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兴趣论文

2024-10-26

训练兴趣论文(精选12篇)

训练兴趣论文 篇1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更要求教师舍得下工夫, 花力气, 否则, 学生就难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错过最佳训练期, 书写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以后若要纠正那就需花费相当大的气力。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义结合体, 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魅力首先表现在其“形”, 众多意蕴丰富的“形”让人永远面对新鲜, 让人永远满怀渴望地面对一个挖掘不尽的宝库而为之孜孜以求;其次是与音的结合, 90%以上的形声字, 让我们不独享受“形”的美感, 且得到音的提示。而正是音义的结合让汉字不像其他拼音文字显得那么呆板而缺少变化, 这就为它的书写, 为它的千变万化奠定了一个基础, 同时也形成了千百年来为人欣羡的书法艺术, 无数的人们醉心于艺术的殿堂流连忘返, 成就了诸多的灿烂, 诸多的辉煌, 而这也成为了世界性的艺术, 不仅仅局限于中华大地, 而是名扬四海。

基于此, 教师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 利用一些故事, 在“字”上做文章, 利用故事的生动有趣, 巧妙予以引导和拓展, 让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的同时, 加深对字的印象, 学生们必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为之心生向往之情, 而愿意投入其中认真写好字。

二、“君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习惯的培养

写好字, 要注意习惯的养成, 好的习惯有益终生, 其中写字的姿势可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不容也不应该忽视。坐正, 是对写字姿势的最起码的要求, 说起来似乎并不复杂, 也相当简单, 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 没有长期的要求, 没有严格的训练, 离开有效的监管, 学生便很难真正做到。而且, 一旦养成懒散的习惯, 坐没个坐相, 不仅影响写字的效果, 而且对身体的发育也有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学生有足够的毅力, 学生坚持不懈, 教师常抓不懈, 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临桌而坐, 端庄严整, 凝神聚思, 写好字就成为可能。

要学生养成比较的习惯, 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汉字自身的规律。因为汉字数量众多, 形近形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时引导学生去比较, 一可以让学生养成比较的习惯, 二可以在温故的同时不断积累, 长此以往, 对汉字的认识和书写无疑好处多多。

引导学生写字由正确发展到工整美观。写正确是前提, 在此前提下循序渐进, 力求工整, 秀丽, 一步步走向成功。不要怕慢, 不可急于求成, 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天天写一点, 时时想一想, 怕就怕不能常态化,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写不好字的。这也是对毅力的考验, 对耐性的磨砺。

训练学生写字, 可以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 要求学生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并及时经常沟通家长, 向他们宣传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形成教育的合力, 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写字兴趣盎然

写字和做其他事情一样也是要有兴趣的, 没有兴趣照样不愿写, 也写不好。所以, 对小学生而言, 首要的问题是要能够让学生对写字能够产生并保有足够的兴趣。兴趣从何而来?来自于汉字本身的魅力, 来自于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1. 利用多媒体, 演示汉字的结构。

演示汉字的变化, 学生于“形”的变化中, 感觉其生动有趣之处, 从汉字的变化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从比较中, 捕捉汉字的细微差别, 明确其字义的不同。

2. 利用故事催生兴趣。

当学生听了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的故事, 当学生了解了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经历, 当学生知道岳飞在沙上练字的一幕幕……他们在为这些人自强不息、勤奋刻苦感动的同时, 也获得感悟:写字是辛苦的, 但苦中有乐, 要写好字, 就要有真心, 不下一番苦功是不可能的。

3. 多鼓励, 多激发, 保护兴趣。

小学生因其年龄小, 注意力难以持久, 所以, 平时的训练不能刻板, 要注意形式多样, 灵活机动, 切忌一个项目的“马拉松”。长时间地做一项, 成人都难免感到枯燥, 何况孩子。不断变换形式或内容, 交替进行。同时, 教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 且要不拘一格, 如可以运用作业星级制度。每次作业, 让学生或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 或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 或与同学进行比较, 并给出相应红星;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 8颗红星以上的学生拿到一朵小红花;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 并给予奖励;也可以搞小组竞赛。每节写字课上,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写字比赛 (包括写字的姿势) , 获胜的小组每人给予一定奖品鼓励。

写字训练, 需要一份耐心, 需要一点热情, 需要踏踏实实的持久的训练, 只要保有兴趣, 下足功夫, 就一定可以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正所谓:写字也要有兴趣, 勤于训练才成功。

训练兴趣论文 篇2

计划一

一、训练目标

舞蹈兴趣小组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一个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与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形体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乐感。活动面向部分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坚持自愿参加和普及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动动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参加舞蹈队的学生是一批老队员,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基本条件的不同,)所以不能要求同一标准,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软度和开度要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因此,我结合我们舞蹈对的实际情况,特别做出如下的训练计划:

三、训练步骤

1、经过选拔组建舞蹈小队,对学生进行强化基本功训练,教师通过有趣的基训,使学生腿的开度和腰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压腿、踢腿、下腰等内容顺利完成。

2、当学生在地面完成软度开度的训练以后,可以进行把上规范而且简化的芭蕾训练,使孩子们的形体、姿态、腿线条、腰腿的软度、力度和控制进一步提高。

3、通过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更好的服务于平日的舞蹈之中。

4、舞蹈训练,这是使孩子们掌握、熟悉、提高表演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部分,这个训练主要解决形体、中心、控制和唿吸,因为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完成舞蹈的表演。

四、基本功训练内容

手、头颈、胯、胸肩、腰、腿等地面部分的练习:坐姿、勾绷脚、腿的外开、肩和头部的练习、后背挺直的练习、伸腿练习、压腿练习、胯膝屈伸、踢腿组合、背肌和腰肌的练习、腹肌的练习。腿的练习:前压腿、旁压腿、吸腿、压胯。身体协调训练:腰组合、头肩组合、手臂动作配合、步伐训练。活动后重点排练六一节目。

五、训练时间

每周三下午

六、编排成品舞蹈为六一联欢做准备

计划二

一、活动目标:

舞蹈兴趣小组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一个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与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形体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乐感,小学舞蹈社团活动计划。活动面向部分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坚持自愿参加和普及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动动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活动内容:

1、对学生进行强化基本功训练,教师通过有趣的基训,使学生腿的开度和腰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压腿、踢腿、下腰等内容顺利完成。

2、当学生在地面完成软度开度的训练以后,可以进行把上规范而且简化的芭蕾训练,使孩子们的形体、姿态、腿线条、腰腿的软度、力度和控制进一步提高。

3、通过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更好的服务于平日的舞蹈之中。

4、手、头颈、胯、胸肩、腰、腿等地面部分的练习:坐姿、勾绷脚、腿的外开、肩和头部的练习、后背挺直的练习、伸腿练习、压腿练习、胯膝屈伸、踢腿组合、背肌和腰肌的练习、腹肌的练习。腿的练习:前压腿、旁压腿、吸腿、压胯。身体协调训练:腰组合、头肩组合、手臂动作配合、步伐训练。

5、舞蹈训练,这是使孩子们掌握、熟悉、提高表演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部分,这个训练主要解决形体、中心、控制和呼吸,因为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完成舞蹈的表演。活动后重点排练六一节目。

三、活动时间:每周六上午。

四、活动对象:一、二、三、四年级部分学生。

教学计划:

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三字经》舞蹈动作。

计划三

一、教学目的:

1、学生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套路,知道基本的手位,脚位。

2、对学生要求基本功方面熟练掌握压腿、踢腿。软度不好的同学可延长时间。

3、对个别素质好的学生在技巧方面可加深一些,同时学一些简单的儿童舞蹈组合。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养成良好的姿态。

2、排练成品舞蹈节目,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和灵敏性。

3、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对比法、预防预纠正错误法、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影音教学、个别指导、、分组教学等。

四、教学安排:

1、时间安排。每周三、四下午的4:05—5:35。

2、教学准备。每次上课前点名,课后有记载,有成果积累。

3、不断交流和研讨。总结得与失,借鉴成功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提升教育与活动的艺术,使特色更鲜明。

五、活动内容:

1、第一月首先学习舞蹈套路的基本动作,正确地掌握舞蹈的基本要领,知

道头、眼、手、脚等部位的配合。

2、第二个月要求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对个别软度不好的队员可加深练习,挑选汇报演出的节目,基本动作教学。

3、第三个月着重学习表演节目,编排节目队形,和音乐。

培养兴趣 有效训练 开发潜能 篇3

一、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主动性,就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才有交流的欲望;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有效方法是:

示范:小学生阅历浅,语言表达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典型示范尤为重要。 对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心理学上称为“学习原动力”,它能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激起试一试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教师要巧手示范引路。但示范也不一定全由教师来承担,可让班上一些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来示范,还可借助现代教育如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自由表达。

鼓励 :“教育的艺术,首先不在于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鼓舞、欣赏。”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得到别人欣赏的愿望,小学生尤其需要。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胆小,声音轻,怕说错话,怕别人笑。他们需要老师多一点关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所以,口语交际训练中,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不指责;要耐心听他们发言,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思路;要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适时画龙点睛评上几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可塑性强,要多给他们创造交际的舞台,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交际,提高口语能力。如放映科幻影片,让他们描述精彩情节;观看音像制品,让他们表演精彩片断;听广播节目,让他们发表感兴趣话题的观点。还可模仿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形式,举办“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发布会”等节目,让他们担任主持人、嘉宾和观众,让他们在各自角色中充分表现自己,不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有效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有实践意义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教材创情境。 如读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在学生理清脉络、掌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这样进行延伸:“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打算怎样向游客介绍‘恐龙呢?”先指导学生注意使用“您好!”、“请!”、“欢迎您来参观!”等礼貌用语;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试讲,并适当指导;最后创设游客来参观的情境,让学生上讲台介绍,并进行评议、总结。

丰富教材创设情境。 如《可爱的小动物》一课,除了教材里让学生说养过什么小动物?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喜欢?还应进行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比如,可以播放“动物世界”录像,看后提问:“动物世界里的动物有趣吗?谁能把你看到的动物说给大家听一听呢?”在学生叙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或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见过或家里养过什么小动物?长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生活习性?……

开展活动创设情境。 比如学习《做风车》,课前让同学准备好制作风车的材料,课上师生一起做风车,做好后就让同学们拿着自己亲手做的五颜六色的风车上操场进行放风车比赛。在微风的吹拂下,风车不停地转呀转呀。同学们亲手做风车,尽情地放风车,还边放边说:“我的风车转得快,小明的风车转得慢,小华的风车颜色真鲜艳!”

创设学生生活情境。如接待客人,打电话,问路,购物,采访等生活情境。比如“购物”,还可以具体设计去“超市买学习用品”的情境等,让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学会交易和适应市场经济等生活技能,还丰富了生活经验,积累了日常用语,为“学会生存”奠定基础。

三、培养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一个思维混乱的人,口语表达不可能清晰、流畅。思维内容贫乏,言语难以扩展。思维对言语活动有着组织的控制作用,因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就必须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突破口,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狐假虎威》这一课,老师抓住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设疑,引发讨论,训练思维,进行口语交际:“狐狸和老虎到底是谁在前谁在后?根据是什么?就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可以说:”狐狸在前,老虎在后,但根据各有不同。有的回答,虽没有从文字中找到根据,但思维灵活,看到插图,作出判断。有的善于从语序的前后照应中挖掘出言外之意,表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当然也是灵活、独创、敏捷的表现。还有的从后面课文中找到根据,因为“百兽先看见狐狸”,所以狐狸在前。这样进行训练既有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智能的发展。

总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会倾听、爱表达和能应变的能力。小学生说话还不够准确,不够完整,但模仿能力比较强,因此在口语训练之前,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作好示范,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口语交际策略众多,方法纷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肯定的是,只有让口语交际活力不断,使小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保持新奇、兴奋,才能使每一次口语交际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珍贵体验,真正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重视仿作训练,培养写作兴趣 篇4

一、仿作的四种模式

(一)仿而不袭

仿作,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写作。对于模仿写作,茅盾先生曾作过简述:“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说过:“古人作诗句是模仿前任而作之”,对于写作上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模仿写作其独特的作用在此课略见一斑了。但我们也常听到、看到,由于部分老师对模仿写作及其智力价值缺乏清楚、科学的认识,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仿作同抄袭,套作混为一谈,这种不加分析盲目排斥的做法是片面的。事实上,凡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小学生作文同样也是不能脱俗的,问题的关键是要科学地摆正“仿”与“作”的关系,搞清仿作的基本要求。这就是通过“仿”借鉴范文的独具匠心的布局,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材进行独立的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这一要求,要使学生明白:仿作不是取其的语句抄袭,也不是断章取义的段落抄袭,更不是“改头换面”的通篇抄袭,而是在对范文完全驾驭熟烂于心的基础上,取其范文的精华,汇入自己的事物之炉进行完全自我的“购制”。这样,仿作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仿而不滞

仿作中的“滞”是仿作训练之大忌,所谓“滞”即步趋范文的后尘,行文仿得太深,仿作仅仅是帮助提高作文的手段,而不能当作一种不可变更的固定模式。仿作,前提是仿,重点是作,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造思维的延续过程,也就是发展创新的过程。那么,如何突破范文的模式,做到“仿而不滞”呢?我们觉得首先要对所仿的范文反复阅读,从范文中得其精髓、妙处、掌握规律。然后,针对自己的选材,在领悟“精髓”的基础上,从布局、意构等方面设计出“高于范文”的最佳写法,仿写出来的文章叫人“不见其范文踪影,却得超范文之精妙”。这样,才不至于被所仿范文绑住手脚,抑制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仿中求异

仿作,按其固有的布局写作也无可厚非,但要做到仿中有异。所谓“仿中有异”,即敢于突破范文的束缚,实际上,仿作训练的本身就存在一个“仿作”与“创作”、“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仿作的最终归宿是创作,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发扬。仿作中的“异”应该在“创作”与“发挥”上得到良好的表现。所谓“仿作”绝不是如出一辙,这样的仿作又有何益?

(四)仿中求深

“仿”和“深”并不是两个等量概念,仿作训练,既要求异,更要求深,因为仿作的深度,标志着认识的升华、写作水平的提高。仿作训练,如果仅仅是看作一种积累知识的学习形式,而仿重于对知识信息的记忆往往会失之于肤浅。要求仿作训练中的“深”应立足于我国学习中所倡导“熟而精,精而化”,着重于对知识信息出发、联系和改造。

二、培养兴趣的三点看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如何才能提高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体现了新的作文教学理念,除了可以采用上面四种仿写方式外,还要求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上,让学生愿写、乐写。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围,就如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激发写作兴趣。

(二)训练多样,提高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喜欢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事物,喜欢参加新颖的活动。如果作文训练经常变换方式,做到多渠道、多课型、多样化,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盎然的习作兴趣。

在作文训练中,我尽量用多种形式的作文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一是即兴作文,即抓住当前的一些事物及场景引导学生当场作文。二是随心日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三是读写结合。即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某些精彩段落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内容。此外,课内外阅读笔记、佳作欣赏、仿写等训练方法都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途径。

(三)优化批改,增强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批改作文“徒劳无效”。因此,要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启发式的评价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他们日后形成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一是当面交流。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必须及时批阅。二是心灵交流。文章是同学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这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只要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才能真正的做到“下笔如有神”。

男足兴趣班训练总结 篇5

风风雨雨的一个学年又过去了,在这一年中,根据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及足球训练计划和学校足球传统特色,认真开展了足球队的训练工作。我和同学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在校领导、全体教师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扎扎实实开展了工作,现总结如下:

政治思想方面:我们全体队员能热爱学校,以为学校争荣誉为出发点。平时能开展一些讨论业务学习,掌握每个队员的思想状况,确保每个队员思想统一。我们教师以对学生负责为训练的第一目标,努力争取好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

训练方面:我们全体队员能遵守训练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训练计划,训练中队员能不折不扣完成教练员布置的内容,达到训练要求。教师能做到科学训练,为学生的终生负责。队员们每天都能坚持基本功训练,通过一学期的努力,队员们的基本功得到了加强,队员们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战术配合,并且在比赛中能发挥自己的水平。

主要成绩:在2007年全市小学生足球赛中,获小学组第一名。

在“市长杯”3对3街头足球挑战赛中,获小学组第四名。今后工作:

1、严格按照计划做好训练工作。

2、抓好新队员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好老队员。

重视仿作训练,培养写作兴趣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仿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作文训练是新课程要落实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重视仿作训练,培养写作兴趣。具体做法是:

一、仿作的四种模式

(一)仿而不袭

仿作,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写作。对于模仿写作,茅盾先生曾作过简述:“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说过:“古人作诗句是模仿前任而作之”,对于写作上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模仿写作其独特的作用在此课略见一斑了。但我们也常听到、看到,由于部分老师对模仿写作及其智力价值缺乏清楚、科学的认识,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仿作同抄袭,套作混为一谈,这种不加分析盲目排斥的做法是片面的。事实上,凡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小学生作文同样也是不能脱俗的,问题的关键是要科学地摆正“仿”与“作”的关系,搞清仿作的基本要求。这就是通过“仿”借鉴范文的独具匠心的布局,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材进行独立的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这一要求,要使学生明白:仿作不是取其的语句抄袭,也不是断章取义的段落抄袭,更不是“改头换面”的通篇抄袭,而是在对范文完全驾驭熟烂于心的基础上,取其范文的精华,汇入自己的事物之炉进行完全自我的“购制”。这样,仿作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仿而不滞

仿作中的“滞”是仿作训练之大忌,所谓“滞”即步趋范文的后尘,行文仿得太深,仿作仅仅是帮助提高作文的手段,而不能当作一种不可变更的固定模式。仿作,前提是仿,重点是作,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造思维的延续过程,也就是发展创新的过程。那么,如何突破范文的模式,做到“仿而不滞”呢?我们觉得首先要对所仿的范文反复阅读,从范文中得其精髓、妙处、掌握规律。然后,针对自己的选材,在领悟“精髓”的基础上,从布局、意构等方面设计出“高于范文”的最佳写法,仿写出来的文章叫人“不见其范文踪影,却得超范文之精妙”。这样,才不至于被所仿范文绑住手脚,抑制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仿中求异

仿作,按其固有的布局写作也无可厚非,但要做到仿中有异。所谓“仿中有异”,即敢于突破范文的束缚,实际上,仿作训练的本身就存在一个“仿作”与“创作”、“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仿作的最终归宿是创作,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发扬。仿作中的“异”应该在“创作”与“发挥”上得到良好的表现。所谓“仿作”绝不是如出一辙,这样的仿作又有何益?

(四)仿中求深

“仿”和“深”并不是两个等量概念,仿作训练,既要求异,更要求深,因为仿作的深度,标志着认识的升华、写作水平的提高。仿作训练,如果仅仅是看作一种积累知识的学习形式,而仿重于对知识信息的记忆往往会失之于肤浅。要求仿作训练中的“深”应立足于我国学习中所倡导“熟而精,精而化”,着重于对知识信息出发、联系和改造。

二、培养兴趣的三点看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如何才能提高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体现了新的作文教学理念,除了可以采用上面四种仿写方式外,还要求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上,让学生愿写、乐写。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围,就如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激发写作兴趣。

(二)训练多样,提高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喜欢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事物,喜欢参加新颖的活动。如果作文训练经常变换方式,做到多渠道、多课型、多样化,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盎然的习作兴趣。

在作文训练中,我尽量用多种形式的作文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一是即兴作文,即抓住当前的一些事物及场景引导学生当场作文。二是随心日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三是读写结合。即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某些精彩段落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内容。此外,课内外阅读笔记、佳作欣赏、仿写等训练方法都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途径。

(三)优化批改,增强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批改作文“徒劳无效”。因此,要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启发式的评价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他们日后形成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一是当面交流。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必须及时批阅。二是心灵交流。文章是同学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这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只要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才能真正的做到“下笔如有神”。

仿而不袭,仿而不滞,仿中求异,仿中求深,这是我近年来教学生涯中加强仿作训练,培养写作能力的一些做法,今后我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学习探究,以更快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训练兴趣论文 篇7

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一)小学生生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骨骼快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不断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逐渐增大。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之多。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虽然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却常常在不自觉中仍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想还不稳定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快。总而言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

二、小学生对田径训练不感兴趣原因分析

(一)训练内容与安排的原因

田径运动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小学体育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大部分是枯燥的基础训练,训练内容单一而且强度较高,小学生容易对单一的训练内容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再加上年龄小、意志品质差等原因,自然而然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大大降低。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原因

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田径运动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田径教学模式大多数从竞技体育中演化而来,竞技体育的训练情结并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竞技体育主要是通过艰苦训练以求达到预定的比赛成绩;学校体育则要求通过田径运动的教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对参与田径训练的兴趣。

(三)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体育课堂的参与者,参与者对田径运动训练的兴趣高低直接取决于组织者。现在大多数体育教师依然本着艰苦训练的思想进行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未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热情。体育教师在课堂应多一些鼓励性的教导,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和训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认可和接受教师的同时也越来越喜爱田径训练。

三、提高小学生田径训练兴趣的方法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田径运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难以适用于现代小学生的田径运动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采取轻松活泼的田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运动教学和训练的积极性,如在小学生接力跑的教学中可采用追逐跑、迎面接力跑等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很好地巩固了学生的田径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掌握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要准确掌握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对提高小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是身体各个方面发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选用的教学方式要求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小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时期不宜过早、强度要适中、多做耐力性训练、少做力量性训练,避免学生过早发生运动损伤,影响其生长发育。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多采用游戏、竞赛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学目的。再者教师要善于将各种耐力练习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上,适当提高小学生的耐力素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小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延长其体育生命。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体育课堂和训练中的师生互动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线,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影响学生对田径训练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田径运动的教学和训练,教师多数充当指挥者的角色,容易跟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田径技能和训练任务,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和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新型体育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注重跟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例如在100米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跟学生同场竞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跟老师同场竞赛的快乐,逐步提高对田径训练的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多鼓励、少批评

训练兴趣论文 篇8

一、以乐激趣

以乐为趣,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把体育教学活动上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锻炼身体。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翁,这样,教师的教学也变得轻松、自然。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这种气氛。有些孩子牺牲玩乐时间来参加训练,就是冲着能和这么多小朋友一起训练、一起变相的玩乐,这种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忘记训练的疲劳,让孩子们在欢声和汗水中度过,达到训练的另一种效果。

二、以新激趣

小学生特别好奇,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新鲜感,对未知的东西都具有比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师要牢牢地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体育训练当中善于对与一些素质练习要不断地变换花样或方法手段等来达到训练的效果,以满足孩子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孩子,使他们感到自己优越于别的孩子,学到好多东西也是其他孩子在体育课上学不到的。课后孩子们可以在一起展示,引来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和评价,从而提高孩子在训练中求知欲,培养了孩子的训练兴趣。

三、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对于体育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如在体育的跑步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有技巧地设置一些疑难问题,激起学生心底的求知欲望,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并合理运用于自己的训练中,解决了疑难,提高了自己的运动水平,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有用,他们的心情就会愉悦,从而对训练产生兴趣。当然,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动作,让其他同学思考和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等同学们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后说出来让老师进行分析和评价,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就有了满足感,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加强。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疑惑,当然大多数的孩子是会自己说出自己的疑惑的。对于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要多加关注,发现这样的孩子要正确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孩子从疑惑的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而不是邯郸学步,一味地模仿跑得快的学生的动作,结果会适得其反。

四、以情激趣

在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情感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可以不断地被教师放大,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老师的喜欢,从而喜爱体育训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自己对体育研究很深入,自然能凭借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一旦学生认同了老师以及老师的教法和训练方式,他们就会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饶有兴趣地加入到体育训练中来。另外,教师也要通过一些活动方式来转移学生的疲劳,并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短跑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来挑战老师,还有在长跑的后程教师可以通过陪跑等方式来起到保持学生后程训练强度和转移学生的疲劳。

五、以境激趣

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和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去指导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或者让田径队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多一些示范、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的满足感;偶尔还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学生们到少体校去看望一些已经被送进体校的师兄们的训练,通过参观学习,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训练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训练的项目有了新的看法。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了渲染,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兴趣盎然。

六、以美激趣

任何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对运动中的美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心理,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征,把一些跑步快的、动作优美的同学的跑步过程录下来或拍成照片供大家一同观摩,这样他们就会在跑步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们对运动美的追求,组织他们观看一些比赛录像,领略一下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飒爽英姿。这样,学生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脑海里就会浮现这些画面,并产生良好的运动感觉。当然,在训练中教师要创设机会,让训练的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表现自我,学会欣赏体育运动带来的美与快乐。

兴趣教学在中学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篇9

一、田径兴趣教学的理论基础

关于兴趣教学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 其中较为系统和出名的有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心理上的积极活动, 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具体地说兴趣是主动、个性和智力发展的驱动力。他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分为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四个表现形式。杜威从兴趣与训练的角度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把对兴趣的训练分为机械训练和智能训练, 他认为教育中要加强间接兴趣和智能训练。不同的是赫尔巴特是兴趣养成论者, 而杜威则是兴趣生成论者。

二、田径兴趣教学对高中田径教学的作用

1. 兴趣教学能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田径的主动性。田径运动是高中体育必修内容, 也是高中体育教学难点之一。对于田径训练, 学生大多数感觉枯燥, 很难主动地参与进去。兴趣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喜闻乐见, 更主动地参与进来。例如, 对于短跑训练, 可以采用“长蛇”游戏, 不同的学生相互追逐, 达到训练效果。

2. 兴趣教学能提高中学生田径技能。田径训练属于技巧性很强的项目之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授——示范——练习的模式很难使学生学习到位。兴趣教学可以采取一些更加形象的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田径项目的真谛与技巧。例如, 学习“铅球”这一节的时候, 老师通过优秀运动员的视频, 借助视像分析系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铅球出手、投掷到运行的各个环节细节。

3. 兴趣教学能提高中学生心理能力。任何一项运动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状态, 如果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田径成绩产生影响, 甚至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抗压能力、关注能力等。田径运动属于非肢体对抗性运动, 对于运动成绩测评总是伴随着激烈竞争。运动员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能否取得良好田径成绩, 与日常训练水平有关, 更与日常心理训练水平有关。兴趣教学通过轻松融洽训练氛围, 学生融入感强烈,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心理能力。

三、田径兴趣教学分类

田径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形式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手段有的属于促进直接兴趣, 有的促进间接兴趣。

属于促进直接兴趣有:

1. 开展田径游戏。

2. 举办模拟田径比赛。

3.组织田径拓展训练。

属于促进间接兴趣的有:

1.欣赏田径项目视频。

2.开展田径内容探究。针对兴趣训练有机械训练与智能训练, 机械训练往往起不到良好效果, 智能训练才能促进高中学生田径训练的兴趣。不论何种手段, 这些方式都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项目中,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田径兴趣教学的实现途径

1.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高中生励志成为一名田径健将, 那么即便再艰苦的条件他都能克服, 不断提升自己的田径能力水平与素养。

2. 以兴趣达成兴趣。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兴趣指向的对象按照兴趣的意涵组织起来, 呈现给学生, 学生的兴趣就会自动地外化为行为表现出来。这种以兴趣达成兴趣的机制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参与田径训练, 田径训练往往是一些机械的重复性动作。这致使一些高中学生的兴趣性不高, 如果老师通过将田径课程设计成为一节趣味运动会的形式。这种新颖、好玩的形式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促进他的田径智能发展。

3. 建立达成目标的第二维路径。教师在针对高中学生田径教学的时候, 总是根据所开设项目构建支持性条件:课程设计、教材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训练手段等。如果教师不假变通地将这些支持性条件传授给学生的话, 学生的主动性就会丧失。兴趣教学本身是主动性、个性的驱动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田径内容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积极性、主动性参与田径学习与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建诚.高中体育课堂兴趣教学的分析[J].科技资讯, 2011, 5:205.

[2]孙超, 康伟杰.构建兴趣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 2008, 8 (1) :109~110.

[3]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2012, 3:119~124.

[4]李建中.赫尔巴特兴趣教学思想的架构及其运行机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6) :127~130.

浅谈小学生足球训练和兴趣培养 篇10

(一) 倡导大众参与、全面参与

我国人口众多, 在学校蕴藏着大量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儿童, 只有全面参与才能使其天赋获得发现, 才能得以展示。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赛事竞技性体育运动, 更是一项大众化体育健身运动, 因此, 校园足球的推广应该本着广泛参与的原则, 让大多数小学生尽早认识足球、热爱足球、参与足球运动, 从而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成立班级、学校级甚至地方区域级别的小学生足球组织, 定期组织赛事活动, 形成不同层级、不同水准, 但同样具备参与度和可观赏性的足球赛事, 让小学生的足球参与机会、参与热情得到满足。

(二) 拓宽足球人才选聘和培养渠道

足球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校园, 形成以校园、社会、专业足球培训机构形成的多维度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尽早发现和重点培养有足球运动天赋的小学生, 打通其进入专业级足球队伍的渠道。

(三) 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

小学生正处于科学知识、文学素养等文化学习的启蒙阶段, 在对有发展潜力的小足球运动员兴趣培养和训练过程中, 应该坚持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兼顾的原则, 提高下一代足球人才的文化水平, 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素质、有科学素养、有竞技能力、有职业道德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

二、科学训练, 探索建立适合小学生体质和心理的训练机制

(一) 训练要常态化

建立日常性、常态化的训练机制, 确保训练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范围上的全覆盖, 所谓全覆盖是指足球训练应该覆盖所有自愿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 按照不同学生的水平、体能、年龄等分级、分类训练;所谓的时间上的持续性是指足球训练应长期坚持, 不应时松时紧、赛前突击、赛后放松。配备必要的足球教练人才、训练场所和训练设备, 确保训练在时间上的不间断。牢固树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训练理念, 不搞赛前突击。

(二) 训练强度要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训练的强度要进行科学评估, 尤其是对一些潜力人才的培养, 要制定与每个个体相适应的训练计划, 既要保证训练强度符合其成长特点, 也要使训练方式符合其心理特点, 逐渐建立小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度、参与度、认知度、认可度, 不能使其过度感受到足球训练的辛苦、艰难, 使其减少、抗拒甚至放弃对足球的追求。

(三) 以“赛”促“练”, 建立以足球赛事为生动课堂的训练机制

小学生足球训练既要有针对某项技能、技巧和体能的专项训练, 如长跑训练、耐力训练等, 也要有旨在提高个人综合竞技水平和团队能力的综合体育赛事训练。足球赛事是“实战演练”, 更加能提高反应团队的作战能力, 只有将每一场比赛都投入“世界杯”级的紧张, 才能在真正的大型赛场上表现出像训练一样的自如。以“赛”促“练”, 用比赛的质量来检验训练的水平, 用进一步训练来弥补比赛出现的不足。

三、小学生足球兴趣培养要坚持综合性原则

国家足球事业的长足发展, 要靠征战赛场的足球运动员, 也要靠裁判员、教练员、专业医护人员、行业管理人员等共同努力。因此, 从小学生开始, 要培养足球相关各类人才, 才能为未来的足球事业奠定综合性人才基础。

(一) 提高教练队伍水平

小学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水平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的校园足球教练队伍。教育小学生足球队员认识到足球运动不是简单的体力运动, 更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智慧。可以探索从学生中产生学生教练的模式, 让教练人才尽早脱颖而出, 改变当前“教练由退役运动员担任”的单一格局。

(二) 建立常态化联赛机制

有条件的学校组建多个足球队, 开展校园足球联赛, 保证联赛运作公平、公正, 从小告知其足球赛事规范, 杜绝“黑哨”“关系哨”等人为操控比赛的行为, 避免让小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污染将其带入社会。投入必要的专项资金, 扶持足球队伍的训练、比赛, 实施以精神奖励为主, 辅助一定物质奖励的赛事奖励。

(三) 开展走出去活动, 学习先进足球训练经验

定期开展走出去活动, 与国内外足球教育和训练先进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友谊比赛, 学习其先进的训练方法、管理方法和赛事举办形式, 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四) 加强小学生足球队员的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教育

要对小学生足球队员宣传讲解足球赛事相关的法律法规, 足球比赛规则和职业道德, “上纲上线”对待每一场比赛, 对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使其尽早树立敬业、遵纪、尊重他人的赛事理念。

参考文献

[1]周亮, 浅谈小学足球训练和兴趣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9) .

[2]李雄关, 小学生体育课足球训练及兴趣培养[J].科普童话, 2014 (30) .

如何调动运动员训练的兴趣性 篇11

关键词:专项训练 兴趣 终生体育 质量潜能 良性循环 观念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训练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训练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故而竞技体育改革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而,而且应该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

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单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得“自然”行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同其它文化课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体育训练,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体育训练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具体目标是在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其基本组织形式是训练课,而训练课确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训练课的质量,却离不开训练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训练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每堂课在实际训练中的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专业训练的方法。

学校体育专项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不要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运动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和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体育训练的兴趣,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训练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实际生活配合,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专项体育训练是一项严格而系统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练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2012奥运会来临之际,广大教练员充分发挥教练员的积极性,大胆改革专业,使训练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训练的兴趣、爱好大大提高,是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训练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训练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

训练兴趣论文 篇12

1 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在小学阶段, 篮球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 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使学生的生长、心理得到提高,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1 生理和心理的锻炼价值

人体的基本活动跑、跳、投在篮球运动中体现得都比较明显, 再配合篮球的基本技术, 是很好的一项运动项目。经常参加篮球运动, 在提高跑、跳、投等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同时, 篮球运动是在团体协作的情况下进行,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性, 反应能力、速度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同时, 篮球运动是多人合作的项目,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1.2 德育和意志品质的价值

篮球运动是一项多人协作、身体对抗性的运动项目, 因此, 经常进行篮球运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同时, 为了团队取得胜利, 还要求各队员努力拼搏,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篮球课的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 团队协作的精神及体育文化的修养。

2 小学女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

2.1 生理方面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学很多女生进入青春期较早, 脂肪开始增厚, 身体发展也出现不平衡和不稳定。在这一时期, 女生的内分泌变化较大, 从而影响了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其反应能力、协调能力暂时下降、行动迟缓等。

2.2 心理方面

小学阶段比较长, 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高年级的女生心理处于叛逆期, 她们的情感更趋向于自主、独立、叛逆;但是意志力薄弱, 抗挫折能力差, 表现在体育课上为:懒惰、耐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等原因。

3 调查与分析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笔者对莲山中心小学五、六年级的141名女生, 进行了关于“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程度”的问卷调查, 总发放问卷141份, 回收141份, 有效率100%, 对结果分析如以下几点。

3.1 小学高年级女生对篮球运动喜好程度的统计及分析如下

对篮球运动比较喜欢的女生占8.6%左右, 兴趣一般的女生占12.3%, 没有兴趣的女生占79.1%。

由此可见, 激发高年级女生对篮球的运动兴趣,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教师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3.2 小学高年级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角度的统计及分析如下

在小学高年级喜欢篮球运动的女生中, 对篮球这项运动的锻炼价值有较高的认识占45.6%;对篮球这项运动的兴趣是因为受到了家长、男同学及电视媒体等途径的感染所产生崇拜心理而激发出来的占27.2%;不知道自己喜好篮球运动的原因, 只是随性而生的占27.2%。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发现:要想培养小学高年级女生的篮球运动兴趣, 需要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着手, 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篮球运动项目的特性, 从“人—球—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突破, 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明星效应让小学高年级女生熟悉篮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加强对篮球运动的接触, 降低其技术技能的要求, 改变比赛规则, 让女生克服对篮球运动的畏惧和消极的态度,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趣性。

4 结果

4.1 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篮球技能, 发挥榜样的力量

体育教师必须先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运动技能。首先, 体育教师准确、熟练、完美的动作示范对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发她们跃跃欲试的情绪;另外, 生动、形象、诙谐的讲解,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她们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4.2 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 注重宣传的力量

学生之间的感染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班级里有几个篮球爱好者, 可以调动起一批的追随者。家长中不乏篮球爱好者, 可以积极进行家校合作, 让家长在业余时间, 带子孩去打篮球,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加强练习。

4.2.1 提高学习兴趣, 关注愉快情绪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的篮球运动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比较枯燥的熟悉球性教学环节, 教师可编排简单易学, 姿态优雅的韵律球操, 配以合适的音乐, 通过这些手段和氛围的调节, 可使原本比较枯燥、单调的练习变得活泼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愉悦感, 产生一种积极的运动心理, 将被动的运动技术学习转化为强烈的练习期望。

4.2.2 激发学习兴趣, 抓住成功体验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对成功感的体验, 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篮球投篮技术教学时, 针对女生上肢力量差的特点, 可先用较轻的排球代替篮球投篮;还可以给女同学设置低篮筐进行练习, 这样就可以让较柔弱的女同学也能较轻松将球投进篮筐, 使她们也能获得成功感, 同时还要给予鼓励,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每次练习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选择合适的手段或者措施, 循序渐进地练习,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逐渐达到熟练技术动作的水平。

4.2.3 培养学习兴趣, 提倡创新能力

新课标强调, 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 让学生多练多想多摸索。如:圈篮球、截空中球、快快传球等与篮球运动相关的游戏调动教学有趣性;提倡教学比赛,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在组织教学比赛时, 还要注意变换比赛的形式和规则, 这样才更有助于保持比赛的新鲜感, 更加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4.2.4 调动学习兴趣, 创设篮球氛围

每年该校除积极参加全区的小学篮球比赛, 还开展班级篮球对抗赛、篮球社团活动, 有效创设了校园篮球运动的良好氛围, 让篮球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 也能在激烈的对抗和比赛中获得意志品质的锻炼, 自然而然在学生中开展了集体主义教育, 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这一阶段, 对培养女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这一方面, 应从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这几方面着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在篮球教学中, 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 立足于教材, 积极创新、因材施教, 时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第一位。相信只要有了对该项目学习孜孜以求的精神, 就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篮球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 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学生的生长、心理得到提高的同时,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此运动受到了绝大多数男同学的追捧, 但女同学兴趣有待提高。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归纳法、实验法, 通过分析篮球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改善小学女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 以期为提高小学女生的篮球兴趣提供几点参考, 从而提高小学女生整体的篮球技术水平。

关键词:篮球运动,女生,运动兴趣,创新教法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孙民治.球类运动——篮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贺东.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讨论[J].湖北体育科技报, 2005 (3) :4-5.

上一篇:混合遗传模拟算法下一篇:情感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