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制度

2024-06-03

课堂制度(通用10篇)

课堂制度 篇1

据美国《波士顿邮报》2011年3月25日报道, 在最近对65个国家的学生成绩的比较中, 美国青少年的阅读成绩排名第17, 科学素养成绩排名第23, 数学成绩排名第31。全美范围内包括马萨诸塞州在内的不同种族和经济团体学生的成绩差距在扩大。很多因素影响了学业成绩, 但是研究表明, 良好的教学是可以克服一切不利因素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处境不利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良好的教学缩小了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差距;平庸和无效的教学扩大了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差距。那么, 该如何增加好的教学呢?首先, 可以从改进教师的评价机制开始。州中小学教育委员会 (the State Board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专门小组认为, 现行的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区分高效的、有效的教学和平庸的、无效的教学。许多优秀的教师得不到承认, 大量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太多不适合教学的老师仍然留在岗位上。

为什么教师评价会成了这样呢?首先, 学校校长难辞其咎。校长们只能监管到一小部分教师的工作, 而对很多教师的工作, 校长们都无暇顾及。其次, 教师一般都能提前得到关于校长年度或是双年度评价访问的通知。于是, 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一堂“美化了的”教学, 这些教学并不是学生日常学习中所遇到的教学。再次, 教师评价很少触及最重要的问题:学生们所学的正是教师们所教的么?

鉴于上述这些教师评价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很容易看出为什么监督和评价很少能改进教学与学习, 以及为什么平庸和无效的教学还是大量存在。这“特殊课堂”的传统尤其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合谋协议”———校长假装他的课堂观察, 并把评议写入工作报告, 这既节省了时间, 又避免了感情上的困扰以及工会在面临检举、正视和改善低效教学等问题时的麻烦。教师们“签署”了这一协议, 便可减少工作上的努力。并且, 所有这些“满意”的评价进入了教师人事档案, 造成一切都很好的假象, 但事实却是糟糕透了。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学生的标准化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各界针对这一想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但其中一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马萨诸塞州综合评价考试分数直到今年夏天才能公布出来, 这意味着当前整个学年的教师工作无人追究。

针对这一学年的工作, 教师们需要得到充满鼓励的回馈和支持。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需要建构良好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果一位教师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并且不进行改善, 那么学校就必须尽早解聘, 以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的伤害。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一位教师每一年、每一天、在每一个教室提供有效的教学。

课堂制度 篇2

备课是教育观、教学观念的总体体现,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解决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开展高效课堂的保障。因此,特制定我校构建高效课堂备课制度如下:

一、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主备轮流、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师生共享。

二、备课组要求

做到“三定四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反思。

三、个人备课

因为个人备课直接影响到集体备课的研讨、优化教学案的质量,所以每个教师不管是否主备都要潜心专研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深度、广度、层次性都要研究到位,做到问题提前预设,做好瞻前反思,潜心挖掘、合理利用学科资源,(非主备的)个人备课以书案呈现;主备以“教学案”呈现。

四、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内容:

(1)备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系、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对可供使用的教学资源的分析,合理使用、创新教材。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2)备学生: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分析学生发展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案)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3)优化教案:有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合理补充、完善教学案的设计。优化、设计教学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原则: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空白处;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民主性原则: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动中学。优化教学案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点三要素;力争简练明朗,注重调动、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2、备课流程和责任:集体备课由同年级教师参与,按提前一周备课计划内容主备课教师展示自己主备的完整的“教案”,并详细说明设计的意图、思路;备课组成员要围绕着主备课教师提出的“教学案”进行深入研讨、优化“教案”设计,形成集体备课的统一“教案”。课后教师在“教学”后面填写反思,用于下次集体备课交流。

3、集体备课反思

(1)学生是否热衷这样的课堂,积极性调动得如何?

(2)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否实施到位、深入。

(3)课堂上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点拨、辅助作用。

(4)找准教学案的问题所在。教师全面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教学案,更新、改进我们的实施方法。每个实验教师都要做好反思记录。再实践再反思,直至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4、集体备课保障

(1)时间保障: 每周四下午,集体反思本周教学,讨论下下周教学重难点和设计。

(2)质量保障每个年级各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备课组,每个年级每学科各设有跟踪指导、考核的领导。

(3)服务保障后勤处提供相关必需品支持,教务处组织学习予以指导。

5、集体备课考核

(1)跟踪领导及时检查假期教学案的完成情况,教师上班前一周对两个年部的所有教学案进行检查,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备课组长,然后组长反馈给主备人,要求在开学前再修改完善。检查结果纳入常规教学考核项目之中。

(2)主管部门主任、校领导深入备课组进行引导、参与、监督,形成制度化。

(3)对个人主备的“教案”、个人非主备的二次修改教案教务处每周五检查,确保备课质量。

(4)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展评。

(5)每周教案检查满分为5分,下列三项各占1分:按时上交教务处、数量足;二次备课详细;副科教案齐全;教案质量占2分。

课堂制度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走班制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提供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这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

二、概念界定

“走班制”分层教学首先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并且以此为前提进行分层,让同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因“材”的特点和水平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它并不是按成绩来分“快、慢班”,而是分层教学法中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模式,又称为“分级教学”。它来源于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这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延伸和创新。

三、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班级下进行教学的复杂与混乱,让各层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使“学困生”逐步克服畏难、自卑心理,能够愉快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将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放到同一个班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教师要制定适合该水平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更全心地投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教学提高中,使教学过程更加明朗与简洁,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具体实施办法和方案

1.了解现状,分析学情

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市直民办初中的两个创新班,共有60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城区外的各县市公办小学,其中男生45名,女生15名,男女比例不协调,由于男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质,大部分男生的英语基础较弱。通过开学初的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显示,有60%的学生有3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有20%的学生参加过课外补习,英语较好。但调查还显示约有50%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4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考试,还有15%由于忽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基于这样的班情和学情,笔者决定采用“走班制”分层教学进行教学改革。

2.教学对象分层

(1)分层条件

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首先需要重新编制课表。由于大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语文也不理想,加上语文区分度低的学科特点,即使同一班级学生层次有差异,影响也不大,所以将英语和语文课相搭配(同为一二节或三四),将数学和科学相搭配(同为一二节或三四)。其次,要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支持,让他们对“走班制”分层教学过程以及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打破固有观念,从“快慢班”旧观念中脱离出来,认真面对自己的实际差距,选择适合目前的英语水平,争取更快的进步和提升。

(2)分层标准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分层标准,在起始阶段(七年级),主要以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学习习惯为标准。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通过组织口语水平测试,将学生分成A、B两班,每班30人左右,A班目标为口语的强化,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听、说能力,B班目标为激发学习兴趣,能基本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沟通,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尽快缩短与A班的差距。在第二阶段(八年级),根据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读写能力为标准再次分层。这一阶段,学习难度加大,要注重树立B班学生的学习信心,避免两极分化过早出现,同时要加强A班读写拓展和提升,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阶段(九年级),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在这一阶段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冲击各地重点高中,另一批学生目标为学业水平测试。

(3)分层频率

在第一阶段,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变化较大,分层频率较高,约为每月一次。这样的频率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特质,通过这样高频的分层,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第二阶段,学生状态趋于稳定,加上教学内容的不同,频繁分层会打乱学生的学习节奏,所以基本上第一学期两个月一次,往后逐渐减少,而且滚动人数也逐渐减少。第三阶段,每学期一次。由于每学期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差异很大,B班学生分层到A班后无法正常跟上教学进度,所以基本上进行单向滚动,即从A班走到B班,最后A班剩下冲刺各地重点高中提前考试的20人,B班为参加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

3.教学内容分层及教材的选用

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明确,即B班大部分学生达到新课标的五级要求,A班学生达到新课标的六级要求。B班教材以人教版的Go for it!为主,辅助教材有外研社的教材,21世纪学生英语报初中版以及自编校本教材。A班主要教材有人教版的Go for it!外研社的英语教材,辅助教材有新概念,21世纪英语报以及自编校本教材。

4.教学方法分层

“走班制”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层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A层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多采用启发引导、参与讨论式教学,多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见解,针对B层学生英语水平,首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降低难度,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

5.取得的效果

(1)七年级时,两个班共有25人参加“希望之星”初中组比赛,其中23人通过初赛获最佳组织奖。

(2)八年级期末统考中,A班英语以优秀率85%、平均分93.5的成绩全区排名第一。

(3)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的学能考试中,A班共有25人参加,在满分为60的情况下,取得平均分为43.5,50分以上6人的成绩。

(4)在九年级第二学期,共有18人参加莲城书院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B班学生在区一模统考中取得105的平均分。

通过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学生表示在分层分班后,感觉英语学习的目标明确,A班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潜能,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强烈的成就感。B班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明显降低。“走班制”分层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五、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配合教师

2.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统一标准,无法体现分层的优势

3.教师与学生主观原因分析

(1)被编入B班的部分学生产生悲观心理

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自卑感,特别是原本在A班,后来由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原因滚动到B班的学生,心理上有落差感,影响英语学习效果。

(2)授课教师承受着一定心理压力,教学任务繁重

“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后,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钻研3套以上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并做好阶段性调整,备课量大,专业要求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改进初中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对策

1.完善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要设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分层方案,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调整。其次,对各层次有进步的学生实行奖励机制,从心理上刺激他们的好奇心与进取心理。同时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2.改进成绩评定方法

首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并采用不同方式、不同难度的检测卷进行阶段性测验。同时,要将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进步和水平提高应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可依据各层次教学目标和难度不同采用不同标准,并将学习态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3.积极寻求各方面对“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支持

首先要让学校、学生和家长对“走班制”分层教学过程及意义有明确认识。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改革的前提条件。从学校层面,改变对任课老师绩效考核制度不能按单个班级来考核,要以两个班为一个整体,以完成整体目标为标准来进行绩效评价。

六、结束语

在新一轮初中英语的课程改革中,“走班制”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和制度在实践中都是完善的,要重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新一轮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充分发挥“走班制”分层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课堂制度 篇4

1 教学事故追究制度

为确保稳定的教学秩序, 规范教学管理, 杜绝人为教学事故的发生, 使教学全过程监管有章可循,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制定了《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办法》。教学事故分6类:教学、考试、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根据事故性质及后果, 分为重大教学事故 (Ⅰ级) 、较大教学事故 (Ⅱ级) 和一般教学事故 (Ⅲ级) 。对以上所列的各类教学事故, 听课领导、督导员以及广大师生都有责任予以报告, 受理部门为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委员会及教务处。一旦发现教学事故, 教务处即签发《教学事故初步认定通知书》。此通知书一式2份, 一份发给事故责任人, 一份留教务科备案。若事故责任人对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有不同意见, 允许在接到《教学事故初步认定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 向教务处提出申诉。教务处接到申诉后, 在一周内进行认真调查核实, 然后将核实情况向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委员会汇报, 提出最后意见, 并及时通知责任人和所在单位。教师一旦出现教学事故将受到处理, 对Ⅲ级教学事故责任人给予部门内部通报批评;Ⅱ级教学事故责任人给予校内通报批评, 其岗位津贴降低20% (一年内) ;对Ⅰ级教学事故责任人给予校内通报批评, 取消当年职称晋升资格, 其岗位津贴降低50% (一年内) 。Ⅰ、Ⅱ级事故责任人, 不得参加当年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及其他荣誉称号评选。教学事故追究制度使全体教师恪守职责、严以律己, 保持了良好的教风。

2 三级评教制度

三级评教包括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听课评教、教务处听课评教以及学生评教。学校建立了《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听课制度》, 划分若干听课小组, 每个小组有1名校领导和2~3名中层干部组成, 每组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次。每次听课由校领导确定听课节次、课程和班级, 由教务处负责安排, 听课后填写《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听课记录》, 对任课教师和班级学风进行评价, 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校教务处对所有任课教师实行抽卡听课制度, 把所有班级按照教室号编卡, 由教学督导室组织部 (系) 主任及相关人员, 按随机抽取的卡号所对应的教室进行听课评教, 听课人员认真填写《教师评教表》, 从师德素养、教学态度、业务能力、课堂组织、语言板书5方面作出客观评价, 给出分数, 并将评教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意见和建议, 由部 (系) 主任负责向有关教师反馈并督促其整改。授课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整改, 教务处做好检查工作。

学生评教是指教学督导室组织学生, 按照《学生评教表》中的内容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评教, 对教师的授课评价结果由各班汇总后上报教务处, 再由教务处统一核算对每个教师的评教成绩。学生评教每学期进行一次, 年度学生评教分数为2个学期评教的平均值。

3“三一”教学督查制度

学校设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室, 实行“三一”教学督查制度,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情况, 包括迟到、早退、空堂、脱堂、自行调课、课堂秩序、组织听课和观看实验等情况随机进行督查, 本校区每周督查不少于3次, 其他分校区每周督查不少于1次。教学督导室在每周一将上周的督查情况予以通报, 并及时通知部 (系) 主任, 由部 (系) 主任反馈给任课教师, 以督促其及时整改, 并将教学督查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

4 教学周报制度

为了解教师授课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制定了教学周报制度。教务处和学管科共同负责班级学生周报工作。学生会学习部负责到教务处领取《教学情况周报表》, 每周一将周报表发到各班, 同时收缴上周各班周报表, 每周二将收缴的周报表交教学督导室。教学周报制度规定:各班对所有任课教师从周一至周五各节次上课的情况, 包括迟到、早退、空堂、拖堂、自行调课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周报反馈。各班学习委员或各小组长轮流按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周报表, 不能缺项。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栏要征求班内学生意见后填写, 必须实事求是, 不可弄虚作假。对各班教学周报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教学督导室及时反馈给部 (系) 主任, 由部 (系) 主任进行核实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5 教师调课制度

任课教师若遇特殊情况需调课时, 应提前到教务处教学督导室填写调课单, 由部 (系) 主任审签后执行, 调课通知单一式3份, 一份留任课教师, 一份交班级, 一份教务处留存。任课教师须根据调课通知单的内容和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补课。教务处做好检查工作, 若有特殊原因不能提前填写调课单者, 应及时报告部 (系) 主任或教务处, 由教学督导室及时通知班级做好调课准备, 调课后仍需补填调课单。

大学课堂考勤制度 篇5

第一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讲授应进行考勤,不能参加者应事先请假,未经请假或超过假期者,以旷课论。

第二条学生因病请假应有医院证明,请病假在一周以内的由班主任批准,一周以上的须学院院长批准。学生一般不准请事假。有特殊原因必须请事假的,三天以内由班主任批准,三天以上由班主任审核同意后报院长批准。一学年内事假累计不得超过两周。

第三条学生请假应事先写好假条,并附有效证明。请假经批准后方能生效。除急病或紧急事宜外,事后补假条无效。学生请假期满,应及时向班主任,学院院长销假。需要续假时,其手续与请假手续相同。续假批假与否,有关负责人应回复学生本人。对学生请假的审批意见及相关材料存学院办公室备查。学生一学期内请病假事假累计超过一个月的,应报校教务处办公室备案,累计超过本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上的应予休学。

第三条学生课堂考勤各班班长负责,班长应按考勤项目如实记录。每天将考勤情况汇总并于下午3:40报学院办公室,学院将于每周日向学生公布本周考勤结果。

第四条对旷课人员每学时扣除个人综合考评0.02分并相应扣除该生所在班级班级考核3分,一学期班级无旷课现象班级考核分加5分。

第五条班主任应对旷课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口头警告。

对一学期旷课累计达到10学时及以上的,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旷课达到8学时的,给予预警;旷课10——19学时的,给予警告处分;旷课20——29学时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旷课30——39学时的,给予记过处分;旷课40——49学时的,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旷课达到50学时以上的,作自动退学处理。

已受旷课处分的学生,再次旷课达到处分规定的,加重一级处分。

第六条学生自行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课堂讲授活动,或请假期满逾期两周未返校报到的,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七条该制度严格以学校相关制度为蓝本进行制定,最终解释权归学生会办公室所有。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学生会办公室

课堂制度 篇6

关键词:小学 课堂奖励 双面性 利弊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课堂奖励是一种课堂激励方式,包括情感奖励、物质奖励两种形式。虽说是一种“激励”方式,却也具有事物普遍的双面性。一方面,这种外部的刺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德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便于课堂管理;另一方面,这种奖励方式也会对小学生身心产生诸如兴趣下降、功利主义、人际关系紧张等消极影响。

一、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利”

(一)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课堂奖励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奖励是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学生。教师在设置课堂奖励时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奖其所需,一起商议课堂奖励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奖励形式中自我衡量,纵向比较,全面进步,对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传东.教育隐喻:奖励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

[2]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2013(1).

[3]徐芳.用“崇高”激励学生——对课堂中过度物质奖励的批判[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3).

[4]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2011(2).

[5]刘惠军.动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

[6]杨道兰.巧用奖励,促进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0).

课堂制度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考勤制度,改革

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 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这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载体。课堂考勤作为大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 一些大学的课堂考勤改革引发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对合理推进课堂考勤制度改革、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层次意义。

一、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 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从创立开始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 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校园文化的具体形态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中间层次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其中, 制度文化指学校的组织机构、职能系统和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气息和工作绩效, 以及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是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必要手段。

2. 课堂考勤制度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

学生课堂出勤率是学风建设一项硬性指标。加强学生课堂考勤, 确保学生上课率, 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当前大学课堂考勤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治学态度不严谨, 学习纪律松懈, 逃课现象屡有发生。这固然有学生的个人原因, 但是与教学管理体制本身不完善如考勤制度执行不力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 进一步完善考勤制度, 加强考勤制度的执行力度,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帮助学生健康成才。

二、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大学生考勤管理方式是任课教师点名, 有的大学采用发放出门证的方式管理学生外出, 有条件的大学使用门禁系统来管理学生上课和回宿舍, 以便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这些措施对于强化教学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仍有部分学生无视学校制度的要求, 私自外出, 擅自逃课, 甚至出现一些学生陷入传销陷阱、遭受意外伤害等情况, 致使其学业荒废。目前, 随着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视, 不少大学设置了课堂考勤指纹打卡系统。此项措施经试用后取得了显著效果, 课堂缺勤率大大下降, 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1. 实施指纹考勤的积极效果

使用传统的点名考勤方式, 在学期刚开始时, 学生还比较自觉, 到课率较高, 但是慢慢地就散漫起来, 几周过去, 本来有几十人上课的教室可能只有十几人来上课, 教师点名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曾有学生笑侃:有的教师真伟大, 面对一个学生能讲课。这其实是学生的无律造成了教师的无奈。其他如门禁管理等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缺勤现象的发生。而且现在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比较少, 没有很强的自律性, 惰性一来就干脆不去上课, 久而久之, 逃课成风。虽然考勤与成绩考核、毕业证获取有联系,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传统考勤方式效力日减。

在这种情况下, 针对加强课堂考勤而采取的指纹考勤则强化了制度管理, 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实际应用, 是为了贯彻落实大学精神、推进学风建设而对校园文化的约束机制进行了强化。实行指纹打卡, 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 促使他们多关注课堂学习, 培养学习兴趣。同时, 引进高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教师不用再花费时间点名, 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学校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学生的考勤情况, 如果有突出或突发的问题, 就会及时被发现和解决。这样产生的积极效果从整体上改变了校园文化环境, 稳定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规范了教学纪律。

2. 实施指纹考勤的理性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传播知识, 对学生而言就是获得知识, 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事物。很明显, 学生只依靠从课堂学习获得知识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扩展思维, 从多角度、多环节开展研究学习。另外, 课堂教育偏重理论教学,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的情况下, 很多大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学以致用, 他们迫切需要在实践能力上获得提升, 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所以, 相对于课堂学习而言, 他们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社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如, 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选择地去听一些喜欢的课等, 这就与指纹考勤的制度化形成了矛盾关系。

三、做好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其积极作用, 推进大学学风、校风建设, 是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

1. 深化大学精神,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学要积极制定体现学校鲜明特色的校训, 以此强化大学生刻苦钻研、奋力进取的治学态度。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 使大学精神深入人心。教师在学术品行方面要发挥示范作用, 营造良好的学术和师德氛围,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大学精神, 端正学习态度。

学校可以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加快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把一些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作为制度确立下来, 从制度上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认识, 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以奖学金为主导的学生激励机制,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奋发成才。

2.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改革, 完善课堂考勤管理

由于大学各专业特点不同, 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既要坚持专业特色, 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学校要坚持自身的发展优势, 把优势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协调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教学目标关系, 综合学术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特点, 充分考虑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改革专业学科建设。大学可考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专业选择调整, 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各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对于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要强调课堂学习, 实施严格考勤, 保证上课率。另外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实行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实行弹性考勤制度。围绕学生参加各种考试的需要开设相应考试辅导课程,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这样既能保证课堂学习的严肃教学, 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 加快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被动是因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强。教师要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借鉴国外互动教学法, 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项目, 如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团队式作业等, 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学习内容也可灵活设计, 如围绕教学要点选择题目研讨, 基础学科可从实际运用上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 这需要结合教学方向进行。

总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不能只通过考勤强制学生学习, 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工作上提高要求, 积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显增.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J].教书育人, 2007, (12) .

[2]刘锦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 2009, (6) .

课堂制度 篇8

一、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利”

(一) 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 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 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 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 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 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 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 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 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 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 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前行。

(三) 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 思维活跃,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 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 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 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 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 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 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 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 对学生来说, 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 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 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 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 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 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 激励强调的是“唤醒”, 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 不是暂时的, 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 并不能代替激励, 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 效果是短暂的, 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 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 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 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 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 能感动他们的心灵, 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 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 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 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 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 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 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 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 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 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 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 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 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 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 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重新设计, 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 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 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 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 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 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 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做到不针对个人, 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 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 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 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 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 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 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 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 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 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 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 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 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 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 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 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 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课堂奖励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课堂奖励是为学生服务的, 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学生。教师在设置课堂奖励时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 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 奖其所需, 一起商议课堂奖励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奖励形式中自我衡量, 纵向比较, 全面进步, 对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传东.教育隐喻:奖励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10) .

[2]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 2013 (1) .

[3]徐芳.用“崇高”激励学生——对课堂中过度物质奖励的批判[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3 (3) .

[4]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 2011 (2) .

[5]刘惠军.动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2 (10) .

[6]杨道兰.巧用奖励, 促进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3 (10) .

课堂制度 篇9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育者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多工作误区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能是“管中窥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 课堂改革与教学现实两张皮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全局性已经达成共识,这毋庸置疑。因此,教学改革的宣传氛围很浓郁、口号很响亮,但因为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管理者的改革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执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改革实践与传统方式发生激烈碰撞,而传统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逐渐让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口号。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是开始决心强、口号很响亮,中途信心弱、实际左右望,结果不了之、无功返常态。

2. 跟风冒进不切合实际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好像成为学校品位发展的“代名词”,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因此,众多学校就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不管是否准备好,不管是否具备改革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集团化推进课程改革,集中学习某地某校的成功做法,不联系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照搬课堂操作模式,照搬学生评价方式,为失败埋下种子。二是突击进行教学改革,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挠一下头,开几个会,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分析诊断,学校课改方案就出台了,“名目繁多”众多的“课堂模式”就开始实施。三是追求短平快,期待短期出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固定模式,不考虑别的学校的环境、改革现状、配套措施以及成败得失,追求表象和形似,违反教育发展规律,改革走入死胡同。

3. 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相冲突

教育评价永远是课堂改革的指挥棒,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必须有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无法深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反之,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死读书、读死书的根源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如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过程和标准,没有真正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带着镣铐跳舞”,最后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4. 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相互错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组织者、引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有的课改片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合作、探索的形式和氛围,最终导致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有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改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提出无师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观众,“开放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甚至弱化教师作用,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教师。

5. 教学模式化背离课改本质

一味强调“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好像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很多学校为了追赶上“课改”的步伐,“一二三”“二二四”“三三五”等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花样频出,课堂热闹了,但教师迷茫了,学生糊涂了,这是对课改的误读,看似课改,实则作秀。课改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改变教师学生观念和态度,但模式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课改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一致性,恰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和本质。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 要打好根基,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真正的改革,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概率都会很高,只是不同事物呈现的失败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责任感,扎实稳步推进。一是认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建良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二是认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强化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和执教水平,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做好改革准备;三是认真研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找准突破口,明确课改方向,没准备好就缓做,宁可不做也不要冒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炼;四是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保障系统,为课改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 要遵循规律,把握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说到底是创建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人更加健康地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使命,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本质,改革就能“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度关注学科结构特点、知识内容形式、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观念与能力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结合实际确立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模式化,也不能想当然的理想化。希望短期出成果一炮走红的课改思想,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3. 要科学理解、确立、运用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郞口中学的小组合作、东庐中学的导学案等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改初期,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这对课改是有帮助的,但长远看,机械地照搬套用模式,就会桎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能片面地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操作模式,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建立操作模式,曲解甚至机械套用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追求“热闹的小组合作”“生动的舞台表演”“精彩的学生问答”等课堂表象。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会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变的学习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死板而无味。因此课改要有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但课改又要冲破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创建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4. 要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包办,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受到打击,这是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撼动的。而课改现状有弱化教师作用、夸大学生能力的倾向,课堂由学生做主,“自主学习”变成“无主学习”,“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表演”,“探究学习”变成“游戏玩耍”,教师退居二线当观众、考官和导演,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的。教师的人格、学识、经验、方法将影响学生一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发挥人格示范、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助推等重要作用,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良好发展,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5. 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是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标,考核评价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改革就无法真正深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教育评价的顶层改革和设计,淡化学科分数的评价比重(特别是小学阶段),把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前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

二是学校要丢掉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改革环境,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喊着素质教育口号苦干应试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知识与学科分数并不矛盾,但分数不等于知识,分数更不等于能力。

三是要建立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全面关注学生思想、人格、个性、习惯、兴趣、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四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课堂上需要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也需要恰当的批评与教训,这会让学生时刻保持警醒,激发前进动力。但课堂上“你真行”“你最棒”等大量廉价的表扬和赞美,没有榜样性,缺乏真感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反之,课堂上随时无节制的批评和打击,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使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武器,既能让学生享受沁人心脾的赞美,又能让学生感受撼动灵魂的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用评价指引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总之,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否则,教学改革就会根基虚浮,继续“穿新鞋走老路”。

6. 要持之以恒,坚定课改方向

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是不会有错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坚定课改的决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不盲目跟风,不左右摇摆,不消极应付,不贪功冒进,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育人环境,持之以恒,科学稳步推进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舞,成功与失败并存。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人才成长呼唤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清醒头脑、积累智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建教育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课堂制度 篇10

一、理论先行

虽然说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 但是, 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汲取能够帮助他们预知可能出现的障碍、困难, 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 提高实践效果。语文老师针对实战化实践活动, 理当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及时地引导学生通晓相关的理论知识, 掌握必备的技能, 这样就会使他们具备应变的条件, 增强信心, 快速形成技能。

比如笔者曾开展技能演讲沙龙活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听说模块——演讲”部分专门讲授如何演讲, 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 没有实践经验, 所以, 对于演讲的本质、实践操作等并不真的了解。这一块的教学就非常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始前, 在导入环节, 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演讲吗?”由于不少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答, 结果发现, 他们对于演讲的理解只限于“不就是拿着稿子念吗”的层面。接着, 笔者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让演讲能力助飞我们的职业梦”, 并且告诉他们, 这就是今天我建议大家要学习的主题。笔者随之播放了一段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朗诵视频, 紧接着笔者当场示范, 即兴发挥, 以梁启超的这段演讲稿为素材, 当堂演讲。于是, 我让学生分析朗诵和演讲的不同, 并适时地提炼并板书出演讲的几个关键点:语言简短化, 适当修饰;内容故事化, 讲究朴实; 情感白热化, 必须强烈;道理全显化, 直击关键;呈现表演化, 追求气场。学生牢记这些要点, 就能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了。

二、积极演习

开辟第二课堂不可能一味地走向校外, 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 积极创造情境, 布设恰当的道具, 营造适宜的氛围, 积极开展实战化模拟演习。当然模拟要逼真, 也就是说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 特别是职业化环境所需要的构件缺一不可。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 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制作了一整套道具, 布置了一个悼念现场, 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出一个表演者, 实施演讲。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 对演讲写作要求理解更深刻。笔者因势利导, 布置一次小型的演讲会, 确定的主题“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 在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再次表演。学生经历两次锻炼, 得到了两次提升, 无疑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了演讲的底子。

笔者也顺势把这个做法推广到法律专业班。我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法庭模拟辩论。主持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辩题, 明确正反双方, 辩手你来我往, 各不相让。学生既将法律知识融合进来, 又将语文能力的习得落实到了实处。

演习即表演, 要重在实战化, 不摆花架子, 追求扎实。为此, 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帮助他们找到角色感。从教育学理论看, 情境教学其实重要的途径就是“现场表演”[1], 预设接近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扮演角色, 从而加深了内心体验, 并最终习得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境设置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想象力, 对新鲜刺激的易于接受性, 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情商教育的环境预设。

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性决定着学生必然进入不同职业, 不同职业对语文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演习情境, 积极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演习氛围。只要我们善于开拓, 驱动学生的内驱力, 学生就会积极演习。

三、先写后说

毋庸讳言,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有限, 我们不妨采用实用的策略, 寻找适宜的方法。演习场所虽然是模拟的, 但学生一旦进入预设的情境, 同样会找到职业感。他们的表演也应该相应地相对专业,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追求专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点, 采取先写后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在“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主题演讲中, 笔者即充分让学生动笔来写, 在写作中思考如何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观点, 如何设计言谈举止, 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学生在写作中会联想到表演时的情景, 并且动手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他们就等于自主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 更是因为这样的活动指向未来的职场实践, 所以也更有吸引力了。

由于心中有表演的预案, 有演讲的蓝本, 他们就能够相对自信地灵活发挥了。实践证明, 语文实践要重视写, 只有先写, 才能让他们把混沌的思想条理化, 才能在写作中找寻灵感。当然“写”好后, 还要让他们尽情地“说”, 展示他们的才情, 敢于表现。能不能流畅、高效、得体地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得如何, “写”是“说”的前提, “说”是“写”的动态呈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第二课堂的开展必然体现语文性, 最终要表达出来, 所以“写”“说”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导游实践, 还是机械类专业的操作原理和程序的表述等, 都需要写好、说好。

总之, 当语文与职业教育牵手时, 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实战化, “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取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模拟职业情境, 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互助式学习下一篇:保障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