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需求

2024-10-22

保障性需求(共12篇)

保障性需求 篇1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房地产业已然成为新的促进经济增长点和群众消费的热点, 而住宅需求也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住宅与人类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是人类生存的永恒需要, 但城乡的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在住房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忧患, 这也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赣州市保障性住房市场的供给需求进行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有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 以有利于政府推进建设进度, 确保民生工程的全面完成。

关键词:供给需求,保障性住房,统计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1月9日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 江西南部, 东邻福建, 南毗广东, 西接湖南, 北与本省吉安、抚州市相连, 辖2个县级市、15个县、1个市辖区, 面积39, 000多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积的23.6%, 人口860.15万, 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市。赣州人口众多, 民生问题自然也成为政府关心的热点, 虽然赣州也属于经济仍欠发达地区。但政府注重民生工作, 也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房价市场的不断膨胀, 出现了很多没有经济能力买商品房, 又没有足够资格承租保障性住房的居民, 这也直接导致了提供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建设资金的筹措等面临了巨大的困难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当前赣州市中心城区住房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找出当前影响赣州市中心城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的种种制约因素, 为政府更好地建设民生工程奠定基础。

一、赣州市住宅需求统计分析

1、赣州市住房供给现状分析。

由于住房制度改革, 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 赣州市房地产投资额不断增长, 特别是近几年来投资额有较快的增长, 2004~2010年赣州市房地产开发年度完成的投资增长了3.66倍, 其中, 住宅投资增长了5.86倍。2010年开发完成投资达到了100.48亿元, 同比增长31.1%, 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4.22%。在2006~2010年间, 赣州市的商品房施工总面积4, 303.38万平方米, 新开工面积达1, 942.75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 563.11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1, 345.86万平方米, 201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占全省的比重已达到15%, 赣州市的房地产处在飞速发展中。 (表1)

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对住宅的需求越旺盛, 对住宅需求的层次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对住宅的影响是通过住宅价格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等因素体现出来的。城市住宅需求的关键是城市居民的支付能力, 而支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和收入分配以及政府的补助能力。而在表2中可以看出, 赣州市的人口数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状态中, 而人均住房面积也在增长。但这几年的房价增长速度过快, 已远远超出了一些中低阶段收入民众的接受能力, 这也意味着政府的保障房供应数量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表2)

2、赣州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现状。

赣州市政府近几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大力开展建设民生工程, 投入投资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几种形式。截至2010年, 赣州已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59.12万平方米, 其中市中心城区先后建设了六期廉租住房, 总建设规模达63.43万平方米、11, 350套, 已建成并摇号分配18.11万平方米、2, 892套。此外, 市中心城区还开工建设并分配经济适用住房33万平方米、3, 091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 6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39.84万平方米。但其中也还要排除一部分非政府供给的住房, 如赣州市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这些单位提供住房, 但为了防止人员频繁流动情况, 产权仍属于学校。虽然这在某一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居住问题, 可其中因缺乏有效管理和资金支持等原因, 也导致了这一类人群的住房问题仍亟待解决。

3、赣州市保障性住房供给存在的问题。

虽然赣州市政府在近几年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但是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的缺乏, 导致在建设投资过程中不能施展开, 存在着很大的压力, 廉租房建设进度不平衡;经济适用房放弃购房情况严重, 拆迁困难等情况, 都亟待解决, 保障民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实现民生工程。

资料来源:赣州市统计年鉴

二、解决保障房供给问题的意见

1、发展经济, 增加收入。

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下,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是提高对住房有效需求的重要条件。人们有了钱, 才能以小换大, 以旧换新, 从而形成消费热点, 活跃住宅市场。因此, 积极扩大就业, 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适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积极扶持生活困难群体自主脱贫。继续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合理调节行业收入分配, 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管。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 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货币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 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加大监察力度,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禁止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助, 发展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理。

2、加大住房制度改革力度。

首先, 要加大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的落实力度。要加紧制定符合实际并与实施方案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将实施方案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企业。比如:政府应该对低收入者进行住房补助或建设廉价出租、降低住宅建设期间的交易税费、放宽购买住宅的贷款担保条件或进行贴息等, 降低进入的门槛, 从而刺激和扩大住宅消费;同时, 政府也可以通过控制土地批租量来影响住宅的总供给, 调节住宅的需求。

3、转变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给方式。

为转变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方式, 可以在商品住房项目中强制要求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 同时按保障性住房建成面积比例给予减免土地出让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优惠政策。

4、强化税收调节作用, 完善税收政策。

房地产税制改革应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抑制过度投机, 预防金融风险为目标。对房地产税制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应分清税种属性和课税范围, 简化、规范税制, 克服重复设置和重复课税。遵照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统一规范房地产税收制度, 增强房地产税收的透明度, 保证房地产税收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同时, 也要完善房地产课税的配套制度与政策, 加强房地产税收的征管力度。通过调整开发环节的税费, 可以提高或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 从而调控商品住宅市场。鉴于住宅市场容易出现投机活动, 应特别注意流转环节的税收政策, 通过财税政策来调整投机活动的交易成本。在保有环节征税, 则可以降低贫富差距, 压低住房空置率, 抑制房地产投机。税制改革不应加重真实性需求购房者的负担, 要有利于降低购房价格, 适度加重养房成本, 对于购房用于自住的人们的总体负担没有变化, 而对于用作炒房的人则风险增加。

保障性需求 篇2

自我国步入老龄型国家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福利的推进,城市老年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在当前面临着社会转型、经济纵深改革、下岗职工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什么困难?物质生活有什么需求?精神生活有什么需求?福利性服务有什么需求?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值得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调查和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区老年人综合保障网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当前实施“星光计划”、建设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我国现阶段这些城市老年人问题,调查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和困难,探索老年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城市社区老年人综合社会保障网络的构建。本文的一些数据来源于笔者接受的民政部科研课题。笔者利用暑假组织本校民政行政管理专业27个教学班、近1200人的调查队伍,分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城市,实施“城市社区老人问题调查方案”。其中沿海地区有6个省、3个直辖市,中部地区有10个省,西部地区有11个省、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调查社区1125个、老人48563人,完成有效样本22460个。

一、城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和困难

(一)在“老有所养”方面

1.老人居住形式

根据调查,单身独居的老人家庭有3369个,占调查总数的15%,老年夫妇同居两人家庭有7187个,占调查总数的32%,与子女同居的老人家庭有11903个,占调查总数的53%。这种居住形式变化趋势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相吻合,如法国单身独居的老人家庭占32.60%,老年夫妇的两人家庭占36.80%,与子女同居的老人家庭占30.60%;我国的这种老人家庭居住形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表明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正在逐渐削弱,这对于我们构建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应加以重视的。

2.老人居住房屋

近十年来由于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老人居住房屋的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由原来那种比较单一的福利性租赁式转换为以商品房为主的多元式。

根据调查,老人居住自己私房的12578人,占调查总数的56%;租用房屋的2471人,占调查总数的11%;居住子女私房的3818人,占调查总数的`17%;其他形式的3593人,占调查总数的16%。

3.老人收入状况

根据调查,有退休金的9209人,占41%;有社会保险养老金的2471人,占11%;靠子女赡养的4267人,占19%;需再劳动挣钱的4717人,占21%;其他收入的1797人,占8%。与八十年代相比较,有两项明显不同,一是出现了一批收入稳定的,领用社会保险养老金的老人,二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的老人数量减少了21.53%。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与九十年代初我国全面启动社会养老保险,一批九十年代退休的企业单位和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二是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的退休人员退休前有工资、退休后有养老金的居多,无收入的明显减少。

4.现在的养老方式

根据调查,住家全部自养的12353人,占调查总数的55%;子女养老的4492人,占调查总数的20%;自养并依靠社区服务的3369人,占调查总数的15%;福利机构养老的674人,占3%;其他方式的1572人,占调查总数的7%。

(二)在“老有所乐”方面

根据调查,在家看电视的老人5840人,占26%;与邻居闲谈的老人4941人,占22%;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3369人,占15%;睡觉或无事可做的老人1348人,占6%;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3594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1797人,占8%;其他方式的老人1572人,占7%。与八十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三)在“老有所学”方面

1.学习的人数

对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的需求分析 篇3

1、电子文件法律效力保证的要求

电子文件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及证据力上。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在法律上对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给予了一定的认可。

英国《民事证据法》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计算机输出文件视作“第一手”传闻证据可以采纳:一是来自使用者正常使用的计算机;二是在数据输入时计算机运行良好;三是文件所包含的信息是表述或来自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此外还要求与业务活动和使用计算机有关的人向法院提供认定该项书面材料的证明书,说明制成方式与软件。作为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英国的证据法规定,当事人能证明他无从取得正本时可以使用抄本证明正本的内容。所以只要能证明电子文件的正本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已经销毁或者是直接输入,无从取得正本时,则可依此规定将电子文件采纳为证据。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一规定也为《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所默认,因此只有用于“证明案件事实或者与法律事务有关知识是存在与否的根据”才能称为证据。

从这些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电子文件要作为证据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电子文件必须是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制作的,必须是文件信息的知情人制作的,同时必须是正常的电子文件系统生成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要保证电子文件在形成、使用等过程中的合法性,亦即要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而对于这一点,具体案例体现得更为鲜明。

1985年4月,国家安全顾问John Poindexter在电子邮件系统上为Oliver North建立了一个秘密通讯渠道。两人通过这个渠道以电子邮件进行联系,秘密进行非法交易,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伊朗门丑闻”事件。“伊朗门丑闻”曝光后,为摆脱他们与信息的干系,North和Poindexter开始销毁有关文件,其中包括电子邮件。为此North删除了736份文件,Poindexter删除了5012份文件。技术人员用特殊手段恢复了他们删除的信息。这些信息后来成为对丑闻进行调查及对二人进行刑事审讯的关键性证据。但是在它们成为证据之前,专家们除了依靠地址栏打印出姓名外,还采取了一些常规措施,如证明他们二人在本案中用来联系的电子邮件是通过邮件系统所要求的口令进行发送的。

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93级女研究生薛燕戈状告同窗张某一案中,原告指控被告以其名义向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发送了拒绝该校邀请的电子邮件,从而直接导致了原告方留学计划的流产。为此原告搜集了相关的证据,其中包括:两封从同一台电脑上发出的署名不同的,电子邮件和该电脑上的邮件收发记录。经技术测试证明:张某使用这台计算机时,别人没有时间盗用,从而确定了电子邮件和邮件记录是真实的、可靠的,在此前提下,该证据被法庭所采纳,并成为该案的关键证据。

由此可以看出,电子文件成为证据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是文件合法性和证据力的必然要求。

2、信息提供利用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法律问题不仅表现在证据性上,也表现在法律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对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涂改、伪造档案的追究法律责任”等等。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伪造、虚拟、假冒等违背真实性的有关活动或行为会实施处罚,也就体现了不同主体(不论是个人、组织或政府)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都负有责任。因此保障电子文件真实性是个人、组织和社会全体的需要和责任。

二、管理需求

1、组织业务管理需求

文件作为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义务或业务活动过程中形成、收到并保管的作为证据和信息的记录,是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重要的组织资产。

为了支持业务活动的持续运作,满足现行的法律要求,担负必要的责任,机构必须形成并维护真实、可靠、可用的文件,并确保在保管期限内的完整性。文件的真实性成为组织业务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

2、政府信息公开要求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该条例不仅规定了政府必须向社会民众公开信息,而且必须保证所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该条例也规定了行政机关如何公开和管理真实的政府信息。第一,行政机关不仅要保证自身公开信息的真实性,而且有义务澄清和纠正虚假或者不完整的信息;第二,行政机关之间要協调一致,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

所以说,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必须要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不仅要保证自身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要对社会其他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做出监督和回应。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须要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三、信息安全需求

电子环境下,文件信息容易被伪造、篡改或误改,并且可以做到不留痕迹。正是这些特点极易造成电子文件的不真实:可能是人为的,非法用户通过冒充合法用户、病毒入侵、黑客入侵等措施伪造或篡改文件,用户误操作也可能导致文件的改动;也可能是系统问题,包括系统差异性、机器故障、软件缺陷和故障等。而无论是人为的因素,还是系统的问题,都会对信息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文件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既是信息不安全的体现,也是保障信息安全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长期保存需求

电子文件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而且有很多要作为历史记忆长期保存。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而由于电子文件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以及信息载体等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还存在很多问题。要保证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必须对多样化的文件环境、文件载体和数字技术的淘汰率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软件系统的专用性等做出预测和计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德国联邦档案馆的档案工作者正在试图抢救前东德产生的成千上万份电子文件和数据库。这些文件有前东德共产党政府的行政文件、农业文件、劳工统计资料、监狱登记册和党内官员的人事案卷等。然而,关于产生这些电子文件的数字系统的资料已经丢失,软件编码也不清楚,而文件的介质本身也已过时,情况相当不好。“在美国,100万份美国越战档案的计算机索引已无法读取;自1958年以来的美国国家宇航员的多数研究报告正由于不完善的数据存储而面临威胁。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磁带大部分也已无法读出。这样的案例已经不再是个案。

保障性需求 篇4

1 基本情况分析

1.1 经济适用住房

1.1.1 房源供应情况分析

根据销售数据分析,5年来南宁市经济适用住房在地点选址、户型及面积的供应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1.1.1. 1 房源地点

2011—2015年,南宁市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房源共16 495套,全部集中在兴宁、江南、邕宁、西乡塘4个区域,其中兴宁区5年间销售房源为7343套,江南区为5 599套,邕宁区为1 942套,西乡塘区为1 269套。

1.1.1. 2 面积及户型

所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构成如下:100 m2以上(不含本数)有193套,80 (不含)~100 m2(含)有7 619套,60~80 m2 (含)有7 043套,50~60 m2 (不含)有1 503套,50 m2以下(含)有180套。经济适用住房项目88.63%的房源建筑面积集中在60~100 m2。户型结构:单间有7套,一房一厅有315套,二房一厅有2 963套,二房二厅有6 348套,三房一厅有702套,三房二厅有6 183套,复式有24套。已售经济适用房中,三房二厅、二房二厅及二房一厅3种户型房源供应量占总供应量的93.67%。

1.1.2 房源需求情况分析

1.1.2. 1 申购户在各城区购房情况及在本辖区购房比例

申购户在各城区购房情况见表1。

申购户在本辖区购房比例表见表2。

由表1、表2可知,申购户倾向于在本辖区及临近城区购房。

1.1.2. 2 申购户对房源面积、户型需求

申购数据表明,1人户家庭申购申请50 m2以下经济适用住房的有142户,申请50~60m2(不含)有529户,申请60~80 m2(含)有2 219户,申请80~100m2 (含)有402户,申请100m2以上为零;2人户申请相应数据分别是24户、478户、1 936户、2392户、67户;3人户申请相应数据分别为14户、458户、2 627户、3 788户、81户;4人户申请相应数据分别为0、37、248、960、41;5人户申请相应数据分别为0、1、13、72、4;6人户仅有5个家庭申请80~1 00 m2房源。数据表明,申购家庭以2人户和3人户为主,申购面积倾向于购买60~100 m2的房源,占比达到88.5%,倾向于购买三房二厅、二房二厅及二房一厅3种户型,购买以上3种户型人数占总购房人数的93.67%。

1.1.2. 3 目前轮候情况

据统计,南宁市目前全市经济适用住房轮候人数为10 518户,其中邕宁区829户、青秀区1 216户、西乡塘区4 743户、兴宁区1 603户、江南区1 704户、经开区85户、高新区15户。可见,经济适用住房轮候家庭主要集中在西乡塘区(4 743户)、江南区(1 704户)、兴宁区(1 603户)、青秀区(1 216户)4个城区。

1.1.3 销售管理

1.1.3. 1 项目开盘销售基本情况

2011—2015年,南宁市共组织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开盘销售93次(包含各项目余房开盘),累计销售16 542套,平均每年开盘约16次,平均每年销售约2 757套。

1.1.3. 2 各户型开盘次数

从这几年所有的开盘楼盘看,二房二厅开盘61次、二室一厅33次、复式3次、三室二厅42次、三室一厅18次、一室二厅8次、单间2次。三房二厅、三房一厅、二房二厅这3种户型开盘次数较多,3种户型开盘次数占总开盘次数的81.44%,开盘次数与需求关联度高。

1.2 限价普通商品住房

1.2.1 房源供应情况分析

南宁市限价普通商品住房推出时间是2013年9月,到2015年年底共销售2 999套,我们也对这些房源特点进行分析。

1.2.1. 1 房源地点

近3年来,南宁市限价普通商品住房房源地集中在青秀、西乡塘、江南3个区域,其中青秀区1 515套、西乡塘区1 324套、江南区160套。

1.2.1. 2 房源面积及户型

相关数据表明,所供应的2 999套限价商品住房中,60m2以下有22套、60~80m2有2 537套、80~100m2有2 440套,99.27%的房源建筑面积集中在60~100 m2。在户型方面,二室一厅有537套、三室二厅有2 437套、三室一厅有3套、一室一厅有22套。三室二厅、二室二厅的2种户型房源供应量占总供应量的99.17%。

1.2.2 房源需求情况分析

1.2.2. 1 申购户在各城区购房情况及在本辖区购房比例

申购户在各城区购房情况见表3。

各城区申购户在在本辖区购房比例见表4。

由表3、表4可知,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申购户亦倾向于在本辖区及临近城区购房。

1.2.2. 2 面积

申购家庭人数对房源建筑面积的选择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约99.27%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申购户倾向于选择60~100 m2房源。

1.2.2. 3 户型

从统计数据来看,有537户家庭申请了二室二厅、2 437户家庭申请三室二厅、3户家庭申请三室一厅、22户家庭申请一室一厅。申购户总体倾向于购买三室二厅、二室二厅2种户型,购买以上2种户型的申购户占总购房申购户的99.17%。

1.2.3 销售管理

1.2.3. 1 项目开盘销售基本情况

截至统计时间,南宁市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开盘13次,累计销售2 999套。平均每年开盘约3次,每年销售约1 000套。

1.2.3. 2 各户型开盘次数

从开盘情况看,二室二厅开盘8次,三室二厅13次,三室一厅8次,一室一厅3次。三房二厅、三房一厅、二房二厅这3种户型开盘次数较多,以上3种户型开盘次数占总开盘次数的90.63%。

2 问题与分析

2.1 供需存在不协调

不管是经济适用住房还是限价普通商品住房,这个问题尤显突出,一边是众多的轮候,一边却是房源销售不出去,呈现“相对过剩”狀态。如,申购户轮候家庭有上万户,但全市却有1 728套经济适用住房未能销售出去。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因其面积较大(按规定可以建设90 m2以下,经济适用住房是60 m2以下)、价格适中,颇受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青睐,但也出现供应过剩现象,如“龙凤首缘”项目历经5次开盘销售后仍有1 428套剩余房源,其中单间有53套,面积为1 802.54 m2;一房一厅有265套,面积13 558.74 m2;两房一厅有532套,面积为37 095.45 m2,三房二厅有578套,面积为51 399.17 m2。这种供应过剩的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投资(目前南宁市销售型保障住房建设主要靠社会投资)。

2.2 部分项目配套建设滞后

新建的一些项目配套不全,存在路网不通、公交点没设置、市场和学校没建好等,造成入住难、生活不便等问题。

2.3 项目选址不科学,户型不合理

首先,经济适用住房轮候户最多的是西乡塘区,但项目落地少了,青秀区轮候户数也不少,但没有一个落地项目,只能到其他城区申请。项目落地基本都是城郊,没有在主城区范围内。其次,户型供需匹配不理想,大户型少,小户型过多,如“滨江幸福”小区,一房一厅户型经过2次开盘后售出比例仅为2%;“和园”小区一房一厅户型经过2次开盘后售出比例仅为1%,单间配套406套全部无法销售。

“大都家园”“龙凤首缘”等限价商品住房项目也出现了部分户型销售不理想的情况。其中,“大都家园”小区一房一厅户型经过1次开盘后售出比例仅6%,“龙凤首缘”项目一房一厅、单间配套销售比例分别为1 0%、0%。

2.4 销售管理不够完善

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现行管理规定,由于申购户自身原因,获得保障资格1年内不参加购房的,要取消相关资格。在轮候人员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得到多次购房通知却没有参与购房活动,资格也没有被取消,造成轮候的“僵尸户”或过度选房现象,影响了有效需求。此外,购房流程相对烦琐。从领取《资格书》到取得《准购证》,再到购房,最短等上6个月,一般要1年时间,时间过长,约有10%报名的轮候家庭已经购买其他项目,致使余房开盘部分房源无法销售。

2.5 信息公开宣传引导不到位

没有在网站或媒体及时公开年度保障房源建设开盘计划,申购户没有足够时间了解销售盘的相关信息及提前做好购房的相关准备工作,目前的做法基本是发布开盘信息后3天报名,报名后1~2周即开盘销售,开盘前留给申购户咨询及资金筹备期太短,造成购房困难。对开盘房源的一些重要细节宣传也不够到位,如对房源的周边配套、公摊情况、贷款等详细情况没有进行宣传说明。

3 对策与思路

3.1 科学选址

充分研究分析目前轮候申购户购房意向及历年保障住房销售所反映的区域信息,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项目选址意见,如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社会调查机构进行需求意向调查,然后根据主流意向确定项目选址。这就要求政府在保障住房供地上要有前瞻性和灵活性。就当前情况而言,必要增加西乡塘区和青秀区销售型保障住房项目安排,以满足众多轮候家庭保障需求。同时,在项目用地安排上,尽可能地考虑安排在城区的毗邻区域,如在西乡塘区与兴宁区毗邻区域,青秀区与兴宁区毗邻区域安排项目,就可以增强项目的辐射度。在工矿企业集中区域,可以考虑建设一些限价普通商品住房,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的问题。

3.2 户型合理

根据现行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面积不能超过60m2(原先国家对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没有限定,因此有很多房源超过60 m2),限价普通商品住房面积不能超过90m2。结合南宁市需求的现状,目前2人(含)以上家庭申请已成为主体,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面积应以50~60 m2为主,主体户型为两室一厅或两室两厅,取消单间配套和一室两厅户型。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的申请基本由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员各占一半比例构成,2人及以上家庭占到2/3的比例,也是应以70~90m2为主,主体户型应为三室二厅或两室两厅,取消三室一厅户型。

3.3 完善配套

完善路网、水电、学校、市场、排污等配套设施,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要求,确实做到同步开工、同步竣工、同步投入使用。严格把好检查、监督、验收关口,属于开发企业责任造成设施不配套的,不得向申购户销售;属于有关部门责任的,列入单位绩效考核甚至追责。

3.4 优化管理

严格执行相关法规,认真清理轮候家庭中的“僵尸户”和过度选择户,把真正的有效需求家庭找出来,以便及时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优化简化管理流程,缩短审核审批时间,适当延长从发布楼盘信息到开盘销售时间,方便申购户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3.5 注重引导

积极利用网站、报刊等媒介宣传保障房源的年度建设、年度开盘等信息,宣传保障住房相关政策、流程及注意事项,介绍小区配套、房源基本情况、报名情况、销售情况、金融支持等信息,引导群众申请购买。

3.6 适当转化

针对部分滞销的小户型,可以考虑转化为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用房或者作为应急房源储备,避免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罗倩倩.广西南宁市住房保障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2]冯雄.南宁市保障性住房供需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保障性需求 篇5

-关于公共租赁房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内房价飞涨,民生沸腾,到2010年5月上海市均价一直徘徊在20000元/平米上下,过高的房价已经限制了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针对不同类型的住房困难居民,政府已经建立了廉租房(面向本市户籍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经济适用房(面向本市户籍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动迁安置住房(主要面向旧区改造中的中低收入动迁家庭)。这意味着,公租房将与廉租房、经适房一起,共同拉动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向前看,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外乡人”,也无论蓝领还是白领,中低收入阶层或暂时买不起房的工薪阶层,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享受到住房保障。

2008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人均建筑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困难家庭”有62.2万户;外来常住人口中20岁-35岁的青年有236.5万,并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而截至2009年末,廉租房仅解决6.15万户住房困难家庭;首批经适房试点两个项目,也只有2419户家庭通过了准入门槛,进入收入审核程序。

面对新形势,2010年6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作为新增加的一项住房保障政策,将住房保障覆盖面从城镇户籍人口扩大到有基本稳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主要面向存在阶段性居住困难的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这一政策建立后,上海将基本形成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住房保障体系。对于公租房个人有以下建议:

1.当前租金水平趋于市场化,既要保障承租人在相对较低的租金水平租到房子,又要使得有空置房源的人愿意拿出房源,这是个难题,建议可以予以房东适当的免税或经济补贴形式。

保障性需求 篇6

摘要:人口老龄化,特别是“未富先老”,给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医疗和护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我们要利用“人口机会窗口”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和老年护理问题,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改革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建立社会化老年护理制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人口机会窗口;社会化老年护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7;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054—05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被称为“银发浪潮”的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经济问题;二是老年健康问题。”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差异,老龄化给各国带来的问题和问题的难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其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并存在“未富先老”现象的中国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相应的医疗需求和老年照料需求迅速上升,但社会供给大大滞后于需求,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的供需矛盾,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未富先老”带来的医疗保障压力

“中国与日本都属于快速老龄化类型,但日本在70年代初进人人口老龄化时,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很强,西欧、北欧和北美等国家属于慢速人口老龄化地区。”毫无疑问,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而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在应对老年化时则显得捉襟见肘。若考虑到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那么,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挑战是毋庸置疑的。

(一)“未富先老”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这样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过程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些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对我国老年群体的健康寿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人口老化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根源于个体老化过程引致的总体健康水平不断下降。

1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系正在发生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疾病中的头号杀手。疾病谱明显的变化,对我国居民的疾病预防、治疗和护理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老年群体。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疾病,年龄越大,患慢性病的可能性越大,累积慢性病的种类也越多,疾病严重程度也越高。老年人是最易于受到侵袭的群体,随着老年群体的不断膨胀,“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的协同作用”必然会使得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下降。

2长寿不等于健康。经验和统计数据都告诉我们,老年人口是高患病率群体,特别是慢性病多发群体。“从横向对比看,老年人口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口;老年人口中,年龄组越高,患病率也就越高。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并不等于健康寿命的延长,即长寿不等于健康。”“按1990年资料计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有约17年的预期寿命,而其中大约有2/3的时间是带病期。”显然,如何有效压缩老年群体的不健康期,从而延长其健康寿命,已成为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需求的影响

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不能自愈,也不可能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年龄越大慢性疾病的发生率越高。人口老龄化、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的迅速攀升,医疗服务需求必然迅速上升。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透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出,我国老年群体对医疗需求是巨大的。截止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截至2004年9月,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仅为11941万人。可见,我国老年人当前的现实医疗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要比现实需求小得多)和今后的潜在需求是惊人的。

(三)“未富先老”对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财政的压力

有人指出,“据统计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因为疾病耗尽积蓄,六十岁后的医疗费占中国人一生收入的40%以上,据统计人生存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年,花掉的医疗费,占一生总医疗费的75%以上。”虽然笔者无从考证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但它至少透露一个信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及其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巨大压力是不用怀疑的。

我国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只有十年左右,无论从制度的合理程度还是基金积累的充足程度,都难以适应实际的需求。与老龄化的速度相比,我国当前财富积累额和积累的速度成为应对老年医疗问题的瓶颈。

首先,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在老龄化的催化下,必然使得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升级的资金压力加速凸显。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人均卫生保健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这一现实国情将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对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公共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笔者认为这是我们为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所必须付出的升级成本。

其次,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的协同作用导致医疗保健费用持续增长,从而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面临严峻危机,并最终形成巨大的压力向公共财政体系传导。由于衰老;老年人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较差,治疗周期长甚至终身都需要治疗与护理,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并易于出现并发症和病情突变。老年群体的高消耗、高治疗成本而且需要长期治疗,导致了老龄化下老年人口的不断膨胀对老年群体消耗卫生资源的放大作用。资料显示,“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医疗社会保险金的给付高峰将与养老保险金的给付高峰同时到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推进,未来30-40年,将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压力最大的时期。”

二、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困难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1)现行制

度覆盖范围过窄。(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医疗管理体制、医院的职能定位、药品的生产流通体制、相关监督机制等,存在着诸多漏洞和制度“失灵”问题。从而造成医疗卫生领域寻租空间大,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药品价格虚高不下。(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少子老龄化”,对我国的老年照料能力的考验是日益严峻的。缺少完善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支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国情面前,无疑是困难重重。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三、利用“人口机会窗口”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和老年护理问题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持续的提高的同时家庭与个人的抗风险能力也不断被弱化,政府提供各类社会化的保障措施是化解各种风险的最佳选择。其中,构建适宜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是帮助国民化解疾病风险、维持生活安逸稳定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更是各级政府理所当然的责任。

“正如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警示的: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提前量。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在未来的25年时间里,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于学军研究员指出:“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大致是从1990年开始,到2030年结束,前后持续大约40年。”“这种机遇基本上是属于一次性的,而且稍纵即逝。”在这一段时期,“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人口机会窗口是指“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笔者注:人口年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笔者注:老少抚养比之和较低),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口学家则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充分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在机会窗口关闭前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医疗保障和老年护理问题的准备,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

在过去,疾病主要是由病菌、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所以,人们把那种情况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因而,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不生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非传染病取代传染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非传染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如生活习惯与方式等,学者们把现在的医学模式称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于是,健康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身心健全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完整的健康概念。显然,健康概念的拓展符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为人类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标杆。当然,倡导健康老龄化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所谓健康老龄化,是指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为不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或者其引申含义来看,健康老龄化都不仅仅是一个医疗保健目标,更是一项社会战略。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老龄化问题尖锐的发展中国家,及早将这一社会战略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造成我国老年人寿命延长但预期健康寿命并不合理延长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这样一些因素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主要障碍:

1陈旧的生活观念和健康观念,滞后于物质条件的改善。首先,这与我国的教育水平低有关。其次,居民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意识薄弱。第三,公共的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系统,特别是职业安全的保障措施不到位,使得很多劳动者得不到有效的防护,造成很多劳动者在不知不觉中累积下慢性的职业病。

2老年人的财富积累和收入状况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到位,新制度建立的时间短,特别是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着诸多漏洞和资金缺口,使养老基金积累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这显然是健康老龄化的一个主要障碍,因为,“老年人健康水平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老年人在社会分配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均较低且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尤其低下,使社会上多数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足够的医疗保障,这些都会导致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下降。”

3医疗保障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面前,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无疑会成为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极大障碍。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医生诊断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为29.6%(城市27.8%、农村30.3%)。患者中,去医疗机构就诊的占51.1%,自我医疗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患者未就诊比例为48.9%(城市为57.0%,农村为45.8%)。自我医疗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村由1998年的23%增加到31%、城市由44%增加到47%。

4家庭护理功能不断被弱化,同时,社会化的护理产业发展水平低。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提前量,需要制定合理的应对战略。健康老龄化战略理应成为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首选战略。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可以简单表述为:首先,大力提倡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建立以积极预防为主的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第三,完善职业安全保障制度与职业病预防体系。第四,改革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推动老年护理产业的发展。

(二)改革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改革的原则以公平为核心原则,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缩小医疗保障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确保资源的有效分配与使用。改革的方向:

(1)尽快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

(2)逐步提高统筹层次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水平;

(3)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专门的老年医疗社会救济制度,并使其与

老年护理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成一个互补的有机整体;

(4)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与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尽快结束二元分割下的城乡制度歧视的局面;改善经济环境,创造条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释放并顺利向城镇转移,把这些被排斥在制度外的青壮年劳动力尽早纳入制度内,使基金有更大的积累空间,从而更好实现人口红利的顺利收割;

(5)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对医疗费用和药价的监督检查,把虚高的药价降下来;

(6)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实现基金的良性运行;

(7)加快有关立法的进程,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制度运行在有效的管理与有力的监督之下。

2资金的筹集

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医疗保险资金的稳定收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2)继续适量减持国有股或出售国有资产,补充医疗保险资金;

(3)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特别是尽快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体系内,扩大资金来源,增强互济性以降低资金支付风险。改变缴费困难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其他非正规就业者没有参加保险的现状;

(4)发行社会保险债券;

(5)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增加缴费年限;

(6)发行医疗保健福利彩票筹集资金;

(7)适当提高个人缴费率,并加强对个人账户的管理;

(8)基金投资收益;

(9)加强对药品与其他医疗保健用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督与处罚力度,将罚没收入转入医疗保险基金。

(三)建立社会化老年护理制度

中国和日本同属快速老龄化国家,具有相似的人口结构和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社会化的护理保险制度。笔者认为,王雪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要比我国高得多,但是目前的事实证明采用完全政府包办的形式,即使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也无力承担。因此,我国要走完全福利化的老年照料之路还不具备现实可能性。我们应该利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填补老年护理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白,才是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的合理之路。

(1)走家庭护理和公共护理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公共护理弥补家庭护理在服务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缺失,同时也要维护和加强家庭护理已有作用的发挥。

(2)在护理费用的筹集上,可以采用社会、个人缴纳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方式。

(3)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尤其要建立具有较强权威性的法规,同时切实保证这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4)用专业化的形式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努力提高护理产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

(5)积极调动社会的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培育护理产业,通过该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笔者认为,我们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医疗保健与护理服务体系,建成专业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老年护理体系。

总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制度和老年护理带来的压力,应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财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再分配财富,促进社会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使这些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年群体能合理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保障性需求 篇7

传统上, 供应链上各个环节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 只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其直接后果往往是越到供应链上游需求越不稳定, 导致“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的产生, 最终增加了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成本, 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运行, 削弱了其整体竞争优势[1]。为了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达到供求双赢的目的,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简称VMI) 作为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收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VMI是一种供应链战略, 指的是上级供应方管理下级订货方的库存, 从广义上来说, VMI可以在供应链上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 并承担库存补给责任, 从而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缩短库存周转期, 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1 问题描述

本文考虑一个供应商和三个零售商 (A、B、C) 的两级供应链模型。零售商的需求分别服从参数为λa、λb和λc的泊松分布。供应商采取 (S-1, S) [2]补货策略, 即每发生一次需求, 立即补货。当供应商库存过低, 供应能力不足, 将导致零售商缺货损失;当供应商库存过高, 将导致一定的库存成本上升。由于地域、目标市场规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零售商具有不同需求优先级, 即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用具有一定的差别。有必要针对不同零售商设定不同的需求水平点, 满足一定的零售商服务水平, 使供应链整体的缺货损失费最小化。本问题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调整供应商的库存以及设定每个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 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

2 符号设定及模型的建立

2.1 符号如下:

(1) I—————供应商的最大库存量; (2) P1和P2————零售商需求水平点: (a) 当库存降至P2时, 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B零售商的需求, 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到库存水平再次超过P2。 (b) 当库存降至P1时, 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零售商的需求, B、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至库存水平再次超过; (3) λa、λb和λc—————零售商年平均需求率 (需求满足泊松分布) ; (4) L————需求提前期; (5) Pa、Pb和Pc————A、B、C零售商的服务水平, 根据需求直接从现货中得到满足的百分比计算; (6) F————单位年库存持有费用; (7) Fa、Fb和Fc————A、B、C零售商缺货损失费; (8) E————每次补货的补货费用; (9) EC, EC1, EC2, EC3—————年总费用、年库存维持费、年补货费、年缺货损失费的期望值。

2.2 模型建立:

假设供应商在T时刻的库存水平为I, 当[T, T+L]时段内发生的总的需求量不小于时, 在T+L时刻的C零售商的需求将被积压, 导致该零售商缺货。因此, 可按照式 (5) 计算C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

设随机变量t1为第个需求到达的时间, 则只有当t1<L且在[T+t1, T+L]时段内的A、B零售商需求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P2-P1时, 将无法满足T+L时刻发生的B零售商需求, 导致其缺货。由于总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指数分布, 则t1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爱尔朗分布[3]。因此, B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为:

设随机变量t2代表第个需求到达的时间, 则只有当t2<L且在[T+t2, T+L]时段内的A零售商需求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P1时, 在T+L时刻发生的A零售商需求将不能被满足, 形成缺货。由于总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指数分布, 则t2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爱尔朗分布。因此, A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为:

3 仿真

本文通过仿真分析, 采用事件调度法[4]来验证以上计算A、B、C零售商服务水平公式的合理性。假设已知A、B、C零售商的年需求量分别服从参数为λa、λb和λc的泊松分布, 则对应的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分别服从参数为1/λa、1/λb和1/λc的指数分布。首先产生3个数组Wa、Wb和Wc, 其中各元素分别服从参数为1/λa、1/λb和1/λc的指数分布, 代表相邻的需求发生的时间间隔。所有时间间隔累计相加后得到各需求的发生时间, 又由于提前期是一个已知常数, 可以确定每次的补货时间。A零售商需求、B零售商需求、C零售商需求及补货事件的处理流程如表1所示。

仿真结果详见表2。

4 参数灵敏度分析

由式 (4) 、 (5) 、 (6) 、 (7) 知参数I、P2、P1是影响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决策变量。表3是在初始值基础之上保持其他参数不变, 变化其中一个参数时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值。通过比较了解各参数对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影响。

本例中各参数的初始值为λa=4.62、λb=3.78、λc=3.39、Fa=4000、Fb=1000、Fc=300、L=0.5、F=500、E=2000。

对比发现: (1) 当I上升时, Pa、Pb和上升, EC先下降后上升, 即当供应商最大库存量定的比较高时, 能提高零售商的服务水平, 减少缺货损失费。而库存不能定的过高, 否则会引起库存费用过高。 (2) 当P2上升时, Pa不变、Pb、Pc下降, B、C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上升, 年总费用随之上升。 (3) 当P1上升时, Pc不变、Pa上升、Pb下降, 年总费用先下降后上升。

综合来看, 制定合理的I、P2、P1能有效降低年总费用。

5 案例演算

某供应商的某种商品由三个不同的区域零售商销售, 区域的差异决定了三个区域的缺货损失费不同。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的单位年库存维持费用为1200元/件·年, 每次的补货费为100元。三个零售商的的年平均需求量分别为λa=1.96、λb=5.89、λc=8.27, 缺货损失费分别是Fa、Fb、Fc。由第二部分给出的算法, 我们可计算不同I、P2、P1组合下的年库存总费用的期望值, 基于枚举法获得I、P2、P1的最优解。表3给出了不同缺货成本Fa、Fb、Fc下新策略与原 (S-1, S) 策略的最优解。

由表4得知, 当A、B零售商的缺货成本足够大时, 新策略的年库存总费用较低。通过预留存货来供应A、B零售商的需求, 使得对A、B零售商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并且降低了A、B零售商的的缺货损失费用。

6 结语

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环境下, 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 并承担必须的库存补给责任, 一方面要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要降低整个供应链总费用, 从而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本文研究了一个供应商三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系统, 提出了在面对零售商的不同需求等级时, 制定零售商的不同服务水平, 着重研究了服务水平的计算方法, 运用仿真进行了验证。最后在参数灵敏度分析基础上用实际案例表明模型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不足的是对于供应链费用的计算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运输、发货等费用以及具体的发货方式对总费用的影响。

注:提前期为半年即L=0.5.

注:当P2=0, P1=0时, 新策略等同于原 (S-1, S) 策略.

摘要:VMI环境下, 考虑到具有不同需求等级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不同, 建立了当库存降低到一定需求水平点, 优先满足缺货损失较大的零售商的需求保障策略。在满足零售商一定服务水平的约束下, 确定针对不同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 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最后运用仿真对计算服务水平公式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用案例演算说明了模型实际意义。

关键词:VMI,需求控制水平点,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成.供应链管理下的VMI模式探讨[J].物流IT, 2001, 19 (6) :29-30.

[2]马士华, 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3]张波.应用随机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飞机机电系统备件保障需求分析 篇8

备件作为飞机的综合保障要素之一, 其保障程度不仅决定着飞机使用阶段维修保障工作的顺利与否, 最终还将影响到飞机战备完好性水平的高低。机电系统作为飞机的重要系统, 其备件保障更是直接影响着飞机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机电系统备件配置的品种和数量不够, 会造成飞机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可用状态;反之, 盲目地增加备件库存量, 又会导致飞机全寿命周期费用增加。因此, 如何对飞机机电系统使用阶段的备件配置种类及数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估算, 是飞机综合保障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对包括机电系统在内的飞机备件数量统计分析与预测研究很多。20世纪60年代起, 国外就已对备件管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许多理想环境下的备件库模型被不断提出和改进。早期的备件需求预测模型主要应用专家决策方法, 多以经验数据来确定备件的库存数量。80到90年代, 为了解决飞机战备完好性问题, 人们将可靠性、使用可用度等指标引入备件需求预测过程中。主要有以可靠性、 使用可用度、战备完好性等参数为基础的备件需求预测方法, 在预测过程中着重考虑备件的消耗过程, 从零件本身的损坏机理以及备件所导致的后果出发, 建立备件的数学模型[2]。 目前, 国内针对产品设计、定型、生产过程中的备件保障工作编制了一些国家军用标准, 为指导飞机机电系统备件品种与数量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3]。但主要是从程序上规范备件保障方案和备件确定过程, 并不涉及具体的备件品种和数量确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缺少对飞机机电系统备件保障需求预测的指导方法。因此, 开展飞机机电系统备件保障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障流程得出飞机机电系统备件的需求种类和数量, 是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

2飞机机电系统备件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2.1影响飞机机电系统备件种类的因素

飞机机电系统使用阶段的备件供应种类主要受到机电系统运行环境、备件贮存空间、维修体制、保障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备件的确定应满足每次执行飞行任务期间不因备件供应不足而影响到飞机机电系统可用度的要求。综合来说, 影响飞机机电系统备件种类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在飞机使用阶段确定机电系统备件种类时, 应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包括维修方案、任务需求、使用环境、贮存方式、经济性等, 确定实际所需的备件种类目录, 根据确定的飞机机电系统备件种类, 再确定每种备件的实际所需数量。

2.2影响飞机机电系统备件需求量的因素

确定备件需求总数是供应保障中的一项主要工作, 通常做法是统计一段时间内备件需求的经验数据, 再合理分析备件的故障率、订货周期等因素, 不断修订使用和维修期间所获得的备件消耗和需求数据。影响备件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包括:

(1) 维修方案。维修方案是飞机保障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包括维修类型及其主要内容、修理原则、维修级别及其任务、主要保障资源、维修活动的约束条件等。

(2) 修复性维修和预防性维修活动。在预防性维修过程中, 更多考虑的是寿命到期产品的备件需求;而修复性维修过程中, 则依赖于产品故障发生概率即故障率, 故障率高的产品, 备件需求相应也要增加。

(3) 产品互换性。现代航空产品设计时一般都有互换性的强制要求, 互换性不仅要求结构上互换, 而且还要求功能上能够互换。互换性受设备技术状态影响较大, 技术状态如有变化 (例如结构尺寸更改、功能更改、核心软件改版等) , 产品不能直接互换, 势必会影响到备件的技术状态和需求量。

(4) 产品测试性。飞机机电系统内部的故障自检测装置 (也称为机内自检测装置, BITE) 的故障检测隔离能力和机外测试设备的测试能力都会影响到故障隔离等级, 隔离到外场可更换单元LRU级别还是进一步隔离到内场可更换单元SRU级别, 隔离级别的不同将会使飞机机电系统在不同维修级别场所的备件配置需求不同。

(5) 产品重要程度。某些产品是影响到飞机安全的, 称之为核心系统或设备;某些产品是飞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所必需的, 称之为任务系统或设备;还有一些产品故障仅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 则称之为一般系统或设备。显而易见, 前2类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应能立即获取备件, 保证通过换件的方式使其功能迅速恢复。

2.3影响飞机机电系统备件的经济性因素

从飞机备件费用成本、贮存空间考虑, 高价备件 (A类) 为高价周转件, 该类备件占总数量的20%, 却占了80%的备件费用;B类备件为中价可修件;C类为低价消耗件和标准件。在确定飞机机电系统备件项目时, 应重点关注A类和B类备件, 并考虑备件的周转周期、订货周期, 然后逐项评审确定。A、B、C类备件产品特性如表1所示。

2.4影响飞机机电系统备件的寿命分布因素

结合飞机机电系统训练中对备件的需求, 并考虑到实际作战任务, 将飞机机电系统备件的寿命分布分为2类: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文献[4]给出了这2种寿命分布类型的适用范围, 具体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 由于影响飞机机电系统备件保障的因素复杂, 所以想要准确地估计备件需求情况就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备件需求量相应的特征指标参数。

3飞机机电系统备件需求量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平均更换间隔MTBR的定义

平均更换间隔 (Mean Time Between Removals, MTBR) 是与保障资源有关的一种可靠性参数。其度量方法为: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期间内, 产品寿命单位总数与从该产品上拆下其组成部分的总次数之比, 其中不包括为便于其他维修活动或改进产品而进行的拆卸[5]。

平均更换间隔MTBR是对影响备件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 也是对机电产品故障率内在规律的一种客观描述。MTBR反映和描述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如表3所示的3个方面。

3.2有寿命要求的可修件需求量计算

对于有寿命要求的可修机电系统备件, 其需求量S应包括2部分:一是计划更换所需备件量S1, 二是非计划更换所需备件量S2。

式中, n为飞机架数;u为单机安装机电产品件数;th为年平均运行小时 (h) ;TAT为平均维修周转时间 (d) ;P为运行比;L1为有寿件的寿命期限 (h) (当L1不知时, 可以用零部件的维修期或维修间隔期限的均值来代替) ;MTBR为平均更换间隔 (h) 。

可得:S=[S1+S2], 其中[]表示取整数。

3.3无寿命要求的可修件需求量计算

无寿命要求的可修机电系统备件, 其需求量S由非计划更换所决定。S是满足下式的最小整数:

3.4备件需求量计算结果的修正

备件需求量的数学计算模型是从历史统计数据总结而来, 但是导致备件消耗的因素是复杂的, 如用户的使用水平、管理能力和维护修理能力, 备件使用强度等, 备件的实际消耗往往会与模型的估算结果有一定的误差, 一般在实践中采用相关的修正方法对模型估算结果进行适当修正。本文所采用的主要变量是MTBR, 使这个变量不断得到修正, 估算结果就会更加接近准确值。

修正MTBR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历史数据计算得到备件消耗量并分析相关原因, 按照备件的实际MTBR对理论MTBR进行修正, 随着历史数据资料的逐步分析和调整, 实际结果就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

备件需求量修正主要采取如下3种方法进行:

(1) 按月份统计备件消耗。按实际每月统计备件真实消耗量, 对各类备件进行动态监控。特别是对消耗量突然出现异常的备件, 要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

(2) 按年度统计备件消耗。以月份统计历史数据为依据, 依年度统计消耗量, 通常以近3年的消耗量为依据, 计算实际的MTBR指标。剔除统计数据中备件的异常消耗情况, 如人为破坏因素造成的故障等, 然后根据统计资料得出MTBR值, 并以此来修正理论值。

(3) 其他特殊的备件消耗统计。除上述2种统计方法外, 由于飞机机电系统的特殊使用环境, 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特殊的备件消耗统计。

3.5备件需求量模型验证

以某型飞机传感器这一典型的机电系统设备为例, 每架飞机安装4个该型号的传感器, 飞行机组中队共配备有3架飞机, 每架飞机平均年飞行小时为1 000h, 传感器的MTBR为300h, 平均修理周期为30天, 运行比为1, 传感器是有寿命要求的可修理件, 寿命期限为600h, 利用计算模型, 可求出备件需求量。

由上得出, 为保证飞机执行任务, 该传感器应该配备5件。

4结语

对于飞机机电系统的备件配置, 首先应根据使用条件下维修方案、贮存方式、经济性等因素, 确定实际需要的备件种类目录, 然后根据确定的备件种类以及影响备件数量的因素分析来预估出每种备件的需求数量, 最后根据MTBR对统计数据进行修正后得到飞机使用阶段真正需要的备件数量。飞机机电系统备件需求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对设计部门调整供应计划和部队接装意义重大, 其能保证飞机在执行任务期间不会因机电系统备件缺货而导致任务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任敏, 陈全庆, 沈震, 等.备件供应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2]叶心太, 余仁波.装备保障中备件需求量确定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 2010 (5)

[3]单志伟.装备综合保障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4]GJB4355—2002备件供应规划要求[S]

保障性需求 篇9

关键词:保障模式,技术需求,配送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带动了军事后勤保障转变的步伐, 各种新军事思想突破传统思维, 引领后勤建设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代表的发达国家提出“配送式后勤”的概念, 揭开了军事后勤变革的序幕。由于技术水平有限, 物资信息模糊, 配送网络混乱, 配送手段不高, 战争结束后美国花费20亿元的巨资雇用商船将堆积如山物资从沙特运回国。对现实情况认真分析思索, 美军得出的结论是:配送能力低下是信息化保障的瓶颈, 增强配送保障能力势在必行。在《2010年联合构想》中提出“聚焦后勤”将“配送保障”与“主宰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称为四大作战原则。美军凭借高端的信息化技术, 在伊拉克战争中真正实现了需求和供应的数量差、时间差、质量差和空间差为零的“零点后勤”。

我军当前的后勤保障主要还是采取携行、后方供应、逐级补给, 定点区域保障等模式, 这些传统的模式是从指挥机关到基层仓库的纵长横窄的“树”状指挥网络, 冗余环节多, 信息流程长, 横向无法沟通, 抗毁能力差, 所以大力提倡和建设配送式保障模式是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龚卫锋, 孙敏在《大力发展我军配送式保障》中, 从配送式保障的内涵和特点出发, 探索了配送式保障的运行过程和我军配送式保障相关的对策;配送式保障模式分析主要从体制建设、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 论述了我军实施配送式后勤保障的障碍。从资料看, 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上讨论配送式保障的特点、保障机制、组织形式等问题, 在配送式保障系统开发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探究配送式保障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2 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2.1 配送式保障系统的涵义和功能

配送式保障系统, 就是在军事物资全资产可见性的基础上, 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需求, 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法, 通过灵活调度物资资源, 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 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配送式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军事物资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快速投送系统、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等5个子系统。

配送式保障系统5个方面功能:1) 实时监控。指挥员随时掌握任何一种物资的位置;2) 准确预测。能够对部队物资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作出准确预测;3) 高效输送。高效的联运方式将物资在最短时间内安全送达;4) 精确配送。物资从配送中心运用武装直升机零星补给和勤务保障;5) 超强预置。对各种运输装备进行战场预置, 确保物资的“零时差”输送, 这是辅助功能。

2.2 各子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军队中军事物流系统的开发基于传统的请领式保障模式, 配送式保障系统的还没有起步。我军在现行后勤体制制约外, 重要的原因是配送式保障系统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如每个子系统在开发过程共同的技术需求有:数据库技术、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分布设计和数据与信息员的加载技术等。

2.2.1 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全资产可视化系统也就是获取保障系统中所有资源的实时信息的自动化系统, 包括虚拟仓库系统和在运物资可视系统。

虚拟仓库系统主要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动态重视仓库内部环境, 能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进入仓库环境, 并可按任意视角、任意路径移动动态进行库区观察。在运物资可视系统主要是利用GPS、GSM、北斗系统对物资进行定位, GPS、GSM价格低, 技术成熟, 保密程度有限;而北斗定位系统, 保密性高, 但技术不稳定。开发全资产可视化系统技术要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数据资源抽取、物资优化配置、获取地理环境信息、数据与模型网络集成等。

2.2.2 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是对部队所需物资进行准确预测实行提前保障的自动化系统, 包括新型武器装备诊断系统和后勤物资预测系统。它主要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仿真技术实现其功能。开发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技术要点包括:完善的知识库、精确的推理机、动态数据库、仿真模型、现代传感技术等。

2.2.3 快速投送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快速投送系统是利用一体化联运系统对部队进行及时实物投送, 实现伴随式保障自动化系统, 它主要基于GIS技术、DSS和专家系统实现其功能。运输工具配载系统是在现有运力资源基础上, 迅速进行优化组合实现高效联运系统。CVPS是基于GIS技术, 根据战场态势和道路环境, 迅速进行运输路线优化。开发快速投送系统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运输方式自动选择技术;多式联运路径规划技术;有效的模型分析, 包括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分析、网络保障模型分析和配载模型分析等;运输任务干扰模拟与处置技术;投送方案推演技术;军交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管理与共享技术等。

2.2.4 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在物资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进行战场场景分析、物资调度模拟, 评价、分析和编制物资调度方案。开发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要点主要包括:1) 可扩展的物资调度模型库, 它是该子系统的核心;2) 访问和获取不同来源、格式和类型的数据;3) 抽取、过滤、压缩和跟踪与物资供应有关的关键数据;4) 基于数据仓库进行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的技术等。

2.2.5 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指应用计算机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其它的微处理设备对物资进行自动识别、分拣、查找和定位。开发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要点包括:1) 条形码的编码技术、条形符号设计技术、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2) 电子标签存储与保密技术、非接触扫描技术、数据交互和管理技术;3) 电子数据标准模块、加密与保密模块、电子数据包管理、传输与接收模块等。

3 我军配送式保障系统开发的思路

虽然我军配送式保障系统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层面, 但是随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为尽快达到这个目标, 从技术层面上, 我军应加快3个系统方面建设:

1) 加快数码仓库系统建设, 做好信息平台结构设计、信息平台模块设计和信息平台功能设计等工作;

2) 加快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 做好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设计、配送中心主要业务流程分析和军用物资动态信息的采集与传输等工作;

3) 加快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建设, 从提高系统真实感、开发高性能的传感器和研制高性能的计算机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徐根初.信息时代与军事后勤[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 1.

保障性需求 篇10

1 国企信息需求概况

我国国有企业的信息需求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来, 国企的信息需求类型开始从产品开发信息、技术经济指标信息向市场动态信息以及科技动态信息转变, 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类型的转变, 导致我国国企内部的制度发生了改变, 但是总体来讲, 我国国企的信息需求有一些普遍的特点, 即这些信息都具有针对性, 并且能够预见国企未来的发展。

我国需求信息的来源, 通常都是一些较为可靠的信息载体, 并且信息渠道通常先以内部为主, 并且还要遵循就近原则, 选择内、近、纵向的渠道进行信息的获取, 除此之外, 我国国企与政治仍然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2 信息需求特点

2.1 目的

我国国有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这个目的, 国企不得不获取有关科技、金融以及贸易等信息, 因为只有得到这些信息, 才能根据发展情况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计划, 及时扭转对于企业不利的局势, 从而提高国企的经济收益, 因此, 国企需求的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

2.2 核心

我国国有企业信息需求的核心是产品的开发,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产品开发起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够拥有好的产品, 那么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产品的开发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为这个原因, 国企对于信息的需求开始转变为产品开发信息以及技术经济信息等。

2.3 信息的高层性

因为市场的波动, 甚至社会的变化都会引起成本的升高, 而国企项目的投入成本通常都是非常高的, 虽然会有较为大的收益, 但是高收益同时也就意味着高风险, 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 国企迫切需要得到更高层次的信息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2.4 信息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国企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原材料、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的科学技术, 这些都需要信息进行补充, 因此, 国企的信息需求通常都是指能够针对不同水平以及工作的综合性信息, 除此之外, 信息渠道的不同也导致信息的需求具有广泛性。

3 国企的信息需求保障

为了保证国企能够得到广泛、实用并且真实的信息, 就需要对其信息需求提供保障。

3.1 加强市场及法律建设

信息包括很多种, 但是经济信息不同于科学技术信息, 这两者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 首先因为经济涉及非常多的产业, 因此经济信息通常都较为广泛, 并且信息的分布也十分零散, 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其次, 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但是却并不直接, 因此并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信息市场的建设, 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企业内部还可以设立专门处理信息的小组, 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进行传达。

3.2 重视反馈和信息开发

首先, 由于我国的信息需求工作较为落后, 因此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够及时, 如果无法针对专利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忽视客户的反馈, 就可能会导致公司在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需求的原因, 影响企业的技术开发, 使企业进行重复的研究, 甚至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偏离正轨, 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重视对技术专利信息的开发以及客户的反馈, 避免企业走弯路, 提高企业生产活动的效率。

3.3 解决信息交流中的障碍

相对于我国来讲, 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是非常快的, 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和信息进行学习, 能够帮助我国走入更高的阶段。但是与国外的信息交流会遇到非常多的阻碍, 这些阻碍包括语言、技术等多个方面, 因此想要提高我国国企的信息获取能力, 就必须要解决信息交流中存在的障碍问题。具体实施的方法有进行相关人才的培训、与国外合作进行开发或者国企在国外开设先进的技术开发实验室, 都能够有效保证信息的传播和获取。

3.4 建立信息交流的通道

美国最早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快速通道, 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这项概念的提出能够帮助信息拥有高速传播的通道, 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该通道是由计算机以及网络组成, 能够为全国的用户提供服务。

4 结语

想要发展国有企业的经济, 就要使国有企业与国际接轨, 获得最先进的信息和技术, 因此, 确保国企的信息需求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社会走上时代的巅峰。

参考文献

保障性需求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妇女同胞;群众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5-01

当前,面对妇女同胞对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局面新挑战,群文工作者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宣传这块主要阵地的作用,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投入与开展,让妇女同胞的精神需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并做到以下几点。

一、群众文化活动要成为妇女同胞精神诉求的平台

人不仅是物质存在,还有精神需要;不仅是理性存在,还有感情需要。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要求人们必须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打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为妇女同胞提供了精神诉求的平台,平衡了妇女同胞在职业发展和生活上带来的问题,安放了妇女同胞漂泊的心灵。

二、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升妇女同胞的素质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对人的塑造”的功能,那些无法继续接受国民教育和已经结束国民教育的人,能在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中继续获得教育。群众文化活动活动过程是人民群众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辅导、投身创作、参加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艺术熏陶,得到了艺术享受和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们的素质。群众性文化活动表现出来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人才,其本质展示的是群众文艺爱好者努力进行艺术创作的辛勤劳动。群众文化活动活动的过程比其结果更具有意义,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育,得到锻炼,境界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升。郑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通过组织开展摄影、绘画、书法、技能展示等等活动,把妇女同胞的劳动、生活的过程展示出来,振奋了妇女同胞们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促进了妇女同胞们素质的提升。

三、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妇女同胞队伍的凝聚力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的一个载体,能为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一起,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个人思想、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她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大家庭。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妇女同胞们的优势,积极组织妇女同胞们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引导妇女同胞们自主开展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各种活动,使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健康向上的活动。郑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组织运用多种类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高尚健康的精神文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奉献给妇女同胞们。妇女同胞们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培养了集体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妇女同胞们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四、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充实妇女同胞们的思想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着妇女同胞们走出家庭,进入社区,融入社会。在郑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有着这样一群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女文化志愿者,她们白天在机关、在厂矿辛勤工作,或敲打键盘、或操作机器,到了晚间,就摇身变成了女艺人,在绿城广场带领大家跳起广场舞,跳的人神采飞扬,看的人啧啧称赞,转眼间看的人也成了演的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主动参与,群众才能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教育,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并在健康审美享受中升华更高的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才艺和境界,在参与中得到了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群众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产生的精神力量,吸引着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种精神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伴随着劳动的节拍,群众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张力,立足于服务群众、奉献群众,不断进行创新,追求高品位,正悄然改变着妇女同胞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妇女同胞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妇女同胞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精气神。

五、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妇女同胞们的文明行为

群众文化活动的规范行为功能最初是不自觉的,因为人们参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开心、快乐,是调剂精神生活,而在不自觉的审美、欣赏、参与、实践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从蕴含着先进思想的文化活动内容中,人们渐渐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获得教育,受到道德、法律、政策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而也就不自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薄弱,一些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沾染了诸如赌博、酗酒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而群众文化活动是根治歪风邪气、社会疾病、营造文明风气的一剂良药。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育人”的作用。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灵的美与善的同时,传播其自身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这种传播过程实际就是对社会实施教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心情愉悦、精神充实,客观上降低了沾染不良习气的机率。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在改陋习、树新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妇女同胞们的文明行为。群众文化活动符合妇女同胞们的生活追求、精神需求和利益诉求,鼓起了妇女同胞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激情,对妇女同胞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保障性需求 篇12

装备保障训练资源是制约装备保障训练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训练过程当中,由于参训人员种类多、训练科目多、训练资源需求大,各类参训人员的训练科目、训练资源需求交叉,使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需求确定问题变得十分困难。本文力图在对训练资源使用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分析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需求,从而提高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训练成本。

1 训练资源分析

1.1 训练资源定义及分类出于研究需要,本文采用多标准结合、分层次划分的分类方法,得到如图1所示的训练资源类型结构。

1.2 训练资源的属性参照表1,对于不同的训练资源有选择性地对其下述几种属性进行描述。

2 问题描述

将一个专业、一个等级人员的训练看为一个训练任务,则总的装备保障训练任务由多个不同的训练任务组成。对某一承训单位而言,其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需求预测问题可描述如下:

总装备保障训练任务要在时间T内完成;共有n个训练任务,训练任务i的参训人数为Ni,i=1,2,…,n。求:承训单位在T时间内完成所有个训练任务所需的资源种类、数量,及总费用。

3 问题求解

3.1 现有装备保障训练资源使用优化

设承训单位允许的同时在训人员数量为C。按各训练任务总人员数量比例计算同一批次中各类人员的数量:

B—训练批次;N—训练人员总数;Nie—每批次参训的第i种人员数量。

完成训练任务共需m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第j类的现有数量为Mj,其允许cj个人同时使用。根据开设的训练课程及其所需主要资源的类型,设置课程单元,使每一课程单元对应一种主要资源,以确定训练任务i对第j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占用的标准课时tij。同一批次训练任务i对第j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的总占用时间pij为:

训练任务/主要循环使用资源的时间占用矩阵P:

所需求解的问题即为求解:最短训练任务完成时间T*及各批次最短训练时间Te。

结合问题特点,作如下假设:(1)各项训练任务对主要资源的占用无先后顺序;(2)同一项训练任务对主要资源的使用无先后顺序;(3)各项训练任务对循环使用型资源的使用是可中断的。

根据以上假设,即可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排序问题:

可参考文献[4]中所提供的方法对该排序模型进行求解。

3.2 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需求计算具体求解步骤如下:

(1)计算T*。

(2)若T*燮T,转步骤六。

(3)若T*>T,转入下一步。

(4)计算追加的主要资源数量。

Mjd—实际所需第j种主要资源数量;Mj′—所需追加第j种主要资源数量。

(5)步骤五:计算追加的主要资源的费用。

Sa—追加主要资源的费用;Cj—追加的主要资源的单位成本。(6)计算所需追加的各类附属资源费用:

Sap—追加附属资源的费用;Mip—所需追加第j种附属资源数量;Cjp—第j种附属资源单位成本。

(7)按照各门课程同时所进行的最多班数,计算教员的需求数量。

(8)计算各类消耗型资源的需求和费用:

Msi—第i项训练任务各批次的第s种消耗型资源需求数量;Uji,s—训练任务i占用第j类主要循环使用资源时,单位时间内消耗第s种消耗型资源的数量;Ms—第s种消耗型资源的总需求数量;Cs—第s类消耗型资源的单位费用;Ss—消耗型资源总费用。

(9)计算各类循环使用资源的更新费用:

Su—资源更新费用;tjr—第j类资源的平均剩余寿命;tjl—第j类资源的寿命周期;Cju—第j类资源的单位更新成本。

(10)计算各类费用,及总费用。

St—教育训练费;Crti—第i类参训人员标准保障费;Nt—教员数量;Crtt—教员标准保障费;Mt—教学设施设备数量;Crtm—标准维护管理费;Sq—装备费;Mq—各类装备数量;Crq—各类装备标准维护管理费;S—总费用。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训练资源分类方法。针对装备保障训练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和各种装备保障训练资源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预测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根据本训练资源使用优化的结果,可对训练课程进行安排,在保证训练进度的前提下,提高训练资源使用效。

参考文献

[1]吴铨叙.军事训练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胡利民等.总装部队军事训练概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利民.装备训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排放检测下一篇:大学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