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技术管理

2024-10-10

纪录片技术管理(精选12篇)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1

摘要: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之下, 我国纪录片的制作理念也获得了一定的改变。就高新技术影响下的我国纪录片制作理念的改变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纪录片,制作理念,高新技术,同期声

众所周知, 影视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影视艺术的进步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 无法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近年来, 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 比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 而这些技术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发展, 推动了纪录片的进步。尤其是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手段, 给中国纪录片的制作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以下笔者将从多个方面, 对这些影响进行研究。

1 高新技术改变了纪录片的制作理念

纵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观察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 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一些制作理念、制作方法的改变, 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极为紧密的关系。在20世纪60—80年代, 由于受到社会观念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中国纪录片在创作和制作的过程中一般坚持“宣传和指导”的思想理念, 具有“注重脚本、依靠解说、声画脱离”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 影视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 也促使了纪录片制作理念的改变, 即“客观纪实”。在ENG设备的支持下, 中国纪录片开始对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记录, 同时, 还达到了声、画同步的效果, 这一改变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制作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即“主观和表现”。进入21世纪以后, 在创作理念、制作手法等方面, 中国纪录片有了极大的改变和创新。在一些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 尤其是在拍摄方面, 出现了高速拍摄、航拍和水下拍摄等技术, 而这些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在高新技术的帮助下, 纪录片制作者能够对纪录片的场景进行创造性处理, 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虚拟成分使用程度。

2 高新技术改变了纪录片的制作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进步, 一些与影视相关的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比如录音、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设备, 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而这些改变为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以往, 在制作纪录片时, 一般遵照固定的模式, 即“长镜头”“同期声”“主持人”“采访对象”和“解说词”等, 且因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在一些方面的处理上并不理想, 比如现场声音的录制就是较为典型的问题之一。以纪录片《丝绸之路》为例, 在旧版 (1979年) 的《丝绸之路》中, 有许多人物和各种各样的场景, 但因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 导致播出的纪录片处于无声状态, 像影视艺术发展初期的默片一样。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一些拍摄工具的质量、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录音设备同样如此。因此, 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 新版《丝绸之路》 (2005年) 中开始出现了一些语义明确且富有逻辑性的同期声, 同时, 还配以恰当的音效, 使纪录片的声音语言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上述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纪录片风格的改变。

3 高新技术改变了纪录片的制作流程

以往, 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一般按照固定的顺序开展, 即先做好纪录片的前期准备, 再开始纪录片的拍摄, 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在传统纪录片的制作上, 上述3个环节不可交叉开展或同步进行。但是, 随着一些高新技术的出现, 比如计算机等, 使纪录片拍摄的3个环节能够同步、交叉进行。在纪录片前期准备的过程中, 制作者可利用计算机开展多项工作, 比如撰写脚本、编制预算和编写工作时间表等, 部分影像需要通过数字生成, 这也可利用计算机完成;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 可利用计算机控制各种拍摄设备, 比如摄影机, 完成一些传统拍摄手法难以拍摄的影像, 从而获得更加完美的拍摄效果。此外, 在上述过程中, 还可同时进行声音制作与非线性剪辑操作, 从而获得初步的剪辑效果;编导对该效果进行观察和审阅, 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中, 可采取数字化制作系统, 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在该技术的帮助下, 能较好地完成纪录片的录制、编辑和传输等工作。比如, 2004年的《复活的军团》和2006年的《大国崛起》就是采取高新技术拍摄的数字纪录片。高新技术促使了纪录片制作工艺和流程的变革, 且创造了新的纪录片制作形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纪录片制作工作的效率。

4 结束语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影视业的变革。从技术角度上看,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影视拍摄设备的功能更加强大, 工作性能也随之提升, 这为人们提供了图像、声音质量更好的纪录片作品;从艺术角度上看,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多种可能,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手法, 同时, 使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点子”具有实现的可能。由此可见, 高新技术推动了中国纪录片制作理念、风格和手段等的转变, 从而促进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俐莎.从技术到观念:网络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流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94-98.

[2]唐蓉.虚构与真实——论数字技术语境中纪录片的真实性[J].新闻界, 2013 (6) :62-64, 80.

[3]张烨.纪录片创作中CG技术的应用探讨[J].影视制作, 2014, 20 (7) :54-58.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2

片头

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的天津,是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在天津海河之畔,坐落着拥有“铁路黄埔”美誉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一所拥有六十年悠久历史的职业学校,六十年优秀文化的传承,一甲子风雨兼程的上下求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扬“团结、勤奋、严谨、文明”之风,铸“崇德尚能”之魂,以良好的办学声誉、卓越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天津职业教育一朵亮丽奇葩。

第一部分 开拓之路

六十年薪火相传。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历史中一所铁路院校,它始终与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的宏伟事业息息相关。

回溯六十年前,是另一座城市给予了它扎根萌芽的土壤,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1951年,带着为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历史使命,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天津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在美丽的北京西山千年古刹潭柘寺诞生了。伴随着祖国建设和铁路事业的发展步伐,学院于1952年迁至天津市调纬路六马路二号,后几经易名,多经风霜。2004年,适应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学院划归天津市管理。2005年,原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和原天津铁路分局职工培训中心整合晋升为高职学院,新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如那璀璨的明珠在海河之滨冉冉升起。建院以来,学院适应市场需求,加速自身发展,办学条件逐年改善,肩负起了服务天津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历史重任。60年回眸,从潭柘古刹到海河之畔,由天津铁路管理局中等技术学校蜕变成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披荆斩棘的发展历程中凝结着历任管理者的心血。从第一任校长刘国梁开始,历任领导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指引着学院前进的方向,一支支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一代代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领导集体,为铁院事业沥尽心血,他们以坚定不移地意志秉承着火车头精神,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为铁院注入时代热流,引领着铁道学院奔驰向前。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 六十年艰辛办学历程中,始终有着一支默默奉献着的队伍,那就是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团队。60年,从简朴的校舍到宽敞明亮的教室,从黑板到计算机,推出片头——辉煌六十年 教学环境的改变述说着时代的变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见证着学院的发展。不变的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人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铁路事业发展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使津铁院火车头精神得以传承。60年的发展,学校以时不我待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为打造一支高品质的师资队伍而不懈努力。精品课程的改革、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得到优化。引进教师42人,专任教师达到224人,兼职教师150人。“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9%;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86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57%。教科研成果显著。公开发表论文348篇,编写公开出版的教材44部,校本教材35册。承担局级以上课题3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2项。3 60年职业教育的历程,学院始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建成国内领先的轨道运输和土木工程实训基地、高速铁路实训基地,改扩建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技能锻炼场所,促进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化。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同时,专业技能大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积极性,为学生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在激烈的竞争中,同学们技能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技能大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在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载誉而归。

第三部分 素质教育

六十年奋进的步伐中,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各种形式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思想育人是我们传统的做法。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战士作家高玉宝、全国劳模赵玉宽、天津市道德模范乔林,不同时期的楷模事迹报告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形势政策教育、十八岁成人仪式、法制专题讲座让学生增强着自身的责任感。五四表彰、十佳大学生评选、三好生表彰树立起了同学们身边的榜样。

2.活动育人效果尤为明显。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成为学生绽放青春、释放活力的绚丽舞台。在激烈竞争的体育比赛中,展示着学子们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在美仑美奂的舞台上,呈现的是青春的活力和别样的风采;在特色读书活动中,楷模的力量激励着穿越的志向。浓郁的校园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引领学生前行。“团结、勤奋、严谨、文明”的校风在津铁院发扬光大。

3.实践育人意义深远。学院志愿活动以“立足校内、辐射校外”为工作原则,紧抓社会热点及校内重大活动,在河北涞源、天津站、北宁公园、SOS儿童村、天津市儿童福利院有着我们志愿者们的足迹;“走入警营”活动、“关爱老人”活动,连续十四年的涞源行已经成为了实践活动的品牌;奉献意识、志愿精神深入学生心中。

4.爱心教育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又一特色。我们通过红十字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加强爱心教育。当汶川地震来临时,我们铁院师生捐出10万余元的爱心款和特殊党费,我们的铁院志愿者到第四中心医院慰问汶川伤员,送上浓浓的情意。当印度洋海啸到来时,我们踊跃捐款,伸出援助之手。当贫困生冬季需要温暖时,我们不会忘记将羽绒服穿到他们身上。在我院学生张天中、张毅博因病急需大笔治疗费时,学生们纷纷解囊。5.在众多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背后,是一支默默耕耘的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老师的辛勤耕耘、团学组织的作用发挥、学生干部的无私奉献都促进了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部分 校企合作

1.六十年办学模式的探索,在津铁院职业教育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专业人才的方向。在现代的体制下,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建立了有10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入学院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和教学骨干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46个,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8个,建设专业核心课程47门,编写教材22部。

2.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学院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作用也更加明显。面向铁路企业开展各类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鉴定的规模与层次逐年提高,累计培训2.5万人次,鉴定近2万人次。自2007年开始,承担铁道部、北京铁路局每年约1000人的复退军人学历教育任务。融洽了校企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真正实现了建设时你中有我,教学中我中有你,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共享双赢。

3.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让企业参与了学院人才培养,构筑校企之间“双向参与、互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也为学生就业搭建起了宽广的舞台。天津地铁订单班、无锡地铁订单班正在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标志,学生就业率也逐年上升。

第五部分

对外培训交流

六十年永无止境的开拓,让铁道学院在加强对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在国际化办学的征程中不断前进。

1.学院注重学习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经验,定期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思路更加开阔。

2.学院的办学成就,也吸引了德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多国的客人到校访问。学院成功举办多期坦赞铁路高级技术人员培训班,开拓了国际化办学的市场。

第六部分 硕果累累

1 60年风雨沧桑,津铁院在办学中改革中发展,在合作中壮大,在竞争中坚强,在前进中奉献。为祖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累计为国家输送1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绝大多数已成为铁路企业生产和技术管理的骨干力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如夜空的点点繁星,熠熠闪光。

2 王梦恕、卢建中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严于律己、用于探索,为祖国铁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成就,他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津铁院的骄傲。新中国第一批女值班员胡夕、第一代女司机李玲、青年画家刘波用他们的成功为学院添彩,让学院拥有了“铁路黄埔”的美誉。

3 60年花开花落,学院的办学工作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天津市的高度赞誉。学院多次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获得过“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铁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卫生先进单位”、天津市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第七部分 领导关怀

六十年辉煌的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原铁道部部长丁关根、天津市市委常委陈超英等国家、天津市以及主管局的领导,曾多次到学校慰问师生,指导学院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助推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领导们的殷殷寄语,给铁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八部分 展望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3

关键词:纪录片 制作观念高科技大型纪录片

我国的纪录片在经过了“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让主体自己说话”的真实电影模式之后,在新世纪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迎来了新的创作范式纵观这几年的几部大型电视纪录片。

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制作观念已经发生的很大的转变。以新纪录电影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三维特效,CG动画等进行情景再现,采用故事化手法。将最初只是用来记录真实的纪录片模式,转变为带有娱乐大众性质的娱乐纪实模式。这种风格的转变可以说是我国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必然结果。

一、数字技术的运用使纪录片制作手法有了新的突破

近几年,随着高科技数字影像技术不断发展,许多电影都采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进行处理,而纪录片虽然没有电影发展的早,但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来看,也逐渐步入了高科技的殿堂。比如《故宫》《圆明园》的制作,因为是反映古代帝王的生活居住地,许多场景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圆明园更是在历史的沧桑中化为废墟。为了再现“万园之园”的盛世奇观,纪录片《圆明园》采用大量三维特效数字科技进行场景的模拟与还原。其中一段3000名英法联军行进在1860年的北京街道上的镜头,显得格外真实。这组镜头其实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外景地,由30多名外国群众演员拍摄的。在这个画面基础上,制作人员利用电脑特技制作出3000人的大场面。同时,为了使140多年前的北京街道真实还原。他们找来了从康熙到民国年间的全部京城地图,从每个细节进行考证,还原了每一间房子的位置,使得战争的场景既逼真又符合历史真实。通过先进的技术运用,《圆明园》再次呈现正大光明殿的肃穆,远瀛观的壮观,方外观的精巧,方壶胜境的雍容等圆明园的秀丽景色,使纪录片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以CG(数字制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视不仅为电影工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带给纪录片一个梦幻般的体验。央视倾力打造的《故宫》,就运用了近80分钟的cG动画,创造了纪录片动画创作的纪录。在第一集《重建紫禁城》片子刚开始。浩瀚的夜空满天星星,有两颗特别闪亮的流星划过:镜头下降滑落云层,天空渐明。急速俯冲东亚大陆.云雾渐渐散去,华北平原上开始出现古老的河道:镜头减速下降,推进到华北平原北段,镜头上出现相应的名称和公元年号:接着中古地图先后叠现出汉、唐、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轮廓图像:镜头加速下降推进清北京城,掠过天坛,减速推向清代正阳门箭楼,呈现古老护城河:这时正阳门的箭楼充满了画面,镜头仰起推进.猛然越过巨大的箭楼屋顶——2005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赫然展现于眼前……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段,更增强了纪录片的表现力。抛弃了以往单纯的画面纪录模式,人为制作的特技更加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成为当前纪录片制作的一大纪实手段。

二、高科技下纪录片制作理念的转变

科技不断进步,我国电视传播事业也在发展。脱颖而出的是我国的人文纪录片.它融入了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不再是简单的重现历史和再现文化景观。而是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以往我们都认为以故事形式为叙事策略,注重纪录片的视觉;中击,以戏剧性、冲突性、悬疑性等表现方式和新制作技术去吸引观众只是商业纪录片的特征。但是从近几年的这些大型人文纪录片来看,不仅有了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宏大的规模及丰富多彩的影响语言.还突破性的把再造影响奇观作为创作的核心理念。让人文纪录片也走向商业化运作的道路。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高清晰的摄录设备为人文纪录片的转型起到了帮助。如《再说长江》就利用高清摄像机大规模的航空拍摄、地面拍摄以及水下拍摄,为了呈现出一幅迄今为止最为完整、最为壮观的长江影像。该片历时两年,投资超过1000万,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间长达55000分钟。在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动用了高原黑鹰直升机以拍摄长江之源,并飞越长江沿岸12个省市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拍。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的支持,人文纪录片就可以不再单纯的只是纪录,而将人与景很好的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也成为人文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理念。就拿《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来看。22年前拍摄的《话说长江》是一种典型的主题先行的创作,虽然结构很饱满,但是完整封闭。整个片子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在拍摄“苏州”部分时,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对水,桥,塔等景物的拍摄,这样整部片子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在看风光片,被美丽风景吸引后.能留下的细节却很少。而《再说长江》更加像是在给观众讲述一个时代变迁的故事。运用最新理念、方式和手法,以平实与朴实的姿态,来获取大多数观众的认同。而在拍摄“苏州”时,用了整整一集的《曲水姑苏》来表现要是利用人物来反映自然景观,这样就使人和景很好的结合了起来,让内容看起来更加具体。

三、高科技下纪录片制作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以往人们只重视纪录片真实性,因此有时候就会盲目追求纯客观记录,忘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参与。有时候甚至形成一种老套的范本.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主持人等元素相结合就形成了一部纪录片。随着现在科学的不断进步,无论是拍摄设备、录音设备还是后期剪辑的大型计算机工具,都为纪录片的精英制作增添了色彩,摒弃了过去老套的模式,现在的纪录片更加讲究故事化,娱乐化。

以往纪录片的解说词都是定位在对人的教化及信息的灌输.而现在则采用了愉悦受众的故事性叙述。另外在后期制作中,更加注重声音语言的运用。以前因为录音设备有限,不能够很好的记录下现场的声音,就得配以大量的解说词。像1979年的《丝绸之路》,大多数鲜活的场景。鲜活的人物都处于无声的状态,如《火焰山下》的婚礼场景,只看到人们欢天喜地,开合的嘴,听到的却是中规中矩的解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摄录设备质量也不断提高,自然对于同期声的采集效果也不同往日。2005年我国再次拍摄了新版的《新丝绸之路》,里面已经不乏具有逻辑性和明确语义的现场同期声,有声解说,同时音乐,音响,音效相互协调,使声音语言的造型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制作手段的改变,使得纪录片风格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纪录片开始走娱乐化的道路,这一类型的纪录片大量的采用娱乐的手法。电影、电视剧的手法。甚至包括游戏的手法。最常见的就是淡化事件背后的真相,故事背后的心灵,使观众直接置身于戏剧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好奇心、窥视欲和感官刺激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四、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纪录片开始走向国际化

我国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手法相当单一,无非就是影像的纪录加上解说词和旁白,经过后期剪辑就可以出炉了。制作周期短,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而现在的纪录片在制作规模上逐渐向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发展。这种借助高科技打造的大型纪录片,逐渐使我国纪录片开始与世界接轨,更加的规模化与市场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就要求导演不能只突出个人色彩,而要形成统一的风格。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要规模化、市场化,仅有个性是不够的,应当把个性化转化成类型。这几部大型纪录片正在努力寻求一种类型的风格,因为没有类型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这也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纪录片如同商品一样,做的好坏总要由市场来决定。面对信息全球化。中国的纪录片想要走向世界,一定不能拘泥于本国的发展与创新,这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来改造自己。有人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跟中国整个电视体制的改革有关系,而不仅仅是纪录片的问题。因为一个产品制造者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下,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否则偷工减料虽然可以挣钱.但却永远成不了品牌。如果我们把商业化作为唯一口径来要求中国的纪录片的话,我们必然会走向中国纪录片的全面没落。所以。在高新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国纪录片不仅从制作规模,制作手段和制作风格上来寻求突破,更要在市场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转变纪录片制作观念。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4

旅游风光纪录片, 是指一种纪录性质的影视节目, 其内容是以自助游的眼光去介绍景点, 供观众欣赏的影视节目。如国家地理、Discovery频道、旅游卫视等。

1.1 遥在和沉浸:旅游风光纪录片的临场感大幅度提高

旅游的本质是以主观视角观赏景点, 虚拟现实技术可为电视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代入感, 观众“漫步”在景点中, 所见与现场观光相同。旅游风光纪录片的本质是构造虚拟旅游体验, 通过拍摄好的旅游风光纪录片, 结合全息、3D和网络等技术, 使观众跟随导演镜头对旅游点进行游览。相对于电视屏幕二维空间, 观众感受更真实。

1.2 互动和超验:旅游风光纪录片的趣味性提高

虚拟现实的具有互动特性, 可以增加景点的趣味性, 增加虚拟旅游自由度。例如, 与其中的动植物进行接触、和景物合影等, 加深对景点的了解。观众通过互动, 可获得传统电视旅游风光纪录片所不能提供的丰富内涵。超验性, 现实中无法体验的场景得以通过虚拟的方式被观众体验。

1.3 网络沟通:旅游风光纪录片增加社交性

网络特征对影视的影响很多, 如“弹幕”, 是指在网站上观看影视节目时, 其他观众发布的评论不断从画面上划过, 构成一种多人同时观影的体验。虚拟现实能在更高的层次实现社交性。如与其他观众成为“旅伴”, 体验风光并交流。这种旅伴可有效排除孤独感。

2 虚拟现实技术介入旅游风光纪录片的优势和缺陷

2.1 优势:低成本、超验、安全

虚拟现实技术为旅游者带来的第一个优势就是成本。对于游客而言, 既省去了交通、住宿和饮食等一系列开销, 又可以完成一些真实游客无法实现的线路, 体验到与众不同的风光, 如太空行走、爆发中的火山口观光和深海潜泳等。

此外, 虚拟旅游更安全。旅行时, 在交通工具上、在景点中都可能出现危险。游客在旅途中不幸遇难, 如车祸、溺水、坠亡, 以及被落石砸中等不时见报的事故;强制购物、食宿差等负面体验在虚拟旅游中不复存在。

2.2 缺陷:非完全仿真、有限自由、个体不适

2.2.1 虚拟旅游风光纪录片无法实现对景点的100%仿真

虚拟旅游风光纪录片的内容制作要采用高清摄像机, 模仿游客行程、遵循人类视觉习惯来拍摄, 并将这个内容复现在虚拟空间中。这个内容的真实程度直接影响到景点的体验。对于非视觉的旅行体验, 还无法100%实现。例如, 登山后感受到的微风拂面;公园内的花香扑鼻;触摸动植物、文化名器、建筑等的手感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等, 技术上和成本上都存在困难。

2.2.2 虚拟旅游自由度有限

出于成本的考虑, 为虚拟现实体验拍摄的旅游风光纪录片不可能涉及景点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这需要极为庞大的影像数据。虚拟旅游风光纪录片只能根据大部分游客的视角, 围绕景点的主要路线进行模拟拍摄, 然后将其转换为虚拟现实中可以观看的影像。因此, 虚拟旅游风光纪录片的自由度有限, 受众只能根据事先安排好的路线, 进行有限的选择。

3 虚拟现实风光纪录片对电视行业的影响

2011年, 挪威NRK电视台用11台摄像机固定在一艘邮轮的不同位置, 以直播纪录手法, 24小时滚动直播邮轮旅途, 首播即吸引130万人观看[2]。这可看作一种“虚拟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强化这种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旅游风光纪录片, 对电视行业应产生几个重大影响。

3.1 电视内容行业侵蚀部分旅游业市场

由于虚拟现实旅游风光纪录片是旅游本身的一种替代品 (虽然这种替代仍存在局限性) , 因此虚拟现实下的旅游风光纪录片必然减少传统旅游业的收入。考虑到时间、成本和安全等多种原因, 部分有潜在意愿的旅游者, 可能以购买虚拟现实纪录片来代替旅游。

3.2 带来电视产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由于虚拟现实纪录片的内容可以反复、长期利用, 旅游景点经营业者出于宣传需要, 可能需要制作专门用于宣传的虚拟旅游体验纪录片来取代传统广告片, 其传播效果更真实, 与普通的电视广告片相比无疑高出一个质的层次。

此外, 电视内容产业可以通过拍摄景点的虚拟体验纪录片, 进入影视发行渠道, 以内容销售来获利, 与旅游景点共享版权收益。

摘要:虚拟现实是通过构建一个信息环境, 人在其中可感受到各种仿真感觉, 并能与环境进行互动。1993年, Michael R.Heim在其著作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中, 提出虚拟现实的7个特征:模拟、互动、人工、沉浸、遥在、全身沉浸和网络沟通[1]。从商业价值考虑, 在电视行业, 旅游风光纪录片是最有可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发生关联的领域。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旅游纪录片,仿真

参考文献

[1]Michael R.Heim.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M].Oxford County:OUP, 1993.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5

管理學院八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

第三次院務會議紀錄

紀錄:何憶萍、簡春燕時 間:八十八年元月八日(星期五)中午十二時 地 點:淡水校園驚聲大樓國際會議廳 主 席:陳院長淼勝

出列席:詳簽到單

列席指導:詳簽到單

壹、報告事項

一、主席報告

(一)八十九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已開始接受申請,校內截止日為八十八年一月廿

六日中午十一時以前,需將資料送達綜研中心,原則上希望各系助理教授級以上教師均提出申請。

(二)八十七學年度本院專任教師獲校內研究獎勵費者共十二人(計有十五人申請),占

全校獲獎人數一○二人的11.76%。

(三)八十七學年度教學行政革新研討會有關之建議事項,請各系參考、評估並研擬可

行性以配合辦理:

1.為了減少網路犯罪及網路上發生的麻煩,因此強調「網路禮儀」,主張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適當的課程,特別是在電腦概論或資訊概論課程裡,安排加強宣導這方面的內容,同時希望同學有自律的精神,不要濫用BBS。有人提出電腦禮儀不但對學生重要,對老師也一樣重要。概因有些老師也會利用網路發出很多不必要的資訊,因此老師也要好好的自律與反省。如果真的是向學校或外界提出認真的建議,最好儘量表現負責的態度,要署名。另外應將電腦教室作區隔,讓真正作功課的同學能優先使用。

2.將追求科技革命的精神擴大為追求精緻的精神,並運用為教學的目標,使我們未來的社會更美好。

3.利用新科技教學時應考慮會否造成師生互動的減少甚或消失。除了利用電腦或新科技教學以外,面對面的溝通及互動仍需維持,甚至更需加強。

4.培養學生準確,細心的精神,分析及理解的能力,及主動學習、並樂於學習的教育。虛心接受科技並迎接科技的挑戰。

5.建議採「學生招收從寬,畢業從嚴」的教育政策,嚴格品管,樹立本校的教育口碑。

6.學生於國外研習的學分或成績,系所不應再予折扣,應尊重交流學校的評第。

7.多聘請外國籍的教師來校為研究生短期授課、合作研究,加強學術交流。

8.在行政與教學的配合方面:由於有些行政單位沒有參與教學、研究實驗,較不清楚教學單位需要什麼;希望教學單位主管要負起責任,主動與行政單位溝通提出需求,而行政單位亦應做好支援教學及研究工作。

(四)請各系助理將所屬專任教師歷年著作研究成果建檔並定期更新,以供不時之需。

本院擬將所有專任教師之歷年研究成果編製成論文專集於五十週年校慶展示。(五)87年12月15日班代表座談會中,有班代建議:為豐富學習內容,希望資料處理與

資訊概論之授課內容盡量不要重複。

(六)依87年11月4日教育部台(87)參字第87124631號令修正發布之大學推廣教育實施

辦法第七條規定:「修習大學規定推廣教育學分達二年制專科學校畢業學分者,‧1‧

第七十四期淡江大學校刊

2‧ ‧

淡江大學校刊第七十四期

‧3‧

第七十四期淡江大學校刊

決議:通過。

提案二:訂定商學院暨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班(EMBA)考詴方式及相關條件案,提請

討論。(管理學院提)

說明:

一、本院曾於八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院務會議中報告:由於EMBA具有高收

費、高品質的特色,其學習成效也已受到社會的高度肯定,因此委請企管系

王居卿副教授及商學院林志鴻副教授共同研擬招生計劃向教育部申請成立本

校的EMBA。報教育部審核的EMBA計畫書及招生辦法如附件一、二。

二、依教育部台(87)高(一)字第87138077號函:預定於八十八學年度辦理研究所

在職進修專班及二年制技術學系者,希依「專科以上學校辦理回流教育招收

在職生入學方式共同處理原則」如附件三,修正招生辦法,並納入招生簡章

辦理。

三、依上述規定本院急頇訂定EMBA報考條件及入學考詴方式。

決議:授權商管兩院合組專案小組,研擬EMBA未來運作的方式,專簽陳請校長核示後實

施。

提案三:本院及各系教師升等審查辦法修正案,提請追認。(管理學院提)

說明:

一、依人事室來文及校長核示,修正本院及各系升等審查辦法。

二、業經87.12.1校長核備在案。

三、附院、系教師升等審查辦法。

決議:通過。

肆、散會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6

江苏局公开采购

公益广告电视作品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向社会公开采购主题公益广告电视作品。本次将通过报名、介绍会、现场评审、作品制作、作品公示、作品验收等流程采购3至5件优秀作品,每件中标作品支付8万元制作费用。江苏局对所采购作品拥有省内使用权,统一纳入“全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优秀作品库”,无偿提供给省内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广播电视台和影院等免费播出,并推荐参加2016年度全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评选。

2016上海影视精品创作

會议举行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市文联、市作协共同举办了2016年上海市影视精品创作会议。

会议回顾了上海实施新政以来影视精品创作工作,并对2016年工作作出部署。一要坚持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施精品工程,做好重点影视题材创作。二要继续发挥扶持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企引智,孵化影视主体和项目。三要以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加快影视与高科技的融合发展。四要继续加强影视创作服务,为影视主体和人才提供发展环境。五要继续加强人才建设,逐步形成电影“产学研用”一体式发展格局。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7

1 设置象征附着的载体

设置象征附着的载体是《佛山听禅》审美意义建构的第一步。纪录片中, 意象的本质是象征, 它将影像中的物象作为象征的替代物去激发人的想象。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 想要达到意象化的目的, 第一步就是要寻找象征可以附着的载体。 (2) 如何使佛山宗教、历史、陶瓷等众多类别联系在一起表达“禅”?张以庆选择了纯净灵动的陈家欣这个角色, 她在片中饰演一位清朝汉人女子。陈家欣巧妙地担当了意象的载体, 对影片意义的表达作用显著。

1.1 结构段落, 自然转场, 使影片婉转流畅

影片第一段落开始, 画面为南海丹灶镇中心小学同学背诵《公车上书》。背诵结束, 声音转为静寂, 镜头切到康有为故居, 清朝汉人女子打扮的陈家欣出场。陈家欣出场的第一个画面是逆光, 安静地靠在康有为故居窗前向外眺望, 第二个镜头是面部特写, 神情恬静, 眼神清澈, 向窗外望去, 背景音乐渐入粤曲《渔舟唱晚》, 画面转为黄昏江面上渔船划过的场景。陈家欣出现的画面位于康有为故居里, 上承小学生们背诵的康有为作品《公车上书》, 望向窗外, 同时又顺畅地下启了室外渔舟唱晚的画面与音乐。

陈家欣第二次出场开启了影片的段落二, 第一个镜头是她坐在古式椅子上, 字幕出“康有为成立全国第一个不缠足会”, 第二个镜头是她的手部特写, 第三个镜头转入自梳女晃脚的脚部特写, 形成自然转场。陈家欣第三次出场依然是在康有为故居窗前, 从扶着窗棂思考, 上接“浮生若茶”的画面, 随后望向屋内, 画面转入太极拳的表演, 引出段落三。可以说, 陈家欣的设置结构了段落, 使影片更流畅。

1.2 意象附着物具有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可替代性

陈家欣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升华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影片结尾提炼出主题“其实, 用心什么都是禅”。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主题呢?如果以僧人表现, 无法贴切表达“什么都是禅”的涵义, 若以任一普通百姓展现, “禅”意不足, 若以某一物件表示, 似乎缺乏灵气, 而以清朝女子陈家欣虔诚拜佛的近景, 配上老人谦伯的唱曲, 这个过程便会让人对虚无缥缈的“禅”有了理解上的着落点, 而这种感觉可能只有通过陈家欣才能最巧妙地用画面的形式传达出来。通过意象附着物的选择, 产生由象生意的过程。

2 影像的组合带来意象化

完成影像的组合是完成意象化的另一方法。《佛山听禅》通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完成意义的整合和升华。字幕在本片起到脉络的作用, 现将影像和字幕列出分析。

2.1 影像自身具备的知觉层次、叙事层次和诗意层次

让·米特里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中将影像分为三个层次:知觉层次, 影像是现实的物象, 它第一层意义就是被再现物的意义;叙事层次, 影响具有表意符号的功能, 它的表意不取决于孤立的影像, 而是通过影像之间的关系获得最广泛的蕴涵;第三是诗意层次, 影像通过象征建构一个诉诸于观众想象的“诗意”, 因而成为视觉语言艺术。

《佛山听禅》的影像自身内涵丰富, 例如,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黄昏中渔船划过江面的镜头, 知觉层次是船儿过江, 叙事层次是通过一个地方, 最终到达彼岸, 诗意层次则是人心灵上的开悟, 从渡船、到渡人, 实际上也是在度己。同样, 张以庆在这些画面上配以“渡”和“同船不同路, 渡人亦度己”的字幕, 点亮了诗意层次的涵义。

2.2 影像组合带来的意象化

影像自身具备多层意义, 导演又为画面配上精炼的字幕, 在此基础上, 导演对画面的呈现方式做了特殊处理, 即每一个字幕画面出现时, 均采用定格, 同时配一声击磬声。如此使影像与影像之间形成统一的风格, 打造了舒适平稳的节奏。随着这些丰富内涵的影像通过组合不断积累, 意象的表达也逐渐累加。到影片结尾处陈家欣合掌拜佛, 提出“其实, 用心什么都是禅”的主题时, 影像组合带来的终极意象也清晰展示出来。这些现象和观念的阐释, 通过影像的组合明了地传递出来, 为观众解读影片提供了线索, 也是导演自己想要表达和期望看到的。

3 音乐促进影片从现实到意象的转化

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离心灵最近的表达工具。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 音乐也是从描写跃升为表现的常用手段。《佛山听禅》的音乐张力十足, 尤其是片中多次出现的由刘桂娟演唱的《渔舟唱晚》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

3.1 主旋律起, 意象化开始

在影片中, 《渔舟唱晚》被张以庆按照原曲的先后顺序截取为四部分, 先后四次穿插于片中。第一次出现位于影片段落一。陈家欣安静地靠在康有为故居的窗前, 望向窗外, 音乐起, 画面切到黄昏江上渔船划过水面的镜头, 此处歌词为“船儿悠悠, 顺风满载渔歌唱, 鱼儿沉游, 云儿远落時呦。”金色的夕阳, 金色的水面, 船儿慢慢划走, 音乐与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歌曲第四次出现是在结尾, 一老一少坐在门槛儿上, 望着天空中的月亮, 云彩轻轻飘过, 音乐为“月儿悠悠, 顺风送, 船儿走, 船儿走。”顿时, 一种时空的沧桑与传承涌现出来。在人们回味歌声与禅意的时候, 张以庆恰到好处地点出结尾字幕:“佛山, 简称禅”, 意象得到最终的转化, 意犹未尽, 感慨万千, 而这一切全是因为音乐与人内心的沟通所致。可以说音乐起时, 意象化便开始。

3.2 局部音乐个性鲜明, 形成张力

影片的音乐从引子开始就特色鲜明。引子由寺庙钟声带出, 接下来便是钟声配古老的佛山画面和京剧配现代佛山日常生活画面, 其中京剧的旋律是递进式, 最后到达高潮时, 出现影片名——《佛山听禅》。安静的钟声和激昂的京剧带来的反差正好符合片头所要表达的佛山既古老又现代, 既安静又嘈杂的意境。

而另一处使用精妙的音乐位于影片段落三, 太极拳师马建超打太极拳时的配乐不是太极旋律, 而是与之拳法节奏相吻合的京剧鼓点。之后的粤剧表演、武术表演的配乐竟是意大利歌剧咏叹调《蝴蝶夫人》。前所未有的混搭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官冲击, 而且再次营造了佛山既中国化, 又国际化的贯通之感。张以庆在这部影片里巧妙地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 而陌生带来的则是震撼。

4 个体化的对象

尼采说, “只有人才是美的, 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正是有血有肉的人为纪录片提供了审美的价值。个体化将使纪录片从一般的社会学层次上升到审美的层次, 将使一般的社会写真上升到艺术的层次。

《佛山听禅》中出现了大量的人, 他们在影片中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人”, 而是具体的个体化的人。如影片第四段落以积累蒙太奇讲述的冯氏木版年画冯炳棠、陶艺大师刘炳、民间剪纸艺术家饶宝莲、开脸师覃明英等。同样是积累蒙太奇, 在第六段落中展示的佛山各行各业的工作人群, 有操作工晚金芳, 媒体人韩茜薇, 交警王桂德, 香云纱印染工匠李活生等。这两处均以较轻快的节奏表现他们的工作状态, 在每个人短暂的镜头累积中产生新的审美效果。这些个体是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的个体形态, 具有一种现实感, 他们工作的状态、行走的身影能与具体生活直接联系, 使创作活动具有明显参与性。而这些人群与我们的生活形态处于一种同形同构的关系, 能够引发人们感情的共鸣, 产生亲切感, 更容易使观众通过经验去加强艺术的体验, 符合全文最后总观点, “其实, 用心什么都是禅。”

综上所述, 完成设置意象附着的载体、影像组合的整体性、音乐促使影片从现实到意象的转化和个体化的对象的过程, 就是《佛山听禅》这部影片将现实的外在之物化为一种可感受、可领悟的精神境界的过程。在此期间, 影片摆脱了单纯追求生活实录, 而是使影像逐步超越现实获得了美感意蕴, 建构了审美意义, 使人们在欣赏影片时欣喜地发现, 原来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事物竟还有如此美妙的一面, 得到诗意的享受。

摘要:在2011年的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上, 张以庆导演的《佛山听禅》和孙增田导演的《康有为变》两个片段获得“金熊猫”最佳导演、最佳创意等四项提名。其中, 《佛山听禅》以诗意的感受阐述了佛山这座城市, 使人观后产生无穷的美感体验。本文借助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相关理论, 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以《佛山听禅》15分钟版本为样本, 剖析其审美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张以庆,佛山听禅,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婷.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0 (1) .

[2]张同道.多元共生的记录时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 (1) .

[3] (美) 莎轮·谢尔曼.张举文等译.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 (1) .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8

《飞越海西》是福建省委宣传部立项, 省广播影视集团制作、海峡电视台承制的大型航拍纪录片。这个项目的策划从2007年年初开始, 最后成篇则在2009年国庆节前夕, 创作历时近三年。整个过程中, 有18个月的时间花在素材的设计和拍摄上, 镜头覆盖了福建省绝大部分的水陆区域, 拍摄的目标是要展示福建人文山水, 仅航拍素材就达到1600多分钟。然而, 《飞越海西》最后呈现给观众的200分钟的镜头, 许多已成难以复制的经典, 它就得益于整个过程中的摄像创意管理。摄像创意管理是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动态控制, 这在以航拍为主要拍摄手段的项目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从《飞越海西》的航拍过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启示, 即摄像创意管理至少具备三个层面的特质, 即主题性、计划性、应变性。

一、摄像创意管理需具备的特质之一:主题性

摄像创意管理的主题性直接来源于航拍活动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无所谓主题。一个航拍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它直接服务于项目动议之初确立的目标。《飞越海西》项目的目标是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福建这个沿海省份的沧桑巨变, 这是整部片子的主题所在。航拍的目的就要展示福建的人文山水, 表现欣欣向荣的海西建设, 表现积淀深厚的福建文化, 以及在灿烂的历史天空下福建人的现实生活。摄像师按照这个主题要求, 首先从镜头色彩感情切入进行创意活动。

(一) 色彩色调的界定体现服务主题的摄像创意活动

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 不同的色彩和各种色彩之间的不同搭配方式, 表达不同的感情。根据相关研究, 色彩感情的产生, 主要源自人眼视网膜对红、绿、蓝三种感色纤维对物体反射光的刺激, 三种色彩的比例不同, 所引起的兴奋程度不同, 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感觉关系也不同[2]。这个摄像理论的前提, 具体到《飞越海西》的航拍创意, 变成了对素材镜头的色调界定, 摄制组将片子的主题与航拍主体结合起来考虑, 确定以绿、蓝和土黄为主色调, 绿色表述生态和生机, 蓝色表达开放的理性和气质, 土黄言说人文历史和当下的和谐社会生活。《飞越海西》是一部长达200分钟的片子, 主要按行政地理区块分成8集, 其间的山区与沿海、城市与乡村、自然与人文、历史和产业的面貌各不相同, 落实到成片里, 这些不同的景观就要担负不同的表现功能, 即表现不同主题的任务, 因而它们需要差异的色调来表达不同的感情, 彰显不同的内涵。比如, 武夷山、戴云山是福建山区的主体部分, 摄像师为表现福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选择绿色为主色调, 重点突出这两条大山脉苍茫的绿色, 表现亘古不变的朴野意象。又如, 厦门是全国开放最早的城市, 又是位居沿海, 摄像师就以蓝色为主色调, 突出它的外向气度, 更凸显它的理性特质。凡此种种, 从各个侧面合力表达“我们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样一个价值理念。

(二) 严格按照主题先行的步骤来施行摄像创意管理

摄像创意管理的主题性, 是按着主题、创意、管理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和逐步展开的。它必定是主题先行, 各个环节、各个细节按着主题的要求来实施。这样的管理操作步骤不仅体现在色彩基调的界定上, 还体现在了拍摄主体的选取, 构图、景别的创作, 以及摄制组的组织架构上。《飞越海西》摄制组紧扣项目主题, 在拍摄制作的各个环节, 做到主题先行。首先, 按照主题设置来将片子细分成各个表现部分, 逐个论证其主题思想和情感定位;其次, 在拍摄过程中, 严格按照既定的段落主题风格进行实施;最后, 后期制作根据拍摄素材, 选取符合主题性突出的镜头进行加工和组合, 完成最后的主题性把关。纪录片《飞越海西》其突出特色是在色彩感情方面的创意成功, 一个关键的经验是对摄像创意管理的主题性, 始终做到心中有数, 运筹帷幄, 按主题的要求对摄像创意实施管理。

二、摄像创意管理需具备的特质之二:计划性

我国航拍的历史不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有新闻单位租用直升飞机等载人飞行器进行航拍。改革开放后, 航拍活动发展较快,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我们都可以看到航拍的影像镜头, 但是, 租用直升机航拍, 不但风险大、成本费用高, 而且不能确保飞行一次就成功。所以, 摄像创意管理的前期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计划性要求下产生的一道制作工序, 是关切一个项目成败的重要命题, 它直接导源于摄像创意, 换句话说, 摄像创意一经确立, 计划性就伴随而来。一个项目的摄像创意带来的是一系列工作单元和无数的工作细节, 摄像创意落实在具体的工作计划中, 就是所谓的“规定动作”。规定动作要做好, 踩点调研不可或缺。在这一点上, 《飞越海西》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2007年5月, 在策划文本刚刚成型的时候, 摄制组就兵分四路, 对闽北、闽西、闽东、闽南四个地理区块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踩点。摄像师将这次采集的信息分为列三项, 第一项是主体的地理信息, 包括地理方位、地貌现状、海拔高度以及主体所属航线等内容;第二项是主体的人文历史和当下经济社会动态, 包括各地标志性的文化遗产、历史气象、产业特色等;第三项是摄像参考机位和飞行线路, 包括拍摄的季节、时刻以及可能的气象条件。踩点结束后, 摄制组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 最后确定了拍摄计划。这一份以摄像创意为核心旨归的拍摄计划, 在未来18个月的航拍中基本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动, 最关键的因素是得益于踩点的精细和综合分析的较高科学性, 它使摄像创意得以原滋原味地体现, 也为摄像师的现场发现和即兴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摄像创意管理计划性所指涉的内容中, 前期踩点和计划制定无疑居于核心地位, 但仅这两点还不够, 它另一个重要方面, 体现在专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在这一点上, 《飞越海西》摄制组邀请到来自国内很多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 他们的宝贵意见为《飞越海西》赢得最后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 摄制组对专家的意见, 采取的是“从谏如流而不盲目苟同”的方针, 始终以项目的主题需要和创意计划性实际要求为主要参考指标。《飞越海西》的拍摄过程表明, 一个摄制组的创作管理, 专家不可或缺, 但须以任务的拍摄计划为考量, 使用什么样的专家以及如何判别使用专家的意见, 对项目有极大的影响, 这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表明, 摄像创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组织管理领域的课题。

三、摄像创意管理需具备的特质之三:应变性

摄像创意管理的变动性特征, 实际上摄像师的现场发现和即兴创作产生的课题。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 “一个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世界变动不居, 事物的状态不断变化, 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之前, 摄像师总是与变化同行, 总是在变化中获取新的创意。在此过程中, 摄像师对拍摄主体的变化是否拥有足够的认知和预判, 是否成竹在胸, 是否能抓住景物瞬息万变的那个最美时刻成为了拍摄步骤的关键环节。在一个项目运作中, 如果对摄像创意管理的变动性特征认识不足或者把握不够, 很可能影响到项目的成功, 甚至前功尽弃。相反, 如果摄像师认识到位准备充分, 常常能够获得意外的收获, 让整体项目创作锦上添花。

(一) 飞机、摄像系统和摄像师三位一体

《飞越海西》在摄像创意阶段, 就着手计划拍摄一些地区和景物的航拍特写镜头, 因为这是航拍, 是一般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拍摄方式。之所以提前确定下这部分内容, 是因为摄制组使用的设备是直升机和陀螺仪摄像系统, 镜头的稳定性很高。例如, 在拍摄湄洲妈祖石像时, 原先的创意计划仅仅是拍摄妈祖头像的正面特写, 飞机沿着石像顶部正面飞过即可实现, 但当飞机升空后, 呈现在摄像师眼前不仅有妈祖石像, 还有广阔无垠的蔚蓝色大海, 摄像师被眼前的景色感动了, 临时决定改变拍摄方案, 绕着石像拍特写, 在大海的背景下, 将海神妈祖安祥智慧博爱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航拍而言, 摄像师的取景构图在飞行状态中实施的, 摄像师能否贯彻创意, 能否在变动的环境条件下应对自如并出新出奇, 精良的设备固然是一个前提条件, 而能否做到飞机、摄录系统和摄影师三位一体, 才是根本所在。在《飞越海西》中, 类似于妈祖石像拍摄创作场景, 不断在武夷山、戴云山、泉州港等区域出现。

(二) “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

摄像创意管理的变动性特征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命题, 是“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辩证关系。只有“规定动作”做得扎实, 才能发现可以做的“自选动作”。一切都在计划中, 一切经典都不在计划中。具体而言, 在《飞越海西》摄像创意管理中, 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气象条件, 可以说整个拍摄过程是一个与“天公”的博弈, 但经典镜头多半产生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在瓷都德化时, 面对云山雾罩的天气条件时, 飞机从300米高度拉升到2100米, 拍到了白雾像瀑布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观。在这里, 摄像创意的“规定动作”, 就是按照拍摄计划用什么手段去表现主体, 而“自选动作”在环境条件变动时的当机立断。拍瓷都德化是这样, 拍武夷九曲、拍台湾海峡是这样, 整个航拍过程都是这样, 因为对变动性特征了然于胸, 使摄像创意的管理做到了管而不死, 越管越活, 不断出新出奇。

四、结语

影视技艺是指影视创作或影视运作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技术手段, 艺术才能以及管理策略、营销方针的总和[3]。摄像创意管理的诸多特征表明, 摄像创意是可以控制的, 控制的目的, 既是保证项目的实施少走弯路, 又是获取经典素材的重要策略。同时, 《飞越海西》的摄像创意管理实践也表明, 这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的课题, 需要更多专门的研究, 本文聊作“浅谈”, 抛砖引玉, 以待方家。

摘要:一切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电影和电视尤其如此。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立项,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制作、海峡电视台承制的大型航拍纪录片《飞越海西》, 以航拍为主要拍摄手段, 摄像创意管理贯穿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从《飞越海西》的航拍经验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重要启示, 即摄像创意管理需要具备三个层面的特质, 即主题性、计划性、应变性。

关键词:电视航拍,摄像创意管理及运用,实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5.[1]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5.

[2]刘恩御.电视色彩学[M].北广出版社, 142.[2]刘恩御.电视色彩学[M].北广出版社, 142.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9

美国维瓦保鲜冷藏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采用真空保鲜技术成功地将月季鲜切花冷藏了50多天, 创下了月季切花保鲜的世界纪录, 而且品质较好, 是目前传统的冷链技术无法达到的。

维瓦公司在总部实验室做了一次商业化实例演示, 结果证明, 该公司的真空保鲜系统在月季鲜切花保鲜方面确实有效, 可延长花卉保鲜期十倍以上, 且保鲜后的切花品质良好;而采用传统冷藏方式保存的切花, 5天后品质就有了明显下降。

50天的花卉保鲜测试, 月季切花依然保持新鲜, 瓶插期也无明显差别, 维瓦公司信心十足, 正在冲刺60天的另一次极限测试, 结果值得业内人士期待。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10

采用SRI技术能增产多少?

何为SRI?英文全称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或水稻根系强壮栽培体系) , 是20世纪80年代由HenrideLaulanie在马达加斯加提出的一种新栽培方法。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介绍, SRI奉行理念“少即是多”, 在种植上通过减少一半水稻用种量, 小苗移栽和25 cm格子方单株插秧, 保持土壤干湿适度和精细锄草实现高产。

2001年, 袁隆平将此技术引进中国, 经四川省、云南省、重庆省、浙江省、贵州省、上海市等多地实验研究, 初步形成了结论:稻谷产量比传统高产栽培“在很低产的地方能增产10%~15%, 在高产地区不可能”。

四川走在SRI技术推广的前列, 眉山市悦兴镇莲墩村村民牟华明在接受采访介绍, 在目前水肥条件之下, 12 000 kg/hm2已经成为使用SRI技术的产量极限, “再多, 倒伏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纹枯病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袁隆平称, 应用SRI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好增加分蘖和强壮根系两大工作。另一个技术关键在于稻田不连续建立水层, SRI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水稻并非水生植物, 虽能在淹水条件下生存, 但难以茁壮。在分蘖和长叶期, 土壤仅需保持湿润, 在生殖生长阶段则要建立1~2 cm薄水层, 这不仅能使更多氧气进入土壤而达到根部, 促进植物生长, 而且在土壤水分不饱和时, 稻根就需深扎以寻求水分。

理念好推广却陷入瓶颈

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食处获悉, 农业部从2005年起, 在全国12个重点省市组织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 提出的主推技术中, 第一项就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推广研究员毛国娟称, 从2002年开始组织全省开展SRI研究示范工作, 取得明显效果, 可达到“增产产量、减少成本、环境友好”的特点。但在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强的模糊性, 很多示范农民反映, “产量差不多”、“效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化肥、农药的用量和以前差不多”等。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常规稻研究室主任周少川介绍, SRI技术和常规水稻种植比, “差距在重施肥和精准上”, SRI技术适合用在对农业高度重视的地区, 与现在农业生产普遍粗放管理不相吻合, 整体比常规种植技术更精细。但近几年水稻价格不高, 精耕细作动力不足, 推广起来很难。

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的冯振强有多年水稻种植经验, 现在种植面积在6.7 hm2以上。他表示自己并不看好水稻根系强化栽培体系, “在广东种植水稻比较密, 一般每公顷种植在30万株左右, 如果按照25 cm×25 cm的规模, 那每公顷地才种植15万株左右, 差了一倍。”SRI技术对肥料的要求很高, 必须是全程施用有机肥。“虽然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产量, 但是需要完全或大量施用有机肥, 大面积应用将难以实施。而且, 有机肥多了, 病虫害发生也会随之增加, 也就更加耗工误时”, 冯振强说。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栽培室主任黄庆表示, SRI技术理念好, 但在实际推广中并不适合在广东地区使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耕细作方式, 对于那些几乎谈不上什么农业技术的低产地区, 确实能增产很多, 但对中国这样有精耕细作传统的高产地区, 效果就很有限了。”水稻根系强化栽培体系的特点在于单本稀植, 在广东省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进行稀植, 农民认为是对土地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而且单本种植虽然可以节省一定量的种子, 但是实际中并不符合农民的种植心理和种植习惯。同时, 黄庆表示, 即便运用了水稻稀植, 由于一年两季, 生产周期较短, 很难达到增产的效果。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科学系教授唐湘如称, SRI技术引进十几年, 但是在中国推行的并不好, “劳动力不足是主要原因”, 这种技术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但是在农村空壳化严重, 劳动力紧张, “这项技术能增产, 但是增产幅度不大, 农民没有加大劳动投入的积极性。”

改良后有望用于有机稻米

2003年, 农业部正式立项支持SRI体系研究, 组织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SRI技术研究。由于中国各地生态条件相差大, 通过在四川、贵州、广东等多个省市的研究, 得出了适合各地的改良版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黄庆表示, 在实际种植中, 可适当变通, 如适当增加种植密度等。另外, 除了专家指导, 农民自己也会根据自己的土地、劳动力等情况, 更倾向于选择其中的一两种分支技术, 而不是采用整套推荐的“技术包”。其中, SRI技术中的旱育秧技术已经得到了有效推广。

SRI技术要求高, 人工成本高, 农民接受度不高, 究竟能在何处发挥作用?

张世煌认为, “本质上来说, SRI属于有机农业的综合管理技术, 其优势是通过低成本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组合技术, 做到省种、省肥、省水, 低投入和高产出。”在《印度水稻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一文中也指出, “对于以绿色有机食品为卖点, 消费者愿意付出高价的特殊供应商品, 这样的水稻田应用SRI增产是很合适的。”

可见, SRI技术有望在有机大米上找到用武之地。“有机稻米产量低, 效益差, 每公顷产量仅3 000 kg, SRI技术增产效果迎合了有机稻米需求”, 唐湘如介绍。但他也表示, 劳动力的制约和精耕细作的要求在实际中可能影响该技术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随后记者采访了山东、黑龙江、广西等多个有机稻米生产企业, 但他们均表示, 不了解该技术, SRI想要跻身高端农产品生产行列, 还有一段路要走。

(文章来源:《南方农村报》)

链接

复种区域北扩可提高水稻总产

2月25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一项有关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国际合作项目发布了研究成果:认为未来复种区域的北扩及复种指数的提高, 将有效减少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项目组成员之一,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说, 过去一直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农业带来负面影响, 但在此次研究中通过综合评估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复种区域的北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 可以“抵冲”气候变化对单季农业生产的减产效应, 从而提高总体产量。

研究人员解释说, 全球气候变化使过去不能种水稻的地方也能够种了, 而且还能扩大种植, 或者过去只能种一季作物, 现在可以种两季了。该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农业气候资源增加, 会使得中国农业复种区域北扩, 复种指数上升。特别是东北区域未来水稻单产潜力和播种面积都会显著增加。

此外, 这项研究还对模型模拟的未来中国9大流域作物需水量和中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未来各流域灌溉可供水量进行了比较, 认为即使各流域灌溉水利用率能够按计划提高, 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仍存在较大的灌溉水资源缺口。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11

2000年以来,国际纪录片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纪录电影重回电影院,而且还能创造不俗的票房。《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拼词大赛》《科伦拜恩的保龄》都堪称经典。《华氏911》不仅获得了高票房,更是赢得了200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仅纪录片专业制作公司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便坐拥16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亿用户,许多国家都把纪录片当成宣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亚洲,2009年,韩国一部记录老人与老牛淳朴情感的《牛铃之声》轰动了全国,电影院里涌动着被感动的观众。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发展繁荣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却依然徘徊在艰难的市场转型中。全国300多家电视台真正有实力购买纪录片的不超过20个,而由于纪录片收视率并不高,获得的电视台拨款也相应偏低。而且考虑到收视率,一般被安排在23点后播出。目前,纪录片交易价格每分钟过百元就是高价了,多数省级电视台纪录片价格在50元到80元之间,地市台则只有20元至30元。按照每分钟1000元标准制作的纪录片仅仅是小制作,却须卖到50家左右电视台才能收回成本。而在国外,通常一小时片子的身价高达一万美元左右。

纵然2009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出新气象(2009年中国纪录片首播量在5000小时以上,粗略估计总投资超过4亿元,其中,中央电视台投资约2亿。导演康健宁仍认为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产品:“我现在看到的屏幕上播的大部分所谓纪录片,说实话,我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说什么。目前中国能称得上纪录片的作品,可能真的没多少。”

纪录片技术管理 篇12

科技日报西安9月28日电 (记者史俊斌) 记者28日从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获悉, 由该院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硬煤层大功率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 (2011ZX05041-001) ”, 近日在山西省晋煤集团寺河煤矿完成了现场工业性试验, 成功钻成了主孔深度1881米的顺煤层定向超长钻孔, 刷新了此前澳大利亚公司开发的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装备创下了1761米的世界纪录, 标志着我国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装备获得重大突破。

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可以实现钻孔轨迹的精确控制, 保证钻孔轨迹在预定层位中的有效延伸, 增大钻孔有效抽采距离, 增加钻孔瓦斯抽采量进而提高瓦斯抽采率;可进行多分支孔施工, 施工的钻孔能均匀覆盖整个工作面, 具有钻进效率高、一孔多用、集中抽采等优点, 显著提高煤层瓦斯治理效果, 现已成为我国煤矿区瓦斯高效抽采的重要技术途径。随着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的改进完善, 其在煤矿井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已推广应用于煤矿井下水害防治及工作面地质异常体探测等工程领域,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此次创纪录的定向超长钻孔主孔深度为1881米, 总进尺2601米, 施工周期为12天, 平均日进尺210米以上, 深孔钻进时效达到了较高水平。

大功率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的成功研发, 为中硬煤层瓦斯抽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有助于促进瓦斯抽采方式的革新和瓦斯防治水平的提升, 对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和加快瓦斯抽采利用将起到推动作用。

上一篇:经营独立性下一篇:实习计划与评价表