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传播

2024-11-03

波的传播(通用6篇)

波的传播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机械波, 即波的本质。

(3) 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4) 知道什么是横波、什么是纵波。

2.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做实验的品质, 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2) 培养学生团结互相、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教学方法】模拟法、类比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绳、长跳绳、水槽、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投影仪、大屏幕、展示台。

【教学设计思想】

1.为达到深刻认识波动的运动形式, 更好地对介质建立起物理模型, 组织学生组成人波, 参与模拟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游戏, 配合多媒体动画, 揭示机械振动的传播过程。同时分阶段分析波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形成。运用机械波的基本特点解决波的传播问题。并通过类比的方法,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2.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 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使学习方式具有研究性。在本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波源 (质点) 振动相邻下一个质点振动,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差异的积累对形成波的影响。通过让学生动手绘制横波的形成过程的图像, 从各个侧面认识波的形成和传播, 最终形成清晰的波动物理图景。

3. 在教学中通过演示真实波和演示模拟波两类实验, 同时让学生参与“人浪”等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实验中提供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

4. 实行角色反串, 改变由教师举例说明, 学生随之模仿记忆的传统教学作法, 运用分析问题策略解决新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考虑到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本节课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按照新课标的思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 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己讨论探究, 培养了学生的钻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笔者在课堂中只起到了设置情景、主持、激励的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为达到深刻认识波动的运动形式, 更好地对介质建立起物理模型, 组织学生组成人波, 参与模拟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游戏, 配合多媒体动画, 揭示机械振动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习方式具有研究性。

关键词:波的形成,波的传播,教学设计

波的传播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条件;

2、知道机械波的种类——横波和纵波

3、明确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波的模型的建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对波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波形成时某个质点与介质中所有质点的关系,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教学重点

械波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

对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的振动情况和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的理解 教具

软绳、红布、软弹簧、多媒体课件 学具

软绳、红布、软弹簧、较大的水盆、水 教学过程

模块

一、体验与观察

师:我们来表演一个游戏。同学们分成A,B两组,按个头从矮到高的循序各站一排,A组同学站立观看,B组同学从一端依次下蹲、起立。然后B组同学观看,A组同学演示。同学们认真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师:观察到了什么? 生:好像是波浪在前进。

模块二:体会机械波的形成及形成条件。投影图片

带操表演

师:观察带操表演时彩带的形状,然后用你课桌上的绳子也模仿一下带操表演。*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1节 学生观察后得出彩带上有的部分凹下去有的部分凸起来,然后三人一组积极的活动起来。有直接抖动的,有手握住一端拉平后再上下抖动的,还有一人握住一端不动,另一人握住另一端上下抖动的。学生积极地表演,课堂气氛再次进入了高潮,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我们看到绳子的运动也象波浪在前进,我们把它叫做绳波。我们还知道那些波?

同学们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第一个说出来。说出了水波,声波,无线电波等,师:象水波,绳波,声波我们称为机械波。我们把绳子抽象成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点。那绳波是怎么形成的,要想形成绳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行那?

学生认真的演示,观察思考声波的形成原因,激烈的讨论,努力找出怎样不能形成绳波。通过观察,同学们最后得出了结论。

生:绳子上后面的点被前面的点带动,后面的点动起来了后就形成了绳波。当我的手握住绳子一端不抖动时,绳子形不成绳波。当我握住一段特别短的绳子上下抖动时,也不能形成绳波。所以形成绳波的条件是,首先要有振动,再就是要有振动得以传播的较长的绳子。

师:振动的形式在绳子上传播出去就形成了绳波。最先振动的点,我们称为波源,振动得以传播的物质我们称为介质。所以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波源和介质。我们把机械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波峰一凸起部分最高点互相垂直一横波波谷一凹下部分最低点机械波

在同一直线上一纵波疏部一质点分布较稀的部分密部一质点分布较密的部分刚才见到的绳波就是横波,同学们用桌上的轻弹簧,按课本26页图12.1—5演示一下纵波。再观察横波和纵波的不同

同学们踊跃演示,认真观察横波和纵波的不同。

师:声波也是机械波,那声波是横波还是纵波那?观看视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avi。)

通过观看视频,形象直观的说明了声波是纵波,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学生牢固的理解记忆声波是纵波,并且对理解横波和纵波的不同起到很大的作用。模块三:观察体会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师:我们可以把绳子抽象成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点。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每一个点的运动,我们在绳子上系一个红布,然后观察红布处绳子的运动。

生:演示后得出:红布处的点在上下的做机械振动。并没有随着绳波传播出去。师:机械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后面的点本来没动,后来运动起来,所以传播的应该是振动形式。动起来后就有了动能,所以传播的还有能量。师:质点获得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生:是从波源传递来的。师:所以波在传播振动的同时,也将波源的振动能量传递出去。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总结:机械波的实质是:

①传播振动的一种形式。

②传送能量的一种方式。即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通过这种简单的问答形式,引领着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认真思考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学习方法。学生积极思考,争抢着大声回答,比单纯的让学生看课本后填写事先印发的学案效果要好。

师:用你桌上的水盆,水,按照课本27页的“做一做”去观察水波。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再次去体会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介质中的质点并没有随波迁移。模块四:随堂练习,课堂总结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建议:

课本25页“图12.1—3横波的形成”,分别画出了波在不同时刻的图像,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并去研究波,开始就讲的难,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后面几节的内容教起来就很费劲,还有最后一句话:“其它几个图是随后几个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情况”,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我建议这块内容可以先不讲,等讲完第二第三节的内容之后再回来处理这一部分会好得多。课本的“问题与练习”中的第3题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在这里处理起来费时还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学评价:

本节课以游戏,演示,讨论,提问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使学生在这节课上积极听讲,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共同体验课堂生活的乐趣。课后反思:

波波的完美形态等 篇3

R线:6cm以上;H线:7cm以上:

L线:18-21cm;QQ线:18-22cm;上π弧:90度,下π弧:90度

形态:浑圆,挺拔,性感十足。充满动感

适合人群:30岁以下未婚女性

优雅水滴型

R线:5cm;H线:5cm;L线:18-21cm;QQ线:18-22cm:上π弧:75度;下π弧:85度形态:在宁静中绽放优雅的性感适合人群:40岁以上已生育女性

完美波波的标准线

小贴士:生育前的女性,乳房形态的五大标准线如下:

R线:5-6cm

L线:18-21cm

H线:5,5cm以上

QQ线:18-22cm之间

上π弧和下π弧:80度以上

平平的“飞机场”胸脯,问题出在H线、上π弧和下π弧这几方面:H线太短,一般在3cm以下;上π弧和下π弧弧度不大,乳房呈扁平的碗状。缺乏曲线美。

波波的五大标准线

西麦

根据人体关学规律,乳房的完美形态是由“五大黄金线”决定的:一旦有了这样的标准,外科医生就可以根据女性不同的体形来设计、塑造不同的乳房形态。满足她们增大胸围、追求完美的企望。

R线:乳房基底半径线(乳房在胸壁最大底盘半径)

R线是乳房形态五大黄金线的“地基线”。它就好像造房子的地基,有了地基,才能建造好房子,它的长短影响其他四条黄金线的确定。完美乳房的“地基线”在5—6era间。

H线:乳轴线(乳头到乳房基底面的高度)

H线是乳房高度和乳房大小的重要设计线,被称为“山峰线”。H线越长,乳房就越挺拔。完美乳房的“山峰线”在5cn,以上一

L线:锁乳间距线(锁骨乳突之间的凹点至乳头的距离)

L线决定乳房的挺拔度,也叫“挺拔线”。乳房的挺拔程度与乳头的位置很有关系。乳头位置偏上,乳房就会显得挺拔:乳头位置偏下,就会形成乳房下垂的印象。L线短,乳头就会上翘,乳房下π弧就会饱满圆润,呈现非常优美的弧度。完美乳房的“挺拔线”在18-2lcm闯。

QQ线:乳头间距线(两乳头间的距离)

QQ线决定乳沟的深浅和形态,是乳房的“性感线”。QQ之间的距离越短,乳沟就越深越集中。完美乳房的“性感线”在18-22cm间。

π线:乳房球面侧弧线(根据乳头位置,分为上π线和下π线)

π线是乳房饱满度的重要设计线,称之为“优美弧”。弧度越大,乳房就越饱满。一般π弧需在80度以上,才能形成“优美弧”。

睡相流露你的异性缘

流沙河

有的女性睡相很美,睡姿像白雪公主、睡美人一样优雅,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偷亲她一下;有些女性的睡相则很有气势,睡姿成大字型,有人戏称这种睡姿是皇后相;还有的女性睡觉时竟然可以像时钟一样旋转。每隔一段时间看她,她的头永远在不同的方位。

现在就来看看你的睡姿,探一探你对异性的关心度吧。

睡觉时,手放在头或头发附近

你非常注意异性,常常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希望能吸引对方的目光。以获得他的赞美。其实你的内心有点自卑。害怕自己不能抓住对方。其实你无需这样,要对自己有信心,自信的女人才是最美丽的。

侧睡,双手垂放在大腿附近

你的欲求好像没有得到满足,你虽然挺注意异性,但行动力好像稍差了一些,正因为你的温温吞吞,你丧失了不少机会,让对方在你的指缝间溜走。累积的失败经验越多,你就会越沮丧,与其空想,不如马上行动。

脸朝上,双手交握放在腹部

你是朋友的好哥们、好姐妹,但是你却没有异性缘,因为你在这群好朋友中太亮眼了,异性朋友会感到有些压力,甚至不敢高攀你,另外他也怕自己一不小心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如果你想吸引异性的注意,你就要收敛一下你在同性朋友中散发出的魅力。

喜欢用手抓住棉被或玩偶

你对异性的警戒心很强,或者说你慎选异性朋友。你的精神状态会有些紧绷。当你与异性相处时,精神的交流远重于一切,你在恋爱方面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的恋情,虽然不能说这样不好,但交朋友有时候也不必这么严肃嘛。

以上睡姿皆非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探讨 篇4

“波的形成和传播 ”作为高中物理“ 机械波”“机械振动”等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着重介绍了有关波的共性知识, 机械振动只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波的形成和传播主要介绍介质中某处发生振动时, 由于介质质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使振动沿介质传播出去, 这一振动的传播就是机械波。

在认知层面, 学生已经了解了物体运动的几种形式:平动、转动和振动, 并且知道或熟悉如水波、声波、电磁波等概念。在能力层面,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但本章内容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应注意的是, 高中生对物理现象仍然有较高热情, 而对于能够观察的物理情景则会形成较深的印象。

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背景, 学生学完简谐振动, 知道做简谐振动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 而水波形状也类似于正弦, 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本节教学就是要由此“破题”, 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动力, 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和思考。这就是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策略上, 鉴于学生对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教师就需要将讲解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实验的观察。通过播放录像, 并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和理解本节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厘定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强化目标意识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内涵。本节教学目标厘定如下: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 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能区分横波和纵波, 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 密部和疏部, 知道什么是机械波和机械波形成的条件, 理解波的图像的物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依次下蹲、起立, 看起来好像是波浪在前进”, 建立波形成的形象思维认识。加强利用图像法理解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波的形成和传播, 增强参与意识, 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教学难点则是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三、教学环节的安排

基于以上思考, 笔者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如图1所示) , 并逐一进行阐释。

1.提出问题, 启发思考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就需要提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并维持思维活动贯穿整个过程。而“思维始于问题”, 因此, 利用合理的问题, 就是本环节“引入”的关键。并且, 这种问题引导策略亦被贯穿于后续环节之中。 (以下“Q”代表问题, “A”代表学生可能的回答)

本环节,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Q1: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波?

A1:声波、水波、光波……

Q2:什么是波?它有哪些特性?这就是我们本章开始学习的内容。

在问题1提出后, 学生能举出大量波的例子, 但需注意, 波究竟是什么?他们并没有明确且具体的概念。正如本章引言所说:“有一些概念是如此普遍, 其意义是如此深远, 以致对于我们还理解不深的某些事物, 这些概念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情况。在这些概念中最了不起的应该算是波了。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波: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地震波, 海洋湖泊中的水波, 空气中的声波, 弥漫在空中的无线电波以及光波……我们会问:波究竟是什么?不过, 还不如问: 关于波, 我们能够说些什么?”

2.观看视频, 提出问题

教师先展示生活中如艺术体操中的带操、绳波、声波等常见的波形, 随后将问题具体化, 明确本节主要以绳波为例来研究机械波是如何形成并传播的。

教师播放抖动绳子形成绳波的动态视频, 模拟绳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然后引导学生模拟绳波。可选择16个学生手臂相挽, 并手持扇子, 使扇面形成一条直线。模拟时, 先后让左右2名学生开始上下运动, 让学生观察所有扇面运动时所形成的波形及每个学生的运动特点。

观察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有预期、有目的地观察:

Q1:如果同学们之间没有手臂相挽, 当某同学 (打头) 开始运动的时候, 扇面能否形成波形?

Q2:谁带动大家运动起来的?

Q3:让扇面形成波形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Q4:在波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 还传播了什么?

3.总结归纳, 给出定义

通过学生模拟绳波的形成, 概括出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1) 振源 (波源) ; (2) 介质。同时明确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了波形以及振源的振动形式。通过归纳总结给出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 形成了机械波。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 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在初步建立概念之后, 还应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的一些要点, 以深化理解。

由此, 教师继续指导学生观看视频, 并启发学生思考系列问题:

Q1:每个同学的水平位置是否改变?

Q2:每个同学起始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Q3:每个同学运动的先后顺序如何?

该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不随波迁移;每个质点起振方向与振源相同。第三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则是要引导学生观察振源在左右两边先后开始运动过程中, 传播到中间两个学生时, 运动的先后顺序是否相同?以及如何描述每个质点运动的先后?最后, 在学生得出“振动过程中前一同学带动后一同学运动”的结论时, 教师应强调“前”“后”均是相对振源的位置而言的。

4.实验演示, 验证结论

教师在归纳总结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之后, 用实验验证以上结论。用机械波演示器向学生更清楚地展示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观察要点: (1) 观察某一个质点的运动; (2) 由振源开始依次观察每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 (3) 每一个质点运动的先后顺序。

观察后, 教师总结: (1) 每个质点都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 (2) 每个质点起振方向与振源运动方向都相同; (3) 振动过程中前 (靠近振源) 一质点带动后 (远离振源) 一质点运动。

5.逻辑推理, 实验验证

在初步建立并巩固了机械波的概念之后, 面临的又一问题是机械波的分类问题, 即横波与纵波。该环节的处理需要用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

总结完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后,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质点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 从而给出横波的定义:质点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同时指出波峰与波谷的位置。

随后,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大胆给出纵波的定义:质点的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纵波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可安排演示实验。

实验演示1:软弹簧中振动的传播

学生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对比的科学方法建立纵波的概念, 实验演示验证纵波的特点, 从而体验物理学中的对称美。再进一步, 教师在观察时直接指出纵波的疏部和密部。

实验演示2:纵波演示仪演示纵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该实验通过纵波传播过程再次印证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6.联系拓展, 开阔思维

教师再次呈现前面所展示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绳波、带操中的彩带、声波分别是横波还是纵波。继而进行拓展, 介绍地震波的传播及其中横波纵波的传播快慢以及破坏性。

作为知识巩固环节, 本环节安排的当堂练习包括学案选择题, 内容涉及机械波的形成及其传播特点。最后安排拓展讨论: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与机械波图像的物理意义的区别是什么?

四、教学设计的总结

回顾本节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 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次序。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连贯周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始终。在教学方法层面, 积极利用问题串、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学生活动等形式, 合理化解教学难点, 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归纳、验证、推理等科学方法的采用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邢红军, 陈清梅, 胡扬洋.科学方法纳入《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7) :5-12.

吴秀波的“旅游”教子法 篇5

好奇心要培养

201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吴秀波有几天空闲。他对躺在床上睡懒觉的儿子憨憨说:“走,老爸带你看北极光去!”听说要去北极,正赖在床上不愿意起来的憨憨一跃而起:“真的?太棒了!”

憨憨学名吴晓波。说起他的学名和乳名,还有一番来历:吴秀波名字里有父亲名字里的“波”字、母亲名字里的“秀”字。成年后,有人说吴秀波这个名字太女性化,不利于今后发展,建议他改名。吴秀波坚决反对:“一个人的姓名中承载着父母的爱,连名字都改,父母干吗养你这个儿子?”不仅如此,他还给儿子起名“晓波”。这个名字,有妻子名字的“晓”字和自己名字的“波”字。吴秀波还多次告诉儿子,长大后不准改名字。晓波出生时重达4.2千克,还特别能吃,样子特别可爱。所以,外婆给他起了个乳名叫憨憨。

憨憨上小学一年级时,学到一篇关于长白山天池的课文。他不屑地指着课本上的照片说:“不就是一个小水池嘛,有什么美的?”吴秀波觉得,孩子的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好奇心是动力,一定要培养。于是,他找出几年前去天池拍广告时的照片给憨憨看,还告诉他水怪的传说。憨憨来了兴趣:“水怪是什么?天池难道跟照片上的不一样?”

当时,吴秀波刚拍完戏在家休息。他心想:为什么不带他去天池看看?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知识,还让他得到了锻炼,一举多得。

说走就走,憨憨像飞出笼的小鸟一样兴奋。在家时,憨憨有些懒惰,哪怕多走点儿路都嫌脚痛腿痛。没想到到了长白山,走了十几公里他都没嫌累,还站在天池边兴奋得大喊大叫,特别开心。

吴秀波对妻子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却极少有人做到。以后我们一定要带儿子多出去走走,这对他的成长太有利了。”

行走在“课文”中

憨憨上小学三年级时,在课本上看到介绍巴拿马大运河的文章。他好奇地问爸爸:“巴拿马运河一头连着太平洋,一头连着大西洋,这两个洋的水平面一样高吗?如果不一样高怎么办?”

吴秀波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说:“水平面应该是最平的平面,而太平洋跟大西洋是连在一起的水面,所以运河两头的水平面也应该一样高。”憨憨马上反驳:“不对!地球是圆的,所以地球上的水面也应该是圆的,并不平。”憨憨的问题把夫妻俩都问傻了眼。当时,吴秀波正在拍《赵氏孤儿》,特别忙。妻子想带着憨憨去请教地理老师。吴秀波说:“我们找时间去一趟巴拿马运河吧。老师讲得再好,也没有儿子去现场亲身感受好。”他白天黑夜地赶戏,终于挤出一周时间,带着儿子去现场研究这些问题。

在巴拿马大运河河畔,一家人开着车沿着运河走了一趟。他们发现运河需要四级船闸把船抬起来,这说明运河的水位比大海高。吴秀波特意向当地运河管理者请教了其中的道理,原来是这样的:当年开挖运河的工程太大,在高于海平面约28米处已经用完了经费。最终,只得采用四级船闸把船抬上来再放下去的做法。实际上,在地球的同一纬度上,海平面是一样的。但为了让儿子有一个直观感受,吴秀波并没有说透,而是特意带着儿子乘船走了一趟,让他亲身体会。

后来,憨憨在课本中知道了南非好望角,他又产生了好奇:“什么叫‘杀人浪’?500多年前葡萄牙航海家是怎么闯过去的?”吴秀波觉得这些仅用书面知识解释,儿子很难理解,最好的办法还是带他到现场去亲身体会一下。于是,这年暑假,他和妻子带着儿子专程飞往南非开普敦。

站在好望角,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惊涛骇浪,他们还真的碰巧看到了“杀人浪”:这种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浪头高达20多米,一副排山倒海的样子。小船遇到这样的浪只能倾覆。“杀人浪”过后,旋转浪随着沿岸洋流而来,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憨憨紧张得抱紧爸爸的胳膊,一连串问了十几个为什么。

有些问题吴秀波不知道如何回答。忽然,他想起入住的宾馆大厅里有一个巨大的地球仪。于是,他带着儿子来到地球仪前,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告诉儿子,这是因为好望角位于印度洋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一冷一热两种洋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在南半球中,该纬度的陆地只有非洲好望角、南美洲合恩角以及澳大利亚南部沿岸和新西兰南岛,其他几乎被三大洋的海域所环绕,构成一个封闭的水圈,这样就造成了好望角在夏季也是西风咆哮而过,冬季更是寒风凛冽。常年的西风把海水也驯服得环绕地球由西向东奔驰,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西风漂流”。

憨憨在中学学到金字塔时,一家人专程去了一趟埃及。憨憨被眼前的金字塔惊呆了:“看书上的照片,我以为金字塔三下两下就能爬上顶呢,没想到这么高大,不到现场来看根本无法想象。这上面的石头都这么大,几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搬上去的?”

吴秀波把此前掌握的有关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告诉了儿子,并现场蹲在地上用沙土演示古埃及人“以土为梯”搬石建金字塔的过程,就是通过土堆把巨大的石头运到金字塔上。憨憨一边看一边点头,立刻明白了:“真了不起!”

旅游教育收获大

吴秀波夫妇这样带儿子满世界旅游。有人问他们:“就不怕孩子把心玩野了,影响学习?”吴秀波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们夫妇带孩子去旅游,主要利用的是寒暑假和节假日,基本上没有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另外,通过观察,吴秀波发现带着儿子去旅游,不仅不会降低他的学习积极性,反倒能让他对课本里的知识更有兴趣,掌握得也更加全面。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憨憨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他会把自己在景点看到的事情写下来。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上小学高年级时,他又开通了微博,把自己的见闻发在微博上,后来还配上了照片。这样一来,很多同学看了他的微博后也跟着增长了见闻。

上四年级时,憨憨从一本科普书上看到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动物大迁徙的故事,他再也放不下了:“上百万头野生动物冒着各种危险大迁徙,那到底是怎样壮观的场面?”吴秀波也没亲眼看过这样的场面,而儿子放暑假的七八月间正是大角马迁徙的季节,于是一家人一拍即合:“到马赛马拉大草原去!”

他们是乘坐观光车进入马赛马拉大草原的,展现在眼前的是无尽的荒原,枯黄的草色一直连接到天边,伞状的面包树零零星星地点缀在荒原之上。

憨憨在文章中写道:“数以十万计的角马、斑马有序地奔跑着,坐在车上的我们可以感觉出大地的震动。它们扬起的灰尘升腾、扩散开来,像一股小规模的沙尘暴,顷刻间天地变成了混沌世界。”

201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吴秀波又有了几天空闲,他问儿子想去哪儿。憨憨开口就说:“我听说全球变暖让北极冰圈变小了,对整个北半球的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影响,我想去北极看看。”

吴秀波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们从芬兰进入北极,来回11天。从北极回来后,憨憨说:“本来,我以为北极圈里一定到处是被冰雪覆盖的地方,还有北极熊。但也许是全球变暖的缘故,那里只下了一些零星的雨夹雪,也没看到北极熊。我最近正在考虑给联合国秘书长写封信,对保护北极和防止全球变暖提点儿建议……”

波的干涉实验及振源设计 篇6

然而,波的干涉实验是一种较为难做的实验,再加上许多学校中波的干涉实验的器材性能较差,因此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改进了实验仪器,总结出了几种关于波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给大家。

1 干涉实验中振源的改进

1.1 用示振音叉作振源

在波的干涉实验中可以用示振音叉做振源进行实验。示振音叉是一种振动频率很低,振幅很大的音叉,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演示机械振动的。此种音叉一般学校中少有,但可以自制。找一块长约80cm,宽约3cm,厚约3mm的弹簧钢板,先把中间钻一个孔,然后从中间弯曲成一个U字形音叉,两根叉腿之间的间距约5cm,再在中间孔上用螺钉装一手柄,即制成了一个示振音叉。

用示振音叉作振源演示波的干涉时,先在音叉的一个叉腿上装一个双叉形触针,把音叉振动起来后,用这个触针触及水槽中的水面,即可激起两列水波,形成干涉。

用示振音叉作振源演示波的干涉,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携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克服,一是振动时间稍短,二是触针触及水面时高度不易掌握。

1.2 用气流作为发波水槽的振源

许多学校都有演示波的干涉现象的发波水槽,它是在水槽上面安装一个双叉形的触针,利用机械振动方法,让触针打击水面产生两列水波,从而形成干涉现象的。用发波水槽演示水波干涉现象有几个显著缺点:一是整个装置振动过大,会产生许多杂波、二是触针打击水面时容易溅起小水珠,水珠落入水槽内时也形成杂波、三是用毛玻璃作观察屏产生的图像不清晰,因此,往往很难取得好的实验效果。

为克服发波水槽的上述缺点,笔者曾试用气流代替机械触针产生水波,效果较好。其方法是,找两个一次性输液针头,将两针头相距约20mm的距离并列固定起来,把两输液针头另一端的两根管子并在一起,接到一根软橡胶管上,再与一个小型气源或皮老虎的吹气相连,开动气源或按动皮老虎,两个针孔就能吹出气来。

把这两个并列的针头置于发波水槽一端的一水面上,调整好高度和气流大小,就可以在水面上吹起两列水波,形成水波的干涉。这种方法克服了发波水槽的振动和溅落水珠的两个缺点,实验效果大大提高。

1.3 在投影仪上做演示实验

用前述方法改进发波水槽实验,虽然能克服发波水槽机械振动和溅落水珠的缺点,但仍有通过毛玻璃观察屏观察效果不佳的缺点,要彻底克服发波水槽的缺点,可以利用投影仪做波的干涉实验。

其方法是,将一个深约5cm的浅水槽置于投影仪上,调好投影仪的焦距,把水槽的图像清晰地投影到屏幕上。然后再用前述方法制成的针头置于水槽一端,让气流在水槽中吹出两列水波,这样,形成的干涉纹样就可以清晰地投影到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由于取消了触针击打水面的振动装置,使这种投影方法变得可行。

1.4 课外在浴盆中做干涉实验

这是一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现在,住在城市的家庭中,大多都有洗澡用的浴盆,利用浴盆,也能做干涉实验。

在浴盆的上方点一只较亮的灯泡,往浴盆中灌入半盆清水(水要深一些,在20cm以上,这样效果更好),伸出一只手,将食指和中指伸开,让两指尖相距约5cm,其余三指握起来。把伸开的两只手指置于浴盆一端的水面上,两指同时轻轻敲击水面,就可激起两列水波,这两列水波在水面上形成干涉。透过水面,观察水底,可看到在盆底形成了一簇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做这实验的关键是调整好击打水面的频率和击打深度,频率一般约为5Hz,深度以刚触及水面为宜。

若家中没有浴盆,也可以用一个较大的洗衣盆、洗脸盆等。为便于观察,最好在盆底涂一层白色油漆,或者在盆底放一张白色平整的纸或塑料薄膜,效果也不错。

2 用音叉做声波的干涉实验

将音叉敲击振动后,两根叉腿作为两个振源,激起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也能形成干涉,若转动音叉,就能听到振动声音的强弱变化,显示出声波干涉的效果。用这种方法演示声波干涉时,其音量过小,效果并不佳。为克服此缺点,绝大多数教师都会用扩音器对声音进行放大。即使如此,有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笔者在用这种方法做实验时,并非直接用扩音器上的话筒对着音叉进行扩音,而是用一个微型话筒,把它用不干胶带粘到音叉共鸣箱的底部,然后用软导线把话筒与扩音器相连。

实验时,把音叉置于共鸣箱前部,转动音叉,引起共鸣箱振动,话筒捡拾到共鸣箱的振动后,生成电讯号,送入扩音器放大。这种方法比直接用扩音器效果明显,即便是音叉的振动已经很微弱了,也能通过扩音器放出声音来,持续的时间也较长。

笔者介绍的几种关于波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方案,各有优劣,在此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广大同仁参考磋商,以利共同提高。

上一篇:midas有限元下一篇:加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