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

2024-07-03

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精选4篇)

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 篇1

小儿血管瘤为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 但诸如眼脸眶、唇部和舌部等特殊部位血管瘤的治疗显得比较棘手。一般而言, 以手术为代表的有创性治疗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障碍和身体局部畸形, 临床倾向于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1]。本文从我院2012 年10 月到2015 年10 月收治的特殊部位血管瘤患儿中随机选取选择56 例进行临床干预, 主要研究并分析了联合应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临床疗效。现将重点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2 年10 月到2015 年10 月收治的特殊部位血管瘤患儿中随机选取选择56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根据全部患儿的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中男20 例, 女36 例, 年龄在32d ~ 6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64±1.27) 岁。其中, 唇部血管瘤13 例, 耳部血管瘤16 例, 口角处、乳房以及颊粘膜处血管瘤5 例, 阴囊血管瘤7 例, 眼脸及鼻部血管瘤15 例。血管瘤大小为最小1.0cm×1.5cm, 最大3.0cm×3.9cm。 (深层血管瘤) 排除标准:合并感冒症状;合并腹泻;近期有预防接种史;血常规、胸透检查异常;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依从性差等。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为自愿参加此次治疗研究, 且经血常规、胸透以及病史、治疗史检查确认符合此次药物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 配置注射液:分别取8mg平阳霉素粉针剂 ( 加入0.9% 盐水4ml混合, 再抽取等量的5mg/ml地塞米松注射液和2% 利多卡因, 使之配置成浓度为0.67mg/ml的药液) 。 (2) 给药方法:常规消毒血管瘤病区, 并在血管瘤体外侧0.5cm处施压, 以阻断血流, 然后抽取平阳霉素注射液, 使用4 号头皮针刺入血管瘤瘤体, 并且根据患儿体表瘤体面积, 按照平均1.0cm×1.0cm给予1m L平阳霉素药液的标准来计算注射量, 在回抽血性液体之后, 将药液缓慢推注入瘤体中。按照瘤体的部位及大小, 在给药过程中, 在同一刺入点采用不同方向进行注射, 观察瘤体表层皮肤或者黏膜是否变白, 若属实, 则对局部施压2 ~ 3min, 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保证每次平阳霉素的用量不超过8mg, 并在治疗后观察患儿瘤体局部是否出现疼痛、肿胀情况。连续观察1 ~ 2 周, 当发现瘤体颜色变暗、瘤体变硬或开始萎缩, 则暂时停止用药;相反地, 若瘤体变化不明显, 则 (间隔一个月) 继续注射, 至瘤体消失, 在此过程中保证平阳霉素的累积用量不超过40mg。有个别患儿瘤体变硬后, 局部硬化组织消退较慢, 虽然血管瘤已经消退, 但是局部硬结的存在也影响到患儿及家属的情绪, 可以采用曲安奈德溶液和利多卡因溶液, 局部注射, 促进硬结消退。对于浅表的血管瘤采用低浓度 (平阳霉素浓度< 0.5mg/ml) 、浅进针 (皮内注射) 、均匀注射 (多穿刺) 可以在有效治疗的同时, 减少疤痕。口唇部位的血管瘤, 注射时操作要精细, 进针弧度不要超过口唇正常形态的弧度。操作不过深, 是保证治疗后口唇形态的关键。

1.3 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瘤体消失;无局部功能障碍;皮肤黏膜、病变部位形态恢复正常;1 ~ 2 个月内无复发。2显效:病变消失;无功能障碍;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但病变部位外观稍有不对称;3进步:病变明显缩小50% 及以上, 还需采用其他治疗方法。4无效:病变变化不明显, 缩小不足50%。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 显效+ 进步) / 总例数 ×100%。此外, 随访1 ~ 2个月, 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

2 结果

统计本组患儿的具体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详情如下:本组患儿中, 治愈38 例 (67.9%) , 显效14 例 (25.0%) , 进步3 例 (5.3%) , 无效1例 (1.8%) , 治疗总有效率为98.2%;瘤体完全消失时间为 (34.21±10.17) d。根据随访2 个月的调查结果, 本组患儿中出现发热反应1 例, 轻微呕吐1 例, 恶心2 例, 另有1 例患儿在二次注射治疗之后有唇部粘膜溃疡症状出现, 经油膏、换药以及抗生素治疗后, 得到治愈。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论

目前, 有医学研究认为小儿血管瘤具有自限性特点, 及时不加治疗, 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 瘤体能够自行消退[3]。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转变, 由于血管瘤自行消退的时间较长, 且不易完全消退, 临床认为尽早实施治疗能够减轻患儿的生理、心理负担, 提高患儿的基本生活质量。按照血管瘤的具体生长情况, 可以分为增殖期与退化期。此外, 血管瘤在早期常常生长迅速, 在增殖期内, 其血管内皮细胞增值尤为显著, 易引发出血、溃疡、感染等并发症, 发病部位在颜面部的患儿, 还可能出现容貌损毁, 因而提倡在发病早期进行动态观察治疗。发病部位在结膜或眼脸上的患儿, 还可能出现眼球突出以及眼脸下垂等后果, 从而对患儿的视力造成影响。本次研究结果中, 有1 例患儿在二次注射治疗之后出现了唇部粘膜溃疡症状, 也证实了血管瘤在增殖期易引发溃疡和感染的说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药物注射治疗后, 本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 大部分患儿瘤体均完全消失或病变明显好转, 表明联合应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能够有效治疗患儿特殊部位血管瘤, 能够加速血管瘤病灶消退, 抑制病灶增殖, 同时还有利于保持患儿正常组织健康和美观。此外, 本组患儿中出现发热反应1 例, 轻微呕吐1 例, 恶心2 例, 另有1例出现了唇部粘膜溃疡症状, 这与此前文献报道的内容基本一致。平阳霉素输注后, 最常发生发热反应, 且常常发生在注射治疗的24h内, 以低热为主, 其原因可能是该药能够激发患儿机体内的热源释放。平阳霉素可作用于瘤体血管内皮细胞, 与其DNA分子特异性相结合, 将二价铁氧化氧化为三价铁, 并且产生游离基, 再作用于DNA,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产生干扰, 从而促进血管瘤消退[4,5]。针对小儿特殊位置血管瘤, 若注射较大剂量平阳霉素可引起药物局部质量浓度升高, 会对间质组织产生破坏作用, 引起局部组织肿胀, 致使表层皮肤黏膜因缺血而发生坏死, 容易继发感染和畸形等症状, 反而不利于患儿顺利康复。综合上述观察和研究, 联合应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疗效显著, 但需控制两种药物的输注剂量, 防止出现继发症状。

参考文献

[1]魏华, 丁勇, 孔燕, 等.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12) :953-955.

[2]赵桂萍.平阳霉素治疗小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01) :127-128.

[3]崔燕辉, 吴倩, 白大勇, 等.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眶周血管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3, 21 (03) :14-18, 26.

[4]李雪果.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D].山东大学, 2014.

[5]段红钰.内皮抑素和平阳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 2011.

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食管孤立性静脉瘤患者95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试验组中, 男19例, 女28例;年龄32~80岁, 平均 (53.13±14.79) 岁, 其中8例有明显的食管症状, 表现为咽下不适或胃部不适, 做胃镜检查时发现, 其余病例均无食道症状, 因其他原因做胃镜检查时发现。对照组中, 男女各24例, 年龄28~62岁, 平均 (40.75±12.06) 岁;其中因明显的食道症状入院者5例, 其余病例均无食道症状。纳入和排除标准:①对平阳霉素或鱼肝油酸钠过敏者;②胸部及其周围曾接受放射治疗者;③严重心肾功能障碍者;④严重肺部疾病如弥漫性肺纤维化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内镜特点

内镜下食管静脉瘤均呈蓝色或浅蓝色, 瘤体大小为0.3~1.2 cm;所选病例病变部位均在距门齿20 cm以下, 病变均呈孤立性深蓝色向腔内凸起的瘤样改变 (前壁4例、左侧壁4例、右侧壁15例, 后壁30例) 。

1.3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以排除内镜下治疗的禁忌证。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静脉瘤体内注射鱼肝油酸钠 (厂家:上海信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749;规格:2 m L) , 试验组采用内镜下静脉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 (厂家:哈尔滨莱博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1807;规格:8 mg) 。具体方法为:5%鱼肝油酸钠5 mg, 溶于利多卡因注射液5 m L;平阳霉素, 4~8 mg/次, 加入利多卡因注射液5 m L溶解, 视静脉瘤大小控制注入量, 但一次注射总量不超过8 mg。内镜检查定位静脉瘤位置, 盐水冲洗后用注射针在瘤内注射药物, 慢慢退出针心, 观察静脉瘤无明显出血后退镜。术后4周复查胃镜, 对静脉瘤未完全消失者可再注射1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食管黏膜局部平整、颜色恢复正常、静脉瘤体完全消失, 患者功能恢复正常;有效:食管黏膜颜色和患者功能未恢复完全正常, 但障碍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瘤体有不同程度减小;无效:治疗后食管粘膜颜色、静脉瘤体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患者功能障碍[3]。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6%, 无效率为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 无效率为8.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0.132, *P=0.716。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试验组患者中有4例治疗后出现低热, 局部粘膜组织出现轻度肿胀和溃疡, 未做处理, 24 h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3 d后溃疡愈合,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对照组患者中有13例治疗后局部粘膜组织出现严重组织肿胀、溃疡和部分坏死, 2例发生大出血, 及时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好转, 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5%。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查, 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及胸透无异常征象。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7.675, *P=0.006。

3 讨论

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多为食管血管发育不良导致病变, 临床较为少见, 近年来,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该病的内镜检出率逐渐上升, 尤汉宁等[4]报道其检出率为2.29%。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发生机制为食管上皮或黏膜下食管固有静脉丛由于先天或后天性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近端血管扩张, 出现非连续、孤立或散在性的蓝色囊状静脉瘤[5]。食管静脉瘤呈缓慢增长, 很少出血, 患者常常无明显的食管症状, 多在体检中被发现, 此类患者几乎无任何症状, 很少造成出血, 临床仅随访观察, 一般不做积极治疗[4]。但较大的、表面有糜烂的食管静脉瘤则有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应采取内镜下治疗。

孤立性静脉瘤应采取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 如激光微波、结扎或硬化等, 尤其以后两者应用最多, 圈套结扎治疗的不良反应小, 疗效肯定。国内有报道使用可分离式尼龙环套扎和皮圈套扎术治疗孤立性食管静脉瘤, 尤其对于有较大梗阻症状和潜在破裂危险的患者有较好效果[6,7], 但由于套扎器属一次性产品, 价格昂贵, 而且对于两个以上的静脉瘤需重复拔管安装皮圈, 患者较难耐受, 临床推广有较大的局限性。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孤立性食管静脉瘤源于20世纪60年代, 临床应用已达50余年, 且目前认为, 硬化剂注射是食管静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8], 其原理是将硬化剂注入到静脉瘤瘤体组织中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 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 使瘤体血管腔缩小和闭塞[9]。常用血管硬化剂, 如鱼肝油酸钠, 该药价格便宜, 疗效较为确切, 但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本研究中, 对照组48例患者中, 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7%, 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1.25%) 明显高于试验组, 且表现为溃疡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与鱼肝油酸钠的作用机理有关。作为一种硬化剂, 鱼肝油酸钠是引起局部组织无菌性炎性反应, 促进血液蛋白的凝固, 形成血栓使管腔栓塞, 瘤体缩小, 血栓形成后对食管壁血管正常血流产生影响, 引起组织水肿明显, 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 溃疡形成及狭窄等不良反应。在单独使用硬化剂的基础上, 目前也有研究联合其他药物注射治疗, 如使用鱼肝油酸钠和组织粘合剂-氰基丙烯酸烷基酯注射治疗, 因组织粘合剂可快速形成固体聚合物, 能够及时有效封堵注射孔, 有效避免拔针使出血风险[9]。

除硬化剂注射治疗之外, 化学治疗药物, 如平阳霉素和博来霉素等, 近年来在血管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0,11,12]。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平阳霉素在食管孤立性静脉瘤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试验组47例患者中, 总有效率达93.6%, 略高于对照组的91.7%, 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虽然两组患者注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 但试验组患者注射平阳霉素后仅4例出现低热等轻度不良反应, 后期自行愈合, 不良反应明显小于对照组。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瘤的作用较为复杂, 血管瘤内注射低浓度平阳霉素后, 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早期组织学变化外, 也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和诱导细胞凋亡, 直接降低内皮细胞的毒性反应与应激能力, 管壁不同增厚和管腔闭塞[3]。该药对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由于血管外的炎性反应较轻, 其副作用较小, 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 停药后多自行缓解[13]。

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09 年1 月~2012 年3 月在本院治疗的颌面部淋巴管瘤患者27 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4 例, 女13 例, 年龄0.5~21.0 岁, 平均年龄 (8.20±4.89) 岁。其中8例为囊状淋巴管瘤、7 例为海绵型淋巴管瘤、3 例为毛细管型淋巴管瘤、9 例属混合型;9 例发病部位为舌部、7 例位于颈部、6 例位于颊部、3 例位于颌下、2 例位于额部。

1. 2 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血常规、胸透检测, 结果显示正常则可实施治疗, 在5~8 ml的2% 利多卡因中融入8 mg平阳霉素, 并加入5 mg地塞米松, 稀释均匀后以患者年龄、瘤体体积、病变部位为依据进行局部注射, 注射量为1~8 ml, 其中平阳霉素对应含量为1~8 mg, 采用瘤内多点注射, 确保瘤体内部的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从而能够充分作用于瘤壁。经药物注射后, 瘤体表面黏膜略微转白, 拔除注射针后取棉球按压针孔2~3 min, 避免药液溢出, 其后1~3 d会发生局部肿胀, 不予特殊处理, 部分患者瘤体体积过大, 若一次注射未能有明显消退, 则可在7~10 d内行2 次注射或多次重复注射, 平阳霉素用量以<40 mg为宜。待瘤体有明显缩小后行手术切除。

1. 3 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经联合治疗后患者瘤体彻底消除, 患区色泽属正常, 并未出现功能障碍, 术后回访, 未出现病情复发;显效:经联合治疗后患者瘤体减少>80%, 患区皮肤近似正常色泽, 或存在轻度色素沉着, 未出现功能障碍, 患区外观未彻底恢复至正常水平, 仍需进一步治疗;有效:患者瘤体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低, 但<2/3 仍需进一步治疗;无效:患者瘤体未有缩小, 仍保持原状或有所进展而变大。总有效率= ( 治愈+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 ×100%。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本组患者中囊状淋巴管瘤患者8 例, 经1~2次平阳霉素局注后基本消除, 仅有局部小结留存, 切除后经病理检测, 证实属纤维结节;海绵型淋巴管瘤患者7 例, 经3~5 次平阳霉素局注后完全消失者2 例, 体积缩小>75% 者2例;毛细管型淋巴管瘤3 例, 其中2 例患者瘤体体积缩小幅度为26%~50%, 另有1 例<25% ;混合型9 例, 其中7 例瘤体消退>50%, 剩余2 例<50%, 共计10 例患者经平阳霉素局注后瘤体完全消失, 14 例患者经平阳霉素局注后符合手术切除标准, 行手术切除后治愈, 另有1 例显效, 1 例有效, 1 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3%, 治愈率为88.9%。

2. 2 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2 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经过辅料更换并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后恢复良好;1 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治疗后缓解, 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 且伴有食欲不振, 但术后均自行恢复。

3 讨论

平阳霉素能够使机体内胸腺嘧啶核苷与DNA结合进程受到抑制进而将其破坏, 同时也可使DNA发生单链断裂, 将一部分游离核碱释放出来, 使DNA模板受到破坏, DNA复制进程受到干扰和阻断[2]。同时, 平阳霉素不仅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具有抑制效应, 从而使瘤体大幅缩小乃至消失, 还能实现瘤腔内多点注射, 使药物快速集聚, 达成有效浓度, 使内壁上皮细胞受到强烈化学刺激发生坏死并脱落, 囊内出现无菌性炎症, 结缔组织随之增加, 继而形成瘢痕性纤维粘连闭锁, 逐步导致瘤腔吸收缩小。在淋巴管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平阳霉素的应用不受患者年龄制约, 且能快速起效、操作简洁, 还可多次注射, 疗程较短, 不良反应较少, 能够避免瘤体附近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损伤, 治疗后患者病情复发率较低, 但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愈率较低, 在40%~80%。而经平阳霉素注射待瘤体有显著缩小后行手术切除, 能够避免单纯手术切除术中视野难以良好暴露、出血量较大、治疗效果不佳等缺点[3,4]。本次研究应以平阳霉素局部注射配合手术治疗后, 治愈率达88.9%。

综上所述, 颌面淋巴管瘤患者行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手术治疗具有较低的手术风险, 术中出血量较少, 且使治愈率有明显提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炜, 骆泉丰, 张玲, 等.曲安奈德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大面积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观察.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0, 26 (4) :262-265.

[2]戢明清, 王宁, 唐素霞, 等.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囊状淋巴管瘤228例疗效分析.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6) :508-510.

[3]贾保军, 陈发明, 黄征难, 等.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及淋巴管瘤.中国美容医学, 2005, 14 (5) :629-630.

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9月-2011年9月收治肢体血管瘤患儿42例, 均经影像学确诊, 其中男19例, 女23例, 年龄3~15岁。所有患儿均以患肢疼痛和局部软组织肿块为主要症状和体征, 软组织肿块大小为2~12cm;病变局部皮色正常38例, 呈紫红色4例;病变位于上肢12例, 下肢28例, 臀部2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1例, 2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B组单纯予以瘤腔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在DSA手术台上, 血管瘤区消毒、铺巾、局麻, 头皮针直接穿刺瘤腔, 回抽见血后, 注入造影剂行瘤腔造影, 压迫瘤腔近端回流静脉, 于瘤腔内缓慢注入平阳霉素加碘化油混悬乳剂 (平阳霉素8mg+碘化油10ml) 3~10ml, 直至瘤腔充满。 (2) A组予以动脉栓塞联合平阳霉素瘤腔内局部注射治疗:以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对病灶行血管造影, 以明确瘤体的供血动脉和静脉引流情况。根据病灶的范围和供血动脉的分布, 逐支行微导管超选择插管, 确保导管头端位于靶血管供血动脉内, 然后透视下缓慢注入平阳霉素加碘化油混悬乳剂4~10ml, 再采用500~700μm的PVA颗粒行供血动脉栓塞, 术毕于局部行瘤腔穿刺, 造影显示残存瘤腔后, 按B组方法直接于残存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加碘化油混悬乳剂。比较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6个月后血管瘤的大小及血流速度, 将疗效分为3级, 显效:血管瘤大小及血液速度明显减小, 小于治疗前的1/2;有效:血管瘤大小及血液速度减小, 但大于治疗前的1/2;无效:血管瘤大小及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A组总有效率为95.24%, 高于对照组的8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

注:与B组比较, *P<0.05

2.2 典型病例

患儿, 女, 14岁。MRI示有小腿血管瘤, 术中动脉造影未经明显供血动脉, 直接穿刺瘤腔, 注入平阳霉素8mg+碘油7ml (见图1、2) 。

3 讨 论

传统形态学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以及相关的综合征。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阐明, 多数认为与血管形成有关[1]。肢体血管瘤多为海绵状或蔓状, 为胚胎期血管组织畸形发育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可能的内分泌因素影响, 可逐渐增大, 但大多数增长缓慢, 并有一定的自限倾向。其病理改变为内衬单层内皮细胞的异常扩张血窦, 血窦内有不完全的纤维组织间隔, 如海绵状而得名, 这种改变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基本相似[2]。由于本病发展可导致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传统外科对表浅的范围小的血管瘤可行手术切除治疗, 但对于范围广泛或部位深、面积大者, 手术有切除不完全、失血量多、治疗困难大、效果欠佳、风险较大等缺陷, 且术后常常复发。

平阳霉素具有血管硬化作用, 主要是通过破坏血管内皮细胞, 从而抑制瘤体增生。其能与癌体血管内皮细胞结合, 促使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 产生游离基, 再作用于DNA, 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和切断DNA链而干扰细胞分裂和增生,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 并通过局部化学刺激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 使组织水肿、变性、破碎、纤维化直至消失[3,4]。

介入栓塞可阻断供血动脉及其侧支循环, 防止药物随血流扩散。同时, 碘化油作为药物载体, 可使药物更好地弥散入瘤腔, 术后再行瘤腔内注射, 既能避免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又可以保持局部药物高浓度, 从而保证了平阳霉素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增强了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

动脉栓塞联合瘤腔穿刺常见并发症有疼痛、发热、局部皮肤坏死及肺梗死等[5]。疼痛:较常见, 本文2组患儿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术中栓塞时给予利多卡因混合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疼痛剧烈者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 (奥尔芬) 镇痛即可缓解;发热:大部分为低热, 不需特殊处理, 本文出现高热并白细胞升高2例, 给予抗生素及退热治疗后缓解;局部皮肤坏死:本文出现局部皮肤坏死1例, 给予清洁创面/换药处理后愈合;肺梗塞:可能与操作中压迫回流静脉并缓慢注射硬化剂有关, 本文未见肺梗死病例。

由于本组病例均为小儿, 动脉插管较难, 早期主要采用瘤腔直接穿刺注射平阳霉素, 随着介入器材的发展, 小儿动脉插管难度大大降低, 动脉栓塞联合瘤腔穿刺已成为我院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 介入栓塞联合硬化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疗效确切、术后不良反应少, 对于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刘玉清, 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87.

[2]梁宇闯, 李卓永, 林坚, 等.肢体深部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中栓塞物质的选择[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8) :1004-1005.

[3]寿柏泉, 寿卫东, 孟昭业, 等.三种药物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350例疗效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 2003, 12 (1) :9-11.

[4]张文, 张晓彤, 任晓勇, 等.介入栓塞加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头颈部巨大血管瘤[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19 (3) :117-118.

上一篇:林华煤矿下一篇:语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