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精选12篇)
生产经营 篇1
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贯穿了企业经营的始末, 正确分析两者的关系是合理定位的首要前提。在清楚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模式化的运用, 必定能促进企业发展稳步前行。
1 生产经营的概念
生产经营, 指的是企业围绕产品的投入、产出、销售、分配等环节开展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的总称。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随之制定一系列计划来生产销售其产品, 利润则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多少而上下波动, 企业的着眼点是某种特定市场关系, 因此这种经营理念是比较狭隘的, 也是比较基础的。
2 资本经营的概念
资本经营的概念依然存在争议, 但是普遍意义上认同的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以资本为经营对象, 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指引下, 围绕资本的增长保值进行管理, 合理配置资源和动态调整结构的思想和方法的总称。由此可见, 资本经营是企业进行了一定的生产经营之后, 向更高一层扩展的经营方式。
3 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的关系
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畴, 在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有三点:
1) 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 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贯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使得企业稳步经营。
2) 生产经营为资本经营的提供基础, 资本经营是生产经营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延续, 离不开丰厚的经济基础, 而成功的资本经营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资本经营是必要条件;资本经营在理论上可以脱离生产经营单独运作, 但是没有生产经营的持续支持, 资本经营必将不能长久。
3) 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相互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 资金也在企业中不断循环周转, 如果企业管理不善, 出现资金断流必然会导致生产脱节;同时, 如果产品库存积压过多, 资本效率必然会下降, 因此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由于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在根本经营理念上的不同, 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 经营主体不同。在资本经营中, 经营的主体是资本所有者或者其代理人, 通常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而生产经营的主体则是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为主, 与基层的生产运营联系较多, 和高层决策的联系较少。
2) 经营的对象不同。生产经营的对象是产品, 中层管理者主要管理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资本经营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 高层管理者主要控制企业整体资金的周转和资金运用方向。
3) 经营的目标市场不同。生产经营的市场主要以商品市场为主, 中层管理者关注的是原材料和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相关购进和分销渠道和产品市场份额。资本经营的市场则不仅仅是商品市场, 更主要的是资本市场, 经营者要时刻关注证券运行趋势、资金流向、市场宏观导向等金融信息。
4) 经营的阶段不同。生产经营的阶段主要有材料采购、技术开发、产品研发、设备更新、产品投产、市场销售等等,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有效控制来提高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产品销售利润。资本经营的阶段则主要有发行股票或债券、向银行借款、企业间融资等方式筹资, 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行运用资金, 通过有效管理缩短资本循环周期, 提高资金收益率, 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5) 经营的重心不同。生产经营重心有不断改善材料采购方式、更新技术水平、完善销售渠道等手段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增加自身的获利能力, 使得企业及时跟进市场动向, 提高产品利润。资本运营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和调整企业资金筹集方式和流转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企业的资本效益。
3 企业资本经营的模式和策略
3.1 扩张性资本运营
资本扩张是指利用现有资本结构, 通过内部积累、外部筹资等方式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具体策略有:
1) 横向策略:具有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产业或部门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而进行产权交易, 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调整行业结构。
2) 纵向策略: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和有关联关系的企业部门进行产权交易, 扩大自身的市场范围, 增大了市场实力。
3) 混合策略:两个及两个以上没有关联联系的非相似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 采用这种交易主要是为了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 延续企业活力。
3.2 收缩性资本运营
资本收缩是指企业将自身的资产转移到企业之外, 收缩企业规模。具体的方法有:
1) 剥离:企业将拥有的子公司、资产等出售给第三方以换取股票或现金等的商业行为。企业采用剥离方式是为了对混合经营模式进行调整, 改变市场形象, 从而吸引更多市场份额。
2) 分立:企业将某些子公司或部门分离出来成立新公司, 和母公司拥有相同股东。这种资本运营有利于规避法律法规风险, 改善企业内部冲突。
3) 分拆上市:母公司转移一部分股份设立新公司, 新公司的股权将对外出售。这种方式是分立的衍生方式, 目的是获得资本溢价, 促进母公司股价上涨等。
4 企业应如何看待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结构, 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它既可以通过资本投资直接获利, 也可以通过运用不同资本模式间接获利。资本运营的充分使用有利于企业不断重新获得市场经济的增长点。然而资本经营只是对企业资产的分配和使用, 其最基本的运营基础是通过生产经营提供商品和劳务来获取利润。
资本经营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之前我国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 资本经营是经营理念的新的突破, 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我国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树立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的思想, 一方面要做好基本生产经营活动, 占领有效市场份额, 在同行业中形成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灵活运用资本经营的各种模式, 合理分配各种资源,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持续发展。
摘要:生产经营及资本经营在企业中已经广泛普及, 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两大支柱性活动。很多制造型企业往往将生产经营看作重中之重, 却忽视资本运作, 将资本运作仅仅视为一项投机活动, 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如何正确看待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重要性, 合理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企业能否高效运作的关键, 对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兰发钦.论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7, 3.
[2]刘泓.浅析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区别和联系.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6.
[3]秦阳.饕餮资本盛宴下的思考.财经中国报道, 2006, 4.
[4]王琦, 张丽, 汤晓梅.企业从生产经营走向资本经营的探索.设计管理, 2006, 3.
[5]王广云.论资本经营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经济集团研究, 2006, 4.
[6]唐冬羽.浅谈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系.今日财富.学术讨论, 2009, 2.
[7]顾云飞, 王宏胜, 邱聪.企业如何实现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跨越.中国牧业通讯, 2009, 8.
[8]王明夫.资本经营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生产经营 篇2
生产线租赁生产经营合同
甲方(出租人):甘肃天域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乙方(承租人):
甲方与乙方双方就甘肃天域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原麻黄素提前生产线的生产经营权租赁给乙方生产甘草提取物(甘草霜)事宜(包括:厂房和机器设备、生产工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本着互利共赢、自愿平等的原则,达成如下条款,供双方严格遵守。
第一条租赁厂房和机器设备:
(后附清单)。
第二条租赁期限:一年期限,2015年 1月 1日起至 2016年12 月 31日止。租期届满,如甲方仍需出租,乙方具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承租权。
第三条租金:租赁厂房和机器设备每年租金人民币陆万元(¥60000.00)元。第四条租金的支付方式:租金按支付;本合同生效之日起3日内乙方须向甲方一次性全额支付第一年租金人民币陆万元(¥60000.00元),乙方向甲方支付清第一年全额租金后7日之内甲方将生产线交付乙方。第二年租金乙方须于2015年12月1日前一次性全额支付给甲方,否则甲方有权终止合同。
第五条甲方必须保证乙方入驻甘肃天域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后能正常生产,协调好原有工人与公司之间茅盾,乙方入驻甘肃天域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后用工有自主权,但在用工条件相同情况下优先选择使用原有甘肃天域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人员、车间工人和后勤人员,人员数量由乙方决定。
第六条
债权责任:至2014年12月31日前的全部债权由甲方负责解决,自2015年 1月 1日起涉及租赁生产线生产经营发生的所有债权由乙方负责,乙方在租赁期间不承担非乙方使用的原甘肃天域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人员、车间工人和后勤人员的用工工资和劳动社保等。
第七条乙方负责支付其在承租期内关系到的租赁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水费、电费、卫生费、所在与房屋租赁和生产经营相关的税收、管理费、维修费等所有生产经营支出。
第八条
租赁厂房和机器设备的维修:承租期内租赁厂房和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由乙方负责并承担费用;承租期届满时由乙方负责将租赁厂房和机器设备维修至原状并承担费用。租赁期间因乙方生产经营需要,在甲方厂区增加设施和增加生产线设备须征得甲方同意,费用全部由乙方承担,租赁期届满增加的设施设备全部归甲方所有。
第九条乙方为自己经营之需,经甲方同意可以适度地对厂房和机器设备进行不改变主体结构和不构成建筑物物危险的装修改善或增设他物行为(但应征得甲方认可同意),租赁期届满,归出甲方所有。
第十条未经甲方书面认可,乙方不得将厂房和机器设备转租他人。本合同生效之日起3日内由乙方向甲方一次性支付风险保证金人民币伍万元(¥50000.00 元)。在经营生产中乙方应及时支付欠款和相关债务,否则,甲方可以扣留该保证金,租赁期届满,并经甲方核实无欠款及债务,租赁物合符出租交接时的原状后,应将保证金足额退还乙方。
第十一条 经营范围及责任: 乙方应当守法经营,不得使用租赁物从事违法经营。租赁厂房和机器设备乙方用于生产甘草提取物(甘草霜)。因乙方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任何债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包括但并不仅仅限于劳务用工及其伤害事故所产生的债务)均由乙方承担。
第十二条生产安全与消防安全: 乙方租赁生产经营期间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和制度。甲方有权检查和督促乙方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的法规、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情况,若存在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隐患,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整改落实或阻止乙方生产,直至解除合同。
第十三条本合同期限内,乙方应当合理使用租赁物,保护租赁物及其所有设施的良好功能。本合同期满,乙方必须在本合同期满之次日内将租赁物返还予甲方。若乙方需要继续租用,同等条件下,乙方可优先承租,但必须本合同期满之日前的三十日内重新签订书面合同。续租期,租金另行商定。
第十四条合同期限内,如因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战争、地震、台风、国家的产业政策、重新规划及征拔占用等)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合同自然终止。
第十五条 以上合同条款,双方必须遵守。若其中一方违约,违约方除了必须承担因违约行为所造成的全部损失之外,还必须承担违约金人民币壹拾万元(¥10000.00元),同时,非违约方有权解除合同。
第十六条本合同经甲方和乙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
甲方:公司天域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乙方: 注册地址:注册地址: 法人代表:法人代表: 委托代表:委托代表: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开户账号:开户账号: 联系的话:联系的话:
破坏生产经营罪若干问题探析 篇3
2013年5月,吴某带领其游戏开发团队与甲游戏运营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合作开发A手机游戏,郑某系吴某团队中的一员。吴某、郑某与甲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由吴某担任该游戏项目组负责人、研发总监,郑某负责客户端源代码的开发。同时,为顺利开发游戏,吴某将其享有著作权的《C游戏引擎软件》永久授权给甲公司使用。后吴某与甲公司约定A手机游戏著作权由甲公司享有,底层技术源代码由双方共有。项目产生利润后,赢利由甲公司与吴某各获得50%。同年6月,甲公司原始取得A游戏软件著作权。
2013年11月,该A手机游戏已经开发到删档封测的阶段(指游戏在初期运营选择一部分群体进行游戏正式运营前的测试,此测试多为游戏调试、完善、相关BUG修复,测试账号将会在正式运营前删除,不做保留),且甲公司已分别与丙公司签订授权运营协议;与丁公司签订发行推介协议。后吴某及郑某等人因不满甲公司将游戏的发行运营权销售给其他公司而与甲公司发生纠纷,吴某遂携带A手机游戏的游戏代码并带领郑某等游戏开发团队全部人员从甲公司离职,共同至吴某新开设的乙公司继续开发换皮手机游戏B。
2013年11月某日,郑某在离职前为了泄愤将其在甲公司所使用的本地电脑硬盘格式化,删除了开发A手机游戏的全部游戏代码、开发环境及《C游戏引擎软件》的源代码等所有相关程序,并在甲公司的服务器中删除了《C游戏引擎软件》的源代码、用A手机游戏的旧版本客户端源代码覆盖了新版本。其中,《C游戏引擎软件》的源代码系在吴某的指示下删除。
后在甲公司的多次要求下,郑某将恢复代码及编译环境等的相关步骤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甲公司,但对部分内容进行过改动(如文件名、文件存放位置等)。甲公司根据郑某提供的内容恢复出的代码编译不出任何可运行版本。最终导致甲公司因无法编译运行游戏而不能继续履行合同,造成甲公司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39万余元(包括项目组人员的工资、公积金、社保金31万余元及总外包成本8万余元)。
2014年1月,甲公司至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于同月以破坏生产经营罪立案侦查。郑某及吴某到案后,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实验,郑某在侦查实验中尝试根据其在电子邮件中所提供的内容恢复游戏代码并编译A手机游戏,其在第一次编译时失败,在第二次编译过程中郑某将多个其他文件覆盖到了游戏源代码文件中,并再次编译上述游戏代码,第二次编译成功。
分歧焦点
对于本案吴某、郑某行为的定性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本案应认定为破坏生产经营罪
从主观上看,吴某及郑某有破坏游戏继续开发的故意,两人因与甲公司产生纠纷而恶意离职,带走了甲公司享有著作权的游戏代码并用来开发换皮游戏。同时,为使其开发的换皮游戏抢占市场先机,将甲公司本地计算机及服务器内的全部游戏代码进行删除、破坏,拖延甲公司完成游戏开发的进程。
从客观上看,吴某及郑某破坏、删除的游戏代码是甲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内容,也是甲公司无法将游戏编译成商业化版本的直接原因,使得甲公司无法按期履行协议。而甲公司作为游戏开发公司,已经遭受了生产经营的停滞及破坏,造成前期投入成本的损失。
本案系劳务纠纷,不构成刑事犯罪
首先,郑某及吴某的行为所涉及的罪名包括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著作权罪及破坏生产经营罪等罪名。但证明郑某及吴某违反国家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证据不足,同时其行为属于对作品的修改,而非复制、发行,故不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侵犯著作权罪。
其次,对于不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侵犯对象而言,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对象必须是与生产经营正常活动有着直接联系的,并且是正在使用中的各种设备和工具。如果是毁坏闲置不用的生产经营设备或用具,或者是非生产性的设备和用具,均不构成本罪。郑某及吴某所破坏的是计算机程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财物或设备及工具,不能成为该罪的侵犯对象,也难以作为公私财物认定损失。
第二,就删除行为而言,吴某享有郑某所删除的引擎代码的著作权,此行为不适宜以刑事犯罪评价,而郑某用旧版本的客户端源代码覆盖新版本的行为实质是删除了其职务劳动成果,即使郑某没有实施这个替换行为,最新版本的游戏仍并非是商业化的版本,需要继续编译开发,郑某等程序员的离职也会对公司下一步生产经营造成损害,但此种行为显然不能以破坏生产经营罪来认定。
第三,就因果关系而言,删除行为并没有直接导致生产经营的破坏。郑某所删除的任何文件都是可以恢复的,不会导致游戏无法继续编译运行,郑某在侦查试验中也确实完成了代码的恢复及游戏的运行,甲公司并没有遭受生产经营的破坏。而吴某享有《C游戏引擎软件》的著作权,在与甲公司终止合作时,其要求郑某删除该软件源代码的行为系正当合法的处理,不构成犯罪。
第四,就损害后果而言,本案没有达到立案标准。破坏生产经营罪要求造成公私财物损失5000元以上,但甲公司并没有直接的公私财物损失,也没有因违约支付赔偿,且人力及外包的费用不能作为成本的支出,故没有达到人民币5000元的立案标准,不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郑某的行为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吴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首先,破坏生产经营罪所侵犯的对象的本质是与生产经营有着密切联系并正在使用的事物,而不仅仅限于有形的设备及工具。本案中,郑某删除了所有的游戏代码及编译环境,其中服务器上的客户端源代码正是使得A手机游戏正常编译运行的最核心部分,应当可以成为破坏生产经营罪的侵犯对象,而吴某指使其删除的引擎代码并不影响游戏的编译,且其不属于侵犯对象。
其次,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客观行为是毁坏生产经营关键性条件的所有行为,而导致的结果是此种毁坏难以逆转,或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恢复,使得生产经营受到严重的损失或阻碍。本案中,甲公司的技术人员无法根据郑某所发的电子邮件的内容将被替换的客户端源代码完全复原,由于代码的整体性,导致无法编译出任何一个可运行的版本,且侦查实验中郑某本人亦在做了改动后才完成游戏的运行。对于突然遭遇郑某等人离职的甲公司而言,郑某的删除行为已经达到了生产经营被破坏的后果。
生产经营 篇4
生产经营信息分为生产、计划、市场、产品销售、原料采购等, 涵盖原材料及动力、产量、罐存或库存、价格、生产状况、市场预测、效益判断等。这些信息有的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信息统计系统、生产调度系统, 也有的来源于市场信息、网络资讯、客户信息, 均是经过提炼而成, 按不同使用目的提炼出的信息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2 生产经营信息的处理过程
纷乱繁杂的生产经营信息并不能直接使用, 需要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情报, 大致有几个环节:采集、跟踪、关联、归纳、分析、预测, 根据时效性要求信息的处理频次包括小时、天、周、月。
2.1 采集
生产经营信息的采集是信息处理的前提, 信息来源可信度至关重要, 它直接决定我们的信息处理结果正确与否。在采集到的生产经营信息中, 我们把每个类别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 进而抽取一个或两个同样或相似的信息以供使用。信息收集后, 还需要对其进行核实, 以免其出现假象而影响信息处理结果。
2.2 跟踪
由于每一个生产经营信息点都是有它的时效性的, 一旦成为过去, 该点信息就不能作为实时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 但是该点信息却成为历史资料, 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信息走势。为此, 我们需要不间断地跟踪每个点的信息, 把它储存起来, 以供随时查阅和使用。以乙烯产量为例, 我们几乎跟踪每天的产量信息并列成表格, 将其存档, 以便随时调用。
2.3 关联
每个生产经营信息都有与其关联的其他信息, 这是进行生产经营信息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互关联的信息之间互相影响, 或者互为依托, 或者互为制约, 或者互为补充。在炼化企业, 以乙烯链条为例, 乙烯及下游产品就相互关联。乙烯产量与聚乙烯产量基本呈线性关系, 聚乙烯产量与其他需要乙烯原料的产品产量之间也有关联, 如果聚乙烯产量高些, 后者产量就低些, 反之亦然。不仅产量与产量之间有关联, 产量与原料、产量与库存、产量与瓶颈都有关联, 另外产品与市场关联也非常密切, 非常重要。这些关联是信息处理者必须要弄清楚的, 这样才能有助于深入处理。
2.4 归纳
归纳是生产经营信息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直接影响到信息分析与预测能否成功, 它是对采集、关联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分门别类的集中管理。归纳是信息工作的基础, 它对我们工作的要求较高, 要按照档案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便于我们的快速查找和使用。运用图表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能为我们日后使用信息提供便利的条件, 有些时候, 甚至可以达到想到即能查到、查到便能使用的程度。比如, 我们把乙烯产量、聚乙烯产量按时间序列列出明细, 再绘制成走势图表, 为下一步的处理打好基础。
2.5 分析
生产经营信息分析是对归纳后的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分析生产走势、市场变化规律、供需态势及其变化规律、相关市场的影响规律及程度等。需要运用常用的办公软件绘制高层次图表, 从这些图表中发现规律, 找出关键所在, 既要利用图表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又要利用图表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还要能够对多图表进行串联或并联分析。然而, 仅仅分析图表还是不够的, 还要把相关或必要的文字信息、资料放到一起进行充分分析。
我们最常做的是对各物料做基本的平衡。以乙烯为例, 通过前面一系列环节得到的乙烯信息包括某一阶段产量、销量、下游产品产量及对乙烯的需求, 计算出它们的日均情况, 然后把这些信息组合, 用产量减去销量和需求量, 可以得到一个数值, 若为正表示有过剩, 若为负表示有缺口。这个平衡分析完成后, 我们就知道这一阶段的生产是否有问题, 或者生产计划是否合理, 或者生产计划的执行是否有偏差。另外, 我们也经常通过把得到的市场信息与产品产量、库存、销量等信息组合起来进行效益计算, 以判断某一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良性状态。
2.6 预测
生产经营信息应用中, 仅仅达到分析阶段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任务是进行短、中、长期预测, 是对分析的进一步延伸, 是依据前期的实际走势对今后的变化做出推测, 也就是把初步的生产经营信息情报深加工成高价值的信息情报, 进而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的依据。
预测是生产经营信息处理过程的高端, 由于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为实现准确的预测增加了难度。在我们的预测当中, 借助历史资料、图表归纳、图表分析、影响因素的因子系数计算, 从而进行较为科学的预测。在我们分析阶段所得到的结论:包括高层次图表、逻辑关系、变化规律等, 恰恰就是我们进行预测的基础平台, 再考虑到工艺路线、生产状况、设备状态、问题瓶颈等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 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有理有据的预测。
当完成物料平衡分析后, 就需要继续进行下一步的预测, 根据工艺路线、生产状况、设备状态、问题瓶颈等因素的当期评价及后期评估, 从而判断后期物料平衡。根据市场实际及后期预测, 测算产品效益、单线效益、全链条整体效益, 并与物料平衡相结合, 预排出几个备选方案, 从中选取更切合实际或效益更好的生产经营方案。
3 生产经营信息处理过程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生产经营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和运行的, 而是互动的, 是环环相扣的, 同时在顺序上并不直接相连的环节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
生产经营信息的整个处理过程是一个闭环操作过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关系, 从信息采集到信息预测, 环环互动, 信息预测指导和促进信息采集, 信息关联也指导和促进信息采集, 信息关联帮助我们采集信息, 关联信息对于预测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信息帮助我们探寻关联的信息, 信息归纳引导我们跟踪信息。
4生产经营信息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管理和研究生产经营信息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其分析结果可以很清楚的为经营决策机构提供前期的信息资料和情报, 促使决策机构明白过去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进而知晓所做的决策是否合理。相比而言, 预测是一种前瞻性的判断, 提供给经营决策机构后, 该机构将参考它进行下一步判断和决策, 从而为企业服务。
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 确定所需关注的信息重点, 既可以按需自制, 也可以按需定制, 既可以生产平衡为重点, 也可以效益测算为重点。不但可以针对某种产品进行专项分析预测, 也可以对某个系列产品进行专项分析预测,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项任务前期进行局部或整体分析预测。在我们企业, 大概有几个应用方向。
4.1 日常生产经营
在我们企业, 不但要关注源头、产出, 还要关注生产过程。比如进厂原油、原水、原煤、电、蒸汽等原料动力, 出厂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 不但要关注其量的变化, 还要关注其价格的变化, 通过信息处理手段, 得到产品效益情况及后期效益预计, 进而确定后期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的种类和牌号。
4.2 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
在计划开展某个项目前, 需要做专题研究, 涵盖产品市场、产能预期、成本效益等内容的分析和预测, 这是信息处理的高端应用, 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4.3 应急处理
当遇到突发事件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时, 则需要立即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归纳、分析、预测, 及时研判出受到影响的关键或瓶颈, 这既有可能是原料中断、产品堵库, 也有可能是动力中断, 还可能是中间环节停运致使原料压库、产品无产出, 等等, 这需要迅速对相应的若干备选方案进行必要地信息预测, 供决策者参考。
4.4 编制计划准备
编制计划前, 尤其是编制年度计划或预算, 要进行广泛的信息调查研究, 要对当前市场做出判断, 对计划期市场形势做出预测;对原料、产品价格走势做出分析与判断, 对产品生产成本进行测算, 对前期产品利润和综合产品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对计划期产品利润和综合产品效益进行预测评估;对当前的原料、产成品、中间物料平衡进行跟踪归纳, 对计划期原料、产成品、中间物料平衡进行预测;评估当前生产装置的工艺和设备技术状况, 判断制约生产装置正常运行的技术瓶颈及其改善预期;分析成熟产品的市场分布、市场占有率及其市场前景, 分析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前景及其工艺技术成熟程度。
5结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信息的管理和研究越来越重要, 它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信息分析的能力和分析的深度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而针对信息的科学预测更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依据, 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因此, 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信息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建设科学的、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振国, 柏影.市场经济信息情报在企业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 2007 (4) :9-10.
生产经营合同 篇5
代理人:签订地点:南宁市兴宁区
乙方:
代理人:签订时间: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开发和运作经营中国国际贸易广大的市场,经过友好协商,就甲方和乙方合作经营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双方共同遵守。
一、经营、合作单位和名称
甲方XXXXXXXXXXXXX,以下简称甲方,乙方XXXXXXXXXXXX以下简称乙方。甲乙双方在开发和运作进出口贸易的单位名称为:广西华兴食品国际贸易部(暂定名称),法定代表人为甲方:XXXXXXXXXXXX,必须使用甲方统一的公司名称和品牌,名片及其它宣传品按照甲方规定的宣传要求进行制作。二:以资合作的金额占股份比例
甲方占投入国际贸易部开发、运作资金和软、硬件设施购置、维护和支出等一切支出的费用,占投入支出费用总额的60%,乙方占投入国际贸易部开发、运作资金和软、硬件设施购置、维护和支出等一切支出的费用,占投入支出费用总额的40%合作。即60:40的股份比例(具体依国际贸易部财务账目投入和支出明细为准)
例注:软件指的是:如电脑程序软件、广告媒体制作等,硬件指的是:如汽车、办公用具、电脑等,支出的费用为各项开支的费用等。
三、国际贸易部投入、经营、销售合作盈、亏分配标准
在国际贸易部投入、经营、销售、支出费用合作发生的盈、亏金额,甲方占合作盈、亏金额分配比为60%,乙方占合作盈、亏金额分配比为40%。即60:40的比例。年终分配盈、亏金额时,按照此比例进行分配。
四、经营管理、国际贸易部人员配置、和财务监督事宜
乙方在合作经营进出口,运作开发国内外市场时,必须服从甲方各项管理规定、操作流程和华兴公司的规章制度及运作方案和政策等。华兴食品国际贸易部(暂定名称)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由甲方派驻,其他人员采取招聘。在经营、管理方面,乙方必须服从甲方的管理和经营、运作,服从财务管理和审核。
五、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如单方面退出协议约定,按照协议规定,将投入软、硬件设施和支出费用全额承担。(具体依国际贸易部财务账目明细为准)
2、甲乙双方在国际贸易部经营过程中,都不得与合作客户有私人利益,(即回扣之类的事情发生)和私下经贸往来,一经发现,以一罚十。
六、争议解决方式
关于本协议的一切争议,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或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法院诉讼解决。协议有效期
本协议有效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本协议生效后所需资金,甲方和乙方需在年月日汇入国际贸易部独立账户。
1、根据市场发展,经甲乙双方协商签订的其它相关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执二份,乙方执一份。
生产经营 篇6
一、当前新型主体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新型主体的总量快速增长
新型主体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各级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的积极扶持,各类新型主体的数量快速增长。
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蓬勃发展。近十多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政策的支持,专业大户大量增加。在浙江、上海、吉林等地方,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形成了一大批家庭农场。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270多万户,覆盖了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经纪服务等农业生产服务的全产业链。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必要而且迫切。在农业部确定的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和服务试点的33个省区,目前共有家庭农场6670余家,主要集中于中东部政策配套较好、家庭农场发展较早的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家庭农场大量涌现,发展很快,并且多以种植业为主。目前,浙江全省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有5121家,经营土地面积55.9万亩。江苏省专业大户数量为23.5万户,占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总数 81.5%;家庭农场总数为3.4万家,经营土地363万亩,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户均规模208亩,主要集中在100—500亩之间的超过5000家。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共经营土地1308万亩,占全部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的63.5%,已经成为规模经营的重要主体。黑龙江省2012年种植大户有8.7万个,户均规模经营面积达20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0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符合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98077家,其中经营土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达911个,这与该省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土地多、土地集中连片有直接关系。
组织化协作催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茁壮成长。在农民强烈需求和政府积极推动下,农民合作社发展呈现加速态势。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急剧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成为组织农户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对接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有效载体。国家工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比上年年底增长32.07%,出资总额1.1万亿元,增长52.07%。在浙江省,截至2013年6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5万家(其中以粮食生产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粮食及植保、农机等专业合作社6014家),合作社成员110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458.6万户,二者合计占承包农户总数的61.5%。江苏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6.6万户,实有成员人数960万户,入社农户数占全省总农户的65.7%。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发展迅速,2007年至2012年,专业合作社由419个增加到29089个,增长了69倍;入社成员由4560户增加到40.06万户,增长88倍;带动农户数由近2万户增加到136万户,增长68倍。
产业化经营导向的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日益增强。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方式,由此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动,大批龙头企业应运而生。目前,龙头企业每年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 以上,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浙江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7469家,实现销售收入2836亿元,利润185.5亿元,增速均高于GDP增速。江苏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5447家,其中有1285个企业与各类专业村建立了紧密的产业对接关系,主导产业从业农户达155万户,带动农户953万户。
(二)新型主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据我们的实地调研,随着新型主体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主体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显著特点。
一是复合型新型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不同新型主体直接加强纵向、横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力。很多新型主体既是种养大户,又是合作社领办人,又是企业主,这种主体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特征也说明,新型主体的生产经营辐射能力日益增强。
二是工商资本背景的新型主体不断发展。目前,工商企业主投资农业的趋势逐渐明显,给传统农业带来了新思路、新发展。工商资本往往起点高,投资力度大,管理水平高,以工业思路来经营管理农业,为传统农业注入了创新活力。
三是新型主体来源渠道不断拓宽。下岗职工、农业技术工人、返乡创业人才、大学生创业的情况非常普遍,因为农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外部人才流入,部分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应用于农业实践,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人才。
四是股份化方向日趋明显。尤其是合作社,创新管理机制,引进股份制的先进理念,将成员变成“股东”,增强资本在合作社决策中的话语权,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扶持新型主体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方式外,各地还大胆创新,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流转模式,它们做法不一,各具特色,但都产生了积极效果。
一是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股田制”模式。如江苏江都市,将承包权转化为长期股权,合作社保证社员的保底收入,利润部分用于兴办公益事业、扩大再生产、年度分红及风险保证金。这种模式兼顾合作社与股份制的特点,既保障 农民土地承包收益权,也实现土地要素的优化利用,通过产业化 运营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得更多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收益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是实现二次分配的有效形式。目前,江都市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56个,经营土地面积50万亩,社均耕地超过1900亩。
nlc202309041323
二是多主体合作经营模式。随着各类新型主体的发展需要,各主体逐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多主体、多领域合作经营模式转变。如黑龙江省就出现了多种主体合作经营模式,诸如“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湖南宁乡县则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进一步创新,通过基地“大流转、小承包”的经营方式,“四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植保、统一烘干收购),探索出“粮食银行”的独特模式。
二、新型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新型主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不同主体自身的问题,不是国家政策可以改进的,而是需要其自我不断完善来解决。
(一)土地流转缓慢,新型主体占比较小,规模不大,经营水平不高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我国农业主产区的新型主体培育有了很大进步,许多农业主产区积极探索在坚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土地流转面不广,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流转稳定性不够,新型主体的总体数量仍然不够,新型主体壮大缺乏基础。目前虽然各地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程序、规范流转合同文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目前土地流转期限普遍偏短,以三五年居多,甚至一年一租,短期行为多。大户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也不敢投入,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影响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浙江省,尽管2012年全省流转土地面积占总承包耕地的42.9%,但多以短期流转为主,流转期限5年以下的面积为487.1万亩,占全部流转面积的55.3%,土地流转稳定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流转期限短,导致规模经营不稳定,流转成本增加,生产要素难以投入,影响新型主体的发育成长,使其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偏低问题。目前70%以上的专业大户种植规模不到6.67 公顷,90%以上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 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规模、产品规模普遍较小。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等多重风险的影响,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无论是种养大户、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不强。
当前一些地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技术水平、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都相对不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松江区、湖南湘潭市、安徽凤台县等三地的调查,三地的家庭(或大户)农场经营者普遍处于依靠经验种植养殖阶段。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和小学学历占90%以上,高中以上学历者不多;从经营者年龄上看,30岁以下的不足5%,50岁以上的将近一半。安徽某地的一个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是一个以种植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为成员的合作组织,在利好政策引导下,当地许多种植大户盲目扩张面积,但却对农业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估计不足,结果导致一半左右的大户经营实际亏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户能盈利。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技术不成熟、管理能力跟不上、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销量不佳等。
(二)运行不规范,部分农民合作社“有组织无合作”,发展参差不齐
在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细分得非常具体,运行也比较正规,而我国现阶段的各类合作社存在一定弊端,甚至有形式主义的现象。登记注册的合作社中,一部分仍是松散型的,虽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但没有办公场所,有的连牌子也没有挂;有一部分合作社只是从事技术服务和流通服务活动的中介性组织,没有经济实力来从事经营性活动;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合作社,有的是由涉农公司领办,有的是由专业大户或大股东领办,但其中有的并不具有多少合作性质。一些农民创办合作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这种合作社徒有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同时,由于合作社经营中可以免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许多企业为了合理避税,也纷纷参与合作社。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龙头企业是一家企业两块牌子,一块是企业牌,旁边一块则是农业合作社牌子,一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被企业或个人主导,少了合作成分。合作化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农民成为组织里一个权益完整的个体,但当前一个大户或一家企业参与所谓农民合作社,并掌握主动权,农民没有了话语权,导致合作社成为一些企业的一个经营部门或一个外壳。这种专业组织被私人化、企业化,说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尚未成熟。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合作社的监管缺失。在当前体制下,农业部门对合作社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造成部分合作社发展质量不高。按照相关规定,有五张身份证就可以设立一个合作社,且登记和管理分离。成立合作社不用验资,工商部门就无法掌握社员出资的真实情况,容易出现虚假出资和虚假社员名单;不对合作社进行年检,工商部门很难获悉合作社经营的真实状况。工商部门只负责登记,至于合作社是否规范以及以后如何去管理,归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部门知道有的合作社不规范,但也不能将其注销,造成部分合作社先天不足。信用监管缺失则导致对合作社的扶持缺乏依据,一些公司化农业企业(龙头企业)贴牌为“专业合作社”,套取国家资金支持。二是目前没有农民所拥有、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正规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由于专业合作社不需要验资,注册准入的门槛又很低,一些以资金赢利为目的的公司或放款人,也就以合作社资金互助部门的名义来吸收股金和农民闲散资金用于对外投资或放贷赢利,混淆了合作金融与民间借贷的界限,扰乱了金融秩序。应尽快出台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管理,防范风险。
三、制约新型主体发展的外部要素
新型主体自身的问题需要自我不断完善逐步解决,而外部环境各要素的制约则更值得重视,需要通过调整国家相关政策加以解决,特别是财政支持政策,必须确立财政支持的方向和范围,进一步改进扶持方式,促使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nlc202309041323
(一)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效率不高,扶持方式亟待改进
近几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扶农的政策措施,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与传统农户相比,国家对新型主体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我国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都是直接发放给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基本上拿不到或者只能拿到很少一部分。各地对“三农”的财政投入绝大多数用于改善环境、完善保障等方面,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资金很少。农业“四补贴”政策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刺激粮食生产而言,政策导向功能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步弱化。从具体执行情况看,各地在农业补贴发放机制上有一定差别。例如,除农机具购置补贴与购买农机挂钩外,其他三项补贴,山东基本上归原承包户所有,上海则是归经营者所有。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地方财政的支持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央层面也应正视财政支持政策的客观效果,改进补贴方式,改变扶持重点,真正支持新型主体。
在新型主体资金需求方面,农村金融发展缓慢,新型主体日益多样和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与单一落后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大多数新型主体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复、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较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当前,作为新型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依旧被金融机构作为普通农户来放贷,合作社作为法人取得贷款仍然非常少,小微涉农企业申请贷款也很困难。不仅资金规模难以满足需要,而且从期限上来看,小额农贷的贷款期限多数为1年,采取“春放秋收冬不贷”的操作模式,这一期限虽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但却不符合新型主体产业链逐渐延长下的经营周期、销售周期,更难以满足其对于固定资产投入的中长期融资需求。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型主体受土地流转等因素桎梏
在农业用地方面,我国农地是集体所有制度,农地由村集体所有,农户拥有的仅仅是承包经营权,并不是完全产权。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把农民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物权化。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地方甚至还在按照人口增减调整土地,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预期。不少农民对流转土地心存顾虑,转出土地特别是长期流转的意愿不强,成为制约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发展的障碍。在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方面,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大困难,许多规模经营主体反映其生产性建设用地需求无法满足。此外, 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尽管国家承认其为非农用地性质,但却长期不允许直接进入土地市场流转,从而导致专业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拥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用于抵押,限制了其获得融资的能力。
此外,新型主体农业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的用地很难解决,成为其反映较多的问题。随着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日常业务管理、召开会议、产品分级包装、储运、设备安放等方面的业务越来越频繁,并且需要有相应的场地才行,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方面的政策需求非常紧迫。新型主体的很多用地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是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办公管理用地需求。部分地方政府要求对合作社的相关配套设施用地需求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但是具体执行起来仍存阻碍。二是农机服务主体的农机设备存放用地需求。上规模的农机服务合作社或专业大户一般都拥有数十台的农机设备,实践中这些设备的存放用地问题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进而制约了这类服务主体的发展。三是粮食生产主体的粮食仓储用地需求。与农机服务主体的用地需求类似,上规模的粮食生产主体在粮食烘晒期间、粮食销售之前都需要仓储用地,而且与农机仓储用地相比粮食仓储用地还需要有防潮、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要求,所以仓储用地的选择余地很小,用地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也就更小。有时临时租用大型仓库,增加了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生产积极性。四是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冷库建设用地需求。种植保存时间较短的水果或养殖海鲜产品的经营主体对于冷库建设用地的需求比较强烈,但是这类用地比起一般农业配套“临时用地”的审批更难。另外,由于冷库的建设还涉及到用电、用水设施的安排等,各种审批手续也更加复杂。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相关服务亟待提升
新型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求建设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为新型主体发展的过程,是农业分工不断精细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发展的过程。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还不能满足新型主体的实际需求。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断层。现在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很多机构大部分是自上而下延伸形成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常常是对县级以上比较重视,机构设置较全,资金也相应倾斜,而对乡村基层较为忽视,导致基层服务能力和标准同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民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由于对服务质量和标准缺乏硬性约束,一些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出现了为追逐经济利益而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农民接受服务的积极性。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质量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差,忽视农民利益,片面追求盈利,没有和农民真正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部门化”的弊端。由于服务主体大多依托部门创办,这些服务主体以部门获利为目标,想方设法进入缺乏有效监管且利润高的服务领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而这种质次价高的营利性服务不仅混淆了服务性和经营性两类社会化服务的性质,而且提高了农户寻求服务的成本,致使公益性服务日益衰落,农户无法获取合理扶持,只能采用逃避的方式,甚至不使用社会化服务。
(四)相关培训严重不足,新型主体缺乏实用人才
在农业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基本的要素,是其他生产要素运用、发展和创新的主体,因而在农业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新型主体培训体系仍然较为欠缺。以“阳光工程”为例,其培训对象是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以上,且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劳动的劳动力或普通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但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阳光工程”培训对象多为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一些培训课成了“聋子听课”。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并没被纳入其培训范围。
课题负责人:王树勤;
课题组成员:王沈京、汤星颐、申学锋、宗宇翔、胡大明;
课题执笔人:申学锋
港口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分析 篇7
为准确把握当前港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近期, 笔者以防城港港口为切入点, 走访了防城港市商务局等部门, 并在防城港市全市范围内选取31家港口企业, 应用统计分析手段对其生产经营情况开展专题调研[2,3]。据调查, 2013年1~10月, 防城港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3.165亿美元, 同比下降16.34%, 仅完成目标任务的58.90%,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调研结果显示,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持续增加, 铁路运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 防城港市港口企业发展形势比较严峻。
1 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31家企业, 从企业规模看, 2家大型企业, 11家中型企业, 14家小型企业, 3家微型企业;从企业的主营业务来看, 从事货物运输代理、报关报检、船务代理的企业13家, 进出口贸易企业5家, 货物仓储、物流企业3家, 粮油生产、加工企业3家, 磷酸、松油等化工产品生产出口企业3家, 矿产品进出口企业2家, 货运港口装卸、搬运的企业1家, 火力发电企业1家。
2 调查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
2.1 超七成的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盈利
2013年1~10月, 31家调查企业中有71.0%共22家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盈利, 占19.4%的6家企业基本持平, 仅3家企业处于亏损。这些盈利的企业集中在进出口贸易、粮油加工生产、货物运输代理、报关报检、船务代理、火力发电等19家企业。
2.2 超六成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加
2013年1~10月, 有19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同比增加、占调查企业的61.3%;7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保持不变, 占调查企业的22.6%;生产经营成本同比减少的有5家, 占调查企业的16.1%。企业反映成本增加主要在体现人员工资、运输成本、设备更新费用、原材料价格等方面。
2.3 企业出口订单大幅减少
防城港市以煤炭、铁矿石、大豆、菜籽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为主, 粮油、磷酸加工贸易在一直全市的外边贸体系中占据过半的比重。截止2013年11月中旬, 防城港市外贸企业普遍反映企业订单量大幅减少。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大海粮油工业 (防城港) 有限公司和出口磷酸为主的博拉暨广顺化工 (防城港) 有限公司为例, 由于国内市场销路不好、国外市场疲软等原因导致出口订单量大幅减少, 这两家企业2013年1~10月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38.50%和27.43%。
2.4 不到两成的企业盈利同比增加, 企业的营利能力较弱
截止到2013年10底, 在调查的31家企业中, 有19家企业与上年同期相比是盈利减少的, 占调查企业的61.3%;有4家企业盈利同比持平, 占调查企业的12.9%;仅有火力发电企业等5家企业的盈利同比是增加的, 占调查企业的16.1%;另外还有3家企业对比上年同期处于亏损加剧的状态, 占调查企业的9.7%。据某粮油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罗某反映, 该企业2013年1~10月仅盈利700多万元, 相比于上年同期盈利6800多万元, 盈利大幅减少。
3 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1 国内工业生产放缓, 产品进出口受阻, 国内市场销路不顺
2013年, 由于国内产能过剩、工业生产放缓, 过剩的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 进一步抑制了对上游原材料进口的需求。随着以煤炭、铁矿石、大豆、菜籽等大宗商品为主的进口量持续下跌, 防城港市资源类进口商品失去竞争优势。而自2008年10月1日国家取消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双减半”政策以后, 广西对边境小额贸易的支持重点从支持进口调整为支持出口, 这对以进口为主的防城港市对外贸易结构来说冲击较大。在调研的31个企业中, 有26个港口企业认为“国内市场销路不顺”、“国外市场变化、进出口受阻”成为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磷酸、铁矿为例, 防城港市是全国主要磷酸出口口岸, 约占全国磷酸出口的40%左右。调查中的3家磷酸、松油等化工产品生产出口企业均表示2013年磷酸、松油等化工产品出口订单相比去年明显减少。调研的2家矿产品进出口企业中有1家以进口越南铁矿为主的企业今年1~10月一直处于亏损中。
3.2 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调研的31家港口企业中, 有接近50%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成本过高”。企业普遍认为生产经营成本压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两个方面。一方面, 自2013年2月起, 防城港市再次上调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这是较大幅度的一次上调。一至四类最低工资标准, 由现行的1000元、870元、780元和690元调整为1200元、1045元、936元和830元。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也由原来的每小时8.5元、7.5元、6.5元和6元调整为10.5元、9.5元、8.5元和7.5元, 标准水平平均提高了20%以上。特别对港口装卸、搬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 企业不但支付持续增加的员工工资, 还要包吃包住, 物价上涨使得企业成本支出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随着2013年成品油价格多次上调、公路“治超”处罚力度加大, 企业的运输成本不断增加。据防城港市某大型物流有限公司的业务员王某某透露, 今年汽柴油价格多次上调和地方“治超”处罚力度加大后, 一吨货物的运输成本相比去年要上涨20元左右。物流公司为了化解成本压力, 必然会上调货物的运输单价, 于是油价的上调和“治超”处罚的风险无形中就转嫁到了企业的头上。
3.3 货物运量旺盛需求和运力不足的矛盾始终是制约港口企业发展的瓶颈
防城港港口货物的辐射区域主要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以及广西区内, 货物运输路途遥远, 因此南宁-防城港的铁路运输成为了港口货物的主要通道。一直以来, 防城港以运往外地的大宗货物为主, 发往防城港的货物不多, 输入输出的不对称, 导致从南宁发往防城港的车皮少, 长期靠排空足够的车皮发往防城港也不现实, 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据中国华粮物流集团防城港港口库、大海粮油工业 (防城港) 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反映, 今年车皮调节问题较去年有所好转, 但仍无法满足企业产品外输的需要, 制约企业的发展。另外, 铁路运力不足使港口货物疏通不及时, 货物压港严重, 导致丢失港口客户, 削弱了防城港港口的市场竞争力。据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反馈, 今年由于港口货物疏通不及时, 堆场爆满, 货船无法靠岸只能停在锚地等待, 停在锚地一天的费用少则1~2万元多则10~20万元, 而且还会延误往后的船期。很多船东就只能选择转运到附近港口, 如湛江港等, 长期如此就丢失了一部分客户, 而且今年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3.4 货款拖欠影响企业资金周转,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在调研的企业中, 除了影响力较大的防城港务集团、大海粮油、中外运等实力雄厚的企业外, 调查的17家小型和微型企业中有11家表示“货款拖欠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资金筹措困难”, 可见小微企业普遍都存在资金周转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据某报关报检代理公司的尹经理反映, 货款拖欠是港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普遍现象。一般买方先给货主支付定金或一定比例的货款, 余下货款在交货后付清, 快则1~2月, 慢则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结清。这就影响了边贸企业的资金周转, 一些小微型的企业会因此陷入资金困境。另一方面, 由于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门槛较高, 条件较多,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影响了企业扩大进出口。虽然国家最近出台了支持企业融资的政策, 地方也成立了融资担保公司, 但是宣传力度不大, 融资业务培训也没有跟进, 企业对融资担保业务缺乏了解, 加之门槛过高, 所以目前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还是比较困难。
3.5“营改增”产生的税费转嫁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国家为了减轻企业税负, 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 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 新增了11%和6%两档低税率。在本次调查中多家企业表示, 在实际操作中却由于物流运输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项目较少, 像过路费、过桥费等项目不可以抵扣, 税费负担减轻并不明显, 因此物流企业借此机会将税费压力转嫁到外贸生产企业身上, 在向企业收取运输费用的同时, 要求企业负担其所开具发票金额相应的税金。据防城港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的容经理反映, 某外贸企业从越南进口货物原来只需支付给运输企业50000元的运输费, 运输企业“营改增”后, 外贸企业需支付给物流企业50000元运输费外, 还另加6%的税金费用即3000元, 这还是临近的越南的海运收费, 如果是从巴西等国家远洋运输的船费动辄上百万元。对于外贸企业来说, 利润水平已经很低, 这笔税费被转嫁到外贸企业身上之后, 又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4 企业的期盼与建议
4.1 引导企业调结构、转方式, 开拓进出口业务
积极应对国家宏观经济结构及政策导向的调整, 引导企业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转变贸易方式, 扩大进出口总量。一是对金川、核电、盛隆等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指导企业做好机电设备和原材料进口;二是引导粮油企业调整经营策略, 根据市场阶段性供求动态制定采购计划, 抓住国内市场粮油产品消费高峰的有利时期, 做好大豆、菜籽、大米等农产品的进口;三是利用国际市场对家具、机电设备、重晶石、高新技术等产品的强劲需求, 引导企业积极提升出口订单量;四是完善海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条件, 扩大海产品出口和豆粕加工贸易出口。通过进出口的扩大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和开拓新兴市场。
4.2 加大税费改革力度, 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加大税费改革力度, 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可以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创新动力。一是加大对企业负担的专项治理力度, 为企业适度减轻营业税、增值税等, 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用减免登记费、注册费等方式鼓励创业, 从严查处加重中小企业负担和侵害中小企业权益的行为, 并将违法违规收取的费用如数退还企业。二是对存在困难的中小企业, 建议实行一定时期内的水电费、税金减免政策或缓交政策, 帮助这些企业降低成本、节约开支,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恢复生产上, 确保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 避免欠薪、失业等情况集中恶化, 保持职工稳定。三是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 降低中小型微利企业“门槛”, 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借助税收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比如对连续几年经营状况好的民营中小企业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 以及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民营中小企业, 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民营企业在技术开发经费方面的支出和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支出可适当给予税收优惠, 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4.3 加快通关速度、改善运输环境, 缓解运力不足的压力
一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 在中越 (东兴-芒街) 跨境经济合作区实施“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分线管理制度, 推动24小时全天候通关和无纸化通关。探索建立“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区域快速通关模式。二是在铁路运输需求紧张时借用公路运力资源。通过建设专用的货运干道, 实现客运与货运分离, 确保货运畅通无阻。三是集约使用岸线, 加大公共码头建设、控制业主码头的数量, 科学、合理调配, 充分发挥有限的岸线的资源作用。四是集装箱运输能够加速车、船、货的周转, 减少货损、货差, 建议政策扶持, 试行集装箱业务, 大力扶持建设集装箱专业码头, 提高装卸、运输效率, 减少营运费用, 降低运输成本。
4.4 多方协调引导, 解决企业融资的难题
一是政府出面协调防城港市各商业银行, 进一步开拓退税、仓单、合同、信用证、库存商品等有效单证和实物抵押贷款业务, 为防城港市外边贸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需求问题, 为企业协调、解决授信和融资;二是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 利用其贷款期限长、金额大、利率低等优势, 力争防城港市部分生产自营企业纳入成长型外贸进出口企业支持计划, 享受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政策。此外, 积极协调国税部门加快防城港市出口退税速度, 协调、建立重点出口企业退税机制。
4.5 加快防城港保税物流园区建设, 完善港口保税物流体系
防城港保税物流园区至今没有建成使用, 造成保税业务开展没有集中区域, 不利于保税业务开展。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防城港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的力度, 完善防城港港口保税物流体系, 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 使保税物流园区内的货物可以自由流转, 促进港口保税物流业务的发展。
摘要:文章运用统计分析理论, 对港口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持续增加, 铁路运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 防城港市港口企业发展形势比较严峻。
关键词:生产经营,统计,形势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桂竹.浅谈工业企业开展统计分析的重要性[J].有色金属分析通讯, 2003 (6) :9-10.
[2]黄源湘, 杨新龙.关于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与成本景气指数相关性的分析[J].安徽省情省力, 2003 (10) :31-33.
种子生产经营现状与管理对策 篇8
一、种子生产经营现状
《种子法》全面实施, 种子生产经营机制全面转变, 主体的国营体制退出, 民营个体经营兴盛, 而种子执法、监督检验机制不够健全, 监管力度不够大, 进而出现种子生产的质量有滑坡、退化趋势, 经营出现“四多一高”的现状:
1. 主体多
据资料统计, 四川省种子生产企业转制前只有100多家, 而现在已有200多家, 其生产净利润3.2亿元;代理商450个, 销售净利润2.4亿元;个体经销商30 000人, 销售净利润5.2亿元。武胜县转制前只有县种子公司从事种子生产经营, 现在代理批发商10多家, 零售个体商220个, 每年的种子销售净利润由原来的200万元上升到600万元左右。
2. 品种多
武胜县转制前水稻、玉米品种只有几个, 现在水稻、玉米品种接近100个, 良莠不齐, 品种多、乱、杂, 有同品名不同品种的, 也有同品种不同品名的。
3. 关系多
种子生产企业、销售总代理、经销批发商相互之间通过种子经营利益形成了复杂的种子销售网, 这种关系使假、劣种子进入了市场, 种子质量当然就难以保障。
4. 事故多
种子销售出去, 农民种了以后, 不是出现出苗率低、杂株率高的质量事故, 就是出现空壳率高、病害严重的生产事故, 致使大面积减产。
5. 价格高
主要是商家人为炒作所致。一些商家见利忘义, 甚至将质量低劣种子带入市场销售, 商家获暴利, 农民遭殃, 一些农民自然就得承担发芽率低、出苗低, 杂株、空壳多等种子事故造成的损失。
二、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对策
管理好种子生产经营、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因此,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质检、执法单位应运用技术法规、行政法规, 全力控制发芽率低的种子销售, 把出苗不好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 杜绝因品种纯度和真实性不好的质量事故。正确处理好因栽培、病虫、气候造成的生产事故, 宏观调控种子价格, 建立种子生产经营质量风险保险保证金, 组建诚信种子生产经营公司与农资超市店。
1. 加强种子质量执法体系建设
目前, 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和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是种子市场质量管理的合法专业机构, 具备省技术监督局质量计量认证资格, 授权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国际标准等效的技术规程, 监督检验本辖区中的种子质量。但是, 县种子管理站、县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经费有限, 人员不稳定, 持检验证人员不多, 无法更有效地实现种子质量执法监督检验。为保障农民用种安全, 加强质检队伍建设很有必要。县财政应增加监督检验经费, 确保机构正常运转。同时, 检验机构应加强管理,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检测能力。
2. 正确处理好种子事故
种子事故可分为发芽、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的质量事故, 以及栽培、病害和气候所致的生产事故。
(1) 质量事故
(1) 发芽和出苗种子发芽率是种子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 发芽率高, 田间出苗率就高。但也有特殊情况, 这是因为还有一个种子生理活性不强的问题。如存放超过1年的陈种子, 发芽率在人工气候箱还基本合格, 但在田间出苗情况就较差了, 因其生活活力已大大减退。再则, 病虫、鼠害也会影响大田种子出苗。因此, 购种时不要购买发芽率低的或者陈旧的种子, 生产上应注意防病虫、鼠害。
(2) 种子纯度和真实性品种纯度主要在田间检验, 室内也有一定检测能力。对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的鉴定, 可以用DNA指纹技术检验。目前,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在开展这项工作, 检验时间为1个星期到1个月, 检验成本费偏高。种业生产公司销种前进行鉴定, 可以减少播种后损失。
(2) 生产事故
(1) 栽培措施与病害因素导致的生产事故近年来, 武胜县常有一些农民提着水稻、玉米到县农业执法大队投诉。经鉴定, 多数还不是种子质量问题, 而是栽培措施不合理, 如施肥、病虫害出问题等种子生产事故。因此, 在大田生产中, 农民应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掌握栽培、施肥、防病等技术, 正确识别是不是种子质量的问题。
(2) 气候、地域因素导致的生产事故低温寡照、高温伏旱、地域生态等因素也能给农民带来灾难性损失,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范围内不属质量问题, 而是生产事故。为避免这类生产事故, 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有责任进行耐高、低温等适应性试验。县农业部门对引进、推广的新品种也应做品种适应性的试验, 筛选出适应本县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3. 宏观调控种子销售价格、减少市场流通环节
种子是农业生产必须的生产资料, 2011年水稻种价格55元/kg左右, 最高达70元/kg, 玉米种价格25元/kg左右。高价直接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这不符合国家鼓励农民种粮, 助农增收的惠农政策。种子高价位运行主要是因种子公司、总代理、经销商共同操作所致。
为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上级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限制不正当竞争, 宏观调控种子销售价格, 规范种子生产经营企业, 管理好销售商;或者用良种补贴资金, 政府部门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质量好、价格低、信誉好的种业公司, 按农民实际种地面积发良种给农民, 减少市场流通环节, 使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 建立种子生产经营质量风险保险保证金
近年来, 种子纠纷问题多, 种子案件久拖不解决, 甚至不了了之, 老百姓得不到合理赔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不妨从建立种子经营质量风险保险基金和风险保证金两方面考虑。风险保险金由种子生产经营公司、总代理、经销商按比例各出资一部份, 通过保险公司给农民赔偿;风险保证金由种子生产经营公司、总代理、经销商各出一部分给当地政府或种子执法部门作为风险保证金, 没有问题如数退还, 发生问题时便于及时赔付。
5. 组建县级或片区种子生产经营公司及放心农资销售店
浅析监狱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监狱,生产经营,发展,思考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 依法对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 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监狱生产经营是指监狱依法组织服刑罪犯进行生产劳动的经济活动。
一、监狱生产经营的历史回顾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 我们党就提出“为了不让罪犯坐吃闲饭, 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劳动”, 即“劳动改造罪犯”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 奠定了我国监狱生经营的法律和政策理论依据, 并指导监狱生产经营工作直到今天。只是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这一时期, 我国对监狱生产经营的指导方针是把罪犯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劳动, 使他们成为不是坐吃闲饭的人, 培养他们热爱劳动, 在劳动中学会一技之长, 为刑满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劳动中改掉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财富, 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个时期, 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 监狱同样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监狱实行了军事管制, 严重的阻碍了监狱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第三个时期, 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 这一时期, 监狱生产经营的总方针是“改造第一, 生产第二”, 后来监狱法的颁布和实施, 这一方针又更加完善了, 更加科学了, 即“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 在这一监狱工作方针的指导下, 监狱以惩罚改造罪犯为主, 以生产劳动为辅, 惩罚改造罪犯是刑罚执行的目的, 劳动改造罪犯是刑罚执行的手段之一。
二、监狱生产经营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监狱生产经营也从计划经济逐渐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 监狱充分参与社会市场竞争, 更好、更多的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特别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实施, 监狱的各种经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加上监狱布局大调整政策的出台, 使监狱赢得了一次较好的转变和发展的机会。即监狱逐渐迁离深山, 迁离偏僻的地方, 向交通沿线靠近, 向大中城市靠近, 使得监狱生产经营观念有了一次较大的转变, 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管理方式, 管理手段, 管理知识等, 被监狱生产经营管理所吸收和运用, 有效地促进了监狱生产经营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 由于监狱本身的特殊性, 决定了监狱生产经营发展还有诸多不足和局限, 如监企不分, 产权不清, 管理混乱, 政出多头, 财务收支混乱, 政策不稳定, 朝令夕改, 忽左忽右等等, 严重地阻碍了监狱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三、监狱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
监狱生产经营的发展, 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大的环境, 而社会发展又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每一个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监狱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和效益观念。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监狱基层工作实践, 肤浅的做如下分析。
1、监狱生产经营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 是国家暴力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来统领监狱生产经营工作。监狱只有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才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迷失方向, 才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走弯路, 才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发生偏差和错位。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我国监狱处于转轨、转型时期,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监狱也大胆的解放思想, 加快了发展的步子。但是, 由于监狱只重视了经济的发展, 而忽略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从而使监狱的健康发展走了诸多曲折的弯路, 付出了诸多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代价, 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监狱的整体形象, 而且还给监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还阻碍了监狱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阻碍了监狱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坚持上述正确的指导思想。
2、监狱生产经营必须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方针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监狱工作的总方针。惩罚与改造罪犯是监狱的首要任务, 其目的是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把惩罚与改造罪犯放在所有工作的中心位置。惩罚与改造罪犯又是刑罚执行的目的, 监狱通过对生效判决的罪犯进行收监关押, 执行刑罚, 一方面是有效的打击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保护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罪犯执行刑罚, 对社会上其他想要以身试法, 或正在着手实施犯罪的人员起到震慑作用, 使他们悬崖勒马, 放弃犯罪念头,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 同时又教育了其他公民, 使其更好的去遵纪守法, 从而降低社会犯罪率, 有效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的秩序。
对罪犯执行刑罚, 不仅仅是要限制其人生自由,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强制教育, 使其学习到一定的政治、法律、生产技术等知识, 彻底改变罪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回归社会后不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 而是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方针。
3、监狱生产经营必须理顺监狱与企业的关系, 实行监企分开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监狱生产经营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开始就实行着高度的计划经济。因此, 在监狱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中, 深深地烙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 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 建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也必须从高度的计划经济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上来。由于监狱的特殊性, 又决定了监狱生产经营的特殊性, 我们必须突破诸多陈旧的观念, 走出不适应新形势下监狱生产经营发展的政策框框, 实现监狱与监狱企业的分开。
监狱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 其任务必须是有效的执行刑罚, 体现出我国监狱作为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暴力机器的性质和作用, 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坚强的保驾护航。监狱企业必须从监狱原来的管理中分离出来, 必须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遵循其基本规律, 使监狱生产经营的各种资源由监狱市场机制来进行自动的调节, 不因监狱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干扰, 使监狱的生产资料、人和市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发挥其生产要素的最大潜能, 产生出最佳的效益。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理顺监狱与企业的关系, 实行监企分开。
4、监狱生产经营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狱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由于监狱生产经营受监狱执行刑罚的影响, 过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监狱生产经营和监狱执行刑罚不分, 不但有同一班人马, 而且还有同样的管理制度, 使其管理监狱, 执行刑罚和管理监狱生产经营不分家。
过去一段时间内, 监狱为了发展经济, 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不顾监狱的本质属性, 而把大量的服刑罪犯组织出监狱, 参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从而使大量的服刑罪犯走出高墙, 走出电网, 有的离监狱几公里、几十公里, 有的却离监狱几百公里。罪犯远离监狱, 在条件极其简易的环境里, 他们在野外, 在乡村, 在城市, 在交通沿线等地方进行劳动改造, 除了劳动, 实质上谈不上在接受教育。原因在于, 罪犯服刑改造的时空发生了完全的转变, 监狱的执法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而导致监狱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 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发生了偏差、错位、缺位和不到位;也使服刑罪犯在改造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他们的身份意识发生了错位, 导致了诸多重新犯罪案件和严重违现违纪事件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监狱的形象, 使我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处于不利的局面。而如今, 监狱又走入另一个误区, 罪犯收监关押了, 不再走出高墙、电网去劳动了, 但监狱为了发展自身的生产经济, 就开始广泛的与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洽谈, 建立劳务和业务关系, 大量引进生产项目, 而在引进生产项目的同时, 生产合作方的技术员工也就“合法符规”的涌进了监狱, 进行所谓的生产技术指导。这些技术人员进入服刑罪犯的劳动和改造现场, 与罪犯零距离接触, 一些违禁物品也随之流入监狱, 不仅给监狱的安全稳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而且导致部分监狱工作机密外泄, 严重影响了监狱的安全与形象。为此, 监狱必须及时纠正这种偏差和错误的生产经营行为, 有效的引进现代经济研究的文明成果、管理手段和方式, 建立起科学的运行机制, 实现监狱资源与劳动力和市场的最佳配置。因此, 监狱生产经营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狱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四、着力发展监狱生产经济, 促进监狱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效的促进了监狱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监狱生产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就必须着力发展监狱生产经济。无论监狱过去采取了“走出去发展的模式”, 还是现在实行的“引进来发展的模式”, 都有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因此, 必须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找出监狱生产经营发展的新路子。
“走出去发展的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锻炼了一大批监狱管理民警, 使其有充分的机会去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手段、方式和经营理念;其次, 对提高服刑罪犯的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好的帮助, 使罪犯在脱离高墙, 脱离电网的环境下去改造, 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价值。其缺点是:违背了监狱的本质属性。这一模式当然不可取。“引进来发展的模式”的优点在于:罪犯可以接受到系统的, 正规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学习, 在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环境中进行劳动改造, 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习惯。其缺点是:由于生产合作方的技术人员到达罪犯生产劳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往往使监狱管理民警产生了依赖思想, 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关注程度有所降低, 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其次, 外来生产技术人员进入罪犯劳动改造现场, 给监狱的安全和稳定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这一模式也不可以完全采取。
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的法律思考 篇10
1 规范药品名称的使用
目前, 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中暴露出的问题之一, 就是药品名称混乱, 也就是一药多名、同药异名[1], 这种混乱已经引起业界的高度反思。如常用的磺胺类抗菌药复方新诺明, 除了标明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名称——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外, 还有诸如菌特灵、百炎净、抗菌优、复方新明磺等;心血管系统药苯磺酸氨氯地平还有诸如亚邦贝迪、络活喜、安洛地平、力邦泰宁等约20个不同的称谓。治疗皮肤疾病的酮康唑, 又叫宝龙康、皮康王等等。有人统计克林霉素有45个、阿莫西林有31个、头孢哌酮37个名称[2]。这些药品五花八门的名称, 别说公众难以识别, 专业医务人员也很困惑。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名称混乱带来的问题很多, 至少有以下几种:
其一, 不利于医务人员掌握病人的诊疗信息。许多患者不可能一直在一个确定的医疗机构就医, 某个医疗机构也不可能提供全部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说, 患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不可能是一对一, 而是交叉关系。在药品购销过程中, 药品经销商和医院之间是商业关系, 医院为了保证药品质量、经营平稳及采购渠道畅通, 一般会与特定的药商或药品生产厂家保持较为稳定的业务关系。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某医疗机构销售的同一药品在其它医院则为另一名称。这可能造成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信息交流障碍, 进而影响转诊患者的及时诊治和用药安全。甚至贻误时机、危及生命。
其二, 不利于患者准确适量选择药品。一药多名、同药异名的混乱给患者的选择造成困惑, 有的是重复配药, 造成医药资源浪费;有的则会耽误有效治疗, 损害患者的健康。
其三, 不利于公众权益的有效保障。几乎每一种新上市的药品其利润均是丰厚的, 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价格下落, 对此一些企业就以新的药名重新“包装”它, 玩的还是同药异名的花样。
显然规范药品名称使用势在必行。为此, 必须落实2006年国家药监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划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 严格按照《药品名称命名原则》的要求, 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 着力推行药品的通用名称。以药品的有效成分或起主要作用成分的化学名称或通用名为命名原则, 切实解决“同种成分但药品名不同”问题;第二, 同种药品的不同剂型应当使用同一商品名称。以同种名称加剂型命名, 在制作工艺、辅料选用等方面确有改进或区分必要的, 在正式名称后标注, 或在使用说明书中标明;第三, 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类药品, 名称应保持一致, 区别则以各自注册的商标体现, 至于药品包装则应以醒目的方式标注药品名称;第四, 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不得使用的文字, 维护药品命名的规范性、科学性。
2 实行飞行检查保证药品质量
飞行检查是GMP跟踪检查的一种形式, 指事先不通知被检查企业实施的现场检查。其核心是突然性, 目的是核查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方面的即时状况或真实情况。飞行检查的范围主要为被举报的企业、有不良记录企业和无菌药品生产企业。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制定了《药品GMP飞行检查暂行规定》, 实施这一制度有利于把更多暴露的问题消灭在厂门之内, 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问题:
一是认证资料造假问题。譬如药学技术人员不具备, 企业就会伪造技术人员资料, 如某企业药学及相关技术人员档案、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登记表显示共有技术人员40名, 实际只有4人; 二是企业认证后擅自变更生产地址。有的企业甚至在堆放杂物的房内生产药品;三是认证通过后严重违反GMP规范生产的问题。药品生产不按认证的要求生产, 擅自改变生产设施, 不按规定保持生产区清洁, 生活生产区混用等等。
为使飞行检查组织严密, 必须落实事前保密事项。而且, 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协助检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也是顺利完成飞行检查任务的重要条件。
3 维护药品市场公平竞争
把维护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作为监管工作之本, 最重要的是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新时期新阶段药品市场是放开的, 特别是药品零售企业, 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 企业的数量猛增, 有的城镇几近饱和。这样就形成了药品零售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 表现最明显的是“价格战”。在这场激战中, 一些经营成本低的仍有利润空间, 一些管理水平低, 经营成本高的就难以为继。那些难以为继的企业为了生存下去, 往往不是在改进自身经营管理上下功夫, 而是挖空心思地在制假售假上做文章, 这样就导致了恶性竞争的出现, 使假劣药品再一次有了市场。另一方面, 药品定价目前是由各地物价部门制定, 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因此如何打破部门和地域垄断, 防止市场环境的不公平, 保护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和提供合法有序的市场环境, 防止歧视性政策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大部制改革的新组建的卫生部来说, 是否统一对药品定价、实行最高零售价限制、强制压低仿制药价格是一个现实课题。即使药品监管力度加大的今天, 一些假药销售网络仍很嚣张, 药品制假售假日益隐蔽化、规避化[3]。2008年3月14日新华网报导, 江苏药监局, 由徐州“9.12”假冒人血蛋白案入手, 一个辐射14个省份拥有数十条地下销售渠道的假药销售网络, 被成功摧毁。针对这种情况, 各级药监部门理所当然地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并对GSP认证后的企业实施有效跟踪检查, 以保护合法守法经营企业。
4 加强医药市场销售环节的管理
其一, 必须加强对医疗机构代销药品行为的管理。目前, 仍有一些医疗机构存在代销药品现象。一些药监部门在对医疗机构检查时发现一些药品, 医药进货单位未提供出任何进货证明, 声称该药是为某公司代销的, 无论以后经过查证此情是否属实, 相关单位是否提供资质证明, 但这种行为均是不可取的。原因如下: (1) 现场不能提供供货方的相关证明及合法票据, 涉嫌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 (2) 医疗机构与供货方未签订购货合同和质量保证协议, 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时, 无法保证医疗机构自身合法权益。 (3) 销货后开票付款结算方式容易引起经济纠纷, 同时也为医疗机构有关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便利[4]。显然, 加强对药品代销行为的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其二, 必须加强对医药回扣的法律应对。“医药回扣”这个让医药界蒙羞、让患者受损问题倍受人们讨罚, “医药回扣”现象也是引起民生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医疗腐败的重要根源。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账外暗中的“医药回扣”一直是明文禁止的, 但处罚手段和力度不明。《药品管理法》59条第一款明文规定:禁止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购售中帐外暗中给予、收受回扣或者其它利益。在作出禁止性的规定之后, 第90条和第91条对于违反该规定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作出了行政处罚的规定, 同时明确指出, 构成犯罪的, 应追究其刑事责任[5]。《执业医师法》在医师的执业规则里也作了禁止性的规定:即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 索取或者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对于医师违反该职业规则的行为, 将给予行政处罚, 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其刑事责任。可见, 在《药品管理法》和《执业医师法》中对医药回扣的行政处罚是明确的, 但如何处罚没有细致规范。另外, 对于是否构成犯罪, 构成何种犯罪, 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来判定, 但刑法典的此种规范又不详细。显然, 加强医药回扣的法律应对、处理有据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5 严肃查处药品虚假广告
虚假医药广告正在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一大社会“公害"。各种媒体上的虚假医药广告充斥版面不绝于耳。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结果显示, 一些媒体违法发布虚假药品广告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仅2004年前11个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播了45424次省级和省级以下电视台发布的药品广告, 违法发布率为62.3%。 平面媒体的违法广告发布率更是居高不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监测检查159份都市报、晚报和广播电视报发布的10498个药品广告, 违法发布率为95%[6]。有些报纸最顶峰时甚至将70-80%的广告版面都用于做医药广告。2007年, 中国359个药品因广告违法被责令下架停售, 另有122件被审批过的广告被重新审查。
由于医药广告收入的利润太过丰厚, 许多媒体把这类广告的经营权牢牢攥在手中。这样一来, 媒体直接与广告业主接触, 更加大了对其监督查处的难度。在2007年之前的规定, 医疗、药品广告的审批权分别在省卫生厅和药监局, 违规广告的查处权在各级工商部门。而根据2007年5月1日实施药品广告审查办法, 药监部门对违规发布广告可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这对查处虚假药品广告是有利的, 但也可能存在药监部门和工商部门都能管但都不尽力的情况。显然, 治理药品虚假广告任重道远。
6 适时预防严惩药品监管中的腐败
2007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 原局长郑筱萸因受贿、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死。在郑筱萸被判刑的同时,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因犯受贿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药品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死缓。这一药品监管系统腐败窝案的犯罪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影响也是十分恶劣的。考察其行为的特征主要是权力寻租和严重失职渎职。
药品生产流通的初始关口是制药准入。2000年始, 生产药品的企业许可证、标准药品的生产批件, 以及新药的注册批件, 均由国家药监局审批。时任局长的郑筱萸使用强硬措施推行药品生产的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认证制度, 以及药品流通的GSP认证制度, 凡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标的企业, 一律淘汰。2001年郑筱萸还力推“地标升国标”工程, 把原先由地方药监部门审批的地标药品, 升级为经由国家药监局审批的“国药标字”。利用这个机会, 某些药监官员行政批件就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实现药品批文寻租非法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当企业递交了申报新药资料, 就有负责注册的药监官员将资料拿出来转卖给其他企业。贩卖资料的收益包括: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跟企业签订合同所得和来自企业直接奉送的钱物。
第二种手段是不用周折转卖资料, 直接倒卖注册证书, 因为有了证书就可直接投产。新药、仿制药和换发药分类, 明码标价, 快慢分明, 绿色通道变成黑色甬道。一个普通新药的证书能卖到200多万元, 好的新药1000多万元, 更换药名的证书也要交钱换取。这样, 批文证书能否拿到手, 不在于新药、仿真药本身的价值, 而在于关系是否疏通和拿钱足够多。国家药监局对“新药”准入标准进行松绑, 一时间符合开办生产制药的企业增多。
在取消药品的地方标准推行国家标准过程中, 郑筱萸等降低对药品的审核标准, 擅自同意“企业申报时可以提供复印件, 由省级药监部门重点审核其原生产批件和原始档案, 专项小组仅对上报的资料进行形式审核, 并对原始档案进行抽查核对”, 致使大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品通过原始资料造假等方式获得了批准文号。郑筱萸还违反有关行政法规, 签批同意原违规审批的药品文号, 致使大量依法应予撤销的药品继续生产、销售和使用, 国家药监局对药品市场的管理、监督流于形式, 人为造假成为一股暗流。
由于缺失严格程序性规范和必要制约机制的审批权设置, 从而沦为郑筱萸等腐败官员用批件换钱的寻租工具[7]。事实上, 药监局批准的原发新药并不多, 而仿制药则过滥, 各地药商不断进行着改换包装和药名的行径。这也是前述药名混乱其中因原。很多企业为了达标, 开始弄虚作假, 甚至伪造相关认证文件, 造成药价的虚高和药品市场的混乱。近年来, 药品安全事故频发, “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等桩桩与药品认证和监管制度密切相关的公共用药安全事件, 说明药监系统的监管缺乏监管、导致重大腐败。
缺入监督权有效制约, 原药监局惊现腐败大案也就不足为奇。法律是无情的, 玩忽职守者的失职最终造成的是自己被绳之以法, 但给社会、给行政机关的教训又是那么深刻。可见, 依法管理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位。
参考文献
[1]宏伟, 王平.对完善我国《药品管理法》有关条款的几点建议[J].安徽医药2007, (2) :188.
[2]方忠宏.药物名称混乱亟待解决[N].中国医药报, 2006-1-26.
[3]江苏摧毁一辐射14个省份假药销售网络[C].www.xinhuanet.com.2007-3-14.
[4]赵崇月, 李传伟, 李文霄.医疗机构代销药品行为应规范[J].齐鲁药事2006; (2) :638.
[5]高玉玲.“医药回扣”问题的刑法学审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 (11) :757.
[6]郭奔胜, 李静.透视虚假医药广告背后的“利益黑洞”[C].www.js.xinhuanet.com.2005-8-4.
生产经营 篇11
一、为什么说生产经营单位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主体?
在《条例》所明确的相关主体中,生产经营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条例》共六章四十六条,其中与生产经营单位直接相关的内容就有第三条、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17条的规定。因此,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职责。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条例》第三条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 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条例》还规定上述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等的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事故报告及补报的时限与程序。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第十三条规定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2、事故报告的内容。第十二条规定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3、事故报告的要求。第四条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四、《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有哪些规定?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十四条、第十六条两条的内容。如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事故的处置中要注意保护现场。如第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五、《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等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配合、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如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2)组织事故调查。如第十九条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3)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并接受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建议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如第三十三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4)公布事故处理情况。第三十四条规定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六、《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有关规定要承担哪些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规定中。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一)以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有以下十五种情况之一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可能被处于以下处罚:
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三种情况之一。即(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
至80%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資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 00%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即《安全生产法》第17条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主要有六条: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②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③保证安全生产投入;④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⑤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的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此外,有上述情况,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以事故发生单位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与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有关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第三十六条六种情况之一的(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 OO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三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 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歉:(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
七、《条例》中有关规定所说的“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负有责任”主要是指哪些情况?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责任”,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未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相关证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2、没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的。
3、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落实的。
4、未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导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
5、不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
6、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危险物品从业单位及矿山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安全的资格。
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或者未按规定审批、验收,擅自组织施工和生产的。
8、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证照、关闭的生产经营单位,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9、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10、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
1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允许从业人员上岗,致使违章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没有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证书而上岗的。
12、制造、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或者产品的。
13、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经营,拒不执行有关部门整改指令的。
1 4、拒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1 5、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规定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和设备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
1 6、生产经营单位没按规定对生产安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定期检测并确保正常运行的。
1 7、不按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制定应急措施及监控的。
18、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的安全距离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出口通道情况。
1 9、生产经营单位对爆破、吊装与交叉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
2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监督使用不到位的。
2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日常管理不到位的。
22、对承包租赁的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没有专门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安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
23、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管理、演练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及维护、保养情况。
24、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或规程规定的其他情况。
浅论生产经营的动态成本 篇12
1 生产经营的动态成本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内容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生产经营的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资产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的总和。
生产经营的成本是对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在一定期间所发生费用的归集。归集的时间周期一般是一个月或一年。生产经营的成本是一个周期内费用的平均值即:元/ (单位) ·月或元/ (单位) ·年, 是一个月的产品成本平均值或是一年的产品成本平均值。所以我们现在计算的生产经营成本是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成本, 是企业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所发生费用的总和, 是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成本归集的时间不同, 生产经营的成本就不同, 生产经营成本是随时间周期变化的, 是动态的。
2 动态成本中的名词解释
生产经营的成本是动态的, 是由活动方式的内容成本和活动方式的时间组成的。生产经营的活动方式内容相同情况下, 不同时间的影响, 生产经营的效果不同, 经济效果就不同。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的内容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按组织管理的程序确定的, 是企业的既定方针和实施方法。怎样才能使成本管理简便易行, 循序渐进, 不断改进提高?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 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的成本内容和活动方式完成的时间是构成生产经营动态成本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元素。费用是以流通货币体现的, 费用只能部分地显示时间代价, 而不能代表时间的意义, 怎样平衡并及时控制生产经营中变化的成本, 财务成本管理是基础。在生产经营方式的环节中利用动态成本管理, 掌握成本与时间的关系, 及时控制生产经营方式环节中的不利因素, 降低环节中的动态成本。
根据生产经营成本的概念, 引入时间概念。动态成本是活动方式的成本和活动方式完成时间的函数。在相同活动方式、不同条件的影响下, 生产经营方式的成本和时间是有变化的。假设在一段内容中的成本是有三部分叠加: (1) 成本的理论值; (2) 成本的合理增量值; (3) 成本的不合理增量值。在这段内容中的完成时间有三部分叠加: (1) 活动内容完成时间的理论值; (2) 活动内容完成时间的合理增量值; (3) 活动内容完成时间的不合理增量值。
活动方式:是为生产经营而进行的有程序的组织活动, 是内容和时间的组合。
理论值:是为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必须发生的, 只与活动方式有关, 不被其他因素影响的值, 是活动方式所固定的值。
合理增量值:是为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要发生的, 与活动方式有关, 已明确影响因素的, 而现有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的增加值。
不合理增量值:是在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不需要发生的, 与活动方式有关, 现在的活动方式能够解决, 已明确不利因素而没有解决的增加值。
生产经营的动态成本的实际值, 是由生产经营方式的成本和完成时间的理论值、合理增量值和不合理增量值叠加组成的。建立动态成本模式, 就是要使成本管理更细致化, 利用计算机的特点, 便于总结、比较、分析、分离不利因素, 不断改进, 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用平衡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
3 动态成本的数学模型
在生产经营的活动方式中有N个内容, 每个内容中的动态成本构成是
(1) 某个内容单位时间内的理论成本Coi
(2) 某个内容单位时间内的合理成本增量ΔChi
(3) 某个内容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ΔCbi
(4) 某个内容完成的理论时间Toi
(5) 某个内容完成的合理时间增量ΔThi
(6) 某个内容完成的不合理时间增量ΔTbi
在生产经营中某个内容的动态成本:dbi= (Coi+ΔChi+ΔChi) (Toi+ΔThi+ΔTbi)
=[ (Coi+ΔChi) (Toi+ΔThi) +ΔCbi (Toi+ΔThi+ΔTbi) +ΔTb i (ΔCoi+ΔChi) ]
4 动态成本数学模型中的含义
(1) Coi Toi:是某个内容中的理论动态成本
(2) (Coi+ΔChi) (Toi+ΔThi) :是某个内容中的合理动态成本
(3) (Coi+ΔChi+ΔCbi) :是某个内容中的单位时间内的实际成本
(4) (Toi+ΔThi+ΔTbi) :是完成某个内容中的实际时间
(5) ΔCbi (Toi+ΔThi+ΔTbi) :是某个内容中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的动态成本增量
(6) ΔTbi (Coi+ΔChi) :是某个内容中的不合理时间增量的动态成本增量
5 建立动态成本数学模型的意义
(1) 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贯穿活动方式的实际时间内, 随时增加产品的不合理动态成本。
(2) 不合理时间增量使合理成本变成不合理动态成本增量, 显示出不合理时间影响产品成本的数据。
(3) 合理值是暂时的, 是现时条件下影响的, 但通过各种技术的发展, 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合理值中分离出不合理值, 逐个解决, 产品成本不断减少。
(4) 明确了时间对产品成本影响的参数值, 便于用数据管理和计算机管理。
(5) 明确了内容和时间、成本和时间的关系。
6 动态成本数学模型适用的范围
利用动态成本数学模型, 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环节中进行细致、快速的总结、分析、指导、解决。
财务成本管理在生产经营中, 经过多年的运用、总结, 内容和方法不断改进, 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它的管理方法受到了限制。财务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 我们过去实行过生产环节的成本核算的方法有“班组核算”、“人本管理”、“市场成本倒推法”等, 是以生产基层的执行层单位为重心, 以费用为主进行成本核算, 而对管理层, 以时间为主的成本核算没有解决, 所以动态成本数学模型的建立能适用于生产经营中 (1) 执行层:以费用为主, 时间为辅的动态成本核算管理。 (2) 管理层:以时间为主, 费用为辅的动态成本核算管理。 (3) 决策层: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 进行综合的核算管理。
7 动态成本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假设在生产经营中有某个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的理论成本是200元/ (单位) , 活动内容的成本合理增量是20元/ (单位) , 活动内容的成本不合理增量是2元/ (单位) , 活动内容的理论时间是100分钟, 活动内容的合理时间增量是10分钟, 活动内容的不合理时间增量是1分钟, 由动态成本数学模型可知, 这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态成本是:
单位时间内的理论成本是:200/100=2元/ (单位) ·分钟
单位时间内的合理成本增量是:20/100=0.2元/ (单位) ·分钟
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是:2/100=0.02元/ (单位) ·分钟
这个生产经营活动内容中, 理论成本是200元/ (单位) , 合理成本是220元/ (单位) , 实际的成本是222元/ (单位) 的情况中, 由于时间因素的影响, 理论成本是200元/ (单位) , 实际的合理动态成本是242元/ (单位) , 实际的动态成本是246.42元/ (单位) 。
由此可得,
当 (1) :理论值∶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1∶10%∶1%时, 成本的动态成本的上升比例是:理论量:合理增量:实际增量=1∶21%∶23.21%
(2) :理论值∶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1∶5%∶0.5%时, 成本的动态成本的上升比例是:理论量:合理增量:实际增量=1∶10.25%∶11.3%
(3) :理论值∶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1∶20%∶2%时, 成本的动态成本的上升比例是:理论量∶合理增量∶实际增量=1∶44%∶48.84%
由此可知:
(1) 时间偏差与成本偏差影响动态成本是同等的, 使成本的增加比例大于两项增量比例的和。
(2) 成本偏差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比较清楚, 易显示, 容易重视, 而时间偏差的管理比较复杂, 不容易重视, 也是降低成本的重点。
(3) 增量值若按比例增大, 实际的动态成本上升越来越快。
(4)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合理增量是10%, 不合理增量是1%, 则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动态成本的增量是23.1%。
(5) 由动态成本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成本与时间是平衡的, 时间降低或成本降低, 时间缩短或成本升高, 时间增长或成本降低, 但都能使动态成本降低。时间和成本是相辅相成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根据时间和成本的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6) 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态成本就是以活动内容的一个周期或几个周期的时间, 为一个循环的核算周期, 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和时间进行汇总核算。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经济效益必然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 生产经营必须要赢利, 内部的耗费要降低, 市场的收益要增加, 必然要求成本管理贯穿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 以成本管理有效控制和指导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等。本文就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成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将传统企业管理的中心由形成性考核变为过程性控制, 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动态成本,成本的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
参考文献
[1]岳贤军.浅谈成本预算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理论导刊, 2012 (z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