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

2024-07-23

探究式(精选12篇)

探究式 篇1

一、探究问题设计要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案例1:《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某老师为了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探究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呢?

思考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思考3: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 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4: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 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猜想:综合以上分析, 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下, 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该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完这七个问题就用了25分钟, 此时的学生被这“七个思考”折磨得筋疲力尽, 因问题太多思考时间跨度太大, 我坐在教室后面都不知道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问题太多太细, 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 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劳;二是设计时忽视学生的智力水平, 徒增学生不需要的“阶梯”;三是问题设计非常圆满, 学生的思维被强势的老师通过问题牢牢绑架, 老师用自己单一的思维困住学生的思维。“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问题与问题之间成阶梯式上升, 且衔接应该非常自然, 非常合理的。我建议本课可以如此设计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思考2: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 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如何将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区分出来?

教师手拿一支粉笔, 让粉笔平行于讲台桌面, 然后平行移动粉笔到讲台桌面上, 继而让学生思考粉笔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轨迹是什么, 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平行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从平面外平行移动到平面内, 移动过程中追踪轨迹形成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然后思考找出平行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启发学生过已知直线构造一个平面与已有平面相交的方法, 从而达到探究目的, 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 且形象的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非常兴奋。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探究式教学”中老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 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入口可以适当宽泛一些, 探究方向也可以迷茫一点, 这样的探究才更真实自然。

二、探究问题设计时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个缺口

教学案例2:《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已知点A (1, 3) , B (3, 1) , C (-1, 0) , 求三角形ABC面积。

学生1: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用直线的两点式写出AB所在的直线方程x+y-4=0, 求出点C (-1, 0) 到直线x+y-4=0的距离所以

学生2: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求出边长AB、AC、BC, 在用余弦定理求出cos A, 从而可以得到sin A, 再由得出。

前两个学生的代表解法都是我在备课时预先就想到了, 也是为体现本节课主题而安排的基础例题, 可在教学中因为有些学生选择的边角不一样所以围绕上述两种解法派生出很多的解法, 我讲解完后本想收尾, 结果有学生举手说:

学生3: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三角形补成一个梯形, 用梯形的面积减去二个三角形ABC的面积。

然后很多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补形的方法, 我打断他们的讨论, 想尽快结束这个问题, 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学生4:将它补成一个三棱锥, 用三棱锥的等体积转化法来求三角形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讨论如何补三棱锥。

上述课堂案例是“探究式教学”极易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入口往往是单一的, 但出口却非常宽泛, 探究最终指向带有不确定性, 但就是这样的教学恰恰极大活跃了学生思维, 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 往往能产生老师意想不到的结论, 老师千万要克服“害怕出现自己无法掌控的思维局面”的心理, 因为课堂我们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而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 教师的作用是引进“活水”,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所以我们在课前设计探究问题时应给教学留个缺口, 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个可发展空间, 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 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得艺术。

三、教师要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学生不是产品, 老师无法对他进行加工和改造,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学生自身的觉醒, 需要学生自己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这就要求老师能站在学生的心理层面揣摩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 感受学生思维的困惑和痛苦, 从而在课堂设计时把课本中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从情理上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推理, 意义何在?好在哪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这是其一。其二, 数学课堂设计时要从单纯的知识逻辑取向或学生的认知取向二者整合的取向转变, 教师在领悟知识逻辑的基础上, 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对知识逻辑的适应性, 使知识逻辑的序列与学生生成知识的心理序列一一对应, 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超出了老师的预设, 老师要及时调整心态, 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 实现教育的换位思考, 此时的教师要克服传统师生间的尊卑思想, 不要企图在学生面前充当权威, 学生在课堂中需要的是对话和沟通, 而不再是权威。所以教师能否顺利实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探究式教学”真正起到探究作用的关键。

探究式 篇2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探究式学习,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文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J].小学教学:教师版,(12).

谈探究式教学策略数学探究 篇3

学生;数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77-02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杰斯捉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1]。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牛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问的人际天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刊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问,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瑚空问。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探究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一一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哭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牛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例如、用火柴棒按下图方式搭三角形:

并填写下表:

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2]

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可以得出搭一个三角形需3根火柴,搭两个三角形需5根火柴,……让学生感受随着图形的变化而引起火柴棒数的数量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探究n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数,充分肯定学生用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得出相同结果。

(A)每一个三角形要3根,n个需3n根,其中n1个三角形有一根共用,所以需要3n(n1)=2n+1

(B)从第二个三角形开始需要2根,共要2(n1),加上第一个三角形的3根,共3+2(n1)=2n+1

(C)每一个三角形都要2根,n个要2n根,其中第一个多一根,故需要2n+1根。

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師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3]。如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4]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寓,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而能力。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究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第3页.

[2]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3]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页.

高中史料探究式教学探究 篇4

一、概念解析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个人或小组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所学知识,并以自己实际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既有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其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分析问题。教师的工作包括设立情境、营造氛围、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等。其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具有平等的身份[1]。对于高中史料的探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历史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与分析,学会怎样处理历史信息,分析和判断历史的真相,提升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高中史料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办法

1. 设计教学目标

只有针对性强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不再以学生的历史知识为重点,其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分析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隐性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往往比历史知识、考试成绩等显性的目标更加重要。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际的教学目标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2]。

一是基本的目标,历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识记、理解史料,有一个开阔的历史视野。二是能够对历史史料进行针对性的质疑,大胆假设。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更高一点的目标先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思维方式,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积累学习历史的方法。然后要引导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会增强民族感情。还要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后要进行历史知识的创新,学以致用。

2. 设计实施内容

学习内容的设计主要根据实际的历史资料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有效学习。二是可行性原则。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既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又不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最好可以结合当今的时事热点。三是价值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四是控制性原则。虽然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教师要提供阅读材料,设计有关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同时还要渗透历史知识[3]。

3. 实施教学策略

探究式的教学具有开放式、探究性、活动性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导入史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在引入史料后,要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内容,并结合史料提出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问题的设计。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不同的视角探讨问题。比如,分析在“公车上书”中大臣的视角、皇帝的视角、康有为等人的视角,探讨为什么他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外界的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选择。在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发言,讲述自己的探究成果。最后教师作具体的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生观、人文精神的塑造至关重要,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

摘要:在新课改的框架下,历史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研究如何实施高中史料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究式

注释

1[1]王西贝.教科书史料编排与教师史料教学设计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2]许双成.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状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探究式模式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介绍探究式模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二,教学目标

让即将成为老师的同学们了解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且熟练应用到以后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实行此教学模式会让师生一起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单单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此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要求

明确清晰的讲解探究式模式的意思,其应用方法,施行方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式模式的实行。教学难点:怎样实行让学生学到的更多。五,教学准备,教学环境

教学准备:做ppt,详细了解此教学内容及其相关例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一间;使用设备:多媒体电脑,投影。六,教学对象 同为师范生的同学。七,教学设计理念

在学习什么是探究式模式,让学生理解,实行。八,教学过程:(15分种)

首先了解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又怎样的了解。

1,模式的介绍。(按照ppt)给下面学生念并且让他们知道是不是吻合自己之前理解。

2,模式的特点。把最明显最特殊且最容易理解的特点重点分析及让学生记住,其他次要特点让学生了解。3,实施过程。解释实行此教学模式的方法,列出第一步,第二步。。。及让学生便于理解,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4,注意事项。让学生知道若要实行这一教学模式必须注意到的事项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把握好学生心理。九,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探究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式实验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70-02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这门学科的探究性较强。教师可以将探究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物理理论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掌握更深入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物理现象,从而形成物理思维。

一、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我国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物理认知。探究式物理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等方面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整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在不断探索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策略探析

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这一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目标。

(一)科学设计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物理探究环节,教师需要慎重选择探究问题,必须保证教师选择的探究性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要和生活联系起来,保证问题的难度适中。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取得更高的探究式教学效果。物理教师需要对物理教材进行合理的创编,对物理教材进行拓展,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的物理问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假设”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假设可以更有效的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师忽略假设环节,向学生灌输已有的设计方案,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和假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的科学探究需要建立在仔细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再通过逻辑数据形成科学的解释。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掌握物理数据,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解释物理现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在合作,互动和沟通过程中提出关于物理问题的假设,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加强对探究教学过程的优化。根据我国现代教育学理论,教育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因此物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方法,促使学生提升物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笑话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减小心理紧张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平等对待学生,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讓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能够充实自身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三)建立科学的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建立科学的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重视物理探究式教学,并能够科学设置各个教学环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重视道理,但是对实践却持忽视的态度。同时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这样导致师生之间交流不畅,无法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和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可以科学评定学生的认知过程,操作过程,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严谨性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评价的动态性更强。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将这一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乐于积极探索。这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同时这门学科具有实验性较强的特点。很多学生由于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到位,对后面的物理学习会产生影响。因此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应用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探究实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文展首先概述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基本情况,再探析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作印.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135-136.

[2]张春阳.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05:134.

[3]王作印.职业院校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4,04:22-23.

数学探究式教学评价维度的探究 篇7

20世纪初期,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教学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兴起的科学教育现代化革新运动中, 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把“探究教学”确立为科学教育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在西方的研究中, 美国的研究走在前列, 其成果具体, 可操作性强. 美国中小学探究教学的基本观点可归纳成这“五个必须”, 即必须把探究教学作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模式和方法、必须把科学教育作为中小学探究教学的重要载体、必须把学生探究品质的发展作为中小学探究教学的重要目标、 必须以问题教学作为中小学探究教学的重要纽带、必须把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 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作为中小学实施探究教学的重要保障. 但在探究评价上无统一理论, 也缺少易操作的探究模型.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探究教学理念并逐步推行,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行大面积实施.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育界提出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 倡导学生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让学生经历基本学习的基本活动.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一般都是中小学探究教学方法, 适用于高校的理论较少. 但是, 不同学科、学段探究教学的主体概念上是相同的, 其评价方式也有共性. SIRA理论下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使用于中小学, 还可以适用于高校的教学改革.

1975年美国学者哈伯特 ( J. Herbert) 和阿特里奇 ( C. Attridge) 提出了课堂观察体系, 以此为基础, 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基于新课程的初中生物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 11QN046) 提出了SIRA课堂观察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探究式教学分化为四个维度, 探究主体 ( Subject) 、探究互动 ( Interaction) 、探究资源 ( Resource) 、探究能力 ( Ability) , 但没有对数学学科进行细化.

例如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 传统教学以讲授法为主, 有时辅以多媒体课件, 但课件主要起到展示的作用, 很少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思考. 因此, 采用探究式教学, 带领学生进入《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让学生自己分析数学课程, 建立知识体系, 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探究主体上看,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需要改变以往教师讲授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程标准, 分析教材. 建立讨论小组, 帮助学生建立探究氛围, 进而使学生自己构建起数学知识结构, 添加例题习题、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 认识课标的内涵. 不同的课程类型和知识类型, 学生可以充分讨论其教学区别和联系, 也可以主动磨课、研课, 深入教材, 深入课标, 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切忌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高, 应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支配, 如果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采用启发式提问, 帮助学生寻找突破口.

从探究互动上看, 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体系, 让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 互相沟通, 让每个人的思想和方法都进入课堂. 要让每个小组之间的学生有讨论, 不同小组之间有交流, 全班有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通过问题或提示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切忌只有局部交流, 这反应在两个方面. 第一, 不能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互动, 而有部分学生不参与互动; 第二, 不能各个小组孤立讨论, 应当有交流, 更要有竞争. 只有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提高, 才能够产生更多精彩的思想, 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教学效率.

从探究资源上看, 教师不能把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准备出来, 应该让学生养成自己查找资料的习惯. 教学中所需要的教材、课标、教案、习题、例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部分作为参考,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然后让学生查找相关文献, 如论文、教师用书等, 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的讨论服务, 做到有理有据, 有量化有质化. 如果资源不足, 教师可以帮助补充, 但是教师提供的资源不能超过50% , 也不能低于10% . 切忌教师大包大揽, 应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任务量和任务难度, 如果某单元教学难度过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的题目, 但不应提供全部内容.

从探究能力上看, 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讲课能力、认识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观察比较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协调、 沟通能力, 下发研究课题, 可以培养其科研能力、认识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台上讲解自己的思想, 可以培养其讲课能力、观察比较能力. 切忌为了提供某个能力而建设课堂, 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 并不是某一节课对学生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而是量的积累产生了质的飞跃.

当然, 仅仅靠理论上的维度划分, 以上内容还略显薄弱.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上维度基本涵盖了我们需要考察的维度.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经典测量理论中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预报各个指标在探究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并最终得到一个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的, 易操作的探究式教学SIRA评价标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探究 篇8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式教学方式还有两个别称, 人们也称其为研究法和发现法[1], 其内涵从字面上便可见一二, 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于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事实上, 这种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在知悉原理和概念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验、思考及讨论的过程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 从而发现、掌握原理和结论.很显然, 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对于学生发现能力和研究能力及研究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 同时, 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经过了个人的实际操作, 学生往往会对辛苦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 这也就方便了后续的理解, 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言, 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 化学实验部分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化学反应的发生离不开实验的揭示, 没有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无异于纸上谈兵, 终是浅淡. 另外, 初中化学相对来说仍然比较基础, 但却对学生未来对化学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做好化学教学工作的同时, 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这些都需要实验操作来带给学生切实的感受, 教师演示的实验过程未免过于单调, 另外, 一些化学反应的变化比较微妙, 也不利于全班学生的观察, 故而将学生分散开来, 并在注意好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二、做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积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强化教学效果.

1. 实验前注意好基本理论的渗透

教师应在进行实验之前做好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渗透工作, 学生不能盲目地进行实验, 起码要知道实验的大概目的, 实验涉及到物品的一些性状, 以及实验的基本的注意事项, 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反应原理, 也是需要教师做好事前的渗透工作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是十分关键的, 缺乏了适当理论的指导作用, 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变的盲目, 并且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2], 故而, 教师务必在实验前做好基本理论的渗透工作.

2. 合理安排探究内容

探究式教学法的魅力就在于一半是已知的, 但另一半却是未知的, 并且还需要学生动手去寻找答案, 并且去丰富它们, 对于学生来说, 这无异于是一个小小的发现过程, 如果探究内容设置的合理的话, 能够极大地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如果探究内容的设置不得当, 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 氧气的制作实验, 教师应在实验前几天向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物质来制取氧气? 请学生观察这种物质的性状, 并注意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收集氧气有几种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提前的思考, 未必是为了寻求一个答案, 而是要让学生投入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去, 从而能够在实验课程中积极认真地去寻求答案.

3. 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般来说, 化学反应的过程比较复杂, 虽然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相对简单, 但是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初中生来说仍然未免紧张, 如果一个人来进行操作的话不仅难以正确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 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操作环节也无法熟练而流畅地完成, 这就会影响到化学实验的结果以及数据的准确性, 对此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积极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以小组的方式, 通过分工合作, 将整个实验过程顺利地完成. 另外, 一些实验的结果也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 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总之, 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化学实验部分的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化学概念中走入具象的动手操作之中, 对于学生理解问题, 进一步思考问题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同时, 探究式教学方法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的兴趣, 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注意探究内容的设置以及对学生的恰当引导. 总而言之, 教师只有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积极探索, 才能够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

摘要:初中化学课程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化学实验部分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对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十分重要, 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能够和化学实验的特性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及讨论的过程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本文介绍了初中化学实验与探究式教学法的关系并对如何做好实验环节的探究式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罗春生.浅谈对初中化学实验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2) :52.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9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探究式教学方法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 不管是具体的教学运用还是在关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功。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就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下, 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主动性探究学习, 由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发现、分析研究、谈论交流进而得出问题解决方案, 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而且对高中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锻炼, 更是提高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 例如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 由老师安排学习任务,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并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 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在开展探究学习过程中, 首先要在科学引导下下确立学生的物理探究目标, 根据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奋点和关注点进行针对性物理教学。 除此之外,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进行不同研究目标的设置, 教师要根据高中物理的教材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和实际教材内容相结合, 更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尤其是要防止教师代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情况发生, 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学习指导作用, 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物理课程是一门通过实验分析对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概括和探究的自然科学课程。 为了更好地发挥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1.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坚定地始终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关于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 加强学生参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参与意识。例如每周由学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让学生决定课程开设的快慢程度,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权利。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保障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更好应用, 实现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 更好地让学生参与物理探究学习。

2.坚持发挥教师主导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中物理教师要转变传统思路, 不断吸取先进的物理教学经验, 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进行抛弃改革, 例如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开始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更好地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课堂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分析, 以保证更好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加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坚持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备相应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关注程度, 这就需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坚持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原则, 切实保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更好应用。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对于更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小组之间的互动方式, 更能加快提高高中物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保证学生物理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确立探究目标问题

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更好地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其首要任务是探究目标的确立, 物理教师要根据高中物理教材的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点等面对面进行探究目标的最终确立, 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列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探究目标确立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之间的物理基础差异和喜好不同进行不同探究目标的确立,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探究目标。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对探究内容进项详细分解, 确保学生快速详尽地进行理解, 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确保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探究目标符合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2.创设探究情境问题

要切实发挥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的促进作用, 必须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适合的探究情境, 只有高度符合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实际才能够保证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成功。 针对任何一门学科教学, 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 只要教师根据高中物理的学科教学规律, 创设出符合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探索情境, 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式教学。

3.创新探究模式问题

不管是在任何行业还是在任何领域中, 只要是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想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也离不开创新, 否则就会被时代的快速发展淹没。 因此, 高中物理教师要根据我国的物理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不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创新, 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物理只能水平相结合, 让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果形成一个紧密的良性循环, 更好地体现学生具有优秀的自我探究精神和自我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实现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真正价值。 在创新探究模式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革, 通过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分析, 发现自身不足并积极改正, 最终实现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目前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要进行全面详尽的改革, 重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入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达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只有在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中全面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物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广波.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8) .

小议探究式教学 篇10

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主要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条件和目标进行,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 学生有其独特的认知心理, 为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可如下进行。

一、教师激起兴趣, 学生思考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学什么, 学生一旦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激起学生优秀的认知心理品质, 如求知欲强, 观察敏锐, 想象丰富, 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注意力集中等。所以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中的“磁铁”,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情绪, 打开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气氛。老师用简短的导入为学生探究作铺垫,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探究能力, 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重要的是教师信不信学生, 给不给学生探究的权利。例如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这一问题情景中, 教师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烧杯A中装入20毫升蒸馏水, 滴入2~3滴酚酞试剂, 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毫升浓氨水, 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过几分钟, 同学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然后教师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学生看到上面魔术般的现象, 非常感兴趣,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他们对上述现象提出了如下假设:A烧杯中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 与B烧杯无关;大烧杯内壁沾有某种物质, 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中溶液接触, 使其变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慢慢溶解在烧杯B中, 使A溶液变红。在一个个假设中, 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每个人都沿着自己良好的认知心理品质前进, 学生的探究水平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迅速提高。

二、教师针对解疑, 学生实验探究

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简要地表示各自探究中的难点, 老师不必过早解释, 而是利用所学知识层层铺垫, 一步一步把学生引致新的问题中去, 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并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 引导他们找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说出、现出不同的话语。另一方面, 教师应坚持正面的激励, 宽容和理解学生, 允许学生在探究中出现错误, 不求全责备, 使学生在内心中感到自由和安全, 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和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表现自己。教师要对此进行鼓励, 对于学生的想法和建议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不要很快给予否定和批评, 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 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施方案, 自己去观察、尝试、探索、实践, 强化学生被承认的反应。例如在上述问题中, 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用洁净的烧杯C配好20毫升蒸馏水, 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 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 观察现象。另取两只烧杯, 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 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罩在大烧杯里, 观察现象, 小心闻B烧杯中浓氨水, 闻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 滴入2~3滴酚酞试剂, 观察现象。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 观察现象。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探究, 学生继续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共识 (得出结论)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烧杯中的浓氨水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 使溶液成分改变, 颜色变红。

三、教师肯定评价, 学生深层探究

在这一阶段, 老师要总结探究的基本成果,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肯定评价, 又要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为其今后解决相关的问题导向指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绩给予激励评价, 用兴趣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牢记探究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应鼓励学生向课堂以外的时间与空间扩展, 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给学生多读书、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自主探究式学习 篇11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氛围;教学评价;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式教学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高度。现代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激增和教育改革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教师只能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后勤保障者,而不是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包办着学生的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就这个特点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了,必须有所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选择,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它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究解决问题,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法,还要备好学法。教师在指导他们英语学习方法时,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已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个体差异,启发创新,让学生学有所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确保学生学习任务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在课堂中,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理顺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英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才会逐步养成,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进程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過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提供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开放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探究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着眼于行为养成和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忽视了活动课就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活动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特长,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确认自己的价值。活动化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积极地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五、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引导、启发诱导作用,学生是探究者。所以,我们要一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各种条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诱导他们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必要、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管束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目标明确,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1.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思维相互碰撞,才会不断地有所创新

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合作学习,探究质疑、解疑,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2.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评价

一个单元学完后,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单元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重难点和考点。

评价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体验进步与成功。因此,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生会学,这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精神。只有抓住了这个实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成果展示,享受探究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

总之,教师应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将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蒋树业.包天仁与四位一体教学法.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08.

[2]王可植.教师职业道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06.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三中)

探究式教学初探 篇12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因此一定要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探讨问题的氛围。教师应该作为专题研究的参与者来与学生展开对话, 交换看法。教学应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 让学生能自由地、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发展个人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上《祝福》这课时, 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的?同在大年之夜死去, 祥林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大家情绪亢奋, 纷纷讨论, 思维活跃, 讨论气氛热烈。对于祥林嫂, 有的说, 她死于饥饿, 有的说, 她死于寒冷。对于和小女孩的对比, 笔者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让他们找依据来证实“祥林嫂死的很惨”这一看法。学生有的翻书查找, 有的沉思默想, 有的窃窃私语,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 但没有否定迷信, 所以怀着恐惧的心态死去, 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了奶奶, 升入天堂”, 则满怀喜悦而死。

这样创设与原先学习情景相反的新情境, 采用讨论方法, 气氛活跃, 轻松自如, 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给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探究根源

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 寻根究底。作为老师, 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 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思维, 换句话说, 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探究活动是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文本后进行的, 这当中应该让学生有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和理解时产生的疑问在书上作上记号,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并在文章里作出旁注, 以便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探究。要让学生会疑, 就不要迷信课本及权威, 而应主动探索, 大胆怀疑前人之说。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 其选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 无疑是要相信的, 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 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 不会有误为由, 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扼制学生的发现力。因此,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 发现问题, 通过讨论, 辨明是非。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 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文章虽然论证严密, 但其认识不免片面。为此, 笔者设置一些问题, 引发讨论、争辩, 并进而让学生去探索求证、产生新见:如果秦国能像贾谊所设想的那样, 不施暴政而行仁政, 或像杜牧所言“复爱六国之民”, 能否不亡?这样引发学生去查阅史料以求证, 在阅读研究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六国灭亡与其因循守旧、不实行变法或变法中途而废相关, 也与其政治腐败、民心背离相关, 还与其各存私心而不能精诚团结、互相信任相关, 等等。进而通过讨论使之明确, 古人借史事而讽今, 各有其针对性, 所以都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如今, 联系现实来思考, 便可以确立起六国新论, 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 或谈反腐败得民心, 或谈团结一心力量大, 等等。

三、立足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角度探究

探究活动中, 要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探究活动重视的是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因此老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作者提到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去理解, 搜集大量资料后再探讨。

四、注重学生作业评价, 培养学生的兴趣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 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语文课内所学的, 只是“沧海一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的课外作业, 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 那么, 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高考是所有高中教师回避不了的话题, 语文成绩的取得, 决不是靠这种“题海式”的训练所能奏效的。这种课后的作业训练, 往往既独立于课文内容之外, 又脱离了生活和文化的意义, 不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因此, 有必要尝试着对传统作业进行一些改造。如教学完《过秦论》《阿房宫赋》, 再让学生课外阅读苏洵、苏辙、李帧的《六国论》;教学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再读《江城子·记梦》, 互相对比, 进行知识的延伸。

上一篇:合作者下一篇:会计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