简单化, 以为雅是译文的文采, 所以在译作里大量使用华丽的辞藻, 或者随意发挥”。由此观之, 翻译标准是一种适度、适中、适当的“和谐耦合”。“信”、“达”、“雅”作为不同的翻译标准组成部分, 彼此间相互作用, 耦合共生。这种和谐的共存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审美经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译者甚至不同时代背景。什么翻译标准好, 就是那种能体现审美差异和文化多元互补性的翻译标准最好。

“和谐耦合”在翻译方法上的具体表现。在《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桓公问中有语“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意为实现了和谐, 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 如果完全相同一致, 则无法发展、继续。这就极为凝练地表达出对立统一的思想。具体到文学翻译研究的语境下, 就是指导人们注重不同元素的辩证统一。“和谐耦合”的前提是有异质元素的存在, 无对立差异, 空谈统一就失去了任何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今已有许多翻译方法, 如归化、异化, 直译、意译, 形似、神似等等, 不一而足。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翻译中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形式转换、意向转换的提法打破了翻译中亦步亦趋地一味求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造了一种新的和谐。“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原语的语言习惯、文化意义带入了目的语, 这就得到了丰富目的语, 激发新活力的额外收获。不同的异质元素创生出新事物, 为本民族文化带来全新的他者文化,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实是“和实生物”的必然结果。

“和谐耦合”在诗歌翻译中的生动体现。诗歌本身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其蕴含的美也即是一种形式美与意境美的“和谐耦合”。诗歌有形式、意义、韵律、节奏的多重要求和限制, 作诗已实属不易, 更何况译诗。在形式上, 诗歌就体现出了文字符号排列上的建筑美。译者要将一种语言中的形式完美传递到不同习惯、传统的另一语言中, 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诗歌出现的破格和变异本身就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果放弃翻译, 形式美就必然受到影响。形美再现难, 音美同样不易。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认为, 诗歌的音乐性不可翻译, 因为音乐的再现性因素最少, 要在两种语言中找到直接对应的东西难度较大。至于意美方面, 诗歌美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境、品味散发出, 翻译中所失去的往往是诗味。特别是某些有特殊涵义的文化词和双关, 理论上是不可译的, 这就说明了诗歌翻译的挑战性极大。可见音美、形美、意美的“和谐耦合”正是在至臻至善的诗歌翻译求索中生动体现的。

3 文学翻译中“和谐耦合”的哲学意义

文学翻译中的“和谐耦合”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美的底蕴。在文学翻译中, 只有音韵、节奏、意象、形式的有机结合, 才能产生美文佳作, 才能创造传世精品。而若想产生此种效果, “和谐耦合”必不可少。其意义不应仅停留在翻译领域探讨, 而是应上升到哲学层面综合观之。“和谐耦合”是体现各种元素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互动互补, 对立统一的和谐翻译哲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最突出的是系统联系, 而所谓系统是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以世界作为时空背景系统, 文学翻译之美就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就整体而言, 美的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 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文学翻译中不管是单个译者的具体实践, 还是翻译理论的建构发展, 都需要经由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对于单个译者而言, 在其整个翻译生涯中必然会经历由生疏到纯熟的发展过程, 而在这过程中又必然会受到不同翻译理念思潮或多或少的影响。经过这些复杂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不断历练, 才最终能成为受人景仰的实干翻译家, 实现质的突破。对于整个翻译理论而言, 每一种成熟的翻译理论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学者辛勤探索的丰硕成果, 在其整个建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不断看似微小无意义的理论的丰富补充。经过这些子理论的相互作用, 才最终能构建起为多数人信服的举世公理。总的来说, 文学翻译在“和谐耦合”影响下得到了发展, 延续了生命。

和谐之美是文学翻译的终极呈现, 在其下则掩藏了激烈的自我否定与扬弃。单个译者否定了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翻译方法、理念, 保留了积极的经验, 其翻译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翻译作品就会受到大众欢迎。整个翻译理论否定了不完善、不成熟的部分, 留存了真理, 摒弃了谬误, 因应潮流发展方向, 就能永葆生机, 焕发新活力。自身的“和谐耦合”促使了自身的螺旋式上升。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翻译理论不断更新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会变, 但寻找真善美的翻译审美不会变, 文学翻译的“和谐耦合”不会变。在学术领域,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值得鼓励的, 虽然一些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们为丰富翻译研究理论资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要:一般来说, 翻译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 以通顺传意为主要要求。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往往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需要考量其美学价值。在翻译时不能仅注重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 更不能忽略了文化间的审美异同, 否则就易导致译文在语意、美感、风格上的流失。一个优秀的译者需能洞察和把握在文学翻译中的和谐之美, 方能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文章主要论述蕴于文学翻译之中的和谐美, 进而提出并阐释“和谐耦合”观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美学,和谐,耦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钱钟书.谈艺录[M].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8.

[3]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4]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积累运用下一篇:爆破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