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主体

2024-10-26

体育主体(共12篇)

体育主体 篇1

主体性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与现代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物。其实质就是: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发展身心。

一、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因素

1. 重教轻学。

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法的研究, 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围着教师转, 围着教材转, 教师一板一眼地教, 学生亦步亦趋地学,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的约束下, 学生“身顺而心违”, 成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容器, 课堂气氛沉闷, 严重地压抑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2. 课堂教学采取“一刀切”的教法, 忽视了学生的个

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能力差异, 不能做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教学中不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忽视激励与评价的

功能, 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重被动进步, 轻主动发展。

二、主体性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与理念

1. 通过情境化教学, 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动作时, 先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 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

例如, 在学习篮球变向运球技术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篮球比赛, 试试看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突破防守?接着就安排了一对一的攻防练习。练习结束后, 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动作要领。学生根据以往的感性认识和练习时的切身体验, 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 最终归纳出正确的动作要领。随后, 又请做得好的同学做示范, 使多数学生很快掌握了变向运球的基本技术。但在练习中, 也有学生急于过人, 忽视了保护球的动作。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提示防守学生:要想方设法把对方的球打掉, 运球的同学自然就注意了对球的保护。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围绕着“学”而教, 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并取得比教师一味讲解、示范好得多的教学效果。

2. 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的基础, 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应重视情感投资, 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 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 点燃学生渴望求知和擅长表现的星星之火。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应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技术技能思想时, 倡导质疑问难, 展开热烈的讨论氛围。其次,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实践证明, 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趣味盎然。这样, 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

3. 优化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心理学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能力等待老师去挖掘。因此,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养成面向全体学生的习惯, 让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他们的个性也各不相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针对他们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特点, 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能强求一致, 要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 要充分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用“优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 以不断提高其水平;对于中等学生, 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他们不断改进, 提高成绩, 争取达到“优秀”的标准;对于后进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选择适当的练习内容, 激发兴趣, 鼓励其积极参与, 努力达到“及格”, 力争“良好”, 使之通过练习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总之, 教师应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 真正做到“善导”,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练习时都有成功感, 继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过程, 引导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上获得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一要动耳, 要学会倾听——听老师讲解, 听他人意见;二要动眼, 能看、会观察——观察别人如何做动作及做动作的顺序等;三要动脑, 能想、会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要动口, 能说、会分析评价——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五要动手, 能做——练习所学动作以及创新动作。通过五动到五会,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不仅让肢体参与, 而且让多种感官参与, 从而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 为学生提供环境的刺激, 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质疑的机会, 创造的机会。例如, 在课堂上可这样问:“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让学生在掌握徒手操的基础上自编一些简单的绳操、棍操, 在做游戏时, 让学生创编一些情景性的游戏, 等等。同时, 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 达到集思广益、突破创造的目的,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证明, 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使之学会自主学习, 从而有利于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建议

1.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 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 时刻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2.在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不能忽视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更是学生内在精神的改变,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由学校延伸到社会, 从现在走向未来。

体育主体 篇2

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的今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亟需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即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能动性.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表现;其次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发挥的条件;再次要掌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作 者:李金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中学,山东济宁,27205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20 关键词:体育   主体地位   意识  

体育主体 篇3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快乐体育

体育在学校中是唯一以操场为课堂,多在室外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可以以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方式、方法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在推出了体育新课程标准之后,更加突出了“快乐体育”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使本思想更加突出,如何才能更好的诠释“快乐体育”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教师应从内心喜欢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缔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每位学生都充满信心,这样才会与学生建立更为良好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再像以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而是应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在开心、快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动作技巧。而教师更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师生配合,从而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动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同学习,一同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体育课堂快乐起来。

二、从以教法为中心到以学法为中心

体育的主旨思想是让每个人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课就是要去实现这个思想。有些体育教师在课上一味的强调动作技巧,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使学生产生一定得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在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课,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在游戏或更为轻松地气氛中学习,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慢慢掌握动作技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使其能够相信自己,在教师的帮助以及同学的鼓励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去指使学生学习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的。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让他们以自己理解的方法学习动作,在出现一些错误时教师给予指正,帮助其更好、更快的完成动作。

三、课堂形式影丰富多彩

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多数时间是在教室里学习,只有体育课为其提供了室外的活动空间。如果教师这时在课上还是一味的讲解动作,强调重点,让学生反复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没有了上体育课的激情,所以体育课的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增加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更加注重团体,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可以增加比赛,既可以检查他们的动作掌握情况,又可以让他们有竞争精神,更加正确的看待胜负等。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等,在体育可中充满音乐,学生同样会感到快乐,更有兴趣学习新的知识。

教师应想方设法让体育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希望,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学,快乐的去学。

四、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锻炼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在体育课上,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动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体育有兴趣,能够自主锻炼,持续锻炼,并形成习惯。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上的学习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并争取使其养习惯,使其最终拥有“终身体育”的思想。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从愿意活动开始,逐步努力,逐渐跟进,最终培养成为其兴趣,让其自主的去锻炼,随之成为习惯,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五、运用四结合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下面剖析两课例,则可得出正确结论。

A课例采用传统式教学法。教材内容:30米快速跑和接实心球,从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都是按步就班,缺乏儿童化。因此学生兴趣不大,干劲鼓不起来,甚至有些贪玩的学生还盼望下课可以自由活动 。从整个堂课来看虽生理指标基本符合要求,课的任务也能完成,但由于所采取的教学手段较呆板,或较成人化,这就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得不到愉快的锻炼。从12个被测者来看,四个上等水平的学生心理状态表现的综合指数是1.8,被评定为中下水平。而四个下等水平学生的指数就更被评定为下等水平。因此,这 种成人化的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

B课例是一改过去成人化的教学,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较新颖的组织形式和情景教 学,运用“形象、游戏、竞赛、音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B课例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跑几步,一脚踏起跳区起跳,双脚落入沙坑,搭配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助跑跳远的基本动作,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美的精神情操和培养果断、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动作意念,通过“踏石过河”的游 戏练习巩固学生踏跳的技能,又以“勇敢跳过小河”的活动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并把踏跳区假设为小河的边缘,这样才能更有保证跳过小河,使抽象的动作概念赋于有生活气息的“具体环境”中。运用“跑几点,一脚 踏起跳区起跳,双脚落入沙坑”这一知识技能来“跳过小河”,克服假设中的自然环境困难。在身体素质练习中,我根据量力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小学生喜欢新奇异的心理,大胆尝试用小哑铃实心球配以立卧撑和纵跳内容来进行身体素质的循环练习,以四个同心圆的新颖组织形式,在动作编排上形象似一朵盛开的鲜花,配上节奏感强且轻快的音乐,使学生象在美丽的花中进行身体锻炼活动。形象中的教学,游戏中的竞赛,音乐中的陶冶,使学生兴趣盎然,干劲十足,个性得到较好的培养,注意力也能随目标的不断转移而提高注意的 稳定性。从对照表中看出,B课例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的综合指数为3.83,高于A课2.67,被定为中上水平。下等级学生的一览表更为突出,高于A课3.04,这说明B课是成功。从注意特点、情绪状态、意 志品质方面,对学生在两种不同教学条件下体育课的行为表现进行的观测和对比分析,充分体现了采用“形象、游戏、竞赛、音乐”四结合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运用四结合法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地 把全体同学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增进学生健康,促强体质,培养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最佳教学效果。

四结合教学法之所以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因为它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自身的心理活动过程 达到较高水平。认识、情感、意志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它们的发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在密切联系 中进行的,三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注意是认识、情绪、意志的特点和开端,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是贯穿全课的一种心理表现。“四结合”教学法,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学生自身的意识倾向。通過形象直 观的教学,生动有趣的语言,变化多端的组织形式,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和积极活动的机会,使无意注意转换 成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成为意志的强大动力。

主体性体育教学初探 篇4

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实现从传统教育观念向主体性教育观念的转变, 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将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思想, 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的教育, 它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完全一致, 也必将会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质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 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质就是树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学有所创, 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 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点

2.1 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 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备课、授课和课后辅导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服务。同时,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主体性教学这种方式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2 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的目的不只是教会学生体育, 而是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因此, 主体性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2.3 重视教与学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来设计和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进行引导、指导和督促。因此, 在主体性体育教学中, 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以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 在主体性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3 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施

3.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 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个体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如学生对每个项目的爱好不一样, 对同一项目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等。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 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2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既要重视学生的学法, 又要重视教师的教法, 两者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要采取多样性和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3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个性有很大的差异, 对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一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做到因材施教, 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体育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 加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3.4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主体的自觉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和不同难度技巧的掌握, 尤其在难度较大的运动技能学习中, 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比较大,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心理上的指导。因此,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控制自己, 从而增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 达到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洪波, 马玉朝.再论主体性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0.

[2]李利军, 董亚臣, 宋克勤.简论主体性体育教学[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1.

[3]丁香.论主体性体育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 2001, 4.

[4]高闰青.试论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施[J].教育探索, 2004, 7.

[5]郑春梅, 王杰.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体育主体 篇5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社会能力 中专 师生互动

【论文摘要】中专体育生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也是中专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文章主要阐述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对培养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一些不足,从改进教学及考核模式、加强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加深师生互动了解三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方法。

当今时代,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益发达,对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的素质要求也体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以传统的教育考核模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对于中专教学而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中专生即将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生产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没有很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更多接受的是专业技术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不足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体育教学在理论讲授上没有其他学科多,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而且学生学习环境不局限于教室,环境宽广,使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和经历。

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育。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保守的体育教学偏重于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也磨灭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造成大部分学生考试达标,而实际运用能力却很差,当学生走向社会时,不能很快地适应,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得到运用,给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以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对提高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若干理解及认识

(一)老师授课及考核模式的改进

首先,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看、听、想、练、比。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学生自己思考从而领会要点。在学生能够达到要求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发现和纠正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要点,也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更正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提问,同学间相互指出动作上的不足,以及如何改正,从而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观察能力,也曾添了课堂活跃的氛围。这样,不再是老师枯燥的讲授学习要领,学生能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也使学生积极动脑,开发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其次,要有足够的设施供学生学习和训练,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且乐于参与,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通过发展兴趣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及创造力,使之在主动的投入和参与中感受愉悦,发展个性,追求成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最后,在体育考核方面,应避免过于单调的考核方式。其考核形式应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锻炼体质,也可

以让学生参与考核评价,可以采取老师监督,成立学生考核组,集体评定成绩。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提高自身主体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普遍的特点是精力充沛、灵活性好、接受能力强,比较活跃、争胜好奇、可塑性大,而控制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社会、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光靠强制性的练习,这样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兴趣教学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俗话说:“学习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引趣”,通过引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与特点。“引趣”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并随这种情绪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二是通过指导“练习”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身体素质强化手段,既提高学生体质,而又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提高学生自主能力方面,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想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其个性。

(三)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了解

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不仅要发展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还应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体育课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同学间的交往,使每个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征显现出来,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友谊的力量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另外,在分层练习中培养学生相互辅导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技术动作相对好的同学来辅导成绩相对较差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辅导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这样可以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既是合作也是竞争。

总之,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中专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真正能引导学生,开发学生个性、潜力及创造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如鱼得水,适应社会并贡献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汪忠亮,体育教学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1(1)。

[2]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教学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 篇6

一、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1.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对学生信任、尊重和赋予其自主选择学习机会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调动其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使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他律转为自律。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是其直接的教育目标,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明确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了矫正,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进一步明确,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转变为指导、服务、咨询和评价的角色。

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归宿,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衡量标准。体育教学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在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七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求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要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尊重和突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重视体育教学中良好互动氛围的营造;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需求;应当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对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应当强调情感的投入和学生实践的体验,以人本思想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念,达到学生价值观优化和心理和谐。

三、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

基于对体育互动教学模式及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目标操作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1.目标创设。互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创设是对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具体设计,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应当是开放的,目标设计在关注学生基本体育知识掌握和体育技能提高目标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关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情感和能动性,关注其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体验和实践精神。

2.激情导入。激情导入即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在互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情感体验丰富的特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他们的激情和智慧,以促进学生自觉性的发挥。学生一旦被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就会极大地进发出来。

3.交流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自己身体与心理、思维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体验与同学、老师交流看法,沟通彼此感受,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开阔思维和事业,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刻创设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尽情展示和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创意。

4.对比反思。人的思维发展中,离不开周围客观世界的参照与对比。在体育互动教学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充分调动各个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给每个学生以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点评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相互对比、自我反思。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彼此对照、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合作练习。体育教学中组织的体育活动,很多为集体性的项目,在体育互动教学中,要给学生之间创造一种既分工又合作,既对抗又友好的环境氛围,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使他们感受集体力量和合作的快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中合作氛围的营造,对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沟通能力,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大有裨益。

6.巩固提高。体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我主宰者,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问题,使他们尝试各种解决途径,从而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诱发他们产生较强的创新愿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构成,是在一定的评价标准指导下,对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效益等进行的价值评判的活动。当前,应当从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树立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在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相关要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作为评价的切入点。

1.对教师的评价。体育互动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发挥的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由此,对教师的评价应当以其是否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依据。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是要看其在课堂中的表演如何,而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判。

第一,教师角色的把握。在互动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基本角色定位应当是清晰的讲解、明白的解说、规范的动作示范,更为重要角色应当是课堂中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咨询者、合作者、促进者,担当学生学习困难时候的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身份。

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处于体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在互动教学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就要构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自在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人格关系的平等,重视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面对学生中应少一些外表的尊严,多一些对学生的和蔼和友善,注重在课堂中用情感和人格来凝聚学生,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愿学、乐学、舒心、情趣高昂的课堂氛围。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方式是教学活动的工具和载体,在实现教学目标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互动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仅表现在教具和现代科学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而更多地应当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选择适合其接受的方式。只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都应当是值得保留和应用的方式。因此,教师在选择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时,不一定要紧跟潮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都是值得首肯的教学方式。

2.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当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重点对其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而评价教学过程、验证教师教学效果。

第一,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决定学生获得学习收益的基础。在互动教学模式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研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性学习方式的打造,以此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能动学习的氛围,形成体育课堂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学习水平。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是验证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互动体育教学中,不但可以通过学生课堂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还可以考察学生的运动意识,尤其是其主动性、能动性。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因素影响,所以课堂中评价学生学习水平,不应对其运动技能给予过多的关注,而应当重视的是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应当考察的是学生观察事物、理解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彼此沟通中的心理发展、价值取向发展水平。

从主体需求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篇7

(一) 师资水平不高

高职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不能够系统地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拥有大量的体育专业高材生, 可是由于高职学校教师工资 (尤其是体育教师) 偏低和社会对体育的普遍轻视, 一般体育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选择去高职当体育教师, 而是选择更加时尚或者高端的行业。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往往不够专业, 教学仅仅停留在跑步游戏等环节, 不能教授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高职学校师资水平不高是制约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二)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和练习法, 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中小学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妥协, 然而随着学生进入高职学习阶段, 其心理身体相对成熟, 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于高职教育, 枯燥乏味的说教式体育教育不能引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致使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提高创新力, 甚至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弃学心理, 进而导致逃课等行为的发生。

(三) 体育教育观念不强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即目标是实用化, 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具有大学知识, 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 其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 实用为本。这就导致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 占用体育教学时间进行专业课教学辅导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也不能到位, 不能很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交流, 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压缩, 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四) 学生重视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科目分为考试和考核:考试, 重在试, 即直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测试, 形式上主要是笔试。考核, 重在核, 即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估和审核, 可以是直接对参考者进行测试, 也可以采用调查、了解等其他手段, 现阶段的体育考试重在考核, 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不高。因此, 学生往往觉得体育就是跑步, 不重视体育教学的知识化体系, 致使上课形式化, 考试敷衍化, 严重制约了高职体育教育水平。

(五) 学生缺少健康意识

学生如果不注重健康, 那么肯定也不会重视体育教育。国外整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很强, 当然这和他们接受很好的体育教育有关, 但是也正是因为整个社会重视健康、对健康有科学的认识, 所以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更加重视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相比之下, 国内学生普遍健康常识匮乏, 整体健康水平偏低, 在体育达标测试中多数学生不能完成考核, 以至于现今学生有诸多健康隐患, 形成恶性循环。

二、明确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主体需要的变化

教育以人为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 体育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活动, 在高职体育教育课堂中, 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思想, 明确学生对体育主体需求的转变。

(一) 健身健美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 线条匀称, 充满着健与美的感觉, 健身健美逐渐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认同度, 成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需要之一。学生逐渐认识到健身可以降低得病的几率, 提高自身身体的恢复力, 缓解身体衰老, 在塑造一个健与美的身体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二) 终身体育的需要

健身健美行业火热的同时, 为多数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方向, 学生逐渐意识到通过体育课程学习系统的知识, 能为其以后的生活工作带来长远的收益, 这样体育就不仅仅是高职教育课程的需要, 也转化成了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

(三) 休闲娱乐的需要

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但同时它又能带来休闲娱乐的享受。随着青少年学生的不断成长, 他们会更多地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运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还能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丰富课余生活。例如, 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娱乐享受。

(四) 职业素质的需要

很多职业都需要强健的身体素质, 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企业每年组织员工进行的体检, 也充分说明了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毅的品质, 以帮助学生完成和企业的顺利对接。

三、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 确定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 体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观点把教师作为学习中的知识灌输者, 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位置, 它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想要从根本上改革体育教育, 就必须确定以学生主体需求为主的体育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发现体育教育的本质, 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状态。创造高职体育教育的“学本课堂”, 驱使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从而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增强体质, 形成高尚的品格。

(二)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中, 我们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对于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不同专业教学中, 其体育教学模式要尽量多样化,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设定, 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专门的训练, 获得本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对体育项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良好的发展, 最终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培养。

(三) 分层次教学,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体育教育中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水平, 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例如, 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初,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其进行分组,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标准, 拿长跑测试来说, 对于优等生, 其2000米考核成绩争取达到满分, 中等生争取得到80分以上, 学困生则以及格为标准。然后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针对性训练。教育界有句俗语:“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不是教出来的”。教师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考试标准, 虽然考试分数一直是评价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 但由于学困生无法达到与优等生同样的成绩, 教师往往就对其冷眼相待。这种评价方式片面地强调结果, 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分层次教学的同时, 更应该转化这种评价标准, 不应当只是对学生进行横向的对比, 而是应当注重纵向的对比, 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 对其付出的努力进行肯定, 鼓励学生坚持不懈以获取更加长久的进步。对学生的评价, 要客观, 承认差距, 不唯分数论, 教师评价的尺度要随着学生的提高而提高, 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 也有希望。

(四) 多元化教学, 满足学生的休闲娱乐需要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 还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教学, 满足学生的休闲娱乐需要。例如, 在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两组, 组织学习性竞赛, 在激烈的比赛中加强学生的技能, 将书本化的篮球教学理论转化为通过实际比赛加强学生对篮球比赛技巧、规则的理解, 增加课堂的娱乐性。另外, 比赛有输赢, 由于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重视比赛结果, 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服务与教学。例如, 教师可以将室外课转到室内, 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NBA篮球比赛, 寓教于乐,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此外, 学校也可以举办体育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 如各种运动会、拔河比赛、篮球赛等。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还是不太乐观, 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都需要我们迫切地解决, 另外, 学校的一些领导在对体育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关注力度还是不够, 这些都造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滞后。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改革体育课程, 教师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的主体需求为导向, 充分地利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 大大提升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关注度,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健身课程项目, 在教学上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气氛, 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为开发和满足学生自我锻炼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提供一个平台, 积极地将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大环境建设提升一个档次, 进而形成一个将课程教学、学生主体需求有效结合为一体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邱远.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1) .

[2]刘维思.高职体育课改及教学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 2010 (3) .

[3]方萍“定向运动”课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科技资讯, 2008 (6) .

初中体育主体性教学之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主体性教学,探讨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 实现体育教学的突破创新和“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课, 因为体育课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 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其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 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们都渴望接触新知识、学习新内容, 每节课都能有新的收获, 因此,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从教学形式、方法、内容、结构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新的教学体验, 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课程的核心,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示范、讲解、模仿、教师指导是整堂课的基本流程,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学生无法自主学习。这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会消减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悟性, 创新意识会受到严重的压迫。所以,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 首先要转变教学模式, 多给孩子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状况制订并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会因此变以往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求知, 变“逼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健康状态, 实现教学模式中主角的转变, 不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魅力。下面以垫球为例具体阐述。

1. 亲身体验过程

实践永远都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例如:垫球时, 学生会普遍觉得用手臂垫球很痛, 特别是女学生, 会对垫球产生恐慌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垫球, 无论是用手还是胳膊, 哪怕是单手也行。这时不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地完成垫球动作, 目的只是让学生克服对垫球的恐惧感, 学生在自主垫球的过程中会感觉垫球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痛, 就会主动地接受它。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 学生们才会感受到垫球的乐趣。

2. 教师指导过程

在学生克服对垫球的恐惧后, 就要进行随后的教学工作。体验过垫球动作后, 肯定会有些学生动作做不到位或不知道从哪个位置垫球, 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如在哪个位置击球, 如何发力等。然后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原地、走动、连续与间断、自垫、互垫。通过不同的方法反复练习, 学生在教师指点和自我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垫球技巧。

3. 自评自检过程

通过教师指点和自我实践练习后,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垫球技巧,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练习, 学生们互相观察指点, 会有意识地拿他人与自己作比较, 主动发掘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优点完善自己, 使自己的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从而养成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品质。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将“填鸭式”学习转变为引导式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实践与体会, 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尝试, 学生会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起创新意识。

1. 迁移转换

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现象, 通过对各种动作以及不同人所练习的姿势上, 发现动作技术的连通性和差异点。教师还要不时地让学生将学习的旧知识和新知识加以比较, 将已教授的知识转移到新技能上面, 如排球扣杀、羽毛球杀球和投掷动作中的“鞭打”等技艺的相互迁移;同时也注意进行类比教学, 将技术技巧相近或相反的动作放在一起让学生自主探讨研究, 培养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

2. 归纳总结

知识和技能的内容都是相通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共性和差异, 做到推陈出新。例如: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之间, 三者既存在相通的共性, 又有着各自的差异性和自身独有的特点, 如技战术运用上的相同点和手脚运用的不同等。

3. 构建结构

在体育学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运动技巧, 发掘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掌握它们本身独有的特性, 构建属于自己所认知的知识体系结构, 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学生牢固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和意义, 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综上而论,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 总结教学经验, 丰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参与学习, 感受体育的乐趣,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实现学生在学习这部戏中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变,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知音.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3) .

[3]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

[4]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 2001 (3) .

中职学生体育学习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9

一、中职学生体育学习主体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体育教育意识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轻视教学的长远效益,不重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形成了认识惰性和被动行为,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状况,中职学校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力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全面发展为教学动机,在教学中采用民主协调、自主开放、健康快乐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主导、传授、控制,倾向主体、服务与组织。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愿地接受教育。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中职学生体育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部分中职生觉得体育课不重要,只要把专业技能掌握。将来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体育是作为“应试”式课程,部分学生缺乏意志和耐力,缺少集体团结精神,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疲劳等情况,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和厌学心理,甚至个别学生在体育课间看课外书、玩手机QQ、手机上网和手机游戏等。

(二)教师方面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氛围缺乏民主、自立,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对教学工作未够重视,得不到学生的充分信赖,未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部分教师还需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上下功夫。

(三)学校和家庭方面

在部分学校领导和家长心中,体育永远是“副科”,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场馆、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配备上明显不足,甚至把本应属于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到其他课程设备上去,造成体育教学尴尬的局面。

三、学生主体意识实现的方法及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教育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主导思想,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人格地位的主体,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获得主体者的权利,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放弃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在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主导命令型,组织强制化等。使教学产生枯燥、被动与无奈的弊端。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改革,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用新的理念更新自己,实现主体性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采取学生自主、健康快乐的教学方法,搭建一个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其参与的快乐,让学生具备选择权和自主权,允许学生参与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改变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强令,学生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上体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体育课的教学环境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物资空间和精神空间。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人物化”的体现。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应经常进行角色转换和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感受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使教师既是老师,也是朋友,以诚相待,平等独立,互相尊重。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

(四)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客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主动意识的全面发挥。学生主动意识不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打破制约学生主动意识发挥的外部条件,并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当代教学观侧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传授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质、掌握方法为一体。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听、看、想、练的能力。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切身体会,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技术,技能的方法及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改革传统考试考核方法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存疑、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

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意识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更多的是学生内在意识的改革,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理解运动的必要性,体验运动的乐趣,他们喜欢体育、乐学体育、会学体育,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突击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课堂民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终身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摘要: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应在“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意识”思想的指导下,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体现“以人为本”,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主体的体育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学习,主体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维芳.优化教学环境激活体育学习主体意识[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 :50-51.

[2]薛家宝.析体育教学中主动学习与主体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8) :105-106.

体育主体 篇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大,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教材质量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这主要归功于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主体———体育教师

1. 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的特点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他们虽然在教育及体育方面的理论水平不及体育学科专家,但却具有体育学科专家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广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日常交往行为,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其次,他们掌握了体育课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体育学科专家所非常缺乏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教师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教师工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完全地执行课程专家所编制的方案,而是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作无限的探索。因为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仅受学生主体需要的制约,而且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体育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不能也不可能复制或照搬课程方案,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2)开发成果以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开发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与体育学科专家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开发的主要成果不是体育教材,而是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或者说是如何实施体育课程的具体方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课程内容;第二,如何使所选择的课程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第三,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具体实施,实施的具体目标、程序、步骤、方法、形式是什么等。这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调适和体育课程内容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续推进,每一步都涉及资源的开发问题,都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环节是连续不断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连续的和动态的,而且每个环节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成果,反过来又为下一轮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只要体育课程实施不结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活动就不会终止。

(3)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并非独自探索,他们除了要接受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并与他们合作外,还要与本校或外校体育教师等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学习,其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座谈会、专题讨论、协作研究课题等。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的效果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是我们期待的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专家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合作等。

(4)课堂教学既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又是推广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

课堂既是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又是推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体育是在课堂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与交往,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2. 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和载体,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变成了固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机器”,而且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释放出体育教师的“能量”,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

(1)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体育教材也是如此,虽然它是体育学科专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一定原则编写的,但要进入体育课程成为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次和多次开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

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宋海峰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艺术系,西藏拉萨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西藏各高校的体育教材、内容要进行改革;西藏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差;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学要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新型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发展对策

1.前言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西藏高校的体育教育应与内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有所不同,西藏高校培养的工作者不仅要求具有更为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求必须具备特定自然环境和劳动条件中工作生活的能力。因此,西藏高校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健身育人的重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根材的二次加工过程,实际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使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即使体育教材能够适应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二,使体育教材内容问题化。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第三,使体育教材结构化,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身体练习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知道事物之间的关联,并能举一反三。第四,使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使教材回归生活。

(2)积极开发特色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开发成果系统化。

除了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其他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特别是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种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将这些开发的内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争取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3)要重视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加关注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里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

据西藏高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学校性质等特点,本研究抽取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笔者遵循体育科研方法等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经过向专家咨询与反复修改,设计了“西藏高校体育教师调查表”和“西藏高校学生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效度系数为0.9。问卷的信度检测主要采用重复调查法,两次调查一致性系数为0.92。问卷发放中,本研究的抽样框为被调查学校二年级学生,其中西藏大学300名,藏医学院100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名,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200名,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74份。在调查的774名学生中,男生389名,女生385名;藏族学生571名,汉族学生184名,其他少数民族19名。被调查学生与西藏高校学生民族比例情况相符。

性的发挥。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4)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学活动。

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这些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时,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有时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学无所得,课堂教学如“走马观花”。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除了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成果外,还要学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与思考,要善于通过课后教学记录、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自我反思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各种经验。只有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如体育学科专家、学生、学校其他课程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如业余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等。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尽量“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霍秉坤.实施课程之匙:教师参与行动研究[A].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课程研究与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培养学生成为体育课真正的主体 篇11

一、强化主体,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的组成形式,也是重要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重知识轻方法,重技术轻素质,重应试轻应用,缺乏创新。因此,教师要改变角色,通过导趣、导思、导学、导做,来达到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和会做的目的,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为学生创造超时空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引导他们走出教室,走向训练场、健身房、大自然和社会,联系实际,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一个家庭、社会、学校、课堂、个体互动的教学新格局。

二、围绕主体,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依据《教学大纲》,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通过师生的交谈,通过体育委员的传递,通过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归纳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体作用。教师要建立体育目标档案,个体发展档案,让所实施的教学目标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关注主体,满足学生需要

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来尽可能满足学生主体学习的需求。在目前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尚有一定的难度,但让学生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是完全可以的,学法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和谐的民主参与中,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行为和建议及时给予鼓励、肯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了个体的需求,发展了个体的特长,从而使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信任主体,让学生自主创造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得让学生去思维、去创造。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权威性的讲解和示范,不加疑问的模仿和吸收,应该离我们而去或者即将慢慢地消失。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使用电脑、电视、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来解决教师讲解、示范的难题。如在小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中,教师用简单的启发性语言说明,凭学生对篮球球性的感性认识,先让学生去练习、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练习完毕,发言总结技术动作要领或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各抒己见,即使有错误的观念也是可贵的。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正误技术动作比较从而得出正确技术动作要领,老师要进行建议性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以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老师的讲解、示范再继续练习去完善技术动作。以上例子不是讲解、示范与学生练习教学顺序简单的调换,而是观念的转变,让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思维,这一过程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善待主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其身体机能存在很大差异,学习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体育课上“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比较严重,对同一教材内容,好的很容易完成,差的难以完成,这样的体育课使半数人都失去了积极主动性,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是为自己设计的。分组的标准很多,有性别差异,有身体素质差异,有特殊项目所需的素质不同等等。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体现其主体作用,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

浅析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 篇12

体育教学“双主体”的内涵及表现阐释

从现代教学的眼光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即“双主体”, 都具备主动行为的权力。体育教学中主体的思考方式演变成了现有的双主体教学, 老师与学生的行为相对独立, 均需发挥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力量。

教学活动中的领导人和组织者是老师, 同时也设计并操纵着整个互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力量不容小觑, 亦不可超限度地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贬低教师的主体作用, 这种做法和思想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同时违背了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活动的进行, 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 不断转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与学生打下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础, 发挥出教学活动中掌握者与设计者的重要作用。另外,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教学目标为主, 通过不同的环境条件来引导学生互动, 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体质与需求,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及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程。

构建体育教学双主体互动模式

“双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解释了师生互动的产生情况和互动中师生在角色上的定位。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互动, 发生在体育教学的师生之间。师生的身体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外显性非常强, 在参加体育教学时, 老师与学生都要处在精神十分饱满的状态中,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反之, 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将会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 体现不出合作与竞争的特点。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 不仅增强师生间的情感, 也可以通过交流来相互传递各自的意见, 观念与态度, 从而影响到对方的想法, 改变对方的观念与行为, 使体育教学中“双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趋于一致, 与此同时,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让他们受到锻炼, 还要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包括学生意志力、情感约束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对环境适应性的发展, 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以及学生之间思想感情的融合度,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重视并理解学习的实验过程, 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 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还能发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 提升训练的效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创立了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通过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不断优化并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让学生在体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结语

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过程的活跃程度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密切相关。学生必须适时进行内向交流, 不可以无限度地处于人际交往中, 然后将交流后获得的信息与经验加以整合, 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提高自身的体育基础和技能水平, 促进师生之间自由交流的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系统与教学方案, 是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对此, 首先应要求教师做好合理的教学规划, 比如上课时间的安排, 上课内容的准备, 也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吸收的容量, 给学生自我考虑完善的时间, 让他们有余力去思考并回顾所接纳的知识。其次, 教师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 切记灌输式教学, 这样只会得不偿失。最后,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坤, 董满秀.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走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11) :18-19.

[2]徐瑞芳.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18 (1) :36-37.

[3]邓志红.论体育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J].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2, (3) :13-14.

[4]屈东华, 史友宽.高等体育教育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25 (1) :35-37.

上一篇:腋神经损伤下一篇:绿色制造技术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