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可行性

2024-10-24

高校体育:可行性(通用12篇)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1

0 引言

在体育事业向产业化过渡、高等教育向市场经济需求调整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能否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呢?答案是肯定。笔者对湖南省12个市州具有代表性的28所高校进行了通讯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高校体育有偿服务正在试探中进行,其中搞得很成功的为数不多,多数有些收入,少数一点都没搞(见表1)。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不给政策;二是无场地器材;三是缺乏资金和人才。

1 实施有偿服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1.1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处理好教学、科研、群体、竞赛活动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根据湖南省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可作部分调整,使之分工明确、以纲带目提高管理效率,可设一委三部:(1)体委;(2)教学科研部;(3)群体竞赛部;(4)后勤经济开发部。

1.2 加强干部、师资和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及长远规划的知识技术培训

其方法有三:(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法制教育,转换思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2)根据在职教师、干部及工作人员个人特长和能力,进行有计划、有选择性的新知识新技术、管理知识及工作能力的短、中、长期培训。其方式可采用:a)在职就地培训;b)脱产外出参观、考查、学习、轮训。(3)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选择性地引进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1.3 广开财源、建立体育发展基金、实施部分体育有偿服务

发展现行体育,使其科学现代化、市场经济化,必须新建、扩建、改建体育场馆和购制大量的新式先进和能创经济效益的体育器材设备,这就需要巨额资金。其经费的来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争取校方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增加体育经费的预算,其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向领导及大众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校体育的新观念;二是在体育各项工作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及成绩。(2)选择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体育项目,个人体育费用从福利型向消费型转移,每个人为自身的健康投资,也将成为高校体育发展方向。现阶段高校中可开设的较有经济效益的项目见(表2)。

学校体育面对的服务对象有学生、教职工及家属,还将面向社会,学生属消费阶层,又是学校体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有偿服务的收费标准应根据对象制定不同的标准。(3)加强体育横向经济联系:a)通过与当地体育、文化部门联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联合举办各类大中型体育比赛及文艺演出,共同分配所获得门票费、广告费、赞助费及电视新闻采访报导费。b)组建多种具有经济效益的高水平运动队,代表公司、企业参加大型体育比赛,为其做广告创名牌,从而获得大量提层费和赞助费。(4)开发体育科技及知识技术专利转让、扩大体育经营范围a)充分利用高校优越的科研、条件及师资力量,大力开展体育科学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工作,建立体育科研实验室,抽调部分教师专职或兼职从事旧式体育器材场馆设施的改造及新型运动器械、场馆的设计制造以及体育教学检查、评估考核、学生身体机能的测试等计算机软件的研制,将有实用和经济价值的成果申请专利,自行开发或向有关单位进行知识技术的专利转让。b)扩大体育经营范围。(5)统筹管理、合理分配体育创收资金:根据湖南省高校体育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情况,只要经营管理得当,一所高校体育年创收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是完全可能的,目前已有少数走在改革前列的高校年创收已达五、六十万元。几十上百万元的体育创收资金如何合理的利用,对高校体育的发展起着至关作用。根据情况可把所获资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创收资金的比例上交给校方,可获校方领导的认可和重视,方能在财力、物力、人力、政策上给予放宽和支持。第二部分,作为体育发展基金,用于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器械的添制和体育有偿服务、体育产业的扩展及再生产的投资和流动资金。第三部分,用作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合理分配和奖励体育干部、教师及工作人员。以经济为杠杆,做到奖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调动其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 结论

(1)高校体育具有教育、服务、商品三重性,有偿服务只能是部分的,只要能正确处理好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偿服务是完全可行的。(2)高校体育将成为高校办校创校誉、创名牌、争生源、创经费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3)以体育补体育、助体育、养体育、发展体育将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现在及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佳漠式。(4)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和配套设备的建设都还有一个过程,需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魏振兰.体育市场发展规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2).

[2]李晓东.湖南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2

实 践 与 探 索

INTELLIGENCE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

沈阳师范大学 郭育实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对高校大学生价值 的体现,认为把拓展训练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顺应当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不仅 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研究旨在提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具 有可行性。

关键词:拓展训练 高校体育 课程可行性

拓展训练是在突出团队精神的前

提下,要求参加者勇敢地迎接对智力、毅力、耐力、体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充分展示个人魅力的一项新兴体育运

动。训练目标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人际交往、沟通

训练等,开发个人和集体潜能,使学生

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体”的培训目的。目前拓展训练

在我国大中城市非常流行,对国内体育

市场形成了新的冲击波。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拓展训练走进

学校致力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

势,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充

分的理论依据,学生参加拓展训练具有

十分重要的价值。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

资源和高层次的培训教师;得天独厚的场地条件;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研究

旨在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这一项目走

进高校体育课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

进一步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提供科

学保证。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和发展

拓展培训,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

国。当时在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

到攻击而沉没,海水非常冰冷,又远离

大陆,许多年轻海员都葬身海底。但人

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

象,就是这些存活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装

备齐全、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

欲望和信念最强的人。当时有个德国人

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 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 挑战的项目,以培训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他与好友劳伦斯在 1941 年成立了 一所阿德伯威海上培训学校,以年轻海 员为培训对象,这就是拓展培训最早的 一个雏形。二战以后,拓展训练的独特 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我国 在 1995 年由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 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从 此开始了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二、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 可行性探讨

1、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理论 依据

拓展训练其实质也是一种以身体

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 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 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这与体育教 学的实质没有什么区别,也可以说拓展 训练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延 伸。因此,拓展训练回归体育教学也是 教育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 种时代需要和趋势。下面从理论上对两 者的目的、手段和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为我们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 练找到理论根据和借鉴。

(1)拓展训练的目的和体育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 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 我,熔炼团队”的目的。体育教学的目 的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 力。因此,拓展训练对于实现学生适应 社会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 的,而且拓展训练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两者的目的是 一致的。

(2)拓展训练的培训手段和方法

与体育教学相同。拓展训练将培训内容 渗透到参与者的行为体验中,从学员在 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和最现实的思维方式 与行为方式人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培 训指导,完成最深刻的观念转变和形成 更好的行动方案。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

程来形成新的品质。同样,体育教学也 是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愈志品质的 培养。

三、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在实践 中的可行性分析

1、国外的体育教学就开设了探险

教育。在美国的体育教学中的信任背摔、身体语言、攀岩等项目就是拓展训练常 见的培训项目。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和 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高校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并不 是全新的课题。

2、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材

和设施要求不高。目前,国内拓展训练 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 式。我们很多高校、公园和广场都可以 作为培训的场地,而水上项目除了一些 学校有天然的河流外,大学的游泳池也 可以作为很好的培训场地。另外,有些 高校离山不远,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安 排学生参加野外培训。至于具体项目的 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也是相当低的。比 如,断桥和空中单杠两个项目,就只需 在两个大树上用木头做个平台即可,至 于像背摔、电网、雷阵等项目就更简单 了,只孺要一些绳子和废旧报纸,而信 任背摔,完全可以借助一个看台或课桌 来代替课桌架。对于少数所需器材昂贵 的拓展项目我们也可以用模仿的方式降 低成本。例如 : 野外定向专业使用的沙 盘、指北针、打卡器等器材相当昂贵,我们可以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用计算机设 计简易的地图模仿沙盘,打卡器我们也 可以用签到打卡机来代替。

3、拓展训练项目有完善的安全保 障设施

拓展训练是把安全作为培训的第一项重要责任,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 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各项户外活动的保 护装备均使用一流的专业器材,并由经 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 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将拓展 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时,安全问题就

有周密的安排。真正的安全也绝不能通 过遵循固定的法则来实现,只要采取随 机应变,依据变动的因素制定安全的预 案,按要求操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一定能使项目顺利开展。

结论

总之,拓展训练的教育模式是一种 新的、动态的教育模式。它既是教学理 念的更新,也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拓展 训练符合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 求,是高校体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只要 我们体育工作不断地开阔视野,更新观 念,以科学的发观去审视体育教育,高 校的体育教学才与时俱进,最终使体育 教学真正地实现体育育人和社会育人的 两大功能,成为高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卢建辉:《拓展训练—高校体 育课的新内容》,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 报,2005(9)。

[2] 杨耀华:《高校体育教学中实 施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山东体育学 院学报,2007,23(1)119-120。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从开设瑜伽运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促进瑜伽运动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必要性,然后又进一步从开设瑜伽课程的理论依据层面、设施环境层面、学生需求层面等三个主要方面具体分析了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希望对瑜伽课程纳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瑜伽课程 体育专业 高校 必要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

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有助于身体、心灵、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近些年来,瑜伽运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并逐渐成为了我国大众体育中的一道新风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作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设置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瑜伽课程纳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能够有所启发。

一、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必要性

(一)开设瑜伽课程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瑜伽运动作为一项将健身和健心有效的融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但能够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以及耐力素质等多个方面的身体素质,让学生通过瑜伽练习,使得身体的各个部位肌肉和韧带得到牵拉和锻炼,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向着匀称、协调和健美的方向发展,还能够通过其中的呼吸、意念和伸展等方法,消除紧张、疲劳等消极情绪,缓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瑜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设瑜伽课程是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涉及传统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要兼顾到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协调发展,才能够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而近些年瑜伽健身热的客观事实,就决定了高校体育专业应有积极的进行瑜伽运动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才能够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相契合。因此,开设瑜伽课程实际上也是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例如:近些年的瑜伽健身热使得各类瑜伽健身俱乐部、瑜伽会所以及与瑜伽相关的社会体育活动大量涌现,对瑜伽健身运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但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上也应跟上社会需要,据此建立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瑜伽课程体系,将瑜伽课程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之中。

(三)开设瑜伽课程是促进瑜伽运动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能够有力的推进关于瑜伽健身理论和瑜伽教学的科学研究,并通过研究不断的促进瑜伽运动的科学化,使得瑜伽运动更好的中国化、国际化,使得瑜伽运动能够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例如: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就有助于带动课题组对于瑜伽运动的本质、历史以及健身理论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瑜伽运动的科学化发展。

二、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问题,本文主要从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理论依据层面的可行性、设施环境层面的可行性、学生需求层面的可行性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理论依据层面

在2003年所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了新的变化。其中,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有如下规定:一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二是,选择性与有效性相结合;三是,科学性和接受性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为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

由此可见,新的《纲要》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给予了学校和任课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新的运动项目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因此,新的《纲要》为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提供了所必须的理论依据。

(二)设施环境层面

目前,绝大多数的体育学院或是体育院系,都设有室内馆,而且有专人管理和维护。而瑜伽运动作为一项静态的、无对抗、无竞争的运动项目,对开课的场地、时间以及空间等均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一个安静的场地、一个瑜伽垫,一曲合适的音乐,能够让练习者达到身心的和平、安宁和放松就可以进行。因此,目前,绝大多数体育学院或是体育院系现有的场馆设施就能够满足开始瑜伽课程的需求,为体育专业瑜伽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基础。

(三)学生需求层面

随着瑜伽热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认识到了瑜伽运动价值,认为瑜伽运动不但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提高自身的柔韧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减肥塑身,提高自身的形象气质,甚至还有助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很多高校学生,尤其是女生均表示非常喜欢瑜伽运动,有主动学习瑜伽运动的意愿,从而为瑜伽课程在高校体育专业的开始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

除此之外,体育学院或高校的体育院系一般都具有全面的理论课程体系,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等,为体育专业瑜伽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全面扎实的理论参考。而现有的师资队伍,在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之后,也能够为瑜伽课程的开始提供一定的师资基础,从而从多个方面确保了高校体育专业瑜伽课程开始的可行性。

★基金项目:四川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科研与培训基地课题,项目编号:SCQG2014C029。

参考文献:

[1] 王学敏,巴朝平.重庆市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 韩伟.将健身瑜伽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探讨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3).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4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 拓展训练走进学校致力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学生参加拓展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高层次的培训教师;得天独厚的场地条件;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研究旨在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这一项目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为进一步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提供科学保证。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和发展

拓展培训, 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在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 海水非常冰冷, 又远离大陆, 许多年轻海员都葬身海底。但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 就是这些存活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装备齐全、体能最好的人, 但却都是求生欲望和信念最强的人。当时有个德国人汉恩提议, 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 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项目, 以培训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他与好友劳伦斯在1941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培训学校, 以年轻海员为培训对象, 这就是拓展培训最早的一个雏形。二战以后, 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我国在1995年由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 从此开始了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二、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

1、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

拓展训练其实质也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 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 这与体育教学的实质没有什么区别, 也可以说拓展训练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延伸。因此, 拓展训练回归体育教学也是教育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时代需要和趋势。下面从理论上对两者的目的、手段和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 为我们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找到理论根据和借鉴。

(1) 拓展训练的目的和体育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 实现“超越自我, 熔炼团队”的目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 拓展训练对于实现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 而且拓展训练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 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2) 拓展训练的培训手段和方法与体育教学相同。拓展训练将培训内容渗透到参与者的行为体验中, 从学员在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和最现实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人手, 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 完成最深刻的观念转变和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来形成新的品质。同样, 体育教学也是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 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愈志品质的培养。

三、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

1、国外的体育教学就开设了探险教育。

在美国的体育教学中的信任背摔、身体语言、攀岩等项目就是拓展训练常见的培训项目。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是基本相同的。所以, 在高校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并不是全新的课题。

2、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求不高。

目前, 国内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我们很多高校、公园和广场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 而水上项目除了一些学校有天然的河流外, 大学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培训场地。另外, 有些高校离山不远, 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安排学生参加野外培训。至于具体项目的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也是相当低的。比如, 断桥和空中单杠两个项目, 就只需在两个大树上用木头做个平台即可, 至于像背摔、电网、雷阵等项目就更简单了, 只孺要一些绳子和废旧报纸, 而信任背摔, 完全可以借助一个看台或课桌来代替课桌架。对于少数所需器材昂贵的拓展项目我们也可以用模仿的方式降低成本。例如:野外定向专业使用的沙盘、指北针、打卡器等器材相当昂贵, 我们可以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用计算机设计简易的地图模仿沙盘, 打卡器我们也可以用签到打卡机来代替。

3、拓展训练项目有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

拓展训练是把安全作为培训的第一项重要责任, 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各项户外活动的保护装备均使用一流的专业器材, 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因此,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时, 安全问题就有周密的安排。真正的安全也绝不能通过遵循固定的法则来实现, 只要采取随机应变, 依据变动的因素制定安全的预案, 按要求操作, 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一定能使项目顺利开展。

结论

总之, 拓展训练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的、动态的教育模式。它既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也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拓展训练符合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是高校体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只要我们体育工作不断地开阔视野, 更新观念, 以科学的发观去审视体育教育, 高校的体育教学才与时俱进, 最终使体育教学真正地实现体育育人和社会育人的两大功能, 成为高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卢建辉:《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的新内容》,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5 (9) 。

[2]杨耀华:《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 (1) 119-120。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5

3.1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

3.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按社会学和体育统计学原理制定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发放问卷75份,回收68份,回收率90.6%,其中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94.1%。

3.3逻辑分析法

对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与分析,采用归纳、类比等方法,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4.结果与分析

4.1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兴趣程度

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感兴趣,有13%的学生无所谓,还有19%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有很多原因,比如学校对体育俱乐部重视程度不够,课外项目过少,平时的体育活动缺乏等,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体育俱乐部。还有少量学生不了解高校俱乐部的情况,或是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还是抱有很高的兴趣的,同时也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有明显提高。可以发现,高校俱乐部的成立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认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性是目前高校成立俱乐部重要的条件之一。

4.2高校体育俱乐部各项目受欢迎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球类运动占了很高的比率,为80%,分别为足球15%、篮球23%、乒乓球16%、羽毛球18%、网球8%,尤其是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时间较长、场地器材较丰富、锻炼氛围强是它们受欢迎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新兴的运动,比如街舞,虽然比较受学生的喜爱,但受场地设施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4.3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收费的认可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收费情况是认同的,5%的学生认为高校俱乐部收费是不合理的。就目前而言,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主要是收取学生会员费,部分学校还存在强制性,学校专项投资少。高校体育俱乐部通过引进赞助广告和对外场地出租来增加俱乐部经费还有很多困难。

4.4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增强体质的需求是比较高的,占了30%,主要是因为平时锻炼的机会比较少,身体得不到锻炼;由于大学生活时间比较充裕,平时的娱乐休闲生活过于单调,学生选择通过和朋友一起锻炼来增加自己的娱乐项目的占了16%;对自身身材体型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瘦身塑形的占了20%。此外,有12%的学生由于自己自身素质较差,担心体育测试不过关而被动进行锻炼。

5.成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各项条件

5.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师资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功底深,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从各大学毕业的`体育专业人才,有着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扎实的各项基本技能,较强的敬业精神,在健身活动中都有一技之长,思想观念转变快,对以往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感触颇深。组建体育俱乐部,将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在改革中施展才华的场所。这对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成立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5.2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硬件设施

高校对体育设施投入比较多,体育器材的多而全,为开展俱乐部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所以提高场地器械利用率,合理安排场馆开放时间等具体项目也是比较实际的问题。

6.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也被他们所认可。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很多问题,场地、器械方面有很多地方还不尽人意。对于收费问题学生虽然没有很多的不赞同的意见,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收费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是在新兴项目中还有欠缺,对于新兴项目的反应较慢。高校体育俱乐部指导老师水平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

[2]王安芬.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6,vol25,(2).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6

关键词:高校 休闲体育 可行性

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劳动者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产业的调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者的压力很大。因此在享受节假日期的同时如何才能有效的放松身心将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人们的休闲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出现了以愉悦、休息以及放松为主要目标,带着积极自由主观态度的体育活动。随着休闲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休闲体育的指导人才。社会需求除了决定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还影响着体育专业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各个普通院校的体育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需要,都先后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休闲体育指导人才是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目标,不仅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发展自身的需要。

我国内地的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才刚刚起步,目前仅有十余所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的院(系) 和专业。据了解,休闲业、休闲体育等服务业开始出现了休闲体育专业。休闲体育服务业作为一个庞大的后发产业,经促进社会需要大量的休闲体育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据专家估计,由于休闲体育是一个具有广大市场需求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体育专业,将有100-300所高等院校在未来5-10年内开设此专业。

1 南昌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南昌市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市民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各种休闲活动。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学校体育都得到飞速发展。这表明南昌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休闲体育因为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调查表明:南昌市居民中每天有2小时休闲时间的占60%,这说明,多数南昌市居民有充足的休闲时间,这为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时间保证。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南昌市民有过进行休闲体育的经历,有30%的市民每周有进行休闲体育的习惯。绝大部分的市民都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这充分说明休闲体育在市民意识中还是非常重要。

2 南昌市居民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休闲体育作为体育锻炼方式的一种,由于许多休闲体育选择在郊区,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很容易忽略其危险性,因此科学地参与休闲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受访者中被问及需要不需要休闲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时,有80%以上的人选择了需要,可见,社会需要大量的休闲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休闲体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休闲体育指导对居民休闲体育育活动的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3 南昌市高校体育院系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3.1 丰富的学科设置为开设休闲体育专业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全国,休闲体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只有全国七大体育专业体育院校开设了这个课程,是一门交差学科,需要不同专业的融合。江西师大、南昌大学等都是综合性的高等院校,其丰富的学科设置,文、理、工渗透,这为南昌市的这几所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

3.2 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设休闲体育专业提供了人才条件

学科建设的好坏在于是否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优秀的师资队伍。江西师大等在社会体育、民俗体育、休闲体育都有一批理论研究者,这几所高校对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为南昌市普通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提供了师资条件。

3.3 完备的硬件设施为开设休闲体育专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南昌市许多工作学校在新世纪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通过建设新校区和改扩建老校区,使得这几所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完备和现代。尤其是南昌大学和江西师大都建立了新校区,学校占地面积最多的达到4000多亩,最少的也有2000多亩。各个学校都有足够数量的现代化的篮球馆、足球场、网球场、游泳馆,甚至有学校建立了攀岩设施。这都为各个学校开设体育体育专业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相如.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2).

[2]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7

国际奥委会2009年在哥本哈根投票通过高尔夫球进入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大舞台,这意味着高尔夫球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将翻开新的一页。[2]高尔夫在国内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普通人无法接触的“贵族式运动”,人们对这项运动自然了解甚少。而如今高尔夫球作为一项纯粹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意味着它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人,走向逐渐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道路发展。

1 我国高尔夫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1 . 1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我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开展以1984年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立为标志。[3]竞技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中国女队夺得团体赛与个人项目两块银牌,刷新了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在亚运会历史上的奖牌记录。目前,高尔夫球运动已被列入2013年我国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产业发展方面,根据朝向集团2009年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的研究显示,2009年我国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总数为348家,共7772个球洞,折合约432个18洞高尔夫球场,30年来中国高尔夫球场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4%。高尔夫核心人口约有30万,增长率达到了22.7%。[4]随着我国高尔夫竞技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高尔夫在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的高校也随之发展起来。

1 . 2 高校开设高尔夫体育课程现状

尽管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普及程度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这项新兴运动的巨大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开设高尔夫球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仅广东省就有超过6所高校开设了高尔夫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北京大学在未名湖畔修建一座高尔夫球练习台,供学校开设高尔夫球课以及课余开放使用。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开设了高尔夫球体育课,厦门大学更是把高尔夫作为许多学院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高校对开设高尔夫球课程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1 . 3 存在的主要争议

针对高尔夫走进高校的现象,无论是社会舆论界还是学术界都有不同的争议。有人认为高尔夫并不能在高校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例如吴睿鸫(2006年)认为,社会舆论反对高尔夫走进高校,主要是因为强调学习高尔夫会导致学生过分追求高尚富贵而产生误导作用,而且还会导致过度花费以及弱化学生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5]此外,由于高尔夫运动的特点是以站立手部挥杆动作为主,缺少心肺功能和许多大肌肉群的锻炼,心率也难以达到有锻炼效果的指标,这让很多体育教师和学者都质疑高尔夫运动对学生体质的锻炼效果。但也有人认为高校开设高尔夫课程是可取之举,例如贾文伟、李艳杰(2010年)认为,高尔夫进入高校是必要之举,这可以让大众都能体会从事高尔夫球运动的意境,学习高尔夫球运动的基本技法,培养更广泛的直接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增加高尔夫人口,为正式的高尔夫球运动奠定基础。[6]

对于上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对立的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只不过双方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样新鲜事物的出现,必定有符合时代发展的优势所在,也存在违背传统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新事物。从体育教育价值的本质上看,高尔夫运动本身是可以让价值得到体现,但如果高校没有采取有效的途径去实现这种价值,产生负面影响,高尔夫走进高校自然就会被人认为是不可行的。下面将从体育教育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两方面对高尔夫体育课程做具体讨论。

2 高尔夫运动的体育教育价值

2 . 1 “体育教育价值”释义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和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伦理学大辞典》指出价值就是表示人与各种对象之间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7]刘兴、程文广(2013年)这样理解体育教育价值,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其客体的属性、特点、功能以及效果等与其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融洽程度体现为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对活动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或合目的的程度。[8]按照上述观点,体育教育价值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体育教育这种活动,使达到活动效果与被教育者需求得到满足相结合的一种关系。

本文将体育教育价值概括为:通过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增强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教育活动,使得被教育者获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系列符合教育目的的改变。通过考察高尔夫本身具有的体育教育价值,我们就能够判断,高校开设高尔夫体育课是否具有可行性。

2 . 2 高尔夫可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

我国近几年高尔夫事业发展迅猛,不仅仅在竞技运动方面,在社会上更是成为一种时尚休闲的文化。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与求知欲望,这决定了他们在校园时期就要紧随时代步伐,努力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增进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学习高尔夫体育课不仅顺应了他们求新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让他们亲身感受高尔夫运动的文化、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提高体育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大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由此看出,高尔夫体育课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增进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2 . 3 高尔夫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高尔夫运动在项群理论分类上属于表现准确性项目,主要由挥杆和推杆两个动作组成。通过身体控制球杆,合理控制力度和角度,打出球的合理路线。击球的距离取决于杆头速度,准确性与稳定性取决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因此,高尔夫球对人体的灵敏、柔韧以及力量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初学的高校学生而言,掌握这项运动的基本技能是首要任务,在掌握技能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不断地挥杆练习以及不断地调整击球的角度和力度提高了手臂的力量和全身的协调性。从这点看出,高尔夫球在运动强度上可能远远低于体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但是他对人体协调、灵敏和爆发力等素质的锻炼是不可忽视的。

从体育教育的角度看,高尔夫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具有较高的体育教育价值,而且在某些方面具有传统项目所不具备特性。例如,比起足球、篮球这些更受男生青睐的大球项目,高尔夫球对性别的要求程度要低很多,很多女生也能很好地参与其中。此外,与跑步、游泳等项目一样,高尔夫运动也是一项可以由青年持续到中老年都能够参与的运动。

2 . 4 高尔夫可提高学生心理文化素养

虽然现代高尔夫起源于英国,后来又传入中国,但是中国早在宋、元、明时期曾流行就一种类似高尔夫球的活动,称为“锤丸”,高尔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外来品,在文化上有共通之处。高尔夫运动不仅仅对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同样是一项颇具文化底蕴的运动。人们通常把高尔夫运动视为一种尊重传统、尊重他人、重视友谊、恪守礼仪、崇尚优雅、坚守文明诚信的绅士运动。[9]高尔夫运动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礼仪规范,行业内通常会根据是否遵守球场礼仪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热爱这项运动,是否具有足够的素养赢得球场上其他人的尊重。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掌握技术和技能还不行,还应该要掌握相应的知识,这是体育教学的“三基”。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意志、尊重、礼仪等思想品质。通过高尔夫体育课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技术技能,还能够受到一种绅士礼仪文化的熏陶,这与我国贵为“礼仪之邦”的儒家传统礼乐文化特质相吻合。总之,高尔夫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让他们学会一种文化、学会礼仪、学会尊重。

3 高尔夫体育课程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阻力与途径

在高校开设高尔夫体育课具有优势的同时必然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高尔夫体育课都面临一定的阻碍。虽然高尔夫运动本身具有很好的体育教育价值,但是由于观念的错位、各种外界环境的制约和体育教学方法的误导等因素,都会导致高尔夫的体育教育价值产生异化,被人理解为铺张浪费、追名逐利甚至是高校宣传自己的手段。因此,唯有找到合理的途径,才能有效发挥高尔夫体育课的体育教育价值,我国高校开设高尔夫课程才具有可行性。

3 . 1 纠正高校办学观念误区, 明确育人方向

就目前来看,观念的误区主要是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缺乏群众基础是制约高尔夫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尔夫在中国作为富人运动越来越成为一种朝阳产业,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于高尔夫管理人才的急切需求。许多高校正是看中了这种潮流,纷纷开设高尔夫球专业课程,为的是顺应社会发展,同时也为自己争取知名度。然而这些高校又面临着师资、经费、场地等一系列发展滞后因素的制约。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体育产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需要经营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多方共同促进,面对高成本投入的同时最需要建立一种普及化的发展形象,比起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群众体育、终身体育同样是高校所承担的教育任务。高校应当转变观念,合理平衡好开设高尔夫专业课程与体育课程的资源,切不可本末倒置,过分强调管理人才培养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3 . 2 改善高尔夫运动的硬环境, 强调校企结合

高尔夫是一项对场地要求极高的运动,高校如果需要开设课程则必须投资建设高尔夫练习场,而场地的建设与维护的高费用是影响高尔夫在高校发展可行性的制约因素。据朝向集团白皮书统计对于高尔夫专业院校硬件设施情况统计:仅有练习场的占23%,拥有练习场和球场的占15%,而两者均无的高达61.6%。[10]

为此,针对诸如场地、器材这种物质硬件的制约,合理的解决途径是一方面采取与“校企结合”的方式缓解高校高尔夫硬件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弱化高尔夫体育课的物质基础,提高教学规范、文化熏陶等软实力才。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积极寻求俱乐部等企业的帮助,让俱乐部为高校提供物质帮助,高校则可以帮助俱乐部拓展市场,实现双赢。有场地和资金实力的高校,可以在不影响其他项目场地的情况下修建简易高尔夫练习场以节省经费。采取这种途径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弱化高尔夫的物质条件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高尔夫的“高消费、高档次”转移到关注纯粹的运动和文化教学上来。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学习高尔夫而导致过分追求高尚富贵而产生误导的问题。其次,有条件的高校通过低成本建设简易的高尔夫练习场或者寻求校企结合的途径解决场地问题。这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将费用花在师资、教材等教学上面,注重体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将会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

3 . 3 提高高尔夫体育教学软实力, 注重技能与文化结合

制约高校高尔夫体育课程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因素除了硬件设施之外,还有软实力的制约。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不规范、师资力量不足。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注册在案的职业球员有79人、职业教练40人左右,加上获得国外职业教练资格的人数,估计全国有教练资质的也不超过50人。高尔夫球是一项集全身协调运动和文化礼仪于一体的运动,如果体育教学内容不规范,很容易导致“重技术、轻理论”或者是“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体味到高尔夫运动的魅力,甚至错误地认为高尔夫就是一个单调的挥杆动作,最终失去学习高尔夫的兴趣。

要想提升高尔夫体育教学的软实力,首先必须进一步规范体育教学体系,赋予体育教育新的价值。唐黎明(2005年)认为,传统的学校体育体现的价值是:体育、知识、技能和品格得到发展。[11]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体现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体育教育。这决定学校体育教育还要实现几个方面的价值: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间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高尔夫体育教学价值的实现应该基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在传授技能的同时,重视文化礼仪知识的熏陶,做到技能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一方面掌握高尔夫运动的技能,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又能在运动中学习尊重、团结、交际、礼仪等高尔夫精神,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方面,首先要让教师们认识到一点,将高尔夫球引入体育课堂时,要注意与高尔夫职业教育区别开来,主要定位于高尔夫球公共体育课,总体上不脱离于一般公共体育课的形式。[12]高尔夫体育课程的定位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面,是一种普及性的教学课程。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并不需要达到职业教练的技能水准,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和高尔夫运动的文化精神,将它们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与高尔夫硬件一样,高校教师也可以借助俱乐部等企业的力量提升自身实力,学校可以为少部分有能力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鼓励教师进修。还可以让俱乐部教练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4 结论

高校开设高尔夫体育课程是一个发展素质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高尔夫运动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具有很高体育教育价值与未来发展前景运动的同时,又给高校开设这门课程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校开设高尔夫体育课程首先需要明确办学理念,让高尔夫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不是误导学生追名逐利的工具。其次是要提升自身办学实力,赋予体育教育新的价值以符合高尔夫的体育教学要求。积极寻求校企结合的途径,弥补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经过前文论证表明,高尔夫运动无论是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心理文化素质方面,其本身都具有很大的体育教育价值。然而这种价值得以实现并非一蹴而就,一旦走偏了方向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唯有找准途径,明确方向,高校开展高尔夫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摘要:高尔夫是一项起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休闲运动,在我国更是发展成为贵族式的高尚运动。许多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纷纷开设高尔夫作为体育课,人们对高尔夫是否可以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价值的看法褒贬不一。本文从我国体育教育的价值出发,结合高尔夫运动的自身价值,分析高校高尔夫课程对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可行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现可行性所需要的合理途径。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广西区内的10所普通高校,包括:梧州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广西财经学院,通过实地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对3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记录访谈内容,统计访谈数据。

2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拟定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内容、方法

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2]。这些要求与目标应在体育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让这种评价体系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服务。

根据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和要求,拟定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体育专项技术、体育理论素养、体育态度、体质健康测试、课外体育活动。考评的方式包括:诊断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奖励评价。

2.1 体育专项课程技术

体育专项技术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评价是检测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体育专项技术的考评不仅要评教学效果,还要评教学过程,内容上除技术评定、技术达标外,还要评学生的进步程度,肯定学生的努力。

2.2 体育理论素养

根据教学实际,体育理论考评集中在对体育参与、实践具有指导、促进意义的体育与锻炼、体育与健康这两大方面。这些体育理论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拟定体育理论考评包括:体育鉴赏力、制定健身计划能力、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能力。

2.3 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决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决定其体育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体育的学习、锻炼、参与情况,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拟定体育态度评价包括:上课出勤率、学习的认真程度。

2.4 体质健康测试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目的,就是要通过体育运动来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高校要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育成绩要包括体质健康测试成绩[3]。拟定体育健康测试评价包括: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体质健康提升幅度。

2.5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内容。对活动的参与情况、参与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考评的具体内容拟定为:参与次数、活动的积极性、体育组织能力、竞赛能力、裁判能力。对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分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1)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程度:37名同学(占12.2%)表示非常了解,并能够说出一些有关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时间、背景、口号等内容;171名同学(占56.6%)表示了解,参加过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63名同学(20.9%)表示了解不多或只知道学校有关这方面的宣传;31名同学(10.3%)表示不了解、没听说过(表1)。

(2)体育态度方面主要询问了三个方面:是否经常主动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考核是否会放弃体育运动;体育分数对你参加体育运动是否有影响。经统计学生的态度如表2。

(3)体育目的:很多同学参与体育的目的是多重性的,具体情况如表3。

(4)现行的考核模式是否合理:12.9%的同学认为合理,70.9%的同学认为部分合理,16.2%的同学认为不合理。具体对考试内容、时间、评分比率的合理性,学生态度如图1。

(5)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学生对拟定考评方式、内容的态度见表4。

3.2 分析

3.2.1 广西少数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上还有些不到位。

这要求我们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通过教学的机会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阳光体育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体育考核评价的改革促使学生了解阳光体育运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3.2.2 学生的体育态度、目的方面情况。

经常性主动参与体育的学生比例比较低,访谈中得知很多同学参与体育是在有一定的强制手段下进行的,如完成学校某些活动的参与任务。有些同学虽然表示没有体育考核不会放弃体育运动,但同时也表示自己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体育态度不同,体育目的也会随之不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学生的体育目的过于宽泛,显得泛化而失去了确切的目的。在谈到体育分数时,较多同学认为体育分数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主要集中表现在:(1)体育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评优和能否得到奖学金,体育不及格会影响到毕业等问题;(2)在体育课程选项上会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学过的项目,以便获取较高的体育成绩;(3)体育分数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特别是体育运动能力较差的同学,在心理上有些不平衡,自己很努力,却由于一些遗传或后天的因素,体育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体育成绩总是上不去,对自己、对体育都没有了信心。有少部分同学提到现在体育提倡参与,而体育成绩评价中为什么没有体育参与这一项是不合理的。

3.2.3 对现行的考核模式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合理。

主要集中在:(1)考试内容规定过于刻板,没有选择性;(2)考试评分比率平时成绩过少,体育技术评分比率过重;(3)考试成绩全由任课教师评判,有时会缺乏公正性,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很难对所有的学生都了解,难免有判断上的失误,加上体育考核评价有一部分是无法用测评进行的,必须用定性评价,体育教师的情感占了比较重的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4)考试时间一般集中在期末前两次课,少数同学认为考试时间不应规定,只要确定了考试内容,学生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心理压力,还可以减少专门练习考试内容的时间,让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练习或自己喜爱内容的活动。

3.2.4 大部分学生认可拟定的考核方式、内容。

学生的不认可或疑问主要有:(1)对体育课的考核应是对课内的评价,不应考虑课外情况,一些学生认为课外是自由的,是否参与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情,与体育课无关;还有一些认为对课外也进行考核就增加了体育考核难度,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很难达到。有这种思想的同学首先要对他们讲解大体育观,让他们理解现在的体育课程是课内外相互促进一体化的,还要让他们了解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和意义。(2)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组织、竞赛、裁判能力只是针对少数同学,不应列为考核内容。对此,我们应认识到:玩一玩、闹一闹的体育是不会持久的,没有了学习性、挑战性、竞争性终生体育只是一句空话,体育的组织、竞赛、裁判正是大学体育活动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必备能力。(3)体育理论素养要求过高,只要掌握体育技能,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就可以了。对这种想法要说明的是:体育鉴赏、体育健身计划和体育保健这三块的知识是与我们日常体育锻炼、体育运动相关的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对我们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科学地参与体育,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健康。(4)体育专项内容应取消,体育重在参与,有参与就行。有这种思想的同学应该意识到:首先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技能的学习,对体育专项内容的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效果的最佳手段;其次没有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做支撑,体育的魅力、精神没法体现,没有了美感的体育就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参与体育也是不会长久的。(5)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不应记入体育成绩,体质健康受遗传、营养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不能承受提高体质,增强健康的全部责任。我们应认识到:体育是不能承担起提高体质,增强健康的全部责任,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对于身体正常,没有特殊原因的同学来说,在营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大体相同情况下,是否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质上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并且我们可以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达到提高身体某些机能的目的,甚至可以弥补身体上某些先天缺陷。(6)考核的内容过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想一下,一份文化课的试卷也是由很多题目,几大题型组成的。体育考核评价也可以由几大块组成,只要将各部分的比重规定好,教师、学生以负责、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来评判,再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数据处理手段,在具体的操作中虽然会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但为了能够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情况,并且能够利用体育考核评价的手段来促进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这些工作是值得做的。

4 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对体育考核和体育成绩是比较看重的,但目前广西普通高校的体育考核模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情况,不能有效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与现在体育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现在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拟定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和大多数在校学生的赞同,对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具有积极作用,得出此种改革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7,5(25):1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自主学习为研究对象,针对高校体育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可行性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20篇。

1.2.2 问卷调查法

对3所普通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20份,回收率91.7%,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97.8%。

2 分析讨论

2.1 高校体育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2.1.1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多数学生的观念中,体育课就是去打打球、跑跑步,然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对体育课本质缺乏理解和认识,体会不到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

第一,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对自身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自主学习体育课程能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同时有效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当中,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的选择和体育锻炼计划的制订都要以学生自己的身体条件为依据。所以,学生要对自身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制订出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计划。

第三,增强学生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测试和反省等方式对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和锻炼计划进行控制和调节,及时改变学习策略和方法,对自己获得的能力、技能和知识进行及时的评价,树立自信、扬长避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创造空间。

2.1.2 打造“自主选择”的体育学习模式

在高校体育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运用情况,适时打造“自主选择”式学习模式,这主要包括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使体育真正走向学生自主,努力提高体育学习质量。

第一,“自主选择”体育学习时间。在大学阶段,学校的教学管理形式是学分制,这种制度给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很大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来安排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不管是专项体育课,还是普修的体育课。除了学分制之外,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上体育课时间的自由选择,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在保证与原有学分制同步管理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自主选择”体育学习内容。学校应该不断地丰富体育课的可选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高校注意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强教学管理。

在高校体育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教学侧重:(1)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普修体育课上,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教材的内容供学生选择;在专项体育课上,在完成统一教学内容之后,尽可能留出适当的时间给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锻炼。(2)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对学习要求有严格的标准,并安排相应的人员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三,“自主选择”体育学习方法。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此外,在不严格要求技术规范的教学内容时,不要限制学生的练习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内容的练习。例如,在进行篮球运球训练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个人独立、小组合作等不同模式学习运球,并且结合运球竞赛、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有效的自主学习考核体系。在对体育自主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时,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性。首先,在考核内容上,教师可以综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科目设置如足、篮、排球等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内容;其次,在难易程度上,对于相同的考核项目,教师要设置不同的难度等级供学生选择,如排球项目原地发球和跳发球等;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编排能力,对于武术、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等体育项目,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编排动作来完成考核。

2.2 高校体育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2.1 高校终身体育目标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学习不仅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能锻炼思维、完善心理发展水平,锻炼体质,使之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学习各项体育技能,并且更好地总结身体锻炼的方法,最终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强大的内部动机的驱使下,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高校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2.2.2 高校学生需要培养自我意志品格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等意志品格,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育的各个学科领域,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格的最有效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自主学习克服困难、锻炼毅力,培养自己遵守纪律和自律行为习惯。体育自主学习不但能够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制订能够提升学生意志的体育活动计划,并从中形成自我的判断、批评和检查习惯。

2.2.3 大学生较为成熟的心理为体育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通过长期的知识储备,高校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思维方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身心发展日趋成熟,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这都为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高校学生的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获得了显著提升,他们会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追求理想,对自我的评价更加深刻、客观,体验也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独立意识也更加强烈,坚持自觉的行动计划,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其培养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

3 结论建议

3.1 激发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为了避免学习目标和锻炼计划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导致难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或者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对身体造成损害的现象出现,对此,自主学习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

3.2 突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体育自主学习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助和指导,使自主学习摆脱低效、耗时的不利局面。

3.3 注重科学把握自主学习的考核标准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10

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萌芽于中国的殷商时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健身气功与中国古代哲学、健身养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蕴含着丰富的儒家、佛家、道家等养生文化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追求身心并健的健身目的。健身气功作为民族优秀的传统养生运动项目,如何更好地为现今社会服务,并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传播,是我们所面临的又一挑战。而步入高校体育课程,在大学生体质缓慢下降的今天,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健身气功运动项目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借助大学生这一优势群体对健身气功的发展进行促进,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研究在高校中推广健身气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和阅读了大量关于健身气功的著作和诸多高校体育教学科研的文章。

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健身气功的健身功能和高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走访了相关体育专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3 逻辑分析法

对查阅的资料和访谈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文章写作的完整思路。

3 健身气功的特点

3.1 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是健身气功的发源地,健身气功即以民族传统养生项目的运动形式存在,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关节等疾病的相关记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健身气功养生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几千年来,已广泛渗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健身理念,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健身运动项目。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绘制了44个不同的练功姿态和动作名称,从此可看出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在运用健身气功进行养生和锻炼。

3.2 健身气功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在我国历代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健康认识的不断加深,健身气功在人民大众中萌芽产生,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渐完善自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巨匠也对健身气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把气功养生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提出了“守一法”。此外,孔子、孟子、庄子等诸多名家皆有关于气功健身养生的指导性理论学说。从而为健身气功的广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以其独有的趣味性和良好的健身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健身气功出现了多种功法全面发展的盛况。

3.3 健身气功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健身气功在其发展和孕育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中国的历史和各种文化进行交融和互相渗透,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健身气功运动中具体的呈现出来。如练功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而现如今,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后工业时期至今我国传统文化深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的文化或项目已逐渐没落,在世界文化逐渐一体化的今天,健身气功其独有的中国哲学思想,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世界观、人生观无一不对人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的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练习健身气功的同时,不仅练习各种动作形态,更重要的是体会其蕴含的文化结晶,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 健身气功步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优势

4.1 健身气功的社会价值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有70%的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83%的大学生眼睛近视,3亿人体重超标。繁忙的工作,忙碌的生活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学生涯是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起点,在大学生活中学会自律、自强、自立、自信,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将受益一辈子。健身气功是一种柔和缓慢的运动方法,不仅强身健体,还能对内脏器官等起到良好按摩和蠕动作用,避免了大强度运动后给予个体的疲劳副作用,同时在练习中要求意念守一、精神放松、意识平静、有利用人们的思想放松。诸多健身气功的练习优势,在健身气功步入高校体育课程之后,必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社会人群的健康服务。

4.2 健身气功能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参与

截止到2005年,几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都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在下降,这与高中阶段广大学生注重学习,忽视体育运动有直接的关系。这直接导致了广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之后,仍然对体育运动不重视。在6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就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事业标语来关心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怎样改变广大学生多年学习养成的对体育运动的不重视,将是大学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而健身气功从象形、意念、导引、缓慢的运动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等特点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不仅健身作用明显,还内容丰富,具备多种健身功法:“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多种功法,形式多样,内容象形丰富,不通的功法有着不通的动作原理和锻炼效果。不受场地、器材、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练习。因此,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气功,不仅能满足大学生的健身需求,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4.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不仅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项目,更重要的是校园体育文化包含着重要的教育性,它与德育、美育相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健身气功所独有的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是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而除了早操、球类、田径运动以外,不通的学生个体从事着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 学生个体与校园体育文化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个体与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统一,则个体身心并健,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5 在高校中推广健身气功的策略分析

5.1 提高和丰富高校中健身气功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一切课程开展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健身气功这种需要言传身教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缓慢的练习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严、从细,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练功的状态。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有条件和基础的教师应该送出去参加培训和学习,使其深刻理解和掌握健身气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通过交流拓宽其知识面,为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开展奠定基础。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健身气功易筋经培训班于2008年6月在武汉体育学院举行。首届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于2010年7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举行。时至今日,每年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都会举办健身气功师资培训班和比赛,积极参与学习与比赛,将是高校教师健身气功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5.2 根据项目特色针对不同的学生从事健身气功区别教学

现今国家所推广的健身气功最初的四种功法分别为“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健身气功除了共有的理论基础和练功要素之外,各种功法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健身功能。“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为伸筋拔骨,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内调脏腑,外壮气力;“五禽戏”的功法特点为“形、神、意、气相随”,引申肢体,形松意充,动静结合;“六字诀”的功法特点为呼吸吐纳,内外兼修,通过呼吸和和动作的内外兼修,排出五脏六腑的浊气,从而起到调养脏腑器官、放松身心的作用;“八段锦”的功法特点是松静结合,动作牵引伸拉,节节贯穿,注重练习的连贯性,从而达到动作、呼吸、意念的有机结合。现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能较合理的体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做出有层次的划分,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可以分别从事以上健身气功项目的教学,即锻炼了学生体质,又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

5.3 以竞赛为支点,开展健身气功比赛和表演交流

健身气功体育课程应该向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人的方向演进,由体育课入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健身方法,练习、体悟进而进行推广,组建学校健身气功体育社团,在学校各种庆典活动中进行演出,从而扩大健身气功的影响力。同样,一门体育课程的成熟和发展离不开竞技和交流,现在全国每年有多层次和区域的健身气功比赛,在体育课程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校内外的健身气功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练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感悟健身气功所独有的文化底蕴,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体育精神。让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术在课堂体育西方化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

5.4 加强健身气功理论知识教学,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20世纪中叶至今,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格局,全球一体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消失,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也面临着这种困境。在高校健身气功体育课程教学中,尤其要加强的是理论知识的引导,对传统文化要继承更要创新,不仅要内外兼备的引导学生练习健身气功,还要一招一式的带领学生体悟健身气功的各种动作变化和衔接,尤其是功法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中医理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健身气功的功法和功理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现今社会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逐渐使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内容和文化内涵产生深刻的认识,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来推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5.5 灵活多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

在健身气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对于健身气功的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在教学时应先对动作的理论和健身部位、机理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边示范边讲解,再进行示范教学,同时,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将健身气功的练习方式规范、准确、完整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熟练掌握动作之后,采用配乐、分组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练习水平,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对学生练习中所碰到的如“呼吸与动作、意念与动作”的配合来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对健身气功教学内容练习方法和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多次的练习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6 结论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具有深厚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练习特点的健身气功课程,不仅符合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还能较好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同时,作为当今教育的最高学府,以高校作为载体,将对健身气功的广泛传播和科学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健身气功运动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健身功理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健身气功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策略分析。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步入高校体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大学,健身气功,体育课程,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国家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知识荟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商聚德,刘荣兴,李振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4]项汉平,丁丽玲等.高校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9,44(9):75-77.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11

一、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超重或肥胖的学生,过重的身体已严重的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通过对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的人数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29.83%(超重的21.83%,肥胖的8%)。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在钢筋混凝土包围下的城市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不少大学生肩不能扛、手上能提,缺少自我保护能力,也缺乏生活自立能力。

二、对目前体育教学形式参与程度的研究

通过对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目前体育教学形式持肯定态度,73%的同学认为可以满足学习需要,12%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增加一些新兴项目。在参与程度的认识上,5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积极参与的,58%的同学认为只是为学分而来,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无所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需要不同的课程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三、拓展训练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拓展训练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或由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训练的目标也由单纯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拓展训练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们“超越自我、磨练意志、适应社会、熔炼团队”的品质,以此来达到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目的。高校体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的能力。拓展训练符合高校体育实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而且拓展训练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

四、高校体育实施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

拓展训练是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和游戏,通过体验的方式达到锻炼身体、拓展个人潜能、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体育项目。通过对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同意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占82A%;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占84.6%;拓展训练游戏与体育相结合能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占83.2%。可见当代大学生是比较认同通过拓展训练的方式来提高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并能增强对体育的兴趣。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像拓展训练中的一些低要素、低风险的拓展游戏项目对场地、道具、安全设施等多方面的教学要素要求不高,因此很容易引进到高校的体育课中开展,从而能有效地扩展现有体育教学的教材和空间,为学校体育很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开设拓展训练课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在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那些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强、观察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拓展项目的学习,特别是要进行心理学、教育学与管理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培训。正如“体验式学习圈”告诉我们,教师的引导讲解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决定拓展训练课的最终效果与质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攀岩教学中,简单改变以下教学形式,就可达到全方面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让同学们自由结合成两人一组,然后一人带上眼罩攀爬,另一人进行指挥,最后记录两人的攀爬总高度。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提高了他们的沟通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也可以将两人用绳子联起来,然后两人同时从两条路线攀爬,这样既锻炼身体与意志品质,还培养合作共赢意识。

五、结论与建议

1.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要健全管理体制,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场地器材的配备,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学习,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高校体育:可行性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气排球,探析

气排球运动最早诞生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人们为增加郊游乐趣, 把汽球当作排球一样打来打去, 以不使球落地为胜的游戏。渐渐地这项游戏项目逐渐发展为有规则, 有比分的带有竞技性成分的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了。

传统的硬式排球运动对技术、体能要求很高, 使得参加排球项目竞技者的运动寿命普遍不长。而气排球则技术较易掌握, 娱乐观赏性高, 竞技趣味性强, 健身效果显著, 不仅保持了排球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特性, 又适合各年龄段, 包括老年朋友者继续参加, 深受人们喜爱。

火车头老年体协依据排球规则, 在1991年编写了第一本《气排球竞赛规则》, 随着气排球运动发展越来越成熟, 其竞赛规则也越来越完善, 对球的要求和制造也越来越规范。比赛用气排球由软塑料制成, 重约100~150g, 圆周为79~85cm, 球直径是普通排球的1.25倍, 质的稍硬, 较易控制, 易于展现气排球运动的竞技观赏性和娱乐性。比赛场地12×6m, 男子比赛网高为2m, 女子比赛网高为1.80m, 参赛队员为5名。比赛打法和记分方法与竞技排球基本相同。

1 气排球的特点

1.1 气排球的体育特点

气排球运动是对传统排球运动的拓宽与创新, 它既保留了普通排球的特性, 又使各年龄段的普通群众容易参与。气排球运动是一项入门容易、娱乐性强、安全性好的球类运动项目。气排球运动对集体性要求极强, 队员之间必须积极协调配合,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有利于展现队员的集体主义道德风范;气排球运动规则要求宽范, 人体任何部位都可以触球, 只要按规则要求, 将球打到对方场内地面上空即为有效, 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击球, 且击球准确性高。由于气排球运动激烈性不强, 运动量不大, 容易上手, 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因此深受各年龄段朋友, 尤其是中老年朋友的喜爱。目前, 气排球运动正逐步成为我国群众体育项目的新宠。

1.2 气排球的技术特点

发球技术, 准确而有攻击性的发球, 可以给对方造成很大威胁。室内排球比赛中较为普遍运用的大力跳发球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掌握, 而气排球球体较大、球重较轻, 在发球时更加注意手对球的控制以及力量的使用, 主要利用气排球飞行轨迹不规则的特性采用“飘球”技术, 力求以巧致胜, 而这项技术相比硬式排球大力跳发球技术更易于被没有排球运动基础的普通人掌握;防守击球技术, 防守击球主要用于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 是组织进攻的基础。有一定室内排球技术基础的人, 在参与气排球运动的初期, 子防守击球方面大都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主要是由于气排球体积较大, 重量较轻, 采用室内排球的垫击动作来处理球, 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采用插、捞、捧、托等动作来完成击球, 增大了对气排球的击球面积, 利于对球的控制, 技术也较易掌握;二传击球技术, 由于气排球体积较大, 二传击球除了可以运用传球技术还可以运用防守击球以及“搬”等原9人制排球技术。这些技术动作对球的控制较好, 击球稳定性较强。相比室内排球对传球技术要求较高、掌握并熟练运用所需时间较长等特点, 这些技术动作简单易学, 特别是对于没有室内排球基础的人, 技术要求不高的动作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使用。同时, 实践中也表明这些技术动作实用性强、效果良好;扣球技术, 扣球是气排球进攻中最积极有效的武器。普通排球有正面扣球和冲跳扣球, 难度较大, 要求队员移动迅速, 掌握好起跳时间和击球点, 通过压腕推求等动作将球大力扣过网, 要求快打出手, 动作干净漂亮。遇到对方拦网, 要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和改变扣球方向, 或做吊球处理。这些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相当难度。由于气排球球体大、弹性强, 普通扣球动作不适合扣气排球, 而通常采用“搓球”式的推打击球, 即采用类似室内排球后排进攻的方式来完成扣球, 技术更容易掌握。

1.3 气排球的竞赛特点

气排球是大众化的体育健身兼竞技项目, 它不但适宜中、老年人参与, 而且适宜其它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参加, 可以被逐步推广到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等各行业、系统群体的球类爱好者之中。从竞赛角度看, 气排球集体育竞技、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 是我国国内自主创新发明的实用新型排球, 摒弃了普通排球技术要求高、运动寿命短、不易于推广等缺点。气排球项目将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气排球运动将会更加普及, 有望对外交流, 推向世界体坛。

1.4 气排球的推广特点

气排球项目很适宜普通群体的运动反应与体能水平, 参加者因掌握技术自信心强而特感兴趣, 因此容易普及, 深受群众喜爱。气排球开展较早的一些地区, 气排球运动已经由城市推广到乡镇、农村, 并会定期开展比赛, 围观群众兴趣高昂, 络绎不绝;气排球运动能够使公众延长参与排球的运动寿命实例表明, 开展气排球项目, 可以使公众延长参加大球竞技年限20~30年, 气排球是终身体育的好项目之一;气排球发端于老年人活动中, 但不局限于老年人群体中,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 较易推广到少、中、青年龄段的排球爱好者群体中。调研表明, 气排球已逐渐进入学校中、青年教职工的活动中。

2 气排球运动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与价值

2.1 气排球的娱乐与健身功能

气排球是休闲娱乐, 身心放松, 强调运动乐趣的运动项目。中国火车头老年人气排球协会资料中说:“打气排球, 乐趣无穷, 一看就动心, 一学就会, 一打就着迷, 越打越想打。”身心快乐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气排球相比普通排球技术更易掌握, 身体击球的疼痛感降低, 消除了学生练习普通排球时对球的恐惧感, 学生对气排球学习积极性很高, 锻炼效果非常明显, 气排球运动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们喜爱。

2.2 气排球运动可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气排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 健身娱乐性极强, 人气高, 生命力旺盛, 在高校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担当大学生社会交际活动的工具, 使大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锻炼身体, 通过参加竞赛获得认可, 增强自信心, 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 从而增强社交能力。

2.3 气排球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们的健身观念也越来越强,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是人们深入人心的口号, 终身体育意识需要践行到实际中来, 关键是要有简单易学、健身娱乐效果好、群众感兴趣、运动寿命又长的项目。气排球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运动项目。正如气排球爱好者所说“打气排球, 乐趣无穷, 一看就动心, 一学就会, 一打就着迷, 越打越想打。”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关口, 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而气排球作为一项理想的运动项目, 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进而把终身体育意识带出校门, 走上社会。

2.4 高校气排球与全民健身运用

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道关口, 担负着教育与传承的重任。大学生在校期间, 良好的生活习惯、思想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往往关系着大学生走出学校, 走上社会, 直至步入中老年后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 由此伸展, 大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与未来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状况息息相关。因此, 大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课余时间相对充分, 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较强, 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需要有一项比较容易掌握、较易获取自身成就感, 又可以达到相当的锻炼效果, 有很强的娱乐性, 同时在运动中又很容易跟大家交流的集体性运动项目。气排球兼顾了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几乎所有要求, 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意义重大, 进而为大学生走出校门, 积极投身全民健身运动, 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快速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气排球具有理想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 技术难度相对较小, 适于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

(2) 气排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对大学生有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功能, 能够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 气排球作为一项易开展、易推广、参与者运动生涯长, 趣味性强, 健身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 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3.2 建议

(1) 加大气排球运动向高校推广和普及的工作力度, 充分发挥气排球比赛的作用, 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气排球运动。

(2) 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有关人士展开高校学生气排球运动方面的研究, 使气排球运动能更好地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服务。

(3)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增设气排球课程, 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拓宽学生选课范围, 推进新型课程结构。

(4) 鉴于气排球有别于其他排球的技术特点, 建议加强高校专业师资力量培训, 提高专任教师良好的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 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应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革.软式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2) :248-250.

[2]蔡志.源气排球的基本技战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2) :288-289.

[3]黄若涧.广西气排球运动兴盛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科技, 2010 (2) :108.

上一篇:中国校车下一篇:商贸企业库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