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融合

2024-10-25

产品融合(精选11篇)

产品融合 篇1

不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科技企业,依托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或互联网思维的产品观,正在携“用户”以令诸侯,进入“全民客服”模式。产品经理这个伴随着互联网而诞生的伟大职业,正在被奉为圭臬。他们信奉技术与产品的力量,并尝试通过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创造更广泛的改变,给这个世界以惊喜。

从媒体融合1.0时代,到4.0时代,短短几年里,中国传媒业经历了数次巨变,传媒老兵面临如何转型的难题。

都说传统媒体的编辑要转型为产品经理,都说互联网思维要靠产品意识,都说“产品经理”的帽子戴了,就不用再担心岗位不牢靠........

那么,传媒人如何转型媒体产品经理?

6月2 6日下午 , 方正电子 与《中国传媒科技》杂志联合举办了“媒体 人转型产 品经理有 多难?——“媒介融合”系列沙龙之“产品思维”下午茶活动,邀请深谙产品思维的业内人士,以及传统媒体中渴望转型的传媒人,相约Media Coffee,分享与探讨。

新京报传媒副总裁、“热门话题”App创始人刘炳路,带来“新媒体产品建设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的主题分享,观点犀利,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刘炳路认为传统媒体应该研究的问题不是转型的问题,而是死亡了问题,是市场化退出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市场化的退出机制,让真正的新媒体产品能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轻车上路。所以,传统媒体的转型,不应该是“要政绩不要市场”,做任何新媒体产品,一定解决传统媒体的体制问题,但改旧的不如搞新的,增量创新比存量创新更有前途。

方正电子新媒体产品总监徐峰,在分享“媒体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时提到,媒体融合的本质是重构与用户的连接,而产品是这个连接器,即,产品即媒介。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在探讨“如何重新‘抢’回用户”,那么,这个问号的背后是什么?必然是靠有竞争力的新媒体产品。因此,媒体产品经理,必然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刚需。

产品意识是工匠精神的体验,同时也是商业模式的开始。媒体产品经理,要怀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内容、关系与服务为抓手,通过新媒体产品的打造和运营,重新构建与用户的持久而有效的连接,重塑媒体平台化生态。

去哪儿门票事业部交互设计经理张博,通过N个案例,N张图,生动鲜活的讲述了“情感化驱动的体验思维”。他认为,要通过“细节带来温暖”的微交互,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能让我满足)和功能需求(能帮我做什么)。

葡萄林科技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奈特访问学者李小鸣,分享的“三个产品和五道难题”切中沙龙主题。他认为传媒人转型产品经理要克服五道难题,即,自我中心:妨碍了更早发力移动端;情怀太重:表达欲望遮蔽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思维定式:say no - sayyes;舒服地带:忽略细节带来了无数产品bug;统筹管理:一厢情愿的规划带来了太多被动。

光明网王技术总监屠志非常细腻的讲解了“改善用户体验,树立产品思维”,包括网站目标与用户需求的战略层、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结构层、界面设计与导航设计的框架层、视觉设计的表现层,以及分享“从频道主编到产品经理转变”的实战经验。

分享精彩,提问尖锐,解答睿智,干货十足。第二期“媒介融合”系列沙龙活动又已经在酝酿了,敬请期待。

产品融合 篇2

Discuz!X 1.0体验包发布

全新的Discuz!X是康盛创想推出的一款以社区为基础的专业建站平台,让论坛(BBS)、个人空间(SNS)、门户(Portal)、群组(Group)、应用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充分融合于一体,帮助网站实现一站式服务。同时Discuz!X将结合用户的需求,延伸扩展品牌空间、房产、分类信息、电子商务、婚嫁、家装、汽车等商业化应用,为区域地方媒体网站提供专业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官方开发团队日志表示,测试者将Discuz!X 1.0体验包上传到服务器相应目录,访问“域名/install/”按照提示进行安装。鉴于Discuz!X 1.0体验包是一款仅供测试的体验版本,因此与社区运营密切的漫游(Manyou)开放平台相关应用将在正式版发布时提供。本次公开测试中的关于功能的建议和意见,将在正式版发布前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实现。

据了解,全新构架的Discuz!X产品的研发充分听取了一线站长的声音,具有用户统一、积分统一、应用开放、跨界融合的特性,在开发初期便得到了广大站长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本次Discuz!X 1.0体验包发布虽然安排在周末,但是仍有大量站长放弃了休息时间,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下载和测试。

下载地址:download.comsenz.com/DiscuzX/Discuz_X1.0_Demo_GBK.zip

东芝开创数字融合产品新纪元 篇3

2013年预计电视与电脑销售共超1000万台

无论液晶电视还是电脑领域,中国都将在未来数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为进一步加强东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东芝借助在IT和数字技术领域的革新,同时通过整合的市场营销活动,以及扩大在整个中国的销售网络等举措,目标是实现2013年销售液晶电视和电脑共超过1000万台的目标。

新品液晶电视凸显本土化优势

2010年中国的液晶电视以销售台数统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并且预计在未来的三年里,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将保持18%的增速。为加强本土化营销能力,去年10月,东芝与中国家电制造业巨头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销售合资企业“东芝视频产品(中国)有限公司”,植根于本土化运作,进一步推动中国市场业务良好发展的势头。本次发布会上,东芝视频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共推出了6大系列14款新机型,这其中既有具备2D转3D功能、USB视频播放功能的高端3D液晶电视WD100C系列,也有更多配置差异化、高附加值的多款新品,以期实现2012年达成200万台液晶电视的销售目标。

今后,东芝将不断加强在中国的销售体系,将大型零售商与专卖店数量从6月底的3500家增加到2013年的15000家,为实现销售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裸眼3D笔记本持续技术领先优势

与液晶电视相同,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同样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预计将在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消费市场。

东芝自1985年推出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累积销售已超过1亿台笔记本电脑,一直扮演着行业领导者的角色,面对越来越重要的中国市场,东芝电脑率先推出了首款可实现3D2D同屏显示的裸眼3D笔记本Qosmio F750,并且还将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战略性产品。同时,东芝大力拓展销售渠道,预计到2013年,专卖店总数将从目前的3000家增加到5000家以上,进一步提升东芝品牌的影响力。到2013年,东芝电视与电脑产品的销售门店合计将达到20000家。

持续推出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融合产品

面对增速惊人的中国市场,东芝将在液晶电视与笔记本电脑上不断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进一步加快IT技术与视频技术的相互融合,不断推出全新的数字融合产品。

东芝运用在液晶电视REGZA品牌上多年积累的高画质与高音质技术,以及应用在笔记本产品中的尖端通信和无线技术进行融合,今后将不断推出开创数字融合产品新纪元的重量级产品。本月在中国上市的平板电脑AT100,就具备了强劲的影音功能。此外,东芝还运用最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将无需专用眼镜便可享受震撼3D影像的裸眼3D技术进行开发与商品化,并在本次发布会上展示了56英寸裸眼3D电视的原型机。

全新的市场推广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产品共享 篇4

一是报纸与网络的融合。由于采访、出版的耗时, 报纸在时效性上比不上互联网, 而互联网在新闻的深度、真实性上又不及报纸。报纸和网络的结合, 在及时性和深度上有了较好的融合。早在1997年, 人民日报、新华社就推出人民网、新华网,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各类新闻事件。

二是电视与网络的融合。电视媒体声画并茂, 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电视与网络的结合, 能够很好地发挥动态媒体的优势。江苏网络电视台以“视频+社区”为主要定位, 视频内容以江苏广电总台现有新闻、栏目、影视剧等内容资源为支撑, 开展频道直播、栏 (节) 目点播, 提供江苏台各类节目的网上宣传、受众互动等服务。

三是报纸和电视的融合。报纸和电视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电视读报节目中。南京十八频道的《老吴韶韶》, 主持人触摸LED背景大屏里的报纸版面, 进行新闻的读解、剖析, 邀请受众参与评论, 提高与受众的互动性。

四是全媒体的多重、交叉融合。媒体的交融与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分不开, 受众获取资源不再受到单一媒介的限制。除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 手机、电影院线也发挥着媒介的作用, 都在以个性化的方式传递信息, 只不过这些媒介依然是分散化、个性化的, 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种媒介形式的大融合。

一、文化产品的共享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 文化产品也反映出与媒介手段一样的交融属性, 那就是文化产品的共享。对于媒体而言, 它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包括资讯、新闻等各类通过媒介手段产生的媒体产物。具体来看, 它的共享属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传播策略共享。

江苏广电总台提出了“加快大视频、大内容布局”以及“推进由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转型”的战略, 以内容产业和新媒体运营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 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探索。

(二) 制作团队、传播手段共享。

文化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制作团队的协作与传播手段的参与。江苏广电总台组建了500人的全媒体记者队伍, 安装自主研发的“i拍拍新闻”客户端, 鼓励网友参与到报道团队来, 以移动技术在新闻现场进行直观的报道, 实现新闻资讯的全民化。在制作团队、传播手段上实现共通, 形成“新闻处处有, 记者人人当”的局面。

(三) 资源、内容共享。

2013年8月20日, 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它以“伴你一起看世界”为口号, 分为新闻、江苏城市、专题、原创、图集、监督、投票、荔枝电台、活动9个板块。其中, 以新闻板块为主要板块, 分为头条、江苏、在现场、荔枝派、独家一番、真相帝、国内、国际、社会、军事、娱乐、体育、头版速递、胖Z娱评、荔枝锐评, 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具有及时性、可观性、讨论性、趣味性的新闻资讯。客户端增加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定向推送功能, 为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荔枝新闻的月度覆盖人数达550万, 月浏览量十几万人次。

荔枝新闻是媒体融合形势下的产物。首先, 荔枝新闻的客户端整合了各类媒介资源, 包括电视、报纸、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其次, 以“快速、贴近、个性”为定位, 荔枝新闻呈现的新闻取长补短, 优势明显。例如, 江苏 (地市) 新闻板块分为全省新闻和地市新闻两块, 每天早晨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推送给用户;维权板块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帮助用户解决各类侵权事件, 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真相帝板块充满趣味性, 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探索欲, 针对网络上谣言漫天、真假难辨的现状, 击碎谣言, 寻找真相;荔枝派板块用个性化的语言, 以图片结合文字为主要展示方式, 提高新闻的可看性、观赏性。其三, 荔枝新闻不仅可看、可评, 受众还能以收听的方式了解每个整点的新闻资讯, 可谓全方面的融合, 充分发挥了媒介的功能, 做到内容上的共融和共享。

(四) 精神性共享。

文化产品的种类繁多, 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是具有精神性、社会性的。在精神性共享的同时, 更要关注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导向性, 对文化产品的精神性提出正确的、健康的、有意义的引导。

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 网络传播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 但是对于文化产品的把关没有传统媒体那样严格。全媒体时代, 受众应学会筛选、分辨, 在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共享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二、媒体融合趋势下提高文化产品传播效果的方法

文化产品不具有主动性, 它的特性受到传播手段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产品在新媒体传播中显现出及时性、碎片化、动态化的特点, 为了保证文化产品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发挥最大效能,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媒体资源整合, 打造多核心的媒体链。

江苏广电总台正在规划打造一个人文资讯类的全媒体组团, 以人文资讯类互联网主站为龙头, 以纪实频道为依托, 整合人文资讯类平面媒体、各频道频率人文资讯类栏目、客户端等, 打造一个业态多样、相互协同、高度融合的全媒体组团。在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中, 不仅仅是专业工作者的行为, 而是全社会的总动员, 可以是独立制片公司, 可以是匿名网友, 也可以是社会团体, 形成以受众为出发点的制作团队, 打造文化产品。

(二) 重构新闻采编流程, 实现多终端、多平台发布。

江苏广电总台在新闻中心设立新媒体新闻部, 重构新闻采编流程, 采用大采大编的新闻生产模式, 并行生产适合新媒体平台的新闻。

(三) 建设全媒体演播室, 融合高科技术。

工业产品设计与艺能元素融合策略 篇5

摘 要:该文从工业产品设计与消费心理、艺术元素、色彩设计、结构设计、人机工程、模型技术等多元素融合的角度,探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策略,以绿色闭环设计途径,规划产品功能与艺术情感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技术、服务、艺术和人机交互的系统集成设计,优化设计目标,传达技术的物化美,提高工业产品的性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关键词:工业产品 设计策略 元素融合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03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和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材料不断涌现,生产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现代工业产品多元化发展,人们对物质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产品将会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工业设计从外观艺术、功能与人机交互出发,在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功能体验、新制造技术等方面来进行产品设计,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体现商品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工业产品设计的主体趋势与方法在发生着改变,艺术和机能交互元素的有机融合将更好地提升产品设计效果。

1 产品设计与消费心理的融合

工业产品设计之所以被大众接受,主要基于产品本身的功能和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与心理。而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知觉心理、认知心理和消费习惯的个性和共性特征,是产品设计的关键。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考虑喜欢的颜色、形态以及使用的舒适度与方便感等因素。设计前期重视对消费者的需要、动机、个性、情感的调查和了解,设计时采用创新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根据时代、区域、性别、年龄、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产品使用方便、造型美观、性价比高、质量优良,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欢迎度。

2 产品性能与艺术元素的融合

工业产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工业设计的产品性能追求艺术性与功能性的一体化,注重满足审美和人文性需求,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工业产品设计用艺术的造型语言体现产品文化,通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集成,以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综合工业产品的造型、色彩、纹饰等艺术元素,从空间与建构、功能与体验、创意与可持续、场景与跨学科、社会与创新等角度出发,应用艺术化、交互设计等技术手段,设计产品的外观、结构和交互,通过可视化的解决方案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将创新、技术、服务、艺术及人机交互深度融合,提高产品价值与性能。

3 产品设计与色彩视觉的融合

工业设计可通过色彩设计和特定的表现技法来设计好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满足人的美感认知。设计时本着色彩联想、色彩感情、色彩心理、色彩计划等思想,运用丰富的色彩元素,装饰产品外观,起到美化环境和优化功能等作用。以二维设计、三维设计途径,准确、流畅地把产品效果图表现出来,让设计目标更立体化、直观化。产品的视觉艺术语言由色彩来表达,视觉艺术形象通过色彩来创造,根据材料、加工工艺、科技条件、市场销售、经济成本及色彩流行信息等因素,处理好功能与美感的统一。根据产品的特点、用户、工艺、结构等因素,整体色彩设计,力争色彩、功能、工艺高度统一,使工业产品的形态、结构、美感等方面提升层次。

4 产品功能与结构设计的融合

工业产品设计首先是功能,其次才是人性化外观,工业产品设计贵在产品性能创新,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是产品的结构,结构设计是实现产品各项功能的有效途径,是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产品的顾客需求识别,对产品进行性能定位,通过对产品的性能规划,对产品结构进行合理构建,来实现产品设计解决方案。结构设计主要是对产品内部结构、外观形状的设计,结构设计不是简单的机械制图,而是综合技术实现的具体化,结构设计确定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公差、热处理方式和表面状况,提出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要求及各构件间的联接关系,结构设计应满足功能性、可靠性、工艺性、经济性和外观造型等要求。结构设计不能局限在用数理模型上,更有效的结构优化设计应充分融合工艺、材料、联接方式、形状、顺序、方位、数量、尺寸等结构设计元素,通过空间结构设计,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功能集成,以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加工成本、便于安装与维修,实现产品的预期功能,满足强度、刚度、加工工艺、装配与造型的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创新,促进制造工艺的变革与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好质量的产品。

5 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的融合

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的融合,大大提高人机交互性能,交互设计更便于将产品从技术化转变为智能化,人机一体化的产品才最具人性化,最能满足人们对产品的情感需求。引入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人体力学,根据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设计,以人体活动特征参数为标准,注入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动作习惯,结合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器官的机能特性,使产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使产品设计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将产品的性能、功能设计与外观造型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优化用户和产品之间的界面集成,使人机系统达到最佳组合。人机工程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使用方便性,人通过控制面板来实现对产品的控制,控制面板是产品的人与机接口,显示清晰、控制合理、图示及字符的可读性最为关键,采用电脑模糊控制,通过程序功能模块集成,设定手动控制和自动运行,以提高产品的人机交互效果。

6 产品设计与模型技术的融合

用虚拟设计方法,创建产品设计模型,对产品进行虚拟的加工、装配和评价,进而避免设计缺陷。通过并行设计,关联产品生产过程,如,加工工艺、装配、检测、销售及维护等,使产品开发过程的各阶段工作交叉进行,协同作业。利用模型制作技术,依据产品设计方案,用金属、玻璃、塑料、木材等新型材料,制作一个能表达出产品功能特征的产品实物模型,在产品试验过程中,确定产品生产最佳的材料及加工工艺,使材料的属性具备产品所需要的特征。运用闭环设计的方法,在总体设计方案实施和产品实验过程中,反复修正未达目标的参数,改进设计缺陷,以达到最佳设计效果。经过绿色设计过程,减轻环境污染和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设计会更人性化,从而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

参考文献

[1]黄毓瑜.现代工业设计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迈克尔·R·所罗门,著.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卢泰宏,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产品融合 篇6

家庭客户市场以用户“MOU高、ARPU值高、离网率低”的“两高一低”的特点, 成为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电信业务收入中最为稳定的板块。

在国内, 随着电信市场进入全业务竞争时代, 三家运营商都将家庭客户市场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争夺维系个人高价值客户的切入点, 对家庭市场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 纷纷推出相应的家庭产品和家庭客户合约计划, 试图抢得最大的家庭客户市场服务份额。

当前, 三大运营商面对家庭客户推出了包含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和宽带等在内的融合产品形态, 但由于国内的运营商此前在业务方面均属于专业运营商, 如中国移动主要开展针对个人客户的移动通信业务, 缺乏针对固网宽带等产品和对家庭客户的运营经验和支撑能力。因此, 运营商发展家庭融合产品和业务, 都存在对支撑系统进行改造, 以及面对向家庭客户的融合产品进行支撑的共性问题。

统一账户管理

针对家庭融合产品提高IT支撑能力, 可以使通信运营商在统一账户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账单、统一支付、家庭成员灵活分享套餐内产品等特色功能。因此, 对家庭客户和家庭产品的支撑能力提升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首先, 需要明确面向家庭客户的IT支撑系统所具备的管理能力, 这也是实现支撑的基础。面向家庭融合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包括家庭客户管理、家庭产品管理、家庭套餐管理、家庭积分管理、家庭账单管理等。但由于家庭客户既是家庭产品的共同使用者, 又是个人产品的独立使用者, 且家庭成员间的隶属和管理关系复杂, 所以面向家庭融合产品的业务支撑系统也相对比较复杂。

其中, 融合产品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面向家庭客户的各种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组合。家庭产品的业务形态一般包括手机、固话、宽带、家庭信息终端等硬件产品以及家庭安防、视频监控、智能家居等软性应用, 产品种类繁多。当前IT支撑系统中的一种模式是将各个产品当成独立的子产品, 由客户自主选择产品组合, 然后形成独立的家庭融合产品包, 即超市模式;还有一种模式是将家庭产品分为基础产品, 包括手机和固话的语音套餐, 以及扩展家庭产品, 包括宽带、家庭信息终端、智能家居应用、家庭安防等。因此, 运营商在系统内, 根据一定的客户应用模型, 以基础产品为主制定主套餐, 同时将扩展家庭产品定为可选套餐, 与主套餐叠加营销, 形成几种固定的家庭融合产品包, 供客户从中选择, 即类似于麦当劳的快餐模式。这两种模式中, 第一种模式增加了客户的可选择性, 但要求系统具备更灵活的支撑能力, 成为运营商支撑系统发展的方向;第二种模式系统支撑相对简单, 也是当前主要采用的方式。

对于家庭融合产品的资费设计, 统一帐号是管理前提。统一帐号可以实现各种业务和各个家庭成员的统一鉴权, 可以极大的方便实现家庭客户集中缴费、统一账单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产品共享等。为了实现统一帐号的管理, 当前有的运营商选择以家庭固定电话号码为主帐号, 有的选择以户主的手机号码为主帐号, 实现方式比较灵活。如中国电信面向家庭用户发布“天翼e家”, 亮点之一是采用统一帐号接入、一号通行技术, 在多数省份采用手机号为主帐号的方式;中国联通推出的“沃家庭”、“3G宽带1+1”融合产品, 其宽带客户可免费提速至10M, 账户也实现了基于手机号码或固话号码的统一账户绑定、合账缴费。同时, 还应完善统一帐户模型, 将客户预存、业务费用、押金等费用统一管理, 详细记录客户帐户金额来往情况并对资金进行稽核, 确保收支平衡, 实现面向客户的一本帐, 提供账户信息的一站式查询服务。

采取灵活的账务处理策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统一帐号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业务都统一支付, 所有的产品都统一共享, 而需要充分考虑家庭产品的应用场景, 在统一帐号、统一支付的前提下通过支撑系统实现更灵活的账务处理策略。

一般来说, 家庭融合产品的应用场景包括不同产品不同付费号码、现有产品家庭成员共享、家庭产品分属不同主用户和家庭账单整体打折等。

其中, 用户不同种类的费用可以由不同的帐户进行支付, 可以建立帐目项和帐户的关系数据, 通过出帐分摊来实现。同时一种费用可以由不同帐户进行支付, 不同帐户之间设置不同的优先级, 出帐时系统计算根据优先级进行分摊;而对于家庭成员的费用, 可以由自己的帐户支付, 也可以由家庭帐户、集团帐户代付, 这可以通过制定用户和帐户之间的帐务关系数据来实现。此外, 在帐户支付的时候, 可以是全额支付, 也可以是按照固定额度进行支付, 还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支付, 这可以通过不同支付规则和支付参数实现;当一个家庭帐户给多个用户支付费用时, 可以设置该帐户下所有用户的支付优先级, 优先级高的先支付。家庭用户可以自由定制自己的帐务关系, 来实现不同的支付关系。

产品融合 篇7

一、喀纳斯景区文化的特点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之际, 景区的文化特色越来越得到重视, 游客对于景区的旅游点会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番审美, 把自己的心境呈现在对旅游景区的文化思考上, 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1. 喀纳斯景区文化的自然美。

“喀纳斯”在蒙语中, 其意思就是“美丽而富饶”。喀纳斯湖是我国内流区中外流河--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 是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馆。 (1) 在湖的东岸保留着“布满丁字形擦痕”的羊背石, 这些石头上保留至今的岩石壁画, 不但见证了该地区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给该地区增添了更多的自然景观美。 (2) 百花争艳图。在喀纳斯景区, 受地形区的影响, 该地区的气候与常态气候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地形带中, 当季节和生态环境产生变化之后, 在不同的时期就会形成不同色彩的“花坛”, 各种花竞相开放, 争奇斗艳, 与蓝天、白云、雪景以及各种树木互相映衬, 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风景画, 给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增添了色彩美。 (3) 野生动物众多。在喀纳斯景区, 有很多动物属于国内独有的物种, 例如岩雷鸟、北极蛇等。当地最著名的鱼种属大红鱼, 目前知道最大的大红鱼为46公斤。大红鱼被指认为喀纳斯湖怪, 给当地的旅游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4) 喀纳斯景区湖水流光溢彩。在喀纳斯景区, 有着著名的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这三个“湾”是喀纳斯景区的“佳境”, 游客在其中流玩时, 心醉神迷, 如入仙境。另外, 喀纳斯湖的湖水也变幻莫测, 湛蓝、银白、红火和深绿不停地更换, 使游客领略喀纳斯湖“变色”的美景。

2. 喀纳斯景区文化的人文美。

在喀纳斯地区, 由于居民多为少数民族, 所以其景区的人文美由两大部分组成:历史遗迹等人文活动的产物和旅客参与当地居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游览活动等。 (1) 文化遗迹。喀纳斯地区的原居民多为游牧民族, 在多年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 给后代留下了草原石人像、岩画、鹿石古墓等文化遗迹。这些文化遗迹蕴含着喀纳斯景区的文明, 凝聚着祖先的智慧。 (2) 当地居民的节庆集会等活动。在喀纳斯地区, 保存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 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 这些“民族风俗”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例如图瓦人的传统婚礼很有特色, 青年在举行婚礼时, 男方先把一只熟羊头从站房门口抛出去, 门外人群中谁接到羊头, 就马上送回毡房, 如此反复两次, 等三次抛出, 大家就可以哄抢, 谁抢到手, 立即送交婚礼主持人, 由他把羊头挂上男方父母的房顶。婚宴结束后, 举行文体活动, 中间要挑两个小伙子, 做抢夺羊皮的比赛, 夺得者可获得奖品, 把其中的羊皮送给父母, 将奶酒送给大家共饮。

二、开发喀纳斯景区旅游新产品的意义

在喀纳斯景区, 其旅游事业的发展必须与文化相生相息。没有文化含义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 没有旅游的文化只能是静止的文化, 只有开发设计新的旅游产品, 才能有效地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整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目前, 喀纳斯景区的发展正处于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各民族地区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 为新的旅游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地区有以青河县三道海子蒙古皇陵、青河县至哈巴河县的“千里岩画长廊”、石人等为代表的16个草原历史文化遗迹和域外文明遗迹。只要我们把喀纳斯景区的优势发挥得极致, 从广度和深度上对该地区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必能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三、喀纳斯景区旅游新产品的类型

在喀纳斯景区, 传统的旅游观光项目除了围绕着喀纳斯湖以外, 还围绕着天然原生态白桦林公园、花岗岩地质公园、河岸草场等众多景区开发旅游项目。在全国旅游事业的冲击下, 为了提高喀纳斯景区在全国旅游地区的竞争力, 笔者对喀纳斯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分析之后, 认为在新的竞争形势下, 应该开发以下类型的旅游新产品:1.太空梭、太空飞碟。2.大风车、新型碰碰车、环园脚踏车、红军长征之路。3.旋转小蜜蜂、青蛙跳、丛林飞鼠。4.人造冲浪浴场、鲨鱼堡、自控飞机、绳牵木桩、惊呼狂叫以及过绳网等项目。例如“惊呼狂叫”游玩项目, 设计灵感源自欧式风车, 游客可以坐在类似风车叶片的巨大“手臂”一端作大直径回转。长臂能在4.5秒内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每小时96公里!在40米的至高点还将作360度急速旋转。每分钟转11圈, 持续旋转2分钟, 让你边另眼欣赏旅游景点, 边惊呼狂叫!为了给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喀纳斯景区的一些配套设施必须跟上, 为此在主要的景点内, 主题酒店、欧式商业街、游客接待中心、餐饮街、酒吧街、行政配套中心等主体建设的各项功能逐渐完善, 游客在景区内可以泡酒吧、品绿色食品、尝路边烧烤, 体验篝火晚会等众多活动。在享受美妙服务之后, “余音绕脑”, 流连忘返。

四、开发喀纳斯旅游景区旅游新产品的措施

为了加快喀纳斯旅游景区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创造更好的旅游开发效果, 取得较佳的成效, 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挖掘景区文化的内涵, 准确定位, 突出重点。

我国新疆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给景区增添了很多魅力。所以喀纳斯景区在融合文化特色, 开发景区新的旅游产品时, 一定要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准确定位, 突出重点, 给旅游增添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喀纳斯景区, 必须在哈萨克民族文化和图瓦文化、游牧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文化上下功夫, 把哈萨克族、图瓦族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休闲文体文化等挖掘出来, 进行有机的结合, 转换成为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的品牌才能被确定下来, 喀纳斯地区的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提高。

2. 综合全局, 统一规划。

在开发喀纳斯景区旅游新产品时, 一定要对规划加强管理, 把整个景区的文化全部融入到规划体系当中来, 使文化产业能够和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不致于成为一句空话。在做总体规划时, 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规划目标, 针对不同景点制定出更加细致的开发思路, 把本地区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 融入一些新的时代元素, 为整个规划服务, 提高旅游新产品的生命力和活力。例如在喀纳斯景区规划时, 可以和禾木景区的草原民俗风情文化、可可托海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的地质地貌文化结合起来, 进行统一规划, 形成一个旅游大格局, 打造不同景区的精品旅游新产品的同时, 又可以使各个景区的发展步调一致, 共同发展。

3. 充分运用平台, 展示景区旅游新产品文化特色。

景区在推广新旅游产品时, 如果不使其特色展现在游客的面前, 则起不着很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景区内要搭建好宣传平台, 努力地把旅游新产品推荐出去, 让更多的游客体验旅游新产品带来的乐趣。例如在前文所提及的图瓦族人的婚姻习俗。在景区内就可以借助这些民族文化, 开展各种文艺表演活动, 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在互动的过程中, 游客不但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同时在大脑里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利于旅游新产品的宣传推广, 为旅游品牌产品的形成创造条件。

五、结语

产品融合 篇8

1 广电开展移动互联业务的背景

1.1 我们正处在从看电视到看视频的历史转折点

在世界范围内,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极大冲击和影响着电视、报纸、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的格局。这一进程从2000年左右开始, 至今依旧在持续并且愈演愈烈。

以电视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其广播和有线电视业务在2011年起就遭遇负增长, 电视订户数量持续减少, 收视率持续下降。最新数据显示, 2013年Q3的电视订户流失量达到11.3万户, 全年预估在40万以上。而在2011年, 这一数据为19.5万。而如果将所有提供商都计算在内, 从2010年初到今年底期间, 大约有500万人中止了有线电视服务 (包括与有线电视捆绑的宽带订阅服务) 。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 在2011年4月, 视频租赁服务公司Netflix的订户数 (3000万) 已经超过传统有线运营商Comcast (2600万) , 成为北美第一大付费视频服务提供商, 这代表着互联网新势力的崛起。

中国的情况稍有所不同, 在数字化进程的影响下, 有线电视用户数每年略有增长, 2013年底预计达到1.5亿户左右。虽然数量上有增无减, 但这是一个增量市场上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同期可参照的数据还有, IPTV的用户数在2012年底为2300万, 在2013年将达到3300万;OTT TV的用户数在2013年中期即达到了3000万。由此可见新兴业务在迅猛崛起。有专家预估, 到2015年, 中国的电视市场将发生转折性变化, 有线电视终将遭遇颠覆式挑战。

截至2014年6月,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 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市场规模, 当之无愧的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的标志——我们迎来了从看电视到看视频时代的转变。

1.2 移动视频成为传媒产业爆发点

随着i Phone、安卓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对视频技术的完美支持, 移动视频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市场研究公司ABI预测, 2013年全球手机视频广告市场将达到20亿美元, 在中国, 移动视频在2013年的广告市场也分走了10亿元的蛋糕。从实际表现来看, 早在2014年初, 优酷网就宣布其客户端日流量已超过1亿。预计在2014年, 移动端视频流量将全面超越PC端。支撑这一判断的依据源于以下基数:截至2014年6月,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 手机网民达到5.27亿,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当人们把大量的注意力转移到移动终端上, 随之而来的则是商业价值、产业模式和广告商的转移。因而可以断言, 移动视频必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一座金矿。

2 广电如何适配4G时代

2013年12月, “宽带中国”战略和4G牌照的发放在众方期盼下如约落地, 这无疑为数字化进程及信息消费的繁荣发展开启了强大引擎。从广电的角度来说, 4G业务发展起来之后, 用户可以有更方便快捷的渠道来收看电视, 或对传统收视率有进一步冲击, 4G将促使用户形成多屏收视的习惯, 将带来更多碎片化的视频内容, 也带来更多UGC产品, 会进一步对大众收视形成分流, 甚至挑战电视台的权威;从广告经营来说, 移动广告是4G网络普及下的重度受益者, 电视广告价值将被稀释;从技术层面而言, 4G的即摄即传业务可以为广电所用, 特别是能保证传输的实时性, 电视转播不再受传输线缆的制约, 将更简便、传输更快、成本更低, 而且可以达到广播级的视频图像质量。可见, 4G的到来对于广电而言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2.1 广电的内容生产要从线性转向非线性

广电的内容生产, 现在大多数还是按照传统的线性方式, 从生产、策划到制作播出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差, 这在移动互联时代已经难以被用户容忍。在传统电视平台的改造仍需时日的情况下, 广电完全可以借助移动平台实现随时制作、随时播出、个性推送等服务。

首先, 重新改造新闻制播流程, 将原来生产线上的新闻条根据实际需要及时面向移动媒体平台进行分发, 打破新闻条必须编目到栏目中定点播出的惯例和模式。在新闻播出时, 还可仿照CNN的实践经验, 同时推出手机版和电视版, 但是在时长和内容选择方面有所不同 (实际上CNN的新闻节目每天制作三个版本) , 在电视节目播出完毕后, 新闻产品并不意味着已经定型, 面向移动平台的新闻生产仍在继续, 新闻最新的发展态势、最新解读和背景介绍等内容需要不断向移动用户推送。在这种情形下, 新闻形成了一个不断“迭代”的产品。

其次, 针对移动媒体平台特点生产适配型内容。简单来说, 移动媒体平台的内容特点就是“短平快”, 精致的、时效性强的、短小精悍的电视新闻最为符合这一平台的特点。但是, 也并不是直接把新闻条目直接移植到移动平台。《纽约时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雪崩”项目告诉我们, 根植于新媒介的自主产生内容才是正确的生产方式。而如何与新闻内容进行直接、有效的互动是产品人重点要考量的事情。

2.2 广电要全力创新推出新型移动互联产品和业务

广电的移动互联业务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如何把观众变为用户, 如何让内容与观众产生高贴近性和交互度, 同时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增值效益。

目前业界有两种模式较为成熟:一是以无线苏州为代表, 该APP产品依托广电资讯、公信力, 在地方市场上先发推出, 提供全方位的资讯、生活、出行服务, 进而快速占领市场, 以用户规模换取广告收入、商品赞助等。二是围绕内容 (栏目) , 构建以内容为连接点, 融入观看、社交、抽奖、问答、投票等功能的APP产品。该模式走在前面的有呼啦、乐享电视、潮浙看、摇摇看等, 其中呼啦依托湖南卫视的品牌影响力, 现已有商业模式和一定收益。

除此之外,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迭代也是非常之快, 现在已经有很多创新的形态出现。如Live App的场景应用, 该产品可融入更为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和动画等设计效果, 交互方式也更为多样, 更适合移动媒体终端的特点, 无论是单独的新闻产品, 还是广电的节目、活动推广, 都可以根据所需定制场景应用, 总体来说, Live App比一般的APP产品更有效率, 也更适合阶段性的节目 (活动) 的需要。

对于广电而言, 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关注移动互联产品的前沿变化, 并且富有创新意识地根据实际所需去创造和设计产品, 围绕“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的总体思路, 或将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包装, 适应不同终端、不同用户的需求 (比如全景新闻产品) ;或真正使内容在资讯、生活方面有服务用户的功能, 进而建立与用户之间的黏性。

2.3 广电要致力于打造“电视媒体+APP+线下资源”的新型产业链

对于广电来说, 真正的转型还是依托自身核心内容、广告、发行这三方面资源, 在新环境下寻求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模式、新服务、新平台, 这是一种核心能力的转型。

首先, 广电拥有节目内容的巨大影响力, 依托这种影响力、公信力, 由内容向产业延伸, 根据栏目属性, 寻找好的业务结合点, 向线下实体产业发展, 形成线上品牌+线下销售的新商业模式, 这方面可参照荆州台的《垄上行》。

其次, 广电自身不参与实体运营和开发, 但是依然借助于自身的平台优势, 将公信力资源和线下资源通过APP等新媒体渠道实现对接, 一方面拓宽了广电的服务范围和功能, 另一方面将广电受众变为用户, 进而把受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变现。如CUTV开发的“摇一摇”产品, 就是通过APP产品的运用, 将电视观众变为产品用户, 再依托APP对接线下商户和其他资源, CUTV可获取平台收益, 并最终实现了提高受众观看电视黏性和创造增值效益的目标。

3 移动互联项目对于广电转型的意义

4G时代的到来使市场格局重新发生变动, 竞争越来越聚焦在移动视频领域, 而传统广电的影响持续式微, 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群体的传播力逐年减弱。针对这种局面, 传统媒体迫切需要在技术层面做出改革, 在传播姿态和语态层面做出反思, 以新旧媒体融合的形式弥补各自的断裂带, 以多样的形态、先进的手段来传播中国需要的主流价值观, 这是广电媒体发展转型的真正要义所在。

移动互联项目 (业务) 实则是广电实现新媒体化转型、实现融合媒体发展的最佳依托。

首先, 移动业务是广电争夺舆论阵地及市场的新契机。前几年, 广电的新媒体业务试图整体向PC互联网上转移, 然而在时间节点上有所错位, 加上资金投入和内容规模都不及商业视频网站, 因而在上一轮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广电重新赢得了起跑的机会, 移动互联时代强调创新, 强调从用户出发进行业务设计, 广电机构在经历了网络电视台的磨砺和锻炼之后, 在对业务的开发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近来上海、湖南、深圳等广电机构均开展了丰富的移动产品开发实践, 在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其次, 移动业务的开发与实践有利于广电向互联网思维转变。一是学会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去重新考虑内容生产、产品开发、业务设计等问题, 切实找到移动互联与传统广电的结合点, 从播出渠道转变为互动平台, 从单纯的内容制作机构升级为内容分发平台, 特别是要与被屏幕隔断的受众随时随地建立联系。二是反推自身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参照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制带动节目生产、产品开发和整体转型工作, 同时探索更为合理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基层活力, 改掉原有弊端。

最后, 移动业务也利于广电对新的市场空间的开拓, 未来的广电角色应该从节目播出商、生产商扩展为内容集成商和生活服务商, 从根本上提升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同时在智慧城市、美丽乡村的新一轮国家战略进程中, 广电行业主动把握机遇, 多方整合, 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局面, 回归行业的领头与引导地位。要实现上述发展诉求的突破口, 或许就蕴藏在越来越多的移动产品项目的开发之中, 以此为依托, 把广电的公信力、视听内容、受众和线下资源进行充分融合与对接, 这正是融合媒体发展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体融合呼唤内容革新[J].中国广播, 2013.6.

[2]陆小华.颠覆式创新驱动媒体融合[J].中国报业, 2014.6.

产品融合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终端产品,产品设计

漫漫历史长河,人类用需求和智慧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媒介形态,与此同时,媒介系统自身也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进行演化和革新。20世纪80年代以后,Sony向娱乐、游戏等内容领域的渗透、苹果推出的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广电和电信的合作与竞争、传统媒体的困境、互联网的兴起等点点滴滴,暗示着我们正在大跨步进入媒介融合的时代。“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交融。

一、媒介融合的定义及表现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趋势,在理论上也成了当前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起源自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e Pool)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当下关于媒介融合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之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网络、通讯、媒体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的动态融合的演化过程。表现形式主要在内容生产的融合、媒体终端的融合,以及媒体组织的融合三方面。其中又以媒介内容和终端的融合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媒介融合对工业产品的影响

从伊契尔.索勒.浦尔1983年首次提出“形态融合”的概念至今只有三十年的历史,而工业设计却已有300年的历史了。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出现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性。传统的单一媒介环境下工业产品的造型会更多的从产品材质、造型的美感和人体工程学等方面基于产品原本形态之上而着手进行设计。但信息时代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品设计不再是一个以造型为主的活动,不会再强行争辩是形式追随功能还是功能追随形式,物更多的被当做信息的载体。结合传统对“物”的和设计和创造,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事”的设计和创造。工业设计产品作为终端,无论其作为“物”还是“事”都对人们的生活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对于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设计趋势讨论,也显得迫在眉梢。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被评为2010年“十大美丽终端”(新周刊)中的部分产品浅析媒介融合对终端产品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设计趋势。

1. 媒介终端产品的便携化和即时化设计

2010十大最美终端之一的“flip高清口袋摄像机”(图1)被评价为最贴身最傻瓜的视频终端。它的成功在于符合媒介融合下终端设计准则:口袋化的外形和简便的网络视频发布解决方案使其在功能性和易用性上达到最佳平衡。

另外一款产品“Sixth Sense第六感机”(图2)被评价为最便携最具想象力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它由电池包、摄像头、投影仪以及一台手机所构成,使人们能随时随地进行数字信息操作和处理。通过一个手势,就能拍摄照片;点击投射出的号码就能拨打电话;手指一本书,就能在线书店上调出评论和报价。它让人们以无缝方式操作智能数字设备,提供魔术般的交互体验。

从外观造型来讲Flip高清口袋摄像机和第六感机的小型化都做到了很好的移动性和便携性,“口袋”产品也成为当下的潮流标志。终端产品的移动和便携性自然为信息的及时性获取和反馈提供天然的优良条件。媒介终端是承载信息的载体,移动性和便携性必定是未来终端的一个普遍特征,也为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反馈提供天然条件。当下人们出行时间增加、范围扩大,需要更快、更新的信息以及相适应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媒介产品的移动性便携型设计使人成为移动信息收发站,达到真正的自由流动。

2. 媒介终端产品的社交化、智能化设计

“微软Kin”(图3)则被评为最具社交功能的手机,社交作为主打功能,Twittw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动态可即时展现、操作上一方面围绕The Loop三屏待机界面,提供了社交及新闻、联系人及基于浏览器的电话功能三个界面的融合,便于用户获取好友更新,并淡化了对硬件的需求;另一方面只要把内容以及分享的对象、网络等拖进The Spot这个屏幕下方的小球就能完成分享。

被评为最智能家电的是海尔“物联网冰箱”(图4),其依托现代物联网技术,让冰箱进化成一台懂人情的家用终端:如果冰箱内缺少食物,他会主动提醒用户需要填充并够连接到超市显示食物的相关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和营养成分等。

技术改变生活,每种产品都根据其功能和特征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一种平行关系,但人和机器或者科技的依赖则是不平行的。然而技术革新会开放更多可能性,社交媒体的参与也带来很多变化。如果说以前是一个人在看一本电子书的话,那现在的终端产品则在建立虚拟圈子让一群人在看,可以发表评论、互相分享,2.0时代强调的是社交、互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终端设计将物作为人际联系的载体,在关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更为关注人际相互间的作用,调角色之间的互动,所以产品的智能化与社交化也将是未来媒介终端的特征之一。

3. 媒介终端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IDEO公司推出一款很酷的音乐装置“C60 Redux”(图5),包括一个转盘和一套卡片。每张卡片正反两个RFID标签各代表一首歌。只需将卡片往转盘上一丢就会开始播放歌曲,放上更多卡片将得到混音效果。这个终端利用现代技术们带给人们过去对磁带和唱片机的体验,找回记忆中的美好景象。

技术的发展促成媒介融合的趋势,从而影响以至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我们走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我们必须要开始反思,在自然交互的模式下,当产品可以理解人们的意图并代替作出判断时,也必然会引起人们行为经验的改变和行为能力的退化。设计应始终强调设计应站在人的角度上,保持对人的主体性思考,提供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产品使用方式。人类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之一味的凭借工业化与现代主义思维不可能建立理想中的人类社会,而我们最该传承的是人文的智慧和情感。

4. 媒介终端产品的系统整合化设计

另外一款端产品“Kindle”(图6)被评价为预示阅读的未来。庞大的书籍资源、绝佳的阅读体验方便快捷的购书体验,使其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的电子阅读终端。Kindle除了背靠Amazon全球第一大网络书店的丰富的资源外,主要特点在其网络支持功能,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Kindle登录网络,购买图书,订阅报纸杂志以及登陆BLOG等。

Kindle成功在于阅读方式与商业模式搭建形成了完美的系统链。同样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的”apple帝国”,它把最好的软件装在最好的硬件里。Ipad作为苹果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最新终端,继承“硬件+网络商店”的模式。从软件到硬件系统向整合性的设计成就了像apple和kindle这样的商业创新模式。

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在目前3G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全球性的普及下,融合的媒介终端作为多网合一的产物已经在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以及整个媒介的布局,并对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同样在进行着变革。作为创新源动力的设计师们,除了设计技法更需要对科技和社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把握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终端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是在媒介融合的大时代下,通过对较为成熟优秀的媒体终端案例的分析,探究未来媒介终端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为设计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徐沁,2009年版

[2]刘毅.移动互联平台中的产品设计[J].装饰,2011,(219):135-136

[3]秦银,李彬彬.新媒体行为方式导向的产品设计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10,9(2):129-132

产品融合 篇10

产业融合是现今时代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辽宁旅游商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了解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的现状,注重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与产业融合的结合,突出在产业融合下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的原则、创新及价值的研究。

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处理过程,通过数字、线条、色彩、符号等把产品显现人们面前。它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把一种计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旅游产品设计反应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随着艺术学科与文科等学科产业的相互交叉与融合,辽宁省旅游在产业融合下,实现旅游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的质量及相对应的旅游商业产品及纪念产品的销售,是提高辽宁省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带动附属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的现状

辽宁省属于国家重工业老基地,但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受到冲击,政府也在不断地革新。在2015年辽宁省开始大力发展旅游行业,同时辽宁省内旅游人数也大幅度增加,但辽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与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强势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土特产”,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没能很好地反映旅游辽宁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在产业融合下,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则是辽宁省旅游发展的衍生与延续。通过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与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使产业融合得到实现。

产业融合下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原则

创新性。辽宁旅游是近几年才开始蓬勃发展,并根据各个市县级的不同特点,开发出很多新的旅游项目,在不同产业的融合下形成的创新性旅游商业产品设计,既可以加强辽宁历史及地理得充分了解和认识,又可以提高游客的购买欲。只有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旅游商业产品更加深入的设计,创新性则是整个旅游商业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竞争性。在传统的旅游商业中,有限的市场和项目,无法形成竞争压力,导致旅游商业产品没有多余的种类,往往以土特产为主,市场无法形成竞争环境。现今辽宁旅游业蓬勃发展,加之辽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不断鼓励产业融合间的相互联系,在市场的竞争下设计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并融合历史、文化、旅游等学科,以旅游景点及旅游地为特点产生的衍生产品,致使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种类增多,竞争下的辽宁经济也会有所提升。

组织性。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需要对不同学科产业进行合理的分析,根据不同学科产业组织市场调查、案例搜集、创意设计、设计表现、产品材料选择及市场销售分析,先后安排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程序与学科产业之间的融合关系,分析和运用产业融合的优势,设计出适合辽宁旅游产业与游客心理的产品。不同产业有组织性的进行融合可以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适合辽宁旅游商业产品,提高辽宁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

产业融合下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的方法

结合地域文化。辽宁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属于中国东北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文化灿烂辉煌,深刻了解地域文化精神,并拥有最早追溯到距今30万年的早期古人类,以及不同时期的朝代变化,延安文化传人辽宁的红色文化,也是形成辽宁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绘画传统、戏曲欣赏、民间剪纸及辽砚等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创新的设计理念,是行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的方法之一。

结合民族文化。辽宁省是满族民族的发源地及聚集地,特有的历史与民族是辽宁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满族特有的图形、色彩、材料、建筑及服饰等都章显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对于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把握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辽宁省在中国历史中所占有的历史地位,能够让游客们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满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产业转为旅游商业产品设计是对辽宁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的媒体传播形式,也是设计创新必然要采用的方法。

结合特色项目。辽宁省旅游商业项目种类多种多样,依据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主要由自然森林、河上漂流、地下温泉、民宿采摘、观赏枫叶、水洞等旅游产业项目,根据每一种特色的产业项目,将设计融合到产业当中,开发和设计旅游商业产品,突出每一项特色项目的特点,用美的形式在产品中得到发挥,将特色项目主题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传播,是旅游产业融合下设计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也是产品设计必不可少的创新方法。

结合情感交流。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不仅仅只是一个产品的设计,设计更注重产品的人文情感的交流,将人们认识到的历史、语言、文字、绘画、建筑、藏物等文化产业,并通过准确的提炼,将精神情感完美的表现出来,是时下人们精神的美好向往。通过内心精神注入的产品,在形式与功能上,唤起消费者的美好回忆和情感,达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也是产品设计必然考虑的创新方法。

结合审美意识。目前对于辽宁旅游的游客年龄层的分析和调查,多数为25-40岁的人群,因此在当今对于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产业上,注重设计的风格与流派,设计趋于理性,各种诸如乐活、低碳、可持续、和谐、环保等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简约的设计抛弃了装饰,追求本质,在形式和内容上突出主题,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感染力,更好地传达信息。对于能够表达辽宁旅游商业产品的简约设计风格与当今时代产业融合,将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利于辽宁旅游更好的推向全国以及世界。例如武汉特色的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将历史、建筑、民间图形、故事等文化特色通过可视化形象,简洁的语言符号,很好的体现了武汉城市的主题、文化和魅力,同时加强了各领域产业之间的融合。

产业融合下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的价值

在产业融合下,辽宁旅游商业产品价值可以提升辽宁旅游的价值,在销售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传递辽宁省特有的信息,作为“流动”而“实用”的广告,则是高于旅游商业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辽宁省旅游商业产品的设计是产业融合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旅游经济产业的重要经济组成,对于游客来说也是精神价值的一种体现。因此产业融合下的辽宁旅游商业产品设计是辽宁旅游发展重要的趋势。

产品融合 篇11

产品是包装设计的灵魂,包装设计的一切行为都应以为产品服务为目的。包装应该是产品的名片,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传达出产品的基本信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对人们精神上的引领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创新与发展,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融合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设计思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力量。同时,在时尚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年轻人更加了解和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与时尚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在此次包装设计中, 将我国园林建筑装修中的门扇文饰风格与当下流行的糖果色相结合,以此来表现传统与时尚的融合。笔者选了四种典型的门扇样式作为此次系列包装的主元素,并采用镂空雕花的制作工艺将其表现在包装的盒套上表现出门扇的感觉。与缤纷的色彩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斑斓现代的中国风。此次陶瓷产品包装系列设计,将科学性、创造性与功能性很好地融合到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包装的功能性和视觉效果设计,展现一种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包装色彩具有三属性,第一个属性是区别色彩的面貌, 称为“色相”;第二个属性是色彩的明暗性质,称为“明度”; 第三个属性是表示色彩的浓度,称为“纯度”。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是彩色系颜色的首要特征,也是色彩最重要的特征。 色相对人的精神有极大地影响力,色彩的情感、色彩的心理主要是色相环的作用。明度,指色彩的明暗或深浅程度,亦称“光度”或称“色度”。明度在色彩三要素中可以不依赖于其他性质而单独存在,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来考虑,例如黑白摄影及素描都体现的是明度关系,明度适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纯度,指色彩的饱和度,又称 “彩度”。在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只有准确地利用纯度的微妙变化关系,才能使画面的处理显得含蓄丰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在包装印刷中也要考虑色彩纯度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包装物体表层结构的细密与平滑有助于提高包装色彩的纯度,同样纯度的油墨印在不同的白纸上,光洁的纸印出来的纯度高些,粗糙的纸印出来的纯度低些。在此次设计中,采用饱和度较高的玫红色、翠绿色、淡蓝色、明黄色、 紫罗兰色、紫红色、橙色、墨绿色八种颜色,来提高产品包装的视觉吸引力。

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和包装运输、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辅助材料以及包装有关材料的总称。包装材料一般包括主要包装材料和辅助包装材料,常用的有纸张、金属、木材、塑料、纺织品、陶瓷、玻璃、野生藤类、 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材料等,也包括缓冲材料、涂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等。包装材料在整个包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包装材料的用途遍及外包装、中包装和内包装,品种繁多。包装材料的性能涉及各个方面,例如 :保护性能、附加价值性能、方便使用性能、节约成本性能、易回收性能等。 此次包装设计运用的材料是纸质材料,具有质优、体轻、面广、节约、合理、无毒、无公害、易回收的功能性。产品包装容器的造型设计决定和影响着产品包装的整体设计。在进行产品包装造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可靠性原则、便利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和环保性原则。

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表现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隐含的形象较为单纯,也容易记忆,它比文字语言的传达更为直接、明晰,而且不受语言障碍的影响,有着无国界性。 成功的包装图形设计,既可以暗示内容物品质的优劣,也可以传达包装所蕴含的精神因素。所以,图形设计主导着包装的成功与失败。每一件产品包装上都存在着许多图形要素, 尽管不同产品包装的重点不同,所表现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但大致分为 :产品相关形象、标志形象、消费者形象、象征性形象、装饰形象、商品包装条形码。包装中图形的表现技法大致分为四类 :具象图形、半具象图形、抽象图形、装饰图形。根据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功能作用,可分为三个部分, 既品牌形象文字、广告宣传文字和功能说明文字。包装上的文字设计需遵循良好的可读性、明确的商品性、整体的统一性和独特的创新性的原则。

上一篇: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