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模式

2024-07-29

中心模式(共12篇)

中心模式 篇1

摘要:根据两种典型中心城市经营模式的具体实践经验,将产品经营模式和环境经营模式的不同之处进行剖析;并从中归纳出对其他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从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转变要求出发,环境经营模式更符合,但同时需要中心城市的周围城市共同发展,而产品经营模式更适合选择。

关键词:城市经营,环境经营模式,产品经营模式,国际化城市

1 城市经营概述

关于城市经营,中国的有关文献中有两种说法,即“城市经营”和“经营城市”,学者没有在这两者之间做严格地区分,通常都视为同一概念。在国外,城市经营(Urban Management)的理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联合资助了一项城市经营计划(Urban Management Programme,UMP),以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的研究,《城市经营基础》便是此项计划的理论成果。

中国提出城市经营的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但对于谁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目前仍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上海前市长汪道涵在1998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研讨会上率先提出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大连市前市长薄熙来提出并加以实施的。

无论国内国外,城市经营中的许多具体做法都是先于经营城市理念而出现的。城市经营理念提出后,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发展,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国外有关城市经营的研究涉及到城市经营的参与者的范围、城市的性质、城市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城市规划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国外的城市经营理论的明显特征是,强调政府的整体发展和福利的全面提高,其实质是确定政府干预的性质和特征,即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干预,干预的尺度,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等等。有关城市经营的研究在国内也一直方兴未艾,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各个城市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城市经营没有统一的模式,应该对不同城市的不同问题做出相应的、有效的反映,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

2 中心城市经营典型模式

2.1 环境经营模式

所谓环境经营模式是指把经营城市作为突破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吸引国内外商家来此投资,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游玩、购物,从而为城市的发展争取来足够的资金,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

环境经营模式按照“城市经营、规划、管理—环境改善、优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其中,城市的经营、规划是手段和方式,环境的改善是媒介,产业发展才是最终目的。[3]

2.2 产品经营模式

所谓产品经营模式是指从上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来吸引投资入手,通过生产最好的产品,创造知名品牌,将产品输出区外来获取收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产品经营模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产品品牌、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这种模式依据品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网络效应和集聚效应功能的发挥,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3]

2.3 两种模式的比较

基于选取产品经营模式的青岛和选取环境经营模式的大连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施经验,笔者发现两种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

第一,作为优势的前提条件不同。环境经营模式以城市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为前提条件,城市营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宜人居住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城市收益一方面来源于国内外投资,另一方面来源于国内外旅游消费。而产品经营模式则以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优势为前提条件,城市的收益一方面来自产品销售收入,产品在市场需求条件下转换为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来自该城市所拥有生产该产品的资源优势,如先进技术、廉价原燃料、便捷运输条件等,资源优势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从而使城市获得更大收益。[4]

第二,实施主体不同。环境经营模式以城市为最大的产品,实施主体是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经营发展营造一个便捷、宽松的环境,包括城市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使城市发展处于一个主动的状态。产品经营模式则是以具体的产品为收益载体,因此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家,主体的行为最大目标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它为城市提供的是税收收入,而对于全局性的城市规划管理大问题,由于每个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不可能承担起此项重任。由于主体的趋利性和城市收益的产品载体化,城市的管理者处于被动的状态。

第三,发展路径不同。环境经营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环境经营模式一般适合于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产品经营模式的发展路径是:产品品牌、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产品经营模式多适合于资源性城市或专门化工业城市。[4]

第四,乘数效用大小不同。在环境经营模式中,城市的环境最先发生变化,如城市的环境建设、基础建设等。环境优势塑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良好的城市环境又通过吸引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和各类行业,积累资金,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产生循环效应,所形成的乘数效应较大。而在产品经营模式中,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会通过其纵向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横向联系带动城市生产型服务与生活性服务,影响范围局限于某一类行业领域,所形成的乘数效应较小。

3 两种模式的经验借鉴

产品经营模式和环境经营模式两者各有利弊。环境经营模式以环境立市,注重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政府对城市的投入成本较大,但经济回报时间长,见效慢。产品经营模式以产业立市,注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方式往往经济效益回报大,见效快,但存在后劲不足的弱点,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5]。因此,产品经营模式适用于处于萌芽期或成长初期的城市。而环境经营模式更适用于处在成长中后期或向成熟期迈进的城市。

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在城市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等级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可以采用产品经营模式,通过一些项目的投入、产品的产出,在满足本城市居民需要的同时,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经济效益。但城市发展到中后期,一定范围的市场需求呈现稳定性,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迈进过程中,各种城市问题会不断出现,城市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制约着城市发展步伐,因此在这个发展阶段改变城市初期的发展思路成为必然。采用环境经营模式,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和环境建设,成为城市经营的新选择。

4 两种中心城市经营模式的前瞻:迈向国际化

传统的城市观点认为城市竞争力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强调走“城市积累”之路;而随着经济不断国际化和信息化,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走“城市流动”之路,在与国际社会互动中找到自身定位。

国际城市是从职能特征上来界定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它多是高等级综合性中心城市。只有规模等级较高,中心地职能突出、发展成熟的中心城市,才具备发展成为国际城市的条件和潜力。

国际城市的形成依赖于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环境经营模式的核心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这种模式在一个城市的应用,首先改变的就是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水平。对于建设国际城市而言,这是一条建设城市硬环境相对直接而便捷的道路。另外,国际城市一般都是由处于成熟性或后成熟期的综合性城市发展而来,这就要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才会使资金和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入,提供强大的后续力量,这与环境经营模式的要求也相符合。

作为国际城市,中心城市的孤立发展并不能提供形成的基础,而是要依托于中心城市和周围其他城市的共同发展。因此,在中心城市向国际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中心城市应采取环境经营模式以外,周围的专门化小城市可以采取产品经营模式。[4]在城市经营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加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更要强调与其它城市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为向国际城市的转变提供持续源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小明:《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2]赵黎明、景春华:《城市经营系统》[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69-183。

[3]连玉明:《中国城市蓝皮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58-260。

[4]李丽萍:《国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新华出版社,2005:123-165。

[5]吴殿廷、周伟:《大连和青岛城市经营模式的对比和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3):28-30。

中心模式 篇2

财富管理中心的设立和管理,可以借鉴一下私人银行运营的模式,现行的私人银行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轨迹和经营模式不同,大体可归纳为五类:

(一)持牌经营的总分部专业化模式(工行)。私人银行部定位为总行直属机构(总行一级部室级),对内参照总行一级部室管理,对外作为总行经营性直属机构运作。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业务单独核算,在授权范围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二)总行主导管理推进、分行主导业务发展模式(建行)。私人银行部在总分行均为一级部室,总行重点负责业务组织管理,主要依托各分行进行业务拓展和客户服务。

(三)总行二级部建制、分行一级部+独立的服务网点拓展模式(中行、招行)。两家行均在总行个金部下设私人银行二级部统一管理推进,分行设立一级部室实施管理推进职能并利用独立的私人银行服务网点和专职队伍开展直接营销和经营。

(四)中外资合作推进模式(中信银行)。总行设立私人银行部(准一级部室)负责全行35家分行业务推动,下设北京、上海和深圳3家独立核算的分部专业经营。积极探索与西班牙国民银行以股权划分形式建立独立的私人银行公司。

学生托管中心,学习托管新模式 篇3

学生托管中心是专业提供学生学习辅导、1对1个性化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及上学放学接送、膳食提供、寄宿等为一体的个性化式教育连锁机构。同时托管班配有专业辅导老师和生活老师,专业的营养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项目特点

1.个性化。因材施教,采取一对一或小班制方式辅导,充分分析每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高效地辅导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寻求适合的教育发展定位。

2.全方位。充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开设各类精品课程,促进孩子知识、习惯、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完整、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

3.标准化。各分校均统一VI形象,统一分功能区域的学习环境布置,严谨规范的托管教育教学管理流程。

4.社区化。项目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做家长和孩子身边的教育专家。

5.精品化。项目定位中高端群体,小班辅导,为每个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市场分析

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或个人办学等。在目前的中小学培训教育产业中,小学生托管教育是课后辅导中新兴的细分市场,正在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统计数据表明:一、中国拥有3亿适龄儿童,数亿望子成龙的父母;二、在一个中等规模、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中3-6岁学前儿童有近3万人,6-12岁小学生约5万人,年人均业余教育支出约为3000元,其中90%以上家庭需要课外培训。而众多的留守儿童更是一个庞大的生源。因此,这个创业项目是个潜力极其巨大的市场。

投资条件

目前该创业项目有多种投资模式,社区店基本总投资6-15万元的投资能力。辅导场所面积180-300平方米。项目招收区域代理和单校合作商。区域代理有权在代理区域内自行开设若干家小书童连锁分校,单校合作方式可在授权区域内,有权自行经营一家学生托管班。投资者需选择当地的好学校,必须是当地一二类小学学校。离学校越近越好,步行距离不超过10分钟最佳。楼层不能太高,不能超过4楼。

效益估算

开办一个学生托管中心,因当地经济收入水平、少儿培训市场情况、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推广力度及对总部各项运营标准的执行情况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经营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经营状况较好的在6个月到10个月就可以收回投资。

投资风险

投资学生托管中心最大的风险无疑在于学生的安全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是父母的“眼中宝”、“心头肉”,娇贵无比,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将会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所以开办学生托管中心,务必要细心周到,做好接送、消防、卫生等诸方面的工作。

同时,学生托管中心审批可能包括消防、房屋安全、教师资格等多方面的要求。

创业案例:

案例一:

“中山教育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位于谷城石花,是谷城首个民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昨日,记者来到了该中心。

托管中心共有5层,宽敞明亮。一楼大厅内放着电脑,每台电脑都配有摄像头。孩子们想家长了,就可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视频。二、三楼是教室,四楼是宿舍,五楼是食堂。

托管中心的创始人名叫张忠善。2004年,他成立了“中山职业学校”。2006年,学校被认定为谷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职校办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石花农民在职校里学到了技术,进而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就留给了家中的老人。

一次偶然,张忠善目睹了一对母女相见时的情形。一个刚从外面打工回家的年轻妈妈,远远地看到了站在家门口的孩子,突然飞奔了过去,抱起孩子嚎啕大哭,诉说着思念之苦。小女孩却无动于衷。这一情景触动了他,他觉得没有母爱的孩子,非常可怜。

经历了这件事,张忠善开始关注起留守儿童,他总结出了留守儿童的四大特点: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

张忠善于是开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在这里,留守儿童可以找回亲情,健康成长。

案例二:

2008年,郭荣金从赣县中学毕业后考上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小山村里的“金凤凰”。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郭荣金被查出患有脊髓肿瘤,手术失败导致下半身瘫痪,不得不休学在家,且欠下30余万元的巨额债务。更不幸的是,母亲在2011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给这原本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郭荣金的困境引起当地党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积极捐款,当地干部经常上门帮助。郭荣金下决心要振作起来。看到周末村里的留守孩子无人照管,他萌生办一家托管中心的念头,一则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二则可以增加点收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他的想法得到家人和村里学校的支持。中心从最初的一、二个学生,增加到如今的20多名。

教育托管中心学习托管新模式 篇4

教育托管中心是专业提供学生学习辅导、1对1 个性化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及上学放学接送、膳食提供、寄宿等为一体的个性化托管式教育连锁机构。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 专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注孩子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 注重孩子健康人格塑造, 从细节关注孩子的成长。同时托管班配有专业辅导老师和生活老师, 专业的营养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项目特点

1.个性化。因材施教, 采取一对一或小班制方式辅导, 充分分析每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实际情况, 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高效地辅导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寻求适合的教育发展定位。

2.全方位。充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 开设各类精品课程, 促进孩子知识、习惯、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完整、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

3.标准化。各分校均统一VI形象, 统一分功能区域的学习环境布置, 严谨规范的托管教育教学管理流程。

4.社区化。项目立足于社区,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做家长和孩子身边的教育专家。

5.精品化。项目定位中高端群体, 小班辅导, 为每个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市场分析

教育培训业是21 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 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行业企业办班, 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或个人办学等。 在目前的中小学培训教育产业中, 小学生托管教育是课后辅导中新兴的细分市场, 正在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统计数据表明:一、中国拥有3 亿适龄儿童, 数亿望子成龙的父母;二、在一个中等规模、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中3—6 岁学前儿童有近3 万人, 6—12 岁小学生约5 万人, 年人均业余教育支出约为3000 元, 其中90% 以上家庭需要课外培训。因此, 这是个潜力极其巨大的市场。

投资条件

目前该项目有多种投资模式, 社区店基本总投资6 万到15 万元的投资能力。辅导场所面积180—300 平方米。项目招收区域代理和单校合作商。区域代理有权在代理区域内自行开设若干家小书童连锁分校, 单校合作方式可在授权区域内, 有权自行经营一家教育托管班。投资者需选择当地的好学校, 必须是当地一二类小学学校。离学校越近越好, 步行距离不超过10分钟最佳。楼层不能太高, 不能超过4 楼。面积不能太小。不能有安全隐患。

效益估算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篇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学校将会发展成一个包括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中心。技术网络只会强化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里,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特别是信仰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统筹解

决。

【关键词】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网络引入教育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怎样的?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而获得的飞跃发展,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信念,也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以及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学校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

一、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复合的网络中心

1.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现代学校教育是提升个体生活、传播发展文化的生根手段和途径。当上网成为一种流行垂涎和时尚文化的时候,学校就无法回避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据美国《电脑工业年鉴》2001年4月24日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因特网用户人数已从1998年底的2亿多人增加到去年年底的4.14亿,如果将偶尔上网的人数计算在内,则这个数字还要增加28。另据统计,至去年年底,全球网页达30亿页,而且每天正以300万页的速度增加。在中国,至2000年底,全国上网用户也已达2250万,列全球第三位,而且这项记录还在不断更新。在深圳,70的家庭拥有电脑,60的学生在上网。在打破权威的时代里,感受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养料本身就是一种时尚,上网一族的“网虫”已经无法离开网络而生活,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络学习方面,社会似乎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这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网校和校园网的不断涌现可以看作是各国教育对信息技术的积极应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或论述难以数计。综观近期的研究成果可知,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自主性和选择性强、提高学习效率与降低学习成本等,是人们普遍赞赏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功能。其实,把获得的知识(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完满结合,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无以伦比的功能,西方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追求高效能的时代,当教育质量实际上成为学校生命线的时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便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技术—知识中心。传统的教育教学技术曾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领风骚,如造纸技术、书写技术、演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知识增长水平相适应,而与知识激增、陈旧速率加快的信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传统的学校传递的是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经过国家、社会或教师裁剪、筛选、加工或改造了的信息,即知识,这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但这些知识不仅容量有限,而且传递速度慢,尽管适应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乃至教师个人的意愿,可未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和特长。在作为技术—知识中心的传统学校里,学校是知识的中心,但基于旧式技术的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在学校里传递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并不构成“网络”,不仅限制了受教育的规模,而且学习者对课程没有多少自主性和选择性。

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传统的教学媒体将会退居次要地位,而网络技术将会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主导技术,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区中技术先进、环境舒适、功能配套、指导有力的信息集散地。在未来的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在时间上突破了学校的日程安排而具有全涉性和弹性;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向性。信息技术化、技术网络化就使学校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里的一个中心。这种“中心”无法在学校之外形成,因为信息不完全等于知识。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技术网络,通过课程模式转变为知识资源,它才具有下面的积极功效,而惟有学校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为学生和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知识)的场地和指导服务。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在广袤的信息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兴趣、特长并有助加速社会化发展的信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加深拓展的课程,通过学习和训练,拓展认知领域,发展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水平,建构知识体系。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

内河航运中心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篇6

【关键词】 内河;航运中心;港口城市;地方经济;枢纽港;体制改革

1 内河航运中心的内涵

1.1 国内有关内河航运中心的建设实践

近年来,内河航运逐步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长江等内河航运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内河航运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同时,与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一样,主要通航河流掀起建设航运中心的热潮,长江流域出现“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三个“内河航运中心”的概念,合肥提出建设“江淮航运中心”,济宁也提出建设“山东内河航运中心”。

“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提出的目标是,面向国际、服务全国、辐射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建成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长江流域航运物流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出的目标是,建设立足湖北、辐射中部、面向全国、沟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区域性内河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出,要建成航运市场发达,航运产业要素聚集,航运服务体系完善,航运及航运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周边腹地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1.2 内河航运中心的内涵

内河航运中心本质上是以航运为主导的航运物流产业要素的集聚。在内河航运中心,各种运输方式实现高度融合。在内河航运的主导下,各种内陆运输方式实现与国际海运在标准和服务上的统一,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运输业内部的分工也在不断细化,形成综合运输交易及其服务业、综合货物运输业、内陆港口服务业等3个层次,在本地区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一旦内河港口城市具备以航运为主导的区域综合运输资源配置能力,那么该城市的内河航运中心地位将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1.3 与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

国际航运中心本质上是航运产业要素的集聚。航运产业集群主要分为航运交易和服务业、船舶运输业以及港口服务业等3个层次。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一般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运中转型,第二阶段是加工增值型,第三个阶段是资源配置型。上海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内河航运中心的特性不同于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缘于密集的国际航运干线,航运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运输方式,其他运输方式只能作为航运的集疏运方式,而内河航运方向单一,难以单独因航运而成为中心,即便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中心,也难以形成对经济的影响力,因此,内河航运中心产业要素的构成和集聚模式与国际航运中心有一定的区别。

1.4 与内陆物流中心的比较

国外有学者将货物集散中心分为沿海门户港、枢纽港(含水港和干港)、一般内陆港、内陆卫星港等4个层次。沿海门户港位于国际主干航线的末端,在国际供应链的第一层网络,可以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枢纽港、一般内陆港、内陆卫星港可以定位为不同层次的区域物流中心。在航运中心,物流强调的是实现船舶运输、港口服务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整合,并衍生配套增值服务,因此,建设物流中心成为建设航运中心的先导,这一点对于内河航运中心而言尤其重要。水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比较优势,并且较易实现与沿海门户港的衔接,这为内河港口城市建设物流中心提供优越的条件。建设枢纽港层次的区域物流中心是建设内河航运中心的头等重要内容。

2 内河航运中心建设意义

2.1 国家层面

我国内河航运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出台专门的内河航运发展指导意见,其目标在于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调整优化沿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选取重要城市作为建设试点,配合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内河航运中心,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内河航运发展的目的。

我国内河航运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首先,发展理念有待更新,个别地方仍然存在重建设、轻发展的思想,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市场机制尚未健全,非市场因素长期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和服务升级;最后,技术和标准有待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不高,许多技术标准照抄照搬海运标准,缺乏针对内河航运特点的技术标准。建设内河航运中心就是要选取试点城市,推动发展理念的变革,完善内河航运市场机制,让市场发挥更大的效用,解决一批技术难题,提升各项行业标准的适应性和保障能力,创建政策、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典范,带动全国内河航运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由于体制、技术等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在政策、规划、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物流、多式联运及物联网的发展带来障碍。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将提高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选取试点内河港口城市,加强多种运输方式规划的衔接,统筹发展多种运输方式,突出内河航运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优点,统一各项技术和服务标准,创建统一的市场环境,构建以航运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网络,正是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2.2 地方层面

进入21世纪,我国内陆地区迎来国际化的机遇,而国际化进程离不开运输和物流的支撑。发展内河航运中心,以运输带动工业、商贸、金融等多领域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输业本身是一种重要的产业集群,对促进就业、提高税收、增强区域经济影响力有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内陆城市,内河港口城市拥有航运资源,可构建以航运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网络。将内河航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为内河港口城市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机遇。

3 内河航运中心的建设模式

3.1 建设目标

内河航运中心的建设目标,首先,建成枢纽港层次的区域物流中心,通过以内河航运为主导的多种运输方式,构建与门户港、其他枢纽港等物流中心之间的运输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按照市场规则实现行业优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使本地物流量伴随本地经济的发展实现较大的提高,增强和巩固其枢纽港的地位;其次,实现以航运为主导的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融合和要素集聚,以内河航运为主导,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消除一体化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为物联网的发展铺平道路,以内河航运为主导的运输业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分工不断细化,形成产业要素的集聚,从业人员的专业和收入水平处于所在地较高水平;最后,具备区域综合运输资源的配置能力,较高的物流量有利于吸引众多的市场参与者,而完善的市场体制又使这些参与者优胜劣汰,逐步形成对区域综合运输资源的配置能力。

3.2 建设重点

建设以航运为主导的物流中心,首先要有以航运为主导的、完善的、成本较低的公共运输网络,这需要政府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网络布局,创新投融资模式,防止将过高的建设成本转嫁给物流;其次要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机制,政府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完善市场规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吸引优秀航运物流企业入驻,扶持本地航运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首先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统筹规划,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其次需要统一技术和服务标准,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和运输服务保障标准;最后需要改变多重管理的局面,引导企业之间的联合,提高面向客户的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综合运输产业要素的集聚是以物流量的提升为基础的,同样也需要优质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吸引政策。

3.3 保障措施

建设内河航运中心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因此,必须深入推进体制改革,从行业准入、行业规则等多方面统筹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管理工作。内河航运中心建设要防止“遍地开花”,应依据国家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

基于仓储中心的共同配送模式 篇7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仓储物流行业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每逢节假日快递爆仓, 快递变慢递的情况, 暴露了中国电子商务仓储物流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这种挑战对中国仓储物流行业存在机遇, 仓储物流的电商化是大势所趋, 中国仓储物流企业应该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 在市场发展中提升自身竞争力。

电商企业在商品经营和配送上要适应不同区域、时间和消费需求的客户需要, 客观上也要求多品种、少批量、高频率的现代物流服务, 同时还要求提高服务水平, 降低物流成本, 这些都必须通过物流共同配送来实现, 即通过共同配送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高, 来适应市场变化, 降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水平。传统的电子商务配送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 各配送企业之间基本各自为政, 缺乏合作。重复性的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却依然有大量的盲点存在, 无法满足高速、低成本的配送服务要求。文章提出一套以第三方仓储物流集成商为核心的, 连接上游中小电商和下游快递企业的共同配送模式, 对于打破这种局面具有巨大意义。

中小电商企业的概念和配送存在的问题

中小电商企业的概念

中小电商企业是指进入时间短, 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在品牌沉淀和用户积累方面弱, 用户信任度低, 不具有独立的物流服务能力, 需要借助于大型的平台进行销售与推广的电子商务企业。

中小电商企业配送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小电商企业配送业务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效率、成本和信息等方面。

(1) 效率瓶颈

中小电商企业仓库一般单独经营, 因为不同种类的货品的淡旺季及促销安排带来差异巨大的订单量, 从而使作业量不稳定, 无法有效的产生专业分工和使用自动化设备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此外, 电子商务配送企业的设备、线路、信息、网点等都存在着过剩或者不足的双重难题, 不可能在各自的企业内部实现效率和规模的最大化。这种分散而多元的物流格局, 使配送企业的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设施利用率低, 布局不合理。

(2) 成本瓶颈

电子商务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网购群体, 个性化是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特性之一。作为“末端运输”的配送服务, 所面对的市场需求是“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短周期”, 小规模的频繁配送导致配送企业的配送成本增加, 甚至出现亏损现象。同时, 频繁的配送造成社会车辆多、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噪声大等问题。并且存在实载率不高的情况, 出现迂回运输、交叉运输、重复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3) 信息瓶颈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 客户完成了网上的相关操作之后, 在等待的过程可能会收到电商企业告知货物已发出的信息, 此后货物的具体行踪很难获知, 就算主动询问也不一定能准确获知货物的具体位置。在出现配送延误的情况下, 消费者也很难事先得到一定的解释, 消费者缺乏在货物配送过程中及时透明的信息通知。货物物流信息的缺失、滞后影响着整个配送过程的服务水平。

(4) 物流配送协同程度低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却缺乏相应的物流配送联盟来保证电子商务优势的发挥, 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组成企业联盟的协同化的物流一体化程度低, 没有将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条上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没有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与系统化, 不能将实现供应链条上的各个物流企业的优势互补, 不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

共同配送体系主体分析

面向中小电商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主要参与方主要为上游中小电商企业、以仓储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集成商和下游快递企业。

中小电商企业

中小电商企业是指进入时间短, 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在品牌沉淀和用户积累方面弱, 用户信任度低, 不具有独立的物流服务能力, 需要借助于大型的平台进行销售与推广的电子商务企业, 他们是共同配送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

以仓储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集成商

以仓储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集成商作为共同配送运作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构成共同配送活动的神经枢纽, 对实施共同配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方物流集成商以从事仓储业务为主, 为客户提供货物储存、保管、中转等仓储服务, 具备一定规模;企业能为客户提供配送服务以及商品经销、流通加工等其他服务;企业自有一定规模的仓储设施、设备, 自有或租用必要的货运车辆;具备网络化信息服务功能, 应用信息系统可对货物进行状态查询、监控。从系统角度来看, 中间第三方物流设施供给商是中小电商企业共同配送模式的核心部分, 是多种物流基本活动、功能有机结合的中心网络, 不但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 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职能, 对优化整个共同配送网络起着重要的作用。中间第三方物流设施供给商在共同配送网络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 衔接功能

中间第三方物流设施供给商利用各种技术将各个物流渠道联结成一个系统, 通过与其它功能的有机结合, 实现集货、存储、分拣、加工、配货、车辆配装等功能集约化、一体化。

(2) 信息功能

共同配送信息中心是整个配送网络信息传递、搜集、处理、发送的集中地, 形成指挥、管理、调度整个配送网络的信息网络中心。

(3) 管理功能

共同配送网络系统的管理设施和指挥机构集中于配送中心之中, 通过管理功能集约化, 保证共同配送网络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转。提高中小物流企业物流的效率和水平。

快递公司

下游主要是承担配送运输的快递公司, 实现对产品流转全过程、全环节的信息监控、跟踪、查询及资源调度工作, 实现产品的门到门服务, 确保服务质量。下游企业可以是第三方物流集成商自己的配送团队, 也可联盟其他的快递企业, 如“四通一达”等, 主要负责将货物准时、准确、高效的送达客户手中。

基于仓储中心的共同配送模式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城市共同配送业务瓶颈, 依托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配送企业自有的物流仓储资源, 将电商平台与物流配送终端企业结合起来, 建成面向中小电商企业的城市共同配送中心, 实现从接收订单到客户交付的全程一体化电子商务配送服务;以各参与企业间的高效信息传输与共享为手段, 实现多行业仓储和配送资源的整合, 进而提高仓储和配送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时, 提高配送服务的质量, 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更好地服务并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与业态升级, 满足企业的多平台、多系统、多品种、个性化、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市场需求。

这种新型的共同配送模式是由电商平台企业、基于仓储服务的物流企业联合快递行业组建共同配送中心和共同配送信息平台, 进行货物的共同配送处理。具体而言, 它是物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 通过快递企业统一将各电商的货物集中到共同配送中心, 进行一系列订单接收与处理、共同仓储、智能化拣选、路径优化、实时调度、监控预警等工作, 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各类用户, 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这种模式既可以依托上游的电商企业, 成为这些企业物流外包合作伙伴, 又可以依托下游的快递企业, 成为物流快递联盟。而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企业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在各电商、第三方基础设施供给商、快递企业及银行之间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和高效的安全保障, 使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并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合理流动。

基于仓储中心的共同配送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在共同配送运营阶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共同配送信息平台, 实现上游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客户制定协作计划, 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实现网上物流和网下物流的有机结合。数据交换中心能够解决与客户快速实现数据交换的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物流数据中心解决全国多仓总部整体监控问题。客户通过物流信息门户以格式化文本的方式导入订单信息, 在线查询订单数据, 下达作业指令, 查询实时库存信息、查询物流节点状态、查询对账信息等。仓库管理系统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完整全面的企业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信息。运输管理系统通过对运输任务接收、调度、状态跟踪等过程来确定任务的执行状态, 对作业各环节进行系统指导和智能优化, 有效提高作业精准度, 降低装车运输错误率, 同时降低对作业人员的依赖与人工成本。其整体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结语

输液中心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篇8

1 输液中心的工作性质与特点

输液中心作为门诊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场所, 具有患者多、人员流动快、病种多、用药种类多、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的特点, 而且输液患者的年龄、文化背景、体质强弱的差异较大, 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护士的人性化服务不到位,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个体化基本需求, 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不满、怨恨等情绪, 并将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这种繁忙紧张又容易引起不满的工作使护士难以按计划开展工作, 致使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造成护理缺陷、事故, 引发护理纠纷, 给护理安全和患者安全带来隐患。

2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输液中心布局不合理

输液中心空间小, 治疗、配药、输液观察室设置不科学。输液治疗基础设施简单, 输液座椅和床位紧张;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多且以儿童为主, 由于部分患者卫生习惯差, 冬天开窗通风受限, 致使输液中心空气清洁度相对较差, 成为医院内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2.2 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门诊输液高峰期, 少数护士为了能尽快完成工作, 自行削减操作程序, 查对不到位, 少用或多用药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如巡视不及时) , 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也不能及时更换液体或拔针。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 忽视患者的知情权。

2.3 护理管理不规范

护理人员短缺, 工作量超负荷, 护理工作又要求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责任心, 致使护士身心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护理工作未按患者的需要和数量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能力、责任心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2.4 人本服务不到位

护理人员沟通技巧欠缺, 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 护士往往不讲究方法, 回答简单、生硬, 易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 使他们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护士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够, 不能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疾病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

3 重塑管理模式

3.1 环境布局科学合理

为了使静脉输液工作有序和有效进行, 减少由空间小、环境不合理引起的患者不满, 医院应重新修建输液中心。

3.1.1 合理布局, 防止交叉感染

设置成人、儿童输液室和观察床位及可调试座椅,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不同病情患者的需求。儿童输液室可根据系统病种分呼吸区和消化区,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为特殊感染患者设置隔离观察室。

3.1.2 规范设置治疗室

治疗室两侧为整体透明玻璃墙及室内设置一体化的操作台, 可使患者观察到护士的操作。儿童输液室设置两张操作台, 光线明亮, 利于操作。

3.1.3 实施人性化服务

配置悬挂式电视机,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 适时播放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 以满足患者对保健知识的需求。配备开水保温桶、一次性口杯, 满足患者服药、解渴、冲奶粉等需求。儿童输液室配备若干个小便桶, 以便儿童输液时使用。

3.2 健全规章制度, 防止护理缺陷

根据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及服务对象的特点,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2.1 修订制度

执行岗位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 建立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系统 (即不良事件上报、优先处理、责任等管理办法和要求) 。适时启动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的应急程序、患者发生输液外渗时的应急程序、输液区发生护理纠纷预防预案等。

3.2.2 加强质量控制

充分发挥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作用, 严把护理质量关。通过对各环节的要求, 加大督促、检查、落实力度, 做到人人把关、层层查对、卡物相符、照卡执行, 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3.3 强化护士素质, 树立安全意识

护士拥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不仅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而且能增强其自信心。

3.3.1 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安全意识培训, 使护士不随意简化工作程序, 不抱有侥幸心理, 不凭主观经验行事。

3.3.2 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输液中心护士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学习, 主要实现2个目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全科性。主要掌握输液反应、高热惊厥、气管异物等在输液中心的抢救配合, 以及各种化疗药的用药护理等。

3.3.3 加强技术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技术培训、经验交流, 例如:在培训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时, 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整个穿刺过程, 一名资深护士穿刺, 另一名辅助护士协助固定患儿头部, 通过观察资深护士的穿刺动作, 学习选择血管的方法及穿刺技巧。也可在资深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达到培养、带教、指导工作的目的。

3.4 规范操作程序,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输液中心将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分为分诊、配药、静脉穿刺和输液巡视。

3.5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控制院内感染

科学的管理措施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 为此, 输液中心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控制院内感染制度, 如《医院感染检测制度》《医院感染实施细则》《消毒隔离制度》等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 力求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输液高峰期, 做好分诊导诊工作, 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对传染性疾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及时隔离;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5.1 重视手卫生

护理工作繁忙时段, 护理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液对手进行消毒, 治疗时做到每位患者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3.5.2 加强空气消毒

输液中心早、晚开窗通风, 紫外线消毒, 地面、座椅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以创造清洁的就医环境。

3.6 实施整体护理, 提高患者满意度

3.6.1 合理排班, 分工明确

门诊输液中心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排班, 安排毕业1~2年的护士主要负责成人患者输液, 3~5年有穿刺经验的护士或护师负责儿童输液, 以减少因穿刺技术不过关而引起的投诉。

3.6.2 重视带教、培训

护理人员采用强弱搭配、新老结队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的方式, 进一步加强年轻护士的培养和带教工作。

3.6.3 加强交流沟通

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发挥语言的特殊功效, 杜绝“哑巴”操作, 使用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 语调柔和、语速适中, 可采用适当称呼以融洽护患关系, 如爷爷、奶奶等。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说, 严禁敷衍了事,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 要树立换位思考及患者无小事的理念。

3.7 重视健康教育,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健康宣教也是门诊输液中心护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从度,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7.1 健康教育形式

借助护士对患者实施治疗操作的机会, 针对不同患者进行语言性教育;通过示范传授一些简单的操作技巧进行示范性教育;通过向患者及其陪员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进行文字教育。

3.7.2 健康教育方法

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应按需宣教, 反复宣教, 才能适应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3.7.3 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介绍季节性疾病及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及常规治疗方法, 饮食、情绪和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针对不同病种讲解疾病的病因、病理、发展及预防;详细说明输液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输液速度的控制及药物反应、渗漏现象的处理和观察等。对于静滴抗癌药物, 输液前应告诉患者药物外渗会导致的后果, 嘱咐患者随时报告输液部位的疼痛和烧灼感, 提高患者觉察静脉炎发生的意识。

4 评价

护理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医院在输液中心开展人性化服务, 让患者在就诊、输液全过程中感受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科学、满意, 做到“一切为了患者, 为了患者的一切”, 全方位满足患者的需求, 将护理服务向满足患者多样化、个体化需求的方向发展, 并将服务延伸到预防、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树立“安全第一, 患者至上”的思想,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 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征求他们的意见, 建立双向交流、互助互动、互相尊重的新型护患关系。我院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服务态度, 营造良好环境, 提高服务品质, 保证服务质量, 使患者满意度达到98%。

5 讨论

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模式探讨 篇9

1.1 英语教学的重点转变

英语语言的教学分成四大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其中, 听力和口语属于口头的日常交流, 较为随意;阅读和写作属于文字的书面交流, 比较正式。英语教学的重点经历了一个从重视读写到重视听说的过程。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读和写比听和说更加重要。在课堂上, 教师遵循教案讲解单词、课文和练习, 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词组和句子。而且试卷上大量的题型都是选择、填空、阅读、写作等, 教师也只能将重点放在读和写上。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很多出国留学的博士生都很难与人开口交流。

目前, 由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和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门语言, 是大多数不同国家选择的第二外语。于是, 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受教育者基本的能力之一。能用英语正常交流, 是对所有专业学生的要求。其中, 英语的听说能力较之读写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更加重要。

近年来, 英语教育的重点正逐步从重视读写转移到重视听说上来。课堂上, 教师除了讲授阅读教材外, 还需要讲授听说教材。考试中, 听力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部分考试还增加了口语测试。然而,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掌握了最初级的单词和语法后, 听和说这两种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累。过去依赖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我听说能力的需要, 现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1.2 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作用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独立、自觉、主动的学习。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老师的“教”, 现在的教学模式更看中学生的“学”。在“教”为重的模式引导下, 学生能学到多少单词, 能掌握多少语言点, 能获得多少知识, 完全取决于老师教授了多少;在现在“学”为重的模式中,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软件资源, 广泛地汲取知识, 而不再依赖于一个或两个老师的教授。因此, 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当前听力和口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而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广博的知识海洋。

过去, 英语语言学习资料相对匮乏, 特别是听力和口语资料只能通过磁带、CD等方式传播。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 教师通过录音机、多媒体等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做听力练习;然而, 一个班级的规模通常是30到40人, 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听和说。现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听说资料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快捷地传播。但是网络资源纷繁复杂,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因缺乏明确目标和程序而感到茫然, 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正好提供了各类资源分类的学习软件, 帮助学生在网络资源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料。

从学习资料的匮乏到现在的网络资源爆炸, 语言的教授者和学习者都在不断摸索着一条更适合语言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模式将网络资源优化整合, 提供了一个合适学生自我发展的新方式。

2. 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构成和功能

2.1 自主学习中心的构成

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构成有两大方面: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学生电脑室、教师备课室和维修管理办公室。软件包括:雅信达英语学习平台、英语听说过级教程、体验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 此外还有许多自主学习软件正在开发中。

2.2 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

自主学习中心提供了一个学生自由学习语言的环境。在自主学习中心里, 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入学习软件。其中, 雅信达学习软件里, 有丰富的英语电影、电视、音乐资源;英语听说过级软件是专门针对学生听力提高开发的软件;体验英语里有英语情景教室;《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是新视野系列配套教材。

3. 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模式分析

3.1 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

首先,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自由地。学生进校就由班级统一组织办理自主学习中心证件, 然后, 学生就可以自己决定学习时间了。当学生拥有了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后, 就会学着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安排, 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

其次, 学生的学习资源是无尽的。网络资源是无穷无尽的, 上述各类学习软件帮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攫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想提高英语听力, 可以从英语听说过级软件开始, 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 逐步提高;如果学生想提高英语语音, 可以打开体验英语软件, 通过模拟英语情景对话来纠正自己的发音;如果学生想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法, 可以在电脑上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配套教材;如果对于专项训练感到疲惫, 可以在雅信达系统里欣赏英语音乐和电影。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自主学习中心里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意愿。不同于课堂教学, 学生需要遵守学校的时间规定按时到场;在自主学习中心里, 学生是自发的、主动的学习, 这可以避免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情感压力。而且, 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学习, 现保证了每一个学习者的权利, 也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

3.2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改进

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模式中, 教师扮演的是辅导和督促的作用。学生刚刚从中学的课堂式教学中进入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最初,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适当监控学习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性的学习过后。教师需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达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具体的教学操作模式中, 在学年开始, 教师可以和学生同时登陆学习软件, 同步指导学生的操作和学习。在学年中期, 学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 教师每周进行抽查和答疑。在学年结束时,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成效进行评分。

这种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师生互动模式。以前的课堂互动仅仅依赖于教师个人提供的有限资源, 现在资源不再受到条件不足的局限;以前的英语课堂上, 每节课每个学生只能有少数一次或两次机会可以练习口语, 现在学生可以随时开口练习并且对照标准纠正发音;以前教师必须与每个学生对话才能了解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情况, 现在教师只需登陆软件, 学生听力的进步程度和口语的准确程度便一目了然。自主学习中心模式的优点非常明显。

3.3 自主学习中心模式的优势

综上所述,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英语听说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它提供给学生更加广阔的网络资源, 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所学。它体现了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使用学习软件的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资源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它解决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枯燥和教学效果不佳的难点,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利了教师和学生的网络交流。最重要的一点, 它唤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使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发地、积极地学习, 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Dieke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周璞.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和对策[J].创世纪, 2009, (4) .

[3]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Ellis, R.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J].ELTJournal, 1997.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模式改进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我们随机抽取4个百级操作台、两名药师、两名护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他们配制的药物种类、数量相同。实验组采用新的工作模式, 而对照组采用原有工作模式, 一定时间内比较配制的速度、错误率。

1 原来的操作模式

1.1 摆药模式 原来的摆药模式是一人一筐模式, 随着服务科室的增加, 药筐会越垒越高, 容易摔碎筐中药物, 在传递过程中, 也浪费时间, 既占空间, 又费时费力。

1.2 分管制模式 原来药师和护士为分管型, 也就是分工明确, 各管一摊, 那就会出现配药时, 护士在舱里配药, 药师在舱外焦急等待核对;摆药时, 护士只等待贴标签进舱, 药师分签摆药。

1.3 舱外核对 原来配制完的液体连同空瓶一筐一筐递出舱, 药师再在舱外核对。这样一些药物微粒尤其是细胞毒性药物及碎玻璃, 就会二次污染环境, 对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伤害, 空安瓿碎玻璃有时也会扎破液体。

2 改进后的模式

2.1 改变摆药模式 改进后, 摆放的药物按科室、药品的种类集中筐内摆放, 配置传递时节省了时间, 省力又省筐。

2.2 改进合作模式 药师与护士都参与配置和审核, 舱里两人一组, 摆药时, 护士和药师共同摆药核对, 并且按药品种类或科室责任到人[3]。实践表明, 护士和药师协作能力与工作中差错事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 也是维护PIVAS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这样体现了团队精神又节省了时间, 同时错误率也明显降低。

2.3 减少细胞毒性药物的伤害 药师、护士合作后, 充分利用舱内的净化环境, 配制完毕后, 药师当面核对清楚, 直接倒入指定的医疗垃圾回收袋中, 保证了空瓶、空安瓿不出舱。医疗垃圾满后扎紧袋口, 从指定窗口传出, 防止了二次污染。

3 结果

经过多次试验, 配置核对漏错由4.4%降到1.7%, 贴签出错率从4.2%下降到0.6%, 其他缺陷也有效控制。

4 讨论

PIVAS药师和护士是一家人, 齐心协力, 密切配合, 共同提高PIVAS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使我们达成了共识。部分模式的改进让我们体会到, 首先集中摆放药物为配制工作也提供了方便, 配制时不用频繁地更换注射器, 频繁回帽, 减少污染机会。药师进舱核对避免了配制时自加自查的随意性和风险性, 特别是配制药物后的空安瓿查对, 杜绝了因抽吸不净造成药物浪费及加错药等差错, 使加药剂量准确, 保证用药安全。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的空瓶不出舱, 使得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进行科学配制。

各岗位专人管理, 我们还设立了日反馈交班会, 每日第一批次液体配制后, 约08:45由审核班主持, 每个岗位有分管组长, 分不同的岗位进行反馈, 主要内容为08:45交班后, 到今天交班24 h, 各岗位发生的问题, 怎样解决的, 提出的建议等。这样大家都会了解并且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有了相应的经验。改变了原有模式如果工作上出现或遇到的问题, 没有及时交流探讨的时间, 只有领导知道后, 才能进行提醒和改进, 其他人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借鉴, 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多次。交班会使全体工作人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对科室反馈的意见大家可以集思广议, 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与科室协调上, 取得主动权。我院自2009年2月运行以来, 目前已开展10个护理单元的配制, 日配制量在3 500余袋, 无一例因配制发生的输液反应, 受到临床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阎惠中.再造流程:医院探索新的活法[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3) :4-5.

[2]陈国庆, 叶媄媄, 徐征.我院开展静脉药物配置体会[J].海峡药学, 2004, 16 (1) :130-131.

创新模式提高中心组学习成效 篇11

关键词:创新模式;中心组;成效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创新不足,基本上是一人念,大家听,被动学习,缺乏互动,造成中心组成员对党务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改造,尤其是新形式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的认识。

二是开展学习和指导工作结合不够,有“假大空”的感觉,对中心组成员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估计过高,急于求成,学习的选题过大,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是对中心组学习“假重视”,车间建立了中心组学习制度,规定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但对求真求实求效的检验标准存在偏差,造成学习流于形式,为应付上级检查,演变为简单的抄抄写写。

2 主要的做法

抓机制,做到学有保障。

一是车间中心组虚功实做,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运作,变软指标为硬任务,每年集中一定的时间学习,每月学习不少于1次,每年学习不少于12天。

二是学习制度灵活掌握,中心组成员都是车间安全生产的主力,事务繁杂,学习安排有一定计划,便于大家合理安排工作,保证学习时间;时间安排要有一定的机动性,采用化整为零、灵活调整等方式,保证每位成员都能参加。

抓内容,学有重点。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紧跟形势任务、紧扣时代主题。第一时间学习中央最新精神、路局改革发展的最新理论,与中心工作相呼应,形成合力。三月份两会召开,干部职工都在关心“两会”精神,迅速以“李克强政府报告六提‘绝不说给谁听”为内容,进行学习,既是提高理論水平的需要,也迎合了关注热点的心情。

二是以提高班子集体决策能力为目标,突出学有所用,车间中心组连续三年把学习太通党〔2011〕29号《太原通信段车间重要问题集体讨论决定的实施办法(试行)》作为年初第一次集体学习的保留内容,通过反复学、深入学,使车间班子牢牢掌握车间重要问题的决策范围、决策形式、决策程序,从而能够指导车间重要问题集体讨论的规范执行执行。

三是以提升岗位驾驭能力为要求,持续学习最先进的通信业务知识和维护技术,利用“两建双学”现场教学党建基地组织中心组业务学习,车间每季确定一个专题,精心收集学习资料、准备教学器具,邀请厂家技术人员担当辅导教师,今年先后进行了铁路G网、FAS调度指挥系统、视频维护知识讲座,切实提高了中心组成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战技能,为车间标准化管理和安全风险研判提供了保障。

抓载体,学有方法。

一是交流学,中心组成员既是学员,又是教员,在学习历届党代会知识、历次党章概述时,给每名成员分配任务,专题自学其中一部分,包括素材收集、资料整理,集中学时,大家交流学习,既给每名成员增强压力,又激发学习的动力,既解决了工学矛盾,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是案例学,党风廉政教育学习时,《廉政准则》八个严禁52个不准、《廉洁从业规定》39种行为,有的干部都能背下来,落实上有人认为车间干部身处基层,没有条件也没机会发生廉政问题,中心组就选取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学习,比如侯马北工务段清涧线路车间主任挪用公款案、太原车辆段大同运用车间副主任受贿案等。

三是随时学,时刻关注国家、路局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随时学习。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讲话精神、“三严三实”的要求及加强改进党的作风的“四个要”、“四个防止”,统一思想,为支部群众路线教育把好方向。

抓效果,学有所获。

一是改变抄抄写写不求实效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效果,个人不要求有学习记录,中心组记录不求字数、不定格式,可以是发言实录,也可以是经验介绍。

二是学习效果由“学了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学的目的是用,学用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尺子,中心组深入班组、现场,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找到问题原因,形成对策措施,车间党政正职每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车间班子集体破解一项生产难题。

三是注重学习成果共享,学以致用,中心组成员利用下现场、跟班作业等形式,带头宣讲党的理论成果、解读铁路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示范标准化要求,回答干部职工的热点关注。学讲结合、以讲促学,增强学习效果。

3 下一步改进的思路

中心组学习形式还比较单一,文字资料多,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少,形式不新颖,吸引力不强,中心组要根据选题,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电教片等,寓教于乐,向快乐学习努力。

车间班子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邀请联系领导进行示范指导,观摩学习上级党委、兄弟车间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辅导的能力。

4 结语

车间中心组组织的学习,不仅是一场理论学习的务虚会,同时也是一场关于学以致用的运动会。侯马通信车间的党支部把中心组的学习工作,已经定位到了车间班子的领导水平,以及整个团体的决策能力,这不但提高了车间干部整体的政治理论和素质,同时也使班组自身建设有所加强,突出体现了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并且最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牛振喜,肖鼎新,魏海燕,郭宁生.基于协同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

[2]陈劲.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02).

中心模式 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进行创新型教育计划, 强调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1]。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不可缺失的部分的分析测试中心, 集中了学校大部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 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也是一个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的公共平台[2]。随着资源共享、专管共用、提高仪器使用效率这一公共平台理念普遍的被教育界、科学界接受, 由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新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3]。分析测试中心不但能够汇集分散在学科实验室中、闲置率高、维护不到位的仪器设备, 提高利用率, 还能够通过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鼓励仪器开放共享, 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服务[4,5]。

2 国内高校对分析测试中心的有益探索

2.1 测试中心的隶属关系与管理模式

综观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 分析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2.1.1 学校所属, 挂靠某职能部门管理

该模式是在取得学校支持的前提下, 依托学科建立。优点为服务的受众面更广, 仪器的使用效率更高, 人员管理相对轻松[6]。目前北师大分析测试中心、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采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模式。

2.1.2 学院所属, 校院两级管理

这是一种偏重于学科结合的运行模式, 在业务上由校级部门统管, 因此对上级单位和学院科研团队的管理都比较顺畅, 但服务面局限在学院, 与教学联系不紧密, 不利于学科交叉[7], 由于该模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分析测试中心人员水平, 因此许多高校如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南开大学中心实验室、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均采用该模式。

2.1.3 依托学科平台和职能部门共同管理

该模式下, 分析测试中心挂靠于学科平台, 使得分析测试中心的工作与教学科研紧密相连, 贴近学科前沿, 有利于开发仪器功能, 并且学科平台的经费也能够支持仪器的运行维护, 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8], 但仪器分散在课题组在学校层面为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均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运行分析测试中心。

2.1.4 由经营性公司管理

北京科技大学的分析测试中心采用该模式运行。这种模式通过成立一个经营性公司, 在不改变学校大型仪器设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 将仪器按照学科特点整合到公司虚拟的运行平台上, 由公司统一管理, 并开拓对外业务。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 有效开展对外服务工作。但缺点是可能在后续工作中会出现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

2.2 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的管理方式

在高校日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面前, 测试中心也分化出不同的管理方式。目前多数是实体存在, 少数是实体和网络虚拟方式存在的联合体, 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大型仪器共享方式:一种是通过集中管理, 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传统模式, 如昆明理工大学建立的校级虚拟联合分析测试中心, 仪器和人员均分散在学院, 但接受中心的统一调配[9];一种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 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 但仪器和人员由不同院系管理, 如中国海洋大学的分散管理模式[10]。目前来说, 解决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管理方式的途径主要有几下几种:

2.2.1 成立专职管理部门

学校通过设立相应专项资金, 保障大型仪器的维护、维修以及操作者的使用培训, 并明确分析测试中心是实现仪器专管共用的唯一职能部门, 确定专人管理、运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通过建章立制, 形成大型仪器专管公用、资源共享, 使专管共用有制度保证和实施依据。

2.2.2 大型设备的选择

由学校统管的仪器设备的选择标准一般为通用类、在测试领域内保持一定的先进性的大型设备, 可通过校内调拨或者根据学校发展购置而获得。

2.2.3 明确权责

虽然学校将院、系实验室的一些仪器集中到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 但并不移动, 而是仍然放置在院、系实验室但由分析测试中心负责这些仪器的任务分配、管理与维护[11]。

2.2.4 专人管理维护

分析测试中心内应有部分技术人员, 能够解决仪器日常故障, 学校配套相应资金保障, 而各个学院中使用率高的仪器也能得到这些专业人员的维护和保养, 这样能够有效缩短仪器的故障时间, 提高使用效率, 延长使用年限, 从长远看还能为学校节约部分资金。

2.3 测试中心的岗位设定及人员管理方式

人才队伍是分析测试中心的首要保障, 一般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人员分为专职与兼职, 其中专职人员是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但目前由于岗位设置问题, 许多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都是由专职和兼职人员混合组成的。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按机组实行的是优势明显的一岗双人的人员设置模式[12], 首先能够充分调动分析测试教师的测试积极性, 通过交流学习, 相互促进提高业务知识, 同时又能形成一定的约束关系, 有利于协调工作, 做到机组发展与个人晋升相结合, 有利于人员的后期发展;其次, 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提高分析测试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激励从事科研和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仪器管理队伍中;再次, 紧密结合教学工作, 鼓励分析测试教师到院系学科点申报课题及研究生导师[13], 这样可以使机组配备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作为辅助管理人员, 研究生与教师轮流值班, 在保证日常工作时间正常测试的基础上, 非工作时间也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 实现大型仪器的长期开放。

3 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思路

随着“211”工程、学科建设等专项经费的不断投入, 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水平上都有显著提升,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但也逐渐暴露出仪器设备由少数人占用, 利用率低、科研成果产出少、没有专人操作、重复购置等问题。我校依据开放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 以分析测试中心和大型仪器网络共享平台为核心, 整合校内色谱、质谱、显微镜等基础检测设备, 配套资金完善平台的升级, 构建了实用性较强的校内大型仪器共享网络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政策, 使校院两级平台按照相同的运行及时和有偿使用标准运行, 涉及分析测试教师队伍的组成, 待遇, 奖励措施及设备的维护、保养、创新和改造等。在学校层面设立开放维护基金, 对校内人员的测试和学生的创新项目的测试予以补贴, 并加强购置前的论证,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创新机制, 拓宽服务空间

结合大型仪器本身的特点并兼顾我校的实际情况, 成立专门的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统一制定在仪器使用管理、测试服务、实验室安全、质量管理、内部审核、培训、奖惩、技能考核、财务等方面出台系统的管理办法[14], 整合校内大型仪器资源, 明确仪器与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调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在大型仪器的管理模式上,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办法[15], 按照大型仪器设备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分类, 不同类型的仪器在运行模式、效益评价考核、维修和运行经费补贴等方面虽然有所差别, 但同类设备之间的差别不大, 更好的实现对大型仪器的有效监管, 提高其使用效益。

3.2 准确定位, 提高服务效率

CMA为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的行政许可制度, 是我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 通过CMA认证的检测机构的数据具有法律效力。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通过CMA认证进入检验检测市场, 检测或校准数据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能够有效的促进分析测试中心走向社会, 在满足校内公共测试需求发展的同时向社会开放, 有利于校内相关学科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16]。我校重点依托材能学院、环境学院和土木交通与工程学院 (工程中心) , 兼顾其他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 积极推进实验室资质 (CMA) 认证工作, 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依据我校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势, 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 积极参与地方大型仪器共享项目, 加入共享联盟, 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协作[17]。

3.3 设立基金, 催生服务动力

一方面, 为了支持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部分老旧但利用率高的仪器的运行和维护问题, 学校设立了开放维修基金, 保障大型仪器的可持续发展[18]。基金来源为学校专项拨款和仪器的服务收费, 可用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和升级, 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奖励。基金实行滚动运行机制, 利用率高的设备能获得更多的基金支持。这种方式在推动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 还能够提高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在支持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利用率。

3.4 强化队伍, 保证服务水平

上一篇:产品跟踪下一篇:油品销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