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神经痛(精选10篇)
后遗神经痛 篇1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由-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1], 病毒侵入患者感觉末端, 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患者抗力降低时, 例如发生感冒、免疫性疾病等, 会诱发带状疱疹[2]。后遗神经痛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患者主要表现为顽固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施行药物治疗及全面、系统的护理, 临床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20~71岁, 平均48.5岁;患者神经痛出现时间:神经痛早于皮疹者10例, 与皮疹同时出现者47例, 晚于皮疹者9例。疱疹分型:面部带状疱疹20例, 颈部带状疱疹12例, 耳部带状疱疹8例, 胸腰部带状疱疹24例, 其他部位2例。患者疼痛分级根据WTO划分疼痛的标准测评[3], 0度:不痛;Ⅰ度:间歇性轻度痛, 可不用药物;Ⅱ度:持续性中度痛, 需用止痛药;Ⅲ度:持续性重度痛, 需用药物缓解疼痛;Ⅳ度:伴血压、脉搏等变化的严重痛, 其中Ⅱ度痛26例;Ⅲ度痛30例;Ⅳ度痛10例。
1.2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病毒、消炎止痛以及预防继发感染常规治疗[4]。抗病毒药有干扰素等。局部应用2%甲紫溶液、阿昔洛韦软膏以及复方地榆氧化锌油外涂。镇痛药主要有中枢性镇痛药,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疼痛相关的特异性受体, 如曲马多, 非甾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 若有继发感染, 可用新霉素软膏外涂。
2结果
8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中疼痛较治疗前减轻61例, 无改变4例, 疼痛较治疗前有所加重1例。
3护理干预措施
3.1心理护理:带状疱疹疼痛患者, 由于睡不安眠, 食不甘味, 常常伴随有焦虑、抑郁心理, 情绪恶劣, 脾气暴躁[5],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务人员应采用解释、鼓励、安慰等手段, 向患者讲明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心理上增强抗痛能力, 提高患者疼痛阈值, 分散对痛感的注意力, 帮助患者消除焦虑、忧郁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 增强机体抗病痛能力。
3.2一般护理:对于新人院患者常规进行疼痛评估。避免由于环境因素加重疼痛。要求室内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治疗时间尽量安排在白天, 避免影响患者的睡眠。疼痛严重者, 建议取侧卧位, 患者宜穿着宽大棉织品内衣, 减少对创面摩擦[6]。为患者行各种损伤操作时, 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 以减轻疼痛。
3.3疼痛护理:患者由于疼痛难忍导致高度紧张、饮食不安、脾气急躁, 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 详细患者解释该疼痛原因, 以及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尽快消除疼痛症状。对有基础疾病者一定要严格用药, 避免加重患者的基础疾病, 疼痛严重时可嘱患者深呼吸以减轻疼痛, 还可分散患者注意力以缓解患者疼痛[7]。
3.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增强机体抵抗力, 加强营养, 以利疾病康复。
由于多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年龄较大, 抵抗力相对低, 尤其注意加强营养的重要性,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忌鲜鱼鲜虾等海产品, 防瘙痒和疼痛加剧[8]。并有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的饮食调整。
3.5局部皮肤护理: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皮肤的破溃。尽量穿棉制睡衣裤, 如患者皮肤处有红肿出现应早期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擦洗。皮肤瘙痒严重时, 防止加重破溃和感染, 尽量避免用手抓挠, 局部破溃和糜烂渗出时, 可用0.1%依沙吖啶和3%硼酸溶液进行湿敷[9]。
参考文献
[1]刘春梅, 赵桂香, 张红岩, 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6) :769-770.
[2]肖礼祖, 蒋劲, 熊东林, 等.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4, 10 (2) :79-81.
[3]刘春梅, 赵桂香, 张红岩, 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6) :769.
[4]时飞, 胡丹, 陈付强, 等.神经阻滞与皮内注射治疗老年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1) :61.
[5]杨立强, 朱丽萍, 倪家骧, 等.连续硬膜外镇痛及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1) :1020-1021.
[6]陈海林, 王全权, 宗芳, 等.激光照射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3) :41-42.
[7]Johnson RW, Dworkin RH.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J].BMJ, 2003, 326 (7392) :748-750.
[8]冯伟平, 刘慧, 廖丽蓉, 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6) :42-43.
[9]叶维珍, 钟细芳, 黄远忠.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20) :95-97.
扶正祛邪治疗蛇串疮后遗神经痛 篇2
师曰:“任何疾病,发病因素虽然复杂,但在中医看来,无非正邪斗争的产物。正和邪是两个关键的因素,正气旺时,外邪安能盘据?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的阶段,开始是正胜邪亦胜,此时的治疗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正如你开始用清解肝经热毒法收效一样(疮愈),一些较为简单的疾病,此时可以痊愈,但一些较为顽固的疾病仅为缓解期,由于病程较长,正气渐耗,表现为正虚邪恋,治疗时应注意扶正,若一味攻伐,不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反而使正气愈弱,使疾病迁延不愈,诚如古人所谓‘虚虚之诫’也。如你妻之病就是这样,病人虽年仅三十余,疼痛甚剧,表面看来是正胜邪亦胜,可察其脉象,洪火却无根,苔腻却如浮光时隐时现(早上无,午后有)。步履踉跄,需人搀扶,目光惊恐,久服清热解毒药,正虚已极,此时不补更待何时?方中用甘麦大枣汤,因其甘缓和中,有安神养神之功,共奏良效”。一席话令该医生茅塞顿开,也如春雷永远回荡在我行医的一生中。
而今,我已独立行医多年,恩师的垂教,使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蛇串疮后遗症的治疗中。
1例年过六旬的患者,受累于蛇串疮后神经痛多年,因人介绍来我处就诊,述其10年前右手患该病后,疼痛迁延至今,历经中医成方的有龙胆泻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桃红四物汤、针灸等,西医用阿昔洛韦口服,局部封闭等,效一直不显。察其脉象弦细数,苔薄黄,手颤抖,虑其从事兽医职业,疫毒感染入络为患,邪毒久居,正气不足以鼓邪外出,需扶正祛邪,治则:养血活络解毒。处方:当归、川芎、赤芍、地龙各15g,鸡血藤30g,灵仙30g,片姜黄10g,勾藤20g,稀莶草15g,蜂房15g,土茯苓30g,银花藤30g。嘱其因病邪久居,需多服才能获效,并戒烟酒,10剂后来诊,疼痛已不显,手颤抖已除,既已效,不更方,再予10剂,后竟豁然而愈,至今未发。
患者女,43岁,2年前来诊,述胸腹部蛇串疮月前虽愈,但至今仍疼痛不休,心悸头昏,大便溏,夜寐差,面色恍白,脉濡,苔薄白。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数剂而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分析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73例, 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 是否有前驱疼痛, 发病72h内是否接受了抗病毒药物治疗, 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 住院期间是否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能与PHN发生有关的因素。患者出院后对罹患PHN的情况进行电话回访。共回访到67例, 其中男43例, 女24例。年龄23~81岁, 平均年龄 (59.6±14.5) 岁, <50岁13例, 50~60岁19例, 60~70岁16例, 70~80岁16例, 80岁及以上3例。
1.2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PHN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 采用OR值表示相关因素危险性的大小, PHN发生率和OR值均采用95%可信区间来表示, 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HN发生率
在随访到的67例中, 23例遗留有PHN, PHN总的发生率为34.3% (95%可信区间:22.9%~45.7%) 。其年龄分布情况为:<55岁的患者发生率为11.1% (95%可信区间:3.4%~25.6%) , ≥55岁的患者发生率为42.9% (95%可信区间:29.0%~56.7%) 。
2.2 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特征
38.8%的患者在出现红斑水疱皮损之前有前驱疼痛, 56.3%的患者在发病72h内接受了抗病毒药物治疗, 19.4%的患者在带状疱疹发病早期接受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47.8%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就带状疱疹皮疹发生部位而言, 43.3%的患者发生于头面部, 41.8%的患者发生于躯干部, 14.9%的患者发生于四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其皮疹好发部位无统计学差异。
2.3 PHN相关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PHN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1所示。高龄和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者发生PHN的风险均增高。高龄 (年龄≥55岁) 患者发生PHN的风险是低龄 (年龄<55岁) 患者的5.43倍, 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遗留PHN的风险是无合并症患者的2.98倍。是否有前驱疼痛、发病72h内是否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是否接受过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皮疹发生部位等因素对PHN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中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比例为34.3%, 远远高于许卫平等[3]报道的8.8%的发生率。由于PHN的发生与年龄有很大关系, 这种差异可能与许卫平等[3]的研究中带状疱疹患者的年龄构成偏年轻有关。既往研究表明[4], 在1个月内未能缓解的后遗神经痛患者中, 68.4%的患者在第4个月随访时仍有持续疼痛。PHN持续时间长,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虽然加巴喷丁[5]、普瑞巴林[6]、中西医结合治疗[7]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HN患者的疼痛, 但国内国际尚未能就缓解PHN的最佳方案达成共识。积极探索PHN发生的危险因素, 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 高龄 (年龄≥55岁) 患者发生PHN的风险是低龄 (年龄<55岁) 患者的5.43倍。这与国内外的诸多研究结果[1,4]基本吻合。因此, 在老年患者因带状疱疹就诊时, 更应注意防范PHN的发生。本文显示, 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遗留PHN的风险是无合并症患者的2.98倍, 这一点与既往的研究结果[4]基本一致。提示笔者在接诊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时, 应特别警惕PHN的发生。遗憾的是, 本文未能发现其他与PHN发生有关的因素。根据本文的结果, 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不能有效预防PHN。分析原因可能如下:我科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时, 仅有部分皮疹红肿明显或疼痛剧烈的患者加用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接受激素治疗组和未接受激素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方面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其预防效果尚待更严谨的研究。有学者[8]认为, 早期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PHN的发生。笔者的回顾性研究提示, 发病72h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对PHN并无预防作用。Chen等[9]的系统综述也表明, 阿昔洛韦并不能减少带状疱疹患者PHN的发生率。然而, 对于“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早期”的时间界定, 尚未能达成一致。在发病的24h内或48h内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能否减少PHN的发生, 还有待于深入探索。此外, 其他种类的抗病毒药物, 如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 其预防PHN的疗效也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son RW, Bouhassira D, Kassianos G, et al.The impac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on quality-of-life[J].BMC Med, 2010, 8:37.
[2]Gauthier A, Breuer J, Carrington D, et al.Epidemiology and cos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he United Kingdom[J].Epidemiol Infect, 2009, 137:38-47.
[3]许卫平, 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 17 (4) :245-246.
[4]胡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1.
[5]Gupta A, Li S.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nce-daily gastroretentive gabapentin in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ged 75years and over[J].Drugs Aging, 2013, 30 (12) :999-1008.
[6]Khadem T, Stevens V.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a systematic review[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13, 27 (3) :268-283.
[7]赵继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5) :619-620.
[8]梁豪文, 熊东林, 肖礼祖, 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2, 18 (5) :287-289.
后遗神经痛 篇4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灸法;病机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58-02
Abstract: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lled “wrapped around the waist fire Dan”,“snake string sore”,side of the waist highest incidence,severe pain,prolonged refractory,no specific treatment. Moxibustion is“simple, convenient, efficient, honest”,andthe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s reflected particularly prominent. Review of clinic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treat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d make it promoted in China.
Keywords:postherpetic neuralgia; moxibustion; pathogenesis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症,以老年人最为多见,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相对更加容易使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的病毒再活动,并迅速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由于老年人组织功能退化,修复神经损伤的功能降低,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因此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1]。而中医对其病因也有类似的描述,《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也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中更明确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都说明了患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西医对该病没有特殊疗法,中医可行中药、针刺、灸法、拔罐、穴位埋线、物理疗法等对该病治疗。其中灸法包括艾灸、灯草灸、隔蒜泥灸、贴棉灸、麦粒灸、天灸、龙火灸、闪火灸、热敏灸等灸法,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对灸法治PH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1 病机分析
PHN多发于老年人,其病机主要归纳为“虚”与“瘀”。虚——不荣则痛,主要表现在气虚、阴虚两方面。气虚:宋文英等[2]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归为“瘀证”,在治疗过程中多重视活血化瘀,但活血化瘀之剂究为攻伐之剂,有耗气伤阴之弊,久用邪去而正亦虚,或本身正气亏虚,无力抵御邪气,邪气则伤及人体气、血、精、液,精血不荣,不荣则痛;阴虚:带状疱疹发病开始多为湿热火毒之邪侵袭肌表所致,火热之邪易伤津液,且多用苦寒清利之品,而苦寒之品伤津耗液,到后遗神经痛阶段,津液更为亏虚,不能濡养脉络,则不容则痛;而灸法有补虚培本之功,增强脏腑功能,补益气血,填精益髓,且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瘀——不通则痛,主要为血瘀: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久病气虚,气虚则血瘀;久病阴虚,阴津耗伤,血行迟缓,易停滞而成瘀血;肝主疏泄全身气血,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血行不畅而成瘀;该病初期多为湿热火毒之邪,久则湿与热结,转而为痰,痰瘀互结,阻滞不通。而灸法有消瘀散结之效,通而不痛。
2 艾灸法
艾叶具有理气活血、温经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作用认为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凝血,祛痰平喘的作用[3]。艾灸治疗PHN综合了艾叶的作用和灸的热效应,达到活血祛瘀化痰、通而不痛,补虚培本、荣而不痛。
2.1 热敏灸 热敏点是一种阳性反应点,其对力、光、电、磁的能量刺激不甚敏感,而对艾热极为敏感,会产生多种特殊反应,如喜热、透热、传热等,故称为热敏点[4]。梁美爱等[5]观察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治疗组用热敏灸治疗:局部选取患者疼痛范围所处神经节段的夹脊穴附近的经穴、痛点和压痛点、皮下硬结、条索状物处等反应物部位,远端选位则按照疼痛部位所处经络远端选穴为主。用点燃的艾条,在上述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3~5cm施行回旋灸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觉,如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选择1~3最敏感穴位进行施灸。先回旋灸打基础,继之雀啄灸加强灸量、激发经气,再温和灸温通经络。灸量:对热敏点完成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宜,一般从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每日1次。对照组为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王万春[6]用腧穴热敏化艾灸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结果临床治愈18例,有效2例,治愈率90%,总有效率100%。刘忠云[7]用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5例,痊愈36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2.2 雷火灸 雷火灸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改革灸药配方和用法创新发展而来的一种灸法,是利用20多味中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红外线、药化因子、物理因子以及使用独特的手法,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经通络、调节人体机能来治疗疾病[8]。王东等[9]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雷火灸合并加巴喷丁治疗组与加巴喷丁对照组,方法:将雷火灸条点燃后,悬定在有皮损周围部位及支沟、阳陵泉、丘墟穴上方2~3cm,以皮肤能感觉到灼热,但不能烫伤,皮肤被艾条烤的发红即可。每次每部位悬灸约5~8min,1次/d,连续治疗21d。加巴喷丁口服300mg/次(饭后服),3次/d,连续口服21d。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口服治疗,300mg/次(饭后服),3次/d,连续口服21d。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但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
2.3 麦粒灸 麦粒灸是用小如麦粒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其一方面使患者出现强烈的穿透性灼痛感,另一方面使局部组织不同程度地损伤,产生异体蛋白,由此进一步激活机体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持久及多方面的调整[10]。邱玲等[11]进行麦粒灸联合针灸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将PH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电针夹脊穴联合阿是穴;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麦粒灸。每次针刺结束后,麦粒灸阿是穴区域,用拇、食、中指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在穴区涂少量凡士林,使艾柱粘附其上,点燃艾炷尖部,至患者自觉灼痛时用镊子移走艾炷,每处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感觉温热为度。结果显示,麦粒灸联合针刺可有效改善中老年 PHN患者疼痛及焦虑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稳定。
3 火龙灸
火龙灸操作简便,施术部位灵活广泛,疗效好。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深透的温热方式使经络畅通,激发经气,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通络开痹、活血化瘀、引邪外出等作用[12],进而增强免疫功能。杨慧华等[13]观察火龙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将患者按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进行补液抗病毒,营养神经,内服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药,外涂阿昔洛韦软膏等处理。观察组:入院第1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以火龙灸。具体方法:①协助患者卧于病床上,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疼痛部位;②取复元活血汤合一贯煎加减方(大黄10g,柴胡10g,桃仁15g,红花10g,穿山甲6g,当归15g,生地10g,北沙参10g,麦冬10g,甘草5g。水煎200ml)浸泡过的消毒纱布条(厚度约0.5cm,面积超出疼痛受累的皮肤区域边缘3.5cm),敷在疼痛受累的皮肤区域,外盖一层湿毛巾(湿毛巾的湿度以不能挤出水滴为宜),为避免火焰直接接触周围皮肤而致烧伤,面积应大于纱布条5cm;③用注射器将75%酒精均匀洒在与纱布条同等区域的外层湿毛巾上,并点燃酒精,可看到湿毛巾外洒酒精区域形成一条“火龙”;④待患者感到局部皮肤有灼热感,立刻用备好的另一块湿毛巾迅速扑灭火焰,然后用大拇指指腹按摩局部区域1~2min;⑤热感减退后取下灭火的湿毛巾再倒酒精,再次点燃,如此反复操作10~15次,共约20~30min;火龙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明显高于对照组74%。中药中大黄、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有活血祛瘀通络的作用,通而不痛;生地、麦冬、甘草具有补血滋阴的作用,荣而不痛。加之龙火灸大面积、大深度的温热方式刺激作用,更好的达到补虚、祛瘀的作用。
4 药线点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 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该疗法具有止痛、止痒、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且操作简便,易于实施,疗效好,副作用小。谭小华等[14]用药线点灸配合围针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组采用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林辰等[15]观察标准化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标准化壮医药线点灸为治疗组,常规药物为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药物评分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西医已经证实本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各种可以引起机体抵抗力减弱的因素均可成为其发病的促发条件。药线点灸一方面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祛除病邪,也是“扶正祛邪”之意;另一方面是灸能疏通经络调,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5 药棉灸
药棉灸借灸火之势,可祛邪通络,减轻其对皮肤神经的刺激,达到止痛的目的。武春喜[16]用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止痛效果。根据带状疱疹皮损范围,取医用脱脂棉适量,分次撕成絮状,如蚕丝薄而均匀,2~6cm大小,摊于皮损表面,牙签固定,迅速点燃,顺势用口轻吹,一燎而过,皮肤刚感觉烫而药棉已烧尽。1天1次,1~3次即可止痛。李杰[17]用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先局部围刺针刺,然后疼痛部位施行棉花灸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例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6 小结
通过对PHN“虚”和“瘀”的病机阐述,得到治疗PHN需解决“虚”和“瘀”,即虚:久病正气虚,或本身正气亏虚,无力抵御邪气,或用伤津耗气之品导致虚;瘀:气虚则瘀,肝郁则瘀,痰瘀互结。灸法以补虚培本、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填精益髓,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作用于PHN的虚与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与西药的营养神经、抗病毒、止痛等治疗相比,其毒副作用小;与传统的其他中医药相比,方法更简便,易于操作。PNH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故除了灸法治疗外,应注意作息规律,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该方法也存在缺点,如火龙灸、药棉灸等容易损害患者皮肤,留疤或造成感染。
参考文献
[1]孔宇虹,李元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7(12):909-914.
[2]宋文英,查旭山,刘畅.益气养阴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5):29-30.
[3]梅全喜.艾叶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6,27(6):311-314.
[4]田宁.热敏灸疗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
[5]梁美爱,段权.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6):186-188.
[6]王万春,胡荣,马文军,等.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8-3019.
[7]刘忠云,蔡少华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2):9.
[8]刘树正,王阳,陈鹏.雷火灸临床应用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4):362-364.
[9]王东,王强,任凯芳.雷火灸合并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J]中国实用中医药,2015,10(33):27-28.
[10]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889-891.
[11]邱玲,杨璇,阚俊微,等.麦粒灸联合针刺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22):1911-1934.
[12]李梦,罗玲.独特的大面积灸法—火龙灸[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5):472-474.
[13]杨慧华,朱炜,杨燕妮.火龙灸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2A):63-65.
[14]谭小华,刘海涛,王锂艳,等.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9):33-34.
[15]林辰,杨建萍,陈攀.标准化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8):1189-1191.
[16]武春喜,张亚丽.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12-13.
[17]张杰.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32.
后遗神经痛 篇5
关键词:益气活血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随医疗技术的发展, 我们已能有效控制带状疱疹, 但部分患者痊愈后易形成后遗神经痛, 且持续不愈, 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常规行西医治疗可达到一定疗效, 但并不显著;有研究指出联合应用中医治疗能够提升疗效[2], 以此为指导, 我们循证大量既往资料, 总结出一味”益气活血汤“, 临床应用显示出较高的疗效, 现总结相关经验,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5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其入院时间均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 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 男女比例14∶12, 年龄41~68岁, 平均 (51.2±6.1) 岁;对照组26例, 男女比例15∶11, 年龄42~66岁, 平均 (50.3±7.2) 岁。两组一般信息无显著差异 (P>0.05) , 且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治疗, 取少量均匀涂抹于痛处, 1天2次, 另行腺苷钴胺片口服, 1毫克/次, 1天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汤治疗。药方:黄芪、当归各20 g, 桃仁、川穹、白芷各12 g, 生石膏30 g, 红花6 g, 甘草12 g。每日1剂, 水煎服用。两组均行8周治疗后统计疗效。
1.3 统计项目:
(1) 统计疗效。以疼痛消失为痊愈;疼痛基本缓解, 时有发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为显效;以疼痛有缓解, 但依旧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为有效;以疼痛无缓解为无效。并以痊愈和显效总人数计算总有效率。 (2) 统计VAS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 分数越高, 提示疼痛越显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8周时统计。 (3) 统计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按 (x-±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多时点VAS疼痛评分对比:
疗后1周, 观察组VAS评分 (4.1±1.4) 分, 对照组 (5.2±1.2) 分,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42;P<0.01) ;疗后2周[ (3.1±1.0) 分vs (4.5±1.2) 分, t=-4.570;P<0.001]、疗后4周[ (1.4±0.6) 分vs (3.1±0.7) 分, t=-9.402;P<0.001]、疗后8周[ (0.4±0.2) 分vs (2.1±0.8) 分, t=-10.512;P<0.001]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汇总为折线图, 反应VA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 见图1。
2.3 不良反应统计: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但均有部分一过性反应。观察组出现2例恶心、3例嗜睡, 不良反应发生率19.2%;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3例恶心、2例嗜睡, 不良反应发生率23.1%, 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卡方值0.115, P>0.05) 。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较高, 超过50%患者疱疹痊愈后会产生该症状, 其一般为良性症状, 不经特殊医疗干预即可痊愈, 但亦有部分患者免疫力低下, 可能致疼痛顽固化, 影响其生活质量。
既往研究证实免疫力下降、炎性反应, 导致中枢敏感化在该疾病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因此建议以抗炎、减少炎性渗出为主要治疗方案[3]。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其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 外敷于痛处即可渗透至患处, 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抑制毒性物质的释放, 达到缓解炎性反应的目的。本例中对照组行该药物治疗, 总有效率已能达到57.7%, 疗后8周, VAS评分亦能下降至 (2.1±0.8) 分, 但显然该数据并不理想, 尚待提高。
有研究指出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显著提升单纯西药的疗效, 如徐丽华等人提出“从心胆论治”的方案, 临床应用显示出极佳的疗效[4];王晓丽等人则对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中药内服及叩刺拔罐法, 总有效率高达95.0%[5]。在汲取既往资料经验的前提下, 我们进一步结合本院医疗条件, 提出了内服益气活血汤的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 疗效亦较为显著, 不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各时间点统计患者VAS疼痛评分, 得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本药方能够抓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中医认为此疾病是由人体正气虚弱, 难以祛除外邪所致, 为典型气虚血瘀证,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因此强调归元补气[6]。本例选用方剂重用黄芪、当归, 均为活血、祛瘀之效;而川穹、红花则兼具止痛、通络之疗效, 其他各药材亦能有效补充上述药材的不足, 最终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总之, 本研究能够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海军.益气活血方配合氯胺酮椎管内阻滞治疗56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6) :320-322.
[2]陈星玲, 宋世兰, 杨建平, 等.心理疗法在神经阻滞治疗在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疗效分析[J].激光杂志, 2013, 34 (4) :127-127, 129.
[3]淮丁华, 黑春潮, 杜志超, 等.活络方内服联合丁香膏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24) :287-291.
[4]徐丽华, 符文彬“.从心胆论治”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4) :4064-4065.
[5]王晓丽, 张跃营, 邱曙光, 等.通络止痛方联合叩刺拔罐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 (7) :212-215.
后遗神经痛 篇6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脉冲射频,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并发症中较常出现后遗神经痛, 其通常发生在高龄及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中, 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疼痛, 持续时间达数月或数年, 临床治疗难度极大,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1]。我院对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 发病部位在头颈者26例, 腰背胸腹者44例, 四肢者10例。研究组男22例, 女18例;年龄46岁~75岁, 平均年龄 (62.3±0.3) 岁;病程1年~12年, 平均 (6.9±1.3) 年。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42岁~82岁, 平均年龄 (61.3±1.2) 岁;病程3年~8年, 平均 (6.3±0.5)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取标准
(1) 有疱疹史且结痂脱落, 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 (2) 符合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标准; (3) 患者病程超过3个月[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第1天口服由海南赛立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加巴喷丁 (国药准字H20080223) 250 mg/次, 1 d 1次, 第2天2次, 第3天3次, 之后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间隔3 d~4 d增加250 mg剂量, 每天的最大剂量不超过2 200 mg, 服用过程中观察患者疼痛度缓解最为明显的某一剂量, 并以此为持续剂量。同时给予患者每天1次注射由西安秦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维生素B12 (国药准字H61020378) 、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左亚叶酸钙 (国药准字H20100155) , 0.5 mg/次, 14 d为1个疗程。研究组患者通过脉冲射频结合神经阻滞治疗, 根据患者疼痛的不同部位选择相应神经阻滞点, 神经阻滞药物:由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利多卡因 (国药准字H20057825) 5 m L, 维生素B120.5 mg, 由赤峰蒙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醋酸泼尼松龙 (国药准字H5020023) 30 mg, 2次/周, 服用1个疗程 (5次) 。脉冲射频:定位患者的神经阻滞点后行局麻, 将射频套针及射频电极置入患者皮下, 开启1.0 V电压进行电刺激, 患者感觉异常时, 降低电压为0.8 V, 针尖缓慢靠近神经, 当电压为0.5~0.7 V且患者仍感觉异常, 说明针尖到位。脉冲射频频率为3 Hz, 脉宽为20 ms, 电压在45 V左右, 温度维持在40℃左右, 持续时间4 min。
1.4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3]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分:得分小于2分为优;得分在3~4分为良;得分在5~7分为可;得分在8~1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优良率、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2, 24周后的随访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2周及24周后的随访得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在疱疹皮肤损伤痊愈1个月~2个月后, 在原病变部位出现的强烈的持续性疼痛, 为疱疹中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 顽固且治疗困难, 其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传统治疗方法多是口服镇痛、解痉挛或维生素类药物, 其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
随着科学的发展, 在治疗肩周炎、颈椎病等慢性疼痛性疾病时得到启发, 通过将阻滞疗法与理疗方式联合应用于急性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 取得了较显著的临床效果[4]。脉冲射频的治疗机制是由射频套针的针尖向病变部位神经组织内发出脉冲式间断电流, 在神经阻滞部位附近形成了较高的电压;且脉冲射频的温度小于42℃, 保证了运动神经功能不被破坏, 同时不会致使蛋白凝固, 满足了现代医学提倡的在不伤害神经组织的前提下, 经调节神经相应功能达到治疗患者疼痛的目的。相关文献研究报道[5],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急性疱疹后遗神经痛, 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经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后, 其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60.0%;优良率为80.0%, 对照组为27.5%, 明显研究组的效果更佳, 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 可能是射频治疗促进对药物的吸收, 缓解患者炎症及局部的循环功能, 从而达到了减轻疼痛的目的。神经阻滞药物利多卡因半衰期 (T1/2) 为90 min~120 min, 起效时间为5 min, 其进入患者体内后起效快、穿透性强、扩散范围广、安全性高、对血管无明显的扩张作用[6]。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的效果。两种药物经注射直接对患者病变的神经根部产生阻滞效果, 从而起到止痛作用。
本文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60.0%, 充分证明了脉冲射频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显著临床疗效, 脉冲射频对神经信号传导无影响, 治疗中无创, 镇痛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兆华, 赵东, 张繁荣, 等.脉冲射频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7) :76-78.
[2]犹云德, 付德佳, 余红亚, 等.脉冲射频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3) :477.
[3]杜艳华, 赵作红, 张丽娜, 等.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医学下旬刊, 2013, 10 (10) :52-54.
[4]张广建, 李仁淑, 金文哲, 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瘙痒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3) :71-72.
[5]何明伟, 倪家骧.脉冲射频治疗慢性疼痛进展[J].颈腰痛杂志, 2007, 28 (6) :519-521.
后遗神经痛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源于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广安门医院疼痛门诊确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共60例,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治疗组30例, 男性23例, 女性7例, 平均年龄 (67.30±9.38) 岁, 对照组30例, 女性15例, 男性15例, 平均年龄 (70.50±9.56) 岁。
1.2 纳入标准
(1) 带状疱疹持续顽固性疼痛超过1个月者; (2) 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5至8分; (3) 躯干部带状疱疹; (4) 年龄50~85岁; (5) 依照美国麻醉师协会制定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分级标准, 患者情况处于Ⅰ~Ⅱ级; (6) 一周内未服用或外用止痛药物者; (7) 自愿作为受试者, 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能接受治疗, 一般能保证完成疗程者。
1.3 排除标准
(1) 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 (2) 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者。
1.4 随机分组
采用密封信封法进行随机分组, 随机数字表采用SAS统计软件生成。顺序号标于信封外, 由第三方将分组号置于信封内并密封。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电针: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 取皮损相应部位单侧相邻的两个夹脊穴, 常规消毒后以1.5寸毫针斜刺, 针刺深度1~1.2寸。提插捻转得气后, 两穴针柄接韩氏电针治疗仪, 选择连续波型, 2/100 Hz交替频率, 输出强度0.5 m A起始, 以肌肉颤动, 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次治疗15分钟, 2次/周, 共治疗8次。穴位注射:起针后在同夹脊穴注射已备好的合剂, 每穴2.5 ml (药物组成比例:腺苷钴胺1.5 mg+2%利多卡因5 mg+罗哌卡因3.75 mg+生理盐水5 ml, 共10 ml) 。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 取穴及注射用药同治疗组。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评分
采用国际通用单维度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4], 评定患者治疗前和第8次治疗后疼痛强度。测试前, 先对患者作详细的解释工作, 让患者理解视觉模拟评分法的概念以及此法测痛与实际痛的关系, 0为无痛, 1~3轻度痛, 4~6中度痛, 7~9重度痛, 10为剧痛。然后让患者在标有0~10 cm的视觉模拟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部位, 并记录评分。采用多维度Mc Gill疼痛量表[5]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总分, Mc Gill疼痛量表具有多方向性, 量表涵盖了疼痛的强度和感觉、感情、行为成分等因素。
1.6.2 持续镇痛时间
使用VAS记录患者各次治疗后即刻疼痛分数, 采用VAS加权值评估镇痛程度, VAS加权值= (治疗前VAS-治疗后VAS) /治疗前VAS×100%, VAS加权值>25%即为疼痛缓解, 嘱咐患者记录疼痛缓解的持续镇痛时间, VAS加权值<25%的, 持续镇痛时间记为0。
1.6.3 焦虑、抑郁状况
采用国际通用抑郁症自评量表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6], 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7]于治疗前和第8次治疗后由患者自行填写, 记录治疗前后患者CES-D评分及SAS评分, 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况。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采用单样本K-S检验对VAS评分, 镇痛持续时间、Mc Gill疼痛评分、CES-D评分、SAS评分进行数据正态分布性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秩和检验。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评价
治疗组VAS, Mc Gill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0.00, t=-13.92) , (P=0.00, t=-21.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VAS, Mc Gill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0.00, t=-11.29) , (P=0.00, t=-12.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为 (1.58±0.58) 分,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为 (1.76±0.44) 分, 经t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 t=-1.30) 。治疗组Mc Gill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为 (14.12±6.38) 分,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为 (14.34±6.43) 分, 经t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9, t=-0.133) 。
2.2 镇痛持续时间比较
比较各次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持续镇痛时间。经t检验, 其中第5、6、7、8次均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持续镇痛时间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2) 。其余各次均P>0.05, 无统计学差异。
2.3 CES-D评分、SAS评分比较
治疗组CES-D评分, SAS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0.000、t=-8.254) , (P=0.000、t=-9.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ES-D评分, SAS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0.000、t=-7.863) , (P=0.000、t=-8.703)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组SAS评分, 治疗前后差值为 (13.04±8.05) , 对照组SAS评分, 治疗前后差值为 (15.00±8.25) , 经t检验,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 t=-0.882) 。治疗组CES-D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为 (9.58±6.21) , 对照组CES-D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为 (11.92±7.38) , 经t检验,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11, t=-1.267) 。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作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是受累的神经节的炎症甚至坏死导致[8], 有研究显示[9]5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约62%发生后遗神经痛, 其中20%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 因此如何持续镇痛疗效是PNH的研究难点。
经络理论中的夹脊穴位于督脉与太阳膀胱经之间, 与脏腑之气相通, 具有生化阳气, 疏通经络的作用。现代神经解剖学证实夹脊穴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着神经末梢、脊神经后支和附近的椎旁交感神经干, 可以主治相应神经节段分布区域之疾患[10,11]。同时在夹脊穴穴位注射的基础上加上电针疗法, 通过电流波的不断刺激, 可在脊髓水平直接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12], 增加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13], 促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阿片肽等神经肽类和5-羟色胺等经典神经递质, 诱导镇痛效应[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持续镇痛效果疗效上优于对照组, 对于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尚未发现显著差异, 提示电针联用夹脊穴穴位注射对于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作用时间上有比较优势。
后遗神经痛 篇8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分析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 是一种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症, 相当于中医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目前临床认为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即为PHN[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各种治疗方法均不理想, 本文就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及减少其发生的干预因素进行回顾性探讨及分析, 以预防及减少PHN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为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住院患者95例, 其中带状疱疹60例 ( 均为出院后随访1个月未发生后遗神经痛者) , 后遗神经痛35例。男性44例, 女性51例, 年龄最小25岁, 最大87岁, 平均年龄 ( 61. 14±12. 69) 岁。将所有病例按照有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分为PHN组和非PHN组。
1. 2 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的诊断依据赵辨[2]《临床皮肤病学》的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参考袁欣等的《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3], 课题组确定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 3 纳入标准
(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 2) 年龄为18岁以上。
1. 4 排除标准
( 1)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 2) 严重免疫缺陷患者, 如器官移植或艾滋病患者, 或近3个月内服用免疫抑制剂者; ( 3) 仅出现疼痛而无皮疹者或仅出现皮疹而无疼痛者。
1. 5 研究方法
将2012年至2013年东方医院皮肤科95例诊断为带状疱疹及PHN的住院病例分为两组, 所有患者中, PHN患者及初期诊断为带状疱疹后来发展为PHN的为PHN组, 其余未出现PHN的带状疱疹患者归入非PHN组, 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 性别、年龄) 、发病前情况 ( 诱发因素、有无前驱痛、合并病、是否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发病情况 ( 发病部位、皮损面积、皮损形态分型、急性期疼痛程度) 以及发病后治疗情况 ( 开始治疗时间、早期治疗方法) 。将患者的相关观察项目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这些因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1. 6 观察项目标准及方法
皮疹分型[2]: ( 1) 经典型: 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并见; ( 2) 顿挫型: 仅出现红斑、丘疹, 不发生典型水疱; ( 3) 大疱型: 形成大疱; ( 4) 出血型: 疱内容物为血性; ( 5) 坏疽型: 皮损坏死, 愈后留有疤痕。
疼痛程度采用VAS视觉量表法, 0分代表无痛, 10分代表剧痛, 并粗略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 0 ~ 4分为轻度疼痛, 5 ~ 6分为中度疼痛, 7 ~ 10分为重度疼痛。
治疗方法: 分为三组, ( 1) 常规治疗组: 阿昔洛韦针剂0. 25 g静脉点滴, 2次/日, 腺苷钴胺针剂1. 5 mg肌注, 1次 / 日, 维生素B110 mg口服, 3次 / 日, 局部采用He-Ne激光治疗; ( 2) 常规治疗 + 激素组: 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甲泼尼龙片; ( 3) 常规治疗 + 激素 + 中药组: 第 ( 2 ) 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口服。带状疱疹早期多为肝胆湿热证, 治疗主要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带状疱疹后期多为气滞血瘀证, 治疗主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1. 7 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连续资料组间差异性检验: t检验用于两组间比较, 配对t检验用于与入组时基础值的比较; 若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分类资料组间差异性检验: 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 若有理论频数小于5, 则采用校正χ2检验, 若有理论频数小于1, 则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HN患者各种因素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性别、发病部位、诱发因素、有无前驱痛、皮疹分型及治疗方法为无序分类资料, 采用χ2检验; 合并病因理论频数小于5, 采用校正χ2检验, 若有理论频数小于1, 则采用Fisher确切检验; 因年龄、皮损面积、急性期疼痛程度及开始治疗时间采用的是有序分类, 有序分类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PHN的各因素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 性别对 PHN 产生的影响
患者中男性44例, 女性51例, PHN患者中女性占57. 14% , 略高于非PHN的女性占 比 ( 51. 67% ) , 但经χ2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267, P = 0. 382, P > 0. 05) 。见表1。
2. 2 年龄对 PHN 产生的影响
患者中年龄最小25岁, 最大87岁, 平均年龄 ( 61. 14±12. 69) 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 > 0. 05, 无统计学差异。因为各年龄段采用的是有序分类, 有序分类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各年龄组之间的PHN发生率差异显著, PHN常见于中老年人, 60岁以上者尤为多见, 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 Z = - 2. 442, P = 0. 015 < 0. 05 ) 。见表2。
2. 3 发病部位对 PHN 产生的影响
将发病部位分为头面、颈、胁肋、腰腹、四肢五个层区, 比较不同发病部位之间的PHN发生情况, PHN与非PHN发病部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χ2= 2. 452, P = 0. 653 > 0. 05) 。见表3。
2. 4 诱发因素对 PHN 产生的影响
各类可能引起PHN的诱发因素相比较差异不显著 ( χ2= 0. 836, P = 0. 934 > 0. 05) 。见表4。
2. 5合并病对 PHN 产生的影响
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与PHN的发生有关, 而其他系统性疾病与PHN发生无关 ( 不除外与病例数偏少有关) 。理论频数小于5, 则采用校正χ2检验, 若有理论频数小于1, 则采用Fisher确切检验。两组合并症属于无序排列, 采用方差分析, χ2= 6. 035 , P = 0. 736。两组在合并症分布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病种分布来看, 合并病种中高血压、冠心病者居多。见表5。
2. 6 前驱痛对 PHN 产生的影响
有无前驱痛 ( 即带状疱疹发疹前局部先已出现神经痛) 对PHN发生率有显著影响, 有前驱痛者PHN的发生率高于无前驱痛者 ( χ2= 5. 847, P = 0. 013 < 0. 05) 。见表6。
2. 7 皮疹分型对 PHN 产生的影响
各皮疹类型组之间的PHN发生率差异显著, 皮损越重, 发生PHN的几率越高 ( χ2= 13. 377, P = 0. 010 < 0. 05) 。见表7。
2. 8 皮损面积对 PHN 产生的影响
皮损面积越大, PHN的发病率越高, 差异显著 ( Z = - 2. 203, P = 0. 028 < 0. 05) 。见表8。
2. 9 急性期疼痛程度对 PHN 产生的影响
急性期疼痛程度越重, 发生PHN的可能性越大, 各组间差异显著 ( Z = - 3. 046, P = 0. 002 < 0. 05) 。见表9。
2. 10 开始治疗时间对 PHN 产生的影响
开始治疗时间越晚, PHN的发生率越高, 各组间差异显著 ( Z = - 3. 050, P = 0. 002 < 0. 05) 。见表10。
2. 11治疗方法对 PHN 产生的影响
各组的PHN发生率相比较, 差异显著 ( χ2= 9. 535, P = 0. 009 < 0. 05 ) , 常规疗法 + 激素 + 中药组明显优于常规疗法组和常规疗法 + 激素组 ( P均 < 0. 05) , 常规疗法组和常规疗法 + 激素组差异不显著。此处属于无序分类资料, 因此采用χ2检验, 若有理论频 数小于5, 则采用校 正χ2检验。见表11。
2. 12 PHN 危险因素的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检验得出的各项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显示在排除多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后, 恶性肿瘤、急性期疼痛程度、开始治疗时间、糖尿病和前驱痛5个因素是PHN发生的危险因素, 按照偏回归系数的大小依次为: 肿瘤、急性期疼痛程度、开始治疗时间、糖尿病、前驱痛。见表12。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也是最难治的后遗症,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本文通过对95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进一步归纳影响PHN发生的因素及其干预因素, 为预防PHN提供理论依据。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 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 相对更加容易使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的病毒再活动, 并迅速生长繁殖, 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 产生神经痛, 同时由于老年人组织功能退化, 修复神经损伤的功能降低, 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 因此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及管腔狭窄造成微循环功能障碍, 使神经细胞缺血、缺氧, 因此糖尿病 患者的神 经元可能 已有基础 损伤[4]; 由于糖尿病代谢紊乱使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引起神经细胞水肿及变性坏死[5]; 一旦因带状疱疹发生神经损伤,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血管结构已经发生异常改变和功能障碍, 因此周围神经造成损伤、脱髓鞘及纤维化程度更重且不易恢复, 这就导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PHN。而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免疫下降和抑制, 是带状疱疹的易患因素, 而免疫力低下对机体感染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的抵制和清除能力下降, 这就使得机体在感染病毒后恢复时间延长, 损伤程度加重, 这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的PHN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前驱痛反映受累神经节内病毒早期复制而造成的更显著的神经节损害[6], 而皮损的严重性和更剧烈的疼痛反映病毒复制对外周神经纤维的损伤[7]。也就是说在前驱痛发生时神经节的损害已经发生, 而往往仅发生前驱痛而无皮疹时, 患者已辗转数个科室而不能确诊, 即使排除了各科疾患, 最终高度怀疑为带状疱疹时, 也多只做随诊处理, 这期间延误了病情, 延迟了初治时间, 这时的神经损伤已经逐渐加重, 因此发生PHN的几率就会高于那些一出现皮疹就来救治的患者。因此若能在前驱痛发生时就积极采取干预手段,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PHN的发生率, 但是在未出现皮疹仅有疼痛的情况下诊断为带状疱疹确实在临床上是有一定困难的。
带状疱疹急性期皮损的严重程度与PHN的发生有关, 带状疱疹的发病是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 使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神经元中的病毒再活动, 生长繁殖, 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 产生神经痛, 同时, 再活动的病毒可沿着周围神经纤维而移动到皮肤, 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2], 所以笔者认为皮损类型越严重、面积越大提示侵犯皮肤的病毒复制越活跃, 同时侵犯神经节的病毒生长繁殖也越活跃, 局部受损及炎症越严重, 使得受损神经恢复较慢, 疼痛时间延长, 从而更加容易形成PHN。
有实验证实, 患者高滴度的抗体与疼痛程度和疼痛持续时间直接相关[8]。因此急性期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 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活跃, 神经损害较重, 恢复时间较长, 因此PHN的发生率增大。
发病初期, 皮疹不断出现, 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此时及早的开始治疗, 可以很大程度的抑制病毒的生长繁殖, 降低神经炎症及水肿的损伤, 从而有利于皮肤及神经损伤的修复, 减少PHN的形成。而治疗带状疱疹早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预防PHN的发生效果显著。带状疱疹疼痛及PHN的发生与脊髓后根神经纤维受损有关, 与患者血中的抗HZV抗体有密切关系, 皮质类固醇能减少或避免PHN的发生机制是它可抑制HZV抗体的产生, 减轻神经组织的炎症损伤[9]。皮质类固醇激素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 早期使用可以减轻炎症, 阻止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 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的神经痛[10]。因此, 治疗初期合理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受累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 减轻神经节炎症, 对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胶原的合成、抑制炎症后纤维化有明显的作用, 可有效地缓解疼痛并防止PHN的发生。
带状疱疹早期以肝胆湿热证多见, 皮疹色红, 患者常有口干、口苦, 烦躁易怒, 大便干燥, 舌红, 苔黄腻, 脉弦之见症, 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清利肝胆实火, 配合元胡、川楝子、白芍等药理气止痛。后期皮疹颜色暗红, 水疱干瘪结痂, 辨证属余毒未清, 瘀血阻络, 采用解毒通络方 ( 柴胡、白芍、当归、川芎、白术、茯苓、徐长卿、丹参、全蝎、蜈蚣、生草、白花蛇舌草、泽兰、泽泻) 。柴胡、白芍疏肝理气止痛, 当归、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白术、茯苓、泽兰、泽泻健脾利湿, 徐长卿、全虫、蜈蚣祛风通络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生甘草调和诸药。本方补泻并用, 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以清热解毒之品清泻稽留之毒, 活血通络之品疏通经脉,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 痛则不通”, 以健脾利湿之品扶正祛邪并重, 虚实兼顾而无攻补之过。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汤剂配合常规疗法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组对预防PHN的发生效果明显优于另外两组, 且对带状疱疹急性期及恢复期诸症缓解作用明显,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Kost RG, Straus SE.Postherpetie neuralgia-pathogene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New Engl Med, 1996, 33 (5) :32-3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303.
[3]袁欣, 张克进, 马飒飒, 等.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2) :122-123.
[4]Hwan Herr.Prognostic Faetors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J].Korean Med Sci, 2002, 1 (7) :655-656.
[5]Srivastava S.K, Ramana K.V, Bhatnagar A.Role of aldose reduces and oxidative damage in diabetes and the consequent potential for therapeutic options[J].Endocr Rew, 2005, 2 (6) :38-39.
[6]Watson C.P.N, Deek J.H, Morshead C, etal.Post-herpetic neuralgia:further post-mortem studies of cases with and without pain[J].Pain, 1991, 4 (4) :105-107.
[7]Oaklander A.L.The density of remaining nerve endings in human skin with and without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fter shingles[J].Pain, 2001, 9 (2) :139.
[8]郑捷, 仓尧卿, 李卫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与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关系[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0, 28 (1) :22-24.
[9]孔宇虹, 张丰川.得宝松局部封闭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 5 (20) :2196-2197.
后遗神经痛 篇9
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山东 海阳 265100
【摘 要】:目的:观察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患者采用升麻葛根汤加味内服,6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结果:26例患者均痊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疗程短,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升麻葛根汤加味、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03-02
Treatment of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by ShengMaGeGen Tang: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26 Cases
Dong De-cui,RenMin hospital in HaiY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hengMaGeGen Tang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Methods:26 cases of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were treated by ShengMaGeGen Tang, 6 days constituted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was continued for 3 courses. Results:26 cases were all cu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100%. Conclusion:ShengMaGeGen Tang possesses a grea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s short. It'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Key words:The zona; The sequela neurodynia; ShengMaGeGen Tang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在带状疱疹消退后,患部长时间遗留的疼痛,多见于老年患者和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该病多侵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分布区、颈丛神经等。疼痛大多呈灼痛、刺痛、胀痛等。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更久。近年来,笔者运用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患者经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疱疹消退,但患部遗留顽固性神经痛。
1.2 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均系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3~50岁8例,51~60岁12例,61~75岁6例。
2 治疗方法
2.1 以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处方:升麻10g,葛根20g,白芍30g,甘草10g,紫草30g。气虚重的酌加黄芪30g,阴虚重者酌加生地30g,血虚重者加当归10g、鸡血藤30g,口苦者加龙胆草10g、柴胡10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6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疗程。
3 治疗结果:26例均痊愈(患部瘙痒及后遗神经痛完全消失),其中1疗程内痊愈者3例(11.5%),2疗程内痊愈者16例
(61.5%),3疗程痊愈者7例(26.9%)。
4 病案举例
刘某,女,60岁,2003年7月15日初诊,3个月前右侧胁肋部皮肤出现许多疱疹,小水疱沿皮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局部灼热刺痛,经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西药治疗后,7天疱疹消退,但患部仍灼热刺痛,其间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诊见:患者痛苦面容,右胁肋有排列成带状的色素脱失斑,拒触摸,舌红,口干,脉弦数。证属:余毒未尽,气阴不足,气血瘀滞。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解肌,通络止痛。处方:升麻10g,葛根20g,白芍30g,甘草10g,紫草30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用。药进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后,随访诸症尽消。
5 讨论
带状疱疹的病因是热、湿、毒三种病邪所造成的,经过适当治疗后,疱疹消退,但热毒未清,湿热未尽而滞留肌肤,则遗痛不止。其次,患者多为老年,脏腑之气已衰,带状疱疹属热病,热毒最易损伤阴血,长期热郁,阴津渐耗,导致阴虚血少,肌肤失养,造成“不荣则痛”。此外,老年患者或长期慢性病患者,脏腑气衰,肝的疏泄功能亦减,本病素体肝火旺盛,复感湿热毒邪,阻滞肝经,蕴结肌肤,虽经治疗,肝经湿热已除,所引起的肝气郁结,更易导致血瘀,造成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于热毒郁火未净,气阴不足,肝郁气滞三种原因所造成的局部气血凝滞,痹阻经络,以致经络挛急而引起的“不通则痛”和局部肌肤失养所致的“不荣则痛”。
本方中的升麻具有解肌透疹而清解热毒的作用,葛根具有解肌透疹、解热生津的作用,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作用。三药配伍,不但增强辛凉解肌之力,而且加强解毒之力。白芍具补血和血、柔肝止痛、清解血络热毒之功,甘草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且白芍、甘草配伍增强缓急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以开启腠理、发散郁热、活血化瘀、凉血解毒、通络止痛为主,急则治其标,毒解络通,疼痛自止;养阴益气为辅,兼顾其本,阴复气增,脏腑功能恢复,疾病自愈。此乃虚实同治,标本兼顾之法,故能取效速捷。笔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效、安全、经济。值得推广应用。
后遗神经痛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2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门诊就诊患者, 均符合PHN诊断标准。男55例, 女57例;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58岁;皮损愈合后后遗神经痛病程1.2个月~2.3年, 平均病程2.1个月;疼痛部位:头面部11例, 上肢16例, 胸背部33 例, 腰腹部46 例, 骶盆部6 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针刺样疼痛、跳痛或灼痛。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以及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疼痛均为单侧沿某一神经分布, 并且在1个月内未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全部患者均无心肝肾、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患,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除外。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维生素B1 100mg, 肌肉注射, 1次/d;维生素B12 0.5mg, 肌肉注射, 1次/d;多虑平25mg,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祛痛汤 (方剂组成:桃仁、红花、郁金、当归、赤芍、川芎、延胡索、大青叶、板蓝根各10mg) 每日1剂, 水煎内服。同时全蝎1g、蜈蚣0.5条共研末, 温开水冲服, 2次/d。10d为1个疗程, 两组均连续治疗1~3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忌食肥甘厚味和鱼腥海味之物, 饮食清淡, 多食蔬菜和水果。
1.2.2 疗效评价标准:
自拟标准如下。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好转;无效:疼痛如前。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痊愈30例, 显效22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患者痊愈10例, 显效20例, 无效26例, 总有效率53.6% 。 经χ2检验, χ2=22.04, P<0.01,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及ECG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一般认为本病与病毒侵犯脊髓神经后根的神经节, 引起神经组织内炎性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神经纤维粘连及瘢痕形成等有关[2]。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消炎镇痛药、神经营养药、麻醉药、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但疗程长, 疗效欠佳, 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认为[3]PHN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弱或湿热蕴蒸, 壅阻肌肤, 经络失疏, 致使气滞血淤, 故常遗留疼痛不休。治则为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清解余毒。本组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化淤止痛;川芎、郁金、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全蝎、蜈蚣祛风止痉、通络止痛。现代研究证实:桃仁水煎剂及提取物有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作用;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痛、镇静作用以及免疫抑制作用, 红花中的红花醇提物和水提物有抗炎作用;赤芍所含的芍药苷有镇静、抗炎止痛作用;川芎所含的川芎嗪可改善微循环, 川芎水煎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郁金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延胡索所含的延胡索乙素有显著的镇痛、催眠、镇静与安定作用;大青叶和板蓝根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 板蓝根可增强免疫功能;全蝎、蜈蚣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西药中的多虑平系三环类抗抑郁药, 有镇静、催眠作用, 对PHN有良效;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作用;观察中笔者发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PHN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且不良反应少。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 明显提高了疗效, 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学俊.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 (M) .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2-4.
[2]张春梅.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9, 38 (1)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