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价值

2024-09-21

设计的价值(共12篇)

设计的价值 篇1

值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是政治教学改革的本质所在。价值分析下的教学设计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思考。

高分文价值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价值就是基于主中析陆雪体需要华的设计。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价值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政和习主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是教学回归本体的需要, ;在价值也是学治价计是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价值设。教值对一、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高中政治教学进行价值分析学设可以从政治教学目标学习主体的学习特点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以。从及的计教目技学的文目是化标培素质的养角学和度生道看的德, 政心政治理治思素教想质学素;的从质主教、要学科

内容的角度看, 政治教学内容是人们认识特定客观对象而形成的认识结

果;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 学习主体对政治的学习就是对政治内容形成认识、渗透情感、转化思想的过程。基于此, 我们可以将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定位为:掌握知识, 习得能力, 培养品格。具体到教学中要以形成知识为基础, 习得能力为核心, 内化品格为保障。

二、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设计

对价值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教学的价值设计。价值分析是理论层面, 价值设计却是操作层面。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从如下方面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价值设计:

1. 设计符合高中政治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设计符合价值分析了, 整个教学设计才有了价值设计的基础。具体到教学设计中, 首先要对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 从中获取适应学习主体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品格培养点, 并对这些“点”进行系统的研究, 分析其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价值, 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点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表现为“学什么”, 能力点解决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表现为“引导学生习得什么能力”, 品格点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表现为“内化什么品格”或“形成什么品格”。

当然, 教学目标价值设计还得充分考虑学生已知的知识点, 以已知形成未知才符合教学规律, 才符合学习主体的发展规律, 但这与教学目标价值设计本身并不矛盾。对教学内容价值和学生的水平基础进行分析之后, 再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容易确定了。

2. 选择符合高中政治教学价值分析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选择的方法。它具备方法性和选择性两个方面的特点。方法性就是指教学策略本身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方法, 而不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选择性是指教学策略不是唯一的, 孤立存在的, 是为了达成目标而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取的最优秀的方法或最适应课堂教学的方法组合。

基于高中政治教学价值分析的教学策略选择必须有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 注重教学规律的研究和教学程序的优化。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选择教学策略, 同一堂课可以选择一种教学策略, 也可以多种教学策略协调统一。

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 基于价值分析的教学策略选择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习主体的学习和学习主体的发展为选择准则, 不能一味的否定和一味的肯定某种教学策略。比如, 讲析法, 虽然过多的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但从提升学生认识的角度有时适当穿插, 还是很有帮助的。

3. 选择适应高中政治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中的一种活动程序, 通常称为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特点, 是否形成教学模式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 我们知道, 作为政治教师, 必须在符合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而所形成的这个教学模式必须有固定的环节, 有容纳各种教学内容设计的思想, 有实现和优化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从高中政治教学价值分析的角度看, 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品格点是相互联系却又呈现不同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形成主要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过程, 选择教学模式时就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习主体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需要考虑主客体的互动, 比如, 通过教学活动的方式, 引导学生实践, 从而习得能力, 在这一目标点中可以形成一个固定环节;而品格点的形成主要是学习主体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从而达到知识内化, 品格形成的效果,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需要考虑学习主体的内化过程和形成过程。这几种价值定位所产生的教学模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很协调, 但只要认真思考, 就可以确定一个固定的环节, 使之包含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品格培养。换言之,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教学模式的复合和协同, 考虑学习主体的各种需要, 使之协调发展。

4. 选择适合高中政治教学价值分析的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是从宏观角度对教学方法的定位, 教学方法则是从微观角度对教学策略的补充。高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贯穿于教学设计始终。从备课开始, 教师就需要考虑怎样将文本知识内化为学习主体的知识, 怎样在学习主体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更新, 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品德;教学过程中, 对知识进行外化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主体;就算是课外辅导, 也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总之, 高中政治教学只有回归教学本位, 注重价值分析, 注重价值设计, 才能打破现在教学所产生的瓶颈, 真正提升教学品味。

摘要: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价值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是政治教学改革的本质所在。价值分析下的教学设计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思考。

关键词:政治教学,价值分析,价值设计

设计的价值 篇2

最近也一直在对比,开发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团队的价值,我的价值。

一直以来的开发经验,一直让自己看不起产品这份工作。

今天看着一片一片死在自己塔防下面的小妖,突然顿悟了。

如果把开发比做小妖, 3个开发,就是这样一个冲刺的小团队:

如果我作为一个开发,加入其中,那就是4个小妖,

生命:280

攻击:20-40

移动:中速

这样一个冲刺小队,初级箭塔倒是能闯过去,碰上点高级货,必定全灭了。

那换一个身份呢?假如产品是具备“鼓舞”技能的辅助职业:

如果我作为一个产品,加入这个冲刺团队,鼓舞同伴,给他们加攻击、护甲、速度和生命。

设计收藏的价值 篇3

菲利普·约翰逊是个极端敏感、非常智慧的学者,他在担任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部的主任职务之后,和阿尔佛列德·巴尔(Alfred H.Barr,历史学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第一任馆长)、理论家亨利一卢梭·希区柯克(Henrv-Rusell Hitchcock)到欧洲对现代设计做了一次详尽的考察,深感现代设计是未来文明的核心,因此策划了第一个大型展览,就是193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主义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展,第一次向美国民众展出了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沃尔特·格罗比乌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洛(Mies van der Robe)这些大师的建筑和产品设计,也同时展出了美国设计家佛兰克,莱特(Frank Llyod Wright)的设计作品。约翰逊和希区柯克合作撰写的这个展览的手册中,第一次提出了现代建筑的主题和特征,他总结出三个基本的原则:1,空间重于实体(volume over mass):2,不沿用对称方式,3,反对设计中使用装饰;这三点后来在建筑、设计上被广泛的沿用。而这个手册,也成了现代设计的经典文献。

这个展览促成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对设计作品的收藏,在上面提到的这个展览结束的时候,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始第一次的收藏,目的是旨在收藏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作品——包括设计图、照片、模型,设计作品——包括平面作品、应用艺术作品(applied art),当时提出的是相互关联的艺术作品(jnterdependent arts),所谓相互关联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指系列设计作品,比如一个家居的整体室内用品,包括家具、台灯、室内装饰品系列,有时候还包括窗帘、地毯、挂毯这些纺织品在内。1932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菲利普·约翰逊的指导下,一次性收藏了28,000件设计作品,是全世界单一收藏量最大的设计作品集。这批收藏的依据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来,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建筑家的作品,这些被收藏的设计师,是当时在设计史上的地位得到了确定的一批人物。其中“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运动、“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和“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的作品最多,这28,000件作品中包括家具、日用品、餐具、工具、纺织品,也有一些比较大的作品,比如汽车中的跑车就收藏了好几种,甚至还收藏了一架早期的直升飞机。至于建筑类的收藏,则主要是模型、手稿、建筑设计图、摄影等。德国建筑家密斯·凡德洛1932年前的全部设计资料都在这个收藏中。平面设计作品收藏特别多,大量的书籍、海报、广告册页,数量庞大。

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这个设计收藏,可以看出理论力量在收藏中的重要性,因为这部分收藏在当年基本上都是当代作品,如果没有设计史上的定位,博物馆是无法找到收藏的依据的。

现代设计作品的范畴虽然很大,但是如果从历史发展来看,还是有准确的收藏对象的。以家具设计为例,阶段的划分和具体的设计师都很确定: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作品现在都非常稀缺,藏一件是一件。我这些年经常看艺术交易会在美国不少城市会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叫做art show,或者商业一点,叫做art expo,很注意设计产品的拍卖情况,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Art Deco的产品偶有出现,价格都相当不错。作品少,保存状况一般比较良好,专业的收藏家喜欢,博物馆也喜欢。

从193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开始,美国和西方不少艺术博物馆都建立了设计部,收藏设计产品,收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包括现代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品,比如荷兰“风格派”(de Stijl),维也纳工作同盟(Wiener Werkstate)、维也纳“分离派”(Viena Secession)、德国包豪斯都是收藏的对象,包豪斯的马谢·布鲁尔(Marcel Breuer)、玛丽安·布朗特(Marianne Brandt)的作品最受青睐:而美国流线型风格时期的设计作品也很热络。20世纪50年代前后,采用蒸汽定型技术的夹板家具涌现,也立即成了收藏的新对象,查尔斯·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保罗·麦克伯(Paul McCobb)、佛罗伦斯·诺尔(FIorence Knoll)、哈里·贝尔托亚(Harry Bertoia)、埃罗·萨里宁(Eero Saarinen)、哈维·普罗博(Harvey Probber)、弗拉基米尔·卡冈(Vladamir Kagan)、芬恩·祖尔(Finn Juhl)、阿尼‘雅克布森(Arne Jacobsen)的家具作品全部成为收藏对象,在各个大博物馆中都可以看见。

20世纪70、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也很快成为经典,意大利重要的设计集团“孟菲斯”的作品,特别是艾托尔·索扎斯(Ettore Sottsass)的设计,格外受到收藏家和博物馆的关注。我是在1989年见到索扎斯的,那时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已经收藏他设计的家具和陶瓷作品了,连他设计的奥利维蒂打字机也是收藏的对象,我问他的感受,他笑笑说:一个人还活着就进了博物馆,多好的感觉啊!因为设计是生活用品,因而收藏的对象永远都是身边的用品,有些时候觉得真是垂手可得。在美国,我看见过有专门收藏苹果电脑古董的收藏家。我自己在1990年前后曾经有一部早期的苹果电脑,后来用坏了,又搬了几次家,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若保留到现在,大概也是经典作品。

设计产品的数量比较大,界定什么是值得收藏的,什么不值得收藏,这个度的把握不容易。我的看法是,大凡进了设计史的基本都有收藏价值,因为那些作品总是或多或少的在设计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有历史的价值,设计的价值。翻翻设计史,从19世纪中期到现在,来来去去,大概有500多个重要的设计家,他们的作品我看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设计“高价值”的习题 篇4

一、高价值的习题应该具有思维含量

有些课, 新知教学部分, 教师教得到位, 学生学得扎实, 可到了练习环节, 教师似乎出于夯实学生基础的目的, 一味地按教材中习题的编排顺序亦步亦趋地教学, 学生的基础虽然扎实了, 但思维却没有得到最大的发展。能力也没有得到最大的提高。且不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之类的内容, 就以概念教学为例, 在新知部分让学生掌握概念意义能够进行简单判断以后, 还应设计一些需要学生综合所学知识、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比的意义”的课尾,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人的体重与血液之比大约为13∶1, 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中两个比的意义, 然后出示:

一个小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经过侦察, 警方在案发现场收集到罪犯的脚印, 长24厘米。并且抓获了三名嫌疑犯, 三人都没有承认谁是罪犯。

嫌疑犯档案:

甲体重63千克, 身高173厘米, 自行车修理工。

乙体重56千克, 身高168厘米, 某厂临时工人。

丙体重60千克, 身高165厘米, 无正当职业。

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思考谁的嫌疑最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三名嫌疑人工作情况进行判断, 又要根据案发现场的脚印和嫌疑人脚长的比率进行判断, 还要结合这些情况辨别判断的主要依据和排除次要的因素 (即体重) 。虽然头绪稍多, 但是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当然, 有思维含量的习题并非难题、怪题。

二、高价值的习题应该饱有数学趣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进入巩固阶段后, 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 如果此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适时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习题, 激发他们持续探究的欲望, 通常难以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 因此, 我们可以从题型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设计一些新颖的或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实施教学。就拿“倍数和因数”的复习教学来说, 由于概念多、内容杂, 而且容易混淆, 所以很难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 为此, 笔者借鉴学生比较熟悉的综艺节目形式, 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显然, 将一些倍数和因数的相关概念整合起来, 用“联想”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让学生认识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三、高价值的习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 与现实生活有着重要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习题便是其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 一些老师虽然能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生活味的习题, 但总有“不到位”的感觉, 习题的教学价值不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他们往往让学生仅计算一些已知底和高或有多余条件的问题, 这样教学, 虽然学生对“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需要知道哪些数据”等浅显问题有所了解, 也初步掌握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但是学生未曾接触“如何测量数据”、“如何选取、使用材料”等实际问题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因为这些问题通常是现实中首要和常见的问题, 所以, 仅此操作,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为此, 我们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相邻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 (1) 要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你会怎么办?请你想办法算一算; (2) 从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能不能剪下一个长4厘米, 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为什么? (图略) 显然, 设计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习题, 给学生搭建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 既彰显了习题的价值, 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四、高价值的习题应该具有教育功能

可以说, 习题的教学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一定的技能, 还承载着让学生能够辨别是非和在品德方面得到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渗透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或影响。例如在教学“统计表”时, 不妨设计这样一道习题:下面是一张随机对80名大学生进行“未来最具发展潜质的人”的问卷调查表。

(1) 把上面的统计表补充完整; (2)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 。

借助第 (2) 个问题,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很有说服力的数据面前, 不用说教, 学生也能深刻认识到“未来最具发展潜质的人”的特点, 潜移默化地受到人生观的教育。

五、高价值的习题应该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是有差异的, 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每个个体的差异, 让不同的学生的数学上都能得到发展。有价值的习题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获得成功、得到发展, 高价值的习题更需如此。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练习的要求常常是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评价标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重视。例如教学“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 从巩固直至下课, 只见教师一组接一组地出示习题, 能力强的学生还勉强能够应付, 而能力弱的学生只有“疲于奔命”, 忙得不可开交, 至于对计算方法的思考更难以企及。为了切实关注学生个体计算能力的差异, 提高习题练习的价值, 课尾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具有弹性的计算题组:

看看谁最棒 (3分钟) :

计算一级能手:180÷12÷5;210÷15÷2;280÷35;4800÷32;

计算二级能手:计算一级能手中的习题;540÷45÷2;720÷5÷72;

计算一级高手:计算二级能手中的习题;630÷18;720÷ (8×6) ;

计算二级高手:计算一级高手中的习题;140÷35;137×28-28×47;

这样的计算题组, 一方面, 学生为了争取较高级别的“美誉”, 人人争先恐后, 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需求;另一方面, 具有层次性的习题也吻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现状,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享受成功、品尝喜悦的机会, “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设计 篇5

【课堂导入(约5分钟)】

大家来玩游戏:当你在森林里遇到危险时,你和老虎,孔雀,大象,狗,猴子一起逃生,但是为了生存,你必须抛弃他们,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对这几项进行选择和排序,并谈谈选择的理由。

公布答案:孔雀代表你的伴侣,爱人;老虎代表你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狗代表你的朋友;大象代表你的父母;猴子代表你的子女。(学生在下面讨论并反思,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选择当中能使他进一步思考到底哪个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教师点拨导入:亲情、友情、爱情、金钱、权力、美貌、健康、技能等都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但是人在一生中,会面对很多的选择和转折,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不得不迫使我们放弃一些东西。面临同样的选择,但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这些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的看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什么是价值?什么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讲授新课(约30分钟)】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板书)教师:要想理解什么是价值观,我们先弄明白什么是价值?首先我们先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于人来讲有什么价值。

材料: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大量幸存的老百姓没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开展救援的同时捐献了大量的物资和款项。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物资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请学生回答)

(1)粮食、水等:满足人们吃的需要(生存需要);(2)衣服、帐篷、车等:满足人们穿、住、行的需要;(3)书本、宣传资料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4)消毒水、药品等:满足人们防疫和健康的需要; „„

(根据具体领域的价值来总结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

这些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它们对主体都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哲学上意义上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板书)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价值就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注意:(1)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如粮食、水、衣服、药品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存需要。音乐、电影、书籍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

(2)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是一种关系。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设问:这些具体领域的价值与哲学意义上价值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具体领域中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是个性,哲学意义的价值是共性,它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哲学意义的价值具有概况性和普遍性。再问:那么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学习下面的知识即人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再讨论并回答这个问题。)小结:物的价值是满足人(主体)的某种需要,事物本身没有需要。人的价值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贡献),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索取)。也就是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板书)思考:那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呢?是更多地享受价值(索取)?还是更多地创造价值呢(贡献)?

有人认为,“五子登科”(车子、房子、票子、位子、孩子即为五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播送爱心、担当责任、奉献社会。你们认为呢? 通过讨论,学生从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关系中分析得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进一步观看《辉叔十年助学之路》(2009年6月13日10点相约政协协议厅直播)的视频,得出社会各界对辉叔的人生价值的评价? 相关资料:前段时间,“史上最牛助学老人”一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2009年6月9日早上,辉叔就捐资助学事迹接受了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10家莞内外媒体的采访,详细了解了辉叔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捐资助学情况,并一再被辉叔的事迹所感动。王锦辉(东莞荣誉市民,金城营造集团创始人),86岁高龄的老人,可以为建设114所希望学校,走遍全国,行程百万里。辉叔捐建的希望学校已遍布全国19个省、自治区、45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69个县(乡镇)和香港地区。按汽车的公里路算,都有50万公里,还不说他步行的路。新华社广东分社主任记者陈冀认为,东莞的经济相对发达,富有的人有不少,但像辉叔那样,既出钱又出力做慈善的老人家确实不多见。

3、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板书)设问:是不是对社会的贡献是高高在上,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呢? 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最感动中国的捐款者。

(乞讨老人为灾区人民捐出105元)

(拉这样一车煤,老人才赚到16元。而他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一张万元支票,表示要捐献给四川汶川受灾群众。工作人员震惊了,因为老人已经78岁,一直以拉煤饼为生,收入微薄。)

(孩子们也在排队捐款)„„

设问: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也是贡献社会和他人。通过视频和图片的观看,直观地让学生把握好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以及解决两个认知盲点:第一,人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而且也可表现在精神方面;第二,一个人所做的有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就是有价值的。

过渡: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价值问题的思索,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一个人的活动往往受价值观的支配,那么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又有什么影响呢?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注意:(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回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价值观人人都有,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等特点)。

设问: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哪些方面?(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分析,理解知识点:

材料一:制药企业的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与该企业的经营有什么关系?(教材P98的课堂探究)

材料二:三鹿奶粉事件,奶业的危机。事情缘由是河北省的农民耿氏兄弟因为自己的原料奶蛋含量始终不达标,损失很大。听说三聚氰胺有效,就加了些进去,后来就一次通过了,因此生意做的红火起来,也就在他们那个村子里流传开来了。结果是:三聚氰胺是奶农因为利益需要故意所为。中国的孩子喝奶粉不是结实而是结石了。后来还查出伊利、蒙牛、光明等企业的牛奶也有三聚氰胺成分。为什么这些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让国人如此不放心?

材料三:一个67岁的老人,一个功成名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医学界与人类社会全然陌生的一种不明原因的急性重症呼吸道传染病的肆虐,慷慨请缨要求把危重病人转送到他所领导的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集中隔离治疗。尔后又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奔忙在抗“非典”的第一线,乃至发生连续工作38小时一度累倒的情形。钟南山的身上洋溢着一种强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他在和平时期所表现的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英雄气质,比战争年代那些舍身取义英勇无畏的先烈毫不逊色。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材料四: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因生活琐事矛盾,积怨已久的马加爵用铁锤先后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逃匿。经公安部通缉,马加爵3月15日晚在海南三亚落网。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马加爵,那年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从马加爵的悲剧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五:2009年12月31日晚,浙江工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见义勇为抓小偷时,被歹徒持刀重伤,抢救无效,于2010年1月1日凌晨去世。被刺学生叫杨济源,天津蓟县城关镇仓上屯村人,是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0701班班长,读大三。他在自己博客上的留下最后的话是:“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是不可以没责任感。”这句话立刻传遍了整个学校以及全国各地。是什么观念支配着杨济源去做这见义勇为的事呢?当然谁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

利用上面的材料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和对人生道理的选择。

教师总结: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面对问题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在正反面事例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价值观能指导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引导我们走向成功;而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把我们引入歧途。(感情升华,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教师提醒: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P98“专家点评”)

【课堂板书和小结(约1分钟)】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1、价值的基本含义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3、对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奉献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为它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感恩父母。

【课堂练习(约4分钟)】

1、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句话表明()

A.索取不是人的价值的内容

B.贡献和索取是相互对立的 C.贡献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

D.索取无法反映人的价值

2、对价值观的理解,错误的是()

A.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B.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3、据报道,著名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款物达300多万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感动国人,是因为()

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 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双项)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其中主要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开发乃至掠夺自然资源,只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说明

A.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B.人类应该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C.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D.错误的价值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双项)牛玉儒把“人民利益高于天”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忘我工作,竭尽全力为百姓办实事,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忠心爱戴,是新时期党员领导的楷模。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A.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C.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D.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练习。

设计的价值 篇6

关键词:“再设计”;“慢设计”;价值观

近日,一篇关于翻拍《新葫芦兄弟》动画长片的影评文章引起不少80后等网友的转发,文章毫不避讳的对该动画长片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讨论。《新葫芦兄弟》由1986年播出的《葫芦兄弟》改编,虽然制作方声称该动画在既保留原版的前提下又为葫芦兄弟故事注入时代精神与现代元素,但从“能简则简”粗糙的画质和无内涵的网络用语对话来看,其无论在技术还是内容上均无过人之处,处处显示出一种无言的平庸。《新葫芦兄弟》的翻拍体现了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众多国产动画片仍然停留在模仿、复制和加工层面。而不仅仅是在动画领域,在整个艺术设计领域中或多或少出现的“空心化危机”都在吞噬着现代创意设计产业走向平庸和无趣。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什么都在变化,如思考,思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更新速度、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商业的诉求都似乎变成了潜意识形态下的快速产物。所以有人提出我们应该慢下来放慢脚步用心去创作,而设计的匮乏仅仅是速度的问题吗?近年出现的“慢设计”“再设计”理念逐渐走入我们的视线,它们提供了一个个对当代创意设计走向的平台和思考渠道。也许对设计的理解,需要联合设计的本质意义,联合价值观和社会主导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探讨。

1 “慢设计”与“再设计”

1.1 慢设计与再设计的阐释

慢设计,慢设计最早由瑞士建筑设计师阿特利·彼特提出,它强调设计师在随性的感知状态下进行创作。“慢”,从心,从曼,“曼”意为“延展的”,“心”指“心里的感受”、“感觉”,“心”与“曼”联合起来表示“心里感觉到时间的延展”,以内心的感受为主。所以慢设计强调的只是一种设计理念,而非强调时间。

再设计,由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所提出,它所轮廓的包括一切被已知的事物,对设计理念进行再审视,重新解构为其最舒服、最自然的方法,是对我们普遍的、共享的价值进行再思量,对原有设计的一种批判。同时,它又不同于改良设计,再设计更偏重文化性。

1.2 慢设计与再设计的创意表现

慢设计与再设计的创意表现体现在作品的创造,感受以及反思之中。慢设计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作品中大致可以用:揭示、反映、合作、参与 来体现。在设计过程、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中,旨在改善人与环 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再设计的创意表现形式体现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各方面,如对功能的再设计、对形态的再设计、对审美的再设计、对情感的再设计等等,体现出再设计对承载物的平常而深度的挖掘。

1.3 慢设计与再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本质上,慢设计与再设计的设计行为是有类似之处的,皆是对已知的一种打破和重构的行为。两者都意图对设计本质进行思考,也是对设计使用者价值观的一种灌输,是通过设计作品媒介传播价值观念的行为。而不同之处在于慢设计更多地注重对情感精神追求的回归,如追求与享受、尊崇回归本我。而再设计多体现在一种对前设计的一种批判意义,从而进行重新或增加意义界定。两者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我们不妨把二者进行联系综合的看待和剖析。

2 “再设计”与“再设计”的存在价值

2.1 社会存在价值

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有一个巨大的趋势,当更快、更强的社会认同感强烈地占据了思维的上风,如何做到更好,更精致的方式动摇了我们对品质的追求,于是快文化的出现和风行并非偶然,不同的认同价值观导致了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办事方式的本质区别。

慢设计与快设计的出现体现的价值观正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柔和的调和剂,它们在无形中融入生活中,工作里;正如埃尔多·索色斯所说:“当设计开始于产品进入家庭、街道、城市、天空、人体和心灵时,当产品在我们生活中成为可视的、物质的、可感的形象时,设计便开始了”。设计并不以新产品的诞生而结束,而恰恰开始于产品诞生的瞬间。再设计和慢设计被重新定义和赋予的使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环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对原有的价值观的反思,是对当代快速生产,快速消费活动的缓冲。

2.2 情感存在价值

层出不穷的新设计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趣味,也满足了我们被诱导和刺激的占有欲。快速的新设计使我们来不及与拥有的事物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产品与我们短暂的交往使之不再有符号性,不再记录我们的情感。我们与拥有的事物之间难以建立一种相对恒久的生活方式,也很难获得可以在产品选择上被显示的存在感。而“再”是一种审视,也是一种重生。审视早已被界定的,对单调日常的大胆唤醒,“慢”是一种解放,也是一种修正。是对认知的修正,思维的修正。

再设计与慢设计存在的情感价值就在于它们回到设计的存在问题:以人为本。设计源于生活,它改变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一切设计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设想和憧憬,使人的精神情感生活变得丰富、充实,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消费者精神和情感需要的设计拉近了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同时也是未来设计的总趋势所向。

2.3 设计存在价值

回到设计本身。再设计与慢设计对于设计本身来说它们的存在价值又是什么。前面说到,再设计并非等同于改良设计,但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而存在。就本身的存在使命来说,再设计与慢设计的出现和兴起不断督促着整体设计方向走向更贴近生活,解决遇到的难题。如同原研哉所说:“设计的实质在于发现一个很多人都遇到的问题然后试着去解决的过程。”再设计与慢设计正是鞭策着设计,同时感染着设计,或许影响设计的发展将使其参与者一次次地遇到对设计意义的思考。

3 “再设计”与“慢设计”的价值观思考

3.1 对设计理念的再审视

“慢”是—种责任,“再”是一种批判。它们皆倡导更少,但更好的理念。设计师与生产者需要为文化与社会负责,这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慢”是对事物的“本”与“末”的再认识,在嘈杂的设计世界里,原本设计中最本质的目的甚至往往被忽视,取代的是对于情感、喜好、艺术、吸引力等等附加价值的过分追求,经久耐用甚或成为获取利益的阻碍。通过简约、温暖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返璞归真的状态,也使人们获得由内到外的平和心态。当设计介入到做东西当中,和它同为一体,设计便不再仅仅是设计,而是激发造物者本身无限潜能的无形力量。

3.2 对基本设计的再回归

不论是“再”,还是“慢”,皆是提倡对“旧”事物的新看法。浮躁的社会心态让设计速度加快,却有速度无效率。大量的设计时间被低效率的消耗掉,真正用于对确定目标进行推敲和深化的时间往往不够。今天的设计师创造的焦点可以集中在产品的式样和装饰上,这些创造往往作为商业阴谋的一部分用来掩盖产品的严重同质化,以至于今天我们谈起设计的革新,往往只是在功能、工作原理、机械构造等方面雷同基础上的装饰和式样变化。受众视觉的逐渐疲惫可以从今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极简主义”风格看出,对于一些特性比如肌理、优雅的特性能的欢迎已超越简单的视觉冲击,相比不断给设计做“加法”的所谓创意,极简主义在视觉上所做的“减法”减去了繁琐的外包,还原设计承载物原本的模样,给了受众无限的想象空间,把设计的初衷放大,时刻提醒着使用者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去繁从简”的设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回归对设计的诠释,就是基础设计对设计的重要性。

而若在对待基础设计工作上能得到较好的选材、整合和运作,“令平常未知”,摈弃那些所谓的“刺激”,用明亮的眼睛看待平常,得出设计的新思路,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从零开始是创造,而将已知变成未知也是一种创造行为,再把设计作为一种载体加入新的构想、新的创意和新的观念,去创造符合于时代发展的生存方式。

3.3 对当代设计的再思考

当代设计的发展面临着众多考验,随着人们对审美、情感、功能各方面的认知提升,给设计从业者的考验也随之增加。同时,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消费观与艺术创造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再设计”与“慢设计”的发展趋势贴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当代设计研究范式的转变是顺应市场需求和人类社会进步的, 这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设计伦理道德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与生产者需要为文化与社会负责,赋予设计一定的精神指引,让设计引领社会进步发展。而“再设计”与“慢设计”提倡的回归和慢生活理念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是社会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虽然是“回归”回到基础,回到原点,但当代设计基于社会大环境下承载的应是更多的责任。作为当代设计从业者,需要用更宏观和缜密的研究思维,认知到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当代设计正在从单一的人文学科向更全面的社会学科转变,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力戒浮躁,静心思考,在当代设计不断走向审慎而负责的创造道路上,设计者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4 结语

论设计色彩的商业价值 篇7

“没有色彩的设计是缺少生命力的”。作为最清澈的视觉语言, 作为最积极的视觉要素, 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 并处处彰显着商品的魅力。色彩在产品、包装、平面、服装等各种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附加值, 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鲁道夫·阿恩汤姆在《艺术与识知觉》中说到色彩时有一段论述:“说到表情的作用, 色彩却又胜过一筹, 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 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都望尘莫及的。”色彩本身并没有灵魂, 它只是传达一种物理现象, 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 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 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这种视觉经验让人们对不同的色彩有了不同的联想以及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红色会给人兴奋、快乐的感受, 产生温暖、热烈的、欣欣向荣和喜庆的联想;蓝色给人宁静、清洁、理智的感觉, 产生对万里晴空、碧波海洋的联想;黄色可给顾客一种庄重、高贵、明亮的心理感受;绿色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色彩, 被认为是春天的代表, 能使人联想到广阔的田园和牧场;红橙色使人感到成熟的瓜果而产生甜的感受;紫色给人的情感是高贵、娇艳与幽雅;白色能够使人联想到诚实、清洁、神圣、品质优良。设计师们在设计中遵循着色彩的传达语言和效应, 为商品提供一个无声的推销员。

有一位美国人亨利, 开设了一家餐馆在闹市, 服务也热情周到, 价格便宜, 可是前来用餐的人却很少, 生意一直不佳。一天, 亨利去请教一位心理学家, 那人来餐馆观察了一遍, 建议亨利将室内墙壁的红色改成绿色, 把白色餐桌改为红色。果然, 前来吃饭的人士大增, 生意兴隆起来了。亨利向那位心理学家请教改变色彩的秘密, 心理学家解释说:“红色使人激动、烦躁, 顾客进店后感到心里不安, 哪里还想吃饭;而绿色却使人感到安定、宁静。”亨利忙问:“那把餐桌也涂成绿色不更好吗”, 心理学家说:“那样, 顾客进来就不愿离开了, 占着桌子, 会影响别人吃饭;而红色的桌子会促使顾客快吃快走。”色彩变化的结果, 使饭店里的顾客周转快, 从而使食物卖得多, 利润猛增。

色彩作为给人第一视觉印象的艺术, 色彩语言不仅要发挥形象色彩的传达功能, 把握住形象色彩的视觉冲击力, 更应注重形象色彩的情感力量。运用恰当的色彩能够体现和诱发消费者的美好情感, 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表达消费者的情感心声, 真正地感染消费者, 达到激发起购买欲望的目的。

每逢夏日的中国商业城市, 被世界两大饮料巨头给渲染成红、蓝两种色彩, 一边是“百事可乐”的蓝色风暴瞬间引爆, 一边是“可口可乐”“要爽由自己”的红色宣言;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我们的周围, 就会发现很多商店的门头或路牌广告, 不是百事蓝色风暴, 就是可口可乐的红色宣言。而且, 几乎所有的冷饮店冰柜上也是被两乐的广告所占据。在我们的周围时时充斥着红蓝两种色彩, 好像我们喝可乐只有红蓝两种选择。“可乐我要蓝色的。”这是百事路牌广告上的广告语。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 红色元素的应用象征着可口可乐“要爽由自己”的价值诉求。百事明星们更是第一次以彩蓝色的造型染发出现在广告中, 并且彻彻底底从头蓝到脚, 完美符合了“百事蓝色风暴”的全新广告语。

从“两乐”的红蓝广告大战中, 我们看到了色彩在营销中的作用。色彩营销将传统的灌输手法表现成无形的却又非常有效的沟通, 很自然地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如今这样的时代, 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以色彩设计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已经是非常普遍了, 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和企业以色彩作为名牌战略的重要手段, 营销专家早就提出过, 在商业上, 色彩是第一卖点。在商品展览柜中, 如果你的商品在色彩上没有取悦顾客, 哪怕商品质量再好, 也会削弱它们的风采。色彩是一把打开消费者心灵的钥匙。好的色彩不仅可以向消费者传达商品的信息, 而且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美国有一种理论叫“七秒钟色彩”, 即对一个人的认识乃至对一件商品的认识, 可以在七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状留在人们的印象里。色彩是产品最重要的外部特征, 它给产品所创造的低成本高附加值作用是惊人的。同样一种产品, 色彩上的差别往往使其在档次、价格和受欢迎的程度上截然不同。漂亮颜色的东西看起来好像质量高一些, 这就是色彩的功效。以“色”悦人的营销法则, 就是要应用色彩与人们心理感受的紧密关联。这个“七秒钟色彩”能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色彩在设计中所承载的商业功能。

德国的心理学研究显示, 消费者的色彩感觉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主观情绪。色彩甚至会对人的心血管、内分泌机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影响。国外产品之所以看起来品位更高,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外观及包装使用了美丽的色彩。瑞士雀巢公司的色彩设计师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 他们将同一壶煮好的咖啡, 倒入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咖啡罐中, 让十几个人品尝比较。结果, 品尝者一致认为:绿色罐中的咖啡味道偏酸, 黄色罐中的味道偏淡, 红色罐中的味道极好。由此, 雀巢公司决定用红色罐包装咖啡, 果然赢得消费者的一致认同。所以说, 色彩和人们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紧密相连。如今,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 色彩成了区分不同产品, 甚至增强对产品记忆的一种有利手段, 特别是一些品牌产品, 成为决定竞争每种品牌彼此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在国际化经济不断接触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多的体现一定的商业价值, 希望自己的产品和企业走“品牌战略”“名牌战略”, 不管是品牌也好还是名牌也罢, 色彩应该是他们宣传中的不可缺少的商业价值因素。实际上, 色彩在品牌策略中可以很好地起到识别性作用, 这种识别性就使得色彩具有了附加值, 从而具有商业价值。作为企业家和设计师都要认识到设计色彩的商业价值, 才能做到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的附加值, 才会使得自己的产品或设计在商业竞争中走不败之路。

摘要:设计色彩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作为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 有其自身的色彩表情, 在设计中它对人们的心理以及情感因素有着紧密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色彩在商业设计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本文从色彩对设计的影响入手, 通过实例分析来阐述色彩的商业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设计色彩,视觉语言,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汤姆.《艺术与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设计的价值 篇8

1.1 什么是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 一般是指在由明入清期间, 继承了宋元家具形式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日用居室类家具, 多采用紫檀木、花梨木、红木、铁力木、楠木等优质木材为主要材料。一提到明式家具很多人会认为明代家具就是明式家具, 其实不然。明代家具多以时代划分, 他种类繁多,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明式家具属于明代家具的一个种类, 不可以泛泛的理解为明代家具都属于明式家具。将明式家具的年代界限为由明入清是因为在清代家具中, 尤其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许多地方依旧继续着明式家具的生产, 并且流传的家具实物越来越证明, 清初应该是明式家具生产的顶峰时期。

1.2 明式家具产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条件

明式家具艺术的高度发展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明朝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趋于稳定繁荣, 这是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的。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园林的大量兴建从五代两宋时期开始到明代已经达到顶峰。室内装饰的迅速发展导致家具陈设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代时期民间的手工艺不断进步, 锤锻技术已经大为提高与普及, 木工工具种类逐步增多, 使家具的加工制作日趋精细。

在政治思想方面, 朱元璋实行程朱理学继续被尊奉为官方学说。一些文人不愿与政治合谋而被杀。在多次的文字狱中一些文人通常会莫名其妙的因为一个字而被杀害。大批文人墨客为了自保而远离朝政, 一些文人聚居在当时经济发达的江南苏州一带, 经常做着品评书画、收藏古玩和研析家具等事宜, 如唐伯虎, 文徵明等人。这些历史条件导致明式家具的设计者多为一些文人雅士。初见明式家具通常会给人一种不太起眼的感觉, 但只要你细细品味就会觉得他的好多细节都值得去再三推敲、欣赏有种回味无穷的魅力。

2明式家具的分类及其特色

2.1 明式家具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五大类:

①坐卧类:有凳、墩、椅、床、榻等。②承具类;有几、桌、案等。③皮具类:有盒、匣、箱、柜、橱等。④架具类:有面盆架、镜架、衣架等。⑤屏具类:有砚屏、炕屏等。

2.2 明式家具的特色

明式家具造型多为简练, 形象质朴浑厚, 结构做工雅致、精巧但很简练。家具的整体突出木材天然纹理, 不添加繁琐装饰, 注重实用、美观等特点, 具备了意匠精、材料美、结构巧、工艺强等因素。因此明式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明式家具的艺术特色可以用简、厚、精、雅四个字来概括。

3明式家具蕴含的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的参考价值

3.1 充分展示自然美, 突出环保

明式家具多采用花梨木、紫檀木等一些硬质木材, 用比较精细的圆形杆件作为家具的主要部件, 其结构构造有着非常显着的特点。而且明式家具通常不会刷漆, 处理方法多采用擦蜡。明式家具的构件为了突出了木材纹理的天然美大多不作雕饰采用通体光洁的设计手法。明式家具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整体不用钉子少用胶, 采用卯榫结构。卯榫结构不受潮湿或者干燥的影响, 其坚固性可从这些历经百年历史的家具中清晰可见。可以说这一工艺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 更体现了现代人所追崇的环保。

3.2 考虑以人为本, 突出实用性

明式家具一些关键部位的尺寸, 都是根据人体的尺度, 经过认真推敲后确定的。例如:弯曲的靠背、圈椅的扶手、适度的脚踏等等。明式家具的各种曲线造型非常引人注目, 其中各种不同的“S”形靠背曲线, 曾被西方科学家誉为东方最美好、最科学的“明式曲线”, 因为人体脊柱的侧面在自然状态下呈现S形, 明式的座椅把椅背做成与人体脊柱相适的S形曲线, 使之具有近于100度的倾角。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缓解疲劳。在适应人体使用功能的同时, 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造型特色。同样, 在床类、桌类、柜类、架类等明式家具的设计中也体现出了设计者对人体尺度的重视。明式家具的这一特点给我们现代设计带来了启迪, 设计不能一味追求美观而忽视实用。要时刻牢记他的出发点是为人设计, 舒适度是要首先考虑的。

3.3 简洁、大方、舒适充分展示出一种现代的简约美

明式家具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基, 他多采用繁简对比、虚实对比等手法, 创造出了具有简洁特质的底蕴, 家具的整体给人一种端庄、隽永的美态。①造型方面, 明式家具摒弃了复杂的雕刻多使用简单而流畅的线条, 给人以一种简约、轻松、柔美的感觉, 他合理使用人体工程学、力学、美学与功能尽可能达到完美统一。②结构方面, 明式家具体现出古代匠人的科学严谨态度, 卯榫结构的构造方法, 使得比例协调、柔美与刚直相宜。③装饰方面, 明式家具装饰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结构装饰”。结构装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家具的结构构造的特点及家具结构部件的装饰性。明式家具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少而精, 以少胜多, 线脚简练细致, 朴实无华。现代人的生活繁琐、忙碌, 他们对设计的追求日趋简单、自然。

作为当代设计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追求自然的设计原则, 摒弃雍容繁琐的设计枷锁, 针对相应需求的人群设计出满足人们最初感性、本性与理性的设计作品。这也是明代家具对于现代设计的一种启示。

4结语

明式家具作为我们人类的瑰宝被保留、研究与学习。我们在感叹古人智慧与工艺的同时应该有所更深刻的感悟。在分析明式家具的特点时对我们当代设计的启迪是不可小觑的。

摘要:通过对明式家具的历史背景、分类特色等浅要的分析, 总结出明式家具蕴含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明式家具,特点,设计理念,卯榫结构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第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13.

[2][美]金伯利·伊拉姆.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研究[M].李乐山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设计的价值 篇9

关键词:花鸟纹饰,现代设计语境,传承发展

0引言

花鸟题材是陶瓷传统装饰的重要门类。从东汉青瓷的抽象孔雀纹饰便开启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唐代花鸟纹饰的大量运用、宋代花鸟纹饰题材和内容的创新丰富、元代花鸟题材的进一步推进、再到明清花鸟纹饰更是占据了瓷器装饰的重要位置, 其工艺水平达到历代的巅峰。花鸟纹饰以令人乐此不疲的题材内容、 绚丽多姿的装饰图案和色彩语言, 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审美意趣和独有的文化内涵, 是我们研究古代物质精神文明的信码。在现代设计语境下, 瓷器传统的花鸟纹饰在面临时代洪流冲击下又如何的传承发展, 焕发新时期的艺术风采, 值得我们对此深入的研究。

1明清瓷器花鸟纹饰分析

1.1题材特征

明清瓷器花鸟纹饰在题材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 明清瓷器花鸟纹饰在主题上出现空前的大融合。 历史的沉淀、明清市民文艺的蓬勃发展和工艺品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给予明清瓷器花鸟纹饰以题材表现的丰富性。这时题材大致有:凤纹、鹊纹、鹤纹、鸳鸯纹、鹌鹑纹、 鹰纹、鹭鸶纹、雁纹、雉鸡纹、翠鸟纹、鹦鹉纹、绶带纹、 黄鹂纹、白头翁纹、燕纹、鹦鹉纹、鸡纹、蝴蝶纹、莲花、松竹梅、牡丹、团花、三秋花草和折枝花果等。甚至在明中后期的青花瓷器上, 还出现了较为罕见的海东青、猎犬纹饰。另一方面, 瓷器花鸟纹饰由植物纹饰过渡到以动物为主体表现的主题纹饰。而花草纹饰则退居其次作为辅助纹饰常置于瓷器的口沿、颈部、肩部或底部作为主体纹饰的陪衬。

1.2审美特征

中国花鸟纹饰以关照万物的情怀, 提取自然界和生活中有意趣的形象,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明清瓷器花鸟纹饰更是历代视觉符号的延伸、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展现, 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和时空观。 审美特征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

1.2.1意蕴美好

“生命繁衍、祛灾祈福、富贵荣华、长寿平安、功名利禄、文人高洁”是明清瓷器花鸟纹饰最普遍、最重要的审美理想, 清代瓷器甚至强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明清瓷器花鸟纹饰通过对内容的巧妙构思, 运用 “谐音、 象征、比拟、隐喻、寓意”的艺术手法形象而有趣地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比如:喜鹊钱币 (喜在眼前) 、鹭莲芦苇 (一路连科) 、獾与喜鹊 (欢天喜地) 、鸳鸯莲子 (鸳鸯贵子) 等。此外, 对“数”的运用上, 从一到十、从千到万, 也是数数吉祥。

1.2.2含蓄性表达

明清花鸟瓷器纹中有意, 以纹表情。这种“借物言志, 寄情于景”的含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特征。

明清瓷器花鸟纹饰虽然视觉观感热烈, 但与其说是对自然的欣赏留恋, 更不如说是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对美满的期盼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欣赏精美画面的同时, 委婉隐约的艺术手段将精神诉求有力地传递给观众, 给人以感染和满足。

1.2.3花鸟纹样“神似”的追求

明清瓷器花鸟纹样秉承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 在纹样造型上追求“神似”而非西方美学的“形似”。造型上不在意纹饰多一笔少一笔, 或者结构比例是否严格、真实, 而在意是否把对象的神韵气质表达出来, 这种关照和表现方式极具艺术表现张力, 又使纹样带有浓浓的意味。

1.2.4突出的工艺美

伴随历代工艺技术的传承, 使得明清瓷器工艺水平和形式语言上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尤其是清代对花鸟纹样在题材内容上的严格限制, 其工艺的技巧性便突出了出来。花鸟纹饰上, 画工精湛。构图上布局严格工整, 层次丰富多变。以及这时期瓷器斗彩、粉彩、五彩、珐琅彩各类作品显得异彩缤纷。其中既有许多代表性的细腻传神的作品, 也有因为匠意过度而繁缛细腻、奢靡有余, 却神韵不足的作品。

2现代设计语境下瓷器花鸟纹饰的发展

2.1理念更新

2.1.1中国瓷器传统花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协调性发展

当代瓷器花鸟纹样在时代发展中出现了瓶颈现象。 一些设计师困惑于传统瓷器图案与现代设计谁主沉浮的问题。

首先, 两者的艺术宗旨和目的都是一致的, 都是从各自的角度观察、感知美到分析、提炼、创造美。明清瓷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设计”作品, 它在功能和装饰层面上以人为本, 与现代设计呼吁设计的人性化和人情味是相一致的。其次, 传统瓷器花鸟纹饰的构图格律、 对形式感、韵律感等的审美要求与现代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 现代设计重视产品文化价值的表达, 注重产品的文化风貌或文化属性带给比产品自身价值更高的附加值, 满足人类的文化诉求。而明清瓷器花鸟纹样也需要运用现代设计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搭建瓷器传统装饰文化延伸的桥梁, 在新时期展现新的生命力。两者可谓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1.2对明清瓷器花鸟纹饰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设计语境主要指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大环境。它以情感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崇尚人性化、自由化, 呼吁体现多元化、个性和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性。现代设计观念在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上, 主张“中西合璧”。这里应明确:作为设计师在创作上是主动的。设计师应合理地提取传统纹样的精神内涵以及具有象征寓意的文化符号, 在传统艺术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全新功能和形式, 形成基于民族文化情感的现代设计。这是不同文化的珠联璧合, 而非流于表面的生搬硬套。

另外, 设计师也有必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在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做到细分。既可以原汁原味地还原古典瓷器花鸟纹饰的古韵之风和表现手法, 也可以将 “时尚文化”融入瓷器花鸟纹饰的创作之中, 在纹饰和纹饰组织上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趣的作品。因此, 运用多元化思维, 提取精髓、去其糟粕。根据不同场合、 性质和内容决定什么该用, 如何用, 达到瓷器花鸟纹饰在时代性与历史性上的统一。

2.2合理设计

2.2.1明清瓷器花鸟纹样“意蕴”的延伸

前文对明清瓷器花鸟纹样在精神内涵和象征寓意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此加以运用, 在民族审美心理基础上注入新的设计元素, 使传统吉祥观念在现代构成中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例如:作为明清瓷器花鸟纹饰有个很鲜明的特点是“意蕴美好”。设计师可合理地运用“谐音、 象征、比拟、隐喻、寓意”等艺术手法将花鸟图案的象征寓意表达得符合民族审美心理诉求, 容易得到市场的喜爱。例如传统题材的蝙蝠寿桃 (福寿双全) 、喜鹊莲花 (喜得连科) 和公鸡石头 (室上大吉) 、喜鹊元宝 (喜报三元) 等等都是可以运用到现代设计的优秀创作题材。在进行设计时取其“意”, 但是在图案造型、构图和表现手法等外观视觉元素上可以运用现代审美理念将其进行设计“重构” (见图1) , 最终作品在传统和现代上, 在内涵和形式上做到和谐统一。

2.2.2提炼视觉符号和拓展时尚美感

(1) 形态构成

传统形态在当代的重生, 审美意趣上保留一定的传统意味, 而视觉形式上又具有现代的时尚美感。对当代瓷器花鸟纹样“形”和“神”的关系处理也正好延续了中国传统审美对“神”似而非“形”似的追求。

具体操作上, 设计师可以提取明清瓷器花鸟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元素, 既可以用现代构成方法对元素进行“重构”。例如:打散、切割、错位、替换等, 也可以用纹理、材料、抽象、立体化等强有力的现代设计手法进行花鸟纹样的再创造。图1为当代瓷器花鸟纹饰的一些创新尝试。从中可以看到, 它们自身首先具有显著的文化身份特征, 然而在细节上又充满着令人惊喜的“打破传统规则”的亮点, 使作品独具现代审美情趣。 像运用“抽象化”表现手法的瓷瓶 (图1) , 虽然也运用笔墨丹青, 但绝不等同于传统写意, 它并非刻意还原物象表面, 而是在玩味纯粹的抽象形式艺术。在点、线的穿插翻腾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构成法则。笔墨语言和印章点缀的趣味性, 构图的虚实对比、留白处理又将现代感和传统意味有机融合。又如图1中“立体化”表现手法的花瓶, 在款型和花卉造型上延续了传统的中规中矩, 但是其中一个花枝突如其来的立体化跳出了画面, 这种 “逼真”突破了传统画面的平面媒介性质, 让作品生动起来。诸如此类的表现形式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也是和现代人丰富的视觉经验分不开的, 极大的受众接受度为 “传统”和“现代”提供了宽广的创意表现空间。

(2) 色彩表现

中国传统纹样用色上会遵循色彩的政治伦理、习俗和宗教原则, 这也使得传统纹样在色彩配搭上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现代设计中, 可以从传统纹样的色彩体系里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色彩搭配组成“色彩印象”, 与现代感的花鸟图案进行组合创作。例如:青花釉里红瓷是我国瓷器珍贵的品种之一, 它以独特的青、红色系给人一种艳丽与素雅的色彩印象。在进行创作时, 可以保留这种固定的色彩搭配, 配合传统图形元素的各种现代 “重构”设计, 最终作品既带有浓浓的色彩传统情结, 形式上又极具现代构成特征。另外, 也可根据明清瓷器在色彩上给人以“缤纷多彩”的印象特征, 运用到现代构成里, 无论画面是散点构成还是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在色彩填充上表现出丰富和满的感受, 制造出华贵和富丽。

另一方面, 也可以使用“时代色彩”与具有古典表现特征的花鸟纹样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既带有时代鲜明的色彩特征, 又能保留明清瓷器花鸟纹样的艺术神韵。例如: 不同时代会衍生出很多流行的色彩搭配。比如近些年的 “清新”风格, 主要由鹅黄、嫩绿、蓝色和白色组成, 它的组合给人一种明媚、清爽新鲜、干净利落的感受和印象。 它若与一些传统的花鸟纹样进行搭配, 便可制造出既古典又透露着清爽气息的当代瓷器作品, 也有利于家具整体风格的搭配。

在当代瓷器的色彩运用上, 还需要注意地域、对象、 季节与环境的因素, 根据不同需求, 在色彩上灵活处理, 这是瓷器花鸟纹样在传承发展中时代和市场的要求。

(3) 构图形式

现代构成手法多样, 可使单体或组合的花鸟纹样依据创意法则制造出很多带有现代感的、完整的画面效果。 比如:

在构图上针对单体花鸟纹饰的构图, 可用到对称、 渐变、发射、群化等方法;而针对组合图案的构成, 则可用到分割、重复、变异等方法。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组合搭档, 需要根据画面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的处理。我们以水波纹举例。例如图1中运用“分割组合”表现手法的陶罐。水波纹是传统纹样里常见的装饰元素, 在充满现代感的构图里, 罐体被大面积的黑、 白、灰色块所“破坏”分割, 里面的水波纹也形成了不同的明暗深浅变化, 作品既统一、古朴又不循规蹈矩。

水波纹还可以运用现代构成技法, 在构图上形成大小、方向、排列的变化和对比, 也可以作为其他图形轮廓的填充, 还可以像图1中“镂空”的表现手法, 甚至运用对称、渐变、发射、群化等现代构成方法和构图特征来组织画面。现代构成与其说是一种法则, 还不如说是灵活而有效的思维方式, 合理运用便可在传统和现代中制造出千变万化的创意作品。

2.2.3对设计新动向的及时把握

现代设计理念基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调整发展中。例如:陶瓷设计在当下除了单一的产品设计外, 还具有整体环境下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对此, 设计师不再仅仅关注于一件产品的花鸟纹饰风格, 而是要对整体环境风格有所把握。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使瓷器花鸟纹样在整体设计上做到层次丰富、与环境协调一致, 使设计在特定环境中画龙点睛, 营造古典的情韵。 另外,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让“东情西韵”在形式和内容上融为一体。

3结语

明清瓷器花鸟纹饰传承着历代瓷器花鸟纹饰的成就, 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发展至今, 在现代设计潮流的引领下, 设计师应积极地用现代设计文化探寻花鸟纹饰与当代受众之间有效的沟通语言, 设计出满足广大受众对时尚和个性化审美风格的现代瓷器产品, 提高中国作为“瓷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花鸟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2 (11) :2-6.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3]洪瑶.论都市情境下青花瓷艺术形式与内涵发展潮流[J].中国陶瓷, 2013 (4) :80-82.

[4]刘新园.明宣德官窑蟋蟀罐[J].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2:19-21.

[5]李祥仁.明清瓷器装饰与信仰民俗[J].东南文化, 2000 (9) :102-103.

[6]陈玮.中国瓷器色彩的发展与演变[J].当代艺术, 2009 (3) :77-78.

[7]郑铭磊.混搭艺术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2013 (4) :138-140.

[8]邱元红, 洪超.论现代陶瓷设计艺术的观念[J].中国陶瓷工业, 2011 (2) :50-52.

设计的价值 篇10

一、视觉的传达价值

当人们穿梭在各类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商品中, 由于商品种类繁多, 购物时间有限, 致使人们无暇仔细审视每一件商品, 而往往被那些色彩优美的包装所吸引, 将购买目标锁定在那些包装抢眼的商品上。可见,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和表现力, 能有效突显出产品的个性特色, 使其在纷繁复杂的商品中脱颖而出, 吸引人们惊羡的目光, 诱发人们产生浓烈的兴趣, 激起强烈的购买欲望。

人们在选择商品时, 潜意识中形成了依据色彩来判断和感受商品的心理。倘若色彩搭配或应用不当, 将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形象的认知产生偏差, 减弱购买欲望;反之, 若色彩搭配或应用得当, 则会美化商品, 给人们在情感上形成一种最佳视觉效果, 增强消费者的审美愉悦感, 以此来打动、吸引消费者, 激发消费者去判断、去联想, 进而诱发消费者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最终实现购买行为的目的。可见, 色彩运用的好坏, 将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购买行为。

二、产品印象的传达价值

在包装设计的诸要素中, 色彩是最能快速传递信息、表达情意的因素, 它能有效唤起人们情感的联想, 引发心理上的连锁反应。由于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独有的印象, 而这种印象又深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这样人们通过长期生活体验的积累, 便赋予每种色彩以固定的情感。当看到某一种色彩时, 就会自然而然引起它所对应的情感, 这种色彩的情感性使得人们在看到外包装的色彩就能基本联想到内部商品的特征。

人们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 使色彩与商品内容的属性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每种商品在消费者的印象中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概念色”“形象色”“惯用色”。因此, 消费者仅凭包装的色彩就可对商品进行视觉上的判断, 例如, 当人们看到橙色就会联想到橙汁, 绿色联想到水果和蔬菜, 深褐色联想到咖啡饮品, 这些都成了消费者判断商品性质的一个特定符号。通常人们在逛超市时, 也是凭借这种特定符号快速判断出所需之品的位置, 如一般清洁剂类摆放在冷色系列货架, 食品类摆放在暖色货架, 化妆品类摆放在清新高雅的色调, 以上所述便是产品印象传达价值的体现。

三、产品性质的传达价值

经过人们长期视觉经验的积累, 在消费者心理已形成一些色彩固有的风格特点, 致使色彩在包装的信息传达中, 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情绪, 唤起人们的情感联想, 当人们看到那些特定符号后, 大脑中马上会感受出产品的新鲜、美味感, 或者感受出古典的、现代的、时髦的、自然潇洒的、温暖清爽的印象。因此, 外包装的色彩决定了产品的性质及风格, 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商品性质与消费者心中牢固色彩印象的紧密联系, 是存在于消费者一种无意识状态之下, 是一种自然的识记转台。因而, 它容易给消费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久而久之, 便使得人们在色彩与商品属性间形成一种潜在的对应关系, 不同性质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都有其根深蒂固的惯用色, 进而使不同的色调体现出不同的产品性质, 每一种色调都代表一个主题, 体现一种商品特性。因此, 不同的色调产生不同的商品属性, 很直观地突显了产品的性质, 为产品提供了一个无声的推销, 让消费者从心底里热衷于此产品, 不需过多的广告宣传, 这便是色彩对于产品性质的传达价值。

四、企业形象的传达价值

色彩对于包装设计而言, 不单是产品的外部装饰, 除了能装饰美化产品外, 还是企业传达信息、树立形象的重要媒介。包装色彩的设计与企业识别系统和品牌标准色的有效组合搭配, 可获得信息的传达和促进销售, 提高企业形象的双重效益。色彩可用来代表生产商和品牌, 有助于商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并区分出同一系列产品中成分、口味不同的各个种类, 此外, 色彩更是增强对产品记忆的一种有力手段。

色彩是决定各品牌之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可使企业获得更多商业价值, 许多产品种类繁多的大型企业为了突显企业形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包装设计中常以企业的识别形象造型和形象特色为基本设计要素, 以使不同种类的产品包装具有统一的画面和色彩, 从而具备共同的识别性, 增加意想不到的附加值, 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色彩可起到烘托主题、装饰美化产品以及便于消费者识别产品的功效。在产品包装设计中, 色彩是产品外在形象最重要的因素, 是商品的直接广告, 也是最能打动人心, 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要深层次挖掘色彩的商业价值, 借助人们潜意识中对色彩的认知, 依据商品的用途、价值含义、市场定位等。把握好色彩在商品中促进消费的功效, 来优化产品设计, 提升销售业绩, 增强品牌竞争力, 提升品牌形象。

摘要:在商品营销活动中, 包装是商品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因此, 包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能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 在影响包装设计的诸因素中, 色彩则是最重要的, 倘若色彩搭配或应用不当, 将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形象的认知产生偏差, 从而减弱购买欲望, 反之, 则会美化产品, 使产品有较大的增值。本文着重剖析色彩在视觉传达、产品印象的传达、产品性质的传达以及企业形象的传达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设计色彩,包装设计,影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光义, 耿燕.包装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继渝.设计色彩[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产品设计的情感价值分析 篇11

【关键词】产品设计 外观价值 交互情感

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赋予产品的功能也日益增多,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类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都趋于雷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选购产品时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产品设计者随之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产品设计的情感上,更加重视产品自身的情感及消费者的心理反应及情感。

1 产品外观设计的情感价值

假如一个产品能从外观上引起使用者的良好感情,能表现出人和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就能使使用者对高产品产生认同感。产品的外观情感主要是给使用者带来力量感、信心、感性、安全感、独立感、新奇感。

1.1 造型情感的价值

造型设计主要是在使用方式上提倡情感设计,目的是给消费者带来便捷、轻松之感,在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将情感因素贯彻到产品的使用方法上,提高产品的人性化,让产品造型更易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也更便于消费者使用。在消费者认知该产品之前,通常会产生一种期望。每个消费者都会依照以往对该类产品的经验构建出对该产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观的概念,例如“张扬个性”、“如何使用”、“造型怎样”、“功能怎样”等。

所以,怎样抓住使用者的情绪与感觉,并将该信息变为恰当的产品设计元素,借助推理与隐喻原理体现产品信息,确保设计的产品造型最大程度地复合消费者的意象,甚至超越消费者期望,让其有“眼前一亮”的惊喜,是产品设计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当然,设计人员也可把自身的情感以产品形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消费者一种诱导。特别是创新产品造型的能力,借助体面、色彩、线条等视觉因素客观地表达出来才能被消费者感知。

1.2 色彩情感的价值

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是重要的产品要素之一,合理运用色彩情感可在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其实产品设计中的色彩传递给消费者的不单是视觉美感,更承载着使用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还涵盖了环境文化给予的文脉内涵。随着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色彩在产品设计的造型设计中的积极作用更加突出。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很多观念都可影响我们对色彩的评价,比如意象、偏见、嗜好。如果说每一种色彩都是一种观念的话,那么多种色彩相互搭配,就是从色彩观念延伸出来的多种观念,也可叫做色彩联想。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从一个特定的色彩联想到一种情感或观念,比如看到白色就可联想到单纯;看到红色就可联想到激情。该类抽象联想,假如变成了共识的反应与联想,就会使一些专有表情得以固定,并逐渐构建起其专属意义与概念,代表了一定的色彩感情。借助色彩一项,可准确确定特定产品色彩的意象与感觉。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有两个用途:①美化产品。②色彩是产品设计的重要要素,可传递产品的某些功能信息。在产品外观设计中,应将质量、色彩、形状和环境、机器、人的实质内容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理想的造型,给消费者带来舒畅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体现是不尽相同的,产品的色彩设计一旦缺乏情感就给消费者留下冷漠、肤浅之感;如果设计中所选用的颜色和环境不搭配的话就会失去吸引力。全面分析产品在怎样的环境中使用,才能实现环境与产品色彩的和谐搭配。

2 产品体验过程中的交互情感价值

在詹姆斯·吉尔摩与约瑟夫·派恩二世所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其实也是商品的一种,只要能让消费者灵魂与身心都能感受到愉悦的体现,都有经济价值。消费者在产品体验中的交互情感,是产品和消费者相互作用中消费者产生的心理知觉,比如消费者的感官体验情况;设计人员赋予产品的价值和意义;产品自身引起消费者的情绪与感觉。产品体验的交互情感可是潜在使用者借助产品广告等形式接受到产品信息后和产品之间进行的交互,还可是使用者借助对产品的使用、试用和产品之间进行了交互作用。我们可将产品体验过程中的情感交互分成两层:非物理性情感交互及非工具性情感交互。工具性交互是指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和产品之间发生的交互情感。比如,使用者用遥控器更换电视变化音量或频道。非工具性情感交互,是指借助使用产品达到特定目的的无关交互。比如出名产品表面,敲击产品外壳等。非物理性交互是指预期、回忆、幻想特定产品和消费者交互及相互后出现的结果。比如,消费者在使用快速榨汁机前,其会对操作该榨汁机的效果有所预期:可在两分钟内尝到新鲜西瓜汁的味道。借助脑科学与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特定产品体验有机结合可以得出,产品消费者在使用产品后是否对产品产生依恋感。

总之,在物质丰盛的当下,人们挑选同类产品时更注重产品的情感价值,只有能满足消费者心理及生理情感的产品才更容易得到其认可。因此,产品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应全面分析产品的外观情感与交互情感两方面的价值,尽量设计出最贴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立杰.产品设计的情感表现[J].网络财富,2009(10).

[2]游凯.浅析产品的情感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01).

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价值取向 篇12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 日用陶瓷设计作为一种媒介, 在新时代的诉求下, 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总的看来, 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以实现赏用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以实现调节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以实现引导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

一、基础——以实现赏用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

虽然设计物装饰功能的重要性在工艺美术运动伊始已被威廉·莫里斯纳入思考的范畴, 但直到后来的包豪斯和罗森塔尔的灵魂人物沃尔特·格罗佩斯才把设计物的审美和实用双重属性结合起来[1]。格罗佩斯认为:“功能的合理只是使用价值所依靠的创作过程的物质方面。其另一方面, 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要求, 是与物质方面同等重要的。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生活本身的统一体中找到根据。”[2]审美和实用的结合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也一直是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日用陶瓷必须要做到赏用结合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但在现代社会文化与环境的诉求下, 赏用结合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变化。

在日用陶瓷的使用功能方面, 细化符号识别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需要。现代日用陶瓷的器形式样种类繁多, 但器形的使用流程却必须适合于人们的习惯。那些样式优美, 但使用起来相对别扭的器形永远不会是一个时代的主流产物。要做到造型优美, 使用流程又相对清晰的日用陶瓷设计, 就必须要求陶瓷器物本身的语言要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其使用方法, 而这种语言的传达, 是通过符号识别来实现的。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成器物群的单个物件的功能必须明晰。比如一套咖啡具, 咖啡壶在造型和大小上面都与奶缸有所不同, 这是咖啡壶本身的符号识别要求所决定的。二是器物盖口的开合标识必须清楚。现在陶瓷器物造型多样, 盖和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时与传统的造型结构有着极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器物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开合引导标识来引导消费者正确地使用。三是与使用相关的标识越来越细化, 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心。现代的设计无疑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减少使用过程中的不足。比如四个造型和色彩都一样的茶杯, 为四个坐在一起聊天的人服务时, 常有拿错杯子的现象发生。那么四个杯子的造型、纹饰和釉色等的差别将会解决这一矛盾, 这也为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在审美方面, 现代日用陶瓷设计将会进入一个不只限于视觉审美的时代。日用陶瓷在大多数时间里, 没有处在使用状态下, 没有与人发生互动。在这种情况下, 它充当的是一个装饰用的陈设物品, 这也是在过去很多年里, 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视觉审美功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就算是一段时间不长的休息, 也追求要有很高的质量。日用陶瓷产品恰恰是在这一小段时间里, 在使用状态下为人们服务的。使用过程中的手感 (触觉) , 将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课题。现代陶瓷材料的进步, 使瓷器、陶器和炻器都成为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重要品类。对每一种材料的合理利用, 和对釉的合理选择, 将会带来一顿丰盛的触觉大餐。此外, 其他感觉, 如听觉和联觉, 也将会纳入陶瓷设计的思考范畴。

总的看来, 赏用结合的日用陶瓷设计将会一直是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设计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基本属性所决定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其体现方式也在演进。

二、发展——以实现调节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

设计作为一种媒介, 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对各个矛盾的调节, 已经是现代设计的一大主题。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环境, 要求现代日用陶瓷设计必须发挥其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生产和使用的调节、对环境的调节两个方面。

(一) 对小关系的调节——对生产和使用的调节

陶瓷制品的物质性决定其生产必然受限于相应的规律, 同时在生产的组织过程中, 也会出现很多相应的矛盾。当几种矛盾同时存在时, 必须通过设计来解决, 以达到相对的平衡。在日用陶瓷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中, 一方面强调整体都是由各要素构成的, 另一方面又要求对每个子系统都必须从成分构成、结构、相互联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从而进行调节。当然怎么样做到利益最大化, 一直是日用陶瓷设计的一个研究课题。

现在是一个服务型经济的时代, 设计产品能否很好地为人们服务——为人所用, 是权衡一个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所关注的不仅限于使用方便与否, 而且重点在于关注在使用过程中, 产品是否能很好地与使用者发生互动关系。在艺术设计领域, “体验”这个词已经非常时髦, “体验设计”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让人们不知不觉地享受于使用物品的快乐中, 体验设计将成为设计发挥其调节功能的不错的方法。试想, 进入一家餐厅, 点了餐以后的那十多分钟, 顾客们是怎么度过的?如果这时顾客们发现餐桌上面的餐具可以随意组合成新的式样而乐于其中, 这也减少了等待过程中的几份无聊。

产品造型107

当然生产和使用这两个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要真正体现设计的价值, 要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和研究。

(二) 对大关系的调节——对环境的调节

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促使在不断地改变自然, 设计作为改变自然的一种手段,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使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必须面对的话题, 不但包括自然环境, 也包括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

陶瓷材料, 与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有机材料相比, 有很多优点, 但还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利用,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至少不能让它成为第二个“石油”。面对此问题的提出, 对陶瓷矿石资源的有计划开采固然是一个解决方案, 但怎样利用好资源才是现代陶瓷设计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对先进工艺的运用, 对合理结构的构思, 对器物品类的优化组合, 都将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使用物品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和群体中的人, 而物品本身与周围其他物品又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人工环境, 这就要求现代的日用陶瓷设计必须立足于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调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所有人的呼声, 日用陶瓷作为一种媒介, 其设计自然也应当承担起一份责任。以实现调节功能的日用陶瓷设计, 体现了设计者对社会的认知程度, 表达出设计者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现代设计师们需要认真对待的设计题目, 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一大主流。

三、开拓——以实现引导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发展, 设计的功能也在一步步扩充自己的领地。设计发展历史证明, 社会要求设计功能出现的顺序是: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调节功能——引导功能。设计的引导功能是通过设计师赋予设计物大量有益且超前的信息, 在设计物与人接触过程中对人的思维观念发挥一定作用, 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目的的功能。与赏用功能和调节功能相比, 引导功能是建立在“构想——设计——引导”这一模式之上的。它需要卓越的设计师在思想中构建一个合理健康的未来社会, 并通过具体设计来引导和促使社会向这个方向前进。它的关键点在于设计者的合理构想, 而着力点在于受众的思维观念, 在日用陶瓷的引导中, 引导的是一种态度。

以此看来, 日用陶瓷设计在实现引导功能时具有先天性的优越性, 它的使用过程总是伴随着一些格调比较高雅的活动, 从而在引导和改变人的态度时, 能较容易地达到目的。作为一个日用陶瓷设计者, 应当对生存环境进行思考, 并为未来的设计找到一个合理的去向。《论语·述而》有云:“游于艺”, 认为人的个人修养在艺术中升华, 这似乎已经给陶瓷设计一定的启示。设计师用艺术的手段把对未来的期望倾注于器物之中, 受众在使用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那一份份伴随着“艺”的关怀和责任, 是发挥引导功效的主要方法。

实现引导功能的设计, 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要求设计师具有更高的智慧。

与其他功能较多使用系统化设计相比, 引导功能更多的需要使用直觉设计, 它不能从社会提供的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 而需要构想。日用陶瓷设计的创意取决于设计者的智慧。

(二) 设计区域在时间上更关注未来。

引导功能的实现, 是处在未来世界的角度关注现今世界, 从而实施引导。未来日用瓷的使用环境与现在将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是在改进现有不足的基础之上发展变化的, 虽然关注未来有点难度, 这一点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 设计者的主要活动应是合理构想并科学论证。

在整个设计的实现过程中, 构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当然它不是空想, 是在构想和论证交互的过程中完善的。

(四) 对设计的认识应上升到哲学高度。

设计的引导功能看不到, 摸不到, 甚至不用心还有可能感受不到, 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受众的。它作用于人的微妙意识和相关思维活动, 一般是在隐性设计中得到体现的, 是在受众对日用器物的观赏和使用过程中实现的。整个过程中, 都将伴随着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环境的思考。

四、结语

在现阶段, 以实现赏用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以实现调节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以实现引导功能为主的价值取向分别属于三个层次, 即基础——发展——开拓。实现赏用功能是现代设计的基础, 当今时代要求现代设计的重心应向实现调节和引导功能上面偏移。当然这三重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 同时具有三重价值的日用陶瓷产品才是今后设计的一大主流。

参考文献

[1]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

[2]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烈.虚拟体验设计的结构层面分析[J].装饰, 2009 (11) :84页

[4]郑朝辉.以日本为例谈环境识别系统和环境的和谐设计[J].装饰, 2009 (11) :120页

上一篇:团队医生下一篇:农村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