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互动

2024-09-09

体育互动(共12篇)

体育互动 篇1

1、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的主旨在干沟通社区成员思想感情,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在社区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将社区塑造成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而高校可以通过合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质和教育资源优势,可以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完善社区终身大教育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整合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这些对于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社区终身教育环境及和谐社区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2、可以弥补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高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提供良好地人力资源。社区体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有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社区体育建设的强大力量,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不仅能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带动家庭成员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1.3、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观念,它决定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决定其参与行为的性质和状态,也决定人们对体育行为的取舍。”社区体育模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参与更多的社区体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一个连续、健康进行体育锻炼实践的物质基础,有一个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体育锻炼者和传播者。

2、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较少

在我们以往研究社区体育与高校的相互作用时,很少从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考虑。并且,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自身体系出现问题和发展困难时,通常是从自身内部出发进行解决。在“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社区体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向作用,高校体育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其社会性。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在现实生活中联系不紧密,自成体系,独自发展,没有很好地将两者的功能进行整合,其合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2、社区体育发展较缓慢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社区体育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3、缺少资金支持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以及开放过程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由于高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缺少资金支持的连带问题便是高校要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因此便引出了高校场地设施开放收费过高以及学校只开放能盈利的那部分场馆,开放的时间段在考虑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之后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居民到学校也只能进行有限的活动。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策略

3.1、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教学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不是一种空泛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实践的参考原则和前提。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做强有力地支撑。从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只有不断地从问题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说明和指导,才能使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会出现与目的相偏离的现象。

3.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是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目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没有实现优势上互补的现象,所以加强两者的互动交流尤为重要。同时,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体现的“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是两个互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在实现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在增强“社区体育教育化”的过程中,必定会对“高校体育社会化”有作用。

3.3、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程度

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增加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是各国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匮乏的有效办法。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以盘活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存量,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将高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同时社区体育的设施也向高校开放,真正体现“依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维德.再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1).

[2]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5).

[3]俞继英.社区体育指导[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

体育互动 篇2

哈尔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的探讨

通过对哈尔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探讨,分析了哈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高校体育的优势,阐述了高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互动的途经和建议,促进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共同发展,提高高校教师、学生与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以期推动哈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作 者:高阳 赵凤英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010“”(1)分类号:U7关键词:哈尔滨高校 社区体育 互动

体育互动 篇3

关键词:社会体育;企业体育;学校体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体育与企业体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为了凝聚人心、增强员工竞争协作的弄呢管理、塑造企业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体育队伍的组建。体育是企业在物质文化、形象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然会有侧重的悬着具有一定体育特长和技术能力的双重人才。因此为了实现学校的彭阳目标并使其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资源,除对学生进行规定和常规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可同事开展高校、企业双重人才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拓宽就业思路,使他们毕业工作后,不仅在工作生产上是能手,而且在群体、社区活动中既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又是一个有相当组织能力的策划者,为推动单位、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体育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二、对实施且与体育人才培训的必要性的讨论

(一)从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是专业上的,而且包括了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以及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即要求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有相当的与其专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如敬业爱岗精神,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承受里和有序竞争的适应力以及问题爱好等。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企业的重要技术骨干力量。因此,他们在学习期间除专业学习外,还必须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体育教育途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引导个性发展、促进和改善人际关系,使性格开朗,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二)从体育功能的深化发展来分析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自身的功能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使体育功能更为广泛和深刻,内容更丰富多彩。例如许多体育明星成了不少企业产品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并有了自己的经纪人。许多重大的体育活动都有不少企业厂商冠名赞助,使参与的各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等。这一切都说明了体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体育功能的深入发展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向着一个更高的层次推进。蓬勃发展的由亿万人参与的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群体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合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个人的健康心理状态,可以调整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内部的团队协作精神。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體育功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三、学校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有力因素

1.高校往往与各企业集团进行知识、技术上的交流或有实习就业上的合作,这位高校实施企业体育人才的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体育可以根据各企业的需要,选取具有普遍要求的项目,改进课程设置,实现企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有着深厚的公共体育教学的底蕴,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数量、专业种类、理论知识、教学经验等综合素质上都有较高的水平和条件,为实施培训提供了人才基础。另外高校有着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实施培训提供了物质基础。

2.高校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较为完备。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且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中,许多高校还承担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任务,这些都是保证开展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必要条件。

(二)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途径和模式

1.普及型:就是在现行的公共体育教学中,相应插入一定教学时数有关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教学内容,包括企业体育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带有典型代表性的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这些项目的教授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到校外、社区、企业单位参与实践,课内课外集合,学校社会互补,使学生工作后成为一名企业内群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

2.专业型:在现行的公共体育教学班中,挑选一部分酷爱体育运动,并具有一定专长的学生组成专门的教学班,根据不同企业现实状况的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形成校企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体育组织、活动新型人才的需求。专业班学生因为有企业所需要的兼备能力,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受到有关企业的关注并容易被录用,这也为他们毕业后求职增添了一项新的优势。在企业中他们基本都是群体活动的骨干力量,能独立组织和领导群体活动的开展。

四、实施企业体育人才培训的必要措施

(一)加强思想工作

领导重视是关键,只有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关心下,人才培训工作才能得到正常顺利的开展。因为这也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学校毕业生增添竞争上岗的优势,因此这项工作重奖3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二)制定企体育人才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根据已制定的培养的总要求,认真制定好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这些教学文件中,必须把一下内容确定下来:一是设定教学计划的总教学时数;二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三是确定实习时数、方法和要求;四是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在初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使其更符合培养目标和企业群体活动实际的需要

五、结束语

学校实施企业技能和体育人才兼备是一项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他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的实施有很大的可行性。这项工作做好了,学校和企业就会出现双赢的局面,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顾圣益.现代体育管理学-理论与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互动 篇4

1.1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推进。在新的世纪,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中国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此大环境下, 中国的高校体育得到了飞速发展。据了解, 在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上, 我国现有5个专业方向, 351个体育本科专业点, 与此同时和体育相关的交叉学科也有9个专业。除此之外,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和时间以及频率都明显增多。但是, 按照我国传统教学计划中体育课程所占时数统计, 从小学到大学, 一名大学毕业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在一千个学时以上。然而, 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习惯都处于低水平, 体质欠佳, 健康状况不好, 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让人怀疑。

大学毕业生的这种状况, 问题不仅仅在于大学体育教育本身, 还在于中、小学在改革过程中墨守成规, 缺乏改革精神。例如在体育教师的选用上,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仍有相当一部分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体育课程的教学, 与此同时, 许多体育院校或者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却遭遇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

就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方面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单一, 体育内容陈旧重复, 缺乏对民间趣味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研究;第二, 体育科研课题重复较多, 科研成果没有充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多数成果停留在参加学术报告或一本学术刊物上;第三,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不合理, 导致科研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 教师缺乏科研精神;第四, 体育场地, 器材不足, 随着大学扩招人数的增加, 体育场地和器材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需求;第五, 高校体育仍停留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缺少与社会的交流, 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强。

1.2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化趋势加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对体育消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也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 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使我国的社区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 社会体育理论建设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后就新增27个, 增幅达7.6%”。

但是, 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 我国的社区体育才刚刚起步, 还极不发达, 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社区意识淡薄, 社区体育文化氛围薄弱, 缺乏体育宣传意识。第二, 社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第三, 社区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 缺少社区体育指导员。第四, 社区领导对群众的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第五, 政府对社区体育资金投入很少, 社区也缺少自身体育经费积累。第六, 社区体育理论建设滞后, 社区体育缺乏理论指导。

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评价体育教育改革的价值, 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锻炼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当今时代, 与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以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主流。但是, 如果学校体育的改革不注意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不注意学校体育的“市场化”道路, 那么,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失去强大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 中国的教育形成了“先学校后社会”的模式。“在学校就老老实实读书, 到社会就扎扎实实做事”的思想, 至今仍影响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体育教育方面, 终身体育思想是教育终身化和持续化思想在体育学科中的集中体现, 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发展。学校体育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但是, 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还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盲目性。

目前, 中国的社区体育还不发达, 然而大学是一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特殊团体, 从运动水平、运动设施和运动技术指导上来讲, 是各个社区的“体育小康村”。用中国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从建立“小康示范村”的思想来说, 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加强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 以大学体育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从而形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式发展, 对引导人们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很有必要。

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消费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周边社区, 一般都属城区, 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有体育消费的能力和保障。但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公众性设施缺乏, 在社区大力修建体育馆也不现实, 专门从事社区体育职业的人才数量较少, 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相对而言, 高校是中国体育的“发达地区”。一所高校与其周边社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不仅实现了学校各种资源的资源共享, 减少了资源浪费, 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而且社区对高校理论研究, 对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同样也推动了大学体育的发展。所以, 加强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促使其互动式发展, 有着现实意义的可行性。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认识论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到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充分运用了大学体育资源

目前, 虽然存在大学体育场馆不足的情况, 但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 高校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 特别是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能够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服务。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 一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 另一方面对高校体育资金的积累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3.2促进了大学体育科研和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大学进一步收集,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同时,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 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 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 而高校体育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大众。

3.3加快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发展, 把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职业岗位的体育锻炼者汇合在一起, 增进了人民的友谊, 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同时, 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相互影响, 是人们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3.4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学校当中的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带动的作用, 久而久之, 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5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

在大学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 在体育运动自身魅力的吸引下, 一个家庭带动另一个家庭, 一个社区带动另一个社区, 长期坚持下去, 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4.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4.1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团体

在高校中的学生会, 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 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 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 共同管理, 组织大学——社会的体育运动。

4.2筹集资金, 加强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体育人才培养

针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专门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解决的关键着手点不在于社区, 而在大学。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加大高校的体育资金投入, 对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放宽政策, 提供便利;另一方面, 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 发动群众, 提高认识, 视大学体育建设为利己利民, 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 高校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 社区也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4.3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

长期以来, 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 系部之间。参赛范围窄, 比赛形式以单人或集体的球类竞赛为主, 内容单一, 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预的体育比赛很少。大学体育应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 发动全民参预意识, 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 一个班级, 一个系部, 一个俱乐部即可。在这些比赛中, 大学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4.4实行大学体育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 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走出校门, 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走出社区。高校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体育事业的发展。

4.5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 大学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 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 要按照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如老年人喜爱太极拳、门球等慢节奏小力量的运动;中、青年男性喜爱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具有一定身体对抗或者是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中、青年女性则喜爱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不是很大运动量的运动;少年儿童等则

喜爱足球、篮球等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参与的集体项目。针对这些特点,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开办大家喜爱的体育培训班。

4.6抓好宣传工作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过程中, 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高校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 要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 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或者是每年举办一届“体育文化节”, 邀请大家来积极参与。

特别指出的是, 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 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高校校园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和管理, 使之具备基本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从小范围着手, 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纵深范围推进。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 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动简论[J].体育与科学, 2002, (2) .

[2]卢元镇等.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3]张勤.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3, (2) :1-12.

[4]杨桦等.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 2003, (3) :11-17.

例析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5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都小学姚东平

[摘要] 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体育课更是如此,没有互动,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主体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笔者认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教师相互就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将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体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和谐氛围 真正主人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活动,这种过程实际上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的影响进程。它只注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牢抓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主线,很容易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人自身、教育和社会的需要,通过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解放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影响,努力提高师生间的相互配合,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改变教学观念,建立和谐氛围

1、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例:这节课中,每名学生都有一床小技巧垫,教师准备让各组学生用这些技巧垫来进行障碍跑(或跳),发展素质。甲教师是规定了摆设障碍的方法,让学生在1分钟内摆好障碍,虽然障碍的摆法很独特、复杂,但学生练习的兴趣不大;而乙教师是让各组学生自设障碍,这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参与设置障碍,由于是自己掌控的难度和形式,学生练习起来兴趣盎然。

甲、乙两位教师的方式就透视出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以往教师在体育课堂 1

教学中大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并对学生实行控制式的管理,学生在整个过程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动性。而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去“做”,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怎样去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服务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教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让学生“自己”“亲自”获取,在新的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信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

当今的体育课堂,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引领者、服务者、帮助者。这种角色的定位,必然要引发教学形式与学习氛围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从新理念生成的课堂动态因素来看,体育教学正朝着人本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师生互为主体,平等交往。

首先,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实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师在课堂里要采用语言、肢体、情感、思维、技能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往。

如:经常用目光注视学生、向学生微笑、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等等。这些都会被学生解释为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多用学生的语言进行交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应多用肢体语言,如关怀的眼神、拍拍学生的肩、和学生击个掌等都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教师应善于原谅学生的错误,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宽容,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

二、提倡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

1、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练习、合作、交流,再练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索和掌握知识。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有不同的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与探索,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动作技能的掌握,这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与人合作,这对学生与人相处能力的很好训练,从社会角度发展了学生的适应性。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体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环节,或许就是意味着一些学生从此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例如: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石头、剪刀、布”,许多学生熟悉到了不想玩的程度,这时,老师改变游戏对手,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有三次“击败”老师的机会,创设一些不平等的条件,加强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找到“击败”老师的好办法。学生们从开始有战胜老师的欲望到后来战胜老师的“胜果”,气氛势必是特别融洽。

再如:投掷教学中,请同学们把旧报纸折成什么形状,用怎样的方法投的更远。然后学生先自己尝试练习,再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有的小组学生是将纸折成“火箭”,有的小组是将球捏成团,等一会,把讨论好的意见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方法最好。有的同学大声喊:我们的方法将是最好的。学生开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投的远的好方法,教师巡回与学生们探讨。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设计与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既是教育者,充分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合作者,全身心地与学生合作,做好合作的表率。让学生在合作体中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分不开,小组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成功,具有荣辱与共之感;二是要把合作精神渗透到整个学校体育中,课间操、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应是教学的延伸与验证,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团队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最高目标和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

2、倡导主动性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向和强度,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情景教学,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精彩的课堂导入,优美新颖的场地器材布置,不仅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大脑皮层兴奋,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情景、布置场地。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班级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对抗、团结、合作意识的活动,包括即兴发言、课堂辩论、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竞争游戏、小型教学比赛等。这样,极大地活跃了学生体育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活动中的学生寓情于境,产生乐教乐学的气氛。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一节箱上前滚翻的课中,学生由低到高进行箱上练习,有些疲倦了,这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各组自已拆开跳箱进行游戏活动,四个小组,有的将跳箱一层层竖起来,鱼贯钻过;有的两名同学站一层跳箱里面,搬运跳箱„„教师也亲自参与,然后全班选择一种最方便组织的方式进行接力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布置的场地器材,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

3、倡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中,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从教学的备课、教材选定、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后评价小结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探讨,共同备课。让学生自己来决定他们的教学内容,自己来设计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应创设空间给学生遐想,不管学生的设想多么的“不可思议”,教师都不要去阻止他们的思考活动,并且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对有创意的设想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就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一过程,教

师能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对什么满意什么不满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及学生的自身需要,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学生根据目标的要求自学思考,交流讨论情况,进而准备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自学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自学。让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相互学习、合作,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学生也根据老师列出的预习提纲提出的问题和内容通过课外活动,进行自我研究,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讨论,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个人锻炼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研讨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要注意辅导好差生,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直接、最简单方法就是鼓励学生改编他们熟悉的游戏,诸如:练习方法、练习队形、比赛的规则等的改编,让他们相互比一比“看看谁的创编得——新、奇、乐”。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使他们今后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下基础。

如:在进行搬运接力赛跑游戏时,从名称入手,教师让学生结合搬运和赛跑两个要求进行游戏方法的思考,并尝试游戏。学生从观察、体验、交流中初步了解游戏方法规则,掌握了在快跑中搬运东西的技能,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技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来设计游戏,如把东西换成别的(不好搬运的),或改成其他的游戏,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块儿尝试练习、观察、讨论、交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游戏,掌握了技能。

在课堂上,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即教师除了精讲和示范动作外,还要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得到更多地感性认识,有更多模仿教师地机会,达到情感共振,教学共鸣的效果。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快乐、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体育教学课改,要求教法要有互动性、教学行为要有互动性、学习的内容要有互动性。这些能引起互动的教学因子,只有当学生置身于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时,才能产生学的互动性行为。而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的互动了,才能建立和谐民主关系的场,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由理想变成现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融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教学水平。而建立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去为学生拓展一个空间,而不是让学生艰难的来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教师相互就会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将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体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合著《研究性学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体育互动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

一、引言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面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新时期国家对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出的总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同时也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截止2015年,长沙市辖区有高校本科25所、专科35所、独立学院6所、名办高校8所,共计74所高校。高校是体育资源相对集中地,除了满足日常教学与训练外,可以向社会开放,以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大学生走进社区,在与社区群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此,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是互惠双赢的过程。从前期调查的情况看,长沙市大部分高校会定期对社区开放,社区群众会自发的进入锻炼,但少见社区群众与大学生一起运动与交流,大学生主动进入社区的也是非常少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渠道不畅通,这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分析与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经调研选取长沙市5所本科院校(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林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和3个区(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现状开展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我们通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CSSCI来源期刊,以“高校体育、社区体育”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收集到287篇相关文献。研究国内文献的时间跨度均为2010-2015年。然后运用引文分析的方法来描述与揭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的现状及其最新趋势。(2)数理分析法:运用SPSS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3)调查法:对5所高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及3个区的32位社区体育指导员及部分社区群众进行走访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三、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社会背景。(1)深化教育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两者互动的根本原因;(2)建立健全协调发展理念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两者互动的必要条件;(3)城市环境变化与社区人口老龄化是两者互动的催化剂

2、长沙市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的现状及其特点。(1)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社区的现状及其特点。从5所调查的高校体育设施来看,长沙市高校部分体育场馆距离教育部要求标准配置还有一定差距,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5所高校全部只有少量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一般设施相对较差,而且开放的体育场馆中绝大部分属于有偿开放。所以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社区有以下特点:被动性、半开放、有偿性;(2)长沙市高校体育场人才源服务社区的现状及其特点。5所高校中,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有体育学院,湖南林业大学和湖南女子学院只有体育教学部,整体上看高校体育人才资源较为丰富。高校体育人才主要是体育教师、体育学院学生,四分之一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而且级别较高,高校学生中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很少。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校教师参与服务社区体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大型比赛裁判的身份出现,其次就是社区有体育活动时被有偿邀请,主动走近社区指导群众科学锻炼的很少。大学生服务社区体育主要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形式出现,而且正在成为高校体育人才服务社区体育的主流。所以长沙市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服务社区有以下特点:无序性、有偿性、社团性。

3、长沙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及其特点。长沙市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的社区体育工作开展分为2种形式,社区体育协会组织下的体育活动与社区群众的自我锻炼。社区体育协会每年组织的活动次数不多,参与活动的人员也相对较少,社区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群众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是社区广场和社区里的简易体育设施。在社区广场进行锻炼的人群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和中年人只有极少数坚持进入健身房锻炼,社区群众整体锻炼意识不强而且缺乏科学指导。所以长沙市社区体育开展有以下特点:单一性、盲目性、杂乱性。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长沙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整体状况不好。在高校方面,体育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并主动服务于社区体育,功利色彩较强而服务意识淡薄,对大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缺乏重视和引導,高校与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和社区体育组织缺乏沟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良好互动机制并没有建立完善。

2、建议。(1)地方体育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工作的重视力度;(2)在大学生中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大学生体育社团走进社区开展活动;(3)探寻并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4)主管部门把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工作列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5).

[2] 王雷.辽宁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互动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研究 篇7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报端,其结论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教育工作”。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1995 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面向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与儿童。尽管这样,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仍是很不乐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2006 年指出: “从1985 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普查显示: 近20 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普通青少年的体力劳动、活动减少[2];二是目前教育体制、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各大、中、小学为了防范安全事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强度等,这些过度的保护与限制行为直接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将课内、校外、假期、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活动连接起来的交点,构建符合国情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满足民生需求的表现,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互动的必然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各级学校建设并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劳动、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显出来。

( 一) 除学校以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担心因群众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情况,所以大都回避此类校园开放。学校设施作为国有资产,应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等活动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势,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既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又避免因资源闲置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 二) 通过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

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为组织,把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区体育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起到重要意义[3]。第一,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整合、发展,形成了公共体育服务最基础和广泛的发展模型。第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形式、渠道。学校体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小型竞赛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如果将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群众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只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必将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化供给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应丰富供给多元化格局,挖掘培养可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如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学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健全的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有偿或低偿服务,开拓公共体育服务新渠道、模式。学校还可配合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承办多种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稳定、庞大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 三)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交集,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体育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依赖性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者忽视了社区、家庭体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也影响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是仅凭学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时”,几节体育课就可以满足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体育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 一) 公共体育服务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得到延续

公共体育服务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体育中,这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意过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则性等,公共体育在这些方面是相比逊色的;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各个时间,接纳各种社会人群,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由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激烈程度、安全风险有时会超出管理者的预想,不如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了解,便于管控[4]。公共体育服务是在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方面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开放性、实战性的体育教育、教学。

( 二) 将公共体育服务引入监督机制,构建合理的育人环境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生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生活、学习、参与等情况,把体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同时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共体育,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将构成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构建

( 一) 基本原则

1. 公益性原则。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都属于公益事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满足、提高国民生活需求,满足国民基本体育权利的表现。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共同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为目的,和学校体育同属于非营利性行为,在服务收费上保证免费或是低廉的费用。

2. 公平性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是要将基础体育资源平均分配,是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服务,公平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因素: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的机会均等、利益均等; 二是享有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大致相当三是提供公共体育的服务标准大致相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相对平衡。

3. 以人为本原则。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国民生活,满足国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以民主、法制、人文等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监督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体现,还是国民健康水平的体现。

4. 功能对接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势在于组织活动、提供体育设施、检测体质健康等功能; 学校体育的优势在于参与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数量师资。将两者的优势项目对接,可以促进两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二) 互动模式构建

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将具体性的公共管理交与学校体育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压力,也使学校获得发展空间,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良性互促发展。

1.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公共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商,将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使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又通过密切的合作,提高两者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协作能力。例如: 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 然后,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 最后,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调整。两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划出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2. 授权模式。授权是指公共体育管理机构以授权的形式,将部分具体职能转交于学校体育负责。例如: 首先,学校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项法规、制度开展相关活动; 其次,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支持,也可向社会募集赞助,补充资金不足; 再次,学校接受政府管理,相关机构、社会的监督; 最后,学校要与政府、社会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监督,改进具体工作。

( 三) 互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场馆设施开放有限。首先,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国家投入财力兴建,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进行其他的商业运营,这与国家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 其次,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由于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体育场馆仅仅作为其主要业务的配套设施,主管领导为了避免因群众在体育馆进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管理问题、意外伤害等,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进入锻炼,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2. 专业人员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民进行体育锻炼,享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指导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的前提。专业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较少,青少年远比成人更加需要专业匹配的服务指导人员。现在,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师比例不足10%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5]。

3. 互动环境受限。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各级体育局,学校体育的主管是各级教育局。所以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缺少共同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利用主管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部分体育服务错位; 二是缺少监督制度,滋生腐败现象; 三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在互动过程中权责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或矛盾。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体育决策执行体系

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必须通过公共决策体系制定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确保在决定过程中,保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国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进行协调和沟通来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6]。

( 二) 加强培养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对基层公共体育需要的专业公共体育人才,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吸收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要[7],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使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加强上岗后针对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8]。

( 三) 体育场馆的布局、开发、建设、改建

首先,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政府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着重考虑学生体育锻炼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其次,开放所有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廉费用供给学生或学生社团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 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改建、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高便捷、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 四) 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篇8

1、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

1.1、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指导思想上, 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教学内容仍然坚持传统的以教材、大纲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未能做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 想不到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具有何种体育素质的学生。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制约了人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方式制约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已经是根深蒂固, 这导致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特点、目标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认识, 误认为体育教学是副课, 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2、“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们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往往把学习和学校联系起来, 忽视了终身教育制度的核心。“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要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 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 终身受益。因此, 终身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体育, 而要经历学前体育, 学校体育和学校后体育的连结过程。学校体育应该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系统, 在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必须重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在学校体育中, “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 这在某种意义上抑制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1.3、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丰富, 但有效利用率低

目前存在场馆资源相对短缺与场馆资源闲置的矛盾,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体育场馆的开发前景和空间巨大。但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的相对不足, 使得学校目前拥有的场馆没有达到承办重要赛事的有关规定, 场馆后继建设投入不足, 设备陈旧, 急需维修, 缺乏管理, 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

1.4、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具有单一性

绝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单一, 工作人员只管开票收钱, 经济利益至上, 对大众健身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不能使消费者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带来的精神紧张、情感失衡、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 多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有可能影响部分消费者的热情, 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

2、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

2.1、社会体育不够普及, 体育人口少

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掌握中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 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体育现状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 我国的社会体育尽管成绩突出, 但其发展水平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在社会体育普及与体育人口方面, 与世界上社会体育先进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2.2、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体育关心和重视不够

普通老百姓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仅人数少, 而且对于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政策也不太关心。据调查, 我国城乡居民中仅有5%的人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容, 有30%的人略知情况, 但不甚了解内容, 尚有65%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 在这些数字的后面, 似乎潜藏着中国社会体育的巨大矛盾和难题。一方面是国家积极提倡各种体育活动, 大力倡导“全民健身”, 另一方面则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未做出任何行动;一方面是国民经济在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 人们的社会需求层次逐步上升, 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体育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基本上无实质性进展。

2.3、体育活动场地缺乏

我国社会体育活动场地不足, 严重地制约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我国的体育场馆不足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尽管如此, 却只有10.0%的体育场馆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向社会开放, 但它却“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在锻炼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依然是“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因此, “缺乏场地”仍然是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客观原因。

2.4、自我科学锻炼能力差, 体育咨询的需求增加

人们在体育锻炼时, 出现了运动负荷不够, 健身功效未能提高, 体育项目的技能水平较低, 竞赛交流机会少等情况。因此, 随着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对科学锻炼有了新的要求, 对体育咨询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 距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 未受过专门训练, 不具备资格的人员进行指导活动的情况相当普遍, 这对社会体育的科学化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 我国学校体育教师在社会体育工作中未发挥重要作用。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3.1、经济因素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学校体育渴望进入市场, 学校对来自于校外的体育市场需求旺盛, 并且希望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最佳的结合点, 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对体育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定价、推销, 最大限度的体现学校体育的价值, 为学校体育带来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因此, 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必将朝着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花钱买健康的生活理念已经被接受。以上因素决定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经济方面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3.2、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因素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 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从而最终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学校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环并为其奠定基础。终身体育教育重视的是体育意识, 或者说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自然, 而不是简单地某人在某一阶段的运动水平。但目前,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走上社会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价值, 从而使学校体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在终身体育模式中的中心环节作用。可见,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尚未树立起完全的终身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间存在断点, 而这一断点需要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为学校体育接轨, 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3.3、体育资源因素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体育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学校体育体育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 人力资源。我国教育系统从事体育工作且受过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才约占总数的80%, 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 且门类齐全, 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专业种类、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教学经验等综合素质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面, 开展和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体育科技开发和特殊健身以及娱乐体育类的活动等, 具有明显的优势, 是很大潜力的无形资产。第二, 设施资源。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 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各地都在争相建设新的体育设施。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报告显示, 全国共有体育场馆549654个, 其中67.7%在学校。

3.4、政策因素

社会体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策因素上。近年来, 在“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查研究, 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上来。这标志着政府体育行政机构弱化了微观管理制度职能, 给社会体育组织更大的活动空间, 并在政策上给予社会体育扶持, 逐步将福利型体育变成消费型体育, 以上措施促进了社会体育的迅速发展, 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互动空间。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途径

4.1、构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型组织

学校体育要实现与社会体育发展, 首先应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 从自我完结的指导思想中解脱出来, 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联系, 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成为一个与社会体育息息相通的、灵活的开放系统。在实践中以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 将学校体育与企业、机关、社区体育联系起来, 以便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地各自资源优势, 从而扩展双方的体育视野, 拓展学身、群众参与体育的空间, 增大参与体育的机会。

4.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支持系统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社会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学校体育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体育可以通过系统的长期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既是体育教育的目的, 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走出校门, 学生将是社会体育的骨干分子, 对促进社会人口的体育活动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是社会体育人口的发展基础。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支持系统, 不仅是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关键。

4.3、加快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学校体育教学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双重重任, 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形成和强化的最佳期。因此, 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使学校体育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 与终身体育相适应, 使学校体育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突出学生在体育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具体做到:从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 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保证体育教学的连续性、完整性,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坚持健身、娱乐、终身体育原则, 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增强意志品质和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 并以个性项目为主, 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长期的锻炼。

4.4、实现体育场馆的共建、互享

拓宽思路, 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 使体育场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要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经营管理的新模式。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不影响正常的学校体育教学、不损害体育场馆的体育功能的前提下, 学校体育场馆的体育管理机构可成为经营主体, 也可采取其他方式选择经营管理机构, 如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 甚至建设体育场馆, 达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4.5、实现人力资源上的互动

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 实现体育教师对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当前, 我国体育人才结构以学校体育教师最为丰富, 社会体育人才最少, 就质量上看,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 而体育教师具有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 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角色转换比较容易;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的管理人才优势, 实现学校体育管理的“与时俱进”, 促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4.6、探索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教企 (单位) ”结合

由于我国就业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强,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是专业上的, 而且包括了身体健康水平: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以及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学校体育可以根据各企业 (单位) 的需求, 不断使学校体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企业 (单位) 的特色, 做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培养怎样的人才, 实现“教企 (单位) ”结合, 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其现实意义。

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此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呈现出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的景象。社会体育形态开始进入校园, 社会体育新兴的体育项目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新的热点。另一方面, 学校的体育场馆也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 体育教师也开始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 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具有互动的巨大潜能。因此, 努力挖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潜能, 将会推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 提高全民体质, 同时对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落实终身体育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凯珍, 任海, 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1997 (5) :6-10.

[2]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与科学, 1998.

[3]顾雪兰.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构思.体育学刊, 2003 (4) :98-100.

[4]李建国.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25 (4) 74-79.

[5]陈锡林.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有机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

[6]莫小农, 林敬松.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 2001.22 (1) :4-7.

[7]王凯珍.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Z].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12) :35-38.

[8]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 体育科学, 2000.

[9]孙淑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

[10]唐忠新.关于社区体育社会化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 2003 (2) :9-10.

体育互动 篇9

1 民俗体育教学和社区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1 . 1 民俗体育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民俗体育是组成民俗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它更是一种不可遗失的民间风俗习惯, 民俗体育是依附于民间文化发展的, 具有集体性、传统性、生活化等特点的体育活动。任何一项民俗体育的成长与发展都跟它所处的地区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的存在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习俗, 更是人们赖以留恋的生活情趣以及生活的方式, 点缀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闲暇时光。

体育繁荣是国家兴盛、民族安康的重要表现, 民俗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它适应社会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发挥着作用。民俗体育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在中国文化宣传片上、在民俗旅游介绍中, 在社区健身活动中, 在各种传统文化节上, 太极拳已然成为国家民俗体育的代表。因此, 我国诸多数的高等院校也都将太极拳列入了授课的内容, 充分的显示出了民俗体育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1 . 2 社区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它是基于基层社区以及社区内的器材设备、自然资源等物质基础, 由社区内居民实施的, 具有自发性、群体性、趣味性等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的形成及发展源于人们对身心健美, 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社区体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同时还能使人头脑保持清醒, 更利于提高现代人们的工作、学习等生活质量。社区体育也是消除社会不良情绪、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对促进我国文明建设及社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现状分析

2 . 1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现实意义

民俗体育教学通过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可以促使民俗体育教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 从而推进民俗体育的教学改革。通过开放性的交流, 促进师生对于社会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需求的把握, 从而为教师教改提供参考依据, 使学生加强学为社会的观念意识。

实现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有机互动, 能够有效地整合大学与社区的体育资源。首先, 大学师生是具有专业体育知识技能的高级人才, 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能够帮助发挥他们的社会服务功能, 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其次, 大学具有相当完备的体育设施, 但由于学校安排等诸多原因而遭到闲置, 但社区对于这些体育设备的需求是强烈的。大学基础体育设备对社区的开放, 在解决社区体育设备燃眉之急的同时, 使闲置设备得到了很好地利用, 这能够达到使双方达到互利共赢。最后, 大学的体育文化建设是符合国家政策、符合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开放式的交流能发挥出大学先进文化对社区体育文化的指导作用, 使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2 . 2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相应管理组织的缺乏以及管理职责的不明确。各体育相关机构和学校体育部门都没有设立于社区体育的衔接部门, 二者的沟通交流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这样缺乏稳定性。持久性的沟通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 体育信息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使双方都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 阻碍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也阻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的社区虽然建立了相应机构, 但由于管理层专业素质的缺失和职责分配的不明确, 大大削弱了对社区体育的管理, 使得社区体育处于模糊混乱的状态。

其次, 学校教育体制的制约也是阻碍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教育改革早就确定了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 但针对当下的教育情况, 应试教育在很多学校中任然唱着高调。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学;重视分数高低, 轻视技艺掌握;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等现象任然很普遍。这些教育弊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高分低能随处可见, 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使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这大大阻碍了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对民俗体育教学本身的忽视, 使其发展改革成为泡影, 更不要说与社区体育的有机互动。过分强调体育教学的规范化和模式化, 造成了学生运动热情的丧失, 使得他们成年后也没有参与体育的兴趣, 对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造成了影响, 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阻碍。

最后, 体育资源互补运行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 社区体育的体育设备任然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补贴, 设备的放置、护理、维修都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这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体制, 造成了社区体育资源的严重缺乏。由于目前各地区, 乃至各街区、社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社区体育的体育资源配置参差不齐, 对于全面均衡的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学校长期的封闭式教学, 使得学校的体育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闲置, 对社会体育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社区体育和民俗体育教学的体育资源互补运行的缺失, 将造成优势资源的严重流失, 阻碍体育事业发展。

3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3 . 1 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社会的现实需求, 决定了加强学校与社区横向联系的必然性。成立以政府领导为主, 以教育局, 体育局, 社区管理部门为辅助的行政管理小组, 统一领导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例如:协调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备对社区的开放问题, 专业人员的培训及分配问题, 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问题等都将作为该管理小组的工作内容。各部门分配相应的工作人员成立管理小组, 分工合作, 明确职责所在, 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 积极开展促进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有关工作,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完整有序的组织管理机构, 将从根本上推动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合理化、规范化发展。

3 . 2 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

学校应积极推广学分制、选修制的实行。增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 是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选择权利, 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定相应课程方案,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思路, 增加社会实践机会, 开放式教学, 是学生明确的意识到学为社会。

民俗体育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体育相结合, 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全名发展的社会人才的目标提到日程上来。将教学内容向社会体育方向推进, 发挥民俗体育的生活化特点, 结合社区体育适当增加休闲娱乐项目, 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又能帮助他们把所学的运用到为社会服务中去, 发挥社会价值作用。

3 . 3 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资源互补运行机制

发挥各学校体育馆优势, 向社会多方向开放, 加强场馆管理工作, 提高体育设备资源的使用率, 为社区体育进行服务。各地区在政府的领导下, 可先试运行试点开放形式, 根据试点结果, 进行完善与提升, 在实践中检验效果, 在实践中提升利用。利用高校的知名度增强宣传效果, 吸引社区居民参加。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设备资源的互补运行。

由于高素质专业体育人才的缺失, 社区体育的发展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民俗体育教学培养的正是具有专业体育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学校人才输送至社区进行体育教学与管理, 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的同时, 也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通过双方的均衡互助来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是顺应时代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的不二选择。面对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机构缺失, 资源互补不足, 教学体制阻碍等诸多问题, 我们应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讨论, 组织管理机构, 弥补资源不均衡, 改革教学体制, 针对每一个问题, 实施具体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将会促使双方利益向最大化方向发展, 使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推动全民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亭, 王宏.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5 (3) :146-149.

[2]徐泽民.试论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3) :171-173.

[3]张弘, 苗苗.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10) :98-101.

[4]刘旻航.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5) :40-45.

[5]沈乐群.关于社区体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31-33.

[6]王敬浩.从民俗体育的哲学本质谈体育教学目标改革[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58-159, 162.

[7]向绍举.成都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现状及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0.

体育互动 篇10

一、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必要性:基于现代体育课程的现状

体育课,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身体改变的教育活动。具体的活动就是进行一些关于体育运动的课程活动。体育课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但这些体系和规律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往往都是被忽视的。要么流于简单化而缺少应有的体系,要么走走形式而忽略应有流程,更为甚者,忽视了体育课程本身而改上其他课种。即便有把体育课当成真正的体育课程而设置和要求的学校,因为传统教学和考试要求等原因而改变了体育课本身的性质,没有体现出体育这两个字的内涵。主要的原因是,体育考试还不如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那样占比大,这样就导致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明确的规定。

体育教学的现状是:轻松一下,以此调节学习的紧张;进行简单的运动,走走形式;上成自习课,以此课程的时间来充实所谓主线学科的学习;这些现象都表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已经到了不可不进行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国的体育教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基于体制和传统原因,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被所谓的主线学科“占领空间”的现象存在。同时,体育教师简单形式化的教学方式也在客观上未让学生产生对体育应有的兴趣,基于此,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相结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实现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体育教学的现状。

二、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时代性:基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主要是以校园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由全体老师进行配合,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校园文化的主旨在于师生共同团结合作,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促进师生感情的同时强化师生的体育锻炼。

现代的校园文化衍生自文化,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体育文化就是体育与文化两者结合诞生出来的。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身体,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学习到不同的生活技能,还具有娱乐性,可放松心情,并且对自身的素质和组织性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

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提升,各学校开始注意将校园文化和体育两者相融合的方法研究,即校园体育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也不一样,但是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既包含校园文化又包含体育的文化;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校园中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的文化;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出的体育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三、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互动方法论:基于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认知

1.体育设施要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互动的基础模式,学生需要的是场地充足,体育设施齐全,让他们更方便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同时,体育设施还要注重文化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以此强化体育文化互动。所以,学校要强化体育场地建设,要从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角度规划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2.加强师生对体育的认知。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对体育课程还没有重视起来,所以学生对体育的作用和认知存在着偏失。意识决定行动,强化学校师生的体育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才能有效地将体育和文化进行有效互动。学校必须从制度上、宣传上强化体育课堂在校园文化中的角色作用,才能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体育,正确认识文化。所以,学校应该侧重构建体育教学的制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对体育的认知。

3.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互动的建立。

学校的体育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引导体育课程内容实现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极化,教学流程活动化。这些引导是强化体育与文化互动的前提,它不仅能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乐趣。

梦幻体育发展互动作用机理分析 篇11

关键词:体育媒体 梦幻体育 作用机制

互动性的吸引力或许与梦幻体育有更紧密的联系,这开创了观众球迷和体育赛事之间的全新关系,并转变了体育观众仅仅只是视觉参与的模式。梦幻体育始于美国,学界存在分歧,一个说法是40年前,一个说法是30年前。这取决于不同的评判标准,因为早期联赛规模小而且私人化,后来赛事通过报纸报道,实现扩大化和公开化。首次联赛开始于周报的所有人对各项体育报纸进行数据统计,比如《体育新闻》。致使体育竞技迅速发展,现在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它有一个优点是能够为“快速压缩统计数据并寄送电子邮件,或者把它们发布到网站上”提供服务,让赛事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翻倍的爆炸性增长。2009年的一项研究评估显示,美国有4000万成年人在玩某种形式的梦幻体育,相当于全美20%的人口。虽然最早的比赛开始于棒球迷,但是目前最流行的梦幻体育是美国橄榄球联赛,有93%的玩家参与,超过60%的梦幻棒球玩家,其它体育联赛总共占到了市场30%的份额,甚至更少。

这种分散的梦幻体育在澳大利亚橄榄球梦幻体育网站“FanFooty”网得以体现。它根据很多流行比赛的评分规则和体制向大家提供及时的比赛分数。但是它又将球迷评论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数据更新、得分球员、控球次数、伤员、任意球)分开。这个网站对于小团体联赛游戏者且知识渊博的梦幻游戏玩家十分有用,因为它大约每隔30秒或者两分钟就会持续更新比赛的详细统计数据并登记到相应的分数表格之中,不管这些分数有多么隐秘。这些梦幻体育参赛选手同时也是监督者,因为澳大利亚梦幻足球联盟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然而,他们也会在球迷评论席上缺席。这些评论席基本上全部由更大更新更精简的主流梦幻联盟中的新手来参加。这种安排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的评论通常具体地体现他们自己团队(超级教练或梦想队),同时也体现他们特别的评分规则和体制(球员转移所在团体或球员的观念)。第二,这些联盟由多种而非单一的球员归属体制所形成,任何一个为梦想队效力的人都可以拥有相同球员,只要他们愿意也能够负担起联赛的基本费用。适当增加新的球员也会引起很多的讨论,新的球员是否能加入团队以现在游戏的统计显示的比赛情况为准。或许游戏的技术是玩家身份地位最重要的指示。

一般情况下,梦幻体育玩家比起其他体育粉丝更倾向于关注体育。因此,大多数游戏玩家对于体育都了解甚多,这也成为梦幻联赛的一个基础。在梦幻游戏比赛中,新手会使用一些幼稚甚至毫无技术含量的战略决策。例如他们会假定自己在真实体育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样可以与梦幻游戏要求的能力相比,而且也想运用到游戏中。在梦幻游戏篮球赛玩家战略决策选择的研究中,新手玩家和专业玩家在特定领域的知识运用上千差万别。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他们提出的“启发式意识”。在梦幻游戏中,“启发式意识”可以根据其具有名字识别的优点来选择游戏的参赛者。

梦幻体育的新玩家更容易被选中。这一类的新闻和信息,以及运动员的身份转换,都会及时更新,所以爆冷门的消息将会在一天之内公布。半程转会的运动员经常会在自由人后第一个获知消息,如此就会提升他们的球队获得更大的优势。这些情形可以在实战和网络电视中看到,就像雅虎专栏作家希尔佛对圣路易斯公羊队的四分卫博尔格采访时表达的那样。例如,当经理在观看底特律和达拉斯的NFL比赛时,他可能会更想让底特律赢(他们支持此队),但更希望达拉斯队返回他们的梦幻队触底得分,这时候对立的两方就会产生分歧。尽管它们有着相同的基本特征(将观众带入到体育活动中,一个种狂热的体育参与)。由于运动竞赛通常需要调停,比赛有时候就会非常沉闷,很少甚至没有重大比赛争议事件发生。在细分了比赛的每一分钟或者每一细节后,观众彻底且普遍地以“从一个点飞向另一个点”和居伊·德波所指的“一个普遍歇斯底里的世界”融为一体,作为观看的反馈(例如了解比赛、发现亮点、预测结果)。BSkyB互动为产生一种歇斯底里的观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纵然是一个过度聚焦和细化的方式,例如最佳进球、暴力冲突事件、如何提高你的足球技能等。总之,梦幻体育给整个网络媒体带来了每年近10亿美元收入。

参考文献:

[1]黄璐,陈新平,李颖.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0(1).

[2]黄璐.对《让数字演绎体育无限精彩》中若干问题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5(5).

[3]于文谦.自媒体环境下的体育微博及其价值[J].体育学刊,2012(2).

[4]黄璐,张玉明.电子竞技运动若干理论问题商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

[5]黄璐.新闻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价值发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1).

[6]张业安.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维考察[J].体育学刊,2013(1).

[7]黄璐.《赶上了网络:卫报新闻传媒体育部案例》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4).

体育互动 篇12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全民健身

0 引言

从全民健身计划的视角下来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 是社会体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 切实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利互惠的发展道路, 已经为当代体育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和在课余时间社区居民在学校内参与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惠互利的前提下, 使得学校体育的与社区体育发展息息相关, 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 从事的工作就是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让一部分学生真正的投入到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中来, 是我们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关系

以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学校体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兴趣及能力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指在辖区内, 以辖区居民为主要对象, 利用辖区内的健身器械和场地, 为辖区居民开展的健身活动。这也反映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区别使得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学校体育在一般情况下就是学生在校园内的体育活动, 而社区体育的辐射面非常广泛, 可以在户外社区内, 也可以在室内, 甚至于平时的生活中;学校体育一般都是利用在学校的时间锻炼, 社区体育却不在意锻炼者的时间限制, 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另外, 在学校一般就是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制约学生, 而社区体育一般以居民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丰富其业余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最终需要在时间、空间和效果上高度的融合, 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融合的必要性

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也必然的多了起来。社区体育代表了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群体, 他们的锻炼水平代表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也代表了学校体育在走出校门后的落实情况。社区居民的锻炼情况、参与人数直接反映了全名健身运动开展的好坏, 同时也决定了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2.1 学校体育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基础, 是社区体育全面开展的基础。明确健康第一, 以及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对在校学生思想上的教育,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思想, 走出校门, 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社区。因此学校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同时, 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体育教学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向学生灌输健康体育的新理念, 体育课的内容安排上要符合多元化的特征, 集普遍性、连续性和大众性为一体, 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积极服务于体育事业, 献身体育事业给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人才。

2.2 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社区体育使学校体育的伸展的延续, 是在以全民健身为前提下, 在社区内开展的一系列身体锻炼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依附于学校体育活动, 许多社区居民爱好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等都是在学校内非常常见的体育项目。很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所参与的社区活动正是他们在学校中学习并擅长的运动项目。因此社区体育依附于学校体育, 是学校体育的延展, 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继续参与体育运动的保障。并且是学生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社区体育的最好的体现。因此在健身运动中,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要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相辅相诚, 不断发展进步。

3 互动融合中的互惠互利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融合:首先是发展模式表现为学校与社区形成一体化, 其次学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向社区成员开放, 再次社区和学校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学校与社区通过相互促进, 相互依靠、充分促进两者的发展。不同层次的、不同范围的互动内容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实践模式的内容。街道社区以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为载体的互动模式, 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相互依附的探索性实践。因此学校不是唯一主体, 它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明确了社区的主体地位, 在体现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原则的基础上, 两者积极配合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在校学生到社区居民等各类人群都在它的服务范围内, 为各类人群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时空的保证, 确保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确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模式。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影响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效果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是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两个系统内部存在的影响它们之间互动的一些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系统外、影响二者之间的互动效果的一些因素。学校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以及社区群体辖区内的居民, 管理单位如教育局、体育局等, 主要指导人员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内部因素。学校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与社区群体辖区内的居民的各自利益在能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时候, 管理单位之间 (教育局和体育局) 能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时, 主要指导人员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在两系统间具有激励模式并自由地流动服务时, 这些因素是互动的积极和支持的因素, 相反则是互动的消极和反对因素。由此可见, 如何有效地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调动体育活动指导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关键, 因为群众中的个人是所有因素中起最根本作用的因素。而学校和社区管理者的决策在互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它们是这两个系统的主要决策者。

社会环境因素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相互协调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如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 具有影响和调节作用。公共政策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社会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对社区和学校互动较好的示范点给与奖励和宣传。

5 结束语

社区和学校应该资源共享。中小学、高等院校、成人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 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共享体育资源, 学校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社区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场地器械的服务。可逐步分层分类, 根据自己学校情况向社区开放, 设施安全和相关配套设施、卫生等条件尚未达到相关标准的可暂缓或暂不开放。学校体育教师以及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 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由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和学校各方面负责人统一协调合作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凯珍, 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2]骆映.论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8) .

[3]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4]林少娜, 等.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上一篇:部分性葡萄胎下一篇:空间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