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包装食品

2025-01-11

塑料包装食品(共12篇)

塑料包装食品 篇1

食品关乎国计民生, 食品安全则关乎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农产品声誉和国家的国际形象。塑料包装食品从直接来讲, 不利于食品卫生, 损坏食品质量, 降低食品营养进而不利于人体健康;从长远来看, 塑料包装食品会产生大量不利于回收和处理的塑料包装废物, 从而对包含食品安全在内的整个安全体系构成严重的伤害[1]。

1 直接影响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 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达成的基本共识是, 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性的概念, 涉及到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以及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等很多个方面, 而塑料包装的使用会使得食品在卫生、质量以及营养方面大打折扣。

1.1 不利于食品卫生

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的定义是[2]:“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应当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并且该法还对包括包装材料在内的与食品卫生有关的种种内容做了要求, 要求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

塑料包装因其材料的属性, 在与食品的触过程中内含的如增塑剂、添加剂等化合物会自主地向食品迁移, 进而对食品进行污染, 从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在这里, 我们不是强调所有塑料包装食品都是不卫生的。但是卫生是相对的, 须知有些食品可能部分人群是无害的, 至少短期内是看不出危害的, 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就是不能食用的禁忌了, 这源于个体身体状况的差异性。

因此, 食品卫生是个相对概念, 并没有百分百卫生的食品。而塑料包装食品领域因塑料包装材料的特殊性, 更使得食品卫生这个参考标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损坏食品质量

我国的《食品工业基本术语》 (GB15091-95) 规定[3,4], 食品质量指的是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综合, 反映食品品质的优劣。由此我们能够看出, 食品质量, 指的是食品的优劣程度, 既包括优等食品, 也包括劣等食品。

近些年来, 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领域内的丑闻曝光, 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度, 加大了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整治力度, 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这种大力整治并未把广大农村地区纳入范围之内。因此广大的农村地区成了不法商贩倾销假冒伪劣食品的乐土, 此前曝出的“史上最牛零食”现如今正是在农村地区热销的袋装食品之一。

抛开公认的垃圾食品辣条不谈, 很多其他的袋装食品由于监管力度与深度的局限性, 在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有些城市偏远地区还在保质期之外的时间里销售。我们都是知道塑料包装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内含的化学物质向包装内食品的迁移而造成的污染就越大, 这对本就不具备高质量的食品造成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1.3 降低食品营养

塑料包装食品的营养是通过包装袋上的食品营养标签体现的。食品营养标签对所包装食品的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进行说明, 包括营养成分、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消费者购买时可通过营养标签对食品的营养成分和特性进行直观的了解, 引导消费者的购买。

塑料包装食品, 其所包装的食品都是经过加工的, 我们暂且不论加工过程对食品营养的影响, 只因其包装材料—塑料的特性, 可以预见的的是, 势必会有一部分塑料包装食品的营养降低。

近年来, 世界各国都在对包装材料化学物迁移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 我国近些年也展开了对食品包装材料化学物迁移的数值模拟, 其结论显示, 化学物在食品内存在不稳定现象, 而不稳定会导致新物质的产生。新物质的产生则意味着食品原本的构成物质发生改变, 这势必会对食品营养造成一定的影响[5]。

2 深远影响

塑料包装食品因塑料包装的寿命较短, 绝大部分的包装在一次性使用后即被废弃, 近些年来随着塑料包装的广泛使用, 这对本就难以回收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增加了不少难度。调查显示,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成为塑料包装废弃物的主要流向和污染源。

我们都知道, 塑料包装的主要成分是化学物质, 在其成为废弃物后, 通过填埋或燃烧手段处理后, 内含的有害化学物质则渗入土壤或飘向空中, 加剧了我国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并且由于土壤污染进而造成水污染, 而上述污染又对食品安全产生危害与影响, 在有效的处理措施未产生之前, 这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形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结束语

本文从直接影响与深远影响两方面入手, 分析了当前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在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了, 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直接的参与者, 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一直以来, 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近些年来, 由塑料包装引发的食品污染进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食品用塑料包装致使内含化学物质污染包装内食品,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从而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从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对食品安全的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塑料包装,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江连, 彭飞荣.食品安全法教程[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2]朱勇, 王志伟.食品包装用PVC膜增塑剂迁移的研究[J].包装工程, 2006, 27 (1) :40-41.

[3]《中国包装工业》编辑部.我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包装工业, 2009, (4) :14-15.

[4]黄桂英.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提高措施[J].山东食品科技, 2003, (5) :31-32.

[5]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塑料包装食品 篇2

根据食品包装的材料和功能的不同,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产品标准及卫生标准,主要有GB/T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QB/T1871-1993《双向拉伸尼龙(BOPA)/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膜、袋》、GB/T21661-2008《塑料购物袋》、GB/T19741-2005《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BB/T0002-2008《双向拉伸聚丙烯珠光薄膜》、GB/T17030-2008《食品包装用聚偏二氯乙烯(PVDC)片状肠衣膜》、GB/T18454-2001《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QB/T2197-1996《榨菜包装用复合膜、袋》、BB/T0014-2011《夹链自封袋》、GB/T24984-2010《日用塑料袋》、及卫生标准等。

1.1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

拉断力是指试样受拉力作用发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是指试样断裂时,原始标距单位长度的增量。通常以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的大小来衡量塑料属于延展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反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拉伸的能力,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只有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才能在使用中耐用,保证食品包装袋在运输过程中不易破裂。在检测的过程中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的数值小、拉断力的数值也相应的小,这与生产过程中拉丝严重,造成薄膜容易拉断,使产品不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1.2剥离力

表征了两种不同材料间复合质量的好坏,将规定宽度的试样,在一定速度的条件下,进行T型剥离,以剥离15mm宽复合层所需的平均力值表示。通常复合膜(袋)会有印刷、裁剪、封合等后加工,剥离力不良的产品在随后的加工、包装、使用中可能发生层间分离,而层间分离的包装袋将引起其力学性能、阻隔性能的下降,从而影响包装物的质量或保质期[12]。造成食品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原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等因素。

1.3封合强度

它反映食品包装袋封口的牢固性。作为包装材料要求包装后有良好的密封性,封口处不能出现封合不严或封合强度不够而出现开口现象,使包装物泄漏或漏气,导致包装食品变质[12]。不同材料的薄膜在热合时,应选择适宜的温度、压力、时间条件,如果温度、压力和时间达不到要求,包装袋的热合部位不牢固,造成热合强度达不到标准要求,使用时容易开裂。1.4抗摆锤冲击能是指在高速冲击负荷作用下一次冲断时单位面积上所消耗的功,是衡量材料抗冲击能力的指标。复合膜(袋)包装食品后在堆放、运输过程中对外界冲击或撞击破坏的抵抗能力。这种外界的戳穿可能来自于包装物品后的装箱、运输撞击,也可能来自有锐度的包装物品,因此包装材料需要有一定的冲击韧性,确保包装后的产品在装卸、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完好性[1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薄膜表面拉丝严重,薄膜的抗冲击性能就会下降,容易造成薄膜破裂。

1.5水蒸气透过量

水蒸气透过量是指在规定的温度、相对湿度,一定的水蒸气压差和一定厚度的塑料薄膜条件下,1m2的试样在24h内透过的水蒸气量。阻隔性能好的材料能有效的防止水蒸气的渗透对食品带来影响,对食品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水蒸气透过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工艺控制不到位,基材种类选择及产品结构设计不合理所导致。水蒸气透过量的检测有效的防止企业过度包装,帮助企业节省成本,企业也可以根据产品的保质期设置包装材料阻隔性能的参数。

1.6氧气透过量

在恒定温度和单位压力差下,在稳定透过时,单位时间内透过塑料薄膜单位面积的氧气的体积。材料的阻隔性能对食品中的活性物质影响显著,会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使食品变质、发霉,因此不同功能的食品包装材料都对阻隔性能提出了要求。氧气的存在是食品发生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保存期、不同种类的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对氧气透过量的要求不同。氧气透过量达不到要求的主要原因有:(1)薄膜外观不符合要求,例如薄膜存在硬块、气泡、折皱、破洞等;(2)使用的材料不满足包装要求,不同的食品应选用不同材料进行包装。

1.7耐压性能

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包装袋能保持一定的时间不出现破裂、渗漏。包装袋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承受外界的压力,受到挤压或堆码过程中出现破损、渗漏的情况,从而影响包装质量性能。食品包装袋在耐压性能试验时,样品在一定压力和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和渗漏,特别是热封部位受力大,容易造成热封部位开裂。1.8跌落试验跌落试验是将包装件按规定高度跌落于坚硬、平整的水平面上,评定包装件承受垂直冲击的能力和包装对内装物保护能力的试验。用来模拟产品在搬运期间可能经受到的跌落。食品包装袋在跌落时,由于包装袋内部的气体对包装袋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若包装袋的抗冲击性能差,则包装袋易在袋体发生破袋。

1.9耐热性、耐高温介质性

是指塑料抵抗高温引起的变形、变软、尺寸改变、强度下降、老化和分解的能力,用于高温、高压蒸煮灭菌食品包装袋或用于微波炉加热食品包装时,材料要具备耐高温性[13]。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剥离力、热合强度的不合格,直接影响耐热性、耐高温介质性项目不符合要求。

1.10溶剂残留量

单位面积塑料复合膜(袋)中残留溶剂的量,包括溶剂残留总量和苯系溶剂两项指标。检验的主要成分有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苯、甲苯、二甲苯(含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类溶剂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道和皮肤都有刺激作用。复合膜(袋)在加工过程中印刷油墨和胶粘剂中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在使用过程中会迁移到食品中,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生产企业应选择环保的油墨和胶粘剂,印刷设备的干燥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效控制溶剂残留量的方法。

1.11甲苯二胺

甲苯二胺是致癌物质,是复合包装用胶粘剂的一种组分,甲苯二胺广泛存在于复合食品包装袋中,不合格的复合食品包装膜(袋)中可能含有高残留。由于其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刺激作用,毒性大,在实际生产与应用中均应对复合食品包膜(袋)中甲苯二胺的含量及迁移量应加以严格控制。

1.12蒸发残渣

总迁移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可溶性及不溶性物质的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卫生指标,反映了食品接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遇水、醋、酒、油等液体时析出的化学物质量。总迁移量数值越高,表示产品溶出物质越多,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导致总迁移量不合格的因素有:厂家用非食品级原料甚至是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废旧回收塑料生产包装袋,或在生产中过量添加助剂。

1.13高锰酸钾消耗量

浸泡后的蒸馏水溶剂中的高锰酸钾消耗量或叫做耗氧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有机物质及不溶性物质的量。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不明有机物进入食品中,导致污染食品。导致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的原因很多,如油墨、胶粘剂、添加剂等都有可能导致不合格,企业在生产中应加强对原料的检验,生产工艺的控制。

1.14重金属

重金属因其不易通过代谢排出人体,同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例如慢性铅中毒主要对人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有影响[12],因此,无论什么材质的包装材料都对铅含量做出了规定。通过规定体积的4%乙酸溶液浸泡包装袋的内侧,测定浸泡液中铅的含量。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应正确选择原料、添加剂和颜料,才能使产品符合卫生要求。消费者在使用塑料包装袋时,应注意不要将热的食物直接装入包装袋中,以避免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析出。

1.15脱色试验

脱色试验项目的检验主要是考核食品包装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脱色情况,脱色试验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添加的颜料进入食品中[14]。有颜色的塑料包装袋,例如:蓝色、红色、绿色等,是生产企业使用着色剂的原因。着色剂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脱色试验是检验着色剂脱色的情况,避免着色剂迁移到食品中,损害人体健康。

2提高食品塑料包装质量的建议

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检验,配备了较齐全的检测设备,对产品严把出厂关;对生产原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各环节均达到洁净化要求,对生产环境控制严格,设有防尘、防静电、杀菌等设施,并严格控制人员的出入;在生产上注重产品的安全性,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的相关条件组织生产,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15]。(1)从源头抓起,控制产品的质量。企业应掌握主要原材料的检测,对出厂产品应进行出厂检验。原材料没有检测能力的应从正规厂家进货,进货前应查验检测报告。出厂检验无检测能力的应到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送检。对配方不得进行随意更改,更改配方的新产品需进行型式检验。(2)对主要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企业生产的主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从业水平。(3)生产设备和计量设备加强管理。对于常用的计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以防止因计量不准影响产品质量。(4)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注重企业形象的提高,注意培育自身品牌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扒开食品毒包装 篇3

食品包装被称为“特殊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它在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等方面的点点滴滴都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然而大多数人往往被精美的包装外观所迷惑,被色彩缤纷的图案引发了错误幻想,被伪专业词汇干扰了判断,在扫一眼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后,将手中的食品放进购物车。

食品包装,让我们在与时间争夺食物的“战争”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容忍它损害自己的健康。

改变—向来是在路上慢慢行走的,你可能很难看到问题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但是在此之前,你有权并且至少应该知道:

在纸包装的液态食品中,真正与其直接接触的,其实是最里层的聚乙烯,并不是纸板;

在登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录》之前,全氟辛烷酸已经被应用了半个多世纪;

在中国大陆地区,伪造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最低可能只需缴纳500元罚款;

浅谈食品塑料包装制品的质量控制 篇4

1 食品塑料包装制品行业现状

根据2015年国家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对国内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的调查, 此类产品生产企业的总体水平不高。国内注册的食品用包装生产企业总量为3 700家, 但是大部分都是作坊式或者小企业, 员工数量仅为十人左右的就占据1 100多家。很多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设备还是生产工艺及质量检验手段都比较落后, 甚至多数小企业的原材料和成品并不经过检验, 也没有基本的规格合格证等, 某些小企业甚至直接利用回收材料生产食品用塑料包装, 造成不少产品质量低劣。由于一些食品包装制品的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 特别是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使得塑料包装中的物质向食品中迁移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比如安徽毒奶瓶事件;巧克力被包装中的矿物油污染, 致使部分儿童出现癌症等, 所以, 加强对食品塑料包装制品的质量控制是当务之急。

2 影响食品塑料包装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

食品的塑料包装制品所用原材料都是由塑料与多种复合材料构成的, 在包装食品的过程中, 材料中所含的元素会发生转移, 造成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同时, 如果包装材料选取不当则无法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的安全, 这些都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因此必须选择正确的原材料、合理掺入添加剂, 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在塑料包装的生产过程中, 有部分企业用废品回收的废弃塑料融化后作为原材料, 或者使用工业级的材料生产食品包装, 这些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源、塑料老化等产生的小分子或单体, 还有在回收当中残留的添加剂、重金属, 并且回收的塑料力学性能和成型性能并不好, 在包装成型当中需要使用添加剂改变其特性, 这些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2.2 产品质量检验技术不完善

在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的生产中, 需要从原材料进入生产现场前到产品出厂都进行严格的理化性能检测, 这些检测包括阻隔性测试、强度测试、理化检测三个方面, 同时还要根据食品相应的等级标准进行检验。其中阻隔性测试是指检测塑料包装材料对气体、液体等物质的渗透阻隔作用。主要检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透过率, 还有对光照的通透性、雾度等, 以牛奶糖的包装为例, 牛奶糖属于乳制品, 要求包装具有较强的氧气阻隔性能, 否则容易变质, 而普通的塑料包装达不到要求, 需要在单层聚乙烯塑料薄膜上覆铝箔或者特殊涂层, 一些企业不但不做此类工序, 甚至连包装的阻隔性检测都忽略。

强度测试是检验塑料包装在运输和分派途中抵抗拉力、断裂和变形的能力, 以及耐受封口时的热度、强度等的能力, 所以在检测当中还需要对塑料包装进行以上检测, 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延长保质期。

理化检测主要是对塑料包装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源或者有害残留进行检测, 检测方式有蒸发残渣、高猛酸钾消耗量、重金属、脱色试验等步骤, 少一环都不行。理化检测关系到包装的卫生安全, 是必要的检测。理化检测不仅可以将原材料上的有害物质检测出, 还能检测包装在印刷、与其余材料复合当中使用的各类添加剂、辅助剂、溶剂等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由于理化检测较为复杂, 部分小企业只会选择检测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有害物质, 检测方法更是不尽合理, 无法真正地测出塑料包装中的有害物质, 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3 生产工艺有待加强

不同规格的食品包装有不同的加工参数, 比如复合包装中的BOP薄膜加工难度较大, 国内现有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 成膜性较差, 容易造成包装漏气, 影响食品安全, 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生产工艺。同时由于BOP材料的吸湿性和防水性较差, 需要与相应的复合工艺技术密切配合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此外, 还要将检测技术与原料渠道控制相结合,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包装质量, 加强食品安全。

3 提高塑料包装制品质量的对策

3.1 严格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为了消除包装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并在制度中规定了三十九种食品用塑料包装制品的准入市场标准, 但还是无法杜绝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对塑料包装制品质量的控制, 需要设置强制性准入制度, 对企业的生产环境、人员卫生健康、原材料的选用、生产工艺控制、产品检验以及检验方法等制定专项或特定要求, 使得包装的安全卫生处于可控制状态。

3.2 量化食品包装中的残留物质

目前国内食品包装安全标准的规定还不完善, 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和生产脱节, 并且针对性不强, 导致国内食品用包装产品质量整体不高, 需要完善相关法规标准, 对食品包装的添加剂、规格、参数、指标等进行明确要求。比如对于保鲜膜中存在的溶剂残留, 规定不能大于10 mg/m2, 但是没有针对各类残留溶剂的成分和限量给定具体指标, 导致执行标准存在困难, 因此应将各类参数的指标量化, 使得质检机构及企业检验部门对塑料包装中溶剂残留的检测有据可依, 以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3.3 量化检验责任

量化质量检验责任, 就要明确检验人员的职责、明确应执行的相关法规标准、明确市场准入标准。企业在原材料进厂时要全面认真检测, 产品出厂前也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 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 将产品卫生安全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让企业各部门明确质量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以此加强对塑料包装制品的质量控制。

4 结束语

在食品塑料包装制品的质量控制中, 需要从国家制度、企业生产管理及加强检验等多个方面入手,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摘要:简述了国内食品塑料包装行业的现状, 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因素, 基于此, 提出了提高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食品,塑料包装,质量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明元, 胡银川.食品塑料包装中PAEs迁移危害研究现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0 (1) :14-17.

[2]侯汉学, 董海洲, 王兆升, 等.国内外可食性与全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 (5) :79-87.

塑料包装食品 篇5

饮料瓶不要反复使用

“不论是矿泉水瓶还是其他的饮料瓶,一般都以PET为材质。”专家接受某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以PET为原材料的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并不耐高温,一般在温度达到70℃时就会变形,而且长期处于高温状态,部分生产时的加工助剂会溢出,这些物质将会对健康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专业的研究数据,但依然要提醒车主朋友,在炎热的夏季最好不要将矿泉水、饮料等长时间放在车内。

此外还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有些消费者为了图方便,往往习惯把饮料瓶当成临时水杯,专家表示,任何产品都有使用方法,从设计目的来看,饮料瓶就是一次性使用的产品,消费者最好不要反复使用。

太“花哨”的包装并不好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现在制造食品包装的原料是安全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食品包装都是合格产品。从以往的抽检情况来看,不合格的食品包装除了本身的质量问题,还会涉及一些安全指标。许多食品包装袋上都印有五颜六色的精美图案,越是精美,所用油墨就越多,所含苯类物质也更多。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专家建议消费者,选购食品的时候,别忘了看看外包装,包装越简单越好。辨别食品的塑料包装还可“眼看鼻闻”,除了看包装标识和色泽是否正常,还可以闻闻是否有异味,如果有的话,最好不要选购使用此类包装的食品。

塑料包装正常使用很安全

不论是塑料瓶,还是各种塑料袋,其实许多人对塑料的食品包装一直显得不太放心,有的人甚至认为塑料是“有毒”的。某报社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塑料食品包装的这种担心可能来自聚氯乙烯,由于含有易挥发的增塑剂,软聚氯乙烯薄膜目前已被淘汰,不再使用于食品包装。

专家介绍说,目前常见的食品包装材质中,包括了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PET或PETP)等,比如家用保鲜膜的原材料一般选用PE,透明度高的PP常被用来制作塑料盒,而具有良好透明度,且表面光泽度高的PET则成为代替玻璃瓶最合适的塑料瓶。选用这些原料制成的塑料瓶、塑料袋,正用于我们生活中各种食品的包装之中,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正常使用这些包装,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安全的。

真空包装充气包装看对象

真空包装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不过某报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有些食品采用的是与真空包装截然相反的充气包装,这两种包装方式孰优孰劣呢?专家介绍说,真空包装的原理是排除氧气,减少或避免脂肪氧化,并抑制霉菌和其他好氧微生物的繁殖;而充气包装采用的方法则是先用真空泵抽出容器中的空气,然后导入惰性气体并立即密封,填充惰性气体后的食品可以适当防止油脂氧化。

食品毒包装可能比有毒食品更害人 篇6

科学家在格陵兰岛的北极熊的脂肪里,检测出致癌物质全氟辛酸胺,也就是PFOA: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对在该院出生的300名婴儿的血液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00%的血液样本中含有PFOA,99%的血液样本中含有PFOS。这说明这两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仅存在于人体内,而且严重污染了自然,就连生活在遥远寒冷的北极的动物也不能幸免。

祸起萧墙

PFOS和PFOA都属于含氟化合物,进入人体后,迅速集结以至危害健康,其隐蔽性及危害范围之大,让健康学家们惊诧不已。

起初,专家们也搞不清楚它们是如何进入人体的。PFOS常用于纺织品、皮革的防污防水涂层,而PFOA则广泛用于家具、金属、防火泡沫和包装材料的表面,并未用于食品添加剂。

经反复调查后发现,问题就出在食品包装上。商家在包装爆米花、比萨、奶酪和方糖等的防油纸上使用了聚四氟乙烯涂层,而生产聚氟乙烯必须使用PFOS或PFOA。

此外,杜邦公司的“特氟龙”系列,也是此次事件的重要推手。美国环境署在对杜邦投诉中指出,该公司在特氟龙的生产中添加了PFOA作为助剂,而生产出的产品广泛用于不沾锅上。除此之外,美国的很多快餐店也在铝制蛋盘上使用这种不沾涂料未降低成本,玉米片制造商则把它涂在刀片上,借以减少残渣的积聚,延长有效工时。

鉴于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明确规定,当食品接触物质累加迁移量大于0.5ppb(10亿分之0.5每单位),就应进行遗传毒性实验,因为即便是致癌物质的低迁移量,也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两年前,加拿大成为全球首个将含有双酚A的环氧树脂列为有毒物质,而且禁止使用的国家。因为在所有食品和饮料罐的内壁表层都有该物质存在。

包装之毒猛于虎

中国的情况自然更不容乐观。

4年前,兰州市定西县佳鹏食品厂生产的600多箱薯片被集中退货,原因是撕开包装便可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后经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认定,怪味源自残留在包装袋上的苯。包装袋上每平方米苯的残留量达到9.7毫克,属于严重超标,因为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每平方米不超过3毫克。

兰州市质检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立即在全市范围进行了一次集中抽查行动。将7家生产复合型食品包装膜的塑料彩印企业生产的样品,分别送到省质检中心和国家包装制品质检中心。

检测结果触目惊心,一家企业的送检样品中苯残留竟超出国家标准的10倍,使用这样的产品等于让消费者吃毒药,而这家企业生产的正是奶粉包装袋。后来,6万多个已经发货的包装袋被及时追回销毁,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此事引起了国家质检局的极大关注,一场针对食品包装材料的查伪打劣行动迅速在全国范圍内展开。

我们使用的一次性餐盒的问题最严重,全国抽查发现,近50%的产品不合格。包装熟食的一次性塑料餐盒、碗和托盘的原料中混有大量有毒的废旧塑料;有近30%的食品用塑料复合膜(袋)苯系溶剂残留超标;7成以上的塑料餐盒没有明确属性标识,或虚假标注……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用于包装食品的包装袋大多数都不合格。如上海每年使用塑料袋2.4万吨,其中有一半是小作坊生产的再生塑料袋,其在市场上竟然被当作食品袋使用。

有关专家指出,不合格的餐盒和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虽然不会像感染病毒、细菌那样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立竿见影的危害,但往往会导致慢性中毒,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尤其不利。劣质餐盒遇热或遇到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的化学物质;超标的苯容易诱发癌症及血液系统疾病;而长期食用PVC保鲜膜包装的食品,不但有致癌危险,而且可使男性精子数减少,导致不育。

相关机构应针对食品包装业产、供、销呈现的乱局,制定出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和法规,使行业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何鉴别有毒包装

按照有关规定,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必须注明“食品用”字样,但实际情况是,市场上劣质食品包装袋到处泛滥,甚至品牌餐饮店、大型超市的塑料袋都没有相关标注。所以,学习鉴别食品包装袋的优劣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选择和使用合格的食品包装袋,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品用的塑料包装袋外要有中文标识,标注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并在明显处注明“食品用”字样。产品出厂应附有产品检验合格证。

2应在使用前先闻一闻,鉴别有无异味,有特殊气味的塑料包装袋不能用于食品包装。

3有颜色的塑料包装袋不能用于食品包装,因为这类塑料包装袋往往是用再生塑料制作的。

4尽量选用不加涂、镀层的材料。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了使包装更加美观、耐蚀,大量使用附带镀层的材料。这不仅给产品报废后的材料回收、再利用带来了困难,而且大部分涂料本身就具有毒性,一旦污染了包装内的食品,就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鉴别塑料包装袋有无毒性的简便方法:

无毒塑料袋放入水中后,可浮出水面;而有毒塑料袋因添加成分较重,所以沉底不上浮。

用手触摸塑料袋,通透、有润滑感的为合格产品;手感滞涩、表面粗糙的多为含毒产品。

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动,发出清脆声者无毒;反之则有毒。

把塑料袋剪下一点,用火烧,有毒的不易燃烧;无毒的遇火容易燃烧。

在挑选瓶装饮品时,一定要挑瓶子厚薄适中、手捏不会轻易变形的。瓶子的透明度最好自然,有些太过透明的塑料瓶,可能是加入了含双酚A的透明剂,这种物质对孕妇、儿童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 篇7

“安全”、“方便”、“保质期”这三项考量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赋予食品包装艰巨、神圣的责任, 也使食品包装成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之一。食品包装一直是食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它是延长食品保存期、防止食品在流通环节中遭受污染、保护食品原有质量和品质不受破坏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包装解决方案还可带给消费者舒适的感官享受。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食品综合要求的提高, 食品包装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为与业内朋友共同探讨有关食品包装的技术、设备、应用等问题, 我刊隆重推出“食品包装”栏目, 全面关注食品包装相关的各类信息, 将更多有价值的实用技术、信息传达给读者, 为企业寻求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本期“食品包装”栏目将重点介绍食品包装喷码技术和设备, 食品包装机械、设备等。通过一串数字确认食品的保质期, 通过一组条码完成食品的追踪与溯源, 标识作为食品包装的组成部分, 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赋码设备是确保标识准确、安全的关键, 为帮助食品企业解决如何选择适合产品特性的赋码设备问题, 我们联系了多家该领域的优秀供应商并将他们的心得组织整理, 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参考和借鉴。包装机械、设备是食品包装的基础, 它们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包装过程, 随着包装技术的不断发展, 包装机械与设备也在不断更新, 对于五花八门的食品包装机械、设备, 食品企业应该如何选择,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 给食品企业一些参考。

塑料包装食品 篇8

目前, 食品安全已是广大社会人士关注的重点, 用塑料袋包装的食品, 其安全性渐渐引起人们注意。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塑料袋多以聚碳酸酯、聚乙烯以及聚丙烯等为原料, 经过吹塑或是注塑等程序来生产塑料制品。检验中如果发现化学指标和卫生指标不合格的塑料制品就会限制使用, 因为不合格塑料制品中的有毒物质会渗进食品中, 被人食用后会造成重大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的作用

食品安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危害食品安全性也有很多方面, 比如在包装、贮存或是运输等环节, 由于包装材质差, 加上保鲜技术与冷藏技术落后, 在这些环节中就比较容易导致质变问题出现, 其中腐烂、霉变以及质变是主要问题。根据报道可知, 在发展中国家中因这些问题造成食品损失的情况, 每年达到总产量的40%以上。据调查知悉, 我国将近30%的果蔬、粮食等在销售过程中, 因为质变造成了极大浪费。而广泛应用食品塑料袋, 有效保护了食品安全,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延迟了腐败、变质现象出现, 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从而减少了浪费和损失。食品塑料袋已成为了日常生活和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包装物品之一, 并且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已必不可少。

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问题

当前, 用来包装食品的塑料袋主要是由天然气或石油等原料制成, 也有大部分是用化工材料制成的, 如乙烯以及丙烯等。食品塑料袋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 多以碳氢化合物为原料制成, 因此, 分子结构较为稳定, 具有着较好的卫生性能与机械性能。在生产管理上, 只要严控单体含量, 严把质量关卡, 适量使用, 就不会影响食品健康安全。生产过程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 只有保证塑料包装材料安全, 才能不对人体产生危害。但如果监管局在生产上管理不到位, 不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用量和生产程序, 塑料食品包装就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对使用者带来负面影响, 严重的会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 所以在监管上要严格把关, 提高重视力度。

生产问题

一些常用塑料食品包装, 包括PS合成树脂和PVC等, 在这些制品中往往会含有少量的单体或是比较容易挥发的物质。因此, 对于单体含量和产品中的添加剂都有严格要求。

使用问题

不科学使用塑料食品包装, 会造成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如塑料餐具、保鲜膜或是普通的PE等置于微波炉里加热, 都会引起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每种商品都有自己的特性, 都有自己的使用特性与所适用的范围。普通的PE制品密度较低, PVC保鲜袋耐温度较低, PE软化温度大约在98~110℃, 保鲜膜软化温度在55~79℃, 两者都不适合在微波炉里加热。PS类的制品, 它的软化温度大约在87~97℃, 所以不适合用来高温加热, 但是在80℃以下使用是相对安全的。过高的微波炉温度会引发安全性问题, 且在高温下和不科学地在超出适用范围使用, 不能说明是材料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 以上的塑料制品, 只要在正常使用范围中, 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

认知问题

最近几年来, 人们一直认为塑料制品对人体有极大伤害, 相信塑料制品有毒与致癌的传言, 媒体、报刊以及互联网也大力宣传塑料制品的危害。这些不实传言早在十多年前, 国外某些媒体也报道过, 但是目前这些传言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塑料知识不了解, 或者采用了不科学的使用方法, 还有就是商家为了减少成本, 减少工序, 造成塑料制品不合格。而消费者缺少对塑料制品的了解, 导致被一些不实传言误导。这些错误的传言不仅造成消费者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错误认知, 也对塑料包装产品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阻碍了塑料行业发展。

提高塑料产品质量的对策

加强原材料管理

产品合格与否, 很大程度是根据化学指标和卫生指标来确定的, 在检测中发现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所以, 提高塑料包装原材料的质量是保障产品合格的重要措施。在产品入库时, 外购人员或部门应加强检验制度。

改进生产工艺

工艺文件作为工厂指导生产与技术管理的重要依据, 也是一种保障产品质量的手段。企业对于产品的研发要根据技术和产品设计编制工艺文件, 这样有利于产品生产。

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

企业应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 注重机器的保养, 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 这样制造出来的合格产品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另外, 在人才培养上, 要加大培训力度, 对于工艺控制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 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国内食品塑料软包装的应用误区 篇9

聚乙烯薄膜不宜作含植物油食品包装

PE (聚乙烯) 塑料薄膜在实际流延或吹拉制作中, 为了增强或互补薄膜的性能, 常按比例将高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和线形聚乙烯等混合使用。哪种物质占比例大, 薄膜就用该物质命名。例如, 牛奶包装薄膜含高压聚乙烯的成分多, 就称为高压聚乙烯薄膜。酸奶、方便袋包装薄膜含低压聚乙烯的成分多, 则称为低压聚乙烯塑料薄膜。

虽然PE保鲜薄膜的透气性能好 (包装水果、蔬菜有保持水分和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的效果) , 但是, PE薄膜接触植物油后, 会迅速渗透、溶胀、变色, 如包装含植物油的食品, 不但会大大缩短食品的保质期, 而且长期接触植物油, PE薄膜内的“萘”会析出溶入植物油中, 有害人体健康, 所以PE薄膜不宜用来包装油炸食品和含植物油的食品, 也不宜包装含有油脂的瓜籽、干果籽、坚果籽等食品。

五层以下共挤PE塑料薄膜不宜作奶类包装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牛奶及奶制品包装或酱油、醋的包装等均为典型的共挤塑料薄膜包装。透明的无印刷的真空或蒸煮包装袋, 也是共挤塑料薄膜包装。牛奶包装虽然采用了外白内黑的黑白共挤塑料薄膜, 有效延长了保质期, 但如果使用三层共挤塑料薄膜, 会因为缺少阻隔层, 而使包装内容物无法达到包装上所标注的保质期限。

加有EVOH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阻隔层的五层共挤和涂敷PVA (聚乙烯醇) 阻隔层的塑料薄膜, 能延长保质期限, 但成本较高。因此, 一些企业选择用两层或三层共挤的黑白塑料薄膜和象征性涂有阻隔材料的PE薄膜作牛奶、奶制品或酱油、醋等产品的包装。掺有黑颜色母料的PE薄膜直接接触食品, 会有惰性炭黑颜料渗入包装食品的现象发生, 造成食品污染, 而象征性的涂沫一层具有阻隔材料的塑料薄膜, 不能真正起到包装的阻隔作用, 会影响食品的保质期。

DAL真空镀铝薄膜不能替代AL金属铝箔

AL金属铝箔具有闪亮的金属光泽, 无毒、无味、无嗅, 遮光性极好, 反光率可达95%, 高温和低温状态稳定, 在73-371℃范围不涨缩变形;阻隔性好, 阻气、阻氧、阻湿、保香, 是高档包装极佳的中层基材薄膜;多用于巧克力的高档包装、方便面碗的封口盖膜、啤酒和香槟酒的封口商标、奶和奶制品、果汁的纸/铝/塑复合包装、食品和调味品的高档保香包装、熟肉制品的蒸煮包装等。

DAL真空镀铝薄膜是在真空状态下, 用蒸镀的方法将99.99%以上的高纯铝镀附在BPET (双向拉伸聚酯) 、BOPP (双向拉伸聚丙烯) 、PVC (聚氯乙烯) 、CPP (流延聚丙烯) 、CPE (氯化聚乙烯) 的塑料薄膜上的产品。镀铝薄膜的阻气、阻氧主要依靠镀铝薄膜基材膜的本身, 而不是镀铝层, 镀铝层只起装饰作用。虽然, 真空镀铝塑料薄膜机械性能好、镀铝面平整光亮、不易产生针孔、装饰性强, 有一定的阻气、避光、屏蔽的作用, 可以互补压延铝箔强度低、易撕破、折叠时易断裂、容易产生针孔、不耐酸碱的缺点;但是真空镀铝塑料薄膜的铝层抗水性能差, 遇湿会脱落, 脱铝会造成复合包装袋的开层。此外, 铝层太薄 (镀铝层只有400Å) , 也就是说镀50000m2的塑料薄膜只需要1kg左右的高纯铝, 其遮光和屏蔽性能远低于压延铝箔 (金属纯铝箔) , 而作为基材的BOPP、PVC、CPP、CPE等薄膜的阻隔性也不好, 所以用上述基材制成的镀铝薄膜不能做真空包装。

PET (聚酯) 薄膜不能代替PA (尼龙) 薄膜

蒸煮包装食品, 一般是通过蒸煮将内装食品中的菌类杀死, 而延长内装食品的保质期, 这要求包装具有非常好的透气性和导热性。PA薄膜水蒸汽透过率很高, 金属铝箔是良好的导热体。而有着优异绝缘性能和良好阻气性能的PET薄膜导热性并不佳, 其水蒸汽透过率很低, 可阻止部分或减少蒸煮温度的导入;此外, PET薄膜本身硬度、挺度高, 空气不易抽尽, 虽然有优良的阻隔性, 但是却减弱了蒸煮杀菌的效果, 故PET只宜做真空包装, 不能制作蒸煮包装。

用PET薄膜替代PA薄膜制作蒸煮包装或增加复合PET薄膜的四层蒸煮包装, 只能降低成本, 但却没有PA/AL/CPP三层复合蒸煮包装的杀菌效果好、保质期长。

纸塑复合薄膜包装不一定环保

纸塑复合薄膜的包装是纸与塑料的复合包装, 通常采用纸流延PE和PP (聚丙烯) 的复合加工工艺复合而成 (用干式复合方式加工成本较高) 。纸塑包装比塑料包装的透气性好, 但防水性和阻隔性差, 因而常用于需要释放和吸湿物品的包装, 如樟脑片的内包装、防潮剂 (干燥剂) 等的包装。纸只有复合了塑料后才可热封制袋, 但复合后不利于回收或自然分解, 此外, 纸的制作原料是木材, 大量使用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因此, 一些人认为的纸塑复合包装较塑料包装环保并不合理。

食品塑料软包装消费使用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 由于消费者对塑料软包装应用知识了解甚少, 往往不能正确使用, 这对人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潜在危害。

PE薄膜不宜直接包装食品

PE薄膜和方便袋不宜盛放或长时间盛放含植物油的食物, 尤其是不能盛放热的食品或加热食品。用其包装含植物油的食品、热豆浆或盛放剩菜, 是非常不科学的, 包装和覆盖后进微波炉里加热更是有害。此外, 彩色PE塑料薄膜袋, 如彩色背心包装袋、彩色手提袋、黑色垃圾袋等均不能包装食品, 因其在制作中加放了大量的颜色母料和再生塑料, 会污染食品。

PE塑料容器不宜盛放植物油或热饮

PE属于惰性聚合物, 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 在常温下可耐酸、碱、盐类溶液的腐蚀。长时间接触脂肪、芳香族溶剂会溶胀或龟裂。温度超过60℃, 会有少量的内在物溶出, 接触植物油后也会溶胀、渗透、变色, 长时间接触还会使其内在物“萘”析出溶于植物油中, 导致容器内的植物油产生异味, 危害人体健康。所以PE塑料容器不宜用来盛放植物油和60℃以上的热水、热饮料、热茶、热奶或热豆浆。

PVC薄膜不宜包装食品加热

PVC的热收缩薄膜可做矿泉水、饮料的瓶标, 也可以制成很薄的保鲜膜。P VC保鲜膜不但能保持鲜肉的水分, 还能很好的保持鲜肉红润的色泽;但不可以包装食物加热, 因为PVC保鲜薄膜遇热后薄膜内的柔化 (增塑) 剂会析出而污染食品。除PET、PA等极性薄膜外, 其他的塑料薄膜包装加热后都会污染食品, 危害人体健康。

将PVC增塑后制成的薄膜, 抗拉性能、柔软性能、耐老化性能都会大大加强, 通常用于制作人造皮革、台桌布、毛毯和棉被及五金电器工具等的包装, 但绝对不可用于盛装食品。

塑料包装食品 篇10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便于选购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4月20日发布了最新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11) , 并在2012年4月20日正式实施。

标准解读

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11) 充分考虑了原《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04) 的实施情况, 细化了《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食品标签的具体要求, 增强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要求明确标明食品成分, 添加剂标示更通俗, 保质期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计算等, 新标准在食品标示内容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1. 食品添加剂名称

新标准中修改了食品添加剂的标示方式。在原标准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要求为, “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应标示具体名称, 其他食品添加剂可以按GB 2760-2011的规定标示具体名称或种类名称。”因此按照旧版标准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柠檬黄”的标示即应为“柠檬黄”。而新的标准可以标示其具体名称, 也可标示为其功能类别名称并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 (INS号) 。比如, 食品添加剂“柠檬黄”可选择标示为以下3种形式: (1) 柠檬黄; (2) 着色剂 (102) ; (3) 着色剂 (柠檬黄) , 但不能以“着色剂”这种物质名称不具体的方式进行标注。

2. 标签文字

根据新标准, 食品标签中应强制标示的内容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 生产者、经营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贮存条件,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产品标准代号以及其他应标示的内容。

新标准中对标签中强制标示的文字大小进行了明确规定, 要求“拼音不得大于相应汉字”、“所有外文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 (商标除外) ”、“当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积>35cm2时, 强制标示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1.8mm”、“当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的最大表面积<10cm2时, 可以只标示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者 (或经销商) 的名称和地址”。当最大表面积>10cm2, 但其≤35cm2时, 食品标签应当按照标准要求标示所有强制性内容。根据标签面积具体情况, 标签内容中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可以<1.8mm, 应当清晰, 易于辨认。

以上规定对预包装食品标签上的文字进行了明确要求, 企业应严格遵守并实施, 同时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可根据此要求进行判断, 若发现不符现象, 可拒绝选购。

3. 配料表标示方式

新标准中要求各种配料应按照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排列。这样标注可令消费者对食品中配料的含量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从而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提供便利, 但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

4. 关于致敏物质

食品中的某些原料或成分, 被特定人群食用后会诱发过敏反应, 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就是在食品标签中标示所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致敏物质, 以便提示有过敏史的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新标准列出了8类致敏物质, 包括“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鱼类及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 (包括乳糖) 、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鼓励企业自愿标示以提示消费者, 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8类致敏物质以外的其他致敏物质, 生产者也可自行选择是否标示。具体标示形式标准中规定为“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 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

5. 有关保健食品的要求

近期热议的红牛饮料、螺旋藻等保健食品风波令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度大减。对此, 新标准中增加了对保健食品的要求“不应标注或者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 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的内容, 此项规定可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一些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而声称食品具有某些特殊保健功能而欺骗消费者。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应注意“蓝帽子”标识, “蓝帽子”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 是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 为天蓝色, 呈帽形。

6. 企业联系方式

新的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改了生产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的标示方式。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生产者或经销者的联系方式应标示电话、传真、网络联系方式等至少一项内容, 或与地址一并标示的邮政地址。

与旧标准GB 7718-2004相比, 新标准中增加了生产者、经销者的联系方式, 且对名称和地址进行了详细规定, 要求是依法登记注册、能够承担产品安全质量责任的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这增加了预包装食品的可追溯性, 令预包装食品的质量更加有保证。

7. 日期标示

新标准要求应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日期标示采用“见包装物某部位”的形式, 应标示所在包装物的具体部位。日期标示不得另外加贴、补印或篡改。

当同一预包装内含有多个标示了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单件预包装食品时, 外包装上标示的保质期应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的保质期计算。外包装上标示的生产日期应为最早生产的单件食品的生产日期, 或外包装形成销售单元的日期;也可在外包装上分别标示各单件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标准实施问题

在本标准实施日期之前, 允许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执行新标准。为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在实施日期前可继续使用符合原《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04) 要求的食品标签。在本标准实施日期之后, 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本标准, 但在实施日期前使用旧版标签的食品可在产品保质期内继续销售。

按照新标准规定, 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标签上明显标注, 同时, 食品标签应当真实、准确、通俗易懂、有科学依据, 不得标示违背营养科学常识的内容, 也不应标示有暗示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在食品包装袋的标示中, 诸如“可能”的字样将不允许出现。

食品过度包装不可取 篇11

30年来,包装行业产值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从“傻大黑粗”到过度包装,中国的包装行业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所谓过度包装,就是包装耗材多、分量重、体积大、成本高、包装表面过于华丽,被包装商品的价值却不高。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商品包装的好坏,几乎决定着商品在市场上的命运。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把商品的价值竞争导向了包装竞争。

过度包装的节日礼品被有些人作为敛财的“遮羞布”,搭配着贵重的有价证券、礼品甚至金钱,大开贿赂之道。

过度包装没有法律法规的硬性文件,对于企业也就没有约束力,因此,还需要靠企业本身的自律。

“好面子”是国人的一种“面子文化”和礼品消费风气,包括一些腐败现象,为过度包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夏学銮认为,对于如何改变过度包装的现状,厂家要注重产品的质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重实,而不是重名。

抵制“过度包装”并不意味着商家将包装一味从简,包装应达到其应有的目的,起到对商品的保护作用。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快来临了,各式各样经过豪华包装的礼品又摆在了超市、商场最显眼的位置。为吸引眼球,厂家真是煞费苦心。记者在北京的一些超市走访调查,发现过度包装最为普遍的涉及名酒、茶叶、保健品等诸多产品,很多产品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用到了纸、木材、塑料、皮革、金属等多种原料,甚至还出现了纯银、纯金的包装。

记者在超市随机采访了几个顾客,希望就过度包装的问题让他们谈点自己的看法。

家住海淀的张先生说:“有些商品过度包装华而不实。能简单点包装就简单点,过度包装简直就是浪费资源。上次一个朋友送了一盒茶叶,一层一层地打开来,拆开的包装撒落一地,其实里面就只有两小盒茶叶。而茶叶的小盒子再打开,里面就是两个塑料带装着的。像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把里面的两个小盒子不要的。”

另一位陈姓女士说:“总感觉每天的垃圾很多,只要一进超市购物,买回家的东西基本上都含有包装,可以说包装商品无所不在,本来一个简单的塑料袋就能解决的东西,要整个花里胡哨的盒子,打开盒子还有塑料袋子。反正,没过多久,家里的阳台上就摆满了不少包装盒子和包装袋子。真不知道,我们究竟买的是包装里面的食品,还是食品外面的包装?”

还有一位王姓先生说:“马上又要过年了,给亲朋好友送礼,没有好看的包装也不像样,自己食用的基本上就购买简单包装的那种。显然,无论是哪种包装,我认为既是一种消费需求,同时,也认为消费者是冤大头,因为我们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有些商品确实包装得有些过分。”

消费者对过度包装这个话题都有着不同的声音。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精美包装食品,记者也只能望而兴叹,因为不能将每样包装食品剥开看个究竟。

有消息称,红酒用木盒包装,茶叶还在包装盒上使用金属、玉石等做装饰,食品包装盒中搭配烟酒,各种形式无所不用,有的包装费用甚至超过商品价值数十倍。例如,一个豪华包装盒里装着一小瓶葡萄酒和一包高档烟,两者价格分别是百元左右,但木头包装盒里还有两只水晶酒杯,标签上标的是600元。广州亮相过一瓶价格高达29.8万元的五粮液,名叫“巴拿马金奖五粮液”。据说这瓶酒是1990年陈酿,莲花底座和盖头都是24K金,按照千足金每克400元价格计算,这瓶酒仅黄金价格就在7万元以上。还有之前暴光的“天价榨菜”,原本一斤成本3元的咸菜,冠以“沉香”之名,除包装精美之外,还附送纯银碗筷,售价高达2200元。

媒体曾披露,30年来,包装行业产值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从“傻大黑粗”到过度包装,中国的包装行业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目前我国50%以上的商品都存在过度包装问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里有1/3属于包装垃圾,占到全部固体废弃物的一半,年废弃价值高达4000亿元。而这些包装垃圾中,一半以上都属于过度豪华包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过度包装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何谓“过度包装”

所谓过度包装,就是包装耗材多、分量重、体积大、成本高、包装表面过于华丽,被包装商品的价值却不高。过度包装的形式多样化,有结构过度、材料过度、装横过度。

说它结构过度,是因为有的商品故意增加包装层数,在内包装和外包装间增加中包装,外观漂亮,名不副实。有的商品包装体积过大,实际产品很小,喧宾夺主。有的商品采用过厚的衬垫材料,保护功能过剩,也属过度包装。

说它包装材料过度,是因为在包装上,只要能用的材料都用上。比如在白酒和月饼的包装中,不少商家就采用了实木、金属制品,大大增加了包装成本。

说它装潢过度,是因为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往往盲目采用上好的包装原材料,增加包装成本,有的甚至还在商品中附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商品价值的礼品,以此来提升商品价格。

过度包装坏处多

提起过度包装的现象和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过度包装是弊大于利的。首先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会危及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和紧张的资源,这与我国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旨背道而驰。包装业所用纸张、橡胶、玻璃、钢铁等等,都是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材料。过度包装往往要一次性耗费大量精贵的原材料,浪费了原本就稀缺的资源。其次是由于目前我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很低,使其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现有回收机制还不健全,仅少量的瓦楞纸板、易拉罐、玻璃啤酒瓶等可回收,而大量的包装废弃物还是被填埋、焚烧等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同时为城市的垃圾处理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据统计,北京市每年产生的垃圾近300万吨,各种商品的包装物就约有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北京市每年处理垃圾的费用高达10亿元,如果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包装,仅此一项费用至少就可以节省2亿元。

nlc202309041810

再次就是过度包装助长了送礼之风,使贪污腐败滋生,污染了社会风气。这些年各地出现的天价月饼、天价洋酒、天价保健品等等,都诱发了奢靡之风,有悖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为突出的是,过度包装的节日礼品被有些人作为敛财的“遮羞布”,搭配着贵重的有价证券、礼品甚至金钱,大开贿赂之道。

最后还有一点,过度包装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过度包装直接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助长了商业欺诈之风。据了解,一些商品的包装成本已占到产品总价的70%,已是喧宾夺主,椟贵于珠,更有黑心商家趁机搭售其他商品。中国消费者协会曾明确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就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行为。

过度包装原因何在

经调查,在导致过度包装的各种原因中,市场的过度竞争成为首选(42%)。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商品包装的好坏,几乎决定着商品在市场上的命运。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把商品的价值竞争导向了包装竞争,使包装业走进误区。其次是政府监管不力(34%),有关过度包装标准的漏洞以及对过度包装处罚标准的缺失,纵容了这种现象的滋生。

北京顺高律师事务所的陈占平律师认为,我国关于过度包装的法律规定刚性的条款不多,更多的只是一个框架,里面规定的惩罚性的内容不多,操作性不强。

2010年4月1日起《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开始施行。陈占平表示,仅靠一个行业标准,很难彻底解决广泛存在的过度包装问题。他认为,首先,标准仅对食品和化妆品行业的包装作出了规定,对于过度包装现象泛滥的其他行业,并未涉及;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该标准的性质是技术文件,而非法律文件,并不具备强制性,因此很多企业并不执行这个标准。该标准不具备法律效力也使得消费者投诉过度包装问题甚至是打官司,往往以败诉告终,只能通过与卖家协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只有遇到质量问题方可以投诉维权,但对于过度包装则无法投诉。

陈占平认为,目前在我国质监部门只管产品质量,仅包装材料上和食品接触的那块有市场准入标准,也就是QS生产许可证,对于包装第一层以外的剩余层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工商部门即便发现这个产品是过度包装,也难以鉴定。即便是过度包装,没有法律法规的硬性文件,对于企业也就没有约束力,因此,还需要靠企业本身的自律。

其实,对于过度包装的问题,有13%的公众认为是大众攀比心理。社会上存在的炫耀消费、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让过度包装变得有市场。10%的公众认为是商家图利,商家利用奢华的包装来抬高商品的实际价值,误导消费者,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由此看来,过度包装已不再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当我们购买到的商品已到了“椟贵于珠”的地步,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消费观念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文化心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商品过度包装,意味着顾客要花更多的钱。羊毛最终还得出在羊身上。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度包装过的商品还能得到大众接受?

在一家超市的礼品柜台,记者随意采访了几位促销员。她们说,“商品好,也得有个好卖相,精美的包装是形象工程,再说了,大家都知道‘人靠衣装,马靠鞍’,现在人都好面子,送礼也要包装好看。礼品包装豪华,拎在手上才有气派。送礼的人有面子,收礼的人也有面子。”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他们都认为,送礼就得买包装好点的,包装精美,感觉有档次,要是自己吃用的,就买简单包装的。

看来“好面子”是国人的一种“面子文化”和礼品消费风气,包括一些腐败现象,为过度包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既然有人愿意为“面子”埋单,那商家则从包装中获利,与其说是买的某种商品,实际是买的一个包装,或者说一份面子。

对于购买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心理,夏学銮认为,这与国人在转型期的虚荣心理有关。这种虚荣心理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过于讲究排场、气派。所以,送什么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要漂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面子问题历来最为重要,过度包装正是迎合了这样的文化心理。礼品本是传达双方情意的载体,但人们却更看重由它的豪华表象堆积起来的虚假价值。在物质社会,商品过度包装,还迎合了人们的炫富心理。人们对物质过于崇拜,忽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人的价值与社会关系似乎只有通过物质财富才能证明,对此,过度包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必然结果。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社会上潜规则盛行,“送礼”成为人际运作的普遍手段,商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扩大,包装也就“水涨船高”,过度包装于是成为腐败的“副产品”。

如何杜绝过度包装

解决过度包装的最关键之处在哪里?29%的公众认为,解决过度包装的关键在于完善立法。26%的公众认为,应该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19%的公众认为应该奖励绿色包装,处罚过度包装。14%的公众认为可以依靠企业自律。10%的公众认为应该扩大生产者责任。还有2%的公众认为可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大多数(82%)公众认为,商家有义务开展有偿回收包装;84%的公众认为应该向生产者征收包装税或者废品回收费;62%以上的公众支持将精品包装和商品分开销售,31%的公众认为应该视行业而定;50%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担责任。针对不同的调查问题,公众的观点比较集中。

对于如何改变过度包装的现状,夏学銮认为,厂家要注重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外面的包装,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重实,而不是重名。同时,也需要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抛开无意义的“虚荣心”,注重产品的真实性和有益性的结合,奢华浪费是不好的行为。在低碳理念越来越盛行的今天,消费者应尽可能选择简约、环保的包装。

关于如何解决食品过度包装这个问题,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表示,过度包装现在不仅仅存在于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行业,如今药品也成了过度包装重灾区,但药品包装仍面临无标可依、无法可依的问题。因此,我国过度包装标准尚不完善,具有局限性,全面规范过度包装的国家标准应尽快细化和完善。

nlc202309041810

在政策法规方面,《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7年8月29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表决,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第十九条规定与包装产业直接相关:“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于包装减量化的要求如上,但却并未对违反规定者的惩罚措施进行要求,导致此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

2008年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质检总局起草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并多次征求意见,但由于商品种类繁多、标准不健全以及企业的阻挠等因素,导致了该条例迟迟未能出台。

2012年1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并定于2013年2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是我国首个有关过度包装政策要求的地方性文件,其中对违反规定的销售者最高罚款5万元。

此外,为改变过度包装的现状,法规还规定:倡导生产者、销售者在商品外包装上明示包装物回收利用及包装成本信息,开展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销售者与商品供应方订立供销合同时,可对商品包装物回收作出约定。对列入国家强制回收名录的商品包装物,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应进行回收。过多的商品包装通常与生活垃圾一起被送往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许多废弃物会对大气、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此规定要求对包装物统一回收处理,避免了不科学的处理行为,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废弃包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但是,《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只是地方性法规,具有局限性,管不住其他地区以及生产源头,问题的根本是全国要一盘棋。制定统一的规范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才能为解决过度包装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对于商家来说,应从实际出发,合理设计,提倡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包装理念,既要达到包装的功能,又要避免过度。抵制“过度包装”并不意味着商家将包装一味从简,包装应达到其应有的目的,起到对商品的保护作用。同时,商家可以在包装方面多下些功夫,但首先应把握好尺度,在提升了商品价值的同时,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食品包装设计与消费 篇12

一、包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包装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字、形象图案、包装的外形、包装的色彩、商标、性能、特色、规格、厂名、条码等。其中包装上的图案、文字、色彩和包装的外形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包装的外形、文字、色彩的艺术加工,反映出商品的性质、用途等基本面貌,对消费者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包装设计必须体现其独特性和时代感,抓住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包装设计必须考虑其制作技术、材料、运输、视觉效果以及使用功能等因素。

食品的包装除了能储藏、保鲜、方便运输等功能以外,还要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以及味觉的联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设计者的设计要有创意,在满足人的物质功能的需要的同时,还要给人以审美的需求。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从单纯对商品的“价廉物美”,发展到重视商品款式和社会流行式样,信任名牌,追求名牌,讲究装饰和美观,注重商品包装的艺术性。

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如何能使消费者产生对食物味道的联想呢?这里不能离开包装而纯谈“味觉感”,食品包装的“味觉感”是指食品包装通过视觉刺激人的大脑神经,再通过大脑神经形成味觉。这个过程需要色彩和造型两方面综合设计来实现。但是必须指出,不管如何设计,要考虑到产品本身生产形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因为包装毕竟是工业化生产。这种限制不能说就和“味觉感”矛盾,但是脱离这种限制来单纯谈食品包装设计的“味觉感”是不行的。

食品本身的视觉效果能够传达给消费者以味道的信息。包装是架在消费者与产品中间的一座桥梁。包装不仅仅向消费者传递食物本身的信息,而且也是向消费者推销商品的一种艺术。食物包装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要向消费者展示食物本身的特质,以及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又不能单一地只传递出产品本身固有的东西,这就要求设计者设计的包装的形式、色彩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平面上不是简单的几个图形与文字的拼合;形式上要符合食物本身的需要,还要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特别是要运用到人体工程学,让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超市中享受挑选商品的乐趣。在包装设计领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运用得恰当,能对产品的销售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尤其在食品包装领域,这方面的影响就显得格外地明显。

食品包装与日用消费品包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食品在表现产品属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表现其食欲和味道联想,如果只单一地做到让消费者知道这是什么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在货架上就会失去广告支持,其销量就可想而知。

公司在进行食品包装设计时,首先在平面设计上应注重考虑两个层面的表现:即“口感”和“舌感”。在做到这两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包装结构、材料运用、行业标准等方面继续完善。这里的“口感”指咀嚼的感受,如松软、黏稠、坚硬、松脆、顺滑等都属于口感的范畴;而甜、酸、咸、辣等知觉品味则属于舌感的范围。而目前大多数食品包装的平面设计只注意了舌感,而往往忽视了口感的表现,结果未能将产品的特性完善呈现,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另外,通过色彩的合理运用和色彩的相互关系,可以很容易地表现食品的“舌感”。在此基础上,继续运用“通感”的手法,尽可能地去表现口感。要表现口感,不仅仅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更多地可以通过包装容器的形式、材质、画面图形的专用设计来表现。比如可采用冷色系结合硬边风格的图形、折线式的纹样来表现入口松脆的食品。要实现充分表现食品的口感和舌感,除了依靠色彩、图形元素外,超写实的照片的作用同样十分强大,尤其是一些产品本身形态比较好的食品,可以通过细腻的摄影画面充分表现产品细部,从而激发购买者的食欲。

二、包装设计的用色

包装最引人注目的是包装的主色调。包装设计色彩的使用必须考虑销售时的陈列效果,利用视觉流程的传达,力求明显区别于其他商品。既可以用色彩象征商品,也可以具体体现商品的性质和内容。包装设计的色彩给人们的视觉感,能够左右商品的味觉感,这就是“通感”。因此,食品包装通常用鲜明丰富的色彩,以暖色调为主,突出食品的新鲜、营养、味觉感。

色彩是设计师表现食品味觉的主要方法。我们知道,人是用眼睛来观察周围世界的,眼睛观察到的信息通过视觉神经反馈到大脑,由大脑做出分析判断,并将有关信息存储起来,这是人感知事物的一个层面。还有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经验,这是精神与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正是通过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人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人类认知味觉的道理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眼睛认识食物和它特有的色彩,并由此通过物质与精神的互动,对色彩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形成了一些带有共同规律性的认知,其中也包括了对味觉的分辨与联想。

对于味道除了主要有甜、咸、酸、苦、辣之分外,各种味道又有浓与淡的区别。要在包装上表现这么多的味觉,并且要向消费者正确传递味觉的信息,设计师就要根据上述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来进行表达:红色的硕果给予人甜美的口感,因此,红色用于包装主要就是要传递甜的味觉;红色还给人以热烈、喜庆的联想,因此,在食品、烟、酒上应用红色,又有喜庆、热烈的含义。而黄色使人联想到刚烘焙出炉的糕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因此,在表现食品的香味时多用黄色。橙黄色介于红与黄之间,其传递的味觉如橙子,甜而略带酸味。而表现新鲜、嫩、脆、酸等口感与味觉一般都以绿色系列的色彩来表现。人类的食物丰富多彩,但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可供人类食用的蓝色食品。因此,蓝色在食品包装设计上的主要功能是增强视觉冲击力,更显卫生与高雅。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蓝色饮料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至于味觉的强弱亦即口感的浓与淡,设计师主要靠把握色彩的强度和明度来表现。例如可用红色依次降低明度来表现不同的味道:用深红、大红来表现甜味重的食品;用朱红表现甜味适中的食品;用橙红来表现甜味较淡的食品等。还有一些食品或饮品是直接用人们已经习惯的该产品的颜色来表现其味觉的,如深棕色,俗称咖啡色,就成了咖啡、巧克力一类食品的专用色。

三、包装的形式感

上一篇:性能化防火评估下一篇:城市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