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的治疗体会

2024-11-02

儿童哮喘的治疗体会(通用12篇)

儿童哮喘的治疗体会 篇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 是因各种激发因子作用于气道高反应性的个体, 引起的有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参与的变态反应性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对其诊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现将我院近9年来收住院治疗30例患儿的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儿中, 男21例, 女9例, 男∶女为2∶1, 年龄小于5岁的25例, 大于5岁的5例。30例患儿中28例有阵发性咳嗽、咳痰, 呼气困难及肺部听到哮鸣音。28例为长期反复咳嗽。30例中合并肺炎10例, 伴心力衰竭4例, 伴有气胸1例。

1.2 实验室检查

27例周围血嗜酸粒细胞轻度增高 (0.25×109~0.4×109/L) , 血清Ig E增高。X线检查:30例均有双肺过度充气, 肺纹理增多, 10例合并肺炎为双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影, 1例表现为肺野外带呈高度透亮区, 无肺纹理, 可见压缩肺的边缘。

1.3 治疗

经过吸氧, 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重症病例给予纠正酸中毒, 控制心力竭衰治疗, 均临床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

哮喘的发作与吸入过敏性抗原微粒或呼吸道感染有关, 吸入的过敏性抗原微粒和附着于支气壁细胞上的抗体 (Ig E) 相互作用, 使 (Ig E) 致敏的靶细胞 (肥大细胞) 释放某些化学物质, 从而刺激迷走神经传入部分引起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痉挛, 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 致使管腔狭窄, 造成呼吸困难。

2.2 诊断

现诊断支气管哮喘采用计分法, 适用于年龄小于3岁者。

(1) 喘息发作≥3次或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 (3分) 。 (2) 肺部出现哮鸣音 (2分) 。 (3) 喘息症状突然发作 (1分) 。 (4) 有其他过敏病史 (1分) 。 (5) 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患病史 (1分) 。总分≥5分者, 确诊为儿童哮喘, 总分<5分者, 为疑似哮喘, 治疗后再作评估。

年龄大于3岁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如下:

(1) 哮喘呈反复发作者 (或可追溯与某种过敏原或刺激因素有关) ; (2) 发作时肺部听到哮鸣音; (3) 平喘药有明显疗效。可疑病例可选用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最大量不超过0.3 ml/次;或以舒喘灵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15 min, 观察有无明显疗效。

2.3 治疗

确诊患儿应立即给予吸氧, 以4~5 L/min为宜, 面罩吸氧更好。然后给予支气管扩张剂, 喘乐宁溶液空气压缩泵喷射吸入, 依呼气困难情况, 5 min~30 min喷射1次, 连用4次。氨茶碱:4~6 mg/kg·min, 1 d 2次或氢化可的松5~10 mg/kg·次, 每日2~4次均可。合并肺炎时用抗生素, 有心力衰竭情况时应用强心治疗, 有酸中毒情况时要纠酸治疗, 合并气胸时应外科手术治疗。

2.4 预防复发

(1) 去除病因, 避免接触过敏原, 患儿卧室宜空气新鲜, 室内布置力求简单, 易于清洁。给予免疫调节剂, 如干扰素α、酮替酚、唯尔本、胸腺肽等,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减少感染的几率。 (2) 过敏原不可避免时应用脱敏治疗。 (3) 应用吸入皮质激素的方法预防哮喘复发, 必可酮吸入治疗, 副作用很少发生, 因为吸入的药物直接与有病变的气管黏膜表面接触而发挥作用, 所需药量非常小, 是口服泼尼松的1/300~1/200。 (4) 色甘酸二钠: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之效, 故可预防哮喘发作。

2.5 心理及精神治疗

对患儿及家长耐心解释病情, 鼓励患儿参加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 对增强体质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甚为重要。

儿童哮喘的治疗体会 篇2

长期治疗方案

根据年龄分为5岁及以上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和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

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从第2级到第5级的治疗方案中都有不同的哮喘控制药物可供选择。对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哮喘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选择第2级、第3级或第4级治疗方案。在各级治疗中,每1~3个月审核1次治疗方案,根据病情控制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如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治疗方案可考虑降级,直至确定维持哮喘控制的最小剂量。如部分控制,可考虑升级治疗以达到控制。但升级治疗之前首先要检查患儿吸药技术、遵循用药方案的情况、变应原回避和其他触发因素等情况。如未控制,升级或越级治疗直至达到控制。

在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中,除每日规则地使用控制治疗药物外,根据病情按需使用缓解药物。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是目前最有效的缓解药物,是所有年龄儿童急性哮喘的首选治疗药物,通常情况下1d内不应超过3~4次。亦可以选择联合吸人抗胆碱能药物作为缓解药物。5岁及以上儿童如果使用含有福莫特罗和布地奈德单一吸入剂进行治疗时,可作为控制和缓解药物应用。

1.5岁及以上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图1):我国地域广,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联合治疗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疗效外,还需要同时考虑地区、经济的差异。必须强调,任何年龄都不应将吸人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作为单药治疗,只能在使用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时作为联合治疗使用。

2.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图2):对于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是ICS,对于大多数患儿推荐使用低剂量ICS(第2级)作为初始控制治疗。如果低剂量ICS不能控制症状,增加ICS剂量是最佳选择。无法应用或不愿使用ICS、或伴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可选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口服缓释茶碱在5岁以下儿童哮喘长期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临床不应完全摒弃该药的使用,但是茶碱的疗效不如低剂量ICS,而不良反应却更显著。LABA或联合制剂尚未在5岁以下儿童中进行充分的研究。

急性发作期治疗

主要根据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对初始治疗措施的反应,在原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

如哮喘急性发作经合理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哮喘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statusasthmaticus)。如支气管阻塞未及时得到缓解,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此时称之为危及生命的哮喘发作(1ifethreateningasthma)。对任何危重哮喘患儿应置于良好的医疗环境中,供氧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0.92~0.95以上,进行心肺监护,监测血气分析和通气功能,对未作气管插管者,禁用镇静剂。

1.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使用氧驱动(氧气流量6~8L/min)或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第1小时可每20分钟1次,以后根据病情每1~4小时重复吸人治疗;药物剂量:每次吸人沙丁胺醇2.5~5mg或特布他林(Terbutalin)5~10mg。如无雾化吸人器,可使用压力型定量气雾剂(pMDI)经储雾罐吸药,每次单剂喷药,连用4~10喷,用药间隔与雾化吸入方法相同。如无条件使用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可使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但应加强临床观察,预防心血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剂量:每次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01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0.3ml。必要时可每20分钟1次,但不可超过3次。经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者,可能需要静脉应用β2受体激动剂。药物剂量:沙丁胺醇15μg/kg缓慢静脉注射,持续10min以上;病情严重需静脉维持滴注时剂量为1~2μg/(kg.min)[≤5μg/(kg.min)]。静脉应用β2受体激动剂时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和低钾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时要严格掌握指征及剂量,并作必要的心电图、血气及电解质等监护。

2.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重症哮喘发作的一线药物,早期使用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度,给药后3~4h即可显示明显的疗效。药物剂量:口服泼尼松1~2mg/(kg.d)。重症患儿可静脉注射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10mg/(kg.次),或甲泼尼龙1~2mg/(kg.次),根据病情可间隔4~8h重复使用。大剂量ICS对儿童哮喘发作的治疗有一定帮助,选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1mg/次,每6~8小时用1次。但病情严重时不能以吸人治疗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抗胆碱药:是儿童危重哮喘联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确立,对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反应不佳的重症者应尽早联合使用。药物剂量:异丙托溴铵每次250~500μg,加入β2受体激动剂溶液作雾化吸入,间隔时间同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4.氨茶碱:静脉滴注氨茶碱可作为儿童危重哮喘附加治疗的选择。药物剂量:负荷量4~6mg/kg(≤250mg),缓慢静脉滴注20~30min,继之根据年龄持续滴注维持剂量0.7~1mg/(kg.h),如已用口服氨茶碱者,直接使用维持剂量持续静脉滴注。亦可采用间歇给药方法,每6~8小时缓慢静脉滴注4~6mg/kg。

5.硫酸镁:有助于危重哮喘症状的缓解,安全性良好。药物剂量:25~40mg/(kg.d)(≤2g/d),分1~2次,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滴注(20min以上),酌情使用1~3d。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面色潮红、恶心等,通常在药物输注时发生。如过量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拮抗。

儿童哮喘危重状态经氧疗、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治疗后病情继续恶化者,应及时给予辅助机械通气治疗。

1岁儿童哮喘临床缓解期的处理:

为了巩固疗效,维持患儿病情长期稳定,提高其生命质量,应加强临床缓解期的处理。

1.鼓励患儿坚持每日定时测量PEF、监测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

2.注意有无哮喘发作先兆,如咳嗽、气促、胸闷等,一旦出现应及时使用应急药物以减轻哮喘发作症状。

3.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长期控制药物,如使用最低有效维持量的ICS等。

4.控制治疗的剂量调整和疗程:单用中高剂量ICS者,尝试在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3个月后剂量减少50%。单用低剂量ICS能达到控制时,可改用每天1次给药。联合使用ICS和LABA者,先减少ICS约50%,直至达到低剂量ICS才考虑停用LABA。如使用最低剂量ICS患儿的哮喘能维持控制,并且1年内无症状反复,可考虑停药。有相当比例的5岁以下患儿哮喘症状会自然缓解,因此对此年龄儿童的控制治疗方案,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5.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包括了解诱因和以往发作规律,与患儿及家长共同研究,提出并采取一切必要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防止哮喘发作、保持病情长期控制和稳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篇3

方法:对不同类型骨折分别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尺骨鹰嘴骨牵引、切复内固定术。

结果:56例获得随访,骨折达到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综合优良率达89.6%。

结论: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3-01

我科室自2007年9月~2011年9月年共收治3~12岁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人67例,分别给予手法整复、骨牵引和手术治疗,其中56例获得随访,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共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3~12岁。骨折类型:伸直型41例,屈曲型15例;尺偏型39例,桡偏型17例。合并伤:尺神经损伤2例,桡神经损伤1例。致伤原因:均为玩耍时摔伤。

1.2治疗方法的选择。将病人按受伤时间和肢体情况分别给予手法整复24例,骨牵引9例和手术切开治疗23例。

1.2.1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均为肿胀不明显,就诊时间短的患者。共24例,其中,伸直型16例,屈曲型8例。均采取血肿内麻醉,及在X线透视下整复骨折,达到复位满意后,采用小夹板+自制铁丝架外固定,定期X线摄片复查和随时观察肢体末端血运情况。小夹板平均固定时间约为3~4周。

1.2.2尺骨鹰嘴牵引复位。均为就诊时间偏长,或在当地经反复手法复位或外固定后,局部肿胀严重,张力性水泡形成,皮肤破损的患儿暂不适宜手法整复者,共9例。均为伸直型骨折。采用尺骨鹰嘴骨牵引,期间定期床边X线摄片复查,了解牵引复位情况,并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皮感情况。待局部消肿及损伤情况好转,予以适当手法纠正残余错位,石膏托外固定。解除外固定后配合功能锻炼,必要时辅助活血舒筋类中药熏洗治疗,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以预防关节僵硬强直。

1.2.3手术治疗。手术患者均为手法整复后,骨折位置不满,存在明显尺偏畸形的患者,共23例。手术均采取肘外侧小切口,复位满意后2或3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辅助短期石膏托外固定约2周后去外固定,渐行肘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

2结果

2.1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组均骨性愈合,遗留肘内翻畸形4例,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2尺骨鹰嘴骨牵引组均骨性愈合,无肘内翻畸形发生,1例可能因过牵引,骨折延迟愈合。

2.3手术内固定组23例患者,18例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5例患者肘关节伸屈功能轻度受限,不影响日常生活。遗留肘内翻畸形3例。均无血管神经损害症状。

3讨论

3.1不同类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由于创伤机制不同各具其特点,对每个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其骨折分型、软组织情况等综合评估,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要医者能全面评估,认真细心,操作轻柔,方法得当,技术娴熟,多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3.2对骨折远端的旋转尺偏畸形必须完全纠正至轻微桡偏位,远端桡侧移位不必完全纠正。

3.3创伤可影响肱骨下端尺侧的骨骺发育,其创伤原因有骨折本身、反复多次的手法整复、肘内侧的切开复位,骨膜剥离较多等等,均可造成内侧骨骺血供的减少,骨骺生长不平衡,进而引起肘内翻。因此手术治疗者,最好采取外側切口,创伤小,对内侧组织损伤小,可减少内侧骨骺的进一步损伤。

3.4本组所选病例,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的合并症,因此有相关合并症的患者,仍需依据不同的临床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全面评估病情,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合适的治疗方法间与家长的良好沟通等,方能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飞,尚希福,赵其纯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两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的临床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20(19):1677

[2]田伟.积水潭实用骨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体会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 男28例, 女32例。年龄1岁2个月~1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首次发作患者25例, 多次发作35例。轻度哮喘37例, 中度哮喘13例, 重度哮喘9例。急性发作伴有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哮鸣音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1.2 方法

对于婴幼儿或重症患者可用布地奈德 (普米克) 悬液或可与β2激动剂及抗胆碱类药物溶液一起雾化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常静脉给药, 一般用氨茶碱3~4 mg/kg, 最大剂量250 mg加入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射, 继之每小时0.5~1 mg/kg的速度静脉点滴维持, 每日剂量控制在24 mg/kg以内。严重哮喘发作时可以在第1小时内每20 min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溶液1次, 然后根据病情每2~4 h吸入1次。口服给药, 沙丁胺醇用量0.1~0.15 mg/kg, 2~3次/d;特布他林65μg/kg, 每日3次。病情缓解后应继续吸入最低的有效维持量的糖皮质激素, 轻度持续性哮喘需要至少1年, 中重度持续性哮喘需要2~3年或更长。

2结果

经治疗哮喘症状基本缓解, 呼吸困难及缺氧状况明显改善, 其中显效42例, 好转16例, 总有效率96.6%。

3讨论

哮喘病因复杂, 表型诸多, 哮喘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儿童期哮喘而言, 遗传和环境因素二者交互作用, 可能影响机体先天免疫反应及后天获得性免疫反应, 因此儿童哮喘的发生和转归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夜间或晨起发作较多或加重。轻者仅咳嗽、喷嚏、流涕, 年长儿可诉胸闷。重者则喘息, 严重呼气性呼吸困难 (婴幼儿呼气相延长可不明显) 和哮鸣音。有的只有顽固性咳嗽, 久治不愈。合并感染时可有发热, 肺部水泡音 (但咳黄痰不一定都是细菌感染) 。喘息程度与气道梗阻程度并不平行, 当严重气道狭窄时, 因气流量减少, 喘鸣及呼吸音反减弱, 此乃危笃征兆, 有时易被误认为减轻。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 (指虽无急性发作, 但在较长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程度地反复出现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的状态) 和缓解期 (即症状体征消失, 肺功能正常并维持4周以上) 。

近年来各种平喘药物的主要有β2受体激动剂通过作用于气道平滑肌细胞表面的β2肾上腺素受体, 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而松弛气道平滑肌。药品种类繁多, 新的药物和新的剂型也不断问世。近年来主要进展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如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的平喘作用可持续12 h以上, 对气道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班布特罗, 本品与肺组织的亲和力高, 可在局部达到高浓度, 然后缓慢释放, 因此, 不仅每日仅需睡前口服1次, 适用于夜间哮喘的治疗, 而且不良反应比特布他林更小。茶碱类具有平喘、强心、利尿等作用, 但其确切的平喘作用机制尚未明了。有学者认为, 该类药物可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平喘作用机制。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包括:茶碱控释片如作用维持2 h的优喘平, 作用维持12 h的茶喘平和舒弗美。由于血药浓度能平稳地处于茶碱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 克服了普通氨茶碱作用时间短、峰浓度易产生毒性、谷浓度影响疗效的缺点, 较为安全、有效;近年来的一些体内、外的研究资料已证实, 低浓度 (5~10 mg/L) 茶碱对气道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因此, 部分研究者认为茶碱既可归类为解痉平喘药, 又属于抗炎治喘药[2]。抗胆碱药通过阻断大、中气道内胆碱能神经的M1和M2受体, 而起平喘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与疗效。方法 选取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治疗哮喘症状基本缓解, 呼吸困难及缺氧状况明显改善, 其中显效42例, 好转16例, 总有效率96.6%。结论 解痉平喘类药物直接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哮喘症状, 因此用于哮喘急性期的治疗。糖皮质激素与吸入用药为推荐用作慢性哮喘的一线治疗药物, 从多个环节抑制气道的变态反应炎症。

关键词:儿童,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6.

儿童斜视的治疗方法 篇5

1. 传统遮盖法:

目前仍是治疗斜视的主要方法。遮盖法可以消除由于刺激注视眼的抑制作用。1岁以内的儿童可采取遮盖健眼办天,促使斜视眼注视,以免发生遮盖性斜视,两岁儿童可采用1:1遮盖规律;3-4岁儿童遮盖时间可适当延长。在复查健眼时,应先摘除罩5分钟,使健眼适应室内光线及周边环境。如果健眼视力确实下降,则说明遮盖斜视眼肯定较打开双眼更为优越。遮盖斜视眼可主动促进健眼的功能,还能阻止由于打开双眼所致的竞争性作用。待斜视眼已获得最好视力后,则将全日遮盖改为部分时间遮盖、持续遮盖。3个月后斜视眼视力不再继续提高时,可以终止遮盖法。

2. 药物光学压抑疗法:

压抑疗法的原理是利用矫正或欠矫镜片以及每滴阿托品以压抑健眼的功能。斜视眼则戴正常矫正镜片看远或戴过矫正以利看近。压抑疗法的最大的缺点一是它只适用于中度斜视,视力低于20/60时,患儿可能仍愿意用滴过的阿托品的健眼看近,因此后者视力仍然比斜视眼好。

长期在健眼使用阿托品也可能引起遮盖性斜视,因此在视觉尚未成熟的婴幼儿长期单侧使用阿托品也应慎重。药物光学压抑法的优点是无须盖眼,可防止遮盖性斜视,戴镜后斜视眼视力能有所提高,斜视度可以减少或消失,也适用潜伏性的眼球震颤,不足之处在是疗程长,费用高。

3. 视刺激疗法:

动物和人的脑皮层视细胞对不同的空间频率有很好的反应,神经元对空间能灵敏的调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们根据这个机理设计一种新的斜视治疗仪,命名为CAM视刺激仪,利用反差强,空间频率不同的条栅作为刺激源刺激斜视眼以提高视力。这种刺激仪的条栅可以转动,使斜视的视细胞在各个方位上都能接受不同的空间频率条栅的刺激。平日无须盖眼,治疗时遮盖健眼,另患儿用斜视眼在有图案的塑料盘上描画,每次七分钟,每天1次或每周2、3次视力均有提高。本疗法简便、疗程短,又因平日无须盖眼,患儿及家长均能积极配合。 本疗法的最好适应症为中心注视性弱及屈光不正性斜视,疗程可以大为缩短。

儿童哮喘的治疗体会 篇6

关键词 心动过速;心率失常;药物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处异位兴奋灶快速释放冲动引起的一种心律失常。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本症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儿童,预激综合征易发生本病。还可发生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的基础上。感染为常见的诱因,也可由疲劳、情绪紧张等诱发,部分因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诱发。2011年3月-10月,我院儿科收治因异位兴奋冲动引起心律失常的患儿28例,总结临床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10月,我院儿科收治因异位兴奋冲动引起心律失常的患儿28例,其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0例,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7岁,患儿临床符合下列标准,呈阵发性,每次持续数秒钟至数日,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心率多在200次/min以上;婴儿表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呼吸增快,烦躁;年长儿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发作时间长者可诱发心衰和心源性休克。临床经检查ST-T波可呈缺血型改变,婴儿心室率200~300次/min,儿童180~220次/min。

1.2方法 采用一般治疗(兴奋迷走神经刺激咽喉引起呕吐反射;用手指扫压单侧颈动脉窦,每次压迫时间不超过15s。适用于较大儿童;湿冷毛巾或冰袋敷整个面部(潜水反射法),每次10~15s,每隔3~5min1次。适用于婴幼儿及新生儿;冰袋疗法诱发潜水反射)的同时综合用药治疗,药物的使用及用法如下:(1)普罗帕酮:0.5~2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20min后可重复。(2)毛花苷丙(又名西地兰):婴幼儿及伴主衰者应作为首选。一秀采用快速饱和法(饱和量为<2岁0.03~0.04mg/kg,>2歲0.02~0.03mg/kg)首次用总量的1/2,加入50%葡萄糖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余分2次,1次/4h[1]。若因低钾、心肌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应慎用。(3)维拉帕米(又名异搏定):6个月以上小儿可作为首选,用前应测血压,血压降低时应用升压药使血压正常时再用。每次0.1~0.2mg/kg(一次量不超过5mg)加入50%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副作用为急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衰者禁用。(4)苯肾上腺素(又名新福林):可用于年长儿,尤宜于血压偏低者。每次0.05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用药时密切监测血压及心率,血压不宜超过17~20kPa(130~150mmHg)。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临床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数据资料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达,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用药治疗前后患儿的胸闷、烦躁、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指标的评估,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进行,评估分满分50分,用药治疗前患儿胸闷评估分为37.55-3.65,用药治疗后评估分为27.77-2.35,用药治疗后胸闷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用药治疗前患儿烦躁评估分38.85-4.75,用药治疗患儿烦躁评估分为28.85-2.85,用药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用药治疗前患儿心率评估为230-30,治疗后心率评估分为90-20,用药治疗前患儿左室射血分数评估为33.7-10.3,用药治疗后患儿左室射血分数评估为60.5-5.6,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果显示用药治疗后患儿的胸闷、烦躁明显得到改善,临床效果显著。

3讨论

心动过速性心肌炎是继发于各种类型的心动过速,如房颤、房扑、 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遗I生心动过速、房室折返I生心 动过速、持续性反复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以及频发的室 性早搏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胎儿 、新生儿、儿童均可发病[2]。既可发生于无其 他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也可发生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 病患者,由于心动过速是导致 心动过速性心肌炎的始发因素,因此控制 心率和心律是治疗 心动过速性心肌炎的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电复律、射频消融术等。本 研究 28例 心动过速性心肌炎患儿入 院后因存 在心功 能不全遂应 用 无负性肌力作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毛花苷丙静滴控 制心室率 和心律 ,同时予 强心、利尿 、扩血 管改善心 功 能,待患JLII~床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后,分别予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苯肾上腺素单一用药以及普罗帕酮联合索他洛尔控制心律失常,治疗均获得 良好疗效[3]。

儿童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心动过速性心肌炎的 原因可能为此类型心动过速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较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相对小,故往 往起病 隐匿,不易早 期发现。典型 心动过速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与心功能不全表现类似,婴 儿可表 现为呼吸 急促 、出汗、面色苍 白、喂养 困难 、呕 吐 等,年长JL~IJ为活动耐量降低、胸痛、晕厥等。

综上所述,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炎是一种可逆性、预后好的心肌 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当患儿出现快速陛心律失常,特 别是房性心律失常,同时伴有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时, 应高度警惕本病可能。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炎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 对反复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患儿可行射频消融术,及早识 别本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新芳 .儿童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治疗.中国实用医刊.2014,41(01): 120.

[2]王健怡 ,陈秀玉 ,黄敏 ,等.4,JD心动过 速性心肌病 10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 ,2005,23:859.861.

重症哮喘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 男22例, 女14例;年龄15~70岁, 平均 (43.5±5.4) 岁。病程7~20 d, 平均11 d。与感染有关17例, 与过敏有关的11例, 与劳累有关的4例, 与精神紧张有关的3例, 无明显诱因的1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选取患者。哮喘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符合GINA诊断标准, 分析患者的首发年龄、临床特点。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给予氧疗, 保持气道通畅, 及时负压吸痰, 心电监护。①控制呼吸道感染、茶碱解痉平喘、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合理的综合治疗;②肾上腺皮质激素予甲基强的松龙2~4 mg/ (kg·d) , 致病情稳定后 (一般为3 d) 减至维持量40~80 mg/d;③支气管舒张剂, 同时应用β2受体兴奋剂及M受体阻滞剂, 入院后即给予万托林联合爱全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④机械通气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吸气压为8~20 cmH2O, 由低到高;呼气压为4~6 cmH2O, 给氧浓度30%~35%。

2结果

治疗36例患者中有35例好转出院, 有效率97.2%, 通气时间12~4 d。其中有1例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恢复正常, 但停机3 d后因心肺功能差, 无力咳痰, 窒息死亡。

3讨论

重症哮喘的气体交换、血流动力学均有明显的异常, 气道的阻力明显升高[2]。重症哮喘的组织学特点是气道壁水肿、黏液腺肥大、黏稠的分泌物广泛地阻塞大小气道。分泌物的成分包括黏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蛋白[3]。黏液的嵌顿、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水肿以及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导致了气道阻力在吸气和呼气时均大大增加。以上气道的病理学改变也引起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的失调以及氧的弥散距离增大。在重症哮喘患者常见中度低氧血症, 但此种低氧血症易被高流量的氧疗所纠正。

重症哮喘所致严重支气管痉挛, 气道阻力骤增, 引起严重肺过度充气, 通气不足, 发生急性CO2潴留, 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面罩机械通气操作迅速、简便, 尤为正压简易呼吸器更方便, 可保证高浓度氧吸入, 适合现场抢救。在诊治重症哮喘时应尽可能找出哮喘加重的原因并设法解除, 否则即使应用了各种措施也难以奏效和维持长久的缓解状态。对于目前病情应有全面正确的估计, 特别要注意除外各种严重的合并症。合理治疗的原则是首先给予充分的基础治疗, 必要时再采用特殊治疗[4]。应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各项治疗措施, 并应预见病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力争防患于未然。危重哮喘肺过度充气, 肺压力-容积曲线处于高位平坦段, 宜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性通气策略, 避免和减少容量伤和气压伤。开始时随患者呼吸频率作小潮气量通气, 手控挤放呼吸囊, 同时用定量或雾化β2激动剂和抗胆碱药喷入呼吸囊以缓解支气管痉挛。直至患者缺氧、CO2潴留和酸中毒改善, 气道压力下降, 呼吸变慢而深, 再调换呼吸机进行面罩机械通气, 则更为安全。适当选用PEEP (3~5crnH2O) 加PSV通气模式, 能对抗 PEEPi, 减少吸气肌负荷, 提高人机配合, 扩张气道, 降低气道阻力, 减少对循环的影响。

当患者出现张力性气胸、痰栓阻塞或呼吸肌衰竭时应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否则患者常因此而死亡。值得指出的是当一名重度哮喘发作患者的哮喘音突然降低或消失, 但其发绀和呼吸困难更为严重时, 不能简单地误认为病情缓慢而应考虑有合并上述并发症的危险, 应及时查明原因, 对症治疗。如并发张力性气胸的患者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黏液痰栓阻塞气道的患者可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并发呼吸肌衰竭的患者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 行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9.

[2]任少华.重症哮喘的临床进展.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4, 1 (4) :304.

[3]施毅, 陈正堂.现代呼吸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71-678.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体会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儿科保健门诊就诊并诊断为ADHD的患儿49例, 其中女性18例, 男性31例, 男 ∶女=17 ∶11。年龄5~14岁, 平均年龄9.5岁。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 注意缺陷症状和多动、冲动症状均至少要符合表1中列出9项中的6项, 且持续至少6个月, 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 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详见表1; (2) 7岁前出现症状, 至少持续6个月; (3) 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场合 (如学校和家里) 出现; (4) 在社交、学业或成年后职业功能上, 具有明显的临床损害证据; (5) 必须排除以下疾患: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和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特殊性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各种器质性疾病 (如甲亢) 和各种药物不良反应所导致的多动症状等[1]。

1.2 治疗方法

20例ADHD患儿行心理治疗, 11例行中药加心理治疗, 18例行西药加中药治疗。

1.2.1心理治疗

(1) 教育干预:教育干预在本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应针对儿童在气质、性格、智力等方面因材施教, 在作业布置、课后辅导、课外活动、课堂提问等方面给予特殊安排。由于儿童在学习中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治疗期间患儿家长要多鼓励儿童以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帮助其克服困难, 不断获得进步。在生活、学习中训练孩子要集中注意力, 从实际出发, 根据儿童的爱好、特长循循善诱, 发挥其正常才能。 (2) 咨询干预:家庭对于该病的全面了解是治疗的关键。要知晓多动症不是儿童的天性和故意行为, 而是一种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病态表现, 是一种心理障碍。在确诊后要去除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 从细微处入手, 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但要防止危险性行为发生。

1.2.2 药物治疗

(1) 西药治疗:哌醋甲酯 (利他林) 开始剂量0.6 mg/kg, 最大剂量不超过0.8 mg/kg, 2次/d (早晨、中午) 口服, 不用于6岁以下儿童;在学习期间服用, 假期停用。本组患儿在上学期间服用哌醋甲酯1.5年后症状明显减轻, 假期停服未影响身体发育。右旋苯丙胺开始剂量0.15 mg/kg, 1次/d, 不用于3岁以下儿童, 周日及假期停服, 以减少抑制生长的不良反应。苯异妥因开始剂量10 mg, 每日晨起一次, 视病情可加至20~40 mg, 不用于6岁以下儿童,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匹莫林 (苯丙妥因) 开始每日2.25 mg/kg, 晨起1次服用, 总量不超过100 mg。丙米嗪开始25 mg/d, 分两次服用, 最大剂量50 mg。此药可引起暂时性白细胞减少, 故需每半月复查白细胞计数。 (2) 中医治疗:阴虚阳亢证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痰热内扰证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心脾两虚证方药:归脾汤加减。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儿童多动症防治问答》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停药后随访3~6个月, 疗效巩固。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但提高的幅度较小或较慢, 共济试验有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共济试验均无任何改善。

2 结果

经过治疗并随访0.5年, 大多数ADHD患儿临床症状社会功能改善, 自信心增强, 社会适应能力提高。20例ADHD患儿经过单纯心理治疗治愈;11例中药加心理治疗治愈;18例西医加中药治疗, 16例治愈、2例治疗无效。

3 讨论

3.1 ADHD对儿童的危害

ADHD发病原因不明, 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神经解剖因素等有关[2]。ADHD患儿注意障碍是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常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受外界干扰不专心。活动过度是ADHD患儿的另一主要症状, 症状为活动明显增多, 在教室不能安静听讲, 在座位上小动作多、话多, 经常影响上课纪律。此外, ADHD患儿常见的症状还有冲动性情绪不稳、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成绩低下或波动较大等[3]。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ADHD患儿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 每周都在落后, 而且越落越远。对抗和品行问题比仅有注意障碍的儿童更容易惹麻烦, 情感不稳定导致的语言的攻击行为, 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3.2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常见的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减退、头晕、头痛、失眠、恶心、易怒。严重不良包括心率失常、自杀倾向、血尿、肝损害、影响身体发育、白细胞减少症。要给予定期复查, 对症干预。3.3治疗ADHD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治疗计划, 采用个体化治疗;推荐治疗ADHD患儿首先选择恰当的心理行为治疗, 应对ADHD患儿进行定期随访。教育干预在本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ewton-Howes G.What happens whe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grow up[J].J R SocMed, 2004, 97 (11) :531-53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10) :758-759.

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 男13例, 女15例, 年龄19~80岁, 平均年龄56岁。哮喘病程2~40年, 重症发作时间1h~4d。首次发作患者9例, 多次发作1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6例, 接触过敏源5例, 咳嗽21例, 4例伴意识不清, 发热7例, 1例伴晕阙, 原因不明3例。临床表现为均有不同程度烦躁不安、呼吸急促伴哮鸣音及湿性啰音、发绀、大汗、咳嗽伴咳白色黏液痰、不能平卧、说话费力、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及呼吸性碱中毒。X线胸片示肺过度充气表现, 肺纹理增多, 并有双肺下野感染征象。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中、重度哮喘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持续低、中浓度吸氧, 静滴呼吸兴奋剂, 化痰、吸痰, 控制呼吸道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茶碱解痉平喘, 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同时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脉冲疗法, 每日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00~1000mg, 疗程为1~3d, 3d总量约为1.44g。4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无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1例行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 结果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疗效评定标准。27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面色及全身症状明显好转, 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100%, 完全缓解17例, 好转10例, 无效转上级医院1例,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 以慢性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反复发作,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因素很多, 包括宿主因素 (遗传因素) 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为有血缘关系、近三代人中有反复咳嗽、喘息等哮喘症状或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史, 自身存在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 对常见的螨虫、花粉、宠物、霉菌等变应原和坚果、牛奶、花生、海鲜类等食物及药物过敏等。常见症状为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喘鸣音或胸痛等症状, 发作多为接触烟雾、香水、油漆、灰尘、宠物、花粉等刺激性气体或变应原, 在夜间和清晨时症状易发生或加剧, 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1,2]。临床诊断对典型病例,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 可作出临床诊断, 对不典型病例, 需做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进行确诊, 临床易与慢性支气管炎、咽炎等发生误诊, 给患者造成身心上的痛苦和经济浪费。临床若治疗不及时、不规范, 哮喘可导致死亡, 给予规范化的治疗措施, 可使80%的哮喘患者得到较好的控制, 使工作和生活几乎不受疾病的影响。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主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抗气道炎症的药物、支气管舒张剂和特异免疫治疗, 哮喘严重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抗炎作用较强, 但由于血浆和组织中半衰期长, 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时间长, 因此, 应尽量避免使用或短期应用。氨茶碱是临床上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首选药物, 应用时要控制氨茶碱血浆浓度在1 0~2 0 n g/L。甲基强的松龙具强烈消炎及抗过敏作用, 抑制病毒所引致的自体免疫系统过敏反应, 从而减低炎症对肺部细胞的损害, 是目前临床最有效的抗哮喘药物。甲基强的松龙的脉冲疗法是指每日给予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甲基强的松龙100~1000mg, 疗程为1~3d, 使淋巴细胞移行减退, 减轻炎症细胞浸润,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释放和大多数细胞因子的产生, 起到缓解哮喘症状的作用, 符合早期、足量皮质缴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原则。

总之, 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应积极消除引起哮喘的诱发因素, 控制感染, 氧疗, 保持气道通畅,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补液, 保持电解质、酸碱的平衡。必要时可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以提高抢救治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甲基强的松龙脉冲疗法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肯定, 是目前临床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措施, 可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华, 厉为良, 杨玉波, 等.重症支气管哮喘79例抢救治疗临床分析[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5, 25 (6) :479.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10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均为门诊病例, 把104例14个月~12岁的哮喘 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0例, 男26例 , 女24例;对照组54例, 男28例, 女26例。病程最短的2个 月, 最长的6年。诊断以1992年10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 组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病毒、抗感染、平喘、祛痰、超声雾 化、激素及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此基础 上加服麻黄汤加减方, 药用:麻黄6 g, 杏仁6 g, 甘草4. 5 g, 款冬花6 g, 紫苑6 g, 射干3 g, 苏子6 g, 白果3只。遇久 咳者加百部6 g;纳呆者加陈皮6 g, 炒谷麦芽各9 g。每天 1剂, 用水煎2次, 早晚分服, 连服6 d。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哮喘平息, 听诊两肺哮鸣音消失为 痊愈;哮喘减轻, 听诊偶闻及哮鸣音为好转;哮喘 发作症状无改善为未愈。

3.2 治疗结果

两组的治疗结果评定标准均以3 d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 6 d为好转, 大于6 d为未愈。结果:治疗组50例中, 痊愈43例, 好转6例, 未愈1例, 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54例中, 痊愈34例, 好转16例, 未愈4例, 总有效率为92.59%。经χ2检验, P<0.05。

4讨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由于童年体质弱, 肺气虚则毛窍不密, 卫外功能衰退, 形成过敏体质, 在气候交替季节或其他因素刺激下诱发的。发作时, 多见内外合邪, 本虚标实之候, 外邪郁肺则肺气不宣而为咳逆, 痰阻络道则哮鸣喘急。临床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可避免西药治疗中的毒副作用对小儿造 成不良的影响。本方中麻黄为君, 能开宣肺气, 散风寒平喘, 具有较强的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及抗病毒作用。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 与麻黄相配一合一开;苏子、杏仁有温经散寒,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之功;射干清热解毒, 消肿利咽降气;款冬花配紫苑加强消痰止咳作用;甘草毒性极低, 有糖皮质类固醇样作用和降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麻黄汤加减方以“宣肺透邪, 祛痰解痉”, 把引起哮喘发作的病邪从肺部向外透达, 并用祛痰解痉药控制哮喘病势的发展。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2]。

摘要: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抗病毒、抗感染、平喘、祛痰、超声雾化、激素及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麻黄汤加减方, 药用:麻黄6g, 杏仁6g, 甘草4.5g, 款冬花6g, 紫苑6g, 射干3g, 苏子6g, 白果3只。遇久咳者加百部6g;纳呆者加陈皮6g, 炒谷麦芽各9g。每天1剂, 用水煎2次, 早晚分服, 连服6d。结果治疗组50例中, 痊愈43例, 好转6例, 未愈1例, 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54例中, 痊愈34例, 好转16例, 未愈4例, 总有效率为92.59%。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钟梅英, 岑锡棠.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微量元素临床研究.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4, 3:27-29.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体会 篇11

应用中耳穿刺及中耳腔注药方法加咽鼓管吹张、部分加腺样体刮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方法 用内镜常规加用鼓气耳镜常规检查鼓膜,可以准确发现鼓室积液,并应用中耳穿刺及中耳腔注药方法加咽鼓管吹张,对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全麻下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 中耳穿刺及中耳腔注药方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效果可靠。

分泌性中耳炎;穿刺;咽鼓管吹张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耳穿刺及中耳腔注药加咽鼓管吹张方法及全身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经临床观察对改善听力、减轻耳鸣、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以秋冬季多发,多数患儿近1个月至1周内有感冒流鼻涕病史。症状:耳痛、耳鸣、耳内闭塞感、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家长发现患儿听话反应迟钝、常用手抓患耳。经内镜及鼓气耳镜检查均见鼓室积液表现:鼓膜橘红色,可见液平线或气泡,鼓膜外凸,活动度受限。所有病例均用小儿纤维喉镜检查腺样体,发现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另有以急性中耳炎发病:睡眠被耳痛痛醒,鼓膜鲜红色充血、彭隆明显并有感冒高热症状,经抗生素治疗4~7天耳痛缓解,复查时发现充血转为淡橘红色,鼓室积液显现。因患儿年龄、智力、情绪等因素影响纯音测听结果不确定,故没有加用听力检测设备结果作为分析诊断依据。

1.2 治疗方法 75%酒精棉签外耳道鼓膜表面消毒2次,年龄较大且经过沟通可以配合的儿童用自制毛头细棉签蘸丁卡因麻醉剂至鼓膜表麻并由专人固定头位(不能配合的患者采用全麻),在内镜下用1 ml皮试注射器带针头(耳道较窄小者用口腔科细长针)刺穿鼓膜内下方至中耳腔,固定针头回抽有紧张感,抽出渗液并将地塞米松注射液0.01~0.03 ml注入鼓室内,积液黏稠者可加少许糜蛋白酶。整

个穿刺操作过程均在内镜显示屏的放大视野下精确完成。每日口服西替利嗪滴剂、扑尔敏片、抗生素片、强的松片顿服,0.5%呋麻滴鼻液点鼻5天。穿刺后第2天开始每日1~2次咽鼓管吹张5~10天。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2/3以上的患儿全麻下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并鼓膜穿刺注药,其余用药、咽鼓管吹张相同。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经过一次穿刺注药,耳积液于穿刺后1~5天即完全消失,在穿刺后多数患儿自述听力提高,鼓膜内陷减轻或消失,活动度增强,于15~30天内复诊无复发,无黏连属治愈,部分鼓膜内陷轻度。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长期以来,腺样体被认为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观点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2)腺样体:①咽鼓管的机械性阻塞或功能障碍造成鼓室负压而致黏膜渗液、咽鼓管功能状态的改变;②腺样体在鼻咽部的细菌池作用,目前已从中耳积液中发现多种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病原体;③腺样体免疫异常。有学者认为腺样体的免疫功能异常使鼻咽部黏膜易感染和水肿,这种炎症和水肿又导致咽鼓管功能紊乱而引起。(3)免疫机制。(4)乳突气化程度。(5)鼻窦炎及头颈部肿瘤。本组收集的病例中超过半数腺样体明显肥大,支持腺样体学说。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会对儿童的听力和今后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有着重大意义。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用0°耳内镜常规检查鼓膜,仍有可疑时加用鼓气耳镜、捏鼻鼓气、咽鼓管吹张后再用内镜反复检查可以清楚地分辨有无积液液平线、气泡,不仅诊断准确而且易于患儿家长理解接受;耳道较狭窄的患儿我们用小儿纤维喉镜检查效果很好。

目前国内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鼓室置管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肺炎球菌疫苗的应用、He-Ne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在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的开放压升高,如能降低咽鼓管开放压、改变咽鼓管的功能可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本组的治疗中采用咽鼓管吹张、0.5%呋麻滴鼻液点鼻促使咽鼓管开放达到此作用。强的松与西替利嗪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抑制中耳积液形成,提高听力水平,消除咽鼓管黏膜水肿,恢复咽鼓管功能。鼓室内注药地塞米松或/和α糜蛋白酶能解除鼓室负压,消除咽鼓管水肿,减少鼓室黏膜渗出,促进积液的分解、排出。针对病因,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对于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2/3以上的患儿全麻下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并鼓膜穿刺注药,取得了安全、快速、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在临床治疗中有部分病例曾用He-Ne激光治疗疗效远不如用于急性中耳炎显著,故未继续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儿童乳牙龋病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12

1 造成就诊儿童恐惧和不适应的心理因素

1.1 主要原因是害怕治疗中引起疼痛以及以往对治疗的体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治疗会疼的传闻以及正在接受治疗的患儿的不良表现。

1.2 牙科设备中的治疗椅、金属器械的碰撞声、治疗机器发出的声响。

1.3 患儿的特殊性格及个体生理上的感受性等。目前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因受到家长过多溺爱而过分的娇气, 有些则滋生了蛮横无理, 不讲道理的毛病。还有一部分儿童因接受治疗的思想准备不够通常都不易配合治疗。

1.4 医护人员冷漠的态度。

2 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

2.1 治疗前

2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注重对患儿的观察与交流:护士是患儿就诊时最先接触到的工作人员, 我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诊疗的效果。所以在每一位患儿随家长进入诊室后, 我们首先要表现出热情与友好, 如面带微笑地与他们打个招呼, 问声好。可以瞬间给患儿一个和蔼可亲的印象, 起到初步缓解患儿的紧张与不安的作用, 亦有利于医生的接诊工作。

对需要治疗的患儿, 尤其是一些不良情绪明显当患儿, 应加强与他们之间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从询问患儿的年龄到猜测他们的年级等开始, 逐步去丰富交谈的内容。通过交流沟通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帮助患儿熟悉医疗环境。还可以让患儿从我们友好的表情和言语中, 体会到我们的关爱和体贴, 争取到患儿对我们的接受和依赖;也愿意将我们作为倾诉对象, 说出心里的担心、害怕和要求;让我们赢得了一个开导、安慰他们, 他们也愿意信任、服从我们的机会, 为治疗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临床上有些患儿的特殊表现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而忽略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因为他们在治疗前给我们的印象是一点也不紧张害怕, 找我们搭讪时也是嘻嘻哈哈、轻松快乐的样子。但是真正躺在牙椅上时他们一样会哭闹, 令的我们倍感意外、被动。实际上每位患儿在心里对治疗多多少少都会发怵的, 可以说无一例外。因此不可因表像而存侥幸心理忽略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

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同时, 我们还要在患儿面前树立医护人员自身的权威性, 但避免态度生硬。往往对那些屡劝不听、任性哭闹的患儿使用一些强硬的口吻也是必要的, 可以制约患儿的不当行为, 让患儿不自觉的产生一定的服从性, 维持治疗的常态化进行。

2.1.2 尽到有关治疗常规操作的告知义务:摒除过去不顾患儿感受, 疏于告知, 摁倒强治的习惯做法。换位思考, 站在患儿的角度认真的去体会患儿的心情, 让患儿明明白白的接受治疗, 避免让患儿产生被虐待感加深患儿内心的恐惧。

2.1.2.1介绍治疗的基本做法:首先要讲明的是, 对患儿进行的有关治疗操作方面的介绍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借此解决影响患儿治疗的心理障碍。在与患儿接触中患儿问的最多、也最关心的就是怎么补牙和补牙疼不疼。也因为害怕疼痛对治疗常持回避的态度。我们介绍治疗过程一方面是想通过与患儿进行的有关治疗的话题交换, 起到宽慰患儿不良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患儿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和不可回避性, 获得患儿对治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明白配合治疗, 可以减轻疼痛, 缩短治疗时间的道理。介绍时注意掌握既要灵活又要符合实际操作的原则。如:其实补牙不是你想像的那样痛苦可怕, 医生只不过是把坏掉变黑的牙齿剔除清洗干净, 再用一些充填材料把牙洞填补起来就完成了。这样描述治疗过程, 让患儿去感觉治疗的容易和简单, 可以帮助患儿缓解紧张情绪, 也可以帮助患儿提升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对一些龋坏程度较重的患儿, 应如实告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疼痛。避免患儿在治疗中感到受骗, 使一个合作的患儿变得不合作。但是可以这样说:治疗中引起的疼痛比起你自己的牙疼要轻多了, 而且就疼一下。就像被蚂蚁夹了一下是可以忍受的, 之后就不会再疼了。其用意还在于让患儿建立对痛疼的承受意识且有所担当, 形成有利于治疗的最基本的保障。

2.1.2.2介绍与治疗有关的医疗器械:用于治疗的医疗器械也是患儿害怕治疗的一个原因。如牙科手机、探针以及各种金属器械等。因此让患儿了解、认识各类医疗器械以及大概的用途显得十分必要, 可以避免患儿在治疗中由于不了解而加重恐惧情绪和产生妨碍治疗的举动, 拖延治疗时间。试想一下当每用一种器械, 患儿就害怕一次, 闹腾一会, 能不增加治疗的时间和精神上的痛苦体验吗!再比方治疗中常需使用的、装有冲洗液用于冲洗龋齿的注射器, 在患儿不清楚使用目的的情况下, 使用时常会引起患儿的极度恐慌和反抗, 误以为要打针了。如果我们把解释说明工作做在前面就不会产生如此的误会了。

2.1.3 患儿需要掌握的配合治疗中一些细节上的配合的程度亦可以决定治疗的成败。

2.1.3. 1 熟悉牙椅漱洗装置及熟练的使用对初次就诊害怕上牙椅的患儿经安慰后, 我们还会用请求帮忙取漱口杯的机会鼓动和协助患儿坐上牙椅, 指导他们放置水杯于正确的位置, 教他们按键取水, 做漱口练习。在他们完成后用"谢谢"、"真能干"等话语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是有意识的以引导患儿在玩耍中放松紧张情绪、建立自信心为目的而设计的方法。也因为练习后的熟练掌握可以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会着急忙慌, 定位准确的吐口水及漱口, 避免增加患儿对治疗的不满情绪, 还可以较好的保持治疗中牙椅单元的清洁无污。同时由于儿童爱玩的天性使然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去控制患儿的玩性大发, 教育患儿要节约用水, 反对浪费。

2.1.3. 2 张口呼吸有些患儿在治疗中因张口而屏气会出现呃逆、呕吐的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也可以是紧张和哭泣造成患儿气急、呛咳的结果, 加重患儿对治疗的恐慌、不满情绪。还有一部分是源于患儿自身的胃口浅, 在器械触及口腔时容易诱发上述症状。对这些患儿除了针对原因进行提示和安抚外, 就是要指导患儿采取有效的张口呼吸:嘱患儿平躺在牙椅上, 放松心情和身体, 张开嘴巴做缓慢的深呼吸。治疗中还要经常去提醒患儿注意保持, 逐渐把我们的要求变为患儿的习惯。

2.1.3. 3 接受制动措施治疗中患儿会不时出现一些不利于治疗的举动。最为严重的就是会冷不丁的用手推击医生正在操作中的手, 尤其是在手机打磨龋齿时, 还有甩头扭动的行为, 都可能对患儿口腔造成一些损伤。因此, 对患儿采取制动保护十分必要。对此会有患儿不愿意, 甚至强力反抗。在说明解释后, 不论效果如何, 一样要动用多人固定好患儿的头部和肢体。对有一定自制力或年长的患儿可不实行制动保护, 但要交代好患儿, 治疗中如果有不适等情况或要求, 可以用举手示意的方式及时传达意愿。

2.1.4 利用示范作用示范作用也称榜样模仿论, 类同于我们所说的"榜样的力量"。例如接受治疗者的行为的形成与示范作用有一定的关系。配合治疗者安静服从的行为与不配合治疗者的哭闹退缩、反抗等应对方式对候诊的儿童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示范作用。心理实验亦表明:情绪的改变导致行为的改变。因此, 临床上我们会发挥儿童教育中的积极示范作用, 选择性的提供一些能配合治疗, 龋坏程度较轻的治疗范例, 供害怕、拒绝治疗的患儿观看, 直观的对患儿进行安慰性和安全性的教育。另外根据患儿之间的情感最容易沟通这个特点我们还会积极地撮合患儿之间的交流, 请完成了治疗的患儿说体会和感受。有些童语产生出的童趣, 往往可以起到调节并活跃临床气氛的作用。在潜意识里, 对害怕治疗的患儿的内心都可起到真实可信的精神助力作用。

2.2 治疗中

2.2.1 重视提高患儿的积极情绪: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可以减轻疼痛, 消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加剧。说明情绪与"痛阈值"呈正比的因果关系。要提高患儿的"痛阈值"就必须提高患儿的积极情绪, 让患儿处在一个良好的治疗心态下。临床上确实是越紧张害怕的患儿越不能耐受治疗, 越是会出现痛觉过敏, 痛阈值下降的状况。即便是治疗刚开始时的例行检查的操作, 即便它不会引起疼痛, 也会让患儿有疼痛的感觉而加重恐惧、抵触的情绪。因此我们从提高儿童积极心理效应着手, 就是灌输给患儿这样的信息, 给他们治疗牙齿的医生叔叔、阿姨很喜欢他, 知道他是一个听话、勇敢的孩子, 所以在给他做检查和治疗的时候动作会很轻, 不会让他感觉到疼。产生有效的心理效应, 会使患儿信任、敬佩医生, 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慌乱而保持镇静。完成自我情绪状态的调整, 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还可以把牙齿的完整和面部美观;咀嚼能力的下降对身体的影响的利害关系联系起来启发和教育患儿, 说服患儿有目的地配合好治疗。

2.2.2 加强语言安慰和鼓励:愉悦患儿, 求得患儿的理解和配合是我们对患儿进行语言安慰的意义所在, 而语言安慰又是对治疗最重要的证措施。亲切的语言可以改变患儿的躯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而慈祥的劝导者也更容易被患儿接受。因此, 在治疗中护士应自始自终做好慈祥者的角色, 以和颜悦色、用温颜细语传递我们的关爱和友善。对年龄较小的患儿主要靠说好话去哄逗、安慰他们;对年龄稍大已懂事理的患儿, 除了必要的语言安慰, 还要耐心的和他们讲道理, 交代清楚治疗中"痛"与"不痛"的因果关系及采取的有效降低疼痛的方法, 真正从思想上帮助他们减轻对治疗的恐惧心理。在患儿哭闹时, 不是简单的以呵斥、吓唬阻止患儿, 因为适当的情绪发泄是有效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之一, 有助于患儿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

对一些接诊的男医生, 作为护士则要加强与他们之间的配合。因为有些患儿面对男医生时往往会表现地更为紧张、害怕甚至拒绝接受男医生的诊疗。针对患儿可能的臆断等排斥原因, 我们会向患儿夸赞男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 安慰说服患儿接受治疗。在我们看来对不合作患儿实施的牙科治疗也是一个力气活。在处理一些棘手患儿的治疗中, 男医生和护士配合时所形成的优势互补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取得治疗的成功。不仅如此还能不同程度缩短治疗时间。缩短治疗时间就是缩短患儿心理上对治疗的恐惧体验, 也可以减少患儿体力上的支出。因此, 临床上我们也会根据对患儿的了解, 把一些难于搞定的患儿安排给男医生处置。

2.3 重视对患儿的肯定和赞扬结束治疗后, 不管是表现好的还是不配合比较麻烦的患儿, 都要肯定他们此次的表现, 毕竟结果都一样。

对表现好的患儿给予由衷的赞扬, 对表现差强人意的患儿不仅同样要给予表扬, 还要让患儿明白我们对他的理解及认可他的努力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和人格需求的。对配合不好的患儿一味指责, 特别是一些家长当众的责骂和体罚, 会损伤患儿的自尊心而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对此要让家长清楚和重视, 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很重要。对患儿要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责备, 让患儿树立起自信心, 在今后的就诊或复诊中有个良好的心态和行为。

摘要:探讨如何避免在治疗儿童乳牙龋病中, 因患儿不配合而产生的治疗难度及造成的意外伤害, 应如何采取适合儿童心理和患儿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在治疗前, 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及对患儿的观察与交流, 逐渐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产生的亲近感让患儿从接受和依赖、到信任和服从护士, 为治疗创造良好开端。同时, 改正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尽到治疗的告知义务, 让患儿明明白白的接受治疗。对一些患儿需要掌握的配合, 进行治疗前的指导。对一些拒绝治疗的患儿, 选择性的提供治疗范例, 直观的进行安慰性、安全性教育。在治疗中, 从提高患儿积极情绪入手, 加强语言安慰和鼓励, 多方面帮助患儿消除恐惧心理。对患儿进行的诸多起安慰作用的护理举措, 有助患儿的不良情绪得以改善配合治疗。正确的理解、对待患儿, 积极的为患儿提供行之有效的优质服务, 是完成治疗和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电厂机械下一篇:社会保障二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