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数学论文

2024-06-22

绘本数学论文(通用12篇)

绘本数学论文 篇1

绘本以其有趣的童话情景、直观的画面和简洁的语言赢得了孩子和老师的喜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 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 相对其他学科来讲, 数学显得更加抽象、枯燥。因此,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 我们研究以绘本为主线, 以“一课多研”的团队研修形式进行了原创绘本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尝试, 充分挖掘绘本中蕴含的数学元素, 借助文本使孩子从绘本中听到故事、看到图画, 体会到深刻的哲理和巧妙的思维方式, 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 更有效的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的数学学习。

一、理解绘本情节, 挖掘数学元素

1、根据需要, 合理删减。

由于一些绘本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往往在创作中根据需要加大想象和夸张, 从而使故事情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因此, 我们在进行数学绘本教学活动前, 一起对有争议的故事情节展开研讨, 并适当进行删减, 确保幼儿获得比较准确的数学概念。

比如, 绘本《蜂蜜蛋糕树》中, 熊猫需要测量家到埋蜂蜜罐的地方有几步, 由于它不是脚跟接着脚尖地测量, 比较随意, 与我们需要幼儿掌握的自然测量方法不一致。因此, 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只选取了绘本的部分情节, 并且对动物测量脚步的画面进行调整, 改为脚跟接脚尖, 随后更多地提供多种生活化的材料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2. 同一绘本, 不同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每一种教学内容及选择的材料对各年龄段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小班幼儿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更多地喜欢具体形象的材料;而中大班则以具体形象为主, 他们对实物图片和符号较感兴趣。

比如, 《大熊的储藏室》, 绘本本身蕴含的就是按特征进行分类。在小班教学时, 我们提供的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糖果;在中班则提供了一些自制的“糕点”供幼儿根据不同要求分类;在大班, 教学重点可设计为初步尝试按种类进行第一次分类, 小组合作探索第二次分类, 能与同伴共同概括、分类, 并把分类的方法和作用迁移于生活。

所以我们觉得每一本绘本, 都蕴含着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 我们教师应如何去把握绘本中的数学点, 把它放大、放宽, 并能积极探讨、研究, 大胆尝试, 让同一绘本在不同年龄段的数学教学中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二、感悟绘本精髓, 有效组织教学

1. 有效选择, 制定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或目标。

如绘本《水果屋》, 这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熊用各种水果造房子的故事, 绘本中所隐含了观察、比较、归类等数学内容, 其间不仅让孩子们尝试“用相同水果归类造房子”, 还延伸到“帮熊妈妈装果篮送朋友”丰富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

2. 制作教学具, 有效利用。

在绘本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制作一些与绘本文本相匹配的教学具, 并要真真切切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学习来自于生活, 是生活的再创造。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应多选择幼儿熟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

比如, 在大班绘本数学活动《蜂蜜蛋糕树》中, 为了更好激发幼儿自然测量的兴趣, 我们提供了纸条、吸管、薯片罐等, 让幼儿运用这些辅助材料进行自然测量。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 他们通过模拟的情境, 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学习、探究, 享受着成功与喜悦。

3. 围绕目标, 有效提问。

数学绘本教学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思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围绕活动的教学目标, 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 使提问更具有效性。

(1) 以猜想式提问导入活动。

数学绘本《南瓜屋》教学活动导入时, 可以这样问:你们见过南瓜做的房子吗, 那请你猜一猜, 谁会住到南瓜屋里呢?让幼儿大胆想象、猜测, 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 用开放式提问解决重难点。

比如, 中班绘本《一起一起分类病》。为了激发幼儿对绘本的兴趣, 一开始, 我就以故事形式引出问题:“有个小朋友不喜欢整理房间, 每天早上起床妈妈都要提醒他快点整理房间, 要把相同的东西放一起。时间一长, 这个小朋友觉的自己得了一种怪毛病, 你们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一起一起分类病》。

4. 适当引导, 优化指导。

在绘本数学教学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孩子为学习的主体,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让孩子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探索, 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

例如:在《鼠小弟称重》这一活动中, 活动一开始, 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小动物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同的动物站到称上, 称上的指针会有不同的变化?在比轻重环节, 在孩子们观察画面的基础上提问:斑马站到称上, 指针指在了哪里?河马和狮子站到了称上, 指针又分别指在了哪里?大象来称重, 为什么指针指在了“0”上?而当小老鼠来称时, 指针又转过来一点, 顺势提出问题:难道小老鼠比大象还重吗?孩子们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自己去思考、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寻找到了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迁移绘本经验, 运用生活实践

在绘本数学教学中, 我们始终把这块内容设置在教学目标上, 并在活动中实施、体现。

比如《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以“模式排序”为数学点, 故事的内容很单纯, 公主在拯救“小王子”的途中, 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关, 例如, 要找到开门的钥匙, 要修好桥才能过河……这些重重险阻, 都需要幼儿运用对规律的感知, 才能通过。

四、数学绘本为主, 整合各科教学

在绘本数学教学时, 我们注重了课程的整合, 将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 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既培养了艺术兴趣, 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如数学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 这是一个展现数数演变过程的绘本, 让孩子了解到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 这些方法虽然很原始但是却是数数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过程, 截取绘本中用手指计数、用脚计数、用眼睛计数等方法让孩子体验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数数的, 从而得出现代计数方法的方便。

绘本在数学活动中运用, 不仅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 为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也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让我们感悟不足:绘本数学教学没有更恰当的与当前主题相结合, 如能和当前主题中的数学相融相应就会更贴切。今后我们将更大力度钻研主题下的绘本数学, 让数学活动因绘本更生动、更精彩。

绘本数学论文 篇2

发布时间:2012-2-21 发布人: 费世津

点击率:1459------------------

绘本,也就是图画书,“画出来的书”,顾名思义,只看图书就能让小小的心灵感受书中的美,感悟书中的故事。数学绘本,讲的则是有关数学的故事。它看起来不那么严肃,却又偏偏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是需要严谨对待的事;它看起来不那么科学,却恰恰让孩子们发现数学是一种规律;它看起来很活泼,却讲述的是一则则实在“枯燥”的故事。这正是数学绘本带给我们丰富,而又多变的感受。

在以绘本为载体,与幼儿共同探索数概念的一系列活动中,我更多地发现了绘本为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所提供的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甚至是诗意的活动情境。在进行绘本的教学时,除了需要挖掘绘本中的数学元素,教师必须同样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对数学的关键经验进行解剖和分析,将其化解为活动中的一个个环节,使得教学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够紧密整合。此外,教学活动必须紧紧把握绘本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原著所传递的思想,让幼儿在“数”阅读的过程中仍能有所感悟和收获。

一、数学绘本的解读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能忽略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绘本的教学,更应如此。我们始终不得不佩服绘本的原作者在撰写绘本时中运用的智慧和创意。他们将深刻、深远的哲理,蕴含在一些简单、灵动的人物身上。有阅读经验的人,通常也都能感受到,绘本是经得起多番阅读和重复欣赏的作品。初次的阅读,往往不能接触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一再的品味之后,也许我们才能感悟作品的真谛。数学绘本,更是如此。

《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一书,以“模式排序”为数学点,故事的内容很单纯,一位勇敢的公主要拯救好朋友“小王子”,在拯救王子的途中,公主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关,例如,要找到开门的钥匙,要帮助巨人涂脚趾甲,要修好桥才能过河„„这些重重险阻,都需要幼儿运用对规律的感知,才能通过。因此,故事引导幼儿探索身边存在的规律性,带领幼儿寻找隐藏在生活的角落中的数概念。但是,绘本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让幼儿感知到“模式排序”的规律,似乎还在传递着另外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我在多次阅读后而尝试发现的。

初读绘本时,可能就会感觉书名拗口、复杂——《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其实,书名所显示的也正是绘本所要传递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才是在绘本的阅读中作者所要让读者感知的。

模式排序,在幼儿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我们也曾在游戏情境的教学中,或是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操作和摆弄,积累数经验。这种教学情境,对幼儿而言是非连续性的,教学中的情景是单一的,有时也往往是为了解决“排序”的问题而单独出现的。例如,提供不同的图形,按模式铺路;提供不同颜色的珠子,按模式串项链。但是,这一系列的模式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幼儿认知模式,更多地则是感受排序让事物变得有规律,体现一种规律美。这种数学精神,正是《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所要最终传递的信息。

在书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细致地将所有的“无关”场景都展现地有规律。例如,王国里的房子和树,按规律排序;王国里的冰淇淋,按颜色的规律排序;魔女的头饰,按颜色规律排序。我们在和幼儿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往往比我们更为地细致和细腻。他们会观察到《爷爷一定有办法》中,书页下方小老鼠一家的生活;他们会观察到《花格子大象艾玛》中,书页角落里小鸟身上格子的变化。也许,作者正是关注到幼儿在阅读图书时的这种特质,才会仔细到要让整本故事书都展现出“规律性”;也许,作者正是通过将一些典型性的“模式”场景变得连续起来,使得“规律美”的体现地那么刻意,却又隐藏颇深。作者在书名中就展现出对“规律”的钟爱,所以才将“乱七八糟”一词突显出来,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规律是美”,“无规律是乱”的这种深邃地思想。

对于《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的细阅读,才能使我感知到作者的用心良苦,让我深感,作品中每一副图片的重要性,这就有助于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围绕着作者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而展开教学。也许,这才不失数学绘本的教学中,即有数学性,又有阅读性的一种基础。

二、数学绘本的教学设计

在对绘本有了深刻地领悟和感受之后,才能够对教学活动有正确的设计和设想。基于对数学绘本教学一个基本定位,教学的设计需要遵循数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明确教学活动本身的数学特质,才能够把握好集体教学活动的逻辑性和顺序性。数学活动本身,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重难点,抓住教学中幼儿学习的关键经验,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环节,从而才能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的数经验。此外,数学活动更应将操作的作用凸现出来,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建构数概念。幼儿的操作不仅仅帮助幼儿发现活动中需要幼儿获得经验,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个别化操作的材料,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有时由于讲述故事的需要,可能会减少了对操作的运用,或者用“教师讲”或“录音讲”的方式代替幼儿的操作。但在实践中,我们仍应强调,数活动本身,是借由幼儿的操作而展开的。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的发现,才是幼儿建构数概念的根本所在。

就《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的故事而言,在设计以模式排序为核心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这样的一种转变,即变“口述教”为“放手学”。这种操作性,就会使得绘本数学的教学与绘本阅读的活动明显地区分了开来。例如,“找钥匙”的环节设计中,我就请幼儿观察水果树,并发现水果树上水果的排序规律,而非“倾听”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的自主发现和讲述。这样既能提高幼儿观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规律”的强调,从而能让幼儿更为接近书中原作所要传递的思想。

其次,数活动本身,需要尊重幼儿数概念发展和数学学习的基本逻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任意改动和调整。这种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精神,也是教学的根本。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在尊重原著作品的基础上,尊重数学教学的逻辑性。

让数学绘本焕发光彩 篇3

绘本数学教学就是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孩子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并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自然地整合于一体,充分发挥综合教育的增益功能。中班孩子非常喜欢绘本,老师配合生动传神的画面,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对孩子永远有着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优秀的数学绘本更能让孩子们有机会了解数学概念,并应用在她们熟悉和喜欢的生活情境中。将数学绘本融入中班数学的教学可提供该年龄段孩子倾听、 操作及讨论理解数学概念的机会,让孩子通过阅读、讨论、探索、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最终获得感性的、具体的数学经验。

一、精心选择数学绘本

数学绘本让孩子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使用并拓展数学的知识,一本合适的数学绘本是“情节和数学”相辅相成的。利用绘本开展中班数学教育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一个慎重选择,周密分析和精心设计的过程。

数学绘本中蕴涵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及中班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绘本作相应的删选或拓展,并进行设计活动,这样才能使绘本充分发挥其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对数学绘本进行分析、研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时,通过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挖掘其数学教育资源创设数学活动。最后,以故事书为素材,选取故事中包含的数学内容,引导孩子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故事、进而解决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更好地拉近幼儿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数学教育的情境化和生活化,也能够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有效性。孩子喜欢充满挑战和具有奇特情节的故事,因此,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兴趣,寻找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有推理和挑战性的、能够调动孩子积极性的绘本。如在设计《魔法图形》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首先选取了有数学元素的趣味性强的绘本《有魔法的哈哈阿姨》,它吸引中班孩子的是绘本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中一位有魔法的哈哈阿姨为线索,运用魔法将图形进行排列组合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教授式的数学学习,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数学魔术游戏表演,孩子们深深地沉浸在这种有趣而又神秘的的故事情节中,数学知识学得自然,学得巧妙。

二、细细品味绘本精髓

1.突出重点、科学制定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关系到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它不仅在方向上对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功能。所以我们力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明确知识点、合理、科学地制定,只要教学目标明确了,活动设计也有据可依了。

2.创设情景、引导数学操作

在教学中,我尝试制作一些与绘本文本相匹配的教学具,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在故事情境下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真真切切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3.精心设计、注重提问艺术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数学绘本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提问着手,加强提问的有效性,使提问更具有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真正地会思考、会学习。数学绘本教学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围绕活动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使提问更具有效性。

(1)以猜想式提问导入活动。数学绘本《世界上最帅的猪》教学活动导入时,可以这样问:公主喜欢的是数数先生,那请你猜一猜,数数先生会怎么数数呢?让幼儿大胆想象、猜测数数先生数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用开放式提问突破重难点。数学绘本《让谁先吃好呢》教学活动中,重难点是让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排序,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长颈鹿想第一个吃桃子,为什么?(从高—矮)犀牛想第一个为什么?(从重—轻)每一种小动物都想第一个吃到桃子,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呢?然后让幼儿根据每种动物的特征进行探索、思考,想出不同的排序方法,通过开放式提问,在教学中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给了孩子更宽的思维空间。

三、有效整合各科教学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幼儿园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幼儿园活动的引导者,又是幼儿园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如中班数学绘本《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让孩子欣赏到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蕴含着几何图形、对称、点、线、面等多种多样的数学概念,孩子在欣赏美术作品同时,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又如中班数学绘本《很特别的音乐故事》,孩子通过阅读绘本,知道音的高低、长短、拍子和节奏等构成音乐的很多要素里面都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孩子明白要完成优美的音乐,数学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数学绘本通过有趣的情景,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不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而且还为教师提高数学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更为孩子们开心、快乐的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浅尝数学绘本创作 篇4

一、认识数学绘本

指导孩子创作绘本故事的基础是认识数学绘本。在此, 就认识感悟什么是数学绘本谈谈我当时的做法。什么是绘本?什么是绘本故事?什么是数学绘本故事?孩子们比较茫然。所以我将首要目标定位为认识绘本。从网上下载了几本数学绘本故事, 让孩子欣赏。带着问题“绘本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初读绘本、再读绘本、仔细品读, 作者将这个知识蕴含于怎样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合上绘本试着将故事讲述下来。结合你的记忆以及自己对绘本的理解, 尝试用几个场景, 表现绘本故事, 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每个画面。让孩子讲述自己的绘本场景, 听取别人的评价, 对其他同学的绘本情节、画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修改建议。在热烈的交流中, 孩子们对数学绘本故事以及构思绘本有了深刻认识, 为创作绘本故事奠定了基础。

二、编写数学故事

数学绘本故事, 本身也是一种故事, 它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数学故事。故事应该是绘本的灵魂。因此, 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编写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为此我特意新搜集了一些数学故事, 让孩子们再次认真品读, 共同探讨, 认识数学故事, 知道数学故事其实很简单, 就是将一个数学知识编入一个小故事。其实, 我们经常接触的解决实际问题, 就是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数学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过于概括化, 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 所以不够吸引人, 我们如果对它们进行艺术加工, 就可以成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 并给孩子们现场示范。如, 将蜗牛爬杆问题变成数学故事。原题:一只蜗牛爬竹竿, 白天爬上5m, 晚上下滑4m, 它几天能爬上10m高的竿顶?改编: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 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 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 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 我绝不能像癞蛤蟆这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 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m深, 你小小的年纪, 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 怎么爬得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 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m, 蜗牛特别高兴, 心想:“照这样的速度, 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 它太累了, 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 蜗牛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m。它叹了一口气, 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蜗牛边爬边想:我白天爬5米, 晚上滑下4m, 一昼夜就爬上了1m, 嗯, 以这样的速度, 10天就可以爬出这口井啦!爬呀爬, 第6天傍晚, 蜗牛奇迹般发现, 自己居然爬上了井台。憨厚的蜗牛一脸茫然:“怪哉, 我没加速, 怎么提前出来啦?”孩子们听完故事, 发现原来数学故事这么简单, 满脸兴奋。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引导孩子发挥想象, 将有意思的数学题目改编成有趣的数学故事。

三、编写绘本脚本

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故事编写练习, 孩子们都有了自己比较中意的数学故事, 于是我开始引导孩子们编写绘本脚本。脚本是绘制漫画的前期准备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思维的故事内容来设计相应的画面。如何编写绘本脚本?拜读完《如何编写漫画脚本》、《漫画脚本及分镜技巧》、《漫画脚本与文学之间的区别》、《日本漫画脚本的套路》、《漫画脚本创作的一般程序以及可能格式》等资料, 我有了朦胧的认识。但是, 这些理论性资料读起来实在乏味, 孩子们肯定不会感兴趣, 我纠结了。于是, 调整方向, 我搜索了一些绘本脚本, 认真拜读, 选择烦了变只猫 (绘本脚本) 与孩子一起欣赏。

引导孩子发现脚本与故事的差别:脚本具有的很明显特征就是对画面的关注, 以漫画镜头语言表达的情节。漫画脚本创作也就是将故事分割成几个连贯的场景,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个场景, 最后通过绘画整理形成脚本。孩子们对绘本脚本有了基本认识后, 尝试将自己的数学故事分割成几个独立场景, 并分别用文字对场景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和相应画面加以描述, 形成绘本脚本。

四、创作绘本故事

绘本数学教案 篇5

在小昆虫找食物的情境中,巩固不同的数数方法,并尝试探索学习物体呈分闭式排列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ppt、南瓜屋展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特别好吃的食物,看是什么?(出示南瓜)

2、指导语:有两个朋友也特别喜欢吃南瓜,是谁呢?(出示小蟋蟀和小蚂蚁贴在南瓜上)

二、欣赏故事并提问。

1、指导语:今天小蟋蟀和小蚂蚁和这个大南瓜之间发生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故事:小蟋蟀和小蚂蚁非常喜欢这个大南瓜,于是它们决定把家搬到这个南瓜屋里。于是他们挖呀挖呀,造呀造呀,终于把心房造好拉!这个是蚂蚁的家,小蟋蟀的家在他的隔壁。南瓜屋里有温暖有湿润,还很香甜,它们过得可舒服啦!每天他们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去找食物。

2、看课件,理解故事,学会接着数的方法。

(1)出示课件,认识食物。

指导语:猜猜看会找哪些食物呢?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数物配对(课件)

继续欣赏故事:有时候小蚂蚁找了一块小饼干,有时候是2粒葵花子,有时候小蟋蟀找了3片树叶,有时候是几颗花生?有时候又是几颗谷粒儿呢?

(3)数食物,引出接着数的方法。

过渡语:小蚂蚁和蟋蟀找了这么多食物,有时候小蚂蚁还会找……(翻新一页,出示糖果),有几颗糖果呢?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小蚂蚁找到了蛋糕,小蟋蟀也找了……(翻新一页,出示草莓)有几个草莓呢?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4)继续看课件,学习做标记数数的方法。

指导语:小蟋蟀说今天我找了一样特别好吃的食物,想不想看看是什么?(出示玉米粒)他把蛋糕排成了圆,有几个呢?怎么数?(讨论后,老师在课件上做标记,与幼儿一个个数)并用数字匹配

(5)总结:原来在我们数围成圆形状的食物时,我们先可以找一个小标记,然后一个一个接着数。数到标记时,就不能再数了,因为已经数过了。

(6)请一幼儿翻南瓜书,做标记数物,并用数字表示,最后和幼儿一起数。

指导语:小蟋蟀找了8个玉米粒,小蚂蚁说他也想考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三、介绍操作内容。

1、课件发出下雨大雷声,继续欣赏故事。

指导语:什么声音?(下雨了)这下可不妙,雨滴滴答答一下就是好几天,原来是雨季来了。小蚂蚁和小蟋蟀只能躲在南瓜屋里不能出门,没有东西,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们都急坏了,这可怎么办呢?

2、引出操作内容。

过渡语:你们愿意帮助小蚂蚁和小蟋蟀找食物吗?

(课件声音小蚂蚁:谢谢你们,我们已经把我们需要的食物写在食品单上了,请你们帮我找出来吧!)

3、指导语:小蚂蚁需要9颗香瓜子,小蟋蟀需要几颗还不知道呢?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

(课件声音小蟋蟀:谢谢小朋友们,我需要的食物和小蚂蚁是一样的,但是数量上还要比小蚂蚁多一份。)

四、幼儿操作。

1、根据蚂蚁、蟋蟀所说进行操作。

指导语:那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绘本数学论文 篇6

关键词:数学绘本;数学信息;间接呈现方式

“直接”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直接与既定对象而进行关联。“间接”是在与既定对象发生关联的时候,必须借助一个中间媒介才能产生关联的,没有中间媒介就不会产生关联。虽然间接呈现的数学信息的捕获、转化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但在这一活动更富有趣味性,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解决“大坡度”的数学问题中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一、联想呈现

1.由此及彼式

由此及彼式是联想呈现的一种表现方式。数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旧知识的存在常常能成为获取新知识的一种依据。在学习中,面对新的问题,学生尝试通过回忆、联想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结合已有的旧识去发现、探索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新知。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绘本《歪歪的世界》学习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成为孩子们的新挑战。

根据图中少量的数学信息如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讨论中,学生尝试将它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如,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联系起来,尝试将图形割一割、移一移、分一分。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在图上画出一条对角线,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还有学生会想到用割补法,将它变成长方形。把这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转化成求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的问题或者是转化成求一个长方形面积的问题。

假如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2=底×高÷2×2=底×高

未知的知识和已知的知识通过联想思维建立的联系,大大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学生在由此及彼式的回忆、联想中轻松获取新知。

2.触类旁通式

“触类旁通”是指掌握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联想到同类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它拥有比“由此及彼”更丰富的想象力,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绘本《小熊开店》是关于“口诀求商”数学知识的绘本,它讲述了小动物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小熊在商店中碰到的数学问题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了除法计算的方法多样性,突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优越性。绘本中小伙伴们围绕问题:“20÷5=?”想办法,怎么算?

学生除了回忆起用画圆点、圈一圈;逐个加5;运用数线图等已掌握的老方法来解答,还可能根据“20÷5=?”这个已知除法信息联想到自己脑海中曾建构了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四五二十。四五二十对应的乘法算式:4×5=20,也就是4个5相加等于20,反之20可以分成4个5,即20÷5=(4)。信息“四五二十”在大跨度的联想中呈现,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方便、快捷。

通过由此及彼的回忆、触类旁通的想象加工呈现出新的为学习所用的新的数学信息,这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在已有的数学知识网络中建构新的联想网络,锻炼学生动脑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

二、推理呈现

1.演绎推理式

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绘本《数地砖》中,学生通过阅读绘本了解小人国的居民们用花瓷砖装饰家园并解决其中碰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的故事。通过分小组模拟铺砖活动,学生发现并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运用公式能快速计算出长方形的客厅、卧室等地的面积,并计算出所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瓷砖数量。绘本的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琪琪想办法解决:琪琪的洗手间是边长为8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呢?需要几块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瓷砖?

思考中,有的学生会发现:既然长方形的计算公式是“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长=宽”,那么正方形面积就应该是边长乘边长,即“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学生通过已知的“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两个前提,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这一结论。结论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绘本中具体的问题迎刃而解。

2.归纳推理式

归纳推理呈现则是从一些特殊数学信息归纳处理后总结出新的数学信息的过程,它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的运算定律、法则都是通过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

一年级的绘本《奇妙的计算》中有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奇妙的数学知识。如在开动大脑的活动中解决“99-99=?”“100-99=?”这两个问题。

绘本中没有直接呈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信息,需要学生去捕获、转化。学生通过计算左侧的算式,经过观察、比较后归纳总结出两个规律:(1)被减除和减数相同时,被减数-减数=0。(2)相邻的两个整数相减(被减数、减数),得数为1,进而推理出“99-99=0”“100-99=1”。富有逻辑的归纳推理,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同时培养了他们有序、有理、有据思维的习惯。

3.类比推理式

类比推理呈现的是一种由“此”及“彼”的信息呈现过程。在呈现的两组或多组有着较多相似性的数学信息中,通过比较,根据其中一组数学信息具有的某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组或其他组数学信息也该有相同或类似的属性。

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绘本《和多拉一起去探险》中,学生和多拉一起玩闯关游戏,探索趣味数学中的秘密。

在“帮小黄鱼找号码”的活动中,齐列队的每条鱼儿身上带有1个号码,分别是11,( ),19,23,27。第2只小黄鱼身上的号码丢失了,会是多少呢?直接呈现的数学信息只有“11,( ),19,23,27”,怎么办?聪明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发现列队中每相邻的两条鱼之间“相差4”的规律这一重要的数学信息,进而找到答案。还有部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到:小红鱼和小黄鱼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每相邻的2条小红鱼或2条小黄鱼之间存在着“相差8”的规律这一重要的数学信息,进而解答。在“和多拉探索花园里的秘密”活动中,要解决A+B=?这一问题,图中也没有相关的直接数学信息。或许只要破解花盆里的秘密,找出数字A、B,我们才能找到答案。细心的孩子们发现第一个花盆中两朵花相乘的积就是花盆上的得数4×6=24,用类比的方法可以推理出8×A=16,A=2;B×5=25,B=5。找到A和B这两个重要的数学信息,A+B=?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借助基础信息通过类比推理呈现出新的中间信息,能很好地为解答服务。

信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直接呈现或许简单、具体、明了,但间接地通过推理去呈现新的信息的呈现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更是必不可少。

三、重组呈现

1.局部重组式

局部重组式即将小片段信息组合成局部信息的方式。

“乘法的初步认识”和“3的乘法口诀”是绘本中数学信息局部重组的最好的例子。绘本《买卖国的乘法队长》中,图文呈现信息:四个香蕉一捆,一共有五捆,香蕉的数量是“4+4+4+4+4”。商贩想了一种简单的记法:每捆数量×捆数,即4×5。学生在相同加数连加的现实场景中,认识了乘法算式,初步理解乘法意义,构建出数学信息片段:“4+4+4+4+4”,记为“4×5”,读作“四乘五”。后续逐个出现零散的数学信息片段:9个一盒的鸭蛋9盒记作“9×9”,读作“九乘九”;3瓶一捆的葡萄酒八捆记作“3×8”,读作“三乘八”……这些零散的数学信息帮学生积累了对“乘法意义”的感性认识,并总结出“每份数量×份数=总数”这一简便、快捷的计算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方法。

在学生认识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生阅读数学绘本《数学家阿汤的苦恼》,学习乘法口诀。结合绘本,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轻松找出仙人掌每份的盆数、份数和总数间的关系。1捆是3盆:3×1=3;2捆3+3=6盆:3×2=6;3捆3+3+3=9盆:3×3=9。同类型数学信息重现、梳理,有序地将1个3、2个3、3个3相加表示为:3×1=3、3×2=6、3×3=9。通过局部重组,呈现了关于“3的乘法”的信息片段。

2.整体重组式

整体重组式即将局部信息再重组、整合成为整体信息的方式。

“九九乘法表”是绘本中将局部信息进行整体重组的好例子。

在数学绘本《数学家阿汤的苦恼》中结合图文一一呈现了“2-9的乘法”的局部信息后,绘本中聪明的阿汤按照从2到9的顺序最终编制了一个“神奇的九九乘法表”,2~9的乘法信息这一个个局部信息片段经过整体重组呈现。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重组呈现形式,利于学生理解,通过梳理归纳、整理成表,便于学生记忆、使用。

这种数学知识、数学信息重组呈现的方式可以迁移运用到对所学知识的整理、梳理上。如,二年级长度单位的认识、学习等。数学的知识都是由知识点的学习,再到整条知识线的学习,最后汇集成知识网,通过对知识不断地充实、梳理、归纳、整理,学生形成愈加丰富的、愈加深刻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也便于学生以后的提取、运用。

数学绘本的阅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提高学生理解图文、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根据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的敏锐度。

注:本文得到华东师范大学胡东方教授的肯定。

绘本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7

一、绘本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

1.与儿童思维相一致

儿童思维中很大一部分为对于具体事物及表象的直观思维,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理解力较差,在对单一、理性的法则、概念进行理解时,便会十分吃力。相比之下,绘本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情节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得在数学与儿童思维间形成互通的桥梁。

2.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贴合

绘本中绘制的图画由现实生活中的物、人所组成,不仅是儿童所熟悉的,而且也能增进其亲切感。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数学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不是遥不可及的。

3.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幼儿时期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普遍存在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热情低的特点。数学绘本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思维进行刺激,使其以多样、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中。

二、数学活动中绘本的具体实践

1.合理的绘本有利于对数学资源的发掘

高质量的数学绘本包含多元数学教育因素,同时具有大量教学资源。如,在对儿童教授时间概念时,《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绘本中便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儿童感受到一周内每天的排列顺序与持续变化,通过理解随着天数的递增,毛毛虫进食食物量会发生增加,更能明白时间的累计,以此形成时间概念。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借鉴了类比思路,简单的绘本蕴含了丰富的数学资源,具有多元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科学选择绘本,并对教学侧重点及思路进行充分权衡、分析,将数学与故事密切结合,挖掘数学资源。在《最佳守卫》绘本中,通过为儿童讲述选拔守卫的过程,协助其明白,强壮的体力、灵活的动手能力及敏捷的反应作为外在本领尽管重要,但缺乏了强烈的责任心也是万万不可的。在对绘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便潜移默化地运用了对比、统计等数学思想。又如,《让谁先吃好呢?》绘本中,以只有一个桃子,分给哪个小动物吃最好为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在对动物大小、胖瘦及长短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说出自己选择哪个小动物的依据。如此,儿童便会形成比较、折中的思维,这对于数学学习十分关键。

2.科学的绘本使儿童享受数学学习过程

儿童生性好动,如果能够抓住这种特点,让其在娱乐中玩,在看似简单的游戏中领会数学,那么必然能收获理想的效果。我们还举《最佳守卫》绘本的例子,在整个“守卫招聘”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让儿童体会其中的乐趣,甚至可以组织儿童实演整个过程,在经历过复杂的淘汰赛,各种评分环节后,最终选择出“守卫”。儿童在整个过程中既心情愉快,又能够充分理解到比较的含义,这为今后对统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合理的绘本设计包含着如何运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绘本教育不仅强调让儿童接受数学、理解数学,更要帮助其树立运用数学的思路与基本方法,且要强调灵活性。如,在《真正的魔法师》中,儿童理解到数学中序数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即同样数量的事物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行,从左数与从右数,结果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便强化了相对意识,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为儿童说明,空间、时间概念与数字类似,均具有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儿童对遇到的事情积极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解决,以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绘本的选择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鉴于儿童生活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较为单一,因此,应选择与其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及学习能力相契合的题材。这样有助于儿童对画面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增强理解与记忆效果。如,《成为好爸爸》中通过讲述在一年的12个月中“我和爸爸”都做了哪些事情,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感悟:在绘本思路的促进下,儿童数学教育正朝着不同于传统的、灵活的方向发展。借助于儿童生活中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实例,编制成绘本故事,寓抽象、繁琐的数学概念于画面中,在儿童看、听、说、思过程中,轻松领会并牢固记忆。本文主要从绘本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出发,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数学活动中绘本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为幼儿数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要:数学学习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具有抽象性、单一性。传统的数学教材往往以严肃的面孔呈现在儿童面前,容易让其产生枯燥之感及厌恶之情。绘本作为一种新颖的数学教育方式,主张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故事相融合,寓教于乐,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在阅读、观察与思辨过程中学好数学的方法。这便极大地提升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的绘本运用值得重视。

低段数学绘本导读策略 篇8

一、听读故事, 让学生想读绘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更自觉地开展阅读。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比较少, 又没有较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在开始引导学生阅读的阶段, 教师可以将数学绘本内容变成形象生动的PPT课件,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和教师有声有色的演讲,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案例1】数学绘本《一起一起分类病》就很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指导阅读。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小明的屋子一团乱, 妈妈非常生气。于是小明就开始整理自己的抽屉和房间了。小明一直不停息地整理, 不自觉地给家中的物品分类放好, 慢慢地小明就得了一起一起分类病。小明到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书籍, 打开一本书名为《怪病的故事》的书, 发现“一起一起分类病”是指对周围物体和人等一切事物都要分类的病, 得了这种病的人无论看到什么东西, 见到什么人, 都会把互相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来。

绘本的作者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现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既让学生感到有趣, 又充满了深刻的数学知识。学生完全被“一起一起分类病”这个奇怪又好记的名字深深吸引, 觉得好玩又奇怪。渐渐地对分类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数学课堂中讲到分类知识的时候, 一定能想起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读做结合, 让学生增强操作技能

读做结合, 让学生通过操作, 形象生动地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通过步量、拃量、分类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案例2】《我家漂亮的尺子》中的故事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身体测量的方法。

师:妈妈给小兰做裙子, 找不到尺子, 怎么办呢?妈妈用“手尺”来量。于是, 小兰张开胳膊, 一拃, 两拃, 用妈妈的“手尺”测量。

绘本中将妈妈的手形象地画在衣服上, 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师:你们的手也可以像妈妈那样一拃、两拃地来量量东西吗? (学生操作: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长度、讲台的长度、黑板的长度)

师:除了用手来量, 也可以用脚来量量。左脚右脚按顺序放上去, 一个脚印、两个脚印、三个脚印…… (学生操作:用脚印来测量教室的长度、柜子的长度)

学生操作题:用我的身体来量我的家。学生可以绘制简单的室内平面图。

当学生喜欢上绘本之后, 会有模仿、实践做一做的想法, 这样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学生在操作中慢慢理解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绘本拓展延伸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寓思于读, 让学生增长智慧

这类绘本利用简单的情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读到一半的时候, 停止阅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故事的发展作出合理的预计与猜想, 猜测后面发生的事情。

【案例3】数学绘本《寻找消失的爸爸》就可以用猜读的方法。它借助图画的表现力在简单的文字中展开无穷的想象。这个绘本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点、线、面的概念, 通过图形与空间, 引导学生将这些空间和几何概念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联系起来。

师:明天是星期天, 我是数学家爸爸的最佳助手, 爸爸无论去哪里我都要跟着一起去。但是, 当我早晨起来的时候, 爸爸已经出发了。不过桌子上放了几张纸条。分别是:拿走的东西 (从下面看到的样子) 、出发的场所 (从上面看到的样子) 、到达的地方 (从侧面看到的样子) 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通过爸爸留下的纸条猜测爸爸画出的东西来寻找爸爸。这三张图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回忆, 并提出大胆的猜想。

这个故事需要学生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图形, 也让学生多留心观察身边的物体。教师要在生活中跟学生一起观察周围各种立体图形物体的上下底面和侧面, 试着找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 并通过平面图形类推出对该立体图形物体的部分认知。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还可以加强对身边数学的理解。

四、同伴互读, 让学生在欣赏中同行

这类绘本可以通过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的方式来了解数学绘本中的故事。这类阅读方法选择对话方式的数学绘本比较合适。通过对话, 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对话能力、理解能力。

【案例4】数学绘本《燕子, 你还记得吗?》讲述的是好朋友们为即将远行的燕子作书。书中记录了好朋友们回忆和燕子在一起时发生的故事。

生:燕子, 你还记得我在田野里唱歌的那个夏日吗?

生:我记得, 我们一起赏花。我还告诉你5个花瓣的花真多呀。从那天起, 我更仔细地观察花, 并开始搜集5个花瓣的花。

生:我这里还有其他的花。有3个花瓣、8个花瓣的花, 还有13个花瓣、21个花瓣、30个花瓣的花。

绘本数学论文 篇9

本研究选取一年级“10的认识”为研究案例,采用绘本教学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并在实际教学中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沉浸于绘本故事的情境中,达成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数学绘本设计理念

从思维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之间, 正在逐步形成类结构和序结构,并在它们的基础上综合反思形成数结构.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的思考方式.学生需要体验“实物→点子图→数字符号”的抽象过程,才能够真正建构起数概念,培养数学思维.如何让学生有效地体验数字抽象过程? 数学绘本提供适合的突破口.在绘本故事中,学生可以与故事人物进行“交流”,以“同伴”的身份,陪同故事主人公体验数学发明、发现的过程,在故事中体会数学的抽象、简洁的特点.因此,绘本教学是适合一年级学生的.

一年级的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开始,学生在分类与比较的基础上,学生建立数概念,体验数学思维.“1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数学符号语言,是形成数学思维、书写、学习习惯的开始.而其中“10”是计数的一个转折点!10不仅是一个数字,它让学生第一次接触了数位,了解十进制,了解作为单位的“10”.由于该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认知规律、特点限制,位值制这一思想方法只做简单的渗透.在四年级上册“认识多位数”的学习中还要重点介绍十进制计数法、位值制思想方法等.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年级“10的认识”为研究案例,进行实践探究.

二、绘本教学实践课堂实录

(一 )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教师演示课件,展示改编绘本故事《农夫卡卡》.

师:生活在非洲草原的卡卡已经学会了很多数学内容,他认识了1~9,他还学会了什么都没有可以用0表示,他现在看到什么都想数一数.

【设计意图】绘本故事是一年级新生熟悉的故事形式, 利用绘本故事,能够有效地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沉浸于故事情境中.

利用绘本故事简单回顾以往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 )自主探究 ,体验数字抽象过程

师:卡卡的牛又生小牛了,大家来数一数他现在有多少头牛了? 你觉得卡卡会怎样表示这些牛呢?

教师发下学习单, 学生在学习单上把这些牛转化成习惯的抽象方法.

师: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方法,可以画○,代表牛,也可以用√,可是我觉得你们用了太多时间了,画这些真的太麻烦了.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可以直接写数字.

师:数字该怎么写,需要再创造一个符号吗? 现在不用回答老师这个问题,仔细思考,我们看看卡卡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绘本故事 ,学生和绘本故事人物一起学习.学生扮演“小老师”,利用学习单自主探究学习.练习单从十头牛,到摆石子,到数字逐步完成抽象的过程.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抽象、简洁的特点.本环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保持学生好奇心与注意力,进入下一环节.

(三 )突破难点 ,初步理解位值含义

师:快看,卡卡漏掉了一头牛.他现在一共有多少头牛了?想一想现在卡卡应该怎么数呢? 他还可以用手指表示吗?

生:手指不够用了,得想其他的办法.

师:你可以帮他想其他办法吗?

生:可以从头开始数,已经数过的可以记录下来.

师: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录?

生:可以把牛关进笼子里.十头牛一个笼子,一个笼子就代表一个十,代表十头牛,这样数笼子就可以了.

师:的确是一个方法. 一个笼子表示十头牛,留在外面的就可以从头开始数.思考应该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它呢? 如何和外面的牛区别呢?

生:可以写在不同的位置.

师:我们可以将数字放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含义.“十”我们就可以记录为“10”,前面的1,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个笼子,代表了一个十.外面没有牛,什么也没有就是0,所以0写在后面.

【设计意图】数学的发生、发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孩子最直观的体会就是,我需要数数,可是手指头不够用了,需要想办法.“如何记录? 如何区分? ”这些问题是可以激发孩子思维的“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考“将数字符号放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含义”,以此为突破口,初步理解数位的含义.

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写出数字“10”,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写“10”?为什么不是“01”?为什么不是创造出一个新的数学符号?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十进制”?学生可以通过数手指的活动初步形成“10为一组”的观念.但是对于“一个十”与“十个一”等价的观念,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需要经历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理解10的含义和书写规则(十进制)后,应该对于百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猜想,如在10的基础上,可表示为“1个10和1个1”(11),以及两个十(20),可以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并能够说出自己对这些数字理解的方式.

(四 )联系生活 ,巩固练习

师:你们已经知道数字“10”长什么样子了.咱们教室里面有没有“10”呢? 有哪些东西可以与10有关呢?

1. 图 中有 ()个小动物.

2. 请把左边的 8 个小动物圈起来.

3. 请把从右数第9个小动物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完成练习单上的练习.

【设计意图】 学生积累更多生活经验 , 获得抽象的素材 ,深入体会数学抽象过程.

三、绘本教学实践总结

1. 紧扣 《课标 》,绘本联系生活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着充分体现《课标》的精神,绘本故事从导入到自主探究,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2. 沉浸学习 ,绘本贯穿学习

沉浸理论是由匈牙利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可以解释当人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到某一情境当中去,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并且过滤排除掉所有不相关的感觉和知觉,全身心进入到一种沉浸的状态中去.

本教学利用绘本故事贯穿教学过程, 学生沉浸于故事中,在愉悦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学习目标,是沉浸理论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一次成功实践应用.

3. 巧提问题 ,创设思维冲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目标结构存在不平衡状态,才能够发生同化或顺应.认知冲突的激发,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认知结构的不平衡状态,能马上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中有了冲突,才有了思考的必要性,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真正的学习才由此开始.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通过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摘要:优秀的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儿童讲故事,图画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文字简洁明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合理地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绘本故事,学生既可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发展抽象的过程.本研究以绘本的创意教学为研究的突破点,结合教学实例,力图探索绘本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形式.

绘本数学论文 篇10

数学绘本是基于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 化抽象为具象的寓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等于一体的课外读本。数学绘本比较符合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数学绘本助推小学低段概念的教学, 从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在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在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使得数学概念的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一、借助数学绘本,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绘本以生动的图文呈现, 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了富有趣味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意义的故事中了解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方法, 增长数学智慧,让孩子有滋有味地品数学,使数学不再乏味、不再枯燥。这些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1.了解数学 历史 ,激发学习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学生才会主动自发地去学习。数学绘本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的、熟悉的生活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觅数学、发现数学、感悟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数学不再遥远、不再陌生。如通过以《九章算 术》为题材 的数学绘 本的阅读 ,使学生能在五彩缤纷的数学发展史中走一走、看一看,用心感受中国数学的价值与美妙,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可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师: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 生:会! 师:是啊,数数谁不会呢? 可是在古代,数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你想知道什么? 生1:过去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 生2:他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 跟我们一样吗?师:是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呢? 答案就在书里,让我们一起去书里寻找答案吧。自己阅读绘本,从每页的图画中,你了解到什么?

2.设置合适 目标 ,激发成功 体验

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努力奋斗。如果目标建立得过于远大而不能实现, 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动力,反而会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沮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 所以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需要合适。例如,用“数学绘本阅读卡”列出每学期要阅读的绘本,阅读完一本并能简要表述其中的相关数学概念,就颁发给一张阅读卡,当积累到三张阅读卡时,就能换取一次额外的课余活动时间,或者换取一张家庭作业“免做卡”。学生在一次次的目标达成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能增强学习动机。

3.亲子阅读 绘本 ,激发情感碰撞

学生天生就喜欢听故事, 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 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数学。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比较少,可与家长一起阅读。选出绘本中的关键图文,以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亲子互动,享受共读数学绘本的乐趣,一方面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待学生读懂绘本故事后,可根据绘本故事适时提问,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

如《时间的故事》。学生阅读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时间是怎么来的? 谁来说说一秒有多长? 怎么表示? 那一分钟呢? 一小时里有几个一分钟? 古代,时间是怎么表示的……让学生再现绘本故事,品味“时间”的由来,积累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概念教学中,经常进行“绘本赏析导读”“亲子共读 ”, 家长热情 帮助学生解 决数学绘 本阅读学习中的困难,加强了亲子情感的交流,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二、借助数学绘本,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

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教学中应以直观形象性为基础,逐步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数学绘本中丰富的故事情境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打开了一扇窗,把他们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基础的数学概念,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的表象。

1.呈现故事情 境 ,初步渗透概 念

初步渗透是指当教学即将进入 一个新的 单元概念时,运用绘本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但不涉及核心的数学概念。教学时,先引入简单的生活案例为单元概念的学习作铺垫,接着带领学生阅读绘本,透过图文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疑问或想法,结合书中内容与故事情境,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带出与本单元相关的数学概念。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绘本“直观呈现、生动有趣”的特点为概念教学服务。书中的有趣情节和生动画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具体形象的支撑。

2.讨论分析 情境 ,逐步探究概 念

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绘本时, 有的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不熟悉。教学时可以在故事叙说的同时,刻意聚焦于即将学习的相关数学概念上, 带领学生观察绘本内容、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线索解题,或是提出学生回答、讨论的矛盾点,逐步探究相关概念。

直观形象的绘本可以在学生的“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概念的本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借助数学绘本,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

绘本提供了很多自主操作的机会, 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 对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掌握要比教师直接讲结论印象深刻得多,这就是“悟”的过程。数学思想就是在“悟”的过 程中逐渐领 悟的。

1.动手操作 ,构建概念模型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就应该先充满具体经验。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学生对这些法则和概念的理解只能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因此,要充分理解概念,要从做的经验开始。模型构建是做的经验,通过模型构建,我们再去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2.自主表达 ,辨析概念属性

概念辨析,首先是对概念所代表的实际物(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辨认,不仅会对近似概念进行比较辨别,而且会对相关联的一些概念进行比较或区别。数学的概念都是有来龙去脉的,与其他的数学知识、其他的学科知识、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是有联系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且清晰表达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辨析概念属性。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时,充分挖掘《三角形的故事》绘本中蕴含的数学元素,让孩子借助图画描述故事,辨析“三角形”概念的本质属性。

3.过程体验 ,掌握概念 本质

“数”和“形”是 数学中最基 本的两个 概念 ,华罗庚先生说“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借助绘本凸显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经历和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借助数学绘本,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有一定的联系, 常常是这个概念从另一个概念发展而来, 同时又为后续的概念学习打下基础。基础没打好,概念不清晰,相应的技能、技巧就不易形成。为此,要利用数学绘本的仿绘、续写、创编等巩固应用新学的概念。

1.仿绘数学绘 本 ,巩固数学概 念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他们总是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性,不求画面多么精美, 也不强求故事多么吸引人, 只要把所掌握的概念用 “画一画”的 形式呈现 ,在绘本的 “仿绘”中巩 固概念。

2.续写数学 绘本 ,应用数学 概念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资源,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想象,对绘本进行合理续写。这样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学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概念的巩固、应用与深化。

绘本数学论文 篇11

一、情况分析

进入大班的幼儿,掌握了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对数、量、形、时空等都有所理解,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课程中的数学内容,虽然有些关注幼儿生活中碰到的数学知识,但在教材中却出现了空白和遗漏。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将从绘本中挖掘既能吸引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主动学习,并能为幼儿生活服务的数学知识,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水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主动学习梳理数学知识,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

二、思考与实践

马老师在大班绘本教学中实践的三个环节:

1、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马老师一开始就引出:村长要宣布一个好消息,是什么好消息呢?接着开始展示ppt图,原来是尊贵的公主要来到村里来,大家都非常高兴,老师问孩子们:“你喜欢公主吗?”因为大家都十分喜欢公主,所以大家很有兴致看绘本书。那谁愿意帮公主选出最大的大的东西呢?(出示两张不同大小的床)并引发幼儿相互讨论:

“我觉得是选左边横着的床,因为看上去大”

“我觉得是选右边竖着的床,因为看上去长”

通过讨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说明孩子们对床大小的判断已有了初步的经验,吸引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由此,马老师在绘本故事的中讲到引入垫子,将垫子铺在床上,哪张床上铺的垫子多,说明床就大,接着就引出的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

“我是一个一个数的1、2、3……9,左边的床一共有9块垫子。”

“我是二个二个数的2、4、6……12,右边的床一共有12块垫子。”

“我是三个三个数的3、6、9 、12,左边的床一共有12块垫子。”

2、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当幼儿知道要进行床的大小比较,就可以用“毯子”替代的这种方法的经验后,继续欣赏画面,当大家把家里的毯子要送给公主时,出现了三种不同形状的毯子,到底哪一种是最大的呢?,怎么办呢?这时候,大家觉得还可以用刚在的方法进行,那谁愿意来试试呢?请3位幼儿学习铺垫子的方法:在幼儿自主铺垫子时,教师提供的“垫子”就用长方形的纸条代替,在铺完垫子后,教师让孩子们说说,谁铺得好?为什么?

“李小文铺的有点歪,没有一个挨着一个,有点缝隙的”

“赵伟铺的垫子有的大,有的小,一点也不整齐,不容易数清楚”

“王庆铺的整齐,是一个挨着一个,不重叠,没有缝隙”……

这时候,老师说:“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铺的吧”通过看绘本书,发现了铺垫子的秘密,原来是要用一样大的垫子才能进行比较,还懂得铺垫子的时候要做到:首尾相接,一个挨着一个,不重叠,没有缝隙。小朋友很快纠正了刚才的错误,重新就把垫子铺整齐了。

3、在操作情境中“做”数学

根据绘本故事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规律等知识,使幼儿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在孩子们理解了绘本故事之后,马老师帮助孩子们提升知识经验,画面中出现了村民们拿来了公主喜欢的围巾、电视机、柜子等,这些东西太多了,怎么办呢?.让小朋友们分组帮助选择最大的东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铺垫子的技能后,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组铺设。

在准备的材料方面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品种多;材料不限于一幅拼图,而是多幅拼图的要求,教师提供各种长方型的洗发袋子、手工纸、三角形的利用废旧物品类材料等。 二是数量足;提供的材料能满足两人同时操作,利于幼儿之间 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分层次;提供的材料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地、创造性地 使用材料。其中,用三角形铺设三角围巾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每一组幼儿都能进行比较选择出最大的物品,最后,马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打扮小公主的家,把选好的床、电视机、柜子等一起搬进去……最后,终于等到了小公主来了,故事也就结束了。

马老师将绘本阅读中数学元素,设计不同目的和层次的问题穿插进行,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思考。最后,提出一个问题 :“ 我们一起来帮帮助公主吧!”充分挖掘了绘本中数学的潜在价值,使孩子们不仅读懂了绘本故事,更是运用了绘本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联系到实际中来。最后,用铺垫子经验迁移到比较其它形体面积的大小,在生活中也可以去寻找身边形体进行比较的尝试,从而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三、体会与启发

在利用绘本教学中,我觉得找准绘本教学中的数学线索非常重要:

第一、围绕线索,设置绘本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在设置绘本教学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围绕一定的线索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帮助选择“公主床”的大小时,幼儿通过感知、理解、分析、比较等方法,判断出面积的大小,从而帮助幼儿理解绘本中隐含的数学问题。

第二、依据线索,设计数学游戏活动情景。依据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数学线索之后,创设游戏情景,体现探究数学的乐趣,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一玩铺垫子方法,从中达到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的问题,使幼儿游戏中学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起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寻找线索,设计绘本教学数学操作活动。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绘本,教师从中找出绘本故事中的数学线索的核心所在,明确了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数学活动之后,有的放矢地提供幼儿绘本教学中可以实际的操作的材料,迁移运用,真正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

在上述绘本案例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了大班数学问题中的“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这样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数学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

绘本数学论文 篇12

一、绘本为什么要走进课堂

利用绘本进行导入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多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欣赏书中的范例,然后学生去实践创作。时间久了,学生产生了腻烦心理,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已经失去兴趣。 利用绘本进行导入教学,抓住了学生喜欢故事的契机,激活了兴趣。 通过使用绘本图画这种颜色鲜艳、对视觉冲击强烈的教学工具,能够促进学生审美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充分显现对美的理解。

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形成,而且处于集体之中,开始有了竞争意识,自信心的树立也很重要。 所以,我选择了在《 花格子大象艾玛》 这本书的故事内容作为导入。《 花格子大象艾玛》 是欧洲寓言大师大卫·麦基的经典绘图作品系列。 绘本中绘画技巧的丰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绘本非常漂亮,这些精美的画面、造型、色彩、构图蕴藏着许多美术元素。 学生通过“ 大象艾玛的故事”,感知格子图案的优美,对装饰大象图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尝试运用不同的图案排列装饰大象,并能够清晰地刻画出来。

二、课堂中选择什么样的绘本

一本书,一个惊喜,一个新发现。

绘本中有丰富的绘画技巧。 优秀的绘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 代表了各地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也有各个作者的绘画情绪和不同的美术再现形式。 绘本表现的题材也非常广泛,让学生阅读绘本的同时接受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带领学生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天空。

1.故事在说话

故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熟悉的动物、人物。 但要有一些异于常态、常理、常情的变化,使儿童感觉到熟悉而奇特、新颖而有趣。 故事的情节必须是简单而清楚的描述,让孩子想知道接着发生了什么。

《 母鸡萝丝去散步》 全文仅用了44个字简洁地叙述了母鸡萝丝的散步活动。 讲述了一只名叫萝丝的母鸡出门去散步平淡无奇的故事, 而丰富生动的画面却描绘了一只倒霉的狐狸追逐萝丝却屡遭失败的情节。 这本图画书的区别就是在于它故事插图的连续性。 它着重表现了画与画的衔接,使之具有连续性,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2.画面视觉语言

绘本其实是一部美术作品集,一部由画作家精心创作,传递一个故事的美术作品,值得所有年龄段的人去欣赏、阅读。

《 彩虹色的花》 是一本风格极其独特的作品。 厚重的纹理、大块的色彩,都给这本书带来一种原始粗犷的美,但它叙述的却是一个极其温柔细腻的故事:一朵彩虹色的花,将自己的花瓣都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小动物了,最后,自己却被覆盖在白雪下面,可是,它的希望和梦想还在继续,当春天来到时,新的花朵又在阳光下绽放开来……好的图画书,它教会孩子的不是一个常识一个道理,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3.感受绘本想象与创意大大世界

《 我妈妈》 这本书和《 我爸爸》 是一套充满创意与想象的绘本 , 是安东尼·布朗给爸爸和妈妈的礼物。 这本书里的妈妈和以往布朗书里的妈妈形象很不一样,她不像《 动物园》 里的妈妈默不作声,不像《 朱家故事》 里的妈妈愁容满面……而是体形富态、充满爱心、笑口常开。《 我妈妈》 和《 我爸爸》 撰写文字的手法非常相似,两本书都是借着孩子天真、 自豪的口吻, 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 布朗同样运用对比的句子,形容妈妈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妈妈的歌唱像天使,吼叫起来又像狮子;或者说妈妈像猫咪一样柔软, 又像犀牛一样强硬。 此外,他也使用比喻手法,说妈妈美丽得像蝴蝶,柔软得像沙发……

绘本里的妈妈造型与《 我爸爸》 相仿,都是身着睡袍、脚登拖鞋,不过妈妈的睡袍像是一座花园,拖鞋则是粉红色的,这种家居式的打扮,极具亲切感。 相对于象征爸爸的太阳图案,用来象征妈妈的是红色的爱心, 爱心和花朵一再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每个画面中。 就像布朗其他作品一样,这本书的趣味主要由图画传达,因为他一向喜欢运用图画表达文字未竟之处, 或是借着图画把文字作了扭曲、延伸,产生幽默效果。 例如,文字说妈妈是伟大的画家, 图画中的妈妈却不画画,而是涂口红,只是在还没有涂上口红之前,嘴巴居然是空白的,就像画家还没在画布上下笔一样。 或者,文字说妈妈是神奇的园艺家,图画中妈妈的手指成了绿的,因为“ 绿手指”代表不论种什么都可以种活的人,而妈妈的绿手指竟然让睡袍上的花也长了出来,背后的花盆里也长出了不可思议的东西。 还有,文字说妈妈可以成为电影明星,画面中就出现了大家熟悉的玛丽莲·梦露,这些都是有趣的联想。

4.文化与底蕴

从中国的优秀绘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小橘宝图画馆”,大致分为神话、歌谣、成语三大类。 如,每册都体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并且把这个风格贯彻得淋漓尽致。 每本书都选择了迥异的表现手法,从折纸贴布到青花瓷汉砖,还有最传统的粉彩、水彩、彩铅、彩色剪纸、皮影,相当丰富。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风格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的一些文化。 学生看着这些东西,比看动画片有益多了,最初接触的东西会成为他们的衡量标准,这套书至少能从画面上让他们学会判断美,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水墨、青花、剪纸、皮影能称为民族的美、世界的美。

其实绘本提供给孩子的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只是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 什么是美好”而已。

上一篇:中药提取物下一篇:医学机能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