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共12篇)
坐骨神经痛 篇1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的疼痛, 即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和足外侧的疼痛。若疼痛反复发作, 日久会导致患侧下肢肌肉萎缩或出现跛行。几年来, 笔者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8例患者, 男35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28岁, 最大76岁;疗程最短1个月, 最长12年。主要症状表现:单侧为多, 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 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 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加剧, 夜间更甚。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补肾为主, 辅以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 g、桑寄生15 g、秦艽12 g、防风12 g、川芎15 g、当归15 g、白芍20 g、茯苓15 g、杜仲15 g、川牛膝20 g、甘草10 g等。偏肾阳虚加肉苁蓉;偏肾阴虚加枸杞子;痛甚者加党参。上药文火水煎, 日服1剂, 分3次服。
1.2.2 针刺治疗治则:
疏通经络, 通痹止痛。取穴:L2~5夹脊、环跳、秩边、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昆仑、阿是穴。用1.5寸~3寸毫针直刺, 提插捻转, 得气后留针30 min。
2 结果
痊愈40例, 显效1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7%。
3 讨论
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其病可因寒湿邪客于经络, 或闪伤血瘀血凝, 致使经脉痹阻, 气血不通。《内经》云:“不通则痛”。按经络辨证, 因其疼痛多在下肢, 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之病变, 治疗上循经取穴为主, 以疏导两经之气, 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环跳为两经交会穴, 一穴通两经;阳陵泉乃筋之会穴, 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配合针刺其他腧穴则可增强疏筋通络止痛的作用。
坐骨神经痛 篇2
2、小腿肚的酸胀:由于周围软组织发生形态上变化刺激到坐骨神经,导致疼痛。属于神经性疼痛具有放射性,从而引发小腿肚的酸胀。
3、影响患者行走:只能适当走路,但是不能长时间,不然躺下时候的疲劳加酸痛会更厉害的。
4、疼痛导致昏厥、麻木:坐骨神经疼痛时不能下腰,平躺是起身都很疼痛,疼痛日益加剧导致晕厥,坐久下肢发麻。
5、下肢无力:肌无力症轻重不一,可见肌肉萎缩,以继发性坐骨神经痛较为明显。
6、感觉障碍:受累神经根分布,多见于小腿后外侧及足背部。
白领的烦恼 坐骨神经痛 篇3
孙博士观察室
相信不少人听过坐骨神经痛这个名称,孙博士指出,医学上坐骨神经痛被定义为一个症状,并非病名。就好比咳嗽和打喷嚏是一种症状,而感冒才是病症的称谓。事实上,很多病人因为腰痛求诊,都会问是否患上坐骨神经痛。孙博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让病人清楚,坐骨神经痛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孙博士据临床所见,每十个求诊病人,会有两至三个是因为坐骨神经痛或腰痛求医,而这情况越来越普遍,且有年轻化趋势。
腰痛警号
坐骨神经痛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腰痛症状,而疼痛会由腰椎至臀部,再沿臀部蔓延至小腿后侧,继而放射至脚底。另外,患者的臀部至下肢可能会出现麻痹,严重者甚至出现下肢反射反应迟钝或肌肉萎缩等症状。坐骨神经痛严重时更可能出现双下肢瘫痪,或有排便功能障碍,情况恶化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目前有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虽然越来越多,但有不少求诊病人混淆误以为是腰痛,孙博士强调,一般腰痛有别于坐骨神经痛。腰痛多以局部位置疼痛为主;坐骨神经痛患者虽然也会腰痛,但臀部至脚部一般会出现放射痛或麻痹情况。倘若出现下肢放射痛及麻痹等情况,建议必须及早求医,以免延误病情。
人体的腰脊椎第四、第五条神经根及骶椎第一、第二及第三条神经根,汇聚组成身体最大神经线(坐骨神经)。当任何一条神经根受到压迫,坐骨神经痛现象就会出现。
坐骨神经痛成因
孙博士指出,引致出现坐骨神经痛的成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三大类:
第1类:腰部脊椎或盘骨存在脊骨错位情况。若脊骨错位,错位脊骨可能会导致坐骨神经的神经线受压,导致坐骨神经痛现象。
第2类:坐骨神经线会由腰部,经过盘骨肌肉及臀部肌肉,然后一直分叉联系至小腿及脚掌的各部分组织。倘若腰椎间盘突出、骨刺或脊椎间神经孔道变形,均会引致神经线受压,继而引致坐骨神经痛。
第3类:坐骨神经线经过的路线上,任何肌肉及其他软组织,若出现僵硬痉挛或纤维化等现象,均可直接刺激坐骨神经,致坐骨神经痛。
孙博士表示,除以上三大类外,若脊椎内出现肿瘤压住神经线,也有机会引起坐骨神经痛。虽然此类引致坐骨神经痛的成因,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建议病人亦应及早求医,找出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在上述病因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较多。
高危人群
对于打工一族,无论是劳动阶层牵涉体力劳动、重复性工作而致肌肉或关节劳损。又或白领上班族的工作,须长期坐在办公室,而坐姿不正确等,均属于容易出现坐骨神经痛的高危一族。例如搬运工人搬运重物时,身体姿势不正确;加上搬运的物品过重,很容易造成腰椎伤害。很多时候因搬运物品时,身体会过度前弯,当用力过大,就会令脊椎骨压逼椎间盘软骨。这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继而影响到腰椎神经根。
另外,白领上班族或使用电脑工作人士,由于工作时间长,长时间坐著面对电脑;加上坐姿不正确,间接令腰椎受力增加。这令腰肌肉变紧,容易腰酸病痛,严重亦会演变成坐骨神经痛。
物理治疗四法
治疗坐骨神经痛,通常要先为患者找出引致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再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法。孙博士指出,通过物理治疗结合针灸,能有效减轻局部神经压迫的症状。病情较轻者,一般须接受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倘若病情严重,如出现失禁情况患者,则须接受手术治疗。
坐骨神经痛的物理治疗,包括以下几种:
1. 牵引治疗:透过牵引力,有助放松及减轻腰椎压力;
2. 手法治疗:为病人采用适合的手法治疗,以调整脊椎,增加局部位置的活动性,减轻神经痛受压情况,以及有助矫正腰椎位置;
3. 针炙治疗:可有效放松肌肉,并达到止痛的效果;
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坐骨神经痛,神经内科
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出现的疼痛综合征称为坐骨神经痛, 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又称坐骨神经炎, 病因未明, 与感染、受寒、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因较复杂。本院对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属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1月收治3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0例。年龄26~74岁, 平均年龄52岁。根据其病变部位可分为:1椎管内疾病8例:如脊髓和马尾的炎症、肿瘤、外伤及血管畸形等;2脊椎疾病10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关节病、结核、肿瘤、椎管狭窄等, 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3骨盆及盆腔疾病18例:包括骶髂关节病、炎症、结核、脱位及盆腔内子宫附件感染、肿瘤等。
1.2诊断要点
1.2.1好发于成年人, 以青壮年较多见, 疼痛位于一侧腰部、臀部, 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 沿坐骨神经区有压痛。根性坐骨神经痛在咳嗽、喷嚏、用力等增加腹压动作时疼痛加重, 病变水平的腰椎棘突及横突 (椎旁点) 压痛明显, 颏胸试验及压颈静脉试验阳性。干性坐骨神经痛压痛点则以臀点、腘点、腓点及踝点压痛明显, 压颈静脉及颏胸试验阴性。
1.2.2患肢感觉及肌力减退, 臀部及小腿肌轻度萎缩, 踝反射减低或消失, 拉塞格征阳性。为了减轻疼痛常有特殊姿势, 如站立时患肢微屈, 脊柱侧凸, 身体弯向健侧等。
1.2.3辅助检查腰骶椎、骨盆X线拍片。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检查, 能了解坐骨神经及其分支受损的程度, 并有定位诊断价值。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测压时尚可作通畅试验, 了解有无椎管阻塞情况。疑为椎管内疾病、腰椎间盘突出或盆腔内疾病者, 做脊髓腔造影、CT扫描或MRI检查, 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1]。
1.3治疗方法
1.3.1镇痛剂如去痛片0.5 g, 3次/d;芬必得0.3 g, 2次/d;萘普生250 mg, 3次/d;泰必利0.1 g, 3次/d;曲马多50 mg, 3次/d或汉桃叶片3~5片, 3次/d, 酌情选用1~2种。阿司匹林1.0 g, 3次/d, 口服。消炎痛25 mg, 3次/d, 口服。布洛芬200 mg, 3次/d, 口服。急性期用泼尼松10 mg或地塞米松1.5 mg, 3次/d, 口服, 服药7~10 d后, 疼痛缓解, 逐渐减量停药[2]。
1.3.2 B族维生素等药物维生素B1100 mg、B12500μg肌内注射或口服, 1次/d;甲钴胺500μg, 3次/d, 或其注射剂500μg肌内注射, 隔日1次;配合地巴唑10~20 mg, 3次/d;或氢溴酸山莨菪碱10 mg, 肌内注射, 1~2次/d。每疗程1~2个月[3]。
1.3.3神经阻滞疗法可用0.5%普鲁卡因20 ml加入醋酸强的松龙25 mg做局部阻滞。如为根性坐骨神经痛, 可作椎旁点或骶管阻滞;如为干性坐骨神经痛则可直接封闭坐骨神经周围, 穿刺点为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间连线中点, 隔日1次, 4~6次为1个疗程。
1.3.4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5~10 mg, 3次/d, 或醋酸可的松25 mg, 肌内注射, 1次/d, 对减轻炎症反应及局部水肿有较佳效果。
2结果
36例患者经过本院的有效治疗, 34例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 康复出院, 2例患者病情较重, 伴有并发症出现, 病情好转较慢, 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
3讨论
坐骨神经痛从病变的主要部位, 一般可分为神经根、丛和干的损害, 且依原因不同而有差异。神经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炎症性或炎症变性反应, 大多数为压迫性损害, 基本上是髓鞘脱失、不同程度的轴突减少、神经外膜水肿等。感染或变态反应所致者, 则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节段性脱髓鞘等[4]。由于发病原因众多, 而临床表现又彼此类似, 因此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 (包括神经系统) 检查和针对性强的辅助检查, 加以仔细的综合分析, 才能得出较正确的诊断。通常依据疼痛的性质与分布等临床特征, 加上相应的辅助检查, 诊断不难, 确定为坐骨神经痛之后, 必须按前述的临床征象, 区分神经根还是神经干受损, 最后才是病因的判断。坐骨神经沿径有压痛, 局限于棘突 (L4或L5) 旁、骶髂点、髂点、臀点、股后点、腘点、腓点、腓肠肌点、踝点等。牵拉坐骨神经引发疼痛即牵引痛, 也称坐骨神经牵拉试验, 如直腿抬高和交叉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4]。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轻微体征, 如患侧臀肌松弛、小腿轻微萎缩、足背外侧及小腿外侧的感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应依据病因来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局部压迫严重的患者并且应用多种方法而无效者, 视情况可择期手术。对炎症病变, 尽可能依据感染的病原, 选用相应的抗炎药物, 如抗病毒的利巴韦林 (病毒唑) 、阿昔洛韦 (无环鸟苷) 。对骨关节炎或盆腔疾病, 也应进行针对性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预后依病因及治疗而异, 通常经上述综合治疗, 大都在4~8周逐渐恢复, 且预后良好。少数转为慢性, 症状时轻时重, 甚至数月、数年不愈, 并常反复发作, 可遗留腰部及坐骨神经分布区酸痛。腰椎椎管狭窄症手术治愈率达70%以上, 有效率超过90%。因此, 应提高和加强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临床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98.
[2]陆保全, 卢爱玲, 常育红, 等.坐骨神经痛40例综合物理治疗疗效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9) :52-53.
[3]戴力扬.下肢疼痛区域对于腰骶神经根压迫症的定位诊断意义.颈腰痛杂志, 1998, 19 (4) :263-265.
坐骨神经痛的护理方法 篇5
2、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原发性坐骨神经病也就是坐骨神经炎,是神经间质的炎症,多因牙齿、副鼻窦、扁桃体等感染后,病原体(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经血液侵袭坐骨神以而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既能致发本病,又能加重本病。
3、注意饮食起居调养。注意锻炼身体,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戒烟限酒,增强体质,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4、治疗本病的药物对胃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严重胃病者宜慎用。
5、孕妇使用内治法宜慎重,以免引起流产与早产。
6、激素类药物仅限于急性期,应避免长期服用,切忌滥用。
7、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磅(1磅=0.9075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坐骨神经痛,找准病因再治疗 篇6
我因腰痛伴左下肢麻木,曾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打针吃药,折腾了快半年,可症状仍然不见好转,经常腿发软。最近,我又到大医院检查了一次,医生诊断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请问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治疗呢?
湖北楚萧玉
楚萧玉读者:
坐骨神经痛是人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过,它不是单一的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即坐骨神经炎,主要是神经间质炎以及受凉和病灶感染而引起: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由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所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结核和肿瘤以及神经炎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闭塞性脉管炎等,也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好发于成年人,尤以青壮年好友,疼痛一般位于下肢的一侧,从腰开始疼痛,一直顺着一侧的臀部向下肢串痛或放射痛。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在行走、活动时会使疼痛加重,如果是根性坐骨神经痛,在咳嗽、打喷嚏、解大便时疼痛加重,卧床或下蹲时往往有所减轻:干性坐骨神经痛的压痛,以臀部以下的坐骨神经通路最为明显。
为了明确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应详细了解此病的有关感染、受凉、外伤、肿瘤等方面的病史,并注意脊柱、骶髋关节及骨盆内器官的检查,必要时应进行脑脊液、x线拍片及椎管造影等检查。
一旦确诊为坐骨神经痛,首先就是要去除引起此痛的病因,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给予推拿、针灸、牵引、药物治疗。
坐骨神经痛 篇7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中医理疗科就诊的50例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59岁, 最小21岁, 病程最长8年, 最短7d。双侧发病者3例, 其余均为单侧发病。临床表现臀部、大腿后侧明显疼痛, 遇寒痛增, 弯腰、起床、翻身及行走困难, 伴小腿外侧麻木,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减弱。
1.2 临床特点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疼痛、放射痛、感觉异常、跛行、肌肉萎缩、活动受限。
1.3 治法
(1) 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经穴为主, 辅以配穴, 主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 主穴每次必取, 配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命门、秩边及阿是穴, 选环跳穴行神经阻滞疗法, 每周一次。一般不长期使用, 最多注射3次。 (2) 材料选用:选用40cm、75cm、100cm一次性针灸针具, 选用20mL注射器及7号封闭针头, 取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50mg、维生素B1注射液2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1mg、0.9%氯化钠注射液10mL、醋酸泼的松龙注射液25mg的混合液。 (3)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 取主穴及部分配穴, 常规皮肤消毒后行针刺接电针治疗仪, 连续波,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0min取针, 依据临床辨证灵活选用3至4组穴位行电针治疗。一日一次, 7d为1个疗程。一般电针治疗行2~3个疗程。取环跳穴行神经阻滞疗法, 选定穴位后常规皮肤消毒, 进针后患者患肢有触电样感觉传至足背及足小趾, 如抽无回血再缓慢推注药, 环跳穴每次注射混合液20mL。注射后嘱咐患者注意注射部位卫生。每周一次。一般不长期使用, 最多注射3次。
1.4 疗效标准痊愈
疼痛基本消失, 能正常劳动。显效:疼痛明显减轻, 活动较自如。好转:疼痛减轻, 活动亦较方便。无效:经2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 坐骨神经分布区域仍觉疼痛。
2 治疗结果
本组50例。治愈45例, 好转5例, 治愈率87.5%, 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 42岁, 农民。2011年秋天因攀爬树枝采摘柑橘, 当天晚上感右下肢及腰部疼痛, 不能伸屈, 不能自行站立, 行走极度困难。经当地诊所治疗后症状稍有好转。每因受凉及劳累后疼痛加重, 且向大腿后侧及小腿后外侧放射。右下肢屈伸不利, 弯腰行走困难前来就诊。查体腰椎3~5右椎体旁压痛阳性, 直接叩击痛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30°, 沿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压痛阳性。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腰椎X线片示:腰椎骨质增生。血沉、抗“O”均阴性。诊断:坐骨神经痛 (右侧) 。治法:给予神经阻滞疗法及电针治疗, 取环跳 (右) 、承山 (右) 、殷门 (右) 、委中 (右) 、承山 (右) 配合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命门、秩边及阿是穴行针刺接电针治疗仪, 连续波,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0min取针, 依据临床辨证灵活选用3~4组行电针治疗。一日一次。取环跳穴行神经阻滞疗法, 选定穴位后常规皮肤消毒, 进针后患者患肢有触电样感觉传至足背及足小趾, 如抽无回血再缓慢推注药, 环跳穴每次注射:取2%盐酸利多卡因50mg、维生素B1 200mg、维生素B12 1mg、0.9%氯化钠10mL、醋酸泼的松龙25mg的混合液20mL。经按上述方法电针治疗1个疗程, 环跳穴行神经阻滞治疗一次后疼痛缓解。继行电针治疗1个疗程, 再行一次神经阻滞治疗后, 活动自如, 继续行电针治疗5次后痊愈。已能正常参加田间劳作。随诊至今未复发。
分析:本组50例病例, 采用神经阻滞疗法配合电针治疗取得了好的疗效。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 本病症多因久居严寒之地, 缺乏必要防寒措施, 或因冲风冒雨, 水中作业, 日积月累而致寒湿之邪阻滞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寒湿均为阴邪, 寒主收引, 湿性粘滞, 故本病腰腿痉挛疼痛, 难以屈伸, 多麻木发凉, 易反复发作, 病情缠绵。笔者按中医经络辩采用神经阻滞疗法配合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达到了抗炎镇痛等作用。
4 讨论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 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臂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侯群。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的“腰股痛”、“腰胯痛”、“腰腿痛”、“腰痛”、“筋痹”等范畴。病因病机虽以正虚受邪、虚实夹杂为其特点, 但又与体质强弱、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 本病的发生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内在原因, 以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为外在因素。初起以邪实为主, 病位多在经络;久病则正虚邪恋, 虚实夹杂, 除气血不足外亦损及肝肾。神经阻滞治疗配合电针治疗:神经阻滞疗法是以中医学经络理论为指导, 辨证施治为准绳, 并与西医学相结合, 通过针刺的物理刺激和药物化学作用, 以取得双重作用, 疏通经络, 平衡阴阳, 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由于局部坐骨神经水肿血液微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失常, 肌肉痉挛, 使用2%盐酸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0.9%氯化钠、醋酸泼的松龙的混合液能够解除血管与肌肉的痉挛, 改善组织灌流, 营养肌肉和神经, 从而消除了水肿。综上所述, 神经阻滞疗法配合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显著, 且因其简、便、验、廉始终受到患者的青睐, 故而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坐骨神经痛患者给予上述方法治疗。结果 本组50例。治愈45例, 好转5例, 治愈率87.5%, 有效率100%。结论 神经阻滞疗法配合电针治疗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9:253.
坐骨神经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11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中男65例, 女45例, 年龄20~65岁。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体针治疗的方式, 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穴位, 比如阳陵泉、秩边、环跳、委中、阿是穴、昆仑以及承山穴等。其次是要正确的行针, 可以采取捻转与提插的方式进行行针, 每一次留针30~40min, 每10min行一次针[1]。在行针时要遵循得气的要求, 对于秩边穴的针刺要达到3~4寸, 使患者有麻电感, 逐渐向下肢呈放射状。针刺到1~2寸时, 要使患者有酸麻感。观察组采取耳针配伍体针的治疗方法:先针刺耳部坐骨神经痛的穴位压痛点与敏感点, 接着在针刺委中、秩边以及阳陵泉等多个穴位。但在行针过程中, 要快速点针或者快速刺入达到不留针的效果, 最后运用体针治疗的方式进行行针。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在刺患者坐骨神经痛的敏感点时, 要达到快速止痛的目的。接着运用针刺入患者的压痛点时, 要达到通调身体经络的目的。坐骨神经痛病情轻的患者可以不留针, 在疼痛感减轻或者消失时可以起针。但是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不能随便起针。
1.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 坐骨神经痛的临床体征全部消失, 四肢的活动恢复自如, 完全恢复了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在为期半年的随访过程中没有复发的病例[2];有效:患者在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之后, 坐骨神经痛的临床体征开始消失, 病情开始好转, 可以恢复日常的工作, 但遇到天气寒冷或者工作劳累的时候会复发;无效:在经过四个疗程的针灸, 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的变化。
2 结果
两组疗效见附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发生病变, 沿着坐骨神经的通路, 如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而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包括: (1) 根性坐骨神经痛, 最为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这在患者弯腰、用力或者剧烈活动时发生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病痛; (2) 干性坐骨神经痛, 多是由于患者因外伤或者受寒等原因导致, 其疼痛感是从患者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到足外侧放射。
坐骨神经痛多发生于男性, 其中单侧坐骨神经痛者居多。这种疾病的疼痛时间与疼痛程度多与疾病的诱因以及病发的严重程度有关。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部位多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的通道上, 其诱因有:妊娠子宫压迫、盆腔内肿瘤、骶骼关节炎、臀部外伤、臀肌注射不当以及梨状肌综合征等。而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部位多位于椎管内, 其诱因有: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椎管内肿瘤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等。
在诊治干性坐骨神经痛时, 要注意患者有无感染或者受寒的症状, 或者患者的盆腔、髋关节、骶骼关节以及臀部有无病变。因此, 需要进行腰骶椎X线照射、盆腔脏器B超检查以及妇科检查等, 进而找出病因。坐骨神经痛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 其中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是指由于患者的臀部、腰椎间盘突出、腰以及腰椎增生等原因引起的。而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是指由于患者坐骨神经出现炎症而引起的。治疗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锻炼身体, 特别是腰部与腿部的锻炼, 还要尽量避免着凉受寒[3]。
患有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 (1) 要在硬板床上休息, 并在床上坐体操; (2) 要在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 在适当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 (3) 要在适量运动过后采取措施保护自身的患肢与腰部, 内衣在汗湿之后要立即换洗, 在出汗之后禁止立即洗澡, 以免受风或者受凉; (4) 当需要进行突然负重动作之前, 要先活动腰部, 平时要加强对腰肌肌力的锻炼。
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可以看出, 利用耳针配伍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要比单一的体针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同时这种方式不仅成本低、见效快, 而且复发的可能性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冰.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303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 (14) :256~257.
[2]安玉兰, 付云蕊, 冀来喜.近年来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概况[J].中国针灸, 2007, 27 (2) :312~313.
坐骨神经痛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 男72例 (72%) , 女28例 (28%) , 其中年龄16岁~46岁69例 (69%) , 47岁~67岁19例 (19%) , 68岁以上12例 (12%) 。随机分为2组:利用耳针配合体针治疗 (治疗组) 与单独利用体针治疗 (对照组)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的患腿多呈放射性疼痛, 腰、腿以及踝后都有压痛点,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治疗组50例, 男32例 (64%) , 女18例 (36%) ,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9岁, 病程最短1个星期, 最长3年;对照组50例, 男30例 (60%) , 女20例 (40%) ,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71岁, 病程最短4 d, 最长2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先耳针坐骨神经敏感区, 继而针刺委中、阳陵泉等穴;对照组只进行体针。每组各治疗3个疗程。
耳针治疗:主穴为坐骨神经、臀、神门;配穴为膀胱、肝。采用耳穴毫针刺治疗, 即在患者的一侧耳穴针刺, 耳廓使用常规碘酒、酒精消毒后, 用0.5寸30号不锈钢针在选好的穴区内寻找敏感点, 然后快速刺入至软骨膜, 不宜过深透过耳软骨, 有胀痛即可。得气后, 留针30 min, 每10 min行针1次, 间行针2~3次。上法隔日治疗1次, 2耳交替进行。副穴据证情而取, 用针刺法, 以28~30号毫针 (长1.0寸~1.5寸) , 均斜刺入色素沉着区方向, 待得气后, 小幅度捻转轻刺激即可。
体针治疗:体针主要以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两穴为主, 取环跳、承山、昆仑、秩边、委中、阴门、阳泉、肾俞、阿是穴。腰痛加关元腧、大肠腧;小腿后侧痛加委中、承山。具体方法: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上、下两点间的皮肤, 右手持针, 针尖垂直刺入皮肤, 缓慢均匀提插, 并仔细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位置发生改变时, 可选取督脉穴。进针深度一般为1.5寸~2.5寸, 当感到阻力 (为刺中黄韧带) , 局部胀、重、酸感时, 仍可继续针刺。一旦指下有空虚感, 且患者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放射, 需停止进针, 将针稍稍外提。待得气后, 留针30 min, 每10 min行针1次, 间行针2~3次。上法隔日治疗1次, 与耳针同时进行, 6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相隔1个星期为宜。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经过1~3个疗程后, 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下肢活动正常,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可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随访1年以上未有复发; (2) 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劳动过度或遇阴雨天时下肢稍有酸痛; (3) 好转:疼痛有改善, 能下地缓慢行走, 但仍然有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 (4) 无效: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50例, 显效32例 (64%) , 有效11例 (22%) , 好转4例 (8%) ,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50例, 显效25例 (50%) , 有效9例 (18%) , 好转5例 (10%) ,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8%。证明耳针配合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较单独体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3 讨论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 即疼痛位于臀部大腿内外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按其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即坐骨神经炎, 目前临床上比较少见, 主要是与体内感染源有关, 因感受风寒, 导致气血阻滞, 不通则痛;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 还有肿瘤、结核、骨折等压迫神经所造成。因此, 在诊断坐骨神经痛时, 应进一步寻找发病原因, 对证治疗。坐骨神经痛属于痹证范畴, 《景岳全书》载:“痹者, 闭也, 以气血为邪所闭, 不得通行而痛也”[2]。针灸是临床上治疗疼痛的一种比较快速有效的方法, 研究发现, 针刺穴位可以促进体内释放出大量的钠离子、钙离子、钾离子以及内源性阿片肽等物质, 进而改变神经递质的主要成分, 阻断传入神经的传导, 使人感觉不到疼痛的发生, 以此来发挥镇痛的效果。针灸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主要方法, 此法可以迅速阻断患者的疼痛, 并且还能减少复发的可能。除此之外, 针灸诊疗还能防止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坐骨神经痛目前在临床上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发病率往往高于其他人群, 多发生于单侧小腿外侧, 发病时通常迅速, 但也有缓慢者。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治愈率和预后不仅取决于致病的病因, 还需要及早发现病因, 及早治疗。
通过对10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 耳针配合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比单纯采用体针治疗见效快、复发少、疗效高, 是目前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比较理想的方法。此外, 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针灸治疗的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 即耳针加体针组50例 (治疗组) 、单独体针组50例 (对照组) 。治疗组先耳针坐骨神经敏感区, 继而针刺委中、阳陵泉等穴;对照组只进行体针, 每组各治疗3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结论 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 耳针配合体针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体针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坐骨神经痛,针灸,耳针,体针
参考文献
[1]张红玲, 孙晋茜.针药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4) :4595-4596.
坐骨神经痛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共有174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7例。所有的患者都已经过腰椎X线摄片、CT腰椎扫描、抗O、血沉等多项检查, 并且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明显的神经干压痛, 坐骨神经牵拉征阳性, 腰椎X线摄片腰4、5椎间隙狭窄, 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有传导性放射性疼痛, 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反射、跟腱反射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或消失。治疗组男性患者有52例, 女性患者有35例, 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为40.5岁, 病程12d~5年, 其中有12例患者伴有肢体麻木, 有14例患者伴有腰痛;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或风寒湿所致的坐骨神经炎有38例, 腰椎间盘突出有7例, 增生性腰脊椎有10例, 臀大肌综合征有11例, 腰椎管内狭窄有6例, 骶髂关节炎有1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有54例, 女性患者有33例, 年龄25~69.5岁, 平均年龄为41岁, 病程15d~6年, 其中有13例患者伴有肢体麻木, 有12例患者伴有腰痛。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或风寒湿所致的坐骨神经炎有41例, 腰椎间盘突出有9例, 增生性腰脊椎有9例, 臀大肌综合征有10例, 腰椎管内狭窄有5例, 骶髂关节炎有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采用针灸治疗 (治疗组)
根据疼痛部位具体取穴如下:①疼痛部位在臀部及大腿、小腿、足外侧, 取悬钟穴、阳陵泉穴、环跳穴、丰隆穴;②疼痛部位在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取大肠俞穴、承山穴、环跳穴、委中穴;③兼具臀部、腰背部及下肢后外侧部位的疼痛, 取环跳穴、大肠俞穴、秩边穴、阳陵泉穴、昆仑穴[3]。
针刺方法:使患者处于俯卧位, 嘱咐其尽量放松腰背部的肌肉, 并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取26号6寸的长毫针, 首先垂直快速地刺入膈腧穴皮下, 待得气后将针下后透刺于胆俞穴, 可以采取捻转或者提插的手法, 使针感沿足太阳经脉向下传至腰骶、臀部位。之后再采用26号2.0~4.0的长毫针, 依据穴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尺寸的长毫针, 得气后, 采用提插的手法, 使其产生经传导的针感以及明显的酸、麻、胀感,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注意针灸的频率、强度应该以患者能耐受为准, 针刺30min, 每10min行针一次。起针后, 在压痛点或者疼痛明显处, 并施以走罐或闪罐术, 直至局部红润、温热。每天针灸一次, 每周5~6次, 每两周为1个疗程。
1.2.2 采用消炎痛和维生素B12治疗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消炎痛和维生素B12的治疗方法, 用法与用量:其中消炎痛每次30mg, 每天两次;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取500μg肌注, 每天一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4]
依据坐骨神经痛的相关疗效标准制定如下的疗效判定标准, 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患肢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同时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减轻, 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有所改善, 患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没有明显的减轻甚至加重, 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所得到的数据, 对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然后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工作。最终得到P<0.05, 即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两组数据经比较处理后, 再对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得*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 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从中医角度分析, 坐骨神经痛属于“痹症”、“腰痛”的范畴,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腰腿疼痛, 常常是由一侧的腰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以及足外侧放射。多由风寒湿邪侵袭或者气血内虚, 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淤阻经络, 经气失于疏导, 不通则痛;或气血亏虚, 肝肾不足。根据临床病症可见坐骨神经痛多是由内外合邪, 并又以正虚为本, 由于个体的差异, 阴阳盛衰也有所不同, 因此从寒、从热、从实、从虚等转化也各异。通常情况下, 气虚失运、血虚脉涩、即会停而成瘀, 湿阻、寒凝、热煎亦可成淤, 因此风、寒、湿、热、痰、淤都可由内而生, 留于经脉、关节, 从而闭阻气血, 使痹从内生[5]。现代中医则认为用力不当、外伤跌仆导致的经络损伤、气滞血瘀;劳累寒湿之邪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阻滞;久居湿地导致的寒湿阻络, 不通则痛。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多以针灸、按摩等理疗方法为主, 已有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是通过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内源性阿片肽、钾离子、钙离子、5-羟色胺等化学活性物质的释放, 以达到调控神经递质成分及分泌的效果, 从而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 并且加快穴位周围的血液循环, 同时促进上述化学活性物质的吸收、转移及排泄[6]。本次临床研究显示,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和坐骨神经痛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特点, 采取针灸疗法, 疗效比较确切, 同时还具有减少疾病复发、进一步巩固疗效的优点。通常坐骨神经痛属于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治疗则依据个体情况和经络辨证取穴。胆俞是胆腑之气的输注之处, 肝与胆相表里, 进行针灸能够调节气机以达到行气活血消滞, 然后再辨证选取有关的局部穴位, 并施以走罐或闪罐术, 从而能够较快的使经络气血疏通, 达到“通则不痛”的的效果[7]。其中阳陵泉、环跳是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关键穴位, 而腰背部的病症都可以取委中治疗, 该穴具有散瘀活血、舒筋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坐骨神经痛比较顽固, 并且常伴有坐骨神经的不同损害和神经血管营养障碍, 治愈后也容易复发。研究表明长期采用药物方法治疗该病, 会导致胃肠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而针灸方法则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不良反应。总之, 采用中医针灸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 能够有效地控制疼痛, 安全性也比较强, 治疗费用也较低, 易于被广大坐骨神经痛患者接受,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美仁, 王萍, 成钢, 等.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07, 48 (3) :238-240.
[2]王爱琴, 刘艳玲.针灸并拔罐治疗坐骨神经痛12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9) :1303.
[3]杨冰.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303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6 (10) :22.
[4]张征.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4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4) :124-125.
[5]赵磊, 郭义, 闫丽娟, 等.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 (7) :253-254.
[6]朱艳芳, 陈小微, 贺贤丽, 等.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常用穴位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11) :332.
手法治疗牵拉性坐骨神经痛13例 篇11
腰椎间盘突出出现同侧压迫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较为常见,但腰椎间盘突出出现对侧牵拉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较少出现。受《诊断学》中头痛发病机制启发,笔者近年运用韦贵康、陈忠和、贺俊民教授的手法治疗13例腰椎间盘突出出现对侧牵拉性坐骨神经痛,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腰部均有外伤史。
12诊断依据 13例均在市级三甲医院作腰椎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对侧出现坐骨神经痛。
1.3脊椎检查 13例棘突均偏向坐骨神经痛的对侧,而不是偏向同侧,偏歪侧的棘突旁有明显的压痛点。
2治疗方法
以右侧坐骨神经痛为例。患者面向靠背椅端坐.助手双下肢夹住患者右下肢,医者站在患者左边,右手拇指顶住向左突出最明显的棘突旁并予固定,嘱患者左手手指握住颈项部。右手向左足方向伸去,医者左手向患者左腋绕过并握住患者颈部,使患者向左侧屈60°~90°角,侧偏45°角,医者右拇指推挤棘突向右侧外上方的同时,左手握住患者颈项向左下方旋转,听到“咯”的一声,手法告毕。
3疗效标准(自拟)
临床治愈,腰及患者侧下肢疼痛消失;好转,腰及患侧下肢疼痛好转;无效:腰及患侧下肢疼痛无效。
4治疗结果
本组13例患者临床治愈8例,好转3例,无效2例。
5讨论
坐骨神经痛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100例均为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科门诊患者, 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 男36例, 女14例, 年龄25~80岁, 平均 (46.5±9.43) 岁, 病程0.5~20年, 平均 (5.5±1.7) 年,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20例,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30例 (根性16例, 干性14例) ;对照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24~81岁, 平均 (54±4.15) 岁, 病程0.6~22年, 平均 (5.7±1.8) 年,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26例,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24例 (根性14例, 干性10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 沿着坐骨神经所走行的部位上有自发性、放射性疼痛或在臀部、腘窝、腓骨、外踝等处有压痛点, 咳嗽、喷嚏、负力、大便时疼痛加重; (2) 最具有诊断价值的阳性体征是坐骨神经牵拉性疼痛, 干性坐骨神经痛主要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根性坐骨神经痛主要为弯腰 (拾物) 试验阳性; (3)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足背及小腿外侧轻度感觉障碍, 或患侧臀肌松驰、皱壁低、小腿肌肉轻度萎缩等。
1.3 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结合影像学、血沉、抗“O”等检查有助于确诊; (3) 未使用镇痛等药物, 或停药2周以上; (4) 符合针灸和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的适应证范围; (5) 能配合标准疗程治疗的患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 (3) 腰椎结核、椎管内肿瘤等引起坐骨神经痛; (4) 哺乳或妊娠期妇女; (5) 精神病或老年痴呆患者; (6) 有针灸、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禁忌证。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1.5.1. 1 温针治疗
主穴:环跳、阳陵泉 (均取患侧) ;配穴:肾俞、大肠俞 (均取双侧) 、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三里、悬钟、昆仑、阿是穴 (均取患侧) 。患者取侧卧位, 健侧肢体在下方伸直, 患侧肢体在上方弯曲成90°, 主穴每次必取, 配穴则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 每次选用5个, 充分暴露要针刺部位, 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 用华佗牌0.45mm×100mm的毫针快速刺入环跳穴, 提插捻转至得气, 以针感向足部放射为佳, 其余穴位用0.38mm×75mm的毫针针刺, 腰部穴位平补平泻, 腿部穴位多用泻法, 以得气为度, 针刺后将中心钻有小孔的3cm×3cm的正方形硬纸片套在每个针体上, 紧贴皮肤, 以防烫伤, 然后将艾条剪成长度约2.5cm, 中心钻小孔套在针柄上点燃, 燃着端朝向皮肤距离约2~3cm, 以患者有明显温热无烧灼感, 待艾条燃尽针凉后出针, 留针30min,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3d, 继续下一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1. 2 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
针刺后进行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俯卧位, 用北京达伦医疗生产的电脑中频治疗仪, 选2号坐骨神经痛处方, 选用四个硅橡胶电极4cm×8cm号极板, 电极下衬1层温热湿绒布垫, 两个极板置于腰骶部上、下或左右并置, 另两个极板置于患肢痛处, 治疗剂量以患者有明显的肌肉收缩感且能够耐受, 感觉舒适为度。每次20min,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3d, 继续下一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2 对照组
单纯采用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针刺得气后, 留针30min, 每天治疗1次, 疗程均同治疗组。
1.6 疗效观察
1.6.1 疗效标准
(1) 疼痛的评定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表 (简式MPQ) 评定[3], 此表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和现在疼痛状况PPI。分数高疼痛强烈。 (2)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判定。临床痊愈:腰腿部疼痛即体征完全消失, 腰部活动正常, 直腿抬高>70°, 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好转:自觉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 直腿抬高<70°, 基本能恢复原来工作生活;无效:自觉症状及临床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
1.6.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 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MPQ得分比较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 两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 简式MPQ得分均有降低, 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回访情况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治疗组复发率为4%, 对照组复发率为3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复发率低。
3 讨论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 该神经的运动功能广泛 (整个下肢) , 刺激后可引起广泛反应;一旦致病因素作用就能引起剧烈疼痛。坐骨神经痛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症范畴, 其病机在于禀赋不足、肾阳虚衰, 风寒湿邪乘虚侵入, 留邪经络或闪挫劳损, 气虚瘀滞, 阻塞经络, 导致不通则痛[4]。现代医学将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病理变化位于坐骨神经干, 常由于梨状肌受损刺激后产生炎性血肿、痉挛、肥厚增生, 使坐骨神经受到刺激而产生症状。继发性常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等原因卡压神经根放射至坐骨神经产生症状。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
本病治疗当以温经散寒祛湿, 行气活血止痛为主。根据中医“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的原理, 结合病变部位及针灸局部选穴原则, 选用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方中以环跳、阳陵泉为主穴, 环跳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交会穴, 也是坐骨神经穿出梨状肌在体表上的投影点, 针刺该穴可以疏通足少阳、太阳经脉, 祛风散寒除湿, 通经活络止痛, 针感至足气至而有效;针刺环跳穴能达到消炎止痛、缓解痉挛、改善循环、促进神经再生的治疗目的[5]。阳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穴, 为筋之会穴, 能泻实祛邪, 舒筋通经, 是治疗痹痛之要穴。并根据不同的压痛点, 分别配予肾俞、大肠俞、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三里、悬钟、昆仑、阿是穴协助主穴, 以疏经通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针刺治疗能激发神经的传导, 可提高痛阈达到止痛的目的, 加上用艾条烧针尾, 艾性温而气味芳香, 《中药大辞典》认为艾具有“理气血, 逐寒湿, 温经……”等作用, 它能穿透皮肤, 使热力通过针身直达肌层及神经, 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神经水肿及炎性反应的消退, 促进神经的修复。针灸并用, 共奏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扶正祛邪之功。
电脑中频治疗仪是利用调制中频电流治疗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系统疾病的较好方法, 其治疗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止痛:一定频率的中频电流作用于机体时, 有明显的舒适振动感。研究证明, 人体受到电刺激后神经系统可以释放具有镇痛效应的内啡肽, 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2)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局部血管, 可使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快, 作用于局部及相应节段, 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 促进淋巴回流:50~100Hz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可使淋巴管径增大, 对促进淋巴回流有较好作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肢体淋巴淤滞。 (4) 锻炼肌肉:1~150Hz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能引起肌肉收缩, 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 对废用性肌萎缩, 对部分失神经肌肉和完全失神经肌肉均具有良好的疗效[6]。
本研究表明, 治疗组应用温针配合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后, 其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温针和电脑中频脉冲电联合应用不仅能充分发挥各治疗方法的特点, 而且还能起到协同作用, 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能明显减轻疼痛及降低复发率。
此外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护腰腿部, 避免寒凉及过劳, 可以佩戴腰围辅助治疗。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 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亦以耐受为度, 不宜过大刺激。本疗法对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较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疗效更佳, 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疗效好。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坐骨神经痛, 如进行本疗法2个疗程后仍无效者, 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本治疗方法易掌握,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温针配合中频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温针配合中频 (治疗组) 50例和常规针刺 (对照组) 50例, 两组治疗后用麦吉尔疼痛问卷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温针配合中频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明显减轻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组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的镇痛效果更为显著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少 (P<0.05) 。结论 温针配合中频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效果显著, 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临床疗效肯定, 较常规针刺治疗复发率低。
关键词:温针,中频,坐骨神经痛
参考文献
[1]许廷生, 梁秀兰, 黄子冬.杜仲川归汤治疗坐骨神经痛78例[J].河南中医, 2010, 30 (7) :69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201-2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下册)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327-328.
[4]王耀林.中医辨证为纲治疗坐骨神经痛46例临床体会[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4 (12) :106.
[5]张文光, 董卫国, 宋丹云, 等.针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6 (1)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