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潮

2024-09-23

艺术思潮(共11篇)

艺术思潮 篇1

一、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从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思想与艺术的个性特点。它不只是思想上的特点,也不只是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而是从创作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在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个人独有或作品独有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既包括艺术作品在技法、形式与结构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也涵盖着艺术作品在思想、情感上的卓然不凡。它整体性地凝聚于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为人所识别、所铭记的主要依据和标志。

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动因在于艺术创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就是在于人本身。艺术活动作为一种人的活动,方方面面无不显露出人的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不仅是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显露与张扬,同时也是其个人生存境况的凝聚与缩影,它们随着艺术创造活动而渗透进了艺术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从对艺术形式、艺术技法的选择和应用, 到艺术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情感,个体化特征的烙印随处可见。正因如此,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在他的文章《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著名论断。布封指出,“文章的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气势”,“要写得好,就要构思得好,感觉正确,表达清楚,也就是说要有思想, 灵魂和趣味”。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亦不乏类似的论断。 “文如其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等等,这些论述在理论上与布封的“风格即人”是相通的,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及理论发展。

二、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某些艺术家艺术风格、艺术主张、艺术方法和艺术思想相近或相似而形成的集合体。一个艺术流派往往有其代表风格、 代表人物和一定的艺术创作成果。

艺术风格的相同或相近,是艺术流派形成的先决条件。 艺术流派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群体,一般必然要体现该艺术家群体共同的艺术风格。一个艺术流派的生成和壮大,固然与流派内共同的艺术理想、艺术追求乃至社会政治理想密切相关,但在根本上维系一个艺术流派的稳定发展的依然是该流派中艺术风格的大体相同或相近。一个在艺术风格上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南辕北辙的流派,是难以稳定、难以有所长足发展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弗罗伦萨画派,其成员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共同推崇重视透视法、重视明暗效果的具有文艺复兴特色的艺术技法和风格 ;较晚的威尼斯画派,如乔尔乔内、提香等画家则在吸收文艺复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色彩,艺术风格更加明快生动 ;而德国表现主义画派,从先驱性的蒙克,到基希纳,再到康定斯基、贝克曼等人,虽然流派的艺术阵地、艺术社团屡有变更,但在总体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上却一脉相承。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个艺术流派虽然保持着艺术风格的大体相同或相近,但同一流派中艺术家的风格毕竟不可能千人一面。艺术流派中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异和不同,这也正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特征。艺术流派中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吸收新的技法、思想,不仅推动了艺术家自身风格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其所属的艺术流派的发展、变化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岭南画派,日本的圆山派、四条派,都是在不断吸收借鉴和学习西方绘画技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流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 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壮大。

三、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反复出现的文学艺术现象。它是由于一定社会历史运动与变动的推动,或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在一代文艺史中,一些文艺家出于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或对现实的感受大体相同,反响大体相似,进而形成的带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潮流或运动。艺术思潮侧重于社会思想、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从影响的范围、深度和广度来看,艺术思潮都远甚于艺术流派和单一的个体艺术风格。

1.艺术思潮与社会思潮

艺术思潮同社会思潮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艺术思潮的形成和兴起,往往受到当时流行的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乃至科学思潮等社会思想领域思潮的启发和影响。社会思潮作为一个时代里思想领域中影响深远的大潮流,必然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生存于其中的艺术家们产生群体性的影响。由此,社会思想领域的潮流便对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 同时,在从自己时代中流行的政治思潮、文化、哲学、科学思潮总汲取养料后,艺术思潮在获得理论支持与补充的同时,也随之具有了本时代的鲜明特色,被打上了当时社会思想环境的烙印,成为整个社会思潮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十八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思潮,其发端和发展,就受到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和民族解放思潮的带动和影响,吸纳了诸如自由精神、契约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民族主义、民族独立精神等社会思想。

2.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固然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 但就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发展规律而言,对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更为重要影响的却是艺术流派的发展与创新。

首先,艺术流派的发展壮大,会推动艺术思潮的产生。 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影响的艺术流派,其标榜的艺术风格、追求的艺术目标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艺术领域,为整个艺术界所推崇和学习,并最终形成一种艺术思潮。如唐代以韩愈、柳宗元为核心发起的古文运动,亦是从韩、柳等人组成的文学艺术流派为中心,以其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逐渐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形成艺术思潮。二十世纪中叶以特吕弗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手法,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起一种崭新的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此外,艺术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也与某一时期的艺术流派打破成规、锐意创新有关。如宋代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艺术思潮,便产生于黄庭坚等人走出唐诗阴影、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努力 ;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则与艺术家们打破僵化的古典主义艺术规范的诉求努力有着密切关系 ;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则既要打破古典主义的保守陈腐,又不满于浪漫主义的脱离现实,故而要以全新的视角正视现实。

结语

艺术风格侧重于从个体的角度,即从艺术家个体及所创作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艺术流派则侧重于从群体的角度,即从某类艺术家群体及所创作的相似相近的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而艺术思潮则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即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思想、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通观中外艺术史,艺术风格的形成往往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主要标志 ;艺术流派则主要指一批思想倾向、艺术倾向和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所创作的风格类似的艺术作品。与相对个体化的艺术风格相比,艺术流派往往以其群体化特征而产生更为广泛和持久的影响 ;而艺术思潮则是在特定历史时代,受当时社会思潮、文化心理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某种艺术趣味、艺术风格或艺术风尚的总体特征。与艺术风格的个体化、艺术流派的群体化特征不同,艺术思潮所波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具有社会化、时代化、历史化特征,因而透过艺术思潮的嬗变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发展变化与社会时代发展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摘要: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史发展流变的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艺术风格为艺术流派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艺术流派又推动了艺术思潮的发展。艺术风格侧重于从个体的角度,即从艺术家个体及所创作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艺术流派则侧重于从群体的角度,即从某类艺术家群体及所创作的相似相近的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而艺术思潮则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即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思想、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生成

艺术思潮 篇2

第一讲 绪论

一、艺术与观念

1,观念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介作用。2,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关系。3,观念与艺术家的创作。4,观念与艺术目的的多样性。

二、西方艺术观念的源头

1,希腊神话传说:第一层面:后代艺术题材的来源。第二层面:内在精神。2,基督教文化:第一层面:后代艺术题材的来源。第二层面: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三、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

1,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模仿原则。2,追求以人类共性为基础的普遍性。3,以表现美为艺术的最高追求。4,以崇高、典雅、庄重为典型风格。

第二讲 西方艺术的起源

一、原始艺术

1,旧石器时代:a,分期:早期,中期,晚期;b,社会:母系氏族,巫术观念,图腾崇拜;c,文化:格拉夫特文化,奥瑞纳文化,马格德林文化,卡普萨文化。2,新石器时代:农牧业为主,社会组织化,地中海东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北欧,非洲,陶器,巨石纪念碑。

3,原始时期:金属石器混用,磨制石器,铁器,家用物品,装饰工艺品。

二、埃及艺术

1,概述:a,农业民族,前1700年独立,前1000年后被亚述征服,前525年被波斯国王甘比西斯占领,前4世纪成为马其顿的一个省,前39年罗马人入侵;b,历法,1 书写术(象形文字);c,法老,斯芬克斯,尼罗河,亚历山大大帝。

2,分期:a,前王朝时期;b,古王国时期;c,中王国时期;第二骚乱期;e,新王国时期;f,衰落时期。

3,艺术状况:a,建筑;b,雕塑;c,浮雕与绘画;d,工艺品。

4,艺术观念:a,模仿性;b,追求永恒和不朽;c,遵循神圣化和程式化原则。5,影响:a,埃及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关系;b,艺术在埃及社会里的作用。

三、美索不达米亚艺术

1,概述:a,“美索不达米亚”的含义;b,闪米特语族;c,民族熔炉。

2,历史分期:a,苏美尔乌尔第一王朝;b,阿卡德王国;c,库提人入侵时期;d,乌尔第三王朝;e,古巴比伦第一王朝;f,亚述帝国;g,新巴比伦王国。

3,艺术精神:a,崇尚财富与武功;b,突出的抽象才能;c,书写艺术;d,程式化和变形;e,建筑。

四、爱琴艺术

1,概述:a,施里曼和伊文思的发现;b,爱琴海沿岸,伯罗奔尼撒半岛;c,克里特人;d,希腊人。

2,米诺斯艺术:a,约前4000-前1400年,兴盛于克里特岛;b,制陶和金属制造,建筑;c,表现主义;d,埃及在文化上对克里特的影响。

3,迈锡尼艺术:a,继承克里特文化;b,巨石堆积式建筑,陵墓,装饰艺术。4,小结:a,重新审视前人的看法;b,西方来自东方;c,破除欧洲中心主义观念。

第三讲

西方古代艺术

一、希腊艺术

1,概述:a,亚该亚人,赫楞人,雅利安人;b,城邦制,崇尚中庸和谐,追求闲适,生活简朴;c,建立“秩序”;d,希腊文化建筑在埃及人所确立的基础之上。2,艺术分期:a,古风时期;b,古典时期;c,希腊化时期。3,三种艺术风格:a,多立克式;b,爱奥尼亚式;c,科林斯式。4,艺术观念和变化:a,人本主义;b,理想主义;c,理性主义。

5,希腊化时期的观念:a,斯多葛主义;b,伊壁鸠鲁主义;c,个人主义;d,写实主 2 义;e,经验主义。

6,影响:a,以人为本;b,崇尚理性和崇尚简朴;c,希腊文化出自东方。

二、罗马艺术

1,概述:a,罗马,伊特鲁斯坎人;b,前509-前1世纪中叶为共和国,前196年征服马其顿,50年后将希腊作为属地,三次与迦太基的战争,前30年吞并托勒密,395年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定都拜占廷,至1453年。2,艺术状况:希腊艺术的入侵;公共建筑;追求华丽、力量和实用。3,观念与变化:a,组织化;b,功利主义。

4,影响:a,巩固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b,创造“罗马式”艺术;c,古典主义的主要内容存在于罗马风格之中;d,罗马之“门”。

三、中世纪艺术

1、概述:a,基督教世界;b,日耳曼诸部族;c,几件大事:十字军九次东征,骑士制度,城市的兴起。

2,艺术形式和分期:a,样式:建筑,绘画,雕塑,装饰,细密画;b,分期:早期基督教艺术,基督教胜利后的艺术,加洛林、奥托艺术,晚期哥特式、拜占廷艺术。3,三种艺术风格:a,拜占廷式;b,罗马式;c,哥特式。

4,观念的演变:a,神秘主义和独裁主义;b,禁欲主义;c,哥特式艺术的观念。5,影响:a,纯粹欧洲艺术的摇篮;b,精神追求的至上性;c,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成熟。

第四讲

西方近代艺术

一、文艺复兴艺术

1,概述:a,起因:城市兴起,十字军东征,地理大发现,市民阶级,商品经济;b,关于再生与复兴;c,关于人文主义;d,分期: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北方。2,艺术及其观念:a,中世纪晚期的自然主义,方济各基督凡人论;b,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科学自然主义,个人主义;c,罗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d,威尼斯文艺复兴:地方风格主义,学院风格主义,自由风格主义。

3,北方的文艺复兴艺术:a,德国:丢勒,荷尔拜因;b,尼德兰:凡爱克,勃鲁盖尔。4,评价:a,为资产阶级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崛起开辟了道路;b,奠定了西方近、现 3 代思想、观念、艺术的基本格局;c,继承、恢复传统多于创新。

二、巴洛克与17世纪艺术

1,概述:a,现代民族国家的成熟;b,文化背景:反宗教改革运动,君主政体的巩固,科学发展和探索地球;c,关于“巴洛克”;d,时期划分。

2,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画派:a,意大利:卡拉瓦乔;b,贝尼尼;c,鲁本斯;d,委拉斯开支;e,荷兰画派;f,学院派:普桑。

3,艺术观念:a,反宗教改革的神秘主义;b,贵族巴洛克的专制主义和学院主义;c,资产阶级的巴洛克;d,巴洛克理性主义。

三、洛可可与18世纪艺术

1,洛可可艺术:a,“洛可可”的含义;b,起源;c,特征。2,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华托,布歇,夏尔丹,弗拉戈纳尔。

3,新古典主义与学院派:a,起源;b,代表性艺术家:英国的雷诺兹,庚斯博罗;法国的大卫,安格尔,雕塑家乌顿。4,新古典主义与考古学的观念。

四、19世纪艺术

1,启蒙运动:a,“启蒙运动”的含义;b,启蒙运动的影响和表现;c,启蒙运动的精神;d,重要的知识分子: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巴赫。2,狂飙突进运动:a,产生;b,精神。

3,浪漫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戈雅,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吕德。

4,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念:a,艺术联姻和色彩主义;b,浪漫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c,逃避现实;d,复兴过去;e,回归自然;f,异国情调。5,现实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杜米埃,米勒,库尔贝。

6,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a,艺术与科学联姻;b,持续的波动。

7,其他重要的艺术和艺术家:a,拉飞尔前派:亨特,罗塞蒂,密莱司;b,巡回展览派: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c,罗丹;d,英国风景画:透纳,康斯太勃;e,柯罗;f,巴比松画派:米勒,卢梭;g,列维坦。

第五讲 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

一、现代主义艺术

1,现代艺术的基本倾向:a,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b,反理性和写实传统;c,对“原始性”的向往和追求;d,对“偶然性”的追求;e,“观念化”的倾向;f,对艺术技巧的否定;g,反普遍性,追求个性;h,反对以美为艺术的最高追求;i,不断探索艺术表现的新形式。

2,现代艺术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唯意志论;不可知论;存在主义;情感至上主义;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

3,转折:a,印象主义:马奈,德加,雷诺阿,莫奈,毕沙罗,西斯莱;b,新印象主义:修拉,西涅克;c,后印象主义:梵高,高更,塞尚;d,野兽派:马蒂斯,弗拉芒克,马尔开,杜飞,德兰;e,表现主义:康定斯基,蒙克。

4,突破:a,立体主义:勃拉克,毕加索;b,未来主义:马利奈蒂,波菊尼,巴拉,卡拉;c,超现实主义:米罗,达利。

5,泛滥:a,达达主义:杜桑;b,各种抽象主义:新造型主义,行动画派,光效应艺术,概念艺术,极少主义,构成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马列维奇,蒙德里安,杜波飞,波洛克。

6,反动:波普艺术,具体艺术,超级现实主义,环境艺术;西格尔,克里斯托。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

1,概述:a,两个视域:历史与文化;b,词语: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先锋派;c,两种现代性和现代主义。

2,思想基础:法兰克福学派对后工业社会的批判;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等颠覆;哈贝马斯重建理性的努力。

3,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的特征和差异:a,现代主义的特征;b,先锋派的特征;c,二者的共同性与差别。

4,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解构与颠覆;美学的泛化;实质与外表的分离;媒介的操纵;时空的压缩与转换。

[主要参考书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美]房龙《人类的艺术》,衣成信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3,[德]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4,[德]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7,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李玉成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8,《剑桥艺术史》,钱乘旦、罗通秀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11,[苏]兹拉特科夫斯卡娅《欧洲文化的起源》,陈筠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12,[英]柯特勒尔《爱琴文明探源》,卢剑波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3,[美]房龙《人类的故事》,刘缘子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艺术的目的(第4页);艺术的普遍性(第2-3页);希腊与埃及(第26页);艺术与地理(第30页)。14,[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15,[苏]罗塞娃等《古代西亚埃及美术》,严摩罕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16,[法]巴赞《艺术史》,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7,[英]迈克尔·列维《西方艺术史》,孙津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18,[埃及]阿拉姆《中东艺术史》(古代),朱威烈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艺术思潮 篇3

关键词:平面广告;平面设计;西方艺术思潮

西方艺术思潮经历了上百年的变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各种理论更新也极为迅速,当然不同学者对此也持有不同态度,谈到西方艺术思潮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更是众说纷纭。

西方艺术思潮具有深刻的变革性。有人认为它是一场“文化毁灭”的世纪狂潮,对艺术的发展不仅“没有推动作用,反而有着毁灭性的打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是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義。西方艺术思潮起源于20世纪初期欧洲国家的一系列艺术运动和艺术流派,它在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创作手段以及表现媒介上对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西方艺术思潮不仅使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对平面广告设计所产生巨大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1 西方艺术思潮的概述

西方艺术思潮历时一百余年,其影响涉及全世界,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艺术思潮对于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推动作用。欧洲在19世纪时进行了工业革命,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审美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改变,欧洲文化艺术的振兴之路随之开启。

西方艺术思潮可以分为现代主义时期和当代主义时期,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流派是抽象表现艺术,包括立体主义、波普主义以及达达主义;而西方艺术的当代主义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流派则是后现代主义。

2 西方艺术思潮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变化,西方艺术思潮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理论也同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种不同的新派都具有自己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持有与自己理论相融合的艺术态度。因此,西方艺术思潮对平面广告设计来说,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立体主义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立体主义运动从1907年开始,是西方现代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结束,它不仅改变了西方艺术家们的思想,同时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思维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立体主义是现代平面广告最主要的借鉴来源之一,许多平面广告设计中都能看到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主要追求几何形状排列产生的美感,使画面产生空间交错的立体感。在许多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中,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随处都可以看到。

(2)波普艺术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被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波普艺术是欧洲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最为流行的艺术流派,波普艺术的创作理论为“即成物”概念。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时的作品多以社会上流人物形象或者经典戏剧的桥段作为表现内容,反映了二战后的年轻人力求表达自我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在当代的平面广告设计中应用波普艺术,主要是将各种新型的素材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或者直接将各种成品合成做成平面广告,还可以直接将各种流行元素加入平面广告中,使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以及流行性。

(3)后现代主义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丹尼尔·贝尔的《社会学的终结》一书中,后来,詹克思将后现代主义引用到建筑设计中,通常认为詹克思于1977年发表的著作《后现代建筑语言》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开始。后现代主义包含了波普艺术、概念艺术以及女性主义艺术等众多艺术流派,这些艺术流派的相同点在于反对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反对现代艺术朝向纯粹的抽象艺术转变。因此,后现代主义通常被定义为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非抽象艺术的总称。20世纪末期的艺术家门受到社会的影响,他们希望改变上一代人的陈旧思想,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于是他们创造出的作品通常都关注人性,并且重视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艺术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平面广告设计师尼维尔曾经说过“在所谓的大众传播中,人本身却被完全忽视掉了”,他的这个观点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关注人性的实质精神,即人需要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内容上的满足。后现代主义提倡将艺术和大众文化有机结合,强调艺术设计应该人性化,迎合了当时人们审美的需求。

(4)达达主义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达达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战争期间的瑞士苏黎世的艺术运动,而后影响了整个欧洲和美国。“达达”一词在法语中的意思是“玩具马”,这个词并没有特殊含义,只是达达主义者在字典中无意翻到这个词并“达达”来命名艺术运动。达达主义强调自我意识,反对当时所有现存的艺术,认为世界中不存在任何规律。达达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是混乱、荒谬以及怪诞,同时包含了虚无主义特点。达达主义是艺术家们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对于社会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达达主义对于平面广告设计最大的影响是利用瓶贴的方式对于广告画面进行设计,并且将摄影作品作为广告设计的插图或者背景,使广告画面在编排上不具有规律性,达到画面自由化的目的。德国艺术家库特·施威特(Kurt Schwitters)曾经自己组织起一个达达组织,名称为“迈兹”。库特·施威特采用大量的照片以及绘画作品拼凑成装饰绘画,用来讽刺当时媚俗的市民文化。他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将文字、版面、插图当作主要因素,在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随意,他注重将达达主义的无规律性和象征性应用在实际的平面设计作品中。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视觉艺术和平面设计上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代表了艺术家们在战争年代的困惑和绝望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艺术和设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达达主义突破了传统艺术保守的表达方式,在平面设计的版面设计上有着巨大的突破,对后来的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结束语

西方艺术思潮在创作观念、形式语言以及内容上,对平面广告设计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虽然西方艺术思潮中可能存在一些看起来荒诞的内容,但是,凡是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因此,我国的平面广告设计行业应该结合西方艺术的优点,将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余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J].工业设计,2014,19(10):74-77.

[2] 陈益州,冯明.浅谈现代设计的整合与折衷[J].设计,2014,22(11):135-136.

[3] 杜松.新时期平面广告设计中留白意象的价值及作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4,31(12):142.

[4] 郭昱峰.艺术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11):86.

[5] 吴婧.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民族元素与国际潮流的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05):112.

艺术思潮 篇4

一、“小热昏”艺术与现实主义腔调

追溯“小热昏”的起源,传说较多,但真正把这种说唱艺术分门立派、发扬光大的当属“杭州小热昏”的开山鼻祖杜宝林。在清末的杭州,出现了一种卖报人,一面敲小锣,一面念新闻,以此来招揽客户,称为“说朝报”。1杜宝林就是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由于形式灵活简便,内容又风趣幽默,因此广受青睐。

这种“戏红人也红”的现象是一种符合时代艺术思潮发展的必然,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一种“平视”的目光去看待和评价社会现实,又结合当时中国的混乱的战局,成就了其现实主义的批判风格,如控诉辛亥之后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选段:“勿晓得,反动时代,做人格二字更比以前难。样样价钿大,市面勿能误,今朝涨价,明朝又翻翻……”2真正唱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

二、“小热昏”艺术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腔调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说唱艺术的“小热昏”成了“曲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拥有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其第四代传人安忠文 ( 筱翔飞 ) 创作的小热昏现代曲目《敢想敢做孙才尧》,于1958年8月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3从艺术的传承来看,此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接过“现实主义”的大棒,开始承担了为政治服务,为革命鼓劲的任务。于是,在那个社会资讯信息、群众娱乐活动等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小热昏”艺术成为了特定区域内的大众艺术的宠儿。当然,它的成功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苏州滑稽戏以其为源头,上海独角戏以其为滋养,杭州小锣书更是与其一脉相承,在南方曲艺较为发达的江浙沪,“小热昏”同时戴上了多副面具,以入乡随俗的姿态深层渗透到大众生活当中去。

三、“小热昏”艺术与现当代主义腔调

当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艺术与历史的反思,“小热昏”也重新回到“现代主义”的思潮大流,成为各自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水果招亲》、《小菜打仗》等作品,更是用拟人化的手法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的种种价值变迁和思想轨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时候,依旧能一枝独秀。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的大环境给予曲艺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窄。“小热昏”想要唱出这个时代的腔调,就必须找回属于自己的气场,于是,在杭州,代表现代传媒但同样陷入困境的城市电视台与这种传统曲艺走到了一起,形式仍然是100年前的“说朝报”,信息却是大容量,小热昏第六代传人周志华领衔中国方言民生新闻第一品牌《阿六头说新闻》于2004年元旦推出,一炮而红。“小热昏”的这一次变脸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中国电视近半个世纪“播新闻”一统天下的格局,大江南北处处可以看到“说新闻”中所折射的“小热昏”影子。2006年,“小热昏”第五代传人徐筱安与第六代传人周志华再度携手与电视联姻,策划曲艺类电节目《开心茶馆》,让小锣书、独角戏、滑稽戏等曾经同宗同源的传统艺术回归同一舞台,“小热昏”在杭城真正成为了妇孺皆知的杭州腔调。

当然,“小热昏”的变脸不仅仅发生在杭州。在上海,一种叫“海派清口”的表演横空出世,并把其固有的传统形态与电视的融合更推进了一步。

四、结语

由此可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下,传统艺术并非只有坐以待毙一条路,相反,用“包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心态去融入和领悟这个时代的思潮,唱出属于自己所处时代的腔调是其不断寻求进步的关键。

艺术思潮 篇5

【关键词】 中国画;传统形态;现代形态

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美术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西洋诸多画种的引进,丰富了我国美术创作的载体。另一方面,西洋画的引进也打破了中国画长期以来的封闭、静止、缓慢变化的格局。中国画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但是,中国画发展自清代中叶以后,确实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一是脱离生活,“标榜门户、陈陈相因、固步自封”“近亲繁殖”。二是排斥科学,不重视发展。虽然在明代宫中供奉西洋传教士画家的风习一直沿袭到清朝,但它并没有对传统中国画家产生根本性影响,传统中国画仍然沿袭、继承古人“随类赋彩”“墨分五色”,注重强调 “物体的固有色”而发展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系统的中国画色彩理论体系。三是形式的“程式化”,标志着中国画的成熟,同时它也是后人无法跨跃的障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注重科学、注重生活、注重形式多样化的创作思潮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过中国画坛,使中国画在观念上、表现技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纵观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吸收现代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实现自身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学习、普及西方绘画知识的时期)。虽然早在明朝时期,欧洲商人与传教士来华,在传播天主教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古典美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美术的交流。但并未引起中国画家对这种“舶来品”的广泛注意。直到近代,许多有志之士,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李叔同、高剑文、陈师曾、徐悲鸿等进步人士先后出国学习绘画。回国后,他们一方面兴办教育,普及西方现代艺术,另一方面积极主张“折中东西方”对传统绘画进行改造、创新。高剑文主张“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绘画技法,效法日本画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改革中国画”。以徐悲鸿、蒋兆和等一代宗师为代表,首先扛起现实主义旗帜,积极吸收西方绘画的素描、色彩知识以及人体结构知识,采用传统的笔墨,探索西洋画的塑型观念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的方法,实现了贴近现实生活和面向人民大众的观念变化。山水画家黄宾虹大师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知识,实现了由古代文人画的符号化、抽象化的高逸境界向大自然和人生回归的历史转变。花鸟画家潘天寿先生也认为:“对西洋画,搞中国画的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还要学习外来的东西,这才是中国画家的态度。”因此,在他的画中仍然能感受到西画的影响。

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巩固、改造阶段)。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中华儿女壮志满怀,怀着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艺术家们亦满怀豪情,积极地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着一切。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接下来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阶级斗争运动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画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继续深化着对西方绘画的吸收、借鉴。具体表现在:1、当时美术界在“二为”方针指引下,鲜明地举起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旗帜,大批画家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工厂,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大众的美术作品。2、当时虽然彻底抵制着西方社会的腐蚀文化思想,但又由于前苏联的美术与西方绘画在表现材料、手法上属于同一个体系。所以,西方绘画的素描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科学知识在我国仍得到了强化、巩固。3、彻底“与传统决裂”,要求中国画家,面对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服饰(即短衣、短衫)特点,对传统“以线造型”进行改造,来表现、反映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了一种“半工半简”的语体形态。人物画家叶浅予、黄胄、刘文西等一大批画家,仍然在探索中西结合,弱化了传统线条的独立性。山水画家李可染、傅抱石、白雪石等人的写生山水,大量吸收西洋画的写实造型并且充分发挥水墨的特性,创造出了当代山水画的主流。花鸟画方面,由于受政治的约束和花鸟画的自身限制,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发展,像王雪涛、郭味蕖的“半工半简样式”与当时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是相一致的。

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至今(变革、创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文化的裂变,使得审美文化从其泛政治化倾向中摆脱出来,出现了多元的发展势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画,则在这场裂变中,再一次陷入选择发展道路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它无法抵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又不能从传统的精神中发展出新生命,因而在西潮与传统之间徘徊瞻顾、痛苦万分。一些青年画家喊出了“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呼救声。这呼声最终导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争论。即“中国画走向何方?”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主张坚持现实主义,注重写实、塑造典型;有的主张绘画不要与政治沾边;有的主张打破所有旧模式,寻求无法之法;有的却主张“返祖”,召唤原始艺术;有的主张“纯绘画性”,形式大于一切;有的主张直觉、感知,排斥理性,如此等等。这种思潮和现象,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这场争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已经看到了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确有其先进的一面,却苦于吸收、借鉴之观念、意识模糊,而导致对中国画的反思。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中国画家们的不断努力,一些国画家们对西方艺术的吸收、借鉴意识逐渐清晰,行动更加坚定,加大了中国画与西方艺术融合的力度和速度。同时提倡传统与吸收西方绘画的斗争更为激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将继续斗争、融合下去。中国画正是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中,不断变革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愈加焕发出它特有的魅力。

艺术思潮 篇6

1851年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开展的大型博览会拉开了现代建筑的序幕。现代主义园林强调人的需要、自然环境条件及两者结合的重要性, 倡导遵循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原则, 即设计内容决定设计形式的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 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打下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的园林风格初步展现的标志性事件是1925年法国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具有真正创新意识的园林形式在展会上出现, 通过完整的吸收立体主义的构图思想, 设计师在园林概念上实现了革新, 展示了现代设计思想。英国的景观设计也是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 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观念和形式追求。继法国1925年举行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过后, 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园林相结合建造现代园林的理念, 已被人们接受。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以庭院为主, 受到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风格转变的影响, 园林作品多与建筑结合在一起, 与建筑共同组成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景观作品。设计思维的创新将园林的功能与形式结合在一起, 并为今后的现代主义园林的发展做了铺垫。

1 二战后的欧洲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二战后, 一切都急需建设, 生活空间, 几乎处处充满了艺术设计的需求, 它能够引发空间环境向精神性升华, 它已经成为建筑、环境、艺术与人的互动环节的接点。艺术化及人性化, 将有助于提升社会公共环境品质, 使现代景观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改善人类空间环境的过程中显示出魅力。建筑是象征性艺术, 它是时代的缩影, 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在建筑领域, 现代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新材料的使用, 改变建筑结构, 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等目标展开。这点也影响了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洲艺术的转变中, 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欧洲各国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 城市急需重新建设和规划, 由此带来了许多大型的项目, 而忽略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全盛时期, 文化领域则出现了动荡和转机。诸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小庭院等拥有各自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依据和固有特征, 一方面设计师在骨子里极其尊崇自己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他们在外表上极其反叛传统。全球经济技术的进步, 使景观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也使各个国家和地区更注重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欧洲的近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 在这个过程中, 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时期, 西方社会和经济状况的稳定和繁荣使现代景观蓬勃发展。从60年代末开始, 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危机和动荡促使景观设计进入了反思和转变的时期, 设计的思想更加广阔, 手法更加多样, 现代景观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1 英国

英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国内留下了许多漂亮的古典建筑, 但在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化, 现代化氛围日益浓郁的过程中, 面临许多城市改造的项目, 这其中也出现了如何处理现代城市功能与古典城市风貌的问题。例如在英国维多利亚广场, 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 合理利用地形, 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在古典建筑的氛围下, 塑造了具有现代审美风格的广场空间。

1.2 德国

德国是现代主义产生的国家, 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的设计理论也影响到世界设计理论的行成。战后德国举办的园林展刺激了城市绿地空间的发展, 帮助恢复、重建德国的城市与园林, 恢复城市面貌。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园林展的举办主要移除战争轰炸后的瓦砾残骸, 修复被毁坏的城市公园和城市空间, 医治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 重建家园。60年代末、70年代初, 最主要的改变是观赏不再是公园的唯一功能, 人们更看重个人空间和生活需求, 消遣和娱乐功能被认为是重要的。至70年代末, 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被引入了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状况被景观设计重视起来。20世纪末期, 随着信息工业时代的到来, 德国传统制造业衰落, 在城市中留下了上个世纪兴盛的大量工业废弃地, 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结合老工业区的改造, 设计师在以不推翻本地的原有历史的前提下, 开始尝试运用新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和手法。通过一系列对工业废气地的景观改造实践, 德国设计师以新的审美观和生态技术将历史呈现出来, 完成了一批对欧洲乃至世界景观设计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如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的一系列项目、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德国Lausitze地区露天矿区生态恢复。

2 现代欧洲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主要倾向

生态设计思想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条可行性思路, 在全球范围内行成主流趋势。以生态设计思想为宗旨的设计创新想法和做法层出不穷, 如极简主义设计思想、大地艺术设计作品, 每一个主题都有代表性的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震荡和转变, 建筑界宣称后现代主义时代代替现代主义已经到来。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多元化, 反对完全统一的世界观, 在景观设计中, 主要受后现代思潮表现的有解构主义思想。同时, 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也使许多强调构成形态和特殊视觉效果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成为可能。

欧洲现代文化艺术思潮影响下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现代景观设计很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艺术的探索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发源在欧洲大陆, 二战后美国和欧洲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由于影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因素较多, 笔者在梳理的过程中认真细致抓住重点, 找到影响力最突出的。对每一次争议以推动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发展的结果为阐述重点, 在对现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研究中, 总结了几个主要发展倾向。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杰里柯 (英)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12.

艺术思潮 篇7

关键词:“西学东渐”,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 艺术设计可谓自古有之, 但作为一种专门的人才培养形式, 艺术设计教育却远远滞后于艺术设计。在中国封建社会“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社会很长时间内得不到官方的认可[1]29。到了近代社会, 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加上洋务运动中工业技术学堂的推动,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才开始为官方所接受, 并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提出了与艺术设计教育相关的科目, 近代艺术设计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之路。

一、传教士:引入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传教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角色, 而在我国近代社会的艺术设计教育方面, 传教士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是他们将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引入到了中国。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来看, 早在唐代和元代, 就有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记载。在诸多传教士中, 最早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的传教士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早在明清之际, 利玛窦就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与后来西方各国以坚船利炮的强硬征伐方式相比, 利玛窦在中国宣传基督教可谓是一种比较“温柔”的征战, 其欲以文化干预的方式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2]106。利玛窦来到中国, 也携带了自鸣钟、望远镜等大量西方工业品, 以及介绍西方美术工艺方面的书籍, 比如在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贡品中, 就有圣母像、万国图、自鸣钟等美术工艺品。这些蕴含西方科技与美术工艺文化的贡品深得万历皇帝的喜爱, 万历皇帝赏赐利玛窦住宅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以方便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利玛窦本人也精通西洋各国的机械工艺和美术工艺, 他来到中国不久, 看到中国建筑工艺与美术设计工艺的落后, 还亲自撰写了相关方面的著作。利玛窦在著作中提出, 中国美术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 这源于中国传统造物的思维方式中, 将美术工艺置于十分低下的地位, 整个社会不重视美术工艺人才的培养[3]30。虽然利玛窦没有直接指出当时中国美术文化落后是因为缺乏艺术设计教育, 但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西方艺术设计的理念。

自利玛窦之后, 西方传教士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与利玛窦一样, 他们都肩负着在中国传教的重任, 但他们所带来的西洋制器和建筑、美术工艺方面的书籍, 却直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工艺格局。清朝初年, 钟表和望远镜受到了皇亲贵族的热捧, 清朝宫廷还下令在宫廷内部专门设立生产望远镜镜片的工场, 以方便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制作望远镜。清廷还在宫内设立了造钟处, 专门用于欧洲传教士生产钟表, 钟表因技艺精湛, 深得宫廷欢迎。正所谓“上有所好, 下必所效”, 在宫廷的带动之下, 苏州、广州一带的钟表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以至于有了“苏钟”、“广钟表”之说。更为重要的是, 清政府为了支持传教士们的美术工艺创作, 专门设立了“如意馆”, 包括南怀仁、王至诚、蒋友仁在内的传教士都曾在“如意馆”内进行过美术和工艺创作。后来, 清廷内部的著名工匠和画家也加入了如意馆, 与传教士一起从事创作活动。至此, 西洋的艺术设计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西洋艺术设计的影响下, 清代的西式建筑和教堂逐渐增多了起来。这充分表明, 西学开始影响中国的造物活动, 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当时中国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育, 但是这些新的艺术设计和教育理念, 为中国后来的艺术设计教育活动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序幕

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之下, 在19世纪中期, 中国爆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这场洋务运动不仅仅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也开启了我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序幕。鸦片战争失败以后, 以林则徐、龚自珍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觉醒, 在上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 林则徐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倡议, 成为鸦片战争之后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随后不久, 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的撰写, 在该书中, 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魏源二人的思想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基础, 使得当时的国人不得不重新考量“重道轻艺”的传统观点, “一技一艺之流”开始得到洋务派和国人的重视[4]287。林则徐、魏源二人的见解和倡导很快得到了当时清政府当权派的重视, 于是以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领导这场声势浩大的近代教育运动, 以培养当时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洋务运动过程中, 需要大量培养各种洋务人才, 基于此, 清政府设立了工业技术学堂, 本着“变器不变道”的宗旨, 专门培养制器之人。在工业技术学堂,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虽然主要是电、声、化、光等反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内容, 但其中也有艺术工艺方面的内容, 比如建筑设计、造船设计等等, 这在无形中对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众多工业技术学堂中, 福州船政学堂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福州船政学堂于1866年成立, 并于1867年1月正式开学。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又称之为“法文学堂”, 注重法文学习, 以学习法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后学堂又称之为“英文学堂”, 注重英文学习, 以学习英国先进的航海技术。对于近代艺术设计教育而言, 影响较大的是法文学堂。法文学堂设有造船科、设计科、艺圃三个科目, 其中设计科主要任务是培养轮机设计人员, 课程主要包括画图设计、平面几何、数学运算、透视原理等等。1872年, 有30名学生进入设计专业学习, 一年以后, 有22名学生从该专业顺利毕业, 这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培养的第一批专业的工业艺术设计人才。除了设计科, 当时的艺圃科也承担了培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的任务。作为法文学堂三个科目中层次最低的科目, 艺圃科所招收的对象主要是有望成为领班的青年工人, 其课程与设计科基本一致, 在课程结束之时, 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一部发动机设计。由此可以看出, 在洋务派的积极倡议下, 清政府开始重视工业艺术设计教育, 着手培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 这犹如一颗楔子, 将西方艺术文化深深地植入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文化之中, 给沉寂了数千年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维新变法:奠定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科目基础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序幕, 为推动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 洋务派没有触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症结, 甲午中日战争一役, 中国的溃败, 使得刚刚萌芽的工业艺术设计教育受到沉重打击。当洋务派“变道不变器”的社会变革理想失败之后, 维新派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与洋务派只是学习“西艺”不同, 维新派却主张学习“西体”, 期望以学习西方政体的方式, 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改良。虽然这场在“西学东渐”影响之下的政治变革运动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 却给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带了新的理念和思想, 从而奠定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典型代表, 他们在教育领域的核心思想是“变科举, 兴学校”, 其主要目的在于否定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 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培养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5]90。与洋务运动相比, 此时期对于教育制度的变革更为直接和彻底。虽维新变法在短短百日之内夭折, 却直接促成了清末“新政”的出台, 促使清政府重视像艺术设计教育这样的“实利之学”。1903年, 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 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颁行的学制, 其中对工艺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 指出工艺教育的科目包括染织、土木、机器、漆工、造船、图稿绘画等等。虽然所列出的科目并非全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 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科目与艺术设计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当时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的状况下, 如此科目的细分却标志着当时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癸卯学制”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科目———图稿绘画, 这体现出清末时期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突破了传统行业的限制, 创造性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生产中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特征[6]74。虽然“癸卯学制”中的图稿绘画科并非指的就是严格意义的艺术性设计, 其中还包括了工业技术上的设计, 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科目的发展, 奠定了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科目基础。

总体而言,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在“西学”不断涌入的文化背景下, 为适应国内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本质上来看, 在“西学东渐”思潮盛行的时代氛围里, 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初期的生成和发展, 既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这启示我们, 在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 要立足于本土, 着眼于世界, 积极借鉴、消化、吸收域外文化, 来提升本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3]姜丹书.我国五十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J].美术研究, 1959 (1) .

[4]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5]张惠芬, 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艺术思潮 篇8

在我本科学设计的时候, 曾有一位老师说过, “你们这代年轻人只知道一味的追求西方后现代……却忘记了中国特有的本土元素。”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灵感来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设计呢?做一个真正具有“中国味”的设计。

“我们周围的青年, 也多像是把头蒙在塑胶袋里听录音机里机械播送的音乐, 食物是味精的味, 颜色是化学颜料, 天下孰知正音?孰知正味?孰知正色?”我们生长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资源丰富、“中国味”十足的国家中, 对于做设计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的灵感和理念。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早已把自己本国的那些特色丢的所剩无几, 而在一些国外设计中他们会迎合中国人口味, 在设计中融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其实即使西方的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 它也是“西化”了那些属于中国本土的东西, 而非真正拥有“中国味”的设计。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国元素的重要性了, 在很多设计上越来越有“中国味”了。

北京奥运标志“中国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特色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中国人展现给世界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 最有代表的是“中国印”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与运动完美的结合起来, 借中国书法之灵感, 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而具有生命力的人体, 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神韵, 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

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又是一体现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之一, 此设计中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大量使用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 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福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天衣无缝, 福娃的五种颜色正好是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一生二仪, 二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万物, 福娃团结正好象征世界人民大团结。其设计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广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他们的造型

四、小结

进入信息时代后, 高新科技的发展, 使各种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制作技术以及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 为设计者开辟了新的广阔的表现空间, 如何掌握这门新兴的传递语言, 利用好数字化信息这种新的传播方式, 是我们发展展示设计的关键, 也是未来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分别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沙燕风筝的形象, 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元素——“中国红”

2008年的奥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元素的机会, 同时它也让中国元素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一种延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 中国人再一次又向世界人民展现出, 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设计, 那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馆。

“中国馆”这个具有着标志性的建筑。它成功并非是最好的, 但是它是最切题的;在此次设计中选对了出发点, 建筑要表达中国深厚而又浓郁的文化, 包含中国独特的元素, 但“用不具象的形式来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此次的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内涵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

“中国馆”最突出的就是它的主体色, 采用了中国元素中最为重要的“中国红”。“中国红”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同时兼具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其实, “中国红”是一个概念较模糊的颜色, 如:大红的对联, 火红的灯笼, 红红的中国结, 这些都属于中国红。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 它又呈现多种审美表达形式。“中国馆”不可能产用一种红, 而是借用故宫的红, 采用渐变的方式。于是, 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 由深到浅四种红色“退晕”的渐变, 时尚的同时又不失传统, 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 使整个建筑整体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极富生气和活力。

“中国味”

“当人们的空间被各种物质挤压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本质, 我们要去掉一切虚假的、表面的、无用的东西, 而剩下真实的、本质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因而得到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舒适、更多的效率、更多的美……”我们的设计理念“西化”了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连本土文化和中国元素都丢失了。要想做出更好的设计, 深深地呼吸体会身边的空气, 在这片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味十足的土地上, 不妨置身于这里, 好好感受下, 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元素的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生活是艺术的来源, 在生活中追求艺术之美的存在。”不要一味的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的创意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重新注重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把中国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更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马克思曾说过, “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定点”。所以, 我们不要怕遗失的太多, 只要我们重新找回自己, 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味”, 做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作品。

[1]《展示设计》.徐育中.湖北美术出版, 2001年.[2]《展示设计学》.韩斌.黑龙江美术出版, 1998年.

[3]《现代展示设计》.江发强.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数字化市场的兴起》.林海青.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作者简介:

颜开 (1984--) , 女, 重庆市人, 西南林业大学, 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逐渐被我们遗忘的、最有中国味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有的元素又重新的融合到我们的设计中。让人们以新的眼光来审视, 带有中国元素和最具有“中国味”的设计作品, 同时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不一样的带有“中国味”的设计作品。我们是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具有中国元素的, 而非“西化”的、后现代的。

艺术思潮 篇9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在受到60年代学科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产生, 并在七八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艺术教学之中, 对美国当代的艺术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了解艺术与评价艺术的能力, 包含了解各种艺术理论和知识, 以及对艺术创作和对艺术的反应能力;该理论将艺术视为是普通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未来成为艺术工作者的学习的基础;教学的内容基本来自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四门基础学科, 学习的内容取自古今中外广泛的视觉艺术领域, 包括民间艺术、应用艺术与美术;各年级的课程都是有顺序性的编排组织, 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而艺术作品是组织课程与融合四门学科内容的中心。” (1)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其教育思想均体现出了20世纪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对该理论的影响。

二、西方结构主义思潮对美国教育学领域产生的影响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产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 其中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对美国教育学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总起来说, “结构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 而是由一批社会科学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他首先出现于语言学领域, 并继而被应用于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文化学、心理学、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 (2)

具体来说, 结构主义最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的研究原则, 他所奠定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模式, 被视为结构主义的先驱。其它领域的学者受到索绪尔的启发纷纷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比较突出的有:拉康对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

(1) GilbertA.Clark, MichaelD.Day, and W.Dwaine Greer,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Becoming Students of Art, Smith, RalphA., ed., Readings in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Virgini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0.P29)

(2) 常健.李国山.欧美哲学通史 (现代哲学卷) [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义分析, 福科对知识型的分析, 巴特对符号学的结构主义研究,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分析, 以及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研究等。

二十世纪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将其思想传播到了美国, 虽然在美国的传播有着一定的过程, 但其结构主义的思想以及其方法论对美国的各领域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包括教育领域。对“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要属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他的儿童认知理论对结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起了重大的作用, 而其追随者布鲁纳将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推向顶峰。布鲁纳 (J.S.Bruner)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 对知识结构、学科结构进行了悉心的研究, 认为知识乃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 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内总存在着基本学科的主要内容, 并制约着这门学科的探索活动。在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美国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掀起了全国性的规模浩大的教材、教法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热心于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出现了大量研究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书籍和文章, 较有影响的有布鲁纳的《教育的过程》 (The Process of Eduction) 、《论认知》 (Toward a Theroy of Instruction) 等。

三、西方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

布鲁纳的学科思想在两年之内开始对艺术教育界产生影响, 由一批艺术教育领域的学者将布鲁纳的观点应用到了艺术教育领域之中, 如1962年, 曼努埃尔·巴肯在康涅狄克州西部艺术教育协会举办的一次双年会上发表讲话上引用了布鲁纳的教育观点, 并且给予阐释“布鲁纳并没有否定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可以获得意义。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在强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让我们了解和认识我们适合教授的任何一门科目的基本结构, 当他的理论被应用于艺术教学时, 这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关于艺术学科的教学科目, 而且这一科目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1) 后来, 受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影响, 艾斯纳进一步归纳了艺术的本质特征, 强调了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并在巴肯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与美学的课程观念。自此,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形成。

四、西方结构主义思潮对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影响

综上所述, 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方法论影响并渗透到了美国的艺术教育之中, 对美国当代的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 自“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艺术作为普通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而在以前, 艺术是不被纳入学校的普通教育之中的, 也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授, 而是针对几个有

特长的学生进行辅导。随着该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基础艺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艺术课程的地位终于在普通教育中得以确立。

其次, 艺术教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计划, 学生获得了系统的艺术知识的学习。传统的艺术教学以艺术活动为主, 也没有教学大纲、课程计划等的指导。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实施后, 各年级的艺术教学均面向学生进行正规的艺术教学, 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第三、学习内容来自四门基础艺术学科, 既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用四门基础的艺术学科来提供给学生基础的艺术理论知识、技能以及理解力和判断分析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艺术知识、增强了想象力并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

结论

总之,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其中也包括教育学。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就是结构主义哲学思潮下的产物, 是其方法论在教育学领域中应用的结果。而“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则是结构主义教育学思想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是结构主义思潮的更深层次的扩展。虽然二者在具体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中会有所差距, 但都具有结构主义的特征。因此, 兴起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对美国的教育以及艺术教育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此, 艺术学科作为普通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在中小学校得以确立, 学生们的审美和鉴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摘要:结构主义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广为盛行的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到多门学科领域并形成一种思潮。而“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重要的艺术教育思想, 本文将通过“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思想的产生为个案来阐述结构主义思潮通过对教育学的影响以至渗透到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过程以及对美国艺术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商业思潮与世代 篇10

2002年掀起韦尔奇热。GE的“迷人”之处在于多元化加金融。可以说是美式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的产物。但中国企业普遍多元化是因为自身和政策限制,市场发育不足的产物。在中国金融仍然受到高度管制,民企有意“博弈”这片最后的处女地,GE的类金融模式:经济好时被看作实业,不好时被看作金融,为其提供了想象空间。韦尔奇热就预示了前两波创业者的某种焦虑,几年后实体经济的困境。

有一种精神胜利法始终暗流涌动,在200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又变幻出几种面目:国学、成功学、阴谋论,等等。学习日本被重提,这次不限于术而指向道。日本保留了更多传统,也可以归入国学一派。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现实的问题、制度的问题,偷换成个体的动机问题。只要解决动机,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当然这是不现实的。

世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没得到。对应受众的社会地位,这些精神胜利法有励志和淡定两个方向。对应受众的文化水平,前者简单粗暴,形象地称为打鸡血,后者就高大上得多,广泛地从儒释道汲取精神资源,网上则恶搞为蛋腚。对应的两个群体和改革的大小年世代存在交集。

励志体中又有独特的一类,专门面向员工。其商业模式也以企业采购为主,分发员工。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某人在孤立无援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出色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这种书出了一大批,其中一些还是伪书,假托他人通常是外国人所作,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外国人。标志中国企业中类政治动员的激励模式彻底堕落。网络世代的员工对此更是嗤之以鼻。

管理学者斯蒂文·巴利与罗伯特·孔达研究发现,自管理学诞生以来,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每隔20-30年交替成为主流,并且与宏观经济周期吻合。萧条期信奉人文主义,繁荣期则信奉理性主义。其内在逻辑简而言之,理性主义视员工为工具,榨取其效率,人文主义则视员工为社会人,调和其社会性。

艺术思潮 篇11

关键词:五四,浪漫主义,文学革命

浪漫主义是产生于启蒙运动之后, 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被重新确立以后的事。它产生于启蒙主义却又超越启蒙主义的。它扬弃了启蒙主义过多的理性精神而追求“自主”、“自由”, 而认为世界是一个可以任主观情思驰骋的无限广阔的空间, 没有了有限时空对人的束缚, 有的只是主观情愫引导的人的全身心的解放。说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是完全符合我们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解的。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拥有着一个与西方启蒙运动时相似的文化背景。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 “人”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浪漫主义者们首先看到的是人的个性张扬、情思丰富, 个人的自由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肯定。

一、狂飙由晚清起, 启蒙由浪漫起

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第一个高潮是在“五四”, 但是我们从一个线性的脉络观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源头就可以看到这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倡导与晚清有着莫大的联系和渊源关系。浪漫主义标榜民主、自由、平等, 它肯定人的欲望推崇人的力量, 这些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得到阐释。浪漫主义是以其呼唤个性自由、情感和思想解放的这些启蒙特质在中国得到了极大地倡导。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实际上在晚清便已萌芽, 晚清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维新变法失败, 梁启超等改良派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们把目光转向文化领域, 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 相继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国民性的努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队伍当中。文艺思潮包括浪漫主义的纷繁涌入使得在欧洲几个世纪的变革在中国显得是那么迅速。但现代中国此时的主题依然是启蒙, 所以浪漫主义在中国也必然要受到影响而带上了启蒙的气质。此时的浪漫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传统的主情创作相契合, 再加上同时代的有识之士对于“人”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这样浪漫主义就因这三者而共鸣相生了。浪漫主义提倡人性, 追求个性解放, 它在中国的产生预示着一个大的变革即将诞生。

这一阶段我们不可以忽略的一个人是鲁迅。在他早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还有《破恶声论》等文言论文中鲁迅都关注到了作为人的个体的重要性。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大声疾呼“张大个人之人格, 又人生之第一义也。”在这里鲁迅强调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拓展人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的生活意义、人格尊严是最重要的。他号召我们追求人的精神层面的价值, 追求人的诗意生存, 这些价值观初步表现了鲁迅身上的浪漫主义文学特质。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的文艺思想表现的更为透彻。“这篇文章可以看做一篇浪漫主义宣言。鲁迅在这里宣布了他的新的选择, 要做一个作家, 做一个‘精神界之战士’, 希望参加那些叛逆诗人的光辉行列。”1鲁迅在这里第一次向中国民众介绍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具有首创的价值。在文章中, 鲁迅介绍并推崇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等几位诗人, 他们“无不刚健不挠, 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 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 以起其国人之新生, 而大其国于天下。”2欧洲的浪漫主义者能如此, 中国将要产生的浪漫主义者也当如此, 呼唤“摩罗诗人”, 便是呼唤“摩罗式”的国民,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以“摩罗诗派”为导向, 进行了思想启蒙、破旧立新的努力。

如果说鲁迅是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萌芽的理论倡导者, 那么有着“情僧”雅号之称的苏曼殊则是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苏曼殊是最早把拜伦、雪莱等作家的作品引入中国的人, 在鲁迅当时的理论创作还没有引起一种潮流的时候, 苏曼殊的翻译就已经很风行了。“五四浪漫派作家对拜伦的认识和接受, 不是从鲁迅那里, 而是从苏曼殊的翻译开始的”。3不止翻译, 他的创作也有其独特性, 他仿佛是“五四”的一个先知先觉者, 充斥着他作品中的孤苦飘零、感伤怀旧情调正契合了“五四”时期浪漫青年梦醒了无处可走的苦闷心境。正如李欧梵所说:“透过风格和技巧, 不但将‘传统古老的中国传统, 以西方清新而振奋的浪漫主义, 幻化成一个全新的组合’, 同时包含着这一过渡时期的一种普遍的情绪, 也就是倦怠、骚乱和迷惑。”4以其小说《断鸿零雁记》为例, 小说以第一人称诉说了三郎的悲惨遭遇和爱情纠葛, 用诗性语言表达了礼教与个性的冲突。作者还有意把抒情和叙述相交融, 更加突出了小说主人公浓郁的悲剧体验。第一人称主观抒情的运用, 独白式语言的选择, 多种体例的交错运用都是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表现手法, 在“五四”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这一时期, 无论是鲁迅对浪漫主义的倡导, 还是苏曼殊等人的创作实绩, 都为“五四”浪漫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启蒙特质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浪漫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都为20世纪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也为接下来的更大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没有晚清, 何来‘五四’”, 观察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 对于“五四”时期浪漫派的主张和其产生不同气质的缘由都有着追本溯源的作用。

二、感伤与“自恋”:两种浪漫主义创作潮流

“五四”时期, 一方面知识分子逢乱世, 面对着民族的危难和传统的败落, 每个人的心里都很容易产生激愤的情绪, 而这正是浪漫主义得以生存的温床。另一方面, “五四”的思想大解放一方面造就了部分知识分子的奋斗激情, 他们斗志昂扬, 对自己对祖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甚至于到了“自恋”的状态。这种倾向的典型代表便是郭沫若。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弱小的中国往往承载不了知识青年们的梦想。弱小的祖国, 现实的环境, 封建礼教、传统的压迫使得被启蒙的知识青年们到了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境地, 这着实可悲可叹, 这一倾向又构成了感伤型浪漫主义, 而相应的代表则是郁达夫。

郁达夫, 无疑是感伤型的代表, 他笔下对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有着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 这些人具有自由、个性和人道主义意识, 他们的思想是解放了的, 但当他们面对现实却又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他们没有其他路可走, 只能成为社会的漂泊者, 即“多余人”。郁达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一种一以贯之的感伤气质——孤独、内省、敏感、自卑、愤世嫉俗。这种感伤气质一方面显示了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的流行, 一方面也以其感伤元素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相比之下, 郭沫若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过度自信的世界, 他的创作真正地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 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泛神论, 与20世纪的动的和反动的精神。”5郭沫若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 ‘我即是神, 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6他以其世界性的眼光推崇“绝端的自主”, “绝端的自由”, 向往自然和神奇之物带来的惊叹。抛却一切形式, 摒弃一切束缚, 对于希望和未来郭沫若把他的自信全都倾泻了出来。“他在这本诗集 (《女神》) 里唱出一个生命奋进的宇宙观, 热情奔放的人生观, 而归结到一个乌托邦主义的信念:旧的污浊的世界就要毁灭, 在这段毁灭的灰烬上, 一个新的光辉而温暖的世界就要涌现。”7新的世界对于郭沫若的吸引和他的奋发激情让他几近于“自恋”的状态。浪漫主义的狂飙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救亡压倒启蒙:浪漫主义末路来临

“五四”时期纷繁涌入的文艺思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大多添加了启蒙特质, 由于各种思潮之间的交叉糅合和与西方同名思潮的差异性使得中国这些思潮的定义和区分都有很大难度。所以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并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说法, 这些都不过是启蒙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表现而已8, 王富仁也有类似观点, 他认为应该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9来综合概括“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的中国, 启蒙才是社会的主题, 鲁迅之所以推崇浪漫主义只不过是因为浪漫主义的思想大解放和其对人性对人生的看法有益于中国的思想启蒙。与其说鲁迅是在呼唤“摩罗诗人”, 还不如说他是在呼唤中国的思想解放了的国民。同样, “五四”时期浪漫派的两大主角, 郭沫若和郁达夫, 也都能从他们的浪漫书写中找到启蒙的论据。这也可以从我们多年的研究现状中管窥一二, 几十年来文学史家观察现代中国的浪漫主义并不是作为浪漫主义的这个事实本身, “而是浪漫主义者们使用何种独特的方式去表现和折射现实 (包括物质的现实性与精神的现实性) 。”10我们从另一个事实也可以证明这个论点, 那就是当“五四”退朝后, 救亡压倒启蒙, 伴随启蒙的退潮, 救亡运动取代了思想启蒙而成为社会主潮, 浪漫主义便失去了最后一个阵地, 浪漫主义作家们也大多开始了向左转。

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风雨兼程, 从鲁迅呼唤“摩罗诗人”, 苏曼殊进行了初步的浪漫创作起, 浪漫主义在中国一步步风行, 到“五四”时期达到了顶峰, 但是现代中国最迫切的任务终究是救亡而非启蒙, 这对于浪漫主义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尽管如此, 我们不能忽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地位以及它对文学革命的特殊贡献。浪漫主义及时反映了转型时期国民的思想情感;其探索历程也为文学审美上的多种可能性谱写了很有分量的一笔。当救亡与启蒙都不再成为时代主流的时候, 当我们在新时期探索人的价值, 人的个性的时候, 当我们回望那段浪漫岁月的时候, 我们会记住现代文学工作者们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所做的一切。

参考文献

[1]李欧梵著, 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李欧梵著.《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新星出版社2005年。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杨联芬著.《中国现代小说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一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6]朱寿桐著.《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朱寿桐著.《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司法改革明确新方向下一篇:就业指导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