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2024-09-28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精选10篇)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1

命运观是人类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命运观是在早期人类对外界神秘力量的无所适从的惶惑感觉上形成的恐惧观念, 是人类面对超人的实体的神秘力量感到无法掌握和控制自身行为与结果的思想体现”。在原始人看来, 这个世界没有偶然的事件,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由某种神秘的看不见的力量引起的。他们把那种自己无法控制又难以解释的力量, 归属于神灵。命运则时常以神的面目出现, 它既神秘又强大, 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的异己力量。当人们面对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事情而又寻找不到根源时, 就把事情产生的原因解释为超自然的神力, 认为是神主宰了这一切, 因而形成命运观。

吕新雨在分析古希腊悲剧时说:“古希腊悲剧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命运观。可以这么说, 没有命运观就没有古希腊悲剧, 它就没法展开。所以命运观制约着古希腊悲剧的本质属性。而所谓命运, 就是必然之车轮 (The Wheel of Necessity) , 无可逃避, 唯有承担”这充分说明命运在古希腊悲剧诗人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命运观对悲剧诗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弗·施莱格尔甚至把西方悲剧分为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

《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 突出展现了人的意志与命运之间的矛盾冲突, 体现了命运的强大与神秘, 也反映了人物反抗命运时展现的力量与智慧。悲剧折射出作者对人和命运两方所持的不同态度, 倾注了自己对人类与命运关系的思索。这就是悲剧作品中命运观的主要内容。

俄国研究古希腊文学的学者谢·伊·拉茨格说:“根据诗人的剧作来谈论他的世界观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他本人的思想不一定必然与他的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的观点吻合。涉及索福克勒斯这样做尤其困难, 鉴于他表面的客观性, 某些学者认为他是远离实际生活的‘纯艺术’的代表。”但他同时又表示:“不能认为搞清诗人的世界观是没有希望的事情, 但是它要求谨慎, 以求不致把研究者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诗人。”因此通过作品来分析作者的思想 (不单指世界观) 时要慎重, 而不能以偏概全, 先入为主。

就《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来说, 它的“客观性”使针对它的诠释尤为复杂, 研究者们往往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不仅由于解读文本时使用的理论大有差别, 而且因为剧本中前后内容体现出的思想大有“出入”。实际上这些矛盾的地方不仅是为了构成悲剧情节, 也反映了悲剧诗人思想的复杂性。其中作为他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命运观就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 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剧本中。

命运在古希腊悲剧作品中是以神的旨意出现的, 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看法根植于对神的态度, 在命运悲剧中人与命运的斗争就是以人与神之间对抗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悲剧中, 神与命运是一组可以互换的概念。命运是不可改变, 不可违抗的, 意味着事件必然要实现, 因此命运与必然又是一组可以替换的概念。探讨《俄狄浦斯王》中体现的命运观, 实际上就是分析主人公对神的态度和必然的态度。

俄狄浦斯对待命运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开始说“天神不愿做的事, 没有人能强迫他们”, 表明他对天神的态度是敬畏的。天神是必然性的创造人, 在必然面前的反抗是徒劳的, 因而反映出来的命运观是服从的。然而, 俄狄浦斯在猜测自己的身世时却说“我认为我是仁慈的幸运的宠儿”, 幸运是好的运气, 而运气是偶然性的表象, 他分明在说自己受偶然眷顾。但是神的存在是否认偶然性的, 偶然和必然正代表着对待命运的两种矛盾态度, 这就表明俄狄浦斯否认了神的绝对控制。反映的是对命运的怀疑心理。因为命运观是一种对必然性的笃信。对早期的人类来说, 它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探究的。但随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命运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就会认识到必然性并非源自神力。必然性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偶然性作为事情发展的推动力出现在人们对命运的思考领域, 表明人们开始对神的崇高地位进行反思, 神的主宰地位发生了动摇, 人们对必然性所代表的命运的敬畏也逐渐减弱, 命运观发生了转变。可以说偶然性的提出是命运观转变的里程碑。

作为俄狄浦斯的母亲与妻子的伊俄卡斯忒对命运的态度也是充满矛盾的。她在劝慰俄狄浦斯不必为先知忒瑞西阿斯的预言苦恼时说:“凡是天神必须作的事, 他自会使它实现, 那是全不费力的。”这和俄狄浦斯说的那句没人能强迫天神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前者是从正面肯定了神对事情的掌控力, 神的意志决定的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后者从反面否定了神的意志可以改变的设想。两方面的论述更强调了神意志的不可抗性。不管是在俄狄浦斯心里, 还是在伊俄卡斯忒的心里, 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神的意志是无法用外力改变的, 是注定要发生的, 反抗是没有意义的。这表明了人们普遍对命运怀有敬畏之情。但是她在后面又说:“偶然控制着我们, 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 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她承认偶然具有控制宇宙的能力, 也就是否定神的控制力。这表明她对命运是持一种否认态度。她既怀有对神的畏惧, 又否认“命中注定”。

韦伯斯特在《索福克勒斯概论》里说索福克勒斯打算加以戏剧化的故事都要求具有两项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有一个可塑造成伟大人物的男角和女角”。在悲剧中, 俄狄浦斯作为作者倾其全部技巧托出的人物, 他身上体现的疑问正是作者想表达的疑问。索福克勒斯曾说:“我描绘人物时, 总是该把他们描绘成什么样子就描绘成什么样子。”他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很浓的理想主义色彩, 所以罗伯特·布里治评论说:“他刻画人物, 总要求既动人又优美, 而唯一合理的办法, 就是把他认为动人的、优美的色彩加到人物身上去。”伊俄卡斯忒正是作者所塑造的理想的妇女形象代表——具有一种肃穆的高贵精神, 她和俄狄浦斯一样都表现了作者思考的问题:命运究竟是否是由神决定, 是必然的, 还是有一系列偶然造成的。

《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命运代表的就是不可改变、不可躲避的灾祸, 然而这一必然性的结果却是由许多的偶然性的事件造成的。在剧中, 作者通过二者的冲突来表现对命运的思索。神谕给出的只是一个结果, 是必然;但是没有告诉人们神谕的实现过程, 这就是偶然事件的串联。神谕需要依靠几个关键性的事件来实现, 只要任何一件事出错, 神谕就不能实现。但是这一切无一差错地连接起来, 一环扣一环地构成了这个悲剧故事。连他的反抗也成了加速他毁灭的催化剂, 更衬出命运的强大。

总之, 在《俄狄浦斯王》剧本中, 这些偶然与必然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充分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的复杂。他已经开始思索偶然的力量, 既对命运的必然感到无奈, 又对命运怀有疑问。

摘要: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 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 史称“古典时期” (又称“雅典时代”) , 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戏剧中又以悲剧和喜剧成就最高。尤其是悲剧, 它以自身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尊为悲剧典范, 并被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最为瞩目。它作为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 较全面地反映了对作者创作有深远影响的命运观。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命运观,悲剧

参考文献

[1]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54.[1]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54.

[2][俄]谢·伊·拉茨格.关于索福克勒斯的世界观问题[A].陈洪文, 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364-365.[2][俄]谢·伊·拉茨格.关于索福克勒斯的世界观问题[A].陈洪文, 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364-365.

[3][美]韦伯斯特.索福克勒斯概论[A].陈洪文, 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187.[3][美]韦伯斯特.索福克勒斯概论[A].陈洪文, 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187.

[4][英]吉尔伯特·莫雷.古希腊文学史[M].孙席珍, 蒋炳贤,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182.[4][英]吉尔伯特·莫雷.古希腊文学史[M].孙席珍, 蒋炳贤,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182.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2

难逃厄运的俄狄浦斯

---论《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悲剧 何为命运悲剧?

在劫难逃便是悲剧命运的一种。那些被“命中注定”的人们很努力地想方设法地想逃避命定的不幸。但是他们越是逃避,却越是更深地陷入悲剧的命运。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 他“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他担心预言会实现,于是把刚出生的孩子扔至荒山中。这孩子被邻国牧羊人解救下来,起名为俄狄浦斯,并成为该国的王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为后知道了自己会弑父娶母的事实,为避免预言成真,俄狄浦斯离开了这国家,去了邻国忒拜。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遇一个老人并发生争执,他失手把老人杀死。他不知道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当俄狄浦斯后来解答出狮身人面兽的谜题拯救了城邦,被人民推崇为新一任国王,并娶了前国王的妻子。后来国家灾祸瘟疫盛行,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跛着脚四处漂流而去。

《俄狄浦斯王》中的存在主义解析 篇3

关键词:俄狄浦斯;存在主义;存在;荒谬;选择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思潮。存在主义哲学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生存的困惑,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是在本质上,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对人类存在方式和生存境遇的哲学根本性的探索,它探讨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生又是怎么样的”这样有关世界和人类根本性的命题,是每个时代都不断探索苦苦追求命题,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适应性。美国著名哲学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存在主义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在历史上我们随处都可以辨认出来。”[1]《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表现的是人和命运的冲突,反映了主人公不断奋斗探寻自己的身世和命运,想要摆脱命运的桎梏反而更迅速踏进命运的陷阱的人生困境,这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又有着超越时空的契合性。从存在主义角度看,《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存在主义的悲剧。老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因为神谕杀害了儿子俄狄浦斯,但俄狄浦斯被人相救,在知道自己会杀父娶母后离开了养父母,却阴差阳错在一个三岔路口杀死了生父拉伊俄斯,后来又娶了自己的生母,并与其生育了可以称作弟妹的儿女。老国王和王后的人生是悲剧的,俄狄浦斯的人生也是悲剧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荒诞又充满偶然性无理性的世界又不自知,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却是无用的,他们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面对杀父娶母的真相,王后自杀,俄狄浦斯也只能戳瞎双眼放逐自己。王后的自杀和俄狄浦斯的自我惩罚都是对命运的不妥协,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处——自杀和自我放逐都是不想看到事实的真相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他们自由选择所承担的责任。而所谓的“命运”和“神示”,其实是对世界荒谬和无序的表达。

一、存在的不自知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首先,存在可以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除了人以外的世界,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人的存在有两个根本特征,一个是主观性,一个是个别性。主观性是指人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创造和决定的,所以只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个别性是指个人存在的特殊性和個人存在的具体性。人的一个个具体存在活动,具体表现,便是人的本质。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决定,那么存在便失去了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那么神谕和命运就有了可批判性——既然是存在先于本质,那么神灵既定的命运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被拘束在这个命运的诅咒之下,被命运所定义,那么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俄狄浦斯悲剧根源就在于对自我存在的无知相信了神谕的“本质”。在故事中,俄狄浦斯用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自认为是世上最大的智者。然而他虽然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但是却并未弄清人是什么,既没有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认识世界。在俄狄浦斯的人生里,他并不知道真相,神谕没有明确告诉他自己会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没有告诉他自己的身世来由,于是他离开了养父的王国。他是无知的,面对自己的父母却不认识,做了杀父娶母的事情而不知晓。正如忒瑞西阿斯所说:“你虽然有眼也看不清你的灾难,看不见你住在哪里,和谁同居;你不知道,你是你已死的和活着的亲属的仇人……”[2]不仅如此,他还深受神谕的危害,相信神谕会应验,所以避开自己的养父。那么就算这样他也已经成为神谕的俘虏,因为他用神谕定义了自己,所以也意味着他放弃了自我的存在,成为神谕的试验品,其结果肯定是失败的——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以他物为标杆而行动的话,其人生肯定是悲剧的。这也是存在主义哲学想要告诉我们的:认识你自己,做你自己。

二、世界的荒谬

存在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法理解的偶然性构成的一处混乱,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也毫无理性可言。从根本上说,它是偶然性的、不可思议的、荒诞的存在。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命运其实就是世界荒诞本质的象征。人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障碍、限制和不幸,每个人都是荒谬而冷酷世界的一个孤独而痛苦的人。俄狄浦斯和其亲生父母的悲剧就在此发生——这个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即是地狱。

在故事的开始,整个忒拜城笼罩在存在主义的困境之下:瘟疫蔓延,麦穗枯萎,妇人流产,牛羊瘟死。人们不知其来,更不知其终,就连俄狄浦斯也不知原因。这样的情景我们不难想到《苍蝇》中的存在主义困境,这种神秘和恐怖体现了世界的混乱和不可理喻。整个世界是偶然性的荒诞的。一个毫无根据的神谕降在忒拜城的国王身上。对于老国王和王后来说,他们自己的儿子会杀死自己父亲娶了自己母亲——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诞可笑的预言。他们试图杀死孩子,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有人救了俄狄浦斯。在老国王和王后把预言抛之于后的时候,在一个三岔路口,老国王拉伊俄斯还是死在自己儿子手中。他至死也没有想到杀死他的真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是多么可笑可悲又荒诞的人生。一个偶然性接着一个偶然性,整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可知。对于王后伊俄卡斯忒来说,她自认为自己的儿子已经死去,还天真的以此为例安慰自己的新丈夫。然而事实却是“给丈夫生丈夫,给儿子生儿子”。对于俄狄浦斯来说,他远离科任托斯本为避免杀父娶母的罪恶却正好导致了生父的死亡,本为英雄的事迹却正好娶了生母,本为追查事实真相却正好查出自己的耻辱。他是他生父的杀手,是自己母亲的丈夫,是子女的兄长,这样的无序的纷然的世界怎能不是荒诞的,这样的人生怎能不是恶心而又令人痛苦的,他们的人生怎能不说是一场悲剧。世界的偶然性和荒谬也使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紧张,他人即是地狱。对于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来说,俄狄浦斯的存在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他们活在杀父娶母的神谕恐惧中。对于俄狄浦斯来说,生父母也是他的地狱。因为他们的存在,俄狄浦斯背上了杀父的罪名,伊俄卡斯忒的死亡更使他加剧了自身的负罪感。因为老国王和王后的存在,俄狄浦斯的存在成为一个偶然和荒谬的符号——他既是父亲的仇人,又是父亲的儿子;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母亲的丈夫;既是儿女的父亲,又是儿女的兄长;既是外乡人,又是本地人。这一切都是他痛苦的根源,他的人生是荒诞的让人发疯的。

nlc202309050211

三、选择的无用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人在这个世界上是绝对自由的,没有神的旨意也没有命中注定的模式,每個人都是自己选择的唯一决定者。他们认为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者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存在主义还认为,人命定是自由的。然而选择如何去行动是由主体决定的,但是不能选择行动的后果,自由选择只是选择上的自由。面对荒谬的世界,俄狄浦斯及其生父母进行了选择,但是每次选择都是失败的无用的,每一次的选择都使得愿望和事实更加背离。对于老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来说,他们第一次选择就是如何处置俄狄浦斯。他们选择了让仆人去杀死,然而事实却是给了俄狄浦斯一条生路,让他在养父的王国里健康长大,继而才有了亲生父母和儿子对面不相认,于是才会有了杀父娶母的悲剧。他们的选择使得杀父娶母更有了可能性,因而他们的选择是失败的甚至说是与愿望相反的。对于俄狄浦斯来说,他的每次选择都试图摆脱命运但是每次的选择又无情地将他抛入更深的陷阱。他的第一次选择是离开自己的养父母。他的离开是为了防止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可能,然而不幸的是他恰恰因此来到生父的国度,在三岔路口杀死了生父。在杀死生父后他有了第二次选择,三条道路他偏偏选择了通往生母故乡的一条。在解救了当地的人民后,他又选择了迎娶原来的王后成为国王。试想,如果他没有来到忒拜城,如果他没有选择当国王而是继续流浪,那么就不会出现娶母的悲剧了。在瘟疫流行的时候,先知和他的妻子都劝他不要继续追查,然而俄狄浦斯选择了追查到底,最后真相大白,他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俄狄浦斯和他的父母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无用的。他们无法逃出生存的困境。

在存在主义看来,一个人降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减轻这责任的重量,无论人做什么,都无法哪怕是在短短一瞬间内逃脱这种责任,因为人对于逃脱责任这种欲望本身也是负有责任的。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面对真相的时候,伊俄卡斯忒选择了死亡,这无疑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解脱。俄狄浦斯刺杀双眼放逐荒野,从一个明眼人变成一个盲眼人,不再看这个荒谬的世界也不愿面对残酷的真相,从国王变成乞丐,向着荒莽大野而去。他们的作为都承担了选择的后果,体现了自由选择的责任承担。

四、结语

俄狄浦斯故事里的主人公种种作为使得他们更加走入命运的漩涡,他们自始至终的抗争和逃避其实是无用的选择甚至是对命运的服从。在这里,命运成了世界荒谬本质的象征:它所强调的就是事物的偶然性、不可预见性以及不可能显示其意义和目的的性质。美国著名哲学家保罗说过,最终必然性的缺乏即非理性,便是命运的不可穿透的黑暗。我们偶然被抛入这个世界,经历一个个偶然的事件,这便是世界荒谬的存在。《俄狄浦斯王》中这种神秘、盲目和强大的命运正是世界荒谬和偶然的表达。

值得肯定的是,虽然《俄狄浦斯王》中揭示了存在主义的悲剧和人的生存的困境,然而剧中人物不断努力和选择的勇气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给人荡气回肠的震撼是永远值得学习下去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这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人生困境的不断挣扎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叩问。

参考文献:

[1] W·考夫曼著,陈鼓应等译.存在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7.

[2]索福克勒斯著,罗念生译.俄狄浦斯[M].上海出版社,2004.

从悲剧《俄狄浦斯王》论崇高 篇4

在《论崇高》中, 朗吉弩斯结合古希腊罗马作品具体地对崇高的五个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比如对于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的比较。通过对比二者的动作和冲突、情感、形象以及崇高风格等, 朗吉弩斯断定后一部是荷马老年的作品, 说“在《奥德赛》, 你可以把荷马比拟落日, 壮观犹存, 但光华已逝了”。3而这里的“光华”, 笔者认为更多地指的是作品中体现的热烈深厚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所能带来的崇高感。这是朗吉弩斯利用崇高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实践。

不仅如此,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还结合了一些悲剧或者具有悲剧性的作品来进行分析, 比如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我们都知道, 他们的悲剧选取了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和英雄传说的题材来进行具体地描写, 这首先在作品的取材上便占有了崇高的本质, 也由此而大大地丰富了悲剧的表现主题, 比如说这些悲剧都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英雄人物的斗争等。作为古典主义者, 朗吉弩斯对于这些悲剧是加以赞赏和推崇的, 他在著作中就已经给我们论述了某些悲剧所具有的“崇高”。因此, 为了更好地体会他的“崇高”这一主张, 笔者将结合悲剧《俄狄浦斯王》来具体论述他的主张。

首先从思想上来说, 在《思想论》这篇里, 朗吉弩斯说道, “我在别处写过这句话:‘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4“雄伟的风格乃是重大的思想之自然结果, 崇高的谈吐往往出自胸襟旷达志气远大的人。”5更甚者, 朗吉弩斯还强调说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是崇高的首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 思想的伟大在崇高的作品中是起着本质性的作用, 作品伟不伟大, 首先便要看作者的思想够不够伟大。可以说, 古希腊罗马的悲剧的思想都是深刻而伟大的, 它们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迄今为止仍然还为人们探索和分析, 而且它们的主题是震颤人心的, 是宏大的, 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

就拿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来说, 单纯对弑父娶母这一故事就有着很多的解读。从自古至今的文学批评来看, 对于这一作品的理解本质上都不外乎两种。一是命运观, 即认为是它表现了个人意志和行为与命运的冲突。命运往往是不可抗拒的, 不光是人, 即便是神也都要接受命运的安排。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的俄狄浦斯王, 即使再智慧再勇敢, 也依然逃避不了弑父娶母的命运。二是俄狄浦斯王情结, 即恋母情结。这两个解读都是经典的, 且其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但批评并不局限于这两种, 在不断发展地文艺理论里, 不断出现着新颖的解读, 比如说, “《俄狄浦斯王》在本质上只是一出伦理惨剧”6“俄狄浦斯的伦理意识的核心是伦理禁忌, 而在悲剧中伦理禁忌就是乱伦禁忌, 由杀父和娶母两种禁忌构成。”7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是具有创新性的, 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可以看到, 这出悲剧的崇高性也便体现再了这里, 即伟大的思想, 后人不断地对其进行解读, 却仍然解出新的、合理的、深刻的主题, 这也正如朗吉弩斯所说, “真正伟大的作品, 是百度不厌的, 很难甚且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 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 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8

不仅是伟大的思想, 热烈的情感在崇高中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然而, 热烈的情感不都是崇高的, 朗吉弩斯认为, 有些情感是卑微的, 比如怜悯、烦恼、恐惧。真正崇高的情感是几近疯狂但又不是无所羁縻的。当作者具备这一情感时, 不仅他自己仿佛目睹了他本身所描述的事, 而且还能使这事呈现在听众的眼前。这种崇高的感染力是作者和听众都无法抵御的, 它有力量促使甚至逼迫着人们去看由故事而引发的想象的事物, 去亲身体会伟大的思想。

在《俄狄浦斯王》中, 当俄狄浦斯怀疑是舅舅忒瑞西阿斯策划并谋杀了拉伊俄斯时, 忒瑞西阿斯这样说, “你猜想不到那无穷无尽的灾难:它会使你和你自己的身份平等, 使你和自己的儿女成为平辈。”9而在退场之前第四次合唱中歌队的第二曲次节这样唱到:“那无所不见的时光终于出乎你意料之外发现了你, 它审判了这不清洁的婚姻, 这婚姻使儿子成为了丈夫。”10这些话都是直指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的行为的, 其中的一些词比如“无穷无尽”“灾难”“审判”“不清洁”, 都很好地体现了说话者对这一行为的强烈的情绪, 既深深地表现忧患和同情, 又非常气愤和对之唾弃鄙夷。这种情感激荡在这些语言中, 作者不由自主便受了莫大的感染, 由此便使自身进入到这场巨大的灾难中, 内心和剧中人一样开始经受煎熬。情感的崇高便在这里。

文中还有很多体现热烈的情感的地方。朗吉弩斯认为, 思想和情感的崇高需要靠自然或天资才能获得, 而另外的接下来将谈到的三个因素要靠艺术或人力。但“这五种因素有一个‘共同基础’, 那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11从这里看出, 伟大的思想和情感既能够使语言获得真实感和崇高感, 同时又得依赖语言来使自身的崇高表现出来。语言因此既受益于天然, 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即需要闪耀词采的光辉。于是, 语言便要求具有妥帖的修辞、高尚的文词和完整的结构。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提到辞格时说“当听众不觉得你的辞格是个辞格时, 那个辞格似乎最妙”。12为此, 他举出了很多的辞格, 这些辞格不是独立于作品之外的, 它若要用得妥帖, 非得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故事的氛围相谐调, 否则便会使得作品变得矫揉造作或者破坏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风格。除此之外, 妥帖的辞格对于文词的运用也有着很大的要求。在一个句子中, 辞格就像是这个句子的骨架, 而文词便是其中的血肉, 辞格要显现其应有的妙处, 便需要合适的恰当的文词来加以润饰和丰满。所以一个句子能否具有表现性, 要看两者能否配合得恰到好处。

在崇高的作品中是不乏辞格和文词配合得好的语言的。如《俄狄浦斯王》中, 祭司在开场的时候便说道“因为这城邦, 像你亲眼看见的, 正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 抬不起头来;田间的麦穗枯萎了, 牧场的牛瘟死了, 妇人流产了......”13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运用了比喻和辞格的连用。城邦在血红的波浪中颠簸, 这足以看出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对于城邦造成的巨大不幸。紧接着辞格的连用将这不幸一一呈现, 于是一个一个悲惨的场面便出现在我们的想象中, 一下一下地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重击和震撼。

这部悲剧中也还有很多的婉曲之词, 比如俄狄浦斯在后来知道了真相后的一段独白, “我用这双手玷污了死者的床榻, 也就是用这双手把他杀死的。”14这里的“死者的床榻”便是一个婉曲之词, 其真正的意思是杀父娶母, 并和母亲发生床第之欢等。如果俄狄浦斯直接将这些说出来, 便会使语言显得粗鄙而愚钝, 也破坏了这场悲剧所具有的特定的庄严感, 而婉曲之语却能够使作品避免这一缺陷。

不仅如此, 辞格和文词对于热烈的情感的流露有着很大的作用。其中在第十八章设问中, 朗吉弩斯有这样说道, “凡是受别人质问的人, 往往为情势所迫, 竭力答辩, 而且真情流露”15这里虽然是在分析设问这一辞格, 但与受人质问相同之处都有“问”这一行为。问是对于我们情感的一种阻止, 当我们为“问”所迫时, 我们便会竭力去回答或辩解, 这不可避免便会使真情流露出来。

当伊尔卡斯忒对克瑞翁的信任遭到俄狄浦斯王的质问时, 伊尔卡斯忒为了维护克瑞翁的清白, 便将实情讲了出来, 于是一大段的独白将真情完全坦露了, 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全都显现。她的回答本来是想将俄狄浦斯王的猜忌和忧患缓解消除的, 但恰恰相反, 这真情却使得俄狄浦斯心神不安, 魂飞魄散, 因为杀父娶母的事实由于剧中人情感的揭露逐渐清晰了。由此, 悲剧便一步步被推向了高潮, 真相最终显现出来。

要使得辞格不显得是一个辞格, 朗吉弩斯还强调须得用伟大的思想和热烈的情感来使听众去除这种怀疑。辞格被思想和情感所笼罩, 那些技巧的痕迹便得以隐藏, 但却不会消失, 它还在支撑着笼罩它的思想和情感。

如果说前面的四种因素都具备了, 却没有一个好的文体结构来包纳它们, 也没有将它们安放在适当的位置, 组成有机的统一体的话, 这就会导致作品情节和思想的混乱, 这也就不能使崇高得到完美的展现。对于《俄狄浦斯王》, 作品的情节一环扣一环, 而后一环一环地得以解开, 这使得整个作品都密切联系为一个整体, 而且井然有序。当我们在解环的时候, 作品的完整有序所体现的崇高感便很明显。

以上论述的五个因素便是朗吉弩斯的崇高风格的构成因素, 它们本身具有崇高性, 又在相互间的作用下促进和加强着崇高, 因而缺一不可。朗吉弩斯提出这“崇高”, 既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去进行文学批评, 也能够让我们在文学实践时注意到关键的问题, 这也是他的崇高论的伟大之所在。

摘要: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崇高风格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作品的伟大的思想、强烈的热情、妥帖的修辞、高尚的文词和完整的结构, 他们既拥有各自的崇高性, 又相互影响着, 作品只有都具备了这些因素才算是真正的崇高。本文将结合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来论述朗吉弩斯的“崇高”, 全面而深入地去体会崇高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震撼。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5

201402373005 土耳其语吴婧烨

一、摘要

俄狄浦斯拥有向命运抗争的不屈意志,然而其结局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不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悲剧。他的经历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如何才能避免再陷入“俄狄浦斯”困境?

二、关键词

《俄狄浦斯王》、悲剧、现代、命运抗争

三、正文

古希腊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有言,文艺的本质是模仿现实,后世文艺理论家将之归结为 “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文艺理论中悲剧的基础,即把同社会或同时代中素质卓越的人遭受挫折以至毁灭的过程描写出来,唤起人们以悲为美的心理感受。最开始是表现人与神和命运的对抗(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到了17世纪左右,演化为表现人与人自身的对抗。在我看来,毋宁说悲剧是对现实的模仿。当被历史尘封的往事有一天荡涤清澈,叩响的是现代人对于当代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的追问之门。

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无疑是古希腊悲剧的集大成之作。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俄斯的儿子,拉伊俄斯得到神谕说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钉住脚跟并让牧人把他抛弃。但心地善良的仆人把他献给了柯林斯王波吕玻斯,波吕玻斯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为了逃避弑父娶母的神谕他来到了忒拜。英勇的俄狄浦斯由于打败了侵扰忒拜的怪兽斯芬克斯当了忒拜城的国王,并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伤无数,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忒拜城的先知忒瑞西阿斯首先说出凶手就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想到了自己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的事实,不由得开始怀疑。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狄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最终王后悬梁自尽,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忒拜王国自我放逐„„《俄狄浦斯王》是一曲宏大的命运式交响乐,在命运的不可抗力之下,主人公虽有向命运抗争的不屈意志,然而终究是逃不过自我毁灭的结局。但即使如此,作者也充分肯定了俄狄浦斯的反抗精神,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正是对自主意识的肯定,也体现了当雅典民主精神的觉醒。

巧的是,在看完《俄狄浦斯王》后不久,我在另一堂公选课上得以欣赏到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改编的《俄狄浦斯王》电影。这位“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电影导演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父亲是一位法西斯军官,母亲是一位反墨索里尼的敏感乡村妇女。他自己则声称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因同性恋的身份被意大利共产党开除,死于一名17岁男妓的棍棒之下。影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导演将现代与古代穿插剪接,时空的转换赋予了这个故事更多的现代意义。开篇以现代场景切入,屋内接生,母亲将孩子放到一边自顾自和女友们去玩耍,从婴儿的视角里看到了母亲远去的背影,此时哀鸣般的琴音响起,似乎预示着婴儿悲剧性的一生;接着军官打扮的父亲出场,毫无善意的目光与婴儿长久对视,跳转到白底黑字“是你先把她从我这里偷走的,她,是我心爱的女人”;下一个镜头,夜晚父母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出去聚会,睡意朦胧的孩子起身走到阳台,看到了对面投射过来父母温存的场景;凌晨,面无表情的父亲起身走进婴儿房,抓住了婴儿的脚踝„„倏忽间,镜头切换至寸草不生、荒凉寂寥的摩洛哥大沙漠,行走的歌队,刺目的阳光,悲凉的氛围贯穿全片。电影最后,导演将自剜双目的俄狄浦斯带回现代,在如旧的笛音里吹奏着人类欲望的挽歌。当他出现在工厂的场景里时,只有冰凉的管道应对着前世的荒原。

导演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俄狄浦斯的悲剧不仅会发生在过去,现在也会发生,将来乃至很久的以后都会发生。这不仅仅再是一个人的悲剧,也将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悲剧。就像影片最后出现的冰冷的工厂画面,6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急速发展的阶段,资本主义的弊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纠葛,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无不陷入了“俄狄浦斯”困境。人们一手缔造了现代文明,却大肆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直到自食恶果,甚至危害了子孙后代的生活。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就因为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自己的亲生儿子将会弑父娶母。有果必有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人类自己把自己引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却让命运背了恶名。如果当初拉伊俄斯没有劫走克律西波斯,也许就不会造成现在的后果。可是命运不容许假设,也不会留给我们些许后悔的余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命运,承担自己的责任。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6

一、音乐的呈现

当年斯特拉文斯基在排演这部剧时曾说,《俄狄浦斯王》的成功将主要依仗男高音与合唱的声音配合来完成。此剧分为两幕,中间没有分场,用音乐和叙述者将其连接,俄狄浦斯王的扮演者自始至终都将在舞台上并与每一位出场演员交锋。从开场充满王者风范的咏叹调《自由的人们,我解放你们》(Liberi,vos Liberabo)到最后一支咏叹调《一切都真相大白》(Lux facta est),俄狄浦斯王随着剧情层层揭露,也将一点点褪去王的光泽,还原成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原貌。

男高音的演绎按照作曲家的本意不能带有太多的表演成分,但是歌剧唱段的音乐情绪变化又是非常细腻的,笔者曾听过卡拉扬、索尔蒂以及小泽征尔的版本,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扮演俄狄浦斯王的演唱家可以在声腔中传递种种细微的情绪,让命运通过声音变得跌沓起伏,在一部这样抑制过多表演的剧中,体会到作曲家力图用音乐本身打动人心的最终目的。这部剧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演出都是公平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的唱词非英文、意大利文而是古拉丁文,即使专业学者都很难听懂歌词,现在的剧场虽然有提词屏幕,但大多数观众都会随着音乐的深入逐渐放弃去看歌词,这也同样是作曲家的意图。

汤沐海启用的是剧场经验丰富的匈牙利男高音拉佐罗。博尔蒂扎尔(Laszlo)以及目前当红的女中音朱迪特·内梅特(Judith Nemeth)。在实际的观演歌剧中,笔者常常感到演唱者对于戏剧的理解完全可以体现在每一句唱腔中,在卡拉斯的回忆录里,这位歌剧女王就将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逗的气息处理和声量控制标记出来。笔者在演出后看到一些评论认为这场演出的合唱已经将主角的风头抢去了些,声音上男主角仿佛有些压不过众人。实际上,笔者认为在音乐上指挥是忠实于作曲家本意的,在第一幕中合唱与俄狄浦斯王的咏叹调单独看来精巧而别致,但与合唱放在一起后者在气度的比例上略微弱势。一般说来,合唱会更好地衬托独唱的变现,此处反常的安排完全根据剧情而来,因为在随后的剧情中俄狄浦斯王遭到了命运的质疑,他的自信变得不堪一击,所以从音乐戏剧的角度上看如此安排是符合剧情需求的。

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曾在《访谈录》中向指挥建议:“俄狄浦斯王的唱腔不宜用戏剧性的嗓音处理,而要用抒情的方式演绎。”总的来看,俄狄浦斯王的第一首咏叹调虽然有花唱的成分存在,但作曲家对装饰性的音乐旋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是一支需要歌唱者安安静静不带任何炫技意识完成的咏叹调,它充满了无知的自信、无谓的力争。笔者认为,真正理解作曲家本意的作曲家和演唱家都会表现出这种貌似不均衡的声音比例,本场演出显然做到了。女中音朱迪特·内梅特目前活跃于歌剧舞台上。不知是否常演出瓦格纳作品的原因,笔者感到演绎瓦格纳作品的歌唱家再唱“小号”一点的作品很难控制完美。相比较起来,笔者更赞赏小泽版本里的女中音朱莉·泰摩(Julie Taymor),她的声音既能体现女主角王后的气魄又能体现这部剧中不多的女性柔美。作为剧中唯一的女主人公,王后伊俄卡斯特的演唱充满女性的深情。第二幕第四场《你们难道不自惭形秽吗?》(Nonnerubeskite reges?)是一首长大且形式规范的巴洛克式返始咏叹调,王后的这支咏叹调是整部清唱剧的转折点,为整部剧作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实际上,整部清唱剧可视为一个音乐戏剧的整体,它虽然是歌剧式的但并无传统歌剧那样的换场间隔,人物之间也无任何对唱和动作的交流。本场演出应该说对个人物之间的联系做了一个新的尝试,这部剧不再是惯常的“冰冷”(《俄狄浦斯王》被斯特拉文斯基的经纪人佳吉列夫称为送给世人阴森冰冷的礼物),经过易立明导演的处理,清唱剧散发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合唱的部分较为出彩,声音层次感强富有表现力,为主人公烘托出最佳的音乐氛围。在清唱剧演出的整个过程叙述者、独唱的咏叹调,合唱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使其融合成不可分割的紧密整体。

二、悲剧精神与当下的社会

音乐生活相连接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被世人称为“悲剧中的悲剧”,可见其地位特殊。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的初衷并非仅满足用音乐的形式演绎这部作品(西方音乐史上以此题材写作歌剧的寥寥无几,门德尔松写过一部但甚少为人所知),我们追溯创作的时期便知道,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的作曲家为我们创造了一部属于音乐舞台的经典悲剧。它描叙了一个英雄是如何受到命运的愚弄,成为神的玩物,制造了一系列无可挽回的悲惨运途。

斯特拉文斯基不愧为先锋的大作曲家,所谓先锋有时候并不是走在最前面,而是看得足够远。对于现代音乐剧场的普及,作品在不同区域和时间,面对不同受众的演出,作曲家均有着预先的安排且留白给导演适当的空间,以适应可能面对的任何环境和个体。他将此部清唱剧用歌剧的方式表演,并且借鉴戏剧旁白的方式专门设置了一位穿梭于不同场次,用当地语言演讲发表观剧评论的叙述者。在小泽征尔的版本是由身着和服的女子用日语旁白评述,而这此次演出则是一个算命先生,他的出现带着幽默的宿命感,也令人耳目一新。易立明将俄狄浦斯王的场景设置在模拟的矿区,俄狄浦斯王是一个矿主,当然最后仍然是英雄遭到世人背叛的主题。火车头、吉普、以及中国特色的矿工汇集了种种令人期待的想象。古希腊悲剧的内核、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构建再加上中国风格的故事与富于时代感的舞台装置,几种元素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悲剧的内涵是穿越时空的,整剧下来我们满足的并不是这些造价不菲的舞美与来自世界知名的男高音与女中音演唱家,相反我们从座而起,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世俗生活的剥离,体会到人类精神的超拔与不可战胜。一个失明的王备受命运的凌辱与捉弄,拥有双眼的时候他看不透命运,失去双眼却获得了内心的自证抓住了命运的脉络。在集体可能遭到缺失的时代,个人的追求虽不是坦途,但最终需要得到无限的捧扬与赞叹。

结语

笔者在一些平面媒体上看到了音乐界人士对此剧形式创新并期待进一步的突破。在我们当下的社会音乐生活中,对于一些经典的20世纪作品,尤其需要当代艺术家敢于对题材进行大胆的尝试。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剧作在很多专业人士来看都是较为偏冷的,如果能召唤大众走进剧场欣赏其戏剧的立意和音乐的美妙,没有形式上的新颖是难以让人一下达到纯粹理性观赏的高度。无论是用什么样的舞美、灯光、排演方式,我们最终都是要让更多人不要忽视音乐经典之作的美与崇高。据说,这是天津大剧院所排演的第八部,作为地方能够承担这样的大作,实在是让人敬叹,这也是更多音乐爱好者的福祉,让我们期待下一部!

刘一丁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教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7

一、命运的捉弄

《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两个作品,前者所处的古希腊时代,所有的人们将一切无法规避、不可逆转而又无法追根溯源的事情都归结与命运;后者则是主人公将自身周围发生的事情归于命运的捉弄,进而对命运的态度在两个极端内摇摆。他们都是以命运为中心诠释故事,相隔千年却仍讨论着同一个主题。

俄狄浦斯是还未出生就被预言捉弄的人,他本应该是忒拜城国王的儿子,还未出生,太阳神阿波罗预言这个儿子长大后将弑父娶母。为了防止预言成真,国王决定将儿子丢弃荒野,却被仆人送给了牧羊人,牧羊人将其带到科林斯国,他又被膝下无子的国王收养。偶然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并非父母亲生,于是到神殿祈求太阳神的神示,太阳神把弑父娶母的预言告诉了他,为了保护父母,也为了对抗命运,离开了父母。路上与一老人发生冲突,失手将其打死,此人则正是他的亲生父亲。此时,俄狄浦斯则已经完全在命运的魔爪下了。之后,俄狄浦斯使得忒拜城陷入恐慌的怪物跳崖而死,为报答他,国民拥他为国王迎娶原来的王后,也就是他的生母,至此,命运的预言全部实现了。悲剧继续上演,十六年后俄狄浦斯在调查当年先王之死时,发现身世真相,羞愧悲愤地刺瞎双眼,离开忒拜城。

同样被命运捉弄的哈姆雷特,也以悲剧收场。哈姆雷特在经历父王猝死和母亲乱伦的一连串家庭变故后,他开始猛烈的攻击命运,他开始怨愤命运,他极端的认为命运本身就是个“娼妓”,决定要反抗认为残暴的命运。此时他对命运的看法完全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在哈姆雷特跌宕起伏的替父复仇之路中,在经历了一系列遭遇后,深刻体会到人性的残暴之后,他继而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相信命运,认为一切皆是天意。

二、对待命运不同的态度

1、勇于反抗命运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王》剧中的故事起点就是在与命运作斗争,甚至是在逃避那可怕的预言。俄狄浦斯被抛弃就是因为父亲想要反抗逃避命运,俄狄浦斯之所以出走,也是这个原因。然而,命运的罗网始终围困着他们,似乎再多反抗也是无用之功。俄狄浦斯费尽心力的所要逃避的预言最终还是成真了,这怎么能不震撼人心呢!

他并是一个罪人,他是一个无辜的人,只是一个竭力逃脱命运,最后依旧被命运扼住喉咙的人。《俄狄浦斯王》中,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俄狄浦斯纵使最后以悲剧收场,说明了那时候人完全依赖神的意识已经开始有了转变,甚至是敢于与之抗争。

2、认不清命运的哈姆雷特

简单来讲,《哈姆雷特》中看似命运一直在捉弄哈姆雷特,但从莎士比亚的意图来看,命运女神并不是不眷顾他的,只是哈姆雷特一味错误地理解命运,认为“一切人类事务,皆由天定。他甚至认为麻雀的死亡也是源于天意的安排”。哈姆雷特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命运不应该是完全神话或者完全妖魔化的东西,是自我对命运的认知出现了偏颇,造成了人物悲剧的结局。

三、命运观之比较分析

命运是推动《俄狄浦斯王》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元素,《哈姆雷特》亦是。这两部作品体现的另一方面是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能够更容易的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命运观。俄狄浦斯生活在一个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代,人们对神是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的,人的意志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是由神来决定的。俄狄浦斯生活在一个神至高无上存的时态,在主流崇拜神的时代,他却敢于与命运作斗争。莎士比亚反映在《哈姆雷特》中的命运观也体现了他所生活时代的命运观,这就体现在哈姆雷特的命运观出现了从一个低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莎士比亚对命运的看法在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他的命运观认为命运应该围绕人来讲,人才是最重要的立足点。无论是选择迎合命运还是反抗命运,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命运对于悲剧,人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

四、结语

无论抵抗命运亦或是顺从命运,《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中主人公,他们最终都没能逃脱命运的罗网。但这两部作品都说明人的命运不应该完全由神的来支配,两部相隔千年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话题,虽然作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不同,但对于命运对于人性的探讨使得它们在文学艺术领域拥有同样令人景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抗.《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J].作家,2013,10:141-142.

[2]马粉英.从《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命运主题的变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93-94.

[3]罗峰.哈姆雷特的命运观[J].现代哲学,2010,04:101-107.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8

An article on the Internet argues that fate is inescapable.The events in one’s life are predetermined by fate and there is nothing that can be done to change destiny.In the author’s eyes, Oedipus is portrayed as a puppet of fate, and he is completely powerless to do anything to change the destiny that fate has in store for him (“Fate and Oedipus”) .In my opinion, although Oedipus is a victim of fate, he is not dominated by it.He is by no means merely a passive player lost in the sweep of time.His downfall follows from his very nature.His excessive pride, ignorance, blindness and unrelenting quest for the truth all play important parts in the tragedy that befalls him (“Oedipus the King and Fate”) .

The article says:

As a puppet of fate, Oedipus is damned at birth by prophecies.He cannot affect the future that the oracle has predicted for him.In an attempt to change fate, Oedipus moves as far away as possible from his parents.Yet in so doing, he sets the course of the story into action.He cannot escape fate, no matter what he does (“Fate and Oedipus”) .

I disagree with this quote.I believe every man has the freedom of choice and is ultimately responsible for his own decisions.Oedipus is not driven towards his fate blindly;he is influenced by his very own fatal character flaws.

Pride can be one’s own worst enemy.In the play, Oedipus is constantly guarding his pride.When a drunken man tells him that he is a bastard, his pride is so wounded that he will not let the subject rest, and he seeks out the oracle of Apollo to demand the truth.The oracle tells Oedipus that he will kill his father and marry his mother.Therefore, Oedipus leaves his homeland of Corinth in order to protect himself and his pride from being engulfed in the dreadful prophecy.While leaving Corinth he unknowingly meets his real father at an intersection, and fights him over first right of passage and ends up slaying him.Then, his pride resulted from conquering the Sphinx leads him to the marriage with Jocasta, his mother Fifteen years later, a plague strikes Thebes and Oedipus must find the killer of Laius in order to end the pestilence.Oedipus consults an oracle of Thebes named Tiresias and is accused of killing the former king Laius.Oedipus is too proud to consider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 Teiresias and chooses to rely on his own sleuthing powers He says:

When the Sphinx, that chanting Fury kept her deathwatch here,

Why silent then, not a word to set our people free?

There was a riddle, not for some passer-by to solve---

It cried out for a prophet.Where were you?

Did you rise to the crisis?Not a word,

you and your birds, your gods---nothing.

No, but I came by, Oedipus the ignorant,

I stopped the Sphinx!With no help from the birds,

the flight of my own intelligence hit the mark (445-453) .

Perhaps the most typical display of pride is shown at the end of the play when Oedipus has nowhere to hide and nothing to defend but his very own pride.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be done is to cas himself as far away as possible from the mess he has created to escape from personal humiliation.Choosing a self imposed exile is the best thing he could do to retain his pride at that moment.

Oedipus furthers his downfall through other flaws in his character, which are his ignorance and blindness.Due to his ignorance, he leaves his home in Corinth without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oracle’s words.He initially goes to the oracle to ask if he is his father’s son, but leaves without an answer to this question.Oedipus also does not conduct himself in a very wise manner.Even though he does not know that Laius and Jocasta are his parents, he still does kill a man old enough to be his father and choose to marry a woman old enough to be his mother.He is blind to the truth about himself and his past.Tiresias says to him“You with your precious eyes/you are blind to the corruption of your life” (470-471) .Aga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own ignorance, Oedipus decides to continue despite the prophet’s warning.As a result, Oedipus blindly persists in seeking out his past even when he is told that such actions would ruin him.He goes too far and gets caught in an awful revelation.In this way, he is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Jocasta's death when he ignores her plea to not continue.

Another factor that affects Oedipus’ultimate destination in life is his intense desire to uncover the truth.After realizing that the prophecy has come true, Jacasta begs him to just let the mystery go unsolved for once:

Stop---in the name of god,

if you love your own life, call off this search!

My suffering is enough. (1163-1165)

Oedipus replies, “I must know it all/must see the truth at last” (1168-1169) .He is unable to stop his quest for the truth, even under his wife's plea.The desire for truth, so deeply ingrained in his character, pushes Oedipus to continue his search, ultimately leading to his downfall.

Oedipus is a hero in Thebes.He conquers the Sphinx, saves the city from its harsh rule.Oedipus is highly respected.His love for his city and people, and his search for truth are what shine through above and beyond anything else about his personality.However, as quoted in the article, “Oedipus is a tragic hero who is cursed by the cruel fate of birth, murder and marriage” (“Fate and Oedipus”) .It is this very virtue that leads to his demise.His fatal character flaws:pride, ignorance, blindness and his unrelenting quest for the truth paved the path for Oedipus.He is ultimately in control of his own destiny and h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choices.All in all, Oedipus is in fact the instigator of his own fate.

摘要:本文浅析了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主角俄狄浦斯的性格特征。笔者认为, 俄狄浦斯并非无辜地被命运捉弄, 而是受到了其性格缺陷的影响。他的过度自负、愚昧、盲目和对真相的固执追求酿成了最终的悲剧。

关键词: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命运

参考文献

[1].Cameron, Alister.The Identity of Oedipus the King.New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8.

[2].“Fate and Oedipus.”Enjoying Oedipus the King.<http://www.pathguy.com/oedipus.htm>18 Oct.2005

[3].“Oedipus the King and Fate.”<http://www.123helpme.com/view.asp?id=16574>19 Oct.2005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9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改写“杀父娶母”

快!别发愣了,也别出声,老朋友,我们快从这宫里没声地出去。刚才的事出去再说……对,就现在!看那边,可怜的主上把宫门打开了,大家都围着他,没有人会来注意我们的……现在我们还好意思让人看见吗?走吧,唉,快一点。

往这儿来。这儿?卡德墨亚,我们忒拜的一个市场。你不知道卡德墨亚从前富得什么都有,我们想要什么都见得到。现在你只能看见这些乞援的忒拜人,捧着缠羊毛的树枝坐在这里求救。这祭坛的树枝本是要献给主上,主上现在却只能让他们把这些原原本本地带回去了。

来,然后从这边走。对,我不是要送你回喀泰戎山的那边去,我们在朝着你们科任托斯城的反方向走。再往前就会经过那个怕人的地方——那个三岔路口!路的一支通向得尔福城,一支通向道利亚城。

对,我要领你往得尔福去。不,现在我们怎敢进圣洁的阿波罗神庙!但我们必须得忏悔我们犯的错,去求得罗斯的医神阿波罗救救我们流血的忒拜。我们去得尔福北面的高山帕尔那索斯上——那里望得见我苦难的忒拜城,阿波罗王也听得见我们说话。若你还认我这个朋友,和我一起去向至上的罗克西阿斯忏悔,救救我的城邦吧!

我刚才怎会不认得你,老朋友?只是心里清楚的就能够大声说出来么!要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又是在谁面前呀!你在主上面前说的,我当然也能明明白白地回想起来,虽然是那么老早的事:那时我从忒拜平原赶着老国王拉伊俄斯的两群羊上喀泰戎山遇到的你,你赶着一群。我们就在那儿认识的,在那儿做过三个半年的好伙伴。我心里当然没有糊涂!那时我们都以为我们在那儿行了善,最后满足地分手了呢。谁知道竟是作了孽!我还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再见见你。谁知还是别见的好!

所以,走吧,我们上帕尔那索斯去,望着忒拜,大声地请求神的宽恕。

对,我们就在这跪下。

吕俄刻斯·阿波罗啊,您从皮托的石穴里发出的神示我们已明白了——我们的城邦,卡德摩斯的家园在瘟疫里变为一片荒凉,田间的麦穗枯死了,牧场上的牛也死了,妇人流产了,我们不管怎么努力都赶不跑带火的瘟神。您说藏在忒拜城的污染不清除,我们就无从得救。现在,一个忒拜人和一个科任托斯人在这里向您跪下。圣洁的阿波罗王啊,污染的源头从我们这里来!可是我们那时怎想到呢!我们不敢求天神能够原谅我们,只求能够救救忒拜,求您把瘟疫的火吹出境外吧!我是忒拜城已逝拉伊俄斯王的仆人,他是喀泰戎山另一边科任托斯城已逝波吕玻斯王的仆人,我们在这儿向您真诚地忏悔:

三十多年之前,我是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的仆人,我的女主人是高贵的伊俄卡斯忒。我是他们家养大的。他们待我好,很信任我,都是好人,可是一直没有孩子。为了孩子的事,听说主人还去皮托庙问过您。后来女主人生下了一个男婴;可是三天之后,女主人却亲自把那婴儿抱给我,我分明看见她惨白的脸和眼眶中快要流下来的泪,却听见她急促地说道:“……把这孩子丢在没有人迹的荒山里,我们不能要他。”一边转身跑开了。我看着怀里的婴儿,他的左右脚跟钉在一起——我听到过,拉伊俄斯从您这得到了不吉利的神示,说这婴儿长大之后会杀死他。主人也许想,让我把这婴儿扔掉,即使这残废的婴儿没有死,被人发现了,那人也不至于把他收养。我每年都按主人的要求上喀泰戎山牧羊,从春天到阿尔克图洛斯初升的时候,都会在那山上。所以后来我把他带到喀泰戎山上去了。

我在那山上结识了老波吕玻斯的牧人,我身边的这位老朋友。我可怜那孩子,请这位老朋友把他抱回家去当自己的儿子养着——哪知让他救了他,反而闯了大祸。我那时是不是该狠狠心把那孩子扔在山上?到了冬天,我像之前做的一样,把羊照顾得好好的,赶回了我的羊圈,这事好像就算完了。后来我也还一直伺候着主人拉伊俄斯,直到他在那个从忒拜到得尔福的三岔路口被杀死。

主人死之前,正往您的神庙去,想问问您他那从前抛弃的婴儿到底死了没有。他带了我和另外三个仆人同去。他要我去的时候,我心里害怕,怕您让他知道我竟背叛他了。但我一向是从心底里服从拉伊俄斯家的吩咐的,还是跟着去了。我们到了福喀斯境内的三岔路口,从那条窄路下来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相貌竟和主人十分相像的年轻旅客,我正奇怪的时候,惨事就发生了——我们的传令官叫他别挡住了我们的路,主人也从车上命令他让路。于是我们马前的司车就把这路人推开了。路人踉跄了一下,愤怒地向司车打去。又因为主人用刺棍打了他一下,他便向车上冲去。我看到传令官回头来救,可这路人个高力壮,竟一个人把主人、传令官、司车和一个侍从都打死了。我趁乱逃回了忒拜,但撒谎说是一大伙强盗把他们四个杀死的,因为我自感惭愧——我们好几个人竟被一个路人打败了。我不诚实,可忒拜人都相信我、安慰我。

后来忒拜人曾经追究过这件凶杀案,但没有结果。再后来一个狮身人面的妖兽来为害忒拜,忒拜人便只能暂时关注眼前的灾祸。那妖兽坐在城外的山上,背诵一个谜语,问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时最软弱。凡是答不出的人都被它吃掉了。忒拜人正在失望的时候,一个流浪的人来道破了这个谜语,他说是人,因为一个人生下地时是四只脚,年老了加上一根拐杖,又成了三只脚。忒拜人立这个流浪的聪明人为王,并让他娶了女主人伊俄卡斯忒。

新王登位的时候我在城里,我看见新王和老拉伊俄斯相像的那个样子,身子止不住地发抖——那不是那个打死拉伊俄斯的路人嘛!他会认得我!我偷偷地找了女主人伊俄卡斯忒,拉着她的手,求她把我派到远方的牧场上去重操旧业。“你忠心耿耿一辈子只有这点小小的恳求!我怎能不答应呢……”唉,再见了,女主人。忠心没能坚持到最后,又有什么用呢?

我便自己躲起来,每天做的也就是放羊的活儿,这样大概过了十六七年。我觉得没人会记得我了吧,我所希望的也是这样。但这时来人说新主上俄狄浦斯找我去。他不可能知道我是那个逃回来的仆人。那么他找我去做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我是最服从主人命令的最忠实的仆人,我怎么能拒绝呢?我躲得够久了。

我跟着俄狄浦斯的报信人回到旧时主人的家中,见到了新主上俄狄浦斯和身边的这个科任托斯牧人。我战战兢兢,生怕俄狄浦斯认出我来要将我灭口。但怎么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我也奇怪,科任托斯的老朋友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我们之间有个秘密,跟里边的女主人伊俄卡斯忒有关。我打定主意。主上也许不知道我和科任托斯的牧人之前认识,他不问,我就不说。

他看见我了,但明显没有认出我来。他却向科任托斯的牧人问道:“你指的是不是他?”那牧人说是。什么指的是我?然后他要我回答了我的出身、我的工作和住处。后来他问我是否认得那牧人,我不敢承认,又不敢撒谎,便说我想不起来。那牧人却仔仔细细地回忆起三十多年前我们在喀泰戎山上的细节,要我记起他来。我只好说:“你说的是真事,虽是老早的事了。”

“喂,告诉我,还记得那时候你给了我一个婴儿,叫我当自己的儿子养着吗?”

怎么能在这里问这话!里边的王后伊俄卡斯忒知道了,不就知道我那时没依她的吩咐办了么!

“好朋友,这就是他,你的新主上俄狄浦斯。那时候还是个婴儿。”

……天哪!这是什么话!现在的主上,叫作“俄狄浦斯”的主上——“脚肿”是他的名字!“那时候是个婴儿”——那个残废的孩子!“这就是他”——他杀死了老拉伊俄斯,可拉伊俄斯是他的父亲!那里边的他的王后原来竟是他的……天哪!“该死的家伙!”我打断他的话,朝他嚷道,“还不快住嘴!”

可是主上倒骂起我来:“啊,老头儿,不要骂他,你说这话倒是更该挨骂!”他不知道,他不知道……“好主上啊,我有什么错呢?”我情不自禁地问道。

“因为你不回答他问你的关于那个孩子的事。”

“他什么都不晓得,却要多嘴,简直是白搭。”

“你不痛痛快快回答,要挨了打哭才回答!”

“看在天神面上,不要拷打一个老头子。”

福玻斯神哪,原谅我!我搬出了你来。他还是要叫侍从把我绑起来,但我知道,说了真话比受皮肉痛更加可怕。我回答他我是把那牧人所说的孩子给了他——愿我在那一天就瞪了眼!我真不愿意再说下去了。我是真不愿意告诉他这可悲的事!但俄狄浦斯很倔,他硬是要逼问我那孩子的事。他说要是我不讲,我就活不成了。

可怜的主上!“我给他的是拉伊俄斯家的孩子”我说道。

“是个奴隶,还是个亲属?”

哎呀,我要讲那怕人的事了!

主上不歇气地问我。然后主上知道了,我给科任托斯牧人的孩子是拉伊俄斯的儿子。里面的娘娘,主上家的,把那孩子交给了我,因为害怕那孩子杀父的不吉利的神示,叫我把他弄死。他听完还问我为什么把那孩子送给科任托斯牧人。

看着主上痛苦的表情,我快要晕倒了。“主上啊,我可怜他”我哭着对他说:“我心想他会把他带到别的地方——他的家里去;哪知他救了他,反而闯了大祸。如果你就是他所说的人,我说,你生来就是个受苦的人啊!”

主上不待我讲完,就发出撕裂的喊声:“哎呀!哎呀!一切都应验了!天光啊,我现在向你看最后一眼!我成了不应当生我的父母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说罢就冲进宫里去了。所有人都跟着冲进去了,只留得我和这牧人在院里,听见里边脚步声、喊叫声、哀哭声此起彼伏,乱糟糟的。神哪!那时我们被吓坏了,瘫倒在墙角。传报人过一会儿跑出来说,高贵的伊俄卡斯忒自杀了。呜!我不幸的女主人!后来俄狄浦斯也冲出来了,两只眼珠血红,流出的血像雹子一样打湿了他的胡须。人家说他用金别针刺瞎了自己。可怜的俄狄浦斯啊,老拉伊俄斯的儿子!他冲出来大声叫人把宫门打开,让全体忒拜人看看他父亲的凶手,他母亲的——神哪!我不能说那不干净的话。这苦难啊,叫人看了害怕!至上的罗西阿克斯,听听我所造的罪孽,听听我让我的主人家所受的灾难!我是最坏心肠的仆人啊!请神独独惩罚我、憎恨我吧!请消除忒拜的诅咒吧!

不必扶我,老朋友。都说我是最忠实可靠的仆人,可你看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的喉舌给了那不幸的人多么凶恶的灾难!我却趁他把那种大地、圣雨和阳光所厌恶的污染赤裸地摆出来的时候,趁他一个人承受这灾难的时候悄悄地溜掉了!他没有力气,没有人带领,但是是谁让他陷入这样的境地呀!阿波罗神要用这痛心的情景教会我永远的服从才是真正的忠诚吗?但是谁能告诉我,那时候我要是没有一点怜悯和同情,忍心去害死那已残疾了的孩子,那时的忠诚也能称作是善的吗?但是那一时的善又使我的主人家——一个古老而高贵的家族陷入永远的恶,变成溃烂的毒疮,又是因为什么呢!老朋友,你能从这儿望见那破败的忒拜,望见要因俄狄浦斯而著名的喀泰戎吧!让我再望一眼,我再也不敢深情地望向那一方。皮托的阿波罗啊,请让有罪的我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并在那时回答我吧——那个我们都在找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罗念生.俄狄浦斯王[A].罗念生全集:悲剧之一.第二卷.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申丹, 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以欣.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 (法) 萨德著, 尔利编译.弗洛维尔和古瓦尔[A].情之罪[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

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 篇10

今天, 当我们以现代人的意识去回顾历史, 去审视俄狄浦斯王的命运和司芬克斯的谜底时, 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教益呢?发表在1986年《散文世界》第一期上的李洁非、张陵所写的《司芬克斯和俄狄浦斯王———古观象台抒怀》, 对此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

《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的作者, 置身于北京古观象台上, 凝视着反射出淡淡光泽的古仪器, 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但, 远不止于此。宇宙、自然与人, 人与社会、历史, 俄狄浦斯王和司芬克斯, 东方和西方……接连不断地涌现于作者的脑海中, 再经过思想的提炼和艺术的表现, 便形成了色彩缤纷、气势磅礴、动人心弦的散文佳品———耐人咀嚼, 回味深长。

在《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中, 作者在古老的题材中探索、寻求, 发掘出了新意:俄狄浦斯王已不再是神话里命运悲剧的英雄, 而是伟大、崇高的人的象征;司芬克斯已超越了传说中怪物的局限, 成了人的对立物———宇宙、自然之谜和人生之谜的总体形象, 这寓意的发掘, 将读者引向了哲学的高地, 使之在观照宇宙、自然、人、历史中, 自然而然地展开对自我的思索。也正是在这观照、思索中, 我们的思路开始聚合、浓缩, 浓缩、聚合成这样的思想:广漠宇宙,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最可宝贵的是人, 而最最可宝贵的是富有探索、寻求的热情、自信、胆略, 并以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的人。因为这是人所以成为人的根本, 也是人得以生存的唯一法宝。人啊, 发现、意识、尊重、实现自己吧!面对骄傲的司芬克斯, 我们要庄严地宣告: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俄狄浦斯王!这是宇宙、自然、历史给予我们———人的启示, 这更是当代中国人自我意识萌发的呐喊。

然而, 对于人类来说, 任何启示的出现和获得, 无不是巨大牺牲的微薄补偿。当年俄狄浦斯王骄傲地发现了自我———人, 眼见司芬克斯跳崖灭亡时, 无数人的白骨已堆在了俄狄浦斯王的面前。同样, 今天我们的作者所以能发出那样的庄严宣告, 是因为“十年动乱”, 千万人的身家性命早已支付作了它的昂贵的代价。可悲的历史啊!还有更可悲的现实: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之漠然, 还有一些“人”似有所感, 也不过是在高喊了一两声“个性解放“”自我意识”以赶赶时髦之后, 行动起来依然故我。

《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的作者, 正是面对上述的历史、现实, 进行了深沉的探索、寻求, 有感而发, 发有所指, 将我们再度带入历史的长河, 宇宙的空间, 重阅人类用血与火绘就的画卷, 进行自我的反思。

当那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发现了人的时候, 人类还处于天真的童年时代。他们面对着宇宙、自然的司芬克斯之谜, 惶惑、迷惘, 也正是在这惶惑、迷惘中意识到了自己和自我的使命, 于是开始了对“宇宙之谜的第一次求解。于是产生了:巴比伦斜塔上法老的咒语, 巴林谷神庙中摩西的预言, 铭刻在龟兽骨上的颂词……”对此, 宇宙、自然的司芬克斯骄横依旧, 历史的启示便也由此诞生, 人类真正的自我意识随之也诞生了, “于是, 人类毅然作出了第一次自我否定, 告别了浪漫与幻想, 开始迈向科学”。

大多数人, 包括笔者本人, 早已满足于对历史的否定结论, 《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的深刻、独到之处, 正在于对历史所作出的辩证的分析和积极意义的发掘、肯定:“这些荒诞不经的神话, 并不比我们今天制造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少一分真诚, 也不比我们用射电望远镜探索银河外星系少半点热情;我们还应该懂得, 那就是文明的起源, 科学的滥觞!”多么精警的见地和论述啊!从中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神话、宗教, 所进行的自我否定, 正是他们的自我实现、自我意识的体现, 相比之下, 我们才越加感到后来的一些人事的可悲可怕

当人类以成熟的理性进入科学的时代, 竟造出了新的神话、宗教, 并添造了种种的偶像、权威, 对“自我”进行了真正的否定, 如果俄狄浦斯再度入世, 目睹下例惨事, 他该怎样的惊诧和悲哀呢?罗马士兵的利剑插入了阿基米德的咽喉, 从而窒息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时代;鲜花广场上的烈火, 毁灭了一代天骄布鲁诺;1653年的宗教法庭对伽利略进行了无耻的审判, 使“那个实际上已经被粉碎了的梦幻和谎言 (指地心说, 笔者注) 在哥白尼之后苟延残喘百年之久……”作者激跃的“思绪从遥远的欧洲回到东方, 回到我所站立的中国大地上”, 睹物发问:“是谁扼杀了这座古观象台的生命?是谁阻止了中国天才们跟主欧洲近代文明的步伐, 一道去探索字窗之谜?”这是骄横愚蠢的独夫———皇帝的“杰作”!嗟呼, “一人之心, 万人之心也”!对比当年俄狄浦斯王的发现, 想想祖先们的壮举, 怎能不发出这痛心的感叹!作者的描述和思辩, 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注定人类要面临宇宙、自然的司芬克斯和“自我”司芬克斯的双重发难, 而后者的危害远胜于前者, 因为它常常在人类探索、征服宇宙、自然之谜的道路上, 就将崇高、伟大的人扼杀, 连同真理、正义、知识、科学、文明一起奉献给了司芬克斯。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 自我司芬克斯之谜, 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谜团。而要“解开这个谜团, 诚非易事。除了要和宇宙捉迷藏, 除了要同自我尊严忍痛告别, 人类还要与来自体内的固执、愚昧、野蛮和惰性作殊死搏斗, 好像巨蟒蜕皮, 凤凰涅槃一般, 饱尝痛苦, 历尽劫难”。这是当代真正意义的自我意识。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 才能发现、尊重、实现人, 才能认识到“自我”使命, 从而使宇宙、自然的司芬克斯永远退却、退却, 同时也使人间的司芬克斯无地自容, 最终让每一个“自我”实现回归, 都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俄狄浦斯王!这, 也正是《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探索、寻求的收获, 独到、深刻的发现, 思想、力度的源泉, 也是提供给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全部启示!

结束了“十年动乱”, 中国人才真正地发现了“自我”, 并正在逐渐地丰富、完善“自我意识”。“自我”即主体———人。随着参照系的不同, “自我”的内涵也随之变化。以群体为参照, “自我”便是个体 (小我) ;以宇宙、自然为参照, “自我”则是人类 (大我) 。发现“自我”是认识到了个体存在的开始, 而要真正认识到这种个体“自我”的价值和指向, 还必须进行反思:在群体中去认识“自我”, 在历史中去寻觅“自我”, 在宇宙、自然中去观照“自我”, 在实践中去实现“自我”, 这才是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当代的每一个“自我”都应这样去探索、寻求、形成、具备这样的自我意识, 否则, 不是发现不了“自我”, 就是在发现之后再度失落。如此, 历史的悲剧就将重演。探索、发掘、表现这种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 无疑是文学的神圣使命之一。概观近年来的文学创作, 与其他体裁相比, 散文在这方面成果不够显著。笔者认为, 正是在这种现状下, 《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 因此可喜可贺。

《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 不但给读者以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启发, 而且还给人以强烈的阳刚之美的艺术享受。在所见到的1986年的《散文世界》里, 《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恐怕是篇幅最长的抒情散文, 全文四千字左右。但当你反复捧读时, 丝毫没有冗长之感, 反觉其凝练精悍:赫然开篇, 跃然行文, 戛然刹尾, 回肠荡气。掩卷而思, 造成这样强烈、综合的艺术效果的根本原因, 在于作者选择了恰到好处的立脚点和着眼点———北京古观象台, 这就为作者展开对宇宙、自然、人与历史的联想寻觅到了一个再好不过的连接点。因此, 当五彩缤纷的景象、人物、事件接连涌现, 交相迭出时, 我们不觉其突兀愕然, 反觉其自然成趣。

当然, 《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绝非尽善尽美, 因此, 当赞叹、欣喜之余我们又有了更多的期待

摘要:读《司芬克斯与俄狄浦斯王》, 面对历史、现实, 进行深沉的探索、寻求, 有感而发, 发有所指, 将我们再度带入历史的长河, 宇宙的空间, 重阅人类用血与火绘就的画卷, 进行自我反思。

上一篇:手术安全核查表下一篇:流媒体编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