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通用3篇)
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 篇1
恩格斯说:“人类的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创新思维是针对常规思维而言的。它包含在一切与创造社会价值有关的活动中。而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 不能循规蹈矩的工作, 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的抓住思维最灵光的那一刻, 抓住事件中闪光却又区别于常态的新价值。
创新思维, 是人们思维的最高形式。所谓思维, 实际上就是思考, 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新闻采访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思维, 是在创造活动过程中,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新价值、新含义, 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新闻采访中新闻工作者要在自己夯实工作的基础上, 跳出俗套之圈, 有独立见解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提示我们的受众, 让受众有所获。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 对于提高采访质量、确保采访成功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1、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眼光更加敏锐, 在日常生活中, 捕捉到感想不到的很有指导意义的新闻。
有些事情, 用一般的眼光、用常人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和思考, 发现不了新闻, 并且以为很平常;但是敏感的记者运用创新思维一下就抓住了大新闻、好新闻。
2、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牢牢把握“新”字, 突出“新”意, 不追风逐流、不人云亦云, 更多地采写出一些独家新闻。
新闻贵在新。现在, 新闻采访中有一种不好的风气, 就是搞“一窝蜂”采访。你采访什么, 我就跟着采访谁;你报道谁, 我也报道谁, 形成了一股喜欢大搞炒作的不良风气, 使不少报纸内容趋同化, 大同小异, 毫无新意。对此, 读者意见颇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比较复杂, 但一些记者缺少创新思维的素养和习惯, 缺乏独创性, 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记者在采访中, 能够牢记一个“新”字, 多从独创性方面去考虑, 不贪图便宜, 愿意吃苦, 喜欢抓独家新闻, 就能够很好地克服这种不足。比如, 一些报纸上文化新闻的许多版面部是所谓“追星”的, 甚至详细报道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个人隐私, 记者为什么不可以另辟蹊径, 深入农村、基层, 多去采写一些广大农民和社区的基层文化的新闻呢?这样深入下去的采访, 就会有新意, 就是运用了创新思维, 而不是雷同思维。
3、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主动, 运用灵活多
样的采访方法, 提高采访质量, 增强采访效果, 获取到大量丰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新闻采访, 是一个情况相当复杂、环境千变万化的艰苦劳动过程, 采访对象也各种各样, 其接受采访的心理和态度也大不相同。要想采访到丰富的、新鲜的、生动活泼的新闻材料, 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就需要记者善于运用创新思维, 视不同情况, 灵活机动地使用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
新闻采访的提问, 也不能只使用通常的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而要根据采访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 或选择迂回、激将等新的方法。这样, 才能更有效的挖掘新闻素材, 使自己的报道有血有肉有灵魂。
4、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视野更加宽阔, 选题范围更加广
泛, 朋友更加众多, 新闻来源永不枯竭, 从而永葆青春活力, 在新闻战线上愈战愈强, 新成果辈出。就以记者联系的新闻源来讲, 记者在采访中要能得心应手、信息灵通, 就必须有广泛而实用的新闻源, 换句话说, 有一大批向你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对于新闻源, 记者不应当只满足于已有的联系对象, 而应当注意随时用新的思维方法去开辟新的新闻源。正如一位名记者所说:“新闻记者必须广交朋友、多交朋友、交新朋友。”只有朋友多了, 新朋友不断, 你才能新闻线索滚滚而来, 并且永远有新意。因此,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也要讲究“不忘老朋友, 多交新朋友”。这种新的思维方法, 对于扩大新闻来源、保持新闻敏感、增加新闻报道数量和质量, 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 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工作的特性, 决定了记者必须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变化的今天, 更需要记者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评价、比较, 从而抓住新动向、发现新问题, 写出具有新鲜价值和深刻含义的好新闻, 推动和鼓舞人民前进。
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之中不断形成和培养的。学习对于创新非常重要。如果不学习, 不了解政策和时局, 采访中根本无法创新。最重要的学习, 就是学习党的方方针政策, 它是记者正确展开采访活动的灯塔, 也是记者创新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只有熟悉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才能够准确地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 也才能从中选取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去进行报道。创新, 也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记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复实践的过程中, 才能增长聪明才智, 增强新闻敏感, 也才能在采访中更加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 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是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 是思想认识上的升华。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 是建立在我们党一贯的新闻采访工作传统的基础上的。因此, 不能背离这种优良的传统, 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发扬光大, 把新时期的采访工作做得更好。例如, 我们党的新闻工作所一贯倡导的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那是今天所仍然需要坚持的。我们所要创新的, 是突破那些不适应新时期社会情况的陈规陋习, 是突破那些阻碍社会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 是以当前新闻工作的特点创造出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所以, 创新与继承二者是不矛盾的, 也是不可分割的。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辛苦的, 有时候是脚踏危险的, 但是贵在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繁琐的, 有时候是绞尽脑汁的, 但贵在创新。新闻工作者只有让自己的报道与创新思维联姻, 这样才能有更佳的报道。
参考文献
[1]尚伟、郭鸿鹏:《论新闻报道的创新思维》, 《现代视听》, 2009 (S1) 。
[2]邱沛篁:《新闻采访与创新思维》,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4) 。
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 篇2
将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生活的难点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潜心于一线,广泛涉猎,多向探询,缜密思考,提炼研究,是写出既体现民心民意,又符合时代精神特质的新闻佳作的必由之路。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记者运用探询性思维而创造的硕果。例如,《从邮局看变化》、《“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精神文化建设备忘录》、《金牌不是名牌》、《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吉林省向“走读官
”亮黄牌》、《安徽省农业税费改革系列报道》、《关注食品安全》、《邱妻未能见到最后一面———专家建议增加临终告别权》等新闻,都是抓住社会转型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关注改革进程,留意民生疾苦,抨击歪风谬误,弘扬真理正义,倡导人文关怀和精神文明。它们提出的问题是有典型意义的,因而成为社会的镜子,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思维 篇3
一、如何基于采访点引入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基于某一内容进行没有限制但却能将思维诉求最终切入内容核心和关键的创新思想。发散性思维既是围绕某一问题, 通过对各种知识、观念以及事实的重组设想, 也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方法选择。但不管如何, 发散性思维都需要思考者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阅历见识以及灵活的思考维度。对新闻采访者而言, 如何基于采访对象建立起有关采访问题的多维度着眼点是考验新闻采访人员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
2006年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农民日报记者在向总理提问时就表现了良好的发散性思维特点, 其问题的深度、广度以及形成的采访维度让采访提问具有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新闻价值。“今年两会期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受到代表和委员关注。从我国社会发展来看,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和我国十分重视的问题, 农业税取消, 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到3397亿都旨在三农问题的深化解决。请问总理, 现在为何还要专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与中央过去的农村政策有什么关系?”[1]采访问题非常到位。表现有三, 一是记者所提问题首先着眼于两会热点问题;其二是记者并没有单纯追求热点话题, 而是将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与中央一贯政策联系起来发问;其三记者提问并没有单纯着眼于宏观层面, 而是以微观的“农业税”以及“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397亿”等具化的“题点”和量化的“数据”多角度引导。这名记者之所以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 必然是其具备对“三农”政策较深入的认知和分析, 尽而发散和上升。
发散思维具有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三个特征。变通是关键, 可以让新闻采访人员临危不乱, 思维敏捷、化难为易、巧借情境, 变难题为契机, 因时因地因势而灵活处理问题, 充分发挥新闻采访的独创意识和主体意识。流畅性则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的知识面, 只有心中有物才能口中出彩。独特点则是新闻采访人员创新角度的结果体现, 善于发现问题中的独特角度, 引发独特的思考是新闻采访人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在新闻采访中引入辩证思维
新闻事件之所以是新闻一是因为其非普遍性和热点性, 更是因为其具有多面性, 偶发的新闻事件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多面性的因素以及多种可能性。新闻采访要从全面性和立体层面进行深挖, 考虑的角度要全面, 思考的层面要多样, 新闻内在的矛盾性、各种要素间的联系性, 事件因素的发展可能性都需要通过辩证性思维去探索其背后的真实。这就是新闻采访中矛盾与对立统一性的表现。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 辩证思维应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思维形式。例如, 一些媒体以“安徽省原卫生厅女副厅长以色谋权内幕曝光”报出新闻。“以色谋权”是该条新闻报道中诱发受众关注的“亮点”, 但这恰恰反映了该新闻报道记者思维的偏颇与片面[2]。“以色谋权”片面强调女性的主动性, 而以辩证思维思考, 岂不是对“以色谋权”的谋求者做了宽容和淡化处理, 放过了有权有势的男人, 这种握有权利的也许是更大的腐败者, 从新闻深度分析来看, 这种谋官谋权的行为是否与不合理的官员任免制度有关?这种标题“标题诱惑”, 赢得了注意力, 却忽略了根本的人文精神和法制精神, 值得新闻业界辩证地反思。传播信息不均衡, 是报道思维片面造成的主要结果。
三、注重新闻采访过程的前瞻式探求
前瞻性思维是记者创新思维的能动性成果, 表现在对有价值事物的肯定和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判断。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信息海量、泛滥、鱼龙混杂, 各种对错真假信息充斥于我们的周边, 另一方面, 广大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也不仅仅局限于“知道”, 而是向着深层思考和判断迈进, 这就需要记者对信息的探求比受众更广泛、更深入、更准确, 而前瞻性思维正是对记者这种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对目前的新闻热点有广度的涉猎, 在信息广度的基础上, 还要不断对信息深度的信息进行挖掘和提炼,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有挑战性的判断。要在别人还想不到的时候, 就能分析事件昨天与今天的关系, 对明日做出预测, 并能真正提示出新闻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见微知著、由表及里, 对未来变化及走势提出见解是前瞻性新维的根本要求。需要重视的是, 对事物的观察, 一定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分析研究和评估, 而且这种评估也只能是适当的引导, 要给受众思考和回味的余地。而不是由记者替受众去下结论, 做选择。从新闻采访的实践及案例来看, 大多数对事物发展趋向的预测性采访报道, 对事件有深度和见解的分析式采访报道都离不开前瞻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邱沛篁.新闻采访与创新思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2 (4) :129-132.
[2]田惠子.浅析时事新闻采访方式的创新[J].科技资讯, 2012, (36) :218-218, G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