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R模式评价体系

2024-05-19

PSR模式评价体系(精选5篇)

PSR模式评价体系 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存在简单粗放增长的不足, 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和低效率的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规范, 造成水资源大量消耗和污染物大量排放,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我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水环境问题,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如《环境保护法》、《海洋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以及征收污水处理费管理办法。“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复了太湖、巢湖、滇池、淮河、海河、辽河、黄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等9个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规划投资2 700多亿元。

水环境审计是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重要的一环, 开展水环境审计能够有利于维护国家水资源环境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以来, 审计署组织部分驻地方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 先后开展了三峡库区、三河三湖 (辽河、海河、淮河、巢湖、太湖和滇池) 、渤海、长江、珠江等流域的水环境审计项目。

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监管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工作中存在权责不明、条块分割、各司其职、监管不力等现象,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 导致水污染治理成效缓慢、治理结果弄虚作假。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加大水环境审计的力度, 通过审计揭露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执行、环保专项资金违规使用、污染防治项目效益低下、企业环保责任不履行等问题, 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 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为政府水利建设项目、污水治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决策提供依据, 为供水、用水、治水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提供参考。水环境审计必将成为未来审计工作的重点。

二、水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和特点

1. 现状。

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 但水环境审计一直是其中的核心主题。在审计署发布的全部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 水环境审计的比重超过50%。从审计公告来看, 一般是审计水资源保护资金的管理、使用真实性和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很少涉及对水环境政策、水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虽然有些审计公告的名称包含“绩效”二字, 但内容大部分仍是财务和合规性问题, 例如配套资金未按计划到位, 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 评价内容也多为“基本完成预期目标”、“水质总体好转”等, 缺乏具体绩效量化指标。

这种状况除了环境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和难度之外, 更重要的是缺少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水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体系。水环境绩效量化标准选取不明确, 会使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结果产生不同的理解, 影响水环境绩效审计建议的执行。水环境绩效审计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水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为保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提供指南。

2. 水环境绩效审计特点。

其一, 水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水环境绩效审计专业性很强, 不仅经常需要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监测数据, 还需要利用大量污水排量统计、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污水集中处理率等环境统计数据, 因此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同环保、水利、交通、农业、建设等环境管理部门的合作。

其二, 水环境审计的对象广泛。水环境审计对象不仅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环境责任履行, 还涉及相关企业污染治理和减排活动, 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水环境审计之前, 应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着“范围商定、力求全面”的原则, 与被审计单位就绩效审计衡量标准进行协商。

其三, 水环境审计范围广泛。审计人员需要审查环境法规体系的完善、有效性及执行情况;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和遵循;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性;环保项目经济性和效益性。水环境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绩效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审计机关应该考虑所选取的标准应当最大限度地涵盖特定条件下水环境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

三、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1. PSR概念框架及设计机理。

20世纪70年代, 加拿大政府首先使用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框架模型建立经济预算与环境问题的指标体系, 随后世界银行、美国环保局、瑞典环境部等组织和机构都以PSR框架为基础, 根据研究目的提出了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PSR模型按照“压力—状态—反应”的思路, 阐释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 改变了环境和资源的状态, 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压力下通过制定政策或者实施一定的环保活动发生响应, 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PSR框架模型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等领域的影响评价和决策过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PSR模型由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要素构成, 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形成有机的反馈循环关系, 其中压力系统是整个环境变化的开始, 而状态和响应系统是评价环保措施能否成功的基础。

PSR框架主要包含三种类型的指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 (1) P代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压力指标。就水环境而言, P反映了企业和居民的日常活动给水资源及水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般可以通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强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来反映。 (2) S代表压力之下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系统状态指标。就水环境而言, S反映了人口、经济和水资源在压力下所处的状态, 水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 一般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反映。 (3) R代表不同响应主体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采取对策的响应指标。就水环境而言, R反映了人类对水环境问题采取的政策和行动, 一般包括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政策, 投资水污染防治项目消除或改善水环境, 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和减排活动的监管。响应指标是整个水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体系的起点, 对整个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起主导作用。

2. 指标选择原则和选择结果。

水环境绩效审计指标选择需要遵循可测量性、可比性、可控性和灵活性。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相对成熟和公认的标准, 指标的数据来源可靠, 容易测量, 使指标便于计算比较和分析。为了满足绩效评价体系既可以与国内外先进水环境绩效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也可以进行内部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 选择的指标还应具有可比性。此外, 所选择绩效指标反映的活动应该属于被审计单位水环境全部或部分责任范畴, 被审计单位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而改变, 因而是被审计单位能够调节和控制的。

水环境审计对象和范围的不确定性决定构建绩效审计标准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对不同的绩效环境变化做出调整, 确保对水污染防治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需要指出的是, 评价指标选择并非一成不变, 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做进一步修改、充实和完善。

本文拟应用PSR框架的构建方式和思路提出构建我国水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体系如下表所示。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包括三大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要素层。目标层是对国家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绩效实施审计, 准则层包括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标准, 要素层是对准则层设计的具体化评价内容。准则层中压力标准可以细分为区域 (或流域) 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状态标准包括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响应指标是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绩效的衡量, 主要包括水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落实、环保资金使用和管理、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项目治理四个方面的绩效指标。

3. 评价方法。

随着统计学、系统论、信息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审计实践, 各种系统分析方法层出不穷。结合国内绩效审计研究, 归纳出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因素分析法。上述方法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综合指数法, 因此本文拟对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水环境绩效审计做简单介绍。

综合指数法就是对每项指标赋权数, 根据一定的权数值和指标数值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一种较全面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在权数确定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如果采用专家评估打分来确定权数, 应考虑如何解决平衡专家意见和一致性之间的矛盾。

综合评价方法包含三个步骤:指标的筛选、赋权、计算得出综合指标。首先, 在具体审计工作中, 应当根据审计目的和范围, 在指标集中选取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指标。注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分析选取相关性不强的指标或者合并相关性较强的指标。通过指标筛选形成评价指标集合, 然后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数。为了尽可能降低主观性, 通常使用专家打分法。具体实施时, 可以邀请一些水环境领域的专家, 请他们对选取的指标权数发表意见。对于每项指标j的权数ωj, 取k个专家意见的算术平均值。最后根据指标和相对应的权数, 计算得出综合指标值P。

(取k个专家意见的算术平均)

其中:ωj是指标j的权数;P是选取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值, 是各指标的加权平均。通过综合评价法的综合指标值, 还必须用一定的准绳来衡量这个指标的优劣。一种方法是咨询专家的意见, 根据专家的经验给定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与水环境管理较好的地区的综合性指标进行对比。这两种方法审计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水环境绩效审计前景及发展建议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证明是实现水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手段。通过水环境绩效审计, 可以评价水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落实、水环境管理活动、资金使用过程以及具体环保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找出影响水环境保护活动绩效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 及时查处典型案件, 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提出以及尽快落实相关整改计划。

水环境审计涉及环保、发改、财政、水利、建设、水务等多个单位和部门, 审计机关应主动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工作上的沟通、协调和配合, 促进信息共享, 共同推动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目标的实现。

作为现代审计功能拓展和创新的水环境绩效审计具有极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 这就要求从事水环境审计的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除了需要掌握传统的财务会计、审计的知识和方法, 了解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 还需要掌握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做好水环境绩效审计工作, 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 更好地发挥水环境审计在国家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 .耿建新等.城市水资金有效循环过程的保证措施探讨——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与实施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优秀论文集, 2006

[3] .黄绪全.水环境审计探讨.中国内部审计, 2011;3

[4] .刘蓓华, 刘爱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研究.统计与决策, 2013;14

[5] .赵彩虹.环境绩效审计参与水资源治理的相关探讨——以宁波市开展水资源审计为例.财会月刊, 2012;4

PSR模式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CIPP评价模式课程质量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课程进行持续的评价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而目前的课程质量评价大都仍沿用传统学科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课程质量。如何建立符合当前高职教学规律的、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监控和导向作用,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质量评价一般以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倾向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评估。研究发现,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对“课程“的理解、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均存在差异性。

11“课程”和“课堂”的不同理解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依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国内和国外大学(尤以美国大学为例)教学质量评价对“课程”和“课堂”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把“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也倾向于课堂教学评价;而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则把“课堂”纳入“课程”学习中,教学质量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Course and Professor Evaluation),将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到评价表的指标体系中[1]。

中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的教学科目,而课堂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强调课堂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程”,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均视为课程,而课堂只是作为课程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

12 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

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大多集中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等,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教师着重考察教学态度,包括对教学的兴趣、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课程的热爱等,把态度置于知识、技能之上;对学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价值感和成就感;同时,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

不同的评价目的,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课程评价体现了“教师为本”的价值取向,美国的课程评价则体现了“教师-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13课程评价的内涵

现代大学的“课程”应是广义的课程,体现教学对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的规定。我们应转变观念,由“课堂”评价向“课程”评价推进,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实施效果对课程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为职业教育课程改进作出决策。

2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职业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必然要求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变革,以适应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但对课程质量如何评价考虑较少,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1)重评“教”,轻评“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同行和专家的评价,不能主动参与自评,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重“课堂”,轻“实践”

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还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很少以实践为中心,关注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不重视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如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实践教学条件是否具备、课程的规划设计是否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等,与行业企业要求相差较大,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点。

(3)重标准和结果,轻反馈和指导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但有的院校只重视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利用,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的依据;不重视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和指导,好的课程教学经验得不到推广,难以达到以评促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3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提出的,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部分组合[2]。背景评价是根据社会需要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及各备选方案进行評价,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成果评价是在方案实施后,对目标达到程度所作的评价,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另外,这一评价模式强调评价应为决策服务,指出“教育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是改进。”

课程教学的最终成果质量固然很重要,但课程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成果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积累[3]。因此,课程评价更应重视对实施过程的理性评价,应对课程的开发程序、开发依据、设计方案及其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进行阶段性评价,而不是采用唯结果的评价方式。CIPP评价模式将诊断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满足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实时性、过程性和社会性特点,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

nlc202309020738

32职业教育多元化课程评价

要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单一评价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建立适应高职课程质量评价特点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引入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过程,并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扩大评价内容,逐步由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侧重于过程评价,形成评价——反馈——指导——实施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的保障课程实施的过程与质量。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除了常规的学生评教、督导专家评教、教师互评,还增加任课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同时,引入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丰富了评价信息的来源,可以及时吸收、内化评价中的合理化建议,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规范。

(2)评价标准多元化

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故应分别为其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一般由领导、督导专家、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几方面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基本可分为教育专家、行业专家、教师与学生四类,因此至少要设计教育专家用、行业专家用、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评价标准。

(3)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把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的实施过程、课程考核的方法、课程实施条件、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等。

33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高职课程评价的基础,它决定了是否开发这门课程,以及课程开发的目的和目标。背景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背景评价的指标有: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内容的选取、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等,从而对该课程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诊断。评价方法主要有: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座谈会、研讨会等。

(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主要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为课程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评价指标有:教学设施设备(包括校内实训中心设备与环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等)、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团队结构 “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等)、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准备等。评价方法主要有:现场考察、对比分析等。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学生。评价指标有:教学方案的贯彻执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实践过程的组织安排、教师教学态度、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程度、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教学条件满足情况等。评价方法主要有:督导专家评价、行业及企业专家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教师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4)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是CIPP评价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对课程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成效、社会认可度、可持续性、可推广度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学生。评价指标有:学生课程考核的结果、学生职业技能适应岗位情况、学生职业素质适应岗位情况、学生可持续发展情况、社会认可度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学生评价、督导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卢家婧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比较研究,繼续教育研究[J],2008(5):87-89

[2]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5): 53-54

[3]吴亚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职教论坛[J],2010(18):2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12-2013年度教科研一般课题“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张松慧,项目编号:G2012B040)。

PSR模式评价体系 篇3

自我国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以后,“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出我国现阶段正在不断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而由目标层面转化为建设实施的操作层面,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水平定位与寻找建设突破口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关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存在几种相对权威的解释,如绿色GNP体系、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指标(ESI)、环境绩效指标(EPI)、人类发展指标(HDI)、世界发展指标(WDI)等[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生态省份(城市、县)、宜居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学者提出了关于省域、城市等多套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实证研究[3,4,5,6,7],但这些研究缺乏理论基础、指标指示意义不明确等[8],大多关注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对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注不深入;鲜有提出关于某一城市群或区域的生态文明指标评价体系,未将视角延伸到资源环境差异领域;在评价过程中通常采用单一赋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了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采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权重,并对京津冀三省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模型选择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视角,采用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PSR模型。该模型将人类与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人类活动正向(反向)作用于环境,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正向(负向)改变,人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机制对这些变化做出正向(负向)响应,环境质量得以恢复、改善(恶化)。压力、状态、响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图1)。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借鉴《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建设指标》、《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京津冀指数、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并结合当前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现状,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PSR模型,构建了包括3个要素层、30个指标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图2)。

主要是:①压力系统。将人类活动压力分为人口压力(P1—P2)、能耗压力(P3—P4)、环境压力(P5—P8)、自然灾害风险压力(P9—P10),从而对应人类活动主体、过程、结果三方面选取的指标。②状态系统。该系统从两个角度即环境健康度和居民健康度,前者包括水(S1—S2)、空气(S3—S5)、土地(S6—S7)、噪声(S8)四个方面。根据京津冀环境污染特点,选取PM2.5年平均浓度、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等特色指标,更有针对性地对京津冀生态文明现状进行评价。后者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S9)、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S10)两项指标。③响应系统。此系统从主观意愿响应力(R1—R4)、面源污染治理能力(R5—R7)、科技创新驱动能力(R8—R10)三个方面反映生态可持续能力。

3 基于组合赋权的生态文明指数评价

基于PSR模型,本文建立了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分别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对其进行组合赋权,再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其综合得分,同时引入协调度函数对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京津冀三省市生态文明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有关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3。

3.1 指标权数确定

利用改进的AHP法来确定主观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主要特征是按照思维和心理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参与评价的专家的知识结构、经验水平不同,对确定指标权重的影响程度不同,现有运用AHP方法的研究鲜有考虑专家的可信度这一影响因素。本文在采用改进AHP法的基础上增加专家的可信度这一因素[9]。

计算专家可信度向量:以ak,k=1,2,…,6分别表示专家的知名度、职称、学历、判断依据、熟悉程度、自信度六个方面的得分,评审专家评价表见有关文献[9],假设专家组有h位专家,第t位专家的自我评价值为则第t位专家的可信度专家的可信度向量为:

求出比较矩阵:分别让每位专家采用三标度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此得到第t位专家的比较矩阵:

式中,atij(i=1,2,…,m;j=1,2,…,m)表示指标体系中每层每个指标关于上一层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做两两比较的结果,取值分别为2、1、0,含义分别表示i元素比j元素重要、i元素与j元素同等重要、i元素比j元素不重要。

建立判断矩阵:由下述公式计算出第t位专家的判断矩阵:

上式中的

由下述两个公式分别求出第t位专家的判断矩阵的传递矩阵C和最优传递矩阵D:

计算出第t位专家的判断矩阵的拟优一致矩阵E,各元素为:

求出拟优一致矩阵E的特征向量,再由特征向量中每个元素值均与上一层指标权重值相乘,得出每位专家赋予各指标的权重值。将每位专家对每个指标层得出的比较矩阵重复有关步骤,得到专家组的权重矩阵Fh×m:

再将专家可信度向量和专家组的权重矩阵进行加权平均,可求出最终每个指标的权重向量,即:

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客观权重:客观赋权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经过研究发现,熵值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存在均衡化缺陷,而变异系数法可反映表征评价指标之间的变异程度,以体现原始数据蕴含的信息[10],故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从客观角度确定指标权重。

构造决策矩阵:设有个评价对象即样本序列,各序列包括m个评价指标,则有评价矩阵:

计算变异系数:

各指标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各指标平均值:

归一化处理得到第j项指标的权重:

对多层结构的评价体系,将下层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到相应的上层指标的权重。

组合赋权: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利用专家的经验,变异系数法主要是挖掘数据本身的内在规律,将主客观赋权方法相结合,从而克服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的缺陷。本文采用基于两种因素的组合赋权方法。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之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极值处理法,公式为:

式中,x*ij表示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经过标准化之后的数值,xij表示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原值,n为被评价对象个数。

各评价对象加权得分与理想点的广义距离最小:

式中,li为各评价对象加权得分与理想点的广义距离,αP为组合系数,wjp为第p种赋权方法第j个指标的权重。

引入Jaynes最大熵原理反应各赋权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基于各赋权结果差异最小的思想,建立目标函数:

求组合权系数的优点在于:基于各赋权结果一致性最大的思想确定组合系数,避免了个别单一赋权方法对组合赋权结果贡献太小。基于上述两个因素构建目标函数:

式中,参数θ表示两目标间的平衡系数,0≤θ≤1,本文取0.5[11]。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求解αp:

两种因素组合权重计算:

式中,wp表示分别运用变异系数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求得的权重,

3.2 PSR子系统得分计算

本文主要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各系统的得分,其公式为:

式中,Xi(i=1,2,3)为压力、状态、响应的得分值,wj为基于两种因素确定的组合权重,x*ij为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

3.3 PSR系统的协调度测算

基于距离函数和离散系数建立协调度函数以对PSR模型下的生态文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式中,CI为协调度函数,当协调度指数值越接近,说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的分值越接近,协调度越好[12]。

4 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

指标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国家数据库、北京统计信息网、河北统计局网站、天津统计信息网及各级政府所公布的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对未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处理。由于北京市2014年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的数据未公布,因此根据2013年的数据运用现状值外推方法确定;河北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指标数据是根据该省环保重点城市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保定五个城市的平均值来确定;主要废气污染物指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

4.2 组合权重的计算

改进的AHP法确定主观权重:依据王成的专家自我评价表和式(1)求出5名专家学者的可信度向量G=(0.2163315,0.21903732,0.15575987,0.27041644,0.13845322),进而依据以上步骤的计算公式求出主观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第11列。

变异系数法确定客观权重:根据以上步骤计算指标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带入式(10)得变异系数,再依据式(13)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第10列。

组合权重的计算:根据式(15)分别计算出北京、天津、河北标准化值,见表1第7—9列,将表1中单一评价方法所得的各指标的权重代入式(19),得到组合系数αp=(0.518148635,0.481851365)。再将表1中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与组合系数代入式(20)求出组合权重,见表1第12列。

4.3 各系统得分及系统间协调度的测算

根据式(21)、式(22)分别计算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每个子系统的得分值及三子系统的协调度,计算结果见表2。

4.4 评价结果分析

生态胁迫评价分析:生态胁迫子系统的评价排名依次为: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生态胁迫系统在三省市中最为理想,但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主要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比北京市多,处于“用得多,排得多”的状态。北京市较天津市得分低,是由人口密度和突发环境事件两项指标引起的。中国社科院等发布的报告[13]指出,截止2011年北京市人口密度为(1230人/km2),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2014年北京市人口密度为1311.1人/km2,人口压力非常严重。此外,2014年京津冀突发环境事件分别为11起、1起、2起,北京市发生数量最多。由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处置情况看,突发事件多为突发异味、仓库着火、泄露、油污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河北省该子系统得分是京津的1/6,在最终得分的计算结果中P2-P9的指标均为0分,可见无论是人类活动压力还是自然灾害风险压力均极大。河北小的单位GDP能耗和排放量远远超过北京市和天津市,其中单位GDP主要废气排放量是北京市的11倍,单位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是北京市的30倍,是天津市的13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分析:生态系统健康子系统的评价排名依次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的生态健康度最高,但水资源严重不足,2008—2013年河北省共向北京应急供水超过10亿m3。天津市较北京市排名次之,主要是由水资源情况和森林覆盖率两项指标引起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人均水资源供应情况远低于全国和世界的水平,两市废水排放总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分别高达74.24%、78.39%。天津市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得分均为0分,两项指标水平严重低于北京市,甚至不及河北省。河北省该子系统中用来反映大气状况的S3-S6四项指标均为0分。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排在污染最重的城市前十位中有7个在河北省,大气污染严重程度令人发指,这是由气象条件和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变化等外部因素和一次污染物排放量过大的内因共同造成的[14]。

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价分析:生态可持续能力子系统的评价排名依次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权力资源、政策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在主观意愿响应力、面源污染治理能力、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方面得分最高。天津市该子系统的得分大大低于北京市,导致其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度最低,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37%,R&D经费仅占全国总经费比重的3.5%,环保方面的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可见天津市政府对环保的支持力度不够。河北省该子系统的状况更不乐观,其中R2-6、R8-10八项指标的得分均为0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7.3%,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为0.35%,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此外,河北省人均用水量是北京和天津的一倍以上,浪费现象严重。

京津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分析与协调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取决于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可持续能力三个子系统的综合作用。从表2的评价结果来看,北京市的生态文明水平最高,无论是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得分还是协调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天津市由于生态可持续能力子系统得分较低而拉低了综合得分,导致其协调度最差。河北省无论是各子系统得分、综合得分等均远远低于北京和天京津两市,目前的生态文明现状令人堪忧。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PSR模型框架和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京律冀地区的生态文明程度。本文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方法确定权重,对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协调度的分值与排名,比较了三省的差别和差距,具体分析得分高低的情况与原因,使三省市在改善生态环境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协同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基础进行通力合作,为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有关依据。

从评价结果来看,基于PSR模型的生态文明指数体系及其科学的评价方法基本上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其他城市群或区域的生态文明状况提供了借鉴。但本文研究并未包括反映人的环境意识与行为的相关指标,应在后续研究中探索。

5.2 对策

针对京津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与自然环境变化如何协调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①打破行政格局,走向合作治理。“同处一片天空,唇齿相依”,区域性生态发展必须走协同合作之路。多方协定也必须在全盘整合的基础上立法、执法,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此外,环境污染的复合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各方应进行联动的环境治理,建立信息分享机制。美国和加拿大联动治理北美五大湖水污染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协同合作的良好借鉴。在打破目前京津冀行政格局的局限上,应建立多维补偿机制,从法律制度、区域管理体制、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建设和优化生态补偿制度,从资金补偿、实物补偿、能力补偿、政策补偿等方面建立多维长效的补偿方式,并以此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②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北京市作市为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流”的汇集地,将其定位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经济中心,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降低人口扩张风险、减轻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北京市应发挥自身优越的人才、技术、创新优势,研究污染源成分谱、源分布及强度,为弄清调控原理和方向提供依据。天津市要调整环保投资结构,建立环保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以京冀为腹地发展为京津冀城市群服务的其他生产型服务业,产业结构要快速走过“接二连三的工业化高级阶段”。河北省在面对长期不公的现状,在主动提出利益诉求的同时,要摆脱属地主义走向自立更生之路,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规模调整和技术更新。③建立市场机制,降低治理成本,树立新的环境成本思维。现有环境成本是被低估的,现在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肯定比未来治理更节省费用,若放任环境恶化,会出现环境上的“不可逆”。政府要权衡各种环境治理投入的边际收益,优先选择环境治理收益高的治理措施,即同样的资金投入哪种措施收益大的问题。需注意的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见效快、简单、直接,但成本高且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相反,可将市场化引入环境治理,通过开立账户进入体系、分派配额、交易配额(减少排放以达到限额、出售或存储多余配额、购买超过配额的部分)、报告和执行(政府对成员表现及配额评估)等步骤建立起完善的排放交易体系,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是一种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包括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可持续能力的3个子系统、30个指标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各系统得分及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展开京津冀三省市的实证研究,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对得分进行比较分析。

PSR模式评价体系 篇4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所设置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够体现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以及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提供相关的评价信息。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包括公司获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四类指标。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有两个含义,一是选择重要的评价指标,尽管运用公司财务报告和相关数据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指标有很多,但构成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二是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内的被选进的指标要分配不同的重要性系数,以便构成一套主次分明的评价体系。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有的是通过静态财务报表表现出来的,如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值明细表等,这些报表提供的都是过去某一时点的静态信息;有的是通过动态报表表现出来的,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这些报表提供的是过去某一时期的动态信息。有时公司基于某些目的可能会有意制造假象来粉饰会计报表,如利用资产负债表提高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夸大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等,对于这类问题,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来评价公司偿还债务能力就会更准确可信。

二、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立

1、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由于它关系到股东能否获得股利,所欠债权人的债务能否清偿,而且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所以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设定至关重要。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虑设定以下盈利能力的指标:

(1)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之比。表示销售一元钱的营业收入所获净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获利能力越强,但它受行业特点影响很大,一般越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越高。

(2)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股东和债权人投入1元资本所形成的资产的获利能力。总资产收益率综合反映了公司经营者对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果。

(3)股东权益收益率。股东权益收益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

2、评价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

偿还债务能力是指公司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指标应从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两个方面予以设定。

(1)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中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这里所说的速动资产是指公司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预付帐款和待摊费用等项目的余额。速动比率高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可能较强,但绝不意味着高比例的速动比率就是最好的。

(2)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之和与流动负债之比。现金比率是用来评价公司支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速动比率能够反映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但由于该指标的计算资料来自于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因而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只是某一天(报表日)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比率的计算资料主要来自于动态报表(现金流量表),因而在绩效评价体系中选择该指标可以弥补速动比率的不足。评价现金比率高低的标准一般应以1∶1为适宜比率,因为虽然该指标高能够说明公司偿债能力较强,但过高的现金比率说明企业的现金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长期负债支付率。长期负债支付率是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率。这里所说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扣除流动负债的余额。由于长期负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化为流动负债,因此,流动资产除了满足偿还流动负债外,还应有能力偿还长期负债。只有当长期负债不超过营运资金时,债权人才会感到安全。

3、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

营运能力反映公司资金利用的效率,表明了经营者管理和使用资金的能力。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虑设定以下营运能力的指标:

(1)应收帐款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应收帐款在年度内的周转次数。它说明应收帐款的变现速度。由于应收帐款是公司速动资产的一个部分,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设定应收帐款周转率不仅能够说明营运能力的强弱和公司的管理效率,而且能够进一步验证速动比率的质量。

(2)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公司总资产对经营收入的贡献,能够说明经营者对改善全部资产的运用效率。

4、评价发展能力的指标

发展能力是公司依靠自身积累资金或向外界筹资来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虑设定以下发展能力的指标:

(1)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是期末所有者权益与期初所有者权益之比,它反映了投资人投入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增值能力越强。(2)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是改善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的比率。它是衡量公司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公司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司扩张增量和存量资本的前提。

(3)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公司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总资产额的比率,该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公司经营规模总量上的扩张程度。

三、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

PSR模式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能力培养 英语口语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14-02

英语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在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中显得尤为重要。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课程是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之下开设的,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强调的是从专业的需求出发,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其目的就是培养符合轨道交通运输行业中城轨行车组织、客运组织、乘客服务及站务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

教学评价是加强英语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它不仅包括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口语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也是对学生英语语言输出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

一、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纵观我国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评价仍然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期末口语测试时,两人一组进行对话朗读,老师根据学生的语音、语调以及朗读的流利程度进行评价,有的老师还会针对学生朗读的对话内容进行口语提问,再根据回答问题时和老师的互动进行评分。也有少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达到合作学习英语的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然而,这些方式都是零散的,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不能把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体现出来,因此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英语水平。如果长期以这种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不易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学习英语的持久性;对老师来讲,会抑制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

目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1.评价主体单一。教学的过程本是一种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消极被动的学生占多数,共同参与的学生较少,老师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

2.评价内容简单。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基本知识,诸如语音、语调、句子的语法结构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3.评价方法主观。教师在评价的方法上,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实行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成绩中差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等,因而不能对学生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4.评价结果没效度。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客运服务对英语语言能力要求,帮助学生诊断学习困难和成因、掌握学习英语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养成自主学习行为。现行的高职英语口语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客运服务中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正在改变着我国旅游交通格局,使“快旅慢游”成为可能,也必将推动“散客自由行”的较快发展。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品位高,以前被忽视的区域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与国际接轨,应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在客运服务过程中的不同场合下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从而提高学生和相关行业人员外语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外国乘客提供服务。笔者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采用了不同于期末终结性考试的评价新模式: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口语评价和测试,以达到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具体考核方式如下:学期总评(100%)﹦能力考核成绩×60%+平时表现×40%。

1.能力考核成绩为2个情景剧展示,其中一个情景剧是通过一个学期的轨道客运服务专业英语的学习,老师就轨道客运服务的一些工作场景设计多个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站务、票务、大客流、投诉及一些应急情况的处理等,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为一组)学生自由抽签,给1-2天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展示,再和老师就展示的内容进行一些即兴情景交流,通过小组互评和老师评价得出最后的成绩。另一个情景剧考虑到口语考试容易给学生造成情绪上的紧张,产生心理压力,不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英语口语水平,因此,在放松的口语环境下,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在学校的轨道交通实训室,亲身感受和体会模拟工作场景,从英语剧本的编写、情景的编排、角色的分配、整个情景剧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再到作品成型上传,都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口语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还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合作意识,才能确保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表现出了真实的英语口语水平,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职场考验及情景交流评价标准见表1。

2.学生的平时成绩是以学生在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活动中的表现为依据,涉及学生课堂出勤、课堂参与度、与小组成员合作、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加各类英语竞赛活动等。对于所有学生在课堂及课后英语活动中的表现,老师既有口头表扬,也有笔头记录,然后将这些作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依据。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还是教师评价,都会考虑到被评价学生的进步(参照原有基础来看待现实表现)。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评价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评价与学习融为一体,使得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结合,以此改善英语口语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

三、结语

美国学者Krashen and Terrell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比作知识输入与摄入之间的过滤器,他们明确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焦虑愈少,在学习中有效摄入的知识则愈多,学习效率也愈高。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英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了原来看到英语就头痛的被迫学习英语的窘境,把学习英语变成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消除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也改变了“以一次考试定优劣”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and Terrell T.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1983

[2]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肖宜宁,袁茵.高职英语教学实施动态学习评价的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3(5)

[4]王华,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届.2006(4)

上一篇:刑事执法建设下一篇:超市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