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探讨

2024-09-25

路径探讨(共12篇)

路径探讨 篇1

1 学习路径图方法论

学习路径图方法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古姆·威廉姆斯和史蒂夫·罗森伯姆共同提出的一套实用且可评估的学习方法, 旨在通过缩短学员达到胜任标准的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 即通过加快学习进度, 使学员更快地具备达到胜任标准的能力。

学习路径图方法论的核心步骤有: (1) 选择一条专业线; (2) 定义胜任标准并确定到达胜任标准的时间; (3) 绘制现行的学习路径图; (4) 梳理典型工作任务, 建立任务模型, 设计精益的学习路径图; (5) 实施与评估。

2 选择专业口译译员专业线作为研究方向, 研究学习路径图

(1) 口译译员的胜任标准

口译是指“对口头表达的信息及文本进行的口头翻译”。按照活动性质不同, 职业口译大致可分为“会议传译、随从传译、联络传译”三种。不管是哪种活动, 涉及到评价口译译员是否胜任的标准, 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1) 可信度:译语信息完整、准确、忠实地传递了原文内容;

2) 可接受度:译语的表达符合逻辑, 语音语调清晰到位, 易被听众接受;

3) 简明度:译语简明, 准确反映发言人风格和说话方式

4) 多样性:译员适应多种不同任务、环境、发言人、题材等, 并能清晰准确传达信息;

5) 迅捷度:译员具备临场应变的能力;

6) 技术性:译员应掌握相关职业化的技巧, 并熟悉设备使用。

经多位学者实证研究 (如Bhler Hildegund 1986, Kurz Ingrid 1989, 1992, Lydia Meak de Trieste 1990, Daniel Gile1990, Kopczynski A.1992, Shlesinger M.1992, AIIC 1992, 何慧玲等, 1998) , 在以上指标中, 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可信度”。

(2) 口译译员到达胜任标准的时间

根据刘和平的研究, 中国口译专业教学分为四个层次:职业会议议员、职业译员、交替传译人员、旅游/联络口译。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二层次的职业译员, 该层次译员须接受研究生层面的口译培训, 极少数人在培训后成为会议议员, 绝大多数为高级口译员, 主要从事各类对外交往的交替传译工作。

根据现行研究生教育学制安排, 设置胜任标准时间为3年。

(3) 绘制现行的学习路径图

综合中山大学MTI口译方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TI口译方向、厦门大学MTI口译方向等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 通用的职业口译译员的学习路径图如下:

(4) 梳理职业口译译员的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目前对通用口译任务的分解, 译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1) 了解会议主题, 掌握相关知识;2) 和组织者沟通交流, 了解发言人和目的语;3) 确认会议安排, 熟悉场地和设备;4) 现场翻译

(5) 建立职业口译译员的任务模型

任务模型的一个相对通用的定义是: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有时, 也会用“特质”一词来代替“态度”。下面, 将从这三方面建立职业口译译员的任务模型:

1) 知识, 属于认知学的范畴。从根本上讲, 就是指口译译员应记住、理解、应用和掌握的事物。

关于口译译员的知识结构,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吉尔模式:C=K L+E K L+A。即:理解 (Comprehension) =语言知识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非语言知识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分析 (Deliberate analysis)

(2) 厦门大学林郁如的口译公式:I=S+C+P。即口译结果 (Interpreting) =口译技巧 (Interpreting skills) +理解 (Comprehension) +职业准则 (Professional standard)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的译员知识结构公式:KI=KL+EK+S (P+AP) 。即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双语知识板块 (Knowledge for Language) +百科知识板块 (Encyclopedic Knowledge) +技能板块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2) 能力, 属于行为学或是心理学的范畴。一项能力是指一个行为或是一组行为。很多情况下, 能力包含了把所知道的知识付诸行动。

职业口译译员的能力分为核心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两部分。

(1) 核心专业技能:做好翻译工作的关键是具备娴熟的双语操控能力, 詹蒂尔等人 (1996:65) 认为语言技能、文化能力、口译技巧、记忆技能是构成译员能力的主要成分。

(2) 通用技能:根据口译实践的需求, 仲伟合教授总结了口译训练中的主要训练内容, 包括:口译笔记能力、口译笔记阅读能力、数字翻译技能、视译技能、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重述技能、预测技能、设备使用技能等。

3) 态度, 属于情感或情绪的范畴。对同一情形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会产生不同的工作表现。1965年通过的最初的RID伦理规范主要关注的重点就是译员的道德和情感素质, 要求译员要举办“高尚的道德修养, 诚实, 有良知, 值得信赖而且情感成熟” (Cokely, 2000:35)

3 职业口译译员精益学习路径图

根据翻译学界对于职业口译译员胜任能力的界定, 设计精益的学习路径图, 如下所示:

4 实施与评估

实施:根据学习路径图理论, 要验证学习路径图设计的合理性, 需要统计、跟踪实施数据和比对学员学习效果。囿于时间和条件限制, 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 与学界前辈共同探讨, 未能落实。

评估:Moser Mercer Barbara (1996:45) 认为, 倘若把口译当做艺术品来鉴赏, 就得像评价参赛作品一样;如果当它为艺术工作, 就得对它进行艺术批评;可要当它为产品, 就得重视在特定外部条件下它的产量与治疗。他把口译评估模式分为评估 (Evaluation) 、测量或衡量 (Measurement) 、评价判断 (Assessment) 这三个类型。要想了解自然状态下 (或现场口译) 口译的质量, 需借助评估手段;以科研为目的, 分析语言实验室条件下的口译成品, 需使用测量手段;而在教学培训中, 跟踪学员对口译技能的掌握情况, 则要依靠判断评价的手段。此外, 仍有不少国内学者认为, 应鼓励在读口译研究生参加国家人事部门组织的翻译资格考试, 以通过率作为一个定量的指标和指引, 进一步评估口译人才培养效果。

5 结束语

口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中国的口译职业化是大势所趋, 并朝着专业化快速发展, 社会对职业口译译员的能力提升有很大的诉求, 这就要求各个设立口译专业的高校寻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突破, 加速口译人才的培养, 缩短人才毕业到达到胜任会议口译的时间。

参考文献

[1]Gile.D.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5.

[2]M o s e r-M e r c e r B a r b a r a.Q u a l i t y i n I n t e r p r e t i n g:s o m e Methodological is sues[A].陈穗湘译, 口译研究新探[C].香港:香港开益出版社, 1996.

[3]蔡小红, 方凡泉.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

[4]林郁如等.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1999.

[5]王立弟.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质量[J].中国翻译, 2007 (1) .

[6]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 (MTI) 的设置[J].中国翻译, 2006 (1) .

[7]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域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 2003 (4) .

[8]仲伟合.翻译研究;理论-技巧-教学[M].2000.

路径探讨 篇2

年初,XX市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主导思想,在《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的基础上,开展“学习VV,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活动。并明确了二十八项量化指标,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居住集中化、农民知识化、保障社会化、民主法制化、环境生态化”为目标,以VV村等六个现代化建设示范村为榜样,规划到2010年,全市三分之二的村、镇达到示范村、示范镇的各项指标,在省内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一、XX新农村建设具备的基础与条件

从整体看,XX已经具备了新农村建设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一是全市经济稳步增长,总量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新口径)达到亿元,增长%,连续三年保持%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为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已达美元。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19.O%。在长三角16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列上海、南京、苏州之后,位居第四,且发展后劲看好。二是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现价)亿元。个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占全市镇总数的%。其中XX、XX、XX三个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全市财政收入超2亿元的镇有个,占镇总数的%;三是现代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农业总产值97亿元,土地亩均产出元,农业集中经营度已达43.0%。四是农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以村级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的“三大合作”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企业创新改革、资本经营,农村养老、低保、医疗改革等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农民已经从中得到明显的实惠。五是村级经济实力大增,农民收入提高快。2005年,全市村级共有集体总资产亿元,村均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纯资产亿元,村均万元;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亿元,村均亿元;在全市个行政村中,个村经济总量超亿元,占村总数的%;

其中个村经济总量超亿元,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占村级经济总量的%;村级可用总财力亿元,村均万元;可用财力万元以上的村有个,占村总数的%;其中村可用财力在200万元以上的村有个,占村数的30%,总额达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六是农村社会环境展现新貌。全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平方米,农村森林覆盖率20.3%,建成公路已有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受益率%。七是城市与企业吸纳人口与劳动力的能力十分强。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万人次,其中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万人,净增就业万人。全市已吸纳外来就业人口超过万人。此外,我市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文化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XX整体上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经济基础,农村也已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又有“八项重点工作”、“示范村建设”两个抓手,条件十分优越。

二、XX新农村建设可选择的路径与模式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农民自愿、坚持给农民带来实惠、坚持得到农民的拥护,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把“一减两增”即“减少农村劳动力,增加村级财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在观念和支农措施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财政支农投入。从过多的对农业基地、示范性经营性项目投入转变为注重对农村社会事业性投入,着重对农村教育、农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投入,着重对基础施设和服务机构的投入。即使对农业经营项目投入也要从无偿支持改为贴息贷款,并确保资金的回收和再利用。二是劳动力转移。要从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向更多的转移农村劳力转变。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就业素质,延长农民就业时间,吸引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以此减少农业和农村人口,增加务农劳力和经营者的耕地经营面积,提高纯农户农业收入。三是新农村建设推进。要从起初的政府推动向政策带动转变,以各项扶持政策激励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变成自己迫切的自觉行动,变成长期的奋斗目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行的XX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新农村建设也要始终坚持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典型导向、逐步推进”的路径。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村级经济是关键,富裕农民生活是目的,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

在发展经济的模式中,有五种成功的模式可借鉴。

1、综合发展型。VV市VV村依靠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再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周边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逐步整合兼并,带动农业、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从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共同繁荣、和谐发展。

VV村通过长期发展工业企业,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超过亿元。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统一安排就业、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将周边16个村纳入VV共同发展。乡风文明、民主和谐的新的村面积已达0平方公里,惠及万农民。

我市一批经济强村应以VV村为榜样,在较快发展自己的同时,带动周边村共同富裕,走综合发展型模式加快区域新农村建设步子。

2、工业带动型。即以发展工业经济为主线,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反哺农业,带动商贸业,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事业综合发展的模式。

2005年,VV市VV镇三房巷村实现销售138亿元、上交税收1.93亿元、实现利润5.52亿元。经过近两年6亿元左右的资金投入全面设备改造,正在向国际一流的短纤生产基地迈进。工业发展带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和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目前,村内建成了工业集中区、商贸文化区、农田保护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500元。村民都住上宽畅的住房,农民种田的水电费、机耕费、学生上学杂费、农民大病医疗统筹费、养老金都由村承担。连新并入的三个村的村民也与老村民一样同等享受。

发展工业是XX农村致富的法宝。村级经济的发展仍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弓I资招商上,放在扩大工业的基础上。经济繁荣仍要走“以工富村、以工富农、以工富民”的模式。

3、商贸带动型。即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宜兴市宜城镇巷头村利用地处城郊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陶瓷、夹板、墙地砖、家具、金属材料、化工、五金电器等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市场群,吸引了来自本市及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商户1000多个。2005年成交总额突破30亿元。市场发展又带动了二产发展,目前村内已有胶合板厂、厨具厂、线条厂以及冶金铸造等企业50多家,走上了工贸联动的发展之路。村级净资产已达到7000多万元,当年村、组两级村民人均分配3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0000元。

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支持的沿江、沿湖、沿铁路公路的村以这种模式开发发展新农村建设。

4、特色农业带动型。即在一个村或镇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独特的农产品或产业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镇)一品发展壮大来带动农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这种专业村(镇)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二是有相应的组织带动产业,拓展市场需求;三是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

VV市青阳镇邓阳村以蔬菜,惠山区阳山镇以水蜜桃分别在一个村(镇)或几个村(镇)范围内,依据区域的独特或优势,围绕一个或一种农产品,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村一品带动综合发展。其中邓阳村2005年,种植韭菜1200亩,西红柿890亩,芹菜300亩,还有其他蔬菜、水果等100亩,另有为调整蔬菜种植茬口而种植水稻500亩。邓阳人以“邓阳”为品牌,上市经“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25000吨,其中韭菜12000吨,西红柿8000吨,芹菜5000吨。全村619户、1681人种植蔬菜,分别占农户的78%,占人口总数的69%。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0200元。惠山区阳山镇发展以水蜜桃为中心的特色农业,带动周边农民种桃,桃区农户人均年收入也已超过9000元。

我市有相当批村以蔬菜、果品生产为主。但有自主品牌的不多,创出名牌的果蔬则更少。应把主创特色作为重点,把建立名牌为依托,把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整体发展,来带动新农村建设。

5、休闲产业带动型。即以优越的地理环境或人文历史,加上特有的农业产品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AI~,适当投入改造,就能吸弓l游客,通过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区镇军嶂村在镇统一规划与开发中,建立了龙寺生态园,以风景优美的山峰、池塘为景区,以龙寺佛教文化为纽带,以满山的杨梅、葡萄、醉李、水蜜桃等果树为依托,集游山、玩水、采撷的乐趣为一体,成为“全国旅游农业示范点”、“国家3A级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各项经济收入超100万元。村民全部成为园区员工,继续从事各项农副业工作和旅游服务工作,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村级年可有用财力也提升到102万元。

我市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太湖、长江等沿线和、众多的丘陵山地历来为国内外游人赏识。像镇村,竹林优美、山溪潺潺,既有“一线天”等胜景,又有青石板铺设可走马、可行轿的古官道。这类村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休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模式。

在居住条件和环境整治中,VV市新桥镇、镇花园村、VV镇东林村按镇村经济状况,量入为出,从长计议,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发展。

1、新桥模式:VV市镇2005年,实现销售亿元、利税总额亿元、财政收入亿元、人均GDP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依据强大的镇级经济实力,2004年就基本实现了农业、工业、居住“三集中“。一是全镇万亩农田规模经营的面积有万亩。二是建成了占地5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集中区内集聚了包括国内著名的、、等多家工业企业,占全镇工业企业数的85%以上,95%以上的工业产值来自于工业集中区。三是建成近万平方米农民居住集中区。到去年底,多户农户搬入新居,占全镇农户的%以上,到今年底可超过0%。镇居住集中的实行,一是归结于强大的镇级经济实力,新桥镇在企业转制时以现金收回集体资产8亿元,用于房屋周转资金;二是省特许“土地先占后补、房屋先建后拆、资金先亏后盈、机制先试后改”的优惠政策;三是实现“三集中”后,在高速公路边、经济发展地区全镇将节约亩土地可产生巨大的价值。村、村、村等经济发展的村也都以这种方式村民居住集中。

凡有经济实力的村镇都可以此为居住集中的发展模式。整体规划的集中居住区既改善了住房环境,生活、生态环境也相应改善。

2、花园模式:VV市镇村户、多人,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是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村。2005年,工业销售超亿元,村级可用财力万元。在村民居住区集中的改造中,抓住村庄部分住宅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的情况,重点在“拆违章、迁破房、清杂物、洁河道、添绿化、增设施、披新装”下功夫。今年5月以来,该村对3万多平方米的农居立面进行粉刷,同时,拆除违章建筑和柴庐,清理家前屋后的杂物,在荒地上见缝插绿,新建了3个植物造景的新景点。目前,中花园5条家河建起了驳岸和护栏,河道清淤也已完成。村里建起了垃圾箱,村民不再随意往河里倾倒垃圾了。新的污水管网也在铺设。现今的花园村荷花玉立亭亭,河水荡漾碧波,家前屋后果树果实累累。改造后的花园村以中花园为中心,建成与东西两花园居住区一体的村民集中居住区,真正要搬迁集中的农户仅户。花园村今明两年村容村貌整改万元左右。

我市多数村居住区整治和农户集中居住都能走花园村的模式。

3、东林模式:VV市VV镇东林村户、人,分成个自然村居住,尽管村级年可用财力万元左右,在老村整治中仍然量力而行,实行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清垃圾、清淤泥、清污水、清路障,从解决村民最迫切的环境着手,给村民营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章家桥村是东林村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居住多户农户。村里从整治脏乱着手,实行“五个统一”:一是规定农户家庭不再零星饲养家禽,统一拆除家前屋后鸡鸭棚;二是规定不准随意倾倒垃圾、粪便,实行集中统一处理;三是河道整治,统一清淤;四是农户住房外墙整修,统一粉刷;五是建立专门的环境维护队伍,统一管理。东林村仅化万元,就使路净、水清、居洁、住房外观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我市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只要很好的规划,精打细算,化钱不多,像东林村一样,也能使村貌换新颜。

三、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建立的体制与机制

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在按照《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深入开展“学习VV,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及抓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等一系列措施的同时,还须着力建设与推进相适应的机制与体制。

(一)着力构建和完善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要有强力的财力支撑,既有政府投入,又有社会投入,也包括农民自己的投入。一是建立可靠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比例、投入总额“两个高于”对“三农“的投入;二是建立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项扶持资金、专项投入规划、审批制度,以确保资金到位和投入效果;四是建立政府投入弓I导和带动农民自己投入的新机制。

(二)着力构建和完善扶持机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村。投入与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村。扶持强化支部核心班子,推动发展主导产业,寻求工商企业合作,实行科技人才兴村,建设生态美好家园,以形成村企挂钩,全面合作,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五个方面的建设。扶持应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拨,奖勤罚懒、榜样激励。以此鼓励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

三是着力构建和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党委、政府各工作部门统一、协调的工作机构,既有统一目标、归口领导,又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要求“面、邑”(相当于乡镇)和“市、郡”(相当于县市)两级公务员每人联系几个“里”(即村)进行帮扶,实行奖惩分明的政绩考核制度。我们也可落实各级领导的责任制,把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落实到实处。

四是着力构建和完善培训(就业)机制。建立支持、扶持、促进农民进城入企的各项配套政策,大力吸引青年、壮年农民跳出农业,减少务农农民数量。由政府出资,有计划、有目的、按专业,通过乡镇成人教育培训基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业技术培训部门挂钩,就地培训青壮年农民,鼓励他们学会一至几门专有技术,成为拥有较高就业素质、企业欢迎的劳动者。

XX拥有新农村建设先人一步的各种优越基础,只要各级领导、部门和农民团结一心,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着力增强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上来,就能取得率先的、又好又快的新农村建设成果。

中职德育教学创新路径探讨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 不足 创新

德育是中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过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专业课相比,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在一个低位徘徊,由此影响到了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时期,社会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客观上要求中职学校在德育教学方面加强力度,提升德育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中职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

一、德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作用甚大,目前中职德育方面的课程主要有经济与政治常识、道德法律人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这些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利于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普及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在法治社会,中职学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才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目前,中职学生在法律知识方面还比较匮乏,一些学生因为缺少法律知识而屡屡做出一些违背法律法规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德育教学来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从而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做一个守法公民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利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

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外部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其价值观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客观上要求借助于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确保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不断提升,从而免于受到外部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利于学生提升职业操守

德育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操守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人才,职业操守是中职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素质。职业操守本身属于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而为其以后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中职德育教学创新路径

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针对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不足,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德育教学的创新。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德育教学的路径创新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目前中职德育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双方有比较紧张的对立情绪,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配合不力,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中职德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树立,一些中职德育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多元化以及差异化的诉求;二是平等理念没有树立,中职教育者在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自己的权威以及学生的服从,这些不当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德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鉴于此,中职德育老师应变革上述不正确的教学理念,通过以“生”为本以及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来帮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与学生加强沟通,借此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德育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优化教学激励机制

要想确保德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关键手段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应注意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教学激励的有效运用可以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毕竟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目前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学激励明显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以致学生积极性受挫,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中职德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本身有很大的不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不能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反馈。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位置,其质疑得不到及时的解释,长此下去,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必然不断增强,德育教学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另外,在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老师往往以道德者自居,居高临下地来对学生进行说教,要求学生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这种以惩罚为主的负激励手段很难获得学生的有效配合。在教学激励机制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者应进一步优化教育激励机制,通过构建正激励为主的教学激励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带来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3.作业布置机制创新

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中职德育教学应独辟蹊径,因为德育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按照一般文化课程的作业布置模式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安排以及布置,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应注重作业布置的创新,通过采用实践性更强的作业布置模式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让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给学生案例资料,让学生去进行角色扮演等。

4.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目前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不够接近生活,对于十五六岁的中职学生而言,抽象化、理论化的德育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带给中职学生的感觉就是假大空,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从而带来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5.教学评价创新

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这一目的来进行组织。目前中职德育教学评价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考察,而不是行为的考察,这种评价方法实际上本末倒置,毕竟掌握了道德知识并不意味着其道德素养就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开展中应加强教学评价的设计,通过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来引导中职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确保德育教学终极目的的实现。

一言以蔽之,中职德育教学在中职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在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在充分认识德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料来加强德育教学的创新,通过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锐意创新来为中职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探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径,从而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和学.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下旬),2012(1).

[2]杨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文教资料,2010(9).

[3]李海松.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J].河南教育(下旬),2011(7).

[4]常静.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综合素质[J].管理观察,2010(28).

[5]巴文慧.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低碳农机发展路径探讨 篇4

1广泛推广应用节能型新技术、新机具

目前发展节能型农机的潜力很大, 有很多工作需要农机主管部门、企业去做, 具体来说, 应搞好降耗、增效、环保三方面工作, 通过发展节能型农业装备把高耗农机的能耗降下来。农村过去农机大都是小型的, 如采用单缸柴油机的小型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等产品, 而不少小型机的特点就是效率低、能耗高, 同时还存在着排放超标的问题。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可通过发动机的进一步升级换代, 达到减少农机的废气排放、降低能耗、增加单位生产效率的目的。

2合理配置, 加强服务组织建设, 促进农机碳排放降低

合理配置, 加强农机应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效益, 是有效降低农机能耗碳排放的根本途径, 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需要配置多少主机, 需要多少配套农机具, 一是要根据区内的作物种植面积;二是考虑作物的有效作业时间;三是要兼顾地区周边的农机保有量及作业量情况。引导农民科学购置农机, 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又要结合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机械所要承担的农业生产任务;既要避免购买的农机缺乏实用价值, 又要防止能力过剩, 造成农机排放不必要的增加。

农机社会服务组织化程度也是配置农机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越高, 农机的利用率也就会越高, 地区农机排放量随之减少。所以, 要科学合理配置农机具, 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 增加农机利用收益, 提高农机生产水平, 扩大农机作业范围。

3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机更新报废制度

目前, 一些陈旧的、本应淘汰的农用机械仍在使用。农机超期服役不仅安全技术状况差, 而且能耗高, 尾气排放量大, 对环境污染严重。超期服役的农机所造成的废气和污染物排放量大, 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此外, 报废农机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化学液体、塑料等物质, 超期服役、不当拆解或处理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应尽快出台建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 使那些使用年限长且耗油高的旧机实行强制报废, 同时给予农机户一定的机具报废补贴, 使之成为农机户一项自觉自愿的行动。这样不仅减轻了农民因报废机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也切实降低了农业碳排放量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4深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研制

目前, 秸秆转化利用程度一直不高。比如, 小麦秸秆营养成分低和难以吸收, 实行过腹还田比较困难;秸秆气化设施少, 使用量少, 且产生的焦油难以解决;打捆作业成本高、作业能力不足等等。为了减低秸秆处理不当的焚烧污染, 保护性耕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实践来看, 秸秆粉碎还田是快捷、经济的方法, 应该作为小麦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退耕还林还草、减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的生态农业方式, 能极大地增加我国的碳储量, 改善生态环境, 减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不但可以使小麦秸秆粉碎还田, 从而实现小麦秸秆禁烧, 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节能减排、减少农民种地投入, 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农机新技术。

教育心理疏导及其路径探讨论文 篇5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一定意义上,差异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的精髓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之所以注重差异性教学,是因为不同的受教育者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学习的特点、风格、起点、优势与不足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看作是鲜活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对待。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每个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差异化”。教学内容的调整必须科学,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需要为标准,并且保证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更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对象即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是为教育对象服务的,教育者只是服务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调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作为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其主体地位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学生是选择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接受教育者提供的教育信息,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其次,学生是价值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价值理力量,从而满足学生学会做人、认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满足和需要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价值主体。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认同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所学的课程。最后,学生是创造的主体。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我创造精神,努力探索创造性教学,进行开放性教育。

3.情感互动原则。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优先目标。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必须遵循情感互动这一原则。心理疏导更多的强调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切实把学生看做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是德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情感技能。

4.平等、公平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更多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同样作为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不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品质特征,思想品德的教育不能够千篇 一律的宣读课本知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状况等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和知识诉求,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民主、平等、公平的课堂教学从而真正实现有教无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路径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探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结果。为了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疏导,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的能力及各种素质都是在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表达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活动顺应了青少年内在成长的基本需要。思想政治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讲解上,应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与实际情景中去讨论、体验和训练等。“首先,要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其次,要精心组织和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的活动;最后,要耐心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2.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生活中实现教学的目的。

教育即生活。思想政治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书本知识,努力让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深入到学生中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用学生身边的或经历的事情去传授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照本宣科的讲授。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疏导。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在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网络等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难题。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和学生的知识、心理等需要,不断学习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才能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有效的实施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技能。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德育教师必须时刻不断的学习,补充“营养”。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仍然不平衡,多数教师采用讲授法,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单独的思想教育向教育、管理、服务转变,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学生心理控制的方法。

4.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报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讨 篇6

但是,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又是一个新课题。一方面,面对新形势,需要抢抓机遇继而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许多报人已经丧失信心,准备放弃报业,另起炉灶。

回头想一想,关于“报纸产业化发展”这个题目,圈子外的人说得多,圈子内的人说得少;圈子内的人又是人云亦云者多,独立思考者少。结果是越说越玄,越说越让人不明白,越说越让人灰心丧气。

我是办报出身,这几年作为董事长,也要抓产业,慢慢地悟出些道理,感到报纸产业化发展没有那么神秘,也对报业信心十足。

先来介绍下大众报业集团,它以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为核心,旗下拥有《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经济导报》《城市信报》《鲁中晨报》《半岛都市报》《山东法制报》现代交通报》等报纸和《青年记者》《城色》《今参考》等刊物及大众网、半岛网、山东财经网等网站,形成了以母报《大众日报》为龙头,系列子报刊网繁衍发展的母子报刊网体系。

2005年初,我和新一届的报社班子上任。7年多的时间内,大众报业集团实现了跨越发展:2004年,集团年利润只有3750万元,债务负担很重;2011年,年利润达到2004年的10.8倍。2009年,大众报业集团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全国47家报业集团综合实力排名中,进入8强;2010年,又前进了2个位次,进入6强;2011年,通过继续发展,进入5强。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对于发展报纸产业,我们的体会是——抓住本质,顺应规律,做好主业、资源、资本三篇关键文章。

报业是个大产业

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报业。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全国出版报纸1928种,实现营业收入818.9亿元,利润总额98.6亿元;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64.4亿元,利润总额94.2亿元。报业的营业收入、利润额全部高于图书出版业。

并且,我国大多数报业集团的收入来源还是以报为主,尽管没有系统统计,但报社不搞报业,就成了不务正业,就是自废武功,这一点和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非常类似。

目前,尽管唱衰报业的声音不断响起,但报业却仍是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就大众报业集团的情况来看,2011年集团总收入为22.3亿元,实现利润3.978亿元,利润率接近18%,其中《齐鲁晚报》广告收入为6.5亿元,利润为2.2亿元,利润率为30%。在2005年到2011年的6年时间里,集团利润年均增长40.5%,直到2011年利润增长才开始放缓,扩大再生产的现金投入达到10.5亿元,这也是为了发展积累后劲。

大众报业能发展到目前程度,是靠自己的一份坚守。我们一直认为,报业仍然是个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报业是报业集团的优势业务,要“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集团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综合报纸、专业报纸的合理分布,从而培植起《大众日报》等3份支柱报纸,其中《齐鲁晚报》与《半岛都市报》的年利润分别达到2.2亿元和1.4亿元。

此外,发展报业还要搞好区域布局,并以产权为纽带推进与地市报的整合,就大众报业而言,目前形成了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临沂、济宁等一批产业高地,在部分市场已经获利。

尽管包括大众报业在内的许多报业集团都发展迅速,但仍有不少报业同仁吃着报业的饭,却又让普遍唱衰报业的声音不断响起。面对这一话题,我认为既有认识的误区,也有实践的错误,更有现实的原因。

其一,认识的误区自1992年报业开始市场化就已开始,有些报社抛开报业,去开工厂、办药厂,忽视主业的后果就是步入发展的“死胡同”。

其二,实践的错误不断出现。一是报业的重复建设,曾经一段时间内,新办报纸过多过滥,报纸间为开辟市场,相互低价倾销,老牌报纸疲于应付、被动挨打。其实,聪明的报社领导者都清楚,市场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承载力,但却各有各的小算盘,宁愿穷得喝西北风,也不愿合作共赢。二是二次销售的营利模式一直未变,报纸靠低价、无价甚至负价格倾销,虽然通过扩大发行量,靠广告收入补回了亏损实现了赢利,但这种赢利模式却使报业一直处于恶性竞争之中。三是业务单位官本位化,这严重影响了作为内容生产主体的采编人员才能的释放。四是有些报社重外轻内的政绩冲动,报社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建设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增添先进的办公设备,却严重忽视对报纸发展的投入,致使报业发展支撑乏力。五是报社的非报化取向,报社不把精力用在办报上,而是想做地产大王、金融大鳄,致使报业唱衰声一浪高过一浪。

其三,现实的原因主要是指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但客观分析,它只是加速了报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到来,并没有动摇报业的根基。

报业产业化的本质

报业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而内容生产的核心就是做强影响力。报业经营,实质上就是影响力的营造和营销,只有做强影响力,并对影响力进行转化,才能形成产业、获取效益。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最早进行了注意力研究,提出了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概念。这个注意力,实际上就是影响力,亦即吸引眼球、影响判断、推动行动的能力。商家推销商品、吸引眼球、影响消费者的判断,无外乎是让他们实现购买商品的行动。

作为媒体,道理相同:商家向媒体投放广告,是为了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强,才能扩大发行、吸引广告,才能拥有自己的产业链条,继而转化为资源、资本。可见影响力与产业根基、产业承载力的关系密不可分。

影响力怎么做,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做强影响力,主要是报纸这个产品要定准位、找准路、打造品牌、培育人才。

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都有各自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但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都要走“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路子;都要以人为本做新闻,讲求社会责任、恪守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要有自己的身影、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见识;报道要公正、客观,不偏、不私。

不仅如此,影响力营销在营造好影响力的同时,还要把影响力转化为市场控制力,转化为资源获取和开发的能力,转化为赢利能力。这就要求报业经营者,既要懂报纸,又要懂影响力的营造。有些时候,需要把影响力营造和营销的壁垒打通,为经营人才的培养提供出处。

报业经营之道

大众报业集团的经营是接连不断的三部曲,彼此依赖,包括形成产业链条,优势转化,打通资本市场。

在形成产业链条的尝试中,传统的模式包括印刷、发行、广告、信息服务、文化地产等,集团在这些方面各有突破,此处不赘述。

而对于优势转化,即将无形资产有形化、资源化、资本化是目前阶段大众报业集团的核心任务,并且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所做的尝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入有线电视领域,以原始价购买10亿元有线电视网络股权,成为全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实质上的第一股东,集团通过进入一个新的媒体领域,由一个翅膀变成了两个翅膀,也为大规模发展新兴媒体搭建起一个平台。

二是获取丰富的土地资源,在济南、青岛、烟台建起三大文化园区,分别形成了总部新区+产业基地、教育+地产、文化+地产的不同产业模式

三是积极获取政府资源,集团先后创办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文化创投公司、山东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创投公司已获得政府创投资金2500万元。

目前,集团产业的格局是:年利润4亿元的报刊支柱板块优势明显,投资10亿元的有线电视板块全国独一无二,占地2000亩的文化园区积累了宝贵的发展资源,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楼宇经济板块框架基本形成,其它如印刷、发行、物流和会展也展示了良好势头。

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打通资本市场,大众报业集团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认为,报业的大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撑,并且报业融资已经走过了初级阶段。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认真分析了目前可用的融资手段,包括银行贷款、发行中票、发行短期票据、股份合作、股权转让等。

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报业集团来说,融资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一是上市,二是建立文化基金。上市可以抱一个金娃娃,可以迅速壮大实力,但是上市也有弊端,即把最优质的业务全部装入上市公司后,可持续问题很难解决,媒体上市公司拿到钱往哪儿投,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设立文化基金,把资产资本化,与投资公司共同持有,不仅可以迅速壮大实力,取得丰富的资本支持,资金投向也比较灵活。所以,在目前,后者是一种最理想的资本化手段,当然,一旦媒体行业的行政壁垒打破,大规模收购成为可能,上市就成为了资本化的最佳选择。

广清合作的路径探讨 篇7

关键词:广清合作,城市融合,组合城市

一、引言

当前, 我国城市融合现象日益频繁, 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12月通过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在此基础上, 加速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一体化进程。2012年3月12日, 广州市与清远市现场签订了《广州·清远市合作框架协议》。本文试图通过对广清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从组合城市理论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合作建议。

二、广清合作的现状

广州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 广佛都市圈核心城市, 粤港澳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清远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和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清远市区距广州市中心50多公里, 自从武广高铁清远站通车后, 从清远到广州只需14分钟。清城区一带与花都接壤, 佛冈县与从化市接壤。清远历史上隶属于广州, 未来是广州的卫星城。早在1991年, 广清两市就建立了对口扶持关系, 很好的促进了清远的社会经济发展。广清两地地缘接近, 所以在经济、科技、教育、农业等方面都有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

三、广清合作存在的问题

1. 合作机制单一

2012年3月12日签订的《广州·清远市合作框架协议》所采用的合作体制是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交通、产业、旅游、教育等专责小组, 细化落实合作内容。合作机制过于单一, 最终只会造成合作流于形式或者动力不足。应该采取多元的合作机制, 比如广佛合作不仅有联席会议制度, 还有领导机构 (由两市市委书记、市长成立领导小组, 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专责小组;新闻发布制度;广佛同城化发展论坛等。6

2. 存在行政壁垒

虽然清远在历史上隶属广州管, 但如今广州和清远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 所以在一些行政制度上是还没有实现统一的。只是在早期作为扶持关系的时候, 有颁布过《关于广州市与清远市联合办企业给予财税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 这个大大鼓励了广州的企业到清远投资, 也为清远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但是在其他方面, 比如户籍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还没有实现对接, 则会影响到两地劳动力的迁移, 因为不能在异地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 因此会使劳动力只能留在原地工作, 而不能随便迁移。所以, 行政壁垒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从而不利于两地开展合作。

四、广清合作的路径探讨

1. 组合城市内涵

在城市融合中, 目前多数城市的提法为“同城化”、“一体化”, 表达的是城市融合的过程, 对融合后的城市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合作模式、发展方向等都未作具体规定, 因此很有必要建构一种城市融合的模式。

组合城市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的建成区在地理空间上相近或相连, 日常人流往来密切, 空间结构呈多中心格局, 在地域形成了一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都市圈景观。城市之间建立了协商、对话、沟通、交流等多层次合作平台及协调机构, 经济利益分配上建立了存量资源保持不变, 增量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商品和要素跨市流动的额外成本接近于零, 民众工作、生活和居住如同一个城市, 在行政管理上、财政上相互独立的城市“集合体”。7

城市组合是资源再配置, 这就要求双方达成一致利益诉求, 公平、合理、科学地分配组合城市间经济、社会资源增益是合作成败的关键。利益分配是城市组合的契机和引力, 引力越大, 组合城市之间的对接联系就越紧密, 可以说利益分配机制是构建组合城市的核心问题。8组合城市中各城市政府在相对独立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土地使用权下, 对各自行政区划范围内和城际间对接区域范围内的原有资源进行自行管理, 在兼顾各方城市意愿的基础上, 自行决定区域内事务, 此为“存量保持”, 从而保持两市政府在实施城市建设中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住房、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娱乐、治安等诸多方面, 城市之间可实行合作共建, 按比例出资, 实现“增量共建共享”, 从而实现组合城市的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2. 广清合作路径———构建组合城市, 实现无缝对接

笔者认为, 广清合作目前处在初级阶段, 其合作路径可以选择走“组合城市”道路 (如图1) , 通过打破行政壁垒, 构建合作保障机制, 实现合作机制多样化, 从而加速各个对接点的合作建设, 而这个对接点可以是产业方面, 也可以是旅游业方面, 或者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更可以是各种实际的区域之间的接壤处。实现对接点的无缝对接, 广清构建组合城市实现共建共享, 将能加速广清两地一体化进程, 也有利于广佛肇一体化进程和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1) (1) 加速广清两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目前, 清远市境内已经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有京珠高速、广清高速及清连高速。在建高速公路有清连高速连南段、广清高速扩建、广乐高速, 争取二广高速、佛清从高速。其中广州乐昌高速公路清远段, 经清远市英德沙口镇、映红镇、连江口镇、黎溪镇、清城区飞来峡镇、源潭镇、龙塘镇, 连接广州市花都区梯面, 再加速清远南部地区融入广州。和广州连接更为直接的广清高速公路扩建工程起于庆丰, 终于广清高速清远西出口, 已经动工兴建。

在城市轻轨方面, 广清城际轻轨按清远市B线方案与广州地图1广清对接区———广州花都区、从化市、清远清城区、佛冈县铁3号线在白云国际机场的对接, 二期延伸至广州北站与广州地铁5号线互接, 全长约50公里, 力争2013年投入运营, 形成直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市区的直达快线。一旦轻轨接通, 清远到广州的时间将从过去60分钟缩短至25分钟左右。

构建组合城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因此, 广清两地有必要在《广州清远同城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进程, 尤其是深入到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早日实现广清“半小时”经济圈。这样将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州商人到清远做投资, 或者吸引更多的广州人到清远休闲度假, 从而实现两地的交流合作以及刺激清远的经济增长, 使得广清两市合作不仅是停留在接壤地区, 而是可以深入到更远的清远市的其他区县。

(2) 加速广清两地产业对接

清远作为广州未来产业转移首选地、大广州卫星城, 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可以与广州花都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无缝对接。当前, 花都正在大力推进北部生态休闲旅游业功能区、西部先进制造业功能区、东部临空产业功能区、中部现代商贸服务业功能区等四大主导产业功能区的建设, 努力促进产业和城市有序发展。清远工业目前形成较大规模的只有再生金属产业和陶瓷产业, 这些都是资源消耗大、税收不高的产业, 急需延长产业链, 转型升级。

所以, 清远可以借助广州花都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以及地理区位优势, 利用大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 实现自己的产业转型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外, 清远还可以借助广州花都的东部空港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自己的服务业、商务、会展等产业。再有, 广州的休闲式生活已经出现, 随之产生休闲居住板块, 形成以休闲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在广清高速及山前大道沿线, 距广州约一个小时车程, 出现众多大型休闲楼盘, 形成一个新兴居住板块。在这里, 可以作为广清合作的一个对接点, 利用清远丰富的土地资源、山清水秀和宜业宜居的优势, 广清两地可以共同发展休闲产业, 建设大型休闲房地产及各种大型温泉酒店, 通过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两座城市交流与合作, 最终连成一片。还有, 清远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广交会, 吸引“广交会”客人的到来, 拉动本土酒店、旅游的消费, 并且提高清远知名度和提升城市形象。这样, 广清两地通过产业对接, 实现产业互补, 错位发展。真正把清远变成广州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同时也刺激了清远的经济增长, 实现清远产业的转型升级。

(3) 加快广清两地旅游产业对接

清远地区的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2001年以来, 先后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宜居城市”和“中国再生铜都”等多个城市名片。

广州是清远的旅游客源大市场。在《广州清远旅游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广清两地可以加快旅游业对接。比如位于广清高速横荷出口附近的狮子湖, 该项目通过五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可以在此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旅游业, 以该项目作为载体, 对广清一体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使其成为清远及广东的企业主、高端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作为商务与休闲度假、居住于一体的理想之地。又比如王子山区域, 是省级森林公园, 位于花都与清远市交界处。广清两地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对接点, 充分发挥王子山自然资源和洪秀全历史人物的人文资源, 规划为休闲度假、高端居住区或者商务会议、会展等项目, 从而推动广清一体化进程。

还有清远地区的其他景点景区, 尤其是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 更是要做到旅游资源整合, 建立自己的旅游品牌, 通过和广州的旅行社深度合作, 积极参加广州的旅游产品推广会等活动, 以此来打响清远的旅游品牌, 使广州的优势资源可以辐射到清远地区, 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另外, 清远市佛冈县与广州从化市接壤, 大家都有共同的旅游产品温泉, 因此可以整合两地的资源, 把整个温泉品牌做大做强, 这样可以不断提升两地的温泉知名度, 带来更多的旅客。最终, 把清远地区真正变成广州的“大花园”, 为广州的客商寻找一片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同时也使清远的旅游业发扬光大。

(4) 打破行政壁垒, 合作机制多样化

跨区域的合作过程中, 总是会受到行政体制的制约。因此, 广清两市在合作过程中, 要把行政壁垒打破,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制度对接。而且在一些收费标准上, 可以实现统一标准, 甚至是一些银行卡异地转账手续费也可以取消、区号统一等措施, 来真正实现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自由流通, 从而为广清合作提供更多的利好。而且, 在现有的框架协议所规定的这些合作机制的基础上, 要使合作机制多样化, 不仅只是局限于政府层面的合作机制, 也可以是一些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 从而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形式, 使得广清两市的合作更具多样性。最后就是要为广清合作构建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 使得广清合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五、结语

当前, 广州正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所以, 在我国加速构建城市群的形势下, 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 广州与周边的中小城市开展广泛的合作并签订各种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趋势。作为广佛肇城市带区域内的广州“后花园”清远市, 为免被边缘化, 积极参与广州合作是一个选择。积极推进广清合作, 将有利于促进清远早日成为大广州的“卫星城”。目前, 汕尾已被列入为珠三角城市, 因此, 笔者认为清远的清城区、清新县也应该被列入珠三角城市, 从而把广佛肇城市圈扩展为广清佛肇城市圈, 这将会是一个“共赢”的选择。

参考文献

[1][3][4]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广州清远建立对口扶持关系, 促进两市社会经济进步[J], 广州政报, 1995 (9)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广州市与清远市联合办企业给予财税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的通知[J], 广州市政, 1991 (10) .

[5]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清远市供销社与广州市供销社签订“农超对接”战略合作协议[J], 广东合作经济, 2011 (3) .

[6]胡刚, 钟昊玲, 廖小珊.中国城市融合发展路径选择[J].未来与发展, 2012 (4) :23-29.

[7]胡刚, 姚士谋.环杭州湾“V”型组合城市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 2002 (6) :30-34.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探讨 篇8

一、目标与路径

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自我完善的措施, 可以为破解高职教育许多发展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人文教育, 要围绕实现以下重点目标逐层展开。

1. 培育高职生的现代人文素养。

培养高职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如何处理人与人、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品质和潜能。引导学生崇尚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自觉和人格恪守, 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爱国情怀、尚德精神、健康心理和和谐思维。

2. 促进技能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重视人文素养与技能素质相互促进导引的联系, 引导高职生克服自卑心理, 正确处理自身理性、情感、意志方面的矛盾, 培养自强不息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增强学习力、适应性和职业转换能力, 实现“做人”与“做事”、求善求美与求技求真的完美融合。

3. 保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平衡。

使人文教育成为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 引导高职院校弘扬大学精神, 承担社会人文责任, 把发展方式转移到以提高质量、凝炼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道路上来。

围绕上述目标, 需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完整的人文教学体系。

在教学目标上, 确立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目标, 把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课程体系上, 调整公共课和技能课的结构比, 提高人文课在公共课和课程体系里的比重, 且分布在三个学年开设。在课程设置上, 根据人文课程覆盖面广, 而高职学制短、学时少的特点, 加强课程整合, 抓住核心领域, 开设一些主要的通识课程。在课程标准里, 着重引导学生重视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情感与价值的追求, 重视对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反思。在考核考查上,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必修和选修、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保持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在质量控制上, 坚持重量又重质, 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在教学方法上, 着眼于为学生创设能够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 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代感, 讲究深入浅出、喜闻乐见、融入生活, 既“晓之以理”, 又“动之以情”。

2.强化技能课和人文课的相互渗透。

技能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单纯的人文课程无法替代的, 应转变人文教育是社科教师职责的观念, 技能课教学要强调知识、技术生成的人文背景和社会价值, 挖掘技术技能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把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融合于职业技能教育的始终。人文课教学除了服务于学生“成人”和“做人”的需求, 还要服务于“成才”、“做事”的需求,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1], 围绕技能培养, 多开设文化、环境、资源、生态等概论课程,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及自身的关系。

3.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层次。

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应提升到“心灵净化”和“道德力量”等较高层次。娱乐活动要力求届次化、品牌化, 讲究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心理辅导活动要运用积极心理学, 组织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和朋辈互助。社团活动要扩大人文类社团的数量和比例, 鼓励学生在志同道合、沟通协作中学会做事、做人和生活。讲座活动要让学生体会专家、名人的大家风采、治学之道和为人之要。

4. 营造校园生活的人文氛围。

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指向和行为模式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管理的人性化、文化的凝聚力。学校的文化环境应宽容而又有挑战, 体现对多元智能和性向的尊重, 对合作沟通、主动探索的激励, 对大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的追求。改善校园的管理和服务, 加强对学生恋爱、交友、消费等校园生活的引导。提高后勤事务和学生事务人性化管理水平, 给学生创造归属感、安全感、满意感。结合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精心设计和营造优美校园, 丰富其文化价值和审美功能。

5. 建立开放式学校教育。

应开拓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渠道, 吸纳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建立面向家庭和社会的开放式教育, 构建立体环境与全面载体。通过开放式教育, 使学生能够体会和感恩家庭、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6. 注重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的发展消解了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别, 改变了传统教育单向传输信息的方式, 使得教师不再有知识数量和储备速度上的绝对优势, 它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但是, 它又有信息难以甄别、过程难以控制的特性。加强人文教育, 要重视和防止信息化发展对人的异化, 同时, 要更新教育理念, 学会利用信息化提供的教育手段, 跟上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加强价值引导和平等沟通, 为信息化时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提供有文化意义的支撑。

二、机制与保障

强化人文教育并不是对技能教育已有空间和资源简单的再分割, 而是再拓展、再挖掘、再重组、再渗透、再融合。这就需要探索使两者协调并进的实施机制和保证措施。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机制应包括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其它工作的有机结合;教学工作中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工作中教育管理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

实现四个“有机结合”, 必须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找到共通点和结合点。学分是衡量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效果共同的计算元素。学生在校期间的授课时数、实验实训和实习时数、课外和校外的学习、实践以及其它的行为表现都可以折算成学分。以学分为纽带, 可以打通和连接教学和教育、管理环节。以理工科专业为例 (人文类专业在课程结构上略有差别) , 现有的高职培养模式规定三年学时总数一般为2400左右, 折算总学分数为135, 其中技能课学分为101, 国家指令开设的公共课学分为30, 其它人文课学分为4。现有的学分制主要是针对教学环节设计的, 并不包含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环节。新的机制构想是把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要求纳入学分体系, 配套实施必修选修制、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包括技能学分和人文学分两部分, 总学分数可设计为180。其中, 技能学分为100, 人文学分包括公共课学分、教育管理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 总学分为80。按新的构想, 技能课学分与现有模式基本持平, 其余80学分包括公共课学分45~50 (含现有国家指令开设的公共课学分30) 、教育管理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共30~35。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学分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的管理内容与人文课程之外的人文教育内容, 主要不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展开。其主体框架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和技能培训等。它既是底线要求, 又是弹性策略。建立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学分体系是把四个“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的刚性举措。

加强人文教育是一个涵盖理念、机制、职能、资源、队伍、制度等管理要素的全息概念和全面改革, 仅靠系部力量和局部创新难有成效, 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使人文教育入人心、入体系、入制度。

1. 更新职教理念。

人文教育的弱和强, 关乎高职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在“能本位”和“人本位”上的考量, 关乎物质与精神、肉与灵、技能与人文上的平衡[2], 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否真正“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人文性流失并深度演化的现状和实践的反思,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 把人文觉醒作为深化内涵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

2. 强化顶层设计。

应成立专门机构, 建立一套指挥运作系统, 以人文性与技能性并重为指导思想, 提高人文教育的规划水平, 并根据实际情况, 整合资源, 分类指导, 分步实施。建立评价机制, 定期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测试和学生诚信评价, 开展院校人文教育水平评估和教职工人文素质水平测评。

3. 重视资源建设。

人文教育资源就是支撑人文教育所需的人、财、物。要像建设专业师资那样建设人文师资队伍, 特别要发挥校内外有影响的教师的作用, 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保证人文教学所需的图书、信息化、实训等资源, 提供人文教育所需的经费、场所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尤建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江苏高教, 2008, (3) :137.

中国铁路改革路径之探讨 篇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迅猛发展,运输市场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给铁路运输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市场份额明显减少。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的比重上,铁路由1985年的54.1%下降到1995年的39.4%,下降14.7%;公路由38.9%上升到51.1%,上升12.2%;民航由2.6%上升到17.6%,上升15%。而在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的比重上,铁路由44.2%下降到36.4%,下降7.8%;公路由10.4%上升到13.8%,上升3.4%。1996年在全社会客运量增长的情况下,铁路的旅客发送量比1995年又减少了12.3%。市场竞争的残酷给铁路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为抢夺市场份额,铁路运输管理层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铁路运输走向市场。

一、中国铁路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铁路主要经历以下几次的改革实践探索。

2001年,全国铁路系统通过铁路局或铁路总公司的资产剥离和重组,在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铁路客运公司和货运公司,实现了“客货分离”。同时,将铁路路网剥离出来成立一家全国性的路网公司,负责路网的建设、保养和铁路调度,实现了“网运分离”。但由于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了扯皮和掣肘,加上运力不足的客观现实,铁路运营出现了混乱,这一改革最终于2003年被决策层搁置。

2003年,参考了美国与加拿大的铁路运营和管理体制,铁道部推出了“网运合一、区域竞争”的方案,由于此方案不能解决市场垄断的问题而未获批准。下半年,铁道部推出了主辅分离的措施,扫清了铁路改革的外围障碍。

2005年,撤销了铁路分局这一层级,减少了管理链,提升了运营效率。

综观中国铁路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改革始终在铁道部的内部进行,更多的是通过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来面对外部的竞争,争夺市场。无论是“网运分离”,还是“区域竞争”,铁路的所有者始终是国资,导入的竞争主要是国资间的竞争。本文认为,由于铁路长期是由铁道部拥有经营,从铁道部到地方铁路局,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当铁路进行改革,没有外部利益集团的制约时,改革将由铁路内部的利益集团来引导,而本应作为改革一极的政府和消费者由于不完全信息等原因,无法对其进行必要的制衡。铁路内部推出的方案必将实现内部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的特点

1、市场潜在需求大

中国幅员辽阔,具有长距离、大运量优势的铁路,在货运方面将有稳定的增长。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流动较大,铁路客运的需求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未来我国铁路的发展既要满足客运需求,又要满足货运需求。据“十一五”规划,在发展铁路运输方面,将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煤运通道,初步形成快速客运和煤炭运输网络。扩展西部地区路网,强化中部地区路网,完善东部地区路网。加强集装箱运输系统和主要客货枢纽建设。建设铁路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据铁道部的投资数据显示,近几年的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也表明了铁路在运输市场规模上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市场需求的地域不平衡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铁路的运输上也表现为不均衡的形态,目前我国的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为中心,三个中心连成一线,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运输量占了铁路总运输量的较大份额。在高速公路发达、航空线路较为密集的东部地区,铁路运输拥有如此大的市场,表明这一地区的市场需求较大。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将提升这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也在这一地区,进一步从经营者的角度得到了佐证。而市场规模的扩大,给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提供了可能。

三、对策与建议

中国的幅员辽阔,与美国的地理特点相似,其铁路的市场化成功运作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比较大。“平行线”竞争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大规模投资兴建铁路的背景下,成为铁路改革中引进竞争的一个选择。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启动,成渝特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呈现扬升的趋势,客运与货运市场规模也就随之上升,市场需求的扩大给新竞争者的引入提供了契机。政府应在有条件竞争的区域首先引入竞争,成立民营铁路公司。随着业务的扩大,允许其进行线路收购和企业间的兼并。同时,应抑制铁道部的投资冲动,将新的市场让给民间资本。

“平行线”竞争给西部地区引入竞争提供了借鉴,我国朔黄铁路的成功运作也给东部地区导入竞争的改革以启示。朔黄铁路是由神华集团独资修建的一条铁路,主要经营集团的煤炭运输业务,由于运输业务饱和,其不必与全国铁路网对接,从而避免了铁道部对于铁路运营的干扰。由于我国铁路运输的不均衡,三大经济中心内的运输量相对饱和,政府可以通过将一些城际线路分离出来,以实现局部竞争。

根据我国自身运输市场的特点,借鉴美国的经验,本文认为,铁路运输的改革,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1、在运输密度高的三大经济区域,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平行竞争,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区域性铁路。在这三大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间的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定位的协调发展,将导致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的增长。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新的竞争者的进入成为可能。当区域性的运输量足以支撑新竞争者的运营,这一支线就可以不并入干线,免受铁道部的统一协调,投资者自身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新的竞争者的出现,也将有助于促使国营铁路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而国有铁路的存在,也限制了民营铁路获取暴利。

2、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引致人口流动特别大,导致了现有铁路区域间的运输压力较大,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了成都、重庆特区,成渝这一地区向东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将会逐步减少,而这一区域内的人口与货物流动将会逐步提升。当市场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对于区域性的新市场的出现,应抑制铁道部的投资冲动,鼓励民间资本成立新的铁路公司,自主运营。

3、以各个中心城市间的铁路改革为引,逐步的将干线与支线分离出来。当市场运营成熟后,可以将国有经营的支线转让,让铁路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至于干线,可以由国有经营,通过上市的方式,引入民营资本,以改善治理,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公众的满意度。

4、改革的最终成功,离不开体制的改革。目前铁道部作为一个全国性运输企业,也肩负铁路行业的监管职责。在铁路民营化的过程中,民营铁路进入区域间的竞争,面对的是铁道部经营的国有铁路,不公平竞争的风险较大,使得投资者产生顾虑,不愿进入这一市场。为扫清市场化的障碍,铁道部应尽早实现它的职能转变,由实行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将其职能分解转移,其行政职能转移到综合经济部门,国有资产经营职能转移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业管理的协调、服务与监督等功能转移到行业协会,实现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

参考文献

[1]、荣朝和.从网络经济看铁路改革与行业监管[J].中国铁路,2002,(3):22-25

[2]、张利,汪贵浦.铁路改革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经济师,2003,(9):69-70

武警院校体能训练路径探讨 篇10

一、当前武警院校体能训练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体能训练是武警院校提升学员战斗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武警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面临的特殊性, 专门的体能训练不仅有助于强化武警体质, 还能从身心发展上提升学员的适应能力。而在武警院校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有:一是在课程安排上, 不同层次的院校存在不一, 且对于训练内容及学习科目也存在不同, 如第一学年以基础理论和体能训练为主, 第二、第三学年强化专业体能训练, 第四学年加大专业训练等;二是在体能训练内容上, 武警院校多以军体基础课程为主, 如理论课为体能训练概述、生理卫生与医务监督、生理学基础等, 实践课以基础训练如俯卧撑、单杠引体向上、100米跑等;专业体能训练有五公里越野、组合训练等。三是在体能师资结构不平衡, 对高学历、年轻化师资的引入不足;四是体能训练设施不健全, 多以常规体育活动场馆为主, 而对于综合训练场地相对不足。

二、探讨武警院校体能训练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在武警院校体能训练工作中, 抓住影响体能训练的相关因素, 并从中来探索积极有效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对于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偏差, 特别是在实际调查中, 相当一部分院校往往从“技术决定一切”思想上, 忽视体能训练在改善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味强调武器装备的优劣。在对武警执勤及处理突发事件中, 体能训练是胜任工作的基本素质, 而当前武警院校学生中, 地方高中学生由于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其自身体能素质亟待提升。二是缺乏相应的体能训练培训制度, 制度缺失是困扰当前武警院校体能训练的主要问题, 特别是部分院校在第三学年减少体能训练课程, 在课程结构与课时上忽视体能训练, 特别是对于“训多训少一个样、训好训差一个样”问题, 更应从管理制度的完善上来严格落实, 确保体能训练课程、课时的有序开展。三是对于培训内容系统化研究不够, 特别是缺乏专门性、系统性的课程内容设置, 从武警院校体能训练实践来看, 很多课程与训练内容设计较为单一, 缺乏相应理论支撑, 在训练方法及机能掌握上, 缺乏系统思维和智能训练, 无法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及人体解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学科进行关联, 课程理论讲解和动作示范不充分、不规范, 作业讲评、会操考核流于形式, 难以从训练的持续性、循环性、专项性上增强学员的对抗能力。四是囿于现有的教学条件的限制, 体能训练工作目标落实不到位, 作为武警院校基础性课程, 体能训练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人才流失严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困难, 高学历师资缺乏, 再加上现有教学条件及场馆建设方面等问题, 也给体能训练教学发展带来影响。

三、推进武警院校体能训练有序开展的路径和对策

随着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对于制约当前武警院校体能训练的各类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从问题中来分析有效的发展路径, 科学定位, 整合资源, 引入人才, 转变理念, 从制度完善和课程改革中来获得新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多元化体能训练的科学定位, 结合体能训练要求, 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发展需要上, 融入多元化培训策略与思路, 多层次、多元化、多规格的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加大高素质精英人才的引入, 从拓宽学员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体能素质上, 增强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二是立足时代发展实际, 转变体能训练理念, 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在武警院校教育实践中的基础地位, 并从战略高度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理念, 抓业务、抓学习, 抓实践,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训练方法, 从开发学员身体潜能上增强学员的战斗力, 并能够结合体能训练实际, 融入训练关键点, 坚持急用先训、弱项多训、超强严训、全面整训原则, 促进学员体能训练的全面提升。三是改革现有体能训练体制, 健全体能训练系统性发展, 教育体制是实现教育改革与教育目标的关键, 对于武警院校在完善体能训练教学体系中, 应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上注重客观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四是完善体能训练内容, 优化教学模式的专门性、针对性, 从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的搭配上, 创新体能训练模式, 面对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体能训练要求, 在突出理论性、技术性基础上, 加大体能课与其他课程间的融合, 以拓展体能训练视野, 推进体能训练有序发展。

结语

武警院校体能训练工作的落实与提升, 还应该从资金投入与建设规划上, 为人才引入营造师资环境, 从系统理论学习和创新研究中增强训练的科学性, 为武警院校体能训练工作的全面转变提供基础保障。

摘要:武警院校是培养一线武警指挥官的主阵地, 担负着处置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本文将从武警职业性质和特点出发, 从体能训练的影响因素上来来探讨有效的发展路径, 并提出可行的训练对策。

关键词:武警院校,体能培训,现状,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国钢.武警院校体能培训的现状与发展路径[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探讨中国智能制造的实施路径 篇11

《中国制造2025》有中国版“工业4.0”之称,是建设我国制造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吸取了美国、德国的所长,又结合了中国的特点,聚焦五大工程。其中把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主攻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制造业将如何由大变强?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面对新的需求谋布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规划处处长姚珺指出,“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唤醒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由过去的平台转向一个新的平台。“我们过去追求的是规模,我们长期走的是规模扩张的老路,未来我们要走提质增效的新路。”所以,“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是里程碑的事件,是节点性的事件。

从当前的制造发展来看,我们的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需求,突出的表现在效率、时间和灵活性,在效率方面我们的制造业迫切的要求提高我们能源效率、资源效率、生态效率和生产效率。

“过去,我们生产研发一款产品,可以在市场上销售八到十年,持续盈利。现在,一个产品生存周期只有一到两年,手机八到十个月就换一代。所以,制造业面临着创新周期大幅度加快,表现为一种快速迭代式的创新,对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需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对创新提出开放协同的需求,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制造业要想满足个性化需求,企业就要灵活多变,对制造业进行柔性重构。”

同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技术在制造业里面不断的渗透、融合和应用,促进了制造业的加速变革,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

数字化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本质是机器产品物理世界模型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网络化是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平台,为制造业共聚生产关系,网络平台传递的就是企业数据;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更高级的形态,通过数字化与自动化的集成,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决策来实现企业从刚性自动化转向未来的柔性自动化。

如今,制造业的发展正在出现新的关健词,例如五联、数据、智能、服务、融合、定制等,围绕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国家提出新的总体布局: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核心目标是提质增效;五个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核心主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围绕总体导向,国家提出“九个任务”、“五大工程”、“十个重点领域”和“重大决策”。未来,推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核心路径就是创新驱动+四化升级,四化升级指的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品质化。

融合创新资源提转型

当前,国家紧迫的需求是要加快建立协同高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因为国家整个创新体系的效能还明显偏低。

近期,据科技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3万多项科技成果,但是能够真正转化的只有10%,大量科技成果存在专利、论文、评价等前端环节,许多很难转化到现实生产力当中去,所以我们的制造业迫切需要的是怎么提高整个创新体系的效能。而这个体系里包括了制造业的主体能力建设。首先,我国要有一批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其次,打通整个创新的链条,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的整个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障碍;再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最后,完善有利于创新环境的政策激励等。

第一,“在建立制造业创新体系中,我们确定了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即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姚珺强调。

从整个创新链来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的学研产等三个环节。当前,我们的应用研究或者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是突破瓶颈。我们要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来把基础研究环节和产业创新环节贯穿起来。中心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战略组合,以独立法人形式所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中心将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整合创新资源,打造跨界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注重三个维度创新,依次是终端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终端产品方面,要加速产品智能化,包括增加工业传感器、计算能力、控制系统、芯片和网络连接能力等,在产品应用中来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我们提出智能生产的逻辑环,包括感知、通信、决策、操作,我们要实现每一台设备的每一个参数流程,每一个产品的实时的动态监控和动态的参数的获取,从而使我们能够实时感知到当前生产制造系统的状态和参数。这些感知到的参数和数据要能够进行实时高效的通信,通过工业互联网的部署来实现数据共享和流动。”

第三,发展新技术,包括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四,操作实现MES、PLC、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执行,基于柔性自动化,使工厂能够响应外界动态的变化。

“要实现智能生产,核心技术就是要构建CPS系统,把现实物理生产系统的每个设备、工具、工艺、流程都要在计算机虚拟环境进行实时映射,虚拟环境中的模型数据通过我们的优化流程算法优化以后,将相关的调整指令传递到实体环境,发生相应的调整,从而构建实时大循环,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所以这个核心就是CPS。而关键的基础设施是要建立工业互联网,为整个工厂层面的数据提供全面共享连接管理的能力和应用方法,工业互联网在端层面提供的是数据采集通道,使我们通过传感器部署能够实时获取生产当中各个环节数据。传输层面上提供的是网络传输通道,在终端提供的是数据管理和分析方法,实现存储计算和分析能力。”

智能生产价值创造靠的是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数据将会成为企业关键生产资料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智能生产是由数据驱动,生产的智能化要构建CPS的基础,需要搭建工业互联网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要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分析来实现智能的决策和分析。

nlc202309082237

服务智能化在于缩短服务路径,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实现这样的路径的最主要的抓手就是要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其中包括设计与互联网的融合,制造管理营销服务融资等。制造业各个产业链的环节、价值链的环节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都会带来相关环节的形态变化、技术变化和模式变化。

绿色化也是制造业未来转型的必由之路。其中包括绿色化的产品、绿色化的工厂、绿色化的企业、绿色化的产业链条、绿色化的工业园区,从而构建一个“五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

“我们提出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从技术角度、结构优化角度和管理改进的角度,各有侧重地对制造业的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等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和解决举措。我们要靠法规驱动政策激励和标准约束,以及严格监管来提升整个制造业绿色体系的构建。”姚珺强调。

服务化则是推动制造业由现在的只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组合转型。

随着制造业不断的融合发展,制造环节的差异性将会逐步地减少,尤其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广泛进入,通过服务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关键战略,产品是服务的基础和载体,服务是产品交付新形态和价值创造新模式,制造将以服务的形态进行交付。

所以,制造业的转型是大势所趋,是未来业态融合主要的趋势。

未来,中国制造业要走这样的强国之路,核心路径就是创新驱动加四化升级。

“中国制造2025”是顶层设计,为了支撑“中国制造2025”,国家制订了11个配套指南,其中包括五个重大工程的实施指南、六个专项指南、四个重点领域发展的规划指南,如今新材料、制造人才和新材料已经上报国务院。还有两个重要的制成性行动指南,分别是产品质量品牌提升以及服务与制造业行动指南。

截至目前,基于我国智能制造的“1+X”配套指南体系基本已经制订完成。

扩大有效投资拉内需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机、绿色制造、技术改造工程,完成这四项任务,都需要有效投资。

基于中国工业4.0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有效投资能拉动内需,提升供给,为智能制造提供投资保障。

“多年以来,投资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产业失衡、债务过重等。近几年中央深度重视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投资的增幅从应对金融危机时期的25%-30%回落至9%。投资增幅8%-9%不算低,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上半年全部投资比例中,工业占38.6%,第三产业占57.7%,投资占比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当,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迅速增长。”

现在的情形是,投资总量过大,投资率居高不下。而高速建设潜伏着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投资效率越来越低。增量资产产出率由1979年-1996年的2.6倍猛升至2015年的7.5倍,固定资产交付率由“十五”、“十一五”时期的74%—79%降到55%。

“近年来投资在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是工业投资降幅过快,出现新的不平衡。最新数据显示,相对于总投资来看,今年第二季度工业投资只有2.9%,制造业投资只有2.8%。分别远低于同期的工业增加值。其次是民营资本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只增长2.8%,1到8月份只增长2.1%。民间投资占比由65.1%降到61.5%。工业、制造业更为典型,民间投资只增长2.9%、2.5%,工业总投资占比是79%,制造业占比86%。”

李毅中强调,要解决不想投、不能投、不敢投、不知道往哪里投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打破垄断,进一步向民营资本开放,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接触民营企业家的担忧。

建议各地要深入调研分析投资现状,从实际出发,因地施策,投向传统产业改造,投向生产服务业。“我们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历史。要注重实现智能制造必须得投资保障。要控制总量、合理增长、规避风险,真正发挥有效投资的重要作用。

进行数据转换升效率

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根本动力在于新一代科技革命。包括信息技术指数及增长;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使得创新大大加快,产生了大数据;智能化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调研,我们总结到2030年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趋势。总体来说世界工程科技发展有六个特点,八个发展趋势,包括:能源体系、环境体系、电子信息技术、医学、空间科学等。”

他强调,新一代产业技术的爆炸开启了智慧时代,智慧开始无处不在,产品周期提升,大规模流水线向大数据生产转变,由区域扩展到全球。最为重要的是,大数据的数量级将超过人机交互信息,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的技术广泛应用,但在工业领域应用大数据还需要增长。

“工业互联网中,网络是数据核心,安全是保障,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这是我们的核心。”

互联网平台经济和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在贸易物流领域等的产业空间巨大,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商业竞争格局,而不简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例如宝钢首先在钢铁行业建设了云商平台,以后的竞争就是平台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这是张瑞敏的名言。

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凸显,但是中国大数据构建有一个艰苦的过程,数量决定竞争力,要建立秩序和平台,特别是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模式。大数据是技术创新元素,企业特色服务、基础服务的产业化都在平台上,企业构建了新材料的基础云、技术云、平台云和数据云等。

德国政府工业4.0战略指导委员会成员、德国联邦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协(BITKOM) 工业4.0主任Mr. Wolfgang Dorst表示,数字化是德国过去30年里在欧洲、北美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把微型计算机和PC代入了生产的数字化时代,把机器人和计算机联系起来,这就是数字化。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在德国工业4.0中进行数据变换。”

nlc202309082237

如今,传真机、电话和那些传统的东西都消失了。特别是在服务业和软件业,由于数字化的转变,有很多成功者,也有很多失败者。尤其是内容和PICT行业的融合,传统媒体在消失,数字化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工厂的垂直化发展中,客户定单进来后,通过ERP系统进行资源分配,把它发给执行机构,再传到机器上,进而做生产组装。不仅如此,更多的工作可以实现无纸化。我们要打造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联系,并且把客户也加入起来。”

将来的工厂将完全不需要人,而是由机器人来控制。在工业4.0浪潮影响下,尽早开始数字化的公司必将走在前面,他们在装载或者生产线或安装线当中引入先进的工具,并且与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69%的德国公司希望采用工业4.0来加强他们现有的流程,提高他们的效率。

91%的德国企业都有针对工业4.0做出自己的战略部署。他们需要跨学科的协作,很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观点转换到同一个模型里面来,整合大公司,支持小公司,从而驱动市场。

但是,75%的德国公司都没有开始工业4.0,因为它太昂贵了。这就是在实验室当中,让大小公司进行合作的原因。

让业务全链接创价值

“当下的制造商面临着新压力,企业必须拥有全球竞争力才能够继续发展。而制造业企业需要有新技能组合才可以运行智能化的制造设备,也因为此原因,人才的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另外,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安全隐患成为了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再次,物联网虽然带来很多机遇,但同时也给组织内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罗克韦尔大中华区总裁罗伯特·巴特摩尔强调。

华为集团信息化首席专家宋联昌指出,华为有18万员工,其中研发有将近8万人,有36个联合创意中心,在500强里面排名129名,是一个业界领先的ICT供应商。从华为的收入一直是持续稳健的增长,不管是运营商、终端、企业业务领域都是增长非常快的,外面一直在问保持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华为总结了四点,就是创新能力、世界级管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一个是流程和IT支撑的管理体系,一个是对人的管理和激励。

“熵”这是一个捣乱的状态,在封闭的状态当中,“熵”是不断的增加的,不管我们的管理体系,组织、流程、IT,我们的组织人会越来越多,员工会越来越复杂,这个时候的“熵”就增加了。这种趋势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企业的有效运作?从组织上来讲,华为是精兵化的组织,足够开放,鼓励去中心化,从而让企业处在低“熵”的运作状态。

数字化实际上是降低企业信息“熵”的特点,要想把“熵”有效运作,华为提出全连接,即人、业务、知识全连接。

华为数字化运营思路有几个点,第一,目的是让业务更加简单、更加快捷和安全。其被总结为五个体验,实时、按需、全在线,服务自助、社交。业务要数字化、服务化,手段是全连接、计算能力和算法,基础是数据和IT平台。

华为把所有的连接分为五类用户,分别是客户、消费者、员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从中可以看到人和人、人和业务、人和知识,人和物。如果把人换成物,就变成智能制造、智能工厂。一些过程有确定性的业务,这部分业务需要标准化和自动化;而不那么确定的业务就靠智能化来解决,例如社交化来解决。

ROADS和传统体验的区别是实时和非实时,秒级的反应就是华为实时的状态。

“对于企业来说,如今客户的需求正越来越个性化,因此企业必须快速找出解决方案,应对客户的新需求。而很多破坏性、具有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也在改变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对于制造商而言,他们必须更加灵活、实现更高的出产率,而且制造小组件的能力要更精细。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必须考虑成本问题,保持低库存量,还要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博世力士乐副总裁沃尔克·萨乌尔强调。

沃尔克·萨乌尔认为,工业4.0战略将会极大的帮助企业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其看来,互联是人机之间的交互,价值链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实时提供,这样就能够带来更透明的系统,通过数据的更新,快速的做出响应。

沃尔克·萨乌尔确认了几个对于价值创造网络至关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建立在一个非常稳固、强大的4.0发展框架下,覆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人是最关键的要素,人是推动变革的核心。第二是去中心化的智慧系统,这种自动化的元件让人们可以快速、独立的完成任务。第三是快速的一体化和灵活的配置,要有一个开放的标准。第四是要能够有虚拟的实时呈现,还要有整个生产周期管理的数字化,最后还要用网络创造价值。

医院实验动物平台发展路径探讨 篇12

实验动物平台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技术平台, 实验数据和科研结论的可靠性直接与其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相关, 对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1]。因此, 笔者欲结合自身工作, 谈谈综合性医院实验动物平台的发展模式。

1. 以评促建, 以AAALAC国际资质的评审推动实验动物工作发展

AAALAC是目前国际间最权威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认证机构, 保证动物福利是其核心内容, 它要求在生物医药领域人道、科学地对待动物。AAALAC认证是实验动物质量和生物安全水准的象征, 也是国际前沿医学研究的质量标志, 并且已经成为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重要基础条件。

2005年, 我院实验动物部正式启动了AAALAC资质的申报工作, 在合作伙伴哈佛大学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的帮助下, 经过3年多的准备, 平台正式向国际AAALAC组织提出认证申请, 并于2008年11月完成AAALAC现场评估工作, 2009年6月取得国际AAALAC资质完全认证, 2011年11月再次通过了AAALAC组织3年一期的复审。到目前为止, 我院是中国唯一获得该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和西北唯一通过国际认证的实验动物科研机构。该资质的申报和获得虽然充满了辛苦, 但对平台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人员观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说明我院实验动物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已与国际接轨, 位于国内医学科学研究实验动物基地前列, 对新疆医学科学实验研究和人才培养有重大支撑作用。

2. 以自身科研能力建设提升实验动物工作的水平

近年来, 平台自身的科研能力建设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积极申报了相关科研项目, 主动与医院临床科室合作开发新的动物模型和开展研究。目前, 平台的科研项目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1项, 平台建设项目1项, 其他省部级项目7项, 院级项目5项,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 实验动物平台人员参与研究的科研项目每年均有数项。2011年, 由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成立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新疆医学动物模型研究实验室。实验动物平台在地区影响力和自身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以专业的技术服务为实验动物平台赢得地位

传统的观念认为, 实验动物工作就是饲养供应实验用的动物, 实验动物工作者一方面侍候动物, 一方面服务科技人员是后勤工作的一部分, 造成工作人员待遇和地位低下, 损害了工作热情[2]。平台自2001年成立以来, 一附院在实验设备和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 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 医院投入基本运转经费30万/年。其中, 动物实验区域包括普通环境的动物模型中心和SPF级屏障环境, 共计2000平方米。大动物繁殖基地近千平方米, 基本可满足疆内医学研究用比格犬的供应。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 应根据所提供服务的层次、内容和性质, 合理分层、科学规划, 从而提高平台的运转效益[3]。

(1) 基础型服务。实验动物平台可以为医学研究和外科手术示教提供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动物实验设施与环境, 具备在不同条件下开展动物实验的能力。配备了动物实验相关的各类实验设备, 如手术显微镜、心脏超生诊断仪、数字剪影机、X-光机、支气管镜、腹腔镜、五分类动物专用血球仪、恒温电热手术台、大小动物麻醉机、大小动物呼吸机、动物跑台、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心电监护仪、手术电刀、微量泵等设备, 为开展各种动物实验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保障。

(2) 技术型服务。为动物实验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不同的动物实验采取最佳的实验操作, 包括动物麻醉、各种途径给药、安乐死及各类标本采集等;开展动物实验标本的病理、血清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测服务。基本实验操作如给药 (皮下, 肌肉, 灌胃或腹腔注射) , 采血 (眼角静脉丛采血) , 测瘤, 称体重, 心脏、肝脏灌注, 特殊组织采样 (如脊髓神经、脑组织) , 糖耐量实验 (口服, 腹腔, 尾静脉) 等。

(3) 创新型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新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 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技术平台。例如, 利用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建立食管癌、包虫病等新疆地域特色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 为这些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方案、药物评价等提供动物实验技术服务。为了规范动物模型制作, 提供稳定可靠的疾病动物模型, 节约开支提高研究效益, 与国际实验动物研究接轨, 平台对现有的动物模型进行归类入库, 并在稳定现有模型的基础上, 开发出5种新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 加上已整理的150余种成熟模型组成了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库。目前可以面向社会提供160余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 对新疆生物医学研究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这类含有科技创新内容的公共技术服务, 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实验动物技术服务的范畴[4]。

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实验动物平台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也赢得了临床医生和其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尊重。

4. 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实验动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实验动物平台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作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是其核心内涵所在。针对新进人员实验技能水平较低的情况, 我们建立了培训机制, 即采取定期集中培训和一对一培训的方式, 每周开展平台内部的业务学习, 主要从实验动物管理和操作技术方面进行行业规范、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等内容的培训, 并进行实验技能现场考核。为了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 医院采用了灵活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开展了“柔性引才”政策, 在改善平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同时, 联系内地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到平台开展短期工作, 指导科研课题的实验设计和科研立项。

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员继续学习深造, 是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又一重要举措。目前, 平台在读博士2人、硕士2人, 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的3人。近5年来已派到美国哈佛大学比较医学中心、澳大利亚贝克研究所、台湾台北医学大学出国培训与交流达8人次, 国内学习与培训年均5人次。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 培养了一批符合医院科研工作需求的技术骨干, 平台的硬件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带动并提升了新疆实验动物科研水平, 建立了一支符合医院科研发展需要的实验动物专业人才队伍。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 医院对实验动物平台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技术投入, 运作模式、技术平台和管理理念均以国际标准要求, 为中英国际合作大动物、包虫病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人事部、国家外专局课题和许多省部级课题的完成及成果申报和获奖提供必备条件。实验动物平台全体工作人员将本着一切以项目为中心, 竭诚为各项目组和研究生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科研平台。

参考文献

[1]瞿叶清, 郭玉琴, 哈惠馨.医院动物实验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培养[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8 (7) :72-74.

[2]邵义祥.高校实验动物发展工作路径探讨[J].实验动物科学, 2008 (1) :35-36.

[3]许家瑞, 周勤, 陈步云, 等.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5) :1-4.

上一篇: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下一篇:预算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