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教育(通用12篇)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1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职软件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指出其存在的弊端, 分析其原因, 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软件公司所需人才的6大标准, 并结合本校具体案例解释阐述各个标准。最后针对我校高职软件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提出5个改革方向, 对症下药。
关键词:高职软件教育,软件人才标准,教学改革
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指出, “现代职业教育以其特定的培养目标、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人的‘职业关键能力’, 诸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使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一技之长’, 从而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而目前培养的软件人才的现状是结构严重失衡, 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 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操作工严重缺乏。
一、高职软件技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计算机软件教育虽蓬勃发展, 但其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1、目前国内市场上软件人才畸形发展。一方面软件中端人才过剩, 另一方面高端人才 (包括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 , 以及低端人才 (如软件编码程序员等) 都严重短缺。软件中端人才主要指的是软件方向的本科毕业生, 近5年来, 各高校的软件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哪个学校如果没有软件, 那就是与时代脱节, 这直接导致了软件中端人才过剩。而低端人才主要是以职业学校培养为主, 但是令人尴尬的是高职培养出的软件人才却大多不符合企业的要求。
2、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材总是落后于当时的技术, 不能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不能把新的行业知识变成教材。一门新的技术从出现到成熟, 需要一段时间, 把新的技术从国外传到国内又需要一段时间, 把国外教材转换成适合我们使用的中文教材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且还不一定适用于每一所学校, 有的学校更是一本教材沿用多年。
3、专业考核评价方式较单一, 导致学生过分关注考试成绩, 而忽视学习过程。现在软件类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卷考, 一种是机考。卷考指的是传统考试, 有的老师会沿用老题甚至漏题划题, 这样导致学生猜题压题背题。机考考察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是教师出几个项目, 让学生完成, 但是每学期下来, 收到的作品往往是长的一个模样, 模块的划分和代码函数名字都是一样, 并没有达到真正理解, 活学活用的程度。
4、预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各高职校基本上采用的是4+1模式, 即学生前4年在学校内学习专业知识, 第五年出去到企业实践锻炼, 最后回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但是现在的第五年实践开展的很不好, 许多学生随便找了个实习单位, 比如学计算机的找了个超市营业员等等, 根本达不到提高巩固专业技能的目的, 而每月的实习汇报表, 更是学生本人填写, 最后随便到一个单位盖个章, 应付检查。
二、企业对高职软件人才的需求
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对800多家软件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软件企业要求基础软件人才具备如下六大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编码能力。编码能力是一个软件人才的基本功, 直接决定了项目开发的效果和进度。这就要求软件工程师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 目前, 软件行业流行的技术主要包括:visual basic.net、asp.net、CC++C#和Java语言, 软件工程师要掌握它的基本语法、应用领域及其功能强大的API。
二、自觉的行业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软件公司希望招聘到的程序员编程速度不一定很快, 但是一定需要他编码格式要非常规范, 以便于整个项目的整合和保证程序的可读性;个人能力不一定很强, 但一定需要他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要能服从管理, 能融洽于一个开发团队之中, 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
三、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 数据库是存储信息的地方, 是项目运行的基础, 软件归根到底是为数据处理服务的, 所以软件人才一定要会使用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 如常用的SQL SERVER、DB2、Oracle数据库等, 当然对数据库进行的操作的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 语句也一定要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步。
四、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作为基础软件工程师, 要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这里的外语指的是两种:英语和日语。英语是现在国际通用的交际语言, 同时大多数的有关先进技术的著作都是用英语编写的, 要想不落后于时代技术, 一定要读这些英文书籍。中国的软件企业的主要业务是软件外包, 而外包的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和日本, 因此英语和日语就成为一个软件人才应该必备的技能。
五、具有软件工程的概念。基础软件工程师要对整个项目开发流程非常熟悉, 要求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到安装测试完毕整个项目开发过程, 并能胜任各种环节的具体工作, 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给企业一定的空间, 可以灵活调整工作岗位和人才配置。
六、求知欲和进取心。IT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 各种应用软件和开发软件是层出不穷, 硬件平台更是每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 这就要求软件人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它是在这个竞争残酷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 要时刻要时代保持同步, 避免淘汰出局。
三、高职软件技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1、要正确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我们高职软件教育培养的是软件中低端人才, 说到底就是要培养软件编码程序员和测试员等, 而不是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和软件工程师。因此我们的教学体系一定不能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那一套, 我们要多开设有较多实践部分的课程。针对国内高职类实践教科书教少以及出书周期较长的情况, 我们要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多种资料编写校本教材, 以求达到先发制人, 做到人无我有。
2、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进行理论部分讲授, 然后在搭配几节上机课, 时间拉的比较长, 学生不容易掌握。我们应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 要边讲边练, 讲中练, 练中学, 学中记, 这样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才会理解。比如SQL教学中, 在讲了触发器之后, 马上演示触发器的实际功效, 并让学生模仿, 而不是到下次课的时候才让他们上机练习。为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应该插入项目讲解和训练, 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这样才会缩短企业培养他们的时间。
3、要从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卷考课程学校要建立试题库, 组织正在教或者曾经教过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进行试题库建设, 至少出个10套卷子, 考试的时候由教务处随机抽取, 彻底断绝学生平时偷懒最后压题背题的念头。其次对于机考课程, 要扩大学生的选题范围, 可选的项目要够选, 要尽量减少选择同项目的概率, 项目可以视难度让2到5人一组。如果不能避免同项目, 要对同项目的小组加强考察力度, 防止出现抄袭现象, 可以以项目答辩和抽查的的形式进行。在考核方式上要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轨。
4、要对预就业阶段实践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加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 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 能干些什么, 还缺些什么, 需要锻炼什么, 要对自身有个正确的定位。其次要加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力度, 要给学生提供大部分预就业实习岗位, 甚至发展成为定单式教育, 形成良性循环, 绝对不能流于形式。最后要加大学生的指导力度。一方面在预就业前要指导学生如何择业, 包括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和交际常识;另一方面在预就业阶段要作到实习导师制, 负责解决其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缓解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 不能流于形式。
5、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校不能全用中文上课, 要发展双语教学。上面提到企业要求软件人才要具备外语能力, 要作到这点, 就要有良好的外界条件, 而最好的条件就是聘用外籍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目前好多学校都开设了双语班。这里的双语教学当然也分为两种:英语和日语。据学生反馈, 只要具备一定的日语能力的软件人才是非常抢手的, 同时从招聘单位也能得到了验证, 而英语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连幼儿园都开始教授英语了, 因此发展双语教学模式, 刻不容缓。
我国高职软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过硬, 要形成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按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的要求进行高职软件技术教育的改革, 培育出企业满意社会欢迎的软件人才。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2
(一)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实现高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使教学资源与手段更加丰富,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传统的教学过程采用“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现代教育之后,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方面的冲击。由于多媒体资源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因此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多媒技术下,有利于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达到将知识内化的目的。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利用虚拟教育技术,加强了实践能力的锻炼
虚拟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该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硬件、多媒体技术,以及电子传输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虚拟多媒体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虚拟教学环境更加逼真、灵活、生动,非常适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这与高职教育人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可见,将现代虚拟技术运用到高职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作用。在虚拟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生产实践。虽然学生没有参与真正的实践,但是仍然可以收获到与具体实践相同的教学效果。另外,这种虚拟现实技术避免了学生参与中出现的危险、事故。可以看出,该技术由于具有仿真的功效,因此使学生的参与性更高,获得的实践经验更丰富。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还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三)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共享教育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快,并且达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建立充足的网络资源。比如,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出现与普及,使得任何持移动通信终端的人都可以利用移动学习模式开展学习与交流,即使在交通不方便地区也可以通过终端进行学习。同时,学习资源根据不同使用对象来设计和开发,且能方便快速获取与更新,使得移动学习使用对象具有普遍性,移动学习模式具有普适性。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高职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过于落后、陈旧,教学效果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下,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实战型人才,必须转变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著名教育家曾说过,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助推手,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高职教育中,使教学手段、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更加完善,最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作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于高职教育教学。
(一)避免陷入唯教育技术论误区
高职教学过程与其他教学并无很大差异,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术等。可以看出,教学过程由多个因素组成,技术是指其中的一项。作为辅助性的工具,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提供服务。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夸大了技术的作用,从而忽略了其他教学环节。这种做法导致教育、技术的本末倒置,脱离了教育发展的正常轨道,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二)避免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简单摒弃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否定。由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个性化特点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同时,由于这两种教育技术各有利弊,所以可以将两种教育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其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独特的优势,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考虑学校的自身条件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首先,高校在购置现代教育技术后,必定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一些高校由于没有做好评估,往往导致技术设备与教学内容不符,因此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次,很多教师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不会操作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给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带来了很大障碍。最后,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在网络教学课堂中不仅没有认真学习,反而沉迷于游戏当中,比如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等。这样,很难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在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爱好,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高校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的极大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高校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过分夸大技术,陷入唯技术论误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面否定;没有考虑学校的经济力量,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综合考评,才能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行性,从而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美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4,(06).
[2]江务学,祝衍军.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3]彭亚雄.基于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4,(06).
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信息能力;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 TP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87-02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Peng-fe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Da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Dazhou 635001, China)
Abstract:The acticle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also defines it’s a series of application and question we should pay attation to.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on Skill;Information Idea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主要核心是“应用”,将现有成熟的信息技术很好地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 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的教育,特别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它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 以就业为导向,其具有以下特点高职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 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1.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强调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1.3 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把握市场的需求性、专业的超前性、专业的可行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2 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2.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搜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包括采访、参观、实验、问卷调查,各种现代媒体的应用,如图书馆、网络的利用等等。而且还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明白易懂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递给他人;并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且还包括学生的信息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直觉、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法则性、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
2.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2.1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虚拟实验,深化学科教学改革
针对职教专业的特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虚拟实验,来获得传统教育实验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应该是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具有特色的体现。即在缺乏实验设备的地区和学校开发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在前期的模拟操作之后,再去学校共享的区域实训基地进行真实的操作。如旅游服务专业学生通过饭店计算机模拟系统,熟悉饭店计算机管理的情况,了解前厅订房、登记查询、客房管理与结算、商务娱乐中心结算等一系列程序;机电类专业学生尝试在虚拟环境下对高密度元件进行修改加工、装配等。
2.2.2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为了强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综合优势,在网上开辟了教务管理、教职工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包括招生信息、毕业生信息、产学研结合信息、教学成果等)、网络文献检索等栏目。学校计算机中心还可开发、引进教务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料,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如“自动排课系统”解决了高职院学校专业多、课程繁杂,排课困难的问题,使原来用人工一周时间都难以完成的工作在两天之内即可完成。又如实行学分制管理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提供详尽的学生学习动态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有利于学校对教师教学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2.2.3 应用信息技术,走产教结合之路
应注意应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学生的专业特长,广泛开展为社会服务的活动,走产教结合之路。如学校计算机中心与IT公司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较高质量的为社会输送人材。
2.2.4 按照高职校学生的特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外,我们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强调实践。
学校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后,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获取大量信息的机会,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教条、呆板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拓展了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还学会了网页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等。部分班级和学生个人在校园网上制作了班级或个人网页,他们通过精美的图片、详实的文字,向外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自己的风采。
2.2.5 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就业创造更理想的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学校还通过Internet向社会发布毕业生情况,让更多的单位了解我校毕业生的情况,为毕业生就业推荐创造了条件。
2.2.6 运用信息技术,创办各种网上学校,进行学历教育
创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改变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匮乏,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和学生自学用的课件少的现状。
2.2.7 运用信息技术,有针对性的进行高职教育中各类软件的开发
调查表明,由于缺乏一套比较完整、适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管理系统的软件,致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设起来的校园网络系统,很难发挥其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高职教育系统软件的开发已成为阻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瓶颈”。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系统软件的开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学管理系统软件
现在市面上可用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虽然不少,但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模式设计的。多数软件设计呆板、操作不便、封闭性强,根本不能适应于教育形式开放、强调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需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用当今先进的技术去继续维护已不适应现在教育发展的旧模式。应将“模块教学”、“学分制”、“实验实习教学”、“社会实践”等内容融会其中。要让教学管理软件呈现出开放性、灵活性或可扩充性。
(2)教学应用软件
现在流行的教学应用软件有许多只是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维护着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课件实际上变成了“电子教课书”,没有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和一种开拓的思想去组织课件的开发。有的课件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化教育中“幻灯片”的水平,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另外,目前教育资源库开发的软件多是提供给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的,学生自主学习所使用的网络平台和学习型软件还很缺乏。
(3)教育资源共享软件
教育资源软件的共享是解决好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鼓励教师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取教育资源,而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去自制课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复书本的内容。据调查一名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的教师编写一个学时的课件,至少需要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大多数教师则至少要花费八至十个小时。大多数教师编写的课件质量并不高,缺少创新。因此,有计划的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并将其课件资源共享,既可以节约教师们的大量劳动时间,也能提高教学课件的质量。
3 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对互连网上本学科的知识要有全面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导师。教师也应该充分在Internet上搜寻相关资料充实到备课之中,并有机地把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教师的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效果,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建立一套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评估体系
学校应系统地开设信息学科课程,并且建立一套相应的较完备的督导机制,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信息意识的思想和信息技术贯穿并融会到各学科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去处理各种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用过程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3.3 警惕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使教育方式个体化、教育手段人机一体化,庞大的信息网络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与学校教育同质,也可能异质。目前,拥有信息系统的大都是西方大国和私营集团,它们垄断着几乎全部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传播中隐含着它们的价值观,甚至包括黄色信息、网络犯罪等社会公害。此外,“人机对话”还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过于迷恋,学习之余,网上聊天、网上恋爱、电脑游戏……虚拟的网络世界增加了学生自我封闭和离群独居的机会,这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抗拒不良网站与信息的诱惑,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彻底清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做人品味,把自律和纪律结合起来,院校德育工作要内铸气质,外塑形象,禁疏结合治“网毒”。
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院校在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的条件,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开展制作网页比赛、电脑绘画、构筑心理网站为学生排忧解难,有的学科实行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答疑,交作业用软盘,交论文给老师发E-mail等。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也不能否认和忽视信息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视问题尤其是社会网吧对学校教育的冲击。我们更应该加快院校信息化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306页
[2]李晓娟,美国高校中信息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及经验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76-79页
[3]张建军等,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 250-256页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育之道路探索 篇4
教育部2003年12月2日发布《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批准35所高等学校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软件业“低端人才”的平台, 在未来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上必将写上辉煌的一笔。但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教育模式并不完善, 有待进一步改革。
1.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目前, 我国软件业主要的人才来源是普通本科或大专院校培养的中、高级人才, 这些人要集设计、施工甚至销售于一身, 从而使软件成本居高不下, 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来看, 由于受到普通本科或大专院校的培养模式限制, 毕业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素养, 但其应用型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一般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岗前培训, 这在成本和效率上又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劣势。
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 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应用型或称操作型、技能型人才。
为了满足软件业人才的极不饱和状态, 也衍生出了一些IT人才培训企业, 如ATA、北大青鸟APTECH等, 他们从一开始就以全新的模式, 以短、平、快、专的手段培养软件业急需的人才。也不乏很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又去培训企业深造的例子。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体系结构方面, 可以借鉴这些培训企业的成功经验。
2. 改革教学模式, 适应软件工人培养目标
2.1 两年制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软件业面临的又一问题是学制短, 仅有两年, 而且高职院校是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 因此要调整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 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比例, 学习和实习的比例, 在两年时间内既要有一定理论知识的积累, 又要有熟练操作的能力。两年同时也是一种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很多专业课面临着毕业即被淘汰的尴尬境地。两年制专业因其周期短的优势, 所学专业课恰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2 适应和协作能力
适应和协作能力也是一个优秀的软件从业人员不容忽视的。既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满足软件企业一线的需要;又要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 满足团队沟通和技术认证考试, 拿到技术认证证书。高职院校可以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之路, 引入著名IT企业的程序员系列认证, 按照IT企业具体岗位要求, 对学生进行再分类, 突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 使学生达到毕业多证制。
3.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情况, 改革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生源比普通本科或大专生源基础相对要差, 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那么租用或仿效普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甚至仍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 必然会失去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 理论课程相对较多, 同类课程重复设置, 浪费了学时, 降低了效率。 (2) 实习实践课程相对较少, 实践基地不足, 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参加软件项目的开发, 无法了解体会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3) 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行业的校内初步分工, 每个学生学的一样, 针对性差, 在短期内学习的东西越细致才能越专业。 (4) 与高职教育相匹配的教材单一化, 高职教育要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教材必须配有实习、实训课题教学指导书、模拟项目开发指导书等。
4. 针对技能型特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 而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 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职现有的教师, 大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大多数没有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上工作的经验, 一般都对一线的项目开发过程和技术比较生疏。显然, 讲授应用课程的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 就很难跟得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理论基础培训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 选派教师参与到软件企业的实践中去。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从生产一线聘请懂理论有经验的研发人员来当兼职教师或作技术报告, 以加速“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邓炼.在综合作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 2005.
[2]赖一飞, 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6) .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5
[摘要]当前社会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具有高人一等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职生知识水平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培养。新时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努力构建思政教育平台和利用网络建设谈心教育平台的方式,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课堂更加有趣,把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和发展作为教学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4-008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4.03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当前社会在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职学生知识水平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加强他们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要求。新时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促使高职教育发生着改变,今天信息技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方法登上社会大舞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使教学管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开展思政教育。
所谓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介将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它是对信息系统和软件的利用及开发,不仅包含信心的修改或者获得,还包含信息的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则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去改变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理念,对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思政教育被很多高职学生所厌倦,他们认为这项工作既枯燥又乏味,毫无兴趣可言,古有谈虎色变,今有谈思政色变的说法,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寻找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效果。
(一)思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新时期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不改原有的教育方式,上课来下课走,课上对着课本念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只顾完成学时,对学生是否来上课或者上课过程中的态度不管不顾,在上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觉得高学生一等,把课堂和思政教育工作当做自己展示才华和树立威信的机会,不能设身处地地想学生之所想,教育观念落后毫无创新可言,在注重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从事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老师,更不喜欢思政教育工作本身,他们认为内容枯燥,常常是以上思政课就想睡觉,这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效果,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思政教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
当前“90后”学生已经替代“80后”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中的主要群体,他们与“80后”学生相比更加喜欢新鲜和新颖的事物,再加上知识经济的冲击,几乎每一名高职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几乎每人一部智能手机,他们更喜欢在闲暇之余浏览网页和空间、朋友圈等,但是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知识作为思政教育的基础的同时,忽视了当前学生真正的思想动向、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和真实需求,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影响和情感发展方向,思政教育工作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思想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且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个人不管技术和能力有多强,只要政治素养不坚定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蛀虫,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新时期更应该注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但是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技术形式的兴起,给这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和挑战。
(一)高?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天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接触面大大增加,信息量大量增加,思维方式更加活跃,他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看法不一,同时社会和世界各界的不良事件和负能量影响和腐蚀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较大的改变,再加上世界竞争越发激烈,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高,盼望他们成龙成风,导致今天的高职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个性越来越张扬。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降低
信息技术尤其是现如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不能自拔,上课之余就一头钻进宿舍上网聊天和游戏,再加上他们一般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娇惯、生活富裕,养成了他们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不感兴趣的事情置之不理的习惯,对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理论性很强的思政教育工作他们并没有多大兴趣,因此他们不愿意参与到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即使他们参与思想教育活动,也是敷衍应付,导致了高职院校虽然都有开设思政教育,但是对他们的政治意识并没有多大影响,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与教师的谆谆教导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网络,这便给学院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发生了改变
培养目标像旗帜一样指引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现如今,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从高职院校中走出去的学生具有专业的技能,还应该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意识,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形势下,拥有区分美恶善丑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拥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与能力并存的对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三、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育工作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信息技术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它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声形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思政教育摒弃了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更加多样化,将理论化很强的政治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常用软件,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间良好朋友关系的确立,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养成,帮助学生和老师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建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质和价值所在。通过聊天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帮助教师检验学生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以达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的平台,通过丰富有趣的画面或者视频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思政教学工作不再拘泥于照本宣科,它可以实现有声教学,通过播放某一时期比较有正能量的视频,让学生知道这一世界还是好人多,让他们有帮助别人的欲望,相反教师可以通过负能量视频的点评,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一时间的错误之处,有利于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帮助学生主观主动性的建立,通过观点、想法、意的交流和互动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情感发展,为今后的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笼中之鸟,帮助他们树立关心外在世界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养成。
四、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创新式思政教育。仔细研究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重点在思政教育理论的传输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心理发展,因此创新式思政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的宣读课本上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穿插多媒体教学和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学多媒体,将课本的知识和重点做成PPT,课上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的展示,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社会发展的敏感事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并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对他们实施及时的引导,同时教师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融人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消防队员救火的场景,让学生们看见救火队员工作的艰辛与努力,在给同学们讲解处理突发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珍惜生命和热爱祖国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身临情境,通过培养学生理智面对各类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努力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平台
现如今,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构建思政教育平台,方便本院的学生进行时时教育。
思政教育平台可以设置时政要闻和思政论坛两个部分。时政要闻专栏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新颖和丰富多彩,内容要积极、要健康向上,要将习总书记的讲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内容主线,将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党员教育影响作为副线,让学生了解现在的时事政治,还可以上传社会上涌现的积极向上的影像视频,将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政论坛是在同学了解国内的形式和时政要闻的基础上供他们交流和交谈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关注思政论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同时利于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学生思想行为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院校还可以借助LED大屏幕宣传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与感染,以达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网络建设谈心教育平台
现阶段,科技发达、信息开放,互联网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的“90后”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学生和生活更是离不开互联网,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互联网在带给学生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网络谈心,让网络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搞清楚??代学生喜欢用的网络工具,并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对学生展开适当的思政教育。例如通过调查研究知道微信是他们喜欢用的网络工具后,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联手,创建属于自己院校的公众账号,并利用这一公众账号推送时事要闻,让学生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件和大要闻。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原有看法和严肃形象,努力树立良师益友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导师和朋友,可以通过公布自己微信账号的方式,让学生加自己为好友,通过与学生的聊天和交流,及时的知晓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给学生加以思想引导,保证思想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和同学成为微信好友后,还可以在学生生日和节假日时候,给学生送上祝福和问候,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更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在良好的思政教育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和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可以以课程的创新为基础,在保留原有的教学方法的优点上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其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能力,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中真正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政治学习伴随学生终生,从而为提升全面的政治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木水.论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7(1):140-141.[2]郑玉鹏.试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中国市场,2015(4):70-71.[3]雍磊.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价值与方式探索[J].亚太教育,2016(1):172-173.[4]李青.浅谈微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61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解读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梳理,结合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建设情况的调研,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以及高职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66-0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已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必要组成要素。高职院校须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使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优化课程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有关政策的历史演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作用突显,并有力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为在高等学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通知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把教育技术培训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教育技术,努力营造提高教学能力、重视教学效果的良好氛围”。并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
2010年9月,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发布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以下简称《指南》),从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发展等五个部分,明确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细则,共包含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4个,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国家标准”。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从国家层面系统、全面描绘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其颁布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规划》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提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增加信息化应用服务能力;要求建立和完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强调“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并要求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2012年5月,教育部再次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职成函[2012]11号),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对文件的解读,笔者将国家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建设10年之后国家制定了《指南》,明确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将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点,并成立了专门的专家组织,以开展相应的研究、指导、咨询和服务的工作,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由此得出结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师兼备了高校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的双重角色,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国家没有针对高职教师制定专门的能力要求,已经明确将其逐步纳入到教师资格的认定体系之中,因此,国家对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已经非常明晰。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198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将其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随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明确高等职业学校为“高等学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首次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规模扩大的同时,更需注重质量的不断提高。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如何确保、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给予重视,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后,国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项目建设,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endprint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8条),提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随后,2014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将“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并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梳理得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信息化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现状诉求
2015年10月,笔者通过网络问卷,对江苏省35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截至2014年,全省高职院校80所),调研对象包括: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未设置专门负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机构的25所,占被调研院校的65.71%,被调研教师在过去3年未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达到80%。教师对国家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政策要求不了解的比例达到48.57%,非常了解的只占2.86%,如图1所示;然而对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100%调查对象都认为重要,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57.14%,超过被调查对象的一半,如图2所示;并有94.29%的教师表示愿意参加相关的教育技术培训如图3所示;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倾向集中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科研与创新、基本知识与技能四个方面,分别占80%,68.57%、68.57%和62.86%,如图4所示。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表明已经把教育技术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教师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得到相关的提升,但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与之相呼应的举措,这也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提上日程。此外,教师们已经比较明晰自身的不足,这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工作重心提供了参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但相应的工作开展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建设机构不完整,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明显没有得到有效满足,高职院校需要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三、高职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对较弱
自2000年以来,本科院校陆续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之相比,高职院校相对滞后。研究表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依然相对较弱。其在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教育技术基础知识、信息采集和加工、教育技术综合应用以及利用教育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育技术能力助推高职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一是把教师视为社会职业分层中的一个阶层;更重要的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1]。作为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部分,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不断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课程形式,如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s、微课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等,无疑也给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自2010年至今,国家每年都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2年,高职院校开始纳入参赛,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果展示,一方面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很多教师在参赛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有力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11月,笔者对2012—2015年间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的12名教师进行了调研,了解其在参赛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参赛之后个人发展现状,调查发现,在经历信息化教学大赛后,认为对自身专业发展有帮助的有11人,占91.67%,认为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提升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学习资源的设计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研究与创新能力,具体如图5所示。
教师参赛后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明显提升,且参加1项比赛后,随之产生的“效益”更加激励教师们愿意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作品的设计与开发,参加其他信息化竞赛的愿望也比较强烈,且愿意积极参与经验交流,智慧共享,为其他教师提供咨询和参考,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南京旅游职业学院9名参赛教师进行了推广应用,具体推广应用情况如图6所示,可见,参赛教师不仅仅在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推广,还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够带动其他教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卢老师,在2014年获得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后,先后在校级以上范围开展经验交流5场次,在其影响下,全校又有4名教师在英语以及体育课程微课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具有很好的辐射作用。此外,卢老师还在全省的微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的相关调研也表明, 50.1%的参赛教师能参与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题或专项研究,44.5%的教师都撰写了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论文,大力推动了参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2]。
(三)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求明显
2015年6月,笔者在学院范围内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求》调研,以了解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情况,共发放问卷100份(占专任教师的42%),回收问卷73份。调查发现,89.04%的教师愿意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这表明学院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及意义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对于培训的内容,学院教师的需求体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性:重心集中在科研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科研与创新需求最明显,占80.82%;教学设计与实施占78.08%,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占57.53%。还有不少教师希望在教学评价、教育技术理论等方面表现出了培训需求,分别占52.05%和39.73%,体现出教师培训内容需求的层次性。
此外,学院教师在科研与创新方面体现的教育技术需求最明显,表现在:学院教师能够使用常用的检索工具与系统进行学术信息检索,关注专业、课程的发展态势,但对于课题申报系统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使用等方面不足明显,熟悉项目课题申报系统的占49.32%,能够使用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仅占34.25%,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师有效利用技术工具开展管理和研究。
四、结语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普遍薄弱,但也需要注意院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有效分析建设需求,才能使建设工作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杨桂兰、邸春妹.基于专业化教师特质的专业自我与专业发展[J].教书育人,2006(2).
[2]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7
关键词:德国,技术员教育,高职教育,项目工作
2011年7月,笔者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爱科特教育集团的培训和学习,主要学习内容有:德国教育体系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习领域方案中自我控制学习的教学和学习设置、课程开发实例-学习领域方案与学习情境开发、爱科特专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员的培训介绍、电子技术技术员培训中的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变速箱中间轴的应力计算、课程开发举例等。通过本次学习,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技术员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德国的技术员教育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职业培训在德国也称为首次培训,因为这是年轻人完成义务教育后进入职业生涯前所接受的第一次培训。首次培训后,所参加的培训教育就是进修或继续教育。在德国,技师和技术员培训就是一种职业继续教育,是在专业学校中进行的。技术员培训为期两年,由各州的教育部门负责,学员最终参加州内的技术员统一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技术员证书。
技师和技术员培训在德国由专业学校承担,技师培训的教学计划由行业部门制定,这在全德国范围内是统一的;而技术员培训的教学计划是由各州教育部门制定,各州不统一。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是企业技术工人。对应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培养的技师和技术员则对应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图1所示)。
2 德国巴伐利亚州技术员教学计划
对德国教学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巴伐利亚州一直名列前茅。在技术员培训的教学计划上,巴伐利亚州并没有引入学习领域的教学方案,直至2009年,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培训还是采用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和我们国内传统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并无实质区别。尽管教学计划是围绕课程体系设计而编写的,但教学计划的主导思想体现出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独立计划、实施和检查能力,也就是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应该设置跨课程的学习单元和项目。因此,爱科特教育集团进行技术员的教学实施时,就开发了具有项目特征的学习单元,该单元很好地把单个课程进行融合,使所授知识紧密结合实际的小项目,从而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训练。
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厅于2008年8月颁布了新的技术员教学计划,于2009年9月正式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是围绕课程体系设计开发的,在这份新的教学计划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尤为突出,但在具体的操作上还不是很详细。如果和旧的教学计划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教学主导思想上,新的教学计划已经拥有了新的教学内涵,那就是把行动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新的教学计划给每一门课都设定一个学习范围,因此该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学校以及教师可以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或当前和未来技术的发展组织内容。
机械零件课程中《选择机械零件》学习范围见表1。
新的教学计划专门增设了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技术员是企业的中间领导力量,承担着复杂的工作任务,应当具备项目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一个综合的工作任务。
3 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培养方式
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的培养主要通过项目练习和项目工作进行。
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培训在2009之前,即在新的州教学计划出台之前,具有项目特征的学习单元(LEP)已经在技术员教学中开展了多年。为了适应新的州教学计划,爱科特教育集团把原来的LEP更改为项目练习,把原来的4个LEP整合为3个项目练习。
关于项目工作,爱科特教育集团早已将其列入实际的教学中。爱科特教育集团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在企业工作多年,因此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业务能力的技术员。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培训的项目工作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阶段,由指导教师给定项目工作题目,全班做同样的题目;第二阶段,项目题目开放,由学生自行寻找和确定,但学生题目必须在全班进行汇报介绍,说明题目的思路和设想,由指导教师把关,决定学生所选择的题目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可行。
例如爱科特教育集团培养的电子技术员设置的项目练习:(1)一个典型电路输出电压的测量特性曲线(已知电路热敏电阻温度的计量值);(2)一个典型的已知电路利用EAGLE软件合理地安放到电路板上;(3)一个典型的晶体管电路采用PSPICE模拟软件进行分析。
再如爱科特教育集团培养的电子技术员设置的项目工作:(1)设计一个测量系统,用于采集和无线传输大气中重要的环境物理量;(2)设计一个能入网的太阳能电流装置。
4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表2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技术员教育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研究、总结德国技术员培养的经验,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很有帮助的。
4.1 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企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重新制定高职院校教师的准入制度,制定切实措施,大力提高现有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同时应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及时更新、拓展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4.2 加强教学的实践特性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同德国培养技术员的专业学校中的学生相比,缺乏企业的实践经历,他们对相应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应采取实践优先于理论的方式,设置跨课程的学习单元和项目,大力推广项目化教学。项目化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
4.3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国巴伐利亚州技术员必须完成项目的课程,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项目的题目由学生自行拟定,一般为学生在企业中工作所遇到的问题。爱科特教育集团的教师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个项目从题目的拟定、计划、实施到成果提交,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因此毕业生都具有对产品进行改进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国技术员教育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样的层次,德国职业教育无疑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比较成功的,而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目前是德国最大的私立职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分析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教训计划和爱科特教育集团的培养方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培养进行了比较,我们应该从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中汲取有益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爱科特教育集团主页[EB/OL].http://www.eckert-schulen.de/.
[2]孙焕志.德国职业教育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4-15.
[3]陈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3-5.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技术型高考——高职教育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就业
高考是每位莘莘学子检验学业的试金石,是改变命运的龙门,它对每个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每年6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一旦发挥不佳,遗憾终生。为了使考生学业、就业方向不再是华山一条路,给考生多条出路,分类高考成了有立交桥连接的“双通道”,让考生有了多个角度评判了解自己能力的渠道,多了一条继续深造的向上通道。教育部近期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预计到2018年高考将由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拆分成“学术型”与“技术型”两种高考模式———“技术型”高考:针对培养专科类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每年3月份由各省、直辖市教育考试院出题,组织考试,统一录取“;学术型”高考:针对培养本科类学术研究性人才,6月份由教育部出题,组织考试,统一录取。
以往由于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认识度不高,考生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个别高职院校管理缺失、不当教育政策的误导,社会上客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性观念。要消减这些偏见,除了加大正面舆论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高职教育并非二等教育,蓝领技术人员也并不低人一等。高职毕业生因其拥有实践技能,反而更容易在社会上就业,从而成才成功。高职院校也需“打铁也要自身硬”,修炼自身“内功”,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结合“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要求,建设高职院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一、高职教育的行业前景和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面对国际工业发展新形势,特别是面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高职教育培养的建筑业、制造业等产业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求过于供。
高职院校通过订立协议校企合作的方式培训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用工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根据用工企业岗位需求安排课程,教授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教学。用工企业选派有基层岗位经验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到企业车间,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通过观摩师傅生产和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学到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校企联合保障学生权益、支付合理报酬,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落实学生责任保险和工伤保险。
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能享受到多种资源和机遇
高职在校学生可以参加多种地方性、国家性的技能赛事。如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比赛,交流经验,磨炼技能,展现自我。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院校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创建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个人创业创新的平台。
院校积极协调地方财政和科技部门,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资助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将学生在创新创业阶段完成的创新实验活动、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自主创新创业的成绩换算成学分,将高职学生创业创新活动或参与他人课题项目研究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保证高职学生毕业所需的课程学分足够。
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申请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院校实施人性化弹性学制,适当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准许学生调整所学学业进程,使高职学生创业无后顾之忧。
高职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相关考试即可拿到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和专科学历证书,即所谓的“双证”。高职应届优秀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因成绩优异获得学校推荐名额的,可参加通常每年一次由各省、直辖市教育考试院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报考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
三、高职“前景”:专业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进行,沿途地区基础建设的兴起,“搭桥修路”必然会需要更多工程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创造多个就业岗位,而高职专科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从事公路、桥梁及隧道工程勘探设计、养护维修的技术人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从事焊接工艺编制和技术管理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必将学以致用,人尽其能。
因国家卫计委1999年起儿科本科停招17年,期间儿科医生多为临床医学专业医师转岗,2016年国家才首开儿科学本科专业,现阶段儿科医生岗位面临极大的缺口,就此现状也就为专科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竞争儿科岗位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观念与时俱进,新兴行业和朝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职学前教育培养的具有较高素质技能型的幼儿园教师快速占领着早教培训机构的就业市场。人们也会摒弃“职业性别歧视”,医院医疗机构男护理护士将会大量出现。具备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养生保健专业知识,月薪过万的月嫂、管家“金蓝领”将会如过江之鲫。
“科学创造依靠雄厚的技术人才来实现,否则永远是空中楼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职教育将会给中国教育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带来新的变化,由金字塔型转变成枣核型。一个教育层次、专业技能人员储备更合理、人才结构更完整的现代化社会,将出现在神州大地。
参考文献
[1]孙曙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J].教育与职业,2014(31).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9
1 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概念
1.1 高职与高职教师
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为“高职”。随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高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的结合体。高职院校把培养生产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作为目标, 以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修养, 熟练操作技术, 侧重于动手能力与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重视实操知识的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高职教师为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
1.2 高等职业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着其亮点之处, 高等职业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性教育, 而本科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具有合格理论修养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 能更好的适应是会提供的实操岗位,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更好的全面走向现代化。技能型教学培养模式有如下特点:一是传授的知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 在授课以及实操环节上, 注重的是传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和工作流程;二是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实际的工具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三是人才培养通过各种现实基地或者虚拟实操, 将教学任务融入到社会的实际职业中。总之, 高等职业教学就是一种以实操为主, 以理论为辅的教学[1]。
1.3 教育技术能力
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概念, 目前对其定义比较的广泛,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一春认为教育技术能力, 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 适应时代的需求,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高职教育技术能力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共性和高职的特性结合在一起。现存研究的一些的文献中未能明确的、全方位的点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所具有的个性内涵。额外还有一些相似的概念, 如“高职教师信息素养”、“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虽然表达不同, 但是其宗旨都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突出教育与技术能力。这里选用“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核心概念, 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整合。
2 高职教师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高效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凝聚力弱
根据系统关理论和教育信息生态观,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高职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一个子要素系统, 因此, 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涉及到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等其他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教育技术”与“校园管理”不分家, 管理部门在支持教育技术的提升以及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管理部门与校园各个单位只有对教育的技术的改革进行配合与协调, 才能够更好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但是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中, 一些部门仍然存在各自为政, 各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的工作, 不够重视部门间凝聚力的培养。特别是院校主要理部门统筹协调能力低, 教育的单位部门只偏重教学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导致其教育技术水平止步不前。总体上说, 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亟待建设与调整, 各部门职责亟待明确, 部门间理念亟待进一步耦合。
2.2 高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低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意识较差, 而且对于如何技术能力的方法、目标比较模糊。与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地区较偏的职业院校的教师技术能力本土化不足, 导致高职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些概念、教学的模式以及要求认识不到位, 在这种环境下, 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是无所适从的。其次高职院校不够重视拓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高职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因此, 高职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授课时候, 就会自然而然的很难抓住对高职教学、高职学生的特质, 在课堂上突出教学的重点。再者, 在现在的信息化变迁的社会中, 掌握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将决定教学的质量, 在一些高校中, 特别是稍微年长的教育者, 他们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恐惧以及抵触的心理, 他们因陈守旧, 仍注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样不但不能提升教育质量, 更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这必然会与习惯于“信息化社会”的大学生的活跃思维产生矛盾。
2.3 教学实践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硬件软件环境存在问题
实践是检测教学水平的唯一的标准,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的培养与考察。教学的实践, 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升, 更是整块教学过程的核心与焦点, 教育的实践条件更是离不开教学硬件、教学环境、教学信息资源以及相关教学人才的。硬件环境方面, 高职院校的一些基本设施比较齐全, 基本覆盖了网络多媒体教室以及远程教育的培养, 这些硬件条件是基本符合数字信息化教育的要求的。但一些高校的实训基地以及虚拟实训基地的建设仍不足, 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例如一些电子阅览室, 其资料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 仍赶不上教育时代的步伐, 一些数字图书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设备陈旧, 形同虚设。这样一来, 不但耗费了人力物力, 而且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外再教学的资源共享方面, 严重缺乏共享资源的平台, 引进少, 开发难, 一些资源的开发、认证体系不健全, 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不够, 直接的影响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3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学校层面要全面落实高职教师技术技能的培养
要使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好的认知教育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要对高职信息化作一个全面的公开学习了解。高职教师要对教学技术的本质概念、教学的模式、相关的知识内涵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要从本质上明确提升教学技术对教学质量改革发展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以及物资, 在明确发展教学技术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质, 抓住核心, 与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方向相结合, 改革教师培养制度, 要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养, 并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查。学校要大力倡导教学技术大开展, 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 注重以学生为本,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倡导教育技术职场教学质量理念, 顺利开展教学能力技术的提升工作。
其次,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系统, 它是由信息技术、流程再造、人员组织、内外环境因素构成的,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要与这些因素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方面, 紧跟时代步伐, 从加大教师的知识存量入手,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另外, 改革原有的教育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把原本有效机制与教师教育技术相结合, 提升教学的综合能力水平。
最后是要提升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评估。教育成果的绩效评估, 指的就是对教学的各个阶段, 以事实为依据, 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考核。绩效评估不仅可以及时的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更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的进行进一步的教育技术培养。
3.2 加大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部门间的沟通, 增强凝聚力与内部驱动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它涉及的领域以及相关的部门非常之多, 而且每一部门都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要实现教育技术培养的跨越, 信息的沟通与协调是必经之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涉及到教务部门、教师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对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提升至关重要。在部门间的工作开展当中, 部门之间必须要打破信息的堡垒, 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加强部门之间的凝聚力。
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还要明确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对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高职的教育技术实践与高职的教学规律相结合, 对提升教育技术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显得极其重要。学校等教育体系要大力的宣传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以及效能, 通过现代的媒介工具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进行大力的宣传, 倡导高职教师, 特别是年轻新一代教师要积极响应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以一股年轻的力量推动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在校内, 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报纸期刊、宣传栏、讲座培训等有效形式, 对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及交流, 使得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深入人心, 达成共识。对于一小部分的老年教师, 要积极引导, 耐心疏导, 对中老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师技术培养的讲解, 获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改革、不愿改革的消极心理, 缩小与学生之间接收信息量的差距。
3.3 加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建设步伐, 并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建设离不开数字化与电子化, 校园的电子信息化的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校园的教育水平以及技术水平。高职院校要时刻按照国家的教育相关规定, 与时俱进, 按照实际的需要, 更新教学设备, 例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网络视频教室等。另外, 高职院校中的一些精品专业、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必须狠抓以信息技术为纽带,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实训场地和虚拟实训大厅建设,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专业潜能, 为提升教师技术能力奠定基础。
学校等教育体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为教师配置教学专用的笔记本电脑, 在要求教师熟悉电脑操作同时加大学习电脑知识, 所花的经费纳入政府用于教育建设的财政专项支出。在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方面, 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能定位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对象不单单限定于教师, 对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后勤行政人员都要进行适当的专业化培训, 并且制定相应的培新计划与目标。对于教师的培训, 重点在于转变其教育思想观念,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而不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更加注重信息化的更新以及资源的共享, 提高管理的效能;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 要注重知识存量的扩大, 并且加大技术交流;对于行政人员, 要侧重于理念的更新, 注重数字化空间的提升以及对教育人员进行适时考察。
3.4 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
首先衡量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 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设立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 能够更好的去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教育现代化、技术化、制度化的稳步发展。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 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通过监督评估, 及时发现高职教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针对问题进行相对应的修补, 能够更好的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制度, 建议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该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专业特色、精品专业的申报审批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取得卓越成绩的要及时加以表彰, 以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的热情度, 另外大力开展教学开放、市公开课、示范课等评比教学活动, 积极响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促进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锋.突破高职师资瓶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N].中国教育报, 2008-08-08.
[2]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200-280
高职教育会计教师技术能力思考 篇10
1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
我国会计专业知识逐渐和国际接轨, 新的会计准则逐步推出, 财税法规不断完善, 会计电算化知识日新月异, 这些都要求会计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否则, 不仅会计教师自身素质难以提高, 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学生。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如果是陈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 学生将无法很好的参加实际工作、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可怕局面。
会计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 它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分析方法都处于不断发展及变化之中, 这就要求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能及时更新, 跟上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变化。因此,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应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充实新的内容, 随时掌握会计学的新进展。同时会计教师平时要注意关注社会全方位的信息, 并具备渊博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优化组合教育资源, 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才能做到不因循守旧, 不照本宣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会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企业的日常会计处理越来越依赖于财务软件系统, 最常见的如ERP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发生了变化, 会计人员不仅要能运用会计信息系统, 熟练掌握IT控制技能, 而且还应在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发展, 使得经济交易及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到网上理财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新技术、新观念给予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新发展与拓展的平台, 在这种大环境下, 传统会计知识面临严重冲击。
作为现代的会计教师, 如果希望培育出适应经济发展大流的合格人才, 必须自身首先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会计软件、ERP系统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还应掌握PowerPoint、Excel、Flash等多种工具处理软件的使用技术, 同时积累一定的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教学课件的经验, 强化教学效果;为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教师应能运用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络互动教学, 广泛开展网上教学交流。
特别是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会计教师更应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自觉地学习及运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会计教学软件运用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适应信息环境下新的生活、工作、教学方式的变化,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素质, 使传统的说教式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企业案例。有利于学生熟练会计核算能力、利用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监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能力的技术型会计人才。
3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 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教师为实现良好的教学目的应了解企业的信息包罗万象, 不单是企业设立、生产工艺流程、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市场环境, 还需对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税收政策、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等有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 故作为高职会计教师深入企业, 提高实践水平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并且, 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为一名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 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尽管高职会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在不断提高, 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普遍偏低, 这与我国高职教育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无关系。教师基本来源于高校毕业生, 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亲身经历, 即便是现在“双师型”教师比重在不断提高, 但也多半是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已, 真正具备职业技能的专业教师严重欠缺。再则, 长期以来, 会计教师只重视理论深造, 不太注重实践的充实, 没有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对具体的业务环境未亲身经历, 在模拟实务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想象, 纸上谈兵, 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环节人为分开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 在授课时往往只讲授基础理论, 很少能顾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相比之下, 在那些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都很强调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这些国家高职院校老师的选择对象必须是在企业工作3-5年,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备了一定专业技能及相应的技术等级、技术职称才可能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选拔机制的先天不足以及现行偏重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职称评聘办法所引发的后天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一名高职会计教师, 要清楚认识自身所处教育环节的弊端, 一方面要苦练内功, 钻研教材教法, 加深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理解, 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企业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 定期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 定期参加国内、国外的一些知名专家的学术讲座, 让教学案例资源不断得到充实, 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还可以将实践中的新制度、新方法反映到教学中去。使自已成为一名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型”教师。
4高职会计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教育能力
创新的实质就是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取新的信息, 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也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给定信息, 还要帮助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尽可能多地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它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参与化学习。创新与创业目标同向、内容同质、功能同效、殊途同归。
在计划经济时代, 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内容、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全都由国家包下来, 不需要自己考虑择业、谋生等问题。在取消“统招统分”政策的今天, 尤其是在公共机关减员增效、企业因结构调整等原因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 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就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谋生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职院校要增强就业能力, 必须重视开展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生存、发展, 研究和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及创业本领, 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一种类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创业的关键是创新, 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是高职创新教育成功开展的直接因素, 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的各种能力要素的整合和升华。作为高职创新人才的培育者, 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及教育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 高职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科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它要求教师工作具有主动性、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大胆的探索, 积极实践,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从思想观念、专业素质、教师行为、信息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精神, 掌握创业知识, 提高创业能力。同时, 应更注重用创新的理念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为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实践平台。
由此可见, 培养适合高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晰适应创新教育的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其素质构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师德师风、新型的教育观和师生观、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培养大量的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义, 是高职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科研和专业技术上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成功开展创新教育的最直接因素。
5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制意识教育能力
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由于经济领域多种利益关系的影响, 一些财会人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认识不足, 法制观念薄弱, 有法不依, 有章不循, 没有按《会计法》等法制法规进行财会工作, 所以出现近年来会计基础工作滑坡, 会计信息失真, 假账伪账泛滥。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 会计人员不仅应该精通会计法, 而且应该熟悉经济法、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与会计、财务密切相关的知识也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 如新的《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的实施。这些法律、法规都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会计核算内容, 影响会计处理方式。会计教师只有及时通过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认真领会其基本内容及精神实质, 才能适应会计发展变化, 并将之灵活地应用于教学中, 会计的教学内容才不会落伍。
高职会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及加强的社会法律意识。如果作为教师本身在职业道德及法制意识上均存在欠缺, 那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会缺乏说服力和公信力。
6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客观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不仅在国内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加复杂化的经济环境, 而且未来会计教育改革的“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会计教育的大环境。“要想给别人一杯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只有高等学校会计教师具备很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作为会计高等教育的实践者、执行者, 高等学校会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 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法律意识缺一不可, 才能具备培养适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优秀高职人才的综合能力。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等会计应用型人才。建设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会计教师队伍, 是提高会计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从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现代网络技术能力、会计操作实践能力以及会计教学的创新能力等诸方面探讨会计教师技术能力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教师,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佳.浅谈高职教育实训教学[J].教育科学, 2008, (21) :167.
[2]周纯江.高职创新教育与教师创新能力[J].管理教育, 2008, (9) :145-147.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只要是相关建筑工程方面,就避免不了和它接触。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现阶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模式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很多教师由于没有从事过建筑施工的任务,也缺少与建筑企业保持长期有效地沟通,始终保持在原有的课本知识。
3.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教法上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由教師向学生灌输教材的内容,而且偏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淹没在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原理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构想。
1.应用项目教学法
施工技术是在企业发生的实际由工人进行操作的一项具体工作,学校教学只能是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为此,在这门课程开始前就需设计套较全面的模拟工作任务,由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完成活动报告。由于实际工作中是分岗位、由分工不同的若干个人员共同完成的,所以教学安排中,在明确总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又按不同岗位设计各子项目,分阶段逐个完成各子项目的工作任务。
本课程可设置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等六个项目,再由学生自主选取其中若干小项目,完成各小项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项目计划。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指定项目组长,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项目指导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个人主动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
2. 引用工程施工案例
通过对一个已建工程的实例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对工程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从质量要求、精品策划、过程控制到质量验收检验标准这四个方面对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解读。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并完成一个工程的各个细小环节的准备、检验及处理方法。
再通过对一个实际在建工程的参观及其现场施工负责人的介绍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全、材料、资料、质量、施工等几大负责人的工作任务及其在现场日常中的工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这一门实践性、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来说,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施工实践经验。老师除了要改进授课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外,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锻炼,参与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此来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另外,在施工现场还可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到学校举办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巩固学习效果。
3.充分利用实训室
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的原则进行实际操作,如在砌筑砖墙施工操作中,普通砖的砌筑形式(三顺一丁、一顺一丁、二平一侧等)和砌筑方法(三一砌砖法、铺浆法、挤浆法、刮浆法)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训室完成实际操作。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增强学习兴趣。
结语
课堂、实训室、施工现场是学生学习的立足点。三点链接在一起为一条主线,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条主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可以在这条主线中让各个构件链接在一起。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上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并能熟悉各个环节的质量验收标准。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有些逐渐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董伟;“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2]江玲.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述评——兼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滁州学院学报,2010,(3).
[3]王健;张哲;张伟;;《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4]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1期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 篇1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培训什么,如何培训,什么时间培训?为了深入了解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特组织本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确定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培训模式以及大多数教师可接受的培训时间;采纳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合理建议以逐步完善学校教学体系,逐步提高教育技术中心等教辅部门的服务质量。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并辅以交流和谈话等方法。结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初步的培训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调查。
1. 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2. 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3. 培训内容;
4. 培训模式;
5. 培训时间;
6. 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经调查,53%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的正确操作方法知道一些,而只有47%教师完全清楚其正确操作方法,并且对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82%的教师是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或其他方式(自学、查看说明等)来了解的,只有18%的教师接受培训来掌握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所以,现阶段非常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所有教师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一个投影灯泡,68%的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其价格为2500元,这充分说明大部分教师并不了解多媒体设备价格的昂贵,也不会意识到掌握设备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性。
2. 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经调查,对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频度,其中41%的教师经常用,49%的教师偶尔用,只有10%的教师从来不用。这说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已发挥作用,只是由于学科的不同或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应用的频度不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解决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阻碍,大力提倡教师制作本学科的网络课程,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考试等。
3. 培训内容。
经调查,在培训内容方面,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选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占76%,选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占50%,选中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的占38%,选中语音室设备操作的占28%,选中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的占24%,所以培训将首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作为培训内容。并且,根据下表,应该首选Flash、Power Point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软件。
4. 培训模式。
经调查,52%的教师赞成现场集中培训,44%的教师赞成网上分散培训。所以,若开展培训,最好采用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5. 培训时间。
经调查,62%的教师愿意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接受培训,而14%的教师愿意在周末上午或下午接受培训,24%的教师将培训时间选在周二、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所以应考虑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者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
6. 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问卷设计了以下两道问答题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1)您在多媒体教室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的设备及其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哪些?(2)为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改进?教师回答的主要论点和建议有: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应经常检修各种教学设备,损坏仪器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应在各种教学设备主控台上张贴详细清晰的操作说明;应在多媒体课室教师机上开通因特网,并安装杀毒软件,定时杀毒;若条件允许,可在较大课室配备无线话筒和扩音系统。对于投影不清晰等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设备陈旧或是由投影仪内部部件损伤引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方面(如页面颜色搭配不当等)的原因引发。所以若有条件,学校应更换部分陈旧的设备(如购买教学用高清投影仪),还应对教师开展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学校应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多媒体教学课室,专供音乐、美术等学科使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对高职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培训的必要性,也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针对以上的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对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 在培训内容方面,选择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初级培训选Power Point软件,高级培训选Flash软件。网络课程是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制作的软件环境,多媒体课件是课程的重要体现形式。
2. 在培训对象方面,依据调查问卷,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例如,旅游系81%的教师非常清楚多媒体教室的正确操作方法,所以这部分教师不必参加这方面的培训。电信系大部分课程可能要在机房上课,所以对于这部分教师可提供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培训。
3. 在培训模式方面,选择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4. 在培训时间方面,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周四下午,一般不在双休日安排培训。
5.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情况的反馈和评估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培训前要制定培训目标,整个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时,要对教师进行考核。
6. 培训的意义和目标不仅仅在于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所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的视线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转移到观念上来,使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等.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87~191.
【高职软件技术教育】推荐阅读: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05-14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08-06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09-16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06-09
信息技术高职教师05-13
高职教育提升10-14
高职教育教师05-11
河南高职教育05-29
高职动漫教育06-02
广西高职教育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