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

2024-06-27

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精选12篇)

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强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目的, 将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首先应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主体意识, 帮助他们在民主、和谐, 富于情趣的班级活动中认识自己, 教育自己, 展示自己, 管理自己, 发展自己。

一、以身示范, 发挥班主任的榜样作用

古语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班主任既是班级的“首脑”, 又是学生的楷模, 其言行必然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 班主任必须在各个方面自觉成为学生的“标杆”, 以身示范, 身体力行。

首先, 班主任要以身先士卒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 奉为典范, 并转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底片”。因此, 班主任时时事事都应自尊、自爱、自律,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学生暂且做不到的, 自己要率先垂范, 静默期待。班主任的良好形象无疑会强化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控制力, 同时也会强化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嘉勉的上进心, 从而促使他们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同时, 班主任应极尽教化引导之能力, 以真善美的追求和理想熏陶学生的心灵, 修正学生的习性。在班集体建设中, 应大力营造优秀的班级文化氛围, 使纪律要求和行为规范成为学生追求人生目标的自我诉求, 使刻苦学习和品德修养成为学生丰富人生积淀的自我意愿, 从而达到学生自主管理与班级管理相辅相成、学生自律与班主任他律相得益彰的最优化的育人境界。

二、民主管理, 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不言而喻, 只有在追求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中, 才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真正形成。因此, 班主任首先要张扬民主作风, 倡行民主管理, 要给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理事的平台和条件, 切不可事必躬亲, 越俎代庖。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只会束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无所事事”, 使班集体缺少生气和活力, 缺乏热情和动力。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如果长期得不到这种发展的可能, 那么这种能力难免萎缩与退化。因而, 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信任和鼓励, 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策划、去组织、去实践。诸如学校文明活动月评比、大型课间操评比、班级的礼仪与纪律评比等活动,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引导他们献计献策, 身体力行, 满腔热忱、生龙活虎般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班主任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对犯错误的学生, 班主任要站在服务的角度上去帮助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班主任要分析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式, 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和改进方法。特别是在制定班风班规过程中, 要发扬民主, 让学生充分讨论, 充分理解, 形成共识, 共同遵守, 从而实现共同遵守, 共同进步。

三、养成习惯,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和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管理应当发自学生的内心需求。绝大多数学生是乐于遵守纪律, 乐于配合教师工作, 也乐于为集体服务的。只要教育得法, 每个学生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方法是:正面引导, 养成习惯。所谓正面引导, 就是利用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班级要求等规矩规范学生的言行;所谓养成习惯, 就是使在遵守上述规矩的过程中形成思想自觉和行为定势。首先, 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做起, 养成上课前摆放好学习用品、下课后收拾好文具、课堂上认真听讲、放学后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 渐而大之, 推而广之,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其次, 要引导学生养成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的行为习惯。这种源自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醒, 相互鼓励, 更易为彼此理解, 更易为造成友好竞争的态势, 更利于营造团结友爱、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 更利于推动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干部轮换, 培养每个学生的管理才能

学生干部的“准终身制”, 既不利于学生干部本身的成长, 更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而采取干部轮换制则能有效避免上述弊端,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 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 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潜能、锻炼成长的机会。

实行“一日班长制”。在常设班委会的基础上, 设立“一日班长制”。“一日班长”由全班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担任, 一日一换,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当天的学习、生活、活动及常规管理工作的监督执行情况, 可谓当日的小“班主任”。在班委会的帮助下, “一日班长”按时挂牌上岗, 一方面成为了管理者, 对全班学生负有监察的职责;另一方面又成为了全班学生的被管理者, 一举一动都为同学们审视评价。于是, 这种管理和被管理的转化和互动, 无声地推动着学生自我教育的进程。而这, 正是“一日班长制”的理想境界。

让每个岗位都有人管理。学生是集体的主人, 也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主人翁意识时, 他们的责任感才能被彻底激发出来。因此, 班主任应把学生放在集体主人的地位, 在班级管理中设立更多的岗位, 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从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愿望和潜能。班主任可在实行“一日班长制”的同时设置多种管理岗位, 负责纪律、礼仪、卫生、作业以及课内外各种活动等方面工作, 让他们各执其事, 各司其职, 分工协作, 进而形成“人人有职有责, 个个参与管理, 全体团结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

五、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 是一种复杂的自我认识体验。它以自我认识为基础, 通过自我体验获得认识自我的情感动力, 最终实现自我行为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是在教育者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管理模式, 因此也就需要一定的自我管理方法。如果没有具体的自我管理方法的支撑, 自我管理只能止于一种理念或愿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理应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应当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例如, 在情绪管理方面, 学生由于不合理的认知而引起的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此时, 班主任应当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原则, 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包括:一是情绪沟通法——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言语手段和言语手段, 正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正确、合理地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 培养学生“移情”的能力;二是情绪控制法——它主要包括自我暗示、学会遗忘和转移目标三种方法, 旨在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 (诸如抑郁、焦虑、自卑、愤怒、厌烦、恐惧、情绪不稳等情绪) ;三是情绪熏陶法——它能够培养和强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 诸如学会爱与被爱、自信、乐观、幽默、喜悦等, 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等高尚情操。总而言之, 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是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质量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班主任工作应有的内涵。

“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是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与发展为突破口的, 是以端正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的, 是以育人为基本特征, 以培养健全人格, 发展自尊、自强、自治能力为目标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最高境界, 就是让学生自己会管理自己, 自己会管理班级, 进而达到“人人管自己, 个个管班级”的理想之地。

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 篇2

关键词:以人文本 学生 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这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是管理中的首要要素,因而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管理效果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应成为当今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力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处理人与组织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的目标,而是应把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目标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学生的工作为根本。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所有学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2、3]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始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目标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从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满意以满足的心态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而不是放任

管理,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对高校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学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成为国家栋梁的基本潜质和条件,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能激发创造性和自主创新性的氛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就必须走人性化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不可用一种人才模式去苛求学生,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有着眼于未来的宽广眼光和不拘一格育人的胆略。其次是要着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在新形势下,主观上学生群体已经不接受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客观上高校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也不能使这样一种模式维持下去。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数量的增加,个性培养和创新教育日益被高校所重视等,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抓住“ 学生”这一根本,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进行人本化管理,其实是对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发展是时代的发展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3.1 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

高校学生管理,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任何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就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学生对自身所处管理环境的感受,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都是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离开了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洞察和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人需要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3.2 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是指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的精神环境两部分。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以布局成形的姿态出现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容,如建筑物的布局,室外的绿化、美化,室内的整洁、美观、大方等。校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习俗,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文化品味及活动构成的气氛等。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人不仅受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的影响他人和自己。就学校而言,这种对人的发展以及才能的养成产生影响的环境,就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及师生员工的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多元化的学生集

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充分的发挥[5]。在一个健全的集体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意识也比较容易克服。因为集体的影响、优良作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各项活动,积极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才干及特长,使活动和教育融为一体。

3.3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

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主权利。二是要对所有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要保证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6]。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3.4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7],这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道德素养所决定的。教师及各类管理人员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确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观念。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建设规划,做到与师资队伍和其他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要明确条件、坚持标准, 切实做好人员选配工作;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 扎实推进人员培训工作;要提出目标、严格要求,不断增强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感;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对学生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使学生工作者都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进行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明确神圣职责,增强责任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总结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学生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在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6]。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要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行为表现的细枝末节,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论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篇3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严峻的历史责任和现实的任务。为此,高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继承传统,创新管理。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应运而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也是教育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符合我们时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精神。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学生是学校的主题,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全面的自我发展。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创造性不断涌现,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发展,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正是因此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才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它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的潜能,以学校和学生的良好互动达到理想的管理状态,体现出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的根本要求,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让学生在一种满意的心态身心全面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以人为本管理高校学生的通俗解释,也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2.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是高校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已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从市场经济关系来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益者,而是变成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顾客至上”的理念同样适合于高校。高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不能再借助传统管理势力来追求权威、秩序、服从,达到集中控制、安定有序。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顾客是学生,产品是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必须按照顾客至上的要求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让顾客满意。学校要抓住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强调的是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这一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的且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这就要求高校紧扣学生的习得,关注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主观世界的需求,丰富学生的主体情感和愿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发展的本质是内在潜能的后天的充分实现。马斯洛就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充分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充分挖掘出内在的潜能与价值;罗杰斯也认为,人本主义的实质是让人领悟到自己的本性,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正是高校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3.以人为本管理学生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需要

有学者总结了目前高校种种侵犯学生的常见现象,主要有: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体现在对学生的学籍管理上,入学时的区域限定政策,对学生身体条件的过分挑剔等,在退学方面依照校规违法处罚学生,公开学生的隐私,侵犯学生的人格权等,单方面的处罚又往往漠视了学生的程序权利,在毕业证发放和学位授予上已有高校被学生告上法庭。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把学校的管理活动置于法律允许的范围,法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准则和权威。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中心和归宿,是维护人的尊严和保护人的权利的。可以说,法治价值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是内在的统一。依法治校既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保护学生人权和基本权利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依法治校就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工作

1.高校的管理者要从旧观念中彻底转变过来,树立市场化、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新观念

高校必须改变那种计划经济时代的惟我独尊的陋习。要面对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现实,把传统的以我为主的管理思想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上来。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合格人才才是衡量高校绩效的最好尺度。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管理,有效管理才会有好的工作绩效。观念的改变是高校实现学生以人为本的首要所在。

2.变制度管理学生为主为激励学生为主

激励为主的管理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科学运用适当的手段和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之朝着预定目标加速前进。激励理论同样以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强调以个人管理为基础,以组织目标为导向,通过对个体的充分授权和信任,让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对组织的认同感,进而把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它要求采用激励措施,如对学生进行关怀激励,充分理解、信任和肯定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组织的责任;对学生实施反馈激励,哪怕学生无论学习生活上取得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反馈激励,促成学生习惯和态度的不断改变,有利于学生成长;对学生实施奖励激励可以树立榜样,提高组织士气,营造学习型团队,不断改进学生心智模式,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此外,目标激励、未来愿景激励、评价激励也都是有效的激励措施。

3.要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机制

高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关系的主体,高校的一切应当围绕学生展开,包括教育制度的设立、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各个环节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素质、保障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人格展开。为此,高校要拓宽学生参与管理渠道,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依靠学生来完成管理的决策,组织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还要构筑学校与学生的交流平台,建立矛盾调和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广开学生意愿的诉讼渠道,让学生既了解学校规章的制定和运行,又了解违章的成本和代价,既关心自我的全面发展,又关心学校目标的实现。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学生的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组织、班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充分授权,完善扁平化组织,体现出服务、咨询、引导、维权和关爱,让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平等理念,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目标。

4.大力构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

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品德、道德人格的塑造才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它远比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更重要。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中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完善人格。

构建校园先进文化可以通过大力创建学习型社团,鼓励创新型社团,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引导爱好型社团来实现。唱响主旋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载体,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创建文明班级集体、寝室和校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高贵的道德人格、富有时代精神和丰厚文化底蕴和宽广发展前景的优秀大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法治原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和一味袒护,相反,以人为本的管理前提是法治原则。要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展开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和规章,规范学生行为和学校秩序,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达到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完美结合。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对这一理念进行研究,填补其理论空白,丰富其实践成果,使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管理》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2] 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务实》 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10月

[3] 奥斯本、盖布勒(美)《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11月

[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年12月

[5] 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6] 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8] 姚美红“论高等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http://www.pep.com.cn

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篇4

关键词:学生管理,成长,生命质量,人活体验,人格养成

学生管理理念上要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爱心铺就成长道路

学校要倡导爱的教育,教师首先应当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在对学生的教学、教育和精神培养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我们要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家”的氛围和“爱”的环境,把关爱留给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用爱心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每位教师都要从转变自己的角色做起,放下架子,做善于倾听、乐于沟通、敢于互动的“学生的学习伙伴”,积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学会自立,善于合作,勇于探究,敢于质疑。与此同时,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开放课堂,把课堂中发生的可喜变化及时地展示给家长和社会,为学校的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创建和谐关系,关爱学生生命质量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实,这种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只有以生为本,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人的心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三、开发教育资源,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地、直接体验地、研究探索地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体现生命关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为学生自立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在活动中让学生学到生活知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关注学生的兴趣,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主题,可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是明智之举。如: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的大坪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全国艰苦创业的教育培育基地,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循环经济观摩基地,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镇”。学生对新建的村综合办公楼、新修的柏油马路、新建的马铃薯市场十分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设计了“感受大坪新变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发现确立小主题,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体现大坪的新变化。有的学生通过参观访问来了解大坪的变化;有的为大坪设计公交线路;有的开展“我为大坪添光彩”的服务活动;有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伟人、名人在大坪留下的照片、谈话记录来了解大坪的历史;还有的学生从发展的背后,发现了许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取多种措施,关注学生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 篇5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经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作 者:黄秋玲 HUANG Qiu-ling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463关键词: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 篇6

一、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先导,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从而保证组织目标任务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提高学生素质,做新、做活、做实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往往不重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先入为主,灌输式教育,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危及学生身心健康;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易受挫折、意志消沉、自信缺失等非均衡发展的心态;不注重服务于学生,只停留在“如何管住学生”工作的表层,无法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科学管理的模式。它能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锻炼,个性得到改良,自主性得到较好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提高。

二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朝代,是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文明程度和人格魅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观念、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管理,而且还要积极参与管理。这表明学生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互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加强情感管理。情感管理是相对制度管理而言,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管理的一种模式。它的主要模式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个性,使学生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管理。

其次,努力服务于学生。广大管理者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感化并督促学生形成较强的自律意识,鼓励创新,并促成良好的非智力能力和较高智力水平的培养。学校教育者要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己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方面注入爱心、关心、同情心、责任心,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促成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三,优化学校环境。环境的优美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名人名言、先驱雕塑等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的奋斗目标;整洁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给学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压力,促使他们自学树立文明意识,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总之,优美环境的潜在影响能从多方面激励学生规范言谈举止,完善人格,奋发向上。

第四,践行理论知识。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干长才能。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激励他们投身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本领。学校要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技能实训、假期实习、书画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下乡等,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成长、成功、成才,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人潜能,挖掘其聪明才智,实现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运用 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指的是管理者将管理当作是完全服务于人的一种手段, 来促进管理对象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管理形式。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是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中心, 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紧密围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管理性, 来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下面来论述“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如何运用。

一、从思想上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从思想上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是实现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前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都是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认识与把握。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群体, 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是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自己在高校中的主人翁地位, 对学业、人际关系、未来的择业等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达到对自身发展满意的程度, 所以,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让管理出效果, 将“以人为本”的管理重点放在对学生实现服务上面, 将学生的发展当作是管理的终极目标, 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的不断发展。

二、充实“以人为本”的服务内容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对人的权利加以尊重, 并时刻关注人的发展, 表现出对人深切关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中的就业指导、帮困助学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内容正在体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充实好以人为本的内容, 就是坚持从高等院校的实际需要出发, 用心去理解并体会大学生本身的思想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的基本形式, 了解对大学生在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的不足之处, 例如, 帮困助学服务, 就应当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经济方面的帮助的同时, 更应该培养这些大学生的自强与自立意识, 在援助的具体方式上, 保证这些大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 重点就是对大学生提供必备的就业信息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学生就业求职技巧方面的培训。心理疏导方面的服务也需要建立在全面的主动干预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危之时, 使得学生获取自我心理调节的知识与能力。

与此同时, 以人为本方面的支持离不开硬件方面的支持, 高等院校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将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等, 不定期对设施实行维护与升级。高等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 要树立服务育人的重要思想, 服务本身也是管理, 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为学生服务贯穿在管理的过程中, 将服务育人积极促进管理育人。加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工作, 重点加强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方面, 当今的学生工作更强调为学生服务重要性。一方面, 积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做好学生服务方面的工作, 也是为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服务, 只有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稳定好学生情绪,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校的多个方面才能有很大的发展。

在当今的科技革命条件之下, 需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 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 当今的很多年轻学者由于自身缺乏和他人的合作精神, 限制了他们发展。而美国的贝尔实验室, 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 探究其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科学家的高智商, 更在与他们之间友好、有效与愉快的合作。当今的事业属于集体事业, 当今的竞争属于集体竞争,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情况下, 善于和他人相容、善于合作成功的机会会更大。

三、积极营造和谐管理环境

高等院校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之时, 还需要积极去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 这样做不仅能深刻体现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更能对学生内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精神极为重要。所以, 和谐的管理环境的创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 注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 能展开有益学术的讨论;二是, 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 敢于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对学生反响比较大的问题, 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三是营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要积极加快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 让学生徜徉在校园之中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感悟大学深层文化底蕴, 更好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当然这一模式的运用还需要摒弃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操作性管理模式”, 在运用“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中, 需要从思想上重视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充实“以人为本”的服务内容、积极营造和谐管理环境, 让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 2003 (5) .

[2]陈乃车.以学生为本, 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兰州学刊, 2005 (2) .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篇8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基地,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力量,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教育思想及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迫切要求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的成才成长。

一、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

管理学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以人为本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假设实际上就是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正是由于人可以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1)。有学者指出,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2)。总的说来,人本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管理理念,它是与时俱进的,而又体现出时代核心价值观念。

高校中的学生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高等学校中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目标及衡量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突出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以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服务学生为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主线(3)。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学校各类管理者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尊重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应用性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08-16.

[2]毛新年.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7,(1):44-46.

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创设各类有益的环境,以及建立各项有效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滞后的表现

推行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是现代管理观在高校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这给学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和运用时代所要求的人本管理理念。然而在现阶段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仍存在滞后性表现。

(一)注重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即稳定和发展为重点,却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果把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仅仅摆在使之适应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表层面,而无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个体追求目标的实现,那么无疑学生参加管理就是被动的。

(二)注重社会发展的单方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成长需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应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学生管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只考虑服从社会发展需要而无视学生个体需要,就会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要我做”的思想,使得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适应社会标准的零部件。

(三)注重人才培养的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过于追求统一性。不可否认这种管理者对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弊端日渐显现。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需求,从而使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方面差异太小,人才标准趋于统一。

(四)注重管理制度的硬性实施,忽视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各所学校非常重视制度建设,讲管理必须有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

传统的制度管理在实施中,往往是从行为规范入手,以硬性实施为主,辅以惩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权益作出限制,对学生的义务要求苛刻,漠视学生的权利,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人的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这种以制度为中心的“机械理论体系,恰好蕴藏着一个最大的危险,那就是人的失落”(4)。

三、实施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滞后性迫切需要改革,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变革。高校的管理理念和办学实际都需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同时,能够适应

[3]唐元松.同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5):179-181.

[4]刘畅,钟敏.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3):242-246.

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叶俊锋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学校教育应该一切以教学为中心而运行,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做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提高学籍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项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

我国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特意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令)(下称“21号令”),旨在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时代呼唤高校建立新型管理方式———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

(一)树立现代管理观。

高校学生在管理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工作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目标。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高校管理者应形成“管理是服务,管理也是育人”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树立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服务。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并渴求它们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大学生的需要有很多,如人际关系、学习、恋爱、就业、自我实现、人格尊重等,这些需要的满足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所以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合理的有效需要。成长和成才的帮助和服务是大学生最大的愿望和需要。因此要在校园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例如学术讲座、科技创新活动等,满足大学生的成才愿望;成立心理咨询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学生服务机构,帮助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经验性辅导;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实行物业管理,完善宿舍周边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构筑舒适安全的环境。

(三)让学生参与管理。

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及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他们都已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能,所以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充分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人本管理强调学生“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管理”中,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所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5)。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另外,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帮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四)健全人本化的管理体制。

健全人本化的管理体制,需要从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制度完善三方面入手进行。首先,要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1号令”于2005年2月4日经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3月予发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规范化了各高校的在校生管理制度。

在“21号令”中,学籍管理占了较大篇幅,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以及毕业、结业与肄业六大方面,这说明了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社会、和谐办学有了明确的政策指重新组合学生管理工作职能,体现服务育人的思想。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对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培养建设,增强工作能力。校领导关心帮助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人本化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化管理原理、符合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在保证学校正常运作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权利义务提供依据。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增强认同感,使得各项规章制度体现出法治精神、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注释:

(1)毛国涛.浅析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李兴山.现代管理学[M].北京:现代出版,1998.

(3)赵玉宝.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理论及实践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5)陆庆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摘要: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把“以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在探讨了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之后,针对高校学生管理滞后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 篇9

一、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管理, 就是以人为中心,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先导, 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从而保证组织目标任务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 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对提高学生素质, 做新、做活、做实思想政治工作, 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 往往不重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先入为主, 灌输式教育, 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 危及学生身心健康;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 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易受挫折、意志消沉、自信缺失等非均衡发展的心态;不注重服务于学生, 只停留在“如何管住学生”工作的表层, 无法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科学管理的模式。它能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锻炼, 个性得到改良, 自主性得到较好发挥,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提高。

二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 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 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朝代, 是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 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他们的文明程度和人格魅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观念、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管理, 而且还要积极参与管理。这表明学生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互动,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 加强情感管理。情感管理是相对制度管理而言, 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管理的一种模式。它的主要模式是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尊重个性, 使学生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管理。

其次, 努力服务于学生。广大管理者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感化并督促学生形成较强的自律意识, 鼓励创新, 并促成良好的非智力能力和较高智力水平的培养。学校教育者要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己任,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 在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方面注入爱心、关心、同情心、责任心, 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促成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三, 优化学校环境。环境的优美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名人名言、先驱雕塑等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的奋斗目标;整洁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能给学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压力, 促使他们自学树立文明意识, 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总之, 优美环境的潜在影响能从多方面激励学生规范言谈举止, 完善人格, 奋发向上。

第四, 践行理论知识。俗话说实践出

(下转42页) (上接41页)

真知, 实干长才能。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书本知识, 更要激励他们投身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 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本领。学校要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技能实训、假期实习、书画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下乡等, 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成长、成功、成才, 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人潜能, 挖掘其聪明才智, 实现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以人为本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创新 篇10

关键词: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现状,对策

学校要想更好的生存, 首先应该注意的就剩以学生作为主体。尤其是公安院校, 作为国家警务人员的重要培养基地, 进行良好的管理就显得更加的具有必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随着学生人数的提高, 学校的管理上面势必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这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只要我们积极的进行管理上的更新和改革, 就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以人为本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概念及意义

(一) 以人为本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概念

所谓的以人为本首先应该重视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通过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来更好的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其主要的出发点就是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一切都要依人为中心。而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公安院校的管理也是基于此, 即作为公安院校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意识, 并且树立一种服务育人的理念和管理手段,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应该是作为公安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

(二) 以人为本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意义

新一届的党中央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对于和谐文化和文明风尚也有非常重要的指示和要求。而其中的和谐文化作为我国全体人民进步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对于我们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文明和创造力, 并且最终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公安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 当前的学校管理体制的弊端

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的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 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在长期的管理工作当中, 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统的公安院校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级管理、集权式、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两处型、分权式管理;二级管理、单处型、有科室设置的分权式管理;以及, 二级管理、分权式、合属型、无科室设置。各种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由于管理方法实施的不科学或是管理环境不协调, 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就出现一下问题:政治、工作不分, 在开展活动中从策划、组织到实施, 都是一手操办, 无闲暇时间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使工作平庸无创新性可言。另外, 由于学生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没有锻炼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不利,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心理素质以及协调等能力得不到良好的锻炼, 势必对自主能力提高以及主体意识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使管得过细、过死, 一竿子插到底, 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政工干部孤军作战, 对学生不闻不问是公安院校学生管理现象中常见的问题。

(二) 管理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长时间以来, 我国一直在计划体制经济下, 这种经济体制极大的束缚了我们的观念。尤其是在公安院校当中, 长期以来学校和学生之间往往都是一种主从的关系, 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和教育的发起者, 而学生则只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的主体, 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就已经形成我们称其为“制度和管理的统一”由于这种理念最为注重的是“统一”因此在具体的管理中也更加的依赖制度, 但是在客观上这种制度忽视了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个体, 而个体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差异性的。

(三) 公安院校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 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于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长久以来, 我们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 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情, 更是很多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大学里面也是如此, 由于学生怕被其他的同学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到自己, 因此在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的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解决, 结果往往会让自己的心理障碍越发的严重, 这对于学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展开也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2. 学校对于心理咨询的重视不够

虽然, 公安学校的管理者, 对于公安人才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杜绝学生的心理疾病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头等要务, 努力让学生在日后的警务工作当中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投入到工作当中。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 由于种种的原因, 管理者并没有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 列为头等要务, 而是得过且过,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心理咨询的发展, 使得学校的心理咨询整体的水平不高, 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挂个招牌, 并无实际意义。

三、以人为本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一) 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且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服务机制

公安院校与普通学校一样, 都应该以培养人才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因此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实行当中也应该立足于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紧紧地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 并且不断的与服务机制进行完善, 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在公安院校的扩招的大环境下, 以及大学里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巨大的变迁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之下, 怎样让公安学校的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一项重要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的素质

公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管理的服务和管理对象都是高层次的大学生, 因此, 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程度、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另外, 由于公安院校学生工作方位全, 内容广泛, 涉及部门多, 要使学生管理队伍保持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需要各部门间理顺关系、协调一致, 共同努力构建工作合力系统, 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人既受环境影响, 又能改变环境, 只有在不断改造的新环境中, 才能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生施展才华开辟通道的基地, 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教育本身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它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学生的各种行为, 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能够持续的对学生产生各种的影响。

(四) 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曾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 要增强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效性, 达到其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运用情感教育模式, 注重情的渗透与感化作用, 运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爱传给学生, 滋润他们的心田。

以人为本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理念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产生的, 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它得以拓展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得出一点对策以供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做个参考。因为, 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 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地去思考, 去分析, 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观念、策略, 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 争取达到最优韵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帮胜.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理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2) :123.

[2]贺志燕.试论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8 (6) :93.

[3]孙宝舫, 郭红, 王宏利.关于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8 (6) :93.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篇11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高校;问题;对策

以人为本就是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来。要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在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原则,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地位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校园。只有这样,学校的管理职能才能够正确的发挥出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调动起来。

(二)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当代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因此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切不可对学生进行强迫,也不能将学生当做被管理者,把学生放在被支配的地位。高校要把学生放在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实行人本化管理,这样,高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以学校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高校发展的要求,但是随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成熟,这样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的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没有真正地参与到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来。调查发现,在高校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学生的参与度很低,90%以上的学生都没有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就使得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从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对管理制度制定的目标、内容、过程等不了解,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管理。

(二)管理制度单一、不完善。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管理条例》,但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迁,《学生管理条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阶段学生的情况,《学生管理条例》中的很多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导致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学生管理条例》中的很多内容比较单一,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学生管理中出现了问题没有实际的参考依据。此外,虽然很多问题在《学生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教师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使得学生管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也是制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因素之一。虽然当前很多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缺少管理方面的专业经验,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也不是很多,这就导致他们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和想法,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要将学生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来,在学生管理中要将引导、开导、教导作为重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管理策略,使高校学生管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在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

(二)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为了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挥其更好的作用,必须要完善奖惩条例,对于一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然后以此为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对于一些故意违反学生管理条例的学生要进行惩罚,以警示其他学生,促进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的发展。

(三)提升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是最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師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教师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引导者,学生是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管理效率方面;其次,高校教师要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最后,要加强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只有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进行下去。

四、结语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提升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平.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2:19-20.

[2]呼俊迪.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才智,2016,08:139.

[3]杨宏.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时代教育,2016,03:132.

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 篇12

一、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典型问题解析

(一) 档案资料不全, 管理方法落后

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 首先应从思想上、职业素质上具备有一定水准, 能够轻松的应对日常管理事务。然而, 一般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比较单薄, 将档案分别对待, 对重要文件十分重视, 而对基础性的文件却漠视不理, 随意处理了事。管理方法也是十分落后, 在档案归档后不及时做一个编目调整。没有完整的编目, 档案使用者就无法使用一些新的有价值的资料, 正因为方法的陈旧, 造成在对文档探索过程中准确率、速度都比较低。这种不对档案资料做编研分析的方式, 会常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 无法发挥其利用价值。

(二) 校院领导对学生档案管理不重视

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应该予以重视和长期坚持。然而, 档案管理人员的消极意识正反映了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态度。事实上, 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对档案管理持同样的态度, 要求不严格, 甚至认为档案管理的意义不大。另有一些领导者则持中立态度, 不赞扬也不反对, 对档案管理工作不理不问, 这些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加重视的认识是错误的, 造成了档案管理人员在归档收集的时候意识不强, 导致了很多资料找不到或者丢失。

(三)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 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比较充足, 但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却寥寥可数, 甚至是没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将自己的亲属安排到档案科室, 而这些人大多不是专业出身。在上岗后很少经正规培训, 大多是靠帮带或自学积累经验的。由于缺乏一些系统的专业培训, 这些人员的职业素质令人堪忧。专业知识比较差的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归档的时候操作掌握不好, 这很难让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性的方向发展, 这些问题很明显的制约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 档案载体结构不规范

档案目前出现的立卷不规范的表现是没有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根据其内容进行有序的分类, 没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和对档案的合理有效地利用。档案整个管理过程不够规范, 对资料收集方面不齐全, 管理上不够规范, 对教学中的档案整理不够及时。这些问题最终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利用效果和质量。

二、人本理念下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一) 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方式

1. 对档案资源进行鉴定。

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 通过科学的鉴定程序对档案分级分类。一方面各种来源信息大量充斥, 如未有效区分, 将使大量无用资料流入档案室, 进而使档案信息价值降低。因此, 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对资料进行区分, 有历史价值的、有存放价值的以及无保留价值的, 分门别类。对于无保留价值的, 建议报送相关部门, 经检验许可后集中销毁。

2. 多渠道征集信息资源。

通常来说有三种做法:一是经常化收集;二是跟踪收集;三是激励收集。经常化收集是指将信息资源的收集常态化、规范化。如将学生档案归档工作分为三个时期, 即学初、期中和期末, 坚持每个时期进行特定工作, 以便收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跟踪收集指对学校无法及时或有遗漏的文件进行收集, 如演讲稿、科技成果或其他有价值的事件等。激励收集是指学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委员会, 由资深的专业的档案管理老师来担任, 专门对档案工作进行指导, 并开展定期的工作讲座, 形成经验传播与交流, 把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 集体探讨, 集中解决, 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或物质奖励。

(二) 做好档案管理的分析与需求预测工作

1. 树立远景目标, 并与近期目标形成统一。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讲, 整理完善的资料, 快速对重要资料搜索取出, 是体现他们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现。那么, 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作一个远景规划和需求预测, 对学校远期和近期目标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明白领导者的意图及需求重点, 在此基础上将档案资料作更科学的安排与优化。另外, 学生档案资料不仅仅是历史活动记载, 还包括人的思维发展、经验总结及创造性成果, 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所以, 对于学生档案管理人员来讲, 必须要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 从而来做好未来规划。

2. 保存好科研档案材料。

科技转化生产力, 科研档案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显示。所以,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讲, 一定密切的配合好相关部门, 在积极的互动中促进对未来技术市场的了解, 将科研资料准备充分, 归档完善, 以保证其发挥最大的转化能力。

(三) 完善档案管理体制

加强学校领导者及档案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十分迫切的。应该落实相关档案管理制度, 将档案管理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学校宣传栏、局域网以及其他新闻渠道进行传播, 让广大教职工都能够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 使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到法律制度高度。另外, 还应添加一个管理职位, 专门负责档案资料完整性检查。

(四) 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及编研水平

由于受对象、背景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想要档案管理工作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显然是不可取的。就目前来讲, 一般做法为:学校一大部分管理人员计算机业务水平比较薄弱, 所以, 学校应该配备相关的具有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从而来为学校的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对于那些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人员, 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使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等等得到普及。

总之, 在本理念下, 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打破传统做法, 在制度、方法及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不断扩大深度及广度, 实现学生档案管理价值最大化。

摘要:近年来, 人们对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有档案管理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 探讨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档案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曹金丽, 丁宏伟.论学校学生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02) .

上一篇:写实主义油画下一篇:专业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