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作业(精选8篇)
小学品德课程作业 篇1
说起作业, 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作业, 随手一翻学生的《家校联系本》, 所看到的也是这几门学科的作业, 几乎很难寻觅到品德课的作业。其实, 品德课也需要有像语文、数学一样精心设计的作业。因为它可以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 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 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 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当然, 品德作业不同于语文、数学作业, 它不应偏重认知性, 而应更注重实践性, 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作业, 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作业, 一种长知识、长品德、长智慧的作业。
一、品德课程作业设计的类型
品德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 所以品德课程的作业也是不拘泥于课堂形式, 而分成课前、课堂、课后几种类型。
1. 课前作业———餐前一汤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是学生提炼生活经验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前准备, 完成相应的作业, 会使品德课堂更加真实、感性,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如我在执教浙教版《我的爸爸妈妈》一课时, 我想到:假如没有学生以父母的了解, 没有激发起学生对父母浓浓的亲情的话, 那么, 要了解爸爸妈妈, 为家人增添欢乐将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
有了这样的作业, 课堂上学生就有话可说, 有情可表, 品德课程的有效性自然大大增强。
2. 课堂作业———科学正餐
所谓课堂作业, 是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与教材内容适切的游戏、实验、讨论、读记等。一位老师在执教浙教版《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时, 在课的最后设计了活动性作业———小组合作制作“奥运五环”。全班分成五组, 每组制作一种颜色的五环, 五环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动手中明白, 缺少任何一个小组的环都不能成为五环, 缺少任何一个人手中的丝线, 都不能扎成圆环, 缺一不可。这样的课堂作业, 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3. 课后作业———餐后甜点
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 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 我们应该将品德课程向课外延伸, 引领儿童走进生活, 让课堂与生活对接, 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此时, 课后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浙教版《谢谢你们, 我的父母》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留白“我们也是家庭的一员, 我们应该怎样做子女, 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今天的主题为父母至少做一件事, 并记录下来。
这项作业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 去行动, 去体验, 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在了一起, 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整个生活,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
二、品德课作业设计的策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品德作业, 品德作业又该如何设计?新课程强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生命阶段。因此, 品德作业设计应从童年生活入手, 引导他们热爱生活, 懂得生活。
1. 品德课作业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让学生热爱生活是品德课程的核心,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是有健全人格的人, 才是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人。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 让学生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帮助他们体验生活的美好, 生活的快乐。
在学习《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时, 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项作业:星期天, 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 并把你找到的春天用照相机或者眼睛拍摄下来, 然后用语言或图画表达出来。
上课时, 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找到的春天向小伙伴交流。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照片, 有图画, 有观察记录……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交流的情景, 我想这是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记录、思考的结果。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肯定获得了很多的体验, 更是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特征。
2. 品德课作业应引领学生学会生活
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用到生活中去, 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提升其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 这样的品德作业就将成为学生生命的履历, 帮助他们体验生活的快乐、成长的喜悦。
如《假如我有20元》这一课中, 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了合理花钱和节约用钱的方法, 知道了怎样去做理财小能手, 但我们的品德教学不应这样就结束了。所以, 我设计了课后实践活动。
附件一:
告家长书
尊敬的同学家长:
您好!
今天的《品德与生活》课上, 我们学习了《假如我有20元》。这一课, 旨在教会孩子如何合理花钱、节约用钱。当今社会, 理财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从小引导孩子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消费, 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 老师建议家长能给孩子提供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 给他 (她) 准备20元钱, 在你们的指导、陪同下去超市购物一次, 以锻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理财能力。
衷心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配合!
任课教师:姜佳莉
2010年4月27日
当学生初步懂得了合理花钱、节约用钱的一些具体知识和方法后, 给他们一次实践的机会,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体验。
3. 品德课作业应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品德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是品德课程的宗旨。
教学《楼上楼下》一课时, 在课堂上, 学生们分组讨论怎样与邻居相处, 大家气氛热烈。下课后, 可能学生把这样的活动仅当做一场热闹的游戏罢了。为了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我把学生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作为延伸作业的落脚点, 让学生每天和邻居打个招呼, 打过了就画张笑脸, 每天对照、每天小结, 鼓励自己主动问好, 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一星期后, 让学生诚实地反省自己:我每天是否主动跟邻居打招呼, 我为邻居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 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们终于有了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体会到了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的密切关系, 并掌握了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基本技能。
相信有了这样的品德课作业, 会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更愉悦, 会让品德课的有效性更强。
小学品德课程作业 篇2
一、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述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这两门课程建设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就已有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
第一,它扎根于儿童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其基本内容,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课程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儿童在课程中所遇到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们、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他的生活、以及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他想了解的事和物。这些人和事与儿童的生命“同构”,当他们与儿童的生命“遭遇”时,就有了沟通、有了共鸣,有了理解、有了体验。
第二,它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教育往往只停留于人的认知、知识的层面。为此,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新课程重视学生在情意层面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那种“空心人”的形象。
第三,它创设了愉悦的课程生活。对于一个受教育的学龄儿童来说,这是构成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让儿童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所以,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一)来自教师层面的问题
1、对课程价值的认识模糊与偏差,课程意识淡薄
2、工作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仍占据主导
3、教师缺乏对话素养,“导演情结”难以割舍
4、教师的专业素养滞后,动力不足,对课程能力缺失
5、品德课程的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来自教学层面的问题
1、教学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当学生遭遇一些道德问题时,不知如何应对
2、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不大,问答式教学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3、课堂上没有师生生命的整体投入
4、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准备不到位
(三)来自教材使用层面的问题
1、照本宣科
2、弃而不用
(四)来自教育管理层面的问题
1、学校的管理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
2、学校不知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提供相关的支持
3、社会的支持保障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到位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五、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途径的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六、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目标
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3月)
1、组建课题研究网络。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3、研究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7年12月)
1、课堂教学实施现状的问卷调查。
2、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3、问题梳理及策略的提出。
4、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收集研究案例。
5、基于问题解决策略实施的调查问卷分析。
总结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6月)
1、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与工作报告
2、汇总课题成果材料
七、课题实施研究的条件分析
理论准备充分。对于课题中“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收集、整理。我们还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吸收新的课改信息,及时传递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篇篇经验文章。
本课题由各级教研员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相关条件优越。本学科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德育课程的骨干力量,多次参与学校的教育科研,参与研究的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综合课程教材开发与实验”子课题“小学品德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课题已经通过中央教科所的中期评估,将于2006年6月结题。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还参与了苏教·中国版国标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参的编写。在全国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录象教学课评比中获第一、三等奖共有四名;在全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录象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对小学德育课程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
本课题目标明确,内容设计、过程和研究方法合理规范,保障有力,具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基本条件。
八、研究时间
2006年1月——2007年12月
九、最终成果形式
1、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调查资料及报告。
3、现状问题梳理及策略提出。
4、品德课程实施综合研究。(包括课题相关课例、个案资料、图片声像资料、研究论文等)。
5、课题总结、结题报告。
品德课程的作业创新 篇3
一、主动性作业
按照学生作业的动机,学生参与作业的态度和心理反应不同,可将作业分为主动性作业和被动性作业。主动性作业,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满足他们心理欲求和发展需要的作业。传统思品课教材设计的作业,一般采用“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为什么”等生硬的、冷冰冰的句式表述,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将其视为检查、考核的对象。对这样的作业,由于激发不了兴趣,学生或冷漠或厌恶,只会视其为沉重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设计的作业都是主动性作业,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作出表达或自己来解决。此外,新课程的作业还进行了诱人眼球的包装:其一是作业一般都采用文图匹配的方式,注意发挥色彩和图案的作用;其二是注意发挥作业陈述语的魅力,使语句尽可能地鲜活,贴近儿童生活。例如《我为“朋友”做点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朋友”指公用设施)有一道由一幅图片和两行文字组成的作业:照片拍的是一块花草地,中间竖了一块温馨提示语:“小草轻轻,脚步轻轻。”一行文字是:“公益广告大赛开始啦!”这是编者对作业的“包装”,由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另一行文字只有四个字——“我的创意”,这是直接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通过审题我们很容易明白,学生完成这道作业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选准自己最心爱的公用设施,或画出来或拍照;其二要对应设计简短温馨的提示语。类似这样的主动性作业,具有很强的牵引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操作、去设计、去创造。鲁洁教授很看重主动性作业的价值:“《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有许多要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作出表达等等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二、实践性作业
品德课程作业设计范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由以往单纯的知识性作业,转变为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由注重让学生练“嘴巴”和“笔头”的作业,转变为更加注重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作业。
传统思品课设计的作业,诸如“什么是公共财物”“为什么要勇敢、不胆小”“怎样爱护自己的名誉”等等作业题,不外乎是让学生言说或书写。这种作业,一言中的,只是练练“嘴巴”和“笔头”,而未触及学生的心灵和行动。如此,学生在作业中说的和写的是一套,而行动上可能是另一套,很不利于培养他们知行统一的健康人格。为了消除这种弊端,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特别凸显实践性作业的价值。所谓实践性作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专为学生行为践履设计的作业;其二是指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作业。
1.特别注重设计和安排学生的行为践履作业
行为实践性作业,除了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操练和学以致用的作业外,品德新课程还设计和安排了要在较长时间坚持完成的“长作业”。例如《我的好习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设计的一道作业——卡通画面上呈现的是一棵树,枝干和枝条上有许多树叶。这道作业的提示语是:“这是一棵成长树,只要你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树叶上写出来,并涂上颜色。”这道作业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只要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成长树”的一片树叶上写出来。类似这样的作业,能鞭策、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去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
2.注重设计和安排社会实践性作业
社会实践性作业,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设计的社会实践性作业——“结合本地区的情况,选择一个小小的调查主题,拟订一份调查表,搞一次民意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整理出来,看我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三、育情性作业
儿童生命的成长,需要有情感的滋润和感化;儿童道德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情感的参与和过滤;儿童道德行为的践履,需要有情感的认同和推动。情感对品德课程而言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思品课教材给人的感觉是“板着面孔”的传道,其作业设计也是无“情”的。为了纠正这一弊端,品德新教材主要采用了“移情”“神入”和亲历体验等方法,实施育情性作业的训练。
所谓“移情”,是指想象自己处于他人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求和需要。移情性作业的操作可细化为三步:(1)对他人情感状态的辨别和感知;(2)站在他人的角度观察事物,了解他人的观点,体验他人的情感;(3)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回应,以满足他人的欲求和需要。例如教学《善待他人》(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设计的移情性作业——“小亮和小晶在玩乒乓球,小晶玩得很勉强,常常用手按在肚子上,可能是因为肚子痛,而这个孩子从不为一点小痛叫疼,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示弱。如果你是与小晶配对打乒乓球的小亮,应当怎样对待小晶呢?”下面是两位同学借助表演完成这道作业的实况——
两个孩子走到台前,开始模仿打乒乓球。生1(模仿小晶)缩着身子,一手捂着肚子,仍没中止打球。生2(模仿小亮)见生1这副模样,便停止了打球。
生2:你怎么了?
生1:没什么。
生2:你哪里疼?
生1:别管我。玩吧!如果你想玩的话。
生2:我不玩了,我们到医生那里去吧!
生1:我不去看医生。
生2:你害怕医生吗?走吧!(拉着他的手)
生1(蹲下来,重新捂着肚子):我才不怕医生咧。
生2:走吧,到医生那儿吞几粒药片就好了。
生1(任性地):我不需要药片嘛!
生2:同学们,快过来,把小晶送到医生那里去!
从表演的实况不难看出,扮演小亮的学生能针对小晶的“肚子疼”,十分难受,但又不愿看医生吃药的心理状态,既热情又细腻地表达了对同学的友爱、体贴和关切之情。借助移情性作业的训练,让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观察事物,了解别人的观点,体验别人的感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入”的内含与“移情”相似,所不同的是,“神入”专指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体察历史,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例如教学《隔海相望》(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第二节《历史告诉我们》一课,教师设计的育情性作业是:呈现视频(郑成功举行受降仪式的场面。郑成功居中,英姿焕发,左右是威武庄严的卫士。下方是荷兰侵略者头目,躬腰脱帽,垂首行礼,还有几个残兵败将,也躬腰低头,战战兢兢),然后让学生“神入”:“如果你是参与受降仪式中的一名中国战士,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纷纷表示:“我会像过节一样高兴,因为中国人民打败了荷兰侵略者。”“郑统帅为中国人民争光,为中华民族扬威,是了不起的英雄。”“我们打败了荷兰侵略者,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作为一名中国战士,我感到光荣。”通过育情性作业的训练,既培育了学生扬中华民族之威的自尊感、自豪感,又激发了他们从小立下报国的志向。
所谓“亲历体验”,是指主体亲历现场,与他人它物直面遭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中孕育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我也有爱》(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试一试,给爸爸妈妈分别洗一次脚,看看父母脸上的表情,听听他们的感受。”小宁在完成作业后兴奋地说:“我让爸爸把脚放在热水中,用一双小手轻轻地按摩。爸爸说,真舒服!说这话时我看到爸爸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此时我也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十分看重让学生获得体贴亲人的幸福,他说:“每个人能在童年早期就体验到这种幸福——得到体贴亲人的幸福是多么重要啊。童年时期所表现出的精神伟大,乃是人的精神修养的一个阶梯,登上这个阶梯便开始理解自己的义务。教育的哲理和艺术都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登上这个阶梯。”
育情性作业的设计及其训练,其宗旨就在于让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和纯化。如此,儿童的心灵才会变得美好,精神才会变得崇高。
四、思辨性作业
品德课程要实现意义建构,就必须强化学生的道德思维,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道德良知铭刻在学生的心头。思辨性作业有如下四个特征。
一是情境性。品德新课程的思辨性作业,考虑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不是平直、简单地采用论述句的方式呈现,而是精心设置了情境,引领学生“入境”思考,通过具象思维的支撑,以开拓思维的宽度,提升思维的深度。例如教学《让诚信伴着我》(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教师设计的思辨性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七个背囊,有一次乘船渡江,天气突变,此时风大浪涌,险象环生。船老板说,请你丢弃一个背囊,减轻船的载重,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背囊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不愿丢,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他不应该丢掉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因为金钱没有了可以再挣。” “我会丢掉‘荣誉’。因为只要‘诚信’不丢,‘荣誉’还会再获得。” “我会丢掉‘美貌’,因为‘美貌’只是美在外表,而‘诚信’则美在心灵。”⋯⋯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迪是,入境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
二是针对性。品德新课程的思辨性作业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作为思辨的问题。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设计的作业:“胡文买练习本时发现自己口袋里的5元钱没有了。胡文指着赵磊的鼻子说:‘我丢了5元钱,是你捡了,快还我!’旁边的王晶听后抢着说:‘你忘了,5元钱不是你借给我吃中饭了吗?’听了胡文的话,赵磊的心情怎么样?如果你是胡文,会怎样对待赵磊?如果你是赵磊,又将如何对待胡文?”这道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一定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想一想如果别人也这样对待我,我会怎样,从而避免造成对他人的伤害。类似这样的作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化解同学间的矛盾、冲突、误解,增强自己的德性和生活智慧。
三是设障性。品德新课程的思辨性作业,不是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言说或书写,而是设置了障碍,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通过设置“两难情境”的作业,将学生的道德思维由表及里地引向深入。例如教学《让友谊之树常青》(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设计的作业是——小明和小华都是班长的候选人,小明是你的好朋友,但小华比小明优秀,你会选谁呢?说一说你的理由。类似这样的思辨性作业,可以让学生直面真实的道德冲突,在“两难”的思想博弈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
四是开放性。不仅思辨性作业的内容是开放的,而且答案也不是单一的。学生可以针对作业的议题,放飞自己的思想,倾诉自己的感受,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此,我们才能从作业中读到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极其有利的。
五、创造性作业
品德课程的创造性作业,一般按照教育主题的目标取向进行设计,作业题中往往先提供一定的材料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消化、理解既定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创造。例如《美化家园》(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设计的创造性作业——续写关于保护环境的小诗。教材提供了小诗的前三节:“请不要把树木砍光/留一片茂密的树林/做动物的乐园,小鸟的天堂/请不要把草原啃光/留一片青翠的绿茵/做牛羊的牧场,骏马的操场/请不要把垃圾扔在地上/留一块干净的空间/让我们游戏、玩耍。”作业的要求是按照“请不要——/留——/——/的句式,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理解作业提供的材料,领悟诗的旨趣的基础上,驰骋想象力,彰显其创造的灵性,通过对人与环境很多关联点的思考,完成对诗的拓展。有的学生富有创意地写到:“请不要随意拧开水龙头/节省更多更多的水流/去浇花木,灌田地。”有的儿童表达了自己的诗意寄托:“请不要扔掉能再次使用的物品/留下来让人们去继续加工改造/这样既节约了财富,又会减少能源损耗。”如此,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通过创造想象,释放出诗意和激情,真正参与了对新课程的开发和创造。
六、反思性作业
设计和安排反思性作业,是品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作业设计的又一大特点。反思性作业总是指向作业者自身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例如《拥有好心情》(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设计的“自我反思”作业:我曾为_________事生气,当时我的想法是_________,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_____。假如我这样想_________,就不会生气了。
学生通过回味、沉思和思想过滤,“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较好地完成了作业。反思性作业,能促进个体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实现对习得意义的重建,有利于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提升道德境界。反思性作业的操作,实质上是学生追求高尚和完善,彰显生命成长价值的过程。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如此,“才能为自己的心灵吸取宝贵的东西”。
七、个性化作业
品德课程的个性化作业特别关照个体的差异,重在呵护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旨在彰显其个性、特长,开发其潜质,激励不同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表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例如《家庭的记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所设计的作业:同学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幸福。我们来亲自动手做个家庭吉祥物,好吗?设计时要好好想想,怎样才能把自己向往的品质,美好的期盼寄寓在吉祥物中。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充满激情,精心创意,乐此不疲。他们设计的作品多姿多彩。丁洁设计的吉祥物是白鹤。她说:“爷爷是画家,最爱画白鹤。父母和我也喜欢白鹤。白鹤具有高洁、健康、快乐、和谐的品质。”陈洁设计的吉祥物是帆船。他说:“我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我祝愿全家人一帆风顺。”董琴设计的吉祥物是三只羊。她说:“我父母属羊,我的生肖也属羊。俗话说,三羊开泰,吉祥如意。”⋯⋯一个个吉祥物,充分表达了学生的美好期盼和对家庭的依恋之情。这样的作业充分展示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美好愿景。
八、策划性作业
策划性作业,主要是围绕实现一个愿景,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策划运筹的基础上,具体地去完成创意方案或创意作品。如《祝你生日快乐》(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的作业是:“制作一张感恩卡,写上一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我的好习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安排的作业是“我的计划:我想养成_________习惯,我准备这样做_________。”教学《我的邻里乡亲》(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请你从实际出发,为你家和邻居之间设计一次旨在促进邻里和睦的联谊活动方案。”上述第一例是完成创意作品,第二、三例是完成创意方案。借助策划性作业,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运筹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团队性作业
按照作业主体考量,品德课程的作业可分为学生个人的作业和学生团队性作业。传统的思品课作业,百分之百都是学生的个人作业。伴随学习方式的转变,品德新课程的作业设计,除了注重学生的个人作业外,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团队性作业。团队性作业是伴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运而生的。因为开展小专题研究,实施社会调查,不是单个学生能胜任的,而是需要学生伙伴间的合作,有时甚至需要彼此间较长时间的配合。完成团队性作业,需要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然后将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整合,并在小组内进行加工、完善。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品质。
十、测评性作业
著名学者麦克莱尔指出:“评价不仅是记录学习的工具,也是促进学习的工具。”据此,引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应通过观察、倾听、理答、作业等一切手段来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或奖励、或唤醒、或矫正、或指导的种种评价。本文前面所述九类作业,都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施以评价的有效资源和凭借。此处之所以凸显测评性作业,是因为它与前九类作业不同,是要调动儿童去参与对学习的评价,让学习者对自身及其学习伙伴的学习成效进行考量、监控,看是否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测评性作业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教学目标设定评价内容,引领学生自评和互评。测评性作业的安排,一般在教学的重头戏完成之后切入。如《我不胆小》(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测评性作业的设计:
(1)(投影呈现情境题,并分发答题卡),小明随妈妈到超市大楼购物,他们在三楼文具柜看商品时走散了。如果你是小明,害怕吗?胆怯吗?想一想,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摆脱困境?
我如果是小明会这样想,这样做:__________ 。
(2)分发评价表,让学生先进行个人评价,然后小组成员交换阅读答题卡,并对每个人作出评价。
测评性作业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意义建构过程,是深化学习的一项内容、一个环节。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注重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了学习评价的过程化、质性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种评价还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善教学,既有利于学又有利于教。
综上所述,品德课程的作业创新,主要表现在对主动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育情性作业、思辨性作业、创造性作业、反思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策划性作业、团队性作业和测评性作业的设计和训练上。品德课程作业的创新,有利于充分展示儿童主动学习的风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倾吐心声,孕育创意、开发潜能、提升认识、陶冶情感、优化行为,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过有道德生活的快乐。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宜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湖北宜昌443000)
小学品德课程作业 篇4
一、转变观念, 从新定位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布置作业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 作业呈现出封闭性与单一性的特点, 过分强调对知识的重复、解题的技巧和思路训练, 忽视人的灵性、悟性和学习者思维的深刻、活跃。作业的过程越来越偏重教师的单向灌输, 忽视了学习者的心声和个性, 抹杀了实践性和创新性思维。而且作业的评价方式只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 轻视人的主观作用, 缺乏教育性。为了应试, 不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作业, 只是为了让学生重复接触知识点、简单识记和训练答题规范, 内容刻板, 模式单一。这样的作业, 学生厌做, 教师厌改, 质量差强人意。
二、坚持原则, 掌握方法
如何有效地布置作业, 让作业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地检测出课堂教学的效果呢?在布置练习时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 因此练习的设计布置应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行。当学完某一章节内容后, 为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可设计布置相关的复习性作业;为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辅导, 还可设计布置配合性作业, 由家长配合实施等。
2. 顺序性原则
设计布置练习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原则。因此, 练习的顺序应遵循从基本到综合, 从模仿到灵活应用, 即由公式型到应用型, 再到综合型。
3. 典型性原则
练习的典型性, 即要选择有代表性, 最能体现解题规律的练习, 可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避免过多的、简单机械的重复。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动脑, 对有联系的和易混的进行对比, 对易错的加以判断订正, 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4. 多样性原则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避免练习的枯燥和乏味。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针对性原则
有的放矢地设计布置练习, 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此, 在设计布置练习时, 要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 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两个实际, 面向大多数, 既做到注意布置突出重点的练习题和抓住难点的强化练习题, 又要注意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布置有关练习题, 因材施教。
三、注重环节, 力求实效
“细节决定成败”。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重要细节。把握质量也就是从把握细节开始, 要做好预习、总结、巩固作业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1. 课前预习作业
长久以来, 人们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运用及巩固课堂知识的层面上。其实, 预习作业的自学功能也是不可低估的。预习作业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他们通过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从而熟悉教材内容。课前预习作业还能为教师提供“以学定教”的依据。
2. 课堂总结作业
课堂作业的时效性是不可低估的。由于课堂教学最终还是要体现为知识点的学习, 而零散的知识点不利于初中学生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在随时指导学生掌握每堂课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整体地了解理论知识体系, 帮助他们将一个个孤立、零散的概念、原理通过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图, 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课后巩固作业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才会有求知的欲望, 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挂钩, 使他们能学以致用,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 选编时政材料, 作为课堂讨论题或课后作业使用。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政治辨别力, 又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提高思想觉悟, 而且符合了中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的特点,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品德课程作业 篇5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人格,促进个性化发展。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限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提出该门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希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有所帮助。关键词:小学教育; 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围绕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强化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与生活习惯。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心智上不成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措施,发挥该门课程给小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意义。1 趣味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均发生了改变,教材中的新颖内容越来越多,客观反映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他们的年龄和特征较为相符。但是单纯改革教材内容,却仍然采用过去枯燥、空洞的教学方法,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鲜活力,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创建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破课堂教学弊端,通过多重角度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价值。根据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教师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知识。例如,“环境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往往对“环境问题的根源”不能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通过观看直观、生动的画面,学生了解破坏环境的整个过程,受到了深刻教育,突破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当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能乐于参与、积极动脑、全面感受,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2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奠定在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基础上,其根本教学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即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知识点,小学生可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将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引导下,适当拓展教学范围,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品德与社会的相关知识点带入小学生的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平安回家》时,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并记忆道路标志,树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些小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路上都有接触,教师可通过小组互动的方法,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的上学路线,分析马路上可能发生哪些不安全的因素,总结安全出行的具体做法,最终各小组汇总结果,让小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并牢记在心。可见,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生活的内容,能让小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强化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过去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体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过程,教师应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例如,在学习《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调查问卷,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来设计问卷内容,记录中国人民受到屈辱的事件;通过这种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生能亲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客观反思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教学互动,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关注什么 篇6
[关键词]学生的"学";学生全面培养;开放性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15
小学品德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年,随着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认识的逐步加深,对于新课堂教学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研指导谈三点看法。
一、从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以往教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的关注焦点就是自己预设的教案,基本不去考虑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爱听不爱听,一讲到底全面开花满堂灌。课堂提问旨在引出确定的认知结果,总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虽有简洁明了的感觉,但由于预先给思维结果定了位,给情感加了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既没有创造空间可言,也没有个性思维可谈,更谈不上独特体验。其实,小学品德教育具有多元性,对同一问题,同一案例的理解与感受,不同的学生以其本身的性格、情趣、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要用启发、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之感,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只关注预设的教案和教师的"教",转变为在关注教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别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综观点,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说出真实的感受,亮出真实想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坚持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二、从强调知识掌握,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
新课程改革观念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放在小学品德课程目标的首位,这既是有人的需要,又是思品课程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和谐发展的前提下,突出人性养育,即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具体地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自热,关爱他人,尊重权利,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便其成为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的人才。
对小学品德课程而言,其教育效果主要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是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塑造人格,使学生做负责人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以往那种枯燥的单纯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行的成長、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实践,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把"过程和方法"当作目标提出来是别有一番用意的,那就是要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开拓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不然,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没感悟,也是徒劳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置于具体的生活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并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兴趣紧密融合,为学生体验教学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服务。只有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不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从关注封闭教学,转向关注设计开放性教学风格
应试教育观念下把小学品德学习囿于课堂、课本,困于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这样,教师只知道照本宣读,学生把知识学"死了",把思维学"僵"了。课堂教学陷入了"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怪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由封闭走向开放,首先要解放学生,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个人情智;质问、怀疑不同意老师观点,教材解释或其他权威的意见等。这能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疑可质,有新可创。其次,要开放教材。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课题内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延伸,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探索和超越。再次,开放"过程"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重视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活生生的"对象",使每个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的纳入直接经验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感体验,鼓励即兴创造和生成新的成果,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此外要开放"时空",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教师要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同时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资源,引导学生由单调的书上学转变为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走进生活、基于生活的学习和网上学习,在图书馆里学习,使书本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结合为充满生机的整体。
"三个关注"既是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事转变教学方式的根本原则。教师只有以新课程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抓住新课改中教学的关键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超越和创新,切实推进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35
[2]吴一凡,小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0
[3]许惠英,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11-12
[4]刘娥红,浅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课教师的要求,试教通读,2003/54.11-12
[5]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13-18
小学思想品德活动作业如何创新 篇7
一、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需求
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作业时注重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拓展课堂教学内涵,利用与创设社会生活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氛围,使课堂再现社会生活情景。
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的《垃圾分类》一课中,我们对如何减轻环卫部门的工作难度、更有效地处理垃圾减少污染和浪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一教学目的,设计了如下活动作业:
第一步,小组合作调查生活垃圾的种类,并作归纳和整理。由于市民不懂得如何分类而使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了这份小组合作分类生活垃圾的调查表。在调查中学生了解了生活垃圾的不同种类,掌握了区分的方法。
第二步,要求学生根据第一次垃圾分类,将自家一天消耗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掌握了分类方式后,要学以致用才能达到分类垃圾的目的。学生纷纷表示在这项实践作业中学会了使用小区的分类垃圾桶。
第三步,交流学习成果。利用第二步学生作业资源,引导学生变废为宝。两位学生用废弃的牛奶盒做成笔筒,拿冷饮棍搭建相框。受这两位同学的启发,我们联合探究,设计了开放性活动作业,废物利用———要求学生在家里利用废物,在生活中体会到“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财富。”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利用“垃圾分类”这个学生可以参与和实践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回归生活,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品德教育价值。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点
对小学生而言,活动作业要“近、小、实、亲”,贴近学生生活,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应针对小学低年龄段与中高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设计活动作业。低年级学生社会知识和经验较少,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所以活动作业内容主要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人体验,更注重游戏、讲故事、读儿歌、画画、观察并交流信息等。
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爸爸妈妈不在家》一课。在教学中通过看图、交流,学生知道了长辈们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操心的事情。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的操劳,引发学生尊敬长辈的情感呢?我设计了《观察日记》这一活动作业,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观察日记,选择观察的内容。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在活动作业的设计中注重调查分析、小组讨论、辩论、主题交流等。以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3.15”大行动》一课为例,消费知识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所以让学生来辨别虚假产品的活动作业设计,更符合四年级学生对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的探索要求。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设计的活动作业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小组合作调查产品类别。分辨产品类型,让学生抓住某类产品的特点,辨别有价值的产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降低活动作业的难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第二步,个人探究挖掘产品设计意图。中、高年级学生有追求独立创造空间的欲望,小组合作又为个人探究打下基础。在完成个人调查表时,学生从产品的设计意图中了解到产品的作用,从而分辨虚假产品,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展示。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完成活动作业时,学生的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作业时,注重从学习速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四个量变出发,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能力范畴、兴趣范围内选择真正想做、能做的作业。
以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遵守交通规则》一课为例。我在设计活动作业时考虑到学生能力不同,一些学生在消化课本知识时也略感吃力,还有一些学生对课外作业很感兴趣,动手能力强或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了一项弹性活动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项。
作业1:调查不文明的出行方式。这是学生生活中容易观察搜集到的,人人都能积极参与。
作业2:搜集并认识常用交通标志。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家中有电脑、相关书籍的学生对此更感兴趣。
作业3:创编出行安全儿歌。这激励了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学生展示才华。
三类活动作业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饮食中的科学》一课的活动作业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设计的。调查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介绍它的营养成分、最佳食用方法或者在膳食宝塔中的排名。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可浓厚了,不是采访父母就是查阅资料,看来真是“民以食为天”、学习以兴趣为主呀!
浅析小学品德课程开展的多维意义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认知维度;情感维度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品德教师都没有认识到品德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和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实现品德课的多维教学。事实上,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只有体现出教学的多维意义,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品德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小学品德的认知维度
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小学品德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实际上是抽象的思维,也是小学生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小学品德教学之前,小学品德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对教材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制定品德课教学方案,体现出小学品德教学的多维意义。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把品德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品德的重要性。
二、小学品德的情感维度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而且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小学品德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品德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学品德教师可以到学生的家里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品德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适度宽容。小学品德教师要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小学品德的品质维度
小学品德教学必定具有教育性,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列举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比如:一只蚯蚓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水缸里面,一只小蚂蚁看到了,对小蚯蚓说:“这个水缸太高,你在里面也挺好的,就随遇而安吧,我已经被困在这里很久了,根本爬不出去,所以我也就习惯了这里面的生活。”小蚯蚓看了看蚂蚁说:“我一定要从这个水缸中爬出去,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于是,小蚯蚓就一点一点地向外爬,经过了很多天的努力,小蚯蚓终于爬出了水缸,再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小学品德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案例让学生懂得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小学品德课程的多维化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参加专业化培训,补充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出小学品德课程的多维化。
总之,品德课程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开展小学品德教学之前,小学品德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对教材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制定品德课程教学方案。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列举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把品德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品德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适度宽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芦雷.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小学品德课程作业】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课程05-30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08-2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论文07-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新方法探究07-11
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05-15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05-29
高效的小学品德课教学09-04
小学思想品德课评课07-17
小学品德学科论文06-11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