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共12篇)
有效引导 篇1
摘要:有效引导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1+X创意美工活动,教师,有效引导,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引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一、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创意艺术氛围的环境
创设开放的、充满创意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园开展创意美工活动的切入点。
1. 用强烈的色调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全园整体设计、规划,让幼儿园的色调有内在的统一性。如在设计色调时,颜色以蓝、白、黄为主色调,整个色调稳定统一,拓展想象空间。
2. 用名家的抽象艺术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创意美工区张贴名人的作品及实物的照片,给幼儿欣赏优秀作品,让幼儿直接感知艺术的魅力,使之从小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通过观察实物的特点,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便于幼儿更好地创作。
3. 用同伴的创意作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力图让幼儿园每一个空间设计都能给幼儿以美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将幼儿的优秀作品摆放于幼儿园的门厅、楼道转角,以及我们在每班的门口装置了作品展示栏,孩子的作品每月更换一次进行展示,这是幼儿阶段性美术成果的最好展现,也为幼儿创设了一方艺术交流的天地。
二、开放性引导,多鼓励与肯定,维持幼儿创作的兴趣
今天是主题活动《花花世界》的第二次活动,活动一开始,丫丫就去材料库拿了一个长纸筒芯,又取了几根吸管贴在上面,但是没有花瓣的形状,也不够立体,于是我提醒到:“你试试看,怎样能让吸管造型,让花瓣变得更漂亮?”接着丫丫便将吸管进行弯曲,当她发现纸筒芯不够漂亮时,她又找了一根漂亮的丝带在外面进行缠绕。
看着她的作品太过于简单,于是我便提醒到:丫丫,你的花真漂亮,但是你得想个办法,怎样让你的花站得稳稳的?接着丫丫到材料库里找来一个玻璃瓶,然后用几根彩色吸管贴在瓶子外,最后又在作品上做了进一步装饰,作品看起来很精致,丫丫拿着作品很开心地摆到作品栏上。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丫丫的积极性很高,只是缺少对美的审视与追求,经过老师的引导后,她就能发挥想象、积极探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漂亮。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多鼓励,肯定其作品,维持幼儿创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三、针对性引导,多利用成功效应,扩展幼儿的创作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
今天是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第二次活动,卢××就去拿主材料——管子,首先他将三根小水管用双面胶粘贴在一起,取纸杯下半部分套在水管上,在纸杯上画上五官,接着到材料库拿来一块布,裹在水管外(人物雏形显现);这时我则提醒他发现人物没有头发会不好看,因此他走到材料库找到亮光纸的半成品,于是将其一团粘在了纸杯底部作为头发。最后他拿了一根裸色丝带和水彩笔,并用水彩笔在丝带上进行涂色,活动即将结束,可丝带只涂了一小块;于是我询问道:“你为什么要在丝带上涂色?”“我想把丝带涂成彩色的。”卢××马上回答道。“但是活动马上要结束了,为了节省时间,你是否可以到材料库找到你想要的颜色丝带,来进行装饰呢?”听后他便到材料库找到了彩色丝带,并愉快地继续创作……
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目的性较强,对于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认识,并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进行创作,但是在活动即将结束时,发现该幼儿在进行无效的涂色活动,且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于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卢××能马上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找寻最适合、最方便的材料,更好地进行创作活动。因此,在幼儿创意美工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至关重要,能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更好的方法,从而提高幼儿的创作能力。
在创意美工活动中,教师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并给幼儿一个自由创作、想象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次成功的体验,从而发掘幼儿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并从中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王芳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钱初熹.以创意位本的早期美术教育[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3).
有效引导 篇2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论,而现在的“学会学习”,也可以看作是以它的诠释。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习惯了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一来,本来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主见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接受填充的“鸭子”。他们最终得到的也只“鱼”,而不是“渔”。
关键词:激发 激趣 共振 求疑 潜能 共勉
怎么“授人以渔”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
一、启发诱导,寻求参与--求共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基础,情感是参与的动力。
1、导语激趣。“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开讲,确有牵一发而全身之妙,高明的教师常常使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感情信息,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又进而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黄河象》时,教师先通过语言描述和出示一张简单的黄河象图,把学生带到“站在黄河象化石旁”的情景中,“有多少同学见过大象?大象已经够大了,但古代的黄河象比现在有象要大得多,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厅里就陈列着一具黄河象的化石。此刻我们就站在黄河象的周围(结合插图描述)这头黄河象骨骼这么完整,从它昂着头,左脚抬起的样子,我们想象一下,能推出黄河象死时的瞬间的情况吗?”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纷纷谈出了自己的设想,很富有创造性。
2、联系实际激趣。众所周知,形象直观的东西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眼、耳、鼻、肤、手、足等各种感官部位亲临现场“实践”,这些感官所捕捉到的信息再反馈给大脑进行“编辑”,从而在感官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是“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觉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亲自感受、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中,为了让学生弄懂“骨碌、扯、蒙”等词,让学生做动作,小朋友读“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他的眼珠转了一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读“扯着噪子”时,学生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把声音拉长了,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读得绘声绘色,引起一片掌声。第四节狐狸说的话很难读,大家看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后,一个学生略带夸张的语气,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口气大,又神气,“狐狸”一下子就把“老虎”给蒙住了,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3、利用活动激趣。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克•福禄培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感情方面得到发展,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如识字过程通过组织找朋友、摘果子、送信、开火车等游戏活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一读、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演一演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获得其知识。
二、开拓思路,尝试参与--求共振
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于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而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主导的的、决定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教师首先得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努力创造师生思维共振的条件。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停滞、贫乏的,就会明显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
1、摸清课文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是发展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办法。作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中的,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清课文的线索和方法。我们可以抓文章的结构,可以抓文章部分一整体的内在联系,可以抓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如《养花》一文,“爱花”一词贯穿全文,为什么养花,是因为爱花;爱花,是因为养花中充满了无限乐趣,在养花的过程中既感受了花的色香之美,体验了劳动的酸甜苦辣,又享受了邀约朋友观花“秉烛夜游”的快乐。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之中,教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爱--养--乐”这样的思路,显露出来了。不仅为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供了导向作用,而且让学生悟到了写作方法。
2、熟悉学生思维实际。学生平时喜欢思考些什么问题,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中的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教师都应了然于胸。在文学作品中,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和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它能激发人物行为的动力,更能引起读者阅读思考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在课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设计冲突情境,容易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草船借箭》在探究战役的起因的同时,设置一问“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剑后,很快得出结论,“曹操是战役的发动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指点方法,探究参与--求共鸣
现代教育心理认为: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好的学习效果依赖于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老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方法的知识和认知事物的规律。
1、读中求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产生疑问中获得知识的起点,而疑问的产生有赖于精读细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着读着学生心中自然产生了疑问:“‘就要’后面说的是快要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前面明明说‘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后面却说‘就要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那么是不是当时作者还能见到他伯父的面,听到他的声音,得到他的爱抚呢?”一个小学生提出这样有份量的问题,如果没有认真研读课文,反复推敲文章词句,显然是不可能的。“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的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顺藤摸瓜。顺藤摸瓜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粗枝大叶、走马观花阅读的毛病,引起他们深入理解句子的兴趣。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个句子写了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为表现他俭朴和好品质。这点意思并不难理解,但要体会更深,还得抓住“极其”、“如此而已”这现个词,想想“极其”是什么意思,总理办公室怎么极其简单,在“简单”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极其”?后面为什么还写上“如此而已”,什么是“如此而已”?这样从一个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句子的内涵,孩子们原本没有注意“极其”等词语,没想到抓住他们,谁知还有这么多值得琢磨的问题,能得到比原先多了许多的理解,由此感到兴奋、新鲜。
3、反复吟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去“满堂问”或“满堂灌”。我们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就得让学生亲自去读书。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深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感人场面,体味字里行间的意蕴,使情感体验更为深刻。有些句子能意会而不好言传,硬去分析解释,费力大而效果不好。如果加强朗读的指导,口诵心领,慢慢意会,倒能摸索到句子潜在的意思。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不是设计一串串问题,而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些段落后的自己的心情、想法,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讲了火焰灼身的那种感觉,设身处地地体会了英雄的伟大,体会了“我”当时的那种痛苦和焦灼的情感。问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感悟是滋润的。因为读,它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而使他感动。
四、发挥潜能,创造参与--求共勉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培养的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与潜能。
1、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欢庆》一文,在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后让学生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有的学生喜欢“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因为它把我带到了收获的季节中,被眼前田野里的美景吸引住了,我看到了‘稻子笑弯腰,高粱涨红了脸,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我还看到了果园里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有的学生喜欢“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因为我从这句中仿佛听到鸽子在唱《爱我中华》这首歌;仿佛看到和平鸽飞到台湾带回了一位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她在信上说,“我们永远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有个共同的祖国妈妈,名字叫中国„„ ” 在教学中,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和各类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各种器官都动起来,有助于及早进入学习状态,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不能实行划一的教学,为了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则根据自己基础和能力选择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都参与了,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效提问引导学生 篇3
一、目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随意性较强
有的教师为了哗众取宠,讲求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不精心设计,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华而不实。课堂被搞得支离破碎,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
2.问题的难度把握不准
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无需经过怎样的思考,小手立即竖起一大片,难度太小,毫无价值。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教室鸦雀无声,半天没有一点动静,老师没有把问题进行变换,而是让“大家再想想”,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3.提问的面窄
一些教师为了使提问能快速进行,喜欢只提问班级里的学优生,而把中等生、学困生冷落在一旁;也有一些教师一味地为了“补差”,而把课堂提问只集中在学困生身上,反反复复的提问学困生,这实际上都是错误的。
4.对学生的答问缺乏恰当的评价
有的老师对学生答案处理缺乏灵活机动性,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对学生的提问好的不说好在哪,只说“很好!”;对于那些不理想的答案干脆不加以评价,只说“再换个同学来回答”。提问只求标准答案,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的目标要准,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瞄准了方向,解决了教学重点,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学过程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2.提问要遵循启发性原则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的方式要变换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种腔调,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4.提问要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5.课堂提问要不断创新
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还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6.提问后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与空间
提问后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即使有学生举手了,还要看举手的面有多大。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
对于学生的答问,有时需要学生说出其猜想的依据和过程。了解学生的思路,作出引导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错误的价值,辨清学生思维上的差异,把它作为教学上有价值的资源加以综合利用。
三、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
质疑问难,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是体现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并从中得到发展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总之,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施对启迪学生思维、积极地主动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活跃教学氛围、密切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汤汪中学)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篇4
一、学生提问表达要清晰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表达模式,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学生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 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明朗化,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一种契机。首先, 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就要做到言传身教, 数学语言要规范。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形成, 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完整地提出问题, 力求准确。最后, 对能提出恰当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问”氛围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创设自由、宽松、安全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学习者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学习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接受外部信息的速度就会很快。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提问”氛围。学生能不能提“问题”, 问题能不能准确地表露和发展,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提问氛围。
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有这样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怕, 学生担心自己说错了, 老师会批评;其次还是怕, 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或没有意义, 老师不重视, 受到同学的嘲笑;最后是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学习, 思维没有启动, 根本就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活动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生之间要呈现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 努力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
比如, 某位老师教学《面积》的公开课, 上课伊始进行了这样的设置:
师:今天很高兴能给三 (3) 班的小朋友们上课, 你们欢迎老师吗?
生:欢迎!
师:怎么表示你们欢迎老师呢?
全体学生鼓掌。 (这时学生心情是放松的, 减少了紧张感)
师:当我们用力鼓掌时手会感觉到痛, 但是每个人感到痛的范围不同, 为什么呢?
生:因为每个人的手的大小不一样。
师:对,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面积。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入学习内容, 学生轻松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努力屏蔽自己的权威, 力求使自己“学生化”, 用和学生同样的心态、情绪、行为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引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高学生质疑与释疑的能力, 就必须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传授学生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知识冲突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疑问, 并进入一种疑难情境, 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 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在此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深入, 便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问题。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场景: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一根长13厘米的长方形纸条, 上面印有整厘米的刻度, 要求学生沿刻度任意剪成3段 (每段为整厘米数) , 记录好长度, 并动手将其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后, 有的学生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有的不可以, 这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长的纸条剪成三段, 为什么他的可以围成三角形, 而我的不行呢?学生就会围绕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思考。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游戏, 使学习过程游戏化, 从“玩”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激发学生提问。
四、引导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提问要有价值, 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 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在显示。教师要避免学生误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一种时尚, 每一节课都得提问, 不提问就是学习不认真的表现。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 变得形式化。
比如: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 教师出示:男生有20人, 女生有30人, () ?学生进行提问:
生1: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生3: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生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几分之几?
生5: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
以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都是符合题意的, 相比而言生1和生2的提问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就显得比较肤浅, 没有深度;生3的提问则比较适中;生4和生5的提问, 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则属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家长怎么引导孩子有效学习 篇5
家长可以经常播放些英语童谣、歌曲,用英语和孩子说说话,能够让孩子尽快熟悉这种语言模式。在此基础上初步发展口头表达能力,而字母的背诵、单词的拼写、句式的强记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点上,家长应当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耐心,容忍孩子的沉默,接受孩子的延迟模仿行为,不要从一开始就催促或强迫孩子“说呀”、“认认这个词”、“快写字母”,以免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把英语的学习当成苦差、负担。
2.小学以后,英语不要只看成绩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每次英语考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英语成绩很高就放松要求,又或者觉得孩子的英语成绩不够理想就着急。
“有效”引导注重“实效” 篇6
[关键词]有效活动;有效情境;有效评价;简约高效;绿色节能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17-02
[作者简介]尤登芳(1962—),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小学高级。
纵观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表面的浮华、热闹背后,充斥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不少数学课堂,一味追求理念上的新颖,形式上的新奇,课堂变得繁杂、低效。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教学效率极低。有鉴于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追求有效的课堂。
所谓“有效数学课堂”就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和的精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活动:追寻简约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很多教师就片面理解为课堂上活动越多就越好,从而偏离了数学思维学习的活动在课堂中层出不穷。
听一位教师执教“统计”(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在巩固练习中,该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动画片,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功夫熊猫》《天线宝宝》等。小组合作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小组长送交表格给老师,老师选了两个学生担任助手,再次统计全班学生最喜欢哪部动画片。时间比较长,教师在讲台上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因为刚刚才完成感兴趣的调查,谈性正浓,加之老师无法顾及他们,也是谈得不亦乐乎,课堂一时热闹非凡。很快下课铃声响了,该老师只好匆忙公布统计结果,全班学生喜欢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最多,一时全班欢呼声和哀叹声一片。
在这样的频繁的课堂活动中,实在让人无法想象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这样的活动创设,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平均数”这个概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完全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如直奔主题,提出“你们有谁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这样一个问题,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郑毓信先生说过,“与单纯地追求形式相比,我们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当更加注意以下的问题:究竟为什么要让学生去从事相应的活动?又如何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们不仅应当关注学生在做什么,而且也应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积极提倡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在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二、有效情境:追寻绿色的数学课堂
教师为课堂教学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寓数学于生活之中,并有效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到情境活动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地被调动起来,也可以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纵观当前很多的教学情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曾经听过“找规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教师在上课时,从先询问学生喜欢什么小动物开始,到说到小兔子,再相机出示了一个森林里小兔子陆续走出来晾晒手帕的动漫。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在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发现这个森林有小兔子,有大树,有手帕”,有的说“小兔子在开心地排队做操”。诸如此类的发言,教师不加引导,仅仅是“你还发现了什么”。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这样很快过去了七分钟。
有效的情境创设,活跃了班级课堂的气氛,刺激着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去,提升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千万不能让情境创设变成形式,为情境创设而创设。诸如上述,固然好看,但创设情况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别出心裁的情境导入,花费了很多口舌却不如开门见山来得有效。
这样的情境只会分散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关注,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活动的创设,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所有的内容都要遵循客观生活规律,贴近现实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上述动漫的呈现,其实换成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在观察后,直接明了地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情境也就有效而不牵强了。
三、有效评价:追寻朴实的数学课堂
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然而,当前课堂中评价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曾经对某位教师的一堂计算教学公开课进行过统计,该教师在课堂上前后用了60多次的表扬,只要学生站起来说,都要大加表扬。表扬次数过多过滥,整堂课充斥着“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这一类没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而且教师的表扬言过其实,缺乏科学性、严谨性,甚至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都不置可否。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教师过多、过滥、不客观的表扬使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表扬,因而我们的课堂需要表扬,也必须有表扬,但切不可为表扬而表扬,不负责任的随意表扬,只会坏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评价必须是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那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要创新,这无疑十分正确。但所有的创新探索,都必须真实。那些单纯为了追求教学“出彩”的形式主义套路,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空,只会给人留下不扎实、不真实、不朴实的印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多学。这种“少教多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应当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数学课堂就应当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开放的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真真.数学课堂“低效”现象举隅及对策[J].辽宁教育,2011(6).
[3]朱华贤.期待“素课”[J].人民教育,2008(8).
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7
一、捕捉生活情感, 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离不开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 更要联系现实生活情境, 关注学生的情感。为此, 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体验, 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情感状态与教材所蕴含的意义及情感之间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可能性”时,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阿凡提”创设了一个“金币的故事”:阿凡提经常帮助老百姓办事, 国王很生气, 就故意刁难阿凡提。他拿出一口袋金币, 让阿凡提抛向空中, 如果金币掉下来时全部是正面朝上, 那么这口袋金币归阿凡提所有, 否则, 阿凡提就得被砍头。小朋友想知道阿凡提想了什么好办法赢得了这口袋金币吗?有声有色的媒体演示使学生入情入境, 他们都急于想知道阿凡提想的究竟是什么好主意, 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
二、拓展研究时空, 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年、月、日》时,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利用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这一生活素材, 启发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并且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着、交流着……学生们通过独立探究相互合作, 在操作中既理解了知识点, 又扩大了知识面。
三、把握评价契机, 促进自主体验
数学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更要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 学生对知识获得的体验会更深刻, 也会更深地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无穷乐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时, 在学生建立了1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问:如果让你搬1吨重的大米, 你觉得怎样?没想到有两个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我能搬得动。”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而是先有意让这两个学生背班上最重的同学 (约50千克) , 然后在请他们谈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20个体重是50千克的学生总的重量大约是1吨, 你们能背得动吗?这样, 两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1吨是很重的, 再也不认为“搬得动”了。由于教师及时把握了评价的契机, 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体验, 使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
有效引导 促进主动探究 篇8
一、设计恰当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了方向。有效的问题, 如同大海中的航标灯,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情境, 设计出充满挑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 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时, 我通过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问题1:同学们, 你能直接计算小华家的客厅面积吗?想一想, 怎么办?当学生通过交流, 想出要用转化的方法, 把小华家的客厅平面图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我又提出问题2:你们能把小华家的客厅平面图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吗?请大家动手试一试。当学生们通过分割、添补、割补等方法把小华家的平面图转化成已学的平面图形, 我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合理、简便。接着, 我又提出问题3:现在你们能算出小华家的的客厅面积吗?请同学们算一算。此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们积极思考, 大胆交流自己的方法。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后, 我又趁热打铁地提出问题4:同样转化成两个平面图形, 哪种的计算简便呢?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 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二、搭建探究平台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 搭建探究平台, 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 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亲身实践, 亲历新知的探究过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探索活动 (二) 三角形的面积”时, 当学生感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不方便, 产生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想法时, 我及时出示以下学习提纲: (1) 想一想。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2) 做一做。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3) 说一说。小组交流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们积极思考, 动手操作, 智慧的火花在学生的交流中迸发。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 高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有的同学通过割补的方法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 高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 宽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通过设计学习提纲, 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脚手架, 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 独立操作,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由于学生亲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得比较深, 比较牢,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关注学生差异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 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循循善诱, 多给予关注,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鼓励他们尝试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时, 我出示了课本中的情境图 (小船最初在南岸, 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 不断往返。 (1) 小船摆渡11次后, 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 有人说摆渡100次后, 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并出示了分层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 (1) 先画图, 再解决问题。 (2) 先列表, 再解决问题。 (3) 通过思考推测解决问题。这样教学, 通过提出分层的学习要求, 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力一般的同学可以通过列表解决问题, 能力较高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直接解决问题。每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各取所需, 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捕捉生活现象,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引导体验,有效理解词语 篇9
一、活化形象,理解词语
小学生对 词语的感 受力在很 大程度上 取决于表 象积累 ,如果缺乏 一定表象 积累 ,就会在词 语理解过 程中形成 认知障碍。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表象积累不多,词语蕴涵的表象本身不具有实体性和直接可感性,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知它们。且由于小学生认知的形象性和词语理解的情境性,我们必须借助各种媒体中介,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获得感悟。教学中我经常采 用想象还 原、音像展 示、动作表 演等手段 活化形象 、引导感悟。
1.想 象 还 原
儿童天生就有想象和模仿能力。模拟情境就是让学生处在虚拟情境中有所认识获得感悟。最常见的模拟情境就是对 生活情境的模拟,学生容易产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词语描绘或表示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 再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词语。《詹天佑》一文中有一句话: “消息一传出来 ,全国都轰动了 ,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你能具体描述“轰动”的情景吗? 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大街上人如潮涌,锣鼓喧天 ,人们奔走 相告 ,欢呼雀跃 ……有的描 述 :消息一传 出,大家欢聚在一起,老人不住点头,孩子们载歌载舞,青年男女乐得合不拢嘴……
2.音 像 展 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以音像为媒体,激活经验与词语的相似组块,把死的词语活化为可感的形象,这样沟通学生大脑与词语的渠道。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句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小朋友都找到这句话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许多花儿盛开着。
生: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
师:请你再说具体一点。
生:我好像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有粉红的,有金黄的,有雪白的,有淡紫的……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点击课件:色彩鲜艳的各色花儿竞相开放。 )。这么多颜色的花儿,课文用了什么词来说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了,刚才我们看到的花儿有这么多色彩,这就叫“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学生凭借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什么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但不足以完全领悟其内涵这时教师采用音像展示方法,让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理解。
3.动 作 表 演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教师如果生硬地照搬字典上的解释,学生不但不能理解,反而被搞得稀里糊涂。此时,可以采用动作、神情表演的方法,通过师生模仿表演予以形象再现,让词语活起来、动起来。如六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战士们尝瓜这一段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接着让学生边轻声读边做相应的动作;再请几位同学表演读,师生共同评价。通过这样的动作表演,孩子们对一系列动作有了直观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一厢情愿地灌输词语,而是运用动作、神情表演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启发学生感悟词语意思。
二、角色体验,理解词语
角色体验强调学生发生心理上的身份替代进入角色之中,以角色观点、立场、感情、态度认知事物。结合故事情节,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情境中,分析词语反映的“状”,体验词语蕴涵的“情”,让学生自己感知、体验词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如《陶罐和铁罐》中 “奚落”一词教学 :
师: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 让我们进入御厨房看看吧 (课件播放场景对话。 )。谁能说说 ,你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铁罐很自以为是。
生:我觉得铁罐很傲慢。
生:我觉得陶罐很谦虚。
师:现在,你们摇身一变变成这两只罐子,读读他们的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吗?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觉得铁罐很骄傲,所以铁罐的话要提高语调陶罐比较谦虚,声音就应该比较低点。
师:谁愿意再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铁罐很骄傲的样子。
师:大家注意到铁罐第二次说话时脸上的神情了吗? 谁能带着轻蔑的神情再读一读铁罐的话?
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国王御房里的那两只罐子。现在,大家明白“奚落”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奚落”就是嘲笑别人。
生:“奚落”就是笑话别人的缺点。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不是事先解释“奚落”这个抽象的词语,而是让学生进入铁罐奚落陶罐的角色体验之中,在具体体验中领悟“奚落”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
三、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联系生活,就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体验, 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让学生产生心灵顿悟,获得直观感受。如对《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准备”一词的理解,按传统方法,学生通过字典查得:预先安排或筹划。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而言, 这样解释是行不通的。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如果哪位同学要去旅游,会带些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有的说要带足够的钱,有的说要带地图,有的说要买好车票……然后教师总结引导:这些都是为搞好这次旅游做的———“准备”。这位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准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与生活相联系的通道,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主张采用引导体验让学生理解词语,并不是一概反对理性解释。有些词语比较难借助感悟意会,查字典是一种重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抽象思维增强,对合成词进行语素分析也是一种有效办法。
摘要: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通过活化词语形象、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等方式,能有效理解词语,增强词语教学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 篇10
一.课例引路
学生不会提问或提问“无效”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教”他们“怎样提问”、“提出怎样的问题”一类知识与技巧。例如, 有位教师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他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 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阳光能射到海底吗?海底有多少种动物?海底的植物有哪些色彩?海底为什么有山、峡谷、森林和草地?海底为什么很平静?
面对这些问题, 这位教师说:大家所提的问题不是语文问题, 而是科学问题。我们必须从字、词、句的积累与运用及写作技巧的理解等方面切入, 提问语文问题。然后示范性地提出并解决了下面问题:你是怎样识记课文后面列出的生字的?你能用“依然”、“窃窃私语”、“蕴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些词语造句吗?你能描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吗?
这三个问题, 是交流识字方法、怎样用词造句、怎样复述课文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就是语文问题。
这位老师的“教”, 让我们认识到:“教”是典型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教师通过“课例引路”的方式, 让学生知道, 有效的问题应该是“语文”问题,
所谓“语文”问题, 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 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 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 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
二.设置问题情境
阅读仅仅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即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进行的“多维”的、“有深度”的对话。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主动质疑、释疑才是问题教学法的最高层次。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让学生自己提问, 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所以, 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开口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显示课堂的动态开放, 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自己的智慧随时监听课堂中的异动, 使教学内容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随教学情境的发展而不断生成。因此, 在“教学”文本前, 让学生先开口, 就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 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再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材施教的切入点。
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问题情境, 既可以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而预设的, 也可以是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困惑而提出的;既可以就作品的局部认知来设定, 也可以是针对作品风格、内涵、主旨等进行构想时而出现的问题。
三.注重问题生成
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单词 篇11
关键词 单词记忆 语言要素 英语基础 时间引导
人们通常认为掌握一门外语要过三关(语音关、词汇关、语法关),斩五将(听、说、读、写、译),相对来说,掌握单词是最难过的一关。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单词的记忆状况一般是这样的:能读出单词,也知道意思,就是记不住词形。即使单词的音、形、义都掌握了,过了不久又忘记了。那么在单词记忆过程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呢?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单词的。
一、发挥联想功能,轻松记忆单词
“单词联想记忆法”是指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利用联想这一手段,达到学习、复习、记忆单词的目的,同时也拓展相关知识的广度,挖掘其深度,从而提高实际运用单词的能力。在具体单词教学中,可以视教学内容、材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联想方法记忆单词。
1.比较联想。比较联想是指通过视觉看到或听觉听到的语言材料而引起对另一语言材料的记忆,并从中进行比较,找出两者或多者之间的相同、相似或相反之处,从而建立起某种联系。这种联想常可用于同义、近义、反义词或短语的教学。学习一些意义相反的词,通过联想也能加深印象。
2.近邻联想。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也体现在人们对时间和空间上邻近的事物会较自然地展开联想。近邻联想就是指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由某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忆的心理现象。虽然单词数量庞大,但单词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在单词记忆过程中,这种联想可以广泛地进行,从而使记忆单词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学习colour时,让学生想colour的组成,这样就能很快让学生掌握red,blue,yellow,orange等單词,这样举一反三,在学一个单词的同时能增强对很多单词的记忆。这种联想只要有时间,尽可不受约束地进行下去。在复习单词时,更可以这样做。
二、运用读音规律,正确掌握单词
英语单词有着不同于汉字的特点,它是拼音文字,单词由字母组成,绝大多数字母有它的读音,这些字母的读音也有规律可循。
英语单词中,辅音字母的读音基本固定,而元音字母的读音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字母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背字母,对其在单词中的读音也要进行及时的渗透和训练。因为字母组成了单词,只有知道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才能根据整个单词的读音拼读单词。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读音规律,引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记忆单词的方法:
1.以旧引新,正确拼读单词。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单词的读音规律正确拼读新单词,如教学toy时先出示boy的词形,让学生根据boy的读音去猜测新单词toy的读音。通过音、形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看着词形就能读出新单词的能力。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音、形之问的转换训练,如教学loud时把中间的字母ou空出,然后念出音:mouth/mouth\,loud/loud\,引导学生根据旧单词正确拼读新单词。
2.由新忆旧,牢固记忆单词。教师教学单词时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前后联系。教学新单词时,可让学生回忆还学过哪些词与其读音一样,对于同音异义词,要提醒学生根据不同语境进行选用,也可让学生回忆与单词中某几个字母发音相同的单词有哪些,以此提高学生对单词读音的认识,同时巩固对单词的记忆。
三、利用遗忘规律,有效复现单词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已经识记过的东西,由于没有经常反复强化和运用,在头脑里的痕迹会自然消失,也就是产生了遗忘,遗忘的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单词的“温故而知新”显得特别重要。在学生记忆单词的过程中要及时组织复现,才能克服遗忘的弱点。
1.短期复现。教学新单词时,我让学生运用旧单词和句型进行滚动操练,提高单词的复现率,学习单词。如教学giraffe时,让学生进行组词造句:giraffe,giraffe,a cute giraffe,a beautiful giraffe,a tall giraffe,I see a thin giraffe.等,教学新单词的同时复习了旧单词。新单词教完后当天进行背诵,背不出的在组长面前读。第二天,学生自己组织单词听写。第三天,教师组织单词听写。接着学生用新组成的词汇自己听写,再由教师组织一单元或几课的单词默写。到期末,全部单词默写。这是短期复现,是个小循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促使学生牢牢记住所学单词,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也符合了英语教学中勤反复的原则。
2.长期复现。牛津英语译林版教材以building blocks为编写体系,围绕主题展开教学。所以我教学单词时也是渐渐拓宽,层层深入,长期复现。如三年级教学panda时,只让学生组词a cute panda,a lovely panda等,四年级教学动物主题出现panda时,则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描写它的外貌特征,语言上丰富了许多,五年级教学动物时更是深入了一个层次,学生再次复现这个单词时,深入到panda的生活习性、产地等,并把主题深化到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这是长期复现,是个大循环。
除了以上几种记忆单词的方法外,还可利用直观教具、游戏、歌曲等。这些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要方法新颖,手段多样,贴近学生,就能够帮助学生攻破单词关。
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 篇12
一.让学生带着语文的眼光阅读
1、品味读物的语言特点
面对读物, 首先感知的是一个个字词, 一句句话。如果我们仅仅感知文字带给我们的内容、思想, 这只是泛读。我想, 在阅读时, 如果我们带着赏析的眼光去感受文字, 则会给我们在阅读时带来另一种乐趣。赏析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好的字、词;可以是一个描写生动的句子;可以是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可以是一句节奏感很强的话……面对这些点, 我们在阅读时可以稍作停留, 品一品, 玩味一下。这对我们平时的遣词造句是大有好处的。
2、感受读物的结构顺序
在阅读时, 我们大多数人只是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路向下走”, 而不大去考虑文脉或作者的思路。如果在读文章时或读完一篇小文章后, 对所读过的内容, 围绕其结构或顺序思考一下, 就会发现作者的行文是有内在规律的, 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写作时所需要的。如今, 许多学生在讲话或写作文时, 思绪较乱, 往往是缺少这方面熏陶的原因。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 行文的结构、顺序, 其实就是那么几种方式, 如果我们经常带着这样的眼光去阅读, 会无形中使我们的写作更有条理。
3、把握读物承载的信息
如果说写作的核心能力是描写的能力, 阅读的核心能力, 则是概括能力。我们平时在阅读时, 往往只求对读物所写的内容作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 泛读也就够了, 但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这必然能快速地提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时, 我们可以对读物中事、理、情、景经常练习用一些关键的词句加以概括, 如用笔在原文中做一些圈点勾画, 或适当地做一些旁注。
4、体悟读物带给自己心灵的感受
读书对我们的影响是立体式的, 作为学生, 应该广泛地阅读。中国的书籍浩如烟海, 我们可以从那些优秀的经典作品中吸取养分。但事实上, 我们不能穷尽所有的读物, 也没有必要。读书, 除了可以使我们扩大知识面外, 更主要的是引发我们思考。阅读, 应是用我们的体验同作者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阅读时, 要结合自己的体验, 不断地同作者进行交流。对于作者的观点, 我们可以认同, 也可以怀疑。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 通过调整、思辨、完善, 从而生发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或认知。
如此引导学生读, 有点等同于“精读”。面对读物,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都这样按以下几方面去做, 我想, 只要在阅读中, 有这样一种意识, 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是大有裨益的。
二.不同文体阅读策略
1、写人叙事文章的阅读
此类文章往往通过对事情的记叙来说明一个道理或塑造一些人的形象。在阅读时, 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 还要搞清楚人物的主次关系。同时, 围绕人物, 我们要关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语言、细节等描写。
2、说明文的阅读
说明文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我们阅读时要用说明文的一套术语来解读。一般我们从五个方面理解, 即说明对象特点、说明方法 (要弄清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作用) 、说明顺序、说明语言 (主要是平实、生动两类) 。
3、议论文的阅读
阅读议论文, 首先要明白一些基本的概念, 如什么是论题?什么是论点 (分论点) ?论据、论证方法有哪几种?论证的思路一般怎样? (多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其次, 在阅读时, 要分清哪些是观点句, 哪些是支撑阐述句?哪些是论据叙述, 哪些是分析阐发句?
4、其它文体的阅读
文体的分类有“三分法”和“四分法”。还有些文体如新闻, 我们可从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切入;戏剧, 我们可以抓住矛盾冲突来分析;诗歌, 可以抓住意象、隐喻等进行赏析。
【有效引导】推荐阅读:
有效引导生成精彩08-21
精心引导 有效交流11-03
有效引导时机的把握论文05-30
怎样有效引导学生写作论文08-23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05-14
有效的引导式体验例谈08-2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06-0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08-29
超前引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