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

2024-05-10

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共12篇)

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 篇1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优化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学校良好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关键。2005年国家教育部通过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特点是在高等院校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进行的学校管理。为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的研究,努力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体系。这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现状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对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及其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阶段性的或者全过程的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也是对大学生的入学、毕业、学籍变动等进行监控的一种工作。原有的学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高等教育。

1. 在学籍取得过程中,未体现因材施教特征,以人为本的特征。

对入学时学生的素质关注片面,即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视其非智力因素,把学生学业成绩当作一个重要的录取标准,且学生的领导才能、特长、创新能力等方面应当具有参考价值,可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学籍取得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任课教师,很难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及家庭经济状况决定自己提前或推迟毕业时间。这样,学生基本上是在千军万马齐步走的统一管理模式下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2. 高校学籍管理单纯重视管理,而忽视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学籍处理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忽视学生权利,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籍管理工作面向每一位学生,每一项微小的细节工作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忽视学生权利的学籍管理制度很容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诉讼案,因而“高校被诉”现象是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3. 高校学籍管理多事后批评,以文件服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近年来,不少学校出现“劝退事件”,在教育界引发争论。高校进行严格管理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只有做到服务与管理并重,才算是“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让人信服。学生偏离基本行为规范而受到相应的瞥示与惩戒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管理行为,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籍管理者在对待学生成绩低劣、考试舞弊、旷课等问题的处理上,多是事后批评,以文件服人,较少进行耐心讲解劝导,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基本上游离于学籍管理之外,这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4.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与传统的学籍管理相比,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而且要具备很强的人本素养。然而,学籍管理人员常常疲于应付大量的琐碎事务性工作,常常忽视自身专业学习和人本服务意识的提高。多数学校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外出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且个别学籍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致使其不能完全适应高效的学籍管理方式或不能完全吃透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实际的学籍管理过程中往往是按照惯例及领导指示办事,缺乏积极创新的意识和人本意识,使学籍管理工作停留在传统型、行政型的管理水平上,而不能以“以人为本”的服务育人理念来践行学籍管理工作。

二、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既是管理学研究的老问题,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之中,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的新问题。它是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普遍的管理方式。刘振洪在“人本教育略论”中提到,人本教育的前提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物或工具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来看待。人本管理要求,即使要达到“为人”之外的另一个目的,也不是以人性的扭曲、屈从、改变为代价的,而是人的积极主动行为的结果。

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就是在管理学籍中除发挥组织、计划、规章制度等的理性管理作用外,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籍管理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激励,使学籍管理成为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给与学生转系、转专业的权利。

只要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全校各专业应对所有调换专业意愿的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选择新的专业后,有原专业不及格的课程学生可以放弃再修,在新专业课程结构的学习中只要修满学分,就可照常毕业,同时也允许学生因转系延长学习年限。

2. 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如多开选修课,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取向选择学习内容,修满学分而不是限定在仅有的几门课上。

3. 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和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评奖的方法,注意创新性成果的评价考核。

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应该全面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4. 给与学生参与高校学籍管理的权利。

学生参与学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和运用民主权利,对培养他们形成主人意识、自主自立能力有很大益处。

三、为什么要进行“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教育理念,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突出,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籍管理已毋庸置疑。

1. 学籍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保证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脱节,学校就会出现严重的学生就业困难,进而影响招生。随着高校教育的市场化与服务化的转变,人们对学校的定位正在逐渐改变,受教育者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大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启示我们,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必须增强“人本”精神,做到管理科学、合法、合理。在市场经济下,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市场需求、学生需要出发,对学籍管理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学籍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中的学籍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2. 学籍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国际化的挑战。境外组织可能实行的“人性化”和“灵活”的教育组织管理理念和模式,将对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学校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有助于我们入世后应对境外高等教育资源的挑战。

可以预见的是,终身教育带来的必然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多样化和个性化,高等教育将不只是高中毕业生的一种选择,所有的人只要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就可以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选择接受他认为需要的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的这种变化,要求高校必须满足不同人的不同要求,没有以人为本学籍管理的理念,高等教育的这种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以人为本”改革学籍管理的意义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高校学籍管理中对人性忽视的一面,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进步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意义重大。

1.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促成学校生存和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的个性差异变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要随之渗透到学籍管理之中。同时市场经济下学生通过选择学校和专业来选择职业,为了将来的谋业而选择相应的学校和专业,这两点的施行,对计划经济下国家确定专业、课程设置、限制学生选专业、选课的做法,提出挑战,只有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才能有利于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才有生存的基石。

2.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新的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否则管理过死,学生没有一片自由的蓝天,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火花。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方式,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对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个社会能否成为文明、进步、和谐的社会,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大批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却能够培养这样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人才的能力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人才的生机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哪里的人才活力强,哪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只有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潜能,才能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总之,我们应当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并建立健全的学籍管理体制,实现教育民主化,使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经兵.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探析[J].学习月刊, 2009, (1) .

[2]王仕.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高校学籍管理[J].襄樊学院学报, 2007, (3) .

[3]赵雄辉.论大学生的学籍权[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6) .

[4]谢景权, 韩冰.在学籍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82-83.

[5]粟高燕.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 2003, (3) .

[6]王学海.“以生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 篇2

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是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所以要求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科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下高等学校面临的任务就更加艰巨,一方面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一方面是社会对教学的要求日益增加。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应该科学、高效,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需要。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完善和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面临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在2005年3月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的实施标志着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学籍管理中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在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求末。所以才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对人性的关注,强调人的潜力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运行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籍管理主要包括经过升学考试或是按规定手续被正式录取的学生,入校办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进入学校学习的资格,每学期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选专业、转专业,阶段性的成绩不合格的留级、降级,意外事故的休学、停学,犯错误的各种处分,毕业时的毕业审查及发证工作等。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对于促进学校学风的好转、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由管理者围绕着学生进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在学籍管理中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地扩大,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型”教育向目前的“普及型”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需求影响高校专业的走向,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这就要求高校的办学需求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办学宗旨,因为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自主择业。这样,学生对学习的时间,如何去修完自己的学业,学习什么专业以及用多长的时间去修完,学习哪些课程都要求有更多的选择。因此高校的学籍管理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办学的根本,以人为本的观念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籍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学风的转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大部分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很差,学习方面缺乏吃苦耐劳的劲头,遇到难题绕开走,纪律松散,缺少自制力。大学里没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看护,学习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自觉性,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有的上课想来就来,迟到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一点的不耽误上课,但来了也是睡觉,严重的一学期也看不着几次人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期末考试不及格,有的补考不及格的课程过多就被学校降级。部分学生步入大学的校园后没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仍旧沿袭着中学的习惯:课堂上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喂”多少就“吃”多少。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应该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问题这样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它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修养更谈不上,以自己为中心,语言不文明。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选择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专业,可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有的受到一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极度悲观。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入大学学习,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有的混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什么也不会就想着如何去作弊,最终给自己得个“通报批评”或是“记过处分”,这一门课程算是白学。以上种种就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一路下滑。我们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指导性作用,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好高校的自主权利,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了转变高校的学风,就必须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对现在的学风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各个院系就应将《大学生手册》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校的要求,学籍管理的要求。另外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持本人学生证办理注册手续,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应该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其次,重视学生平时的考勤记录,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期末考试的作弊等情况与学籍考核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平时教学的督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杜绝考试作弊等不良习气。第三,从我们的了解来看其实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勉强能进入高校学习,刚开始学还可以,越学越跟不上,就没兴趣了;有的是将大学看成了“大幼儿园”,只要不出事,学不学都一样,等四年过去后有现成的工作等自己做,根本用不上去努力;还有的是对自己当初报考的专业不了解,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心理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都是学生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不应该因为不及格的课程太多就降级或退学,而是允许这样的学生多次重修,直到达到课程的要求。对于那些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给予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要尽量开设足够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灵活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另外,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选择入学的时间和完成学业的方式,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完成学业,这样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权对违纪的学生作出处分,但是如果当处分失当的时候,学生的合法权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学校在制定学籍管理规定时应该明确学生的申诉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措施

学籍管理中要贯穿学生是制度制定的主体,管理者应该改变行政管理的上对下的命令、指挥,为通过管理为学生服务。我们认为要真正在学校的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学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对将来学生走入社会谋求自身发展起着示范作用,服务人的管理观念对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是一种促进。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学习,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依法治校。我们曾经践踏过法律,结果代价惨重。法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俗语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学校在学籍管理中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掌握好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与学生接受教育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3、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同时它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时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将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目前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高校的学籍管理也实施了电子化、网络化,大部分学校都在实行电子注册,这就导致对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得信息、利用信息,不但要求有相应的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网作保证,而且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完成好学籍管理工作。

现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学籍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手段,才能使学校的发展有充足的动力,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学生管理 篇3

关键词:SWOT分析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29-03

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面临激励的人才竞争,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的主要力量。而学生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学生管理是高校对学生工作的综合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看到,高等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

机遇与挑战,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调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考虑一切问题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2用swot矩阵图分析“以人为本”的利弊

表1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高水平坚强的人才保证。•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管理的难度。

•学生日常管理重管束轻发展。

•学生服务工作认识肤浅,措施不力。

•重视改革的时效,忽略发展的长效;重视宏观的发展,忽略微观的管理。

机会(Opportunities)SOWO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新形势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意义。•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设良好校风、全面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的可靠保证。

•邓小平同志说:“所谓管理的好,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因此我们知道,管理工作的主体、客体都是针对人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我们最根本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信息从多种渠道不断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震撼和影响。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出困境,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就必须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风险(Threats)STWT

•高校要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要求作为其组织性、协调性力量的教育管理做出相应的变革。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寻求新思路,开辟新途径。•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完善自我,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

3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的几个重要环节

3.1学生工作应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

要将学生工作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其中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亲近感、发散性和极具感染力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灌注和融入活动,努力建设体现先进文化要求,格调高雅,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美的校园,博学的师长,严谨的学风,丰富的文娱活动,热烈的竞技比赛等因素起到的作用或许是缓慢、不经意的,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却是持久深刻的,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

3.2要体现“人优先”、“人为主”

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所有工作必须围绕辅导员和学生展开。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辅导员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质量。提高辅导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辅导员和学生的利益是决定事物价值和发展方向的主要要素和基本标准;当师生要素与物质资源要素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物让位于人”的原则。

3.3“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成才是高校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要培养学生成才,一是要根据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实施专业知识加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标志的新的培养方案,并根据新的培养方案来设置专业、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二是根本改变旧的“我讲你听”、“我灌你通”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将教育、管理、服务、关怀“四位一体”,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民主对话,平等交换意见,将心比心处理问题,无微不至地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排除障碍;三是增加与强化课程设计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真正解决培养什么、怎样培养的问题。五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激活学生创造力的原动力。六是帮助学生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发展、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

3.4抓好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工作必须突破的难点

要转变学校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就要求学校领导:一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首先要选拔任用那些积极主动为一线辅导员和学生服务,并在工作中得到师生信任、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志。二是学校在出台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时,都应将辅导员与学生摆在核心位置,都应首先维护辅导员和学生的利益,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要妥善协调校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困难学生的利益。三是学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积极帮助一线师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杜绝摆官架子、相互推诿、将一线人员作为下属来对待等倾向。四是在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时,要讲究情、理、法,即在解决问题中要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有法可依。五是学校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全力推进制度建设。充分体现辅导员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自觉把领导者置于民主监督之下,确保整个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开化。六是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经集体研究确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接受反馈,做好完善工作,全面落实教职工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

3.5“以人为本”搞好校园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外在体现

实践证明,校园环境建设对浓郁校风和培养学生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人都喜欢学习、工作、生活在一个清新、舒适、优美的环境中。在学校,这种环境主要指的是优越的管理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生活在一个优美的环境里,可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温馨宽松的感觉,使人精神愉快,干劲倍增。因此,环境育人已经成为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育人手段。要搞好校园管理就应努力做到:一是倡导人人关心学校的发展,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创设“文明、整洁、优美、安静”的校园。二是引导辅导员、学生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让每一个师生关注学校的每一步发展。学校发展战略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让师生充分感受到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学校自身形象建设和社会效益,以加快学校发展的后劲。三是美化绿化校园,开发校园文化,使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起到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以准确导向的作用,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使每一名师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4启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文精神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透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更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迫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新形势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意义。

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涉及众多的管理领域,而不同领域的创新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律,但总体上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过程,必然要对高校内部现存的不同利益格局进行重组,这就需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是一切工作、一切事业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处。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学生)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同时教育工作又是依靠人(辅导员)进行的过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辅导员积极主动并富有创新的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充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自主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始终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高水平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而一个人有1/3的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已成为人们衡量一所学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人文素质,学校是否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依据,广大师生和学生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享受者,辅导员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言谈举止、人文素养都是构成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因素,而且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学生工作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也要求学生工作者通过各种方法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丰富内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以此引导学生摒弃价值双重标准,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片面追求智能发展,忽略道德人格修养的错误取向;指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树立健康心理观,既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完善人文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丹青.当代高等教育应以人为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3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贾海红.教育以人为本——访费孝通先生[J].人民教育,2004(9)

5 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 江金权.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7

Humanist,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anagement

Tan Jie

Abstract: Humanist, i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core, is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way that must be take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upervisory work is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important component,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ets up and implements “humanist” the thought idea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management.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篇4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指管理中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相信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认为人皆蕴藏潜能, 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与社会性的。从本质上说, 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 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主张古已有之, 如管仲的“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 孔子的“仁者爱人”, 墨子的“兼爱”, 孟子的“民为贵”等, 都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人的思想体系中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毛泽东曾说:“只要有了人, 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邓小平曾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江泽民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 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从而奠定了我国“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现代社会里的高校教师管理, 其管理目标不同于传统组织的单一目标。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它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为高校实现其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责任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为教师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成长舞台。这两个层面互相支撑, 辩证统一、共同存在。这也是人本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的本质所在, 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的内在要求, 代表了高校教师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人本管理理论要求高校的领导者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者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教师为本, 把教师视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牢固确立教师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围绕如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高校的一切管理活动;充分满足高校教师的合理需求、尊重教师的人格, 注重教师的个体成长及发展;充分理解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重视教师的主体性, 注重锻炼教师意志、提高教师智力、完善教师品格、增强教师体质, 激励教师努力工作, 使他们获得最为全面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实施的必然性

1. 以人为本是体现教师主体地位的需要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而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目前, 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工作上只是被动地服从, 参与意识薄弱。一些高校把科学管理仅仅看成强化、量化管理, 管理者往往把自己推向教师的对立面, 完全依赖于制度。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必然会削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校管理中, 必须突出教师的首要地位, 这是人本管理的目的和归宿, 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 在教师管理中, 只有推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才能彰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使广大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以人为本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需要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既是教学人才, 又是科研人才;高校在管理中普遍采用了岗位聘用制、学生评教、竞争上岗等措施, 考核指标越来越细, 要求越来越严, 而考核结果又与晋升、工资和岗位津贴等挂钩, 使教师心理压力不断加大。过大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教师产生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为对批评过于敏感、工作热情和质量下降、不愿与同事合作、对学校的忠诚度降低、职业倦怠等。推行人本管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从而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

3. 以人为本是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以及相对良好的学术素养、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维和自由独立的个性品质, 表现在行为方式上, 则是更加追求独立, 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一般难以接受学校行政命令式的管理, 而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促进教师自由、全面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充分顾及教师个体的特点, 考虑教师个体的发展, 不能简单地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 要“实行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人性管理,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实行专业管理人员与教师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突出民主管理, 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 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始终相统一, 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必然会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评价上, 要克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评价, 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 把唤醒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作为实施评价的前提条件, 强化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整的“自省意识”。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的实施途径

1. 坚持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是管理学理论中并存的两种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也只有在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能显示出更大的管理价值。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无论何种组织, 没有一定的制度规范, 都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管理实践证明, 当一个组织的刚性制度不够发达, 而管理客体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或者管理主体的权力欲太强而不愿分权时, 机械实施人本管理不仅不能给组织带来好处, 反而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成员会由于缺少制度的约束而置组织的整体目标于不顾, 仅仅为了个人或部门的目标努力, 甚至还不惜损害组织的目标。这既违背了人本管理的初衷, 也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竞争力。因此, 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定要首先建立健全各项基本的规章制度, 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身具备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坚持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使科学管理发挥基本的、常规的管理效用, 以保护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师资队伍的和谐管理。

2. 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师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在教师评价方面, 要积极推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所谓发展性评价是以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 以促进教师成长发展为最终目的, 着眼于教师未来的个性、职业和专业发展, 对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够促进个性、职业和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性评价正是针对教师成长中的影响因素, 不断纠偏扶正, 引导教师向着理想目标前进。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是面向教师未来, 以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够促进个性、职业和专业发展的所有影响因素为评价内容。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 既做评价客体, 又做评价主体。因为只有教师真正参与评价, 才有可能正确地了解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感受到评价对改进教学、促进职业发展的作用, 感受到评价者对自己的尊重, 才能够真正接受评价结果, 并主动予以改进。三是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施动态的、纵向性评价。教师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必然要经历一个渐进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 教师评价不仅仅要对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 更要注重对教师自然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 要与教师不断地进行交流、协商、研讨, 使教师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向教师传达明确的改进信息。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尽量避免与奖惩挂钩。发展性教师评价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评价过程中的开诚布公程度。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本管理的研究者普遍认为, 人本管理包含5种手段或途径, 即情感沟通管理、成员参与管理、自我管理、人才开发管理和组织文化管理。这5种手段或途径具有一定的层次顺序, 一层为情感方面的管理, 一层为文化方面的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管理, 即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实现学校和个人发展和谐统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也是学校活动的中心。帮助教师及时排解心理压力所带来的困扰, 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管理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优化校园人际关系, 积极消除容易使人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 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 善于主动与教师沟通情感, 相互理解, 尽量满足教师合理的要求, 保障教师工作和学习的条件, 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职业特征, 促进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重视教师价值。学校只有充分重视教师的价值, 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凝聚人、培养人、造就人,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全体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学校和教师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不断增强学校的内在活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构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一所学校所追求的最有价值的对象只有被其成员所认可时, 才能使其成员产生认同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学校内部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成员群体才会爆发出持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最终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和谐发展。

4. 加大教师资源的开发力度

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教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高高校整体水平的核心, 因此高校要加大教师资源的开发力度,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规划落实在职培训进修, 全力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要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 可采取在职进修、攻读学位等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同时要成立学习型组织, 创建学习型高校。学习型组织的育人机制表现在5个方面:自我超越, 通过自我管理, 不断学习, 来超越自我;改善思维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和目标;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种组织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 工作的绩效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能够不断突破教师成长的极限, 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组织成员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团体学习形式, 使成员之间产生交互作用, 强化学习效果, 转化为教育教学及科研行为, 达到发挥团体智慧和提升能力的目标, 努力促成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协调一致的双赢局面的出现, 从而促进教师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学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对高校教师以人为本管理的思考[J].探索, 2004, (6) .

[2]陈建平.以人为本与主体管理[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 1997, (2) .

[3]徐辉.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0) .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5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就是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以学生为本,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旨归;在工作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而组织;在工作措施中,要鼓励学生自信、自强,着力培养他们全面而和谐的素质和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在管理实践中,要突出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地位,让他们的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作 者:彭丽娟 PENG Li-juan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护理学系,湖南,郴州,423000刊 名:湘南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年,卷(期):30(4)分类号:G641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管理;高校教育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高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对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只有把教师和学生放到首要的位置,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才能促进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支持他们的行动,尊重他们的想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开放、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

对人的管理既是高校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管理者要从人出发,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1.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建立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很重要。在高校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劳动者,他们是培养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相辅相成。只有教师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

2.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高校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他们才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大学生在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发展自己,感受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

三、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途径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突显他们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更要实现学生在被管理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把教和管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应体现人性化管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进而构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1.创建研究型学习的学校

学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发学生潜力的有效措施。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的获取是创新的前提,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学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不断改变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创新学习。

2.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理念决定着教育管理行为,而管理行为直接决定着工作效率。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对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管理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管理中威胁、命令、禁止、权威等观念,应以学生为本,树立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融入教育管理工作中。

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管理应提倡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和主导力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人才中。因此,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教师工作主动性的过程。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最佳的方式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总之,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管理者要提高综合素质,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庄丽,阎平,肖守德,等.“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初探管理[J].管理观察,2012(7).

[2]杨萱,吴健雄.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创新性人才[J].高教探索(上半月),2012(10).

[3]劉晓杰.“以人为本”思想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张潍民,陶小兰,郭恩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评价机制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公寓安全管理 篇7

一、牢固树立学生公寓管理的安全意识

学生公寓是学生一天中滞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所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也特别多, 防火和防盗是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安全任务。为此, 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 到具体公寓管理人员以及入住学生都必须引起重视。

安全无小事, 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掉以轻心, 特别是在例行的安全检查中, 对一些隐患要及时处理, 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另外, 还须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 并经常性地督促和检查, 这是做好公寓安全工作的重要方法。为此, 公寓管理者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各方面安全知识的宣传, 组织安全知识讲座, 牢固树立学生公寓管理的安全意识。

由于公寓居住人员众多, 层次不一, 各类安全隐患也多。这就要求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和入住学生都要树立对安全事故的预见意识。除对火灾隐患、治安隐患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外, 还要对政治安全、学生的异常举动等要有一定的预见意识, 及时通知公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加以预防。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 各安全管理部门应实行层层责任制, 明确职责以及工作内容。从学校领导到各安全管理部门, 应逐级签订责任书, 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谁当班, 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另外, 必须强化学生在安全事故中的责任意识, 同时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寓的安全管理上, 使公寓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认真落实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

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 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因此, 健全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成为加强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1. 把学生公寓日常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首先, 要将安全管理制度单列出来, 凸显其重要性, 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和主动了解安全工作, 并加以单独学习。同时将安全管理制度上墙, 置于公寓内显要位置, 随时提醒学生加强安全意识。第二, 公寓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既要以安全为主, 同时又要考虑到如何方便学生, 做到制度建设的人性化。例如:在制定禁止使用违章电器制度时, 就要考虑到由于现在各类电器日益增多, 如果草率将所有电器定为违章, 既不符合客观事实, 又容易引起学生不满, 所以在安全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什么是违章电器。第三, 安全管理制度中除了强调对违反管理制度学生的处罚外, 应对安全意识强, 认真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学生寝室加以表彰肯定, 并推广其经验。第四, 建立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 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

2. 制定公寓安全事故紧急预案。

首先, 建立消防安全紧急疏散预案。高校学生公寓往往是发生火灾的第一现场, 而学生公寓各楼的建筑结构不一样, 楼层不一样, 所住学生专业、数量、性别不一样, 夜间值班管理人员数量、素质和消防器材数量、位置不一样, 所以必须结合实际建立高校学生公寓基层楼栋消防应急预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 保障全体学生人身安全, 维护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第二, 制定防盗措施。严格制度管理, 谁当班谁负责, 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以确保降低事故发生率。如堵大门:对进出公寓楼的人员要严格登记检查, 尤其是对携带物品进出的人员更要严查, 还要杜绝推销和闲杂人员进入公寓楼。查楼道:要求巡查员每天上岗时间都在楼道排查可疑因素, 学生考试、军训期间还要增加巡楼次数;勤工助学学生每天按时按点检查楼层;保洁员楼道保洁时应注意学生房门是否关严, 楼道内是否有可疑人员混入。学生举报:要求楼内居住学员发现可疑和推销人员立即向值班室举报。第三, 应制定学生发生突发性集群行为, 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紧急预案等, 相关人员应熟悉预案内的管理规定和程序, 做到心中有数。

三、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作为公寓安全管理人员, 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服务对象, 要正确认识学生公寓安全在整个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把防火、防盗、防事故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 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安全工作的始终。我们要通过不断培训, 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对管理人员进行公寓安全意识定期培训的同时, 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情况的变化, 随时对公寓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让他们学习新的安全知识, 了解新的逃生和自救常识, 熟练使用现代安全管理设施。同时要让管理人员善于发现个别同学的异常举动, 并通过广泛接触学生, 了解公寓内的各种情况, 发现事故苗头要及时处理并汇报。

四、加大安全管理投入, 推进技术管理

在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中, 除了强调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外, 还需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来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违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高科技作案不断增加, 所以在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中必须发挥现代安全管理设施的作用, 增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系数。许多高校由于资金限制, 只是对重点教学楼、实验室、少部分学生公寓实施高科技防护措施, 大部分学生公寓长期以来还是采用人工管理, 特别是有些旧的学生宿舍甚至存在灭火器材长期未更换、没有紧急安全指示灯、没有紧急疏散通道、没有高科技门禁系统等,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事故损失不可估量。因此, 在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中要重视技术管理的作用, 要舍得投入, 建立现代化的消防监控系统、防盗监控系统, 配备先进的通讯设施、计算机网络过滤系统等, 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场所。

以人为本,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 篇8

在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中, 人居于主导地位, 起着决定作用。因为人是管理系统

中最具能动性, 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 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的主体。因此, 现代高校

管理的实质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各层次领导者的最高职

责是最佳地开发学校中的人力资源, 使每个人都具有“参与感”和“责任感”, 既能兢

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辛勤劳动, 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新观念

人是管理的核心, 自觉性是推动人最主要的动力。事实证明, 如果人们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管理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 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转变, 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 高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 唤起广大教职工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这是现实高校管理科学化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 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反之, 易流于形式, 徒劳无益。高校管理者应树立这样的观念, 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 必须依靠全校的每一个成员, 教职工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 又是管理的主体, 衡量和检查学校的管理工作, 首先也应看领导者是否树立了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的观念, 在考虑人的问题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做了多少实际工作, 领导者, 全体教职工是否真正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实现了向科学管理观念的转变, 并具备了现代心理品质、素质。

二、运用“人本原理”, 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人本原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并不是把人看作是脱离其他管理对象的要素而孤立存在的人。相反, 它是把人放在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之中, 强调人是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主宰, 其他一切因素, 只有为人所掌握, 所利用时, 才具有管理的价值。因此, 起决定因素的是人, 而人才又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 必然使人的社会性更加强烈。所以, 高校管理不仅是自然工程。更是一种社会工程, 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仅重视机构、制度的做法之所以事倍功半, 就在于其他管理理解成一项封闭僵死的自然工程, 把人当成了只靠组织制度, 经济奖惩就能调动的机械人、经济人。一句话, 把人当成了一种特殊工具。因此, 近年来, 我们在高校体制、机构、制度、权限等方面的改革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大部分的高校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机构设置有增无减, 人浮于事, 兴奋点没有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上, 制度有的没有执行, 有头无尾, 不了了之等现象仍然存在。另外我市对人才流动调查表明, 大部分知识分子要求调工作, 并不是专业不对口, 而主要是心情不舒畅, 凡此种种, 应特别引起领导管理者的重视和深思。这说明, 人是复杂的, 任何简单粗暴的做法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所以管理者必须通过引导、鼓励, 使组织内全体人员明确管理系统的目的, 个人的职责, 工作意义及互相关系等, 主动、积极、认真、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再是靠“管, 而主要是靠“理, 靠对个体的尊重、鼓励和在群众中造成的一种振奋人心的环境, 它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 主要不再是经济上的惩罚, 组织制度上的限制, 而是靠价值观念、道德准则, 对党的信念等无形的精神力量。通过潜移默化教职工的思想, 促进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校级领导自身的现代心理品质、办学事业心。对管理的献身精神以及是否能以身作则等也是主要因素。因此, 在管理中遵循“人本原理”, 就是要反对和防止重物不重人、重钱不重人、重技术不重人、靠权力不靠人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三、运用“能级对应原理”, 调整好各级管理者的位置

机构和人, 都有能量问题。能量有大有小, 可以分级。现代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 并制定相应的程序、规范的标准, 使每一个处于相应的能级之中, 使之得以正常运转, 从而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率和效益。这就是现代科学管理的能级对应原理。

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是按能级对应原理调整好各级管理者, 因此, 首先做到知人善任, 量才而用, 必须善于区别不同才能和素质的人, 做到用其长, 避其短, 把其放在相应的能级岗位上。如有的人能统揽全局, 有战略眼光, 长于判断决策, 善于识才用人, 就可做指挥人员;有的人思想敏锐, 知识兴趣广泛, 善于接受新事物, 综合分析能力强, 又敢于直言, 就可做信息反馈人员, 有的人公道正派, 又熟悉业务, 能联系群众, 就可做监督人员, 有的人工作扎实, 任劳任怨, 善于领会领导意图, 对本职工作富于开拓, 就可做执行人员。高一级管理人员一定要比他的下级具有更大的才能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使各类人才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使每个人在能级对应的动态变化中始终处于与自己能量相符的岗位上, 才能达到管理系统的最佳状态。

处于不同能级的管理者, 应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即专业、人文、观念技能结构。这三种技能的最佳结构, 是随每人所处的管理阶层不同而不同的。具体来说, 随着管理者管理层次的递升, 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相对减少, 而观念技能则相对增加。处于低层次的管理人员要直接处理许多专业技术问题, 故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 而处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 必须具有处理这些专业技能的实践, 才便于正确指导, 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倾向, 而人文技能对各层次管理者则同样重要。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情况看, 还远远不能适应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科学知识, 人文科学特别是教育科学知识欠缺。因此, 应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以提高具智能、素质结构, 并制定相应政策, 按德、识、才、学选拔调整好各级管理者, 使其能级真正与所担负的工作相适应。

四、运用“动力激励原理”, 组织好管理系统的协同和竞争

动力是人们贡献自然能力的推动力量。动力原理认为人的基本动力有三类: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与信息动力。管理者要恰当运用这三种动机, 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们行为动机, 促使其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动力的来源主要靠激励人的行为动机, 一个人的工作成绩取决于他能力和动机激发的程度。因此, 高校管理的重点, 不是放在对教职工行为的限制上, 而是在于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事业心和成就欲望, 把搞好工作看做最大的乐趣和责任。因此, 要使人们取得更大工作成绩, 关键在于解决人的动机激发问题。任何情况下有效用的是人的自管理和自激励。组织机构可定职定位, 但解决不了人浮于事, 制度标准可管理常规和表象, 但包罗不了“例外”, 权力扩大, 可增加“威”, 解决不了“信”, 树立不了完美的领导者的形象, 不一定有利于指挥和提高工作效率。概言之, 这些都代替不了无私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工作热情。因此, 激发教职工的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主要靠精神动力, 即信仰、道德、精神目标、信誉、情感等。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篇9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基地,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力量,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教育思想及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迫切要求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的成才成长。

一、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

管理学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以人为本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假设实际上就是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正是由于人可以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1)。有学者指出,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2)。总的说来,人本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管理理念,它是与时俱进的,而又体现出时代核心价值观念。

高校中的学生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高等学校中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目标及衡量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突出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以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服务学生为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主线(3)。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学校各类管理者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尊重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应用性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08-16.

[2]毛新年.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7,(1):44-46.

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创设各类有益的环境,以及建立各项有效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滞后的表现

推行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是现代管理观在高校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这给学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和运用时代所要求的人本管理理念。然而在现阶段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仍存在滞后性表现。

(一)注重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即稳定和发展为重点,却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果把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仅仅摆在使之适应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表层面,而无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个体追求目标的实现,那么无疑学生参加管理就是被动的。

(二)注重社会发展的单方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成长需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应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学生管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只考虑服从社会发展需要而无视学生个体需要,就会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要我做”的思想,使得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适应社会标准的零部件。

(三)注重人才培养的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过于追求统一性。不可否认这种管理者对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弊端日渐显现。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需求,从而使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方面差异太小,人才标准趋于统一。

(四)注重管理制度的硬性实施,忽视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各所学校非常重视制度建设,讲管理必须有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

传统的制度管理在实施中,往往是从行为规范入手,以硬性实施为主,辅以惩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权益作出限制,对学生的义务要求苛刻,漠视学生的权利,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人的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这种以制度为中心的“机械理论体系,恰好蕴藏着一个最大的危险,那就是人的失落”(4)。

三、实施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滞后性迫切需要改革,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变革。高校的管理理念和办学实际都需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同时,能够适应

[3]唐元松.同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5):179-181.

[4]刘畅,钟敏.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3):242-246.

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叶俊锋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学校教育应该一切以教学为中心而运行,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做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提高学籍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项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

我国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特意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令)(下称“21号令”),旨在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时代呼唤高校建立新型管理方式———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

(一)树立现代管理观。

高校学生在管理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工作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目标。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高校管理者应形成“管理是服务,管理也是育人”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树立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服务。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并渴求它们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大学生的需要有很多,如人际关系、学习、恋爱、就业、自我实现、人格尊重等,这些需要的满足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所以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合理的有效需要。成长和成才的帮助和服务是大学生最大的愿望和需要。因此要在校园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例如学术讲座、科技创新活动等,满足大学生的成才愿望;成立心理咨询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学生服务机构,帮助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经验性辅导;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实行物业管理,完善宿舍周边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构筑舒适安全的环境。

(三)让学生参与管理。

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及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他们都已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能,所以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充分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人本管理强调学生“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管理”中,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所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5)。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另外,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帮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四)健全人本化的管理体制。

健全人本化的管理体制,需要从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制度完善三方面入手进行。首先,要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1号令”于2005年2月4日经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3月予发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规范化了各高校的在校生管理制度。

在“21号令”中,学籍管理占了较大篇幅,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以及毕业、结业与肄业六大方面,这说明了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社会、和谐办学有了明确的政策指重新组合学生管理工作职能,体现服务育人的思想。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对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培养建设,增强工作能力。校领导关心帮助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人本化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化管理原理、符合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在保证学校正常运作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权利义务提供依据。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增强认同感,使得各项规章制度体现出法治精神、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注释:

(1)毛国涛.浅析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李兴山.现代管理学[M].北京:现代出版,1998.

(3)赵玉宝.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理论及实践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5)陆庆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摘要: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把“以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在探讨了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之后,针对高校学生管理滞后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篇10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时期内已从精英教育跨越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在此阶段, 稳定大众化教育规模, 提升大众化教育质量,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教育管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课题。近年来,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教学管理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革, 如学分制、教学水平评估制度等, 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 教学管理理念需要改变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管”为主的工作理念以及教学管理人员以“管理者”的姿态进行教学管理, 使得管理成了控制、支配和权威的象征, 管理者被理解成“命令者”, 好于发号施令, 处于主动和控制的地位, 被管理者则被单纯地理解为“服从者”, 处于从属、被动和接受的地位。这种机械性的管理方式的出发点是约束人, 以惩罚为机制的, 缺失对师生需要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种冰冷的机制中被丢失, 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 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不够健全和完善, 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时考虑不全面, 在实施过程中搀杂了一些人为因素, 规章制度没有起到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的地方。

(三) 教学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

教师主体地位未能得以落实, 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少, 民主氛围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制定了一些教学管理制度, 但从总体来看, 这些评价的内容、标准乃至整个体系还缺乏完整性、科学性。仅以知识传授为衡量尺度的教学评价观, 只注重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多寡和深浅, 以此为衡量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尺度。

(四) 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教育知识、管理经验及职称、学历等方面。首先, 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未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缺乏主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其次, 教学管理人员具有的教学管理知识相对欠缺, 致使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教学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 教学管理人员更换较为频繁, 致使新的教学管理人员上岗后, 管理经验较少, 成为制约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学历结构偏低、人员数量不足, 教学管理人员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理论水平偏低、管理理念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

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高校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时, 要确立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以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 切实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 将帮助人才愉快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度重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教师是高校的主体, 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力量。高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 按照高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因此, 高校教学管理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管理, 其被管理客体是教学活动, 这一点也是我们所公认的, 而事实上教学管理中被管理的主体———教师, 却往往被管理者所忽略。在正常高校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在重点抓教学活动改革, 忽视了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 即教师之间的沟通。高校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调动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 从而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并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以教师为本, 就是要从各方面关心教师的生活, 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 关心他们自身的业务发展, 为他们提供参加学习的机会, 满足教师对工作环境的需要, 尽量满足教师对工作岗位的需要, 满足教师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1. 高校人本教学管理的立足点是以学生为本。

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看作教学管理的主体, 树立“学生需要我服务, 学生困难我帮助, 学生满意我努力”的工作意识, 坚持“三个一切”, 即“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 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框架。高校人本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科学完善的“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这既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又可以对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监控。要通过建立完善优质服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构、制订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和监控支持服务体系等措施, 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充实的保障, 既要保证教师舒适地工作, 学生安心学习, 又能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切实搞好高校教学管理, 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其根本任务是提高教学质

量, 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也就是说最终作用受众是学生, 目的是通过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所说的“以学生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把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围绕育人目标,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 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 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 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 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

3. 高校人本教学管理能够实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严格教学计划管理。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篇11

[關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6-1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实施的关键

(一)建立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新的出发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这就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管理工作都要以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出尊重人,依靠人,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让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有的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服务,以维护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服务。

二、了解学生的需要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个性。因此,管理方式应该因人而异,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大学生综合发展。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承担,学会生存”;以活动为载体,从中解决学生在学习,情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和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管理者必须明确学生的需要是运动的,变化的,只有切实的认识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服务和创新净胜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我们工作的需要。然而这支队伍工作的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则是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等,这就需要实施者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知识量的储备。

(三)以就业为导向,狠抓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人才观,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实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让学生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的重要体现

(一)突出学生作为特殊主体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高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每个人都要按照社会管理的要求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极可能是管理主体,也可以是管理客体,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在学校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学生也可以是特殊的管理者,高校学生管理一直以来都提倡学生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果能让学生切身的参与到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去,那么在“参与管理”中,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所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但对象是单一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管理者的单向行动,是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的。所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主从关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的出现。

(二)让学生参与管理是现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之处。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建立和实施管理为指导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有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势在必行。

(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服务工作。一方面组织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院学生会和各系部学生会是活动组织的中坚力量,通过调动相关负责活动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能让其通过一些活动轻松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第三方面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利用网络建立信息库,随时掌握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动态表现,及时解决贫困学生问题,最终使得学生具有安全感。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推动作用。

高校大学生“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前提下,研究学生的需要是基础,学生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激励机制是重要手段,建立制度是重要的保证,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化平.人本管理模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化腾.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

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 篇12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学校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目前, 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1.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按照师生规模统一安排财政资金, 学校根据财政资金安排预算, 年终进行决算, 汇报教育主管部门。由于高校经费主要用于教学科研, 其成果难以量化, 资金的使用效率就难以考核。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资产规模成为衡量学校资金使用效率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 有相当部分高校领导和有关人员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存在着重资金轻资产的现象, 在高校的预算管理中, 工作重点往往是“预算有多少, 我该怎么花”, 对于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 资产管理人员还存在着重增量管理、轻存量管理的现象, 新增固定资产往往能够按照申请、采购、入账等程序进行管理, 而对于已形成的资产, 往往是“买了就买了”, 很少再去过问使用情况, 甚至到了报废期也不对其进行处理。

2. 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目前,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受到高校体制及遗留问题的影响, 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各组成部分缺乏统一归口管理, 一般由资产处、总务处、基建处、图书馆, 校办产业等部门分别管理各部门的资产, 致使资产管理工作交叉重复, 增大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沟通协调成本。于此同时, 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由部门单独核算, 校财务处所核算的固定资产也仅仅是非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资产部门所管理的资产与财务核算的资产口径相互不统一, 加大资产与财务衔接的难度。另外, 高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不够。如资产购置论证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查, 仅仅是审核其预算经费是否充足;采购程序也存在着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设备登记有时只凭发票进行登记, 不对实物进行验收;人员变动时资产移交手续也不健全等。

3.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审批制度, 可行性论证也不充分, 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资源配置得当与否无人问责, 从而造成重复购置和盲目购置资产, 使固定资产配置失去科学性, 造成资源浪费。各部门对所购买的设备只顾本部门的利益, 忽视各部门之间、各实验室之间的共享使用问题。资产一经形成就为单位或部门占有、使用, 很难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 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据教育部统计, 全国高校仪器设备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 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设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超过15%。

4. 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 大多数高校利用计算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主要以统计功能为主, 侧重于数据库管理, 而不是业务流程管理。同时, 使用的软件自成体系, 只能独立运行和操作, 无法与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连接, 实现数据共享, 使资产管理、价值管理和资产使用互不知情。资产管理部门一般只对仪器、家具等资产进行管理, 而对建筑物、图书等资产, 往往是基建处、图书馆对其管理, 因此, 无法通过统一系统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全部内容。管理手段的落后, 同时也加大了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 他们之间各自为政, 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和报废的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 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的不符。

5. 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目前,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 大多半路出家, 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 遇到新问题时显现出专业能力不足, 对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思路。另外, 高校这种体制下, 一些新的资产管理工作者, 按照前辈的做法, 亦步亦趋, 缺少创新精神, 工作范围仅仅是日常资产的登记、填报各种资产相关报表、应付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等, 致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以上分析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缺失, 外在表现为制度的不健全, 必然导致资产配置效率的低下。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又加重了资产配置效率的降低, 而资产核算手段的落后又是由于管理理念的缺失造成的。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是管理理念缺失的内在因素, 同时制度不健全、资产配置效率低下、核算手段落后又不利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因素在主导资产管理的成败, 因此,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全面激发和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高校领导应摒弃“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旧观念, 树立高等教育的成本效益观念,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手段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中, 纳入高校目标考核中。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树立国有资产充分利用和保值增值的市场经济意识, 明确作为高校资产管理者的责任。另外, 在全校范围内, 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和学习, 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对国有资产管理高度重视, 增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2.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产权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编制固定资产采购预算开始的每一个环节, 如采购、验收、领用、记账、使用、保管、处置等都应责任到人, 并有章可循, 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另外, 还应加强固定资产后期管理工作, 分别建立并完善《定期清查和重点抽查制度》、《期末资产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资产绩效考核制度》等。在加强固定资产制度化建设中, 我们既要强调制度的权威性, 还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弱化人在执行制度时的主观随意性, 一切问题遵循制度执行, 遇到新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只有以完备制度为依据,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推进制度的执行和不断创新, 才能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

3.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预算管理制度,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现象, 资产购置时缺少严格的论证。因此, 需要成立资产论证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中, 既要有资产方面的专家, 又要有纪检审计人员的参与。并且从学校现有资产、预算资金、申请理由等方面进行论证, 避免资产购置中出现重复、超支、超标等现象,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固定资产登记环节上, 不仅要登记资产的品名、单价、型号等信息, 还应该从资产的性能上进行详细的登记, 对于大型设备、仪器进行重点管理, 建立共享平台, 在全校范围内, 甚至本地区实现资产共享,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在资产的后期管理工作中, 加强资产使用绩效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期末从各部门的人员配置、工作性质、业务量等方面, 分析现有资产数量、价值, 从而了解各部门的资产使用效率, 对资产使用效率较高的部门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奖励资产所有部门, 以鼓励资产共享平台的建设。

4. 优化资产核算手段

高校资产种类繁多, 可利用校园网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 建立财务处、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网络系统, 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适时管理, 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适时监控, 逐步形成对资产的购建、使用、计价核算、报废的监控模式, 使固定资产从需求、购入、使用直至报废都处于制度的严密监督和管理之下。同时, 可使用条形码、电子标签等技术进行资产日常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5. 建立资产管理人员的奖惩机制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相对较弱,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 必须在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同时, 还应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另外, 还应建立资产管理激励机制, 设立奖励基金, 把资产管理绩效与个人年终考核相结合, 对于资产管理实务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和对固定资产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者, 予以一定奖励;对管理意识薄弱、擅自挪用、滥用固定资产等造成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严厉惩罚。通过培训强化学习和奖惩制度激励学习, 加之典型力量的带动, 形成人人重视资产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以防学校资产流失, 实现固定资产有效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管好用好国有固定资产对高校今后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就必须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健全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走出一条领导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新路,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高校资产规模日益扩大, 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凸显出来, 如何有效对其进行管理, 亦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明确高校资产管理者的责任, 激发和调动全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实现其保值增值, 为高等教育事业稳健发展服务。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资产管理,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王红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1) :61-62

[2]王干, 刘建秋.高校资产管理实施内部控制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 2010, (11) :71-73.

上一篇:非人下一篇:产科出血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