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系地理

2024-09-28

区系地理(共9篇)

区系地理 篇1

二化螟是江西省万安县水稻种植出现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 有趋重发生态势, 严重影响万安县粮食生产安全。通常采取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 药剂长期使用, 二化螟会产生很大的抗药性, 同时会对作物产生农药残留。利用性诱剂诱捕二化螟具有很好的防效。性诱剂诱捕二化螟存在很大的地理区系差异, 为了探索水稻二化螟利用性诱剂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 在万安县开展了性诱剂A型和B型诱捕二化螟地理区系差异比较田间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作物

水稻:早稻, 赣丰8号。

1.2 试验对象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

1.3 试验药剂

二化螟诱芯:A型和B型。

诱捕器:水盘诱捕器。

诱芯和诱捕器由浙江纽康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1.4 试验方法

1.4.1 试验药剂

分A型和B型两种不同的二化螟诱芯。每个诱捕器放1枚诱芯, 每隔30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水盘内加入清水, 水中加入少量的洗衣粉, 以提高杀蛾效果。诱捕器设置距离水面1~1.5m左右高度。

1.4.2 试验小区安排

试验设在万安县植保植检站早稻试验田内, 品种为赣丰8号。水稻管理较好, 土壤为泥壤土, 各试验小区的水肥条件和管理条件均一致。共设置18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为4 000m2。小区内A型、B型诱芯各设置3个, 交叉放置, 设3次重复, 不设置空白对照, 共设置18小区, 每个诱芯控制面积为667m2。

1.4.3 施药方法

每个诱捕器放1枚诱芯, 每隔30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水盘内加入清水, 水中加入少量的洗衣粉, 以提高杀蛾效果。诱捕器设置距离水面1~1.5m左右高度。

1.4.4 药效调查方法

自放盘日期2013年5月7日起, 每周调查1次各诱捕器蛾量, 记录诱惑蛾量、天气情况。

1.4.5 药效比较

A型、B型两种诱芯分别诱得二化螟虫量与灯下同期虫量进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早稻前期5月份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份中期高温暴雨, 后期连续高温干旱, 对早稻的生长和病虫发生程度有一定影响, 但对试验比较结果无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A型诱芯早稻共诱得86只二化螟, B型诱芯早稻共诱得448只二化螟, B型诱虫总量是A型的5.2倍。由表1可看出性诱剂诱虫量与灯下同期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且B型诱芯比A型诱芯其相关性更强。由此得出B型诱芯的配比类型其诱杀效果明显好于A型诱芯配比类型, B型诱芯的配比类型更适合在当地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姚卫平.不同诱芯及配套诱捕器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及应用于病虫测报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5) :38-40.

区系地理 篇2

浙江大罗山有种子植物740种,隶属于413属128科,其中裸子植物5科11属12种,被子植物123科402属728种.通过区系成分分析及其与周邻植物区系聚类比较,结果表明大罗山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科属组成以寡、单种类型为主;区系地理成分以泛热带、北温带、东亚、旧世界热带、热带亚洲和东亚北美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本区与纬度接近的浙江北仑山、白云山、北山区系关系最为密切,但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却显著高于这三个地区.

作 者:陈析丰 陈贤兴 刘鹏 马伯军 CHEN Xi-feng CHEN Xian-xing LIU Peng MA Bo-jun 作者单位:陈析丰,刘鹏,马伯军,CHEN Xi-feng,LIU Peng,MA Bo-jun(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陈贤兴,CHEN Xian-xing(温州师范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研究 篇3

关键词: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研究

1 引言

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发现,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植物种类较多, 多样性非常突出, 并且植物的广布性也很高, 其中有部分植物种类为特种性植物, 对于促进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基本情况

在我国地域分布中,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地处于云南昆明石林县的东南边, 到昆明市区的距离为120km左右, 是滇中高原石林风景区中的天然湖泊, 湖面的高程为1900m左右, 没有受到太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水质比较清澈, 整体生态情况良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云南石林长湖的最宽度长度为0.8km左右, 长度为1.3km, 周长为5km左右, 平均深度为24m左右, 水面的总体面积为1.5km2左右。在有关资料上指出,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邻近湖岸处的透明度是3m左右, 湖心的透明度是4.5m左右, 沉水种子植物的生长深度是有湖心向湖边为4m和3m之间。由于湿地所处位置的太阳辐射系数较高, 年平均温度在15.5℃左右, 因此, 四季的的温差不会很大, 是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地方。在降水量方面, 每年的平均值是960mm左右, 有明显的雨季和干季分布特征。

根据早期相关调查可知, 云南长湖湿地拥有较好的自然植被, 其中, 有28种植物区系和5个群落, 植被的发育非常良好, 随着物种的不断增多, 植物群落已经增加到10个, 使云南长湖湿地的自然风光变得更加优美。目前, 长湖湿地从湖心到湖岸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 周围基本是滇中特有的灌丛、中生草甸和森林等, 覆盖率已经超过75%。因此, 云南长湖湿地是一个被山石森林环绕的湖泊湿地, 对于促进云南石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资料、分类原则和系统等,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植被具有较明显的群落特征, 因此, 研究的取样对象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群落。根据目前的10个群落, 将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分为10个群落类型, 在各类型的不同位置选取5个4m2左右的样地, 采用法瑞植物社会学的样地记录法将各样地中的种子植物品种记录下, 根据统计可知各样地的植物种类总共记录了50个品种。与此同时, 将各样地中没有记载过的种子植物类型记录下来, 采集合适的标本, 以通过查阅资料、鉴定等确定各新品种的属性、科目和种级等, 从而为进行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研究提供可靠参考资料。

4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结构

4.1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组成

在我国相关研究中, 根据植物生长的特性和优劣情况, 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区系被划分为了10个群落类型, 并对各种植物进行了相应的记录、采集和整理等。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种类较多, 拥有很好的生态体系。其中植物科目是20种, 属性是46种, 种类是56种。如表1所示。根据从属关系和植物种类数目的大小, 以及该植物在湿地中的生长优势性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在浅水湿地生长较多是乔本科目, 其次是莎草科目的类型, 较少的是蓼科类的植物。在湿生草甸区域生长最多的是菊科类的植物, 其次是唇形科目和伞形科目的植物, 其余的是玄参科目、旋花科目、蝶形花科目、石竹科目、蝶形花科目、车前科目和十字花科目。在湖边水域中生长最多的是水鳖科目、眼子菜科目和灯心草科目的植物。其次是金鱼藻科目、茨藻科目、小二仙草科目类型的植物;在湖边湿生草甸区域生长的是马鞭草科目的植物, 有一种属性和品种。

在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区系组成中, 莎草科目的水毛花, 是构成环湖湿地景观的重要部分, 而水鳖科目的长湖海菜花则是湖面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长湖湿地特有的植物品种, 与此同时, 沉水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茨藻, 在湖边有着非常明显的生长特点, 是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在植物区系的相关分析中, 广布科的占比最多, 科级、属级和种级的比例是逐渐递减的, 因此, 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分布具有广布性特点。

4.2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地理结构

在我国有关学者的《植物社会理论与方法》中, 对长湖湿地植物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根据相关调查研究, 按照相关理论方法和分析, 从科目、属性和种类, 以及海拔相关的植物名录和植物志等方面可以看出, 上述植物的地理结构是科级地理成分与世界广布科的占比一致, 其中, 变种长湖海菜花是特有的品种, 只在云南石林境内才生长有。根据我国相关学者提出的研究来看,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地理结构与云南的区域分布情况有着直接联系, 在科级的地理成分中, 石林长湖湿地有着绝对的优势。不仅含有世界分布范围较广的植物科级, 还具有独特的、狭域特有的植物品种, 其中, 变种长湖海菜花是最典型的代表, 只生长于石林县境内。在湿草甸区域, 有14种植物不同类型的植物, 其中, 狗牙根在近水区域具有明显生长优势, 其余的品种都不能很好的生长。

在进行植物群落的划分时, 以灯心草、积雪草和溪畔苔草等组合成湿生草甸区的界限。根据相关地理结构研究可知, 在湖泊湿地的占比中, 世界分布的主要地理成分与石林长湖湿地的分布情况一样, 遵循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地理结构是:主要占比是世界分布中的地理成分, 科目的占比是95%, 属性的占比是40%左右, 种类的占比是19.5%左右;热带分布的地理成分中科目的占比是5%左右, 属性的占比是38%左右, 种类的占比是32%左右;温带分布的地理成分中科目的占比是0, 属性的占比是21%左右, 种类的占比是42.5%左右;特级地理成分只在种类级别区系中存在, 占比为5.3%左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属级区系的分布中, 热带成分的比例明显比其它成分大很多;种级区系的分布中, 温带成分比其它成分大很多, 充分显示出属级区系为种级区系的发源地, 比种级区系的发育要早很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地理结构、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 种级之间发生了各种变化, 从而出现温带成分较多的情况, 但是, 属级和种级都具有亚热带区系的主要特性。由此可见, 属性级别中, 热带地理成分要必须温带地理成为大, 种类级别中温带地理成分要比热带地理成分大, 从而体现出种类区系是属性区系的后代。

5 结语

对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可以对长湖湿地的生态系统有更整体的了解, 从而为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可靠资料。

参考文献

[1]连芳.云南石林一段传奇一部史诗[J].世界遗产, 2014 (7) :118~123+10.

[2]蔡晓磊, 肖晴.石林冲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N].昆明日报, 2013-08-20 (16) .

[3]何新闻, 李晓佳, 张有林.石林好景之外好景游[J].云南画报, 2013 (4) :84~99.

[4]于维墨, 陈玲玲, 陈沙沙, 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及旅游开发探析——以云南石林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12 (3) :105~111.

区系地理 篇4

石羊河下游荒漠植物区系及其植被特征

石羊河下游位于干草原向荒漠过渡区域,有天然种子植物23个科,73个属,123个种,不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也渗入一些草原化荒漠植物种类.其荒漠植被特征更明显,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群丛建群种的74.4%是灌木和半灌木,构成了灌木、半灌木旱生群落;1年生草本植物随季节性降雨可形成“灌草丛”,成为荒漠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上,温带成分属占优势,其中地中海至中亚分布型及其变型最多,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整个区域内植物的分布集中在生境较适宜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成群性高,但在小区域内植物种的分布则较单一.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组,23个群系,38个群丛.地域性植被以绿洲为中心,成环状分布,可分为3个带.

作 者:刘虎俊 王继和 常兆丰 马全林 杨自辉 詹科杰 LIU Hujun WANG Jibe CHANG Zhaofeng MA Quanlin YANG Zihui ZHAN Kejie 作者单位:甘肃省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武威,733000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5(2)分类号:Q948.5关键词:石羊河下游 荒漠植物区系地理 植被 特征

北庭故城遗址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篇5

关键词:北庭故城遗址区,种子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1 引言

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是自然形成的产物, 是植物界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且植物区系是以种群的方式存在, 是组成各地植被的实体, 同时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反应和环境变迁的依据[1]。

由于地区、自然条件、地质演化历史的不同, 甚至人类生产经济活动的影响, 都会导致植物区系的基本面貌发生改变, 因此对某一区域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对于揭示区系性质, 阐明区系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2]。同时在植物区系的构成中蕴涵着大量历史、地理、生态和系统进化的信息, 对某一地区的植物区系的调查是研究该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3]。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庭乡的北庭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以下简称北庭故城遗址) 是我国唐~元时期 (7世纪中~15世纪初) 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遗址。北庭故城遗址的遗存主体与周边区域构成了荒漠绿洲故城景观, 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人文和历史价值。了解该地区域现有植物与历史植物的关系, 需要从生物多样性特征、植被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植被类型及植物区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前人针对北庭遗址区周边的古孢粉学[4~5]及植物多样性[6]开展过一些研究, 但针对本区现代植物地理区系特点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就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区系特点进行分析, 为保护利用该区的植物资源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北庭故城遗址区位于东天山北麓坡前平原, 南依天山博格达峰, 北接准噶尔盆地,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遗址区占地面积约150hm2, 地理坐标东径89°12′27″, 北纬44°05′49″, 平均海拔640m。源于天山的长山沟在城址南约3km处分为东西两支, 称东、西河坝, 北庭故城遗址东临东河坝, 西接西河坝。研究区总面积约300hm2 (图1) 。

研究区所在地属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 日光充足, 空气干燥, 降雨量少, 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7.5℃, 年平均降水量为204.6mm, 年蒸发量为1885.2mm。土壤类型可分为草甸土和灰棕荒漠土等, 以灰棕荒漠土为主。该地区植物的生长发育、植被的结构类型、分布、植物区系的组成和性质等, 均表现出受到干旱的影响[7]。以荒漠植被占优势, 同时分布有草甸等植被类型。

3 研究方法

2012年5~10月, 采用线路和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区域内植被进行调查。结合生境及植被特点设置样方, 乔木样方面积为25m×25m, 灌木样方为10m×10m, 草本样方为1m×1m, 共设置调查样方48个, 并详细记录样方内植物的种类、生活型、个体数量、高度、盖度、生境情况等。植物分类系统按恩格勒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生活型、生态型根据《中国植被》中生活型系统及水分生态类型进行划分[8]。种子植物科的地理成分按照吴征镒、王荷生、李锡文和崔大方等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1,9,10,11]。依据吴征镒、潘晓玲及《新疆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对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进行分析[12~14]。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多样性特点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内有维管植物123种 (含变种) , 分别隶属于106属38科。其中有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7科105属122种 (双子叶植物29科86属100种;单子叶植物8科19属22种) 。

根据Drude氏生活型系统, 将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内的种子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和藤本5类, 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依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将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内的种子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4种生态类型。其中, 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 旱生植物次之 (表1) 。

4.1.1 科的多样性组成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内种子植物含10属以上的科有3个, 它们是藜科 (Chenopodiaceae, 19属) 、菊科 (Compositae, 17属) 、禾本科 (Gramineae, 12属) 共计48属, 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5.71%;6至10属的科有2个, 分别是豆科 (Leguminosae, 9属)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6属) 共计15属, 占总属数的14.29%;2至5属的科有4个, 共计14属, 分别是锦葵科 (Malvaceae, 3属) 、紫草科 (Boraginaceae, 4属) 、唇形科 (Labiatae, 4属) 、茄科 (Solanaceae, 3属) , 占总属数的13.33%;1科1属的共有28个, 占总属数的26.67%, 如榆科 (Ulmaceae) 、苋科 (Amaranthaceae) 、白刺科 (Nitrariaceae) 、柳叶菜科 (Onagraceae) 等 (表2) 。

本区科内种数大于20种的有藜科 (25种) , 占总种数的20.49%;含10~19种的科有2科, 菊科 (18种) 、禾本科 (14种) , 共32种, 占总种数的26.23%;含5~9种的科有豆科 (9种) 、十字花科 (6种) , 占总种数的12.29%;含2~4种的科有8科, 共26种, 占总种数的21.31%;仅1科1种的有24科24种, 占总种数的19.68%, 如杨柳科 (Salicaceae) 、伞形科 (Umbelliferae) 、香蒲科 (Typhaceae)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茜草科 (Rubiaceae) 等 (表3) 。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 北庭故城遗址及临近区的区系中区域单种科和单属科所占的比例最大。首先, 单种科和单属科说明该区生物多样性较复杂,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系的古老性[15~16]。其次, 单型科常表明该科物种在这一地区的演化终极, 极有可能消亡, 单型科越少, 科的多样性就越稳定[17]。

4.1.2 属的多样性组成

在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属内种的组成中 (表4) , 种子植物属共有105属,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含5~9种的属有1属5种, 占总属数的0.95%, 占总种数的4.10%;含2~4种的属9属22种, 占总属数的8.57%, 占总种数的18.03%, 如蓼属 (Polygonum L, 3种) 、藜属 (Chenopodium L, 3种) 、梭梭属 (Haloxylon Bge, 2种) 、枸杞属 (Lycium L, 2种) 等;含1种的属有95属95种, 占总属数的90.48%, 占总种数的77.87%, 如酸模属 (Kumex L) 、假木贼属 (Anabasis L) 、苦马豆属 (Sphaerophysa DC) 等。单种属占的比例最大, 说明该区域有利于古老残遗植物类群的保存与新建类群的迁移定居。因为单种属代表着植物古老属的终结和新属的建立两个方向[18]。

4.2 植物区系成分特点

4.2.1 科的分布区类型

将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植物区系中37科种子植物科的地理分布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 4个变型 (表5) 。

表5是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由表5可知, 世界分布科共16科, 如藜科、豆科、蔷薇科、菊科、禾本科、玄参科等;泛热带分布科10科, 如榆科、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锦葵科、天南星科 (Araceae) 、茄科、茜草科等;温带分布科 (表4中8~12项) 11科, 如蓼科 (Polygonaceae) 、十字花科、白刺科、骆驼蓬科 (Peganaceae) 、伞形科、柽柳科 (Tamaricaceae) 等。

注:世界分布未载入百分比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在科级水平上,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的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为主, 共16科。除去世界分布外, 以温带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其中温带成分占总科数的52.39%, 温带成分中的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占总科数的38.11%。泛热带分布科占本区总科数的47.61%。泛热带分布是早第三纪新疆处于炎热气候时期遗留下来的成分[2]。温带分布所占百分比最高, 这反映出该区域种子植物的分布与本地区所处的气候带相适应。

4.2.2 属的分布区类型

对于植物区系分析而言, 最好利用植物的属, 因为属这一较高级的分类单位能较好地划清界限, 而它们的差异特点在历史上是较古老的。因此, 对区系中属的地理成分进行分析, 对阐明区系的性质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19]。根据吴征镒等对中国种子植物划分的分布区类型 (15个类型和31个变型) , 对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分布的野生种子植物的105属进行区系分析, 可以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变型 (表6) 。

注:世界分布未计入百分比

表6的统计结果表明:温带分布类型 (表6中8~13项) 所占比例最大, 有69属, 占总属数的87.34%, 是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内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温带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最多, 共28属, 占总属数的35.44%, 常见的有蓼属、薄荷属 (Mentha L) 、蓟属 (Cirsium Mill) 、蒲公英属 (Taraxacum Wigg) 等;其次为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分布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其中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分布共18属, 占本区域总属数的22.79%, 如, 苦马豆属 (Sphaerophysa DC) 、铃铛刺属 (Halimodendron Fisch.ex DC) 、骆驼刺属 (Alhagi Gagneb) 、白刺属 (Nitraria L) 、骆驼蓬属 (Peganum L) 等;旧世界温带分布17属, 占总属数的21.51%, 如, 柽柳属 (Tamarix L) 、鹅绒藤属 (Cynanchum L) 、天仙子属 (Hyoscyamus L) 、芨芨草属 (Achnatherum Beauv) 等;温带成分中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最少, 仅有1属, 槐属 (Sophora L) 占总属数的1.27%。热带分布属 (表5中2~4项) 有10属, 占总属数的12.66%, 如蒺藜属 (Tribulus L) 、木槿属 (Hibiscus L) 、狗尾草属 (Setaria Beauv) 等。世界分布属 (表5中1项) 有26属, 占总属数的24.76%, 如苋属 (Amaranthus L) 、旋花属 (Convolvulus L) 、茄属 (Solanum L) 等。

从属的分布区状况来看, 温带性质中的北温带成分是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植物区系的主体, 这充分说明该区域植物区系的特征是由以北温带为主的温带性质起决定作用, 而这种作用在北方植物区系中表现都是比较明显的[20]。除去北温带分布分布之外,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区系与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分布和旧世界温带分布交流最多, 与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交流最少。

5 结论

5.1 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内共有维管植物38科106属123种, 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双子叶植物29科86属100种;单子叶植物8科19属22种。研究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其中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 旱生植物次之。种子植物的生活型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区系中单种科、单种属与寡种科、寡种属占有较高比例, 充分说明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植物区系的复杂性。

5.2 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植物区系中的37科种子植物科的地理分布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在科级水平上,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为主, 除去世界分布外, 温带分布构成本地区植物区系的主体, 占研究区植物总科数的52.39%, 其中以北温带分布为最多 (8科) , 占总科数的38.11%。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 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内105属种子植物可以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其中, 温带分布类型所占比例最大, 有69属, 占总属数的87.34%。由此表明, 温带属性是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5.3 植物种类与中亚、西亚至地中海交流相对较多

黑龙江农田蜘蛛区系的研究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本次研究所依据的蜘蛛标本, 主要是2005.5~2007.3份采集得到的。总计20科, 34属, 50种, 共1 011个标本, 其中雌蛛785只, 雄蛛107只, 幼蛛119只。

本文首次对黑龙江鸡西北山附近的农田, 黑河三间房土营子农田, 大兴安岭富乐村农田, 牡丹江牡丹峰、农田, 哈尔滨郊区农田等地区蜘蛛区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统计几次采集标本的鉴定结果, 共记述蜘蛛目20科, 34属, Á50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和采集方法。

针对黑龙江地区的特点, 分别在3个亚区 (大兴安岭亚区、长白亚区和松辽平原亚区) 选择采集点进行标本采集。[2]采集点分别是大兴安岭亚区大兴安岭富乐村农田;长白亚区由北向南黑河三间房土营子农田, 鸡西北山附近的农田, 牡丹江农田;松辽平原亚区哈尔滨市郊区农田等地, 见图1。对农田的多个水平方位做定点调查采集。在各个采集点, 分别进行管扣、网捕以及筛选等多种方法进行采集。历次所采集标本先用75%的酒精浸泡固定24小时后再用80%酒精更换, 保存带回。

1.2.2 统计分析。

在对所有标本分类研究基础上, 对所采集标本地区蜘蛛区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农田蜘蛛的分布等进行了统计,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区系性质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与东洋界。黑龙江省属于古北区[2]的东北区, 包括3个亚区 (大兴安岭亚区、长白山亚区和松辽平原亚区) , 由于处在中国的最北边界, 与日本、朝鲜、内蒙相接壤, 因此, 其蜘蛛区系呈现出丰富、复杂、过渡与交汇的综合特征。并保留了许多日本、朝鲜等邻国的蜘蛛种类。如日本的条纹花皮蛛 (scytodes striatipes) 、朝鲜的刺佐蛛 (Zora spinimana) 。同时, 本区亦有粽管巢蛛 (Clubiona japonicola) 角突峭蝮蛛 (Tmarus piger) 等一些东洋界种类[1]。

黑龙江地区蜘蛛的区系特点是:以古北界种类为主, 同时含有部分东洋界蜘蛛种类。在对黑龙江标本鉴定统计时, 根据所处地理区划, 划分为东洋界和古北界以及混合种三个类群。

Ⅰ.大兴安岭亚区, Ⅱ.长白亚区, Ⅲ.松辽平原亚区1.大兴安岭, 2.黑河, 3.鸡西, 4.牡丹江, 5.哈尔滨

2.2 区系分布特征

通过对黑龙江部分蜘蛛区系的分析, 可得知其分布特征如下 (见表1) 。

2.2.1 蜘蛛区系是以古北界种类为主, 兼有一部分东洋界种类, 并有一些混合种。

不包括广布种, 古北界种类和跨界种中古北界来源的种为34种, 占整个种类50种的68%。东洋界和来源于东洋界的种类7种, 占总数的14%。混合种9种, 占总数18%。因此, 黑龙江蜘蛛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为主, 并有一些混合种[3]。

2.2.2 蜘蛛种类比较丰富, 占全国科种类相对比较大, 属、种的比例小。

此次采集的黑龙江部分蜘蛛共有20科34属50种。分别占到全国种类56科455属2400种的35.71%, 7.47%, 2.08%。其中科占的比例相对大一些 (但不过半是由于此采集季节、时间、气候、地点等有限) , 属、种的比例很小。

2.2.3 优势科、属明显[3,4,5,6,7]。

10个优势科共有12属17种, 分别占总数34属50种的35.29%和34%。优势科中, 狼蛛科 (Lycosidae) 3属、园蛛科4属、蟹蛛科4属和肖蛸科 (Tetragnathidae) 3属, 属的数量和采集个数都大大多于其他科;狼蛛科4种、园蛛科5种、蟹蛛科4种、狡蛛科 (Dolomedidae) 5种, 种的数量和采集个数均远远多于其他科。黑龙江地处祖国的北疆, 地形复杂多样, 生态小环境差异大, 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林木繁茂, 光照强, 雨水充足。因此, 适应不同生境类型的园蛛科、狡蛛科、蟹蛛科、肖蛸科、狼蛛科等居多。狡蛛科、狼蛛科所含种类较多, 由于个体相对较大, 容易被发现;在森林结网类型的园蛛十分多, 易于观察和采集。

在优势种中, 12个优势属共17种, 占到总种数50种的34%。其中狼蛛科4种、园蛛科5种、蟹蛛科4种、狡蛛科5种, 分别占总数的8%、10%、8%、10%。狡蛛属中的老狡蛛 (Dolomedes pallitarsis) 、黄褐狡蛛 (Dolmedes sulfurous) 、白跗狡蛛 (Dolmedes pullitarsis) 数量较多。究其原因, 与其分布广, 采集的数量相对多些。

2.2.4 农田蜘蛛的水平分布。

农田蜘蛛的水平分布有如下特点 (见表2) :

a.随着纬度的降低, 蜘蛛的种类逐渐增多。纬度相近的地区蜘蛛种类的数量也接近。黑河、大兴安岭纬度偏高, 所以采集蜘蛛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少, 种类大多为广布种;其他三个地区纬度接近, 采集蜘蛛的种类和数目也很接近。说明蜘蛛的分布同气候有关。

b.就动物区系的三个亚区来说, 大兴安岭亚区蜘蛛种类偏少, 大兴安岭3科, 3属, 4种;松辽平原亚区次之, 为10科, 12属, 16种;长白亚区种类最多为18科, 25属, 33种。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兴安岭亚区季节性冻层存在时间长, 年平均气温低, 植被没有其他两个亚区丰富, 种类相对较少;二是大兴安岭亚区和松辽平原亚区相对占地面积少于大兴安岭亚区, 导致种类偏少。笔者认为气温低是影响蜘蛛分布的主要原因。因为就松辽平原亚区三个采集点进行比较, 黑河采集蜘蛛4科, 4属, 6种;鸡西12科, 14属, 18种;牡丹江10科, 14属, 19种。黑河所采集到的种类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唐果.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蜘蛛区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4.

[2]赵文阁.黑龙江爬行动物区系和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 2002, 21 (3) :127-129.

[3]宋大祥等.河北动物志蜘蛛类[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61, 89.

[4]冯钟琪.中国蜘蛛原色图鉴[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8, 31, 33, 34, 46, 48, 89, 90, 100.

[5]尹长民等.中国动物志蛛形纲蜘蛛目园蛛科[M].科学出版社, 1997:103, 309, 393.

[6]宋大祥等.中国动物志蛛形纲蜘蛛目蟹蛛科.逍遥蛛科[M].科学出版社1997:51, 81, 143, 154, 184, 195-197.

区系地理 篇7

研究区是为江西省万年县中北部的大黄村马尾松林区,是万年县低效马尾松林区的典型代表。该区为低丘岗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主要是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形成的红粘性红壤,主要特点是,土层深厚,有的深达1 m以上;pH值为3.5~4.5之间,为极酸或偏酸性土壤;质地粘重;肥力较差。

本文对大黄村的低效马尾松林区现有种子植物区系组成进行研究,以期为万年县乃至环鄱阳湖区的低效马尾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采用传统的区系分析方法,主要参考《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对植物标本进行鉴定[1,2],植物系统划分[1,3,4]方法为:蕨类植物用秦仁昌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系统。植物区系的研究采用分布区类型的原理和方法[5,6,7]。

3 植物区系成分的统计分析

3.1 维管束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大黄马尾松林区维管束植物63科、133属164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7种;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54科121属151种。维管束植物与江西和中国维管束植物[1,2,8]比较,占我国的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17.26%、4.13%、2.59%;占江西的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41.72%、24.45%、6.69%。这充分表明这一地区的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同时也说明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更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由于本区的植物科较少,本文只对属和种进行分析。

3.2 植物属的统计

3.2.1 属的大小统计分析。

该区的自然分布的维管束植物共128属,引进栽培属5属。其中21属含2个以上植物种,其余属均为单种属。这也是本区植物区系成分较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该区的植被演替处于不稳定的阶段。

3.2.2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根据吴征镒关于植物属分布区的划分方法,对本区128属植物进行归类统计,结果表明,本区植物的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分布16属、热带分布75属、温带分布32属、中国特有分布5属。分别占本区系总属数的12.05%、58.59%、25.01%、3.91%。

3.2.2. 1 世界分布属:

16属,占本区总属数的12.50%。

3.2.2. 2 热带分布属:

共75属,泛热带分布是热带分布中最丰富的一类,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共50属,占热带分布属的66.67%,该分布型包含61个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7.20%,归属30科。菊科和豆科均含10属,禾本科含8属;大戟科为6属;其余26科各包含1到4个属。这说明本区少属科和单属科比例较大,而且其中热带性大科和大属所含的种类相对较多。本区的许多泛热带分布属是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延伸到亚热带至温带,如卫矛属Euonymus、乌柏属Sapium等,这种现象证明了本区是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过渡地区[9]。

热带亚洲分布类及其变型有15属,占本区总属数的11.72%;除悬钩子属含4个种外,其余各属所含种数均小于4。该分布性植物是构成本区植物顶级群落的主要类型,如: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is、石栎属Lithocarpus,山茶科的木荷属Schima等。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间断分布有6属,占本区总属数的4.69%;旧世界热带分布2属,占本区总属数的1.5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间断分布1属。其中樟属Cinnamomum、野桐属Malltus、合欢属Albizia、臭椿属Ailanthus等构成了本区乔木层中的优势成分。还有一些属为林下灌木和林下、林缘草本植物。

3.2.2. 3 温带分布属:

温带分布属有32属,占本区总属数的25.00%,分为北温带分布、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和东亚分布。

北温带分布是温带分布属中的第一大分布类型,计20属,居该地区属分布类型的首位,占本区总属数的15.63%;占温带分布总属数的62.50%。因此,北温带分布类型在确定当地的植物区系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属在构建植物群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许多是构成该区森林植被和森林景观的重要成分如乔木层的松属Pinus、栗属Castanea、栎属Quercus、枫香属Liquidambar等,灌木层的绣线菊属Spiraea、蔷薇属Rosa、忍冬属Lonicera等,草本层如败酱属Patrinia、薄荷属Mentha、菊属Dendranthema等。温带成分在大黄林区植物区系中占有很大比例,说明该地植物区系具有从温带成分到热带成分的过渡性,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地区[10]。

东亚分布有8属,占本区总属数的6.25%。本区系有着丰富的中国—日本成分,说明该地区应归属于中国—日本亚区。包括杉属Cunninghamia、油桐属Vernicia、枳椇属Hovenia等8属,其中杉属是本区的重要用材树种、油桐属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原料树种。

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类型有4属,占本区总属数的3.13%。其中冬青属种类最多,有4个种,而且该属中有许多是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其它还有漆树属Toxicodendron、马醉木属Pieris、南烛属Lyonia、败酱属Patrinia。

3.2.2. 4 中国特有分布属:

本区的中国特有分布属有5属,分别为水杉属Metasequoia、通脱木属Tetrapanax、喜树属Camptotheca、刚竹属Phyllostachys、箬竹属Indocalamus,占本区总属数的3.91%,其中刚竹属2种,其他每个属均只含1种。

3.2.3 植物种的统计。

种的分布类型能反映较小区域的植物区系性质和特点,因此在研究地区性的植物区系时对种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更具有意义。大黄林区维管植物自然分布160种(不含栽培引进种);根据各种植物实际分布区域,并考虑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将该区植物分成8个分布区类型(见表2)。

3.2.3. 1 非中国特有种分析。

大黄维管植物共109种非中国特有种,占总种数的68.12%。分析如下:

1)世界分布:世界分布共7种,除蕨Pteridium aquilium var.latiusculum为蕨类植物外,其余均为种子植物,如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鬼针草Bidens pilosa.、飞廉Carduus crispus、小蓟Cephalonoplos segetum等,均为荒地荒山的优势群落植物。

2)热带分布:泛热带分布10种,有林缘草本植物,如车前Plantago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葛藤Pueraria lobata等,也有乔木,如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苦楝Melia azedarach等,还有灌木,如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分布1种,即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热带亚洲分布49种,占热带分布种数的73.13%。乔木主要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苦槠Castanop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

热带分布共60种,占总种数(世界分布的除外,下同)的39.22%,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占绝对优势。该分布类型中,蕨类植物5种,即小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phyllum、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金毛狗厥Cibotium barometz、乌蕨Stenoloma chusanum、菜蕨Callipteris esculeata,其余为种子植物。

3)温带分布:北温带分布12种,多为灌木和草本,如:白叶莓Rubus innominatus、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等。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共2种,均为草本,常见的有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

东亚分布共有28种,它们是本区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们大部分是灌木和草本,但也有少量乔木,如:拐枣Hovenia dulcis、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野茉莉Styrax japonica等。

3.2.3. 2 中国特有种分布。

该地区中国特有分布共51种,占总种数的31.88%,可划分为4个亚型。

1)华东—华中特有植物2种,即旱柳Salix matsudana、华东木兰Indigofera fortunei。

2)华东—华南特有植物5种,分别是琴叶榕Ficus pandurata、茶Camellia sinensis、油茶Camellia oleifer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微毛柃Eurya hebeclados、三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

3)华东—华中—西南(至华南)特有植物29种,占特有种总数的45.88%,是中国特有分布型中最多的。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小叶栎Quercus chenii、葡蟠Broussonetia kaempferi、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等。其中的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毛竹是本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和人工林的主要成分,其他种是本地区的常见树种和林下植被,该分布亚型中的植物在这一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中国广布植物有10种,如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茅栗Castanea seguinii、白栎Quercus fabric等。

通过对大黄林区中国特有种的分布区亚类型分析,表明本区处于华南通向华东向华中、西南、华北过渡区域,但仍处于华东区域内,因此其植物区系中华东成分最多,华中区系与华东区系的关系在历史上一直十分密切,两者的相似性早在第三纪就已基本存在[11]。在气候上,华南地区处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而本区属于亚热带,因此本区与华南区系的联系非常紧密[9]。

4 结论

大黄马尾松林区内共有植物63科、133属164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7种,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54科121属151种。占全国和全省的科、属、种的比例偏低。表明这一地区的植物种类非常贫乏,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需通过封山育林和林地改造的方法提高该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该区植物属内分化程度较弱,大多数种集中于少数几个属,单、寡种属较多,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比例接近85%。

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热带分布75属占总属数的58.59%,温带分布32属,占总属数的25.01%,可见本区系以热带分布为主,温带成分也比较丰富,说明本区系植物具有从温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种的分布区类型有8个,中国特有种占31.88%,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的种,占30.63%。本区系10种区系成分,多种地理成分并存,说明本区系与其他区系有广泛的联系,各地理成分相互渗透。

大黄林区位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地带性植被为以常绿树种青冈、栲类等为主要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但目前该林区这类树种还没有成为优势树种,充分说明该地区还处在植被恢复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1~8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编写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至五卷及补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3]吴兆洪,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郑万钧.中国树木志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5]吴征镒,周浙昆,李德株,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6]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IV):I-139.

[7]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79,l(1):1-20.

[8]江西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江西植物志(第1卷).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9]黄忠良,孔国辉,何道泉.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2):193-199.

[10]金孝锋,丁炳扬,郑朝宗,等.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05-618.

宜春竹类资源调查及其区系研究 篇8

1 研究区概况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 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 辖1区3市6县。全区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属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峦重叠, 自北至南有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脉。宜春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均降雨量为1 670.4 mm, 年平均气温17.3℃, 无霜期260~273 d, 年日照总时数为1 762.3 h。全市自然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森林覆盖率达52.78%。境内多条河流穿境而过, 复杂多样的地形和丰富的气候资源为竹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2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 分两步进行:1) 做足准备工作, 通过调查访问, 从各县市区林业局和林农处获得竹类资源的初步分布情况;2) 典型调查法, 深入各县市区的主要产竹地和竹种引栽区, 选择好典型路线进行现场调查和活立竹鉴定。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境群落、竹秆和笋形态描述。分别采集笋和秆标本, 以《中国竹类图志》[19]和《中国植物志》[20]作为竹种鉴定工具书, 采用《中国竹类图志》中的分类系统。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然分布情况

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17,18,19,20], 结合本次调查发现:宜春自然分布竹种有15属62种 (含种以下等级, 以下相同) , 其中新分布竹种24种 (表1) 。除湖南玉山竹、湖北华箬竹和大节赤竹分布海拔较高外, 其他竹种分布于低海拔的丘陵和低山地带。本区刚竹属27种, 占自然分布总数的43.5%, 处于绝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本区毛竹的变型变种较多, 达8种;种数2~5个的属有8属, 单种属有6属。因而, 无论从属和种的水平上来看, 宜春自然分布竹种以散生型竹种占优势, 分别占本区自然分布属、种的93.3%和93.5%, 散生竹中又以刚竹属、茶秆竹属、酸竹属、少穗竹属为主。

3.2 引种情况

宜春竹类植物引种的属和种十分丰富, 共引栽139种 (表2) , 占总种数的69.5%。新引进属11个, 分别是单竹属、慈竹属、绿竹属、牡竹属、筇竹属、业平竹属、箭竹属、阴阳竹属、月月竹属、巴山木竹属及东笆竹属。引种数最多竹类为刚竹属57种, 其次是箣竹属19种。经实地观察, 某些竹种引栽到宜春生长极好, 主要表现在观赏用竹和笋用竹方面, 当然有些竹种二者兼得, 理论上所有的竹种均具有观赏价值。

1) 笋用竹:以刚竹属植物为主, 如乌哺鸡竹Ph.vivax、早竹Ph.praecox、雷竹Ph.praecox f.prevernalis、高节竹Ph.prominens、红哺鸡竹Ph.iridescens、红壳雷竹Ph.incarnata、花哺鸡竹Ph.glabrata、白哺鸡竹Ph.dulcis为引栽效果最佳。此外, 绿竹D.oldhami的笋也为优良笋用竹, 在本区栽培区域较广。

2) 散生观赏竹:亦以刚竹属植物为主, 如花秆早竹Ph.praecox f.viridisulcata、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 f.aureocaulis、黄纹竹Ph.vivax f.huangwenzhu、黄秆京竹Ph.aureosuleata f.aureocaulis、金条竹Ph.aureosulcata f.flavostriata、金镶玉竹Ph.aureosuleata f.spectabilis、金明竹Ph.bambusoides f.castillonis。此外还有橄榄竹A.gigantea、唐竹S.tootsik、业平竹S.fastuosa及辣韭矢竹P.japonica var.tsutsumia等在本区常作为庭园观赏竹种。

3) 丛生观赏竹:以箣竹属植物为主, 如坭竹B.gibba、小佛肚B.ventricosa、青皮竹B.textilis、花孝顺竹B.multiplex f.alphonse-karr、硬头黄B.rigida。此外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farinosus和吊丝单Dendrocalamus.variostriata在本区栽培效果甚好。

4) 地被观赏竹:以赤竹属植物为主, 如菲白竹S.fortunei、铺地竹S.argenteostriata、菲黄竹S.auricoma、倭竹Sh.kumasasa, 此外白纹椎谷笹S.glabra f.albastriata和黄条金刚竹Pl.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 在本区生长表现良好。

3.3 区系地理特点

按照吴征镒先生划分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21,22], 可将可将宜春竹类植物划分为4种类型及4种变型 (以下分析主要基于宜春天然分布的属和种) 。由表3可知, 宜春市竹类植物区系地理总体特点是:东亚分布类型中的东亚 (东喜马拉雅—日本) 变型的属占绝对优势显著, 占总属数之半;其次是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 分布, 占总属数的11.5%。在自然分布的属中, 亦是东亚 (东喜马拉雅—日本) 分布类型占绝对优势, 占自然分布属的60%。此外, 中国特有分布类型所占比例也不少, 占全市总属数38.5%。

注:表示引种数, 括号内表示天然分布属所占天然分布总属数的百分比

3.3.1 泛热带分布。

泛热带分布类型在本区仅有一个分布变型, 即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该分布变型在本区仅有单竹属和箣竹属。其中天然分布仅箣竹属, 引进栽培单竹属。箣竹属中的孝顺竹是全市分布最广的丛生竹类, 也是本区少数耐寒能力较强的种类, 常生于河流两岸, 还可一路向赣北延伸, 而同属中的崖州竹在全市山谷、山底和河流两岸也能见到少量分布。这说明了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变型向北延伸至中亚热带地区的结果。

3.3.2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本区仅引进牡竹属1属, 占本市总属数的3.8%, 其典型代表种有梁山慈竹, 该种原产云南、贵州, 引种至本区后生长表现极好。

3.3.3 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 分布。

本区仅有3属, 分别是大节竹属、唐竹属和酸竹属。棚竹是大节竹属在本区分布的代表种, 仅见于万载锦源, 常集群生长于常绿阔叶林下或林缘;唐竹属早期被划入东亚分布类型[21], 晾衫竹是该属在本区分布最广的竹种, 常生于低山丘陵地带;本区酸竹属植物较为丰富, 天然分布种达5种, 代表种有福建酸竹、斑箨酸竹及毛花酸竹、长舌酸竹, 其中长舌酸竹仅见分布于丰城玉华山海拔300~900 m, 散生于林缘或连片集中分布。

3.3.4 东亚 (东喜马拉雅—日本) 分布

3.3.4. 1 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SH) 。

本区仅有箭竹属和玉山竹属, 占本市总属数和天然分布总属数的7.6%和6.7%。箭竹属植物在本区均为引进栽培;玉山竹属在本区仅有湖南玉山竹1种, 分布于靖安的大杞山及邻近的奉新县, 能在山顶形成优势灌木群落。箭竹属和玉山竹属的分布类型划分仍存有疑点, 早期把这两个属划入泛热带分布类型[21]。

3.3.4. 2 中国—日本分布 (SJ) 。

此分布变型在本区十分丰富, 达13属。筇竹属、东笆竹属、业平竹属和阴阳竹属为引栽属。其余10属在本市均有天然分布, 它们是赤竹属、倭竹属、茶秆竹属、苦竹属、少穗竹属、短穗竹属、方竹属、刚竹属、箬竹属。以下便是各属在本区分布特点: (1) 赤竹属在本区天然分布仅有2种, 即湖北华箬竹和大节赤竹。前者仅见于靖安九岭山, 海拔达1 000 m, 同时赤竹属也属于温带亚洲分布, 即主要分布中心在东北亚, 因此该种的存在系温带亚洲分布竹种向南侵入的结果;后者的模式标本采集地在井冈山, 在本市仅见分布于袁州区明月山, 这反映了武功山山脉竹类植物与罗霄山联系紧密。 (2) 倭竹属在本区天然分布仅有1种, 即鹅毛竹, 该种分布于本区明月山和官元山的低山林缘或林下, 一般呈集中分布。胡成华[23]认为倭竹属植物分布中心在浙一闽地区, 它们对水分和温度条件比较敏感, 尤其是水分条件更为明显, 全年降雨量少于1 000 mm的地区生长受限制, 降雨不匀也不能正常生长。因而, 鹅毛竹可看成是倭竹属植物向西侵入延伸的结果。 (3) 茶秆竹属植物在本区比较丰富, 自然分布竹种达5种, 代表种有茶秆竹、篲竹、面秆竹、近实心茶秆竹, 它们常分布于低山或丘陵林缘、林下、沟边。此外, 江西省内茶秆竹属植物亦十分丰富, 总数在10种以上, 其中庐山茶秆竹和多曲茶秆竹可视作江西省特有分布种。根据在属的范围内, 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 (即变异中心) ”的论点[22], 而邻近的浙江省自然分布的茶秆竹属植物约5种, 因此, 可以认为宜春市乃至周边区域是茶秆竹属植物现代分布中心之一。 (4) 苦竹属在本区天然分布有3种, 代表种有苦竹和斑苦竹, 其中斑苦竹分布最广最常见, 节间较长, 为本区重要的灌木型竹林组成成员, 常呈密集丛生生长。武夷山苦竹仅见于铜鼓带溪, 生于丘陵山地沟谷旁。苦竹属在江西省属于重要竹类植物, 天然分布竹种也在10种以上, 虽然在宜春发现的苦竹属植物不多, 但在赣中、赣东及赣东北较为丰富, 与邻近的福建省和浙江省共有种较多, 这说明了宜春紧邻苦竹属分布中心。 (5) 糙花少穗竹是少穗竹属在本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竹种, 常生于林缘、沟边, 可集中连片生长或块状分布, 水分条件好的环境下其直径可达15cm。肿节少穗竹是本次调查中宜春新分布竹种, 仅见于宜丰官山自然保护区, 据《浙江植物志》第七卷记载, 该种在浙江比较常见。 (6) 短穗竹属和方竹属在本区均仅有1种分布, 分别是短穗竹和方竹。前者常生于路边、林缘, 生境大多受到人为干扰;后者全区分布较为广泛, 乃至整个江西省各地分布亦广泛。方竹属在江西还有另外1种分布, 即寒竹, 目前仅见于赣州市的崇义县。 (7) 箬竹属在本区系分布广, 全市中低山海拔均能见到, 其中箬竹和阔叶箬竹最为常见。粽巴箬竹在明月山从海拔200~1 500 m的林下、林缘、沟谷两旁均有大量分布, 邻近的大岗山亦有分布。由于箬竹属目前只见于中国分布, 因而可认为是中国特有分布。 (8) 刚竹属在本市天然分布27种, 是宜春市竹类植物最多的属, 其中经济价值最大、分布面积广当属毛竹。而桂竹、台湾桂竹、紫竹、毛金竹、罗汉竹、水竹、实心竹和篌竹等竹种也是本区刚竹属代表种。此外, 厚皮毛竹和弯秆毛竹是宜春特有的两个变型竹种, 前者仅分布于万载锦源及邻近的宜丰县, 后者仅分布于奉新县柳溪乡;佛肚毛竹、强竹及绿槽毛竹在本区亦有少量分布。刚竹属以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和周边低中山地带为其分布中心, 该属耐寒力强、适应力好、用途广, 故在本区均有大量引栽。3.3.5中国特有分布。本区中国特有分布的属10个, 占总属数的38.4%, 分别是慈竹属、绿竹属、筇竹属、月月竹属、巴山木竹属、短穗竹属、井冈寒竹属、箬竹属, 酸竹属和唐竹属。其中前面5属为引栽属, 后5属在本区均有天然分布。慈竹属为重要的庭园观赏竹, 为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特产, 以四川盆地为其分布中心, 本区引进该属2种。因酸竹属和唐竹属中的竹种绝大多数为中国特有分布, 而近于中国特有。井冈寒竹属在本区仅有井冈寒竹1种, 目前仅见于明月山和官山有分布。

3.4 结论

综上, 宜春竹类植物有26属201种。其中自然分布竹种有15属62种, 新分布种24种, 以刚竹属、茶秆竹属、酸竹属、少穗竹属等散生竹占优势;新引进属有11属, 共引种139种, 占总种数的69.2%, 所引栽的竹种以刚竹属和箣竹属植物为主。宜春竹类植物区系地理总体特点是:1) 本区东亚分布变型十分丰富, 有15属, 占总属数的57.7%;2) 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 分布类型仅3属, 占总属数的11.5%;3) 去除引进属外, 在自然分布中, 本区东亚 (东喜马拉雅—日本) 占绝对优势;4) 本区天然分布的中国特有分布属所占比例也不少, 占全市总属数38.5%。

因此, 宜春竹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为丰富 (仅以自然分布竹种作讨论) 。从属的分布来看, 既有热带分布类型, 又有温带分布类型, 前者占总属数的26.7%, 后者占总属数的63.3%。热带分布类型包括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 分布, 温带分布类型包括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SH) 变型和中国—日本分布 (SJ) [22]。从种的分布来看[18,22], 华东区系成分最多, 其次是华南区系成分, 华北和华中区系成分最少。华北区系成分在本区仅有淡竹, 该种向南可延伸到赣中, 显然是华北区系成分中个别种类向南方分布的结果;属华东区系成分的竹种最多, 如刚竹、台湾桂竹、早园竹、粉绿竹、鹅毛竹、方竹、肿节少穗竹、阔叶箬竹等, 与浙皖闽竹类区系联系密切;华南成分的联系种有孝顺竹、崖州竹、篲竹、茶秆竹、粽巴箬竹等;与华中区系成分的联系竹种较少, 代表种有华北华箬竹和湖南玉山竹。从上述分析可知宜春竹类区系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是华东区系向西扩散密集地而形成次生中心, 是少数华北区系成分向南分布的南界, 也是部分华南区系成分向北扩展的北缘。

3.5 建议

区系地理 篇9

1 研究地概况

贵阳市处在云贵高原的东部, 全市的总面积是8 032 km2, 最高海拔1 762 m, 最低海拔506 m, 属于喀斯特地貌。贵阳市区处在贵阳的向斜盆地中, 地势为四周比较高, 中部较低, 海拔872~1 659 m, 周围森林密布, 气候环境很好, 是国内避暑的著名胜地, 其独特的环城林带在全国的省会中都十分罕见, 是非常独特的景观[1]。本文主要对贵阳市区主城区的各个广场、公园及道路等园林植物树木进行实地考察, 并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整理, 采集各种植物的标准在室内进行鉴定, 然后对植物所处的区系进行鉴定, 对植物科分布型进行确定。

2 贵阳市的园林植物特点

2.1 特有的物种十分丰富

贵阳被称为林城, 气候湿润温暖, 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因为长期位于比较稳定的湿润温和环节中, 有助于各种古老物种的存活, 所以各种特有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如香樟、桂花、海金砂、凤尾蕨、蜈蚣草、银杏、银杉、云杉、福建柏和连香树等, 很多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或者没有的, 这为贵阳的园林增添了光彩。

2.2 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

植物按照门类划分, 可以分成观赏性绿化植物、药用植物、日用和工业化工植物以及食品植物等, 如苏铁、罗汉松、红豆杉、水青、领春木、大头茶和木荷等, 这些植物不仅在经济方面有重要用途, 还是珍稀物种。在贵阳, 还发现了很多优良的书中, 如罗汉松、山玉兰、流苏树和蚊母树等, 这些植物种类能够在园林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与发展。在此次调查中发现, 一些优良的树种在贵阳已经成为了骨干性树种, 在贵阳市区内, 已经栽种的树木中, 长势良好的有41种, 常用的植物种类有20种, 如银杏、香樟、竹子、桂花、广玉兰、女贞、榆树、酸枣、夹竹桃、红叶李、刺槐、樱花和小叶女贞等[2]。

3 贵阳城市园林中树木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

3.1 园林植物类型的统计

在整个贵阳市园林的绿化植物中, 已经有明确名称的植物有244种, 共属于86科, 147属, 主要有竹类、草本、乔木和灌木及藤本等五类。其中, 乔木一共有106种, 数量最多, 占据总数的43.5%;灌木类一共有65种, 占总数的26.7%。在对贵阳市区园林植物进行调查时, 乔木和灌木类型的植物配置时比较多的, 两者一共占全部植物种类的70.2%, 主要在城市的公园和主干道等位置分布。草木类的植物一共是51种, 占植物总数的20.9%, 草木类植物的分布范围是最广的, 在林阴树下、各种休闲的绿地及空旷位置等都有分布, 草木类中, 各种时令花卉通常都会经常被更换, 种类也是不固定的, 经过调查发现, 常见的一共有20多种, 而且大多数都是的属于菊科种类。竹类一共是13种, 占总数的5.2%, 在贵阳市区中虽然园林内竹子的种类比较少, 但应用范围却比较广, 使用频率也很高, 在院落、墙角护着林阴路等都可以见到。藤本类植物就比较少了, 只有9种, 占调查总数的3.7%, 是数量最少的一种, 这种植物通常都是在房屋垂直性绿化中使用, 从调查结果显示, 应用范围比较窄, 使用的频率也不是很高[3]。

3.2 园林植物科的分布型

科的分布型主要指在科内植物中, 地域分布自然的总称, 本文对贵阳市区园林植物超过五种以上的科进行统计, 从实际分布情况看, 木犀科、蔷薇科和禾本科是种类最多的3种, 一共是60种, 这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 而杜鹃花科、松科和柏科及木兰科等六种植物一共才有41种, 分布类型也各不相同, 有的属于北温带, 有的在世界范围内广布, 有的属于中亚或者西亚等分布型。

对贵阳市城区内园林植物分布型的类型进行统计后, 从其统计的结果来看, 热带性园林植物科的分布型是最多的, 一共有30科, 占总数的41.8%, 这和黄威廉等人所描述的贵州市植被科属分布区的类型中, 热带-亚热带性质成分占据明显的优势结果是相同的。世界广布分布型一共是25科, 占总数的34.7%, 北温带一共是11科, 占总数的15.1%, 剩下的分布型科则比较少, 只有1~2种, 其中国内特有植物科的分布型是2种——珙桐科和银杏科[4]。

4 结语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 贵阳市园林树木的植物区系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是十分丰富的, 这对整个贵阳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贵阳人民生活和娱乐, 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管理, 按照贵阳市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培养各种优良树种, 不断引进各种优良植物树种, 加大对本地乡土园林植物开发的力度, 从中选择一些观赏性比较高的植物在贵阳园林景观中使用, 进而打造出具有贵阳市特色的园林景观, 促进贵阳市的和谐发展[5]。

参考文献

[1]安静, 张宗田, 刘荣辉, 等.贵阳市园林植物种类初步调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 (4) :59-62.

[2]刘应珍, 金平, 陆叶, 等.蔷薇属植物在贵阳市园林绿化造景中的应用[J].种子, 2014, 33 (6) :50-52.

[3]储蓉, 朱立, 周艳, 等.贵阳市造景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析[J].南方园艺, 2013, 24 (5) :42-44.

[4]季节, 来科.植物造景技术在园林景观绿化中的应用探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 (7) :182.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尝试下一篇:建筑通风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